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於受到外部的傷害,以維持人體健康。皮膚的重要功能有調節體溫、阻隔外來病源,避免人體受到感染等。

基礎知識

皮膚健康

隱翅蟲是什麼?隱翅蟲傷口處理、出現原因、驅蟲完整懶人包

文章目錄 隱翅蟲是什麼? 隱翅蟲出現原因?為什麼會有隱翅蟲? 隱翅蟲會咬人嗎?有毒嗎?為何會造成傷口? 隱翅蟲皮膚炎是什麼? 隱翅蟲傷口擦什麼藥?怎麼處理? 隱翅蟲怎麼處理?有天敵嗎? 隱翅蟲怕什麼味道?會怕酒精嗎? 如何預防隱翅蟲? 隱翅蟲是什麼? 隱翅蟲(Rove beetles,學名 Paederus 屬)屬於鞘翅目隱翅蟲科,是目前全世界物種數量最多的一科,已發現的種類超過6萬7千種,推測熱帶地區仍有許多未被發現。 台灣約有1,200多種隱翅蟲,其中只有約20種會對人類造成危害,最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與紅胸隱翅蟲。這類昆蟲體型細長、翅鞘較短,不能完全覆蓋腹部,因此得名「隱翅」。 體型大小:成蟲長約7~10毫米,寬約1~1.5毫米。 外觀特徵:紅胸隱翅蟲的頭、胸、腹各節呈黑紅相間排列,褐毒隱翅蟲則多為橘紅與黑色交錯。 分布環境:多棲息於潮濕土地、公園草地、水田、溪流邊等,也可能因趨光性進入室內。 行為習性:善於爬行,也能短距離飛行;夜間容易被燈光吸引。 雖然部分隱翅蟲的體液含有強烈的刺激性毒素,但牠們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反而是農業上的益蟲,可捕食褐飛蝨、葉蟎、薊馬等作物害蟲,對農夫有益。 因此,遇到隱翅蟲時,與其拍打,不如將牠輕吹或撥離,避免誤傷自己,也保護這類對生態有幫助的昆蟲。 隱翅蟲出現原因?為什麼會有隱翅蟲? 隱翅蟲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與其生態習性、季節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了解牠們的生活習性,有助於有效預防與防範接觸。 1.季節性 隱翅蟲偏好溫暖、潮濕的氣候,因此在台灣,春夏交替、梅雨季節或暴雨過後,是牠們活動最頻繁的時期。這段時間空氣濕度高,有利於隱翅蟲繁殖與覓食,也增加了人類接觸的機會。 2.隱翅蟲最喜歡的環境 在自然環境中,隱翅蟲主要生活於農田、樹林、草地、池塘邊、潮濕土壤等地區,這些地方不僅水分充足,還提供了牠們的食物來源,例如小型昆蟲。 都市地區若進行綠化、保留大片植栽,或存在潮濕的庭園環境,也可能成為牠們的棲息場所。 3.趨光性 隱翅蟲具有明顯的趨光性,對白光與黃光特別敏感。夜晚開燈時,燈光可能吸引牠們飛近窗邊甚至進入室內。若門窗未關緊、缺乏防蟲設施,或室內環境潮濕悶熱,牠們的入侵機率會大幅提升。 4.隱翅蟲最常出現在家裡這些地方 隨著環境開發與農藥使用,隱翅蟲原本的食物來源減少,部分族群會向人類居住區遷移覓食。即使家中乾燥整潔,也可能在以下地點發現牠們: 浴室、廁所:潮濕溫暖、常有水氣 廚房:食物與水源集中 陽台或窗邊:靠近植栽或戶外光源 儲物間、堆放雜物的角落:隱蔽且少受干擾 隱翅蟲幼蟲長怎樣? 隱翅蟲幼蟲體型比成蟲小,外觀呈淡褐色或黃褐色,形態與成蟲相似,但翅鞘更短且透明,沒有明顯的黑紅色節紋。 牠們行動敏捷,通常藏匿在落葉堆、潮濕土壤或雜草叢間,以細小的昆蟲與有機碎屑為食。幼蟲期是隱翅蟲生長的重要階段,並會在適宜的環境中化蛹變成成蟲。 隱翅蟲會飛嗎?有翅膀嗎? 隱翅蟲具有完整的翅膀,平時收納在短翅鞘下方,因此不容易被注意到。牠們雖能飛行,但飛行距離與時間有限,大多數情況下依靠快速爬行移動。 在室內出現時,多半是因為夜間被燈光吸引飛入,或沿著牆面與地面爬進來。 隱翅蟲會咬人嗎?有毒嗎?為何會造成傷口? 隱翅蟲並不會主動咬人或螫人,危害來自牠們體液中的隱翅蟲素(Pederin)。這種毒素並非隱翅蟲自行合成,而是由體內的共生細菌——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pp.)所分泌並累積於體液中,主要存在於雌蟲體內。 當隱翅蟲被拍打、擠壓或壓碎時,毒素會直接接觸到皮膚,引起強烈的化學性刺激與發炎反應,這就是俗稱的「隱翅蟲皮膚炎」。毒素的作用非常強烈,只需極少量就能破壞細胞染色體,抑制細胞分裂,導致細胞死亡。 誤觸隱翅蟲的情境常見於: 誤認為是蚊子而拍打 睡眠中翻身壓到 蟲停留在衣物或皮膚上被無意間擠壓 戶外活動時將牠夾在衣服與皮膚之間 這些情況下,毒素會在4~48小時內引發皮膚紅腫、灼熱與搔癢,進一步可能出現水泡、潰瘍,甚至留下色素沉澱或疤痕。 因此,關鍵的防範原則是:遇到隱翅蟲時,千萬不要拍打,而應以吹氣、輕撥或用紙巾移開。 隱翅蟲皮膚炎是什麼? 隱翅蟲皮膚炎(Paederus dermatitis),又稱線狀皮膚炎(Dermatitis linearis),是接觸隱翅蟲體液後引發的急性接觸性皮膚炎。 致病的核心是其體液中含有的隱翅蟲素(Pederin),這種毒素腐蝕性極強,毒性甚至比眼鏡蛇毒高出12倍,但不會致命。 毒素只需極少量就能使細胞染色體崩解,阻斷細胞分裂,並導致細胞凋亡。其來源並非隱翅蟲本身製造,而是體內共生的假單胞菌分泌,並累積在體液中,多存在於雌性成蟲體內。 1.致病原因與傳播途徑 隱翅蟲皮膚炎通常發生在隱翅蟲被拍打、擠壓後,毒素直接沾附皮膚表面。牠在皮膚爬行時,也可能分泌少量體液造成細長條狀病灶。若沾到毒素的手再碰觸其他部位,會像塗抹果醬般將毒液擴散,造成更多病灶。 需要與之區別的是:芫菁科(Meloidae)或擬天牛科(Oedemeridae)昆蟲體液中的班螯酸酐(Cantharidin),也會引起皮膚紅疹和水泡,但症狀出現速度較快、嚴重度與留疤風險都低於隱翅蟲毒素。 2.隱翅蟲皮膚炎常見部位 病灶多出現在臉部、眼皮周圍、頸部、手臂、腿部等裸露皮膚。手掌與腳掌因角質層厚,反而較少直接反應,但若手掌沾到毒素再觸碰其他部位,仍可能導致擴散。 3.隱翅蟲傷口特徵與變化 隱翅蟲皮膚炎的病程通常分為4個階段: 初期(接觸後數小時至1天):皮膚出現局部灼熱、刺痛、搔癢感,呈細長條狀或片狀紅斑。 進展期(1~2天):紅斑區域中央可能形成透明水泡或膿包,邊緣紅腫明顯,有時會呈對稱分佈。 高峰期(3~4天):水泡可能破裂,滲出淡黃色液體,局部潰爛並伴有結痂。若毒素被擴散,病灶範圍可持續擴大。 恢復期(1~2週):病灶逐漸乾涸、結痂脫落。大多數患者在1~2週內可癒合,但會留下棕色或黑色的色素沉澱,通常需數週至數月才會淡化。若傷口反覆抓搔或細菌感染,可能形成永久疤痕。 4.與眼部接觸的風險 若毒素進入眼睛,會引起流淚、結膜炎,甚至角膜損傷影響視力。此時必須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並就醫。 隱翅蟲傷口擦什麼藥?怎麼處理? 隱翅蟲皮膚炎的關鍵在於及早清除毒素、減少擴散與發炎。一旦出現懷疑接觸的情況,越快處理越能減輕症狀與縮短病程。 1.急救與清潔步驟 避免拍打:發現隱翅蟲落在皮膚上,應以吹氣、輕撥或用紙巾移開,切勿拍打。 立即沖洗:用大量清水沖洗患部至少15分鐘,並搭配中性皂或肥皂去除殘留毒素。 避免擴散:沖洗時避免讓水流經過其他皮膚部位,以免毒素隨水滴擴散。 消毒:沖洗後可用稀釋優碘或酒精輕拭,降低二次感染風險。 2.外用藥物選擇 藥物的使用目的是減輕發炎、舒緩症狀、預防感染,可根據病灶狀況分別選用: 初期紅腫或搔癢:可使用低至中效類固醇藥膏,如1% Hydrocortisone、0.1% Triamcinolone,每天2~3次,連續使用3~5天。較嚴重或範圍大的病灶,應由醫師評估後短期開立高效類固醇,如0.05%氯倍他索 Clobetasol propionate。 水泡或破皮:可加用抗生素藥膏,如紅黴素 Erythromycin、莫匹羅星 Mupirocin,以預防細菌感染。 灼熱與疼痛:可搭配含抗組織胺或局部麻醉成分的止癢藥膏,如普拉莫星 Pramoxine,但避免使用成分過於刺激的薄荷、樟腦等涼感藥膏,以免加劇不適。 3.口服藥物輔助 嚴重搔癢或過敏反應:口服抗組織胺,如 Cetirizine、Loratadine,可減輕癢感。 中重度發炎:醫師可能短期開立口服類固醇,如 Prednisolone,以控制症狀,但須由專業醫師評估後使用。 4.錯誤處理方式(避免踩雷) 不要熱敷或冰敷太久:過度刺激可能惡化皮膚損傷 不要塗抹牙膏、白花油、花露水等偏方:成分可能引起二次刺激 不要自行戳破水泡:增加感染風險 5.何時應立即就醫? 皮膚紅腫快速擴大,或疼痛劇烈 水泡範圍廣或伴有大量膿液 發生在臉部、眼睛周圍或生殖器等敏感部位 […]

探索更多皮膚健康類別

看更多 皮膚健康 相關文章

皮膚炎

手腳凍傷怎麼辦?有「這症狀」速就醫!凍傷處理、多久會好

寒流急凍,小心凍傷找上門!手指頭、腳指紅癢、長水泡,甚至還發黑,都得小心!台灣冬天潮溼、溫差大,若沒做好保暖,即使洗碗、參加戶外跨年活動或光著腳在家走動,都可能暴露在凍傷的高風險中,程度嚴重還得面臨截肢,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久坐族凍傷風險又更高。 《Hello醫師》帶您了解凍傷的症狀、處理方式,察覺凍傷並即時救治,快速了解避免凍傷發炎、截肢的方法吧! 凍傷原因:寒冷、潮濕、風大 當處於寒冷、潮濕、風大的環境,身體為了維持核心體溫,將血液集中在心臟等重要器官,造成血管收縮,無法將血液傳送到四肢;時間愈久,手腳血液流動不足,對皮膚和附近的組織造成的傷害,即是凍傷。最常凍傷的部位有手指、腳指、耳朵、鼻子。 常見的凍傷原因: 戶外跨年整夜,手指、耳朵未保暖 將冰袋和冰冷的物品直接壓在皮膚上 從事戶外活動,禦寒衣物帶不足 接觸冷凍金屬或非常冷的液體 寒冬時洗碗、拖地未戴手套 光腳踩在冰冷的地板 凍傷症狀:截肢關鍵徵兆是「無水泡」 凍傷最危險的在於不易察覺,最初會先麻痺皮膚的知覺;持續暴露在寒冷環境中的皮膚通常會有刺痛感,接著皮膚會忽然變硬或變軟,甚至呈現灰白色的症狀;回溫後,較嚴重的凍傷通常會導致皮膚腫脹,冒出宛如燙傷的水泡,亦可能造成發燒或大腦反應遲鈍等症狀。 不過,回溫後若傷處出現水泡、滲出液、泛紅、水腫是好現象;若無水腫發紅則是細胞壞死的徵兆! 凍傷分級:皮膚變麻、變白就要注意了! 若要進行凍傷分級,一開始醫生會先查看您的皮膚是否變白或變紫;起水泡或發黑(組織死亡)。透明的水泡通常意味凍傷是暫時的,但充滿血液的水泡就代表長期性的凍傷。如果皮膚發黑但沒有脫落,外科醫生可能必須將其切除以防止壞死。 凍傷有一套類似燒傷的分級系統,使用這種分類系統,隨著等級的增加,截肢的可能性也會增加。須注意初始檢查不會準確地揭示受傷的最終深度和範圍。 凍傷分級:一級 一級凍傷的初期症狀為「凍僵」,先是皮膚刺痛,接著是麻木僵硬,患部呈現蒼白色,若即時加以回溫,可完全復原;逐漸回溫後,皮膚轉為藍紫色,繼之出現紅腫、發癢、刺痛和感覺異常(無水泡形成);約 1 週後,症状消失,表皮逐漸脫落,且不留疤痕。 回溫前: 麻痺感 皮膚蒼白 大腦反應變遲鈍 回溫後: 發癢、刺痛 皮膚顏色(粉紅色) 脫皮(無水泡) 完全復原 凍傷分級:二級 全層皮膚(表皮和真皮)凍傷,最初皮膚呈現蒼白或稍呈灰色,摸起來冰冷但柔軟;凍傷 3 ~ 5 小時後局部皮膚發癢、紅腫、灼痛,於 24 小時內出現水泡;若無感染發炎,約 2~3 週後水泡會乾燥形成黑色的焦痂並脫落,轉而被新生皮膚覆蓋,局部可能留下僵硬和疼痛感,但不會留疤和發生痙攣。 回溫前:  皮膚紅腫、發癢、灼痛 皮膚顏色(白灰色、藍白色) 皮膚突然變軟 回溫後: 紅腫、灼熱、刺痛 皮膚顏色(紅色) 白色小水泡 水泡乾燥後形成黑色焦痂 黑色焦痂脫落 患處生長新皮膚 可能有持續性的僵硬和痛感 凍傷分級:三級 皮膚全層、皮下組織被凍傷,皮膚由蒼白逐漸變為藍白色,再轉為黑色;皮膚失去知覺,凍傷周圍組織出現水腫和水泡,伴隨劇烈的疼痛和灼癢;壞死組織脫落後,癒合緩慢,容易引發感染,並會留疤痕,可影響功能。 回溫前:  皮膚顏色(藍白色) 皮膚突然變硬 無任何知覺 回溫後: 皮膚顏色(紅色) 含血的水泡 壞死組織脫落留下傷口 傷口可能感染,且癒合緩慢 留下疤痕,並可能影響功能 凍傷分級:四級 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神經甚至骨骼都被凍傷而壞死,患部的知覺和運動功能完全喪失,患部呈暗紫色(最後轉為黑色),與健康組織交界處出現水腫和水泡,2 ~ 3 週內有明顯的壞死分界線出現,通常需要植皮或截肢治療。 回溫前:  皮膚顏色(深紫色) 皮膚突然變硬 無任何知覺 回溫後: 皮膚顏色(黑色) 皮膚摸起來堅硬冰冷 壞死組織脫(植皮或截肢) 傷口可能感染,且癒合緩慢 留下疤痕,並影響功能 凍傷多久會好 大多數情況下,凍傷的恢復需要 5 […]


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乳液怎麼擦?1天擦幾次?乳液3大挑選重點報你知

在台灣,超過8成的異位性皮膚炎在嬰幼兒時期發病,許多病童常因為皮膚乾、癢,將身體抓得又紅又腫,甚至流血、流膿,讓父母非常憂心。 很多醫師會建議父母幫小孩擦乳液,以改善症狀,但乳液種類這麼多,到底該如何挑選?每天擦1次就好,還是癢了就擦?乳液和藥膏能同時使用嗎?《Hello醫師》帶您了解乳液的挑選重點及使用須知! 為什麼擦乳液能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正常人皮膚角質層的細胞與脂質排列緊密,如同一道磚牆,能將水分保留在角質底下,同時阻絕外在刺激物質侵入。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角質層排列鬆散、充滿縫隙,就像一道蓋壞的牆壁,無法阻絕過敏原侵入,水分也會不斷從表皮流失;過敏原侵入會讓皮膚容易癢,水分流失則會讓皮膚變乾,一旦極度乾癢,就會使人忍不住搔抓,進而再次破壞角質層,讓縫隙變大、陷入症狀愈來愈嚴重的惡性循環。 外用藥膏能消炎,讓皮膚比較不易癢,而乳液則能留住水分,使皮膚比較不易乾、裂,幫助重建表皮屏障。(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異位性皮膚炎保濕品怎麼選?乳液、乳霜的差異? 不少人認為乳液泛指所有外用的保濕產品,但依成分、水分及油脂比例的差異,保濕產品可分為以下3種: 乳液(Lotion):由粉末物質溶於水製成,油脂比例較低,揮發速度較快,且揮發時皮膚會有冰涼的感覺,因此有些微的止癢效果。 乳霜(Cream):油脂含量較高,保濕效果較持久。 油膏(Ointment):凡士林就是油膏的一種,油脂含量最高,具有保護、軟化及高黏稠的特性。 3種保濕產品的使用時機: 乳液:適合日常保濕及夏天使用,因為乳液揮發快,不會將汗水鎖住、滋生細菌。 乳霜:適用於明顯乾燥的皮膚區域,例如臉、手或手肘,或在秋冬天氣乾冷時使用。 油膏:適用於嚴重乾燥的皮膚區域,也可以在塗抹乳液、乳霜之後進行二次補強。 異位性皮膚炎乳液挑選3大重點 乳液由於水分較多,成分較複雜,挑選時建議可參考以下3點,避免擦了無效或使症狀加劇: 無色素、香精或香料: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較敏感,容易受到化學物質刺激,因此最好選擇未添加色素、沒有明顯香氣的乳液。 乳液成分愈單純愈好:減少刺激、誘發過敏的可能。 避免動物性油脂: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較容易對含有動物性油脂的產品過敏,例如蜂王乳、綿羊油或馬油等。 異位性皮膚乳液怎麼擦?1天擦幾次? 通常洗澡後可先全身塗抹乳液,並於較乾燥的部位塗抹乳霜,若有某部位特別乾燥,或在秋、冬乾冷季節,則可再塗抹油膏加強。 擦的次數主要視皮膚的乾燥程度而定,若每天擦1次就能讓皮膚維持滋潤,就不必多擦;若塗抹後數小時皮膚就感到乾燥,就可以再次塗抹,但要注意,不可過度塗抹,反而讓汗水、細菌悶在皮膚表面,可能引起發炎、起疹。 若塗抹乳液時要擦藥,因為乳液揮發速度快,可先塗抹乳液,再用藥膏塗抹症狀較嚴重的患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皮膚也會「長角」?一文詳解什麼是皮角、症狀及治療方式

人的皮膚不只會長痘痘、肉芽,也會長「角」!傳統故事常將人類長角視為「惡魔」表徵,其實,這是一種稱為「皮角」(cutaneous horn)的疾病表現,雖不像動物的角一樣,可用來攻擊或防衛,但也可能造成疼痛感或生活不適。《Hello醫師》帶您了解什麼是「皮角」、症狀與好發族群各為何? 什麼是皮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醫師趙元甄指出,皮角是單一個,圓柱狀或錐狀、灰白色或黃色、堅硬的構造突出於皮膚表面。生長速度緩慢,通常不超過1公分,但若置之不理,可能會長到數十公分。少數病灶會出現周圍有紅紅的發炎、底部壓了會痛的情況,如果有此情形,皮角可能是惡性的機率比較高。 皮角是錐狀的、硬質的突出物,看起來就像動物的角一樣,但和動物角不同之處,在於中央沒有骨頭。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16世紀的英國商業展出,直到18世紀,才被視作醫學上的疾病。 趙元甄說,皮角雖不常見,但也不至於到罕見的地步,她就看過6、7個案例;多數都沒有疼痛感,但也有人說,按壓時會痛;另有病患也說,穿衣服會勾到皮角,造成生活上不適。 為什麼皮膚會長角? 皮角是皮膚疾病的一種表現,而不是特定的診斷,皮角是角質在皮膚上異常堆積,造成過度角化的病變,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包含良性、癌前、及惡性的皮膚疾病如下 日光性角化 脂漏性角化 病毒疣 鱗狀細胞癌 傳染性軟疣 什麼人容易得皮角? 膚色較白 50歲以上族群,發病高峰在60至70歲之間 男性和女性都同樣常見,但男性病變惡性的風險更高 皮角最常出現在哪些部位? 皮角通常是單個,但也可以是多個,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現,但更常出現在容易受到陽光曝曬的位置,包括如下: 頭皮 臉部 耳朵 手臂 手背 另外,皮角也可能出現在胸部、頸部、肩部和陰莖上。 皮角是錐狀的、硬質的突出物,看起來就像動物的角一樣,但和動物角不同之處,在於中央沒有骨頭。 皮角大小可能從幾毫米到幾釐米不等;秀傳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漢斌就曾收治一名91歲阿嬤,手臂長了大約長7釐米,寬4釐米的角。 歷史上最知名的描述,則是 19 世紀一位名叫迪曼奇夫人(the widow Dimanche)的 76 歲巴黎婦女,她的前額長出了一個 25 釐米長的角。 https://helloyishi.com.tw/cancer/skin-cancer/what-is-skin-cancer/ 如何治療皮角? 目前並無準確的徵狀足以判斷或排除是否為惡性病變,但與女性相比,惡性病變在老年患者和男性中更為常見;必要時,患者需要接受皮膚切片或皮膚小手術,進行病理檢查,確定診斷,進而安排下一步治療。趙元甄提醒民眾,如果有皮角出現,應至皮膚科尋求專業協助,找出根本的原因,並且依照疾病給予最合適的治療。


皮膚炎

皮膚莫名發癢怎麼辦?秒懂皮膚乾癢的原因及止癢方法

每當冬季,您是否經常皮膚莫名乾癢?或者接觸某些特定物質時,皮膚就紅腫搔癢?有些人皮膚癢的症狀很輕微,有些則是反覆發作,影響到日常生活;《Hello醫師》為您介紹皮膚癢的症狀、原因,分享日常生活應如何照護才能遠離皮膚發癢。 為什麼會皮膚乾癢?皮膚癢的原因說明 當你一直忍不住搔癢時,有可能是皮膚過於乾燥,缺乏保濕才導致不停發癢。引起皮膚乾癢有很多原因,從季節、氣溫到空氣濕度都有可能;有些人屬乾性皮膚,在秋冬之際會更加嚴重,有時不僅手腳會搔癢、脫屑,嚴重時還會龜裂、流血。 此外,有些疾病也會引起皮膚乾癢,像是糖尿病、腎衰竭、洗腎患者都會有這個問題;另外,較年長的人也會因為皮膚逐漸變薄、膠原蛋白漸漸流失,使皮膚失去彈性以及水分,造成乾癢的情況反覆發生。除了特定疾病會引起皮膚乾癢,以下問題也可能造成皮膚乾癢; 造成皮膚乾癢的4大疾病 氣溫及季節變化容易讓人感到癢,若您未受氣溫及季節變化影響,也會一直發癢,很有可能有下列問題: 香港腳:如果腳常常覺得很癢,有可能是得了香港腳。香港腳是藉由黴菌傳染所導致,發作時會奇癢無比,皮膚也會脫皮,嚴重時可能會長水泡、流血。 濕疹:濕疹是廣泛的皮膚疾病,像是富貴手、異位性皮膚炎皆屬於濕疹的一種。當濕疹發作時,皮膚會發炎、紅腫且還有組織液滲出。 接觸性皮膚炎:當你接觸到特定的化妝品、清潔用品,或是配戴不適合的銀飾時,會出現過敏的症狀,此時皮膚會乾燥、發癢,伴隨著紅疹或丘疹。 脂漏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頭皮、眉毛等皮脂腺分泌較旺盛的部位,發作時會掉頭皮屑、皮膚表層會出現黃黃黏黏的液體,之後會形成結痂;皮膚也會發炎紅腫,觸碰時還些許的刺痛。至於為什麼會有脂漏性皮膚炎,可能跟體質、免疫力下降、情緒有關。 (延伸閱讀:愈抓愈癢!皮膚起紅疹苦不堪言 一文看6大皮膚紅疹原因、簡易照護) 皮膚癢如何止癢? 我們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保養來遠離皮膚乾燥或是發癢的情況,例如使用較為滋潤的乳霜、乳液擦拭乾燥的部位,讓皮膚充滿水分。此外,還有些小撇步你也可以參考看看: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 洗澡的時間盡量別超過10分鐘 洗完澡後立即擦乳液保濕 皮膚搔癢時不要大力摳抓 利用加濕器來增加居家空間的溼度 除了上述日常習慣可以讓你遠離皮膚乾癢,若皮膚乾癢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建議看醫生了解自己身體是否有生病,才能對症下藥,遠離乾癢的老毛病。


其他皮膚疾病

寶寶為何會得蕁麻疹?父母必看的蕁麻疹症狀、治療與照顧方式

蕁麻疹發作時,不僅皮膚會出現紅色或粉紅色、大小不一的膨疹,還會有紅腫、灼熱感甚感到刺痛,大人都難以忍受,更別說寶寶了!但寶寶為何會得蕁麻疹?症狀為何?又該如何治療?《Hello醫師》為您說明,一解寶寶蕁麻疹的疑惑。 為何寶寶會有蕁麻疹? 蕁麻疹(Urticaria)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大約有20%的人有蕁麻疹的困擾,患者也不分年齡層,從寶寶到成年人都有可能會遇到這個問題。當蕁麻疹發作時,皮膚表面會有大小不一的紅疹,表面呈現突起狀,並伴隨發紅腫、癢及刺痛灼熱感。 一般而言,膨疹約1天內會自行消失,如同中醫所稱「風疹」,即取其「來無影、去無蹤」的特點;歐洲曾有大規模研究指出,兒童急性曾有歐洲大規模研究指出,兒童急性蕁麻疹的病因如下: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40% 藥物:9% 食物:1% 原因不明:50%。 若蕁麻疹發作,又一直抓癢,消退時間須更久,發生在寶寶身上,肯定讓父母心疼與焦急。依蕁麻疹發作持續時間,一般可分為下列2種: 急性蕁麻疹:持續時間不超過6週。 慢性蕁麻疹:6週內至少發作過2次,且非接觸特定過敏原所造成。 這2者的發病原因不一樣,若家裡的寶寶是慢性蕁麻疹時,可以進一步到醫院求診。此外,蕁麻疹也有可能會引起嚴重的過敏症狀,若是出現呼吸困難、喉嚨緊縮、劇烈腹痛將近昏迷等情形,需立即就醫。 寶寶得了蕁麻疹要怎麼治療? 誘發蕁麻疹的原因眾多,當寶寶第1次發作蕁麻疹時,父母可先回想近日飲食狀況,是否有接觸藥物或平常較少吃的食物,萬一反覆發作,較容易找到過敏原;若為急性蕁麻疹時,醫師會給予藥物治療,最常見為抗組織胺藥物;有時也會給予病患使用短暫的類固醇藥物,或止癢膏降低局部過敏處的搔癢感。 蕁麻疹寶寶應該如何照顧? 當家裡有蕁麻疹寶寶時,爸媽們可以注意下列居家照護: 紀錄蕁麻疹發作時間以及近日的飲食狀況及是否有接觸藥物。 避免讓寶寶接觸灰塵多的地方 地毯、棉被要時常清潔保持空氣流通 若對花粉過敏者,勿在家裡種花、插花 幫寶寶洗澡時,盡量少用熱水,因熱水容易讓膨疹發作得更厲害 以食物來看,若是急性蕁麻疹的過敏原可分為下列幾種: 食物:魚、蝦、雞蛋、牛奶、堅果類。 藥物:所有藥物都有可能,其中以盤尼西林最為常見。 昆蟲:蜜蜂、胡蜂、大黃蜂的毒液可能會引起蕁麻疹。 接觸性過敏:乳膠、花粉、動物唾液。 輸血反應:輸血、使用血液製品、或使用靜脈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 病毒感染:寄生蟲、黴菌的感染有可能會導致蕁麻疹的發作。 (延伸閱讀:為什麼有過敏反應?認識過敏原因和過敏Say ByeBye) 蕁麻疹會不會傳染? 當家裡有不只1個寶貝時,爸媽最擔心的就是蕁麻疹是不是會接連傳染給其他寶寶,不過慶幸的是,不論是急性或慢性的蕁麻疹都不會傳染給其他寶寶。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炎

癢在身體口難開!寶寶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指南

每個寶寶健康長大成人,是父母一生中的願望;剛出生的寶寶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常有過敏的症狀,如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兒很常見的慢性疾病。但是寶寶還不會講話,發作時奇癢無比,寶寶也會因此躁動不安,讓爸媽看了相當心疼。《Hello醫師》今天帶大家了解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症狀及如何預防,讓家裡的寶貝遠離過敏。 寶寶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與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皮膚過敏疾病,又稱異位性濕疹、過敏性濕疹;大部分都在寶寶兩個月大左右時發生。發作時皮膚上會有很明顯的紅色斑狀,並有劇烈搔癢感,若持續抓癢會導致破皮、脫屑或流組織液,有時則會伴隨潰爛症狀。 目前致病原因相當複雜,可略分為下列4種: 遺傳:異位性皮膚炎與遺傳關聯性大,有些基因突變會影響皮膚障壁(角質層)的功能。 角質層功能的缺失: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先天有些缺失,像是細胞間隙中扮演保持水分功能的結構蛋白有減少,導致皮膚角質層的水分容易流失。 免疫反應的異常:先天遺傳的關係讓寶寶容易過敏,接觸到外在環境的過敏原後,會引發異常的免疫反應。 外在環境的過敏原:外在原因從氣候、環境到飲食,都有可能觸發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3歲以前的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飲食造成,如牛奶、蛋黃、花生,之後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改變。 嬰兒的異位性皮膚炎發作部位常見於頭皮、臉部、四肢等,並伴隨下列症狀: 紅腫 劇烈搔癢感 有時會有濕疹 脫屑 流組織液 許多家長會將異位性皮膚炎與脂漏性皮膚炎搞混,不過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會有劇烈的搔癢感,而脂漏性皮膚炎較沒有這個症狀。(延伸閱讀:嬰幼兒忽然過敏起疹怎麼辦?10大兒童皮膚病這樣應對!) 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怎麼治療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分為外用、口服: 外用: 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皮膚通常很乾燥,適時擦上保濕的乳液可讓皮膚保持水潤;症狀較嚴重的寶寶,則是需要擦類固醇藥膏或是不含類固醇的免疫調節藥膏。這些藥物除了少數人皮膚會感到輕微刺痛之外,不會有其他的副作用;也可選擇塗上止癢藥膏,減輕搔癢感,避免抓癢引起的破皮與紅腫。 口服: 可服用口服的抗組織胺有效止癢,症狀嚴重的寶寶會視情況加入口服類固醇或是口服免疫抑制劑。 從居家照護預防異位性皮膚炎 比起藥物治療,家長更需要注意的是居家照護,如何讓寶寶遠離異位性皮膚炎?以下提供幾種方法: 居家環境: 黴菌、塵螨常引起過敏,家長可以勤換床單、枕頭套,保持家裡清潔與乾燥。避免使用厚地毯、窗簾,以免增加灰塵、黴菌的孳生。 避免會過敏的食物: 以母乳代替較容易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食物,4~6個月時可以選擇讓寶寶吃副食品。 注意皮膚的清潔與保濕: 洗澡時用溫水,避免使用沐浴乳。洗完後,家長可以讓寶寶擦不含香精的保濕乳液,衣服選擇柔軟、親膚的質料,避免過度摩擦引起過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化膿性肉芽腫是什麼?與櫻桃血管瘤的差異?認識化膿性肉芽腫的原因、治療

18歲的楊同學發現手臂有一顆紅色凸起物,以為是痘痘就嘗試用手擠掉,結果破掉後竟血流不止、產生劇痛。就醫診斷才發現是化膿性肉芽腫。 化膿性肉芽腫常與青春痘、膿瘡或特別是櫻桃血管瘤混淆。究竟它們的差異為何?為何會長化膿性肉芽腫?又該如何治療?《Hello醫師》為您深入說明! 化膿性肉芽腫是什麼? 化膿性肉芽腫(Pyogenic granuloma或Granuloma pyogenicum)是一種發生於皮膚傷口的發炎及血管性病變,外觀呈血紅色的小腫瘤。內部充滿微血管,加上病灶原先就是傷口,因此很容易流血,引起疼痛或感染。(延伸閱讀: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4大症狀快確認、檢測、9大皮膚癌風險全解析) 臨床上,化膿性肉芽腫是一種症狀非疾病;且常視為小葉狀微血管瘤(Lobular capillary hemangioma),因為兩者的表面及內部結構十分相似。 表面區域:呈水腫、微血管擴張或炎性肉芽組織等反應,並有潰瘍傾向,容易滋生細菌;因此才稱為「化膿性」。 內部結構:聚集大量增生的微血管,有時會呈小葉狀排列,且內部常見細胞有絲分裂,反應出病灶快速成長的特點。 牙齦腫一塊不會痛?化膿性肉芽腫的發生部位 化膿性肉芽腫除了發生於軀幹、上肢及頭部等皮膚部位,也會出現於黏膜部位,例如口腔內部的牙齦、舌頭、頰部或外部的嘴唇,因此當牙齦出現腫大,合併出血情形,建議就醫檢查,確認是否為化膿性肉芽腫或其他口腔疾病。 化膿性肉芽腫的生長部位: 臉部 嘴唇 口腔(牙齦、舌頭或頰部) 眼部(眼皮、結膜或角膜) 脖子 手部 胸部 背部 化膿性肉芽腫與櫻桃血管瘤的差異 櫻桃血管瘤(Cherry angioma)為另一種皮膚病變,會在皮膚上長出紅色凸起物,經常與化膿性肉芽腫混淆,但其實兩者的病灶型態和原因皆不一樣: 化膿性肉芽腫 原因:皮膚傷口出現血管性病變,因此病灶原本就有傷口 數量:單一病灶 常見部位:集中於頭部、上肢及軀幹 特點:碰到容易痛或流血 櫻桃血管瘤 原因:真皮層微血管增生所致,容易隨年紀變大而增多 數量:一個或很多個 常見部位:四肢或軀幹 特點:碰到不會痛、流血,像痣一樣沒有感覺 由上可知,碰到會不會流血、有沒有感覺,為區分化膿性肉芽腫與櫻桃血管瘤的主要差異。 如何治療化膿性肉芽腫? 化膿性肉芽腫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或採取其他療法包括電燒、雷射或冷凍治療,有時視病灶部位及嚴重程度差異,也可能採取手術切除合併電燒及雷射方式處理。 化膿性肉芽腫在治療上最忌諱自行擠壓或戳破,因為內部充滿微血管,容易大量失血,而且傷口也可能發炎感染;若發現不尋常最好還是應該到皮膚科就診,由醫師先行診斷,再決定合適的治療方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傳染性皮膚病

扁平疣治療要多久?如何預防?秒懂扁平疣原因、傳染途徑

「醫師,我臉上這一粒粒的是什麼?」26歲的陳小姐說。醫師看了看陳小姐臉上的肉色扁平丘疹。「從病徵來看,這應該是扁平疣。」「扁平疣不是會自己好嗎?為什麼會愈長愈多?我擦了藥膏都沒效耶!」 扁平疣的生長狀況因人而異,有些人只長幾顆就自行消失;有些則愈長愈多。《Hello醫師》向您說明扁平疣的徵狀、傳染途徑、好發族群及如何治療。 扁平疣是什麼?扁平疣的生長原因 扁平疣(Flat wart)是病毒疣的一種,由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所致。當HPV病毒侵入皮膚表面的細小傷口後,會進行複製、分化反應,呈現不同形式的丘疹或斑塊。(延伸閱讀:20歲就長老人斑?黑色丘疹皮膚病好發年輕女性,與扁平疣差異比一比) 扁平疣由人類乳突狀病毒第2、3及10型所引起,好發臉部與手背,外觀為圓形或不規則狀的肉色或棕色丘疹,形狀扁平且表面平滑,呈不均勻的散狀分布。扁平疣會隨著碰觸或搔抓而擴散,有時可能會群聚於一區或呈線狀排列。 https://helloyishi.com.tw/sexual-health/hpv/vaccinations-related-diseases-and-myths/ 扁平疣的好發族群:兒童、青少年、免疫力差者 兒童或青少年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病毒容易趁虛而入,是扁平疣好發族群;不過,隨著年齡增加,免疫力變強,感染機率就會降低。 除了兒童及青少年之外,成人若生病、壓力過大、營養不均或作息不正常,導致免疫力低下,病毒也有可能趁短暫接觸而入侵,並潛伏於身體之中。病毒疣的潛伏期短為1個月、長則24個月,所以很難得知感染來源;即使扁平疣看似自癒,也可能只是潛伏於皮膚底下,等待免疫力變差再伺機而生。(延伸閱讀:長雞眼痛到寸步難行!雞眼跟病毒疣差在哪?一次搞懂長雞眼原因、治療方法) 扁平疣的傳染途徑 扁平疣經常藉由間接接觸傳染,特別是泳池、溫泉或三溫暖等環境,一來是皮膚較容易接觸周圍空間,二來是浸潤的皮膚接觸粗糙表面時,容易讓病毒入侵;所以身處這些環境時,建議遵循以下4點注意事項: 不使用公用毛巾、衣物、拖鞋或洗澡用品 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 避免赤腳 盡量保持腳底乾燥,若浸濕也盡速擦乾。 除了泳池或溫泉等公共空間,其他可能感染扁平疣的原因如下: 間接接觸扁平疣患者接觸過的東西,例如門把、滑鼠 直接接觸扁平疣患者 扁平疣治療要多久?不治療會怎樣? 治療扁平疣有3種方法: 等待扁平疣自行消失: 兒童的扁平疣容易隨年紀增長而消失,成人則因人而異,可能長達數月或數年仍然存在。無論兒童或成人,最好接受治療,以免擴散至其他部位或傳染他人。 傳統破壞性療法: 破壞性療法意即直接破壞扁平疣組織,去除病灶。依照患者年齡、生長範圍及病灶嚴重程度,治療選項包括外用藥、電燒、雷射、化學藥物燒灼或冷凍治療。若為單發性疣,僅需治療1至數次;若為多發性疣,治療時間可能長達數週至數月。破壞性療法的缺點在於較痛、容易復發,且治療部位易留下疤痕或色素沉著。 免疫療法: 藉由塗抹、口服免疫調解藥物,運用免疫力來殺死病毒;優點是侵入性低,不會留疤,缺點是耗時較久,整個療程可能長達數月,需保持耐心定期服藥或塗藥,以漸進消除病毒。 無論療法為何,治療過程中都應避免搔抓或使用不當方式處理病灶,如硬擠、用剪刀切除或塗抹不明藥物,萬一處理不慎,可能引發接觸性皮膚炎,或造成傷口感染、發炎,讓病灶變更加嚴重。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乾癬

手指腳趾腫脹、指甲病變!認識乾癬性關節炎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乾癬性關節炎(Psoriatic arthritis,簡稱PsA)顧名思義就是與乾癬(Psoriasis,又稱牛皮癬,銀屑病)有關的發炎性關節炎,好發於30~50歲。 患者通常會先確診乾癬,並於10年後會出現乾癬性關節炎,但也有案例是先出現乾癬性關節炎,卻不知自己罹患乾癬。《Hello醫師》帶您了解乾癬性關節炎的原因、症狀與治療方式。 乾癬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免疫系統異常 當身體的免疫系統開始攻擊健康的細胞和組織時,就會引發乾癬性關節炎。這種異常的免疫反應還會導致皮膚細胞的過度增生。目前醫學界雖無法完全了解為乾癬性關節炎的原因,但推測與遺傳有關。 通常有家族病史者,有很高的機率也會罹患乾癬性關節炎;身體上的損傷或是病毒與細菌的感染,也可能使家族病史者罹患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手指腳趾腫脹、指甲病變 乾癬性關節炎引發的症狀有大有小,包括: 倦怠 肌腱疼痛、腫脹 關節僵硬、疼痛、腫脹 嚴重會關節變形 手指腳趾腫脹,又稱香腸指 四肢、關節的靈活度降低 早上起床仍然覺得疲倦,身體也特別僵硬 指甲發生變化,例如指甲凹陷,或是指甲與甲床分離 眼睛發紅、疼痛 要注意的是,有嚴重乾癬症狀的患者未必會有嚴重的乾癬性關節炎。 如何治療乾癬性關節炎? 雖然乾癬性關節炎無法完全根治,但有越來越多的療法能減緩病情惡化,也可以減輕乾癬性關節炎的疼痛,並且鞏固關節的靈活度。 乾癬性關節炎治療方式分2種: 物理治療:建議每日適度運動,伸展脊椎,不要用太軟的床墊。 藥物治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簡稱 NSAID)、疾病修飾抗風濕藥(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簡稱 DMARD),以及生物制劑(Biologics) 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乾癬性關節炎的風險 生物製劑的療效有目共睹,但生物製劑也會提高患者感染結核病,或是B型肝炎、C型肝炎的風險,所以一定要經由專業的皮膚科醫師,或是風濕免疫科醫師、骨科醫師診斷後再使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乾癬

乾癬好癢怎麼治療?3大乾癬、牛皮癬治療方法

乾癬(Psoriasis)俗稱牛皮癬,是慢性發炎的皮膚病,不會傳染,發炎的皮膚表面會產生很多如頭皮屑一樣的白屑,所以也稱為「銀屑病」。皮膚科醫師會依照患者的病情與身心的狀況,來決定如何治療乾癬。《Hello醫師》帶您一起認識乾癬的3大治療方法。 乾癬怎麼治療?症狀不嚴重,使用局部外用藥物 乾癬最主要的療法第1步通常選擇的是局部外用藥,若外用藥效果不彰,第2步會採取光線療法;而第3步則是口服的藥物,(推薦閱讀:牛皮癬皮膚癢又乾?乾癬的原因症狀與治療方法) 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 類固醇的藥物以治療不很嚴重的乾癬為主,但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會產生依賴性或抗藥性。切記聽從醫師的指示用藥,勿隨意調整劑量,以免產生皮下出血或干擾傷口痊癒的副作用。 含有維生素 D 的外用藥膏: 含有維生素 D 的衍生物如 Calcipotriene、Calcipotriol 等等,有助於抗發炎,用來治癒輕度到中度的乾癬,副作用也比較少。建議不要塗在臉部、性器官上,以免太刺激而感到不適。 外用 A 酸藥膏: A 酸藥膏 Tazarotene 的副作用是會讓皮膚變得紅紅的,醫師建議搭配類固醇使用以減少副作用。 焦油: 煤焦油或木焦油能夠治療乾癬,雖然焦油會給患者帶來輕度的刺激性,但長期使用並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 光線療法治療乾癬 UVA 與 UVB 肌膚在接觸到陽光或是特製的人造光時,能夠吸收到紫外線,光線療法就是採用自然光或人造光來醫治乾癬。紫外線可分為 UVA 與 UVB。 根據美國國家乾癬基金會(The National Psoriasis Foundation)的資料指出,UVB 的療效較佳,能大幅降低皮膚細胞增長與剝落的速度。但由於成本與設備可及性,醫師可能不會用 UVB 來治療患者,而採用 UVA。 然而單以 UVA 較無法有效治療乾癬,因此醫師會在進行 UVA 療法前,請患者額外以口服或塗抹的方式,使用處方藥品補骨脂素(Psoralen),以輔助光線療法,增加患者對 UVA 的敏感性。 曬太陽治療乾癬要小心曬傷 陽光對治療乾癬有益,要小心別曬傷,曬傷後可能發展成癌症的黑色素瘤,要特別留意。 若患者服用會增加身體光敏感度的藥物,太陽曬過頭也會增加乾癬惡化的風險,為了安全以及達到最佳療效,請遵守以下要點:(推薦閱讀:為什麼會曬傷?剖析紫外線的科學原理) 在沒有乾癬症狀的皮膚塗抹防曬用品。 戴墨鏡。 在太陽最大時出去曬太陽,以達到最佳療效。 每次曬太陽以 10 分鐘為限,如果皮膚可以承受,每天再慢慢增加 30 秒到 1 分鐘的曝曬。 乾癬治療口服藥物 乾癬與免疫系統有關,因此大多數的口服藥物都會針對免疫系統做改善,包含: Methotrexate: Methotrexate 簡稱為 MTX,能夠用來治療乾癬以及乾癬關節炎,療效顯著,要從低劑量開始,須要定期回診抽血檢查,以避免腸胃不適、禿頭或甚至是生下畸形胎兒的副作用。 口服 A 酸: 口服 A 酸也能抗發炎,建議搭配光線治療更好。避免服用含維生素 A 的藥物或是健康食品,以免造成維生素 A […]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