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 ,又稱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 腫瘤 ,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 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奪去近千萬條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在台灣,癌症更連續 38 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7 年每 4 分 42 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十年前快了足足一分鐘以上。

基礎知識

癌症

如何面對乳癌?個管師:乳癌治療前,應釐清3大重點!|醫BooK

編按:衛生福利部公布112年十大癌症死因統計中,乳癌死亡人數達2,972人,高居第4,與111年相比,年增率增加4.9%,顯示乳癌對女性健康的危害,仍不容小歔! 臺北榮總乳癌多專科團隊個案管理師連珮如以個管師的臨床經歷,出版《乳癌,不怕!:資深乳醫個管師的全照護筆記,從用藥、手術到調心,解答你聽不懂、記不得、想不到的關鍵80問》,分享在第一線照護乳癌患者的經驗,包括陪伴患者完成乳癌治療過程及解答生活照顧疑慮等,成為醫師與患者的橋樑,更協助患者有機會重拾美好人生。以下內容即為該書書摘。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有超過15,000名婦女確診乳癌,相當於每天約有41位婦女聽到醫師宣判:「妳確診得了乳癌。」 值得欣慰的是,若能早發現、早治療,早期乳癌的存活率近100%。也就是說,乳癌患者與正常人一樣,還有很長、值得好好生活的日子。 只是在癌症治療期間,最受病患與家屬信任、擁有豐富的專業技能與知識,能救治病人的醫師們,通常非常忙碌,要診治的病人很多,實在沒辦法給每一位病人太多的時間。 乳癌治療如打怪,無攻略得靠自身破解 罹癌已是辛苦的經歷,但在醫院中候診、看診治療,有時更是耗盡了患者與家屬的心力。 從懷疑罹癌開始,經過一連串的檢查、等待看報告,到確診後接受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用藥……。癌友們就像是被迫加入實境電玩遊戲的闖關者,必須一關一關自己去摸索、破解,過程有時比癌症治療本身更煎熬。 身處臨床最前線,我見過各式各樣的患者,她們走在各自不同的疾病旅程,相同的是,對於醫療過程,以及未來會面臨的各種狀態,常常滿懷憂懼,卻不知該從何問起,也不知該向誰提問。更讓人焦慮不安的是,即使問了,卻常聽不懂答案,或是一轉身就什麼都忘記了,很多時候就只能一問再問,徬徨無助地掉入擔心害怕的無限迴圈。 在對抗癌症的旅程中,所有茫然、無助的當下,都是個案管理師(簡稱個管師)出手協助的最佳時機。 釐清乳癌治療3大重點  許多人在獲知罹癌後,會開始一步步發現,人生劇本跟以前不一樣了,甚至以前完全無法想像、不可思議的各種情況,會毫無預警地突然發生在自己身上。 在20年的個管師生涯裡,我從癌友最常問的問題、最擔心的事、不知如何選擇的猶豫、最想尋求幫助的解方,還有那些藏在心裡不敢問家人的私密話題,整理出三大重點,幫助你釐清思緒,安然走過這段旅程。 關於治療,你要清楚: 我是哪種基因型態乳癌? 我需要做哪些治療? 是直接開刀還是要先做術前藥物治療? 手術方式我有什麼選擇?要重建嗎? 化學藥物治療的周期及療程? 我需要標靶治療嗎?要用幾個標靶藥物? 我的治療會出現哪些副作用、併發症,或後遺症嗎? 如果總是食慾不振或嚴重嘔吐的副作用太強,該如何是好? 如果在治療過程有什麼疑問,我可以在哪裡得到幫助? 有沒有副作用比較少、身體負擔小、不會影響生活的治療選擇? 治療療程需要多少時間,需要住院嗎?後續多久回診一次? 關於醫療費用,你要清楚: 我的治療有健保給付嗎?哪些選項需要自費?大約是多少錢? 治療可否申請商業醫療保險理賠?需要準備哪些文件?去哪裡請領? 如果經濟狀況無法負擔治療,有哪些方法可解決?可以去哪裡尋求協助? 關於生活,你要清楚: 過去服用的保健品(如鈣片、維他命、益生菌等等),是否還可以繼續吃? 飲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特別補充營養品保健品嗎? 治療過程中,我能不能維持正常工作? 我是否須要辭去工作,或需要他人照護? 需要告知哪些人,我得了乳癌? 治療後,生活是否還能維持正常?是否還能有正常性生活? 是否能維持原有的飲食方式?多做那些運動會有幫助? 正如也是乳癌患者、日本演員的樹木希林說的:「請用有趣的眼光接受所有事物,愉快地活著。不需要太努力,但也別太消極。」 本文摘自: 《乳癌,不怕!:資深乳醫個管師的全照護筆記,從用藥、手術到調心,解答你聽不懂、記不得、想不到的關鍵80問》 作者: 連珮如個案管理師(臺北榮總乳癌多專科團隊個案管理師) 出版社: 天下雜誌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info@helloyishi.com.tw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看更多 癌症 相關文章

癌症

8大致癌風險就在你身邊!基因和環境都是危險因子

為喚起世界對癌症的預防與重視,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已自2019年起,將2月4日訂為世界癌症日,呼籲各國以行動來減少癌症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重大影響,提高每個人對癌症防治措施的重視。 由《Hello醫師》針對國人癌症認知所發起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有約近3成民眾認為自己為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更僅有2成民眾曾接受癌症相關項目檢測;然而,癌症在台灣正以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的速度急速增加。 根據英國麥克米倫癌症支持機構(Macmillan Cancer Support)的資料,有1/3的癌症可藉由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重來避免。一般來說,醫師很難剖析確切的癌症原因,甚至於同樣的癌症病況也可能誘發不同的身體反應,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遠離可能引發癌症的危險因子,以下將由《Hello醫師》告訴你有哪8大致癌風險、以及癌症原因為何。(如何預防癌症上身?建議閱讀:認識癌症) 癌症原因 人的身體是由細胞組成,而每個細胞都有基因群組成的資訊載體—— DNA。當細胞DNA產生突變,其細胞正常活動機能將停止,變成癌細胞,也就是癌症的起源。 那為何會發生細胞基因突變?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研究顯示,正常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機會相當頻繁,但因細胞本身有修復DNA突變的機能,通常並無大礙。但若錯失了修復突變DNA的機會,該細胞就有可能會轉變為癌細胞。(正常細胞如何變成癌細胞:原位癌是什麼?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也因影響基因突變的原因之多,下列2項則是最常見的類型: 遺傳性基因突變:癌症患者可能因遺傳父母的突變基因,此突變佔癌症的少數。 後天性基因突變:大多數的基因突變都是非遺傳性的,通常由環境因素構成,如抽菸、輻射、病毒和接觸其他致癌物等。(推薦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高雄市聯合醫院檢驗科主任楊淵傑則表示,人體約2萬個基因當中,已有研究約有400個基因與癌症高度相關;若這些基因發生先天或後天突變,就容易誘發癌症。然而,遺傳性基因突變只說明一個人對某種癌症的風險會比其他人來得高,並不意味著癌症的確診。 整體而言,遺傳性和後天性基因突變必須累積至一定程度,才會引發癌症,而依據癌症種類不同,其基因突變的誘發狀況也將不同。(進一步了解癌症種類:癌症種類與分期) 癌症風險 如今每個人都難逃高度癌症風險的陰影籠罩;由於癌症危險因子涵蓋基因、環境及生活習慣等因素,對此,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也證實,部分危險因子確實可能提高癌症風險。並可歸納為以下8大類致癌風險,提醒所有重視健康的妳我。 然而,由於不少癌症研究傾向以比較與推論為主,尚且難以用科學證明該行為或物質能致癌,因此亦須留意資訊來源是否正確,避免被網路謠言影響,誤信錯誤訊息並延誤診治。(了解身邊常見致癌物: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1. 年齡 65歲以上的長者通常有較高的罹癌風險。這可能是跟癌症需要數年、甚至10幾年形成,以及身體細胞修復機能逐漸退化有所關係。話雖如此,癌症仍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層,有的癌症甚至更常見於孩童和青少年,例如:血癌(Leukemia)和骨癌(Bone cancer)。 2. 個人健康 慢性發炎與癌症有所相關,因為異常的發炎狀況將對DNA的造成破壞,進而導致癌症。譬如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便會提高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的風險。還有低免疫力或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人,因為身體較容易受感染,也要特別注意。 此外,荷爾蒙治療也可能提高癌症風險,尤其是更年期激素聯合療法(Combined 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提醒患者在接受此療法前務必諮詢醫師。 3. 家族疾病史 大部分的癌症並非遺傳性,但有的癌症可透過家族基因遺傳到下一代,要留意的家族疾病史包括: 乳癌(Breast cancer) 卵巢癌(Ovarian cancer) 子宮癌(Uterine cancer)(推薦閱讀:子宮頸抹片檢查費用及流程介紹!早期篩檢治癒率高) 遺傳性乳房與卵巢癌(Hereditary breast-ovarian cancer)(推薦閱讀:卵巢癌和基因有關?其成因、風險與預防方法)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遺傳性非瘜肉症結直腸綜合症(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 4. 細菌與病毒感染 病毒、細菌、寄生蟲的感染,可能會干擾細胞正常成長和增殖、降低免疫力或引起慢性炎症,從而導致癌症的發生,以下列舉部分病原體: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 B型肝炎 C型肝炎 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 卡波氏肉瘤相關疱疹病毒(Kaposi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


癌症

癌症分期、種類怎麼看?如何照顧癌症病人?癌症權威名醫來解答

癌症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癌症種類與分期更是相當龐大且複雜,因此若病患與其家屬或親友對癌症的分類與分期方式進一步的認識,在了解病情的同時,也更能理解醫師的各項醫療處置,配合醫師進行療程並於有疑慮時與醫師討論。 究竟癌症種類與分期的劃分規則為何?當身邊有親友罹癌時,該如何妥善照顧?《Hello醫師》邀來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放射腫瘤科權威鄭鴻鈞醫師,以臨床診治癌友之經驗,分享不同期別之癌友照護與相關建議。 癌症分類:依原發部位而命名 癌症是根據癌細胞第一次發生癌化的部位、體液,或細胞組織命名。事實上,癌症並不是單指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所致的細胞突變。癌細胞在轉移後,仍是以原發癌的部位作為其名稱。舉例來說,如果腎臟癌(Kidney cancer)轉移至肺部,可稱為「轉移性腎癌」(Metastatic kidney cancer)。 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醫療保健(Stanford Health Care)的資料,癌症的分類依照其最初發源之位置、組織或液體,可擬定為以下5種分類。當然,癌症也可依身體部位做區分,像是鼻咽、食道、皮膚、肺、胃、胰臟、膽囊、膀胱、乳房、卵巢、子宮內膜、子宮頸,以及攝護腺等。(你也想知道:認識癌症) 上皮癌(Carcinoma):指發源於皮膚、器官、腺體,或其他身體構造上皮組織的癌細胞,有8~9成的癌症都是上皮癌。例如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默克細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等。 肉瘤(Sarcoma):指發源於脂肪、肌肉、肌腱、骨頭,以及軟骨等結締組織的癌細胞。例如軟組織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骨肉瘤(Osteosarcoma)、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伊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等,其中以好發於青少年的骨肉瘤最為常見。(推薦閱讀:骨頭痛奈啊ㄋㄟ?小心可能長腫瘤!骨癌、骨腫瘤症狀與原因) 淋巴瘤(Lymphoma):指發源於淋巴結與淋巴腺的癌細胞,可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兩種。 血癌(Leukemia):俗稱白血病,發源於製造血球細胞組織的細胞組織,多數指骨髓癌細胞。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等。 骨髓瘤(Myeloma):指發源於骨髓的癌化漿細胞,若於一處骨頭形成一個腫瘤,稱為漿細胞瘤,若是多處骨頭有多個腫瘤,則為多發性骨髓瘤。 (癌症種類繁多,診斷起來並不容易,欲了解更多,請看:癌症診斷的目的與方法) 癌症分期有助醫師擬定治療方向 當醫師已經確診病人的癌症時,需要深入了解癌症的侵襲程度以及腫瘤大小,以便給予最適合病患的療程。若為早期的癌症,利用手術切除腫瘤即可;已經邁入晚期的癌症,則需要使用化療藥物來控制病情。因此,醫師在選擇療程時,會參考癌症的分期資訊,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向。 原則上,此分期有以下3個目的: 了解患者的癌症狀況。 規劃最合適患者的癌症治療方法或臨床試驗。 專業醫療團隊和診所醫院有共通的學術語言,使癌症病例的討論更加順利。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資料,癌症分期通常會在治療前進行,但於依醫療設定及患者需要,也可能還會有「再分期」的必要性,以下為四個癌症分期醫療設定: 臨床分期:作為評估合適治療的診斷步驟,可依身體檢查、血液檢測、成像檢測、內視鏡檢驗,以及切片檢查的結果進行。 病理分期:以手術為第一個治療作前提,類似於臨床分期,根據手術前與手術中的檢測結果作出評估,以獲得更精確的資訊。 治療後分期:需要優先實行的治療,例如前導性輔助性化療(又稱術前輔助性化療)。為了幫助評估癌症對其治療的反應,癌症分期可能會於該治療結束後才進行。 復發分期:若癌症復發或再擴散,可進行癌症再分期。 雖然癌症分期有很多種,但一般都會以下列項目進行評估: 腫瘤的位置 腫瘤(癌細胞)的類型 腫瘤的大小 癌細胞有無轉移至鄰近淋巴結 癌細胞有無轉移至其他身體部位 腫瘤等級(指腫瘤的細胞異常、成長及擴散程度)(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指出,TNM分期系統最為廣泛使用,大多數的醫療中心和醫院病理報告都會以它做描述,但血液、腦及脊髓等的腫瘤可能會用不一樣的癌症分期系統。(了解癌症分期後,下一步就是篩檢了,請看:癌症篩檢) 癌症分期系統怎麼看? 癌症分期系統有好幾種,其中最廣泛使用的是TNM分期系統,多數醫療中心和醫院病理報告皆以其作為依據,美國癌症協會針對TNM系統的完整解釋如下: TNM 分期 原發部位腫瘤(Tumor,T) 為評估原發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擴散至鄰近正常細胞的程度,可細分為: TX:原發腫瘤無法被評估,或無關於該腫瘤的資訊。 T0:原發腫瘤無法被偵測,或無關於該腫瘤的證據。 Tis:癌細胞長在原發部位表層,並未深入內層,此階段也叫做原位癌(in situ cancer)。 T1,T2,T3,T4:指腫瘤的大小及擴散至鄰近細胞的程度。T後面的數字愈大,表示腫瘤愈大,或腫瘤的擴散程度愈大。 淋巴結(Node,N) 為評估癌細胞有無擴散至鄰近淋巴結,以及擴散程度,其可細分為: NX:鄰近腫瘤的淋巴結癌細胞無法被評估,或無關於該淋巴結的資訊。 […]


癌症

癌症治療方式簡介: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免疫療法等

癌症治療根據癌症類型、分期及存活率不同,還有腫瘤的位置、大小及數目,每位患者需要的治療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在治療過程中,會感覺壓力或驚慌都是正常的,建議可以陪同你信任的家人或朋友找專業醫師諮詢。 本文將簡介癌症的七種治療類型,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荷爾蒙療法、骨髓移植。 由於癌症治療過程會是長期的,請務必遵循醫師的指示完成療程,避免任意中斷療程,以免延誤治療。 癌症治療類型 有的癌症患者只需一種治療方式,但對大多數的癌症患者來說,結合不同的治療方法是相當常見的,像是手術搭配化療、手術搭配放射線治療等等。另外,癌症治療也可分為局部性治療和全身性治療,前者只針對腫瘤區塊或特定身體部位,後者則可能對全身都造成影響。 1. 手術 其目的為移除所有發現的癌細胞。大部分的癌症患者都需要進行手術,此治療方式對處理單一部位的腫瘤特別有效。有些癌症患者只需接受手術做治療即可,但一般來說,手術通常會搭配其他治療進行。 依照癌症的種類和分期,施行手術有以下六種功能: 完整移除整個腫瘤。 移除部分腫瘤。 緩解晚期癌症的疼痛症狀。 輔助其他治療。 修復性手術:或稱重建手術,改善之前手術對樣貌、器官及身體部位造成的功能受損。 預防性手術:移除可能癌化的細胞組織或器官。 (延伸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2. 化學治療 此治療使用的藥物會散布全身,殺死轉移至其他身體部位的癌細胞,抑制癌細胞擴張,屬於全身性治療。雖然化療能用作治療多種癌症,但這不意味著所有的藥物都有一樣的抗癌效果。與手術類似,在多數情況下,化療會搭配其他治療進行。(延伸閱讀:化療一定會掉髮?斷食能餓死癌細胞?破解6大癌症治療的常見迷思) 化療的目的為停止或緩化癌細胞的成長,其功能如下: 治療癌症:使癌細胞被消滅,不會再復發。 控制癌症:使腫瘤縮小,並停止成長和擴散,但癌症仍有復發的可能。 緩和化療:使腫瘤縮小,目的只為舒緩患者的疼痛,而非治癒。 若搭配其他治療進行,化療可達到以下三個目的: 術前輔助性化療:施行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前,以縮小腫瘤。 術後輔助性化療:施行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以殺死剩餘的癌細胞。 殺死復發的癌細胞,以及轉移至其他身體部位的癌細胞。 3. 放射線治療 簡稱放療,是藉由高劑量的高能量粒子如 X 光、γ 射線、質子及電子束,破壞癌細胞的 DNA,讓癌細胞無法成長和分裂而死亡。不過此治療沒辦法馬上殺死全部癌細胞。在治療結束後,至少需要幾天到幾週的時間,癌細胞才會陸續死去。 多數情況下,放射線治療是局部性的治療,意指它只針對特定的身體部位做治療,並將對鄰近健康細胞的破壞降至最小。若搭配其他治療進行,亦能提高其治療效果,以下列出放射線治療的四個功能: 術前輔助性放療:縮小腫瘤,藉此治療早期癌症。 術後輔助性放療:降低癌細胞復發的可能性。 治療癌症復發。 緩和性放射線治療:治療晚期癌症症狀,以及縮小腫瘤。(緩和療護與安寧照護大不同,剖析真相請看:不是放棄治療!剖析緩和與安寧照護的真相) 4. 標靶治療 不同於化療,標靶治療使用特定藥物只「鎖定」目標癌細胞的基因變異,以達到抑制癌細胞活動,或使其自我破壞的效果。基於其精準鎖定癌細胞的蛋白質和 DNA,過程中並不會干擾其他正常的細胞。 而即使是同一種癌症,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癌細胞基因變異,所以醫師一般都會先讓患者做切片檢查,以找出對應的藥物治療方法。標靶治療主要的功能如下: 干擾並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與成長。 作為血管生成抑制劑,使腫瘤無法獲得養分而縮小。 幫助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 阻隔癌細胞所需的激素,以此抑制其成長。 藉單株抗體藥物殺死癌細胞,其成分包括毒素、輻射及化療藥物等。 改變癌細胞的蛋白質,使其自然死亡。(同場加映:精準打擊癌細胞!標靶治療的作用方式) 5. 免疫療法 顧名思義,免疫療法即是指用人的免疫系統治療疾病,包括癌症。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資料,此療法已證實可治療多種癌症,但其臨床應用仍不比手術、化療和放射線治療來得普及。 免疫療法屬生物療法的一種,其以生物體生成的物質來偵測和破壞癌細胞,並抑制癌細胞的成長。免疫療法的種類很多,像是提取某些腫瘤內可能出現免疫細胞,也就是腫瘤浸潤型淋巴細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作為免疫治療使用。(延伸閱讀:癌症免疫治療:免疫療法的優點、種類、副作用) 免疫療法主要可透過以下兩種方式達成。 刺激免疫系統以增強防禦能力,幫助其偵測和攻擊癌細胞。 人工製造出類似免疫系統的物質,藉此幫助恢復和提升身體免疫系統,並偵測與攻擊癌細胞。 6. 荷爾蒙治療 又稱激素療法。有的惡性腫瘤特別依賴荷爾蒙作為生長養分,這時使用荷爾蒙治療就是不錯的治療方法。藉由干擾或阻隔癌症患者的身體激素,亦可幫助減緩和抑制癌細胞的成長。其也可作內分泌治療(Endocrine therapy),主要功能為以下四個。 使身體停止分泌該荷爾蒙 阻隔該荷爾蒙與癌細胞連結 破壞該荷爾蒙的原有形態 減輕特定癌症的症狀 此外,若搭配其他的治療,荷爾蒙治療還能達到以下三個治療目的: 術前輔助性治療:施行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前,使腫瘤縮小。 術後輔助性治療:施行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以降低癌細胞復發的機會。 殺死復發及轉移的癌細胞 (延伸閱讀:乳癌治療:認識與了解乳癌荷爾蒙療法) 7. 骨髓移植 我們常聽人家說捐骨髓,其實就是指骨髓移植,或稱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通常用在白血病(Leukemia)、淋巴瘤(Lymphoma)、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等癌症患者身上。當骨髓中出現了癌細胞,可先將所有的癌細胞都殺死,再透過移植健康的幹細胞,恢復正常的幹細胞和血球。(延伸閱讀:什麼是癌症幹細胞治療?幹細胞移植種類、過程、副作用) 【點我前往癌症專區】


癌症

原位癌是什麼?剖析癌症進化史

當被醫師宣告罹患癌症,甚至得知為癌症末期時,想必心情一定難過又絕望,因此,若能在癌症早期就跟進治療,或許就不至於陷入絕症之苦。當然,不管是什麼癌症,都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靜悄悄地在患者身上生長,隨著時間慢慢突顯症狀。而最初的階段即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本文將進一步介紹。 (欲了解四大癌症的最佳篩檢時間,請看:癌症篩檢) 原位癌的定義 根據美國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資料,原位癌的定義是意指一群異常的細胞成形,但尚未擴散或轉移,仍停留在原發身體部位的上皮組織。此階段也叫作零期癌(Stage 0 cancer),但這些異常的細胞隨後可能會開始癌化,進而擴散到附近的細胞組織,成為活躍的癌細胞。 原位癌是治癒率最高的癌症,由於癌細胞只於原本細胞中發生病變,所以有高達九成的治癒機率!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期刊(American Cancer Society,簡稱 ACS)的期刊資料,2008~2014 年在美國罹患膀胱原位癌的存活率高達 95%。如果及早發現和處理,就能大大提高痊癒機會! 原位癌的種類 一般來說,原位癌可分為鱗狀細胞原位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和腺原位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兩種。但有個特例,就是泌尿道上皮癌,泌尿道上皮細胞又稱移行細胞(Transitional Cell),這類細胞能隨其成長改變形狀或延展,不會造成細胞的崩解,因此,泌尿道上皮癌也被稱作移行細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ncer)。 鱗狀細胞原位癌:癌細胞於鱗狀細胞開始增長,細胞呈扁平形狀,看起來像魚鱗,因此也叫做表皮樣癌或上皮細胞癌。含鱗狀細胞的部位如皮膚、中空器官的內壁及呼吸道及腸胃道的內壁。常見如頭頸部癌、子宮頸癌、肛門癌和陰道癌。 腺原位癌:癌細胞於腺細胞(分泌細胞)開始增長,腺細胞位於某些內臟組織中,可製造和釋放如黏液、消化液或其他液體的物質。常見如乳癌、肺癌、結腸癌、胰臟癌,以及攝護腺癌。 (女性從年輕開始就要留意乳癌,了解更多:年輕女生不能忽視!乳癌必知的5件事) 原位癌變成侵襲癌 當癌細胞突破上皮組織的下層基底膜,即會成為侵襲癌(Invasive carcinoma),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癌症了。如名稱所示,侵襲癌意指具有侵襲性的癌細胞,它會持續向外擴散與堆積,並直接擴展和滲透至鄰近的正常細胞,此過程叫做「浸潤」或「侵入」。 醫師和病理學家在判斷腫瘤為良性或惡性時,細胞的「浸潤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根據加拿大病理學教育網站我的病理學報告(MyPathologyReport)的資料,良性腫瘤可能會變大,但它通常不會浸潤鄰近的正常細胞;相反的,大多數惡性腫瘤會脫離原本的地方,浸潤周圍的非癌性組織,癌細胞一旦滲入周圍組織,它們就有能力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癌細胞向身體另一部分的移動稱為轉移(Metastasis),尚未滲透到周圍正常組織中的癌細胞稱為原位(In situ)。 (曬太陽不防曬?認識皮膚癌的威脅:日曬機恐致癌!太陽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 侵襲癌進階變轉移癌 而在浸潤鄰近細胞後,癌細胞也可能會觸發繼發性腫瘤,或導致癌細胞轉移,其透過侵入淋巴和血管系統,攻擊其他身體部位的細胞組織。很多人可能以為轉移癌是無法預測的,但根據澳洲政府國家癌症護理教育項目(National Cancer Nursing Education Project)的資料,轉移癌是一個有秩序、可預知的過程,也叫做轉移級聯(Metastatic cascade)。 另外,腫瘤的成長、侵襲性及轉移需仰賴血管生成,因為癌細胞和其他正常細胞一樣,需要血液的供給,才能確保腫瘤的內皮細胞持續滋生新的血管。因此,控制血管生成的刺激物和抑制劑就是關鍵了,如促進血管生成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以及控制細胞訊息傳遞的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等物質。阻斷癌細胞的養分供應鏈,往往是預防癌症的最好方法之一。 【點我前往癌症專區】


癌症

5大常見癌症診斷方式!一次看懂癌症診斷有哪些

為喚起世界對癌症的預防與重視,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已自2019年起,將2月4日訂為世界癌症日,呼籲各國以行動來減少癌症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重大影響,提高每個人對癌症防治措施的重視。 由《Hello醫師》針對國人癌症認知所發起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有約近3成民眾認為自己為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更僅有2成民眾曾接受癌症相關項目檢測;然而,癌症在台灣正以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的速度急速增加。當癌症症狀發生,或經篩檢結果判斷可能罹患癌症時,專業醫師團隊會進一步安排更仔細的檢測以釐清病情,並按照不同癌症症狀給予不同診斷與治療。 也因此並無所謂的單一「癌症診斷」方式,皆為獨立的診斷評估流程;而癌症需要多方、多次之診斷,好排除其他疾病因子外,治療期間也需定期進行重複檢測,以確認治療效果與癌細胞反應。《Hello醫師》將剖析5大類常見的癌症診斷方法,和大家一起積極防癌,守護健康。 癌症診斷目的 一個完整的癌症診斷,通常會伴隨著詳細的疾病史和身體檢測,其目的為以下4項: 確認或排除疾病因子 監督疾病的過程 規劃和評估治療成效 分階段診斷,以確認癌細胞的狀況及是否有轉移  5 種癌症診斷方法 針對不同的疾病症狀,醫師會給予不同的診斷方法,以下將一一解釋。 實驗室檢測 應用臨床化學的原理,去測量人體化學成分的水平,過高或過低的水平都可能是癌症的警訊,而最常使用的化學樣本為血液和尿液,可檢測的成分包括像糖分、脂肪、蛋白質、電解質及其他代謝物等。此外,它也可用作評估器官的功能運作,有否受癌症影響。 雖然如此,實驗室檢測結果出現異常並不代表確診癌症,它還需要更多的診斷做驗證,以下為五種常見的檢測,若有任何疑問請請教醫師。 血蛋白檢測 全血細胞計數(Complete Blood Count) 腫瘤標記檢測 循環性腫瘤細胞檢測 尿液分析 診斷成像 因著診斷放射學的先進醫療器材與科技,診斷成像能以攝像形式呈現人體內部的構造和器官狀況,藉此偵測體內有無腫瘤,或其他異常細胞活動。另外,此檢測也可於生檢和手術中進行。以下列出診斷癌症的三種診斷成像,各別進行的流程皆不同。(想知道自己有無惡性腫瘤?請見: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1. 傳輸成像 這類檢測運用高能量的光子穿透人的身體,而穿透的緻密度不同,其檢測的顏色也不同,拿 X 光為例,低密度的血液、體液及脂肪呈深色;中密度的肌肉、韌帶、肌腱等結締組織呈灰色;高密度的骨頭則呈白色。 常見的傳輸成像的癌症診斷方法有以下三種: X 光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 CT) 乳房攝影 2. 反射成像 我們常聽到的超音波檢測,它就是反射成像診斷,其透過發送高頻率的聲波進入人的身體,而聲波會因體內細胞組織構造和緻密度的不同,反射的速度也有所不同。接著,反射後的聲波會以訊號形式直接送入電腦做分析,並呈現身體構造和器官的視覺圖像。 3. 核子醫學的放射成像 運用核子醫學將放射性同位素注射入身體,這些細微核能會被醫療儀器掃描與分析,產生身體構造和器官的檢測圖。 以下列出應用核子醫學的放射成像診斷方法: 正子斷層造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甲狀腺掃描 多頻道心室功能攝影(Multiple Gated ventriculography) (了解肺癌的診斷方法:肺癌很致命!X光等5種方法幫助診斷) 內視鏡檢驗 顧名思義,內視鏡檢驗就是用內視鏡進行診斷,它可用作觀察體內器官的狀況、抽取體內細胞組織做生檢,以及取得有顏色的體內攝像圖。包含以下七種診斷癌症的內視鏡檢驗: 支氣管鏡術 喉鏡檢法 大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檢查 膀胱鏡檢查 內視鏡逆行性胰膽管攝影 上消化道內視鏡 (懷疑有大腸癌?如何篩檢和診斷:大腸癌的檢查:篩檢與診斷方式) 基因檢測 尤其對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來說,基因檢測是很好的癌症診斷工具,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建議,患者可以先從了解家族癌症疾病史開始,特別是一級和二級親屬,一級親屬是指兄弟姊妹、父母或孩子;二級親屬則是祖父母、叔叔、阿姨等親戚。 然後,下一步才是跟專業醫師討論,根據患者的家族疾病史,醫師可能會轉介給基因諮詢師,以進行抽血做基因檢測。不過,因為此檢測會需要其他家屬也接受抽血,所以患者需先跟家人商量好,若做了檢測反而影響正在進行的治療,那又何必費心呢? 但民眾大可不必太擔心,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婦科腫瘤與生殖醫學系主任卡倫.路(Karen H. Lu)表示,遺傳性癌症的比例只有約 5~10%,大部分的遺傳性癌症患者都會在年紀小的時候就罹患。事實上,許多的癌症都跟不好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包括抽菸、不運動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乳癌檢測基本觀念請看:乳癌基因檢測) 腫瘤生檢 多數的癌症病例中,腫瘤生檢都是必要的,醫師會抽取體內部分的細胞組織,再由病理學家做顯微鏡分析,以確認體內腫瘤是否為惡性,若不是,則要找出發炎和感染的原因。 有的生檢可於診所做,有的卻得在醫院做,這需要依生檢方法而定,一般可分為以下3種。另外,有的生檢會需要施打麻醉或鎮靜劑,幫助患者局部身體不會感覺疼痛,在檢查過程中放鬆。 用針:以針擷取細胞組織或體液,適合的部位包括肝、骨髓、脊椎、乳房、攝護腺。 內視鏡:透過內視鏡導入嘴巴或肛門,當發現體內有異常的細胞組織,即可馬上將其移除。 […]


癌症

不只菸酒、日常4大常見「一級致癌物」吃出病!加工肉品、變質堅果有夠毒

一級致癌物(Group 1 carcinogen)聽來驚悚,但實際上你對它了解有多少?除了菸、酒及加工肉品,你知道其實每天生活中的日常都在接觸這些令人害怕的一級致癌物嗎?《Hello醫師》將告訴你這些常被忽略、4種最常見的一級致癌物。 什麼是一級致癌物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以下簡稱 IARC)的資料,一級致癌物指其媒介或混合物對人類有致癌性,詳細成分列表可至 IARC 網站查詢。截至目前為止,一級致癌物名單上共有 120 種物質。 4種常見一級致癌物 黃麴毒素(Aflatoxin) 常見來源:發霉的花生玉米等豆榖類、苦澀的堅果、變質的米飯、長久未更換的筷子等。 黃麴毒素可以說是目前所知最強的生物致癌劑,僅 1 毫克黃麴黴素就具致癌效果。黃麴毒素來自變質穀類、豆類等食物中所產生的黃麴菌。所以,如果豆穀、堅果類發霉了,安全起見還是把整包給丟掉,因為黃麴菌的黴菌孢子可能早已汙染整包食物了。發苦的堅果也最好別碰,這苦味就是來自發霉所產生的黃麴毒素。雖然相較於牲畜,人類擁有較高的黃麴毒素耐受性,但若長期攝取低劑量的黃麴毒素,仍是會引發肝癌(Liver cancer)的風險。(推薦閱讀:注意!這14類必知的肝癌風險您中了嗎) 味噌、豆豉、豆腐乳、豆瓣醬、臭豆腐等等豆類發酵製品,也會遭黃麴毒素汙染。而人若吃了這些被汙染的農作物或肉品,同樣等同暴露於黃麴毒素的危害中。 黃麴毒素有極高的熱安定性,且不易被一般加工方法移除,建議民眾在選購此類食品前,務必先確認其外觀正常、包裝完整才購買,儲藏食品時,要保持在乾燥陰涼通風處,若已過保存期限就要丟棄,食物發霉也應當如此。(你也想知道: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亞硝胺(Nitrosamine) 常見來源:加工肉製品、隔夜菜、煙燻食品、火鍋等過熱食品。 您可能知道硝酸鹽(Nitrate)和亞硝酸鹽(Nitrite),但亞硝胺呢?簡單的說,硝酸鹽經由細菌作用會轉化成亞硝酸鹽,而當亞硝酸鹽和某種游離胺物質產生化學反應,即會形成亞硝胺。雖然亞硝胺屬一級致癌物,但民眾也不用因過度害怕。其實,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無所不在,空氣和食物都有它們的蹤影,根據中華民國農委會的聲明,兩者不但可幫助食品保色、增加風味,還能抑制肉毒桿菌汙染,尤其對食品加工業者來說是個大好消息。 真正的「壞角色」不是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而是亞硝胺,且由於只有受細菌污染和發酵產品才會有較多的游離胺,所以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資料,一般蛋白質食物形成亞硝胺的比例屬非常低。 另外,雖然高溫烹煮會加速亞硝胺的生成,但研究結果也並非都一致。所以,若想降低亞硝酸鹽的潛在風險,請少吃隔夜菜、煙燻及過熱食品,烹調方式則可改用水煮、蒸或微波,同時多攝取含維生素 C 和維生素 E 的食物,因為抗氧化能阻斷亞硝酸鹽轉轉成亞硝胺的反應。 (更多藏在生活中的致癌物: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苯駢芘(Benzo[a]pyrene) 常見來源:抽菸、車尾廢棄、高溫油炸食品、油煙、烤肉等。 喜歡吃燒烤或炒、煎、炸物的人要注意了,這些食物可能含有苯駢芘,尤其是烤焦的部分。一種被 IARC 列為一級致癌物的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以下簡稱 PAHs),存在於燒烤或烹調溫度過高的食物中,另外高油脂、高蛋白的食物在高溫也會產出很多的 PAHs。 不過,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表示,人受空氣暴露的 PAHs 風險仍是大於食物之暴露,尤其像抽菸和職業性暴露的空氣汙染物。對此,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指出,肺部、皮膚腫瘤和 PAHs 確實存在某種關係,但目前並沒有研究證實苯駢芘或其他 PAHs 會直接導致人類癌症。 雖然如此,建議民眾還是要避免暴露在苯駢芘和 PAHs ,像是戒菸、遠離汽車廢氣。烹調食物時,多蒸煮、少煎炸,並選冷榨、高品質的食用油,推薦橄欖油為首選。鍋子用完,也請記得除鍋垢,避免 PAHs 殘留。(同場加映: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甲醛(Formaldehyde)和乙醛(Acetaldehyde) 常見來源:家具、建材、油漆,新買的衣物、化妝品、個人用品、乾貨和酒類等。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資料,甲醛存在於我們每日生活中,包括空氣、高溫烹調的食物、乳液、洗髮精、防曬霜、化妝品、清潔劑、菸草、汽車廢氣、木製工程等等。此外,它是也是人體正常代謝的微量化學物質。 對一般民眾而言,並不需要擔心甲醛超標的健康問題,以個人清潔和護膚用品為例,雖然在短時間內會提高甲醛的劑量,但仍遠遠不足達到其危險水平。至於曝露在甲醛環境工作的人,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制定的時量平均容許濃度為每天(八小時) 1 ppm(百萬分率),或作 1.2 mg/m3(毫克立方米) 。 但甲醛仍屬一級致癌物,中華民國環境保護署毒管處也將它列為毒性化學物質,其毒性不容小覷,長期的曝露恐致鼻癌(Nasal carcinoma)和鼻竇癌(Cancer of the nasal sinuses)。 另外,酒精中的乙醛同樣是一級致癌物,而由於中華民國國民的乙醛去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


癌症

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癌症長年高居我國十大死因,大家對致癌物這個詞一定不陌生,尤其一級致癌物更是每個健康家庭務必會重視的議題。對此,本文將剖析致癌物與其級別分類,不管是負責全家三餐的父母,或是餐餐外食的上班族,Hello 醫師都邀請你一同來細讀本文章。 什麼是致癌物根據美國國家人類基因體研究院(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的資料,致癌物指的是會導致細胞 DNA 產生基因突變的化學物質或化學混合物,其過程亦稱為癌化。 (哪些錯誤癌症觀念困擾著你?請看:吃糖會使癌症惡化?破解7個常見癌症迷思) 致癌物如何致癌接觸致癌物不意味著就一定會致癌,不同的致癌物有不同的致癌條件,像是接觸的方法、劑量、強度,以及人體的基因組成。除了基因遺傳之外,其他因素都歸類為環境因子,包括: 生活和飲食習慣,像是抽菸、酒癮、不運動等 自然能量暴露,像是紫外線、氡氣、感染媒介物等 治療程序,像是化療、放射線治療、荷爾蒙藥物等 住家環境暴露 工作環境暴露 環境汙染 有的致癌物確實能直接改變細胞 DNA 的基因排序,造成突變和癌細胞,但也有的致癌物並不能直接干擾細胞 DNA,而是藉由加快細胞的分裂速度,間接提高細胞 DNA 基因的突變風險。在此提醒,癌症並不一定就是致癌物的錯,它只是致癌的其中一個可能因素。 此等致癌物分類乃根據其原有的化學物質特性,來判斷它是否會危害人的健康,並非代表其致癌的程度與風險。舉例來說,抽菸和加工肉類雖同列為「人類可致癌」的級別,但抽菸卻是比加工肉類的致癌風險來得更高。(你要知道的癌症知識盡在這裡:認識癌症) 三個研究機構之致癌物分類致癌物在動物與人體上有無出現「致癌性證據」,是決定致癌物分級的關鍵,像是有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或是造成癌細胞增長等。這些證據的來源包含動物實驗,或是從人體身上所收集到的報告,最後經分析後再擬定致癌物分級。(除了戒菸,也要小心這些有害化學物質:1年200萬人罹肺癌!致癌原因不只抽菸)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以下簡稱 IARC)的分類,致癌物(致癌因子)共有五個級別,詳情如下: 第一級(Group 1):流行病學證據充分,確定為致癌因子,如菸草(吸或嚼)、檳榔、石綿、戴奧辛、芥子氣、γ射線、黃麴毒素等。 第二級 A 類(Group 2A):流行病學證據不足,但動物實驗證據充分,極有可能為致癌因子,如甲醛、紫外線、太陽燈、多氯聯苯、柴油引擎廢氣、高溫油炸釋出的物質等。 第二級 B 類(Group 2B):流行病學證據有限,且動物實驗證據不足,可能為致癌因子,如電焊煙霧、汽油引擎廢氣、極低頻電磁場等。 第三級(Group 3):流行病學和動物實驗證據皆不足,無法歸類為致癌因子,如甲苯、咖啡因、氨比西林、食用色素等。 第四級(Group 4):人類與動物皆欠缺致癌性根據,或流行病學證據不足,極有可能為非致癌因子,如己內醯胺,為一種合成尼龍塑料的中間原料 。 https://helloyishi.com.tw/cancer/other-cancers/top-5-wrong-eating-habits-may-cause-you-oral-cancer/ 另外,IARC 也針對身體部位做致癌物的區分,將其分成「人類致癌性證據充分」與「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兩類,讀者可以直接點此觀看。 第二種分類則根據美國國家毒理部(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的致癌物報告(Report on Carcinogens),分成以下兩類。 確定為人類致癌因子:研究證實人類受致癌物暴露與癌細胞存在因果關係。此分類等同 IARC 之第一級致癌物。 合理推測為人類致癌因子:人類的致癌性研究不足以證實兩者的因果關係,但存在其他解釋論述或干擾因子。此分類等同 IARC 之第二級 A 和 B 類致癌物。 還有一種分類由聯合國主導推行,叫做化學品全球調和制度(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其跟 IARC 類似,可分成以下三類。 第一級 A 類(Category 1A):確定為人類致癌因子,有足夠的人體致癌性證據。此分類等同 IARC 之第一級致癌物。 第一級 […]


癌症

認識安寧緩和醫療|緩和與安寧療護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別於以往,對絕症或癌症末期的患者隱匿病情,已不再適用於現今社會價值觀了。患者寧願被告知疾病真相,也不要什麼都不知情地死去。 為幫助患者減輕不適、在最後的生命階段能活得有尊嚴,醫師會先諮詢其家屬和專業健康照護團隊的意見,並給予緩和與安寧療護的建議。本文將剖析兩者的功能與不同之處,讓患者得到最好的全人醫療照顧,同時盡可能地圓滿其心願,也因此安寧照護又被稱為臨終照護。 緩和療護與安寧療護的定義按照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醫學院的資料,緩和療護與安寧照護雖然很相似,但仍有不同之處,其定義如下: 緩和療護(Palliative care):此治療幫助舒緩患者的身體、情緒及心靈層面,同時疾病治療仍能繼續進行。並且,它可於重病的任何階段進行,不須等到頻死時才開始此治療,其包括像疼痛緩解、營養或心理諮商。 安寧療護(Hospice care):此照護同樣為舒緩患者的身心靈層面,但不再進行疾病治療。一般來說,若醫師判斷患者只剩六個月的壽命時,患者及其家屬可選擇是否要接受安寧療護。 緩和療護與安寧照護都是為舒緩重病患者的症狀,進而提升生活品質,且各自會有特殊的專業醫療照護團隊,以滿足其身心靈和情感的所有需要。縱使安寧照護會納入緩和療護的療程,它們仍具有不同的療護功能與目的,以下舉出兩者的三大區別: 緩和療護可於重病中的任何階段進行,安寧照護只會給予絕症的最後階段,或於生命即將結束前的患者。 緩和療護可與其他疾病治療同時進行,包括化療、放射線治療,以及免疫療法,安寧照護只會在所有疾病治療都無效後才進行,但仍可抑制症狀或副作用,此為舒緩症狀,並非治療疾病。 緩和療護與安寧照護團隊皆會與患者的治療照護團隊溝通與協調,但緩和療護會與治療並行,而安寧照護則會負責主要的患者照護工作。 緩和與安寧照護目的和考量因素在台灣,緩和療護與安寧照護主要提供給癌症患者,其目的有以下三點: 照顧與尊重患者,並幫助舒緩疼痛。 幫助患者完成心願,好讓他臨走不帶一絲遺憾。 幫助患者的家屬在失去摯愛後,能走出悲傷。(推薦閱讀:摯愛離世後~走出悲傷做到這5點) 不過,美國國家老齡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Aging)提醒,在考量臨終照護前,請務必先慎重思考以下三個因素: 患者生存的渴望或接受治療的意願(尤其是老年患者)。 患者的剩餘壽命。 疾病治療與照護的醫療設備。(推薦閱讀:家人朋友得癌症~如何當個好照護者) 緩和療護非放棄治療有些人可能誤把緩和療護與「放棄治療」混為一談,但其實並非如此。患者在接受緩和療護的階段中,其他疾病治療仍可同時進行,並不拘患者的年齡或疾病的嚴重程度。 緩和療護可以幫助舒緩疾病的症狀和疼痛,進而改善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根據美國馬薩諸塞州綜合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研究,及早接受緩和療護不僅能改善生活品質,還可助於延長壽命。所以,請別把緩和療護和「放棄治療」畫上等號。 經由緩和療護團隊的多專業協助與支持,包括醫師和醫療專家、護士、營養師、社會工作員,以及至親家屬,患者會更清楚自身的病況,並溝通和討論出自己最想要的療護方法。換言之,緩和療護將患者的治療意願納為最大考量,好讓醫護團隊和家人也都能理解和尊重其心願。 在舒緩疾病症狀的過程,緩和療護團隊會盡其最大的努力,幫助患者恢復日常活動的生活,減輕常見的壓力及症狀如疼痛、焦慮、憂鬱、疲勞、食慾變差、噁心、便祕、呼吸困難、睡眠問題等。 不過,當緩和療護再無法幫助患者舒緩症狀時,醫護團隊通常只有以下兩個選項: 繼續增強緩和療護 轉為安寧照護(尤其當醫師判斷患者只剩六個月的壽命) 安寧照護的意義與服務類型安寧照護與緩和療護有些微不同,兩者皆可提供綜合型療護和支持,但在安寧照護的醫療設定下,治療疾病的方法將中止進行,不過,身體的症狀控制仍是可以進行。舉例來說,若化療不再對癌症患者有治療效果,而該患者選擇了安寧照護,化療便會中止進行,但若該患者有高血壓,則控制高血壓的治療仍可以進行。 重要的是,患者在接受安寧照護前,醫師與照護團隊要確保對方清楚理解他的病況。直白地說,就是無可救藥的地步了,再也沒有醫療方法可以治療,或緩解其疾病繼續惡化。 在安寧照護的中心思想裡,每個人的生命都相當寶貴,在接受死亡為他生命的最後階段時,也應該獲得良好照顧,尊重並幫助患者減輕痛苦,讓他們有尊嚴並完成心願的活到最後嚥下最後一口氣,然後安然逝去,這同時也能幫助親屬度過哀傷。 原則上,安寧照護並不一定要在醫院進行,其他安寧照護機構、護理之家或在家都是可行的場所。根據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的資料,台灣的安寧照護服務可分為以下六個層面。 安寧門診:提供緩和醫療的處置與照顧諮詢、末期臨終照顧、病情告知、悲傷輔導。 安寧病房:提供必須住院才能處理的醫療服務,症狀改善後可出院。 安寧居家療護服務:讓病人能待在熟悉的家中,獲得適當的症狀緩解與控制,協助其順利度過瀕死期、在家善終,或在必要時提供適時轉介。 社區化安寧居家療護:銜接基層診所或區域醫院的末期病人返家,以及後續的安寧療護服務。 安寧共同照護:由安寧團隊人員與末期病人原醫療團隊合作,共同擬定照護計畫及諮詢服務,提供更全面的症狀控制與緩解、情緒支持以及心理調適。 長照安寧:銜接長期照護和安寧療護間,一種由失能到死亡的垂直連續性照護。 安寧照護團隊除了有專業的醫師和照護團隊,可能還會有心理治療師和宗教師,為的是要給予患者及其家屬最大的支持。以安寧居家照護為例,護士和醫療人員會固定做家庭訪視,同時也有醫護人員 24 小時隨時待命,以便掌握患者即時狀況。 不過,有些人會抗拒安寧照護,甚至是醫師本身也不例外,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就如同放棄生命。所以,如果患者或其家屬發現已無任何治療選擇,而醫師也沒提出其他治療方向,或許該由你主動開口問醫師了。 誰需要安寧照護?過去,台灣安寧照護的服務族群多為癌症末期和漸凍人,但經「住院安寧療護」以及「安寧居家療護」的範圍擴大後,另新增八個疾病類別的病人如下: 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即失智症(Dementia) 其他大腦變質狀況 心臟衰竭 慢性氣道阻塞 其他肺部疾病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急性腎衰竭 慢性腎衰竭 欲了解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施行細則,以及相關醫療抉擇意願書,請至安寧照顧基金會查看。 【點我前往癌症專區】


大腸癌

大腸癌末期沒法救嗎?剖析轉移症狀與治療

若大腸癌(Colon cancer)癌細胞於早期沒被偵測和移除,部分的大腸腫瘤亦會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便會造成所謂的「轉移性大腸癌」,也是我們俗稱的大腸癌末期(或稱作晚期大腸癌)。本文將剖析大腸癌末期的轉移症狀及治療方法,但請以專業醫師的建議為優先,醫護人員會根據病人的病況做嚴謹評估。 大腸癌末期的轉移症狀 大多數的大腸癌末期轉移病例,皆為肝轉移,其次是肺轉移,其他的可能轉移部位包括淋巴結、腹膜、卵巢、骨頭、腦部等器官。以下列出大腸癌末期可能會呈現的症狀。提醒讀者,以下症狀反應也可能因其他身體狀況所引起,若有任何疑慮請洽專業醫師詢問。 一般轉移症狀 疲累、無力 食慾變差 淋巴結轉移症狀 淋巴結部位腫脹、疑似硬塊(深入了解:淋巴結腫大) 頸部或臉部出現淋巴水腫 肝轉移症狀 右邊腹部感覺不舒服或疼痛 食慾差 體重減輕 腹水 黃疸 皮膚搔癢 肺轉移症狀 頻繁咳嗽(晚上特別嚴重) 呼吸急促 持續發生肺部感染 咳血 胸膜積水 骨轉移症狀 感染的骨頭部位疼痛 骨頭脆弱變得容易破裂或骨折 出現血鈣過高的症狀(例如:疲累、煩躁、混亂、噁心、口渴和便秘) (對罹患大腸癌會出現哪些症狀有疑問嗎?請看:大腸直腸癌:種類與症狀) 大腸癌末期緩和療護 一般而言,大腸癌末期患者都會接受緩和療護,此治療目的在舒緩症狀,希望藉此延長患者的壽命,提升其生活品質。很多人誤以為緩和療護即是放棄治療,但其實這並不完全正確,因為癌症的治療仍可同時進行,以助於改善疼痛、情緒壓力等症狀,以下為五種緩和療護方法。 1. 手術:通常會搭配化療或放射治療進行,待腫瘤縮小後,再用手術將其移除,若腫瘤是在肝,亦可用燒灼術或栓塞術將其殺死。此外,手術也可用作清除腸阻塞,或是透過大腸鏡、結腸切除術、結腸造口術,幫助舒緩不舒服的症狀。不過,即使移除該部位腫瘤,也不意味著能治療大腸癌,因為癌細胞可能已轉移至身體多處部位。(同場加映:大腸直腸癌:治療方法) 2. 化療:此治療目的在控制症狀,並盡可能地縮小癌細胞,助舒緩患者狀況,並延長其壽命。而若癌細胞絲毫無縮小的情況,甚至惡化,醫師可能會考量其他治療策略或中止化療,以下為三種典型緩和療護的化療方法。 前導性化療:於手術前縮小腫瘤或抑制其成長。 輔助化療:於手術後清除可能殘留的癌細胞,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 肝動脈灌注化療:透過靜脈注射,將化療藥物送往肝臟,即為癌細胞轉移的部位。 3. 放射治療:跟化療相似,能使癌細胞縮小,幫助舒緩症狀。 4. 免疫治療:藉由身體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其關鍵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因為此藥物能使癌細胞被 T 細胞發現,進而將其消滅。 5. 標靶治療:根據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資料,藉由不同的藥物治療,去攻擊癌細胞的特定基因和蛋白質,達到治療效果。 (推薦閱讀:精準打擊癌細胞!標靶治療的作用方式) 【想看更多相關文章,請至大腸癌專區】


癌症

各大癌症篩檢:定期篩檢5大癌症效果佳!政府補助條件一次看

癌症篩檢是對抗國人頭號死因的關鍵,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數據顯示,111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87%集中於55歲以上的患者。 其實癌症早期治癒率高,但早期沒有症狀或不明顯,容易讓人忽略罹癌風險,因此癌症篩檢相當重要,確實篩檢可以達成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效降低癌症的致死率。 究竟有哪些癌症需要定期篩檢、是否有政府補助?費用跟檢查頻率為何?跟著《Hello醫師》一起了解癌症篩檢的重要性。 癌症篩檢的意義 在健康或無症狀的狀況下,檢查是否有罹患癌症的可能,稱之為癌症篩檢,不過篩檢僅為初步檢查,並不等於診斷,而篩檢結果陽性不代表罹癌,須配合正式診斷才能確定。 由於許多癌症初期症狀不明顯,等到身體發出警訊往往為時已晚,因此癌症篩檢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防治癌症的四大重點之一。 落實癌症篩檢有助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早期診斷治療後,除了可以大幅降低死亡率外,若篩檢出癌前病變,也能避免變異的細胞發展為癌症。 癌症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依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顯示,五大癌症之早期(0~1期)的五年平均存活率分別為:女性乳癌達100%、肺癌為94%,大腸癌為93%,子宮頸癌為90.6%,口腔癌則為84.7%,其中,乳癌甚至到二期的存活率都還有95%。由此可見,如果能及早透過癌症篩檢找出癌症徵兆,再加上早期診斷與治療,癌症存活率是相當高的。 四癌篩檢升級!4+1五大免費癌症篩檢 台灣每年有超過10,000人死於四大癌症(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和口腔癌),四大癌症篩檢是目前最具成本效益的篩檢項目,協助患者早期發現、盡早治療,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而自111年7月1日起開始,政府也新增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5大癌症免費篩檢的對象如下: 1. 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 根據110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在連續15年為國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後,首度被肺癌擠下,成為發生率次高的第二名。 大腸內的腫瘤、息肉會陰糞便摩擦而出血,黏附在糞便表面上排出,而糞便潛血可以檢測出其微量的血液,檢查是否有任何異常。若檢測為陰性,建議每2年做1次糞便潛血篩檢;檢測結果若為陽性,須接受大腸鏡檢查,或是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延伸閱讀:大腸癌的檢查:篩檢與診斷方式) 補助對象:50~74歲民眾,可接受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2. 乳癌:乳房X光攝影檢查 乳癌為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而最泛用的乳癌檢查方式便是放射師透過乳房X光攝影,利用壓迫板緊壓乳房,便可獲得清晰的乳房X光影像。若影像無任何異常,建議2年做1次乳房攝影;否則建議3~6個月內進行追蹤。(延伸閱讀: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補助對象: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可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3. 子宮頸癌: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等到患者發現身體不適時,通常已達癌症末期。國民健康署指出,子宮頸抹片檢查先以擴陰器先擴張陰道,再以小木棒輕輕地刮取子宮頸剝落的細胞,塗抹在玻片上、染色,再由顯微鏡觀察是否有癌變的現象。 若無任何異常,建議每3年做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若有不明的鱗狀細胞,或是輕度癌前病變,3~6個月內必須再做抹片檢查和HPV檢測;若為癌症,則須接受切片檢查。 至於已經施打過子宮頸癌疫苗,是否還需要做抹片檢查?答案是「要」!建議已經施打過疫苗的女性,仍須定期檢查才能有效預防。那麼無性經驗的女性,需要定期做抹片嗎?國民健康署提及,無性經驗的女性得到子宮頸癌的機率較低,不過也能詢問醫師是否需要做抹片檢查。(推薦閱讀:預防子宮頸癌!子宮頸抹片費用及流程介紹) 補助對象:建議30歲以上婦女,可接受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4. 口腔癌:口腔黏膜檢查 台灣口腔癌患者比例排名世界第一,主要好發於25~44歲男性,根據國民健康署指出,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比起其他癌症早了10年以上。 口腔黏膜檢查係醫師以目測方式先檢查口腔黏膜,觀察是否有癌前的病變或是病灶。若為陰性,建議每2年做1次口腔黏膜追蹤;若檢查為陽性時,需至醫院口腔外科做進一步診斷,每3~6個月定期追蹤。 補助對象: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可接受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5. 肺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也是目前台灣110年度發生率最高的癌王。儘管台灣近十年肺癌死亡率已下降14.6%,但仍然高居臺灣癌症死因第一位,且存活率相對低,在105至109年間,新診斷肺癌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僅38.2%,存活率較低主要是因為早期肺癌症狀不明顯,出現顯著症狀時,診斷已多為晚期。早期肺癌(0-1期)五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只剩1成,不同期別的存活率差距甚大。 在各方專家多年合作規劃下,自111年7月1日起,政府開始實施肺癌篩檢補助,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群每兩年一次免費LDCT檢查,將肺癌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 補助對象: 具肺癌家族史:50 - 74歲男性或45 - 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 重度吸菸者:50 - 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菸,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 圖片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為什麼要做癌症篩檢? 政府針對這五種癌症進行篩檢補助,主要是因為其成本效益高、操作檢測簡單、容易推廣,且預防效果也相當不錯。例如子宮頸癌和大腸癌,它們從癌前病變發展成癌症的時程較長,如果能早期篩檢,就可以有效提高早期治療並痊癒的機會。此外,乳房攝影在國外也已經實證有良好的預防效果。 五大癌篩檢有效降低死亡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實證醫學所證實,五種癌症篩檢方法(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以及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能夠有效減少癌症致死率並提升存活率。國民健康署透過統計資料分析提供以下證據: 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根據國際研究實證,LDCT對於重度吸煙者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 糞便潛血檢查:每兩年進行一次檢查,可以減少35%的大腸癌死亡率,並降低29%晚期大腸癌的發生率。 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的子宮頸癌死亡率。 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檢查,可以降低41%的乳癌死亡率,並減少30%晚期乳癌的發生率。 定期進行口腔黏膜檢查:對於具有嚼檳榔或吸煙習慣的男性,能減少26%的口腔癌死亡風險 其他癌症篩檢 以癌症發生率來看,肺癌與肝癌同樣很高,不過針對肝癌並沒有做出篩檢補助和近一步建議,原因是沒有成本效益高的篩檢方式,但不代表這些癌症不需要篩檢,例如在111年通過的肺癌篩檢補助,便是在經過專家研究討論後推行;若有家族史或屬於罹癌的高風險群,建議都應前往醫院諮詢,以下以肺癌和肝癌篩檢舉例說明。 肺癌篩檢 肺癌如果以定期接受肺部X光檢查來說,罹癌率並無下降,且成本效益不高,而 CT 電腦斷層則會有輻射劑量高、偽陽性機率高的問題。 因此根據目前研究,僅建議以下肺癌高風險群定期接受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LDCT)。研究顯示,能降低高風險族群肺癌死亡率 20%。 需要肺癌篩檢嗎?6項指標檢查 根據癌症基金會的整理,符合以下其中1點就有可能是肺癌高風險群: 吸菸史統計值達15 (包含已經戒菸及有意戒菸者): 吸菸史計算公式:每天抽菸 __ 包x抽 __ 年 = 吸菸史統計值。 例如每天抽半包、連續抽10年,等於0.5x 10=5;又或者每天抽2包、連續抽10年,吸菸史統計值則為20,可見抽菸量和菸齡都會影響肺癌風險。 二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者: 若二等親內有超過2位以上患有肺癌,則可能為肺癌家族史者。 有肺病病史者: 患有氣喘、肺炎、肺結核、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其他相關肺部疾病者。 常煮菜且無使用抽油煙機設備達10年以上 暴露在二手菸害環境達1年以上: 非吸菸者,但每週平均有1天以上吸入菸草煙霧15分鐘以上。(同場加映:死於二手菸者女性占6成 女性抽菸傷害大) 職場環境易致肺癌者 職場環境屬金屬業、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棉絮、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等。(同場加映:無法治癒的疾病!矽肺病的原因與預防) 肝癌篩檢 肝臟超音波檢查 在台灣,9成肝癌是由慢性肝炎併發,除了B肝、C肝帶原者是高危險群,有脂肪肝的民眾更要多加注意。由於肝臟深處於腹腔內,一般檢查難以觸及,目前較好的篩檢方式為超音波,所以如果本身是慢性肝炎(B、C肝)帶原者或其他高風險群,建議定期於腸胃科監控肝指數和病毒活性,並且每1~2年做肝臟超音波檢查。(推薦閱讀:每 3 人 1 人有脂肪肝!盡早減肥避肝纖維化、肝硬化)。   血液檢查 除了超音波檢查,抽血檢驗也是篩檢肝癌最簡單方便的方法之一。血清中的「胎兒蛋白」(AFP)可以作為肝癌的腫瘤標記,正常人抽血檢驗胎兒蛋白若超過標準,就要注意是否有肝癌。 不過,必須再配合影像檢查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為胎兒蛋白數值正常也不能判斷一定沒有肝癌。因此肝癌高風險群的定期追蹤應包括影像檢查會更為準確。(同場加映:認識肝癌) 影像檢查 透過超音波掃描、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核磁共振檢查等影像檢查方式,能夠彌補血液檢查的不足。其中腹部超音波是最方便、最不具侵入性的重要篩檢工具。如果高度懷疑罹癌風險,或懷疑腫瘤長在超音波掃描的死角,才需要電腦斷層等精密的檢查。 其他癌症篩檢:身體異狀勿忽視,及時就醫 雖然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攝護腺癌、胰臟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的無症狀者進行篩檢,但如果民眾發現身體有以下異狀,則可能是癌症前兆,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 攝護腺癌:小便無力、頻尿、急尿及夜尿等排尿症狀或不明原因骨頭疼痛。 胰臟癌:對於40歲以上且無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士,若近期出現新發糖尿病、上腹部或背部疼痛(疑似源自後腹腔)、經上消化道檢查未發現異常、體重顯著下降、出現黃疸、茶色尿伴隨著灰白色便(可能指示膽道阻塞)、無明顯原因的胰臟炎或脂肪便等症狀,可能是胰臟癌的警示信號。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無明顯原因下出現持續高燒(體溫超過38°C)、半年內體重減少超過10%、夜間出現盜汗、以及頸部、腋下或鼠蹊部等淋巴腺處出現無痛性腫脹。 子宮體癌:異常出血現象,如月經周期不規則、持續性長期出血、長時間無月經後突大量出血,或是停經後出血,均可能是子宮體癌的警示信號。 癌症指數檢查≠癌症篩檢 另一種常見的篩檢是「血液腫瘤標記」,也就是俗稱的腫瘤指數或癌症指數;因為檢驗便宜,所以常出現在體檢的項目內。然而,除了PSA指數有3成機會早期發現攝護腺癌外,腫瘤標記並不適合單獨作為癌症篩檢工具。因為早期癌症的腫瘤標記數值不見得高;標記數值高也不見得是癌症,也有許多一般病症會造成腫瘤標記升高。(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愈年輕接受癌症篩檢效果更好?醫:可能無法檢出 既然癌症貴在及早發現與治療,是否愈年輕接受癌症篩檢更好呢?台東基督教醫院的鄭鴻鈞醫師表示:「台灣癌症病患的平均年齡超過40歲,因此太早做癌症篩檢無法檢查出疾病。」 鄭醫師接著補充,有癌症家族史者,可考慮於家人確診癌症的年齡往前推10年進行篩檢,「例如有家人在45歲被診斷出大腸癌,則可以在35歲左右進行癌症篩檢」。 進行癌症篩檢有壞處嗎? 定期接受癌症篩檢能有效預防癌症擴散,但部分篩檢方式具有潛在風險,且也有機率篩出偽陽性、偽陰性的問題,以下列出癌症篩檢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 其他併發症:部分癌症篩檢可能引發併發症,例如篩檢大腸癌有時會利用乙狀結腸鏡或結腸鏡來檢查,過程中可能會導致結腸內膜撕裂。 篩出偽陰性:篩出偽陰性可能會讓病人對於病情大意,即使出現症狀也不會尋求醫療幫助,導致延誤治療時機。 篩出偽陽性:篩出偽陽性則會讓病人對於病情過於焦慮,篩出陽性後通常會有進一步的檢測或手術,容易造成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的問題。 2大癌症不適合早期篩檢 癌症篩檢也不是樣樣都有效,過早或過度接受癌症治療,反而會造成患者正常器官機能受損,以下列出2種不適合早期篩檢或篩檢效果不佳的癌症供民眾參考: 胰臟癌:胰臟位於腹腔深處,早期症狀與腸胃不適相似,再加上胰臟癌的癌細胞發展過於快速,等到發現時幾乎已經為末期。 甲狀腺癌:甲狀腺癌的癌細胞發展過於緩慢且預後良好,早期發現癌細胞的治療價值並不高,反而會造成過度治療和過度診斷的風險。 【點我前往癌症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