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邱奶奶因行動不便,長期於安養中心臥床休養,但日前家人前往探望奶奶時,發現奶奶的尿袋呈現一片紫色,嚇了一大跳,因而立即帶著她前往醫院就診。
經醫師診斷發現邱奶奶罹患了「紫色尿袋症候群」,透過更換導尿管與點滴治療後,尿液顏色已漸漸恢復正常。
究竟為何會出現紫色尿液?又需透過哪些方法,才能有效治療與預防紫色尿袋症候群?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了解!
紫色尿袋症候群是什麼?
紫色尿袋症候群(Purple Urine Bag Syndrome)好發於長期使用導尿管與尿袋的臥床病患,當此類患者若有腸道方面的問題(如便祕),人體所需的色胺酸便無法順利被小腸吸收,而直接進入大腸,並與色氨酸羥化酶結合,產生大量吲哚(Indole,又稱靛基質)。
之後,吲哚則會經由腸肝循環,被送至肝臟,再透過氧化作用形成氧靛基質硫酸鹽(Indoxyl sulphate),若此時患者還使用利尿劑、鹼性補充藥物(如碳酸氫鈉),或者合併泌尿道感染,氧靛基質硫酸鹽便會與致病菌結合,使尿液呈現鹼性,並形成紅色的靛紅質與藍色的靛青質,2者混合後便會將尿液染成紫色。
隨著時間的變化,尿液顏色不僅會逐漸加深,氣味也可能會愈來愈強烈。
7大高危險族群易患紫色尿袋症候群
紫色尿袋症患者以高齡長者居多,好發於長期臥床及使用導尿管的患者,以下為7種容易罹患紫色尿袋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
- 長期使用導尿管者
- 慢性便祕者
- 女性
- 年紀較大者
- 行動不便者
- 罹患慢性疾病、認知障礙及長期臥床之失能病患(延伸閱讀:長期臥床長褥瘡怎麼辦?了解褥瘡原因、症狀、傷口分級治療與4大預防方法)
- 長居安養機構者
紫色尿袋症候群合併症狀有哪些?
一旦患者的尿袋或導尿管內的尿液呈現紫色,便容易合併泌尿道系統感染,患者可能出現發燒,排尿疼痛、頻尿、急尿、夜尿等症狀,嚴重可能引發敗血症。
如何診斷與治療紫色尿袋症?
若患者僅出現紫尿症,可先更換導尿管、多補充水分或進行點滴輸液,以改善鹼性尿液。
但若病患也合併發燒、倦怠無力或其他感染症狀,醫師便會進行尿液檢查或細菌培養,以深入檢查感染情形,除需定時更換導尿管,亦會使用抗生素治療患者感染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