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健康

呼吸道健康小至咳嗽或普通感冒,一直到 2003 年的 SARS 或 2020 年的武漢肺炎,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與呼吸道健康相關的症狀與疾病介紹,以及各種健康資訊。

基礎知識

呼吸道健康

益生菌怎麼吃?可以長期吃嗎?一天吃幾次?益生菌吃法詳解

益生菌有助於調整體質、維持健康,但益生菌應該怎麼吃比較好?可以長期吃嗎?一天又該吃幾次? 《Hello醫師》為您整理益生菌食用方式,解析長期補充益生菌的好處,以及如何避免常見的錯誤吃法,讓益生菌的補充更有效,幫助您維持健康! 益生菌怎麼吃?挑對產品比吃對方法更重要! 益生菌的食用時機雖然重要,但選擇適合自身需求的菌株更為關鍵。市售益生菌產品種類繁多,若想要提升補充效率,可依據以下5大重點挑選合適的益生菌產品: 1.選擇經實驗證實的益生菌菌株 挑選經人體實驗或多項實驗研究證實的專利益生菌,例如植物乳桿菌LP28、L137及TWK10,或副乾酪乳桿菌LP33、LPC12。 2.標示益生菌菌數 選擇外包裝上有明確標示菌數的益生菌,並檢視廠商是否提供相關檢驗報告,以確保產品在效期內所含的活菌數皆符合標示值,例如可挑選經第三方檢驗機構如Intertek全國公證檢驗股份有限公司認證的產品。 但要注意,標示上載明的菌數並不等於實際攝取菌數,因為益生菌存活率會受到保存條件、新鮮程度及包埋技術影響,因此,選擇具備良好穩定性與保護機制的產品,才能確保真正攝取足夠的活菌。 3.益生菌保存方式 不同益生菌的保存條件各異,部分菌株較為敏感,需儲存於陰涼或冷藏環境,但也有部分菌株有較高的耐熱性,能在常溫下維持穩定活性,而部分市售益生菌若無採取特殊凍乾技術保存,則建議冷藏保存。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益生菌可挑選較乾燥的劑型,例如粉狀或膠囊,因為其形態濕度低,穩定性相對較高。 4.搭配益生質或後生元 益生質(如半乳寡糖、果寡糖)為益生菌的營養來源,後生元則是益生菌的代謝產物。益生菌搭配益生質或後生元,能夠增強定殖力,幫助改變細菌叢生態。 5.通過官方或第三方認證 選擇獲得第三方機構檢測與品質驗證的益生菌產品,例如通過SGS、GMP、ISO 22000或HACCP等認證,確保產品符合安全與品質標準。 益生菌可以長期吃嗎?需要天天吃嗎? 益生菌的功效是維持消化道機能,並非取代消化道原本功能,因此,目前並無證據證明,長期補充會形成依賴性;相反的,當腸胃道環境較不穩定或菌叢暫時失衡,規律且長期補充益生菌,依每個人體質及需求不同,可能有助於恢復菌叢生態平衡,進而維持腸道健康。 至於該空腹吃或進食後補充?因不同益生菌株各有不同特性,建議參考市售益生菌產品包裝上的食用說明,以完整發揮各種菌株維持健康的好處。 長期吃益生菌好處1:幫助排便順暢 上班族因為工作忙碌而經常外食,食物選擇多以高澱粉、少蔬菜或重油重鹹口味為主,營養容易失衡。此時,若想要排便順暢,可選擇含有嗜酸乳桿菌LA1及LA1063等菌株的產品。 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又稱A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桿菌,能在酸性環境中生長。研究顯示,嗜酸乳桿菌LA1有助維持消化道機能,使排便順暢。 長期吃益生菌好處2:維持健康 飲食不均衡、忙碌的生活型態也可能影響腸道菌叢,連帶影響消化道機能,這時便可視個人需求補充益生菌,維持腸道菌叢平衡,例如:副乾酪乳桿菌LPC12、植物乳桿菌TWK10及鼠李糖乳桿菌GR-1等,除了幫助排便順暢外,也有助維持健康。 其中,TWK10是由台灣泡菜中分離出的植物乳桿菌菌株,實驗指出,適量補充有助維持健康,讓上班族在忙碌工作中,也能保持良好狀態,擁有更輕盈的心情與充沛的能量。 除了上述菌株之外,也可考慮經認證後的益生菌菌株,例如洛德乳桿菌RC-14,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 長期吃益生菌好處3:調整體質 在秋冬、初春等季節交替之際,天氣忽冷忽熱,身體容易出現不適。適量補充益生菌有助調整體質,尤其是植物乳桿菌LP28、L137及副乾酪乳桿菌LP33等菌株,可幫助改變細菌叢生態,對抗潮濕多變的台灣氣候。 植物乳桿菌L137菌株最初是由魚和米飯發酵品中分離出來的;研究顯示,實驗者食用L137益生菌菌株第4週與第12週相比,對於調整體質有正向影響。 長期吃益生菌好處4:幫助入睡 研究顯示,益生菌可以透過改變細菌叢生態,調節體質,進而幫助入睡;因此,部分市售益生菌也會在配方中加入幫助入睡的專利菌株,進而維持健康。 益生菌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促進消化與調整體質,但挑選時,建議選擇適合的菌株及適當的劑量,搭配正確的食用方式,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以「VITABOX®【順暢專科】」為例,該產品明確標示8種專利益生菌,其中包含植物乳桿菌LP28、副乾酪乳桿菌LPC12、嗜酸乳桿菌LA1063等,有助於維持健康、調整體質與維持消化道機能;同時,產品也添加益生質及後生元,使菌相組成更為健康。 益生菌一天吃幾次? 益生菌的食用次數依產品標示而異。多數益生菌產品的每日建議食用次數為1次,若欲加強保健效果,部分產品也會提供額外補充份量或次數的建議;不過,若產品未特別註明,建議不要擅自食用超過指示的劑量,對於維持健康並無助益。 食用益生菌的時機,一般建議在睡前消化道已消化完全或早晨空腹時食用;不過,不同菌株的助益可能不同,請依照建議指示食用,以發揮最大效用。 益生菌不能跟什麼一起吃?益生菌錯誤吃法 益生菌的食用方式可能影響其維持健康的作用,若想達到良好的保健效果,食用益生菌時須注意避開以下錯誤吃法: 益生菌錯誤吃法1:錯誤的食用時機 益生菌常見的食用時機為睡前或起床空腹時,但部分產品針對不同的效用,可能須於不同時機補充,例如在睡前食用以幫助入睡,或在餐後攝取以幫助消化。 若在錯誤的時機食用,可能讓產品較難達到預期的幫助,因此,請遵循產品指示的時間攝取。 益生菌常見的食用時機如下: 早起空腹時:較不容易受其他因素影響益生菌活性。 餐後、睡前:依菌株的功能性而定,部分專利菌株會建議於餐後或睡前補充。 益生菌錯誤吃法2:與藥物一併食用 抗生素會消滅體內的細菌,包括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也就是益生菌。因此若有服用抗生素的需求,建議遵循專業醫師建議補充益生菌,避免抗生素影響益生菌功效,確保有助維持消化道機能。 益生菌錯誤吃法3:與咖啡或其他刺激性飲品同時食用 補充益生菌時,建議應避免與酸性食物同時食用,以免影響益生菌活性。 建議避開以下食物: 咖啡 茶 水果,例如:柳橙、鳳梨等酸性水果 蕃茄汁或番茄醬 此外,建議間隔2小時後食用,避免影響益生菌的定殖狀況。 益生菌錯誤吃法4:搭配熱水或沖泡食用 益生菌的保存方式,建議放置於陰涼處,主要是避免高溫曝曬,破壞益生菌的活性。若欲配水吞服,建議準備常溫或不超過40°C溫水,並避免將益生菌加入熱水或熱飲中。 益生菌錯誤吃法5:劑量過多或過少 食用過多或過少的益生菌,都可能影響效果,建議遵循產品標示食用說明,或依專業醫師建議,定期且適量補充益生菌,以調節生理機能。 提醒您,購買益生菌健食品前,應先諮詢專業醫護人員,再視自身需求進行挑選。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呼吸道健康類別

看更多 呼吸道健康 相關文章

流行性感冒

感冒不能打流感疫苗?打過1次就免打?解答流感疫苗5大疑問!

台灣流感高峰期約從每年12月開始,直至隔年3月才開始下降,一旦罹患流感,全身無力、頭痛、發燒等症狀往往會嚴重影響生活。定期接種流感疫苗,能降低感染風險、減輕感染症狀。《Hello醫師》您解答關於流感疫苗5大疑問,幫助您在疫苗打與不打之間,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判斷。 1.感冒可以打流感疫苗嗎? 由於流感疫苗屬於不活化疫苗,即「疫苗中的病毒是沒有活性的病毒」,因此即便是感冒、腹瀉、過敏等輕微疾病,都不會影響民眾接種疫苗,但若在打疫苗前,出現以下幾種問題,建議先暫緩接種,待症狀痊癒或病情穩定後,再交由醫師評估能否能接種疫苗: 發燒 本身有嚴重疾病(例如癌症) 免疫力缺損或是長期服用抑制免疫力的藥物(如類固醇或抗癌藥物) 對疫苗成份過敏 曾對流感疫苗產生嚴重副作用 2.打流感疫苗就不會感冒? 許多人認為流感症狀與感冒相似,若施打流感疫苗後,就可避免感冒。不過,一般感冒的致病原其實是來自數百種不同的病毒和細菌,而流感的致病原則是流感病毒,2者不盡相同。 因此,接種流感疫苗後產生的保護效果亦有個別差異,故少數人也有可能在自身保護力不足的情形下,罹患感冒或其他流感病毒。此外,在完成接種流感疫苗後,至少需於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而非接種後立刻見效。 3.去年打過流感疫苗,今年就不用再打? 由於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而每年流行的病毒株亦會稍有不同,前次施打疫苗對不同抗原型之病毒並不具免疫力,且保護效果也會隨之降低。 即使流感病毒未發生變異,且疫苗成分相同,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也可能因此下降,通常保護力不超過1年,因此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 4.很少生病可以不用打流感疫苗? 所有人皆可能罹患流感,僅有患病風險高低之差異,所以對抗流感最佳方法之一,便是每年施打1劑流感疫苗。 根據國外文獻指出,流感疫苗之保護力會隨著年齡或身體狀況而有所差異,對於18歲以上成人因確診流感而住院的保護力約有41%,入住加護病房的流感重症保護力則可達82%。 儘管多數感染流感的人皆為輕症,約1週即可痊癒,但由於老年人、幼兒及慢性病病患等流感高危險族群罹患流感後易引起併發症,出現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其他嚴重之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症狀,甚至導致死亡,所以這類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並且建議於指定時間接種流感疫苗,才可預防流感所致之併發症。 5.流感疫苗可以和其他疫苗一起打? 流感疫苗不會與其他不活化疫苗互相干擾,可以同時接種在相異部位,或間隔一段時間再來接種,如肺炎鏈球菌疫苗、日本腦炎疫苗等常見的兒童疫苗,建議民眾無論接種任何疫苗前,皆應先告知醫師近期有無接種其他疫苗,以利醫師評估。 由於正值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民眾除了會考慮施打流感疫苗外,也會接種新冠疫苗,以防止疫情蔓延,而為了避免副作用發生,目前衛福部疾管局建議,流感疫苗與COVID-19疫苗接種時間應間隔7天以上。(同場加映:不只能打新冠疫苗!10大公費疫苗種類、施打對象一次告訴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呼吸道健康

吹冷氣總打噴嚏?6 種夏季感冒並非流感

到了夏天,家家戶戶都開始吹起冷氣,涼爽的空間非常舒服,但你是否在吹冷氣後,會開始出現打噴嚏、流鼻水或咳嗽等症狀呢?許多人稱之為「冷氣病」,有的人認為這是流感,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表示,流感病毒在低溫乾燥的環境更活躍,臺灣夏天的悶熱潮濕,不利於它們活動,但許多感冒會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另外,過敏也會有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本文帶你一起認識六個類似流感的夏季感冒,以及過敏原。 6 種常見夏季感冒 流感總是來得又快又急,症狀包含發燒、寒顫、咳嗽、打噴嚏、流鼻水、頭痛、喉嚨痛、全身痠痛或是疲累;然而,這些症狀在其他不是流感的感冒也會出現。有些疾病的確是夏天發作的機率較高,而且也會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如下: 普通感冒:多半是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雖然普通感冒和流感有很多相似的症狀,例如咳嗽、打噴嚏、流鼻水或鼻塞,但是症狀出現得比較緩慢,也不像流感那麼嚴重。 腸胃炎(Gastroenteritis):多半指的是由輪狀病毒或諾羅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和流感一樣都會有發燒、頭痛和全身痠痛的症狀,但腸胃炎的症狀還包含拉肚子等腸胃道不適的症狀。 肺炎(Pneumonia):肺部感染就會引發肺炎,包含病毒、細菌、真菌、化學物質或環境因子都可能造成感染。肺炎和流感一樣有寒顫、發高燒和頭痛的症狀,但是肺炎還會有咳黃色的痰、呼吸急促或胸口刺痛等症狀。 支氣管發炎(Bronchitis):指的是肺部支氣管發炎,和肺炎一樣多半是病毒引起的,但是抽菸有可能會造成支氣管發炎。發燒、寒顫、咳嗽和疲憊都是支氣管炎和流感相似的症狀,不過支氣管發炎還會有咳痰、呼吸急促和胸悶不舒服的情況。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大多是吃進帶有病原體、病毒或細菌的食物,雖然食物中毒和流感一樣,出現發燒,但食物中毒更多和腸胃道相關的症狀,例如噁心、嘔吐、拉肚子和腹痛等,而且是一吃下特定的食物就會出現症狀。 萊姆病(Lyme Disease):萊姆病指的是被感染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的蜱(Tick)叮咬而傳染的,初期症狀類似流感,會有頭痛、發燒、全身疲勞、寒顫等症狀;一旦被蜱叮咬,平均約 7 日會出現遊走性紅斑(Erythema migrans),特徵為紅斑性環狀丘疹且中央泛白、局部灼熱,通常無痛感,紅斑會逐漸擴散而成牛眼狀,即中心和周圍一圈的紅色皮膚。 (同場加映:流感季節~跟著達人這樣做不感冒) 冷氣引發過敏 7 原因 有些人吹冷氣的時候出現打噴嚏、流鼻水或鼻塞的情形,你可能會以為自己感冒了,但有的時候,這些也是過敏的症狀。打開冷氣時,除了病毒和細菌可能會藉由冷氣的風散播出來之外,過敏原也會隨著空氣的流動而傳播,類型如下: 花粉:春夏兩季是花粉過敏最嚴重的季節,即使是在室內,還是會有花粉,可能附著在衣服或鞋底,或從開著的門窗被吹進室內,所以預防花粉過敏最好是關上門窗。 塵蟎:塵蟎喜歡溫暖、潮濕的地方,不只家裡、室內,我們的皮膚都有牠們的蹤影,牠們甚至會躲在冷氣機濾網,所以建議定期清洗家中冷氣濾網,另外,保持乾燥及調低溫度也可以阻止塵蟎繁殖。 動物毛:家裡如果有貓、狗等寵物,夏天開冷氣的時候,牠們的毛會隨著冷氣流通,不過,常幫毛小孩們洗澡可以減少掉毛的機會,過敏的人可以嘗試過敏噴劑,舒緩過敏症狀。 黴菌:冷氣機內除了塵蟎,也有很多黴菌,這些黴菌會散發毒素造成過敏,嚴重的話會讓人生病,所以如果注意到房間或室內有霉斑,不要猶豫,趕快打掃乾淨。 細菌和病毒:不論是人類或是動物,身上都有可能沾上病毒和細菌,一旦帶進室內,有些病毒和細菌會隨著冷氣在空氣中流動、散播,例如流感(Influenza)、麻疹(Measles)、水痘(Chickenpox)、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等。 汙染:空氣汙染也是過敏的元兇之一,可能會造成咳嗽、氣喘,甚至傷害到肺部功能,可以在室內加裝空氣淨化機,或是放一兩盆可以淨化空氣的植物,例如吊蘭或黃金葛。 揮發性有機物:揮發性有機物會散發出化學物質,而這些化學物質會透過空氣流通傳播。 總結來說,夏天得到流感的機率比冬天低很多,但是感冒、過敏也不能隨便輕忽,特別是本身免疫力低、新生兒或是老年人,要小心感冒的併發症,尤其如果出現高燒不退的情況,一定要去看醫師。


肺炎

真菌性肺炎

真菌性肺炎的定義真菌性肺炎(Fungal pneumonia)是由一種或多種的伺機性真菌造成的肺部感染疾病。 真菌感染的傳染方式為人類呼吸時吸入分生孢子,接著引起潛在的感染反應。要診斷出罹患真菌性肺炎有點困難,因為需要臨床、放射科、微生物等多方因素綜合起來,作為診斷依據。 每個人的預後(Prognosis)狀況,也就是根據經驗所預測出的疾病發展情況,通常都與潛在疾病的症狀、嚴重程度,以及是否也影響到病患的免疫統等因素有關。 這種疾病不常見,但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罹病,其中男性罹患的機率比女性高。要降低罹患機率可以盡量避免此疾病的風險因子,請諮詢醫師,以獲更多資訊。 真菌性肺炎的症狀 真菌性肺炎的常見症狀如下: 發燒 乾咳 胸悶 呼吸困難(尤其是用力的時候) 咳血 淋巴結異常腫大與大支氣管阻塞 感染煙麴黴菌(Aspergillus)和念珠菌(Candida spp.) 除了肺部的症狀以外,因為免疫系統功能低下,還會有其他症狀出現,像是:腦膜腦炎(Meningoencephalitis)、腦膿瘍(Brain abscess)、皮膚病灶(Skin lesions)、眼內炎(Endophthalmitis),也會出現肝臟、腎臟、肌肉組織、呼吸道和鼻竇等問題,此外還有全身性敗血症(Systemic sepsis)進而影響到血液和骨髓。 本篇文章並未列出所有症狀,若仍有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您有任何上述徵兆、症狀,或疑慮,可請教醫師。因為每個人的狀況都不盡相同,所以和醫師討論才能找出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 真菌性肺炎的原因目前真菌性感染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肺部症狀,如下: 組織漿菌症 (Histoplasmosis):因為吸入真菌孢子而感染 球黴菌症 (Coccidioidomycosis): 因為吸入真菌孢子而感染,又稱為裂谷熱(Valley fever)或聖華金熱(San Joaquin fever) 肺芽生黴菌病 (Pulmonary blastomycosis) 肺囊蟲肺炎 (Pneumocystis pneumonia):通常是發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病患,如:愛滋病患 孢子絲菌病 (Sporotrichosis):這是一種淋巴皮膚疾病,但也會影響到肺臟。 隱球菌病(Cryptococcosis):真菌的酵母菌會潛在於土壤中,汙染土壤,接著經由空氣,進入到人類的呼吸道中感染肺部。 真菌性感染會造成侵入性肺部麴菌症(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在免疫系統功能低下的病患中,念珠菌(Candidiasis)肺部感染後,出現徵兆的狀況較罕見。 真菌性肺炎的風險因素有許多風險因素會提高罹患真菌性肺炎,如下: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或淋巴癌(Lymphoma)患者進行骨髓破壞式化療(myeloablative chemotherapy) 骨髓或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 進行免疫抑制療法時的固體器官移植 長時間接受皮質類固醇療法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簡稱AIDS,俗稱愛滋病) 眾多原因而造成長時間嗜中性血球低下(Prolonged neutropenia) 先天性免疫不全症候群 (Congenital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脾臟摘除後 (Postsplenectomy state) 遺傳的潛在特性 真菌性肺炎的診斷與治療本篇文章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若有疑問,請諮詢醫師以獲更多資訊。 目前有許多方式診斷是否罹患真菌性肺炎,最簡單且便宜的方法就是取病患呼吸道中的液體,並培養真菌,但這種檢測並不靈敏,而且培養也很費時,這是一大缺點,因為根據數據顯示,越慢診斷出確診,真菌性肺炎的死亡率就越高。 另外一種是顯微鏡檢查,但速度也慢且結果不太精確,還有輔助的檢測方式是檢測抗原,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快很多,但比起前兩者檢測方式更不靈敏,也不準確。 除了上述以外,Myconostica公司的PCR檢測(A molecular test based on quantitative PCR 聚合酶連鎖反應量化分子檢測)主要是依據DNA檢測,這種檢測方式不僅最準確且靈敏,但僅限於檢測卡氏肺囊蟲(Pneumocystis jirovecii)和黃黴麴菌(Aspergillus)。 真菌性肺炎如何治療? 治療真菌性肺炎一定會使用到抗真菌劑。醫師會根據特定已分離病原體或臨床上疑似的病原體,去選擇適合的抗真菌藥物。 目前有許多代的抗真菌藥物都有在販售,如一般的抗生素、Triazole類抗黴菌藥物、棘白菌素藥物(Echinocandins)等。雙性黴素B(Amphotericin B)比較不常使用,若使用時,通常會以微脂粒劑型來服用以減輕毒素。 真菌性肺炎的生活調整和居家療法下列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或許能幫助您對抗真菌性肺炎: HIV病患每天都會使用預防性的抗真菌藥物治療,才能避免伺機性真菌病原體感染,尤其像是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預防性的抗真菌劑也可能有益於移植患者。 目前也顯示氟可那挫(Fluconazole)藥物能讓移植患者預防侵入性真菌感染。 有可能罹患長時間嗜中性血球低下的病患應避免待在有盆栽、花朵的環境進行園藝、清潔、營建等工作,甚至是處理尚未烹調的蔬菜,因為這些都可能會增加病人受到真菌孢子感染的風險。 若您仍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才能了解哪種方式最適合自身的狀況。


氣喘

胃食道逆流引起氣喘?3點自我診斷!惡性循環的雙生病:氣喘與胃食道逆流

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Dyspnea)可說是有胃酸回流問題及慢性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俗稱火燒心)的人最怕碰到的症狀。 胃食道逆流和氣喘息息相關,如果你有氣喘,有很高的機率你可能也有胃食道逆流問題。研究顯示,高達75%成人氣喘患者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反之,如果你經常出現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因此導致支氣管痙攣,進而誘發氣喘發作。長期下來會導致有生命危險的呼吸道併發症。 胃食道逆流和氣喘有什麼關係? 胃食道逆流是指當胃與食道(Esophagus)交界的下食道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鬆弛,導致胃酸等內容物逆流進入食道、咽喉、口腔,或呼吸道等部位引起的不適症狀。 當胃酸回流對食道和呼吸道造成的傷害,就會導致咳嗽和喘鳴,甚至是氣管收縮等非典型氣喘發作的症狀,也會讓患者不易吞嚥固體食物。 胃食道逆流和氣喘有緊密關聯。胃食道逆流患者可能僅有呼吸困難現象,但有時也會演變成氣喘。臨床研究指出: 有3/4的氣喘病患有胃食道逆流。 氣喘患者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情況是非氣喘患者的2倍。 有嚴重氣喘且對治療藥物有抗藥性者,很可能也有胃食道逆流。 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成人患者常面臨俗稱火燒心的胸口不適症狀。但胃食道逆流並非每次都會造成火燒心症狀,反可能類似氣喘發作的症狀呈現。(同場加映:消化不良太常見~您基本衛教懂了嗎) 如果你氣喘的發作情形符合以下條件,便可能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成年才出現的氣喘。 壓力、飯後、運動後、躺下或夜間氣喘狀況惡化時。 對於標準治療方式沒反應的氣喘。 8招改善胃食道逆流,避免氣喘發作 當呼吸問題與胃食道逆流有關時,可透過以下8種方法預防與改善症狀: 將床頭抬高15~20公分,幫助食物在睡覺時留在胃裡不回流。但請避免使用大量枕頭來墊高頭部,太多枕頭會讓身體維持錯誤姿勢,引發胃食道逆流。 少量多餐,每餐吃少量食物,分成多次食用。(推薦閱讀:少量多餐對血糖才好嗎?吃什麼對糖尿病最有益) 少碰刺激性、高油脂和酸性食物。(同場加映:改善氣喘~控制體重與均衡飲食) 睡前三到四小時避免用餐。 若有過重的情況應該減重。 戒菸。 穿著寬鬆衣物,避免使用腰帶。 找出引發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因素,並避開這些因素。例如要是茄汁會導致酸液回流,則應該要避免食用含有茄汁的食物。 若改變生活習慣仍無法改善症狀,醫師會透過藥物來治療你的胃食道逆流。某些罕見病例甚至可能會需要手術。(推薦閱讀:呼吸困難快檢查!COPD嚴重程度不一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基本概念流行性感冒或流感,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爆發快速且散播範圍廣泛。每年全球大約有5%~10%成人受感染,約20%~30%小孩受感染,全球每年約300~500萬人因感染併發重症,29萬~65萬人不治死亡。 流感通常病發突然,對多數人來說,病毒持續7~10天後消失,大部分的人都會痊癒,但流感的高風險族群像是老年人、幼童或免疫系統弱的人,病情會更嚴重,甚至可能死於併發症。 流行性感冒非常普遍,影響年齡範圍不限。好發於秋、冬兩季,成年人每年至少感染2~3次,孩童每年至少感染6~7次。但可透過減少接觸風險來控制,請和醫師討論相關資訊。 流行性感冒症狀接觸流感病毒24~48小時後可能會出現流行性感冒症狀,症狀通常維持4~7天,但咳嗽可能持續超過兩週。以下是常見的流行性感冒症狀: 頭痛 高燒至40度 身體發冷 肌肉疼痛 虛弱、疲勞 鼻塞 喉嚨痛 持續性乾咳 呼吸不順 腹瀉、噁心及嘔吐 (多好發於兒童身上) 可能有些症狀未在上述提及,若對症狀有任何疑慮,都請諮詢醫師。 若您是併發症高危險群,一但出現流感症狀就請立即諮詢醫師。若感染後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血痰、胸痛、意識改變、血壓低等,請儘速就醫,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以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第一時間注意到症狀,並於48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可以減少疾病持續時間,並有助於預防更嚴重的疾病問題。 流行性感冒成因與感染途徑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主要分為A、B、C和D四類。只有A型及B型流感病毒可以引起季節性流感流行。 A型流感最常見,可感染人、豬、馬、禽鳥、哺乳動物,此型病毒較容易發生變異,會造成大流行,包括豬流感(H1N1)及甲型禽流感(H5N1、H7N9等,都屬A型流感。B型及C型僅感染人,只會發生微變,B型會造成地區性流行,而C型較不會使人類產生症狀。D型相較A、B和C型流感更罕見,且目前尚未發現傳人病例。 流感以飛沫和接觸為主要傳染途徑。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將帶有病毒的飛沫噴散至空氣中,若吸入瀰漫病毒的空氣,就會因此受感染。 流感病毒可病毒可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一旦接觸到感染的物體或動物,故可藉由手沾染病毒再接觸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此外吃下感染動物的肉也會造成流感。 流行性感冒高風險族群流行性感冒有很多罹病的風險因素,若經常接觸有病毒的環境或本身免疫系統弱,罹患流感的風險就更高。以下是罹患流感的風險因素: 年齡:5歲以下的孩童,尤其是2歲以下孩童和65歲以上老年人。 生活條件:居住在療養院、軍營或其他密閉單位設施。 免疫系統下降:接受癌症治療、服用抗排斥藥物或皮質類固醇,以及罹患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或愛滋病毒),這些都會讓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免疫系統弱會更容易感染流感,增加罹患併發症的風險。 慢性疾病:氣喘、糖尿病或心臟方面等慢性問題,都會增加罹患流感併發症的風險。 懷孕:孕婦更容易罹患流感併發症,尤其是在懷孕第二期至第三期的時候。 肥胖:身高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高達40或更高的肥胖人士,會增加罹患流感併發症的風險。 流行性感冒的診斷與治療在多數情況下,流感可透過症狀來自我診斷,例如高燒、疲倦或肌肉疼痛。但若想要確認是否感染流感,則可接受流感測試(或快速檢驗試劑和流感快篩試劑)。這種測試通常用於流感季節來控制病毒傳播。流感測試需要採用鼻水或血液作為樣本,醫師也可能會透過胸部X光來檢查是否出現肺炎併發症。 針對住院等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以及併發症高風險族群,則需要進行流感檢驗。若已在社區中確認流感病情,醫療人員則會要求進行流感測試,確認診斷結果,並驗證抗病毒的可行治療方法。 多數罹患流感病患的患者,通常不需要醫師治療,在家中也可以自我治療,而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好好休息。 您可購買某些不含阿斯匹靈(Non-aspirin)的非處方藥物,例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商品名:普拿疼)或布洛芬(ibuprofen,非類固醇消炎藥)可用來治療止痛;止咳糖漿可用於控制喉嚨痛與咳嗽;解除充血劑(decongestants)可用來治療鼻塞。 多數人誤以為抗生素可以治療流感,但使用抗生素不會讓病情好轉,反而會增加對抗生素產生抗體的風險。若有任何不適症狀,請與醫師討論治療特殊症狀的最佳藥物。 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某些非藥物治療方法也能有助於舒緩流感造成的不適,包括: 補充大量水分,這可避免身體脫水而引起發燒。 洗熱水澡來放鬆肌肉,消除肌肉痠痛。 在家中放置加濕器有助呼吸順暢。 用溫鹽水或漱口水漱口可以緩解喉嚨痛。 為避免感染流感以及傳播給他人,以下是建議事項:  接種流感疫苗,增加對病毒的免疫力。 避免分享個人使用物品。 勤用肥皂洗手,尤其是在碰觸臉部或碰觸其他公共物品前後更需要洗手。 出門戴口罩,對著手肘處打噴嚏或咳嗽。 若有任何疑問,都請諮詢醫師,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法。


其他呼吸道疾病

腹式呼吸提升肺功能!肺部復健6要項及增強肺部2運動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國內也逐漸放寬隔離天數規定,但中、重症患者仍可能面臨併發症帶來的後遺症,例如肺循環血壓過高(Pulmonary hypertension,又稱肺高壓)及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簡稱ARDS);其中,ARDS患者即使康復,也需要進行肺部復健(Pulmonary rehabilitation,簡稱PR)以恢復肺功能;《Hello醫師》為您介紹6大肺部復健項目,同時教您包括腹式呼吸在內的2項簡單呼吸運動。 [covid_19] 肺部復健強化呼吸系統 新冠肺炎中、重症患者有極高機會併發ARDS,若確認罹病,須約進行7~14天的呼吸器治療;有的醫師也會建議對病人進行氣管切開術(Tracheotomy,簡稱氣切),它是一種建立人工呼吸道的手術,醫師會將氣管軟骨橫向切開,由口腔或鼻腔插入氣管。 但不論是呼吸器治療,還是氣管切開術,都屬於支持性療法(Supportive care),只能幫助病人減緩呼吸呼吸困難、避免體內缺氧。 ARDS患者因為接受開刀手術,再加上使用呼吸器時間較長,有些病人在拿下呼吸器後,肺部肌肉功能可能不如以往,仍需住院觀察,或由醫師協助進行肺部復健。其中,肺部復健可以幫助住院患者減緩呼吸困難、焦慮或憂鬱等症狀,還可以強化身體機能,恢復生活品質;不過肺部復健並不能取代藥物治療,所以多半會配合醫師開的處方,以便讓病患完全康復。 肺部復健6要項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肺部復健療程多適用在以下患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簡稱COPD) 間質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簡稱ILD) 肺部纖維化(Pulmonary fibrosis) 動肺部手術的病患。 這種專屬復健程序須經由專業醫療團隊評估,針對病人身體復原情況量身打造,因此適合住院患者;以下為最常使用的6大復健項目: 運動訓練:主要訓練肌耐力,特別是手臂和腿部,通常會搭配跑步機、室內健身腳踏車和重量訓練;一開始,運動量不會太大,等病人漸漸適應並能調節呼吸後,再慢慢提高強度。 營養顧問:不論體重過輕或過重,都會影響呼吸,所以由營養師制定健康餐,讓病人健康地控制體重。 疾病教育:病人應充分了解自身疾病與身體狀況,對康復才有幫助,例如明白如何避免讓病情惡化、避免感染,或何時吃藥等資訊,醫療團隊也會詳細告知病人。 日常活動: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動作,例如彎腰、搬重物或是伸手拿高處物品,對肺部疾病病患來說可能都很吃力,因為上半身用力,同時也會讓腹肌緊縮,造成呼吸不順;此外,情緒壓力也可能影響呼吸方式;所以醫療團隊會教導病人如何用較省力的方式來做這些日常活動,也會提供舒緩壓力的方法。 呼吸方式:正確呼吸方法不但可以增加血液中含氧量,還可以幫助維持呼吸道暢通,延長呼吸道暢通的時間,因此病患要學習改善呼吸的方式, 互助團體:呼吸困難聽起來很嚴重,所以慢性肺部疾病病患也容易患有憂鬱症(Depression)、焦慮症(Anxiety)或其他心理疾病,因此,肺部復健療程也包含加入互助團體或透過諮商師協助,紓解心理壓力。 2運動增強肺功能 除了醫師團隊提供的肺部復健療程,病人出院回家後,也可以自己進行腹式呼吸法(Diaphragmatic breathing,又稱橫隔膜呼吸法)和噘嘴吐氣法(Pursed-lip breathing),透過這2項簡單的呼吸運動,可以增強您的肺功能。 1. 腹式呼吸法: 放鬆兩邊肩膀,坐正或是躺下都可以。 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口。 鼻子慢慢地吸氣2秒鐘。 嘴巴慢慢地吐氣2秒鐘。 重複以上動作。 2. 噘嘴呼吸法: 慢慢地從鼻子吸氣。 噘起嘴唇,像是要用吸管或是擦口紅的樣子。 嘴巴慢慢地吐氣,一樣維持噘嘴的姿勢。 重複以上動作。


氣喘

氣喘患者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氣喘、流感交互影響症狀更嚴重

氣喘患者會在夜晚或清晨發作,喘不過氣、呼吸困難、心絞痛和咳嗽是常見的症狀。通常遠離過敏原、定期回診治療並正確使用藥物,就可以預防氣喘發作。不過,氣喘患者罹患流感的風險較高,且感染後更容易出現嚴重的流感併發症,因此,氣喘患者更需要了解如何預防流感,以及接種流感疫苗的注意事項,以下為您一一說明。 氣喘讓流感症狀更嚴重,甚至導致肺部疾病 雖然透過藥物控制,氣喘患者一般的症狀都較輕微,不過因為患者的氣管敏感、易腫脹,一旦染上流感,症狀就會變得明顯、且容易發展成其他肺部疾病。 流感引起的肺部感染,會導致氣喘發作並加重氣喘病情,甚至會引發肺炎和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與一般人相比,氣喘患者更容易在感染流感後患上肺炎。另一方面,因流感住院的患者也普遍有氣喘的問題。 氣喘可以打流感疫苗嗎? 由於流感疫苗主要是在雞胚胎中培養的非活性疫苗,只要對於雞蛋白沒有特別過敏(例如:全身性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者),或不是處於急性氣喘症狀的氣喘患者都能接種流感疫苗。 而氣喘患者常用的控制藥物,吸入性類固醇、白三烯素調節劑、短期使用口服或針劑類固醇(14天以內),目前皆無證據會影響疫苗功效;但若使用高劑量口服類固醇(>20 mg/day,如:prednisolone)且時間超過2個星期以上,則可考慮停藥1個月後再補施打1次疫苗。 若有氣喘建議施打流感疫苗 氣喘患者每半年或一年內,需接種流感疫苗,以保護自己避免染上流感。接種疫苗是預防流感的必要手段,定期施打流感疫苗可以確保氣喘患者保有持續且一定的抵抗力。 與醫師共同擬定控制氣喘的方法 請依照與醫師一同制定的計畫進行日常治療,以控制長期氣喘症狀,並在病情惡化或發作時進行醫治。若孩子患有氣喘,請持續關心孩子病情,並確保確實執行氣喘預防計畫,也請您和醫師、教師、學校護理人員、與孩童認識且常接觸的人進行討論。(延伸閱讀:16%氣喘者過度依賴急救吸入劑!名醫:長期使用恐使氣喘惡化、致死風險多9成!) 有氣喘且出現流感症狀,請盡速就醫 氣喘患者如出現流感症狀,請立即前往診所或醫院就診,並遵循醫師指示和治療。大部分的流感患者會自行痊癒,不過高危險族群如氣喘患者、或流感重症患者,醫師會評估使用抗病毒藥物,而抗病毒藥物的效果在流感症狀出現的48小時內最好,因此建議氣喘患者如果有流感症狀,請盡快就診。 做好每日預防措施,以防流感散播 生病時,尤其是急性發作的疾病,請待在家裡靜養,與人保持距離,特別是孩童、孕婦、年長者、病患。 咳嗽或打噴嚏時,請用衛生紙摀住口鼻,再將衛生紙丟掉。若手邊沒有面紙,咳嗽或打噴嚏時,請用手或衣袖代替,並且要記得洗手。 勤洗手。尤其是咳嗽或打噴嚏後,要正確使用肥皂與清水洗手。 避免觸碰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也避免與他人觸碰、接觸或握手。 家中、工作場合、學校有人生病時,要經常進行環境的清潔和消毒。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肺炎

肺炎只是重感冒?老人小孩才會得肺炎?肺炎5大迷思,你中了幾個?

全球每年因肺炎(Pneumonia)致死的5歲以下兒童人數超過2百萬人,成為學齡前幼兒流感併發重症之一,衛生福利部及醫界都極力呼籲提高對肺炎的關注,《Hello醫師》將為你釐清5個常見的肺炎迷思,幫助您建立正確的肺炎相關知識,避免誤判病情、延誤就醫。 迷思1:肺炎只是重感冒 事實上,一般感冒是病毒感染,通常不需要緊急治療,自行休息調養就好。但肺炎是肺部受到細菌、病毒或真菌(包含黴菌)感染,病情比感冒嚴重許多,需要接受專業治療。 普通感冒的症狀輕微,例如流鼻水、喉嚨痛、打噴嚏、咳嗽等,通常在1~2週後能痊癒。而肺炎初期的症狀和感冒很像,但若置之不理,可能導致死亡。 肺炎常見的病原體有很多種,除了肺炎鏈球菌和流感病毒之外,其他包括b型流感嗜血桿菌、退伍軍人桿菌、隱球菌、綠膿桿菌、肺炎克雷白氏桿菌等,都可能導致肺炎。 迷思2:天冷才會得肺炎 天氣寒冷時,人們雖然比較容易感冒,罹患肺炎人數也較高,但「吹冷風容易著涼」卻也是常見迷思。 由於人們在冬天待在室內的時間較長,在多人聚集的室內,反而成為肺炎病原體傳染的理想環境,這也是為什麼肺炎容易在特定時期突然大流行。此外,熱帶地區也是肺炎病原體發展的好環境,包括人口密集、環境汙染嚴重及民眾普遍營養不良的開發中國家,都可能有較高的肺炎發生率。 (延伸閱讀:非典型肺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迷思3:身體健康的人不會感染肺炎 一般認為免疫系統較差的人或已罹患疾病的人,才會因為併發肺炎而死亡。事實上,每個人都可能感染肺炎,有很多身體強健者或職業運動員也會感染肺炎。因此別忽略肺炎所引起的症狀,即使症狀輕微也須及早就醫、治療。 此外,部也有認為只有老人才會得肺炎,其實,任何年齡階段皆可能感染肺炎,只是65歲以上的老人和嬰幼兒因免疫力較弱,感染風險較高。 迷思4:肺炎無法預防 事實上,有許多方法可預防肺炎,除了注意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最根本的預防方法是施打疫苗,目前已上市的肺炎相關疫苗,包括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b型嗜血桿菌疫苗等。嬰兒則建議在出生後的前6個月完全餵母乳,提供完整的營養。 若出現發燒、咳嗽及呼吸短促等疑似肺炎症狀時,請務必及早就醫,及時治療,以避免死亡或後遺症產生。 迷思5:肺炎不會傳染 如上所述,肺炎可能是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是否會傳染要取決於是哪一種類型的肺炎,若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便會傳染他人;但若是真菌引發的肺炎,則不會在人之間傳播。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流行性感冒

禽流感知多少?症狀傳播途徑一次懂

禽流感(Bird flu),全名為禽鳥類流行性感冒(Avian flu),原先通常只在鳥類間互相傳播,但近年來世界各地已經有多起人類遭受感染的嚴重案例。 禽流感是一種病毒感染 禽流感具傳染性,且有許多病毒株,雖然大多數不會感染人類,但有兩種特殊的病毒株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分別是H5N1和H7N9。其他禽流感的病毒株像是H7N7、H9N2或先前的H6N1、H10N8、H5N6雖然會傳染給 人類,但通常不會導致嚴重疾病或死亡。 禽流感的傳染途徑 禽流感會在鳥類間傳播,包括雞、鴨和野鳥都可以。凡是只要接觸到感染的鳥類都屬於高風險群。接觸的途徑包括宰殺或烹飪時的觸碰,以及吸入空氣中鳥類的糞便或分泌物。 禽流感症狀像一般流感 禽流感的症狀跟一般流感的症狀很像,兩者的共通症狀包括: 頭痛 發燒 肌肉痠痛 咳嗽、喉嚨痛、鼻塞、流鼻水 禽流感的其他症狀還有: 腹瀉 嘔吐 胸痛 腹痛 流鼻血 牙齦流血 人類在感染後的3~5天便可能出現上述症狀,有時潛伏期可長達7天。已經感染的病患若出現病徵,接著就可能會演變為肺炎(Pneumonia)、器官衰竭,以及嚴重的呼吸道疾病等。 禽流感的治療方法 可能感染禽流感時,患者應遵循以下步驟: 在家自主隔離並前往醫院就診 多喝水 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按照醫師指示服藥 服用的藥物為抗病毒藥物,能防止病毒在體內擴散與繁殖,曾與感染的患者接觸過的人,也可服用相同的藥物。至於嚴重感染的病患,如肺炎等,醫師會開抗生素殺死細菌,必要時也會配戴呼吸器或氧氣罩供氧。 禽流感的預防方法 盡量不去充斥鳥類的家禽市場或農場 避免接觸鳥類糞便及分泌物 不吃生雞蛋或未煮熟的家禽食品 用抗菌肥皂勤洗手


支氣管炎

細支氣管炎好發2歲以下兒童!認識細支氣管炎的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人體的呼吸系統可分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等兩部分,上呼吸道涵蓋我們熟知的鼻腔和咽喉,下呼吸道則是氣管、由氣管往下分支的支氣管和細支氣管,以及肺部。 若病毒侵入呼吸道,深入細支氣管並引發感染,便會造成細支氣管炎。《Hello醫師》為你介紹細支氣管炎的原因、症狀、治療及日常照護。 細支氣管炎是什麼? 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是一種常見的肺部感染,會導致肺部的細小空氣通道,也就是細支氣管發炎和阻塞。細支氣管炎通常是由病毒所引起,疾病的高峰期為冬季。 細支氣管炎最初會有類似感冒的症狀,但接著會開始咳嗽、喘鳴,有時會呼吸困難,症狀會持續數天至數週,甚至一整個月。多數小孩經居家療養就會好轉,但有時會需要住院治療。細支氣管炎的嚴重併發症可能包含: 嘴唇或皮膚變藍(由缺氧所引起的發紺) 睡眠呼吸中止,常發生於早產兒與2個月以下的嬰兒 脫水 體內氧濃度低、呼吸衰竭 細支氣管炎7大症狀 細支氣管炎常見的症狀如下: 流鼻水 鼻塞 咳嗽 輕微發燒(不一定會有) 呼吸困難 喘鳴 中耳炎(常見於嬰兒身上) 若對症狀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細支氣管炎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下列症狀應聯絡醫師: 嘔吐 可聽見喘鳴聲 呼吸急促短淺,約1分鐘超過60次 呼吸費力,嬰兒吸氣時肋骨看似塌陷 看起來遲緩或昏昏欲睡 無法飲用足夠水分,或是因為呼吸過快而無法進食 皮膚變藍,特別是嘴唇與指甲 若嬰兒年紀小於12週,或有其他支氣管炎風險因子,例如早產、有心臟或肺臟問題等,請密切注意上述症狀。 細支氣管炎的原因 多數細支氣管炎都是由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所引起的,這也是2歲以下兒童很容易感染的病毒,每年冬天都會有這種病毒的感染爆發。同時,細支氣管炎也可能由其他病毒感染導致,包含流感(Influenza)或一般感冒,嬰兒亦有可能同時被兩種病毒株重複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 由病毒引起的細支氣管炎很容易散播,可能會透過病患咳嗽、打噴嚏或講話時的飛沫傳染,也可能因共用物品而被傳染,例如餐具、毛巾或玩玩具後又觸碰眼、口、鼻。 細支氣管炎9大風險因素 細支氣管炎有很多風險因素,以下說明: 年紀小於3個月以下嬰兒 早產兒 有潛在的心臟或肺臟問題 免疫系統低落 暴露於菸害中 從未飲用母乳,未具備足夠抗體 生活會頻繁接觸不同兒童,例如上幼稚園或托兒所 居住在擁擠環境之中 家人返家時將病原從外界帶回 細支氣管炎的診斷及治療 醫師可透過視診、用聽診器聽肺部聲音來診斷是否患有細支氣管炎,若情況嚴重,醫師可能會安排以下檢測: 胸腔X光:透過胸腔X光來觀察肺炎(Pneumonia)的徵兆。 病毒檢驗:將棉花棒輕輕塞入患者的鼻中,蒐集黏液樣本來檢查導致發炎的病毒為何。 血液檢查:透過血液檢查確認患者的白血球數量,並觀察血氧氣濃度是否有下降跡象。 醫師也可能會觀察患者是否有脫水的徵兆,特別是當孩子拒絕飲食或有嘔吐的時候。脫水的徵兆包含凹陷的眼睛、皮膚和嘴巴乾澀、行動遲緩、沒有排尿或幾乎沒有排尿。 如何治療細支氣管炎? 患者通常需藉由居家照護來控制支氣管炎,治療期間請補充水分避免脫水。若小孩有鼻塞,可用抽吸球來抽除黏液。退燒藥(如乙醯胺酚或布洛芬)有助於減少發燒的不適。 請勿給未滿20歲的患者服用阿斯匹靈,避免發生雷伊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或其他嚴重疾病,同時也不建議使用非處方的咳嗽或感冒藥。 若對藥物出現過敏反應時,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支氣管擴張劑(Bronchodilator)。更嚴重的情況下,病童可能會需要住院並給予額外氧氣。 細支氣管炎的居家照護8重點 增加空氣濕度:若房間很乾,噴霧加濕器或蒸氣能讓空氣變濕,幫助緩解鼻塞和咳嗽。不過要確保加濕器的清潔,以預防細菌和黴菌孳生。 保持身體直立:直立姿勢較利於呼吸。 補充水分:為避免脫水,需補充足夠的水分。 使用鼻噴劑:可以使用生理食鹽水鼻噴劑來減緩鼻塞,或直接購賣非處方鼻噴劑。 使用非處方止痛藥:非處方止痛藥如乙醯胺酚有助於減緩喉嚨痛並改善孩子喝水的能力。但請勿給予阿斯匹靈(Aspirin),或給予小於2歲的兒童服用非處方咳嗽藥或感冒藥。 保持無菸環境:抽菸會刺激呼吸道感染。 勤洗手:以預防疾病傳播。 避免接觸:避免接觸有細支氣管炎或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