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健康

呼吸道健康小至咳嗽或普通感冒,一直到 2003 年的 SARS 或 2020 年的武漢肺炎,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與呼吸道健康相關的症狀與疾病介紹,以及各種健康資訊。

基礎知識

呼吸道健康

B型流感症狀?多久會好?B流症狀差別、傳染與潛伏期完整看

B型流感是台灣每年秋冬常見的季節性流感之一,與A型流感並列主要流行株。究竟B型流感的症狀有哪些?與A流的差別在哪裡?B流的潛伏期與傳染期多長?《Hello醫師》帶您一次了解B型流感的症狀、傳染特性與治療重點。 B型流感病毒是什麼?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資料,B型流感(Influenza B)屬於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由流感病毒中的B型病毒所引起。 流感病毒共分為A、B、C、D四型,其中僅A、B型會造成季節性流行。不同於A型流感可感染人與動物並產生多種亞型,B型流感僅感染人類,且抗原變異速度較慢。 目前人類主要流行的B型流感病毒可再細分如下,兩者均可能在同一流感季交替流行: B/Victoria(維多利亞株) B/Yamagata(山形株) B流症狀有哪些? 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衛教資料,B型流感的常見症狀包括: 發燒 頭痛、喉嚨痛 肌肉痠痛、倦怠 流鼻水、咳嗽 部分患者會出現腹瀉或嘔吐等腸胃道不適 與一般感冒相比,B型流感症狀通常更急、更重,初期多以高燒、全身痠痛與疲倦為主。若出現流感症狀可至鄰近診所就醫。 提醒您,若出現下列危險徵兆,表示病情可能惡化,請儘速至大醫院就醫,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 缺氧發紺,嘴唇或指尖發紫、發藍 咳出血痰或痰液變濃 胸痛 意識改變或反應遲鈍 低血壓 高燒持續超過72小時 B型、A型流感的差別? 根據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的資料,A型與B型流感皆屬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但在宿主範圍、病毒變異性與臨床表現上有所不同: B型流感 A型流感 亞型 無 H1N1、H3N2 感染對象 僅感染人類 人、禽鳥、哺乳動物 變異性 抗原變異小(較穩定) 抗原變異性大 流行病學 區域性流行 易引起大流行 嚴重度 相對輕微,但高危險族群易有嚴重併發症 症狀較嚴重 根據台灣內科醫學會的分析,流感的重症與死亡病例通常以A型為主,不過B型仍可能造成高危險族群嚴重併發症,特別是幼童與免疫功能低下者。 (延伸閱讀:A型流感症狀?多久會好?會自己好嗎?A流與感冒差異一次看) B型流感多久會好?會自己好嗎? 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的說明,流感的病程長短與個人體質、年齡及免疫狀況有關,通常在發病後約1週內可痊癒,不過,疲倦或咳嗽等症狀有時可能持續長達2週。 一般而言,人體能自行產生免疫反應清除流感病毒,但高風險族群因免疫力較弱,症狀較嚴重,也有較高風險產生併發症,因此應及早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使用抗病毒藥物。 疾管署指出,在發病後48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物(如Oseltamivir、Zanamivir等),治療效果最佳,可縮短病程並減少併發症。 B型流感會傳染嗎?潛伏期多長? B型流感的潛伏期約1~4天,平均2天。患者在發病前1~2天至症狀出現後第5~7天都有傳染力。成人在發病後3~4天內傳染力最強,幼童與免疫力低下者的病毒排放期更長,可達2週甚至數週。 B型流感的傳染途徑主要有2種: 飛沫傳染:患者咳嗽、打噴嚏時的飛沫傳播病毒。 接觸傳染:接觸被口沫、鼻涕污染的物品表面,再碰觸口、鼻或眼睛。 因此在流感流行季節,建議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傳播機率 感染B流要隔離嗎? 根據疾管署公告,流感(包含A型與B型)屬於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只有出現重症或併發症且需進入加護病房治療的患者才須通報;一般輕症病患不須隔離。 不過,因為B型流感仍具高傳染性,疾管署建議在症狀明顯時,仍應在家休息並避免接觸他人,尤其是在發病後3~4天內的高傳染期。 此外,感染者應持續佩戴口罩、保持良好手部衛生、避免前往人多的場所,直到退燒後24小時且整體症狀改善後,再考慮恢復上班或上課 感染B流可以上班、上課嗎? 疾管署建議,感染流感的兒童及幼兒、學生或上班族應遵循「退燒後至少滿24小時再返回學校或職場」原則,且應確認是在未使用退燒藥物的情況下退燒。 若症狀仍持續(如咳嗽、喉嚨痛、倦怠),建議多休息數日,以防傳染給他人。對於嬰幼兒、孕婦或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醫師通常會建議延長休養時間,以確保完全康復,再返回幼兒園或職場等集體環境。 B型流感有特效藥嗎? 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臨床資料,目前B型流感的治療以抗病毒藥物搭配支持性療法為主。最常使用的抗病毒藥物屬於「神經胺酸酶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s),包含: Oseltamivir(克流感,口服藥) Zanamivir(瑞樂沙,吸入劑) Peramivir(瑞貝塔,靜脈注射) 這些藥物皆能同時治療A型與B型流感,若能在發病後48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可縮短病程並減少併發症發生率。 除藥物治療外,仍應充足休息、補充水分並按時服藥,若出現呼吸困難、持續高燒、意識不清或其他危險徵兆,應立即就醫 B型流感有後遺症嗎? 多數B型流感患者可在1週內康復,通常不會留下長期後遺症。不過,仍有少數病例出現嚴重併發症,如病毒性或細菌性肺炎、中耳炎、腦炎、心包膜炎及其他嚴重的繼發性感染等。因此,在康復後仍應密切觀察身體狀況,若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或意識改變等異常,請盡快就醫。 以下族群因免疫力較弱或慢性疾病影響,感染後發生重症或併發症的風險較高: 嬰幼兒(尤其未滿5歲者) 65歲以上長者 居住於安養或長期照護機構的住民 具有慢性肺病(含氣喘)、心血管、腎臟、肝臟、神經、血液、糖尿病或代謝疾病者 有血紅素病變或免疫不全(含愛滋病毒帶原者),須長期治療、追蹤或住院者 孕婦 肥胖者(身體質量指數 BMI≧30) 6個月至18歲需長期接受阿斯匹靈治療者

探索更多呼吸道健康類別

看更多 呼吸道健康 相關文章

流行性感冒

兒童流感潮來襲!家長必看,預防流感3重點深入解析!

秋冬是流感流行期,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更是高峰期,每到這個時節,小孩只要突然開始「呿呿嗽」,不少父母便緊張了起來,害怕自己的寶貝染上流感。 兒童是流感的高危險群,症狀不僅可能更嚴重,也容易導致併發症,甚至造成生命危險。《Hello醫師》向您說明流感對兒童的威脅,解析預防流感3大重點,幫助您守護寶貝健康,戰勝流感病毒! 兒童流感勿輕忽!流感症狀一次看 兒童因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抵抗力弱,加上長期身處於托兒所、幼兒園等群聚環境,特別容易感染流感、出現嚴重症狀。 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因流感而住院的族群,以65歲以上長者為首要族群,其次就是0~4歲兒童。 兒童感染流感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咳嗽、喉嚨痛 流鼻水 發燒 頭痛 肌肉痠痛、疲倦 有時也可能出現噁心、嘔吐及腹瀉等腸胃道不適等狀況。 疾管署也提醒,學齡前幼兒感染流感後,約10~50%會併發中耳炎,併發重症則以肺炎為主;出現腦膜炎、橫貫性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等神經系統併發症的機率也較成人高。 兒童預防流感金三角:疫苗、做好日常防護、增強抵抗力 兒童預防流感有3大重點,分別為: 疫苗 做好日常防護 增強抵抗力 3項重點意義和效果均不相同,但只要確實顧到這3點,可降低感染流感或併發重症的風險,以下分別說明: 施打流感疫苗,降低重症風險 施打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重要的一環,因為流感疫苗有助於減輕症狀,降低重症風險。建議家長們每年均須按政府公告時程,帶小孩前往醫療院所接種流感疫苗,幫寶貝建立防護金鐘罩。 勤洗手、戴口罩,預防病毒侵入 接種疫苗後,兒童依舊可能感染流感,雖然症狀會比較輕微,但相信多數家長們仍希望小孩「能避則避」,盡量不要生病。 透過下列6點日常預防措施,融入生活,就能降低病毒入侵的機會: 勤洗手,尤其是用餐前,或抵達不同場所時,例如回家或抵達公司。 避免用手直接碰觸眼睛、鼻子或嘴巴。 流行期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處;若須出入,請配戴口罩。 同住家人有呼吸道症狀時,生病者須戴口罩,咳嗽或打噴嚏時,也須用衣袖或衛生紙遮住口鼻,並避免與兒童近距離接觸。 有流感症狀時,請立即就醫,依醫囑服用藥物,並在家休養,暫停上課。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 加強自身防護力:睡好、吃好,顧好腸道健康 預防措施可減少病毒侵入的機會,流感疫苗則可在兒童體內打造一條防線,讓病毒就算入侵,也無法大舉進攻。但若要小孩擁有強壯的好體質,避免生病,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作法,還是應該從提升免疫力做起。 人體的免疫力與作息、飲食及腸道健康息息相關,對於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的兒童更是如此。 1.睡眠充足、作息規律 睡眠時間長短不僅影響免疫力,也會影響發育;規律的日常作息則可幫助建立生理時鐘,讓小孩在應上床的時間,可輕鬆入睡,睡眠品質也會比較好。 2.均衡飲食、多喝水 每日多喝水,因為水分有助於維持黏膜濕潤,幫助抵擋病菌入侵;多樣化的蔬果也很重要,可幫助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抗氧化劑;選擇食物時,也建議以原型食物為主,同時減少攝取加工食物。 3.打造腸道好菌,平衡免疫力 近年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腸道健康與免疫系統有關。腸道作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存在著約10~100兆的腸道細菌,這些腸道菌會形成菌叢,透過代謝、神經等各方面連結,影響免疫系統。 據肝病防治基金會指出,胎兒腸道是無菌狀態,在出生後,細菌才會透過母乳、飲食及空氣等各種管道進駐體內;一般來說,腸道菌叢從無到有,再發展至菌相平衡的階段,約需3年時間,而這期間也同時是免疫系統的塑型期;因此,3歲以前的嬰幼兒較容易受到病毒、細菌入侵而有腹瀉問題,需特別注意腸道健康。 不同的基因、飲食、使用藥物,或甚至母親生產的方式,都會影響腸道菌叢的建立;研究也發現,相較於剖腹產的嬰兒,自然產的孩子長大後更少有過敏、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等免疫問題,推測可能與自然產的新生兒,從母親產道分娩時接觸陰道的乳酸菌有關;由此可見,腸道菌對寶寶健康的影響。 若要打造健康的腸道菌叢,除了飲食均衡,維持健康的腸道環境,並多吃蔬果,替體內好菌提供益生質等養分之外,也可考慮適時為兒童補充益生菌。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寶寶出生的前6個月應持續哺餵母乳,並且可以延續到寶寶2歲以上,因為母乳不僅含有益生菌,也提供寶寶成長所需的各種營養;然而,若媽媽因為工作、家庭等原因無法持續哺乳,可考慮在副食品之外,適度為寶寶補充益生菌。 有研究1,2,3指出,特定的益生菌菌株,例如K47、CRL1505、LGG、NTU101等,可發揮較佳調節能力,幫助兒童打造健康好體質,減少各種常見的季節性傳染病問題。 一旦腸道愈趨健康,腸道菌叢維持平衡狀態,不僅身體會變得健康,各方面生理機能例如消化、排便、營養吸收等,也會隨之產生正面變化,讓孩子健康長大。 最後提醒家長,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等,都有助於增強體力、保健身體。在流感流行期間,請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勤洗手,以預防病毒感染,遠離生病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一般感冒

一直咳嗽怎麼辦?7種有效止咳方法:喝什麼、做什麼一次懂

咳嗽是身體為排出氣管內異物所產生的正常保護機制,但咳嗽咳不停,不僅帶來不適,也可能造成胸痛或影響睡眠品質。 究竟一直咳嗽怎麼辦?哪些止咳方法最有效?《Hello醫師》為您整理7種快速止咳的有效方法,減輕咳嗽帶來的困擾。 一直咳嗽的原因? 咳嗽通常是因為呼吸道疾病所引起,例如感冒、喉炎、支氣管炎、肺結核及肺炎,或是物理性刺激、化學刺激、溫度刺激(過敏)及服用特定藥物等。 此外,鼻子、心臟及腸胃方面的問題,有時也會造成咳嗽,例如胃食道逆流、嗆到或心臟衰竭等。(延伸閱讀:咳嗽:原因、症狀、診斷、治療、舒緩方式) 若只是短暫性的輕微咳嗽,沒有其他症狀,通常不需立即去看醫師,可以透過以下8種方法來緩解: 7大有效止咳方法一次看 休息時,將頭部墊高,保持呼吸暢通 喝溫熱水時,要小口慢慢吞下,潤喉化痰的效果更好 適時飲用添加蜂蜜的溫水,幫助清熱潤燥,減緩喉頭乾癢 使用溫鹽水漱口、沖洗鼻腔,有助於減緩症狀 減少接觸過敏原,避免刺激呼吸道 洗熱水澡或蒸氣浴可幫助舒緩呼吸道 嚴重不適,可使用止咳藥緩解症狀(6歲以下不宜服用) 止咳方法1.墊高頭部休息 躺下時用枕頭墊高頭部(約15-30度)的臥姿或半側臥姿姿勢,有助呼吸道順暢。 止咳方法2.小口慢慢喝水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指出,若咽喉乾燥、痰少不易咳出時,應多喝溫熱開水;喝水時宜先含在口中,再慢慢吞下,如此潤喉化痰的效果較好,也不會造成腹脹、頻尿等副作用。 止咳方法3.蜂蜜溫水(不適合1歲以下的嬰兒)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進一步補充,蜂蜜有清熱潤燥的作用,能減緩氣管炎所引起的喉頭乾癢,並幫助排出氣管積痰。 若經常因為喉頭乾癢而咳嗽,建議平時可多飲用蜂蜜水,以保養喉嚨、減少咳嗽。 止咳方法4.溫鹽水漱口、沖洗鼻腔 一項蘇格蘭研究發現,用鹽水漱口和鹽水沖洗鼻腔,有助於減輕感冒症狀,並縮短咳嗽等症狀的持續時間(約減少2天)。 可用鹽水漱口1天3次,鹽分濃度要滲透壓比人體高,因此可用1杯200毫升的溫水加2克鹽調製。 不過,用鹽水漱口時,難免會吞入部份鹽水,需要限制鈉攝取的高血壓和腎臟病患,不適合使用鹽水漱口。 止咳方法5.避免刺激呼吸道、接觸過敏原 吸入油煙、菸(包含二手菸)、廢氣、大量懸浮微粒或化學物質,都可能刺激呼吸道,造成咳嗽。 若您為過敏體質,頻繁接觸黴菌、塵蟎等台灣常見的過敏原,也可能誘發過敏反應,引起咳嗽。 建議可加強減少室內空汙,例如開抽油煙機、空氣清淨機,或是避免抽菸;平時也可多加清潔環境、除溼,以減少過敏原。 止咳方法6.熱水澡或蒸氣浴 吸入水蒸氣可緩解喉嚨乾癢,稀釋濃稠的痰液,幫助排痰,建議可於飯前或飯後1個小時(以免因咳嗽厲害而導致嘔吐)洗熱水澡或泡澡。 針對因為痰多而導致咳嗽的嬰兒,台北榮民總醫院宋文舉主任建議使用以下方法緩解症狀,每次間隔時間約4~6小時,每次吸15~20分鐘左右。 使用熱毛巾散發水蒸氣:將熱毛巾湊近嬰兒,或輕敷臉上(但需注意不要影響寶寶呼吸),藉此讓嬰兒口鼻吸入水蒸氣。 蒸氣浴:在浴室內,打開熱水以產生大量水蒸氣,並將寶寶帶進浴室,讓寶寶把水蒸氣吸入氣管及肺內。 蒸鼻器:相較其他方法,使用寶寶專用蒸鼻器較方便,安全性也較高,但使用時仍需注意使用時間、溫度及寶寶的呼吸狀況。 吸蒸氣時或結束後,記得給寶寶拍痰,有助於咳嗽排出痰液。 止咳方法7.止咳藥(6歲以下不宜服用) 可至藥局購買非處方的止咳藥,以緩解咳嗽症狀。(延伸閱讀:搞懂5大常見感冒藥成份、副作用,服用感冒藥注意這5點) 注意:避免給6歲以下孩子服用止咳藥,避免窒息風險。 一直咳嗽需要去看醫師嗎? 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造成的咳嗽,通常很快就會自行痊癒,但若您有下列症狀,建議仍儘快就醫檢查,以免拖延惡化,或錯失特定疾病的黃金治療期: 咳嗽持續7天,情況仍沒有改善 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 睡覺時仍持續性咳嗽 咳嗽之後感到頭暈 咳嗽咳出血 胸痛 發燒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其他呼吸道疾病

百日咳疫苗整理!百日咳症狀?孕婦一定要打百日咳疫苗嗎?

2024年全球百日咳疫情升溫,台灣自1月至7月底,也累計16例確診個案,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在未接種百日咳疫苗的狀況下,確診病患可傳染給15~17人,傳染力極強;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就是施打百日咳疫苗。 究竟百日咳是什麼?百日咳症狀有哪些?孕婦能接種百日咳疫苗嗎?《Hello醫師》整理相關資訊,讓您一次掌握。 百日咳是什麼?百日咳症狀有哪些? 百日咳(Whooping cough)由百日咳桿菌(Pertussis)所引起,主要透過飛沫傳染,好發於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病患以5歲以下幼兒佔大宗。 百日咳一年四季皆可能發生感染,確診並痊癒後,通常可獲得長期的免疫力,但仍可能因再度感染而發病。 百日咳感染初期雖然沒有症狀,但已經具有傳染力;疾病潛伏期約6~20天,症狀平均持續6~8週,常見症狀包括: 咳嗽 咳嗽後嘔吐 打噴嚏 流鼻涕 輕微發燒 呼哮聲(whoop) 百日咳症狀發展3階段 黏膜期:症狀不明顯,僅輕微咳嗽。 陣發期:症狀為陣發性的咳嗽,可能持續1~2個月或更久;6個月以下的嬰兒與成人,無此典型症狀。 恢復期:症狀逐漸減輕,持續咳嗽2~3週後可能痊癒。 百日咳的診斷標準為:持續咳嗽2週以上,並且符合以下任一病徵條件: 陣發性咳嗽 吸入性哮聲 咳嗽後嘔吐 百日咳疫苗3大種類 接種時程、費用整理 預防百日咳主要的方法為接種疫苗。台灣百日咳疫苗共3大種類,2支公費、1支自費疫苗。 《Hello醫師》將疫苗名稱、施打時間與價格整理如下: 百日咳疫苗有副作用嗎?接種禁忌有哪些? 百日咳疫苗屬於非活性死菌疫苗,副作用主要發生於施打後24~48小時內;五合一疫苗的成分為非細胞性百日咳,相較於過去的三合一疫苗,可減少注射部位紅腫、疼痛或發燒等不良反應的機會。 接種百日咳疫苗後,可能會出現以下副作用: 注射部位紅、腫、痛 全身倦怠 頭痛 百日咳疫苗接種禁忌 曾接種相關疫苗且發生嚴重過敏者。 接種疫苗後7天內曾發生腦病變,且無其他可解釋的病因。 出生未滿6週。 百日咳疫苗防護力維持多久?要補打嗎? 百日咳疫苗的防護力約可維持5~10年,而且曾感染百日咳的病患,也可能再次感染,對此,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建議,成人每10年接種一劑。 百日咳疫苗孕婦一定要打嗎? 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是感染百日咳的高風險族群,感染後輕則出現類似感冒症狀,嚴重可能會嘔吐、呼吸困難、併發肺炎、腦病變甚至是死亡。研究顯示75%~85%的嬰幼兒,感染源為媽媽或其他親密照顧者。 嬰兒在出生後2個月可施打第一劑疫苗,施打後約一個月才會產生抗體,因此,嬰兒會出現3個月的防護力空窗期;而資料顯示,3個月以下的嬰兒若感染百日咳,死亡率高達85%。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呼籲,孕婦在每次孕期的28-36周,須自費施打一劑疫苗(Tdap),施打後2到4週會產生抗體,並可經由臍帶血傳給胎兒,達到保護寶寶,降低感染的機會。 百日咳疫苗為去活性疫苗,代表細菌已經死亡,疫苗僅利用表面抗原製作,因此,不會造成孕婦感染的風險。 若孕婦於懷孕階段無法接種疫苗,建議於生產後離開醫院前接種;此外,除了孕婦,其他照顧者也同樣建議自費接種疫苗,保護嬰兒的健康。 百日咳會自己好嗎?百日咳治療方式 百日咳主要治療方式為使用抗生素,發病早期(潛伏期或黏膜期),具有高度傳染力;在疾病初期,使用抗生素可以減經症狀、縮短傳染力,當病程進入陣發期,這時藥物雖然無法減輕症狀,但仍可縮短傳染期。 無接受抗生素治療患者,傳染期約3週;使用紅黴素類抗生素者,傳染期間僅持續至服藥後約5天。 台灣百日咳確定案例統計 統計至2024年7月30日,我國百日咳確定病例累計至16例,4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共11例。   2019年至2024年百日咳病例統計 年分 確診案例 2019年 23例 2020年 4例 2021年 0例 2022年 0例 2023年 0例 2024年 16例(統計至7/30)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流行性感冒

A型流感症狀?多久會好?會自己好嗎?A流與感冒差異一次看

A型流感是什麼?A流症狀有哪些?得了A流多久會好?會自己好嗎?A流和B流的差異為何?《Hello醫師》為您深入說明! A型流感病毒是什麼? A型流感病毒俗稱A流,能感染人、禽、豬、馬及其他動物;依紅血球凝集素(HA)與神經胺酸酶(NA)等兩種主要抗原的不同,可分為數十種亞型,其中感染人類的主要型別為: H1N1 H3N2 A流症狀有哪些? A流症狀依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說明,包括: 咳嗽、喉嚨痛 發燒 頭痛 流鼻水 肌肉痠痛 疲倦 約10%感染者有噁心、嘔吐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 A流症狀:併發症 A流症狀通常來得又快又猛,相較於感冒,病患可能連續高燒3~4天,少數情況下,還可能併發以下疾病: 肺炎 腦炎 心肌炎 其他嚴重的繼發性感染 神經系統疾病 感染A流後,若出現以下危險徵兆,請盡速(或轉診)至大醫院,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以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 呼吸急促 呼吸困難 發紺(缺氧、嘴唇發紫或變藍) 血痰 胸痛 意識改變 血壓低 A型流感、B型流感的症狀差異? A流症狀通常較嚴重,多數流感併發重症的病例以A型流感為主;B流症狀較輕微,常有腹瀉、肌肉酸痛等症狀,感染後,通常只有年長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才容易發生嚴重併發症。 A流症狀與感冒的差異?   A型流感 感冒 致病原 流感病毒 約有200多種病毒可引起,常見的有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或腺病毒等 影響範圍 全身性 呼吸道局部症狀為主 發病速度 突發性 突發/漸進性 主要症狀 發燒、咳嗽、肌肉酸痛、倦怠、流鼻水、喉嚨痛 喉嚨痛、打噴嚏、鼻塞、流鼻水 發燒 高燒3~4天 少發燒,僅體溫些微升高 病情 嚴重,難以工作或上課 較輕微 病程 約1~2週 約2~5天 併發症 肺炎、心肌炎、腦炎及其他嚴重之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症狀(雷氏症候群)等 少見(中耳炎或肺炎) 傳染性 高傳染性 傳染性不一 A型流感多久會好?A流症狀會自己好嗎? 感染A型流感後,通常須1~2週才會完全恢復。 A流雖可能透過免疫力痊癒,但因為流感症狀嚴重、病程長,建議可就醫治療,透過服用醫師開立之藥物,可幫助縮短病程,同時避免嚴重併發症。 A型流感潛伏期多長? A型流感的潛伏期(被感染至症狀出現)為1~4天,平均為2天。 A型流感會傳染嗎?A流傳染力多強?傳染途徑有哪些? 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指出,流感的傳染力最強是在症狀出現後3~4天內;此外,研究發現,成人感染後在發病前1~2天就開始排放病毒,雖然量較低,病毒排放高峰為發病後1~3天,並持續至發病後第5天。 若為免疫不全者,排放病毒的期間可能達數週或數月;兒童也很早就開始排放病毒,且量多、時間久,最長可達21天。 A型流感的主要傳染途徑為病患咳嗽或打噴嚏所產生的飛沫,因此在密閉空間或人多、擁擠狹窄處,更容易造成病毒傳播;另外,接觸病患的口沫或鼻涕等分泌物後,再碰觸自身的口、鼻或眼睛,也可能造成感染。 A型流感要隔離嗎?隔離幾天? 依據衛福部疾管署規定,A型流感屬於第四類傳染病,只有須進加護病房的重症或併發症患者須通報,因此一般感染者無須通報或隔離。 有A型流感可以上班、上課嗎? A型流感傳染力強,容易產生大規模流行,因此一旦確診,最好暫時待在家中休息,直到燒退後24小時,再視症狀嚴重性判斷是否如期上班或上學。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其他呼吸道疾病

RSV症狀是什麼?呼吸道融合病毒多久會好?原因、治療解析

RSV是什麼?呼吸道融合病毒介紹 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RSV),屬於單股RNA病毒,主要透過飛沫或近距離的接觸傳染,會造成呼吸道感染,為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對嬰幼兒的威脅最為明顯;在台灣,每年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高達9成為2歲以下的嬰幼兒。 RSV症狀有哪些?呼吸道融合病毒症狀解說 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典型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包括: 咳嗽 鼻塞、流鼻水 發燒:通常在初期出現 嬰兒感染後,通常還會出現以下症狀: 煩躁不安:經常哭鬧或睡不好。 食慾下降:對食物失去興趣。 活動力減少:容易累,休息或睡眠時間變長。 呼吸困難:例如呼吸比平常更急促。 哮喘:屬於較嚴重的症狀,在嬰幼兒身上特別常見。 中耳炎:為併發症的一種。 成人或年長者感染RSV後,若症狀惡化,可能會導致氣喘、急性細支氣管炎,或甚至演變為肺炎。 呼吸道融合病毒大人症狀較輕微,但仍須注意 大人或年紀較長的孩子感染RSV後,症狀一般較輕微,像普通感冒一樣,只須多休息、多喝水,維持飲食均衡,如果特別不舒服,再去醫院看診吃藥,通常就會逐漸緩解。 然而,如果是年長者、慢性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後通常有較高機率惡化,併發急性細支氣管炎或肺炎,因此一旦症狀惡化、高燒不退,請務必立即就醫治療。 (建議閱讀:2歲以下很危險!RSV病毒的症狀與治療) 呼吸道融合病毒多久會好? 呼吸道融合病毒一般感染後,須約2週時間才會完全痊癒。 RSV病毒感染7大高風險群 以下族群除了須嚴加預防感染外,一旦感染了,也務必盡速就醫,仔細觀察病情變化。 好發於未滿6個月的嬰兒 早產兒 有先天性心臟病或肺病的嬰幼兒 免疫系統較弱的孩童,如接受化療或器官移植的孩童 年長者 氣喘、鬱血性心臟衰竭或慢性阻塞性肺病之患者 免疫力低下患者,如白血病、愛滋病或HIV帶原者 RSV感染原因?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傳染途徑 呼吸道融合病毒屬於易傳播,高感染性的呼吸道病毒,只要病患咳嗽或打噴嚏,病毒就可能經由眼睛、鼻子或嘴巴等處進入身體。 此外,病毒也能在物品表面上存活數小時之久,因此接觸任何受污染物品後,再摸眼、口、鼻等部位,也容易感染病毒。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如何診斷? 醫師會透過理學檢查、症狀表現,判斷是否罹患呼吸道融合病毒,並視病況搭配以下檢查,以了解病情的嚴重程度: 無痛皮膚監測(又稱脈膊血氧感測):檢查血流中的氧氣濃度是否低於正常值。 血液測試:檢查白血球數目或確認是否有病毒、細菌或其他有機體存在。 胸部 X 光:檢查是否罹患肺炎。 實驗室檢查:檢查由鼻子取得的呼吸道分泌物,確認是否有病毒存在。 RSV治療方法? 1.支持性療法 在症狀較不嚴重時,醫師可能會建議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幫助退燒,也可能會在發現細菌性肺炎(Bacterial pneumonia)等細菌性併發症時,開立抗生素。 照護者請務必注意患者有無補充水分,仔細觀察是否有脫水(Dehydration)的徵兆,如口乾、尿量少或無尿、眼睛凹陷、極度煩燥或嗜睡。 2.住院治療 嚴重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時,可能須住院接受靜脈注射和使用呼吸加濕器;住院的嬰兒可能也須使用上呼吸器,讓呼吸更順暢,或是使用沙丁胺醇(Albuterol)等支氣管噴霧來治療哮喘。 RSV預防5重點 勤洗手、戴口罩 頻繁清潔和消毒物品表面,包括嬰幼兒的玩具 避免與任何有感冒或流感症狀的人密切接觸,或共用餐具 若成人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配戴口罩,並避免與寶寶有太多密切接觸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一般感冒

感冒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水果、超商、三餐外食全攻略

感冒時總是喉嚨痛、食慾差,連喝水都難以下嚥。除了按時休息與服藥,飲食也是幫助身體修復的重要關鍵。《Hello醫師》帶你一次了解感冒吃什麼比較快好、什麼不能吃,以及7-11、全家等便利商店、早餐店或外食時該怎麼選,讓你輕鬆吃對食物、加速康復! 感冒吃什麼比較快好?5大飲食原則 感冒時身體正努力對抗病毒、修復受損細胞,因此飲食重點在於補足能量與維持免疫系統運作,建議把握以下5點飲食原則: 補充優質蛋白質:蛋白質是免疫細胞與抗體的主要成分,能幫助組織修復,雞肉、魚、豆腐、雞蛋、豆漿、燕麥等都是好選擇。 多攝取維生素C:有助細胞修復與膠原蛋白生成,維持免疫功能,常見食物如芭樂、木瓜、花椰菜、甜椒等。 適量補充維生素D:有助免疫調節與降低感染風險,可從鮭魚、秋刀魚、蛋黃、菇類攝取,或適度日曬。 補充鋅與β-葡聚醣:鋅有助黏膜修復、維持味覺與食慾,來源包含牡蠣、南瓜子、豆類、瘦肉;β-葡聚醣存在於燕麥、大麥與菇類,有助提升免疫防禦力。 增加水分與電解質:發燒或流汗時容易脫水,可多喝水、清湯或電解質飲料。 若喉嚨痛、食慾差,可改吃溫和、柔軟、易吞嚥的食物,如蒸蛋、豆腐、白粥、燕麥粥等,避免過燙或太刺激的調味。 感冒吃什麼水果? 水果能提供維生素、植化素與水分,是感冒時不錯的營養來源,以下為營養師與專家建議的水果選擇: 芭樂、木瓜:維生素C含量高,有助提升免疫力。木瓜亦富含維生素A與β-胡蘿蔔素,能維持黏膜健康。 奇異果、草莓、藍莓:富含抗氧化物與類黃酮,可減少發炎反應,幫助身體對抗病毒。 水梨:水分多、能潤喉止咳。建議以燉煮或加冰糖蒸食的方式食用,減少寒性刺激。 柳丁、橘子:富含維生素C,有助恢復體力,但酸度較高,若喉嚨痛或咳嗽時應適量食用。 蘋果:性質溫和、富含纖維,可潤喉止咳、幫助消化。 若屬喉嚨痛、咳嗽型感冒,可優先選擇水梨、蘋果、木瓜等性質溫和水果。需注意的是,香蕉、芒果等高糖水果可能讓痰液變得更黏稠;喉嚨腫痛或咳嗽時,建議暫時少吃太甜或太酸的水果。 感冒可以吃什麼水果?看中醫怎麼說 中醫認為水果具有不同屬性,如寒涼、溫熱與平性。寒涼水果有助清熱降火、促進代謝,適合熱性體質或有喉嚨乾燥、發炎感的人;溫性水果則可驅寒補虛、改善畏寒症狀,較適合手腳冰冷、怕冷的體質。 整體原則為「寒者宜溫、熱者宜涼」,選擇與體質相互平衡的水果較佳。若不確定自身體質,建議選擇性質平和的水果,並以常溫或溫熱食用為宜,避免冰鎮水果刺激喉嚨與腸胃。 寒性水果:奇異果、百香果、香蕉、水梨、哈密瓜、西瓜、柚子、葡萄柚、椰子 溫性水果:芭樂、柳丁、棗子、水蜜桃、荔枝、龍眼、櫻桃 平性水果:木瓜、蘋果、藍莓、鳳梨、葡萄、蓮霧、火龍果、檸檬、釋迦 感冒吃什麼?7-11、全家等便利商店選擇一次看 外出或上班時沒時間煮飯,也能在便利商店選到適合感冒時期的食物。以下幾類食物能快速補充營養又不會造成腸胃負擔: 蛋白質來源 蛋類:茶葉蛋、茶碗蒸、水煮蛋、溏心蛋、蛋白丁 肉類:雞胸肉、鮭魚菲力、鱈魚或雞肉蛋白棒 奶、豆類:豆腐蛋白棒、無糖豆漿、燕麥豆奶、無糖優格 主食與能量來源 輕食:蒸烤地瓜、白吐司、口味清淡的三角飯糰或三明治 粥品:皮蛋瘦肉粥、香菇雞肉粥 湯類:雞湯、玉米濃湯、蔬菜湯 蔬果與飲品 新鮮切水果:芭樂、蘋果、奇異果 低糖電解質飲料(適量補充水分) 若喉嚨疼痛,可選擇冰涼柔軟食物如愛玉、杏仁豆腐汁等,但應避免太甜或黏稠的飲品,以免生痰或刺激喉嚨。 若胃口差或腸胃不適,建議以茶碗蒸、白吐司與電解質飲料為主,暫時避開會增加消化負擔的食物,尤其是乳製品與高油食物。 感冒可以吃什麼外食?早、午、晚餐推薦組合 即使外食,也能根據本文的飲食原則挑選清淡又營養的組合,以下針對台灣常見外食舉例: 早餐 西式早餐店:起司蛋吐司、肉鬆蛋吐司 + 無糖豆漿、熱牛奶 中式早餐店:白饅頭夾蛋 + 無糖豆漿 午、晚餐 便當、自助餐:白飯或粥 + 滷豆腐、滷雞腿、蒸魚 + 水煮或清炒青菜 麵店、小吃攤:清湯麵 + 切滷蛋、豆類 + 燙青菜 火鍋:昆布鍋底 + 飯或冬粉 + 清燙肉片或魚片 + 清燙蔬菜 請避免油炸、麻辣鍋、燒烤等高油重鹹料理,這些食物可能使喉嚨發炎、消化變慢;咖啡與含酒精飲品則容易導致脫水,不利康復。 若感冒初期食慾差,可先從流質飲食開始,如白粥、蒸蛋,逐步恢復至正常飲食。 感冒不能吃什麼? 感冒期間身體較虛弱,若攝取刺激或難消化的食物,容易加重不適。常見的飲食地雷包括: 高糖食物:蛋糕、甜飲、巧克力等會促進發炎並使喉嚨生痰。 油炸、燒烤、重口味料理:增加腸胃負擔,讓喉嚨痛更嚴重。 難消化食物:高纖蔬菜、年糕與粽子等糯米製品不易消化,建議改以粥或湯類。 含咖啡因飲品:咖啡、濃茶具利尿作用,可能使身體脫水。 酒精與高脂加工食品:可能干擾免疫系統或與藥物交互作用。 若為喉嚨痛或咳嗽型感冒,也不建議吃太酸或太辣的食物,以免刺激黏膜。 感冒補充什麼維他命?可以吃B群嗎? 除了蛋白質與水分外,營養素的補充能幫助身體更快恢復: 維生素C:幫助組織修復、縮短感冒時間,可從芭樂、奇異果、花椰菜攝取。 維生素D:維持免疫功能與降低感染風險,來源包括鮭魚、菇類、蛋黃。 維生素B群:協助能量代謝,減少疲勞感;可從全穀、豆類、瘦肉、蛋獲得。 鋅:促進黏膜修復與免疫調節,常見於牡蠣、南瓜子、牛肉。 β-葡聚醣:存在於燕麥、菇類,可提升自然免疫反應。 若日常飲食均衡,不需額外大量補充營養品。維生素與礦物質應優先從食物取得,補充劑僅適用於飲食不足或醫師建議的狀況。 感冒雖然沒有特效藥,但均衡飲食與充足休息是最好的恢復方式。選擇高蛋白、富含維生素C與D的食材,多喝水、避免油膩與刺激食物,就能讓身體更快恢復元氣。若症狀嚴重或持續不退,仍建議就醫評估,避免延誤治療。


氣喘

【醫師幫幫我9】父母最關心!兒童過敏氣喘新課題 從「全人」出發,名醫全方位守護兒少之道

從原本只想當小鎮醫師,到組成「國家級」氣喘衛教團隊、建立兒少保護中心,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黃璟隆秉持「公理正義」,自謙憑著一股傻勁,一路開疆闢土,希望建立一個「兒童健康、快樂生活」的世界;《Hello醫師》【醫師幫幫我】第9集特別邀請黃璟隆院長,分享他如何從「全人」角度出發的守護兒少之道;在直播中,回想起與病人的相處故事,他不禁潸然落淚,仁醫情懷,令人動容。 兒科權威黃璟隆院長是台灣第一位兒童風濕免疫醫師,不僅專精醫術,更積極投入醫學研究與教學,同時斜槓跨足媒體,撰寫氣喘衛教專欄,堪稱當年的知識性網紅。 「在診間看診,只能照顧一個個小朋友,若能過學校護理師、老師協助,就能及早發現孩子的氣喘症狀,及早治療」黃璟隆院長開始籌組團隊,利用假日時間全台走透透,進行氣喘衛教講座;後來,他又因接觸到受虐兒童,一心追求公平正義的他,看著孩童小小的身軀遍體麟傷,相當不忍,在醫院支持下,再跨足到兒少保護領域。黃院長用醫療專業與熱誠,守護兒童的健康,更積極替弱勢兒童打造一個公平正義的環境,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快樂成長。 台灣約有20%學童有氣喘問題,但氣喘初期的症狀和感冒類似,容易因為忽略而錯過黃金治療期;此外,錯誤的照護與用藥觀念,也可能讓氣喘症狀加劇,黃璟隆院長表示:「家長一聽到孩子要使用類固醇都很擔心,其實,氣喘患者使用的吸入劑型類固醇副作用微乎其微,家長不要害怕用藥,唯有正確的用藥,才能減少急性氣喘的發作,等到症狀穩定後,藥物是有機會減量,甚至是停藥」。 黃璟隆院長行醫的路上,無論是在研究獲臨床治療領域都獲得許多的肯定,包括代表兒少保護最高榮耀的紫絲帶獎(第三屆)、2019年醫療典範獎、以及獲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公佈之「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全球前2%「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2)」等等,更多黃璟隆院長的精彩故事與氣喘照護內容,千萬不要錯過。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九集(完整版): 父母最關心!兒童過敏氣喘新課題 從「全人」出發 名醫全方位守護兒少之道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八集(完整版): 從臺灣邁向國際生殖學術殿堂「生殖醫學教父的奮鬥人生」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七集(完整版): 糖友怕扎針?名醫游能俊院長帶您了解 「連續血糖監測儀的多重宇宙」   更多【醫師幫幫我】內容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氣喘

請注意!8個外顯的氣喘症狀別輕忽

生活環境裡的各種汙染程度若逐漸增加,對氣喘(或稱支氣管氣喘)患者的負面影響就愈大,雖然氣喘是常見的問題,但卻沒有獲得病人、病人的家人和社會的重視,再加上對於氣喘症狀、病因或預防方式,缺乏了解或了解不足,使得氣喘的治療更難了,甚至會危及病人的生命。 以下介紹8個明顯可見的外在症狀,請大家務必注意。然而,這些症狀都是外顯性的臨床症狀,容易與肺病的一些症狀搞混,也提醒大家要留意。 1. 慢性且持續性地咳嗽 咳嗽是身體為了使勁咳出過敏物,或是被例如花粉、灰塵,或噴出的香菸、煙霧等環境過敏原影響時的自然反應。有很多原因都會引起咳嗽,例如鼻竇感染(Sinus infections)或感冒。儘管如此,長期咳嗽也可能是氣喘的症狀之一,同時,當您在夜晚常因呼吸道突然緊縮而醒來,就應盡快諮詢醫師。 2. 喘鳴 喘鳴(Wheezing)也是氣喘的典型症狀之一,當空氣無法正常通過肺部時,便會產生這種聲音,遇到冷空氣時,特別容易發生喘鳴。對某些人來說,在寒冷的天氣裡運動,也很容易引起喘鳴的反應。因此,想要及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應密切注意在不同氣溫下運動時,引發的身體反應。 3. 清喉嚨 清喉嚨是為了要把卡在喉嚨裡的黏液推出去的動作,在喉嚨、鼻腔及鼻竇中有黏膜,當受到刺激時,黏液就會變多。喉嚨以及其他器官裡有黏液產生,可能是氣喘的症狀之一。 4. 呼吸短促(即使是輕度運動) 若您曾在輕鬆的運動之後,就有呼吸短促的現象,需要坐下來緩和呼吸才能繼續運動的經驗,這代表您可能有氣喘。因為即使是輕度運動,都會讓您呼吸短促、感到胸口沉重,並且必須坐下緩和呼吸,直到可以繼續正常的活動,因此建議您應該前往醫院檢查,若確診是氣喘,也能早點接受治療。 5. 疲勞 如果您有時候會沒來由地感到疲倦、喘鳴、不規律的呼吸和胸口沉重,那表示您很可能有氣喘,因為上述情形都是氣喘的症狀,因缺乏足夠的氧氣,而導致身體疲倦,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氣喘病人,常抱怨隨時隨地都覺得身體很累。 6. 高度敏感 當身體暴露在例如花粉、動物毛髮、天氣等過敏原中,就很容易被過敏原影響時,表示您可能有支氣管氣喘,且對這些物質的敏感度很高,特別是有些食物例如海鮮、罐頭食品及某些種子類食物。 7. 從小就受支氣管炎所苦 若您自兒童時期開始,就常罹患支氣管炎(Bronchitis),導致支氣管需將氧氣運送進肺部,可能會因此增加日後罹患氣喘的風險。 8. 頻繁地「燒聲」 經常性地失去聲音,雖然不是氣喘的症狀之一,但如果您失聲的頻率很高,同時還伴隨著其他症狀時,就應尋求醫療協助,以釐清導致失聲的主要原因。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呼吸道健康

咳嗽:原因、症狀、診斷、治療、舒緩方式

咳嗽的基本概念 當呼吸道的細胞發炎時,會發生咳嗽(Cough)的動作。由於發炎,促使空氣從肺排出時,會有較高的壓力。依據咳嗽發生與持續的期間長短,可分為急性、亞急性與慢性三種類型。 咳嗽有多常見? 咳嗽是身體保護肺臟的一種自然且常見的反射動作,可幫助清除呼吸道裡的肺部刺激物,像煙霧、黏液(細微物質)等,以預防發生感染。如果不進一步檢查,長時間的咳嗽會產生讓人不舒服的副作用,而且可能發生危險。任何年齡的病患都有可能受到咳嗽影響,若能有效做好風險因素管理,則能降低咳嗽的機率,關於這一點,請跟您的醫師進一步詳細討論。 咳嗽的症狀 咳嗽通常會有些症狀,可能是慢性或急性,常見的症狀如下: 發燒 感冒 身體疼痛 喉嚨痛 噁心、嘔吐 頭痛 盜汗 流鼻水 鼻子過敏 有些症狀可能沒列在上面,如果你對任何症狀有疑慮,請諮詢你的醫師。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師? 因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造成的咳嗽,通常很快就會自行消失痊癒。然而,如果你有下列症狀,還是請儘快去看醫師: 咳嗽之後感到頭暈 咳嗽咳出血 胸痛 夜晚持續性地咳嗽 發燒 七天之後,咳嗽的情況仍沒有改善 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 如果你有上述任何症狀,或其他問題,請諮詢你的醫師。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你的醫師詳細討論病情,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咳嗽的原因 當您的肺裡有刺激物的時候,身體的自然反應是經由咳嗽,把刺激物排出來。有很多東西都會刺激您的肺,例如:  病毒:咳嗽最常見的原因是,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病毒。生病時,肺會藉由咳嗽將病毒排出。  過敏與氣喘:你的肺會利用咳嗽,試著排出令身體不適的東西。  刺激物:例如冷空氣,香菸,煙霧,或是味道強烈的香水,這些刺激物都會導致咳嗽。  其他可能造成咳嗽的因素:還包括肺部發炎,睡眠呼吸中止,意志消沈或感到憂鬱,以及某些特定藥物的副作用。 咳嗽的風險因子 來自生活環境周遭的刺激物,會使咳嗽變得更糟。如:抽菸的人會有咳嗽的情況,如果停止抽菸,咳嗽會獲得改善,如果繼續抽菸,情況反而會變得更糟。 如果有慢性的肺部疾病,如:氣喘或慢性支氣管炎,那麼當患者身處某些特定的地方,或從事某些活動時,可能會有持續咳嗽的情況。 有些藥物,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會導致咳嗽,不過一旦停止服用此藥物後,會變成乾咳,情況可獲得改善。 咳嗽的診斷與治療 請注意,這裡提供的資訊,並不能取代專業醫師的囑咐。想了解更多資訊,請隨時與您的醫師諮詢。 咳嗽的診斷 要確診症狀是咳嗽,主要是根據您提供給醫師的訊息而定。醫師診斷時,會問您一些問題,如:咳嗽已經有多久了,相關的病徵與症狀,有哪些情況會讓咳嗽變得更嚴重或改善等。有時候在進行診斷之前,醫師可能會請您先做身體檢查或診斷檢驗。藉由提供正確的資訊、和醫師討論您的身體狀況,同時保持主動,並且對自己的健康照護擁有控制權,是很重要的。 如何治療咳嗽? 通常經由病毒感染的咳嗽會自行痊癒。無論如何,下列藥物,可以緩解症狀或幫助免疫系統對抗相關疾病:  含有祛痰劑(Expectorants)和鎮咳藥(Antitussives)的咳嗽藥  咳嗽抑制劑,包括:嗎啉乙基嗎啡(Pholcodine, 福爾可定) 、右旋美沙酚(Dextromethorphan 右甲嗎喃)、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  抗生素(Antibiotics) 舒緩咳嗽的生活調整和居家療法 下列的生活型態和居家治療方法,將有助舒緩咳嗽的狀況: 充分的休息。休息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讓身體能更有效抵抗病毒侵擾。 喝大量的水或是乾淨的清流質液體,讓身體飽含水分。  減少抽菸或戒菸。  避免去潮濕、濕氣重的地方。  咳嗽時,吃些蜂蜜舒緩喉嚨,以預防並減緩咳嗽的程度。(同場加映:喉嚨痛怎麼辦?6招有效緩解喉嚨不適) 很多藥用植物在舒緩和降低咳嗽的誘發上,是很有效的。如:可以用雲杉(Spruce, 松樹 Pine trees)、赤榆(Slippery elm)、藥蜀葵(Marshmallow)的根,治療乾咳。常春藤(Ivy)、麝香草(Thyme)、甘草(Liquorice)的根,則能改善多痰的咳嗽。 如果還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協助找到最適合你的治療方法。


其他呼吸道疾病

缺氧

缺氧的定義 缺氧(Hypoxia)是身體組織含氧量少的情形,是由低血氧症(Hypoxemia)引起的,也就是血液中的氧氣濃度,低於正常水平。有時,缺氧一詞概括了缺氧及低血氧症兩種情況,這兩者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導致呼吸和循環困難的症狀。正常的動脈血氧濃度大約是75~100毫米汞柱(mmHg),若數值低於60 mmHg,就代表缺氧並需給氧治療。 缺氧有多常見? 缺氧十分常見,且會影響所有年齡層的人,但只要多留意便能降低發生的機率。 缺氧的症狀 缺氧的症狀會因人而異,不過常見的缺氧症狀如下: 呼吸道問題: 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咳嗽及哮喘 心血管問題: 心跳加快(推薦閱讀:心血管疾病很要命!10 招教你護心臟) 腦部及精神問題: 頭痛及意識混亂 皮膚: 顏色從櫻桃色轉至藍色 其他: 坐立不安及出汗 上述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師? 若有下列任何一種症狀,建議就醫諮詢: 即便只是輕微的活動或處於休息狀態,仍然感到氣短、喘不過氣。 活動時,喘不過氣的情形更加嚴重。 睡眠時期呼吸短促導致睡眠中斷,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的症狀。 若有下列症狀,請立即聯繫醫師:  喘不過氣的情形突然發作,且非常嚴重,影響到活動能力。 嚴重的呼吸急促、咳嗽、心跳加快,在高海拔地區發生水腫。 缺氧的原因 缺氧是由呼吸道及循環系統的功能和結構異常引起的。下列情況可能導致缺氧: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肺氣腫(Emphysema) 支氣管炎(Bronchitis) 肺水腫(Pulmonary edema) 貧血(Anemia):只有少數紅血球能攜帶氧氣及氰化物(Cyanide)中毒 新冠肺炎(Omicron病株較少出現快樂缺氧的症狀,如家中血氧機檢測低於90,須注意呼吸狀況,如果持續低於90就要送醫) 缺氧可能由嚴重的氣喘發作引起,發作期間呼吸道明顯變窄,使得空氣無法進入肺部。有時,服用的藥物也會導致缺氧,例如強效止痛藥和其他抑制呼吸的藥物。 缺氧的風險因素 缺氧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環境因素:包含吸菸、二手菸、空氣污染、化學製劑、落塵或位處高海拔地區。 健康因素:可能是肺部或心血管,處於不健康的狀態。 缺氧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缺氧? 醫師會利用脈搏血氧飽和度分析儀(Pulse Oximeter,一種夾在手指上的醫療儀器),或直接檢測從動脈採集的血液樣本,來評估血液中的氧氣濃度。正常的血氧讀數應為95%~100%,若低於90%,便是處於缺氧狀態。 若醫師想了解是否有其他潛在的因素導致缺氧,例如一氧化碳中毒等,可能會進行肺部功能或其他檢查,幫助確認不明低血氧的原因。 如何治療缺氧? 必須待在醫院接受治療並追蹤含氧濃度,若發生緊急狀況,最重要的是讓更多氧氣進入身體。醫師可能會使用氧氣面罩,覆蓋鼻子和嘴巴,或者給予氧氣鼻管。 若上述仍無法讓血氧濃度提高至正常水平,可能會使用口服吸入器或氣喘藥物,好讓病人更容易呼吸。若這些方法仍起不了作用,還能夠由靜脈注射藥物,或短期內使用類固醇藥物,治療肺炎。 缺氧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的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改善缺氧狀況: 戒菸:若您有缺氧症或其他肺部疾病,為了改善情況,首要任務就是戒菸。 避免被動吸菸:除了戒菸以外,最好遠離有人吸菸的地方,二手菸比自己吸菸對肺部的危害更嚴重。 規律運動:適當的運動,能幫助提升整體肌力和耐力。 飲食均衡,並保持活力。 了解氣喘發作的誘因,並避免發作。 若上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