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健康

泌尿系統包括左右兩顆腎臟、左右兩條輸尿管、膀胱、內外兩道括約肌,以及尿道,主要功能為尿液的產生、運送、儲存與排泄,藉此將人體新陳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如果排尿量不足,便會將廢物累積在體內無法排出而產生各種疾病。因此維護好這個人體下水道系統是保持身體健康很重要的工作。

基礎知識

泌尿健康

驗尿:原因、流程、前後須知、尿液檢查結果

驗尿的定義 尿液檢查(Urinalysis)一般稱為驗尿,屬於檢驗醫學的一種,是在實驗室對尿液樣本進行檢測。身體機能失調,或罹患疾病,都會影響循環器官如肺、腎、泌尿道、膀胱和皮膚,並反應在排泄功能,如排尿及排汗。任一或多個器官、功能異常,都有可能影響到尿液的顏色、濃度、濁度、味道、成分等,因此驗尿可以幫助醫師診斷你的健康狀況。 許多檢測都會採集尿液樣本,不過健康檢查的驗尿項目、藥物篩檢或驗孕的檢查項目並不相同。例如驗孕時主要測量的是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濃度,而藥物篩檢時只會針對特定藥物,或藥物的代謝物做測試。 為什麼要驗尿? 醫師通常會因為下面幾種原因要求驗尿: 驗尿可能是全身健康檢查的一部分,醫師也可能會在產檢、手術前等狀況,用以篩查糖尿病,或腎臟、肝臟方面的疾病。 如果出現腹痛、背痛、頻尿、排尿困難或疼痛、血尿或其他泌尿相關問題,醫師可能會要求驗尿,以診斷病情。 如果曾罹患腎臟病或泌尿相關疾病,醫師可能會要求定期驗尿,以監測病情發展和治療效果。(同場加映: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 驗尿前須知 1. 有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的人,尿液採樣過程可能會不舒服。 2. 採樣前、後要洗手。 3. 採樣時請仔細按照說明操作,避免污染尿液樣本。 4. 驗尿前可以比平時多喝 1~2 杯水,身體才能產出足夠的尿液作為樣本。但要注意,飲水過量可能會導致檢驗結果失准。 5. 通常驗尿前不用特別改變飲食習慣,且如果醫師沒有限制飲食,測試當天除了水也可以喝一點果汁或牛奶等液體。 6. 驗尿前要讓醫師知道您正在服用的藥物或營養補充品,及近幾天內服用的的任何東西,因為有些成分可能會影響驗尿結果,這些成分包括: 維他命C補充品 甲硝唑(Metronidazole,) 核黃素(Riboflavin,又稱維生素B2) 蒽醌類瀉藥(Anthraquinone laxatives) 美索巴莫(Methocarbamol) 硝基呋喃妥因(Nitrofurantoin) 驗尿的流程 尿液收集完畢請記得洗手 驗尿有可能在醫師診療室、醫院或專業檢驗所進行。 您會拿到一個收集杯或小罐子,讓您帶到廁所收集自己的尿液。 為了防止樣本受陰莖上或陰道的細菌污染,排尿前應使用消毒紙巾清潔尿道或外陰周圍。 集尿時,先排掉部分尿液(前段尿),取中段尿排放在收集杯中,降低樣本遭尿道口細菌汙染的風險。 排尿時避免觸摸到收集杯的內緣及杯口,以免使手中細菌感染尿液樣品。 將裝好尿液樣本的收集杯或小罐子蓋上,並放置於指定位置。 某些特殊情況下,醫師可能會要求使用導尿管,直接採取膀胱裡的尿液作為樣本。插入導尿管的過程可能不適,如果患者排斥使用導尿管,可詢問醫師有無可能使用其他方法。 尿液分析的方法 分析方法可能包含下列一種或數種,如果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或檢驗師: 1. 顯微鏡檢查 醫師或檢驗師會將尿液滴在載玻片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下面幾點: 是否有細菌或酵母菌感染 是否有異常紅血球或白血球,若有則可能是感染腎臟病、膀胱癌或血液疾病的跡象。 是否有礦物質結晶沈積,若有則可能是腎結石。(推薦閱讀:認識尿路結石:膀胱、尿道、輸尿管、腎結石) 是否有上皮細胞,若有則可能是癌症跡象。 2. 試紙測試 醫師或檢驗師會將試劑插入尿液樣品中,並根據顏色變化判讀尿液中的存在的異常物質,例如: 蛋白質(延伸閱讀:尿出泡泡我生病了嗎?尿蛋白、蛋白尿的症狀成因一次Get) 沉澱物或沉積物 膽紅素(紅血球血紅素的主要代謝產物) 血液,有則代表身體有內出血的現象。 pH值或酸度變化,pH值高可能是泌尿道或腎臟方面的問題。 尿糖,有則可能是糖尿病的徵兆。 結晶顆粒,表示可能有脫水情形,需補充水分。 3. 目測檢查 醫師可能會以肉眼觀察,或嗅聞的方式觀察尿液樣本的異常表徵,例如: 出現異味 尿液混濁,則代表身體遭受感染。 尿液呈紅色或褐色,可能表示尿液中有血(血尿)。 (建議閱讀:尿尿完看一下!10 種尿液顏色狀況看健康) 驗尿結果 1. 若驗尿結果異常,且曾患有腎臟、泌尿或其他相關疾病,醫師可能會要求進行進一步檢查,或進行其他尿液分析。 2. 若驗尿結果異常,但無特殊症狀,且全身體檢報告看不出異常現象,醫師可能不會要求更多檢查,需持續觀察,並請患者自己多注意身體健康。 若驗出蛋白尿,不一定代表健康有威脅。因為尿液中通常都含有微量蛋白,是正常現象,只是偶爾會發生蛋白量飆升的現象,不是任何嚴重疾病的徵兆,可能的原因包含天氣過冷或體溫過熱、發高燒、生理和心理壓力、情緒問題,或劇烈運動。(推薦閱讀:尿出泡泡我生病了嗎?尿蛋白、蛋白尿的症狀成因一次Get) 但若尿蛋白指數異常高,則可能是因為身有疾病,使腎臟產生問題,醫師可能會追蹤檢查,確認異常原因好對症下藥,例如: 糖尿病 心臟病 高血壓 狼瘡(Lupus) 白血病(血癌,Leukemia) […]

看更多 泌尿健康 相關文章

腎臟病

疫情之下如何洗腎?有腎臟病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要小心

新冠肺炎(Covid-19)在台灣蔓延,疫情擴大之餘,保護自己的動作與知識可不能少。慢性腎病患者占台灣人口的10%,不算少數。對於這些腎臟功能不佳的國人來說,如果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其實會有更大的風險遭逢健康上的劇變,就讓《Hello醫師》帶大家一起來了解新冠肺炎對腎臟病患者的影響。 洗腎病人更容易染疫 台灣是洗腎大國,而洗腎病友的免疫系統相對較弱,所以也更容易被各種致病性的微生物感染,包括引起COVID-19疫情的冠狀病毒。且洗腎病患1週需到醫院透析3次,一間洗腎室在執行透析治療時,含醫護病患及家屬動輒上百人,不但容易群聚且不容易保持社交距離。(延伸閱讀:什麼情況需要洗腎?5個慢性腎臟病常見 Q&A) 研究顯示,洗腎病患被被染 COVID-19的機率顯著高於一般族群,且染疫後的死亡率可能高達10-20%,腎友們不可不慎。 因應疫情醫院出招 由於最近疫情的社區傳播趨勢,許多基層洗腎中心為避免群聚感染,都暫停接收新的病人,所以這些病友只好往大醫院跑。基隆長庚醫院的腎臟科陳俊宇醫師受訪時表示,比較有規模的大型醫療院會採用下列幾種方式來杜絕院內透析單位的群聚感染: 確診病人或疑似確診病人在負壓隔離病房內洗腎。 若是負壓病房不足,或是有大量確診的透析患者,則會集中於同一時段與同一空間洗腎,例如集中在大夜班作業,以跟未染疫的患者作區隔。 讓確診患者來院洗腎時,走專用防疫通道進入病房,由身著全身防護衣的警衛引導。 由打過疫苗的醫師及護理師來照顧洗腎的患者,醫護人員身著全身防護裝備,含N95口罩、髮帽、面罩、防水隔離衣及鞋套等。 所有洗腎患者每週皆進行鼻咽拭子的抗原快篩,若呈現陽性,則進一步作核酸檢測來確認。 切記別因為疫情而延後了安排好的洗腎療程,必要時一定得跟醫師或護理員談談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如何自保,以犧牲些微的不便來換取安全且優良的透析品質。(推薦閱讀:腹膜透析是什麼?腎臟病患在家也可以洗腎) 腎臟移植患者如何在疫情下自處? 腎臟移植的患者需要服用抗排斥藥品(Anti-rejection medicines),這些藥品會讓我們的免疫系統沒那麼活躍,對細菌、病毒的抵抗的強度也會減弱,不過千萬不要因為疫情升溫,就擅自減藥甚至停藥,抗排斥藥品在適當的劑量調整下,是可以兼顧免疫力和防止器官排斥的。(你應該要知道:洗腎怎麼洗?了解透析治療的準備及流程) 重點還是自身得加強防疫,才是杜絕病毒入侵的不二法門。對於自己的用藥有所疑慮,還是得請教醫師。若害怕群聚感染而沒有就醫的打算,也可以撥打所屬醫院藥劑部的電話來諮詢。(延伸閱讀:台灣洗腎人口多!認識腎臟功能與洗腎原因) 患有自體免疫性疾病,遇到新冠肺炎恐傷腎 所謂自體免疫性疾病,也就是本身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細胞、組織與器官。像是紅斑性狼瘡,乾癬屬於此類,這些自體免疫性疾病所產生的自體抗體會攻擊病人本身的腎臟。 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可能會依病情給予免疫抑制劑這些藥物會降低免疫系統的活性,也讓身體更難以抵抗外界病毒、細菌的入侵。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也不可因為疫情而擅自停藥,自己好好防疫為先,如果還有其他疑問,一定要請教醫師或是藥師,切勿聽信偏方。 新冠肺炎可能引發急性腎衰竭 研究指出,因為新冠肺炎住院的病人比非新冠肺炎住院的病人,有多1倍的機率罹患急性腎損傷,這也意味著更高的死亡風險。急性腎損傷也被當作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不良預後的指標之一,新冠肺炎有可能引發急性腎損傷的各種症狀,包括: 血尿(延伸閱讀:尿尿完檢查一下!10種尿液顏色看健康) 蛋白尿 少尿症 全身性水腫 敗血性休克 研究顯示,常人急性腎損傷的發生率為17%,其中約12%~15%的患者需要腎臟替代療法。腎臟替代療法包括:洗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與腎臟移植。而急性腎損傷的患者不僅住院時間較長,甚至更可能需要使用呼吸器維生,即便出院後,腎功能也不一定能完全復原。 要注意的是,由於新冠肺炎而引發腎臟相關疾病的患者出院後仍然可能需要注意腎功能低下的問題,所以建議定期就醫檢查。新冠肺炎的病人就算沒有嚴重的腎臟併發症,也有可能會因為發炎因子導致的免疫混亂,而引發後續的慢性腎絲球病變,如局部腎絲球硬化症。(推薦閱讀:腎臟病與你的距離——腎絲球過濾與腎功能關係) 如果出現了血尿、濁尿、泡泡尿、水腫或血壓上升,也務必立即就醫。只要是感染了新冠肺炎,不論是否造成急性腎損傷,後續都會有引發慢性腎病的風險。 腎臟病人防疫更要提升 防疫是全體老百姓的義務,在免疫能力較脆弱的族群,如老人、小孩、孕婦、三高患者、癌症患者、腎臟病患者更需特別注意。 病毒病雖不挑人傳染,但是脆弱族群會承受更高的感染風險及更嚴重的併發症,尤其是承受最高的群聚風險的常規洗腎患者,所以除了勤洗手、口罩就算在室內也得戴好戴滿、保持社交距離之外,沒有必要就別趴趴走!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腎不好血壓跟著飆!了解腎臟與心血管疾病關係

腎臟疾病與高血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這兩者之間非常容易相互影響,但是大多數的人不見得知道這個道理。很多高血壓的病人,不曉得自己的腎臟功能也不太行;很多腎臟病友也不明白要好好控制血壓。就讓《Hello醫師》來為大家解釋高血壓與腎臟病之間的交互作用。 高血壓讓腎臟跟著遭殃 腎臟的血流豐富,約占整個心臟輸出的10%,若是這些大大小小的血管發生了病變,也會連帶引發腎臟相關的疾病與高血壓。 當血壓升高時,流經到腎臟的血壓也隨之升高,長期的高血壓會讓腎臟的中小型動脈的中膜肥厚和內膜纖維化,會讓管腔變的狹窄、脆弱、硬化無彈性,導致無法好好輸送血液到腎臟內,讓腎絲球細胞及腎小管沒有獲得氧氣和養分而造成整個腎絲球和腎間質纖維化。 過濾血液、調節水份、調節酸鹼度、維持體液電解質、分泌荷爾蒙的功能也會跟著受損,健康也會跟著走下坡,在台灣的洗腎病人約有10-20%是因為高血壓控制不良而導致的末期腎衰竭。(推薦閱讀:少一顆腎臟會怎樣?腎臟功能介紹、單腎的原因和影響) 腎功能不佳會引起尿毒素的上升、體液累積過多、貧血、心臟肥大、週邊血管硬化,導致血壓的大幅上升,上升的血壓會反過來進一步加重腎血管變得狹窄、硬化,陷入可怕的惡性循環。(延伸閱讀:腎功能指數怎麼看) 腎臟病患者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 高血壓的病人罹患心血管相關的疾病風險相對高,不過連腎臟病的患者也會有類似的問題。腎臟如果功能不佳,那麼就無法好好替身體代謝毒素並間接使身體處於強大的氧化壓力之下,造成貧血、營養不良、血管鈣化、電解質失衡等等的狀況,而讓血管失去彈性、管腔狹小、引發栓塞。 腎臟病第3期之後的病人罹患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會大幅升高,身體上的症狀大都是互相牽連的,不只「肝不好,人生是黑白」,腎不健康,其他的臟器也會被影響。 腎血管性高血壓 腎血管性高血壓是因為腎臟動脈狹窄,造成腎臟分泌不正常的荷爾蒙,引發血壓增高。而造成腎動脈狹窄分為2大主因,其一為腎動脈粥狀動脈硬化,其二為纖維肌肉發育不良。腎血管性高血壓約占90%是由腎動脈粥狀動脈硬化所造成的,好發於老年人、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推薦閱讀:腎動脈狹窄引爆高血壓!長期忽略不治療恐洗腎,8大高風險者有你嗎?) 如果是纖維肌肉發育不良才引發的腎動脈狹窄,透過腎動脈氣球擴張術,就能有效的改善;若是由腎動脈粥狀動脈硬化所造成腎動脈狹窄,也需要施作腎動脈血管支架擺置術才能恢復腎臟的功能。 其他引發高血壓的腎臟病 腎絲球腎炎 一般來說,正常的腎臟含有50萬~100萬個腎絲球,功能為過濾血液,有助於身體的排毒。由於家族遺傳、免疫系統失調、甚至是不明的原因引發的腎絲球發炎,是造成末期腎衰竭最重要原因之一,約占了3成之多。(推薦閱讀:水腫、血尿可能是腎壞了?一次了解腎絲球腎炎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腎血管炎 腎血管炎是種自體免疫性的疾病,會引發白細胞攻擊腎絲球,導致腎絲球的腫脹,裡面的血管也會跟著損壞。當腎絲球無法過濾血液時,蛋白質與血液就會滲漏到尿液當中,嚴重時會引起腎衰竭。 如何避免腎臟病、高血壓 要避免腎臟病、高血壓找上門,其實可以從飲食、生活習慣慢慢改變,面對這2種會相互影響的慢性病,其實仍有預防的方式: 定期檢查:家裡有遺傳病史或是高危險群,例如65歲以上、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患,務必定期檢查。 飲食控制:現代人追求美味,但是少油、少鹽、少糖才是維持健康的王道,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讓營養均衡。(延伸閱讀: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戒掉壞習慣:不抽菸、不喝酒對我們的健康的好處無庸置疑,同時還記得不要憋尿。 適度運動:適度運動有利促進新陳代謝,但也記得不要過量。 按時吃藥:若真的罹患了高血壓與腎臟相關的疾病,除了定期回診治療、按時吃藥,勿隨便服用其他偏方或停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膀胱疾病

尿急、頻尿怎麼辦?膀胱過動症自我檢測好簡單

想像一下,在考試、面試或看電影時尿急忍不住,是多麼惱人的一件事啊!膀胱過動症在台灣盛行率將近2成,約每5個人就有1個有此症狀,其中僅有不到2成的患者會求助泌尿科醫師。《Hello醫師》將帶你認識膀胱過動症的症狀,以及膀胱過動症的自我檢測方法。 膀胱過動症的成因與症狀 膀胱過動症(Overactive bladder)在醫學的病因有兩派理論,一派認為原因出自膀胱神經過度敏感,另一派則傾向於膀胱肌肉異常收縮所致。以下為膀胱過動症可能有的症狀: 急尿感 急尿感是診斷是否為膀胱過動症最主要的症狀,病患會有突然有難以忍受的尿意,必須立即去上廁所。此外,泌尿道感染的病人也會有短暫的時期有這樣的急尿感(推薦閱讀:不憋尿多喝水防泌尿感染!泌尿系統的保養照顧) 頻尿 正常的膀胱通常會在350~450毫升會產生急尿感,但是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往往只能忍受150~200毫升的尿液(一個便利商店咖啡從大杯降級為小杯的概念),所以不僅日間會頻繁的上廁所,許多患者在夜間入睡後也需要起床小便。(推薦閱讀:認識膀胱疾病:種類症狀及診斷治療) 膀胱過動症如何診斷? 因為許多疾病會同時讓病患有急尿、頻尿甚至夜尿的情形,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排除可能的病因,包括: 症狀持續的時間。 是否有加重症狀的因子。 是否需要驗尿排除泌尿道感染。 男性需注意是否有合併攝護腺肥大等症狀。(延伸閱讀:攝護腺肥大怎麼辦?攝護腺症狀自我評估就靠 IPSS) 若只有夜尿的症狀特別嚴重,則需要其他的診斷做為輔助。 膀胱過動症自我檢測好簡單 日本的Homma醫師在2006年發表了用4個問題所組成的問卷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s Score(OABSS)來做膀胱過動症的診斷及嚴重度評估,民眾可利用此量表來自我檢查是不是有膀胱過動症的問題。此為重新編排的版本,需要PDF者可至此下載,總分3~5分為輕度,6~11分為中度,≧12分則為嚴重。 膀胱過動症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也跟著上升,一般而言,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女性患者往往會自認是因生產造成的尿失禁延誤求診,男性患者則多以為是跟攝護腺肥大有關,甚至比女性更羞於就診。(推薦閱讀:尿失禁不要來!6招助產後媽媽不尷尬) 其實目前藥物發達,大多每日1錠藥物,配合日常生活作息調整,大多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改善,不要讓膀胱過動症剝奪日常生活美好的點滴,也不需要再畏懼長途的旅程、長時間的電影或社交場合。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攝護腺健康

攝護腺肥大可靠吃藥改善?良性攝護腺肥大治療藥物介紹

在上篇《良性攝護腺肥大治療|確認並非癌症,再擬定治療方案》中,提到良性攝護腺肥大(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簡稱 BPH)的治療方針,此篇就來談談在口服藥物中我們有哪些武器。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所有治療之前,絕對不可以忽略攝護腺癌的可能性,因為攝護腺癌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的治療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此篇《Hello醫師》會探討良性攝護腺肥大的用藥,包括藥理機轉、副作用、適應症、禁忌症等。 攝護腺肥大吃藥會好嗎?認識良性攝護腺肥大的3大治療藥物 在攝護腺肥大所引起的症狀中,我們有三大藥物機轉可以用來治療: 放鬆攝護腺及膀胱頸平滑肌(延伸閱讀:攝護腺鈣化:攝護腺結石和鈣化有關係嗎?) 縮小攝護腺體積 改善攝護腺及周遭血液循環 以下將依序介紹 α-blocker(甲型阻斷劑) 5ARi(5α還原酶抑制劑) PDE5i(第五型磷酸二酯酵素抑制劑) 1. 甲型阻斷劑 攝護腺組織在肥大之後會將尿道阻塞,導致需增加膀胱壓力才能排出尿液,這也就是為什麼病患會感覺尿流變小,甚至需要出力小便的原因,而甲型阻斷劑(α-blocker)的作用便是將膀胱頸及攝護腺的平滑肌放鬆,使尿道壓力下降,如此病患在解小便時就能比較輕鬆。(推薦閱讀:尿不出來怎麼辦?認識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原因、治療) 甲型阻斷劑常見藥物 甲型阻斷劑分為選擇性及非選擇性的藥理機轉,常見藥物包含 Silodosin、Tamsulosin、Doxazosin,醫師會依照病患特性及是否有其他共病來做藥物選擇。 甲型阻斷劑副作用 主要是產生姿態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或暈眩,原因是因為甲型阻斷劑會同時放鬆血管上的平滑肌,導致在姿勢變換時血壓較不易維持,一般在休息過後可以改善,但若平時血壓已經過低,或是高跌倒風險之病患,則須謹慎使用,此情形於非選擇性甲型阻斷劑較常見。 另一種常見副作用則是逆行性射精(Retrograde ejaculation),原因是原本射精時膀胱頸會緊縮使精液往前射出,但因膀胱頸被藥物放鬆後,導致精液朝壓力低的膀胱回流,此情形於選擇性甲型阻斷劑較常見。 甲型阻斷劑禁忌症 甲型阻斷劑無絕對禁忌症,但是低血壓患者需謹慎使用,在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也須選擇藥物,而有另一個罕見的副作用是在白內障手術過程,會發術中生虹膜鬆弛症候群(Intraoperative flappy iris syndrome),故有要進行白內障手術者需特別注意,或是已經有服用此藥物者須告知眼科醫師。 2. 5α還原酶抑制劑(5ARi) 攝護腺的增生與男性荷爾蒙有相關,而睪固酮(Testosterone)於攝護腺內,會經由 5α Reductase 這個轉化酶,形成更強力的二氫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簡稱 DHT),這便是刺激攝護腺組織增生的元兇之一。 5α還原酶抑制劑(5α Reductase inhibitor,以下簡稱 5ARi)可阻斷這個路徑,使攝護腺內的 DHT 濃度降低,進而使攝護腺組織凋零最後體積縮小。 單一使用此藥物約在一個月左右開始比較有感,持續服用 6~8 個月能達到穩定效果,一般會搭配甲型阻斷劑合併治療。 5ARi 常見藥物 目前市面上兩大牌子的藥物,分別為度他雄胺(Dutasteride)及非那雄胺(Finasteride)。值得一提的是,非那雄胺也可用於治療雄性禿,因為由於雄性禿的元兇也是 DHT。(延伸閱讀:禿頭掉髮原因多!盤點4大掉髮類型) 此兩類機轉最大不同是,非那雄胺只阻斷第二型5α Reductase,度他雄胺則同時是阻斷第一及第二型,但臨床上尚無明顯證據顯示其效果熟優熟劣。 5ARi 副作用 此藥物最大的副作用便是致畸胎性,就算是藥粉接觸到孕婦都有可能導致流產,雖然使用此藥物治療攝護腺肥大的患者,大多已經事業有成且子孫滿堂了,但有些較年輕的族群以及治療禿頭的患者一定要特別注意,若是配偶有懷孕需求則需停藥半年較為安全。(根據 Dutasteride 藥物半衰期五週來計算) 另外也有報導指出 5ARi 會影響性功能,包括勃起困難、性慾降低、射精障礙等等,但發生機率大約都在 10% 以下,若有發生可以考慮停藥或是使用 PDE5i 輔助,此藥稍後會介紹。(延伸閱讀:莫名沒性慾?可能是這 12 項原因所造成) 5ARi 適應症 (此處健保規範以度他雄胺為主) 此類藥物並不適用於所有攝護腺肥大病人,健保局根據一些研究報導歸納出幾項給付規範: 第一,必須要排除攝護腺癌的可能,原因是因此類藥物會降低血中 PSA,必須在服用藥物前抽取 PSA 並評估是否可能有攝護腺癌的可能性,否則在服用藥物後 PSA 降低可能會影響醫師的診斷,錯失及早治療癌症的機會。 第二,必須要做攝護腺超音波或是尿流速檢查,此類藥物可以幫助攝護腺體積縮小,若是病患攝護腺體積小於 30ml […]


攝護腺健康

良性攝護腺肥大治療|確認並非癌症,再擬定治療方案

良性攝護腺肥大(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是中年男性的一大困擾,患者會有解尿困難、頻尿、夜尿等擾人症狀。到底該怎麼治療?攝護腺肥大是不是一定要開刀呢? 此篇文章將會以美國、歐洲以及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制定的治療指引為參考文獻,帶你了解良性攝護腺肥大的治療方針。(推薦閱讀:一天尿很多次、半夜還起床尿尿?可能是膀胱過動症) 治療良性攝護腺肥大要循序漸進 根據上述的攝護腺肥大治療指引,治療必須循序漸進,稱之為階梯式治療。從生活型態的調整,有需要再加上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為最後武器,需仔細評估後再進行。 專業的醫師在設計每一位病人的治療方針時,會在腦中畫出一張複雜的流程圖,其中包含: 病患年紀 症狀嚴重程度 有無其他相關症狀(如血尿、解尿疼痛等)(延伸閱讀:頻尿又急尿卻診斷不出來—謎樣的間質性膀胱炎) 有無系統性疾病及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是否有潛在癌症風險等 提出幾項適合的選擇,與病人或其家屬討論後,做出最後處方。 排除癌症的可能性 因為攝護腺癌與良性攝護腺肥大,是完全不同的治療方向,雖然初期的癌症幾乎不會有症狀,但攝護腺癌已是男性國人第五大癌症,千萬不可輕忽 所以在初步的檢驗通常會包含,攝護腺抗原檢測(PSA)、肛門指診(DRE),以及必要時做經直腸超音波(TRUS)。 以症狀嚴重程度區分治療方針 雖然治療方針的決定很複雜,但如果簡化一些來看,治療的選擇主要考量到症狀的嚴重程度,以輕、中、重度來做簡單區分,攝護腺肥大的症狀評量可參考國際攝護腺症狀評量(IPSS)。 (詳細介紹請見:你攝護腺肥大了嗎?泌尿科醫師用七個問題幫你把關 — 淺談 IPSS) 輕度攝護腺肥大患者 一般而言,輕度的攝護腺肥大不需要任何的藥物治療,但是可以從調整生活型態來改善,諸如:規律運動、體重管理、清淡飲食,減少紅肉及油炸食物攝取、改變飲水習慣等等。 中度攝護腺肥大患者 生活型態的調整仍然是必需的,通常都會加上口服藥物治療,主要目標不外乎放鬆尿道,以及縮小攝護腺體積,口服藥物的選擇會在日後文章介紹。 重度攝護腺肥大患者 一定有人覺得症狀嚴重就該手術了吧,但第一線治療仍然是以生活型態調整加上藥物治療為主。那……什麼時候才需要手術呢? 什麼時候該進行攝護腺肥大手術? 由於手術是不可逆的破壞,所以在搬出最後武器前一定要仔細評估,根據現行指引有幾項絕對適應症: 攝護腺阻塞引起腎水腫併腎臟功能受損。 攝護腺阻塞導致尿液滯留膀胱產生結石,或是攝護腺肥大組織產生血尿。 經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彰。 反覆性的急性尿滯留,無法解尿。 反覆性的尿路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許多文獻及專家發現,若是因攝護腺阻塞導致膀胱功能嚴重退化,或是攝護腺過度巨大(約正常的四至五倍,但目前尚無定論),可將手術時機提早,藉此防止不可逆的膀胱功能受損 關於手術的種類,從開放傷口剜除到傳統內視鏡,一直到現在的內視鏡雷射及達文西手術,該如何選擇,需要考量的點就更多了。(推薦閱讀:攝護腺癌診斷與治療:用肛門指診與切片檢查) 攝護腺肥大治療概論小結 治療方針是關係到許多方面的綜合考量,首要任務是排除攝護腺癌,提早發現及時治療。 若為良性攝護腺肥大,生活型態的調整是最基本且必需的,隨著症狀的嚴重程度進行階梯式治療,在施行手術前需仔細評估其必要性。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腹股溝疝氣手術怎麼做?手術多久?醫師解析疝氣原因、治療

每逢世足賽,看著球員們行雲流水般的帶球真是精彩,試想一下,如果這顆球是夾在胯下呢?別說跑步了,連行動都會有所不便吧!其實,嚴重的腹股溝疝氣就有可能造成這種後果,一起來了解腹股溝疝氣的成因、分類與手術方式吧! 陳年疝氣症狀嚴重如球 曾有一位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患者,是位事業有成的中年患者。當時他緩步進入門診,寬鬆的褲子下隱約有一顆大腫瘤。在未問診之前,筆者還猜測是否可能是睪丸惡性腫瘤的患者,一問之下居然是數十年的陳年巨大疝氣……(推薦閱讀:這個月,你「自摸」了嗎 — 談睪丸自我檢測) 經過一番檢查後,發現近1/3的腸道(包括一半的大腸)都隨著疝氣(Hernia)囊掉入陰囊之中,若是一般疝氣手術通常隔天即可出院,但如此巨大的疝氣因為傷口較大且腸道恢復較慢,在術後觀察幾天才放心讓他回家休養 腹股溝疝氣的原因與分類 腹股溝疝氣(Inguinal hernia)修補是一門大學問,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手術只要約莫半小時至1小時便可以完成,但若遇到如此巨大或嵌頓型性疝氣,甚至需要切除壞死腸道,手術時間便會拉長至數小時。 腹股溝疝氣兩種最常見的型態為: 間接型疝氣 直接型疝氣 在胎兒階段,男性的睪丸會從腹腔內沿著腹股溝降至陰囊,形成一條天然的通道。(延伸閱讀:嬰兒第11週:注意皮膚炎與睪丸倒縮) 正常情況下,這條通道會在男寶寶的睪丸進到陰囊後就會關閉,然而,若是通道閉鎖不全,或是後天因退化、長期負壓增加(如久站、搬重物、慢性咳嗽或便祕等⋯⋯),腹腔內的腸子就會從這裡突出形成疝氣,就像外胎如果破了一個洞,內胎便會由此處膨出(如下圖) 腹股溝疝氣手術方式 手術的路徑跟方式各有以下2種: 路徑 傳統開刀由外部修補 使用腹腔鏡由內側修補 方式 傳統自體組織修補 使用人工網膜做無張力修補 在手術路徑上,筆者覺得腹腔鏡能提供最大的優勢是能夠用相同的傷口同時修補雙側的疝氣孔。若是要說傷口大小,傳統手術的疝氣傷口會在腹股溝大約3~4公分,與腹腔鏡使用3個在下腹部約1公分左右的傷口,其實相去不遠,但也有研究指出腹腔鏡術後疼痛情形較傳統手術佳,不過腹腔鏡必須全身麻醉,有些年長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較不適合。 至於是否使用人工網膜,有些醫師堅持不使用的原因是因為使用人工網膜修補後若有感染發生,會非常的麻煩,常常需要清創數次甚至拿掉人工網膜。除了感染的隱憂,也有研究指出人工網膜會導致輸精管發炎後阻塞而導致不孕。但若要使用自體組織縫合修補,因為必須將兩側組織拉近,張力很大,術後病人往往會感覺強烈疼痛。 因此,筆者個人也是偏好目前主流的方式:使用人工網膜修補(又稱無張力修補),除非患者是屬於高感染風險,或是尚未生育的年輕男性,才會使用自體組織修補。如果患者同時有兩側需要修補,則會建議使用腹腔鏡減少傷口疼痛。 值得一提的是,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還分為經腹腔以及前腹腔的路徑: 前腹腔路徑可降低手術對腸道的影響以及發生腸道併發症的機率,而經腹腔則必須將打開的腹膜縫合,較花時間。故筆者自住院醫師以來都是執行前腹腔手術,若較為複雜的則選擇傳統開刀修補。 (首圖授權:達志影像)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男、女性漏尿如何改善?凱格爾運動怎麼做?尿失禁治療解說

了解尿失禁的原因及種類後,以下將介紹尿失禁的治療方式、術後保養,以及教你如何預防尿失禁。 漏尿如何改善?尿失禁的治療方法介紹 尿失禁的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兩方面,但多半不會採單一的治療方式,而是會相互搭配、輔助,也讓病患可以完全康復。 1. 尿失禁藥物治療 治療尿失禁的藥物如下: 抗膽鹼藥物(anticholinergics) β3受體促進劑(β3 agonist) 選擇性α-受體阻滯劑(Alpha blockers):用於男性患者。 雌激素補充品:可用於女性更年期患者。 2. 尿失禁的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包括行為治療、輔助用具及手術治療。 行為治療 膀胱訓練:急著想尿尿的時候,努力忍住個十分鐘再去排尿,試著訓練自己每 2~3.5 小時再排一次尿。(延伸閱讀:不憋尿多喝水防泌尿感染!泌尿系統的保養照顧) 骨盆底肌肉復健:強化骨盆底肌肉的功能,改善應力性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的症狀,凱格爾運動是目前最簡單且普遍的方式。 重覆排尿:此方式可幫助病患排尿可以排得更乾淨,避免滿溢性尿失禁(Overflow incontinence)。 定時排尿:某些神經性膀胱患者,定時排尿可避免膀胱壓力過大導致腎功能受損。 飲食控管:少攝取含有咖啡因、酒精的食物,並多攝取纖維防止便祕。 輔助用具 置入錐體(Vaginal cone):將錐體放入陰道後,藉由收縮骨盆底肌防止它們滑出,進而訓練骨盆底肌。 置入女性尿道的尿道塞(Urethral plug) 尿失禁手術 骨盆底電刺激療法:無痛覺的電流刺激骨盆底肌肉不自主的收縮,使肌肉變得強壯。 無張力陰道吊帶手術(Tension free vaginal tape,簡稱 TVT):將高科技的人造纖維網帶,植入女性中段尿道下組織,強化恥骨尿道韌帶,適用於應力性尿失禁。 膀胱擴大術(Bladder augmentation):增加膀胱容量,減緩膀胱內部壓力,適用於膀胱壓力過高影響腎臟功能的患者。(延伸閱讀:膀胱炎症狀:頻尿、尿尿有血的檢查及治療) 恥骨後懸吊(Retropubic suspension):讓膀胱頸及尿道經懸吊,而維持正常位置,適用於應力性尿失禁。 尿道周邊注射(periurethral injections):在尿道黏膜下注射膠原蛋白或自體脂肪,可以增進尿道括約肌閉鎖的功能。適用於老年患者,或是手術風險較高的病患。 預防尿失禁的方法 造成尿失禁的原因很多,因此也很難避免,但我們還是可以好好保養、盡力預防尿失禁發生。以下提供一些預防之道: 當發現有類似症狀,請找泌尿科醫師診治。 雖然要多喝水,但切記不要一次喝太多,一天約2,000~3,000c.c.,並且分散時段喝,並且 2~3 小時就排尿;睡前則不要喝太多水。 可以多做凱格爾運動。 維持適當的體重。 少飲用含咖啡因、酒精等利尿的飲料。 多補充高纖維的食物,避免便祕。 不要抽菸,有菸癮的人請戒菸。 想辦法除去排尿環境中的障礙,才能順利如廁,特別是對行動不便或急迫性失禁的患者尤其重要。 在社交場合應該先解尿。 遵照醫師的處方服藥,不可以自行停藥或換藥。 改善漏尿靠凱格爾運動 想預防尿失禁,一定要多做凱格爾運動,即使已經有尿失禁的現象,許多醫師也會建議病患練習凱格爾運動,練習的方法如下: 學會收縮肛門、陰道、尿道旁的肌肉。可在排尿順暢時,故意中斷尿流2到3秒,再把尿全部解乾淨。 在洗澡時,可以將洗淨的手指放入陰道內,如果感覺陰道肌肉夾緊手指,就代表學會收縮部份骨盆底肌肉了。 骨盆底肌肉收縮時,尿道、陰道及肛門口附近肌肉會有緊縮、向上提肛的感覺,但腰部、小腹、大腿及臀部肌肉應保持放鬆狀態。 初期可平躺用力收縮骨盆底肌肉並維持十秒,休息約 5~7 秒後再做,連續做 3~5 次,慢慢增加到 20~30 秒。 […]


尿路結石

腎結石=尿路結石?尿路結石原因、症狀!5招預防尿結石

尿路結石是指於泌尿系統形成之結石,泌尿系統包含了腎臟、輸尿管、膀胱與尿道,在這些部位出現結石時,皆歸類為尿路結石。本文除了會告訴您尿路結石的症狀、原因與治療方法外,《Hello醫師》也將提供5項預防尿路結石的飲食建議,一起從日常生活中做好泌尿道保健。 腎臟、輸尿管結石?認識尿路結石原因 尿液中除了水分之外,也會夾帶體內的廢棄物,如果尿液中水分太少(尿液濃度過高),廢棄物便容易被留在泌尿系統內,當廢棄物逐漸沉積,就可能產生結石。例如眾所周知的腎結石,即是尿路結石的一種;其他結石種類還包含當結石跑到輸尿管卡住時所產生的「輸尿管結石」、結石卡在膀胱的「膀胱結石」以及「尿道結石」等。然而腎結石和膀胱結石成因因稍有不同,以下進一步介紹。 腎結石原因 血液中的廢物有時會形成結晶體,聚集在腎臟內部。隨著時間的流逝,晶體可能會堆積形成堅硬的石頭。如果以下有這些狀況,更容易罹患腎結石: 水分補充不足。 正在服用某些藥物。 某些醫療方式導致尿液中某些物質含量增加。 腎結石形成後,身體會在可能的情況下排出結石。(同場加映:腎結石飲食禁忌與建議|預防結石、避免復發要吃什麼?) 膀胱結石原因 若膀胱的尿液長期未排清或含有異物,尿液可能會因濃縮與異物結合而形成結晶,最終變成膀胱結石。此外,反覆發生尿路感染可能傷及膀胱儲存或排出尿液的能力,進而產生膀胱結石。 導致膀胱結石常見原因包括 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又稱前列腺,攝護腺肥大又稱前列腺增大,簡稱BPH。攝護腺肥大容易導致男性膀胱結石,因為其阻礙尿液流動,妨礙膀胱的尿液排乾淨。 神經受損:當控制膀胱肌肉收緊或釋放的神經受損受損(由於中風、脊髓損傷或其他健康問題),則膀胱可能無法完全排空,此種稱為「神經性膀胱」的疾病將提高膀胱結石的風險。 膀胱發炎:有時由尿路感染或骨盆放射治療引起的膀胱發炎可導致膀胱結石。 醫療設備:膀胱導管(穿過尿道插入以幫助尿液從膀胱排出)、避孕裝置等物體可能會造成膀胱結石,而結石通常容易在這些設備的表面形成。 腎結石:體積較小的腎結石可能會從輸尿管向下進入膀胱,若無法排出則會逐漸形成膀胱結石。 尿路結石的種類 尿液結石成分不盡相同,主要分為以下5種: 草酸鈣(Calcium Oxalate Stones) 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 Stones) 磷酸銨鎂結石(Struvite Stones) 尿酸結石(Uric Acid Stones) 胱胺酸結石(Cystine Stones) 尿路結石症狀 腎結石症狀 小顆腎結石通常不會引起任何不適,但是較大的腎結石可能引發下列這些症狀: 腰側或後背(通常是單側)疼痛(或反覆的悶痛) 感覺噁心或想吐 輸尿管結石症狀 可以順利通過輸尿管的小結石並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是造成輸尿管阻塞的較大結石,會導致下列症狀: 腰側或後背(下肋骨下方 )疼痛 反覆的疼痛可能擴散到下腹部、鼠蹊部甚至陰部 噁心、嘔吐 膀胱結石症狀 若膀胱結石的體積已大到阻礙排尿或刺激膀胱壁,患者可能有: 下腹痛 小便時疼痛 頻尿(推薦閱讀:一天尿很多次、半夜還起床尿尿?可能是膀胱過動症) 排尿困難或尿流中斷 尿中有血 尿液混濁或異常深色 尿道結石症狀 尿道結石是小顆的結石在排出過程中卡在尿道中。症狀可能如下: 頻尿 血尿 解尿疼痛 尿失禁 尿路結石診斷與檢查 檢查尿路結石的方式包含: 血液檢查 身體檢查 尿液檢查 超音波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CT 檢查) 腹部X光檢查 尿路結石治療與手術 如果結石引起血尿、任何不適症狀或造成排尿困難,就需盡快處理。醫師會依據檢查發現結石的大小來決定治療方式,當結石過大或是難以處理的話,就會透過外科手術將結石取出。方式如下: 體外震波碎石術:具侵犯性小、治療簡單方便等特性,碎石機將震波,經過水及身體組織傳導,將震波能量聚焦到結石上,將結石粉碎變成細小的顆粒,將體內局部的結石打碎,並隨著小便排出。所以術後需要喝大量的水。 膀胱鏡碎石術: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之後,將有內視鏡的細管插入膀胱,醫師透過影像畫面找到結石,利用雷射或超音波等方式擊碎結石並沖洗掉。 輸尿管鏡碎石術:方式同膀胱鏡碎石術,但使用更細小的內視鏡以進入輸尿管,不過若因角度或是結石大小而無法順利進行時,可能會需要透過軟式輸尿管取石術。 經皮腎內視鏡取石手術: 以腎臟鏡從腰背側一個小傷口進入腎臟,利用雷射或超音波等方式擊碎結石並沖洗掉。 腹腔鏡輸尿管取石術:以腹腔鏡手術,進入體內輸尿管切開並取出結石,之後再將輸尿管縫合。(若在沒有腹腔鏡手術團隊的醫院,會以傳統開腹手術進行) 5招預防尿路結石,不怕腎結石、尿結石! 1. 喝大量的水 多喝水會稀釋尿液中導致結石的物質,每天喝至少兩公升的水,降低尿液濃度並且多排尿可預防尿路結石。 2. 吃富含鈣的食物 多吃鈣其實有助減少結石,因為食物中的鈣質會與腸道中的草酸鹽結合,進而減少草酸鹽的含量。草酸鹽會被吸收到血液中,經過腎臟排出後,尿液中草酸的濃度降低,與尿鈣結合的機會較小,導致腎結石風險降低。 3. 減少鈉攝取量 高鈉飲食會觸發腎結石,因為它會增加尿液中的鈣含量。因此,對於容易結石的人,建議使用低鈉飲食。依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6公克鹽),如果曾有過腎結石,請嘗試將每日攝入量減少至1,500毫克,有益維持血壓穩定與心臟健康。(延伸閱讀: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4. […]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1天超過8次就算頻尿!頻尿定義、原因、症狀、治療與飲食

你也許聽過有人笑說經常跑廁所尿尿的人是「膀胱無力」,但事實上,導致「頻尿」的原因可不只膀胱無力而已。喝太多水、吃到或喝到利尿的食物,甚至有些泌尿道疾病或膀胱疾病都會導致頻尿,一起來認識頻尿的定義、常見原因、治療方式以及飲食控制吧! 頻尿的定義 根據國際尿控協會(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的資料,頻尿指的是24小時內排尿8次以上;若夜間睡眠期間需上廁所超過1次,則屬夜尿(Nocturia )症狀。然而,若於白天飲用較多咖啡或茶水,也可能導致排尿次數超過8次,因此只要非長期性或未對生活產生影響,通常毋須接受治療。 頻尿合併以下症狀請盡快就醫 若除頻尿外,身體沒有其他不適,則可持續觀察症狀是否會隨生活習慣調整而改善,但有時頻尿僅是泌尿系統相關疾病的表現形式之一,患者還可能出現如下症狀: 血尿 尿液顏色偏紅或偏棕色 排尿疼痛 腰痛、下腹部痛 排尿困難或是尿不乾淨 急尿 發高燒 此時應立即前往醫院接受專業檢查,找出導致排尿異常與其他合併症狀的原因,及早進行治療。 5大常見頻尿原因 可能造成頻尿原因如下: 感染、疾病或是膀胱受傷 外力因素導致排尿次數增加 組織的肌肉、神經變化影響膀胱功能 特定癌症治療副作用(延伸閱讀:膀胱癌) 藥物或飲料增加排尿量 懷孕 其他可能引發頻尿的疾病與危險因子 除了頻尿,病患也可能經歷其他症狀,如尿尿時疼痛、急尿、排尿困難、無法控制膀胱、尿液顏色異常等症狀。會引起頻尿的疾病或身體狀況包含: 膀胱脫垂(Cystocele) 攝護腺肥大(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 膀胱結石(Bladder stones)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 間質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延伸閱讀:認識膀胱炎:原因、症狀、治療、檢查、預防) 腎臟感染,急性腎盂腎炎(Acute Pyelonephritis, APN) 膀胱過動症(Overactive bladder) 前列腺炎(Prostatitis,或稱攝護腺炎)(同場加映:攝護腺健康評估量表:了解症狀嚴重程度與保養方式) 放射治療(Radiation therapy)影響到骨盆和下腹部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陰道炎(Vaginitis) 精神問題:個性容易緊張焦慮或壓力大時, 可能會使自律神經失調,進而造成頻尿,但如果休息或睡著症狀便會消失,這類病人以小孩及職業婦女最常見。 神經問題:腦中風、阿茲海默症(或老人癡呆症)、脊髓損傷或是末梢神經炎等疾病,都有可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礙。 頻尿的檢查方法 出現頻尿症狀而去就醫後,醫師會要求病患做檢查,以便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頻尿,以便應用正確的治療。這些檢查可能為: 尿液檢查 超音波 視情況需求可能會進行下列檢查: 尿液細胞學檢查 電腦斷層攝影(CT) 膀胱鏡 細菌感染引發的頻尿症狀需透過抗生素治療。 頻尿的治療方法 治療頻尿可以分為藥物、導尿訓練及心理建設等的基本原則,但一定要針對引起的原因治療,例如: […]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來不及到廁所就尿出來?尿失禁種類與定義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是一種症狀,有許多疾病會導致其發生。根據國際尿控協會(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的資料,尿失禁的定義為下泌尿道功能障礙,無法經意識控制而漏尿,是可被察覺的,會造成個人社交或衛生方面的困擾。一說到尿失禁,許多人會直接聯想到老人,但其實尿失禁可能發生在各個族群,本文將詳細帶你認識尿失禁。 尿失禁原因?認識人體控制尿的機制 人體的下泌尿道包括膀胱、內括約肌、尿道、外括約肌及骨盆肌筋膜等結構,當膀胱儲存尿液時,膀胱的逼尿肌在乙型交感神經接受體(β Adrenergic receptors)的作用下維持放鬆,且內括約肌在甲型交感神經接受體(α Adrenergic receptors)的作用下收縮,中樞神經系統也會協調兩者,達到儲存尿液的作用。 而「排尿」動作必須結合神經系統與膀胱、尿道、骨盆肌肉等,才能順利完成。當人想要排尿時,人的意識會控制外括約肌放鬆,搭配副交感神經,幫助調控膀胱的逼尿肌收縮,如此一來,膀胱就會排空尿液。 不論是在儲尿或排尿階段,只要這一連串的任何一個環節出錯,就可能導致排尿控制出現功能障礙,發生尿失禁的現象。 尿失禁的常見原因 造成尿失禁的原因很多,可以先大致分成暫時性尿失禁和長期的尿失禁。(推薦閱讀:尿失禁的治療與預防:凱格爾運動練骨盆底肌) 暫時性尿失禁 指的是因為飲食、藥物或其他醫學狀況刺激膀胱,讓你一直跑廁所。有些飲食有類似利尿劑的作用,如: 飲食:咖啡因、含酒精或無酒精飲料、氣泡水、甜味劑、巧克力、辣椒和柑橘類水果。 藥物:治療心臟疾病或高血壓的藥物、鎮定劑或肌肉鬆弛劑。 其他醫學狀況: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便祕、譫妄症(Delirium)或萎縮性陰道炎(Atrophic vaginitis)。 長期的尿失禁 長期的尿失禁可能是因為較嚴重的疾病,或是身體狀況改變所引起的,例如: 懷孕 生產 年紀漸長 更年期(Menopause) 動過子宮切除術 攝護腺肥大(Enlarged prostate,或稱前列腺腫大) 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又稱前列腺癌)(同場加映:攝護腺癌:發展緩慢、早期症狀不明顯) 尿路結石 神經失調 尿失禁種類與症狀 尿失禁大致可以分成五個種類,造成原因也不盡相同: 1. 應力性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在腹部壓力增加時,例如咳嗽、打噴嚏、提重物、運動時,患者會不自主地排出尿液。 致病原因包含: 患者因為老化、多產或手術等原因,造成骨盆肌肉及支撐構造無力。 肥胖、懷孕時的子宮變大等因素,造成腹腔內壓力增加。 2. 急迫性尿失禁(Urge incontinence):患者在感覺到強烈的尿意後,短暫的時間內,尿液即不自主地流出,且有尿急、頻尿和夜尿等症狀。致病原因如: 大腦皮質無法控制逼尿肌收縮,如中風、癡呆、腦瘤、薦骨以上脊髓病變。 膀胱過度受刺激:如膀胱過動症、膀胱炎、膀胱腫瘤等。 長期插尿管造成膀胱容積變小。 攝取大量咖啡因、酒精或液體而導致急迫性尿失禁。 3. 滿溢性尿失禁(Overflow incontinence):膀胱過度飽漲而不自主的漏出尿液。主因為神經傳導路徑的損傷,造成膀胱功能異常,稱之為神經性膀胱。患者會有頻尿、尿急、排尿困難、尿流無力和排尿不乾淨的症狀。致病原因如:尿道狹窄、攝護腺肥大造成的膀胱出口阻塞。 4. 功能性尿失禁(Functional incontinence):因行動不便、老年癡呆、意識不正常之因素,在不當的時間與地點不能控制地排出尿液,或來不及到達廁所而形成尿失禁。(延伸閱讀:飲食運動皆有效!5招預防阿茲海默症) 5. 混合型尿失禁(Mixed incontinence):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尿失禁類型的症狀。 尿失禁併發症 可別以為尿失禁只會影響排尿,尿失禁也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如: 皮膚問題:尿失禁會造成皮膚紅癢、起水泡或潰瘍,甚至皮膚感染。 泌尿道感染:尿失禁可能引發重複泌尿道感染。 心理層面:尿失禁很可能會對心理方面造成影響,比如自卑、憂鬱等,甚至會影響到人際和社交關係。 尿失禁高風險族群 可能會增加尿失禁的風險包含: 性別:女性較男性尿道短,容易有尿失禁的狀況。 年紀:年紀愈大,膀胱和尿道的肌肉就會愈鬆弛,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過重:過重會增加對膀胱的壓力,也會壓到周邊的肌肉,過重的人就可能在打噴嚏或咳嗽的時候漏尿。 抽菸:菸草會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家族病史:如果近親有尿失禁的狀況,特別是急迫性尿失禁,則會有較高的機率會有尿失禁的情況。 其他疾病:糖尿病或神經系統疾病也都可能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尿失禁診斷方式 醫師可能會先問診,包含詢問患者過去的病史、目前使用的藥物、有無出現尿失禁的症狀等。並觀察病患的排尿日誌,如飲水量、漏尿量、失禁發生時機等。醫師也會透過理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測,診斷患者是否是尿失禁,也可以排除是否為其他泌尿系統的問題。 理學檢查:包括心智身體狀況及神經泌尿系統檢查,評估病患的運動、感覺神經機能及神經反射等,也可能會進行排尿後餘尿檢測(Post-void residual urine,簡稱 PVR)。 實驗室檢測:尿液檢查、膀胱鏡檢、尿動力學檢查、護墊測漏試驗。 【點我前往泌尿健康專區】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