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屁股癢好難受!肛門癢多為衛生問題,9招擊退肛門搔癢症

林先生走進診間時面有難色,支支吾吾才小聲說「醫師,我的肛門好癢...」語畢,林先生忍不住就抓了屁股幾下。 多數人習慣將肛門與不潔或不雅的形容詞畫上等號,平時不僅鮮少談論肛門問題,若有問題也傾向避不就醫而自行擦藥。但肛門癢其實是十分普遍的肛門症狀,《Hello醫師》向您說明何謂肛門搔癢症、肛門癢的原因、治療及預防。 肛門搔癢症是什麼? 肛門搔癢症指肛門因特殊原因奇癢無比並伴隨有灼熱感,使人忍不住想用力搔抓,卻從而引起抓痕、血痂、皮膚肥厚及苔蘚化,此症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 肛門搔癢症的範圍通常為肛門或肛門周圍,但也有可能包含外陰或陰囊,容易在夜間及排便後發作,患者會因夜間發癢過於嚴重而無法正常睡眠。 肛門癢多為生活及衛生習慣不佳所致 肛門搔癢症的原因可分為2類,一為原發性(Primary),二為續發性(Secondary,又稱繼發性原因),以下分別說明: 第一類:原發性肛門搔癢症 多數患者皆屬此類,常見原因: 肛門周圍皮膚因流汗、糞水或尿液浸潤,而長期處於潮濕狀態。 患者因攝取過量液體,導致糞便過稀、糞水較多。 患者食用易加重肛門癢症狀之特定食物,如酒類、牛奶、果汁、咖啡、茶、碳酸飲料、巧克力、水果、番茄、花生與爆米花等。 肛門因過度使用刺激性的清潔用品,使肛門分泌物增加,就會處於潮濕狀態。 肛門因不當塗抹藥膏或使用保險套進行性行為,出現過敏反應。 薦骨區感覺神經受壓迫而導致神經病變性癢感(Neuropathic itch),或感覺異常性背痛(Notalgia paresthetica)而引起癢感。 第二類:續發性肛門搔癢症 感染因素: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如蟯蟲) 皮膚病變:乾癬、濕疹、接觸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 系統性疾病:糖尿病(最為常見)、黃疸、慢性腎病變、白血病、甲狀腺異常 肛門疾患:痔瘡、肛裂、直腸脫垂、瘻管、發炎性腸道疾病(如直腸炎) 內科疾患:下瀉、神經疾病、腸躁症 其他因素:放射線療法、尿失禁、大便失禁 肛門癢怎麼辦?解說屁股正確清潔步驟 治療肛門搔癢症時,醫師首先會檢查肛門。若確診為續發性肛門搔癢症,則對症下藥;若為肛門濕疹則以類固醇藥膏治療;若為股癬(黴菌感染)則使用抗黴菌藥膏。 多數患者皆為原發性肛門搔癢症,僅須調整生活習慣及肛門的清潔習慣即能改善。若日常上完大號後,建議依照以下2步驟清潔肛門: 1.水洗或濕擦 肛門皮膚雖富有彈性,但反覆使用衛生紙擦拭,仍可能減損皮膚水分與油脂,甚至造成破皮。使用清水清洗肛門,能避免損壞皮膚表層,保持水分,而且清潔力也比衛生紙更好,但水洗較為麻煩且耗時,出門在外不易執行,因此,建議可使用濕式衛生紙擦拭肛門。 濕式衛生紙保有水洗與一般衛生紙的優點,不僅富含水分,清潔力高,擦拭起來較不刺激,感受溫和舒適,同時也方便攜帶,容易使用;唯一須注意的是,挑選時,建議選購無酒精或其他刺激成分的濕式衛生紙,以免刺激肛門、造成過敏;此外,最好選用以紙漿製成、能溶於水的產品,可直接丟入馬桶,對環境也更加友善。 2.乾擦 乾擦的重點在於吸附多餘水分,保持肛門乾爽,僅需使用衛生紙稍微貼合肛門、吸收水分,切記不要過度摩擦肛門。 肛門癢保養預防7重點 若肛門會滲漏糞水,建議就醫查明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可藉棉花吸收糞水,或穿戴成人紙尿褲,避免糞水流溢。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沐浴乳過度清潔,洗澡水亦不宜過燙。 穿著舒適透氣的棉質內褲並每日更換,避免穿著緊身悶熱外褲,如牛仔褲。 避免任何加重肛門癢症的刺激物,如菸酒、牛奶、果汁、咖啡、茶、碳酸飲料、巧克力、水果、番茄、花生及爆米花。 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以每日一次為目標,並適時坐溫浴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痔瘡的可能性。 勿隨意塗抹非醫師處方之藥膏,若出現急性癢症可暫時使用含類固醇成分之止癢藥膏,但不宜長期使用,避免皮膚萎縮。 若因肛門劇癢忍不住想抓癢,請用輕柔的方式,例如以手指隔著衣物按壓肛門及周圍皮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皮膚健康類別

皮膚保養/清潔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皮膚疾病

胯下癢抓不停?搞懂胯下癢5原因、不亂擦藥膏,及早跟「該邊癢」說再見!

炎炎夏日,正是胯下癢的好發季節,但不少人羞於求診,以為到藥局買藥膏擦擦就行,但若亂擦藥,不僅不能止癢,反而會讓症狀更加惡化,甚至容易導致皮膚變薄或產生萎縮紋等副作用。 究竟引發胯下癢的原因有哪些?如果隨意塗抹外用藥膏,又會出現何種副作用?本文將為你一一說明! 胯下癢原因有哪些? 胯下癢是皮膚科門診中十分常見的主訴,無論男性或女性,一旦穿著不透氣的褲子、長時間悶住或遭致病菌感染,即易引發胯下癢的症狀。 胯下癢的患部大多位於股溝處、大腿2側,或是男性的陰囊、女性的陰唇及其周圍,發作時奇癢無比,不僅使人坐立難安,若忍不住用手抓止癢,甚至可能抓破皮流血,或將黴菌帶到其他身體部位。以下為你介紹易引發胯下癢的5種皮膚疾病: 1. 股癬(Tinea cruris) 股癬好發於潮濕悶熱的夏季,以年輕患者居多,而經皮癬菌感染後,胯下便會長出環形紅疹,還可能合併脫皮及搔癢症狀;隨著時間變化,皮膚紅疹會逐漸向外蔓延,中心點的發炎現象也會慢慢減弱或消失,而邊緣部分則會呈現明顯環狀隆起貌。 2. 疥瘡(Scabies) 當皮膚接觸到存有疥蟲或其排泄物的公共浴巾、床單棉被等日常物品當中,便可能感染疥瘡,因此疥瘡多發生在養老院、醫院、宿舍、托兒所等團體生活的區域內,雖然遭疥蟲叮咬亦會造成感染,但多數患者通常是因皮膚對疥蟲排泄物過敏所致。 感染疥瘡後,患者的皮膚包括胯下、臀部、外生殖器官、肩胛骨等部位,除了會產生搔癢感外,皮膚表面還可能出現紅疹、線狀損痕或小水泡。(延伸閱讀:陰蝨只透過性行為傳染?錯!只要陰毛碰觸就可能中,連這些部位也會有!) 3. 陰囊濕疹(Scrotal eczema) 陰囊濕疹(Scrotal eczema)又稱「繡球風」,好發於中年以上的男性,是1種相當常見的陰囊皮膚病,但無傳染性。 此種皮膚病通常綜合內、外因素所致,常見的內部因素如憂鬱症、情緒激動、失眠、內分泌失調等;外部因素則包括活動量大、生活環境潮溼悶熱、內褲較緊、過度用手搔抓等。 由於陰囊本身多皺摺,又位於大腿內側,走路時會摩擦到附近皮膚,也會與內褲接觸,因此肥胖者也容易因陰囊長期反覆摩擦,而罹患陰囊濕疹,使患者的陰囊表皮長出粟粒大小的丘疹和水泡、皮膚潮紅,並產生胯下搔癢感。 若長期反覆搔抓陰囊皮膚,除了容易造成皮膚乾燥外,還可能使其變得粗厚,甚至引發細菌感染。 4. 乾癬(Psoriasis) 乾癬(Psoriasis)又稱牛皮癬或銀屑病,主要是因免疫系統失調所致,好發年齡介於15~35歲。患者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T細胞,因錯把皮膚細胞視為敵人,開始對其展開攻擊,進而導致皮膚細胞出現發炎或腫脹等情形。 乾癬患者的皮膚多會呈現界線分明的紅色斑疹,且表面還可能伴有銀白色落屑,並會不時出現搔癢或疼痛感,除了胯下,乾癬亦好發於膝蓋、手肘、下背、頭皮或大腿內側等部位,通常會於冬季惡化,到了夏季便能有所改善。(推薦閱讀:8種技巧控制乾癬!簡單實用又省錢) 5. 對磨疹(Intertrigo) 對磨疹常長在皮膚皺褶處,好發部位包括胯下、臀溝、乳房下緣及腋窩,而又以肥胖、糖尿病患者或常從事激烈運動者發生率較高。一旦皮膚長期相互摩擦、受到刺激,便可能因此產生紅色對磨疹,並出現搔癢及灼痛感,甚至造成破皮,引發細菌感染。 胯下癢治療方法大不相同!亂塗藥膏恐引發副作用 由於胯下癢的病灶多位於私密部位,不少患者選擇自行至藥局購買外用藥膏塗抹患處,但也因病灶難以從外觀辨別是何種原因所造成,若未經皮膚科醫師指示,長期反覆塗抹含類固醇成分之藥物,往往會造成皮膚變薄、出現萎縮紋,甚至引發皮膚過敏等副作用,讓你愈擦愈癢。(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尤其是陰囊或外陰部的皮膚,原本就較其他處薄,且溫度較高,所以對外用藥膏的吸收度也相對較高,若使用藥膏的方法不正確,亦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因此,建議民眾若有胯下癢的困擾,應先至皮膚科看診,待醫師確認患有何種皮膚疾病後,再依醫師指示塗抹藥膏治療為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玻尿酸功效、用途詳解:打玻尿酸安全嗎?分子大小功效差異?

玻尿酸應用層面廣泛,舉凡醫美、手術治療、保濕保養品、化妝品、營養品(口服玻尿酸、飲料)皆可使用。 究竟玻尿酸是什麼,竟可應用於多種產品及治療,本文將為你介紹玻尿酸的功效、用途、種類,快跟著《Hello醫師》一同了解玻尿酸的諸多功效吧! 玻尿酸功效有哪些?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 HA)又稱透明質酸,是種無色無味的膠狀物,具有高度保水性、黏彈性與潤滑作用,廣泛存於動物組織與人體組織中,例如雞冠、牛眼水晶體,以及人體結締組織與真皮層組織內。 結締組織位於骨骼、軟骨與韌帶等處,由於玻尿酸的膠狀特性,因此可在關節處擔任潤滑角色,避免軟骨磨損及退化;在皮膚真皮層(皮膚表皮下的第2層皮膚組織)時,玻尿酸則負責維持水分及彈性。 隨著用途不同,玻尿酸的來源也不大相同,過去醫學上所使用的玻尿酸皆來自動物,現在則多為微生物或化學方式萃取,以降低感染及過敏機率。部分口服玻尿酸維持著動物萃取的作法,來源為雞冠,其它口服玻尿酸則以流行鏈球菌、益生菌等菌種發酵生成。 玻尿酸用途功效廣泛 玻尿酸最初應用於醫療時,主要用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隨後才發現其優異的保濕鎖水能力,並應用於化妝品上,但因皮膚吸收效果有限,保濕作用不大,之後又轉為注射進體內,達到保濕或填充功效,即現在醫美所提供的注射玻尿酸服務。 下為玻尿酸的應用範圍: 醫療:眼睛外科手術、關節內注射液、傷口癒合及外科手術防黏劑 保養品、化妝品:精華液、乳霜、化妝水、面膜 醫美:微整形(豐唇、墊下巴、隆鼻樑)、除皺、拉提 口服營養品:口服錠、液態飲品或含糖飲料 打玻尿酸安全嗎? 由於玻尿酸與皮膚組織有高度相容性,可完全被人體分解、吸收,不會殘留於體內,且當原本施打玻尿酸的部位逐漸分解時,皮膚組織會結合水分取代原本體積,不會讓部位凹陷、萎縮,因此十分適合用於短期(半年~1年)快速型塑及改善外觀。 玻尿酸分子大小的功效差異 玻尿酸具備優異的吸水能力,每一分子的玻尿酸約能攜帶500~1000倍的水分,若以口服、塗抹或注射方式吸收進皮膚,則可幫肌膚留住水分,濕潤角質層,達到鎖水保濕的功效。 不同分子大小的玻尿酸應用範圍不同,口服玻尿酸多為小分子玻尿酸,人體吸收率佳,醫美微整形則多使用較慢分解、支撐性較好的大分子玻尿酸,但依據用途及產品不同,醫美也經常使用中分子與小分子玻尿酸。 下為醫美各分子玻尿酸的效期及用途的介紹,由於不同院所的產品與用法不同,各診所針對分子大小的定義也有所差異,在此僅供參考: 小分子玻尿酸(效果約6個月):適用眼周與表面淺層的皺紋,如淚溝、臉部拉提。 中分子玻尿酸(效果約6~9個月):適用中層皺紋,如抬頭紋、豐唇。 大分子玻尿酸(效果約12個月):適用於深層皺紋及臉型修飾,如蘋果肌、法令紋、墊下巴或隆鼻樑。 在保養品及化妝品方面,各分子大小之產品的功效也所差異(分子大小單位為道爾頓): 大分子玻尿酸(約180萬~220萬):在肌膚表面形成一道屏障,減少水份蒸發。 中分子玻尿酸(約50萬~數十萬):柔軟角質層,維持角質層屏障功能。 小分子玻尿酸(約幾千~萬):加強角質層內的保水能力,改善肌膚乾燥問題。 玻尿酸用途好多種,該怎麼選才好? 玻尿酸用途雖廣、種類繁多,但各類玻尿酸產品及注射服務的性質、功效皆不同,若希望得到立即且顯著的肌膚改善,或希望改變外觀,但又害怕動刀、填充後不滿意整形效果,便可考慮赴醫美診所諮詢專業醫師,依據自身需求規劃玻尿酸的注射類型與劑量。 玻尿酸保養品、化妝品適用於平時即會化妝或保養皮膚,注重皮膚保溼狀況者,口服玻尿酸的性質如同食用膠原蛋白,藉由攝入玻尿酸減緩流失速度,適合希望加倍皮膚保溼效果、皮膚易有乾燥問題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黴菌感染長體癬,皮膚癢起紅斑別亂抓!治療體癬想好得快,必知2禁忌

台灣氣候悶熱潮濕,容易引發不同皮膚疾病,其中最普遍的皮膚病則非「癬」莫屬。在皮膚科診所,不少病患登門看診第一句話就是「醫師,我長癬了嗎?」 除了好發於特定部位的足癬、甲癬及股癬外,「體癬」則因其病灶型態又得名圓癬或金錢癬,接下來就讓《Hello醫師》帶你認識體癬與其他皮膚癬的差異,介紹9類最容易長體癬的族群,以及體癬的治療須知。 體癬、股癬傻傻分不清? 癬(Tinea)意指由黴菌感染所引起的皮膚病,依其生長部位不同,可分為頭癬、足癬、甲癬、股癬及體癬等。頭癬指頭皮發生黴菌感染、足癬則是腳部受到黴菌感染,也就是常聽到的香港腳,由指甲黴菌感染所引發的甲癬亦稱灰指甲。 其中股癬指發生於鼠蹊部、大腿內側或臀部的皮膚癬,體癬則泛指身體的其它部位,但通常發生於身體悶熱皺褶處,例如腋下、乳房皺褶、頸部皺褶或臥床患者的背部,但也有可能出現於手部、臉部或肩膀。 病名有「癬」,不見得就是皮膚癬哦! 乾癬(牛皮癬)、魚鱗癬等病名雖然有癬,但這些皮膚病並非為黴菌感染,不是皮膚癬,因此不能以皮膚癬的治療方式一概而論。若不確定皮膚症狀為何,建議接受皮膚科醫師的專業診斷,避免自己購買成藥塗抹或採行偏方,反讓症狀惡化。(延伸閱讀:8種技巧控制乾癬!簡單實用又省錢) 體癬不只會癢,還會出現圓型、環狀紅斑 體癬通常伴隨著異常搔癢,初始症狀為單一的圓型紅斑,外圍有細小的凸起鱗屑。患部會自中心向外擴散,形成環狀,且中央的色素會慢慢減退,外圍則會形成鱗片狀的紅色邊緣,並可能伴隨著皮屑、丘疹或膿皰等症狀。 隨著時間發展、患者若搔抓患部,又接觸身體其它部位,可能導致黴菌散播,使體癬出現於身體各處,形成多個圓癬、環狀癬或不規則的分布。 這9類人最容易長體癬! 感染體癬或其他皮膚癬主要有3個原因,一是皮膚暴露於大量黴菌環境之中,二是皮膚狀況不佳,容易發生黴菌感染,三為個人因疾病或其他因素使免疫低下所致。 以下列出9種最容易感染體癬的族群,若你符合以下描述,應多留意皮膚有無異常變化,及早就醫檢查: 長期處於潮濕悶熱環境者 經常穿著緊身、不透氣衣物者 曾感染皮膚癬或已患有其他皮膚癬者 經常赴潮濕且會使用公用設施之環境,如游泳池、溫泉或三溫暖 免疫缺陷者 糖尿病 多汗症(Hyperhidrosis) 休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 syndrome,又稱乾燥症) 魚鱗癬(Ichthyosis,又稱魚鱗病) 體癬治療2大忌:搔抓患部、亂用類固醇藥膏 無論是體癬或其他皮膚癬患者,請謹記切勿搔抓患部,雖然患部發癢很難受,但抓癢會使黴菌隨著手的觸摸,感染至其他身體部位,例如甲癬(灰指甲)患者就經常合併足癬(香港腳),股癬則常與體癬合併發生。 此外,許多患者因搔癢難耐,而赴藥局購買類固醇藥膏或廣效藥膏(含有類固醇成分)自行塗抹患部治療。(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然而,類固醇的功用為消炎,而非殺死黴菌,且具備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在塗抹初期雖可能降低由發炎引起的搔癢,但卻會降低皮膚抵抗力,使感染範圍擴大。建議民眾若不確定皮膚癢是否為黴菌感染引發,應先請皮膚科醫師診斷,避免自行購藥塗抹。 治療體癬可用抗黴菌藥膏 確認病灶根除再停藥 一般而言,多數體癬或皮膚癬皆以抗黴菌藥膏治療且效果良好,若症狀嚴重則會搭配口服抗黴菌藥物。 由於療程簡單,不少患者常認為只要患部不癢即痊癒,便停止擦藥,但黴菌十分頑強,若未徹底根除,復發機率相當高,因此請依醫師指示使用藥物,一般建議每日至少在患部塗抹2次少量藥膏,待患部皮膚完全正常後,再持續塗抹2週,以完全根除皮膚表面黴菌。 保持乾爽、勤換衣物,3招預防體癬上身 避免穿著緊身衣物,選擇寬鬆的剪裁與透氣布料,幫助身體排汗,保持乾爽。 提高衣物換洗頻率,尤其在夏季或工作、運動環境大量出汗時,建議每日清洗與更換衣物,以免黴菌滋生。 大量出汗後應盡快更換衣物,並用乾淨毛巾擦乾汗水。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長雞眼痛到寸步難行!雞眼跟病毒疣差在哪?一次搞懂長雞眼原因、治療方法

當走路時總覺得腳底壓到東西,而且還有些微疼痛感,回家後把腳抬起來一看,發現腳底出現1粒腫腫的硬皮,中間還有1個半透明的小圓點。本以為過幾天就會自行痊癒,結果隔天出門愈走愈痛,去醫院一看才發現原來是腳底長雞眼了! 究竟什麼是雞眼?長雞眼的原因與症狀為何?與病毒疣有哪些差異?又該如何治療及預防?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搞懂長雞眼的原因,擺脫腳底疼痛感! 雞眼是什麼?為什麼會長雞眼?長雞眼4大原因說明 雞眼(Corns)大約黃豆大小,成形時稍微突出於皮膚,中間呈現半透明色,看似雞的眼睛因而得名,其成因主要是因腳底反覆摩擦所致,常見長雞眼原因有以下4種: 常穿高跟鞋或太緊的鞋子:由於穿高跟鞋或太緊的鞋子,常會反覆摩擦足底,而使皮膚角質層增厚,長期下來就可能促使雞眼形成。(延伸閱讀:腿部冒青筋、長蜘蛛紋?得了靜脈曲張3大療法這樣治!) 足部前側關節凸出:年長者常因足部軟組織老化萎縮,而使其足部前側的關節特別凸出,再加上穿鞋走路後,腳底反覆摩擦與壓迫,就容易形成雞眼。 患有類風性關節炎: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後,可能會出現腳趾頭變形、拇指外翻等症狀,而讓腳底更易長雞眼。(延伸閱讀:骨關節炎患者更需要動!4類保養運動) 走路姿勢不良:如重心前傾、內八、外八的走路方式,也容易讓腳底長出雞眼。 手、腳底長雞眼?雞眼好發部位及症狀一次看 雞眼好發於腳底、趾背、趾間、小趾外側、大拇趾及蹠骨突出處等部位。當長出雞皮後,可能會有以下2種症狀: 皮膚有硬塊凸起,中間還有1個半透明的小圓點,看起來像一顆眼珠。 當雞眼變大、厚度及硬度增加後,按壓病灶便會感到疼痛,尤其走路時疼痛感會加劇。 雞眼會傳染嗎?雞眼、病毒疣差異比一比 有些位在腳底的病灶,外表又硬又凸,且一旦壓迫到病灶便會疼痛不已,雖然上述症狀乍聽之下與雞眼相似,但其實可能長出「病毒疣」。 不同於雞眼沒有傳染力的特性,病毒疣主要是因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可能會經由共用拖鞋或光腳踩在游泳池等公共場合,將病毒疣傳染給其他人。 此外,病毒疣的外表較雞眼更為粗糙,且中間也沒有半透明的小圓點,若將其表面過厚的角質去除,可發現因血管硬化而產生密集的小黑點,亦為判斷病毒疣與雞眼的重要指標。若將其誤認為是雞眼而延誤就醫,便可能造成感染加劇。 何時需就醫?6關鍵要謹記 當雞眼周圍出現紅腫、發熱、疼痛、流膿或發紫(黑),甚至因遭感染而發燒,就應盡快至皮膚科就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如何治療雞眼? 一般而言,雞眼通常可藉藥物治療有效消除,醫師會開立具有去角質作用的高濃度水楊酸(Salicylic acid)外用藥膏、藥水或雞眼貼布,讓病患回家自行塗抹或使用,以協助其軟化雞眼厚厚的角質層,並減輕不適症狀。 若使用藥物治療後無效,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液態氮冷凍療法、電燒、雷射或外科手術等方式去除雞眼。然而,儘管雞眼經治療後已經消失,但之後仍需避免讓足部長期遭受摩擦及壓迫,以免其再度復發。 預防長雞眼的小撇步:減輕壓力、避免摩擦 由於長雞眼常與腳底反覆摩擦有關,所以建議平時常走路或跑步者,應挑選合腳的鞋子,並可考慮鋪鞋墊、購買氣墊鞋或穿著厚襪,為腳底增加緩衝空間,避免雙腳在鞋內子過度擠壓或摩擦。 如果民眾常穿高跟鞋上班,建議可於中午休息時間脫掉鞋子,按摩、放鬆一下雙腳,以減輕腳底壓力,有助降低因反覆摩擦而長出雞眼的風險。(同場加映:死皮硬起來!老繭和雞眼的症狀與治療) 【延伸閱讀:《早安健康》雞眼治療貼貼布、藥膏有效嗎?與繭/足底疣怎麼分辨?預防腳底長雞眼,1招真正根治讓雞眼自己好!】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皮膚保養/清潔

臉部保養順序你做對了嗎?解析皮膚保養關鍵、臉部保養步驟

你平常有臉部保養的習慣嗎?為維持良好膚況,不少人每天勤於使用各式各樣的保養品,但即便花費許多時間和金錢在保養皮膚,若因保養步驟和方法錯誤,不僅效果不如預期,甚至還可能長出惱人痘痘或引發皮膚過敏。 究竟該如何正確進行臉部保養,才能維持良好膚質?白天與晚上的保養步驟又有哪些差異?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了解臉部保養的正確步驟吧! 臉部保養的關鍵在於膚質,4大膚質解說 想要保持水潤透亮的好膚質,除應攝取充足水分,促進血液循環,也需因應不同膚質,選擇合適皮膚保養方法。(推薦閱讀:男女皆適用!教你5招保養基本功,讓皮膚健康又年輕) 尤其臉部是每個人最重要的門面,在臉部肌膚保養上更得多花點心思,以下將分成乾性、油性、混合性及敏感性膚質,為大家分別介紹建議的保養方法及注意事項: 1. 乾性膚質 乾性膚質較缺乏足量皮脂保護肌膚,導致肌膚角質層容易受損,不僅皮膚摸起來偏乾,也易受到外來刺激而出現發紅反應。 因此,建議乾性膚質者每天可使用2~3次保濕產品,並避免用熱水或標榜清潔力強的洗面乳清洗臉部,以免帶走過多油脂,反而造成皮膚愈洗愈乾燥,甚至引發皮膚過敏。 2. 油性膚質 與乾性膚質相反,油性膚質者的臉部會分泌大量皮脂,讓人變得油光滿面,但由於油脂的阻隔,保養品無法直接穿透皮膚表層,所以在使用保養品前,最好先用洗面乳與吸油面紙去除多餘油脂為佳。 油性肌膚者在選用洗面乳時,建議可以含有水楊酸或過氧化苯成分的控油洗面乳為主,以防青春痘生成。(推薦閱讀:臉泛油光長痘痘!油性肌夏日保養5招) 另外,許多人可能認為油性肌膚根本不需要保濕,實際上並非如此,油性膚質者仍可在早上及中午各塗抹1次,含有防曬成分且不會阻塞毛孔的保濕產品,亦可於晚上適量使用內含A酸的凝膠或精華液,以改善皮膚細紋,並減少長出青春痘的機會。 3. 混合性膚質 台灣有不少人是屬於混合性膚質,通常是指臉部T字部位較油膩,臉部周遭卻偏乾,建議在清洗臉部時,需特別注意T字部位的清潔,並加強保濕。 此外,隨著年紀增長,皮脂腺分泌也會跟著減少,所以不少年輕時為油性肌膚者,年紀大時就逐漸轉成乾性膚質,容易在冬天出現乾癢症狀,建議可適量塗抹乳液、凡士林或其他保濕產品,以維持皮膚濕潤。 4. 敏感性膚質 敏感性膚質主要可分成青春痘、酒糟、刺痛、過敏4種亞型,當敏感性皮膚受到刺激或過敏時,最好只用清水洗臉,避免保養品中複雜的成分,侵入受損皮膚,造成二度刺激,必要時可以用含有甘油、神經醯胺等模擬皮脂成分的保濕產品來修復受損的保護層。 白天、晚上臉部保養順序不同!正確保養步驟一次看 想要讓維持健康又水嫩的肌膚,千萬別不分青紅皂白,把保養品直接往臉上抹,這麼做不只沒有效果,還可能引發其它皮膚症狀。 另外,並非所有保養品皆需早晚使用,而白天與晚上所採取的臉部保養步驟也不盡相同,因此不妨依照下列臉部保養順序,讓皮膚變得既水嫩又健康: 1. 白天臉部保養步驟:洗臉>精華液>乳液>防曬乳 早上進行臉部保養時,應先用微涼水洗臉,將臉部殘留汙垢清潔乾淨,保持毛孔暢通,防止皮膚遭到細菌感染,並調節皮膚酸鹼值,以利後續塗抹保養品的吸收。(延伸閱讀:一天洗幾次臉全看膚質!掌握正確洗臉6步驟,擺脫惱人油痘肌) 洗完臉後,皮膚原來含有的水份容易因此而流失,所以應即時補充精華液等內含保濕成分的產品。除此之外,在上精華液之前,可使用未含酒精的化妝水,以達到短暫收斂皮膚毛孔及補水的作用,但塗抹化妝水並非必要步驟,僅需適時使用精華液進行保濕即可。 在進行臉部保濕後,可再使用乳液,提供皮膚適量油脂、形成保護膜,以抑制水分及養分流失,並可視個人膚質需求,塗抹日霜或眼霜,協助肌膚保水。 由於皮膚經紫外線照射後,會促使黑色素生成,不僅容易被曬黑,還會加速皮膚老化、長出皺紋及黑斑,甚至提高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因此,建議民眾在出門前應做好防曬,塗抹防曬乳、噴霧等防曬產品,才能徹底做好臉部保養,減低紫外線威脅,維持白皙透嫩好膚質。 2. 晚上臉部保養步驟:卸妝>洗臉>精華液>乳液 不僅是平時有化妝的民眾,若因工作之故需經常身處易沾染油汙的工作場所(如加油站、修車廠、餐廳廚房)者,也應在洗臉之前,使用卸妝產品,去除臉上髒汙。 若未先卸妝就直接洗臉,便不容易將沾附在臉上的化妝品、防曬乳或油汙清洗乾淨,而易長痘痘或粉刺。 與白天保養皮膚的步驟相似,晚上洗臉後的保濕工作也不可輕忽,才可有效幫助肌膚鎖水。除了可塗抹精華液、乳液外,也可透過敷面膜及擦拭化妝水,達到臉部保濕及收斂的作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長期臥床長褥瘡怎麼辦?了解褥瘡原因、症狀、傷口分級治療與4大預防方法

最常發生褥瘡的族群,主要是因中風或其他原因導致癱瘓,以致需長期臥床,或由於關節退化,需長期仰賴輪椅代步者;因皮膚及關節處受壓迫過久而血液循環不良,嚴重時就會形成褥瘡。 褥瘡,也常被稱為壓瘡、壓傷,究竟壓瘡、褥瘡是什麼?有哪些原因容易造成壓瘡、褥瘡?若依傷口嚴重程度,壓瘡、褥瘡可分為哪些等級?讓三總整形外科主任 曾元生醫師帶您了解壓瘡、褥瘡的治療與照護方法。 褥瘡、壓瘡是什麼? 褥瘡(英文是Bedsore)又稱壓瘡、壓傷,正式學名為壓力性損傷,好發於長期久坐或臥床的病患,由於身體長期受到外部持續性壓迫,使動脈血流供應受阻,而造成皮膚變紅、破皮、潰瘍生成開放性傷口,嚴重還可能造成骨頭細胞壞死,引發全身性敗血症,導致生命危險。(延伸閱讀:皮膚長疹紅又癢別亂抓!了解玫瑰糠疹原因、症狀、治療) 褥瘡、壓瘡容易長在身體的哪個位置? 褥瘡容易發生在手肘、臀部、髖部、尾椎、腳跟、腳踝等缺乏肌肉或脂肪保護的身體部位。 以下針對臥床及坐輪椅等2種情況,分別介紹最常長出褥瘡的位置: 臥床患者容易發生褥瘡的位置: 頭部側面或後腦杓 肩胛骨 尾椎、髖部、下背部 膝蓋、腳跟、腳踝 坐輪椅患者容易發生褥瘡的位置: 尾椎、臀部 肩胛骨、脊椎 腳跟、腳底板 容易長褥瘡、壓瘡的高風險族群 營養不良者 長期臥床而無法自行翻身者 因行動不便,需長期坐在輪椅者 皮膚長時間處在潮濕環境者 (如失禁患者大小便後,未定期更換) 褥瘡、壓瘡各分期症狀一次看 褥瘡傷口通常分為4期,以下介紹壓瘡各分期可能出現的症狀: 第1期:壓瘡初期,皮膚完整無破損,但骨頭突出部位的皮膚發紅,超過30分鐘仍無法消退,且以手指按壓皮膚不會變白。 第2期:皮膚會出現破皮、傷口,並侵犯到皮下脂肪組織;皮膚表層有粉紅色潰瘍,但不會出現黏液或滲出物,若按壓患部會感覺到強烈疼痛。 第3期:皮膚會出現較深的凹洞,已傷及表皮層、真皮層及皮下脂肪層,傷口處還會出現黏液或滲出物,而壓痛感可能會因神經壞死減輕。 第4期:傷口除了有破皮外,且已深及肌肉層及骨頭,易併發蜂窩組織炎、敗血症或骨髓炎,癒合速度緩慢,可能需時9~12個月才會完全復原。 何時應就醫檢查? 建議照顧者每日早晚為病患各檢查1次,確認皮膚表皮是否出現發紅、破皮、傷口、起水泡或膿皰等症狀,如發現皮膚有異狀,即應及早就醫檢查。 褥瘡、壓瘡分期治療方式:壓傷處理正確有助癒合 褥瘡傷口若沒有妥善處理,可能就會因此往下惡化,因此建議照顧者平時應特別注意患者的皮膚狀況,及早讓病患接受治療。 褥瘡可依據傷口嚴重程度,採取以下方式治療: 第1期:若發現皮膚發紅時,須加強預防措施,如定時更換病人躺臥姿勢,並用枕頭局部減壓,以免傷口進一步惡化。 第2期:一般需要使用封閉性或半滲透性敷料,如水凝膠、人工皮,以增加傷口保濕度,並避免摩擦傷口,進而加劇傷口惡化情形。 第3期:當褥瘡傷口到達第3期時,醫師會評估傷口狀況是否需要清創手術,或使用傷口敷料。 有高度感染風險:建議使用銀離子敷料,以防傷口感染。 幫助組織增生:搭配敷料(如:傷口敷料墊)幫助傷口維持適當濕度,有助肉芽組織增生。 傷口分泌物過多:建議搭配泡棉類產品,如高吸收泡棉。 第4期:當周邊組織壞死情況更為嚴重,甚至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骨髓炎時,醫師可能提供抗生素,並藉由外科清創手術,將壞死部位切除。 術後醫師會依傷口狀況評估,使用敷料(如傷口敷料墊)協助肉芽組織增生。 不可分期:藉由清創手術,將腐肉或痂皮清除,直到露出傷口的基部及真正的深度,才能界定壓瘡期數並進行治療。 褥瘡、壓瘡照護:傷口照護與預防4大方法 針對褥瘡傷口照護,三總整形外科主任 曾元生醫師 提供以下日常照護方法: 壓瘡照護1. 定時觀察皮膚 觀察皮膚有無發紅、水泡等情形,並且特別注意皮膚皺摺處,包括腋下、腹股溝、臀部,以及肛門口周圍等;若已產生水泡、傷口或有滲出液時,請盡快就醫。 壓瘡照護2. 增加翻身頻率 若病患已產生褥瘡(壓瘡、壓傷)時,需增加翻身的頻率,避免病情加重;長期坐輪椅的患者,建議每隔15~30分稍微移動臀部位置,減少兩側坐骨壓力。在為病患翻身時,應於易受壓及摩擦部位墊上小枕頭,以預防褥瘡形成。 壓瘡照護3. 補充營養 補充足夠的熱量、蛋白質、維生素、鐵、鋅等營養成分並攝取充足水份,以利維持皮膚健康,以防褥瘡生成。 壓瘡照護4. 減少皮膚摩擦 需減少皮膚摩擦,避免受傷;清潔時,建議以吸乾或輕拍方式擦拭,保持皮膚乾燥與清潔,以下為褥瘡照護皮膚重點: 如廁後立即清潔皮膚:當尾骶股有壓瘡或失禁的狀況,大小便後都應立即為患者清潔皮膚,因為尿液、糞便是弱鹼性,除了會使舊傷口難以癒合,還容易產生尿布疹或新的褥瘡,使皮膚更脆弱。 使用pH5.5配方清潔:由於皮膚表層酸鹼值為5.5, 因此可選擇pH5.5的清潔液清洗皮膚;免沖洗式的泡沫清潔液,能讓照護更方便,並可減少肌膚摩擦的次數。 使用pH5.5紙尿褲:若尾骶骨有壓瘡,且需穿著紙尿褲時,建議選擇市面上標榜能維持pH5.5的紙尿褲,因為酸鹼值與皮膚接近,可穩定皮膚,幫助傷口癒合。(同場加映:老人尿失禁... 5個原因與類型這樣改善) 擦皮膚保護產品:清潔後為避免皮膚乾裂、被大小便浸潤,可擦拭皮膚隔離保護霜,以隔絕外界刺激 (如大小便或水等)。 《傷口照護服務網》集結全台專業醫護,提供傷口照護建議與照護知識,欲了解更多,請上《傷口照護服務網》,幫助您了解更多照護資訊!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腋下、鼠蹊部長一顆會痛?恐是化膿性汗腺炎!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黃小姐數年以來,雙側腋下、鼠蹊部及臀部反覆長出紅腫的痘痘,看了好幾間皮膚科都沒好轉,直到最後一位醫師仔細檢查、問診,診斷是化膿性汗腺炎,為黃小姐施行手術後,才終於改善。 為何會罹患化膿性汗腺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治療及預防呢?《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 什麼是化膿性汗腺炎? 化膿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又稱作反常性痤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主要是因皮膚中的頂漿腺(Apocrine glands)反覆慢性發炎所致,好發於20~40歲成年人,且女性發病率更為男性的3倍。(推薦閱讀:皮膚長疹紅又癢別亂抓!了解玫瑰糠疹原因、症狀、治療) 化膿性汗腺炎的原因有哪些? 化膿性汗腺炎的致病原因仍不明朗,但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出不少,而以下3種危險因子也可能提高化膿性汗腺炎的發病機率: 有家族病史:γ-分泌酶可維持毛囊細胞正常免疫功能發展,但若製造γ-分泌酶的染色體出現基因突變時,便可能引發化膿性汗腺炎,而基因突變的染色體可能會遺傳至下一代;約1/3化膿性汗腺炎病患具有家族病史。 抽菸: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資料顯示,在化膿性汗腺炎的病患中,有高達88.9%有抽菸習慣。 長期食用高糖及奶類飲食:如果長期攝取高糖及奶類飲食,可能使體內受體對雄性激素敏感度增加,從而提高雄激素水平,進而提升化膿性汗腺炎的嚴重度。 腋下、鼠蹊部長痘痘要注意!化膿性汗腺炎的常見症狀 當化膿性汗腺炎發作時,通常會於腋下、腹股溝(鼠蹊部)、大腿內側、男性肛門生殖器、女性乳房下方等皮膚皺褶較多之處,出現數個紅色觸痛性結節,且不適症狀會持續數週至數月,病灶可能會反覆發炎、引發膿腫(膿瘍),甚至從中流出膿液或漿液濃性物質,並產生搔癢感及異味。 以下透過Hurley’s staging system將化膿性汗腺炎分為第1、2、3級,說明各階段常見的症狀表現: 化膿性汗腺炎第1級:病灶外觀與青春痘相似,但僅有單一或數個分開的膿腫。 化膿性汗腺炎第2級:病灶會出現反覆性膿腫,甚至流出膿液,皮膚表面的紅色結節數量逐漸增多並呈現廣泛性散布,形成竇道(膿液流出皮膚的管道)或廔管(膿液排出管道與皮膚表面及血管或器官相連)。 化膿性汗腺炎第3級:患部皮膚出現廣泛性膿腫且互相連結,導致皮下感染並因纖維化而出現疤痕,流出帶臭味的膿液,往往會影響到病患的日常生活。 化膿性汗腺炎何時須看診? 幾週內症狀若沒有明顯改善,且於多處長出紅色結節,千萬別掉以輕心,應盡快至皮膚科就診,以免病況加劇。 腋下長一顆會痛要看什麼科?化膿性汗腺炎的診斷方法 至皮膚科就診後,醫師通常會先詢問病患是否有相關病史,並觀察其皮膚外觀,以確認是否符合化膿性汗腺炎的相關症狀。 若化膿性汗腺炎症狀較為嚴重,已有明顯的膿液流出,醫師可能會採其膿液加以培養,以判別病灶發炎及感染程度,再做進一步的治療。 化膿性汗腺炎的治療方法 化膿性汗腺炎病程處於第1級的病患,醫師通常會建議病患調整生活方式,包括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過於潮濕悶熱的環境、穿著寬鬆衣服,並建議肥胖者減重,減少皮膚皺褶摩擦、細菌滋生,而加劇膿瘍發炎症狀。 已達化膿性汗腺炎第2級患者則可能需使用口服抗生素及口服A酸,對抗細菌感染、防止毛囊阻塞,以控制病情,醫師也可能會開立非類固醇抗發炎劑,或注射類固醇,減輕病患的腫痛感。 另外,針對個案差異,醫師也可能會使用免疫抑制劑、荷爾蒙治療、冷凍治療等。 若已出現多處廣泛性膿瘍、大片疤痕及化膿的患者,則可以考慮切開病灶,進行膿液引流手術,但僅能短期減輕症狀;也可考慮透過切除手術,移除所有不正常的疤痕組織及廔管。 6方法改善化膿性汗腺炎,預防二次復發 化膿性汗腺炎可透過以下5種方式阻止症狀繼續惡化,或降低經治療控制後的復發風險: 控制體重:肥胖會造成皮膚皺摺處增加,不僅成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及大腸桿菌等致病菌的優良生長環境,皺褶處皮膚也易因頻繁摩擦而破皮、膿瘍破裂,甚至引發細菌感染,因此體重過重者應訂定瘦身計畫,透過運動或飲食調整將體重控制在健康的範圍。(延伸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飲食均衡:每日應攝取足夠蔬果,減少食用高糖、高奶的食物,可減少荷爾蒙刺激毛囊阻塞、發炎,引發或加重化膿性汗腺炎。 戒菸:吸菸是化膿性汗腺炎的誘發因子之一,研究指出,高達9成化膿性汗腺炎患者有抽菸習慣,原因可能為尼古丁及菸草中的其它化學物質所致,建議及早戒菸以預防或改善化膿性汗腺炎。 避免處於潮濕環境:家中室內環境應維持固定溫度及濕度,並避免長時間暴露在潮濕、悶熱的環境,導致患部因出汗、悶熱而加劇病況。 穿著寬鬆衣著:建議平時應穿著寬鬆衣褲,避免摩擦刺激皮膚,刺激患部傷口惡化。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是什麼?過敏原因和症狀?7方法預防接觸性皮膚炎

林小姐在夜市購買了1支新手錶,沒想到戴沒幾天,手腕就出現搔癢感;林小姐起初不以為意,但幾天後卻演變成全身發癢,嚇得她趕緊至醫院求診,最後經醫師診斷為接觸性皮膚炎。 為何會罹患接觸性皮膚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治療及預防?《Hello醫師》為大家一次解說! 什麽是接觸性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是指皮膚與某物質接觸後,啟動身體免疫系統,誘發皮膚出現發炎反應。(推薦閱讀:皮膚炎、濕疹、乾癬?差別在哪一次弄懂) 引起接觸性皮膚炎的物質可能為過敏原(Allergen)或是刺激性物質(Irritant),前者會誘發過敏反應,後者則會造成皮膚損傷,而近8成接觸皮膚炎皆因染髮劑、香水、化妝品、保養品等刺激性物質所致。 戴手錶、項鍊癢到不行?接觸性皮膚炎原因有這些! 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當皮膚長期接觸或1次接觸過多、大量或高濃度清潔劑、染髮劑、肥皂、油漆、擦拭用酒精等刺激性物質,可能引發接觸性皮膚炎。 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通常患者本身就對某種特定物質過敏,所以一旦皮膚接觸到含鎳的金屬飾品(如耳環、項鍊、手鍊、戒指、手錶)、橡膠用品(橡膠手套、橡膠拖鞋)等過敏原,就會出現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此時應趕緊使用肥皂及清水清洗接觸過敏原的皮膚及已長疹子的部位,防止過敏範圍擴散。 接觸性皮膚炎的常見症狀 接觸性皮膚炎所引發的症狀,可能會依照接觸性皮膚炎的類型,而有些許差異: 刺激性皮膚炎:若是由化學物質引起之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輕者在表皮受到損害之後,會出現發紅、乾裂、脫皮或刺痛等症狀,但若接觸到較強的刺激性物質,則可能導致腫脹、滲出物、皮膚變軟、或起水泡等症狀。(延伸閱讀:手部持續發癢脫皮?小心富貴手找上門,掌握4方法改善手脫皮症狀) 過敏性皮膚炎:過敏性皮膚炎會引發劇烈搔癢感,並於接觸過敏原的部位浮現紅疹。 接觸性皮膚炎何時應就醫? 如果長期出現上述症狀,就應盡快至皮膚科進行治療,否則可能會使病況加劇。 如何診斷接觸性皮膚炎? 醫師通常會根據接觸性皮膚炎病患的個人接觸史及身體檢查做診斷,而當患者在不清楚是因刺激物或過敏原所致的情況下,醫師可能會進行貼膚測試(Patch test)來做進一步的判定。 接觸性皮膚炎的治療方法 接觸性皮膚炎透過藥物治療即可痊癒,醫師除了會開立外用類固醇藥膏或乳霜,讓病患塗抹在病灶,減緩發炎症狀,還可能會給予抗組織胺藥物,緩解皮膚搔癢與腫脹。 若接觸性皮膚炎合併細菌感染時,醫師則需使用抗生素為病患治療。 7方法預防接觸性皮膚炎 若想要預防接觸性皮膚炎,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讓皮膚接觸過多刺激物,建議可參考以下7種方法降低皮膚過敏風險: 如果曾對鎳金屬出現過敏反應,則應減少配戴相關飾品。 沐浴水溫應保持適中、避免沐浴過久,建議挑選不含刺激性物質、成分較天然的清潔沐浴相關用品及保養乳液、乳霜。 夏天應避免穿著過於厚重的衣物,避免過度流汗而產生搔癢感並減少讓皮膚接觸纖維過粗(人工纖維含量偏多)的衣物;冬天則可適當使用保養產品,以避免皮膚乾燥而變得敏感。 室內最好不要養寵物,以減少來自動物皮屑、毛髮、排泄物之過敏原。(延伸閱讀:貓奴的夢魘!貓過敏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室內不鋪地毯、草蓆榻榻米,遠離絨毛玩具,減少室內過敏原。 建議每週以熱水清洗枕頭套、被單、床單、毯子等外蓋寢具,並定期打掃家中環境,以維持環境整潔,防止皮膚接觸到過敏原,而引發接觸性皮膚炎。 使用化學藥劑應戴上手套,防止手部接觸過多刺激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蔡英文曾為它動刀!眼瞼黃斑瘤7大警訊,不治療恐提高心臟病風險!

52歲的張小姐早上起床照了鏡子,竟發現眼皮上方出現黃色斑塊,原本沒有特別在意,但因為斑塊愈來愈大,而且戴上口罩後反而更加明顯,讓她十分困擾,所以決定就醫處理,經醫師診斷後為「眼瞼黃斑瘤」。 眼瞼黃斑瘤不僅會影響美觀,也是血脂異常、罹患心血管疾病的警訊之一,就連蔡英文總統也曾因上眼瞼出現黃斑瘤就醫治療。究竟何種原因會導致眼瞼黃斑瘤生成?又能透過哪些方法將眼瞼黃斑瘤去除?就讓《Hello醫師》於本文為你一次解惑! 什麼是眼瞼黃斑瘤? 眼瞼黃斑瘤(Xanthelasma palpebrarum)屬於黃斑瘤中最常見的種類,是由單核或多核巨噬細胞中的脂肪堆積後,所引發的皮膚病變,通常會生長在上眼皮或下眼皮,其中又以上眼皮居多,約半數患者會於雙側眼皮同時出現黃斑瘤。 另外,眼瞼黃斑瘤好發於40~50歲中年女性,外觀多呈現黃色不規則形狀的斑塊,隨時間逐漸擴大且增厚。 眼瞼黃斑瘤7大高風險因子 眼瞼黃斑瘤與膽固醇沉積在眼皮、皮下脂肪甚至肌肉層有關,約5成患者有血脂肪異常的情形,如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高、或三酸甘油脂過高者等。 以下為引發眼瞼黃斑瘤的7大高風險因子: 肥胖 飲酒過量 嗜食高油脂食物 高血脂症 高三酸甘油脂血症 糖尿病 甲狀腺功能低下 眼瞼黃斑瘤的常見症狀 眼瞼黃斑瘤的特徵為黃色、呈斑塊、丘疹或結節狀,質地偏軟,但也可能因病況惡化,而使質地變硬,甚至從上眼皮延伸至下眼皮,導致上下眼瞼黃斑瘤相連而嚴重影響眼部外觀。 眼瞼黃斑瘤看哪一科才對?如何診斷眼瞼黃斑瘤? 若眼瞼黃斑瘤體積龐大,已嚴重影響外觀,建議及早至皮膚科掛號,但也因近半眼瞼黃斑瘤患者多半可能合併有高膽固醇、高血脂的問題,所以也可至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一般內科或家醫科抽血檢查血脂協助醫師進行診斷。(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眼瞼黃斑瘤治療:雷射、冷凍、開刀切除 若眼瞼黃斑瘤範圍較小,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雷射治療、冷凍治療、化學性藥水燒灼等方法,去除眼瞼黃斑瘤。 如果黃斑瘤較大、隆起明顯,即可考慮透過黃斑瘤切除手術,再合併眼整形手術,將眼瞼黃斑瘤去除,並降低其復發機率,還可避免切除後造成眼瞼變形或留下明顯疤痕。 調整生活型態降血脂 預防黃斑瘤上眼 建議民眾平時應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有助提升好膽固醇( HDL),預防肥胖。 在飲食選擇上,應少吃動物內臟、紅肉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烹飪時應以橄欖油及蔬菜油,取代豬油等動物性油脂為佳。 已有眼瞼黃斑瘤的患者更應參考上述建議調整飲食與運動型態,除有助阻止黃斑瘤惡化,也可減少治療痊癒後二度復發的機率,並降低罹患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頭髮/頭皮保養

FUE植髮手術是什麼?植髮優缺點、費用及手術原理一覽

禿頭是不少男人的夢靨,當頭頂的髮量愈來愈稀疏,髮際線不斷後退時,不免會讓人感到自卑,而選擇戴帽子、髮片等方式來遮蓋。 除使用生髮水或口服藥外,也有許多人選擇接受植髮,以獲得立即性的成效,但接受植髮手術需要花費多少錢?相較於其他方式又具有哪些優缺點,有關植髮的大小事就讓《Hello醫師》來為你解答! 哪些人適合植髮? 為了改善禿頭,許多人一開始可能會先採用生髮水、口服藥(如柔沛)等費用低且簡單的方式,但上述所提及的方式,可能僅對禿髮情形較不嚴重的圓形禿、雄性禿早期及中期患者有效。 但對雄性禿後期、頭皮全禿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則生髮效果不佳,因此,建議禿髮情況嚴重者可嘗試植髮手術,替自己增加髮量。(推薦閱讀:老公禿頭掉髮很自卑?4方法陪他面對禿頭問題) 掉多少頭髮會禿頭?掉髮量多少算正常? 一般而言,每人每日的掉髮量約100根左右,若你的落髮量高出2倍以上,則有較高機率發生禿頭。 然而,細數頭髮掉落量並非易事,尤其短髮者更難掌握落髮量,因此建議可於洗頭後,根據卡在排水孔的頭髮大致估算掉髮量,若發現近期落髮明顯增多,即可考慮就診 植髮費用、優缺點 植髮主要是將頭顱周邊的頭髮髮根,移植禿頭好發區域,如額頭或是頭頂,因為週邊頭髮的髮根不具雄性荷爾蒙接收器,將其移植至其它部位後,仍可保有此特性,讓頭髮不受雄激素的影響,在禿頭處繼續生長。 植髮手術於各大醫療院收費不一,通常以毛囊為單位計算,平均每個毛囊(毛囊每單位約有1.8株頭髮,而每一株約為2根頭髮)的價格介在50~200元。因此與生髮水及口服藥相比,植髮的優點在於患者可選擇自己想要植髮的區域,效果較為明顯。 然而,植髮也含有不少缺點,除了需負擔的費用較為昂貴、手術的時間較長外,也必須承擔一定的手術風險,可能存留疤痕。 另外,在植髮的過程中,難免會造成部分毛囊受損,所以新長的頭髮可能會出現捲曲、毛躁等不良狀況,毛囊也會隨著年齡而惡化,日後可能需再次花費大筆進行2次植髮才能維持。 為什麼會禿頭?雄性禿是禿頭常見主因 雄性禿是最常見的禿頭類型,患者受遺傳基因影響,具有較高濃度的5α還原酶,將睪固酮轉化為二氫睪固酮(DHT),造成毛囊萎縮、毛髮變細而出現掉髮症狀。 無論男女皆可能患有雄性禿,男性最常出現「M形禿」,並逐漸擴展至頭頂;女性則會於額頭至頭頂呈現廣泛性稀疏,導致頭髮密度降低,但全禿機率低。 如何進行植髮手術?2種植髮方法原理說明 在進行植髮手術之前,首先必須先清潔頭皮,並在後腦勺進行局部麻醉,才能開始植髮,以下為常見2種植髮方法: 毛囊單位植髮術(FUT) 醫師會先切取1條後腦勺的頭皮,以特殊技術將毛囊獨立分離出來,再種到欲植髮部位。 此方式的好處是可以取得較大量的毛囊,比較適合毛髮需要量較大的患者,不過因需將頭皮切開的傷口縫合,頭髮修短後較易察覺疤痕的存在。 毛囊單位摘取術(FUE) 為避免留下疤痕因此愈來愈多醫療院所會藉由毛囊單位摘取術來取髮。醫師首先會將後腦勺要取髮處的頭髮剃短至0.1公分,之後判斷好頭髮毛流走向,就可用鑽頭順著毛流方向將毛髮周圍的頭皮與束毛肌切開,將毛髮連同毛囊取出,再將毛囊周圍的多餘組織稍加修整後,即可拿到禿髮區域種植。 此術使用之鑽頭可為手動、電動或是以機器人輔助進行自動取髮,而目前主流的植髮方式,則以電動鑽頭取髮居多。(同場加映:掉頭髮先別慌!檢查看看11種掉髮原因你有嗎?)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