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拉不停,究竟是什麼原因?常見誘因包含飲食不當、腸胃炎或慢性疾病。不同的拉肚子型態、顏色與持續時間,往往能反映腸道健康狀況。《Hello醫師》為您解析拉肚子的原因與嚴重程度,並提供飲食建議、就醫時機與預防方法,幫助你在面對拉肚子時,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與因應之道。
拉肚子拉水?從型態、顏色判斷拉肚子嚴重程度
拉肚子常見症狀包含水狀便、腹痛、脫水等。若一天拉肚子超過3次,且大便型態異常,就需要特別注意。
根據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Form Scale),大便可分為7種類型:
- 第一型:顆粒狀、堅硬如堅果,排出困難 ➜ 可能為便秘
- 第二型:條狀但質地堅硬 ➜ 可能為便秘
- 第三型:條狀、表面有裂痕 ➜ 屬於理想型態
- 第四型:條狀、光滑柔軟 ➜ 屬於理想型態
- 第五型:軟爛、不規則塊狀 ➜ 接近腹瀉型態
- 第六型:糊狀、質地軟爛 ➜ 常見於腹瀉
- 第七型:完全水狀,無固體 ➜ 屬於嚴重腹瀉
除了型態之外,也可從大便顏色判斷腸胃健康與拉肚子的嚴重程度:
- 黃褐、棕色大便:屬於正常顏色,代表腸胃功能健康。
- 黃色大便:可能與油脂代謝異常有關,或攝取過多油脂。
- 綠色大便:腸胃消化不完全,或細菌、病毒感染;也可能是攝取過多綠色蔬菜或含綠色色素的食物。
- 灰色或白色大便:多與膽汁分泌異常有關,常見於肝臟、膽管或胰臟疾病;也可能是近期接受X光檢查時服用鋇劑所致。
- 黑色大便:常見於上消化道出血;有時與服用鐵劑、含鉍藥物,或食用藍莓、墨魚等深色食物有關。
- 紅色大便: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大腸、直腸出血或痔瘡;也可能因食用紅肉火龍果、甜菜根等含豐富紅色色素的食物所致。
(延伸閱讀: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解析影響大便次數7大原因、食物消化時間)
不明原因拉肚子?急、慢性原因及特徵解說
拉肚子是腹瀉的表徵,除了反映消化狀態,也能顯示腸胃健康是否異常。依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中榮總衛教資料,拉肚子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特徵差異如下:
- 急性拉肚子:持續時間少於2週,常伴隨嘔吐、發燒、腹痛等急性症狀。
- 慢性拉肚子:持續超過4週,通常與慢性腸道疾病或其他長期病因有關,需進一步檢查。
急性拉肚子3種常見原因
- 病毒感染:為最常見的原因,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或星狀病毒等。可能伴隨嘔吐、頭痛、發燒、腹部痙攣、噁心、肌肉酸痛。
- 食物中毒:食用遭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污染的食物,例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旅遊至衛生條件差地區,可能出現「旅行者腹瀉」。症狀因病原不同而異,可能包括腹痛、嘔吐、發燒或血便。
- 藥物副作用:使用抗生素、含鎂抗酸劑、糖醇藥物或部分抗癌藥物,也可能引發急性拉肚子。
慢性拉肚子6種常見原因
- 腸躁症:與壓力、焦慮相關,會造成腸胃蠕動異常,常見脹氣、放屁、腹痛,部分人還會出現頭暈、頭痛。
- 食物過敏或乳糖不耐症:對牛奶、大豆、穀物、雞蛋、海鮮等過敏,或乳糖消化不良。症狀包括噁心、腹部痙攣、脹氣、放屁。
- 消化道疾病:如乳糜瀉、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或胰臟、小腸功能異常。
- 腹部術後影響:接受闌尾、膽囊、大腸、肝臟、胰臟或小腸手術後,腸胃功能尚未恢復。
- 腸道感染未完全康復:部分急性腸胃炎患者在恢復期,仍可能出現拉肚子。
- 癌症影響:癌細胞轉移至腸道,可能干擾排便功能,引發慢性拉肚子。
(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別怕!大推6種非乳製替代品,含優質蛋白又補鈣 )
急、慢性拉肚子差異
急性拉肚子 | 慢性拉肚子 | |
---|---|---|
持續時間 | 少於2週 | 超過4週 |
常見症狀 | 嘔吐、發燒、腹痛等急性反應 | 長期腹痛、脹氣、腸道不適 |
常見原因 | 病毒感染(諾羅、輪狀)、食物中毒、藥物副作用 | 腸躁症、乳糖不耐、消化道疾病、術後影響、癌症 |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如何停止拉肚子?
若一天拉肚子超過3次,體內水分與電解質可能快速流失,容易造成脫水。此時可先做以下處理:
-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選擇含有鈉、鉀的電解液或運動飲料,幫助維持體內平衡。若是兒童,建議將市售運動飲料以1:1比例稀釋,或選擇專用口服電解質溶液。
- 短暫禁食6~8小時:依據台中榮總衛教資料,拉肚子時可暫時停止進食,讓腸胃休息,避免再度受到刺激。觀察症狀是否改善,再逐步恢復清淡飲食。
H2 拉肚子看什麼診所?什麼科?
若已禁食6~8小時並調整飲食後,孩童仍持續拉肚子超過24小時、成人超過2天,或出現以下警訊,請盡早就醫:
- 脫水跡象:口渴、口乾舌燥、尿量減少或尿色加深、皮膚乾燥或彈性變差;幼兒可能出現哭不出眼淚、眼眶或囟門凹陷、精神倦怠。
- 腹部或直腸劇烈疼痛,或持續發燒。
- 糞便帶血、呈黏液狀,或出現黑色水樣便。
就醫科別建議
- 成人:可先至家醫科或腸胃科診所,由醫師評估。
- 兒童:可前往小兒科診所就醫。
若經診所治療後仍未改善,建議進一步到醫院胃腸肝膽科或兒童專科或小兒腸胃科接受檢查。
拉肚子飲食推薦: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
拉肚子時腸胃功能較為敏感,飲食調整非常重要。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細嚼慢嚥的方式,減輕腸胃負擔,並遵循以下原則:
飲食4原則:低油、低糖、低纖維、易消化
- 低油:以水煮、清蒸方式烹調,避免油炸或高油料理,以免增加腸道負擔。
- 低糖:過多精緻糖類在腸道中容易被細菌分解產氣,導致脹氣與蠕動加快而加重腹瀉。
- 低纖維:選擇柔軟、低纖維食材,如蒸蛋、嫩豆腐,避免腸道蠕動過快。
- 易消化:初期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米湯、菜湯)為主,症狀緩解後再逐步改為米糊、白粥或軟質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