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過敏是人體免疫系統對外來物質或致敏原,如灰塵、皮屑、某些食物,所做出的反應。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與 食物過敏 、 眼鼻過敏 、 皮膚過敏 ,或 其他所有類型過敏 相關的介紹。

基礎知識

過敏

2025益生菌推薦最新20款!專家解析,消化排便順暢必看

網路上充斥著各種益生菌業配文,廠商的行銷內容也常強調自家產品的優勢。面對琳瑯滿目的品牌與廣告說詞,你是否也眼花撩亂,不知道怎麼挑才好? 《Hello醫師》調查Ptt、Dcard上百則素人益生菌使用心得,並結合醫師專業解析,整理出選購3大原則。同時,我們也彙整20款市售益生菌的關鍵資訊與真實評價,幫助你買對產品、不花冤枉錢! 文章目錄 【👆點擊展開/收合】 益生菌買前必看!觀念正確省錢又健康 益生菌有用嗎?專家、科學研究怎麼說? 益生菌推薦怎麼挑?3原則保證不踩雷 20款益生菌推薦品牌|產品重點+Ptt、Dcard評價一次看 益生菌選購常見Q&A 20款益生菌推薦評價介紹快速看 大研生醫1000億益生菌評價 健康設計家護益生益生菌評價 桂格康研家舒敏益生菌評價 VITABOX【順暢專科】300億益生菌評價 善存3效順暢益生菌評價 好市多樂益活益生菌評價 陽明生醫一家人益生菌評價 娘家益生菌評價 威德益生菌評價 配方時代三倍調整益生菌評價 FJ豐傑生醫712D益生菌評價 日本三得利TADAS益生菌評價 InSeed K21代謝益生菌評價 營養師輕食台灣01益生菌評價 新普利日本專利益生菌評價 統一LP33益生菌膠囊評價 悠活原力300億益生菌評價 達摩本草300億益生菌評價 DHC克菲爾益生菌評價 益生菌買前必看!觀念正確省錢又健康 益生菌的研究歷史悠久,從早期發酵食品中的天然菌種,到現代經過篩選、培養與包埋技術保護的配方,科學界已累積大量研究資料。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說明,益生菌在許多領域都有醫學潛力。但需注意的是,不同研究之間的結果差異很大,有時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結論:A研究說某菌有用、B研究說無效。 財團法人大地之愛癌症基金會專欄醫師也指出,目前醫界僅在少數情況下,對益生菌的作用有較明確共識,例如:維持消化道機能、幫助消化、促進排便順暢等。 換句話說,益生菌可以作為日常保健的一部分,但並非治療疾病的方法,健康問題仍應以正規醫療為主。 益生菌有用嗎?專家、科學研究怎麼說? 依據《Hello醫師》在Ptt、Dcard的調查,多數人購買益生菌主要為了2種需求,而這2種用途在研究上的支持度並不相同。 益生菌功效1:腸胃保健 ➜ 研究最多、共識一致 益生菌在腸胃健康方面的研究累積較多,也有相對一致的共識。除了腸道本身存在菌叢、補充益生菌有助於增加好菌比例的基礎學理外,多項研究與臨床觀察指出,益生菌可能在幫助消化、維持消化道機能、排便順暢等發揮作用。 在Ptt、Dcard上,網友最常分享益生菌對腸道的正面影響,例如:「排便時間更規律」、「廁所不用蹲太久」、「吃飽後肚子比較不脹」。 因此,如果你的主要需求是維持腸胃健康、通順,益生菌是可以嘗試的選項。 益生菌功效2:體質調整 ➜ 研究不一、因人而異 台灣氣候潮濕悶熱,許多人都有季節性問題,另一部分的族群則是希望透過益生菌調整體質。 不過,永和耕莘醫院小兒科醫師指出,這方面的研究證據有限,目前沒有一致結論顯示益生菌有明確幫助,甚至有研究發現部分人反應不佳。 在Ptt、Dcard討論中,有些網友說「吃了無感」,或指出若沒有改善環境、避免接觸過敏原,如塵蟎、灰塵,即使長期補充益生菌也沒有明顯變化。 因此,針對「調整體質」的用途,建議將益生菌視為額外的保健方式,有預算再嘗試。 益生菌推薦怎麼挑?3原則保證不踩雷 既然已經知道什麼情況下建議吃益生菌,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幫助,接下來就來看該怎麼挑選。 挑選益生菌並不難,只要掌握3個關鍵原則,就能大幅降低踩雷機率。 益生菌推薦原則1:產品資訊透明 保健食品在台灣是競爭激烈的產業,尤其是益生菌。各家廠商往往會透過凸顯某個特定優勢來強調自家產品的「好」,例如A廠主打包埋技術、B廠則強調高菌數。 對多數消費者而言,在缺乏專業知識去判斷各種技術與數據真實價值時,容易看得眼花撩亂。 依國際益生菌與益生質科學協會(ISAPP)的建議,優質產品應標示: 菌種與菌株全名(如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總菌數與各菌株菌數(單位CFU) 相關研究或專利資訊 基本上,產品若完整標示以上資訊,代表廠商對自家產品夠了解,也願意讓消費者或第三方檢視成分與規格,這樣才能保障基本的安全性。 益生菌推薦原則2:是否適合,吃了才知道! 在《Hello醫師》整理的Ptt、Dcard上百則評價中,幾乎每一款益生菌都有截然不同的回饋:有的網友認為某品牌讓自己排便更順暢、更規律;也有人吃了同款產品卻完全沒有感覺。 這種差異並不少見,因為益生菌的作用會受到個人體質、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影響。依多數網友的經驗,如果適合自己,通常2~3週就能觀察到初步變化,最慢3~6週有感;若長時間無感,就不必堅持繼續買。 另外,雖然益生菌多數情況下安全,但仍有人在嘗試後出現不適反應,而其他人吃了同款產品卻完全沒事。這也說明,益生菌是否有效或適合,必須透過實際嘗試才能判斷。 益生菌推薦原則3:注意地雷成分 益生菌的主要作用是幫助消化與維持腸道機能,但有些產品為了讓消費者更快「有感」,會額外添加促瀉成分,例如阿勃勒、番瀉葉、蘆薈素、決明子、氧化鎂等。這些成分雖然多來自植物或礦物,但若長期或高劑量使用,可能導致腹瀉、脫水,甚至形成依賴。 另外,為了改善口感,有些產品會加入糖醇類甜味劑(如山梨糖醇、乳糖醇)或乳糖。糖醇攝取過多時,可能引起腹脹、脹氣或腹瀉;乳糖則會讓乳糖不耐症患者感到不適。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廠商會以「乳糖是益生菌的食物」作為賣點,但其實半乳寡糖(GOS)、果寡糖(FOS)才是更常用且效果較佳的益生菌培養基質。一般的果糖、乳糖或葡萄糖粉對益生菌生長幫助有限,反而增加額外熱量攝取。 榮總家庭醫學部醫師補充,部分產品為了掩蓋發酵氣味,還會添加人工香料或額外加糖,雖然口感更好入口,但對長期健康未必有益。 益生菌地雷成分速查表 促瀉成分:阿勃勒(臘腸樹果實)、番瀉葉、蘆薈素、決明子、望江南(羊角豆、石決明)、氧化鎂 糖醇類甜味劑:乳糖醇、山梨糖醇、乳糖 低營養價值的糖:果糖、乳糖、葡萄糖粉 其他添加物:人工香料、香精 20款益生菌推薦品牌|產品重點+Ptt、Dcard評價一次看 《Hello醫師》挑選市面最熱門的20款益生菌產品,並彙整其重點資訊,包含菌種組合、菌數、配方與安全檢驗,讓你一次看懂差異。 同時,我們也整理來自Ptt、Dcard的真實使用心得,篩選掉廣告與業配文,只保留素人經驗,讓你不用自己花時間爬文,也能直接了解實際使用狀況。 益生菌推薦:大研生醫 1000億益生菌 每日平均費用:$44 總菌數:1000億 劑型與包埋技術:粉包,3層包埋技術 菌株數量與名稱:7支專利菌株(鼠李糖乳桿菌 AP126、AP112;動物雙歧桿菌 AP91、AP32;長雙歧桿菌 AP02;唾液乳桿菌 AP77;洛德乳桿菌 AP101) 配方成分:益生質(異麥芽寡醣、果寡糖、菊糖);無其他添加成分 包裝份量:30包 / 盒(30日份) 產地:台灣 特色: […]

探索更多過敏類別

看更多 過敏 相關文章

皮膚過敏

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嗎?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及治療詳解

不少人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兒童疾病,只有寶寶才有,但其實有1/4的人成年之後才會發病。有別於過敏、氣喘這類有著明確致病原因的疾病,異位性皮膚炎因為原因不明,難以控制和預防,治療起來相對棘手,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乾癢」所苦。 到底異位性皮膚炎是否能治癒?異位性皮膚炎真的沒有致病原因嗎?讓《Hello醫師》從異位性皮膚炎的名稱由來、原因、症狀及治療等各層面,為你深入介紹這個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介紹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又稱異位性濕疹、嬰兒濕疹、過敏性濕疹,是一種反覆發作、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通常在兒童時期發病。 異位性皮膚炎的名稱由來? 異位性皮膚炎的「異位性(Atopic)」一詞(注意不是異味哦!),源自於希臘文Atopy,字面本身的意思為錯置(Wrongly placed)。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受特定過敏原刺激免疫系統,而產生皮膚發炎、紅腫、脫屑等過敏反應。(延伸閱讀:過敏原檢測有用嗎?測越多越好?檢測過敏原前先看這篇) 關於異位性皮膚炎你該知道的重要數據 在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約4.1~6.7%,其中約半數患者在嬰兒時期便出現症狀,有3成病童會於1~5歲間發病,並有50~80%患者合併有異位性體質(如過敏性鼻炎、氣喘)。 全球罹患異位性皮膚炎者約有10%,嬰幼兒患者佔3~5%,其中1歲之前發病者有60%、5歲之前發病者佔90%,而男孩的發病年齡通常早於女孩。 全球約有7.88%的過敏及氣喘兒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並有1/4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於成年後才出現症狀。 為什麼會得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機轉有多重因素,無法以單一因素來解釋,但目前多數研究皆將主要致病原因歸咎於免疫功能異常,而其成因則包括遺傳、環境或其他因素。 遺傳是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之一,若父母皆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有81%機率有異位性皮膚炎,若父母僅有1位有異位性皮膚炎,罹患機率則為59%。 其它異位性皮膚炎危險因子包括: 居住於市區 住在紫外線曝曬不足或氣候乾燥的地區 典型西式飲食(飲食中含有大量糖分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5歲前反覆使用抗生素 壓力或情緒變化大 食物過敏 汗水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異常敏感,因此患者容易受外在環境的突然變化,或吸入過敏原而發病,如: 空氣變化(如空氣突然變冷、變熱或乾燥) 接觸過敏性或刺激性物質(如動物皮毛、地毯、尼龍或肥皂等) 吸入過敏原(如花粉、動物毛屑及塵蟎等) 吸菸 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癢」和「乾」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特色,其初期症狀包括紅斑、丘疹、劇癢,並由於長期搔抓、揉擦而導致續發性病變,如破皮、脫屑、潰爛,以及各類色素沉澱與皮膚增厚苔癬化。 東方人常因此出現魚鱗癬(Ichthyosis),並伴隨手掌指紋加深及毛囊角化症(Keratosis pilaris)。此外,上唇或口角發炎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特點。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型態與分佈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在臨床上可分為3期: 1. 嬰兒期(2個月大~2歲) 嬰兒異位性皮膚炎症狀通常從2個月大開始顯現,但也可能早自2~3星期大即發病。病灶最常由前額、臉頰和頭皮開始,延伸到頸部、軀幹及四肢伸側。 尿布包裹的區域由於常與尿液接觸,皮膚濕度足夠,且有尿布保護搔抓不到,因此通常不會有症狀,其他可能患病的部位則包括耳朵、手和拇指。 由於患部不斷滲出組織液或結痂,經常處於潮濕狀態,嬰兒通常會因乾癢不適,而長期煩躁不安、哭鬧、徹夜難眠。(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2. 兒童期(2歲~12歲) 此期病灶主要分佈在四肢屈側,特別是膝後窩、前肘窩、手腕、足踝、頸子、眼瞼、背部、臀部及大腿。 患童嘴唇或口腔周圍的皮膚經常處於乾裂、脫屑的狀態,並因此形成溝紋。典型症狀為皮膚乾裂、斑丘疹,以及由劇癢搔抓所引起的皮膚潰爛、色素沉澱及增厚的苔癬樣皮膚。 3. 青春期及成人(12歲之後) 此期病患的皮膚通常處於乾燥且敏感的狀態,並經常會發癢及出現苔癬化,分佈範圍包括四肢屈側、頸部、口腔周圍及上部軀幹,約30%患者的病灶由上肢開始出現,但部分患者僅手部有病灶浮現。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反覆發作,因此持續控制病情、減少誘發因子及改善皮膚情況便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重點。 讀者們可依據前述年齡階段及症狀嚴重度,瞭解自身或寶寶的病況,並與您的醫生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法,同時避免前述各項危險因子。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將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分為3個階段,各階段治療方法及使用藥物如下: 第1線治療 潤膚劑:屬於輔助腳色,用於促進角質含水量及減緩水分蒸發。 局部皮質類固醇:主要治療藥物,作用為消炎及長期控制病情,若輔以潤膚劑做維持治療,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效果長達20週。(推薦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抗組織胺:同為主要治療藥物,可改善皮膚炎搔癢症狀,副作用雖低,但療效較類固醇弱。 治療性的病患衛教:由於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透過專科、跨領域的整合照護方式,因此病患需瞭解完整衛教資訊。 第2線治療 局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具有抗發炎和免疫調節的作用,長期使用可預防、延遲及減少1年內的疾病復發。 短期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主要針對,適用於緩解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急性發作,,通常僅施用於成年病患。 光照療法:藉由照射設備所發出的紫外線,以達到免疫抑制、抗發炎和止癢的作用。 局部和全身性抗生素:透過抗生素減少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及其他病毒所引起的續發性皮膚感染。 第3線治療 全身性免疫調節劑:適用於重度或難治型病患,因其藥效與副作用皆高,通常僅做短期使用。 抗菌劑:透過浸泡漂白水浴、鹽浴,或使用抗菌紡織品,以達到減少接觸細菌、避免感染惡化的目的。 替代療法:以中醫、心理治療等其他療法輔以第1、2線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過敏

過敏原檢測有用嗎?測越多越好?檢測過敏原前先看這篇

當父母懷疑小孩鼻子過敏,或成人反覆有過敏症狀,就可能想藉由「過敏原檢測」來找出過敏原,但你知道過敏原檢測未必能找出過敏原?甚至即便檢測出過敏原,也不一定會對該項食物過敏嗎?《Hello醫師》為你介紹過敏原檢測的功用,以及急、慢性過敏原檢測的差異。 過敏原檢測如何進行? 早期過敏原檢測主要分為針刺與皮膚貼片2種方法,但因為針刺較易引起不適,干擾檢測結果,因此現今多以抽血檢驗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作為主要檢測方式。本文討論之過敏原檢測,亦IgE抽血檢驗為主。(如欲了解更多過敏原檢測的學理作用,請看:為什麼有過敏反應?認識過敏原因和過敏Say ByeBye) 過敏原檢測:對鼻子過敏幫助不大 一般而言,「吸入性過敏原」是引起呼吸道過敏的主因。不同於國外因吸入花粉而引發過敏者眾;台灣氣候潮溼溫暖,主要的過敏原多來自於室內,因此絕大多數人都是因為吸入塵蟎、黴菌、寵物皮屑、壁癌等物質而引發鼻過敏症狀。(延伸閱讀:貓奴的夢魘!貓過敏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假若你是擁有呼吸道過敏症狀的人(長期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進行過敏原檢測的實質幫助不大,因為檢驗結果多與一般熟知的過敏原相同。 建議可先嘗試改善生活環境,如固定除濕、勤換床單、打掃環境,以減少生活環境之中的塵蟎、黴菌與動物皮屑,透過改善環境來觀察自身的過敏狀況。若症狀較嚴重,則可赴醫院接受診斷,依照醫師指示服用抗過敏藥物,並同時改善生活環境。 過敏原檢測:食物過敏檢測結果未必符合現況 儘管過敏原檢測可一次檢測數十或數百種過敏原項目,檢測結果卻不見得完全符合食物吃進身體的狀況,例如抽血檢驗發現對螃蟹過敏,但實際吃螃蟹卻沒事,或是檢驗結果對螃蟹沒有過敏,但一吃螃蟹身體就出現過敏反應。 這種情形是因為人體對食物的過敏反應,除了免疫球蛋白E(IgE)作用之外,也會受人體其它生理狀態影響,例如乳糖不耐症的患者是因缺乏乳糖酶,而難以消化乳製品,並非全都是因產生IgE而導致。 因此過敏原檢測在診斷上大多扮演著輔助確認的角色,而非直接找出過敏原的方法。要判斷個人的過敏原,仍須透過觀察實際食用狀況、臨床症狀以及病史來共同決定。 過敏原檢測以急性為主 民眾在詢問過敏原檢測方案時,可能看過過敏原檢測有慢性和急性2種,但實際上「慢性」一詞是為方便民眾區分及理解而創造的名詞,在醫學上並沒有所謂的慢性過敏原檢測。 慢性過敏原檢測主要檢驗的是免疫球蛋白G(IgG),而非免疫球蛋白E(IgE),但免疫球蛋白G為人體正常免疫反應,諸多食物都會在人體內產生免疫球蛋白G,因此最準確的檢測結果仍以IgE免疫球蛋白為主。 此外,慢性過敏原檢測的結果與現今的急性過敏症狀未必有關,例如檢驗結果發現對豆類過敏,但實際食用豆類卻無症狀,可能是因小時候食用豆類時,身體已逐漸產生耐受性,因此現在已無過敏症狀。 過敏原檢測常見問題 Q:過敏原檢測要看哪科? 過敏免疫風濕科/過敏氣喘風濕科。 Q:過敏原檢測發現對某些食物過敏,以後就不能吃了嗎? 主要仍以實際食用狀況和醫師診斷為主,不需完全忌口。此外,在尚未確知對特定食物有過敏反應之前,也不需刻意迴避特定食物,避免營養攝取不均。 Q:過敏原檢測項目越多越好?費用有健保給付嗎? 如上所述,過敏原檢測建議以急性為主,準確性較高。急性過敏原檢測已涵蓋台灣最常出現的過敏原,基本檢測項目為36項,並受健保給付,但不同醫院可能有不一樣的檢測組合,因此項目數量也有差異。 Q:父母是過敏體質,寶寶應該做過敏原檢測嗎? 2歲以下幼兒不建議做過敏原檢測,因為過敏原檢測主要是檢驗人體因食用特定食物所產生的IgE,2歲以下幼兒僅食用母乳或奶粉,體內IgE抗體濃度仍很低,很難驗出過敏反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過敏

長時間戴口罩,臉過敏很癢、長濕疹?3招緩解皮膚問題

受疫情影響,許多人都會長時間配戴口罩,並因此出現臉很癢、過敏等狀況,現在即使疫情退燒,仍有不少人出門習慣戴口罩,究竟口罩怎麼戴才不會出問題呢?《Hello醫師》為您說明長時間戴口罩的3大皮膚問題及緩解方法。 臉過敏發癢、長濕疹?長時間戴口罩的3大問題! 1.「接觸性皮膚炎」會讓臉過敏發癢、長濕疹 接觸性皮膚炎的主要病徵為皮膚乾癢、發紅、紅疹、脫皮及龜裂,其病因為皮膚接觸刺激性物質而導致過敏反應。 舉凡防疫常用的酒精、次氯酸水、乾洗手,甚至肥皂、洗手乳皆為刺激性物質,例如在口罩上直接噴灑酒精,或是使用上述抗菌液體清潔雙手,在液體並未徹底洗淨或揮發時,便用雙手碰觸臉部,此種情形加上口罩長時間配戴於臉部,與臉部皮膚反覆摩擦,便容易導致接觸性皮膚炎。 因此,建議民眾避免於口罩噴灑酒精後馬上配戴,若手部有使用清潔液體進行消毒,也務必於液體徹底洗淨或揮發後再碰觸臉部。 平時亦需注重臉部保濕,使用成分單純、無香精香料的保濕產品,並避免於乾癢時搔抓臉部,以防皮膚炎惡化。(延伸閱讀:長濕疹原因有哪些?症狀不只發癢、紅腫,教你4妙招改善濕疹) 2.臉上突然一塊紅紅的?恐是酒糟性皮膚炎 酒糟性皮膚炎為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紅腫皮膚病,好發於女性與皮膚白皙者,初期症狀為臉部中央出現持續性紅斑與血管擴張,嚴重則可能出現丘疹或膿疱。 酒糟性皮膚炎容易因皮膚悶熱而引起,因此酒糟性皮膚炎患者若長時間配戴口罩,往往會不斷經歷紅斑反覆發作。 建議酒糟病患應安排空檔脫下口罩,讓皮膚散熱,並於返家後盡快將口罩脫下,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此外,也應避免飲酒、飲用熱飲、抽菸或辛辣食物等易引發酒糟性皮膚炎的飲食習慣,並避免在高溫或寒冷的環境久待。 3. 痤瘡(青春痘、粉刺) 痤瘡又稱青春痘、毛囊炎、粉刺,為相當常見的皮膚疾病,主要因毛孔皮脂堆積、細菌增生而形成,其表現包含粉刺(黑頭粉刺、白頭粉刺)、丘疹(發炎後的粉刺)或膿皰(含膿的痘痘)等形式。(延伸閱讀:長痘痘怎麼辦?教你4招跟滿臉青春痘說再見!) 臉部長時間配戴口罩,容易皮膚悶熱、油脂分泌,進而阻塞毛孔。若於戴口罩之前,在臉上使用過油、過厚或成分複雜的美妝及保養品,痤瘡生成的機率更會加倍。 建議民眾返家後盡快將口罩取下、適時給臉部皮膚散熱的空檔,並盡量減少化妝或使用低敏、抗發炎的臉部保養品。此外,壓力、生活習慣及內分泌等因素皆會導致痤瘡形成,因此建議每日維持充足睡眠,盡量不要熬夜且避免食用油炸或辛辣食物,多攝取蔬菜和水果等健康食品。 口罩壓條未密合 熱氣熏眼恐致乾眼症 口罩配戴過久不僅會對皮膚造成不良影響,若無將口罩上方的鼻樑膠條確實壓緊,呼吸的熱氣會從口罩上方溢散至眼睛。 由於眼睛表面含有一層淚液,在角膜及結膜上形成淚膜,當口罩的熱氣不斷吹上眼睛,便容易使角膜的淚膜快速蒸發,無法正常維持眼球表面濕潤,其實長期下來可能引發乾眼症。 口罩應每日替換 有助預防過敏性鼻炎 若反覆使用相同口罩,口罩內層的靜電過濾層容易因長時間沾附口水,而導致纖維變大、阻隔效果下降,進而黏附更多懸浮粒子,導致過敏性鼻炎,因此建議每日更換口罩,若需重複使用,也建議於口罩潮濕、破損或出現異味時盡快更換。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皮膚過敏

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很多?6大迷思破解!正確皮膚擦法公開

類固醇藥膏是十分常見的外用藥物,儘管藥效優異卻伴隨惡名昭彰的副作用,許多人不是害怕使用,便是將類固醇藥膏當成萬用藥。 但你知道,某些皮膚問題使用類固醇藥膏,反而易使症狀加重嗎?然而,在符合規範的使用下,類固醇藥膏不僅副作用極低,還可快速改善症狀,減少藥劑吸收。 究竟我們該對類固醇抱有什麼態度?就讓《Hello醫師》和你分享類固醇藥膏的副作用,教你如何使用類固醇藥膏(1天擦幾次、擦多少的量),以及解答類固醇藥膏常見6大迷思。 類固醇藥膏副作用 類固醇具備抗發炎、調節免疫的作用,而類固醇藥膏依據強度、劑型(如軟膏、乳膏等)則區分成許多種類,不同強度和劑型適用的疾病與部位皆不一樣。(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常見的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如下: 皮膚損傷:長期使用皮膚會變薄、變紅,胯下、腋下、前臂和背部等部位則容易出現皮膚萎縮或紫斑。 臉部病灶:臉部顏色變紅,血管變得更加明顯,臉上容易出現青春痘和毛囊炎。 引發感染:若使用於黴菌、病毒感染之病症,可能因類固醇抑制人體免疫能力,而導致感染惡化。 體內吸收:若使用量過多,可能因皮膚吸收而影響全身系統,提高糖尿病、高血壓、肌肉不適及月亮臉等病症的風險。 由上述說明來看,類固醇藥膏確實存有多種副作用,但若使用方法正確,不僅可將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影響降到最低,更可在短時間內改善皮膚問題。 無論是治療過敏、風濕炎症、免疫和皮膚疾病,當免疫反應較強烈時,即可透過類固醇適時踩下煞車,讓症狀獲得更良好的控制。因此,在皮膚出現問題時,依據醫師指示以正確方法適量且定期地塗抹患部,才可盡速改善病況。 若使用不當或未按照醫囑定期使用,不僅可能吸收多餘的藥劑,病情也可能反覆發作,造成未來需要花費更多心力、時間與金錢來治療,也會增加身體負擔。 類固醇藥膏6大迷思 1.類固醇藥膏擦越厚越好? 類固醇藥膏使用上以可覆蓋患部為主,用量僅需薄薄一層。由於不同身體部位,藥劑的吸收能力也會不同,因此每個部位所需塗抹的分量也會不同。 讀者們可使用以下「指尖用量表」簡易估算塗抹分量: FTU(Finger tip unit)意為指尖單位,意指將藥膏像擠牙膏一樣,擠在手指指尖上。1FTU所含藥膏量約0.5公克。 手掌兩面:1 FTU 腳掌兩面:2 FTU 胸部和腹部:7 FTU 背部和臀部:7 FTU 單條腿:6 FTU 單隻手臂:3 FTU 臉部和頸部:2.5 FTU 2.類固醇藥膏止癢效果不好,1天要擦好幾次? 一般而言,類固醇的作用是藉由讓皮膚消炎,進而逐漸達到止癢效果,並無立即性止癢功效,但部分類固醇藥膏會添加抗組織胺、薄荷或局部麻醉藥,以增強使用後的快速止癢效果。 若患者一天當中重複塗抹類固醇於同部位數次(超過建議次數),雖然會進一步舒緩患部或發癢處症狀,但也會提高藥劑吸收量與副作用,因此建議一日塗抹1~2次即可。 3.類固醇藥膏能治療所有皮膚問題?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類固醇藥膏是他們家中的「常備用藥」,只要皮膚搔癢不止,就會拿家人或家中未使用完畢的類固醇藥膏來塗抹。 但由於類固醇藥膏的強度可分為7級,未經醫師建議擅自塗抹,不僅未達到理想療效,甚至可能因過敏或藥效過強而引發其它症狀。因此建議先與醫師諮詢後再行使用。 有感染之虞者 應避免使用類固醇 黴菌感染皮膚病和開放性傷口千萬不要使用類固醇藥膏。舉凡香港腳、股癬、灰指甲皆為夏日常見的黴菌感染皮膚病,患者的典型症狀為圓圈型或環狀脫屑,並會出現水泡、紅、癢及脫皮等與濕疹類似的症狀。 由於類固醇具有免疫抑制功效,使用類固醇藥膏塗抹感染處,不僅無法殺死黴菌,更可能使病況惡化。而開放性傷口則可能因為類固醇而抑制傷口癒合,延後痊癒時間。 4.擦類固醇藥膏讓皮膚變薄,能不擦就不擦? 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確實容易出現皮膚變薄、萎縮等副作用,也可能造成毛囊發炎、刺痛及感染,但若依照上述方式,根據醫師指示正確使用,副作用的風險極低。 若因擔憂副作用而未按時正常擦藥,導致病情惡化,以至未來反覆就醫或必須使用更強效的藥膏治療,反而得不償失。 5.很多地方都很癢,一次擦整片效果更好? 類固醇藥膏應使用於患部,塗抹面積過大,反而會讓皮膚吸收多餘藥劑,提高副作用風險。建議以上述FTU指尖單位用量表,依據不同部位,在患部上塗抹適量藥膏。 6.類固醇藥膏皮膚會變黑? 人體皮膚若出現發炎情況(如青春痘、濕疹),黑色素細胞會因刺激而產生較多黑色素,長期下來色素便會在皮膚內累積與沉澱,導致膚色變深。(延伸閱讀: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類型、症狀與治療) 然而,正處發炎期時,皮膚血管擴張造成皮膚變紅,因此看不到色素沉澱,但隨著類固醇藥膏逐漸發效,皮膚消炎,底下的色素沉澱便會頓時變得顯眼。 若有美白考量者,可詢問皮膚科醫師或藥師,有無相關藥物或雷射可淡化黑斑。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眼睛過敏/鼻過敏

吸鼻器推薦哪一種?電動吸鼻器差異?5種吸鼻器優缺一次看

「醫生,我的寶寶一直流鼻涕、睡覺鼻塞該怎麼辦?」 許多新手父母在養育嬰兒時,都曾面臨過這個問題。不同於成人能自行擤鼻涕,且對不適症狀的忍受度較高,嬰幼兒若流鼻水、鼻塞,往往需要父母的協助,例如使用吸鼻器清除孩子鼻腔過剩的鼻涕。 但坊間吸鼻器五花八門,到底哪一種比較安全呢?《Hello醫師》為你介紹市售吸鼻器種類、各類吸鼻器的優缺點及注意事項。 吸鼻器功用?嬰兒一定要用吸鼻器嗎? 無論是感冒或過敏所引起的鼻涕,一旦數量過多堵塞鼻腔,便容易引起感染和發炎,造成急性鼻竇炎(症狀超過28天則為慢性鼻竇炎),出現黃綠色膿鼻涕、鼻塞及咳嗽等症狀。(推薦閱讀:寶寶咳嗽咳不停?新手爸媽必看的咳嗽主因) 而且幼兒因耳咽管較為短平,纖毛組織與肌肉開關能力不夠成熟,鼻腔及鼻咽腔的分泌物容易逆流至中耳,在感冒或鼻竇炎時,較容易引起急性中耳炎,併發耳痛、耳鳴、聽力不清楚與發燒等症狀,因此即時幫助幼兒去除鼻腔鼻涕非常重要。 一般而言,幼兒在1歲半之前,皆需讓成人協助去除鼻涕;到1歲半至2歲後,父母便可以開始教導孩子擤鼻涕的技巧。(延伸閱讀:小孩睡覺鼻塞習慣用口呼吸,長期下來小心暴牙、咬合不正!) 吸鼻器分兩種 吸鼻器主要是利用負壓原理,將鼻涕從鼻腔吸出來。依據產生負壓的方式不同,吸鼻器可分為人工及電動2種。 電動吸鼻器 市售電動式吸鼻器價格普遍超過千元,依據用電方式不同,可分為電池式吸鼻器與插電式吸鼻器等2種: 1.電池式吸鼻器 體積較小,大小較耳溫槍大一些,吸力較插電式吸鼻器弱,但方便攜帶與收納,而且噪音較小,較不易嚇到寶寶,讓寶寶對吸鼻涕產生抗拒。 2.插電式吸鼻器 負壓大、吸鼻涕效果佳,但缺點是吸力太強,若控制不慎容易造成鼻黏膜受傷。雖然部分市售插電式吸鼻器可依據年紀和鼻塞程度調整吸力,但若其吸頭較為精巧、與鼻腔密合度較高,負壓過高時,壓力無法自鼻腔外排,便會對鼻黏膜造成傷害,導致流鼻血、鼻黏膜發炎腫脹,甚至加重鼻塞症狀,因此使用時需小心控制吸力強度。(延伸閱讀:嬰兒鼻塞睡不著好心疼! 帶你了解寶寶鼻塞原因及舒緩方法) 此外,插電式吸鼻器噪音也比較大,寶寶易感到害怕而抗拒吸鼻,因此建議可選購擁有背景音樂的機型,讓寶寶習慣機器的聲音,降低排斥感。 人工吸鼻器 人工吸鼻器依據操作方式不同,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 1.手動式吸鼻器 設計較為陽春、簡單的吸鼻器,體積小、方便攜帶,而且價格便宜,約百元上下。主要是藉由吸球來產生負壓,但吸力較弱且不容易消毒清洗,反覆使用易有衛生問題。 現今市面上有販售幫浦式手動吸鼻器,價格較高,吸力強,也方便拆卸清洗,使用上較為方便,缺點是使用者需一手拿著吸頭,一手操作幫浦,無法騰出手固定孩子。 2.口吸式吸鼻器 又稱嘴吸式吸鼻器,價格較傳統吸球吸鼻器(手動式吸鼻器)高,約落在100~600元之間,吸力取決於使用者的肺活量,若肺活量較差,吸力自然不好,而且使用者容易在吸氣過程中,吸入幼童的病毒與細菌,造成交叉感染而一同患病。 3.腳踏式吸鼻器 在3種人工吸鼻器中價格最高,通常超過千元,體積也最大。因利用腳踏方式產生負壓,所以吸力比較強,使用者亦可以空出雙手,固定孩子與吸頭位置。但因重量與體積之故,腳踏式吸鼻器較適何在家中使用,不適合攜帶外出。 吸鼻器推薦哪一種?5種吸鼻器優缺一次看 手動吸鼻器:最便宜、吸力小、不易清潔 口吸式吸鼻器:吸力受肺活量影響,有病菌傳染風險 腳踏式吸鼻器:最貴的人工吸鼻器,吸力中,但不方便攜帶 電池式吸鼻器:省力、價格高、吸力中、噪音小、方便攜帶 插電式吸鼻器:省力、價格高、吸力強、噪音大,易造成孩童抗拒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眼睛過敏/鼻過敏

眼睛過敏怎麼辦?認識過敏性結膜炎的症狀、原因及預防方法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已將過敏性疾病列為21世紀重點研究和預防的疾病;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一年有高達355萬人因過敏性疾病就醫。 最常見的過敏疾病包括氣喘和過敏性鼻炎;另外,過敏性結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也是眼科門診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雖不嚴重,卻十分惱人。《Hello醫師》為您介紹過敏性結膜炎的病因、症狀以及預防方法。 為什麼眼睛會癢?眼睛過敏的原因 在眼瞼及結膜存在許多肥大細胞(Mast cell),其內含組織胺及形成發炎反應的介質。 在肥大細胞表面存有免疫球蛋白E分子(IgE),當眼睛受到外在環境的過敏原刺激時,會使數個IgE連結在一起,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與介質,進而引起眼睛癢及充血等過敏反應。 (延伸閱讀:為什麼有過敏反應?認識過敏原因和過敏Say ByeBye) 過敏性結膜炎分兩類:急性、慢性 過敏性結膜炎依臨床症狀表現的緩急,大致可分為急性與慢性: 急性過敏性結膜炎:通常是由於患者接觸花粉或寵物,以至有大量過敏原瞬間大量進入眼睛所引起的急性過敏反應;除了眼睛癢之外,結膜及眼皮也會水腫。一般來說,症狀多於數小時後自行緩解,藥物則可減輕不適程度、縮短症狀時間。 慢性過敏性結膜炎:受到塵蟎、黴菌或隱形眼鏡等慢性刺激,進而造成眼睛癢、異物感及結膜充血等症狀;嚴重時,結膜也會出現乳突狀凸起等發炎反應,治療方針主要在於找到過敏原,並在生活中避免接觸感染源。 過敏性結膜炎有5種 過敏性結膜炎一般可分為以下5種,其中以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和常年性過敏性結膜炎最為常見: 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主要是因春夏花草樹木繁盛,空氣中所含的大量花粉與胞子而引起,症狀短暫且通常較輕微,部分過敏性鼻炎患者會併發打噴嚏、流鼻水與氣喘等症狀。 常年性過敏性結膜炎:主因通常為常年存於環境的過敏原,如塵蟎、狗毛、貓毛、黴菌與灰塵等。症狀與季節性結膜炎相似,僅發作於結膜,鮮少影響角膜,並經常合併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等其他過敏症狀。 春季性過敏性結膜炎:症狀主要自初春開始,到夏末結束,好發於幼童、小孩及青少年等時期,男性發生率較女性高。患者除眼睛紅外,上眼皮翻起可見的眼瞼結膜處可能有鵝卵石狀凸起,輪狀部位也會有白色小點,角膜部位則可能會出現點狀破皮。此類結膜炎好發於兒童與青少年,過敏反應通常會於青春期過後逐漸緩解。 異位性角膜結膜炎:引發主因為空氣中的過敏原,患者以成人為主,多數皆有異位性皮膚炎病史,症狀除結膜出現瘢痕或較小的乳突狀凸起外,患者角膜亦可能出現結痂或混濁等症狀。 乳突結膜炎:通常發生於長期配戴隱形眼鏡者,因此又稱隱形眼鏡結膜炎。病症起因於隱形眼睛與眼球表面的不當摩擦或隱形眼鏡的不當使用(如未定期更換、使用含有防腐劑的溶劑等),症狀包括結膜炎、水腫與出現巨大乳突,嚴重時乳突會摩擦角膜,進而使角膜潰瘍。 眼睛過敏有哪些症狀?過敏性結膜炎症狀一次看 除上述併發症、嚴重結膜與角膜病症之外,一般過敏性結膜炎多有以下症狀: 眼睛紅腫 眼睛乾癢 流眼淚 燒灼感 異物感 眼睛分泌物變多(推薦閱讀:眼屎多到睜眼困難!這樣清潔避免感染) 結膜充血 當發炎反應過於嚴重時,則可能出現: 視力模糊 眼睛畏光 眼睛過敏怎麼辦?過敏性結膜炎的治療方法 在藥物治療上,主要可分為眼用藥物或口服藥物等2種治療方式,但最重要的仍是確立並遠離過敏原,以下簡列常用治療藥物: 眼用藥物 人工淚液:以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沖走過敏原。 抗組織胺眼藥水:於症狀出現時使用,止癢效果好,部分眼藥水含有血管收縮劑,可減少充血。少數人會產生藥物依賴性,在未使用時眼睛可能更紅。 肥胖細胞穩定劑:長期使用穩定效果佳,但對急性症狀功效較不明顯,少數人使用後會出現短暫刺痛感。 類固醇眼藥水:可適用於急、慢性結膜炎。因藥劑濃度高,長期使用需注意劑量,避免發生青光眼、白內障等疾病。 口服藥物 口服抗組織胺:容易減少淚液分泌,使乾眼症加劇。此外,若服用第一代抗組織胺,則會使人出現嗜睡、注意力減退等副作用。 口服類固醇:多於症狀十分嚴重時才會使用,主要用於治療氣喘、濕疹並合併改善眼睛症狀。 (延伸閱讀:過敏藥有哪些?盤點5大常用過敏藥效,這種類固醇副作用大) 9大生活守則,預防過敏性結膜炎 經常打掃室內環境,並使用濕抹布或吸塵器,避免使用掃把或雞毛撢子,以減少灰塵飛揚。 避免在室內放置易產花粉或胞子的花草植物。 避免使用或放置容易沾附灰塵或過敏原的生活用品,如毛地毯、絨毛製品、布質窗簾與布沙發。 與家中有毛寵物(貓、狗、鳥)區分生活空間,盡量不讓寵物進入臥室,並於接觸寵物後立即洗手。 避免接觸香煙、香水、殺蟲劑及廚房煙霧等刺激物。  每1~2週以約55℃熱水清洗外蓋寢具(如床單、枕套、被單),並避免使用厚重毛毯。 此外,枕頭及棉被應時常曝曬,以減少塵蟎孳生。 維持室內溫濕度控制,盡量讓室內溫度保持25~27℃,濕度則控制在40~50%。 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室內空氣過敏原,並定期更換濾網。 減少配戴隱形眼鏡,若需使用,應選用合適的隱形眼鏡,並定期保養、更換,不要使用含有防腐劑的溶液清洗隱眼。 推薦閱讀:天然空氣清淨機!5植栽辦公居家都適用)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眼睛過敏/鼻過敏

洗鼻子能治好過敏?洗完鼻水反而更多?教你洗鼻器正確用法!

過敏性鼻炎病患,尤其是過敏兒的家長們,為改善孩子們的過敏症狀,通常會積極做功課,尋遍所有可能的改善方法,而洗鼻子(鼻腔沖洗)便是其中之一。 不少父母聽聞洗鼻子可治療過敏,紛紛買了洗鼻器幫孩子洗鼻子,但洗完後不僅鼻子過敏絲毫不見改善,鼻水量反而增加,讓家長不知如何是好。 讓《Hello醫師》為你介紹洗鼻器,說明洗鼻器是否可以治療鼻子過敏、哪類人特別適合洗鼻子,以及洗鼻器的正確用法。 洗鼻器介紹 洗鼻器是一種清潔鼻腔的工具,可分為手動、電動(診所多用此類)2種,屬於低風險的第1級醫療器材。 洗鼻器的運作方式是藉由將生理食鹽水送入鼻腔,通過鼻前庭、鼻竇及鼻咽部,最後從另一側的鼻孔或嘴巴排出,將鼻腔內的細菌、汙垢與過敏原沖出,達到過濾雜質與有害物質、軟化黏稠分泌物,以及恢復鼻腔濕潤的功效,進而緩解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症狀。 洗鼻子只是輔助 過敏應優先用藥治療 從上段介紹可知,洗鼻器是透過物理性的方式將鼻腔內的髒污、過敏原排除,而生理食鹽水本身對治療鼻炎並無療效,就像沖水洗澡,但水並不會治療體內疾病,僅能移除外在的髒污。 由於鼻子過敏是因鼻腔黏膜接觸過敏原而觸發,因此透過洗鼻器去除過敏原,的確有助緩解過敏性鼻炎症狀。 然而,洗鼻子在治療鼻炎上(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僅作輔助功用,若症狀嚴重,仍需以過敏藥物作為治療主軸。(推薦閱讀:過敏藥有哪些?盤點5大常用過敏藥效,這種類固醇副作用大) 英國2007年曾針對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洗鼻子對改善慢性鼻竇炎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如下: 類固醇鼻噴劑改善慢性鼻竇炎的效果,比生理食鹽水洗鼻子更好(延伸閱讀:過敏亂用鼻噴劑,小心愈噴愈塞!鼻噴劑3大種類、功效與使用方法) 使用生理食鹽水洗鼻子可改善慢性鼻竇炎 使用抗組織胺藥物加上生理食鹽水洗鼻子,可提升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效果 生理食鹽水洗鼻子改善慢性鼻竇炎的效果,與按摩鼻腔鼻竇並無顯著差異 高張食鹽水和等張食鹽水對於改善鼻竇炎上,兩者效果並無顯著差異 同時,該研究也明確指出在緩解慢性鼻竇炎症狀上,應以類固醇鼻噴劑和抗組織胺等藥物控制症狀,再輔以生理食鹽水洗鼻法以達到加成效果。 不過,若鼻炎症狀輕微,平時確實可以藉由洗鼻子進行日常保養與緩解不適。 洗鼻子的常用適應症 一般而言,在臨床上鼻腔清洗多用於以下情況: 有黏稠鼻涕時(推薦閱讀:擤鼻涕太用力恐導致中耳炎、鼻竇炎!正確擤鼻涕3步驟!) 慢性鼻竇炎 萎縮性鼻炎 頭頸部放射治療後 鼻腔手術後 這4類人最適合洗鼻子 下列4類人最適合在工作結束後或症狀發生時洗鼻子,將鼻腔內的粉塵、過敏原、發炎物質與鼻腔分泌物去除,以減少鼻腔與呼吸道的負擔: 經常接觸廢氣工作者(如交通警察、工廠工人) 工作置身於多粉塵環境者(如工地工人、裝潢工人) 處在重度空污縣市的居民(如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及高屏等空氣品質監測常亮紅燈的縣市之居民) 過敏性鼻炎嚴重或正在接受鼻炎治療的患者 洗鼻子的步驟 清潔雙手:使用肥皂或洗手乳清潔雙手。(延伸閱讀:乾洗手效果差~還是清水肥皂最乾淨) 準備溫鹽水:在鼻腔沖洗瓶內加入生理食鹽水,並調配水溫至30~35°C,或加入專用洗鼻鹽,依照指示水量指示加入溫開水,並均勻搖晃瓶身,直到鹽粉完全溶解。 將瓶口頂住鼻孔:低頭湊近水槽,嘴巴微開,並以嘴巴呼吸。 輕輕擠壓瓶身:瓶口持續頂住鼻孔,輕輕擠壓瓶身,讓半瓶鹽水注入鼻腔,從另一側鼻孔或嘴巴流出。 排出鼻腔鹽水:洗完一側後,不要捏鼻子,用紙巾輕輕擤出。 清洗另一側鼻孔:重複3~5步驟,清洗另一側鼻孔。 完全排出清洗液:將頭部輕輕左右搖擺,緩緩吹氣將鼻內液體完全排出。 清洗洗鼻器與晾乾:使用清水徹底清洗,並放置於通風處晾乾。 不可不知!洗鼻子8點注意事項 生理食鹽水或以洗鼻鹽調製而成的鹽水,對鼻腔的黏膜細胞刺激性較小、傷害較小,最適合用於鼻腔清洗。 不可以使用自來水、蒸餾水、眼鏡用生理食鹽水或自行用鹽調配濃度不明的鹽水,避免鼻腔黏膜水腫和脹痛,甚至引起感染發炎。 可使用無碘鹽,以每500毫升水量加入4.5克的鹽調配鹽水。不建議使用海鹽調配,除售價較為昂貴外,更需擔心是否含有海中生物的殘骸或排泄物。 鹽水水溫需控制在30~35°C之間,過低或過高皆會刺激鼻腔黏膜細胞,引發更嚴重的不適或過敏反應。 洗鼻時水流力道不可以太強,避免鼻黏膜受傷腫脹,甚至流鼻血。 使用完洗鼻器後,務必洗淨晾乾,建議每3個月更換1次洗鼻器,以免細菌滋生。 洗鼻器屬輔助用品,建議使用前諮詢醫師意見,使用頻率至多早晚各1次或每晚1次即可。 建議於擁有藥商許可執照的藥局,購買具備醫療器材許可證的合格洗鼻器,避免購入品質不良的產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眼睛過敏/鼻過敏

擤鼻涕太用力恐導致中耳炎、鼻竇炎!正確擤鼻涕3步驟!

無論是鼻子過敏或感冒,只要鼻腔內充滿著令人不適的鼻涕,人就產生想擤鼻涕的衝動,但擤鼻涕小小一個動作其實充滿學問。 擤鼻涕不當,不只可能引起耳鳴、流鼻血,嚴重甚至會導致中耳炎、鼻竇炎。明明只是減緩不適的小動作,卻加劇或引起併發症,那可得不償失。 既然如此,把鼻涕吸回去比較好嗎?就讓《Hello醫師》告訴你為何會有鼻涕、擤鼻涕太用力可能引發哪些問題,並提供您正確擤鼻涕的方法。 為何會有鼻涕? 對於長期鼻子過敏嚴重的患者來說,心裡一定都曾納悶過「為什麼鼻涕會一直流個不停?」。其實每個人的鼻腔每天都會不段製造黏液,正常情況下,這些黏液會呈現清澈、透明狀,稱作鼻水或鼻涕,而鼻涕量增加或變色的原因則可大致分為以下2種: 過敏發炎反應:鼻黏膜因接觸到過敏原後,出現發炎反應,進而產生各種鼻部症狀,如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而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涕通常會呈透明色。 病毒感染症狀:因上呼吸道或鼻竇病毒感染,如感冒和鼻竇炎等,而出現的鼻部症狀,患者可能出現黃、綠色的鼻涕。(延伸閱讀:鼻塞、流鼻水?是感冒還是鼻子過敏?一分鐘看懂過敏和感冒差異) 為何要擤鼻涕?不能把鼻涕吸回去嗎? 如同人人皆擤過鼻涕,吸鼻涕也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情況。有時當鼻水流出,手邊又剛好有沒有衛生紙時,鼻子一吸,鼻涕就跑回鼻腔內部,危機暫時解除。 事實上,吸鼻涕偶一為之並無大礙,但頻繁吸鼻涕,不把鼻涕擤出卻可能造成以下問題: 過多鼻涕倒流至咽喉,使黏膜的黏液分泌增加,容易出現卡痰,也就是俗稱「喉嚨卡卡的」症狀。養成長期吸鼻涕的習慣,鼻、黏液會堆積在氣管和肺部,造成呼吸道變得狹窄,開始出現呼吸吃力或呼吸時出現雜音的情況。 若是感冒所引起的鼻涕,將鼻涕吸入鼻腔,會將含有病毒的鼻涕送回鼻腔深處,容易導致鼻竇炎。 因此無論原因為何,若鼻腔有鼻涕皆建議將鼻涕擤出。 擤鼻涕太用力,恐引發以下5症狀 流鼻血:因過於用力而導致鼻腔微血管破裂出血。 耳朵不適:最常見的情況,因為擤鼻涕太用力或在擤鼻涕時,同時將兩側鼻孔捏住,造成鼻腔與鼻咽部壓力增加,使鼻涕透過耳咽管(連接中耳腔與鼻咽的通道)進入中耳,進而出現耳朵痛、耳鳴、耳悶,甚至頭昏、頭痛等中耳炎症狀。(延伸閱讀:打噴嚏竟不可捏鼻!耳膜破裂風險高) 鼻竇炎:因擤鼻涕太用力或方法不當,將含有細菌的鼻涕吸入鼻竇(鼻腔周圍空腔),引發鼻竇炎。 眼部皮下氣腫、眼窩骨斷裂:因擤鼻涕太過用力,使眼瞼隔膜破裂或眼窩骨斷裂,屬於罕見病例,一般通常僅造成眼睛不適、疼痛。 縱膈腔氣腫:罕見病例,因擤鼻涕太過用力,將氣體從肺中擠出來,造成縱膈腔氣腫。 正確擤鼻涕的方法 擤鼻涕3步驟 自嘴巴吸氣,以避免倒吸鼻涕 壓住一側鼻孔,適力地將鼻涕擤出 結束後,再換另一側鼻孔,重複相同步驟 擤鼻涕2點注意事項 切忌大力擤鼻涕,以免造成流鼻血、耳朵不適等問題。 嚴禁2側鼻孔一起擤(同時壓住兩側鼻孔),會使鼻腔壓力過大,造成鼻涕流入鼻竇或耳咽管。(延伸閱讀:打噴嚏竟不可捏鼻!耳膜破裂風險高)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眼睛過敏/鼻過敏

過敏藥有哪些?盤點5大常用過敏藥效,這種類固醇副作用大

鼻子過敏是十分惱人且難纏的症狀,即便許多人已盡力改善環境,打掃、除濕、換床單及與寵物分房等,過敏性鼻炎症狀卻仍不見緩解。 在這種情形下,過敏患者便需尋求藥物治療,但過敏藥百百種,要如何知道何種過敏藥最適合自己且最有效呢? 《Hello醫師》為你介紹所有常見過敏藥的種類、功效與藥名,一次讓你了解哪些過敏藥最適合自己,哪些應小心使用。 過敏藥有5大類 過敏藥可分成5大類: 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 類固醇(Corticosteroids) 去充血劑(Decongestants) 肥大細胞穩定劑(Mast cell stabilizers) 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Leukotriene antagonists) 以上藥物皆可治療或緩解過敏性鼻炎,但依據使用方式、藥劑成分又可細分不同類型,以下依序為大家介紹。 1. 抗組織胺 第一型組織胺接受體阻斷劑(H1 receptor blocker)能阻斷組織胺所媒介的過敏反應,對鼻癢、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的治療效果顯著,但對鼻塞的改善效果並不理想。 依使用方式可分為: 口服抗組織胺:以二代抗組織胺為主要用藥,眼、鼻症狀大多於1小時內發揮效果,減緩鼻塞的效果中等。 抗組織胺鼻噴劑:對眼、鼻症狀藥效迅速,最快30分鐘內發揮效果。 依成分則可分為: 第一代抗組織胺:有中樞神經的副作用,如鎮靜、嗜睡、疲倦及注意力減退等,並具有弱抗膽鹼素作用(Anti-cholinergic effect),可能造成解尿困難、便祕、口乾,因此兒童及攝護腺肥大患者需避免服用,服用後也需避免駕駛及操作危險機械。 第二代抗組織胺:由於不通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不會有中樞神經副作用,如鎮靜或嗜睡等,安全性較高,而且藥效作用時間較第一代長,一天只需服用1~2次,方便性高。 常見藥名: 第一代口服抗組織胺:佩你安錠(Pilian Tablet)、特息敏錠(Dex-CTM Tablet)、希普利敏液(Cypromin Solution)、勝克敏液(Cetirizine Oral Solution) 第二代口服抗組織胺:停敏膜衣錠(Denosin FC)、艾來錠(Allegra Tablet)、驅異樂膜衣錠(Xyzal Film-coated Tablet) 抗組織胺鼻噴劑:噴立停(Azetin Nasal Spray) 2. 類固醇 類固醇能抑制發炎反應,減緩釋出過敏介質及其化學反應,並穩定血管壁,減少滲出液。對過敏性鼻炎的各種症狀,如鼻癢、流鼻水、打噴嚏及鼻塞等都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依使用方式可分為: 口服類固醇:對於舒緩過敏性鼻炎症狀十分有效,但因易引起諸多副作用,應避免長期使用,通常用於嚴重過敏性鼻炎症狀急性期。 類固醇鼻噴劑:屬於第一線治療用藥,在長期過敏性鼻炎控制上療效顯著。除可緩解諸多鼻炎症狀,對鼻充血與嗅覺恢復亦有效果。使用後6~12小時產生功效,但最大療效需連續使用數天才可達到。(延伸閱讀:類固醇不可怕!合理使用能減少副作用) 常見藥名: 口服類固醇:普力多寧錠(Predonine Tablet)、必爾生口服液(Kidsolone Oral Solution) 類固醇鼻噴劑:艾敏釋(Avamys Nasal Spray)、內舒拿(Nasonex Aqueous Nasal Spray) 3. 去充血劑(去鼻塞充血劑) 可使鼻甲中的血管收縮,緩解鼻塞症狀,多與其他類藥物併用。 依使用方法可分為: 去充血鼻噴劑:藥局所販售的鼻噴劑多為此類,適用於快速緩解鼻塞症狀,對其他鼻炎症狀皆無效果。此外,長期使用易會造成藥物性鼻炎,加劇鼻塞症狀,因此不建議連續使用超過3~5天。(延伸閱讀:過敏亂用鼻噴劑,小心愈噴愈塞!鼻噴劑3大種類、功效與使用方法) 口服去充血劑:因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散瞳等副作用,臨床上較少使用,並不建議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患者及小孩服用。 常見藥名: 去充血鼻噴劑:醫鼻易(Sindecon Nasal Spray)、歐治鼻(Otrivin Nasal Spray) 口服去充血劑:秀得寧錠(Seudorin Tablet) 4. […]


眼睛過敏/鼻過敏

小孩睡覺鼻塞習慣用口呼吸,長期下來小心暴牙、咬合不正!

鼻子過敏在台灣相當普遍,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幾位受過敏困擾的親友,無論成人、兒童皆不例外。當鼻子因過敏而塞住時,人便不自覺用口呼吸,但你知道用嘴巴呼吸其實有許多缺點嗎?小孩長期用口呼吸甚至可能會導致暴牙、咬合不正及臉部變形! 就讓《Hello醫師》告訴你用口呼吸的4大缺點,以及該如何矯正用口呼吸的情況,幫鼻子奪回呼吸的主導權。 長期用口呼吸的原因 除了兒童因肥胖、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等因素,患有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之外,長期用口呼吸的原因多可歸咎於鼻塞,以下簡列長期鼻塞的常見病因: 過敏性鼻炎 鼻中隔彎曲 慢性鼻竇炎 鼻息肉增生 肥厚性鼻炎(下鼻甲肉增生) 鼻腔腫瘤 長期用口呼吸的4大問題 1. 兒童可能暴牙、咬合不正,甚至臉部變形 由於兒童時期是骨骼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不正常的生理狀態會對骨骼造成很大影響。 過敏兒若睡覺長期習慣用口呼吸,容易使嘴唇周圍肌肉鬆弛、舌頭離開上顎降低至較低位置,上顎牙弓橫向發展的力量減輕,造成上顎異常狹窄,進而衍伸出暴牙、牙齒排列不正與咬合不正,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駝背、臉部窄長、顏面扁平等症狀。(推薦閱讀:兒童牙齒幾歲可矯正?矯正疑問大公開、3大情況可提早戴牙套) 2. 幼兒容易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幼兒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可能會造成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Pediatric obstructive sleep apnea),其屬於睡眠呼吸障礙的一種,常見症狀包括伴隨著呼吸中止的連續鼾聲、容易驚醒、尿床、生長速率變慢、食慾不佳、過動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而幼兒也會出現用口呼吸的現象。 然而,幼兒若長期習慣用口呼吸,也會容易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為用口呼吸會造成上述牙齒及顎骨生長異常,進而擠壓到鼻腔與鼻道的空間,導致鼻子的通氣度減少,提高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 3. 嘴巴呼吸易引發口臭 長期用口呼吸容易讓口腔內部的水分蒸發,形成口乾的狀況,而口腔一旦長期處於乾燥的狀態,就會容易增生細菌(如牙菌斑)、產生更多的揮發性氣體,並進而出現口腔異味,也就是口臭,嚴重時更可能因為牙菌斑過多而導致牙周病。 4. 容易引發氣喘或加劇鼻炎症狀 鼻孔具有過濾、加溫及保濕作用,在冬天或乾冷環境(如冷氣房)用口呼吸,會直接吸入乾冷空氣,容易誘發氣喘,而且鼻孔具有基本過濾功能,可阻止灰塵、異物進入肺部,降低肺部感染風險。 此外,長期用口呼吸也會造成鼻腔機能退化,變得異常敏感,加重鼻炎症狀,如一整夜睡覺皆用口呼吸,早上醒來鼻子因突然吸入過多空氣,而產生各種過敏症狀。 如何避免用口呼吸 若要避免用口呼吸,首先必需從用口呼吸的原因下手。若你是過敏性鼻炎患者,那便可藉由以下2種方法改善過敏情形: 藥物治療:如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或抗發炎藥物改善過敏狀況。(延伸閱讀:過敏藥有哪些?盤點5大常用過敏藥效,這種類固醇副作用大) 環境改善:避免接觸塵蟎、灰塵、黴菌、動物皮屑等過敏原。 若是因長期嚴重過敏性鼻炎而患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增生或肥厚性鼻炎,那便需要從治療疾病開始,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或進行手術治療。 若幼兒疑似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則建議先就醫諮詢。一旦確診,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況,透過口肌功能矯正器、口肌訓練、控制過敏等方法改善,或是直接切除扁桃腺或腺樣體來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