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流感症狀?多久會好?B流症狀差別、傳染與潛伏期完整看
B型流感是台灣每年秋冬常見的季節性流感之一,與A型流感並列主要流行株。究竟B型流感的症狀有哪些?與A流的差別在哪裡?B流的潛伏期與傳染期多長?《Hello醫師》帶您一次了解B型流感的症狀、傳染特性與治療重點。 B型流感病毒是什麼?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資料,B型流感(Influenza B)屬於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由流感病毒中的B型病毒所引起。 流感病毒共分為A、B、C、D四型,其中僅A、B型會造成季節性流行。不同於A型流感可感染人與動物並產生多種亞型,B型流感僅感染人類,且抗原變異速度較慢。 目前人類主要流行的B型流感病毒可再細分如下,兩者均可能在同一流感季交替流行: B/Victoria(維多利亞株) B/Yamagata(山形株) B流症狀有哪些? 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衛教資料,B型流感的常見症狀包括: 發燒 頭痛、喉嚨痛 肌肉痠痛、倦怠 流鼻水、咳嗽 部分患者會出現腹瀉或嘔吐等腸胃道不適 與一般感冒相比,B型流感症狀通常更急、更重,初期多以高燒、全身痠痛與疲倦為主。若出現流感症狀可至鄰近診所就醫。 提醒您,若出現下列危險徵兆,表示病情可能惡化,請儘速至大醫院就醫,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 缺氧發紺,嘴唇或指尖發紫、發藍 咳出血痰或痰液變濃 胸痛 意識改變或反應遲鈍 低血壓 高燒持續超過72小時 B型、A型流感的差別? 根據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的資料,A型與B型流感皆屬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但在宿主範圍、病毒變異性與臨床表現上有所不同: B型流感 A型流感 亞型 無 H1N1、H3N2 感染對象 僅感染人類 人、禽鳥、哺乳動物 變異性 抗原變異小(較穩定) 抗原變異性大 流行病學 區域性流行 易引起大流行 嚴重度 相對輕微,但高危險族群易有嚴重併發症 症狀較嚴重 根據台灣內科醫學會的分析,流感的重症與死亡病例通常以A型為主,不過B型仍可能造成高危險族群嚴重併發症,特別是幼童與免疫功能低下者。 (延伸閱讀:A型流感症狀?多久會好?會自己好嗎?A流與感冒差異一次看) B型流感多久會好?會自己好嗎? 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的說明,流感的病程長短與個人體質、年齡及免疫狀況有關,通常在發病後約1週內可痊癒,不過,疲倦或咳嗽等症狀有時可能持續長達2週。 一般而言,人體能自行產生免疫反應清除流感病毒,但高風險族群因免疫力較弱,症狀較嚴重,也有較高風險產生併發症,因此應及早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使用抗病毒藥物。 疾管署指出,在發病後48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物(如Oseltamivir、Zanamivir等),治療效果最佳,可縮短病程並減少併發症。 B型流感會傳染嗎?潛伏期多長? B型流感的潛伏期約1~4天,平均2天。患者在發病前1~2天至症狀出現後第5~7天都有傳染力。成人在發病後3~4天內傳染力最強,幼童與免疫力低下者的病毒排放期更長,可達2週甚至數週。 B型流感的傳染途徑主要有2種: 飛沫傳染:患者咳嗽、打噴嚏時的飛沫傳播病毒。 接觸傳染:接觸被口沫、鼻涕污染的物品表面,再碰觸口、鼻或眼睛。 因此在流感流行季節,建議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傳播機率 感染B流要隔離嗎? 根據疾管署公告,流感(包含A型與B型)屬於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只有出現重症或併發症且需進入加護病房治療的患者才須通報;一般輕症病患不須隔離。 不過,因為B型流感仍具高傳染性,疾管署建議在症狀明顯時,仍應在家休息並避免接觸他人,尤其是在發病後3~4天內的高傳染期。 此外,感染者應持續佩戴口罩、保持良好手部衛生、避免前往人多的場所,直到退燒後24小時且整體症狀改善後,再考慮恢復上班或上課 感染B流可以上班、上課嗎? 疾管署建議,感染流感的兒童及幼兒、學生或上班族應遵循「退燒後至少滿24小時再返回學校或職場」原則,且應確認是在未使用退燒藥物的情況下退燒。 若症狀仍持續(如咳嗽、喉嚨痛、倦怠),建議多休息數日,以防傳染給他人。對於嬰幼兒、孕婦或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醫師通常會建議延長休養時間,以確保完全康復,再返回幼兒園或職場等集體環境。 B型流感有特效藥嗎? 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臨床資料,目前B型流感的治療以抗病毒藥物搭配支持性療法為主。最常使用的抗病毒藥物屬於「神經胺酸酶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s),包含: Oseltamivir(克流感,口服藥) Zanamivir(瑞樂沙,吸入劑) Peramivir(瑞貝塔,靜脈注射) 這些藥物皆能同時治療A型與B型流感,若能在發病後48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可縮短病程並減少併發症發生率。 除藥物治療外,仍應充足休息、補充水分並按時服藥,若出現呼吸困難、持續高燒、意識不清或其他危險徵兆,應立即就醫 B型流感有後遺症嗎? 多數B型流感患者可在1週內康復,通常不會留下長期後遺症。不過,仍有少數病例出現嚴重併發症,如病毒性或細菌性肺炎、中耳炎、腦炎、心包膜炎及其他嚴重的繼發性感染等。因此,在康復後仍應密切觀察身體狀況,若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或意識改變等異常,請盡快就醫。 以下族群因免疫力較弱或慢性疾病影響,感染後發生重症或併發症的風險較高: 嬰幼兒(尤其未滿5歲者) 65歲以上長者 居住於安養或長期照護機構的住民 具有慢性肺病(含氣喘)、心血管、腎臟、肝臟、神經、血液、糖尿病或代謝疾病者 有血紅素病變或免疫不全(含愛滋病毒帶原者),須長期治療、追蹤或住院者 孕婦 肥胖者(身體質量指數 BMI≧30) 6個月至18歲需長期接受阿斯匹靈治療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