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健康

泌尿系統包括左右兩顆腎臟、左右兩條輸尿管、膀胱、內外兩道括約肌,以及尿道,主要功能為尿液的產生、運送、儲存與排泄,藉此將人體新陳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如果排尿量不足,便會將廢物累積在體內無法排出而產生各種疾病。因此維護好這個人體下水道系統是保持身體健康很重要的工作。

基礎知識

泌尿健康

小孩尿道下裂怎麼辦?尿道下裂原因、症狀、分類及治療解析

根據統計,每300位男嬰中,就有1位患有尿道下裂。尿道下裂因為不影響幼兒生長發育,多數症狀輕微,加上嬰兒時期小孩多包著尿布,所以父母不易發現;直到小孩自行排尿,父母才會發現幼童排尿異常、尿柱如同花灑。 尿道下裂若未及早治療,會對小孩造成嚴重心理傷害,成年後更可能性功能不全或無法性交。《Hello醫師》將為你說明尿道下裂是什麼,為何會導致尿道下裂,尿道下裂的症狀、分類及治療。 尿道下裂是什麼? 尿道下裂(Hypospadias)指尿道因為發育不全,尿道開口不在陰莖龜頭頂端,而在龜頭的其他處、陰莖腹側、陰囊或會陰處。除尿道開口不正常外,尿道下裂經常合併陰莖嚴重彎曲、包皮異常、前置性陰囊及陰囊兩裂等畸型。 為什麼尿道會下裂?尿道下裂的原因解說 尿道下裂的原因為母親懷孕時嬰兒尿道發育不全,但明確致病因素尚未查明,醫界推測可能與基因、胚胎時期的內分泌、雄激素,或產婦接觸雌激素(動情素)或抗雄激素物質等多重因素有關。 尿道下裂的兒童也經常合併不孕、隱睪症、陰囊水腫、腹股溝疝氣及睪丸癌等問題,並患有睪丸發育異常症候群(Testicular dysgenesis syndrome),因此尿道下裂的幼童若出現其他泌尿生殖系統問題時,需接受全面檢查,評估及診斷其泌尿系統。 尿道下裂的症狀 尿道下裂程度依其嚴重度差異懸殊,輕微者可能成年後仍不自知,因為患者本身並無解尿或性生活的困難,但嚴重者常合併兩側隱睪症,使陰囊外型如同陰唇,且其陰莖嚴重發育不良,外型短小,整個生殖器如同女性性器,並需透過檢查染色體,才能辨別嬰兒性別。 一般而言,尿道下裂患者由於尿道開口不正常,小便通常會呈花灑狀,排尿時容易弄髒褲子與鞋子,嚴重者則無法立尿、陰莖明顯彎曲、生殖器外型異常,成年後則可能會有勃起及性交困難。(延伸閱讀:有勃起功能障礙?用諮商藥物等方治療) 尿道下裂的分類 依解剖構造,尿道下裂可分為以下3大類: 前段型:尿道開口在龜頭及冠狀溝處,約占所有尿道下裂的50%。 中段型:尿道開口在陰莖上,約30%的尿道下裂屬於此型。 後段型:尿道開口在陰莖陰囊交接處、陰囊或會陰部,有20%尿道下裂者為此型。 尿道下裂類型、尿道缺陷長短與合併畸型的多寡,皆與手術複雜度及手術成功率息息相關。相較於前段型及中段型,後段型尿道下裂的尿道缺陷較長,需矯治的畸型部分較多,因此手術難度較高,失敗率也較高。 治療尿道下裂要盡早!6個月到1歲最剛好 尿道下裂必須接受手術治療才能改善,以免其隨患者年齡增長而惡化,或合併其他生殖及泌尿問題,可能對患者身心靈皆造成負面影響。 醫師通常會建議尿道下裂的小孩,於6個月大至1歲時接受手術治療,其原因如下: 小孩身體發育成熟,可負荷麻醉風險。 小孩約在1~2歲學習大、小便,最好在此之前具備可正常排尿的陰莖構造。 愈早接受手術,心理創傷愈少、復原狀況也較佳。 此年紀的小孩較易控制與管理,後續照護較為容易。 陰莖約在2歲時開始有勃起現象,容易使手術的尿道縫合處發生問題。 尿道下裂依其嚴重程度而有不同的手術方式,若病況輕微,尿道開口在正常開口附近,醫師便可能會透過擴大尿道開口的方式治療;若尿道開口在陰莖中段,便需先進行陰莖矯治,再進行尿道成形術,將尿道出口前移至陰莖頭部;若尿道開口在後段(陰囊及會陰處)則可能需接受數次手術,才可完成尿道重建與修補,並透過陰囊成形術,修復陰囊外觀與機能。 尿道下裂手術依嚴重度、手術複雜程度,成功率不一,因此建議慎選有相關手術背景且成功經驗豐富之醫師。 包皮別亂割!尿道下裂手術需要它 由於小孩的包皮為進行尿道下裂手術時,重建尿道的重要醫材,因此父母平時應注意及檢查小孩的性器及泌尿狀況,並於割包皮手術前請醫師進行詳細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探索更多泌尿健康類別

腎臟病

看更多 泌尿健康 相關文章

腎臟病

血壓飆高又出現血尿?急性腎絲球腎炎4大症狀愛注意!及早治療避免腎臟受損

35歲的李姓婦人最近血壓突然異常上升,還出現血尿及蛋白尿症狀,令她十分擔心,因而立即就醫檢查,結果發現原來罹患「急性腎絲球腎炎」。 究竟為何會罹患急性腎絲球腎炎?有哪些常見的症狀需要注意?又該接受何種診斷與治療?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了解! 造成急性腎絲球腎炎原因 急性腎絲球腎炎好發於幼兒及年輕人,患者大多是因扁桃腺發炎、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心內膜炎、肺炎或其它自體免疫疾病,而引發急性腎絲球腎炎,其中最常見的致病菌為溶血性的鏈球菌,一旦入侵便會促使人體產生免疫反應,傷害腎絲球,進而引起發炎反應。(推薦閱讀:水腫、血尿可能是腎壞了?認識腎絲球腎炎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急性腎絲球腎炎常見症狀有哪些? 急性腎絲球腎炎患者除腎功能下降外,亦常出現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的典型症狀: 蛋白尿:解尿時,尿液呈現泡沫狀。 血尿:尿液顏色呈紅色或暗褐色,且帶有血絲或血塊。 高血壓:急性腎絲球腎炎患者會因水分與鹽分無法順利排出,而在體內累積,造成血液量增加,進而引發高血壓。 水腫:臉和手腳可能會出現水腫的症狀。 此外,部分病友也可能合併貧血、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關節疼痛等症狀。 急性腎絲球腎炎如何診斷? 若您有上述症狀,請盡快至腎臟科進行檢查,醫師可能會透過以下方式診斷患者是否罹患急性腎絲球腎炎: 抽血檢查:可確認血糖、血脂數值有無異常,了解病患身體狀況。 尿液檢查:透過常規尿液檢查及24小時尿蛋白定量,可了解患者有無血尿及蛋白尿情況。 腎臟穿刺切片檢查:藉由腎臟穿刺切片檢查,能協助醫師確認病患腎臟功能受損的程度,以及診斷患者感染何種類型的腎絲球腎炎,以便擬定隨後的治療方針。 急性腎絲球腎炎3大治療方法 多數急性腎絲球腎炎患者可透過臥床休息,改善腎臟血液循環,並增強腎臟代謝的功能自行痊癒,但少數病患可能遲遲未痊癒,而發展為慢性腎絲球腎炎,甚至會發生腎衰竭或尿毒症。以下為急性腎絲球腎炎的常見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類固醇是治療腎絲球腎炎最常使用的藥物,若病況加劇或類固醇效用不佳時,醫師可能會搭配免疫抑制劑、利尿劑、降血脂或降血壓藥物,或合併人體血清白蛋白注射,為急性腎絲球腎炎病患治療。 血漿置換術:醫師施行血漿置換術,將病患血液透過血漿分離器,去除血中的致病抗體。 透析治療:若透過上述2種方法治療急性腎絲球腎炎,皆未能有效消除水腫,醫師便可能會請患者接受透析治療,協助其移除體內多餘水分,維持體液平衡。(延伸閱讀:什麼是洗腎?認識血液透析的優缺點和併發症) 4方法預防急性腎絲球腎炎 保持免疫機能穩定,減少感染是預防急性腎絲球腎炎的關鍵,建議您可採取以下4種方法,以防罹患急性腎絲球腎炎: 注意個人衛生、外出時請戴上口罩,與上呼吸道感染者保持適當距離,以防遭傳染致病菌,引發急性腎絲球腎炎。 平時應避免過於勞累,每天最好睡足7~8小時,才能有效預防急性腎絲球腎炎及其它腎臟相關疾病。 肥胖者應減重,少吃高油脂和高糖分食物,以減少對腎臟及心臟的負擔。 避免服用會傷害腎臟的止痛藥及抗生素等藥物。(同場加映:拒當洗腎一族!3大保養腎臟必知飲食秘訣、運動方法快Follow)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泌尿健康

泌尿科看什麼?男生才需要看泌尿科?泌尿科常見疑問及迷思一次答

泌尿科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總與男性綑綁在一塊,似乎只有男人才會赴泌尿科就診,以往甚至有人戲稱泌尿科為「花柳科」、「尿尿科」等,認為泌尿科專看性病與尿道相關疾病。 事實上,泌尿科的看診範圍廣泛,絕非只有男性才需至泌尿科。讓《Hello醫師》來告訴你泌尿科看什麼,解答民眾對泌尿科常抱有的迷思。 泌尿科不是只看男性泌尿疾病! 泌尿科的專業領域包括: 兩性泌尿系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 男性生殖系統:睪丸、輸精管、精索、攝護腺、陰莖、陰囊 儘管女性生殖系統屬於婦產科領域,但兩性的泌尿系統皆歸泌尿科管轄,那女性泌尿相關問題當然也交由泌尿科負責。 為何女性傾向選擇婦產科就診? 過去女性較少赴泌尿科看診,一方面是因為女性若出現下體病痛,難以分辨是泌尿系統抑或生殖系統出問題,另一方面則是泌尿科醫師多為男性,女性不好意思給男醫師看診,因此當有泌尿問題時,往往傾向赴婦產科看診。 不過,術業有專攻,女性若出現泌尿問題時,仍建議赴泌尿科看診,因部分婦科醫師可能較缺乏治療泌尿疾病的相關經驗。 現今台灣已有多家醫院設有婦女泌尿科,專看婦女因生產、停經所引起的尿失禁、骨盆鬆弛(如子宮脫垂)等問題,其看診範圍也包括一般婦產科、婦女下泌尿道症狀﹙頻尿、夜尿、尿急﹚,以及所有婦科相關手術,因此女性若有泌尿問題,可赴此類專科看診。 泌尿科看什麼? 前段文章說明泌尿科所含括的領域,以下為讀者說明泌尿科的常見次專科及相關看診疾病: 不分性別,男女皆看 尿路結石: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等器官結石。 泌尿問題:包括血尿、頻尿、夜尿、解尿困難及尿失禁等。 泌尿腫瘤:負責男女腎上腺、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腫瘤。 排尿障礙:負責排尿神經肌肉系統的疾病,如脊髓外傷、糖尿病神經病變、帕金森氏症、先天性脊裂等。 腎臟移植:包括腎臟移植前評估與術後照料、抗排斥藥物的服用與評估。 各類性病:梅毒、疱疹、淋病、菜花、披衣菌、陰蝨及愛滋病等。 男性專區 生殖器官:包皮龜頭炎、包皮過長及包莖,以及精索靜脈曲張、疝氣、陰囊積水與睪丸扭轉等。 不孕症:包括各種生育問題,如無精症、精子活動力不佳、精子數量過少及人工受精等。 性功能障礙:男性不舉、早洩、勃起疼痛及陰莖彎曲等問題。 生殖系統腫瘤:男性攝護腺、睪丸及陰莖之腫瘤。(延伸閱讀:這個月,你「自摸」了嗎?談睪丸癌自我檢測) 攝護腺疾病: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攝護腺炎 兒童專區 小兒泌尿:負責小孩的泌尿生殖問題,如尿道下裂、隱睪症、包皮過長及腎臟腫瘤等。 泌尿科常見問題及迷思一次答 Q1:病名有「尿」就是看泌尿科? A1:病名有尿未必為泌尿科負責範圍,如尿酸過高所引起的痛風及糖尿病問題,應赴內科的內分泌次專科求診。 Q2:下半身如腸胃出問題也可看泌尿科? A2:如上所述,泌尿科僅負責男女泌尿系統及男性生殖系統,因此若你有腸道相關問題,如便祕或痔瘡等,應赴腸胃科或直腸外科求診。 Q3:泌尿科醫生一定都是男生? A3:多數泌尿科醫師確實皆為男性,但現今已有整合婦科及泌尿科的婦女泌尿科,因此若女性有泌尿問題,建議可赴這類專科看診。 Q4:泌尿科和腎臟科的差異? A4:泌尿科指的是泌尿「外科」,屬於外科系統,負責各種尿路的檢查和手術,並輔以藥物治療;腎臟科則屬內科,擅長各種尿毒症和電解質失調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拒當洗腎一族!3大保養腎臟必知飲食秘訣、運動方法快Follow

腎臟除具代謝廢物與調節血壓功能,亦能維持身體各方面平衡,是人體相當重要的器官;然而,若平時未能好好保養腎臟,養成許多有害腎臟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便可能會罹患腎臟相關疾病。 部分腎臟病患者,甚至會合併出現下肢水腫、高血壓、貧血等症狀,導致身體每況愈下,若想避免走到洗腎的地步,就應在平時好好保養腎臟,戒除不良習慣。 《Hello醫師》將於本文介紹容易罹患腎臟病的7大族群,並提供3大腎臟保養必備的飲食秘訣與運動方法,幫助你遠離腎臟病,免於洗腎之苦。 腎臟病7大高危險族群 肥胖者:當身體質量指數(BMI)>27以上就屬肥胖,肥胖者有較高機率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若未接受妥善治療與控制,亦可能引發腎臟病變。(延伸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65歲以上的老年人:人體器官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老,因此高齡者容易出現腎功能退化的狀況。 有高血壓者:成年人正常的血壓應<120/80mmHG,如果血壓大於此數值,就代表可能罹患高血壓,一旦血壓數值控制不佳,便可能造成腎臟血管與腎絲球硬化。 糖尿病患者:一旦空腹血糖≧126mg/dL或糖化血色素(HbA1c)≧6.5%,便可診斷為糖尿病,而血糖長期過高易造成血管病變,影響腎功能與腎臟血流量。 患有痛風者:若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可能形成尿酸結晶堆積於關節,引發痛風。此外,尿酸結晶還可能沉積於腎臟組織,長期累積將提高腎病變風險。 長期濫用藥物者:隨意購買成藥或來路不明的藥丸,皆可能造成腎臟受損,提高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 有腎臟病家族病史者:若家族有多囊性腎病變、遺傳性腎炎等腎臟病相關病史,則罹患腎臟病的機率亦將上升。 如何保養腎臟?3招護腎大法報你知 以下提供3種保養腎臟的飲食習慣與運動方法: 1. 少鹽、均衡飲食是護腎的不二法門 不只老年人會有高血壓,許多年輕人因長期食用外食,常期鈉攝取量超標,根據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9~44歲男、女性,每日鈉攝取量分別超過建議值1.7及1.3倍,且超過3成男性已屬高血壓前期,但仍有許多人渾然不知自己有高血壓的狀況。 由於鹽分攝取過多,容易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又是腎臟病的高風險因子,因此衛生署建議成人每日納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6公克食鹽)。倘若高血壓患者能將每日鹽分攝取量控制在6公克以內,血壓平均則可下降2~8mmHg,相當於每日服用1顆長效型抗高血壓藥物之成效。 建議民眾若想要保護腎臟,平時就需調整日常飲食,遠離含有高納的(超)加工食品、調味料,以減少腎臟負擔。(推薦閱讀: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除此之外,也可採取地中海飲食與得舒飲食,適量攝取多種顏色的新鮮蔬果、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豆類、堅果等食物,且使用橄欖油、芥花油,搭配清蒸、涼拌、川燙的方式等較健康的烹調方式,不僅有助預防三高,還能降低罹患腎臟病的風險。 2. 保養腎臟:5大謹「腎」用藥法則 腎臟病高風險族群患者除了應多注意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外,也需避免服用不當藥物,而傷害腎臟。以下為保護腎臟必知的5大用藥法則: 避免濫用止痛藥。(延伸閱讀:止痛藥等5種藥物別亂吃!吃多小心傷腎不自知) 不要亂吃來路不明(如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的中藥及偏方。 服用慢性病藥物,宜按照醫囑服用,避免自行減藥或調藥。 若須服用藥物或保健食品,需請教醫師,避免自行購藥服用。 切勿相信密醫或偏方,若想服用中藥,應另找擁有合格證照的中醫師,請其開立處方。 3. 規律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 規律運動不僅能幫助肥胖者控制體重,對於控制血壓與血脂也具有不錯的效果,建議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週應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包括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以維持基本體能與身材。 若要達到減重或提升體能的效果,每週則應進行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建議可加入高強度有氧或高強度間歇運動,提高減重、燃脂效果,以及搭配重量訓練,提升肌肉量,肌有助提高胰島素敏感度以防肥胖所致的腎臟病找上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尿急總是憋不住?搞懂急迫性尿失禁5大原因、治療方法,擺脫惱人漏尿困擾

據國民健康署資料指出,45歲以上曾懷孕生產過的婦女,約有6成會因年紀漸長、肌肉支撐力降低,出現尿失禁、頻尿及尿急的症狀。 尤其女性到了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的降低會加劇尿失禁症狀,而前3名尿失禁類型分別為應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混合型尿失禁,其中以急迫性尿失禁最讓人感到困擾,患者常常在還沒上廁所前就已經漏尿。 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引發急迫性尿失禁?常見症狀為何?如何治療急迫性尿失禁?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了解! 急迫性尿失禁的5大原因 造成急迫性尿失禁(Urge incontinence)的成因繁多,以下為5種常見的原因: 攝取大量含咖啡因或酒精飲品:此類飲品具有利尿的效果,若有憋尿習慣又大量攝取,容易使膀胱脹大,進而引發急迫性尿失禁。 逼尿肌收縮控制力減弱:如中風、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或薦骨以上的脊髓病變,皆可能導致大腦皮質對逼尿肌收縮的抑制減弱,使患者出現漏尿、頻尿等症狀。 膀胱受到過度刺激:若長期因膀胱炎、膀胱腫瘤等膀胱疾病,而使膀胱受到過度刺激,即有可能造成急迫性尿失禁。 膀胱容積變小:如長期插尿管會導致膀胱容積變小,提高尿失禁發生率。 更年期女性荷爾蒙減少:更年期的女性因女性荷爾蒙下降,容易導致尿道黏膜萎縮、阻力下降,並促使膀胱頸與尿道括約肌收縮功能不良,而出現急迫性尿失禁。 不只漏尿!急迫性尿失禁常見症狀有這些 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可能常因突發性強烈尿意,而急迫地想上廁所,但往往因膀胱控制能力下降,導致尿液於短時間內不自主流出;急迫性尿失禁患者除了會漏尿之外,也常會合併頻尿、急尿及夜尿等症狀。 若發現自己符合以上症狀,則應及早尋求泌尿科醫師協助,評估是否應以藥物治療,以防漏尿、頻尿的症狀加劇,引起日常生活不便。 急迫性尿失禁如何診斷? 如果長時間出現上述症狀,便應及早至泌尿科檢查是否為急迫性尿失禁或其它尿失禁種類。 醫師可能會先詢問患者有無尿失禁相關病史,並請其描述尿失禁所產生的症狀、罹患尿失禁的時間、漏尿頻率與程度等,接著進行理學檢查,包括心智、身體狀況,以及神經泌尿系統檢查,評估病患的智能狀況、感覺功能、運動功能及神經泌尿道系統檢查等。 另外,泌尿科醫師也可能會透過尿液檢查、尿動力學檢查、膀胱鏡檢查、護墊測漏試驗等方式,為患者做進一步的診斷。 急迫性尿失禁輕症以保守治療為主 一般而言,在治療急迫性尿失禁之前,泌尿科醫師可能會先請患者於治療前,以解尿日誌紀錄自己3~7天內的解尿狀況。 若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狀尚不嚴重,醫師會優先建議病患適度限制水分攝取量,減少喝咖啡或茶的頻率,並接受以下2種保守治療,以有效控制漏尿或頻尿的症狀發生: 勤做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凱格爾運動又稱作骨盆底肌肉訓練(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透過自主收縮肛門、陰道及尿道旁的肌肉,可強化整體骨盆底肌肉群強度,以達到改善尿失禁的效果。 建議患者經醫師指導後,每天照3餐練習,每次需做10下,訓練3個月後,約有半數病患能緩解漏尿症狀。 體外磁波儀:其原理主要是藉由電流或磁波刺激骨盆底肌肉,促使骨盆肌肉收縮及運動,以有效強化骨盆底肌肉,穩定膀胱的不自主收縮,進而降低尿失禁頻率。 急迫性尿失禁藥物治療 若經保守治療過後,急迫性尿失禁仍未獲得明顯改善,醫師則會使用以下3種藥物治療: 抗膽鹼藥物(Anticholinergic agent):能降低膀胱收縮力道,改善頻尿與急迫性尿失禁症狀,但服用後容易有口乾、便祕等副作用。 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β-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s):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為治療急迫性尿失禁的新型藥物,服用後可促使逼尿肌放鬆,增加膀胱的儲尿量,進而改善急迫性尿失禁症狀。 注射肉毒桿菌素:將肉毒桿菌注射至膀胱肌肉,即能有效抑制膀胱肌肉過度收縮而造成急迫性尿失禁。 預防急迫性尿失禁:少喝咖啡、少憋尿、骨盆底肌練起來 雖然部分導致急迫性尿失禁的原因難以避免,但民眾平時仍可藉由減少憋尿次數,養成定時排尿的習慣,約2~3小時排尿1次(毫無尿意則不必勉強),並少喝含有咖啡因或酒精的飲品,以防止膀胱壓力過大,引發急迫性尿失禁。 此外,民眾亦可透過多做凱格爾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強度,不僅有助預防急迫性尿失禁,也可降低罹患子宮或膀胱脫垂的風險。(同場加映:婦女尿失禁怎麼辦?避開4大危險因子、遠離漏尿滴答滴!)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膀胱疾病

下面多一塊肉?女性膀胱下垂不要拖,脫垂嚴重恐會腎水腫!

隨著女性年齡增加、生產及勞動等因素影響,骨盆底肌肉及韌帶容易鬆弛,導致骨盆腔器官(膀胱、子宮、直腸)缺乏支撐,因而發生脫垂、下垂的現象。 據統計,女性一生約有3~5成機率得面臨骨盆腔器官脫垂問題。其中,膀胱脫垂患者易有頻尿、失禁及解尿困難等問題,嚴重者更可能在陰道外部看到因脫垂而突起的膨出物。 究竟膀胱脫垂的成因為何?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就讓《Hello醫師》帶你了解如何治療與預防膀胱脫垂,保有排尿順暢不外漏的乾爽生活。 近5成婦女有骨盆腔器官脫垂問題 骨盆腔器官包含膀胱、子宮、直腸及陰道,當女性懷孕及生產後,骨盆結構便容易鬆弛,隨著年齡增加,鬆弛情況愈發嚴重,而自然產多胎或經常拿取重物者,更是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高風險群,常見脫垂情況有以下3種: 子宮脫垂:意指子宮韌帶失去支撐力,從陰道內部往下垂,嚴重時會整個掉入陰道之中,自陰道口露出子宮頸。子宮脫垂也經常伴隨著膀胱及直腸下垂的問題。 膀胱脫垂:指陰道前壁疲弱,使膀胱下垂。由於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器官,因此當膀胱愈脹、重量愈大,脫垂問題就愈為嚴重。 直腸脫垂:陰道後壁疲弱、支撐力不足,造成直腸往下垂。 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資料顯示,近5成婦女有骨盆腔器官脫垂的問題,但為此求診的女性病患卻不到2成,顯現出多數女性可能出於羞恥、害怕就醫等因素,選擇默默隱忍。 膀胱脫垂不要拖,繼續「脫」恐會腎水腫 膀胱脫垂的女性下腹部會有垂墜感,當久站或腹部用力時,可能感到下腹痠痛,脫垂較嚴重者甚至可在陰道外部看見突出物(膀胱)。(延伸閱讀:女生下腹痛免驚!搞懂腹痛位置,就能及早就醫) 若膀胱膨出嚴重,尿道會受膀胱擠壓而造成解尿困難,即便患者已出力排尿,但尿流卻非常細或是慢慢滴落,導致尿液無法排淨而堆積在膀胱中。 不僅如此,部分膀胱脫垂嚴重者的兩側輸尿管皆遭下拉,造成輸尿管扭曲,進而使尿液無法正常從腎臟排至膀胱,長時間積存而導致腎水腫,久而久之便會對腎功能帶來不良影響。此外,膀胱脫垂也同樣可能併發子宮脫垂及直腸脫垂。 漏尿情形突好轉?小心是膀胱脫垂 多數骨盆底肌及筋膜萎縮的女性經常有漏尿、尿失禁等問題,但膀胱脫垂卻會改善失禁,導致部分患者誤以為身體症狀好轉,但實為膀胱不當下垂而擠壓尿道所導致。 為何膀胱會下垂? 自然產是導致膀胱脫垂、子宮脫垂等骨盆腔器官脫垂的主要原因,且脫垂風險會隨著生產次數增加而上升。此外,符合以下情況者亦有較高的膀胱脫垂風險: 久站、久蹲 經常拿取重物而導致腹部出力 年紀(停經後缺乏女性荷爾蒙,導致骨盆底肌萎縮) 吸菸 肥胖 經常咳嗽或慢性肺部疾病 曾接受骨盆腔手術(如子宮頸癌根除術) 如何預防及治療膀胱脫垂? 若想避免膀胱脫垂找上門,可朝以下2方向著手: 避免提高罹病風險的因素:如上述所提之久站、久蹲、搬移重物等。 保養、鍛鍊骨盆底肌:平日可透過凱格爾運動,增強骨盆底肌力量,不僅有助預防膀胱脫垂,亦可改善漏尿情形。 凱格爾運動愈早做,次數愈頻繁,對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預防效果愈好,同時也能改善產後陰道鬆弛的問題。對於輕微的膀胱脫垂情況,凱格爾運動也能達到很好的改善效果。(延伸閱讀:產後陰道鬆弛不要來~凱格爾運動做起來) 針對脫垂問題較嚴重或已停經的婦女,醫師則可能會採取以下3種方法進行治療: 子宮托:在陰道深處放入矽膠材質支撐物,透過陰道內部張力將支撐物扣住,進而達到穩定子宮及膀胱效果。優點為方便、不用開刀,缺點為需要固定拿出清洗,且易形成壓瘡、出血及分泌物。 陰道縫補手術:以自體組織或人造材料對陰道進行組織強化,以提高子宮與膀胱的支撐性;過去多使用自體組織重建,但復發率高,現今則採用陰道式人工網膜或混合人工網膜及自體組織的手術方法,復發率低且術後恢復快。 陰道懸吊手術:透過開腹式或腹腔鏡微創手術,將下墜的子宮懸吊在尾骨上(薦棘韌帶懸吊),達到改善子宮與膀胱脫垂的效果。依病況不同,有時會合併陰道手術一起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攝護腺健康

攝護腺保養3大食物、4保養撇步一次看,有效預防攝護腺肥大

男性隨著年紀增長,患有攝護腺肥大的機率也會跟著提高,肥大的攝護腺會擠壓到尿道,使男性在小便時斷斷續續、有餘尿感或頻尿,嚴重還會造成肝功能受損。 另外,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9年國人死因統計表中,攝護腺癌更位居10大癌症死因中的第5位,究竟男性該如何保養攝護腺,避免罹病影響日常生活? 以下就讓《Hello醫師》為你介紹3種保養攝護腺必吃的食物,以及你不可不知的4項日常保養小撇步,避免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等攝護腺疾病找上你。 多吃攝護腺保養3大食物,遠離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 若想降低罹患攝護腺疾病的機率,各位男性平時除應採取低脂肪飲食,避免刺激荷爾蒙分泌過量,提高攝護腺發生病變風險,也可以適量攝取以下4種食物,保養攝護腺: 1. 含茄紅素的食物:番茄、紅心芭樂 茄紅素(Lycopene)屬於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其抗氧化的能力不僅可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避免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根據發布於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一篇研究資料顯示,攝取茄紅素也可有效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台大的臨床研究則讓62位40歲的攝護腺肥大患者,每日服用15~30毫克的茄紅素試劑,結果排尿功能於服用後的第4週出現改善。 若想補充茄紅素,可多食用各種類番茄,不同番茄所含的茄紅素也各有差異,通常以愈紅、愈成熟者含量較多。 此外,如西瓜、紅心芭樂與葡萄柚也具有高含量茄紅素,建議男性朋友不妨將這些水果作為飯後甜點、適量食用,有助於保養攝護腺,以減少罹患攝護腺相關疾病的機率。 2. 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高麗菜 美國弗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調查發現,與不吃蔬菜的男性相比,每日吃3份以上蔬菜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可降低近5成,調查也指出,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如綠花椰菜、芥藍、高麗菜等,亦有助預防攝護腺癌。(推薦閱讀:花椰菜怎麼清洗才乾淨?綠、白花椰菜營養差多少?看這篇就夠) 3. 含微量元素鋅的食物:牡蠣、魚類 根據多項研究指出,年紀大於50歲男性體內的鋅含量較低,而攝護腺炎或攝護腺癌患者的體內鋅含量,也明顯低於健康男性,可見攝取足量鋅元素對於男性的重要性。 依據國人膳食纖維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男性每日建議攝取15毫克鋅,建議可優先選擇含鋅量較高的天然食物,如牡蠣、南瓜籽、葵瓜子、松子、花生,或是瘦肉、魚類、蛋黃,動物肝臟等動物性食物,滿足每日鋅需求。 經常外食、營養攝取不均的男性,則可適量服用綜合維他命或鋅補充劑,彌補營養缺口。 攝護腺保養4方法一次看 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可藉由均衡飲食、適量補充特定營養素或規律運動等方式,達到保養攝護腺的功效,亦可透過下列4種簡單的方法,進一步預防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炎等疾病發生: 多喝水:濃度偏高的尿液可能會對攝護腺產生刺激,長期下來可能引發攝護腺發炎、攝護腺肥大等攝護腺疾病。因此建議男性平時應多補充水分,每日至少喝水1500~2000cc,以稀釋尿液對攝護腺的刺激,但記得睡前應減少喝水量,以免半夜還得起床上廁所,影響睡眠品質。(延伸閱讀:水喝太多恐有水中毒!喝太多水的6大症狀) 遠離辛辣及高脂肪飲食:平時應減少使用辛辣調味料,如胡椒、芥茉、辣椒、洋芋片等,以防攝護腺受刺激充血腫脹,引發解尿困難或攝護腺疼痛,而減少食用高脂肪食物,則有助降低攝護腺肥大風險。 避免維持同姿勢過久:由於長期久坐、久站或久蹲可能會造成攝護腺膨脹與尿道縮小,導致男性出現排尿困難的症狀,建議應避免維持相同姿勢超過30分鐘,才可有效保養攝護腺。 性行為前先解尿:建議各位男性在從事性行為前,應先將膀胱內的尿液排空,以免攝護腺腫脹不適或排尿困難的症狀出現。(同場加映:戴好戴滿還中標!正確選戴保險套很重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尿完還會滴?男女漏尿原因大不同,5大漏尿類型全介紹

漏尿是十分惱人的問題,除了會給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也會讓人心情大受影響。漏尿可能由許多原因引發,如懷孕、年齡、疾病及更年期等,且各種漏尿情形皆不相同,有些是動作過大就會漏尿,有些則是尿後還有殘尿,一不注意就滴了幾滴出來。 《Hello醫師》邀請到義大醫療吳振宇泌尿專科醫師,將從男女的生理構造切入,向你說明男女各自常見的漏尿原因。 男人天生易滴,女人天生易漏 由於生理構造的緣故,男性尿道天生較長(約18~20公分),又具有攝護腺,閉鎖壓力大,因此尿液較不容易從膀胱流出,如同長度愈長、管徑愈窄的水管,水流會更難以流出一般。 但也因為男性尿道較長,尿液也較容易殘留在尿道中,造就男人在排尿結束後,仍有少許尿液會從尿道口滴出,此狀況與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所引起的漏尿不同,且頻率容易因老化、排尿所使用的肌肉及神經衰退而增加,屬於男性正常的老化現象。 相對於此,女性尿道先天較短(約3公分),閉鎖壓力比較小,在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也會減少,使泌尿道旁的黏膜組織逐漸萎縮、彈性降低,影響尿道閉鎖功能。(延伸閱讀:說不出口的「更年期女性尿失禁」、4大療法近7成可改善!) 此外,女性懷孕時胎兒所加諸的重量、生產時陰道的使力、長年蹲做家務及搬提重物等因素,也會導致女性控制排尿的骨盆底肌群鬆弛及韌帶受傷,大幅提高女性漏尿的風險。不少女性在懷孕時就有漏尿的問題,即使小孩出生之後,漏尿問題也會持續6個月至1年以上。 因此男性、女性依其生理結構、生活狀況,就會產生不同漏尿問題,而此種差異也會讓男女日後罹患不同種類的尿失禁。 預防尿失禁,男人需注意攝護腺健康 國際尿控協會(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給予尿失禁的定義為:在無感染、代謝或泌尿道結構異常下,而有不自主的尿液滲漏,且造成衛生或社交困擾,即是尿失禁。 白話來說,當人無意識且無法控制地漏尿或排尿,就是尿失禁。 臨床上,尿失禁可分為以下5個種類: 壓力型尿失禁(應力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 萎縮性尿失禁 滿溢性尿失禁 混合性尿失禁 一般而言,男人多罹患急迫性、滿溢性等2種尿失禁,前者是因為老化,膀胱神經萎縮或病變,導致大腦無法有效控制排尿中樞,因此當尿液脹到某個程度時,膀胱便會不自主收縮,引起尿失禁。 後者則是因為攝護腺肥大而使膀胱出口阻塞,或因尿道手術(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癌手術)而使尿道狹窄、括約肌閉鎖不全,造成膀胱無法有效排尿,而當膀胱過分脹尿時,尿液便有可能不自主自尿道排出。 因此男性應多注意攝護腺健康,平時在日常飲食中建議採低脂飲食,且少吃紅肉,並規律運動,同時多喝水,以降低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延伸閱讀:凱格爾運動男生也該做!2動作鍛鍊骨盆底肌,強化性能力!) 女性失禁原因多,懷孕、產後及更年期皆需注意 女性是尿失禁的高風險族群,可能因懷孕、生產而使骨盆底肌群鬆弛,造成膀胱頸過於鬆動,只要腹部一出力就會排尿,是謂壓力型尿失禁,或長期憋尿導致泌尿道感染、排尿神經過於敏感(膀胱過動),使膀胱一有尿液就想排尿,產生急迫性尿失禁。 女性更年期也會使尿路系統(包括尿道、膀胱頸等)內側的黏膜萎縮,而導致尿道閉鎖功能不全,即使有意識地想憋住尿液,仍可能發生漏尿情形,出現萎縮性尿失禁。 滿溢性尿失禁則好發於曾接受骨盆腔腫瘤手術(如子宮頸癌)的女性,因手術而導致膀胱排尿及儲尿神經受到傷害,膀胱收縮無力,對於脹尿也較無反應,因此造成尿液脹滿滲出的狀況。 混合型尿失禁代表同時患有上述2種以上類型的尿失禁,凡是曾經生產或經常出現尿道問題的女性,皆有可能出現混合型尿失禁。(延伸閱讀:婦女尿失禁怎麼辦?避開4大危險因子、遠離漏尿滴答滴!) 由於女性尿失禁風險較高,因此平時對排尿功能的日常保建便需多費苦心,例如多做凱格爾運動、避免腹壓過大(久咳或舉重物),以及養成良好的排尿及飲水習慣,皆有助預防尿失禁發生。(延伸閱讀:尿失禁的治療與預防:凱格爾運動練骨盆底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尿路結石

膀胱結石原因、症狀?膀胱結石5種檢查方法、2大手術治療介紹

高齡90歲的李伯伯近來發現,自己在上廁所時尿流緩慢,還得費勁出力才能提高尿流量,但排尿時還會伴隨強烈疼痛,甚至出現血尿。 李伯伯不禁擔心自己得了什麼不治之症,趕緊請家人帶他到醫院就診,結果經醫師診斷為膀胱結石,所幸在接受手術治療後,李伯伯的排尿狀況獲得了明顯改善。 究竟什麼是膀胱結石?患有膀胱結石會出現什麼症狀?義大醫療吳振宇泌尿專科醫師將為您解答以上疑問,並提供您膀胱結石治療及預防的相關建議。 什麼是膀胱結石? 當膀胱內的尿液長期未能排空或殘留異物時,尿液中的礦物質就會結晶,形成膀胱結石(Bladder stones)。 膀胱結石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由於此年齡層過半有良性攝護腺肥大問題,容易因排尿困難,導致尿液長時間停留在膀胱而形成結石。 膀胱結石5大原因 諸如攝護腺肥大、膀胱發炎或腎結石,皆可能造成膀胱結石,以下簡列5種膀胱結石常見的原因: 攝護腺肥大:由於攝護腺肥大會壓迫尿道,妨礙膀胱尿液排出,而容易導致男性膀胱結石。(延伸閱讀:攝護腺肥大怎麼辦?攝護腺症狀自我評估就靠 IPSS) 神經受損:因中風、脊髓損傷或其它神經系統疾病,皆可能造成控制膀胱肌肉收緊或釋放的神經受損,導致膀胱無法完全排空,提高膀胱結石的風險。 腎結石:體積較小的腎結石可能會從輸尿管向下進入膀胱,若無法排出則會卡在其中逐漸發展為膀胱結石。 膀胱發炎:尿路感染或骨盆放射治療引起的膀胱發炎,可能會間接導致膀胱結石。(推薦閱讀:尿尿痛變血尿?急性膀胱炎女性易感染、簡單7撇步預防急性膀胱炎復發) 醫療設備:膀胱導管(穿過尿道插入以幫助尿液從膀胱排出)、避孕裝置、尿道懸吊網膜等物體可能會移行進入膀胱,於此類設備的表面形成結石。 膀胱結石常見症狀 一般而言,膀胱結石形狀如果偏小,只要透過小便一同排出體外,就不會引發任何症狀。但若膀胱結石已經大到可刺激膀胱,就可能會出現以下6種症狀: 頻尿 排尿痛 下腹部疼痛(延伸閱讀:女生下腹痛免驚!搞懂腹痛位置,就能及早就醫) 排尿困難或尿流斷斷續續 尿液顏色異常的深 血尿   何時需就醫檢查?膀胱結石的診斷方法 吳振宇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症狀,就應盡快至泌尿科檢查是否為膀胱結石,之後醫師可能會採用以下方式進行診斷: 尿液檢查:可藉由檢查尿液酸鹼值、潛血反應、紅血球及白血球數值,初步診斷尿路是否遭到感染或含有血液。(延伸閱讀:驗尿:原因、流程、前後須知、尿液檢查結果) 超音波檢查:檢查前需先喝水讓膀胱脹大,再進行超音波檢查,以確認膀胱結石是否卡在膀胱內,影響正常排尿功能。 電腦斷層掃描:醫師可能會以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泌尿系統(包括膀胱)內是否有結石存在,並藉此觀察膀胱結石的大小、形狀及位置,以利擬定後續治療。 硬式膀胱鏡檢查:在進行膀胱鏡檢查前,醫師會先替患者進行膀胱局部麻醉,再以膀胱鏡檢查患者的膀胱內是否有結石存在。 硬式膀胱鏡檢查所使用的管徑較大,使用範圍廣泛,不僅能診斷膀胱結石,還具有擊碎結石、切取檢體等作用,不過也較容易造成患者不適,尤其是男性。 軟式膀胱鏡檢查:進行軟式膀胱鏡檢查時,患者的不適感較小,但由於軟式膀胱鏡具有管徑較小、且不易取出檢體或放置導管的特性,所以檢查時可能會有所受限。 膀胱結石2大手術治療方法 吳振宇醫師表示,一般而言,膀胱結石較小者,可藉由多喝水,讓結石從膀胱自行排出,但若結石較大顆者,則需以下列2種治療方式,將結石取出: 膀胱鏡碎石術:醫師在替患者進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後,會經由患者尿道,插入各種碎石器械,將結石擊碎,再把碎片沖洗出來,而此種治療方法具有無傷口、恢復快等優點,大多數病人在手術隔天,便能拔除導尿管回家休養。 膀胱切開取石術:若膀胱結石體積相當巨大,還合併膀胱憩室時,醫師可能就會考慮用膀胱切開取石術,將結石與憩室一併去除。 傳統膀胱切開取石術會經下腹部,切開膀胱取出結石,但為了不讓患者留下較大的傷口,目前主流方式是使用腹腔鏡或機器手臂輔助系統等微創手術,替患者取出膀胱內結石。 多喝水、不憋尿,預防膀胱結石3要點 攝取充足水分:建議成年人每日應飲水1500~2000cc,以稀釋尿液並有助人體快速排出於易結石的物質、細菌及致癌物。 此外,由於大部分的飲料都含有草酸,容易誘發草酸鈣結石,所以建議民眾可減少喝飲料的頻率,口渴時優先喝白開水。 少吃會幫助結石形成的食物:減少攝取肉類及內臟類食物,以避免導致尿酸過高,引發尿液結石。另外,少吃芹菜、菠菜、香菜、芥菜、韭菜、青椒、茄子等草酸含量較高的食物,也有助降低膀胱結石風險。 不憋尿:避免養成憋尿的習慣,當有尿意時,請盡快如廁將尿液排出,才可有效預防膀胱結石。(同場加映:不憋尿多喝水防泌尿感染!泌尿系統的保養照顧)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膀胱無力≠膀胱過動症!常憋尿要小心!膀胱無力7症狀你中了嗎?

54歲的呂小姐平時上班習慣憋尿,直到工作忙到一個段落才去上廁所,但她最近發現自己上廁所的頻率比其他女同事高,且每次上完都覺得尿不乾淨,解尿時尿流弱又慢,好幾次僅僅從座位上起身,尿就滴了出來,讓她十分擔憂,下定決心至醫院檢查,結果經醫師檢查後為膀胱無力。 《Hello醫師》與義大醫療吳振宇泌尿專科醫師,將於本文為你介紹有關膀胱無力的原因、症狀、治療方法及改善膀胱無力的小撇步。 什麼是膀胱無力?與膀胱過動症差在哪? 無論是膀胱無力,還是膀胱過動症,都會提高病患如廁頻率,影響生活作息。 然而,膀胱過動症主要是因膀胱尚未儲存到生理正常容量,就開始傳遞神經訊號讓大腦產生尿意,或膀胱肌肉自行不正常收縮,而引發頻尿或急尿感的症狀。(推薦閱讀:尿急、頻尿怎麼辦?膀胱過動症自我檢測好簡單) 膀胱無力的正式醫學名稱為「膀胱逼尿肌功能低下」,造成膀胱收縮力或收縮時間下降,進而導致膀胱無法排空或延遲排空。根據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加,逼尿肌功能低下盛行率也跟著上升,女性患者約佔12%~45%,70歲以上男性盛行率則高達48%。 常憋尿、罹患糖尿病皆可能造成膀胱無力! 造成膀胱無力的原因繁多,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長期憋尿易導致膀胱彈性疲乏,引發膀胱無力的問題,甚至合併泌尿道感染。 此外,諸如老化、糖尿病、神經病變或受傷(例如:中風、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脊髓腫瘤、骨盆骨折等)、膀胱出口阻塞,抑或是接受骨盆腔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皆可能造成膀胱無力。 膀胱無力7種常見症狀 膀胱無力者可能須頻跑廁所解尿,導致工作效率或生活品質受到影響,以下為膀胱無力者常出現的7種症狀: 漏尿 頻尿 夜尿症 排尿前須等待 解尿需用力 尿流速慢 尿流斷斷續續 膀胱無力怎麼辦?膀胱逼尿肌功能低下可用尿路動力學檢查 若您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至泌尿科做進一步檢查,以免引發反覆泌尿道感染、膀胱過脹導致漏尿、膀胱結石,腎功能下降等併發症。(推薦閱讀:你和膀胱熟嗎?一篇認識各種膀胱疾病與問題) 一般而言,泌尿科醫師會藉由問診、超音波、抽血或驗尿等方式,進行初步診斷,或者視情況安排尿路動力學檢查,測量膀胱逼尿肌壓力及尿流速之間的變化,以及括約肌收縮情形,以確認是否患有膀胱無力。 膀胱無力如何治療? 治療膀胱無力相較於膀胱過動症來得困難,除了治療的選擇性較少,治療反應也不佳。泌尿科醫師一開始可能會先使用副交感促進劑以及甲型阻斷劑等藥物,為病患治療,但治療效果通常十分有限。 另外,醫師也可能會採取神經電刺激、於尿道括約肌注射肉毒桿菌等後線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改善膀胱無力的困擾,然而,這些治療都需要經過詳細的評估以及討論。 吳振宇醫師表示,對於上述治療方法反應不佳的病患,往往需要透過自行導尿或長期置放導尿管,改善膀胱無力所帶來的不適以及併發症,少數患者膀胱功能可以慢慢部分恢復。 做凱格爾運動、不憋尿預防膀胱無力! 一般正常成年人每日排尿量約在1000~2000cc,白天約為4~5次,夜間則約0~2次,而每次的尿量則會維持在200~500cc左右。 吳振宇醫師提醒民眾,平時應避免過度憋尿,若有急尿感即應前往廁所小解才可降低發生膀胱無力或其它泌尿道疾病的風險,但並非一有尿意感就馬上跑廁所。 若即將從事長時間無法上廁所的活動,如長途駕車、看電影等,可先行排空尿液,以免帶給膀胱過多壓力。 除此之外,民眾也可藉由凱格爾運動,透過緩慢且反覆地收縮與放鬆肛門,訓練骨盆底肌肉,以防漏尿或頻尿的情形發生。(延伸閱讀:凱格爾運動男生也該做!2動作鍛鍊骨盆底肌,強化性能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為何婦女容易尿失禁?4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牢記3大預防與治療方法

尿失禁是不由自主的漏尿行為,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40歲以上女性中,有19.2%近一年內有無法控制小便的情形;由於國人觀念保守,加上認為尿失禁不是致命疾病,以致常不去就醫,反而導致身體不適或影響日常及社交生活。《Hello醫師》帶您了解,為何女性容易有尿失禁?危險族群為何?3大治療及預防方法。 為什麼婦女容易尿失禁? 尿失禁多為骨盆肌肉鬆弛、尿道括約肌漸漸沒有彈性導致,一旦出現以上問題,有時大笑、打噴嚏時,有可能會不小心漏尿。 全球大約有1/3的女性患有尿失禁,患者不敢長時間出門或是旅遊,除了怕找不到廁所之外,也怕尿騷味影響到其他人,再加上許多患者覺得難以啟齒,根據新光醫院數據顯示,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尋求尿失禁治療者僅約10%。 為何女性較容易有尿失禁?主要還是男女生理構造有別;因男性尿道較長且狹窄,不易有漏尿的問題;相較之下,女性尿道較短、閉鎖壓力小,特別在進入更年期停經後,因荷爾蒙減少,導致泌尿道黏膜跟著萎縮,彈性不如以往,更容易造成尿失禁。 尿失禁不僅是一種生理狀態,也影響個人衛生及社交生活,例如,婦女出門時便會考慮是否要少喝點水,避免半途急著找廁所,甚至因此不敢出門;即使使用護墊,也會擔心是否有異味。 婦女尿失禁分類主要有3種 應力性尿失禁:是更年期婦女最常見的尿失禁類型,因尿道括約肌、骨盆肌肉鬆弛,患者會不由自主漏尿,只要咳嗽、打噴嚏、跑跳、放聲大笑或提重物時,就會發生漏尿的情形。(延伸閱讀:尿急、頻尿怎麼辦?膀胱過動症自我檢測好簡單) 急迫性尿失禁:又稱膀胱過動症,患者突然間感到強烈的尿急感,隨後不由自主的排尿。這是由於膀胱神經退化,想尿尿時,還來不及到廁所就發生漏尿的情形。 混合性尿失禁:應力性及急迫性尿失禁同時出現。 尿失禁4大高危險族群 除了停經婦女有較高機率患有尿失禁外,以下族群也需要特別注意: 吸菸 經常做勞力粗重的工作 多次生產的女性 反覆性泌尿道感染 婦女尿失禁治療方法有哪些? 有些人認為年紀大了自然有尿失禁,因此不去醫院就診,其實這是錯誤的,尿失禁可以透過手術或藥物治療,還能做些小運動來加強骨盆肌肉,讓尿失禁不再找上你。治療尿失禁大致上可以分為下列3種方法: 凱格爾運動: 症狀較輕的尿失禁患者,可以透過凱格爾運動,以主動式收縮肛門、尿道旁的肌肉,達到強化整體骨盆底肌肉群的強度。日常生活中,便可經常練習凱格爾運動: 平躺與地板上,雙腳拱起呈現90度,並張開至與肩同寬 抬起臀部至頂點約5秒,之後再回至原點約5秒 以上動作每天可以做15~20次 除了做運動之外,避免攝取過多水分和咖啡因,都有助於減輕膀胱的負擔。(推薦閱讀:產後子宮收縮不良、尿失禁勿慌!勤做3種運動改善產後不適症狀) 藥物治療: 若你是急迫性的尿失禁患者可以接受藥物治療,而藥物分為下列2種: 抗膽鹼藥物(antimuscarinics):能夠放鬆膀胱,改善頻尿狀況,較容易有便祕、口乾、視力模糊等副作用。有閉鎖性青光眼的患者切忌勿服用此藥物。 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Beta 3-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s):不同於抗膽鹼藥物,屬於新型的藥物,較不會有便秘、口乾等副作用。(你也想知道:1天超過8次就算頻尿!頻尿定義、原因、症狀、治療與飲食) 手術治療: 常見的尿失禁手術分為下列幾種: 尿失禁尿道吊帶手術:針對容易因打噴嚏、咳嗽就會漏尿的壓力型尿失禁患者。方法為使用1個大約40公分×1公分的尿帶,放置在尿道下方以此讓尿道被托高。這樣就不需要更換護墊或尿布,手術成功率可達9成以上。 膀胱擴大手術:膀胱擴大術又可分為麻醉下水擴張以及腸道膀胱擴大手術。麻醉下水擴張是將膀胱容量脹大,通常使用於間質性膀胱炎患者,但治療效果有限;腸道膀胱擴大手術則是取一段大約40公分的迴腸,切開腸子後,做成類似蓋的樣子,並接在原來的膀胱上面,變成新的膀胱。此手術雖然繁雜,但對於有動過骨盆手術或是因脊椎損傷所導致的尿失禁相當有效。 預防婦女尿失禁3大方法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只要採行下列3種方法,即可幫助婦女擺脫尿失禁的困擾: 生活規律與均衡飲食,避免不良習慣;均衡飲食,維持正常的體重及排便習慣、避免穿著過緊的衣服、過度運動或憋尿 建立適當的飲水及排尿習慣:建議每小時飲用100-150cc或是4小時不超過600cc,每天飲水量最好達到1500-2000cc;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白天約2小時上廁所1次,一天約8-10次。夜間喝水不宜過量,以免影響睡眠品質。 凱格爾運動及尋求專業治療;如上述治療方法,透過凱格爾運動,強化整體骨盆腔底肌肉的強度;另外,也可尋求專科醫師給予藥物、荷爾蒙或現代外科手術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ovulation]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