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屁股長痘痘5大原因!屁股痘痘怎麼消、擦藥處理一次解析

屁股長痘痘雖然不是嚴重疾病,但自己看了難免會覺得心情不好,坐下來也可能不舒服;究竟屁股長痘痘和長在臉上的痘痘有何不同?不擦藥會自己好嗎?屁股長痘痘該看什麼科?怎麼消痘痘?《Hello醫師》為您解說屁股長痘痘5大原因、藥膏及其他治療方法。 屁股長痘痘5大原因! 屁股長痘痘(Butt Acne)泛指屁股出現丘疹或膿皰。臀部皮脂腺的分泌較不旺盛,所以不會像臉部一樣,容易因毛孔堵塞而發炎。 屁股長痘痘通常是以下5種原因所致: 屁股流汗悶熱:屁股或胯下的汗腺較發達,若氣候悶熱,就可能因流汗而長時間處於濕悶狀態,導致細菌滋生,使屁股更容易長痘痘。清潔時,也應注意擦乾後再穿著內褲,保持屁股乾爽。 過度摩擦:下身穿著較為粗糙、合身或不透氣的質料,容易摩擦屁股,導致屁股長痘痘;建議選擇較為透氣的棉質內褲,或是較寬鬆的褲子。 久坐:久坐不僅容易流失身體肌肉,更可能使屁股產生悶熱感,使屁股長痘痘。 刺激毛孔行為:臀部進行刮毛、蜜蠟除毛等去除毛髮的行為,可能刺激屁股的毛囊,使毛囊產生發炎症狀。 細菌感染:細菌、真菌及黴菌感染,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皮膚酵母菌等,也是造成屁股長痘痘的原因,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大面積紅疹。 屁股長痘痘7疾病:不只與毛囊炎有關! 若屁股長期處於悶濕的狀態,又經常久坐或過度摩擦,便可能由輕微的小痘痘,演變成以下7種皮膚疾病: 毛囊炎:最常見的情況為細菌型毛囊炎,也可能為真菌感染,甚至是蟎蟲所引起;若是免疫系統受損或抵抗力低下,更容易感染罕見的嗜酸性毛囊炎。此時外觀特徵為屁股上出現小膿皰,伴隨搔癢或疼痛的症狀,但不會產生粉刺,嚴重甚至會發炎或紅腫。 毛囊角化症:通常症狀多出現在背部、大腿外側及後側、手臂後側及屁股,為毛囊角質過度角化所引起,特別在皮膚較乾燥時更容易產生。外觀特徵為平均分布的肉色或咖啡色原點,有時也可能併發細菌性毛囊炎。 接觸性皮膚炎:當屁股肌膚受到刺激物或與過敏原接觸時,可能會發生皮膚炎,使屁股長痘痘,較為常見接觸性皮膚炎為濕疹。 化膿性汗腺炎:又稱反常性痤瘡,與感染或傳染無關,主要是免疫系統異常所致。病灶多發生於毛囊與大汗腺部位,特徵為反覆發炎的結節或膿瘍,,可能出現皮膚腫塊,觸摸時有疼痛感,嚴重甚至會滲漏液體而產生異味。 癤(疔仔、釘子):多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與一般毛囊炎相比,痘痘的位置更為深層,外觀也較一般的屁股痘痘大,呈現紅腫硬塊,且為多顆聚集,觸摸時可能會產生痛感。 股癬:為黴菌感染所致,嚴重可能形成肉芽腫型黴菌毛囊炎。病灶特徵為呈現弧形的紅疹,面積可大可小。 痤瘡:通常稱作屁股痘,大多出現於油脂線分泌較茂盛的部位。外觀特徵為膿皰、粉刺,如同青春痘般;藥物治療的方式與青春痘相似。 (延伸閱讀:屁股長一顆東西?疔子和痘痘的差異?釘子亂擠恐蜂窩性組織炎!) 屁股長痘痘會自己好嗎? 若屁股長痘痘為濕悶或過度摩擦造成,可先避免久坐、保持屁股乾爽且更換材質較為透氣的內褲,進行初步自我護理後,再觀察1~2週內是否康復。 若屁股長痘痘情況加劇或範圍擴散,可能為細菌、真菌、黴菌感染,建議就醫診治,由醫師開立適應的相關藥膏治療。此外,屁股痘痘應避免擠出膿頭,擠破發炎病灶,不僅可能影響恢復速度,更可能加深感染風險。 屁股長痘痘擦什麼藥膏?怎麼消? 屁股長痘痘的治療方法依病因而異,因此,若屁股痘痘久未痊癒且有惡化之勢,建議先就醫交由專業醫師檢查,醫師會依據病因開立相對應的藥物。 細菌感染引起屁股長痘痘 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醫師可能開立抗生素藥膏;視病情嚴重情況,搭配口服抗生素,須按時服用且切記勿自行停藥,以免產生抗藥性或後遺症等情況。 感染真菌、黴菌:醫師會開立相關抗菌藥膏或抗菌口服藥,須按時服用且切記勿自行停藥,以免病灶未根治而拖延病情。 非細菌感染引起屁股長痘痘 毛囊角化症:屁股長痘若由毛囊角化所引起,可擦拭較高濃度含酸的乳液,例如杜鵑花酸、水楊酸等,有助於去除屁股肌膚的角質,減少毛囊堵塞的情況。 接觸性皮膚炎:醫師會開立緩解症狀的類固醇藥膏,情況較嚴重者,也可能需搭配口服類固醇治療。 化膿性汗腺炎:引起此病情可能為免疫系統問題,醫師會開立抗生素或抗發炎藥物,依照病患狀況搭配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或是使用A酸以減少毛囊角質堵塞。 若無法自行辨別病因,切忌隨意擦拭外用藥膏,因為錯誤的藥膏可能讓病情加重。以真菌或黴菌感染為例,初期擦拭含有類固醇成分的藥膏可能暫時緩解症狀,不過一旦停藥,病情反而可能加重。 屁股長痘痘看什麼科? 若已進行初步的自我護理措施,屁股長痘痘的情況在1~2週後尚未好轉,建議前往皮膚科就診。 建議平時盡量避免屁股處於濕悶狀態,保持乾爽,以預防屁股長痘痘情況發生。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皮膚健康類別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痘痘/粉刺

長痘痘怎麼辦?別擔心,先天然5招幫你戰「痘」在家就能做

早上起床,看到臉上又冒出青春痘(Acne),難免讓人心情變差;若情況嚴重,尤其需要外出時,更恨不得立刻有方法讓痘痘馬上消失。痘痘雖好發於12至24歲的青少年族群,但25歲以上族群發病率也很高,是許多人經常得面對的皮膚問題。《Hello醫師》教您5招天然抗痘小撇步,讓痘痘不再困擾,重回好肌膚懷抱。(推薦閱讀:痘痘壞了面子?學6招抗痘找回美麗) 戰「痘」天然5招 在家就能做 青春痘又名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發炎的疾病,當毛囊開口過度角化,加上皮脂腺分泌旺盛,導致過多的皮脂堆積在毛孔,此時若伴隨細菌大量繁殖,就會導致毛囊發炎,形成痤瘡。由於會影響外觀,是青少年最大的困擾之一。 在青春痘類型中,有些只在臉上有時可以肌膚表面有點凸起,或是長出紅紅的小丘疹,這些但即使外觀不明顯,不過摸起來仍有明顯的腫塊,摸起來也有點粗糙;萬一擠破痘痘留下疤痕,更容易對外觀失去自信心。 雖然,如果這也是為什麼《Hello醫師》要來教大家5種天然好方法,避免痘痘狀況惡化,不妨試試下列的小撇步,說不定能讓你不再而且在家就能做,幫你的外表沒自信:(推薦閱讀:痤瘡是什麽?亂擠反而長更多!了解常見的痤瘡種類、原因及治療方式) 冰敷 冰塊能讓你快速清醒之外,也能減緩痘痘發炎的疼痛。 根據美國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指出,冰塊確實有效減緩青春痘,尤其是表面已經開始紅腫的更是有效。即使冰塊很快就不冰了,冰塊還是能稍微減緩發炎的地方。當然,不直接使用冰塊也可以列的如下還有個小方法可以試試: 將冰塊用棉布包起來 將棉布放在發炎的地方 每天洗完臉後可以冰敷1~2次 當然,冰塊只是個方法讓你的緩和發炎,並不是用了冰塊就能完全去除痘痘。 使用茶樹精油 除了冰塊,還有個方法可以消除青春痘,那就是使用「茶樹精油」可幫助減緩或停止讓痘痘發炎。茶樹精油適用於各種類型的青春痘。 澳洲皮膚科期刊(Australas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的文獻指出,只要一小滴茶樹精油便可消除青春痘;對茶樹精油過敏的人就不適用,因為茶樹精油還有可能讓皮膚狀況加劇。在使用之前,可試擦一點茶樹精油在手背上,觀察有無過敏現象。 喝綠茶 多喝綠茶對身體好處不少,包括綠茶也能祛除青春痘綠茶擁有黃酮類以及單寧酸,皮膚病學研究雜誌(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已經證實,綠茶有助抗發炎及滅菌的特點。(推薦閱讀:抗氧化抗發炎!多吃這些水果和綠茶) 研究指出,綠茶含有兒茶素,其抗氧化作用能確實減緩青春痘的發炎症狀、減少皮脂分泌以及抑制細菌生長。另一個好消息是,市面上有些加工過的綠茶也能敷在臉上抗痘。 使用蜂蜜面膜 蜂蜜是天然的甜味劑,由酶、植物物質及活菌所組成,能有效對抗臉上的痘痘。生蜂蜜能夠平衡臉上的菌種,例如「麥盧卡蜂蜜」(manuka honey),紐西蘭產地的毛利人發現,麥蘆卡的葉子和嫩莖敷在傷口上,可以幫助傷口消炎和癒合,有修復肌膚的效果,算是天然的抗痘療法。。 將蜂蜜做成面膜,敷在青春痘或粉刺患處;先將蜂蜜與肉桂混合後,利用微波爐稍微加熱並敷在臉上,靜置8~10分鐘後用溫水沖洗後,並輕拍皮膚。由於可能有過敏的問題,使用前仍要試用看看。 使用蘆薈凝膠 蘆薈的莖和葉子都很粗厚,是很多汁的植物,也是能有效對抗青春痘的草藥,;蘆薈葉中含有豐富的透明凝膠,有研究證實,這些凝膠可以幫助抗粉刺藥物的效能。(延伸閱讀:新鮮的蘆薈可以治療青春痘) 皮膚病治療期刊(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的文獻進行了1項實驗,將兩組分別使用維甲酸與蘆薈,另1組則使用維A酸和安慰劑。結果顯示,使用維甲酸與蘆薈那組測試者的紅色丘疹減少許多,雖然沒有一夜之間全部消失,但至少能迅速消炎。 事實上,不論用什麼天然植物或藥物都沒辦法立刻讓痘痘消失不見,如果有痘痘、粉刺的困擾,應立即諮詢皮膚科或免疫科醫師,經過醫師評估後再搭配上述的居家療法,或許能讓藥物治療的期程縮短,重拾自信光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指甲保養

指甲變黑、變紫?指甲顏色透露身體健康,解析4大指甲顏色

健康的指甲應呈溫潤的粉紅色,表面沒有紋路與皺褶。若指甲並非處於此狀況,表示身體可能有某些問題。 《Hello醫師》過去曾介紹過指甲發紫或指甲有黑線,以及指甲有直條紋和橫紋所隱含的狀況。本篇文章我們將針對指甲顏色,告訴您各種指甲顏色的形成原因,以及需注意的潛在疾病。 指甲健康相關文章 指甲、腳趾發紫不可忽視!發紺成因、症狀、種類原來有這些 指甲有黑線免緊張!7大狀況發黑長斑你中了沒? 指甲有直條紋?指甲紋路與原因詳解!若有橫紋要注意,恐患這些病! 從4種指甲顏色看身體健康 指甲的紅色來自於下方血液的顏色,指甲本身是沒有顏色的,因此若血液出現變化,或疾病與外在因素影響指甲健康,指甲就會改變顏色。以下介紹常見的4種指甲顏色,幫助您判斷自身的健康狀況。 指甲顏色1:黑色 指甲呈黑色有3種原因: 指甲受傷:受傷會導致指甲下方出血或瘀血,使指甲呈黑色或紫色。隨著傷口癒合,黑色外觀多會逐漸消失,但需注意受傷的嚴重程度。若傷得過於嚴重,指甲可能會剝落或造成指甲基質受損。 指甲基質受損:指甲基質位於指甲尾端,是生成指甲的主要構造。指甲基質受損除了可能使指甲呈黑色之外,也會影響指甲的生成。視情況可能需去除指甲以修復基質。 黑色素瘤:黑色素瘤為皮膚癌的一種,通常從黑線或黑斑開始演進。若發現指甲黑線或黑斑並未隨指甲生成而往前,反而向外擴散且愈來愈多,請盡速赴皮膚科檢查。 指甲顏色2:藍色或紫色 指甲呈藍色或紫色通常為血氧過低所致,其原因可分為以下3種: 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又稱肺阻塞,包含肺氣腫與慢性支氣管炎) 氣喘 呼吸窘迫 肺炎 肺栓塞 心臟疾病 先天性心臟病 心臟衰竭 低血壓 周邊血管阻塞或損傷 休克 其他因素 由寒冷或情緒壓力過大所引起的雷諾氏症 位處於高海拔地區 指甲顏色3:黃色 指甲呈黃色的原因較複雜,可能為各種慢性疾病所致,因此若發現指甲變黃,且短期皆無改善,建議赴皮膚科接受深入檢查以找出原因。以下列出指甲變黃的可能原因: 香菸中的焦油所致 肺部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 真菌感染 乾癬(又稱牛皮癬)(延伸閱讀:了解乾癬的原因、症狀與治療方法) 糖尿病 胡蘿蔔素血症 甲狀腺疾病 淋巴疾病 類風溼性關節炎 指甲顏色4:白色 指甲呈白色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整個指甲變白,二是有白色斑點。 指甲變白的原因如下: 糖尿病:糖尿病除可能使指甲變黃,也可能使指甲變白或沒有月牙。 身體虛弱或營養失調:如心臟衰竭、貧血或缺鋅。 肝病:例如肝炎或肝硬化,特點為指甲整體變白,但邊緣顏色變深。 腎臟疾病:腎臟疾病可能會導致Lindsay's nail(林賽氏指甲),使指甲變棕白色。 指甲出現白點的原因如下: 指甲受傷 真菌感染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霰粒腫是什麼?與針眼的差異?霰粒腫的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許多人都長過針眼,但對「霰粒腫」卻不太熟悉。霰粒腫經常與麥粒腫(針眼的正式名稱)混淆,兩者雖然只差一個字,但原因和症狀卻大不相同。 《Hello醫師》為您介紹什麼是霰粒腫,說明霰粒腫與針眼的差異,分享如何治療與改善霰粒腫。 什麼是霰粒腫?霰粒腫的生成原因 霰粒腫(Chalazion)又稱瞼板腺囊腫。瞼板腺(Tarsal gland)又稱麥氏腺(Meibomian gland),是位於眼瞼周圍的皮脂腺,其分泌的油脂可減緩眼睛淚液的蒸發,讓眼球保持濕潤。若腺體出口堵塞,油脂便可能堆積在腺體內,逐漸形成霰粒腫。此外,瞼板腺的油脂分泌不足,也容易引發乾眼症(Dry eye syndrome)。(延伸閱讀:眼睛也要「加油補水」!乾眼症要吃什麼?補充6大營養素護眼不爆「乾」!) 霰粒腫與麥粒腫(針眼)的差異? 從名稱來看,麥氏腺似乎與麥粒腫有關,事實上兩者並無關連。霰粒腫和針眼主要差異在於:針眼是由細菌感染所引起,而霰粒腫則是瞼板腺堵塞所致。 兩者的症狀差異包括: 針眼通常長在眼瞼邊緣,霰粒腫則可能長在眼瞼內部。 針眼通常較痛,霰粒腫不太會引起明顯疼痛,僅可能於輕壓時的些許刺痛感。 霰粒腫離眼瞼邊緣較遠,若將眼皮翻開,可在結膜上看到腫塊。 霰粒腫症狀包含患部紅腫,或是眼皮腫脹所造成的視線模糊。但普遍來說,霰粒腫比較少引起整個眼皮或整個眼睛腫。 霰粒腫的4大好發族群 若您曾患過或具有以下疾病,發生霰粒腫的機率會較一般人高: 眼瞼炎(Blepharitis,或稱瞼緣炎) 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ts) 酒糟鼻(Rosacea,又稱玫瑰痤瘡) 糖尿病(Diabetes) 霰粒腫會自己消嗎?霰粒腫的治療方法 多數霰粒腫通常會在2~8週內痊癒,病患可透過用毛巾熱敷以此加快患部復原。首先,用乾淨毛巾浸泡熱水後擰乾,輕敷患部10~15分鐘,再次加熱毛巾進行同樣動作,一天約做3~5次。溫熱的毛巾可幫助疏通堵塞的瞼板腺,還可用洗淨的雙手按摩眼瞼,幫助膿液排出。 若霰粒腫嚴重影響生活或外觀或是遲遲不見改善,建議就診尋求醫師協助,以下為可能的治療方式: 注射類固醇:若眼瞼腫大的情形嚴重,醫師可能會注射可體松(Cortisone)是一種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幫助患部消炎。 手術切除:若腫脹遲遲未消,醫師可能會考慮局部麻醉將囊腫刺破,清除內部膿液。 抗生素:若霰粒腫周遭組織出現感染,需服用抗生素治療。 請勿自行嘗試擠出或戳破霰粒腫,以免提高傷口感染風險。此外,在霰粒腫痊癒前,勿配戴隱形眼鏡。 眼睛經常長霰粒腫要小心,恐是癌症! 經常保養眼部並維持良好飲食作息,通常能避免霰粒腫的生成。若已接受手術治療,霰粒腫卻一再復發,便需注意是否為惡性腫瘤。常發生於眼瞼的癌症有基底細胞癌與瞼板腺癌等,建議進行組織切片檢查,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5方法預防霰粒腫 勤洗手:經常保持手部清潔,不只可預防霰粒腫,也能減少罹患其他疾病。 妥善清潔隱形眼鏡:若戴的是日拋隱眼,請勿重複使用。清洗其他類型的隱形眼鏡時,請依說明仔細清潔,避免隱眼藏汙納垢。 經常洗臉與更換枕套:睡覺時的眼睛會閉上7~8個小時,加上側睡使枕頭與眼瞼接觸,這些因素容易讓油脂殘留而堵塞瞼板腺;因此,經常洗臉與更換枕套可降低油脂殘留的機率。 飲食清淡:少吃油膩食物以減少瞼版線的油脂堆積。 作息正常:熬夜容易讓內分泌失調,提高麥氏線堵塞的機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妊娠紋消除4重點!妊娠紋會消失嗎?原因、前兆解說

女性們都十分在意身上的妊娠紋、肥胖紋和生長紋,這些皮膚擴張紋雖分布在腹部、大腿及胸部這類較可用衣物遮蔽之處,但只要穿泳裝或清涼服裝便會露出,仍感覺不慎雅觀。而平時自己照鏡子時,看到也會心情鬱悶。 《Hello醫師》向你介紹何謂妊娠紋和生長紋,皮膚擴張紋的形成原因與種類,以及如何預防與治療。 妊娠紋是什麼?妊娠紋原因解說 妊娠紋、肥胖紋及生長紋(亦稱成長紋)其實都是皮膚擴張紋(Stretch marks),因造成原因不同,在中文上有不同稱呼。 人體的皮膚由外而內可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組織等3個部分,當人體因懷孕、增胖或成長等體型快速變大的時後,表皮層雖能隨之延展,但真皮層中主要支撐組織的膠原蛋白纖維與彈性蛋白纖維,卻會拉扯並斷裂,並於日後體型恢復或組織癒合時形成妊娠紋、肥胖紋及生長紋。 妊娠紋什麼時候出現? 以下說明3種皮膚擴張紋的形成: 妊娠紋:當母親懷孕第1胎約20~24週時,大量脂肪囤積於皮下組織加上胎兒羊水增加,導致腹圍快速變大,拉扯真皮層組織。多數孕婦僅在第1胎出現妊娠紋,第2胎就沒有或較少,是因為皮膚已被拉扯與受損,並於恢復後具備彈性及延展性。 肥胖紋:在短時間內快速增胖,導致體型或身體局部(通常是易累積脂肪的地方)增大並拉扯皮膚。 生長紋(成長紋):青春期體型快速變化所致。 長妊娠紋前兆? 所有皮膚擴張紋的顏色多經歷由紅轉白的過程。當真皮層受傷時,皮膚表面會出現對稱性(左右兩側)、紅或紫色的帶狀紋路,紋路的形成方向會與體型擴張處相關,並摸起來有輕微突起。此階段的妊娠紋因組織受傷、血管增生而呈現紅色,稱為紅紋。 隨著皮膚組織逐漸癒合和血管消退,妊娠紋的顏色會漸漸消退,變成銀白色或膚色,稱為白紋。當妊娠紋或肥胖紋變為白紋後,會維持相同的大小及顏色,並隨著皮膚組織變化,如增胖或老化而改變;此外,紋路不會因太陽曬變黑,卻會因周遭皮膚曬黑變得更加明顯,因此妊娠紋的部位需加強防曬,以避免色差。 妊娠紋會長在哪裡? 皮膚擴張紋常出現於以下部位,腹部通常多為妊娠紋,下半身則為成長紋與肥胖紋,胸部則可能是妊娠紋(脹乳)或成長紋(胸部發育)。 胸部 腹部 臀部 大腿 膝蓋 小腿 妊娠紋消除預防4重點 欲避免妊娠紋、肥胖紋,最好方法便是不讓體型快速變化。市面上許多宣稱能消除妊娠紋或肥胖紋的產品,如妊娠霜、杏仁油或綿羊油等其實沒太大療效;雷射、電波拉皮或煥膚療程等醫美技術雖能淡化妊娠紋和肥胖紋,但仍無法完全消除,且需接受數次治療才能見效,不僅費時且花費不低,還是從預防方面為主較佳。 懷孕會造成體型改變,但能透過控制體重或按摩皮膚等方式,讓胎兒不至於過大或過重,身體也不會因此急速增加過多脂肪,預防妊娠紋的產生。以下提供4點建議: 1.懷孕時需控制體重 現代人的飲食內容都較豐富,不需因孕期攝取過多食物,主要是擁有充足均衡的營養。建議不要攝取高熱量、多油或多糖的食物,避免胎兒過重,使母體累積過多脂肪,導致腹部、大腿及臀部出現紋路。若非孕婦,則需避免體重迅速增加。 2.每日按摩身體半小時 使用潤膚乳液輕柔按摩全身,特別是易堆積脂肪處,如下腹部、臀部下側、腰臀、大腿內外側、乳房及腋下,增加皮膚與肌肉的彈性,促進血液順暢。惟孕婦是否可以進行按摩,必須先請教產檢醫師。 3.選用合適的潤膚乳液 皮膚若乾燥或水分不足,容易產生皺紋及缺乏彈性。定期以潤膚乳液按摩身體,可滋潤肌膚,增加皮膚柔軟度與彈性,讓皮下組織在堆積脂肪時可更加適應,同時減輕腹部表皮變薄所造成的搔癢感。 4.多喝水及均衡營養 水分可幫助肌膚保有水分和增加彈性,青菜及水果所含有的維生素與礦物質是維持肌膚健康美麗的重要營養素,避免攝取過多精緻或多油食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腳臭+腳底佈滿坑洞?足蹠蠹蝕症好發這6種人,亂用香港腳藥膏恐惡化

楊先生在診間坐下後,一臉委屈地說「醫生,我香港腳擦藥好幾個月都沒好,家人都嫌我腳臭,叫我不要靠近他們。」楊先生腳抬起後,一雙腳宛如珊瑚礁般佈滿坑洞。醫師仔細觀察後表示:「你這是足蹠蠹蝕症,不是香港腳,若誤用香港腳藥膏反會讓症狀惡化。」 足蹠蠹蝕症會導致腳臭和脫皮,經常與香港腳混淆。《Hello醫師》向你說明何謂足蹠蠹蝕症,解釋足蹠蠹蝕症的原因和症狀、好發足蹠蠹蝕症的高風險群。 足蹠蠹蝕症是什麼?怎麼念? 足蹠蠹蝕症(Pitted keratolysis)是一種因細菌感染導致腳底角質溶解,形成無數坑洞的疾病,因此又稱為「點狀角質溶解症」或「凹陷型角質溶解症」。 病名中的「蹠」(ㄓˊ)意為腳掌,「蠹」(ㄉㄨˋ)指蛀蟲,「蝕」則意如其名,指受侵蝕的狀態,合併起來便是腳掌受蛀蟲侵蝕的疾病,而這個蛀蟲則是細菌。 足蹠蠹蝕症的原因:腳底多汗、悶濕 台灣氣候炎熱潮濕,腳底很容易流汗,若又長時間穿著悶熱不透氣的鞋子,便很容易滋生細菌、感染足蹠蠹蝕症。細菌會侵入角質,在角質中增生繁殖並在過程中產生蛋白酶,分解皮膚角質形成凹洞,此分解過程也會釋放硫化物而產生惡臭。 導致足蹠蠹蝕症的常見細菌如下: 放線菌屬(Actinomyces) 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 剛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 不動蓋球菌(Kytococcus sedentarius) 鏈黴菌屬(Streptomyces) 這6種人最容易有足蹠蠹蝕症 運動員 工人 農民 軍人 學生 長時間穿包鞋的上班族 足蹠蠹蝕症還是香港腳,傻傻分不清? 足蹠蠹蝕症十分容易和香港腳混淆,因為兩種疾病皆會導致腳底有脫皮狀並產生臭味,但足蹠蠹蝕症事實上並沒有脫皮,而是角質直接遭侵蝕,因此形成凹陷;反觀香港腳則會有脫皮和掉屑,且皮屑會卡於脫皮處、紋路與趾縫中,是兩疾病最主要的差異。 在病灶分布的部分,足蹠蠹蝕症多發生在足底承受重力之處,如腳掌前端、腳跟或接觸底面的趾頭,而香港腳的病灶範圍則多以趾縫、腳掌前端為主,較少出現於腳跟。 除臭味外,足蹠蠹蝕症僅可能出現輕微癢症或完全不癢,而香港腳則通常會癢、刺痛且有灼熱感,還可能出現水泡、破皮、紅腫及糜爛狀。兩者相比之下,香港腳的症狀較多樣化,也較嚴重,若久病未治有可能會出現傷口和潰爛,進而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6招改善足蹠蠹蝕症 足蹠蠹蝕症是細菌所致,所以可使用外用抗生素藥膏,加上調整生活習慣,避免腳部長期處於悶濕狀態;但切記不可使用治療香港腳的抗黴菌藥膏或其他含有類固醇成分的藥膏,此兩種藥膏無法殺死細菌,還可能導致症狀惡化,患者不可不慎。 以下提供6點建議幫助改善足蹠蠹蝕症: 保持腳部乾爽 易流腳汗者可使用止汗劑 穿著透氣通風的鞋子和吸汗力強的棉襪 盡量輪流穿不同雙鞋,讓鞋子有時間通風或排濕 若需長時間穿著包鞋,建議多帶幾雙襪子替換 游泳、淋雨或洗澡後,盡快將腳部擦乾,避免造成細菌易生長的潮濕環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不洗澡會怎樣?除變臭、膚色變深,還恐有皮膚病!但一天洗太多次也不好

每天洗一次澡對多數人來說稀鬆平常,但某些情況下,例如冬天沒流汗或是工作應酬到深夜,回到家只想趕快休息,便會不想洗澡,但又會擔心不洗澡很髒或容易引發異臭。 究竟一天不洗澡會怎樣?若有潔癖,一天洗兩次澡又如何?讓《Hello醫師》來為你解答。 除了清潔,洗澡還有這些功用 對多數人來說,洗澡只是日常清潔,屬於生活作息的一部分,鮮少思考洗澡清潔為何、洗澡具有哪些好處。事實上,洗澡的重點在於將汗水、過多的角質與油脂、在外接觸的病毒、細菌、過敏原及有害物質去除,恢復身體的潔淨。 汗水會被細菌分解而產生味道,洗澡可將汗水與細菌同時去除以避免異味產生,並去除皮膚表面的角質,減少色素沉澱。同時,洗澡也可清除細菌、病毒、過敏原與有害物質,避免過敏、皮膚炎、感染或接觸有害物質所致的慢性病變。 長時間不洗澡的6大壞處 體味增加 痤瘡(粉刺或痘痘)變多 頭皮屑 皮膚感染 濕疹、乾癬或其他皮膚炎 角質累積過多,皮膚顏色變深 太常洗澡也不行,皮膚容易刺激或乾癢 洗澡對於維持個人衛生和身體健康十分重要,但過度洗澡卻可能有反效果,例如有潔癖者一天洗兩次或三次。若天生屬於乾性肌膚或冬天皮膚較乾燥,過度洗澡可能會洗去保護皮膚的油脂,造成以下問題: 皮膚乾癢 皮膚乾裂或脫皮 髮質乾燥或脆弱 因過度清潔而產生更多油脂,導致頭皮屑或痤瘡 皮膚因屏障破壞,受汗水、細菌及其它物質刺激,導致濕疹或乾癬 一天洗一次澡最恰當,視情況也可兩天一次 一天洗一次澡對於台灣人來說最適當,因為台灣氣候常年炎熱潮濕,身體容易出汗,若不洗澡便容易出現前述問題。但有些情況下,例如天寒、生病或其他因素,偶爾一天不洗澡也沒關係,只需用濕毛巾擦拭臉部、腋下、腹股溝及腳底等較容易積汗水與細菌的部位,避免產生異味、痤瘡或因髒汙累積造成皮膚病。 另外,建議不要一天洗兩次澡,避免過度清潔造成皮膚敏感或發炎。若非得如此,則建議不要使用太燙的水,並使用溫和不刺激的沐浴產品,以減少皮膚刺激。 洗澡重點懶人包 每天洗一次澡,視情況也可兩天一次。 若不洗澡,請用濕毛巾擦拭臉部、腋下、腹股溝及腳底。 洗澡溫度適中不過燙,避免皮膚過度乾燥而刺激或發炎。 避免一天洗兩次或更多次澡,非得如此,建議縮短洗澡時間,僅用沐浴產品清潔腋下、腹股溝及腳底等重點部位。 使用溫和不刺激的沐浴產品,沖水時徹底洗淨,避免殘留於皮膚上造成刺激。 洗澡後,可使用無香味和低刺激的保濕霜或乳液滋潤皮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魚鱗癬不會傳染,但這些疾病、藥物恐致病!認識魚鱗癬的原因、症狀及種類

魚鱗癬是一種罕見疾病,病症嚴重者由於表皮角質化異常,皮膚會呈魚鱗狀脫落,因長期處於皮膚通紅的狀態,因此此症又稱穿山甲人或紅孩兒。 長期以來,魚鱗癬患者皆因皮膚嚴重乾燥、掉屑、脫皮及紅腫,受到社會以異樣眼光看待,害怕受到傳染。事實上,魚鱗癬並不會傳染,這是一種遺傳疾病。《Hello醫師》為您介紹何為魚鱗癬症,以及魚鱗癬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魚鱗癬是什麼? 魚鱗癬(Ichthyosis)是一種角質化疾病,會導致皮膚乾燥、發癢、粗糙、通紅及呈現鱗片狀。目前臨床上有超過20種魚鱗癬症,主要皆為遺傳所致,但也有可能透過疾病或藥物而引起。 魚鱗癬雖無法治癒,但可透過藥物及日常照護,使病情獲得一定控制。 魚鱗癬多為遺傳所致,基因突變是主因 基因突變為魚鱗癬的主因,一般人的皮膚會不斷重複生長與脫落的代謝循環,魚鱗癬患者卻因為基因突變,導致他們的皮膚細胞出現以下異常現象: 皮膚生長速度比脫落速度快。 皮膚以正常速度生長,但以緩慢的速度脫落。 皮膚脫落速度比生長速度快。 魚鱗癬可藉由不同的遺傳方式患得: 顯性遺傳:自父母其中一方遺傳顯性的異常基因與患病,並有1/2機率遺傳給未來小孩。 隱性遺傳:父母並未有魚鱗癬的跡象,但各具備一個隱性的異常基因。此種情況下,小孩有1/4機率患病,或有1/2機率成為隱性基因帶原者。 X染色體遺傳:指X染色體上出現基因突變,因此具備2條X染色體的女性較容易患病。 自發性突變:沒有家族病史,基因由於不明原因突變所致。 後天因素造成的魚鱗癬 後天性魚鱗癬(Acquired ichthyosis)通常於成年後發病,不會遺傳,並與下列疾病與藥物存有關聯: 疾病因素 甲狀腺低下 腎臟疾病 類肉瘤病(Sarcoidosis) 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iymphoma) 癌症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愛滋病) 藥物因素 菸鹼酸(Nicotinic acid) 卡瓦醉椒(Kava) 癌症標靶治療藥物(Vemurafenib、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羥基脲(Hydroxyurea) 魚鱗癬的種類 以下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魚鱗癬種類: 尋常性魚鱗癬(Ichthyosis vulgaris,屬於最為常見的魚鱗癬,佔魚鱗癬患者95%) 隱性X染色體魚鱗癬(Recessive X-linked ichthyosis) 斑色魚鱗癬(Harlequin ichthyosis) 層狀魚鱗癬(Lamellar ichthyosis) 水泡型先天性魚鱗癬狀紅皮症(Congenital 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 表皮鬆解性魚鱗癬(Epidermolytic ichthyosis) 魚鱗癬的症狀 症狀輕微者(尋常性魚鱗癬) 皮膚乾燥 皮膚瘙癢 皮膚龜裂、脫屑及角質堆積 皮膚出現白色、灰色、棕色或深色的鱗片,外觀可能呈小片狀、大片板狀或盔甲狀 症狀嚴重者(其他罕見魚鱗癬症) 皮膚發紅 皮膚長水泡、糜爛 皮膚因搔抓而導致感染與開放性傷口 頭髮稀疏、掉髮 眼睛乾澀或眼瞼難以閉合 眼瞼或嘴唇外翻、手指畸形 聽力障礙 手掌和腳底的皮膚增厚 關節活動困難 先天性魚鱗癬狀紅皮症的新生兒 新生兒出生後會呈膠膜兒(Collodion Baby)外觀,外型如同包覆著一層膨脹的肉色薄膜。待外層膠膜破裂後,嬰兒皮膚便會開始脫皮、掉屑、發紅,並因過多堅硬皮屑附著於關節處,導致行動不便。 如何治療魚鱗癬? 由於魚鱗癬無法治癒,病患需藉由藥物減輕症狀,使用各類護膚用品保養皮膚,控制病情。針對輕度、局部魚鱗癬患者,醫師可能會開立具潤膚效果之藥物,如保濕乳霜、軟膏、乳液或沐浴油,幫助維持皮膚濕度,並視病況開立去角質產品,以減少過度增生的角質。 若症狀嚴重,有疼痛與感染情形,則使用抗生素、非類固醇發炎藥及嗎啡等藥物減輕症狀。若眼瞼嚴重外翻或無眼瞼,則需以人工淚液維持眼睛滋潤。 魚鱗癬是一種相當棘手的疾病,病患及其家屬除需花費相當多的心力及金錢控制病況,亦需承受外界的異樣眼光。建議讀者得知身邊親友患有魚鱗癬,或遇到魚鱗癬患者時,可適時給予認可與關懷,魚鱗癬並不會傳染,無需對其感到害怕與擔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硬皮症初期症狀有哪些?會好嗎?硬皮症原因、治療及檢查

31歲的王小姐看著自己發白、顏色稍藍的手指,苦惱地向醫師說:「只要天氣變冷,我的手指就會冰冷、變色,非得泡熱水才會恢復血色,最近還有一點痛。而且我也變得很容易喘、累,爬樓梯沒幾步就得停下來休息。」 醫師發現王小姐的手指皮膚僵硬、沒有彈性,平常又有胃食道逆流,決定為王小姐安排抽血、胸部X光等各項檢查,結果發現王小姐罹患會使皮膚變硬、內臟器官纖維化的硬皮症。 《Hello醫師》向您介紹何為硬皮症,硬皮症的原因、初期症狀與治療。 硬皮症是什麼? 硬皮症正式名稱為全身進行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正常情況下,人體免疫系統會辨別和攻擊外來物如細菌病毒等致病原,並在傷口癒合時形成瘢痕(痂),但硬皮症患者的免疫系統卻會攻擊正常細胞,造成發炎,使結締組織形成過多瘢痕,導致皮膚、心臟、肺部和消化道等器官纖維化。 硬皮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人士,但30至50歲為發病高峰期,發生率每十萬人中約有3至5名患者,女性發病率為男性4倍。 硬皮症初期症狀:手指變白、變藍 硬皮症一般可分為局部型和系統型2種,局部型硬皮症的症狀主要集中在肢端(即手肘、膝部以下、臉部和頸部);系統型硬皮病的皮膚增生則擴展至手肘、膝部以上與軀幹部分。 硬皮症的初期症狀因人而異,不同器官有不同病徵,但九成硬皮症患者會出現雷諾氏現象(Raynaud’s phenomenon),即患者手腳受寒冷氣溫或憂慮情緒影響,導致微血管異常收縮。通常硬皮症患者手指會經過3種顏色的變化:白色>藍色>紅色,但不一定全部出現。 從病理學解釋,這是由於微血管內增厚,血管腔收縮或閉塞所致。若反覆出現可能會使指尖組織因缺血性損傷而出現潰瘍、傷痕或永久壞死。 硬皮症臨床症狀:皮膚及器官纖維化 除雷諾氏現象外,硬皮症亦會出現皮膚、關節、消化道及呼吸道系統等各方面的問題。 皮膚病變 依據病程演進,硬皮症患者之皮膚會經歷3個時期: 水腫期:皮膚光滑及皺紋消失,膚色蒼白,呈非凹陷性水腫。一般先從手、足和臉部開始,接著向上肢、頸、肩等部位蔓延。  硬化期: 皮膚逐漸纖維化,表面有蠟樣光澤及失去彈性,並導致關節活動受阻、面部缺乏表情、張口及閉眼困難或胸部有緊束感等,同時易有癢感或異常感受,毛髮變得稀少。 萎縮期: 皮膚萎縮、變薄且色素沉積,形成皮下鈣化。 指尖及關節處易出現潰瘍,患處少汗並脫落毛髮。 硬皮症4種可能原因 目前硬皮症的致病原因尚未被完全理解,但研究指出,可能與以下4種因素有關: 遺傳:若家族史中有相同病例或其他類風濕病,發病率較一般人高。 免疫失常:患者血清中有特異性自身抗體,如抗Scl-70抗體(Anti-Scl 70 antibody)或抗著絲粒抗體 (Anti-centromere antibody)等。 血管異常:多數硬皮症患者均有雷諾氏現象,病理學上可顯示為小動脈或微血管內膜增厚、管腔收窄或閉塞。 纖維母細胞功能異常 硬皮症會好嗎?該如何治療? 硬皮症會影響不同的器官系統,醫生會依據病患的臨床症狀、受侵犯的器官和嚴重性來制定治療方案。 近年由於硬皮症相關研究有許多突破性進展,病患若及早治療、長期使用藥物控制病情及維持良好的居家照護等,其病況、生活品質及生存率皆能顯著改善。 若診斷患有硬皮症者或出現疑似上述徵狀者,建議盡早就醫接受檢查,並依照醫師制定之治療計畫,按時回診、服藥及檢測。 以下為硬皮症的常用治療藥物: 血管擴張藥物:適用於有雷諾氏現象的患者,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可增加血流量,減緩雷諾氏現象。若情況惡化,出現缺血性潰瘍或壞疽,則可使用前列腺環素類似物、第五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如西地那非)治療。此些藥物可降低肺動脈高壓,緩解病情,但具低血壓、水腫及暈眩等副作用,使用上需特別小心。 類固醇:搭配免疫抑制劑使用,可治療間質性肺病與肺纖維化等較嚴重的系統疾病,使用時需監測血壓、血糖與腎功能的變化。 免疫抑制劑:常用藥物包括硫唑嘌呤(Azathioprine)、黴酚酸(Mycophenolate)、環孢素(Cyclosporin)、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由於免疫抑制劑會減弱人體免疫力,因此用藥後需注意個人衛生,加強清潔消毒與個人防護,避免細菌或病毒感染。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可預防及治療胃食道逆流、食道潰瘍及逆流性食道炎等腸胃道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頭髮/頭皮保養

洗髮精加水稀釋省很大?洗髮精成分、正確使用方法告別頭皮屑困擾

洗頭看似再平凡不過的日常之一,但魔鬼就藏在細節裡,若是用了錯的洗頭方式,不僅可能讓頭髮洗不乾淨,反而還會造成細菌孳生,引發生成頭皮屑。因此學會如何正確洗頭及使用洗髮精,便成為你應該要重新檢視的細節之一。 《Hello醫師》將於為你介紹洗髮精的常見成分,以及洗髮精正確的使用方法,讓你的頭愈洗愈乾淨,擺脫頭皮屑困擾! 洗髮精常見成分有哪些? 洗髮精(Shampoo)內含的成分除了有最基本的水分之外,大多並含有界面活性劑、矽靈、酸鹼調節劑、精油及其他營養護理成分,但其分別具有何種效果或影響,以下將依序說明: 1. 界面活性劑 界面活性劑具有清潔與起泡的作用,可協助去除油脂與附著的異物。常見成分為有硫酸月桂酯鈉(Sodium lauryl sulfate)及聚氧乙烯月桂醚硫酸酯鈉(Sodium laureth sulfate)。 硫酸月桂酯鈉清潔力佳,具有良好的起泡及去油作用,適合正常頭皮或油性頭皮的人使用;聚氧乙烯月桂醚硫酸酯鈉的刺激性則較硫酸月桂酯鈉低,對於皮膚與眼睛容易受到刺激者較為適合。 2. 矽靈 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俗稱矽靈)是一種無色、無味、無毒、不易揮發的液體,為洗髮精中最常見的增效成分;其功效是讓頭髮增加保護層,防止水分流失、不容易打結,並使頭髮光滑柔順的效果。 若本身頭髮較毛躁,或者因燙髮、染髮後,髮質受損嚴重,即可使用含矽靈的洗髮精,快速讓毛鱗片平整下來,避免毛躁的髮質引起打結,讓頭髮受損更嚴重。(延伸閱讀:頭髮分岔無光澤?公開7種天然方法保護頭髮,修護受損髮質) 3. 酸鹼值調節劑 酸鹼值調節劑能讓洗髮精維持在一定的pH值,而洗髮精中常見的酸鹼值調節劑為檸檬酸。檸檬酸屬於弱有機酸,主要自柑橘類水果取得,不僅會散發柑橘香氣,還可調整其中的酸鹼值。 4. 精油 不少洗髮精內有都會加入些許精油,為其增添香氣,而精油依照化學成分可分為2大類: 萜烯烴碳氫化合物(Terpene):萜烯屬於脂類,不溶於水,是分子式為異戊二烯(C5H8)整數倍的烯烴類化合物,此類精油通常有強烈的氣味,如肉桂、丁香、柑桔類中,皆含有萜烯烴碳氫化合物。 含氧化合物(Oxygen compound):如酚類、醚類、醛類、醇類、酸類與酯類等,皆為含氧化合物,而此種化合物常用於洗髮精的精油則包含茶樹、薄荷、薰衣草等種類。 此外,部分洗髮精也會加入些許的膠原蛋白、絲蛋白、維生素及植物提取物等營養護理成分,以維持髮絲健康,但須注意的是,由於洗髮精與頭髮接觸僅有幾分鐘,要達到產品上所宣稱的營養作用,其實相當有限,因此建議民眾在選用洗髮精時,還是要以自己的髮質與洗淨力為主要的考量因素為佳。 你頭洗對了嗎?3大洗髮精正確使用方法為你一次解答 以下為大家介紹3個洗髮精正確的使用方法,讓您可以遠離頭皮屑,維護頭皮健康: 1. 洗髮精不可加水 在洗髮精內加水,雖然看起來是個省錢的好撇步,但這麼做除了可能影響洗髮精原來的品質,還會增加細菌孳生的機率,導致洗髮精變質。 若在洗頭髮時,使用了經水稀釋後的變質洗髮精,反而容易提高頭皮屑生成的機率;如果頭皮有傷口或本身患有脂漏性皮膚炎,還可能提升細菌感染風險,並使皮膚問題愈來愈嚴重。(延伸閱讀:頭髮濕濕馬上睡?小心細菌在頭皮孳生) 2. 洗髮精應先倒在手上稀釋 在洗頭髮時不建議將洗髮精直接倒在頭皮上,亦不應以指甲抓頭皮,才可有效避免頭皮受傷。建議民眾洗髮時,應先用溫水將頭髮弄濕,再將洗髮精倒在手上加水稀釋後,並搓揉起泡後,再以指腹按摩頭皮數分鐘,隨後再用溫水沖洗乾淨即可。 一般而言,每日通常只須洗1次投即可,但若有使用髮膠、髮雕露等定型產品,則需進行2次洗淨,第1次洗去毛髮表面殘留的定型成分,第2次再進行頭髮清潔,避免髮膠殘留,影響頭髮的健康狀況。 3. 洗髮精與潤絲精應分開使用 潤絲精主要由陽離子界面活性劑、油分、保濕劑,加上水、香料、色素等成分組成。由於洗髮後頭髮多帶負電荷,若使用潤絲精,潤絲精中的陽離子界面活性劑便可附著在帶負電的頭髮上,以中和靜電反應,減少頭髮間的摩擦,使頭髮柔順易梳理,並增加光澤度。 然而,因為洗髮精的主要作用成分是陰離子界面活性劑,而潤絲精是陽離子界面活性劑, 2者作用相反,如果將其混在一起使用,可能會發生洗不乾淨、又潤絲不完全的窘境,需要特別注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不是沾到冰淇淋!皮膚長白斑的原因有這些、4大治療方法改善白斑困擾

當皮膚長出白色斑點時,除了會讓人不禁懷疑皮膚是否產生病變,還可能因皮膚原本的顏色與白斑相差過大、擔心引旁人側目。然而,若經檢查後確診為白斑,通常無法治癒,僅能透過藥物或照光治療等方式來改善。 究竟造成白斑的原因有哪些?該如何診斷及治療?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深入了解關於白斑的大小事吧! 皮膚為何出現白斑?常見原因一次看 白斑(Vitiligo)俗稱「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通常會發生在30歲前,當皮膚黑色素細胞退化死亡後,皮膚便會出現白斑;目前約有1%~2%的人口患有白斑,其中約有半數患者會在20歲前發病,約1/5患者有家族史。 儘管目前醫學研究尚未釐清白斑確切的成因,但仍可推估與先天基因缺陷、自體免疫失調、黑色素自我毀滅或末梢神經異常有關,其中白斑患者又以患有自體免疫失調最為常見。(推薦閱讀:免疫系統失調,皮膚病復發?補充7營養維持免疫平衡!) 白斑好發的皮膚部位與特徵 白斑多好發於臉部、嘴巴周圍、手部及生殖器,其大小可從幾毫米至數公分,甚至遍佈全身,顏色則多呈乳白色;個別部位脫色的程度不一,同一病灶內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色現象。 此外,白斑常與汗斑、白色糠疹等疾病混淆,若想要區別皮膚上的白色斑塊是否為白斑,還可透過按壓指甲後呈現的無血色白,與白斑做對照,並觀察白色斑塊與周圍正常皮膚之間有無界線清楚且凸起的邊緣分隔,以作為判斷的依據。 如何診斷白斑? 白斑其實對於皮膚健康影響不大,若真的出現也不用過於擔心,建議可先觀察1~2個月,當白斑持續未消或有變化時,再至皮膚科就診。醫師通常會以伍氏燈照射、皮膚鏡或切片檢查的方式,確認患者是否患有白斑,以進行下一步治療。 然而,由於部分白斑患者伴有甲狀腺疾病、愛迪生症、惡性貧血、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等自體免疫疾病 ,尤以甲狀腺疾病機率較高,建議同時接受抽血檢查自體免疫抗體與有無甲狀腺功能、血糖及血液異常,以排除上述疾病同時存在的可能。 白癜風無法治癒!5大治療方法改善皮膚脫色 不少患者會因白斑影響外觀,至皮膚科尋求醫師診治,但通常治療白斑所需的時間較長,需要患者耐心地與醫師配合,才可及早改善白斑問題,而為白斑常見的4種治療方法: 塗抹外用藥膏:外用藥膏主要適合用在治療範圍較小的白斑,並以長在臉部的白斑療效最佳,但若白斑位於嘴角、手腳等尖端的部位,療效則較差。醫師通常會開立類固醇藥膏、非類固醇藥膏或外用維生素D製劑給此類患者塗抹,以改善白癜風。 口服藥物:若白斑範圍較大或擴散地較為迅速時,則可間歇性口服類固醇藥物,以改善白斑症狀。此外,相較於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間歇性口服類固醇更能將副作用降低。 照光治療:照光治療是改善白斑最有效的方式,醫師會透過紫外線照射患者身上的病灶,刺激黑色素生成。白斑患者每週應至醫療院所進行2~3次照光治療,至少需3~6個月才能評估初步效果,療程最長可達1~2年。 手術治療:如果對上述治療都無效,也可以考慮以手術進行自體皮膚移植或黑色素細胞移植,以改善脫色的症狀。(同場加映:蔡英文曾為它動刀!眼瞼黃斑瘤7大警訊,不治療恐提高心臟病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