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談到健康,不能只顧生理而忽略心理。影響全人類的三大疾病,憂鬱症名列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略。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各種心理狀態和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以及心理治療的方式。

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

E人、I人意思你搞對了嗎?I、E真實意思、特質、迷思與社交攻略

I人、E人經常用來形容個性與人際風格,但多數人對它們的理解其實不太完整,認為: I人 = 害羞、不喜歡社交 E人 = 外向、講話多 但這並不是I、E的真正意涵。 心理學中的I(Introversion)與E(Extraversion)指的是:你傾向從哪裡獲得能量?是透過外界互動(E),還是透過自己的內在世界與節奏(I)? 這個能量偏好會影響你的社交方式、工作節奏、思考邏輯、人際舒適度與情緒恢復方式。甚至在不同階段、不同壓力下,I、E的表現也可能出現細微變化。 《Hello醫師》帶你一次看懂: I人、E人的真正定義與差別 最清楚的I、E比較表 I人與E人的核心特質 I人、E人其實還可分4種類型 5大常見迷思 I、E在職場、感情與生活中的相處方式 5題快速測驗:你偏I還是E? 常見讀者問題(FAQ) E人、I人是什麼意思?定義、來源、誤解一次看 很多人習慣把I人、E人貼上「內向、外向」的標籤,但在心理學與MBTI的語境裡,I、E分類談的不是個性表現,而是: 你傾向從哪裡獲得能量? ➜ 外界互動(E),還是內在世界(I)? 這個概念最早來自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的類型理論,後來被Myers-Briggs(MBTI的發展團隊)擴充為現代最常見的16型人格分類。 I、E指標之所以特別熱門,是因為它能直接解釋人們在人際互動中呈現的節奏、舒適感,以及工作風格差異。 I人(Introversion)不是害羞,而是「靠獨處恢復能量」 I人在社交場合不見得安靜,也不一定不會交朋友;真正的核心特質是: 聚會後需要時間安靜充電 深度對話比大量社交更有意義 先想好再開口,偏好內在整理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I人在與人熟稔後,話會很多,但在陌生場合會先觀察。 E人(Extraversion)不是健談,而是「靠互動獲得能量」 E人的社交行為也不必然外放,而是: 透過聊天、互動、腦力激盪變得更有精神 邊說邊想,比獨處更能整理想法 喜歡融入周遭的互動,而不是退到旁邊思考 甚至有些E人會被誤以為害羞,是因為「熱絡但慢熱」、或「表達方式比較柔軟」。 I人、E人差在哪?用一句話形容+比較 I人 E人 靠獨處恢復能量 靠互動充電 先「想」再說 邊「說」邊想 深度對話有安全感 多元交流讓人興奮 外界刺激太多會「累」 刺激太少會「悶」 I人與E人經常被誤會的原因 社會把「內向、外向」類比為社交能力等級:但I、E並不表示你會不會社交,而是你喜歡怎麼社交。 I人其實也能在團體裡很活躍,但一定需要留白時間充電。 E人也可能不喜歡大型聚會,但仍然需要「與人接觸」來維持動力。 I、E是「傾向」,不是絕對分類:人在不同情境也可能短暫轉換,例如在工作上更E、在家更I。 E人、I人完整比較表 I人與E人最大的不同,不在於外表或社交活躍程度,而是「內在能量的運作方式」。 這些差異會反映在思考邏輯、人際偏好、工作節奏與壓力調適上,下表比對兩者核心差異: I人 E人 能量來源 透過獨處、靜下來思考恢復精神 透過互動、交流與行動補充能量 思考方式 先在腦中整理,再開口表達 邊講邊想,在對話中梳理想法 社交習慣 偏好深度交談、小圈子 喜歡與多人互動,享受多元連結 情境反應 刺激過多會感到疲乏 刺激太少會覺得無聊或悶 工作狀態 適合安靜、專注的深度工作 適合腦力激盪、團隊合作 壓力調適 需要一些獨處時間消化情緒 透過聊天、活動、交流釋放壓力 表達風格 偏向精準、有內容才說 透過說出來讓想法更清楚 注意力焦點 先觀察,再參與 先投入,再邊做邊調整 情緒恢復 私下整理後才回到穩定狀態 與人互動後更快重拾活力 I人:深度型、節奏內收的能量模式 I人的特徵經常包含以下幾點: 喜歡先觀察,再參與 善於吸收細節,對情緒與環境敏感 有想法時更偏好用文字整理 社交品質>社交數量 外界刺激過大容易消耗精力,需要安靜空間重新充電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I人在熟悉的人面前會變得健談;能量不是沒有,只是需要信任感。 E人:向外擴張、透過交流驅動的能量模式 E人的行為模式常見以下特徵: 邊說邊整理思緒 對外界變化反應快速,適合即時互動 喜歡參與感,從活動中獲得動能 與陌生人交談壓力較低,容易迅速進入狀況 刺激太少時,容易覺得無聊或提不起精神 E人並不代表一定熱情外放,而是「對外界互動有天然傾向」。 I人的特質是什麼?I人優點、社交與工作風格完整解析 I人(Introversion)最核心的特性,是偏好透過「向內」的方式整理思緒、恢復能量。 許多人以為I人代表害羞或不擅社交,但I型人格真正的特點在於:內在思考比外在表達更先一步,深度連結比大量互動更能讓他感到自在。 以下整理I人最具代表性的特質,從能量模式到工作與人際習慣,都逐點解析。 I人的能量來源:透過獨處恢復精神 I人的能量來自「自己消化與沉澱」,這也是最重要的判斷基準。 一段社交後需要休息才能恢復 熟悉環境時表現最自然 喜歡安靜、無壓力的空間來整理腦袋 比起外界刺激,更依賴穩定節奏 即使I人表現得外向、熱絡,只要觀察結束後是否需要「安靜一陣子」,就能分辨出傾向。 I人的表達節奏:先想再說 I人的外顯行為不一定安靜,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往往是: 內心先組合語句,再開口說話 在未能完整整理思路前,不會貿然表達 比起即時反應,更重視訊息的準確度 一次專注一件事,比同時多工更有效率 這會讓I人在會議或陌生場合顯得較慢熱,但並非缺乏能力,而是「需要時間」。 I人的社交習慣:重質不重量 I人並不是不交朋友,而是: 喜歡深度、真實、有意義的交流 少數重要的人比大量泛泛之交更能給安全感 與人建立關係需要時間,但穩定度高 不太喜歡流於表面的閒聊 I人在社交中「選擇性投入」是正常反應,這不是冷漠,而是節省能量。 I人的工作喜好:適合深度思考與獨立任務 I人在工作上通常具備以下傾向: 容易進入深度專注的工作狀態 喜歡能夠「思考後再回答」的節奏 適合需要分析、規劃、整合的任務 當環境干擾多時效率會下降 開會偏好先有資料、預習後再討論 這些特點讓I人在涵蓋邏輯、研究、編輯、策略性工作中表現突出。 I人的壓力調適:透過獨處消化情緒 I型人格面對壓力時的典型反應包括: […]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類別

看更多 心理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過勞症狀有哪些?預防過勞死7項前兆自我檢測,這6類人要小心!

「過勞」已是現代社會需重視的健康議題,多年前藝人高以翔錄製節目時猝死,就曾被懷疑是過勞猝死;所謂「過勞」(Burn-out)指的是長期處在高度心理壓力下的身心耗弱狀態,症狀與成因複雜。 《Hello醫師》帶您了解,如何透過自我檢測確定是否過勞?哪些人是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該如何預防過勞死的憾事發生?讓《Hello醫師》為您一一介紹! 7大過勞前兆或工作過度的症狀 工作壓力大,許多人會不知不覺工時過長或工作過度,忽略了自己的健康狀況;以下7種過勞症狀,可供您評估,是否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提醒ˋ您必須要調整自己的工作步調,試著和與生活達成平衡。 長時間感覺疲累:疲累的呈現方式因人而異,例如:長時間感覺缺乏活力、精疲力盡、對工作感到畏懼或焦焦慮(Anxiety)等,這些心理或心理症狀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從原本1~2次的失眠,到整個禮拜都因失眠,進而在平常時間感覺疲累與無精打采。 總感覺病懨懨的:除了外表出現疲態外,可能也會感覺感冒或無力、病懨懨,這可能就是工作過度的徵兆。許多人會因為工作壓力過大或工時過長,導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而引發其他疾病。 記憶、注意力減退:專注力下降是工作過度的重要指標,過勞也容易使我們邏輯思考的能力或記憶力減退。 (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9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壓力大常焦慮:工作壓力大容易使人焦慮,且常導致失眠。 長期熬夜或失眠:工時過長和熬夜都會使得睡眠不足,此外,過度工作也會對身心產生極大壓力,進而造成失眠。 工作效率降低:若發現自己經常加班,完成的工作卻不比從前,這種效率大幅下降的情形,也可能是工作過度的跡象。 對事物失去興趣或熱情:屬憂鬱症(Depression)的症狀之一,因為過度工作容易使我們有無助的感覺,或產生負面的想法。 過勞的定義:加班超過100小時 工作時常讓人忘了時間、忘了休息,因此過勞這個名詞,在台灣早已耳熟能詳,但怎麼樣才算過勞呢?根據勞動部的過勞認定,在生病前一個月,因加班產生的加班時數超過100小時,或發病前2~6個月,平均加班時數達80小時,就可視為是過勞引起的疾病。 6種過勞死的高風險群 腦、心血管疾病是過勞引發猝死的主因之一,根據勞動部「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外傷導致者除外)之認定參考指引」(簡稱過勞認定參考指引)」,針對工作型態之工作負荷,以下6類人皆屬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 規律的工作者 工時長的工作者 經常出差者 需輪班或夜班工作者 作業環境有異常溫度、噪音或時差者 伴隨精神緊張的工作者 使用「勞動部過勞量表」自我檢測 雖然工作時數可作為是否為過勞的參考指標,但難道要忙出一身病之後,才有辦法定義過勞嗎?其實,所謂「過勞」概念相當廣,不論從心理狀態,或是因為工作引起的腦心血管等各種疾病,皆屬於過勞的範疇。 工作過度、壓力大或工時過長,除了會造成身體過度疲勞、加重許多病症惡化外,嚴重甚至會導致猝死。因此,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也發布了《過勞自我預防手冊》,其中的「過勞量表」,可供民眾檢測自己是否有過勞情形。 WHO首度將過勞納入疾病分類 根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的《國際疾病分類》,過勞首度被納入其中,WHO認為過勞屬於一種「職業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WHO定義的過勞,有以下3大要素: 工作效率降低 常覺得提不起勁或精疲力竭 對工作有倦怠感或忿忿不平 不過,根據以上條件,許多人可能都符合過勞的情況;相較之下,台灣在過勞的認定較為嚴格,也可見WHO在過勞的定義,較偏向職業倦怠,著重於心理壓力的評估。 過勞會引起哪些健康問題? 研究指出,對於低收入、且一週工作55小時的人,比每週工作35~40小時的人,心臟病發(Heart Attack)的機率高出13%;過勞引起中風(Stroke)的機率,則不分收入高低,只要工時較長,風險就高出33%。 雖然中風、心臟病發或猝死屬於較嚴重案例,但過勞對一般大眾的長期健康危害也不容小覷,因為工作超時者,常會有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經常抽菸或喝酒等不良習慣,而容易患有糖尿病(Diabetes)或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疾病。 過勞死在台灣並不少見 過勞死(Karoshi)一字,其實來自於日文,由於在日本傳統的價值觀下,容易超時工作、加班過度,也因此每年過勞死的人數相當可觀,這也引起國內外不小的關注。 事實上,台灣等亞洲國家也都存在超時工作或責任制的影子,例如過去工程師或遊覽車司機,因爆肝猝死的新聞也並不少見。 健康工作的5點建議 除了要求雇主應提供合理的工作環境,避免過長工時外,自己也可以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拒絕讓工作成為健康的殺手,以下提供民眾5項健康的工作習慣: 採用正念飲食觀念,吃飯時間放輕鬆進食,避免有時間壓力。 避免含糖飲料及垃圾食物,從家中帶些堅果、水果等做為點心,保持營養均衡。 坐式生活會提高整體死亡率,避免久坐不動,能走樓梯就不坐電梯,也盡量在休息時多走動活動。 工作時心情放輕鬆,不時和同事聊天開玩笑。因為幽默被認為和心血管健康,還有工作效率的提升有關。(同場加映:哈哈哈笑聲會傳染!大笑5個健康好處-減壓延壽增強免疫力) 多注意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的數值,若有過高的情形,請遵從醫師的處方服藥,避免過勞引起的腦心血管疾病。 除了要求雇主應提供合理的工作環境,避免工時過長外,也可以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拒絕讓工作成為健康的殺手,以下提供民眾5項健康的工作習慣: 採用正念飲食觀念,吃飯時間放輕鬆進食,避免有時間壓力。 避免含糖飲料及垃圾食物,可適度以堅果或水果等做為點心,保持營養均衡。 久坐不動會提高整體死亡率,能走樓梯就不坐電梯,也盡量在休息時多走動活動。 工作時心情放輕鬆,可不時和同事聊天開玩笑。因為幽默被認為和心血管健康、工作效率提升有關。  多注意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的數值,若有過高的情形,請遵從醫師的處方服藥,避免過勞引起的腦心血管疾病。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反芻性思考有毒!6方法斷絕重複亂想

您的腦海裡會時常反覆上演過去的負面回憶,或常覺得悔不當初嗎?這可能是「反芻性思考(Rumination,或稱反芻思維)」,意指過度沉溺於某些負面情緒或反覆想著過去的事。究竟什麼是「反芻性思考」?如何避免?《Hello醫師》教您6個有效解決方法。 什麼是「反芻性思考」? 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指出,「反芻性思考」會讓人深陷或沉溺於導致負面情緒及痛苦的原因和後果,反覆與負面的「反芻性思考」,則會導致憂鬱或焦慮,並可能讓原本的情況惡化。 對於有憂鬱傾向的人來說,若陷入「反芻性思考」,可能更容易記住過去曾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負面情況,對於當下所面臨的情形,也會用更消極的方式解釋,對未來更加絕望,更可能難以跳脫當前情形,以致無法解決問題;即使是沒有憂鬱或焦慮傾向的人,過於聚焦在某件事情上,也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長期下來,「反芻性思考」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當一個人思考得越多,他們的感覺就越糟糕,進而導致更多的負面思考。 據一篇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也指出,憂鬱症患者比其他人更難轉換想法,因為憂鬱症會讓人難以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此外,容易陷入反芻思考的人,也可能加深憂鬱症狀。 究竟該如何阻止這種反芻思考的模式,提供您6個解決方法,教您如何不讓負面情緒影響日常生活: 1. 做別的事來分散注意力 若發現自己又陷入反芻的思緒時,可進行不同的事情,以轉移注意力,例如打電話給家人或朋友、看電影、運動或看書等。 (推薦閱讀:失敗又怎樣!這樣建立自信愛自己) 2. 設定有辦法完成的目標 抱持完美主義或是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時,可能會引起反芻思考。因為太多目標無法達成,只會讓自己糾結在為什麼沒有達成?或是如何才能達成等;因此,不妨設定可達成性的目標,減少反芻思考與過度自我檢討的風險。 3. 練習冥想 冥想可有效幫助減少反芻思考,並保持心理的平靜;若發現自己又陷入重複的想法時,可找個安靜的空間,坐下來並深呼吸,保持專注於自己的呼吸上。 (延伸閱讀:CEO工作超高效率的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4. 找出引起反芻思考的原因 當您發現自己又陷入反芻思考時,記記錄當下的周遭環境,包括地點、時間、身邊有誰,以及當天做過的事等;在幾次 紀錄以後,或許就有所依據,就知道最好避免去哪些類型的場合,以免一不小心又開始回想過去。 5. 原諒自己建立自信心 容易反芻思考的人,也會過度自我反省,因此,請多多肯定自己的成功,原諒自己的錯誤,並透過不段觀照自己情緒,並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來建立自信心。 6. 寫下具體的解決步驟 要終止反覆思考的思維模式,不妨展開實際的行動。若又陷入反芻性思考時,不妨想出一套解決方法和期望,具體寫在紙上,除了可中斷反芻思考,也能幫助您向前邁進。列出解決方法後,不妨照著這些步驟,開始逐一實踐。 反芻性思考會讓我們感覺孤獨,如果能找親近的家人朋友,甚至是諮商師,建議與他們溝通,除了能分散注意力、幫助中斷思考外,還可能因為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獲得意外收穫!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壓力管理

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放鬆紓壓

「明天要上台報告,壓力好大!」 「今天犯了錯,不曉得明天老闆會怎麼處分,好焦慮!」 「女友暗示想結婚,要裝傻還是直接跟她說我還沒準備好…」 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和焦慮,大家都不陌生,雖然適當壓力有其正面意義,但當壓力大到造成失眠或注意力減退等負面影響時,就必須多加留意。過多的壓力時常也會導致焦慮,兩者的關係密不可分,以下將深入了解什麼是壓力及焦慮,並提供七個簡單的紓壓方式,幫助大家舒緩壓力、脫離焦慮! 什麼是壓力? 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定義,壓力是指為了因應環境的變化,身體為了做出調整,而在身體、心靈或情緒上產生的反應。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平時老闆給的工作壓力、同儕間的社交壓力,即便是升遷、買房等相對正面的變化,也會產生某種形式的壓力。 什麼是焦慮? 美國心理學會將焦慮定義為一種情緒,會出現緊張或擔心的念頭,會有血壓上升等生理變化。不過其實焦慮是正常且重要的一種情緒,當我們懷疑有危險時,焦慮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突發狀況,但是,若一個人太常感到焦慮,且嚴重時可能會演變成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就需要治療了。   (同場加映:焦慮症是什麼?6大類型你可能都聽過) 壓力和焦慮的生理症狀 壓力或焦慮都可能造成生理或心理的症狀,且因人而異,以下為常見的生理症狀: 頭痛 頭暈 疲勞(同場加映:總覺得沒睡飽?認識慢性疲勞症候群) 腹瀉 頻尿 盜汗 胃痛 胃口改變 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 睡眠障礙 肌肉緊繃 造成壓力或焦慮的原因 以下列舉幾個造成焦慮的壓力來源: 搬家 結婚 生小孩 親友受傷 親友離世 生病或受傷 換學校或工作 壓力大怎麼辦?7 招實用紓壓馬上有感 如前文所述,壓力和焦慮是生活中的一部份,而有時候感覺到壓力大,反而是回顧心理健康的好時機,在覺得壓力大的當下,建議可以先找尋壓力的來源,並將思緒從中抽離出來,盡量不要專注在給予自己壓力的事情上,因為這只會讓壓力更大而已。不過,要將思緒從壓力當下抽離並不容易,因此以下介紹七種紓壓方式,幫助你紓解壓力。 深呼吸:這是最簡單立即有效的方式,在心情平靜時,多練習深呼吸,吸入時默數四秒,憋住四秒,吐氣四秒,並重複練習,這樣在感到壓力大時,就能很自然地運用深呼吸來舒緩緩壓力。(推薦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動起來:運動能紓解壓力,促進腦內啡(Endorphins)、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讓人們產生快樂的感覺。 寫日記:寫下一天的大小事,能幫助人們了解,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將這些開心或不愉快的事記錄下來,也能幫助紓解壓力。 聽音樂:聆聽較輕柔、令人放鬆的音樂,會減緩壓力的反應。相反地,節奏快的音樂能幫助你的運動表現。 發揮創意:近年相當受歡迎的著色本,也被視為是紓壓神器,其實不論是繪畫、著色或寫詩,培養各種興趣,創作或發揮創意的同時,都能有效幫助身心放鬆。 練習正念:專注在當下發生在身邊的任何事情,感受吃進嘴裡的每一口食物、聽見的聲音、看見的景象,徹底貫徹活在當下的概念,正念的減壓效果已由不少研究證實。 和親友聊聊:當壓力太大時,不妨和家人、朋友分享你的心事,若不方便,參加一些團體、社區活動或互助團體,也相當有幫助。


焦慮症

焦慮是什麼?6大焦慮症的症狀、原因、治療

什麼是焦慮? 焦慮是人類正常的情緒反應,多數人在某些情況都會感到焦慮、緊張或不安,像是大考前、工作遇到麻煩、或是做重大決定時,都會有這種情緒。但是過度地焦慮,則可能演變成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對患者產生極大的壓力,嚴重甚至會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 根據中央研究院統計分析,發現自 1990~2010 年間,台灣焦慮和憂鬱症(Depression)患者比例倍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憂鬱症是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一大原因,更是造成疾病負擔(GBD)的主要疾病之一。現代人的精神健康狀況,絕對不可忽視。以下將介紹什麼是焦慮?告訴你焦慮症的六大類型,還有其症狀和治療。 焦慮症的生理症狀 症狀依不同類型的焦慮症可能有所不同,以下為較普遍的九種生理症狀: 頭痛 心悸、呼吸短促(推薦閱讀:什麼是心悸?了解心悸 3 原因、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口乾舌燥、噁心嘔吐 手腳冰冷發汗、刺痛麻痺 睡眠障礙、做惡夢 感覺慌張、害怕和緊張 無法冷靜下來、反覆想起過往創傷 重複某種行為(例如:不斷地洗手) 無法克制重複且無意義的想法 焦慮症的主要類型 焦慮症主要有以下六種類型: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典型症狀為「恐慌發作」(Panic attack),患者會突然開始緊張、害怕和感到焦慮,並且沒有預兆,可能伴有冒汗、胸痛、心悸或窒息感等症狀,且通常10~30分鐘後就突然消失。 恐懼症(Phobia) 患者會對某些事物或情境,產生持續且強烈的恐懼,雖知道自己反應過度,但還是難以控制,常見的恐懼症包括: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密集恐懼症(Trypophobia)、小丑恐懼症(Coulrophobia)、懼高症(Acrophobia)。 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 可能由於過去不好的社交經驗引起,患者會過度擔心自己的人際關係,很在意他人的眼光,怕被嘲笑,因而對自己造成龐大壓力,並出現逃避社交的行為。(同場加映:社交恐懼症有解!認識並勇敢擊退它)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 不論大小事,患者都會擔心過度,或出現緊張兮兮情形,常會造成睡眠障礙、頭痛、心悸等症狀,但患者常不認為有此情形,所以診斷困難。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 患者會無法控制地一直重複某些行為,其原因可能如同恐懼症,對某些事過分擔心和焦慮,但強迫症患者會透過重複性行為,來降低焦慮。例如:因太害怕細菌,而一直反覆洗手。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歷經重大創傷後,對特定情況仍有陰影,例如:嚴重受傷、性侵、摯愛意外死亡、目睹死亡或親身經歷瀕死經驗。發作時會有病態式的害怕和無助感,也有可能會逃避或情緒麻木。 焦慮症的原因 以上數種焦慮症的病因各不同,都非單一因素引起,不過大致上,壓力和焦慮息息相關,過多的壓力和焦慮,是造成焦慮症的主因之一,其他像是遺傳、或是容易緊張、著急的個性,也都跟焦慮症的形成有關。(推薦閱讀:壓力大好焦慮怎麼辦?1 分鐘認識壓力和焦慮) 焦慮症的治療 雖然焦慮可以透過一些技巧,來自我改善,例如:做瑜伽、練習正念、冥想或運動。但是嚴重的焦慮症無法單靠個人努力就能痊癒,必須前往醫院治療。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藥物治療: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或其他抗焦慮藥物,都能用來治療焦慮症。 心理治療: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指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師,透過對話同時了解並應對其疾病,而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則是焦慮症最常見的治療方式,能幫助患者認識自己,並改變那些導向負面情緒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延伸閱讀:焦慮竟然是自律神經失調?醫師教你用營養改善)


情緒障礙

憂鬱症解析:4大原因、8種類型,探究持續性憂鬱症的意思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計,在2015年,全球已有超過3億人受憂鬱症(Depression)及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所擾。另外一項研究則顯示,從1990年到2010 年,受憂鬱症影響的人口增加了 37.5%。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人們的心靈並未因此而更健康,生活中許多慾望和煩惱,例如經濟壓力、人際關係不和諧、對自我要求過高或情緒上的傷害等,都再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憂鬱症患者或許發現自己時常感到憂鬱或悲傷,卻沒發現自己很可能已罹患憂鬱症,患者常以為種種症狀都是身體不適所造成的,因此沒能及早尋求援助,進而產生更嚴重的問題。 建議民眾應多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時常檢視自己並關心他人的心理狀態,如發現有憂鬱症的徵兆,應及早接受治療。《Hello醫師》將於本文介紹憂鬱症的種類,以及罹患憂鬱症的原因、症狀與治療方法,幫助您及早察覺自身症狀,擺脫憂鬱情緒。 憂鬱症是什麼? 單從生理方面來看,憂鬱症是一種發生在腦部的疾病,因為腦內某些化學物質失衡,影響到腦部調節情緒的區域包括杏仁核(Amygdala)、視丘(Thalamus)和海馬迴(Hippocampus),進而出現各種精神症狀。但實際上,憂鬱症也受心理與社會因素所影響,沒辦法歸因於單一成因。(推薦閱讀:憂鬱老人自殺率高!了解銀髮族輕生原因) 憂鬱,是每個人在經歷挫折時必然的身體適應狀況,在人生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遭遇過傷心痛苦的事,只是大多數人的憂鬱程度較輕,部分的人則因為程度較嚴重,憂鬱到無法調適時,且符合診斷標準已持續2週以上,才能稱為憂鬱症,此時必須接受治療,才不會讓病況惡化。 憂鬱症分成8種類別 憂鬱症並非只有一種,根據不同的表現方式與影響因素,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將憂鬱症分成以下類型: 持續性憂鬱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又稱為輕鬱症(Dysthymia)。患者的情緒低落狀況持續至少2年以上的慢性症狀。 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嚴重的憂鬱症狀。患者的憂鬱症狀嚴重影響生活達2週以上。 經前期情緒障礙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孕婦在懷孕期間或產後發生的嚴重憂鬱症狀,患者可能感覺極度疲憊、悲傷或焦慮。(延伸閱讀:產後憂鬱症不限女性?爸爸焦慮好難熬) 精神病性憂鬱症(Psychotic depression ):患者有嚴重憂鬱症狀合併其他精神疾病。 適應障礙症(Adjustment Disorders):由壓力引起的憂鬱症狀,個案可能會在遭遇壓力源後的三個月內出現情緒或行為症狀,一旦壓力源消失,患者一般會在半年內痊癒。 季節性憂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好發於陽光較少的冬季,容易年年反覆發作。(推薦閱讀:趕走冬季憂鬱!6個方法簡單做得到) 雙向情緒障礙症(Bipolar disorder):俗稱躁鬱症。其並不屬於憂鬱症的一種,但因為患者在情緒低落時,與重鬱症的症狀雷同,因此納入討論。 為什麼會有憂鬱症?造成憂鬱症4種原因 1. 基因遺傳:有研究指出,較容易患憂鬱症的人裡,約30%和基因遺傳有關。 2. 單胺假說: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功能不足,引發憂鬱症。 3. 生活壓力:生活中有許多事,例如和人爭吵、發生財務危機、失業、生孩子有經濟壓力、孤獨或是失去心愛的人等情況,都可能讓人因此罹患憂鬱症。(推薦閱讀:「心碎」可能傷害心臟!如何走出痛失親友的悲傷) 4. 性格:若一個人的個性較悲觀、偏執時,常會將事情往壞的方向思考,對美好的事物無感,但對壞事卻會放大且耿耿於懷,這樣的人也較容易患憂鬱症。 憂鬱症症狀 憂鬱症常見生理症狀如下: 沒精神也沒活力,即使沒做事也一樣。(推薦閱讀:胸悶、焦慮、慢性疲勞是自律神經失調?這樣做找回健康) 失眠且睡眠品質差,就算累也睡不著,睡得久也一樣累。 說話、動作都變慢。 食慾下降、體重驟減。 失去「性」趣。(延伸閱讀:莫名沒性慾?可能是這12項原因所造成) 憂鬱症常見心理症狀如下: 對喜愛的事物不再感到有樂趣。 思緒凌亂、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做決定。 自我感覺悲慘,時間長達數週。 負面想法反複出現、感覺自己沒價值,甚至有輕生念頭。(推薦閱讀:自殺徵兆不明顯!決意尋死只需10分鐘) 憂鬱症的4種常見的治療方法 憂鬱症有不同種類的治療方式,除了尋求醫師的幫助之外,自己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助自己一臂之力!以下介紹幾種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三環類抗憂鬱藥物(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簡稱 TCA)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簡稱 MAOIs) 正腎上腺素及特定血清素抗鬱劑(norepinephrine and specific serotonin antidepressant,簡稱 NaSSa)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pecific serotonin […]


人際關係

維持遠距離戀愛好難?掌握5招讓彼此感情加溫,減少遠距離的不安全感

地球村的時代,許多情侶各奔東西,在天涯海角一處打拚生活,一開始用通訊軟體甜蜜個幾句還是挺方便的,但隨著一年年過去,幾張遠程機票、長輩的耳語,以及種種不確定因素總讓人特別不安,觸不著對方的思念,引得腦筋胡思亂想,不知道心愛的是不是還想著我呢? 其實有研究顯示,維持遠距離戀愛的品質並不比近距離的差,某些情侶甚至能維持得更好,究竟關鍵在哪裡呢?《Hello醫師》將帶你一起了解5招維持遠距離戀愛的好方法,讓彼此的心能更靠近。 遠距離戀愛該怎麼維持?學會5撇步不怕感情冷淡 由於交通便捷以及社群媒體的迅速發展,讓每個人都能不受距離限制,隨時向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戀人,傳遞自己的心意,因此對於現代人而言,遠距離戀愛可以說是相當稀鬆平常的事情。 不過,情侶之間也常因遠距離,長期缺乏親密互動與深刻的交流,很容易就會讓雙方產生不安全感,最終走向分手的局面。為了避免上述狀況的發生,提高遠距離戀愛的成功率,以下提供5種方法,幫助你不再因為遠距離而感到不安: 1. 習慣對方的時間 如果雙方分隔兩地,有些只是不同城市的距離,但很多則是跨時區的思念,雙方必須思考彼此的時差、工作時間,以及休息時間,並且早一點習慣對方的生活習慣,約定好什麼時間方便互相通話、訴說心裡的愛;若沒有提早約定,恐怕雙方會被身旁繁雜事務沖亂記憶,漸漸忘記和對方聯絡。 2. 定時聯絡,建立信任 維持一段感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對遠距離戀愛而言更是不可或缺;或許對方不在身旁的關係,對於訊息暫時的已讀不回、電話打不通等狀況都會格外敏感,甚至會懷疑對方的出軌,從此埋下分手的導火線。 因此,遠距離戀愛需要努力地維護與強大的信任,建議你不妨定時和對方視訊,且要約定好雙方都方便的時段,或至少讓對方聽聽自己聲音,在彼此的生日與紀念日貼心問候幾句,自己也能主動提起最近發生的好事情,讓對方在異地也能共享喜悅。透過信任以及不斷地溝通,才能建立起遠距離關係的感情基礎。 3. 珍惜聯絡的機會 對很少見面的遠距離情侶來說,每一次的通話都特別珍貴,如果雙方都在陌生環境打滾,想必更是寂寞又艱辛,想當然爾,有時一開口就想抱怨幾句,偶爾的牢騷,對方會幫你加油打打氣,但負面語言一多,就會滾成巨大垃圾,聽得對方喘不過氣,反而造成溝通上的壓力。所以,記得適量抱怨,也適度分享喜悅。 4. 別只靠通訊軟體傳情 除了善用通訊軟體,互傾情話,有時候「真實」的溫暖會讓對方更驚喜。例如假期當下,或許你不一定能趕回家與愛人見面,但一條親手織的圍巾、親筆寫的明信片,就能讓對方收到禮物時,感受臉紅紅的愛意喔!(延伸閱讀:約會前必看!4撇步搞定緊張情緒) 5. 重心別只放在對方 距離真的加大思念的難熬,你是不是偶爾會衝動,想買張機票立馬奔向對方呢?又或者,自己在空閒時只在意電話響了沒,而忽略生活大小事呢?每次接通後,不管對方的反應,自己就忍不住嘩啦嘩啦傾倒一堆話呢?以上行為都是遠距離戀愛的NG反應,你以為這是愛的表現,但遠方的他會感到不耐煩,而且很有壓力。 或許平常思念同時,你不妨也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可以去健身運動,也能充實自己,如此一來,每次聊天,都能談及新事物,對方也能確定您一切都好,能夠安心在外忙碌奔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身體裡有好多個我~認識多重人格障礙

有關多重人格的影視作品相當多,最著名的要算是根據真人真事寫成,於30多年前出版的美國小說《24個比利》,此為中譯書名,英文書名為《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作者是丹尼爾·凱斯(Daniel Keyes)。小說講述身體裡有高達24種人格的比利(Billy Milligan),犯下多項重罪卻完全沒記憶,經診斷為患有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現稱為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最後比利獲判無罪,於2014年去世。此疾病因該小說而受到許多人關注,讓我們進一步來了解這種疾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什麼是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它是一種精神上感受到嚴重分離的現象,使患者的想法、記憶、情緒、行為或自己的身分感知,呈現一團混亂,彼此無法有連結,患者具有超過1個以上的人格,精神狀態很複雜。 可能患病的原因 據目前的研究,罹病的原因可能和孩童時期的生活環境,和遭遇到的壓力有關。小時候若受過強烈且頻繁的肢體或心靈,甚至是性方面的虐待、傷害的話,就可能發展出此病。 研究也指出,9歲以前的兒童,是人格發展較敏感的時期,即使只是情緒上的傷害(忽視、情緒虐待等),而沒有受到明顯的肢體暴力對待,也可能因內心的創傷,而產生這種病症。父母若是比較嚴格、性格深沉,在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較可能發展出此病。 有哪些症狀? 情緒多變且憂鬱。 睡眠有問題(失眠、睡夢中驚嚇、夢遊等)。 有焦慮、恐慌、恐懼等現象。 頭痛、精神恍惚,甚至看到或聽到幻覺。 健忘,常常很快忘了自己剛才說了或做了什麼。 覺得自己的靈魂脫離了身體,像是被支配著去做自己並不願意的事。 有自我傷害,甚至自殺等念頭。 身分混淆,不知道自己喜歡的事、看法、理念、夢想等。 發展出2種以上的人格特質,這些人格通常為不同年齡、性別或種族,甚至是虛構人物或動物等等,有著各自的思考模式。 有哪些治療方式? 目前沒有絕對成功的療法,患者必須願意接受長期治療才行。有效的治療方式包括心理晤談(Talk therapy)、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催眠療法(Hypnotherapy),或是直接的藥物治療等等。唯有長時間並循序漸進遵照醫師的指示,才可能痊癒。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不是只有被打才算家暴!遇到這些情況,快撥打113阻止家暴悲劇

近期台南傳出一起殺夫命案,一名年約32歲的王姓女子長期遭到丈夫家暴與言語恐嚇,忍無可忍之下趁丈夫熟睡之際,持熱水壺將熱水澆淋於其身上後,並用家中的水果刀將其刺死。 事實上《家庭暴力防治法》自1998年三讀通過以來,至今已施行多年,但家暴的發生次數似乎沒有減少的趨勢,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統計,去年(2021年)經通報的家暴案例就超過18萬件,相當於每分鐘就有2起家暴悲劇,發生在你我身旁,這凸顯出問題的嚴重性,急待社會大眾和政府攜手改善。 所以,別再抱持「清官難斷家務事」、「小孩不打不成器」等觀念,而刻意忽視受害人的求救警訊;你我一念之間的「關心」絕不是雞婆,而是為社會創造可貴的幸福與和諧。 因此,《Hello醫師》將於本文逐一介紹家暴相關資訊,包括面對家暴時的應變,以及如何尋求協助。希望讀者們也能發揮自身的影響力,以實際行動去幫助他人。 是不是被打才算家暴?家暴的定義是什麼? 一般在新聞上常看到,家暴受害人大多是受到身體暴力的女性,許多人容易有既定印象,直覺把女性和身體暴力聯想在一起。事實上,家暴絕不僅是身體上的侵害才算數,受害人也絕不只是女性,無論性別、年齡、性傾向、種族、生長背景,任何人都可能遭遇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延伸閱讀:家暴缺乏愛~小孩變成霸凌者的原因) 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定義,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間發生身體上、精神上、經濟上的騷擾、控制、威脅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就是家庭暴力。」以下將分別舉例說明身體與精神上的不法侵害: 身體上的不法侵害:簡單來說,新聞常看到夫妻或家人之間打耳光、互咬、掐脖子、拿武器攻擊或毆打,凡是造成對方身體上傷害的行為都列屬。 精神上的不法侵害:這類的家暴行為,包含了言語暴力、心理或情緒暴力,以及性暴力,涵蓋層面廣泛。如果伴侶惱怒時說出「待會就砍你」、「小心揍你小孩」、「殺你全家」等情緒性語言,甚至會摔東西洩憤,這時要盡可能冷靜,別刺激對方,同時小心自身的安全。 我被伴侶打了,但我們沒同居,這樣算家暴嗎? 經過《家庭暴力防治法》新增《防止恐怖情人條款》後,非家庭成員或未同居之親密伴侶,也納入家暴法保護範圍,也就是說,無論異性還是同性伴侶,即使沒有結婚,也沒有同居事實,在交往期間或分手後發生暴力行為,受害人均可受到法律保障、聲請保護令,並尋求相關單位協助與保護。 潛在的施暴伴侶,可能有哪種特質? 致力於家暴服務的美國機構:家庭庇護(Domestic Shelter)曾列出關於潛在施暴伴侶的10項特質如下,但要特別提醒讀者,別因為另一半可能符合1、2項特質,就隨意把他們貼上標籤喔! 會對您施加壓力,催促彼此要進一步發展或要有感情的承諾。 在之前的感情關係裡,有施暴的紀錄。 存在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大男人主義,或者控制慾強烈。(延伸閱讀:看不慣打破常規的女性?不一定只有男性會仇女!公開厭女症常出現的15種特徵) 慣性吃醋,並且佔有慾強,時常把您從親友圈中抽離,還會說服您別去工作。 雙面人的性格,人前為善,人後對您壞脾氣。 常常以生氣來表達情緒。 脾氣惡劣,喜怒無常。 對待動物與小孩沒有同理心。 習慣監視您的行蹤與一舉一動,包括生活開銷。 不尊重您說「不」的權利,或自以為是並觸犯您的底線。 被家暴後,為何受害人總習慣原諒對方? 或許有不少人已注意到,新聞上報導的受害人,往往都是歷經過多次家暴、傷痕累累後,才終於向外界求助。到底為何受害人被家暴後,還能夠屢次原諒加害人呢? 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博士(Dr. Lenore Edna Walker),曾提出家暴可能不斷上演的原因,她歸納出暴力循環(The Cycle of Violence)的3個階段:關係緊張期(Tension Building Phase)、暴力期(Violent episode, Acute Explosion),以及蜜月期(Honeymoon Stage)。 在蜜月期階段,加害人可能選擇懺悔、找藉口推卸施暴責任,怪受害人、怪酒精、怪生活壓力等,同時,又藉由送禮物或其他方式討好受害人,讓受害人以為加害人承認錯誤,產生「他不會再犯了」這等錯覺,因此雙方的生活看似回歸平靜,殊不知下一次的家暴地雷,仍埋藏在前方不遠處。 面對家暴,如何因應? 受害人應評估家暴當時的處境,若有危及個人安全之虞,應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並藉機儘速撥打110通報警察。除了報警,關於任何家暴事宜,都可以撥打或傳簡訊通報113保護專線,24小時都有專業人士為您服務。 視自身情況尋求專業人士陪同,或自行去驗傷、診斷並治療。 透過警察機關和相關主管單位,向法院申請保護令。 關於後續搬遷、居住,以及小孩暫時監護等問題,建議尋求社福機構和法律專業人士的協助。 告知可信任的親友,讓他們在您需要幫助時,能使得上力。 重整心態,來面對職場、學校等外界環境。 受家暴後的身心處置? 尋求社工師、心理師,以及精神科醫師等專業人士做心理輔導。 如果小孩目睹暴力現場,或認知到家暴這項事實,也需要幫助他做心理輔導。 別再和加害人同居,找個遠離是非之地。 別逼自己假裝一切都很好,試著和可信任的親友聊聊。 試著面對心裡的傷口,如果覺得太疼,多嘗試運動、冥想或瑜伽,來改善情緒。 若說不出口,不妨寫出來比較痛快。 多一點關愛,少一起家暴! 您是不是很「習慣」聽到隔壁人家打小孩,或和伴侶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有暴力傾向呢?事實上,曾目睹家暴或受到家暴的小孩,無論任何年齡,都可能衍生後續的心理疾病,性格可能變得暴躁易怒,具攻擊性,甚至會深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煎熬,影響到學習表現與人際處理能力。 因此,建議大家可以從日常生活的關懷做起,遇到鄰居主動問候,聽聞「小孩呼天喊地的哀號」、「夫妻吵打架,摔碗盤」,或者真實目睹家暴時,不要猶豫立馬打電話報警,救命時刻不等人。若想進一步了解PTSD,歡迎參考我們的專文「4症狀檢測! 你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 【家暴與性侵害防治】請撥打113保護專線免付費,24小時全年無休 【衛生福利部 關懷e起來】線上通報及諮詢家庭暴力、性侵害及兒少保護 https://ecare.mohw.gov.tw/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理健康

身心科、精神科看什麼?看懂身心科醫師、心理諮商師的差別

有些人可能有心理問題,但因為對身心科、精神科有所誤解,而排斥就醫,導致問題日漸惡化,開始無法控制情緒,生理也產生許多症狀,例如失眠、疲勞及腸胃不適等;其實,只要及早就醫,接受專業諮詢與治療,許多心理問題都能改善,生理疾病也能好轉。 《Hello醫師》帶您了解身心科的服務項目和方式,說明身心科醫師與心理師的差異,並提供3個自我檢測量表,幫助您評估自身的身心健康。 身心科是什麼?和精神科的差別? 身心科其實就是精神科,由精神科醫師負責診療;因為許多人對「精神科」存有誤解,認為有精神疾病的人,才需要看精神科,因此不少精神科都改稱「身心科」。 身心科與其他一般專科大同小異,前者是針對心理問題,以及由此而生的生理問題,後者則是針對各種生理疾病。 身心科(精神科) 其他一般專科 治療問題  • 心理問題  • 或由此而生的生理問題,例:失眠、消化不良 各種生理疾病 治療者  • 身心科、精神科醫師  • 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 其他一般專科醫師 治療場所  • 醫院身心科或精神科  • 身心科或精神科診所  • 心理諮商所 醫院或診所 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的差異? 從上表可發現,身心科的治療者除了身心科醫師外,也包含心理師,其差異如下: 身心科(精神科)醫師 臨床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主要負責項目  • 藥物治療  • 物理治療  • 大腦功能檢查  • 神經檢測 專攻精神病理,能從醫師診斷中,了解疾病及藥物的影響,並提供心理治療 專攻心理層面,能透過心理諮商,幫助病患自我了解,解決長期的心理問題 可以開藥嗎? 可以 不行 不行 可以開診斷書嗎? 可以 不行 不行 專業資格 醫學系畢業,通過精神科臨床訓練及專科醫師考試 臨床心理系(所)畢業,通過臨床心理師實習及證照考試 諮商心理系(所)畢業,通過諮商心理師實習及證照考試 部分醫院的身心科,或規模較大的身心科診所,會同時配置身心科醫師和心理師;病患初診時,會先由身心科醫師檢查與診斷,再轉介給心理師做進一步的評估、治療或心理諮商。 以憂鬱症的治療為例,若病患經過醫師檢查,診斷為早期的憂鬱症時,可能會先轉介給心理師,進行一段時間的心理諮商,幫助病患自我調適;若諮商效果有限,或病患一開始就是重度憂鬱症,就須進行藥物治療,幫助患者及早控制病情。 怎麼樣需要看身心科? 身心科的治療項目除了包括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等常見心理疾病外,也可診療以下問題: 長期心理壓力:家庭、人際、工作或感情壓力,導致情緒長期低潮或不穩定。 情緒症狀:經常憂鬱、煩燥、害怕、緊張不安或易怒。 身體反覆出現沒有病因的症狀:胸悶、頭痛、心悸、發抖、冒冷汗、腸胃不適、自律神經失調、全身痠痛、失眠、疲倦、食慾不佳。 出現強迫、自傷或自殺等想法。 自殺無法解決問題,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24小時免付費專線,手機或市話均可打)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身心科自我檢測 若您不確定自己是否應到身心科看診,可透過以下簡易的自我檢測量表,評估自身的心理狀況;若檢測出來發現分數偏高,建議可赴身心科或心理諮商所尋求幫助,及早改善心理問題。 心情溫度計(可另下載app測驗):https://www.tsos.org.tw/web/page/bsrs#06 憂鬱症線上量表:https://www.jtf.org.tw/overblue/taiwan1/ 簡式健康線上量表:https://www.depression.org.tw/detection/ 心理諮商、身心科看診費用? 身心科的看診費用,可分為健保及自費等兩種: 健保給付 就醫場所:身心科診所、醫院身心科(精神科)門診 服務項目:醫師診斷後,視病況轉介心理師治療 費用:掛號 $150元 + 部分負擔費用(藥費) 看診、心理諮商時間:看診時間視醫師而定,心理諮商時間約30分鐘 自費 就醫場所:身心科診所或醫院身心科的心理治療門診、心理諮商所 服務項目:主要為心理諮商 費用:$1500~$3500 心理諮商時間:50~60分鐘 第一次看身心科要說什麼? 許多人第一次看身心科都很緊張,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或擔心自己講的話很瑣碎,其實不用擔心,身心科是幫助您解決問題,而非帶來壓力或負面情緒的管道,身心科醫師和心理師都受過專業訓練,在診療過程中會適度地引導與安撫,讓病患可以將心中的所有問題和情緒表達完畢,而且整個療程也會完全保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人際關係

性騷擾追訴期?如何認定、申訴電話,申訴途徑全解析

台灣#Me Too(「我也是」,意指遭性騷擾或性侵害者站的發聲控訴)運動愈演愈烈,從政界、藝文界及文教界,一路延燒到演藝圈,不少知名人士在這一波運動中,紛遭指控涉及性騷擾甚至性侵;事實上,國內自通過《性騷擾防治法》後,職場性騷擾事件頻傳,但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2021年的統計指出,高達約7~8成職場性騷擾未進行申訴,究竟原因為何?當自己或身邊的人遭到性騷擾時該怎麼辦? 《Hello醫師》為您介紹性騷擾定義、4種申訴管道與各關懷機構的聯絡電話,並介紹2023年7月31日三讀通過的騷擾防治法修正草案重點(預計將於2024年3月8日正式施行);若您或身邊的人受到性騷擾,切勿害怕隱忍,請立即對外尋求幫助,保護自身權益。 職場性騷擾案件未申訴約在7~8成左右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職場性騷擾當事人大多數選擇低調處理,2017~2021年未申訴比率約在7~8成左右。 不願申訴的主要原因,高達4成9為「當開玩笑,不予理會」,其他依次為: 擔心別人閒言閒語(15.5%) 擔心失去工作(13.5%) 擔心遭受二度傷害(7.0%) 不知申訴管道(5.1%) 擔心調離原工作(4.4%) 校園性騷擾事件8成為「生對生」,1成5為「師對生」 教育部資料指出,2020年校園性騷擾事件調查屬實共2,034件,其中以「生對生」1,621件最多,占總件數8成,其他依序為 師對生:296件(占14.6%) 生對師:62件(占3.0%) 職員對生:45件(占2.2%) 生對職員:10件(占0.5%) 性騷擾定義:何謂性騷擾? 違反他人意願而向他人實施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若造成對方的嫌惡與厭惡,且不當影響其正常生活進行,都屬於「性騷擾」。 例如: 以他人順服或拒絕該行為,作為其獲得、喪失或減損與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有關權益之條件。 以展示或播送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之方式,或以歧視、侮辱之言行,或以他法,而有損害他人人格尊嚴,或造成使人心生畏怖、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或不當影響其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或正常生活之進行。 性騷擾怎麼辦?性騷擾3種申訴管道 依據《性騷擾防治法》相關規定,可以提出申訴的窗口包含: 向警察機關提出。 申訴性騷擾行為人所屬單位:機關、部隊、學校、機構或僱用人。 當性騷擾行為人是所屬單位最高負責人時,則可以向該單位所在地社會局(處)/家防中心提出。 性騷擾法規有3種:依場所場所而定 依據性騷擾事件因發生場所不同,管轄機關及適用法規也有所不同,依據職場、校園、非職場校園之其他場所共3部分,說明我國性騷擾防治規範: 1.職場性騷擾: 管轄機構:勞動部、各縣市勞動局 適用法規:《性別工作平等法》 2.校園性騷擾: 管轄機構:教育部、各縣市教育局 適用法規:《性別工作平等法》 3.非職場校園性騷擾: 管轄機構:衛生福利部 適用法規:《性騷擾防治法》(延伸閱讀:職場性騷擾怎麼辦?言語性騷擾算嗎?5方法拒絕、防治性騷擾) 性騷擾處理4方法 依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的〈性騷擾被害人權益說明手冊〉,性騷擾受害者可採取的法律途徑包括如下方式,彼此互不衝突,被害人可依自身需求選擇處理途徑: 途徑 追訴期(提出時限) 受理對象/提出方式 結果/目的 行政申訴 權勢性騷擾:事發3年內 未成年被害人:成年後3年內 一般性騷擾:事發2年內 1.向申訴時行為人所屬單位 2.行為人是所屬單位最高負責人時,可向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社會局提起申訴 3.非上術兩種情形者,則直接向警察機關提出 依據行政法對行為人或其雇主做出裁罰 (罰鍰給政府) 刑事告訴 事發後6個月內 1.到警察局提告 2.直接到地檢署按鈴申告或具狀提告 行為人被判刑或者是科處罰金 (罰金給政府) 民事求償 事發後2年內 具狀向法院提出求償 行為人針對被害人受到的身體或精神損害給予賠償 申請調解 於申訴期限內提出 向社會局(處)/家防中心申請調解 行為人就被害人受到的身體或精神損害給予賠償,並回復被害人名譽 2023年7月,行政院院會通過「性騷擾防治法」修正草案 延長申訴期限原為1年,規範權勢性騷擾,於知悉事件發生3年內,可提起申訴;未成年被害人則可於成年後3年內提出申訴;至於一般性騷擾亦延長至2年內可提出申訴。 行政申訴 基本上遇到所有性騷擾案件(包含一般、校園與職場性騷擾),受害者都可到衛福部網站下載性騷擾事件申訴書,在性騷擾事件發生後1年內,以這份申訴書向加害人所屬單位或發生地警察機關提起「行政申訴」。 若受害者無法接受性騷擾的申訴調查結果,可在收到性騷擾申訴結果通知書後的30日內,填寫性騷擾事件再申訴書,並向直轄市、縣(市)政府社會局(處)提出再申訴。 性騷擾的刑事告訴為「告訴乃論罪」,指需有告訴人主動提告,司法單位才會介入調查偵辦加害人的罪刑。 性騷擾關懷單位與電話 社政單位 衛生福利部(02)8590-6666(轉保護服務司第三科) 各直轄市、縣(市)社會局(處)/家防中心聯繫方式、被害人扶助等資訊 113保護專線 警政單位 24小時報案專線110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婦幼警察隊 (聯絡方式詳見內政部警政署全球資訊網婦幼專區) 民間單位 現代婦女基金會(02)2351-2811 婦女新知基金會(02)2502-8715民法諮詢專線(02)2502-8934 勵馨基金會(02)8911-8595 天主教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04)2452-4410 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07)5500-522、5500-521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總會(02)2322-5255 2023年《性騷擾防治法》修正重點 除了上述提到的延長申訴期限之外,7月31日三讀通過的《性騷擾防治法》還有以下重點: 1.增訂保護專章提供友善服務 增訂被害人保護專章,明訂「媒體、任何人及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足資識別被害人身分資訊者,應嚴加保密,違反者最高可處60萬元以下罰鍰」,以避免性騷擾被害人遭受二次傷害。 2.健全各機關性騷擾防治組織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將分別設立諮詢會及審議會,且為符合性別主流化政策,並加強申訴調查的可信賴性,特別明訂「應遴聘派學者專家、民間團體等代表,且女性代表不得少於總數二分之一」。 3.強化場所主人防治義務 具體規範「場所主人應採取有效的糾正及補救措施」,包含注意被害人安全及隱私保護、協助被害人申訴並保全相關證據、必要時通知警察機關到場處理性騷擾事件,及就其管理之公共場所安全進行檢討與改善,「違者最高可處新臺幣20萬元以下罰鍰」,以此強化公共場所的安全性。 4.以嚴懲遏止權勢性騷擾 特別增訂「對他人為權勢性騷擾者,最高可處60萬元以下罰鍰,而犯權勢性騷擾罪者,可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並刪除單科罰金之選項」,希望能有效遏止權勢性騷擾行為發生。 延伸閱讀:心理諮商是什麼?有用嗎?費用多少?你該知道的心理諮商筆記!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Hello醫師 Line:https://lihi3.cc/Ur9VD Hello醫師 FB:https://lihi3.cc/F7Qlf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