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健身

運動與健身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關鍵,不只肌肉會因此強健,各個器官能正常運作,也可以「振奮人心」。你知道什麼是 心肺耐力 、 平衡度/柔軟度 、 肌力訓練 嗎?你可以在這個類別了解 安全的運動健身方法 、 減重運動 方式、 健身相關知識 ,幫自己找到運動的 動力與目標 。

基礎知識

運動健身

不想當泡芙人?減重先減脂!4招快速降低體脂,穿回S號褲子!

多數人認為少吃多動就會瘦,所以努力節食、花很多時間運動,但有時方法不對反而成效不彰,久了不僅沒瘦,更打擊持續運動的信心。 《Hello醫師》為你整理4個快速降體脂的方法,幫助你甩開游泳圈、蝴蝶袖,重拾窈窕健美身材。 1. 訓練肌肉 藉由力量訓練(Strength training)和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可以讓身體在休息時燃燒更多的卡路里,並使骨骼肌更強壯。 研究發現,每週2~3次的力量訓練,可減少內臟脂肪。做12週的力量訓練比起單做有氧運動,更能有效減少整體脂肪量和腹部脂肪,建議可做伏地挺身(Push-Up)、側蹲(Lateral Squat)、分腿蹲(Split Squat)等運動,或利用彈力帶、啞鈴等,利用阻力和負重幫助鍛鍊肌肉。 2. 從事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是脂肪燃燒的有效方法。研究發現,做愈多有氧運動,就愈能減少腹部脂肪。建議每週進行150~30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或每天做20~40分鐘的有氧運動,例如跑步、快走、騎自行車和游泳等,都是入門級的簡單運動。 3. 嘗試高強度間歇訓練 高強度間歇式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又稱HIIT)是由高強度與低強度運動,穿插交替的爆發性訓練運動,並能有效促進脂肪燃燒。一項針對年輕男性的研究發現,每週做3次20分鐘的HIIT,即使飲食或生活方式不變,12週內仍能平均減掉2公斤的體脂,其中17%是腹部脂肪。 此外,比起有氧運動,HIIT能在短時間內燃燒更多卡路里。在相同時間長度下,HIIT比一般運動,如騎自行車或慢跑等,能燃燒多30%的卡路里。若欲嘗試HIIT,可先試著快跑30秒,然後慢跑或步行1~2分鐘,並重複循環15~20分鐘。 4. 生活多動少坐 日常生活中讓自己保持在「動」的狀態,可提高減脂效率。許多方式皆可增加每天的活動量,例如上班不搭電梯改走樓梯;下班搭公車或捷運,或提前1~2站下車走回家、不搭交通工具而直接走路回家更好。在家時,可邊看電視邊站著動動身體。假日則可以和家人或朋友到戶外走走。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運動健身 相關文章

運動健身安全

膝蓋韌帶受傷怎麼辦?認識膝蓋韌帶作用,教你3招預防韌帶拉傷

打籃球時,許多精彩運球和假動作過人,都仰賴基本功的鍛鍊,而為了順利達成華麗的腳步切換,膝蓋與小腿之間的平衡與方位轉換,皆有賴將骨頭連結在一起的韌帶(Ligament)。 然而,若在運動過程中不小心發生碰撞或摔倒,亦可能傷害到脆弱的膝蓋韌帶,導致韌帶發炎或斷裂,若未妥善接受治療、照護及復健,甚至可能留下永久性的傷害,影響未來運動表現與關節活動度。 究竟膝蓋韌帶受傷該如何處理?又該如何預防運動傷害?本文將為您介紹常見膝部韌帶的分類與作用,並提供膝蓋韌帶受傷的治療,以及預防運動導致韌帶傷害的3個小技巧。 膝蓋韌帶有哪些? 膝關節(Knee joint)是幫助維持人體直立與移動的重要部位,一旦膝關節嚴重受損,我們不是得坐輪椅,就是只能拄著拐杖行走。 膝關節主要由股骨(Femur)、脛骨(Tibia)、髕骨(Patella)以及腓骨(Fibula)組成,而為了將這4根骨頭連在一起,我們需要4條強健又有彈性的韌帶,分別為外側副韌帶(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內側副韌帶(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前十字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以及後十字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以下介紹它們各自的主要功用: 外側、內側副韌帶:以右腿為例,外側側韌帶位於膝蓋右側,左側則為內側側韌帶,兩者共同維持關節的穩定以及橫向移動。 前後十字韌帶:十字韌帶位於脛骨與股骨之間,兩者前後交錯呈現X形,與副韌帶相反,十字韌帶主要負責控制前後移動,肩負著連結股骨與脛骨的任務,少了它的幫忙,脛骨便會滑脫。此外,您可能也有耳聞過前十字韌帶撕裂這個鼎鼎大名的運動傷害,膝部劇烈且快速的扭轉是造成十字韌帶斷裂的主因。 為什麼韌帶會受傷、斷裂? 韌帶相較於肌腱(連接骨頭與肌肉的組織)的彈性較差,因此容易在遭受突如其來的劇烈撞擊或衝擊時發生受損,而其中又以前十字韌帶(ACL)斷裂或受損最為常見。 十字韌帶斷裂好發於球類運動過程,例如打籃球時爭搶籃板,落地後膝蓋遭受衝擊的同時,又迅速轉移方向移動,可能會過度扭轉膝蓋並造成韌帶撕裂。 此外,許多機車騎士發生車禍時,也可能因膝蓋側邊遭受車輛撞擊,造成內側副韌帶(MCL)斷裂。 膝蓋韌帶拉傷分3級!輕者發炎,重則斷裂 當膝蓋遭受側向撞擊,發生扭傷時,則韌帶可能會依受損程度分為以下3種情況: 韌帶發炎或輕微受損:當韌帶發生輕微拉傷,或膝蓋長期承受過度壓力而發生退化,便可能出現疼痛及發炎症狀,好發於家庭主婦、清潔人員、搬家工人或年長者。(延伸閱讀:什麼是女僕膝?膝蓋滑囊腫脹發炎所致) 韌帶撕裂傷:韌帶組織有部分撕裂,患者可能會在當下聽到「啪」的斷裂聲,並伴隨劇烈疼痛,膝蓋處亦會出現血腫現象。 韌帶斷裂:韌帶完全斷裂,患者需透過手術重建韌帶並搭配復健治療。 若你發現膝蓋有腫脹、疼痛或於活動時出現卡住的情形,請盡快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 膝蓋韌帶受傷的治療方法 針對輕、中度韌帶損傷或韌帶發炎,通常可透過熱療或電療,減緩發炎反應,促進韌帶組織自行修復,或採用局部類固醇注射的方式,搭配消炎止痛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另外,患者亦可與醫師討論,自費採用「增生療法」,透過將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注射至患部,以幫助韌帶修復,縮短傷後恢復期。 然而,若膝蓋韌帶已完全斷裂,則需接受膝關節韌帶重建手術,透過自體或異體移植的方式,截取其它部位的韌帶或肌腱,如髕骨韌帶、股四頭肌肌腱或後腿肌腱,以重建斷裂韌帶,或使用人工材料重建,但其穩定度則較差。 3招避免運動傷害,降低膝蓋韌帶拉傷風險 韌帶雖有一定的彈性,但還是屬於相對脆弱的部位,一旦韌帶發生斷裂等情形,除了需要透過手術重建之外,術後的復健過程相當漫長,不做治療雖然仍能維持行動,但是骨頭容易有脫臼與磨損的問題,需要透過護膝或強健的肌肉,來避免半月板(Meniscus)磨損。 除了韌帶以外,運動傷害可能影響的部位還有包括肌腱、肌肉甚至骨頭。因此最好在運動前中後做好以下3點,讓運動傷害的機率降到最低。 運動前暖身:暖身可以喚醒身體的肌肉,讓它們準備好進入運動狀態,建議可以嘗試動態暖身來獲得更好的熱身效果。 運動後伸展:在激烈的運動之後,肌肉會呈現膨脹緊繃的狀態,此時利用拉筋來幫助肌肉放鬆,可以避免隔日的肌肉痠痛等問題。 循序漸進:除比賽情況外,運動時最好能夠先從緩和再進入激烈,例如重量訓練時,可以先選擇輕重量,待身體適應後,再加重到訓練重量。此外,運動時也應以安全為最高守則,以籃球為例:避免不必要肢體碰撞及負擔較大的腳步動作,可以減少發生運動傷害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運動健身安全

動態暖身新概念!5招讓您肌熱筋開

說到運動前的暖身(伸展)方式,如果還停留在伸展肢體、拉筋的傳統暖身方式,那可就落伍囉!本文將為您介紹現在最夯的動態暖身(Dynamic warm up)以及5個暖身動作,透過不間斷的連續動作,讓您的肌肉能夠真正「暖起來」。 動態暖身厲害在哪? 比起靜態的肢體伸展,動態暖身除了可以促進血液流動,讓肌肉準備好面對接下來的運動或訓練,也能避免暖身不足,造成的運動傷害。根據國際體育物理治療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的一篇研究指出,不論是動態或是靜態的伸展都對於增加柔軟度,提高肢體活動度都有正面的影響,但是對於運動員比賽前的熱身,或是進行任何激烈運動前的暖身來說,動態暖身比較有提高運動表現的效果。另外,根據歐洲應用生理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的研究顯示,靜態的肢體伸展,之所以不能帶給肌肉足夠的暖身,其一是伸展時間過短;為了避免帶給關節或筋骨不適,伸展時間通常不超過一分半,其二則是伸展動作的暖身強度不足,無法達到熱身的效果,而暖身運動的重點就在於讓身體熱起來,以免在之後的更高強度運動或訓練中受傷 靜態暖身沒有用嗎? 靜態暖身比較適合關節活動度較差的人,或是老人作為運動前的暖身運動,為的是避免較為激烈的動態暖身運動,會對肌肉或關節造成傷害;如果您要進行較要求肢體柔軟度的訓練或運動,那麼使用靜態伸展作為暖身方式也有相當幫助;換個角度來看,靜態的伸展反而適合當作運動後的收操,因為肌肉在運動完後會處於緊繃的狀態,這時透過伸展將繃緊的肌肉拉伸,可以減輕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5個動態暖身動作 以下提供5個常見的動態暖身動作,順序或組數可以按照個人自由安排,暖身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左右。不管今天下班後要去健身房或夜跑,都可以在運動前試著做做動態暖身,體驗不同的感覺。 踢臀跑(Butt kicks):呈跑步姿勢,其中一隻腳利用大腿後側肌群將小腿帶起,腳跟需自然地抬起踢到臀部,同時另一隻腳落地,交替進行該動作。 高抬腿(High knees):呈跑步姿勢,兩腳大腿交替提起,大腿提起時,跟上半身大概會呈90度,上半身保持直立,避免駝背,慢慢向前跑動。 抱膝向胸(Knee tuck):將單腳抬起,雙手環扣膝蓋順勢將大腿往胸口方向加壓,之後將腳原地放下,換另一隻腳重複同樣動作。 弓箭步轉體(Lunge with twist):踏出其中一腳,呈弓箭步姿勢,兩手交握於身前(類似抱拳姿勢),若踏出腳為右腳,則上身轉向右側,轉幅大約90度,之後回正起身,換腿進行相同動作。 手臂過肩畫圓(Overhead arm circle):雙手向上伸直,手指朝向天花板接著往後畫一個大圓,回到原本的位置,將整個動作連貫起來,重複進行數次後,改成往前進行畫圓的動作,跟往後的方式相同,一樣重複進行數次。


運動健身安全

跑步受傷很常見!8種跑步運動傷害你中幾個?

慢跑好處多,而且跑步不需要任何多餘的器材就能訓練,是許多人熱愛的有氧運動,甚至近年參加路跑的人也愈來愈多。也因為跑步是如此高人氣的運動,因為跑步受傷的人數也想當可觀,以下將味大家列舉八種常見的跑步運動傷害,以及改善的方法。 1. 肌肉拉傷(Muscle strain) 肌肉拉傷是由於肌肉過度延展,而產生撕裂的情況。暖身不足便進行激烈的運動,是造成肌肉拉傷的主因。受傷時,傷者可能會感到肌肉有「啪」的斷裂感,隨後便可能出現瘀青、腫脹等情形。大腿前側、後側的肌群,以及小腿,都是常見的拉傷部位。此症狀的應急處理方式為 RICE: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抬高患部 (Elevation)。 2. 腳踝扭傷(Ankle sprain) 腳踝扭傷,主要是由於負責穩定和支持腳踝的韌帶,因延展過度而產生撕裂傷。腳踝扭傷發生在跑步的情況,經常是因為腳的落地方式錯誤,或是因腳步沒踩穩,而使腳踝落地時彎曲幅度過大。在患部處理方面,上一點提到的 RICE 方法依然適用。 3. 水泡(Blister) 不只跑者,水泡可能是每個人多少都有過的經驗。鞋子尺寸不合、鞋後跟或襪子磨腳、一次增加太多運動量等,都可能使人冒出水泡。水泡通常會在 1~2 個禮拜內自行痊癒,但若長得較大,碰到時太痛,想要自行刺破的話,記得所使用的針一定要經過酒精消毒,且刺破後要用清水和肥皂清洗傷口,以免感染。如果把凡士林塗抹在患部或易起水泡的地方,就可以減少皮膚與鞋子的摩擦,避免疼痛或水泡生成。(推薦閱讀: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4. 跑者膝(Runner’s knee) 跑者膝是常見的跑步傷害,可能是由於臀部和腿部肌肉無力,或跑步姿勢不正確,而造成膝蓋髕骨磨損。跑者膝在上下樓梯,或是進行深蹲等動作時,會因為體重壓迫,讓膝蓋疼痛的程度更加明顯。(推薦閱讀:膝蓋外側痛!跑者膝、髂脛束症候群的原因與症狀) 5. 脛骨疲勞性骨膜炎(Shin splint) 又稱前脛骨症候群,指的是跑者的脛骨發生疼痛的狀況,好發於前側脛骨和有扁平足的人身上。脛骨疲勞性骨膜炎也容易出現在沒有跑步習慣,卻一次跑了 10 幾 20 幾公里的新手身上。跑鞋不合腳或是品質太差,也容易造成這個現象,但是換一雙合適的跑鞋,就可以幫助衝擊力的吸收,減輕腿部負擔。脛骨疲勞性骨膜炎基本上多休息就能恢復,做些伸展運動,也有助於舒緩疼痛。 6. 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 此種骨折不是骨頭真的斷掉,而是因為運動量過大,或激烈運動前暖身不足,而使骨頭產生小裂痕。疲勞性骨折跟脛骨疲勞性骨膜炎的症狀類似,也都好發於脛骨,但前者的危險程度更高,可能會造成患者行走困難,甚至會讓患者需依靠柺杖才能移動。若疑似有疲勞性骨折,建議停止運動,並尋求醫師幫助,以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7.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 指的是從腳跟延伸到腳趾的筋膜,產生發炎的症狀。足弓較高、扁平足或小腿肌較緊的人,是此症的好發族群,且通常腳後跟與腳掌會特別容易感到疼痛。患者可以藉由伸展運動,如踮腳尖,或按摩腳底、冰敷,來減輕疼痛。(推薦閱讀:走路好痛?足底筋膜炎這樣做復原快) 8. 阿基里斯腱炎(Achilles tendonitis) 又稱肌腱炎,是當位在小腿後側的阿基里斯腱發炎,大多是因為突然增加運動量或頻率而造成的。阿基里斯腱炎的疼痛,和足底筋膜炎一樣,可以透過伸展、按摩和冰敷紓緩。 如何在跑步時避免運動傷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舒適、合腳的鞋子,就有助於減低運動傷害的發生機率。此外,運動前做足暖身運動,使身體對訓練目標有充分的準備,才是讓跑者們動得安全、跑得健康的王道。


運動健身安全

受傷後要冰敷還熱敷?這樣分辨就對了

很多人可能都不清楚,受傷後到底該冰敷還是熱敷,還是兩種方法交替使用?以下透過介紹冰敷和熱敷的原理、效果,我們將讓大家一次看懂兩種方法的個別適用情形。 冰敷適急性傷害如跌倒撞傷 冰敷的功效原理:冰敷能減少局部血液循環,有麻痺、緩解疼痛、腫脹、發炎和出血的效果。 冰敷的適用症狀:冰敷適用於急性受傷後的 48 小時內,如跌倒、撞傷,以及過度伸展或收縮。當患部因為這些傷害而感到疼痛、發紅、發熱和腫脹時,冰敷可以稍微止痛、消腫和消炎。 不適合冰敷的症狀:冰敷不適合用於重大傷害,或關節炎(Arthritis)之類的慢性傷害。 冰敷的方式:將用冷水浸濕的毛巾稍微擰乾,即可冰敷。或者也可將裝袋的濕毛巾或水袋,放入冰箱 15 分鐘再使用。注意別直接將冰塊放在皮膚上,冰敷的時間也不要太長,每次最好不要超過 20 分鐘,以免凍傷。 (同場加映:休息冰敷按摩~8居家療法舒緩偏頭痛) 熱敷促循環  適慢性和疲勞傷害 熱敷的功效原理:熱敷可以促進局部血液流通,達到舒緩緊繃肌肉的效果。 熱敷的適用症狀:熱敷適用慢性或疲勞性的損傷,例如長時間姿勢不良造成的肌肉拉傷,或是大量運動後的肌肉痠痛。此外,熱敷也適用於肌肉痙攣,以及關節的僵硬和疼痛。 不適合熱敷的症狀:熱敷不適用於急性損傷,如跌倒、撞傷,並且不適合在這些傷害發生後的48小時內使用。 熱敷的方式:可用暖暖包,或用浸過熱水的毛巾熱敷患部。記得每次熱敷不應超過 20 分鐘,也不建議一邊睡覺一邊熱敷,以免燙傷。 (同場加映:落枕怎麼辦?秒懂脖子扭到原因和治療) 冰敷和熱敷的注意事項 有糖尿病(Diabetes)或有神經損傷的人,在冰、熱敷時都要格外小心。進行時建議用另一層毛巾,把冰敷或熱敷袋與皮膚隔開。 有開放性傷口,或皮膚對溫度變化有過敏反應的人,請不要冰敷或熱敷。 (同場加映:神經肌肉都要它~9種食物高鎂又健康)


平衡/柔軟度

就是這5種運動!幫助你改善坐骨神經痛

很多患有坐骨神經痛的人,大多都會靜靜地躺在床上休息,舒緩疼痛帶來的不適。不過通常休息短短一至二天後疼痛就會再復發,這時候如果還是保持休息、不動狀態,就會造成身體背部肌肉與脊椎組織因為缺少運動,讓原本能夠支撐身體背部的力量降低,進而導致背部受傷、拉傷,接著引發一連串除了原有的坐骨神經痛之外,其他更多的痛疼。 因此藉由運動、伸展,讓身體活動起來,是一個有效減緩疼痛的好方法。不同的活動姿勢,可以促進身體加強吸收所需要的營養素與體內循環,進而提升椎間盤健康,降低坐骨神經的壓力。下列將提供五項運動來改善坐骨神經痛。 1. 曲膝貼胸,再慢慢將雙腿伸展開來 開始這項伸展運動之前,你得先準備好能平躺的墊子或地毯,另外還要有小枕頭或厚厚的書本,將頭部墊高。平躺下來後,將兩側膝蓋慢慢彎曲貼近胸部,大腿與小腿盡量各自保持直線,將力量均勻分散在臀部兩側,緩緩的讓上半身鬆弛後,再將下巴微微的往內收。接著把一邊的膝蓋彎曲靠近胸口,再用雙手抱握住膝蓋。這項運動的目標是要改善你下背部的彎曲柔軟度。 提醒你:握住膝蓋的強度要慢慢增加,直到可以接受的最大力量為止,之後慢慢釋放回平躺姿勢。這整個伸展運動,大約 20~30 秒的時間,請你在過程中調整,讓吸呼順暢。接著再改成抱握住另一邊的膝蓋,雙腳交互替換,重複進行這項伸展運動三次。 (同場加映:膝關節僵硬~5個運動幫助恢復柔軟度) 請注意: 脖子不要用力、扭轉胸部或肩膀。 只在你感到舒適程度的範圍內,進行伸展。 如果想要將這項運動稍作變化,可以將膝蓋伸直後再進行其他動作。 2. 活動、伸展坐骨神經 首先,請準備好能平躺的墊子,小枕頭、或厚厚的書本,並將頭部墊高。接著膝蓋彎曲,兩腳靠攏併在一起與臀部同寬,大腿、小腿用力伸直,然後緩緩讓上半身鬆弛,再將下巴微微的往內收。 接著把一邊的膝蓋彎曲靠近胸口,再用雙手抓住大腿後側肌肉,再來就緩慢的將膝蓋拉直,並讓整隻腳向身體靠攏,儘量維持這個姿勢 20~30 秒的同時,請保持深呼吸。之後換成將另一隻腳膝蓋彎曲,重複先前所有動作,如此兩隻腳交互替換、反覆這項伸展運動三次。這項運動的目標是要讓坐骨神經與腿後肌群更活絡。 請注意: 當你在伸展時,請不要對下背部施加任何壓力。 如果你感到不舒服、疼痛、麻木或是刺痛,請立即停止。 (同場加映:膝蓋又痛又僵硬~可能是得了骨關節炎) 3. 伸展背部 首先,面向地板以腹部著地,並用雙手的手肘支撐上半身,雙肩挺住,儘量將脊椎拉長,脖子也盡可能伸長,然後維持脖子伸長的狀態,並將雙手往下壓,讓身體的背部呈現弧形。如果運動的姿勢正確,讓身體背部呈現弧形的過程中,你會感覺到腹部肌肉緩緩的伸展開來。記得讓這個伸展的動作維持 5~10 秒,並且保持深呼吸。請重覆這運動八至十次。這項運動是要讓脊椎可以反向的伸展、活動。 請注意: 脖子請不要向後彎。 臀部請貼在地面。 在你覺得舒適的程度內,盡可能的伸展。 (同場加映:手肘疼痛難耐?不運動也可能得網球肘) 4. 站立,伸展腿部後側肌肉 首先,挺直站立後,抬起一隻腳,並將腳放在定點支撐住。此時兩隻腳分別保持挺直,抬起的那一隻腳,儘量將腳掌往下壓平,同時也儘可能讓背部維持筆直,之後再將身體緩緩向前傾斜,這動作維持  20~30 秒,並且保持深呼吸。接著請雙腳交替,重覆這運動二至三次。這項運動的目標是要伸展、拉開腿部的後側肌肉。 請注意: 在覺得舒適的範圍內進行伸展運動。 運動時,下背部請不要呈現弧形。 5. 平躺,伸展臀部 這項運動的用意,是要讓梨狀肌(Piriformis muscle)獲得伸展、拉長。首先,背部平躺,並且用柔軟小枕頭或厚厚的書本,將頭部墊高。將左腳用力彎曲,再將右小腿彎曲抬起放在左大腿上。接著雙手緊緊抱住左大腿,往身體的方向施力,請注意,此時你的尾椎骨仍然要貼著地面,臀部維持筆直狀態,這時你可以感覺到右邊的臀部的伸展。維持這個動作 20~30 秒鐘,並且保持深呼吸。接著請重覆這運動二至三次。 請注意: 如果無法用雙手抱住大腿,可以改用毛巾圍住大腿,再用手拉毛巾。 尾椎骨請不要離開地面。 骨盆請一直保持筆直的姿勢。 (同場加映:背痛閃腰常常來?不良姿勢馬上改善)


其他健身相關

愈痛愈要動!改善慢性疼痛就靠3運動,6大功效你知多少?

當身體疼痛時,一般人的立即反應通常是休息。對急性疼痛(Acute pain)而言,休息可能有幫助,但若是慢性疼痛(Chronic pain),卻可能讓疼痛時間變得更久。 一般而言,慢性疼痛通常會持續好幾個月,甚至於好幾年。透過適度運動,不僅可緩解慢性疼痛的症狀,也能改善慢性疼痛所引起的心理問題。《Hello醫師》向你說明為何運動能改善慢性疼痛、哪些運動對慢性疼痛最為有效。 運動為何能改善慢性疼痛? 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眾多,諸如頭痛、慢性疾病、關節炎、癌症或肌肉骨骼問題等。患有慢性疼痛時,人通常會下意識避免會造成疼痛的活動,然而適度運動可緩解疼痛、改善疼痛加劇的惡性循環。 相對於不運動者,運動者更擅於調適疼痛,心理狀態也更正面積極。運動之所以能改善疼痛,主要原因為心血管功能的強化。此外,運動也能讓身體更靈活、更有彈性,全面提升生、心理健康。 運動改善慢性疼痛的6大功效 減少疼痛復發反應 降低疲勞 改善情緒 改善與憂鬱、焦慮有關的症狀 改善睡眠品質 改善姿勢 哪種運動對改善慢性疼痛最有效? 伸展運動:如瑜伽、太極拳,此2種運動的運用部位較多,能提高身體的靈活度,並緩解疼痛。 力量訓練或阻力訓練:如伏地挺身或二頭肌彎舉,來加強訓練支撐關節的肌肉,或是藉由重量訓練、阻力繩、水中運動,並搭配個人的體重,執行強化肌肉力量的訓練。 強化心血管的有氧運動:如騎自行車、游泳或步行。根據一項針對膝蓋骨關節炎患者的研究,維持步行運動8週,患者的疼痛會明顯降低。 請記得最初從事運動時,速度要緩和,以免運動傷害或讓疼痛變得更加劇烈。建議最好尋求專業的運動教練,提供適切的安排、指導與照護。 開始前,請先看這4個運動小撇步 先諮詢運動方面的專業人士:如果您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在開始您的運動計畫前,請尋求專業健身教練的協助。 從小地方開始著手:與其一開始運動時,就專注在身體疼痛的地方,應該先從讓全身都能簡單運動的基本動作著手。 輕度疼痛很正常:在您剛開始運動時,可能會產生一些疼痛,請稍微忍耐這些不適。儘可能慢慢的克服這些不舒服感覺,並不要因此感到挫折。 找個同伴一起運動:有人與您相陪伴,運動時將會得更積極、活絡。彼此之間互相支持、鼓勵,是運動時的最佳動力,也讓運動變得更有趣,進行時更認真、賣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平衡/柔軟度

膝關節僵硬~5個運動幫助恢復柔軟度

膝蓋僵硬,不再軟Q, 很多以前能做的動作現在都做不到嗎? 如果這是你正在經歷的狀況,建議開始積極地建立運動習慣。不知道怎麼動沒關係,以下介紹了5種對膝蓋有益的簡易運動,趕快動起來吧! 1. 大腿後側伸展 首先仰臥在地板上,把身體放鬆。 用毛巾或皮帶繞過一隻腳的腳底。 把被毛巾或皮帶套住的腳抬起,並用毛巾或皮帶讓那隻腳保持伸直。 維持這個動作30秒,大腿後側肌肉應該要有伸展的感覺,膝蓋後側也會被拉伸。 慢慢地把腳放下。 每隻腳各做2次。 2. 大腿前側伸展 側臉貼著地板趴著。 用毛巾或皮帶套住小腿的脛骨。 彎曲膝蓋,並用毛巾或皮帶,盡量將腳跟往臀部的方向拉,伸展大腿前側的肌肉。 維持30秒再放鬆。 雙腿各重複2~4次。 3. 膝關節彎曲 雙腳伸直趴在地上,若不舒服可以在膝蓋下面墊軟毛巾。 將一隻腳的膝蓋彎曲,讓腳跟碰到臀部,並來回踢動雙腿。若膝蓋疼痛得無法彎曲,可以伸直著腿做,只要儘量將腿抬高即可。 雙腿重複這個動作8~12次。 4. 小腿肌伸展 先扶著桌椅或牆面保持平衡。 一腳彎曲,一腳往後踩一大步伸直,讓腳跟抵住地板,伸直的那隻腳就會得到伸展。 維持20秒不動。 雙腿各重複這個動作2次。 5. 跪姿抬腿運動 先仰躺,再用手肘把上半身撐起來。 輕輕彎曲一隻腳的膝蓋,讓腳掌貼地,並讓另一隻腳保持伸直的狀態。 試著伸展伸直的那隻腿,並將它慢慢抬起。 維持這個姿勢3秒再放下,在空中伸直和放回地面的過程中,在運動的那隻腳的肌肉應全程保持用力、緊繃。 雙腿各重複這個動作10次。


肌力訓練

脂肪練不出肌肉!這些健身迷思錯很大

您曾經聽過先吃胖再練壯的說法嗎?事實上,所謂吃胖只會讓身上累積更多的脂肪,如果沒有同步進行重量訓練,只會讓您與理想體態漸行漸遠。Hello醫師今天將破除健身常見的迷思,希望對您擬定運動計畫或是飲食控制,都有所幫助。 脂肪其實無法練成肌肉 這是許多人常有的迷思。其實脂肪和肌肉是不同的組織,不只脂肪無法練成肌肉,肌肉也不會因為缺乏訓練而轉化為脂肪。脂肪可以透過健康飲食和運動燃燒卡路里(Calorie)來降低,肌肉則能透過重量訓練來逐漸增加。 即便如此,若您完全切斷食物攝取,以禁食的方式想快速降低脂肪的同時,肌肉也可能會因此而流失。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避免辛苦練成的肌肉跟著脂肪一起離家出走,以一位70公斤的成人為例,一天應攝取120公克左右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 重訓可增加肌肉量 印度教三大主神裡的濕婆,同時代表了破壞與再生,而肌肉的增加方式也是同理。當您經由重量訓練操遍全身,肌肉纖維會因為鍛鍊而受到損傷。透過休息,人體會自行修復受損的肌肉纖維,同時增加肌肉量來強化人體,使肌肉能夠應付更艱難的訓練。 固定時間量體重較準確 您是否有開始進行規律健身後,一兩個禮拜後量體重,卻發現變胖了?我們必須先了解,體重是很容易產生浮動的數值,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體重的變化。因此,為了盡量使體重數值有參考價值,您應該在固定的時間測量自己的體重,例如:每天早晨起床排便後,由於此時尚未進食,體重的測量會更準確。以下為可能影響體重變化的因素: 飲食 身體含水量 壓力 訓練 肌肉增加讓身材更緊實 若您體重確實增加了,其實不需要擔心。由於肌肉的密度比脂肪高,同樣1公斤的肌肉跟1公斤脂肪相比,1公斤肌肉體積比較小且密度也會比較高,因此,體重增加可能是因為肌肉增加的速度,比脂肪減少的速度快,但是當您照鏡子時,可能會發現雖然體重上升,但身材卻變得更緊實苗條。當然,體重增加也有可能是很簡單的原因,就是您吃多了。 另外,許多人可能聽過一個說法:肌肉比脂肪重,這是錯誤的觀念,應該說,同樣重量的肌肉與脂肪,脂肪的體積就會大很多,看起來也就比較「大隻」,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像以前物理課學過的,1公斤棉花和1公斤鐵,其實是一樣重的,但是兩者的體積和密度不一樣,把棉花想像成脂肪,鐵就是肌肉,所以一樣重的兩個人,肌肉多的人,看起來就會瘦很多。


其他健身相關

不穿鞋慢跑可以嗎?赤腳跑步優缺點告訴你

現代人可能很難想像要是不穿鞋該如何出門,因為不管是上班、上學、辦事或運動,我們都不太可能真的打赤腳。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行,各種新科技跑鞋推陳出新,包括標榜穿起來如同沒穿鞋一樣的赤足鞋,但如果真的不穿鞋赤腳跑步呢?能不能回歸原始,用赤裸的雙腳直接感受大地?而打赤腳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影響嗎?以下將介紹赤腳跑步的優缺點,以及赤腳跑步的五個要要點。 赤腳跑步 4 好處 解放雙腳感受土地:不穿鞋可以讓我們實際體會腳踏實地的感覺,感受大地,而且還可以省下不少買鞋的錢。此外,也避免了萬一買到不合適的跑鞋,而受傷的風險。  降低受傷機率:由於穿鞋子跑步時,我們習慣腳跟先著地,因此容易造成阿基里斯腱炎(Achilles tendonitis)和小腿肌肉拉傷,赤腳跑步也就減少了上述問題的機率。 增強腳部肌肉:不管平常有多常鍛鍊自己的雙腳,幾乎都是穿著鞋子做的訓練,由於鞋子會輔助支撐雙腳,腳部肌肉可以稍微偷懶;但若是赤腳跑步,所用的腳部肌肉以及參與程度會更高,鍛鍊的效果會更好。 增強腳部連結:不穿鞋跑步,更能感受並且學習控制腳部肌肉運動,增加協調度。另外,赤腳跑步也可使核心肌群、臀部與膝蓋間的感受提高,改善平衡感。 赤腳跑步 3 缺點 要經歷適應期:剛開始嘗試赤腳跑步的新手,可能還是會嘗試原本穿鞋時的訓練量,但這樣做常造成腳受傷,因為雙腳還沒適應,應循序漸進,否則反而容易受傷。 小心地面雜物:雖然前面才說赤腳跑步能減低受傷機率;然而一旦不穿鞋子之後,失去保護的腳就像離開溫室的花朵,對於地面的碎石、碎玻璃、垃圾等,毫無防衛能力,這可能增加受傷或細菌感染的機率。此外,赤腳跑步的初學者,也可能因為突然失去了跑鞋的支撐,產生足底疼痛(Plantar pain)的問題。(同場加映:走路好痛?足底筋膜炎這樣做復原快) 摩擦起水泡:失去了跑鞋的防護,雙腳因跑步產生摩擦,難免會發生長水泡、長繭之類的狀況,對於重視外觀的人來說,可能無法接受。(同場加映: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5 要點讓赤腳跑步更上手 先以赤腳融入生活:如果您是在家也習慣穿拖鞋的人,建議先從室內開始,如瑜伽教室等地方,體會雙腳光溜溜的感覺,若直接嘗試跑步較容易受傷。 先以跑和走輪流進行:如此可以讓腳逐漸適應運動強度,例如:走九分鐘,跑一分鐘,循環多次。接著持續跑十分鐘後,再嘗試單次跑 15 分鐘,然後增加至 20 分鐘、 30 分鐘,最後慢慢提升到原本穿鞋時的運動強度。 慎選赤腳跑步路段:挑選比較安全的道路當跑道,可減少意外受傷的機率,最好避免草地、沙地等看不清路面情況的路段。建議可以從室內跑道開始練習,比起外面的路段,跑道不會有高低差,也沒有什麼土石或障礙等可能傷害到雙腳。 安全第一別硬撐:倘若在跑步的過程中,感到任何疼痛或不適,請立即停下腳步,千萬不要因為沒有達到自己設定的訓練量,而硬撐著跑完,如果因此受傷而需要休養好幾個星期,就得不償失了。 跑完務必檢查腳:養成每次跑步完都檢查腳底的情況,確認有沒有傷口並妥善處理,若有傷口,那麼直到傷口痊癒前,先暫緩赤腳跑步的計畫。


其他健身相關

爬樹超讚!手腦並用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爬樹很危險?事實上,只要穿好安全裝備,它的好處並不亞於其他運動,攀爬者可以藉由雙手去感受樹皮的粗糙和林木的芳香,然後一步一步地往更高的樹幹爬,當到達最高支撐點後,放眼眺望遠方,你將看見不一樣的視野。假日與其待在家無所事事,何不揪團去體驗爬樹的刺激,讓身體貼近大自然,以下列出爬樹的五個好處! 1. 爬樹鍛鍊全身肌肉和平衡感 這是一項需要運用全身肌肉的運動,包含四肢伸展、手眼協調、核心肌肉和平衡、上半身與下半身力量,以及手腕與著腳的位置。在攀爬過程中,眼睛要跟手腳同步,如果樹幹與樹幹之間空隙夠大,四肢和腹部就能達到很好的伸展。 為了維持平衡,要使用核心肌肉和腹肌的力量,去支撐身體的重量,回到地面後若感覺腹部疼痛,這是正常的。請留意,當往上攀爬時,你會運用到上半身的肌肉群,包括肩膀、背部、手臂、手肘、手腕、手指、關節、肌腱;而當往不同的樹幹移動時,則會使用下半身的肌肉群,像是屈身或單腳蹲,這些動作非常考驗勇氣和毅力。 此外,從一個樹幹到另一個樹幹,手腕的部分是關鍵,請確保你的手抓緊樹幹,新手們則建議戴上手套,以免被樹屑割破皮。 (同場加映:6招預防抽筋~拉筋暖身要做足) 2. 爬樹提升工作記憶與解決問題能力 爬樹能同時運用我們的體力和腦力,根據美國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簡稱UNF)公共關係所的研究,它能提升人的工作記憶容量達 50%,因為過程中你需要留心觀察每棵樹的生長狀況,並決定對應的攀爬路徑。 此外,爬樹也可以刺激我們的批判性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藉由思考不同的攀爬路線,來挑戰自己身體的極限,包括身體的移動、平衡感、空間警覺性等,而當你從高處往下看時,或許會感受到一種既興奮又平靜的心情。 3. 爬樹幫助放鬆並培養小孩的探索力 親近大自然會帶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而爬樹更是一個全新的體驗,透過觸摸樹皮和枝幹、邊感受風吹的涼快,身心靈頓時得到放鬆和平靜,這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是不可能找到的。 對小孩而言,在爬樹中探索大自然能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並且學習用感官去感受周遭的自然生態,同時戶外活動也能幫助降血壓、刺激思考能力,以及面對問題的應變能力。 (同場加映:從小玩到老!遊戲人生4大好處與方法) 4. 爬樹提升信心和成就感 當爬到樹的最高處,它不僅證明了一個人攀爬的能力,也提升了其突破困境的自信與成就感,特別從樹上往下看時,相信這種居高臨下的心境,會給你不一樣的體會,打開你的經驗開放度。 5. 爬樹訓練團隊精神 爬樹不是一個人的運動,它需要發揮團隊精神,隊友之間可以互相扶持和鼓勵,然後在樹上一起俯瞰腳下景觀。另外,千萬別急於登頂,而讓自己置身於危險中,紮穩每一步才是安全,攀爬者要專注在肢體的每一個動作上,切記爬樹不是一場競賽,慢慢享受攀爬的過程才是關鍵。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