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談到健康,不能只顧生理而忽略心理。影響全人類的三大疾病,憂鬱症名列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略。在這個類別,你可以認識各種心理狀態和問題、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以及心理治療的方式。

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

不限戶籍、可遠距!2025心理諮商補助、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一次看

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113年10大死因,國人蓄意自我傷害(自殺)再度進入前10大,引發關注。衛生福利部自去年8月起至今年12月31日止,持續推動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符合資格民眾可享有每人3次個別心理諮商補助,不限戶籍或居住地,可跨縣市預約,並有200多家醫療院所提供遠距諮商服務,鼓勵民眾多加利用。以下帶您快速瞭解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資格、如何申請、費用與注意事項,並提供其他心理健康資源供民眾參考。 誰可以申請2025年諮商補助? 衛生福利部自113年8月1日至114年12月31日推出「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民眾心理諮商補助,方案說明如下: 對象:年滿15–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者。 內容:補助3次「個別」心理諮商,每次諮商時間至少40分鐘,每次間隔7–30天。 期間:113/8/1–114/12/31。 合作機構:經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之醫療機構(設有精神科)、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可至官網查詢尚有名額之名單。 外籍人士具健保資格也可使用,諮商時需出示健保卡。 4步驟完成預約 1. 查詢:官網查詢合作機構與名額(https://sps.mohw.gov.tw/mhs) 點選官網左側圖示查詢可預約機構及地圖 2. 預約:直接聯繫合作機構完成預約 3. 準備:攜帶身分證 4. 諮商:依預約時間前往機構或進行遠距諮商 可以遠距諮商嗎? 可以。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在回覆媒體詢問時指出,全台約200多家合作院所有提供遠距諮商服務。民眾可在衛福部公布的合作機構方案名單中,向個別機構查詢是否提供遠距諮商服務;不過,未滿18歲的青少年,則需至現場進行諮商。 諮商補助費用與相關規範 由於青壯世代方案補助的是每次的心理諮商費,不包含掛號費等行政規費,因此建議預約時可詢問是否需負擔額外行政費用。其他相關規範如下: 每人最多補助3次 為確保品質,自第一次諮商日算起三個月內應使用完畢;且任兩次諮商間隔需7~30天 臨時有事應及早通知機構並改期。若連續2次無故未到,機構可拒絕提供服務。 3次補助用完怎麼辦?還有其他心理健康資源嗎? 若三次諮商完仍有需求,可自費繼續諮商,或請合作機構媒合社區心理健康資源(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社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 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衛教宣導與心理健康服務 各縣市衛生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提供優惠或免費之心理諮商服務(看完整資訊) 1925安心專線: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免付費之心理支持服務。 男性關懷專線 - 0800-013-999:自114年8月底起擴大服務範圍,不限特定議題,只要有心理困擾都能撥打專線,由專業人員提供協談並轉介資源。 「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提供多元心理健康議題之衛教資訊,鼓勵民眾瀏覽,提升心理健康識能。 「謝謝你跟我說」文字協談服務:提供對青少年族群具隱匿性及即時性的線上文字協談平台,增進青少年族群求助意願及管道。 Q&A | 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用過「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還適用此次補助嗎? 可以。 第一次諮商完後,超過45歲還有補助嗎? 第一次使用諮商補助時符合年齡,後續第2、3次雖超過45歲,仍可繼續使用。 可以換機構或跨城市嗎? 可以。預約並不限戶籍或居住地,過程中也可更換諮商院所;但補助總次數以3次為上限,更換時請主動告知已使用的補助次數。 諮商過程會收集哪些資料? 為評估方案的成效並保障醫療權益,合作機構會蒐集必要之個人資料與心理健康量表(BSRS-5問卷),僅作本方案之用,並依個資法辦理資安維護。 15–17歲的青少年,需要家長同意嗎? 原則上建議應告知法定代理人,尊重其監護權;實務上心理師也會與法定代理人溝通。不過,若監護人決定不利未成年者之最佳利益且違反其意願,心理師仍應以兒少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提供必要服務。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類別

看更多 心理健康 相關文章

自殺防治

美醫學期刊:8成自殺未遂者會再次自殺,出現這些自殺警訊要注意

華人通常非常忌諱談死亡,例如在醫院裡並沒有四樓、上餐館跟服務生說共四人用餐,對方則高喊:「3加1,這邊請!」,以此便可看出我們多半想要避開有關死亡的任何意象,連諧音也是,何況是面對結束自己生命這樣的行為。 我們通常對於自殺感到不解,甚至批評,畢竟「好死不如賴活」的想法普遍存於我們的觀念裡。《Hello醫師》向你說明為何自殺未遂者再次自殺的機率極高,以及該如何防治身邊親友自殺。 自殺未遂再次自殺死亡率高 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傳統上以為自殺生還者經歷了人生的谷底,可以否極泰來,不過對於剛剛經歷死亡而倖存下來人而言,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正確,也不會輕易地撼動他們想要尋死的念頭。 根據在美國精神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6年所發表的研究顯示:第一次自殺未遂的生還者,在事發後一年內,竟然有高達8成的人因再次自殺而身亡。(同場加映:尋短並非本意?6點剖析自殺者的內心世界) 對於自殺未遂者的自殺防治不可輕忽 該研究血淋淋地提醒著我們:面對自殺,選擇矇起眼睛或是摀住耳朵這樣忽視問題的行為,並不會讓情況變得更好。根據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資料,2019年台灣共有3,864人因自殺死亡;換句話說,我國平均每天超過10人自我了斷而離世。 如果患者願意尋求協助和接受心理輔導或精神治療,事情必然有轉機。研究發現,自殺未遂者如果願意配合精神科醫師持續追蹤情緒和病情,或是接受長期住院治療,都能降低未來自殺的機率。我們不能把自殺未遂看作單一事件,過了就算。有自殺意圖的人,其實非常需要專業的醫療或是諮商的協助。(同場加映:小孩有自殺念頭?出現這些行為就知道) 親友千萬不要輕忽自殺警訊 雖然有些自殺的確是一時想不開所造成的憾事,毫無警訊可言,但是如果我們只從自殺未遂的生還者下手開始防治,實在緩不濟急,因為高達2/3的人在首次自殺就不幸離世。 自殺警訊的明顯程度也許因人而異,但是身為親友的我們,也許仍然可以從以下的蛛絲馬跡中,看到他們無聲的求援: 言談或文字間提及死亡、自殺的議題 規避親友、不社交 心情無助、絕望、極度憤怒 感到極大的罪惡感或羞愧 情緒起伏大,容易意氣用事、行為莽撞 藥物濫用、酗酒 性格大變 對各式活動都失去興趣 睡眠習慣改變 飲食習慣改變 課業、工作表現變差 把珍貴個人物品分送出去 寫遺囑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24小時免付費專線,手機或市話均可打)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人際關係

約會應該怎麼坐?開會坐門邊最安全?3種桌子座位攻略一次看

走進教室或會議室,多數人都會習慣固定坐在平常坐的座位,其實這是有心理學的根據。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心理學教授羅伯特齊福德(Robert Gifford)對此表示,通常人都會受領域性(Territoriality)影響,習慣坐固定的位子,就像以前會打戰奪取領土、狗撒尿標記地盤一樣。 不論是面試、開會或約會,選擇坐哪往往會讓人覺得很困擾,讓《Hello醫師》為你介紹方桌、長桌及圓桌等3種桌子的座位心理學,告訴你約會應該坐哪,會議時又應該坐何處才可以得到上級青睞。 3種桌子的座位攻略一次看:方桌、長桌、圓桌 1. 方桌:初次約會坐對面,熟了之後改並坐 在1對1的約會中,以方桌為例,請盡可能坐在對方的旁邊而不是對面,這能避免視覺上的競爭氛圍,幫助彼此能更放鬆地聊天,同時增進雙方信任關係。在肢體語言的世界,這樣並排坐的方式也象徵親密,表達「我在你身旁」、「我是你的得力助手」等訊息。不過,若是初次見面或面試,或許還是保持面對面聊天,避免造成誤解和尷尬。(同場加映:眼神接觸表露誠懇!積極傾聽的3原則) 如果座位靠近門邊,邀請的一方應坐在靠近門的一側,讓被邀請者坐離門遠一點的位置,套用在男女約會情境的話,男生坐靠近門邊,女生坐內側,這樣才會讓女生有安全感。另外,在工作職場中,可以進門先觀察對方的握筆習慣,並坐在他沒有握筆的那一邊,這能相較減低你的壓迫感,使談話更自然。(同場加映:別當句點王!4個聊天技巧變身高手) 2. 長桌:離門愈遠,權力愈大 會議室的桌子通常都是長桌,一般而言,離入口或門最遠的座位通常是權力最大的一方,在公司就是老闆或主管,在家可能就是輩分最高的長輩。至於靠近門邊的座位,通常為會議或聚餐主導權較低者,可以自由從門口進出。 所以,如果你只是一般員工,選擇會議桌中間的座位較合適,早到者請盡量挑此位子,不僅能確保和座位上每個人有眼神交流,還能成為仲介者,幫助大家集中注意力、提升士氣與自信,同樣的情況也適用在教室,積極發言的人都會偏向中間的座位。(同場加映:背稿讀稿哪種好?3招幫助演講更成功) 3. 圓桌:都可以坐,但想加分就坐長輩旁邊 那麼,圓桌會議怎麼辦?由於圓桌沒有所謂的權力座位,因為不管坐哪都可以看見彼此,這常見於家庭聚餐和華人餐廳,其象徵人人平等及團圓的氛圍。但如果有長輩一起聚餐,座位也有學問,以團圓飯為例,坐得離長輩愈靠近,就更可以為長輩夾菜,說不定長輩會因此更疼惜你。 事實上,不論是公司開會或家庭聚餐,在任何場合的約會或面談,事先準備總是好的,這不僅僅關乎位子的挑選,更能幫助自己更清楚此活動的目的和動機。不管你是什麼角色,都請儘量早到。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焦慮症

逼小孩讀書有用嗎?小心學業焦慮讓孩子成績愈差

學生時代的國文課本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說是人人必背的金句。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培養憂患意識,不止要提醒我們台灣國際地位的風雨飄搖,更要注意自己的成績,誰知道下次考試會否栽了個觔斗,掉出應有的排名之外? 學校老師及家長也不斷地告誡我們,要有憂患意識,面對課業的準備,需仔細謹慎才行,因此大部份的學生深怕考不好,達不到師長的期望,經常對讀書產生焦慮感。 究竟學業焦慮是讓我們更有競爭力,還是只是火上加油,讓滿江紅的成績單更難看?逼小孩讀書,成績真的能變好?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同探討學業焦慮,可能為小孩帶來的影響吧! 學業焦慮對得高分無益  研究表示,學業焦慮(Academic anxiety)通常被定義為感覺緊張、困難、或害怕,而這種負面情緒,非常可能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表現。舉例來說,對於數學或科學有較高焦慮感的學生,並不會自知有所不足而努力研讀,反而會更加逃避學習數學或科學。 美國的研究就指出,對數學焦慮感較高的學生,在高中、大學盡量不會去修習數學相關的課程,就算他們最終還是去上課了,學業成績也表現不佳。(同場加映:女生數學比較差?環境影響才是關鍵) 學業焦慮影響信心與就業選擇 印度的研究也指出:學業焦慮越高,成績表現越低,反之亦然。雖然適度的學業焦慮有助於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動機,也對考高分至關重要,但是較高的學業焦慮會阻礙學生的學習表現,因為焦慮感會影響學生在學習時的心智歷程(Mental process),也是所謂「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業焦慮會產生持續性高的負面影響,降低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信心、學習動機,甚至影響未來就業選擇的方向。對於數學有高度焦慮感的學生,從事數學相關工作的意願也會降低。 適度放鬆平衡學業焦慮 最後要提醒的是,莘莘學子在各科測驗、評量之前所表現出來的「考試焦慮」是正常現象,幾乎與學業成績的好壞無關。家長與老師要注意的,應該是學生對於特定科目的焦慮感。 成績對於以儒家思想為底蘊的台灣社會太過重要了。前陣子在網路上瘋傳一則軼事,描述一位國中男生因為考不上明星高中,被父親逼著上街頭發500張傳單給路人,宣告自己落榜。雖然這篇網路論壇上的文章尚未被證實其內容的真假,但是大家聽來應該都心有戚戚焉,也明白升學壓力正是學習焦慮的來源。 我們不可能抹去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但是當孩子有學業焦慮的困難時,並不能輕鬆以待,一廂情願地以為焦慮會促使孩子的成績進步,其實這只會造成反效果,讓孩子更加逃避。在以成績為導向的教育環境裡,我們都需要在「努力、拼命」與「放鬆、慢慢來」之間取得平衡。(同場加映:教小孩正念技巧~了解自己提升學習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自殺防治

自殺徵兆不明顯!決意尋死只需10分鐘

2019年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平均1天有480.6位國人死亡,其中有10.5人的死因為自殺,看似所佔的比例甚小,但自殺卻是25~44歲這個年齡層排名第2的死因。 近年來自殺更有年輕化的趨勢:15~19歲及20~24歲族群自殺率不斷攀升,其中15~19歲年齡層,由2014年每10萬人口2.3人自殺,一路增加到2019年的每10萬人口有6.2人自殺;而20~24歲族群更高達每10萬人口有11.5人結束自己的生命。 以下《Hello醫師》從名人自殺的案例切入,討論自殺的常見原因及預防方法。 名人自殺無徵兆 政府十分重視自殺防治的重要性,在2019年6月19日頒佈了「自殺防治法」,宣導應該多關心身旁憂鬱的親友,注意自殺警訊,但是法令發布後的隔年仍發生2起名人自殺案,打破了我們的想像。原來有些人在自殺之前,並不會釋放明顯的警訊,幾乎是毫無徵兆可言。 日本明星三浦春馬,以及全名沒有曝光的「北部林姓女名醫」突如其來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讓旁人既哀傷、又困惑:「明明毫無異狀,悲劇發生前人都好好的,照樣上班,不遲到、不早退,可是怎麼會隔一天就……」。(同場加映:韓星悲劇頻傳!注意警訊防止自殺模仿) 自殺未必有徵兆,常見原因有這些 他/她到底為什麼會自殺?這是個永遠的謎,不會有人曉得。所有的推敲,為的只是讓心碎的親友能夠尋找薄弱的交代來安慰自己,新聞上的追蹤報導看起來都像事後諸葛,只是茶餘飯後的八卦。 研究顯示,自殺身亡的案例中,精神疾病患者的盛行率約為80%,但這也表示有20%的案例在心理健康的範疇裡沒有病症。這些隱性,甚至可說是沉默的案例,容易受到以下的風險因素所影響而走上絕路: 遭遇重大的損失:如喪偶、失業、投資賠錢。 感情上的危機:如分手、離婚。(同場加映:情傷該如何放手?剖析心理因素和方法) 驟升的壓力:如工作量的暴增、學業上的成績不理想。(同場加映:你有職場情緒耗竭嗎?自我檢視6大徵兆) 失去人際上的支持:如遭受霸凌、隻身在異鄉生活。(同場加映:正視童年霸凌!精神疾病加害者也難逃) 病痛纏身:因病厭世、長照悲歌。 受媒體或旁人影響:因為名人、親友的自殺,也步上後塵。 從決定到自殺,過程只有10分鐘 由「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所彙整各國訪問自殺未遂的患者之資料顯示,近5成的自殺是在10分鐘內所作的決定。 澳洲研究更指出近4成是在5分鐘內下決定而自戕的。美國與澳洲的研究也不謀而合地發現:高達6成自殺未遂的患者是因為在事發前24小時內與親友或伴侶的發生了人際衝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才決定要自殺的。我們不時看到「盛怒之下失手殺人」的新聞,也許絕望之下「失手自殺」的黑數同樣不容忽視。(推薦閱讀:尋短並非本意?6點剖析自殺者的內心世界) 把自殺歸咎為「一時想不開」實在太過籠統,但真的就是那短短幾分鐘的「一時」造成的憾事。因此研究人員提倡:在鄉村地區,要控管農藥、殺蟲劑;在槍枝合法的地區,要控管殺傷力強大的武器,以避免這些唾手可得的藥品、工具拿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同場加映:小孩有自殺念頭?出現這些行為就知道) 研究顯示,斯里蘭卡在1980年代大量引進化學農藥後自殺率飆高,但是其政府禁止添加其中最致命的成分巴拉刈(Paraquat)之後,該國自殺率掉了50%。台灣也於2019年的2/1日起禁止販賣使用巴拉刈。 關心旁人負面情緒 情緒受到衝擊時做了所謂的「傻事」已經帶走了太多的生命了,這是因為無法觀察到明顯的跡象,身旁的人也不能預先築起層層的防護網。除了像上述所說的,把危險因子(農藥、槍枝)移除之外,若得知身旁的親友心情沮喪,無論他們有無精神病史,我們千萬不能輕忽。畢竟人際間的衝突、挫敗才是自殺意圖的開端,旁人一定要馬上給予充足的關懷,避免釀成「致命10分鐘」的遺憾。(同場加映:眼神接觸表露誠懇!積極傾聽的3原則)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24小時免付費專線,手機或市話均可打)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手機表情符號真好用!3個表情符號背後心理,男女表情使用原來差這麼多

在日常的文字訊息與網路社交,我們常常會習慣加入表情符號(Emoji)和貼圖來表達現在的心情及情緒。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系所的研究,用戶使用表情符號的情形相當普遍,單單Facebook的每日使用量就有50億,Instagram也有約一半的內容都有表情符號。 《Hello醫師》將為你解析使用表情符號背後的3個有趣心理,讓你在親朋好友傳訊息時,更能了解對方的想法。(延伸閱讀:眼神接觸表露誠懇!積極傾聽的3原則) 從笑臉到多種表情符號 其實早在1960年代,情感符號「笑臉」(Smiley)就已面世,但它只是一個簡單的黃色微笑圖案,因為符號只有一張笑臉,所以並不適用在日常溝通,只能做為宣傳廣告和產品包裝中使用。 隨著電腦與手機的發展、即時通訊的流行,表情符號才從笑臉發展成多種臉部表情,甚至還包含了各種身體部位和活動,也就逐漸演變成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心情(情緒)(Emotion)符號、表情符號,以及貼圖(Sticker)。 3種表情符號使用心理 無論使用手機或電腦,皆能在對話、社群或甚至Email內發送表情符號,建立友好社交關係,而且使用起來非常便利,不管是iOS或Android系統,都可在輸入文字的介面中找到表情符號列表。 在挑選一個最能詮釋我們當下心情的表情符號時,人的內在心理一般可分為以下3種層面。(同場加映:社交聊天不冷場!5個地雷話題別踩) 1. 表達情緒、彌補文字敘述的不足 表情符號雖然不含文字,但它的功能或許更勝過文字敘述,因為許多表情符號能呈現多種情緒或表情,就拿很多人喜歡用的「哭笑不得」表情來說,它也同時可代表「喜極而泣」、「尷尬」或「不知道該怎麼辦」等情緒。 一般來說,我們習慣在開心或正面的時候使用表情符號,傷心或生氣時則比較少用,不過每個人對於表情符號的詮釋也不一定相同,且不同的組合運用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情緒表現。 舉例而言,單純文字敘述可能讓人感覺有些冷漠或嚴肅,即便只是單純打招呼:「你好」和「你好😊」;或是表達開心:「哈哈」和「哈哈😆」,在情緒表達上都會變得更加親切。 另外,使用表情符號也有助於避免對方誤解情緒,例如開玩笑的說:「你很煩」與「你很煩🤣」,若只看到文字可能誤以為真的不耐煩了。只要使用得當,表情符號便可有效彌補文字敘述的不足 2. 表現人格特質、男女使用方式大不同 單憑一個人使用的表情符號,甚至可大略了解他的人格特質,包括情緒穩定度、外向性、友善性等等。雖然這樣的觀察和判斷並不十分準確,不過至少能做為粗淺的人格觀察,避免在初次見面之時才發現對方跟想像中的不同。 更有趣的是,男女所使用的表情符號亦有心理上的差異,若按使用的種類和頻率來看,通常男生使用的表情符號較為多元,女生則是使用次數更為頻繁,並傾向選擇帶有「正向意涵」的表情符號。 不僅如此,此現象也會因所處的環境而改變,在群組對話中,女生發送表情符號的比例會比男生高;但若是私人訊息,男生傳表情的比例反而會上升。 3. 文化差異可能曲解表情符號 關於表情符號能否取代文字,成為一個新的語言,學者仍抱持一些疑慮,雖然它有語意及視覺修辭上的優勢,但仍侷限於副語言的程度而已。多數情況下,表情符號需要搭配文字,才能構成完整的意思,個別使用的機會仍不多。 使用者應留意,手機和電腦各別所顯示的表情符號可能不同,例如iphone的表情符號就與其他手機使用者的表情符號有所區別,部分表情甚至無法正常顯示。 此外,即使是一模一樣的圖樣,因文化和價值觀的不同,對方也會錯誤解讀所傳達的訊息,反而易造成彼此不理解,不僅降低溝通效率,甚至可能破壞雙方的關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人際關係

當個好老公不難!養妻守則就這 4 招

我們常聽人家說「因不了解在一起,又因了解而分開」,婚姻和戀愛交往並不相同,進入家庭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當然可能也包含了犧牲與包容,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重要的關係。很多男人可能不了解,女人要的其實不是你的寵愛,本文將舉出身為丈夫需要學習的 4 點養妻守則,學會經營夫妻關係讓生活更幸福喔! 1. 了解對方的個性和習慣 每個女生都有她獨特的個性、習慣、興趣、價值觀、家庭觀念等等,想要當她最親近的人,你就得比其他人更能懂她。當理解對方之後,就會懂得如何應對進退,或是增加更多互動機會。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個夜貓子,但你的妻子習慣早睡早起,想要有更多互動或拉近距離的話,或許可以稍微調整一下你的作息。 2. 相互配合、尋找共同興趣 夫妻有不同的興趣並沒有不好,事實上,這樣的多元性更能讓生活增添新的樂趣,而想要增加樂趣,中間的秘訣就在相互妥協,有時丈夫配合妻子做她喜歡的事,有時妻子跟隨丈夫去他想去的地方,說不定彼此也會找到共同的興趣。(同場加映:生活不只是工作!遊戲人生健康自信) 3. 懂得放手並支持妻子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需要為達成共識一起努力,不該總是由某一方退讓或堅持,最好是互相保持彈性空間,不管是討論家具的擺設,或決定孩子要讀的學校,夫妻都必須有一方站穩立場,一方選擇放手尊重。但是妥協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放下自己的成見,願意站對方的立場支持她。 4. 常常對妻子表達感謝 人際關係中,說話非常重要,夫妻關係當然也不例外,請不要用情緒化的字眼發洩在對方身上,這只會增加你們之間的裂痕。試著常常對妻子說感謝的話,讓她感覺被愛、被在乎,一個懂得尊重和欣賞妻子的男人,他的婚姻生活才會幸福美滿。(同場加映:眼神接觸表露誠懇!積極傾聽的3原則) 物質並不見得是滿足老婆的最佳選擇,有的時候反而老公的注意力和誠心讚美更能讓妻子有被愛的感覺。面對老婆的嘮叨,切記不要馬上用情緒回應,而是保持冷靜,釐清原因,同時也可試著讓她知道你的感受,相信對方最終會理解的。 不過,即使再溫柔或是同理對方,還是會遇到對方不願退讓,或甚至有非要把你給激怒才甘願的狀況,愈是這樣的時刻,就愈要保持情緒穩定。妻子在跟你理論或表達她的看法時,請用心聽和慎重思考後,再說出想法,才能理性的雙向溝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自嘲謙虛惹人愛?過度自我反而傷害自尊!小心5個有毒自嘲跡象

在面臨尷尬或處於壓力局面時,有的人為緩和現場氛圍,會把自己當作嘲笑的對象,有時甚至是本人也不會意識到,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自我貶低」(Self deprecation)。我們都知道玩笑要有限度,但若是開自己的玩笑呢? 事實上,自嘲沒有對或不對,但自嘲者可能在無意識中陷入自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Hello醫師》將為你剖析自嘲者自我貶低的邏輯,以及自嘲可能帶來的潛在危機。 情商高、高社會地位者愛自嘲 習慣自嘲者,其實多屬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高者,或具高社會地位者,像是公眾人物和明星,藉此增進自己的親切感與吸引力;但倘若你只是個平凡人,心理素質還不夠高、正追求自我提升(Self promotion)的階段,自嘲反而有可能引起反效果,造成自我挫敗(Self defeating)的心理,讓別人會誤以為你是一個低自尊的人。(同場加映:社交聊天不冷場!5個地雷話題別踩) 過度自嘲恐影響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儘管適當地自嘲、挖苦自己,有助於讓自己變得討人喜歡,但該如何掌握使用時機與頻率,卻是一件難事。 根據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Universidad de Granada)社會心理學系所的研究,自嘲雖然能提升正面心理,但若拿捏不當則會造成更大的壓力,以及對生活的不滿足感。這是因為當別人看見你的瑕疵和不完美被顯露出來後,人們容易單憑眼前所見的缺點去對待你,進而傷害彼此的關係。 由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互信」為基礎,若能真誠的表露自己的想法及個性,同樣也有助拉近彼此之間的親密感,而非一定得透過自嘲,甚至是為了利益要求而進行的「假」自嘲,來經營人設或維持關係。 5個有毒自嘲跡象 以下是我們要避免的不健康自嘲跡象,若發現你有這些狀況,請先停止自嘲,並傾聽自己的內心需要,有必要的話也可尋求心理諮商。擺脫尷尬氛圍還有很多方法,我們大可不用藉由詆毀自己來取悅眾人。 無法接受讚美:這不是謙虛的表現,我們有時候會對別人的讚美產生抗拒,覺得自己不配,並感到不舒服、慌張,或害怕,因為我們怕承擔別人的期待和責任。若你發現自己對於他人給的讚美感到非常有壓力,甚至錯誤曲解對方的本意,則可能有自我價值偏低的傾向,建議可與諮商心理師聊聊,以找出癥結點並加以改善。 過度自嘲:雖然自嘲能緩解氣氛,但若過於頻繁,甚至已經變成一種反射性行為,或許是時候將其戒除,因為過度自嘲也可能會導致社交場合變得尷尬、冷場,甚至導致他人降低評價,那就得不償失了。 一個人時會自嘲:在社交場合上,適時自嘲有助與人拉近距離,但若獨處時,也經常產生自嘲的想法,可能代表自嘲已經逐漸內化為自我認知,建議可接受心理諮商,避免真將自己活成自嘲所形容的樣子 淡化自己的存在感:偶一為之的自嘲也許可提升你的親和力,但在工作或成果發表的場合,過度自嘲也許會導致評審或觀眾忽視你投注其中的努力。 自尊心降低:部分自嘲者不僅難以接受他人給予的讚美,甚至還會認為自己比不上其他人、或者無法追求自己的夢想、想從事的工作或是喜歡的人,因為長期自嘲的習慣,已經改變了自我認知,導致他們難以向他人展現自我價值。(同場加映:你認識自己嗎?了解自我意象建立自信)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傾聽與表達:談話治療的 5 種心理療法

與人建立關係,言語溝通是十分重要的,不僅能建立彼此信任和表達想法,當我們在表達和抒發感受時,同時也在維護內在的心理健康。每個人都需要有個傾聽對象,而談話治療(Talking therapy)就是跟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對話,俗稱心理諮商,本文將列出五種心理治療方法。 心理諮商有許多種方式,各有不同的名稱,甚至不同的心理治療師的進行方式也會不一樣,英國精神健康基金會(Mental Health Foundation)提醒,每種治療方式都有其適用的情況,目的是幫助個案了解和釐清自己正在面對的困難,鼓勵克服和改變,這尤其對面壓力事件的人來說很重要。 1. 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 CBT)由治療師或諮商師帶著個案,了解自己的觀點,以及其想法所要表現的行為,包括駁斥負面思想、嘗試新方法、因應技巧。一般會專注於解決現在的問題,而非過去經歷的事件。適用於治療焦慮、憂鬱、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飲食疾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恐懼症、恐慌發作、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的人身上。 2. 人本心理治療 人本心理治療(Humanistic therapy)著重在探討人的本性,是一種探索身心靈,包含思想、情感、行為,並結合跟他人和社會的健康關係,使生活更加充實美滿。主要題材應該是經驗和意義而不是行為,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此療法可用來治療焦慮、憂鬱或是成癮。 (同場加映:Me Time了嗎?安靜獨處20分鐘超關鍵) 3. 心理動力治療 心理動力治療(Psychodynamic therapy)最初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此治療方法強調的是潛意識,探討過去的經驗和性格,如何影響現在的思想、情感、關係及行為,但因為它所需的時間過長,且科學論證太少,治療效果因人而異。 4. 人際關係治療 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therapy)透過和身邊的人建立連結、分享心情,幫助減輕憂鬱,尤其和經常相處的家人和朋友們互動,能幫助釐清情緒,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5. 心智化模式療法 心智化模式療法(Mentalisation-based therapy)可促思想和價值觀的反思,尤其對邊緣型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有益。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也指出,若搭配冥想、瑜伽,或其他身心運動(Mind-body exercise),能避免一直陷入憂鬱中。 (同場加映:反芻性思考有毒!6方法斷絕重複亂想)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男生下面太小好心煩?3方法改善尺寸焦慮,重振男性雄風!

「十個禿子九個富」、「男人愈老愈值錢」這些話聽起來,彷彿社會對男人外貌似乎沒有太多意見,一群人在茶餘飯後聊天時也鮮少計較男人的髮量及年紀,但若聊到男人的「長度」那可就不同了。 儘管無數研究及訪談都證明性愛技巧比長度重要,男人仍對此斤斤計較,彷彿下面愈長,男性雄風及性愛能力就一定愈好。《Hello醫師》和你談談為何男生對尺寸如此計較,以及該如何改善因此而產生的焦慮情緒。 1. 平均長度未必是真的 如同男人會彼此謊報自己的長度,在填寫各種與性相關的問卷調查時,男人也會誇大下面的數據,畢竟有多少人會認真測量自己的陰莖,並如實將數據告知他人呢? 性與婚姻治療期刊(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研究指出,受測者所提供的陰莖長度數據,通常小於由研究人員所測量的平均數據,並指出男性為面子容易謊報自己的尺寸。所以網路上各種陰莖長度、粗度的數據,其實可能都與真實情況有所出入。 2. A片男優都有「精挑細選」,別和他們比較 因為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A片變得唾手可得,但也造就男生會以A片男優比較陰莖長度的情況。 A片男優通常都經過篩選,並不適合作為平均標準,就像時裝雜誌中瘦骨如柴的名模、電影明星被視為女性的理想身材一般。若過度沉迷於A片,容易陷入認為自己尺寸過小的想法當中。(同場加映:A片看到無法自拔~8點檢視是否成癮) 3. 換個角度看就不焦慮 美國科學家Seth Stephens-Davidowitz表示,男性在Google搜尋引擎中,找尋與男性性器官相關議題的數量,大過於搜尋肺、肝、足、耳、鼻、喉、腦等器官相關議題的總量。 男生擔心自己的小弟弟太短,如同一般人會擔心自己的口袋不夠深一樣,但或許這僅僅代表人類演化過程中,我們最在乎兩件事:溫飽與繁衍後代,因此不妨更放輕鬆地看待自己的身體。 若你擔心到茶不思、飯不想,嚴重影響生活的話,或許可以和枕邊人聊聊,若很難啟齒,也可以諮詢專業的醫師與諮商心理師,千萬別只是埋首於網路上不實資訊、影片或廣告,讓自己愈發焦慮!(同場加映:那話兒偏短好焦慮?小小鳥真的不是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堅持下去直到成功!4方法訓練你的毅力,不再輕言放棄

台灣奧運代表團在2024巴黎奧運勇奪2面金牌、5面銅牌,包括「麟洋配」李洋、王齊麟創下奧運「男雙羽球」連霸紀錄,「台灣拳后」林郁婷也頂住壓力,在女子57公斤量級,奪下台灣首面拳擊金牌。其實,不管成功或失敗,每一位選手都是我們永遠的「台灣英雄」。 你是個有毅力的人嗎?許多人堅信,成功是經由反覆不斷地嘗試,即使失敗或遇到瓶頸也永不放棄,最終得到的結果。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無懼挑戰和挫折,選擇擁抱、接受或解決它,並在過程中獲得成長及激勵自己的力量,而能堅持朝目標邁進。 然而,要持續保持熱忱、堅持下去直到成功實非易事。《Hello醫師》為你整理出4大保持毅力的小撇步,幫助大家每一次掙扎中,都能再次激起我們內心對夢想的熱情和飢渴,帶你我到達理想的目標! 1. 毅力可訓練 面對挫折適時停下腳步走更遠 毅力並非與生俱來的才能,即便你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也可透過訓練加強你的毅力;你可以試著訂定一項渴望的獲得東西或想達成的目標,當你在努力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時,雖然可能會因擔心無法達成目標而感到焦慮或氣憤,這時可適著透過運動、聽音樂、閱讀等方式,紓解心中的壓力,避免持續陷在負面情緒中或繼續埋頭苦幹,反而容易於下次面臨困難時而放棄。 當遇到瓶頸,或事情已經發展到您無法改變的情況時,請專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同時也可多與共事者交流彼此的想法、虛心請教,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有時便能找到目前困境的突破口。(同場加映:生活不只是工作!遊戲人生健康自信) 2. 堅持是為了不後悔,樂於助人拓人脈 切勿輕看自己所做的每個決定和行動,你可能就是某人心坎裡的榜樣和偶像。其實,我們都有突破自我的無限潛力,只是可能還未被發掘而已。 即使你所努力的方向不見得受他人認同,目前也尚未有明顯成果,甚至產生想放棄的念頭時,只要沒辦法說服自己,並肯定將來會為此後悔,那麼便應該繼續堅持下去。 與其期待在過程中受人幫助、遇見伯樂,不妨換個角度,保持樂於助人的行為,不僅有助拓展人脈,幫助你達成目標,甚至也能帶給周遭的人正能量,吸引更多與你價值觀相同的人與你並肩作戰。 (同場加映:其實你怪美的~別讓自卑綁架人生) 3. 堅持需要承諾推動 動機是產生毅力的火花,但隨著挑戰愈來愈艱難,這股熱情終將耗盡,但承諾則能使它繼續延燒,激勵我們不輕易放棄,並持續對現況不滿足,進而催逼自己繼續往前走。 想想當初是否有對任何人事物做出承諾,或是在設定目標時,就許下承諾幫助自己下定決心,都能幫助你繼續堅持下去。 遇到困難時,我們可能會出現情緒,而影響了表現或是決心,面對眼前的挑戰,我們在保有毅力的同時,也應多多思考,調適自己的心態,嘗試其它方式來打開眼前的結。 (同場加映:7招穩固愛情~讓您不再相愛容易相處難) 4. 保持生活平衡 適時自省找回初衷 適時的自我覺察是保持毅力、通往成功的潤滑劑,在滿腔熱忱、勇往直前時,仍應保持生活平衡,別因為堅持而放棄社交,身邊的人看見你對生活如此抱有熱情和期待,也許他們也會燃起鬥志追求更卓越的自己。成功不只關乎自己的成就,而是跟同伴一起成長,肩並肩跨越任何生命障礙。 在堅持努力的過程中,請不時地問自己:我心裡的動機是什麼、我的信念是什麼、我擅長和不擅長什麼、是什麼造就今天的我。幫助自己重新整理思緒,找回初衷,亦有助於避免在努力的道路上走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