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額頭長痘痘原因、位置解析!額頭痘痘怎麼消?痘痘改善4方法

臉上長痘痘,常讓人感到困擾,特別是額頭長痘痘,不僅影響美觀,不同位置的痘痘也可能與身體狀態有關。究竟額頭、眉心、髮際線等位置長痘痘的原因為何?該怎麼辦?《Hello醫師》為您解析額頭痘痘的常見類型、原因、改善及預防方法,幫助您恢復清爽膚況。 額頭長痘痘怎麼辦?先判斷額頭痘痘類型 額頭屬於臉部T字部位,毛孔及皮脂腺分布特別密集;由於痘痘多數成因與皮脂腺分泌旺盛或毛孔堵塞有關,因此額頭也是痘痘的好發位置之一。其他引發痘痘的成因,還包括荷爾蒙因素、情緒壓力或使用藥物等,。 在改善額頭痘痘之前,應先判斷痘痘的類型,才能對症處理;美國梅約診所(Meiyo Clinic)整理痘痘類型如下: 白頭粉刺:閉鎖型粉刺,表面略微突起,擠壓時可能冒出白點。 黑頭粉刺:開放型粉刺,表面可見黑點,擠壓時可排出氧化的黑頭粉刺。 丘疹:呈現粉紅色的小凸點,質地較硬,為早期發炎性痘痘的一種。 結節:屬於深層發炎性痘痘,通常沒有明顯膿液,但範圍較大且觸感堅硬,按壓會疼痛。 膿皰: 可見白色膿頭,屬於發炎性痘痘,內含膿液,若擠破恐造成色素沉澱或痘疤,建議避免自行處理。 囊腫:發炎情況嚴重,體積較大且深入皮膚底層,內含大量膿液,觸摸時明顯疼痛,若擠壓破容易留疤。 勿用手擠壓痘痘,避免感染,產生疤痕或色素沉澱。 額頭長痘痘原因、位置解析:額頭、太陽穴、髮際線及眉心 除了額頭容易長痘痘,周圍的太陽穴、髮際線與眉心等,也常出現痘痘,不同位置的成因略有差異。以下分別整理西醫與中醫的觀點,協助釐清長痘原因並找到改善方向: 額頭長痘痘原因 西醫觀點:額頭皮脂腺活躍,若長時間被瀏海覆蓋或使用含矽、泛醇等油性成分的洗髮精、髮膠、髮蠟等,卻未徹底清潔,容易造成毛孔阻塞,形成俗稱的「髮油痘」。 中醫觀點:與心火旺盛或血液循環不暢有關,常見於情緒壓力大、思慮過度的族群。若額頭反覆長痘,可能是壓力無法順利釋放,建議多補充水分、維持規律睡眠,有助於調整體質。 太陽穴長痘痘原因 西醫觀點:太陽穴位置為清潔死角,易因汗水、油脂累積,或長期佩戴眼鏡或帽子造成摩擦與毛囊發炎,誘發痘痘。 中醫觀點:與肝膽濕熱有關,可能反映肝臟負擔大、排毒不順,常與熬夜、飲酒、攝取高油高糖加工食品有關。建議可多攝取天然食材、避免暴飲暴食與接觸油煙污染。 髮際線長痘痘原因 西醫觀點:髮際線靠近髮根,若在使用髮蠟、噴霧等髮品後未確實清潔,或洗髮未沖洗乾淨,容易造成毛孔堵塞與發炎。 中醫觀點:中醫認為與濕熱上擾或肝經循行有關,也就是體內濕氣與熱氣過盛,上升至頭部所致,建議從作息與飲食著手調理。 眉心長痘痘原因 西醫觀點:眉心屬於T字部位,容易因內分泌波動、熬夜或壓力大而影響皮脂分泌,導致毛孔堵塞與痘痘生成。 中醫觀點:眉心反映心臟與肝臟機能,若長期焦慮、煩躁或情緒壓力大,容易導致肝氣鬱結,進而以痘痘表現於眉心。 額頭長痘痘怎麼消?痘痘改善4方法! 額頭長痘痘與青春痘的成因相似,若已出現紅腫或不適,可嘗試以下4種改善方法,幫助快速舒緩發炎與避免惡化: 冰敷:針對紅腫型痘痘,可冰敷5~10分鐘,有助於緩解發炎及疼痛感;冰敷時,使用乾布包裹冰塊,避免直接凍傷肌膚。 使用合適的保養品:針對油性肌膚者,建議使用清爽、無油、較不易致痘的保養品,以減少毛孔阻塞、降低發炎風險。 使用酸類:使用酸類保養品,例如水楊酸、果酸或杏仁酸等,有助溫和去角質、加速肌膚代謝;初次使用者建議從低濃度產品開始,同時注意保濕補水,避免皮膚過度乾燥。 使用痘痘藥物:症狀較為嚴重者,建議至皮膚科看診,醫師會視情況開立適合的處方,例如外用的過氧化苯、抗生素或A酸,或必要時開立口服藥物。 部分藥物無法於藥局自行取得,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應遵照醫囑使用,切勿自行停藥或搭配其他藥物使用。 額頭長痘痘日常預防方法 想要有效改善額頭痘痘,除了藥物治療外,更應從生活習慣著手調整,有助減緩肌膚發炎、穩定油脂分泌,並維持健康膚況;美國國家衛生皮膚疾病研究所建議預防額頭長痘痘方法如下: 做好肌膚清潔:油脂堆積為致痘的主因之一,建議每日使用溫和、中性成分配方的臉部清潔產品,避免過度搓洗或使用含油性物質,以防毛孔阻塞。 避免用手擠壓:用手擠壓痘痘容易導致細菌感染,甚至留下凹疤與色素沉澱,建議讓痘痘自然消退或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 定期清洗頭髮:瀏海遮蓋住額頭,易形成悶熱環境,增加皮脂分泌而導致痘痘生成。建議應定期清洗頭髮,尤其在流汗或使用髮品後。 清洗寢具:枕套、棉被與肌膚長時間接觸,容易沾附汗水、油脂與細菌,建議每週至少清洗一次,並保持乾淨與通風。 均衡飲食:飲食與皮脂分泌息息相關,避免食用過多油炸物或甜食,有助穩定油脂分泌與降低發炎反應。 充足睡眠與減壓:充足睡眠及適當的排解壓力,有助身體正常代謝,也能避免荷爾蒙分泌異常。 運動排毒:適度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與排汗,有助身體排除毒素、舒緩壓力,降低痘痘反覆發作的機會。

探索更多皮膚健康類別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皮膚疾病

硬皮症初期症狀有哪些?會好嗎?硬皮症原因、治療及檢查

31歲的王小姐看著自己發白、顏色稍藍的手指,苦惱地向醫師說:「只要天氣變冷,我的手指就會冰冷、變色,非得泡熱水才會恢復血色,最近還有一點痛。而且我也變得很容易喘、累,爬樓梯沒幾步就得停下來休息。」 醫師發現王小姐的手指皮膚僵硬、沒有彈性,平常又有胃食道逆流,決定為王小姐安排抽血、胸部X光等各項檢查,結果發現王小姐罹患會使皮膚變硬、內臟器官纖維化的硬皮症。 《Hello醫師》向您介紹何為硬皮症,硬皮症的原因、初期症狀與治療。 硬皮症是什麼? 硬皮症正式名稱為全身進行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正常情況下,人體免疫系統會辨別和攻擊外來物如細菌病毒等致病原,並在傷口癒合時形成瘢痕(痂),但硬皮症患者的免疫系統卻會攻擊正常細胞,造成發炎,使結締組織形成過多瘢痕,導致皮膚、心臟、肺部和消化道等器官纖維化。 硬皮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人士,但30至50歲為發病高峰期,發生率每十萬人中約有3至5名患者,女性發病率為男性4倍。 硬皮症初期症狀:手指變白、變藍 硬皮症一般可分為局部型和系統型2種,局部型硬皮症的症狀主要集中在肢端(即手肘、膝部以下、臉部和頸部);系統型硬皮病的皮膚增生則擴展至手肘、膝部以上與軀幹部分。 硬皮症的初期症狀因人而異,不同器官有不同病徵,但九成硬皮症患者會出現雷諾氏現象(Raynaud’s phenomenon),即患者手腳受寒冷氣溫或憂慮情緒影響,導致微血管異常收縮。通常硬皮症患者手指會經過3種顏色的變化:白色>藍色>紅色,但不一定全部出現。 從病理學解釋,這是由於微血管內增厚,血管腔收縮或閉塞所致。若反覆出現可能會使指尖組織因缺血性損傷而出現潰瘍、傷痕或永久壞死。 硬皮症臨床症狀:皮膚及器官纖維化 除雷諾氏現象外,硬皮症亦會出現皮膚、關節、消化道及呼吸道系統等各方面的問題。 皮膚病變 依據病程演進,硬皮症患者之皮膚會經歷3個時期: 水腫期:皮膚光滑及皺紋消失,膚色蒼白,呈非凹陷性水腫。一般先從手、足和臉部開始,接著向上肢、頸、肩等部位蔓延。  硬化期: 皮膚逐漸纖維化,表面有蠟樣光澤及失去彈性,並導致關節活動受阻、面部缺乏表情、張口及閉眼困難或胸部有緊束感等,同時易有癢感或異常感受,毛髮變得稀少。 萎縮期: 皮膚萎縮、變薄且色素沉積,形成皮下鈣化。 指尖及關節處易出現潰瘍,患處少汗並脫落毛髮。 硬皮症4種可能原因 目前硬皮症的致病原因尚未被完全理解,但研究指出,可能與以下4種因素有關: 遺傳:若家族史中有相同病例或其他類風濕病,發病率較一般人高。 免疫失常:患者血清中有特異性自身抗體,如抗Scl-70抗體(Anti-Scl 70 antibody)或抗著絲粒抗體 (Anti-centromere antibody)等。 血管異常:多數硬皮症患者均有雷諾氏現象,病理學上可顯示為小動脈或微血管內膜增厚、管腔收窄或閉塞。 纖維母細胞功能異常 硬皮症會好嗎?該如何治療? 硬皮症會影響不同的器官系統,醫生會依據病患的臨床症狀、受侵犯的器官和嚴重性來制定治療方案。 近年由於硬皮症相關研究有許多突破性進展,病患若及早治療、長期使用藥物控制病情及維持良好的居家照護等,其病況、生活品質及生存率皆能顯著改善。 若診斷患有硬皮症者或出現疑似上述徵狀者,建議盡早就醫接受檢查,並依照醫師制定之治療計畫,按時回診、服藥及檢測。 以下為硬皮症的常用治療藥物: 血管擴張藥物:適用於有雷諾氏現象的患者,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可增加血流量,減緩雷諾氏現象。若情況惡化,出現缺血性潰瘍或壞疽,則可使用前列腺環素類似物、第五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如西地那非)治療。此些藥物可降低肺動脈高壓,緩解病情,但具低血壓、水腫及暈眩等副作用,使用上需特別小心。 類固醇:搭配免疫抑制劑使用,可治療間質性肺病與肺纖維化等較嚴重的系統疾病,使用時需監測血壓、血糖與腎功能的變化。 免疫抑制劑:常用藥物包括硫唑嘌呤(Azathioprine)、黴酚酸(Mycophenolate)、環孢素(Cyclosporin)、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由於免疫抑制劑會減弱人體免疫力,因此用藥後需注意個人衛生,加強清潔消毒與個人防護,避免細菌或病毒感染。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可預防及治療胃食道逆流、食道潰瘍及逆流性食道炎等腸胃道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頭髮/頭皮保養

洗髮精加水稀釋省很大?洗髮精成分、正確使用方法告別頭皮屑困擾

洗頭看似再平凡不過的日常之一,但魔鬼就藏在細節裡,若是用了錯的洗頭方式,不僅可能讓頭髮洗不乾淨,反而還會造成細菌孳生,引發生成頭皮屑。因此學會如何正確洗頭及使用洗髮精,便成為你應該要重新檢視的細節之一。 《Hello醫師》將於為你介紹洗髮精的常見成分,以及洗髮精正確的使用方法,讓你的頭愈洗愈乾淨,擺脫頭皮屑困擾! 洗髮精常見成分有哪些? 洗髮精(Shampoo)內含的成分除了有最基本的水分之外,大多並含有界面活性劑、矽靈、酸鹼調節劑、精油及其他營養護理成分,但其分別具有何種效果或影響,以下將依序說明: 1. 界面活性劑 界面活性劑具有清潔與起泡的作用,可協助去除油脂與附著的異物。常見成分為有硫酸月桂酯鈉(Sodium lauryl sulfate)及聚氧乙烯月桂醚硫酸酯鈉(Sodium laureth sulfate)。 硫酸月桂酯鈉清潔力佳,具有良好的起泡及去油作用,適合正常頭皮或油性頭皮的人使用;聚氧乙烯月桂醚硫酸酯鈉的刺激性則較硫酸月桂酯鈉低,對於皮膚與眼睛容易受到刺激者較為適合。 2. 矽靈 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俗稱矽靈)是一種無色、無味、無毒、不易揮發的液體,為洗髮精中最常見的增效成分;其功效是讓頭髮增加保護層,防止水分流失、不容易打結,並使頭髮光滑柔順的效果。 若本身頭髮較毛躁,或者因燙髮、染髮後,髮質受損嚴重,即可使用含矽靈的洗髮精,快速讓毛鱗片平整下來,避免毛躁的髮質引起打結,讓頭髮受損更嚴重。(延伸閱讀:頭髮分岔無光澤?公開7種天然方法保護頭髮,修護受損髮質) 3. 酸鹼值調節劑 酸鹼值調節劑能讓洗髮精維持在一定的pH值,而洗髮精中常見的酸鹼值調節劑為檸檬酸。檸檬酸屬於弱有機酸,主要自柑橘類水果取得,不僅會散發柑橘香氣,還可調整其中的酸鹼值。 4. 精油 不少洗髮精內有都會加入些許精油,為其增添香氣,而精油依照化學成分可分為2大類: 萜烯烴碳氫化合物(Terpene):萜烯屬於脂類,不溶於水,是分子式為異戊二烯(C5H8)整數倍的烯烴類化合物,此類精油通常有強烈的氣味,如肉桂、丁香、柑桔類中,皆含有萜烯烴碳氫化合物。 含氧化合物(Oxygen compound):如酚類、醚類、醛類、醇類、酸類與酯類等,皆為含氧化合物,而此種化合物常用於洗髮精的精油則包含茶樹、薄荷、薰衣草等種類。 此外,部分洗髮精也會加入些許的膠原蛋白、絲蛋白、維生素及植物提取物等營養護理成分,以維持髮絲健康,但須注意的是,由於洗髮精與頭髮接觸僅有幾分鐘,要達到產品上所宣稱的營養作用,其實相當有限,因此建議民眾在選用洗髮精時,還是要以自己的髮質與洗淨力為主要的考量因素為佳。 你頭洗對了嗎?3大洗髮精正確使用方法為你一次解答 以下為大家介紹3個洗髮精正確的使用方法,讓您可以遠離頭皮屑,維護頭皮健康: 1. 洗髮精不可加水 在洗髮精內加水,雖然看起來是個省錢的好撇步,但這麼做除了可能影響洗髮精原來的品質,還會增加細菌孳生的機率,導致洗髮精變質。 若在洗頭髮時,使用了經水稀釋後的變質洗髮精,反而容易提高頭皮屑生成的機率;如果頭皮有傷口或本身患有脂漏性皮膚炎,還可能提升細菌感染風險,並使皮膚問題愈來愈嚴重。(延伸閱讀:頭髮濕濕馬上睡?小心細菌在頭皮孳生) 2. 洗髮精應先倒在手上稀釋 在洗頭髮時不建議將洗髮精直接倒在頭皮上,亦不應以指甲抓頭皮,才可有效避免頭皮受傷。建議民眾洗髮時,應先用溫水將頭髮弄濕,再將洗髮精倒在手上加水稀釋後,並搓揉起泡後,再以指腹按摩頭皮數分鐘,隨後再用溫水沖洗乾淨即可。 一般而言,每日通常只須洗1次投即可,但若有使用髮膠、髮雕露等定型產品,則需進行2次洗淨,第1次洗去毛髮表面殘留的定型成分,第2次再進行頭髮清潔,避免髮膠殘留,影響頭髮的健康狀況。 3. 洗髮精與潤絲精應分開使用 潤絲精主要由陽離子界面活性劑、油分、保濕劑,加上水、香料、色素等成分組成。由於洗髮後頭髮多帶負電荷,若使用潤絲精,潤絲精中的陽離子界面活性劑便可附著在帶負電的頭髮上,以中和靜電反應,減少頭髮間的摩擦,使頭髮柔順易梳理,並增加光澤度。 然而,因為洗髮精的主要作用成分是陰離子界面活性劑,而潤絲精是陽離子界面活性劑, 2者作用相反,如果將其混在一起使用,可能會發生洗不乾淨、又潤絲不完全的窘境,需要特別注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不是沾到冰淇淋!皮膚長白斑的原因有這些、4大治療方法改善白斑困擾

當皮膚長出白色斑點時,除了會讓人不禁懷疑皮膚是否產生病變,還可能因皮膚原本的顏色與白斑相差過大、擔心引旁人側目。然而,若經檢查後確診為白斑,通常無法治癒,僅能透過藥物或照光治療等方式來改善。 究竟造成白斑的原因有哪些?該如何診斷及治療?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深入了解關於白斑的大小事吧! 皮膚為何出現白斑?常見原因一次看 白斑(Vitiligo)俗稱「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通常會發生在30歲前,當皮膚黑色素細胞退化死亡後,皮膚便會出現白斑;目前約有1%~2%的人口患有白斑,其中約有半數患者會在20歲前發病,約1/5患者有家族史。 儘管目前醫學研究尚未釐清白斑確切的成因,但仍可推估與先天基因缺陷、自體免疫失調、黑色素自我毀滅或末梢神經異常有關,其中白斑患者又以患有自體免疫失調最為常見。(推薦閱讀:免疫系統失調,皮膚病復發?補充7營養維持免疫平衡!) 白斑好發的皮膚部位與特徵 白斑多好發於臉部、嘴巴周圍、手部及生殖器,其大小可從幾毫米至數公分,甚至遍佈全身,顏色則多呈乳白色;個別部位脫色的程度不一,同一病灶內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色現象。 此外,白斑常與汗斑、白色糠疹等疾病混淆,若想要區別皮膚上的白色斑塊是否為白斑,還可透過按壓指甲後呈現的無血色白,與白斑做對照,並觀察白色斑塊與周圍正常皮膚之間有無界線清楚且凸起的邊緣分隔,以作為判斷的依據。 如何診斷白斑? 白斑其實對於皮膚健康影響不大,若真的出現也不用過於擔心,建議可先觀察1~2個月,當白斑持續未消或有變化時,再至皮膚科就診。醫師通常會以伍氏燈照射、皮膚鏡或切片檢查的方式,確認患者是否患有白斑,以進行下一步治療。 然而,由於部分白斑患者伴有甲狀腺疾病、愛迪生症、惡性貧血、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等自體免疫疾病 ,尤以甲狀腺疾病機率較高,建議同時接受抽血檢查自體免疫抗體與有無甲狀腺功能、血糖及血液異常,以排除上述疾病同時存在的可能。 白癜風無法治癒!5大治療方法改善皮膚脫色 不少患者會因白斑影響外觀,至皮膚科尋求醫師診治,但通常治療白斑所需的時間較長,需要患者耐心地與醫師配合,才可及早改善白斑問題,而為白斑常見的4種治療方法: 塗抹外用藥膏:外用藥膏主要適合用在治療範圍較小的白斑,並以長在臉部的白斑療效最佳,但若白斑位於嘴角、手腳等尖端的部位,療效則較差。醫師通常會開立類固醇藥膏、非類固醇藥膏或外用維生素D製劑給此類患者塗抹,以改善白癜風。 口服藥物:若白斑範圍較大或擴散地較為迅速時,則可間歇性口服類固醇藥物,以改善白斑症狀。此外,相較於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間歇性口服類固醇更能將副作用降低。 照光治療:照光治療是改善白斑最有效的方式,醫師會透過紫外線照射患者身上的病灶,刺激黑色素生成。白斑患者每週應至醫療院所進行2~3次照光治療,至少需3~6個月才能評估初步效果,療程最長可達1~2年。 手術治療:如果對上述治療都無效,也可以考慮以手術進行自體皮膚移植或黑色素細胞移植,以改善脫色的症狀。(同場加映:蔡英文曾為它動刀!眼瞼黃斑瘤7大警訊,不治療恐提高心臟病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炎

屁股長釘子怎麼辦!疔瘡=痘痘?疔子原因、症狀、藥膏懶人包

有時候屁股、鼠蹊部等部位的皮膚上,會長一些紅腫的小東西?它們看起來像痘痘,但又不太一樣。究竟是疔子還是痘痘?差異為何?若確定長疔子該怎麼辦?如何處理? 《Hello醫師》帶您了解疔瘡(俗稱釘仔)的原因、症狀、預防方法,以及疔瘡藥膏推薦的挑選方法。 疔子(釘子)是什麼? 疔子(Furuncle)又稱作疔瘡、釘子;與毛囊炎極為相似,若是毛囊自身發炎,稱為毛囊炎,而毛囊周圍締結組織發炎,甚至化膿性感染,就會變成「癤」,也就是疔子。 初期病徵呈現紅色的丘疹狀,摸下去會有疼痛感,之後會繼續擴大變成半球型的結節。而疔子中間會軟化形成黃白色混濁濃液的水泡,最後會破掉流出膿液。 (延伸閱讀:粉瘤粉刺差在哪、手術可根治?告別粉瘤先注意這些) 為什麼會長釘子?長疔子的8大原因 疔子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進入皮膚的小傷口感染所致,要是沒有好好治療,疔瘡很有可能感染到皮膚深處,造成蜂窩性組織炎,須特別小心。 根據長庚中醫部顯示,長疔子常見8大原因如下: 高溫、潮濕環境 容易多汗 摩擦搔抓 缺乏維生素者 皮膚易出油者 身體免疫力差 貧血患者 慢性疾病患者:糖尿病、風濕免疫系統疾病 屁股長釘子原因?長疔子皮膚部位一次看 屁股長疔子亦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感染所致;雖臀部皮脂腺分泌較不旺盛,但因長期久坐,使得臀部過於濕悶、摩擦,使得感染機率更高。 除臀部外,疔瘡也可能長在任何有毛囊的地方,最常出現部位如下: 臉部 頸部 胸部 背部 鼠蹊部 疔子和痘痘的差異? 疔子與青春痘一樣都是毛囊發炎的現象,不過兩者所感染的菌種卻大不相同。疔子是因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是綠膿桿菌所致;而青春痘則是痤瘡桿菌過度繁殖,加上毛孔堵塞所致。 疔瘡和痘痘的症狀差異如下: 疔子(疔瘡):與痘痘相比發炎部位較為深層,除了紅腫、疼痛之外,還可能有化膿的傾向;不限於年齡、性別及特定時間,且任何季節都可能發生,其中又以夏、秋季較常見。 青春痘:學名為尋常性痤瘡,多好發於青春期,又稱為青春痘;症狀多為發炎、紅腫,可能出現粉刺,較不會有化膿的可能。 長疔子要擦什麼藥膏?疔瘡藥膏推薦這樣選 治療疔子切記勿隨意使用外用藥膏,應先確認是否為疔瘡、感染病因及嚴重程度,可先使用優碘進行局部消毒,避免細菌散布至其他部位。 此外,與專業醫療人員諮詢或就診後,再確認合適的抗菌或抗生素藥膏,有時醫師會視情況開立特殊藥物,例如夫西地酸、克林黴素、利福平或頭孢菌素類等抗生素,請按時服用完畢。 長釘子怎麼辦?8招預防疔子上身 若身上長疔子,切忌不可像青春痘一樣自行擠出膿包。由於疔子通常較痘痘大顆,不僅容易擠不乾淨,也會因工具難保清潔乾淨或已消毒至無菌才使用,反而容易引發更嚴重的感染問題。 疔瘡治療方式取決於感染嚴重程度,會開立抗菌或抗生素藥膏;情況較為嚴重時,醫師會透過切開膿包,將膿液引流出來或切除發炎部位,若有其他感染的症狀,會開立特殊抗生素搭配治療。 可藉由以下居家保養,避免疔瘡不斷復發: 注意個人衛生 保持皮膚乾燥、清潔 避免熬夜、睡眠要充足 傷口癒合之前不能下水 不與他人共用清潔用品,例如毛巾、浴巾 不可自行擠疔瘡,以免感染更加嚴重 及早發現與治療 治療期間按時服用抗生素,不自行停藥 長釘子會自己好嗎?疔子多久會好? 長疔子為細菌感染所致,與痘痘感染菌種不同,建議接受醫師治療。一般疔瘡感染病程持續約10~14天,應遵循醫囑搭配良好的衛生習慣,較能避免疔瘡復發。 長疔瘡會傳染嗎? 疔瘡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常存於人體的皮膚、毛髮、口鼻及咽喉等黏膜及糞便中,尤其是化膿的傷口。不過,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不具傳染性的,不會人傳人,但可能會因為接觸食物過程中,污染食物使其感染到此菌。 屁股、身體長疔子看什麼科? 雖長疔子的部位不同,但發炎部位皆為於皮膚表層,可至皮膚科與專業醫師諮詢。若是因感染不明細菌或其他原因所引起,或需要進行手術切除,也可能轉至感染科或一般外科。 長釘子不能吃什麼? 以中醫立場來看,疔子是因爲內臟及腸胃受損內在溼熱及火毒,可食用清熱解毒、袪暑利濕類食物,同時須避免嗜酒、食用過於生冷或辛辣食物。 而西醫則建議均衡飲食,食用適量肉類、蔬果及維他命C,也可盡量避免容易讓身體發炎食物,例如油炸、口味較重的食物、咖啡及酒精等。 (延伸閱讀:身體發炎如何消除?5大抗發炎食物一次看)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皮膚保養/清潔

打肉毒必看!肉毒桿菌效果、後遺症、副作用、注意事項

肉毒桿菌可說是非常熱門的醫美療程之一,許多人藉由打肉毒除皺、瘦臉,甚至止汗和瘦腿,但你知道肉毒桿菌其實是一種毒素,可以造成人類吞嚥困難、倦怠及瞳孔放大,甚至死亡嗎?在醫美療程中若施打不當,也可能造成下眼皮外翻、複視、嘴巴無法閉合而流口水。 《Hello醫師》針對肉毒桿菌告訴你它從何而來,為何毒素竟可爆紅變成美容聖品,以及肉毒桿菌的作用、施打範圍與副作用。 肉毒桿菌的發展:從毒素到美容聖品 西元1800年初,有一群人因食用香腸而出現昏睡、倦怠、眼瞼下垂、吞嚥困難、肌肉張力下降及瞳孔放大等中毒現象。隨後微生物學家在肉品中發現一種會產生肉毒桿菌的細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美國學者Herman Sommer則成功分離出毒素,將其命名為「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 1950年代,醫學界發現肉毒桿菌可抑制運動神經釋放乙醯膽鹼,降低肌肉活動,治療斜視及臉部肌肉問題。30年後,一位加籍眼科醫師為眼瞼痙攣病患注射肉毒桿菌後,發現病患的皺眉紋竟奇蹟似的消失了,經深入研究後才發現,肉毒桿菌具有治療皺紋的功效,並於1996年發表文獻。自此肉毒桿菌就從毒物、藥物搖身一變成為醫美寵兒、愛美人士的聖品!(你也想知道:玻尿酸功效為何?大中小分子差異?玻尿酸用途、種類一次報你知) 肉毒桿菌效果、作用解說 然而,肉毒桿菌與肌肉間的作用機轉的關聯性為何,不妨先了解神經信息傳遞與支配肌肉收縮的原理。 神經信息傳遞是藉由連接數個神經元所構成,神經元彼此間存有稱為突觸的傳導空間,讓神經傳導物質以此順序傳遞下去:神經元 ➜ 突觸 ➜ 神經元 ➜ 突觸 當神經衝動經由上述順序傳給肌肉細胞時,肌肉便會收縮,讓人體可正常活動身體、變換表情。肉毒桿菌可抑制釋放突觸間的神經傳導物質,中斷神經傳導,讓肌肉不會收縮,進而減少因臉部表情肌肉過度活躍造成的動態皺紋。除放鬆肌肉外,肉毒桿菌也會阻斷支配汗腺的自主神經,達到減少排汗的功效。(推薦閱讀:雷射除毛、蜜蠟除毛哪個好?除腋毛必知5方法報你知) 不過,肉毒桿菌的功效並非永久存在。當神經元被阻斷後,神經系統會如同動植物般會自行尋找其他出路,與肌肉或汗腺建立新的連結,恢復原有功能。這也是為何打肉毒通常僅有3~6個月的效果,一旦藥效消失,肌肉所形成的皺紋便會漸漸回復。 肉毒桿菌效果:除皺、拉提,斜視、痙攣也能治 除醫美及眼科治療外,肉毒桿菌也應用於其他疾病治療上: 皮膚科與醫美應用 動態皺紋:人臉有許多大小及深淺不一的表情肌肉,收縮時會牽扯皮膚而形成動態皺紋,不同表情肌收縮會造成不同紋路,包括皺眉紋、抬頭紋、魚尾紋、皺鼻紋、動態法令紋、嘴周皺紋、木偶紋等。肉毒桿菌可減低肌肉張力,進而改善動態皺紋。 臉型雕塑(拉提):臉部肌肉可分為上提肌與下降肌2大肌群,若下降肌群較發達,會使整體臉部有下垂感,較老態。肉毒桿菌素可抑制部分下降肌群收縮,並微調各肌肉作用,達到全臉拉提、回春的效果。(延伸閱讀:面膜敷多久才對?敷完要洗臉嗎?正確敷面膜5步驟,打造水煮蛋肌) 縮小咀嚼肌(瘦臉):若咀嚼肌過度肥厚,會使臉形變方變寬(俗稱國字臉)。注射肉毒桿菌素可使支配咀嚼肌的神經活性降低,減少肌肉收縮,讓臉部曲線變得平滑,達到瘦臉的功效。 縮小小腿肌(瘦腿):小腿腓腸肌肥大會形成蘿蔔腿,肉毒桿菌可讓小腿肌肉萎縮、鬆弛,讓小腿顯得修長。 止汗:肉毒桿菌素可阻斷汗腺的神經支配,舉凡腋下多汗、手心多汗、前額多汗、頭皮多汗等局部多汗之症狀皆可治療,效期約可維持半年。 其他臨床治療 眼科治療:斜視、眼球震顫及眼瞼痙攣。 神經治療:半臉痙攣、上肢痙攣、頸部肌肉張力異常及與慢性偏頭痛。 泌尿治療:膀胱過動症、多發性硬化症或脊椎受傷所致之尿失禁。 打肉毒後遺症、副作用及注意事項 肉毒桿菌經過反覆研究與實驗,如今已成為十分安全的藥物,只要劑量、稀釋比例、注射技巧等用法正確,皆不會讓人體造成過多負擔;然而,常見副作用包括輕微疼痛、瘀青及頭痛,一般多持續1週至數週即會恢復。 肉毒桿菌的施打風險在於若注射位置偏差、劑量過多,可能會影響其他肌肉群,造成肌肉麻痺,如施打皺眉紋時,藥劑擴散至附近眼皮肌肉,造成眼瞼下垂;治療抬頭紋時,施打位置不當造成眉毛下垂;治療法令紋時,注射部位過深使嘴角下掉,或嘴巴無法正常閉合而流口水。此外,注射過量也會造成肌肉無力與擴散,造成表情僵硬,也就是俗稱的撲克臉。 因此規劃打肉毒時,建議選擇具有合格醫師且經驗豐富之醫美診所,並仔細與醫師溝通諮詢注射療程及適應症,千萬別因貪小便宜而選擇在非法施打的美容場所接受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長股癬怎麼辦?多久會好?股癬常見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公開

輕熟女李小姐至醫院求診時,對醫生指著私密處害羞地說:「最近胯下常感到莫名搔癢,忍不住就想伸手抓,怎麼辦?」原來李小姐平時喜歡穿著合身的內搭褲上健身房,運動後也會使用蒸汽室,長期以來悶住下體,讓她的腹股溝跟大腿內側,開始出現令人癢到不行的紅色皮疹。 究竟造成股癬的原因為何?股癬會引發哪些症狀?《Hello醫師》以下將為你介紹治療股癬的方法,讓你塗對藥膏不再抓不停! 什麼是股癬? 股癬(Tinea cruris)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好發於青少年與年輕男性病患,主要是受到毛癬菌屬、表皮癬菌屬與小孢癬菌屬的皮癬菌感染所致。平時若接觸到感染者使用過的毛巾或衣物,便容易使患者於腹股溝、大腿內側等處出現搔癢感。(延伸閱讀:黴菌感染長體癬,皮膚癢起紅斑別亂抓!治療體癬想好得快,必知2禁忌) 長股癬原因有哪些? 因皮癬菌容易在悶熱且潮濕的環境不斷孳生,一旦患者因觸碰到遭皮癬菌感染的病灶,或使用到被皮癬菌汙染的毛巾或衣服,便會因此感染股癬。此外,如果本身已患有足癬者,不經意將患部上的致病菌,透過觸摸或碰到遭足癬感染的衣物等方式,將病菌傳播至腹股溝等處,也會因此引發股癬。(推薦閱讀:黴菌感染長體癬,皮膚癢起紅斑別亂抓、治療體癬想好得快2禁忌必知!) 股癬的常見症狀 罹患股癬後,便能發現鼠蹊部與大腿內側的部位,有紅色環形斑塊分布在四周,上面除了出現少許小膿包,邊緣還會略略隆起,外表多呈現鮮豔的紅色。 另外,股癬大多是兩側對稱性發生,初期可能是幾個紅色的小丘疹,隨著病情加劇或不當治療,紅疹就會逐漸往外擴,數目也可能會不斷增加,且通常會伴隨程度不同的癢感、刺痛與灼熱感。 治療股癬有撇步:耐心用藥4週見效 其實治療股癬不難,但需要相當耐性配合醫師診斷用藥。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時,建議避免自行至藥局隨意購買成藥,應儘早至皮膚科診所請醫師診斷病況,並進行後續治療,才可避免塗錯藥膏,使皮膚症狀愈來愈嚴重。 皮膚科醫師一開始多會使用外用抗黴菌藥物治療患部,約4週就能看到療效。也由於患部周圍看起來正常的皮膚區,也可能藏有皮癬菌,因此在塗抹藥膏時,也應擴大範圍塗抹為佳。 另外,藥膏的用量不需過多,由於皮膚可吸收的藥量有限,多塗只是浪費。值得注意的是,股癬治療後期,就算皮膚外觀已無股癬症狀,還是要再多塗抹個1~2週,才可以徹底消滅皮癬菌。 當侵犯範圍較大,或是外用藥物治療成效不明顯時,醫師會開立口服抗黴菌藥物,而有些患者在服用此類藥物後,會引發噁心、腹瀉或腹痛等腸胃道副作用,應特別注意。服藥期間則應避免飲酒,患者在醫師開立口服藥前,應向醫師清楚表達身體狀況,並詢問用藥相關細節。 預防股癬靠3招 保持皮膚乾燥:在洗澡或運動完後,應使用乾淨的毛巾將全身擦拭乾淨,尤其是容易遭皮癬菌感染的腹股溝及大腿內側,更應特別注意。 定期更換衣物:每日至少要更換1次貼身衣物,如因天氣炎熱或激烈運動,而出汗過多,更應頻繁地更換,以維持皮膚乾燥,避免罹患股癬。 不共享日常用品:尤其是毛巾、內褲或其他貼身衣物,不應與他人共同使用,以免被別人衣物上的皮癬菌感染,進而引發體癬。(同場加映:胯下、腋下紅癢怎麼辦?對磨疹保持乾爽最重要,若會痛還可用2招緩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變老、發黑、長痘痘!缺「硒」不可:皮膚健康的營養關鍵、「硒」的3大功效

均衡攝取各類營養是維持健康的基礎之一,針對個人特定需求不同而有所差異外,補充特定營養也成為關鍵。而在皮膚健康保養上,自帶天然抗氧化劑絕佳的「硒」即扮演了重要角色。究竟硒具有哪些作用?為何有助預防曬傷及青春痘?以下統整出硒對皮膚健康的3大功效,帶您一一了解。 硒是什麼? 硒(Selenium,元素符號為Se)是礦物質的一種,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主要存於自然界中的土壤及岩石之中。人們除可由蔬果、海鮮及肉類攝取硒元素外,亦可選擇硒量身訂製的口服營養品或點滴營養療法,滿足人體的硒元素需求。 硒有何種功效? 如同鐵、鈣、鎂及鉀等微量元素,人體每日也需攝取適量硒以維持健康,其主要作用如下: ● 抗氧化作用 ● 調控甲狀腺素代謝活動 ● 調節維生素C與其他分子之氧化還原狀況 ● 維持正常免疫功能 當硒攝取不足,則易導致以下問題: 心肌病變 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免疫力下降 生長緩慢 甲狀腺功能失調 疲勞、憂鬱、關節疼痛 男性生育能力受損 補硒就贏:抗氧化壓力、改善皮膚狀況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第一線最易遭受外界氧化壓力攻擊的部位。諸如環境汙染、紫外線及化學物等皆可能對皮膚造成損傷,使皮膚老化、過敏,發炎,甚至癌變引發皮膚癌。 因此,該如何減少氧化壓力對皮膚帶來的損傷,是維持皮膚健康的重要課題。 坊間常耳聞維生素C、A、E及輔酶Q10(Coenzyme Q10)具有不錯的抗氧化功效,有助預防氧化壓力、減少自由基傷害及優化皮膚功能,但人們相對陌生的「硒」元素(Se),則是另一個對抗氧化壓力作用絕佳的重要營養素。 由於硒多存於肉類及海鮮中,因此茹素者或因其它因素而無法食用肉類或海鮮者,可能面臨硒元素攝取不足的問題,若未透過營養品或其他營養療法進行補充,便容易缺乏抗氧化能力。 當人體產生氧化壓力時,人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酶: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lutathionePeroxidases, GPx)會需要藉由硒元素的活化,利用穀胱甘肽(Glutathione, GSH)進行氧化還原作用,以降低細胞受活性氧類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自由基傷害,以下列出硒元素對於皮膚的3大功效。 改善膚況防紫外線、3大功效非硒不可 1. 預防曬傷及曬黑 紫外線 是皮膚健康的大敵,可以穿透皮膚,對皮膚細胞造成損傷,使皮膚容易老化、曬傷及曬黑,並增加細胞癌化的風險,使皮膚罹患皮膚癌。 硒能有效啟動皮膚細胞的抗氧化保護機制,減少紫外線對細胞造成的損傷,進而改善以下3種皮膚問題: 曬傷:硒可使皮膚較不容易出現發炎反應,進而減少 曬傷 的可能性。 曬黑:曬傷所產生紅斑與色素沉澱來自於紫外線B(UVB)所造成的傷害,而硒有助提高皮膚保護力,除能降低紅斑產生,也可抑制黑色素過度生成,導致 皮膚曬黑。 老化:紫外線是老化的主因之一,透過抗氧化的功效,硒可減少皮膚因紫外線而老化、鬆弛及產生皺紋。 2. 減少痘痘及粉刺 青春痘、粉刺(又稱痤瘡),起因於皮脂分泌過多,毛囊及皮脂腺堵塞,導致皮膚發炎。儘管眾所皆知,荷爾蒙、飲食與外界刺激是皆可能導致過量皮脂分泌,但近年有 研究 發現氧化壓力可能是導致皮膚發炎的致病機轉之一。過去有臨床研究發現,患有嚴重尋常性痤瘡的病患,其血液檢體的硒元素濃度、GPx功能均較健康者低,代表他們的抗氧化能力低下。 然而,經服用口服硒元素數週後,患者血液中GPx功能便逐漸提升,臉部發炎病灶也明顯減少,顯示補充硒可強化痤瘡病患身體的抗氧化機能,減緩皮膚發炎,幫助降低痘痘及粉刺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 3. 減少皮膚過敏症狀 過敏是一種發炎反應,起因於免疫系統將特定物質視為不好的外來者,也就是俗稱的過敏原,進一步刺激肥大細胞,引發紅腫、發癢及黏液增多等過敏問題。 研究指出多數過敏兒體內的硒及鋅的濃度皆較一般孩童低,而補充硒可提升身體抗氧化能力、減少濕疹、乾癬等皮膚過敏症狀。 此外,硒也是甲狀腺維持正常機能的重要營養素,當甲狀腺低下時,皮膚容易出現乾燥、搔癢、黯淡,以及頭髮變細、掉髮、指甲變脆等狀況。一般的抽血項目,如促甲狀腺素 (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數值,其實無法反映實際甲狀腺功能,許多患者促甲狀腺素數值正常,但甲狀腺胺酸的轉換率不佳。 而硒作為轉換的關鍵輔因子,若能適時補充足夠硒元素,則有助改善甲狀腺胺酸的轉換效率。另外,部分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亦有補充硒元素的需求,如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Thyroiditis)會傷害甲狀腺細胞,導致甲狀腺素難以順利合成與轉換。(推薦閱讀:保護心血管、預防慢性病就靠「硒」!微量元素硒的作用與功效) 而硒則具有保護甲狀腺體的功效,由內而外增進皮膚健康,因此當有正視皮膚狀況、尋求改善需求的同時,應適時補充對皮膚有益的硒等營養素,一舉為皮膚增加防護力、輕鬆為美麗打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這些食物好「硒」利:延緩老化、皮膚白又細!

現代人對於延遲老化、美白肌膚等議題愈來愈重視,除了使用各類保養品、透過醫美療程輔助,由外打造美麗而年輕的肌膚之外,也需攝取正確且充足的養分,由內保養出不易衰老、光滑緊緻的皮膚細胞,才能內外兼顧,達到最佳的肌膚保養療效。 過去在肌膚保養上,一般多建議攝取維生素A、C、E等營養素,但卻忽略「硒」也是維持肌膚美麗與健康的重要微量元素。攝取足量硒不僅有助預防肌膚因紫外線而老化、鬆弛,亦可能降低罹患皮膚疾病的風險。 肌膚老化主因:紫外線成元兇、補硒可抗紅腫皺紋生成 眾所周知紫外線是造成及加重皮膚問題的最大元兇。陽光之中的紫外線可分為UVA、UVB及UVC等3種波長,其中UVA、UVB皆可穿透皮膚,依據穿透程度,對皮膚造成不同的傷害。 硒具備優異抗氧化功效,能活化人體之中抗氧化酶,也就是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s, GPx),保護皮膚的真皮纖維母細胞,避免其受紫外線照射而產生細胞毒性,並且可延緩黑色素細胞分裂、抑制黑色素生成,減少皮膚出現色素沉澱的狀況。 硒在細胞內的作用主要是結合胺基酸,合成人體內的硒蛋白(Selenoprotein)。動物研究證明,當實驗鼠缺乏硒蛋白時,體型會變得矮小,皮膚表皮異常增生,產生不正常的毛囊及脫毛,並容易提早老化死亡,可見硒對維持皮膚健康及抗老的重要性。 此外,亦有研究團隊針對硒的紫外線防護能力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未補充硒元素的實驗鼠,補充硒元素的組別在照射紫外線後,皮膚出現紅斑及皺紋的機率皆下降。 研究也顯示,相對於20~30歲的年輕角質細胞,愈熟齡的肌膚愈需補充更多硒元素,才可有效保護皮膚細胞,降低紫外線傷害。若因工作繁忙導致飲食攝取不均,難以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足夠硒元素者者,也可考慮硒口服營養品,或更方便的點滴營養療法來進行補充,增強皮膚保護力。 什麼是點滴營養療法? 營養點滴是經醫師評估患者身體狀況,量身調配適合該位患者的營養素成分與比例,利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比起腸胃吸收,患者可更迅速地吸收並利用進入體內的營養,達到減緩症狀及滿足營養需求的效果。 不只抗老好「硒」利!甲狀腺疾病維持也靠它 近年科學研究發現,氧化壓力可能是造成皮膚發炎、出現經常性痤瘡(青春痘及粉刺)的致病因素之一,而硒可活化前述的穀胱甘肽過氧化酶,減緩發炎反應,有助預防痘痘及粉刺生成。 另有人體研究證實,嚴重痤瘡病患若持續補充硒及維生素E約6~12週,可顯著改善皮膚的狀況。 此外,硒對於維持甲狀腺機能也有重要功效。當甲狀腺功能低下時,皮膚較易乾燥、增厚,嚴重時更可能出現頭髮變細、毛髮脫落嚴重(頭髮、眉毛)、指甲脆化或皮膚容易乾燥、瘙癢及無光澤等症狀。建議甲狀腺低下者可適量補充硒元素,讓甲狀腺維持正常機能,預防上述皮膚疾病。 這些食物都有「硒」:第1名含硒量10倍以上 硒主要存在於海鮮、肉類及蛋類之中,如鮪魚、大比目魚、牛排及雞蛋皆富含硒,但由於現今多數海鮮受環境毒素汙染嚴重,尤其大型魚類體內重金屬殘留較多,因此建議民眾勿以大量吃海鮮的方式補充硒,仍應均衡由各類食物中攝取,同時亦可獲取其它必需營養素。 以下表列10個含硒量豐富的食物(除雞蛋及巴西堅果外,其他食物以每100克計): 巴西堅果:約6~8顆(相當於28克)即有544微克 鮪魚:約108微克 大比目魚:約55微克 沙丁魚:約52微克 火腿:約49微克 蝦:約47微克 牛排:約38微克 牛肝:約32微克 雞肉:約25微克 雞蛋:1顆約15微克 補硒不是只靠吃!溫泉水療、營養點滴補硒皆有效 除攝取天然食物外,歐洲相當盛行透過溫泉水療等方式,藉由水中豐富的硒元素及其它礦物質,配合水的物理療效藉此療養肌膚。另外,缺硒者亦可諮詢醫師,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與各營養素配比後,透過口服硒或營養點滴等方式,快速、有效的補足營養缺口。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皮膚保養/清潔

「肉毒桿菌」不只美容用!肉毒桿菌的功效與副作用?止痛、眼疾也靠它

距離發現肉毒桿菌已經超過百年的歷史,最早在1802年發現,首次臨床應用則是在1970年代。近20年來,肉毒桿菌已經成為醫學美容的代名詞,不少人都會定期打肉毒來維持臉部肌肉的緊緻。不過肉毒桿菌一開始可不是應用在醫學美容上,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了解肉毒桿菌的原理、功效與副作用。 從食物發現肉毒桿菌中毒 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是由肉毒桿菌所產生的強效神經毒素,屬於神經肌肉阻斷劑,由於有許多作用、機轉,目前被廣泛運用在各個醫學領域。 肉毒桿菌素最早在1802年的德國發現,不少人吃了臘腸引發食物中毒,因此有醫師在1821年進行動物實驗後才發現原來兇手是肉毒桿菌素,在當時被稱為「臘腸毒素」。在1897年,細菌學家首次發現肉毒桿菌產生的毒素會造成肉毒桿菌中毒(botulism),從那時起陸續發現7種不同的肉毒桿菌素血清型,為A、B、C、D、E、F、G。 隨著歷史的推演與發展,肉毒桿菌在醫學上廣泛運用,不論是醫學美容、止痛、眼科皆能看見肉毒桿菌的身影,目前在醫學的運用上主要以A、B 型的肉毒桿菌素為主。 肉毒桿菌的功效 要知道肉毒桿菌的功效,首先要從肉毒桿菌的機制說起。肉毒桿菌被注入人體後,會與運動神經的末梢結合,神經末梢為了讓肌肉收縮會分泌乙醯膽鹼,但由於肉毒桿菌素會跟神經末梢結合,導致無法分泌乙醯膽鹼,使肌肉無法收縮。根據這個原理,肉毒桿菌被運用在醫學上,擁有下列的功效(以A型肉毒桿菌素為例): 醫學美容:除皺紋、瘦臉、全臉拉提藉由肉毒桿菌素減低肌肉張力,改善臉部動態的皺紋。另外,縮鼻翼、放鬆下巴、咀嚼肌肥大、小腿肌肥大等也能藉由肉毒桿菌素來改善。(同場加映:整形手術的選擇與注意事項) 多汗症:肉毒桿菌能抑制腺體的分泌,若施打在腋下能夠抑制汗腺與頂漿腺來減少出汗、體味的效果。 泌尿科:可以治療膀胱過動症,肉毒桿菌素可以放鬆膀胱,讓膀胱能夠儲存更多尿液。 眼科:眼球、眼皮過度活躍或是不自主運動引起的斜視、眼球震顫、眼瞼痙攣,能夠靠著肉毒桿菌素放鬆肌肉來恢復視力。(延伸閱讀:眼皮跳不停怎麼辦) 止痛:肉毒桿菌素降低肌肉張力時,也能有助於肌肉緊繃型的頭痛,因此在2010年10月核准A型肉毒桿菌素用來治療慢性偏頭痛。 肉毒桿菌的副作用有哪些? 在搞懂肉毒桿菌的作用後,你也許會想了解肉毒桿菌的副作用: 瘀青:注射部位會疼痛、出現瘀青,為最常見的副作用。 肌肉麻痺:若肉毒桿菌素擴散到其他肌肉,會使得肌肉群麻痺、無力,像是施打額頭時,可能會造成眼瞼下垂、眉毛下垂。 產生抗體:長期施打肉毒桿菌素可能會出現中和毒素的抗體,導致越打越沒有效果。 除了以上副作用,也有人會出現頭痛、感冒、吸入性肺炎這類嚴重的不良反應,雖然發生風險的機率很低,不過在施打前一定要告知自身病史,以便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施打肉毒桿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美白淡斑就靠它?美容聖品「維生素C」外用口服、亮到出水

維生素C是保養皮膚的美容聖品,不論當成外用乳液或是口服的藥錠都相當受歡迎,維生素C可以美白也能有淡斑的效果,不過維生素C真的能達到養顏美容的效果嗎?市面上主打的左旋維生素C是什麼?讓《Hello醫師》帶大家一探究竟。 維生素C是什麼 維生素C屬於水溶性纖維,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若缺乏維生素C會出現暴躁、易怒、貧血、傷口無法癒合的狀況;嚴重時更會有關節疼痛、牙齦紅腫、壞血病的症狀。不過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C,因此需要從新鮮的蔬果中攝取,如芭樂、柑橘類、高麗菜、花椰菜等都能攝取到維生素C。 維生素C真的能夠美白又淡斑嗎? 許多廠商都會推出含有維生素C的精華液、乳液,主打這些保養品能夠美白、淡斑,不過維生素C真的有這些功效嗎? 皮膚會因為照射到紫外線,以及吸菸的影響而產生氧化的現象,讓游離自由基增加。游離自由基具有極不穩定的狀態,為求狀態安定,這些自由基會攻擊細胞蛋白質、核酸並結合,造成皮膚老化以及產生癌病變,是讓肌膚老化最大的元兇,而維生素C有抗氧化作用,可以結合游離自由基,因此能延緩皮膚老化。(延伸閱讀: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症狀、檢測全解析) 另外,維生素C也是強化、促進膠原蛋白的結構,能夠增加膠原蛋白的合成,達到淡化皺紋、加速傷口癒合的效果。此外,維生素C還能還原黑色素的美白功能,臨床上也經常用在治療黑斑、曬斑上。因此維生素C確實能美白皮膚、淡化曬斑,也能達到預防老化、傷口癒合、淡化皺紋的功效。(同場加映:曬黑美白這樣做!3 方法找回白皙透亮的肌膚) 想要美白要外用維生素C還是口服藥錠? 維生素C有外用保養品以及口服的補充劑,要選哪個好?人體每日口服維生素C最多能吸收1200毫克,經由血液運送、傳輸後,皮膚只能吸收大約7%左右的維生素C,想要從口服的補充劑來達到皮膚美白、淡斑、抗老化的效果幾乎是微乎其微,因此要完整達到維生素C對於肌膚的功效,還是以外用保養品為主。 除了維生素C分為口服及外用,有助維生素C發揮作用的神經醯胺,也可藉由口服的方式達到養顏美容的效果;此文將與您分享神經醯胺口服有效嗎?以及建議食用為何? 維生素C有2種:左旋、右旋差在哪? 廣告上常常能看見「左旋維他命C」的保養品能夠抗皺、淡斑這類誇大的標語,不過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先來了解維生素C有左旋以及右旋2種旋光度,若旋光度是「+」,稱為右旋,以d為代表;若旋光度是「-」,稱為左旋,以l為代表,通常這2者會被寫成(d; +)/(l; -)會比較好理解。 維生素C的學名是ascorbic acid,有4個立體異構物, 其中1種為L-ascorbic acid,這裡的L是指分子立體結構上屬於「左型」,並不是上述所提到的左旋,因此左旋維生素C應該是「左型維生素C」,並沒有左旋維生素C這個說法,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的是「右旋維生素C」,建議在購買保養品時不妨先確認清楚標示,與自己的膚況比對有無敏感或排斥現象再下手,安心做個水美人!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