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

台灣每年約有六至七萬的洗腎人口。腎臟病種類繁多,腎臟組織長期受損,導致結構或功能無法恢復正常,稱為慢性腎臟病,腎臟的其他組成都有可能發生疾病,治療和預後也有差別。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腎臟病的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腎臟病

腎衰竭

腎衰竭的定義 腎衰竭又稱為末期腎臟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是慢性腎臟病的最後階段,病人的腎臟功能,已經無法維持日常生活所需,比起正常的腎臟,您的腎臟功能可能只剩下10%以下,這意味您的腎臟已經無法有效運作,或是幾乎已經不能運作。 腎臟病通常會慢慢變得愈來愈嚴重,在您診斷患有腎臟病的10~20年之後,慢性腎臟病才會進入末期階段。如果您患有腎衰竭,可能的併發症有:高血壓、貧血(Anemia)、骨骼衰弱、嚴重營養不良、神經受損。 此外,腎衰竭也會提高您罹患心臟病、血管疾病的風險。請您注意,這些疾病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會發生。 腎衰竭有多常見? 腎衰竭十分常見,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發作,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 腎衰竭的症狀 腎衰竭常見的症狀有: 無法排尿 尿液量太多或過少 疲勞 體重莫名減輕 沒有食慾 噁心、嘔吐 皮膚乾燥、搔癢 皮膚顏色改變 肌肉痙攣 沒有飢餓感 腳、踝部腫脹 呼吸困難 入睡困難 呼吸時感到有異味 很容易就瘀青、鼻出血、糞便中有血 感到異常口渴 以上是例舉造成腎衰竭的常見原因,請諮詢您的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您患有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同時有上面列舉的任何徵兆或症狀,請諮詢您的醫師。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您的身體狀況,才能找出最適合您的醫療方法。 腎衰竭的原因 腎衰竭是由於身體其他的疾病問題,慢慢的造成您腎臟永久性受損,如:糖尿病是最常見導致末期腎臟病的第一名,高血壓則名列第二名。 當腎臟受損時,它的功能就會降低、減少。如果腎臟持續的受到損害,且慢慢加重,腎臟的功能就會愈來愈差,最後變成慢性腎臟病,而腎衰竭便是慢性腎臟病的最後階段;這也是腎衰竭被稱為末期腎臟病的原因。 腎衰竭的風險因素 腎衰竭的風險因素有很多,如: 糖尿病 高血壓 遺傳性疾病(Genetic disease),如:多囊性腎臟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亞伯氏症候群(Alport syndrome,遺傳性腎炎) 間質性腎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 腎盂腎炎(Pyelonephritis) 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如:狼瘡(Lupus)、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IgA nephropathy) 腎衰竭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腎衰竭? 要診斷是否患有末期腎臟病,您的醫師會為您做身體檢查、血液與尿液檢查,以了解您的腎臟功能。 腎臟功能的檢查項目可能包括下列各項: 進行尿液常規檢查(Urinalysis):檢查尿液中蛋白質、血液的含量,以了解您的腎臟是否能有效處理身體代謝的廢棄物。 檢查血清肌酸酐(Serum creatinine)濃度:肌酸酐是血液中的代謝物,經腎臟由尿液排出體外,以了解肌酸肝是否有在血液中堆積的現象。 檢查血液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濃度:蛋白質代謝廢物會以尿素氮型式回到血液中,經由腎臟過濾後和小便一起排出體外;當腎功能變差時,數值會升高。 腎絲球過濾率預估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主要用來衡量腎臟過濾血液裡代謝廢棄物的能力;腎絲球過濾率愈大,表示腎功能愈強。 腎衰竭如何治療? 末期腎臟病是無法完全治癒的;不過前期治療腎衰竭有2種方法:透析(Dialysis,一般稱為洗腎)和腎臟移植。 洗腎:透析治療可分為血液透析(Hemodialysis)與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兩種方式。 血液透析是利用體外循環的方式,讓血液流經管狀的人工腎臟,進行血液淨化後再流回體內,能有效清除廢物、水分,讓乾淨的血液回流到體內。血液透析患者,每週需到血液透析中心進行3次透析治療,每次治療歷時約3~4小時左右。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覆蓋在腹腔內壁及臟器上的薄膜),代替腎臟排除身體產生的代謝物、水分。患者需藉由外科手術,將腹膜透析導管,經由腹壁植入腹腔後,再進行腹膜透析。腹膜透析是使用新鮮的透析液,會滯留在腹腔內約4~6小時,進行代謝廢物排除,再次換液後完成。由於患者每天可以自行操作4~5次換液程序,過程約需半小時,因此上班、在家或出差旅行,等任何日常活動都可以進行,不受干擾。 腎臟移植手術是將捐贈者健康的腎臟,移植到患者身體的下腹部,一般都不須將患者原來功能衰退的腎臟移除。 其他治療方法,是根據您的症狀進行,可能有下列情形: 為了提高身體降解功能,服用額外的鈣、維生素D;請注意,在您服用這些增補劑之前,都要先諮詢您的醫師。 為了預防血液中磷(Phosphorous)的濃度過高,服用磷結合劑(Phosphate binders)藥物。 […]

看更多 腎臟病 相關文章

腎臟病

血壓飆高又出現血尿?急性腎絲球腎炎4大症狀愛注意!及早治療避免腎臟受損

35歲的李姓婦人最近血壓突然異常上升,還出現血尿及蛋白尿症狀,令她十分擔心,因而立即就醫檢查,結果發現原來罹患「急性腎絲球腎炎」。 究竟為何會罹患急性腎絲球腎炎?有哪些常見的症狀需要注意?又該接受何種診斷與治療?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了解! 造成急性腎絲球腎炎原因 急性腎絲球腎炎好發於幼兒及年輕人,患者大多是因扁桃腺發炎、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心內膜炎、肺炎或其它自體免疫疾病,而引發急性腎絲球腎炎,其中最常見的致病菌為溶血性的鏈球菌,一旦入侵便會促使人體產生免疫反應,傷害腎絲球,進而引起發炎反應。(推薦閱讀:水腫、血尿可能是腎壞了?認識腎絲球腎炎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急性腎絲球腎炎常見症狀有哪些? 急性腎絲球腎炎患者除腎功能下降外,亦常出現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的典型症狀: 蛋白尿:解尿時,尿液呈現泡沫狀。 血尿:尿液顏色呈紅色或暗褐色,且帶有血絲或血塊。 高血壓:急性腎絲球腎炎患者會因水分與鹽分無法順利排出,而在體內累積,造成血液量增加,進而引發高血壓。 水腫:臉和手腳可能會出現水腫的症狀。 此外,部分病友也可能合併貧血、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關節疼痛等症狀。 急性腎絲球腎炎如何診斷? 若您有上述症狀,請盡快至腎臟科進行檢查,醫師可能會透過以下方式診斷患者是否罹患急性腎絲球腎炎: 抽血檢查:可確認血糖、血脂數值有無異常,了解病患身體狀況。 尿液檢查:透過常規尿液檢查及24小時尿蛋白定量,可了解患者有無血尿及蛋白尿情況。 腎臟穿刺切片檢查:藉由腎臟穿刺切片檢查,能協助醫師確認病患腎臟功能受損的程度,以及診斷患者感染何種類型的腎絲球腎炎,以便擬定隨後的治療方針。 急性腎絲球腎炎3大治療方法 多數急性腎絲球腎炎患者可透過臥床休息,改善腎臟血液循環,並增強腎臟代謝的功能自行痊癒,但少數病患可能遲遲未痊癒,而發展為慢性腎絲球腎炎,甚至會發生腎衰竭或尿毒症。以下為急性腎絲球腎炎的常見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類固醇是治療腎絲球腎炎最常使用的藥物,若病況加劇或類固醇效用不佳時,醫師可能會搭配免疫抑制劑、利尿劑、降血脂或降血壓藥物,或合併人體血清白蛋白注射,為急性腎絲球腎炎病患治療。 血漿置換術:醫師施行血漿置換術,將病患血液透過血漿分離器,去除血中的致病抗體。 透析治療:若透過上述2種方法治療急性腎絲球腎炎,皆未能有效消除水腫,醫師便可能會請患者接受透析治療,協助其移除體內多餘水分,維持體液平衡。(延伸閱讀:什麼是洗腎?認識血液透析的優缺點和併發症) 4方法預防急性腎絲球腎炎 保持免疫機能穩定,減少感染是預防急性腎絲球腎炎的關鍵,建議您可採取以下4種方法,以防罹患急性腎絲球腎炎: 注意個人衛生、外出時請戴上口罩,與上呼吸道感染者保持適當距離,以防遭傳染致病菌,引發急性腎絲球腎炎。 平時應避免過於勞累,每天最好睡足7~8小時,才能有效預防急性腎絲球腎炎及其它腎臟相關疾病。 肥胖者應減重,少吃高油脂和高糖分食物,以減少對腎臟及心臟的負擔。 避免服用會傷害腎臟的止痛藥及抗生素等藥物。(同場加映:拒當洗腎一族!3大保養腎臟必知飲食秘訣、運動方法快Follow)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拒當洗腎一族!3大保養腎臟必知飲食秘訣、運動方法快Follow

腎臟除具代謝廢物與調節血壓功能,亦能維持身體各方面平衡,是人體相當重要的器官;然而,若平時未能好好保養腎臟,養成許多有害腎臟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便可能會罹患腎臟相關疾病。 部分腎臟病患者,甚至會合併出現下肢水腫、高血壓、貧血等症狀,導致身體每況愈下,若想避免走到洗腎的地步,就應在平時好好保養腎臟,戒除不良習慣。 《Hello醫師》將於本文介紹容易罹患腎臟病的7大族群,並提供3大腎臟保養必備的飲食秘訣與運動方法,幫助你遠離腎臟病,免於洗腎之苦。 腎臟病7大高危險族群 肥胖者:當身體質量指數(BMI)>27以上就屬肥胖,肥胖者有較高機率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若未接受妥善治療與控制,亦可能引發腎臟病變。(延伸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65歲以上的老年人:人體器官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老,因此高齡者容易出現腎功能退化的狀況。 有高血壓者:成年人正常的血壓應<120/80mmHG,如果血壓大於此數值,就代表可能罹患高血壓,一旦血壓數值控制不佳,便可能造成腎臟血管與腎絲球硬化。 糖尿病患者:一旦空腹血糖≧126mg/dL或糖化血色素(HbA1c)≧6.5%,便可診斷為糖尿病,而血糖長期過高易造成血管病變,影響腎功能與腎臟血流量。 患有痛風者:若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可能形成尿酸結晶堆積於關節,引發痛風。此外,尿酸結晶還可能沉積於腎臟組織,長期累積將提高腎病變風險。 長期濫用藥物者:隨意購買成藥或來路不明的藥丸,皆可能造成腎臟受損,提高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 有腎臟病家族病史者:若家族有多囊性腎病變、遺傳性腎炎等腎臟病相關病史,則罹患腎臟病的機率亦將上升。 如何保養腎臟?3招護腎大法報你知 以下提供3種保養腎臟的飲食習慣與運動方法: 1. 少鹽、均衡飲食是護腎的不二法門 不只老年人會有高血壓,許多年輕人因長期食用外食,常期鈉攝取量超標,根據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9~44歲男、女性,每日鈉攝取量分別超過建議值1.7及1.3倍,且超過3成男性已屬高血壓前期,但仍有許多人渾然不知自己有高血壓的狀況。 由於鹽分攝取過多,容易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又是腎臟病的高風險因子,因此衛生署建議成人每日納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6公克食鹽)。倘若高血壓患者能將每日鹽分攝取量控制在6公克以內,血壓平均則可下降2~8mmHg,相當於每日服用1顆長效型抗高血壓藥物之成效。 建議民眾若想要保護腎臟,平時就需調整日常飲食,遠離含有高納的(超)加工食品、調味料,以減少腎臟負擔。(推薦閱讀: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除此之外,也可採取地中海飲食與得舒飲食,適量攝取多種顏色的新鮮蔬果、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豆類、堅果等食物,且使用橄欖油、芥花油,搭配清蒸、涼拌、川燙的方式等較健康的烹調方式,不僅有助預防三高,還能降低罹患腎臟病的風險。 2. 保養腎臟:5大謹「腎」用藥法則 腎臟病高風險族群患者除了應多注意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外,也需避免服用不當藥物,而傷害腎臟。以下為保護腎臟必知的5大用藥法則: 避免濫用止痛藥。(延伸閱讀:止痛藥等5種藥物別亂吃!吃多小心傷腎不自知) 不要亂吃來路不明(如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的中藥及偏方。 服用慢性病藥物,宜按照醫囑服用,避免自行減藥或調藥。 若須服用藥物或保健食品,需請教醫師,避免自行購藥服用。 切勿相信密醫或偏方,若想服用中藥,應另找擁有合格證照的中醫師,請其開立處方。 3. 規律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 規律運動不僅能幫助肥胖者控制體重,對於控制血壓與血脂也具有不錯的效果,建議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週應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包括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以維持基本體能與身材。 若要達到減重或提升體能的效果,每週則應進行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建議可加入高強度有氧或高強度間歇運動,提高減重、燃脂效果,以及搭配重量訓練,提升肌肉量,肌有助提高胰島素敏感度以防肥胖所致的腎臟病找上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腎動脈狹窄引爆高血壓!長期忽略不治療恐洗腎,8大高風險者有你嗎?

50多歲的吳媽媽從年輕時一直有血壓偏高的問題,不過並沒有特別積極接受治療與回診,直到近幾年變成高血壓,且吃藥也無法讓血壓回穩,至大醫院檢查才發現血液肌酸酐數值偏高,轉診至腎臟科後發現有腎動脈狹窄的問題。 所幸經過醫師的專業治療後,吳媽媽已經康復出院,血壓也恢復正常,究竟腎動脈狹窄與高血壓有什麼關聯?會帶來哪些症狀?就讓《Hello醫師》與長庚醫院腎臟科陳俊宇醫師為你解惑。 2大原因造成腎動脈狹窄 欲了解腎動脈狹窄(Renal Artery Stenosis)首先得從高血壓與腎臟病的關係說起。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2種,原發性高血壓是因老化或遺傳而導致,次發性高血壓則是因腎臟、心臟病等相關疾病所引起,大部分的次發性高血壓是腎臟疾病導致,而由腎動脈狹窄引發的高血壓便稱為「腎血管性高血壓」。(延伸閱讀:高血壓與腎臟病的關係) 腎動脈狹窄主要可分為以下2大成因: 動脈粥狀硬化:腎動脈是輸送血液至腎臟的主要血管,當腎動脈因過多膽固醇、脂肪堆積變得狹窄、阻塞時,將降低血流量與腎臟代謝效率進而造成腎功能受損,並增加全身血壓,約有9成的腎動脈狹窄屬於此類。(延伸閱讀:和粥無關!「動脈粥狀硬化」上身、猝死中風跟著來!) 纖維肌性發育不良:纖維肌性發育不良讓動脈壁的肌肉生長異常,這種的腎動脈狹窄在影像上呈現念珠狀,通常好發於女性。 腎動脈狹窄會出現這些症狀 腎動脈狹窄早期不會有任何症狀,通常是檢查其他疾病時才偶然發現。因此,有高血壓的病患應注意自己是否有下列症狀,以利盡早發現進行治療: 高血壓持續惡化、難以僅用藥物控制 尿液中出現蛋白 腎功能異常 體液過多造成身體水腫 心臟衰竭合併高血壓 另外,我們也需注意腎動脈狹窄帶來的併發症,較嚴重的像是腎性高血壓所引起的心臟衰竭,造成肺部積水導致呼吸困難,以及長期腎動脈狹窄將引起缺氧性腎病變(Ischemic nephropathy),最終發展至尿毒症,則需要洗腎來維持腎臟功能。 8大腎動脈狹窄危險因子 年長者 高血壓 心臟病家族史 缺乏運動 肥胖(你可能會想知道: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吸菸 糖尿病 膽固醇過高(延伸閱讀:沒症狀才要怕!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肥胖、抽菸者快驗血脂,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如何治療腎動脈狹窄 陳俊宇醫師表示,在治療腎動脈狹窄之前,醫師會透過腎臟超音波、磁振造影或腎動脈血管攝影來確認腎臟動脈狹窄的嚴重度、是否有萎縮、動脈是否有產生病變。經診斷後,治療方式有以下3種: 1. 藥物控制高血壓 由於腎動脈狹窄患者通常合併有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因此除常規慢性腎病治療,所有患者皆應接受藥物治療,使用阿斯匹靈、史他汀類藥物,並戒菸以控制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還須達成良好的血糖控制,才能有效阻止高血壓惡化。(延伸閱讀:吃懂高血壓藥物:如何降低血壓、高血壓藥的副作用與用藥須知) 2. 血管重建 經皮腔內腎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醫師會使用導管擴張狹窄的腎動脈,若必要的話,也會在血管內裝上支架,保持血管暢通,治療成功率高、併發症也較少。 腎動脈繞道手術:將繞道用的血管(通常取自下肢的靜脈)接到腎動脈上,提供血液另一條路徑至腎臟。 如何預防腎動脈狹窄?良好生活習慣是關鍵 為預防腎動脈狹窄引發高血壓,建議民眾可從下列方式做起: 維持正常的體重:若有體重過重的問題,及早減重有助降低血壓。 飲食健康、清淡少鹽:少吃飽和脂肪較多的食物,可降低膳食膽固醇攝取量,預防動脈粥狀硬化而導致腎動脈狹窄;而減少飲食中的鈉攝取量,則有助避免血壓升高。 戒菸、戒酒:飲酒會提高血壓波動性,若本身已有高血壓的患者,應遠離各類酒精飲料;而香菸中的尼古丁則會傷害血管內皮層,提高血管硬化引發腎動脈狹窄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尿毒症10大前兆、症狀要注意!原因、治療、診斷標準完整看

由於飲食習慣西化、人口老化及醫療照護改善等因素,台灣罹患尿毒症(Uremia)的人口不斷上升;根據2020台灣腎病年報統計,每百萬人口就有523人為尿毒症患者。 究竟什麼是尿毒症?出現哪些徵兆應及早就醫接受治療?《Hello醫師》邀請到長庚醫院腎臟科陳俊宇醫師為你解惑! 什麽是尿毒症(Uremia)? 當末期腎臟病患因其腎功能大幅衰退,以致腎功能不及正常腎功能15%時,患者代謝的廢物因難以透過尿液充分排出,只能殘存於體內,形成「尿毒症」並引起多種不適症狀。 為什麼會尿毒症?尿毒症7大高危險因子 陳俊宇醫師指出,在台灣的尿毒症患者中,近5成是由糖尿病控制不良所致,而慢性腎絲球腎炎及高血壓也都是台灣人洗腎主因,以下幾種原因的控制不良皆會提高罹患尿毒症的風險: 高血壓 痛風 慢性腎絲球腎炎,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膜性腎炎、局部節段性腎絲球硬化症等 不當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馬兜苓酸類的草藥及假酒 尿路結石及腫瘤 自體顯性多囊腎病 如橫紋肌溶解、低血容休克所導致的急性腎損傷 尿毒症10大前兆、症狀要留意 尿毒症的早期症狀較不明顯,但仍可透過以下8種症狀,觀察自己是否罹患尿毒症: 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 腸胃異常出血 疲倦 頻尿 呼吸急促 痙攣 泡泡尿 血壓突然上升 短時間內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何時應就醫檢查尿毒症? 如果您出現上述症狀,請盡速就醫進行治療,否則可能會導致下列幾種併發症: 代謝性酸中毒 貧血 高血鉀症 副甲狀腺亢進 甲狀腺功能低下 不孕症 營養不良 此外,尿毒症患者病況若拖延過久仍未就醫檢查,還可能出現下列幾種嚴重併發症: 急性肺水腫 急性心肌梗塞 心臟衰竭 心包膜炎 敗血症 中風 猝死 尿毒症的診斷標準 醫師會採取以下方式診斷患者是否罹患尿毒症,再做進一步的治療: 尿液檢查:可分為單次驗尿或收集24小時內的尿液,藉由測試尿液中的肌酸酐廓清率,來換算腎絲球過濾率,得知病患之腎功能。 抽血檢查:血液中的肌酸酐正常值為0.6~1.2mg/dl,當腎臟受損時,血液中的肌酸酐就會上升,因此醫師常會透過抽血檢查替病患診斷是否為尿毒症。(推薦閱讀:腎功能異常怎麼辦?了解肌酸酐對腎臟的影響) 腎臟切片檢查:又稱作腎穿刺,醫師會於超音波掃描下,從病患背後注入局部麻醉劑,再插入一支特殊設計的針管,切取一小片腎組織來確認病患腎功能的受損程度,以及判斷病患的預後及擬定後續的治療計畫。(推薦閱讀:腎臟切片檢查) 3方法治療尿毒症 陳俊宇醫師表示,目前最常用來治療尿毒症的方法稱為「腎臟替代療法」(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以及腎臟移植,以下為你詳細介紹: 血液透析:當體內的廢物無法由腎臟排出時,它們就會不斷堆積,而引發尿毒症,須透過血液透析,又稱作洗腎。其運作邏輯是藉由機器抽出體內的血液,輸送至一個人工腎臟,並透過人工腎臟的濾膜,將病患血液中的毒素及過多的水分排出體外,一次治療時間約4小時,一周需治療3次。 腹膜透析:也稱為洗腎,只是會用肚子來洗,醫師會以患者的腹膜作為過濾網,再放置1條導管將透析液灌入腹腔內,以便將病患體內的尿毒素吸收至透析液中,重覆進行交換,一次需時3~4小時,一天需手動執行4次,但也可利用病人的睡眠時間,進行自動腹膜透析,如此一來省時也方便。 腎臟移植:意指將健康腎臟移植到尿毒症病患身上,代替原來衰敗的腎臟,以利代謝體內廢物,替病人免去洗腎的辛勞,且是目前腎臟替代療法中存活率最高、生活品質最好的療法。 尿毒症患者洗腎4大飲食原則 對於接受透析治療的尿毒症病患而言,在日常飲食方面需注意以下4點原則: 1. 控制水分及鹽份的攝取 由於罹患尿毒症後尿量會減少,經口飲用的液體會滯留在體內,造成身體浮腫、血壓升高,甚至出現肺水腫。有鑑於此,接受透析治療的尿毒症病患必須嚴格限制每天的液體攝入量,通常經口攝入的液體量原則上不應超過全日排尿量加500毫升,如果出汗多,可酌量增加,建議與您醫師進一步討論。 2. 宜採高蛋白飲食 接受透析治療後會使人體流失蛋白質,所以患者對於蛋白質的需求量會比未透析時高,應多補充蛋白質,建議可多攝取雞、鴨、魚、豬肉、蛋等富含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或從部分蔬果及米飯獲取足夠的蛋白質。 另外,接受洗腎的尿毒症病患應避免攝取低生物價蛋白質含量高的植物性食品,包括綠豆、紅豆、麵筋、花生、瓜子、核桃、腰果、杏仁等堅果類食物。(若尚未洗腎者,蛋白質攝取量則應降低,請參考: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3. 高鉀食物吃不得 由於尿毒症患者體內的鉀不能藉由尿液排出,會累積於血液中造成高血鉀,進而引發心律不整、肌肉無力麻痺等症狀,因此應避免食用如香蕉、奇異果、龍眼、芹菜、番茄、牛蒡、冬筍、青江菜及南瓜等高鉀食物,才可預防尿毒症病情加重。(延伸閱讀:洗腎病患飲食怎麼吃:低磷、低鈉、低鉀飲食是關鍵) 4. 高磷食物要遠離 由於腎功能衰退過多造成體內的磷無法排出,不斷堆積的磷形成高血磷,就會產生副甲狀腺亢進、血管鈣化、腎性骨病變等併發症。故尿毒症病患應限制磷攝取量,避免高磷食物,如火腿、蛋黃、巧克力、糙米、牛奶及乳酪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腎臟病前兆是什麼?7大徵兆腎臟病自我檢測,快速檢查腎功能

根據2020台灣腎病年報統計,台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523人,洗腎盛行率更高達每百萬人口3,587人,皆位居全球第一或第二。 隨著社會逐漸高齡化,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口不斷增加,罹患腎臟病的風險也跟著升高。 為能及早做好準備,預防腎臟病上門。《Hello醫師》將介紹腎臟病高危險族群,以及如何透過7大常見症狀進行自我檢測,幫助你及早發現腎臟病,提高治癒的機率! 8大腎臟病高危險族群,多關心腎臟功能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所提供的《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以下為腎臟病常見的高危險族群: 肥胖者:目前國際上主要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來作為衡量肥胖的標準,而當BMI≧24即為過重,就易引發如高血壓、高血脂等症狀若妥善控制,日後罹患腎臟病的風險便會提高。(延伸閱讀:肥胖不是病但很要命!代謝症候群 5 點檢查與預防) 糖尿病患者:當空腹血糖>126 mg/dL或糖化血色素(HbA1c)>6.5%,即可判定為糖尿病。而患者因長期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可能造成血管病變,進而影響腎臟血流量並引發腎病變,導致腎功能下降。(同場加映:糖尿病久了居然要洗腎?鐵齒不理、保證8成轉「糖尿病腎病變」!) 痛風患者: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時,就可能因尿酸結晶堆積於關節而導致痛風,不僅如此,尿酸結晶還會沉積於腎臟組織,長期下來將提高腎病變的風險。 患有高血壓者:高血壓的定義為血壓>120/80 mmHG,而高血壓患者若未加以控制,將會造成腎臟血管及腎絲球硬化,進而引發腎臟疾病。(推薦閱讀:吃懂高血壓藥物:如何降低血壓、高血壓藥的副作用與用藥須知) 65歲以上之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許多器官都會開始逐漸退化,其中也包含腎臟,尤其是年紀超過65歲的長者,出現腎功能退化的機率將顯著提高。 有腎臟病家族史者:家人若為多囊性腎病變、遺傳性腎炎等腎臟病患者,則其親人罹患腎臟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長期抽菸者:抽菸會刺激交感神經,促使血壓上升,因而造成腎臟負擔並降低腎臟功能。 濫用藥物者:長期服用止痛藥,或亂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會對腎功能造成傷害。(延伸閱讀:止痛藥等5種藥物別亂吃!吃多小心傷腎不自知) 7大徵兆自我檢查腎臟病 想要及早發現自己是否罹患腎臟病,可以透過7種前兆進行自我檢測,以下為您詳細說明: 檢測重點1. 容易水腫 若過濾血液的腎絲球受損,導致血液過濾不完全,無法排出多餘的水份、鹽分及廢物,易使腎臟病患者於眼瞼、小腿或腳踝處出現水腫的症狀。 此外,當你發現臉部的皺紋消失不見,或者用手按壓小腿骨,凹陷處需要很久才恢復,就應注意自己是否罹患腎盂腎炎、腎結石或其他腎臟相關疾病。 檢測重點2. 排尿異常 一般健康的人每日排尿次數約4~8次,尿量約1000~1500毫升,倘若尿量超過2500毫升以上,合併夜間頻尿症狀,就代表腎功能可能出現問題。 檢測重點3. 尿液出現泡泡 腎臟的過濾膜於正常的情況下,會阻擋血液中的蛋白質流失到尿中,形成蛋白尿。一旦腎功能受損,小便中就可能存有許多尿蛋白,造成尿液中出現較大的泡泡顆粒,且如肥皂泡沫般彼此相連又不易化開。 然而,有泡泡尿產生並不一定代表罹患腎臟病,如:攝取過多肉類、劇烈運動或發燒等因素,皆可能促使尿中蛋白質含量增加,因此若發現經常有泡泡尿情形,可先至醫院接受尿液檢查。 檢測重點4. 貧血 腎臟病患因為腎臟製造紅血球生成素的細胞受損,無法製造紅血球,所以容易產生貧血的症狀。此外,患者也會因此出現臉色蒼白、疲倦,甚至伴隨心悸及呼吸困難等症狀。 檢測重點5. 高血壓 腎臟是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可分泌腎素及血管張力素,用以調節血壓。如果腎臟損壞,身體內調節血壓的荷爾蒙也會失調,使血管緊張,增加血管張力,導致高血壓,因此患有高血壓者,若發現自己也曾出現其他症狀,則應及早就醫治療。 檢測重點6. 異常倦怠 到了腎臟病晚期,因腎功能嚴重下降導致血液中內含的毒素及雜質不斷累積,患者可能出現異常倦怠、無法集中精神、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或失眠等症狀。 檢測重點7. 看近物感到吃力 腎臟病也可能由於血壓上升,引發視網膜病變,進而引發視力模糊。因此,若你為腎臟病高危險族群之一,而且於看近物時感到愈來愈吃力,就應及早就醫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腎絲球腎炎是什麼?腎絲球腎炎的原因、症狀及治療一次答

李先生近期解尿時,發現自己除了尿量減少、出現血尿外,還注意到自己的手腳都有些微水腫,讓他非常擔心,立刻就醫檢查後,才得知自己罹患腎絲球腎炎。 究竟為何會罹患腎絲腎球炎?而我們又能透過哪些症狀發現腎絲球腎炎,及時就醫治療呢?《Hello醫師》邀請到長庚醫院腎臟科陳俊宇醫師,帶你一起了解腎絲球腎炎的成因、常見症狀及治療方法,與您一同守護腎臟健康! 腎絲球腎炎是什麼? 腎絲球腎炎(Glomerulonephritis)是指腎臟的腎絲球發炎,其發生原因主要有以下3種: 免疫混亂:當身體其他部位遭感染或因自體免疫疾病,造成大量免疫複合體產生,並經血管送至腎絲球,便使分子較大的免疫複合體沉積在腎絲球,形成發炎反應。或者是自體抗體 (Autoantibody)、補體(如:C3、C4)攻擊腎絲球造成腎病變。 重金屬、環境污染物:如塑化劑、PM2.5懸浮粒子 藥物副作用:胺基糖苷類(Aminoglycoside)抗生素、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鉑金類(Cisplatin)化療藥物.  腎絲球腎炎的原因一次看 可能引起腎絲球腎炎的原因繁多,但通常與腎絲球直接遭受感染無關,以下列出常見造成腎絲球腎炎的原因: 腫瘤:血液腫瘤或惡性腫瘤如大腸癌和肺癌,可能因其特殊抗原或分泌的因子,促使體內形成免疫複合體沉積在腎絲球,進而導致腎絲球腎炎。 (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藥物:服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含金化合物或胺基糖苷類抗生素,皆可能引起腎絲球病變。(延伸閱讀:止痛藥等5種藥物別亂吃!吃多小心傷腎不自知) 自體免疫疾病及血管炎: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會因為免疫複合體的沉積而造成腎絲球腎炎;至於血管炎所造成的腎絲球腎炎,情形通常較嚴重,需要積極治療。 遺傳:腎絲球腎炎可能因家族遺傳膠原蛋白及酵素的缺陷所致,如未及早發現,最後演變為腎衰竭。 感染:不少病毒或細菌的感染後,可能引發免疫混亂而造成急性腎絲球病變,像是鏈球菌咽喉炎或皮膚感染,皆有機會引發急性腎絲球腎炎。 腎絲球腎炎2大類型 腎絲球腎炎可以依照病程,分成急性腎絲球腎炎以及慢性腎絲球腎炎,以下分別說明: 急性感染後腎絲球腎炎(Post-Infectious Glomerulonephritis) 急性感染後腎絲球腎炎病患大多為幼兒和年輕人,根據台北榮總的照護須知,約有28~47%的患者會因溶血性鏈球菌引發急性腎絲球腎炎;約12~24%的病患則會透過金黃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引發感染,或可能因病毒、膿包性皮膚炎或肺炎等疾病,使身體產生免疫混亂,導致腎絲球出現急性發炎。 慢性腎絲球腎炎 慢性腎絲球腎炎是指2側腎臟的腎絲球持續發炎1~2年以上之症狀,其也可能由未妥善治療的急性腎絲球腎炎轉變而來。慢性腎絲球腎炎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病患容易輕忽自身病情、延誤就醫,最後往往導致腎衰竭。 腎絲球腎炎5大常見症狀 血尿:腎絲球腎炎的患者因體內的腎絲球遭到破壞,使紅血球通過腎絲球進入尿液中,造成血尿。當患者血量較大時,排出的尿液就可能帶有血絲、血塊,或呈現紅或褐色。然而,大部份患者因出血量較少,導致難以肉眼發現血尿情形,病患需至醫院接受尿液檢查,請醫師做進一步診斷。(延伸閱讀:腎臟病與你的距離——腎絲球過濾與腎功能關係) 蛋白尿:腎絲球受破壞之後,過濾蛋白質的功能就會因此損壞,導致大量的蛋白質進入腎小管,形成蛋白尿。而當患者出現蛋白尿時,尿液中會產生許多泡泡,且症狀不會在短期內消失。 水腫:嚴重蛋白尿若合併低蛋白血症,會造成四肢及臉部水腫。而造成水腫的原因不僅是腎絲腎球炎,也可能是心臟功能不全、肝病、甲狀腺疾病等,因此必須請醫師仔細檢查原因,再加以治療。(推薦閱讀:水腫不是真胖~但可能隱藏這些疾病) 尿量異常:腎絲球腎炎往往到了末期才會出現尿液減少的情形,因此不建議單以尿量多寡判定有無罹病。 高血壓:腎絲球腎炎會使水分和鹽分在體內累積,造成血液量增加而引發高血壓。 陳俊宇醫師提醒讀者,除了上述幾種常見症狀外,腎絲球腎炎若未得到適當治療,腎功能會持續下降,引發尿毒症,患者還會有噁心、嘔吐、貧血、食慾不振、呼吸困難和疲勞等症狀,嚴重時甚至需要透析治療(洗腎)。 若您符合以上症狀,請盡快就醫接受專業檢查,避免自行購買成藥緩解,延誤治療時機。 3方法診斷腎絲球腎炎 陳俊宇醫師指出,腎絲球腎炎的診斷一般可透過以下4方法進行: 小便檢查:透過常規尿液檢查及24小時尿蛋白定量,可了解病患有無血尿、蛋白尿及腎小管有無受損。 抽血檢查:檢測血清中與腎絲球相關的自體抗體、補體、電解質、酸鹼值,並同時確認血糖、血脂數值有無異常,以便整體評估腎臟狀況。 腎臟超音波檢查:確認血流狀況、腎臟有無萎縮或腫脹。 腎臟切片檢查:確認腎臟功能受損的程度,以及診斷患者感染何種類型的腎絲球腎炎,並藉以選擇適當的治療藥物。 壓制免疫機能 治療腎絲球腎炎 陳俊宇醫師表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的慢性腎絲球腎炎通常會以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環孢靈、山喜多等,作為第一線用藥,主要用於抑制免疫機能,減少自體抗體及免疫複合體產生,但並非對於所有種類的腎絲球腎炎都能產生效果,須經醫師後續評估用藥,且治療時間可能會達數月。 若病患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的狀況,醫師則需開立降血壓藥物及降膽固醇的藥物,幫助患者將相關數據控制在可接受範圍。 另外,陳醫師也補充說明,若病況嚴重,如急性進展性腎絲球腎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造成的血管炎及肺出血,此時病人會有急性腎衰竭及生命危險,醫師可能會採用脈衝治療,在短時間內投以高劑量的類固醇或化療藥物,以加強免疫壓制效果,並搭配治療性血漿置換術來移除自體抗體及免疫複合物。 5招預防腎絲球腎炎 保持免疫機能穩定,減少感染是預防腎絲球腎炎的關鍵,建議您可採行以下建議: 平時應避免過於勞累,每天最好睡足7~8小時,才能有效預防腎絲球腎炎及其它腎臟相關疾病。 肥胖者應減重,少吃高油脂和高糖分的食物,以減少對腎臟及心臟的負擔。 避免服用會傷害腎臟的止痛藥及抗生素等藥物。 避免憋尿並多補充水分,以降低因泌尿道感染而引發腎絲球腎炎的風險。 注意個人衛生、外出時請戴上口罩,與上呼吸道感染者保持適當距離,以防遭傳染致病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確診「腎上腺腫瘤」先別怕、切一邊無大礙!無症狀難判定,莫名血壓高快就醫

林小姐服用高血壓藥物多年,血壓一直很穩定,回診也無任何異常;然而她最近覺得腹部常有悶痛感,血壓也越來越不穩定,經檢查後竟發現是腎上腺長了顆腫瘤。所幸腫瘤屬良性,摘除後在醫院休養幾天即能出院。究竟什麼是腎上腺腫瘤?而發現腎上腺腫瘤時一定要切除嗎?腎上腺腫瘤的飲食又該注意哪些?《Hello醫師》為你一次解惑。 什麼是腎上腺腫瘤? 腎上腺腫瘤(Adrenocortical Cancer)的發生自然與腎上腺緊密相關。腎上腺位於2側腎臟的上方,呈拇指般大小的三角形,重量僅約7~10公克,體積雖小,在人體中卻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腎上腺能分泌腎上腺皮質醇、雄性素、醛固酮,幫助人體代謝壓力並維持免疫系統、電解質與血壓的穩定。然而,一旦癌細胞入侵腎上腺時,就形成所謂的腎上腺腫瘤。慶幸的是,多數腎上腺腫瘤屬於良性且常僅長在單側,另1側的腎上腺功能只要正常,目前若進行單側的腎上腺切除手術,已知對人體的代謝與調節並不會造成功能性的影響。 腎上腺腫瘤的種類與症狀 一般來說,腎上腺腫瘤還被細分為功能性與非功能性2種,並因此產生不同的症狀表現: 功能性: 功能性腎上腺腫瘤會依據其過量分泌的荷爾蒙成分,導致病患產生不同症狀如:頭痛、頻尿、肥胖、電解質不平衝、血壓上升等現象,另外,功能性腎上腺腫瘤更進一步細分出下列3種: 庫欣氏症(Cushing’s syndrome):由於腫瘤會分泌大量的皮質醇,讓病患出現水牛肩、月亮臉、心悸、高血壓的狀況,與長期服用類固醇的病人十分相似。(推薦閱讀:庫欣氏症恐引起腎功能衰退!不控制高血壓須洗腎) 嗜鉻細胞腫瘤(Pheochromocytoma):由腎上腺髓質的嗜鉻細胞長出的腫瘤,因持續釋放大量的兒茶酚胺,導致高血壓、頭痛、心絞痛、心悸的風險增加,嚴重時恐怕將併發左心衰竭、腦出血等緊急情況。 原發性醛固酮症 (Primary Aldosteronism):也稱為康氏症(Conn’s syndrome),此類會釋出過多的醛固酮,造成患者有高血壓、低血鉀、多尿的問題。(延伸閱讀:補就對了?高血壓可以喝雞精嗎?鈉含量過高小心血壓飆上天) 另外,也由於功能性的腎上腺腫瘤通常會導致高血壓,若民眾當發現有下列高血壓問題時,建議進一步就醫診斷是否為腎上腺腫瘤引起: 20歲之前出現高血壓 吃藥也難以控制血壓 高血壓合併盜汗、心悸、低血鉀 非功能性: 由於非功能性腎上腺腫瘤並不會分泌荷爾蒙,因此通常不太會出現明顯症狀。多數病人常是透過臨床上進行超音波檢查,或腹部電腦斷層掃描時才發現。一般而言,超過4公分時被判定為惡性腫瘤的機率極高,通常會建議進行手術切除。 由於其他癌症的癌細胞也可能轉移至腎上腺而產生腫瘤,像是淋巴癌、肺癌和乳癌的細胞轉移就是轉移至腎上腺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如何治療腎上腺腫瘤? 在診斷出腎上腺腫瘤後,得先進行荷爾蒙分泌的檢查,例如腎上腺素、皮質醇、醛固醇,之後再確認腫瘤的大小與位置並給予適當的治療。腎上腺腫瘤通常大約2~3公分大,其治療方式通常建議採手術切除: 傳統開腹手術:若腎上腺腫瘤明顯腫大,或出現組織沾黏時,就須以傳統手術切除,缺點是傷口較大,約為15~20公分。 腹腔鏡手術:大部分小型的腎上腺腫瘤皆以用腹腔鏡手術完成,傷口僅1公分左右,術後恢復較快。 腎上腺腫瘤的飲食需知 腎上腺腫瘤不論是術後護理的飲食,或是平日飲食的預防,根據台北新光醫院建議的3大飲食建議,為腎上腺做到積極保養的自我照護: 避免刺激性飲食:例如過鹹、過辣或醃漬品、泡麵與加工罐頭等食物。 避免暴飲暴食:暴飲暴食也容易引起荷爾蒙分泌改變,間接加速腫瘤癌變。 每日適量飲水:每人平均每日的飲水量應維持在2000~3000C.C.。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肌酸酐正常值?過高原因?4招改善腎臟肌酸酐指數過高

當談及腎功能指標,最常用於判定好壞的數「肌酸酐」(Creatinine)數值就是觀察項目之一。肌酸酐是肌酸的分解產物,屬於肌肉代謝廢物的一種。一般來說,腎功能若屬正常,腎臟則會肩負重責,處理90%以上的肌酸酐代謝,也因此肌酸酐可說是判定腎功能好壞的初步指標;當腎功能變差,肌酸酐便會在體內累積。 肌酸酐的產生取決於肌肉質量和飲食。舉凡年齡、性別、種族或居住地等變因,都會影響血清肌酸酐值。而肌酸酐跟腎功能究竟如何緊密相關連,《Hello醫師》帶你從頭了解起。 肌酸酐指數(Creatinine)代表什麼?過高的原因? 簡單來說,血液中的肌酸酐指數越高,代表肌酸酐無法透過腎臟正常排出,腎功能出問題的機率也將大增。不過像是長輩或臥床患者因疾病、年齡增長而有肌肉萎縮的現象,此時反而會出現當肌肉量減少時,血中肌酸酐呈現正常值,也就是介於0.6~1.2mg/dl之間,而男性的上限值則可達1.4mg/dl。 在腎臟病變初期,腎臟過濾出肌酸酐的能力雖然受損,但是腎臟中的腎小管還有主動分泌排出肌酸酐的能力,所以在腎病變初期,血中肌酸酐並不會立即升高,因此當肌酸酐值超過正常範圍時,多數時候腎功能已下降至一定程度,所以應避免僅單藉肌酸酐數值,就認定腎功能早期的變化結果以免錯失治療時機。(推薦閱讀:腎臟病與你的距離——腎絲球過濾與腎功能關係) 然而,真正能夠即時反映腎功能好壞的,其實是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寫成GFR),因為腎絲球過濾率除了把肌酸酐納入參考值,同時也綜合了病患的年齡、身材、性別、種族等因素,此時醫師才能提供更全面的診斷與治療建議。(點此計算腎絲球過濾率) 肌酸酐指數(Creatinine)正常值多少? 肌酸酐的正常值為「每100cc血液中約0.6~1.2毫克」,但每個醫院的正常值可能稍有差異,且與個人肌肉質量有關,所以男性正常值會略高於女性,其男、女標準如下: 男性應小於1.4mg/dL 女性應小於1.3mg/dL 肌酸酐過高、過低恐致這些病 肌酸酐檢驗值過高時,身體可能出現: 急性腎臟發炎 慢性腎臟發炎 腎盂腎發炎(推薦閱讀:別再憋了!憋尿小心憋出血、輕忽感染「急性腎盂腎炎」恐壞腎) 攝護腺肥大 腎結石(延伸閱讀:腎結石飲食禁忌與建議|預防結石、避免復發要吃什麼?) 身體脫水 尿毒症 肌酸酐檢驗值過低時,身體可能出現: 肌肉損傷 肌肉萎縮 體重減輕 懷有身孕 尿崩症(體內水份的代謝不正常,所以尿量很大) 為了避免肌酸酐數值的異常,在檢查前應該避免攝取大量肉類食品、維生素C,也要避免服用消炎止痛的藥品。 如何降低肌酸酐?4招改善肌酸酐指數過高 避免暴飲暴食 飲食之後,體內會產生廢物,像是尿酸、尿素氮等都要交由腎臟來代謝。所以吃得越多,需要被代謝的廢物也就越多,間接地影響到腎臟的負荷程度。(延伸閱讀: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不可自行亂服藥物 如上所述,腎臟是我們過濾血液的重要器官,每日時時刻刻不停歇地替身體代謝廢物,同時也助我們代謝藥物。如果沒有聽醫師指示就亂吃藥,恐怕有傷腎的可能,甚至會在短時間內引發尿毒症。(推薦閱讀:腎臟病藥物知多少?(一)常見腎臟病藥物簡介) 適量喝水勿憋尿 如果尿液在膀胱儲存太久,很容易造成細菌繁殖,導致細菌可能經由輸尿管往上感染腎臟。建議每天應補充足夠水分,有尿意就去廁所避免憋尿,降低腎臟結石風險。(延伸閱讀:認識尿路結石:膀胱、尿道、輸尿管、腎結石) 控制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因流經到腎臟的血壓升高,讓腎臟的小血管變得狹窄、硬化,腎功能因此也跟著減弱,因此建議平時應多運動、避免久坐、熬夜或高油、高鹽飲食,維持心血管健康。(延伸閱讀:少一個腎臟沒關係?腎臟功能介紹、單腎的原因和影響)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腎臟病與你的距離——腎絲球過濾與腎功能關係

長期腰痛難耐,不免讓人懷疑是否自己的「腰子」出問題、腎臟發炎或腎功能異常等而緊張萬分。在神經緊繃之前,其實醫師通常會先透過所謂的腎絲球過濾率,作為評估你腎功能好壞的指標。 腎絲球過濾率(eGFR)是什麼? eGFR就是腎臟每分鐘可淨化的血液的總量,分數越高通常代表腎功能越好,而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的分級也會藉由eGFR來做分期。 eGFR可以通過一套公式推估;包含了血液中的肌酸酐、年齡、體重、性別等因素,經加總後計算而來。腎臟是由100多萬個腎元所構成,腎元由腎絲球(Glomerulus)和腎小管(Tubule)組成,負責過濾及分泌出身體的廢物和毒素。(點此計算腎絲球過濾率) 當腎絲球過濾速率低下,就表示著過濾廢物和毒素的速度降低,也意味著腎功能出了問題。一定要記得,腎臟相關的疾病若能越早發現而及早治療,那麼康復的機率也越高。 慢性腎臟病的定義和分期 根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 (NKF)腎臟疾病結果質量倡議 (KDOQI)對慢性腎臟病的定義和分期如下: 慢性腎臟病第一期 腎絲球過濾率為90以上,腎功能雖然正常,但腎臟仍有些許症狀,出現血尿或尿蛋白的病徵。(推薦閱讀:腎功能指數怎麼看?腎功能指數異常,是腎功能不好的警訊) 慢性腎臟病第二期 腎絲球過濾率為60~89之間,腎絲球過濾率微微下降,尿液中的蛋白質開始變高,也會出現血尿及輕度水腫。(延伸閱讀:體重一直增加怎麼辦?判斷與簡單3招消水腫) 慢性腎臟病第三期 腎絲球過濾率為30~59之間,中度的慢性腎功能障礙,尿蛋白或血尿持續上升、水腫加重、血壓上升,鉀離子及磷離子逐漸升高,會經常感到貧血和倦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提高。(延伸閱讀:少一顆腎臟沒關係?腎臟功能介紹、單腎的原因和影響) 慢性腎臟病第四期 腎絲球過濾率為15~29之間,腎絲球過濾率嚴重降低,尿蛋白、血尿、高血壓、水腫、電解質不平衡持續惡化,少數人開始合併代謝性酸中毒,心血管疾病發生機會大幅上升,是重度的腎臟慢性病變。 https://helloyishi.com.tw/urological-health/kidney-disease/what-is-adrenocortical-cancer/ 慢性腎臟病第五期 腎絲球過濾率為15以下,腎臟病末期,延續第四期的症狀持續加重,也是所謂的腎衰竭,需開始作腎臟替代療法的準備,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腎臟移植。 如何改善、提高腎絲球過濾率?慢性腎臟病的分期與治療 腎絲球過濾率下降的可能原因 年齡:腎絲球過濾率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也會逐漸降低。一般來說,年紀過了30歲之後,每年腎絲球過濾率就會逐漸遞減、減少0.8~1。 體型:腎絲球過濾率大多與體重成正比。所以體重輕的成年人的腎絲球過濾率會比體型高大的成人低;然而,這並不意味吃得越胖、腎功能就越好,相反來說,肥胖反會增加腎臟病發的機會。(延伸閱讀:肥胖不是病但很要命!代謝症候群 5 點檢查與預防) 妊娠:女性在懷孕期間,腎絲球過濾率通常也會大幅增加,生產後才會回復原狀。但若已是第三期之後的病患懷孕,有可能就會讓腎臟過勞,導致腎病惡化,因此懷孕前建議務必與醫師討論因應方式。 藥物:腎絲球過濾率也可能受到非類固醇消炎藥,如Gentamicin、Cefoxitin等抗生素藥品影響。 降低腎臟血流的疾病:若罹患的是急性腎衰竭,當因外傷失血過多,腎臟灌流不足導致腎小管壞死,或敗血症的發炎因子讓腎元損壞,腎功能快速惡化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時,腎絲球過濾率就無法經由以上公式來推估。此時需綜合排尿量、動脈血液氣體分析,以及血液肌酸酐上升的幅度等來準確評估。 肌酸酐廓清率即時反應腎功能 另外,還有一個稱為「肌酸酐廓清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簡稱 C.C.R.)的檢查,可更正確反應腎功能。由血液肌酸酐濃度、收集24小時的尿液肌酸酐的總量數值來計算,會更接近真實狀況的腎絲球過濾率。(同場加映:腎功能異常怎麼辦?了解肌酸酐對腎臟的影響) 然而,肌酸酐廓清率需收集患者24小時的尿液,對多數病友來說相對不便,特別是長輩或是不良於行的病人,讓患者備感艱辛。所以肌酸酐廓清率不常被使用,大多是經由單次抽血,並綜合年紀、體重、性別以簡單的公式推估;這也讓廣大的腎友病患們期待,未來能有更簡易而準確的評測工具,能準確判斷腎臟實際功能,讓更多罹患腎臟病的病友們能對症下藥、積極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尿出泡泡我生病了嗎?尿蛋白、蛋白尿的症狀成因一次Get

尿蛋白是什麼?和蛋白尿的差異? 做過健檢的都知道其中一項是「尿蛋白」,還會配上「+/-」正負的符號,其實還有另一個病徵名為「蛋白尿」,兩者的名字很像,常常讓人搞不清楚。 簡單來說,尿蛋白(Urine protein)就是尿液常規檢查中測量「尿液中的蛋白質濃度」,英文為Protein,也就是蛋白質的意思。而蛋白尿(Proteinuria)則是一種症狀,就讓我們來詳細了解蛋白尿與尿蛋白的不同,也會解釋尿液出現泡沫跟腎臟病的關聯。 認識蛋白尿 蛋白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質若超過正常範圍(30mg/dL以上為輕度、300mg/dL以上已屬重度),這很可能是腎功能異常的警訊。蛋白質在人體內是用來協助我們製造肌肉與骨骼、抵擋外來的感染、修補受傷的組織,不過蛋白質應該要於血液裡作用,如果在尿液中測到蛋白質,代表身體的健康出了問題。 蛋白質如何進入尿液裡? 蛋白質若進入了尿液中,代表腎臟功能異常,腎臟是由100多萬個腎元組成,腎元則是由腎絲球(Glomerulus)和腎小管(Tubule)組成,負責從血液中過濾身體的廢物和毒素,讓這些身體不需要的物質給尿液排放出去。 腎絲球、腎小管照理說會把蛋白質好好抓住,但如果蛋白質流入了尿液中,可能是腎絲球或腎小管可能有受損,讓蛋白質無法被再吸收,或是人體攝取了過量的蛋白質。(推薦閱讀:腎臟病與你的距離——腎絲球過濾與腎功能關係) 蛋白尿原因 引發蛋白尿的原因有很多種,大致分成下列情況: 急性腎絲球腎炎(Glomerulonephritis) 紅斑性狼瘡(Glomerulonephritis)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血管內溶血(Intravascular hemolysis) 子癲前症(Preeclampsia) 心臟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腎臟癌(Kidney cancer)(延伸閱讀:腎功能異常怎麼辦?了解肌酸酐對腎臟的影響) 腎結石(Kidney stone) 蛋白尿症狀 通常蛋白尿不會伴隨著明顯的症狀,不過要是蛋白尿的狀況比較嚴重的話,會出現頻尿、倦怠、水腫、食慾下降、尿液有泡泡等症狀。(延伸閱讀:尿出泡泡、水腫恐患腎臟病!3分鐘自我檢測,揪出腎臟病7大前兆) 小便起泡代表腎功能有問題? 當尿中蛋白質增加時,泡沫會變得比較明顯,但有泡沫也不一定就表示腎功能受損了,因為起泡也與尿液的濃度有關聯。例如睡覺的時候沒喝水,所以早上起床的第一泡尿的濃度很高,就容易起泡。雖然尿液有無泡泡只是腎臟疾病的症狀之一,但不能以此為最終的判定,還是建議應以驗尿為主。(點此了解更多腎功能指數意涵) 尿蛋白+/-意思?正常值(mg/dl)多少? 尿蛋白是蛋白尿指標,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尿液排出的蛋白質,應該要小於150毫克,超過的話就表示身體可能出了狀況。測出來的結果有以下分類: 尿蛋白結果「+/-」:代表「微量」。一般是良性的情形,不會有腎臟功能的異常。除非是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否則不用太擔心。 尿蛋白結果「1+」:身體出問題的比例「比較高」,但仍有機率仍在正常範圍內,一定要找專業的醫師做全方位的診斷。 尿蛋白結果「2+、3+」:腎功能很能有了障礙,要確認尿蛋白的量為多少,越早發現異常的緣由越好。 尿蛋白過高的患者,一般要測到3次,且其中2次尿蛋白呈陽性才算。只要健時尿蛋白報告異常,建議每3~6個月要定期回診。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