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健身

運動與健身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關鍵,不只肌肉會因此強健,各個器官能正常運作,也可以「振奮人心」。你知道什麼是 心肺耐力 、 平衡度/柔軟度 、 肌力訓練 嗎?你可以在這個類別了解 安全的運動健身方法 、 減重運動 方式、 健身相關知識 ,幫自己找到運動的 動力與目標 。

基礎知識

運動健身

瑜珈10基礎動作!瑜珈好處、課程種類、初學者動作姿勢圖解

瑜珈聽起來不難,似乎鋪上瑜珈墊或巧拼就能開始動作,但瑜珈其實可分成很多派別,各派動作也各有大學問。柔軟度不夠可做瑜珈嗎?熱瑜珈是什麼?瑜珈課程該怎麼選?《Hello醫師》為您解答瑜珈初學者常見的5大問題,介紹適合初學者的基礎瑜珈動作。透過這些說明,您可以更明白瑜珈的動作要點,避免受傷,同時也會了解初學者練習的注意事項,讓您的瑜珈之旅更加順利。 瑜珈是什麼?初學者常見的5大問題! 瑜珈發源於數千年前的印度,最初是一種幫助調適身心靈的修練方式,隨後才結合冥想、呼吸及肢體伸展(也稱為體位),演變為同時兼具放鬆、訓練效果的運動。 瑜珈發展出許多不同派別,各派更進一步衍伸出不同的瑜珈類型;以美國為例,瑜珈通常強調身體姿勢、呼吸調節、放鬆及冥想,不僅可鍛鍊身體,更能舒緩心靈。 瑜珈初學者最常提問的5個問題: 問題1:想靠瑜珈來瘦身? 衛生福利部在「體重管理、飲食、運動問答集」指出,傳統瑜珈的減重效果有限,但仍可幫助雕塑身形、舒緩壓力、伸展筋骨、改善血液循環,以及增加肌耐力與柔軟度;若想透過瑜珈幫助減重,建議選擇高強度的瑜珈,如八肢瑜珈、流動瑜珈等。 問題2:柔軟度不夠不適合瑜珈? 事實上,如果柔軟度不夠,更建議做瑜珈。多數瑜珈都十分強調柔軟度與平衡感,透過選擇合適的瑜珈類型,搭配正確方法反覆練習,即可逐漸提升自身柔軟度;此外,衛福部也建議,初學者可以選擇單人徒手或雙人徒手伸展運動、毛巾操或皮拉提斯等增進柔軟度。 問題3:瑜珈動作不標準? 瑜珈重點在於呼吸順暢與心靈放鬆,因此,最忌諱心急,不必擔心練習不過度,也先別跟他人比較!只要享受瑜珈當下帶來舒緩的氛圍,隨著不斷慢慢練習,柔軟度、肌耐力會隨之提升,身體也會越來越熟練。 問題4:做瑜珈一定要冥想? 瑜珈十分重視維持專注度,也強調同時放鬆身心,冥想只是其中的方式之一,但不代表一定要冥想才能進行瑜珈練習。 問題5:瑜珈一定要報課程?瑜珈不能自己練習? 瑜珈線上教學課程興起,許多初學者使用影音學習的同時,經常忽略姿勢正確性,以至於一開始想要藉由瑜珈達到伸展筋骨,最後反倒造成運動傷害。(延伸閱讀:基礎瑜珈動作必看「居家/辦公室」的6款瑜伽運動、5大瑜珈好處) 若想透過影音自行練習瑜珈,建議選擇適合初學者,同時也符合自身需求的瑜珈類型;不然,建議也可透過有專業教練的實體課程,學習正確基本姿勢後,再自行練習。 瑜珈課程有哪些?初學者可選擇7類型! 瑜珈課程主要以類型區分,挑選時,請根據不同種類及難易程度,選擇適合自身的課程。以下依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國家補充和綜合健康中心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 NCCIH)《健康瑜珈》(Yoga For Health)電子書,依照難易程度,整理出10種瑜珈類型,初學者建議可先從低難度瑜珈開始練習。 1.恢復瑜珈(Restorative/ Gentle Yoga) 適合瑜珈初學者、長者、飽受失眠問題及承受高壓者;此派瑜珈特別專注於身心放鬆,動作以開胸及舒緩下背為主,且多與輔具搭配,如眼罩、抱枕精油等,幫助身體適度釋放壓力。 2.陰瑜珈(Yin Yoga) 適合瑜珈初學者,屬於較靜態的瑜珈類型,與恢復瑜珈很相似;大多以躺姿或坐姿練習,藉由肢體伸展,維持拉長動作之間的停留時間,促進全身肢體的訓練。 3.唯尼瑜珈(Viniyoga) 適合瑜珈初學者,結合體位、呼吸及冥想等方式進行,重視練習過程中的調息,講求肌力與耐力。 4.哈達瑜珈(Hatha Yoga) 適合瑜伽初學者,有難易度之分,是所有瑜珈體位的源頭,也是入門類型之一;此派瑜珈屬於靜態瑜珈,能夠訓練平衡感、柔軟度及肌耐力;另外,針對較難的練習體位也會搭配輔具進行。 5.昆達里尼瑜珈(Kundalini Yoga) 適合瑜珈初學者,不同於哈達瑜珈的體位訓練,更著重在心靈層面。練習時,需集中內在的自我意識與力量,以助我們發揮最高潛能。 昆達里尼瑜珈融入古老瑜珈的各種元素,包括搭配聲波震動的唱咒、呼吸技巧、瑜珈體位、手勢結印與靜心打坐等。 6.艾揚格瑜珈(Iyengar Yoga,又名正位瑜伽) 適合瑜珈初學者、長者或運動員,由哈達瑜珈動作演變而來的類型;練習時著重呼吸的穩定及專注力,以達到身體軸心的平衡。 艾揚格瑜珈重視正位、動作序列、停留時間,練習時,也會同時搭配輔具,如瑜珈磚、瑜珈繩、瑜珈椅、瑜珈枕、瑜珈橋等。 7.流動瑜珈(Vinyasa Yoga/ Flow Yoga) 初學者建議在教練指導下進行;流動瑜珈有難易度之分,每個瑜珈動作之間,都很重視呼吸及串連性,且動作由淺入深,與其他瑜珈類型相比,運動強度較大,消耗熱量也較大,不僅可鍛鍊肌力,也可以訓練平衡感、柔軟度、肌耐力及心肺功能。 8.阿斯坦加瑜珈(Ashtanga Yoga,又名八肢瑜伽) 建議具一定瑜珈基礎的人訓練,屬於較古老的瑜珈;八肢代表8個階段,包括持戒、精進、體位、呼吸、感官收攝、心靈集中、冥想及三摩地,每個階段有固定的動作,與流動瑜珈相比,動作強度更高,透過深度的呼吸及串連性的體位,達到運動的效果。 9.悉瓦南達瑜珈(Sivananda) 建議具瑜珈基礎的人訓練,練習時,須遵守5個要點,體位、呼吸、放鬆、食用素食及正向思考;悉瓦南達瑜珈推廣協會也整理出12個基本體位,包括頭倒立、肩倒立、犁式、魚式、坐姿前彎、眼鏡蛇式、蝗蟲式、弓式、坐姿扭轉、烏鴉式、站姿前彎及三角式。 10.熱瑜珈(Bikram Yoga/ Hot Yoga) 建議具瑜珈基礎的人訓練,顧名思義,此派瑜珈主要在38℃~42℃的高溫環境中練習,藉由高溫加速排汗及排毒功能,提升代謝率。 近年興起的空中瑜珈(Aerial Yoga),也是許多人會選擇的瑜珈類型,練習時會使用空中掛布,並需要高度的平衡感、肢體協調感,以及穩定的核心肌力,建議初學者先練習墊上瑜珈,有了基礎後再進階至空中瑜珈。(延伸閱讀:皮拉提斯是什麼?皮拉提斯課程種類、優缺點、5基本動作完整看 ) 瑜珈10大好處 瑜珈融入許多放鬆技巧,若練習得宜,有機會減輕慢性疼痛,例如腰痛、關節炎、頭痛和腕隧道症候群等,此外,還包含以下好處: 1.增加肌耐力、張力及靈活性 瑜珈動作銜接的停留時間會訓練到肌耐力;初學者剛接觸瑜珈時,平時較少訓練的肌群會有發熱、痠痛等狀況,隨著練習次數增加,肌耐力及張力都會提升。 此外,反覆練習瑜珈,瑜珈的動作會更有連貫性,讓肢體更靈活,並且也能提升柔軟度及平衡感! 2.改善呼吸、放鬆身心 瑜珈重視呼吸調節,在練習過程中,透過規律性的呼吸搭配動作,能夠讓肢體延伸更完整,幫助放鬆心靈。 3.促進新陳代謝 代謝不良的原因繁多,跟飲食不均、運動時間不足或壓力造成內分泌失調等都有關;瑜珈屬於有氧運動一種,可促進身體新陳代謝! 4.體重控制 一項研究指出,暴飲暴食者在練習12週瑜珈後,嗜食量表(Binge Eating Scale,BES)分數下降了約 50%,相當於從嚴重暴食到沒有暴食;雖然瑜珈的減重效果仍需更多研究證明,但瑜珈本身具減緩壓力、舒緩情緒等作用,對於因壓力而暴飲暴食,造成肥胖的人來說,可提供一定的好處! 5.心血管健康 壓力和久坐會增加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瑜珈也是一種有氧運動,有助於改善心血管健康;此外,部分研究結果也指出,瑜珈對於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水平也有益處。 6.緩解運動創傷 運動員由於頻繁使用肌肉,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運動傷害;一項研究發現,運動員發生運動傷害後,在物理治療的療程中加入瑜珈,有提高緩解肌肉不適或腕隧道症候群的疼痛。 7.舒緩憂鬱情緒 一份研究將一群輕度情緒障礙者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另一組則每週進行5次艾楊格的瑜珈課程;經過5週後,瑜珈組心情有明顯改善,有較少焦慮的問題。 另外,美國心理學會在第125屆年會上也公布數項研究指出,瑜珈對於有心理或精神問題的族群,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建議可做為輔助的治療方法之一。 8.緩解慢性壓力 美國梅約診所指出,瑜珈是一種減壓運動,因為瑜珈結合生理與心理,透過緩慢的動作與平穩的呼吸,可幫助放鬆壓力、緩解焦慮,達到心靈平靜。 9.改善睡眠品質 據研究指出,練習瑜珈可縮短平均約10分鐘的入眠時間,並增加60分鐘的總睡眠時間,顯示練習瑜珈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 10.訓練專注力 除了對健康的好處外,瑜珈練習過程中的呼吸和冥想,可以使頭腦平靜,讓人更專注於自我意識,訓練訓練注意力。 適合初學者10大基礎瑜珈動作 基礎瑜珈動作1. 牛式(Cow Pose) 四足跪姿,雙手放在肩膀下方,手掌支撐地面 吸氣時,抬高頭部和屁股,讓腹部朝向地面,胸腔打開,背部微微凹下 感受胸部與腹部的延展,視線看向前方 通常搭配貓式,保持3~5次呼吸後換貓式 基礎瑜珈動作2. 貓式(Cat Pose) 四足跪姿,雙手放在肩膀下方,手掌支撐地面 吐氣時,捲曲尾骨和下巴,拱起背部,讓脊椎朝向天花板,視線看向地面 肩胛骨分開,感受背部伸展 通常搭配牛式,保持3~5次呼吸後換牛式 基礎瑜珈動作3. 嬰兒式(Child's Pose) 四足跪姿,雙手放在肩膀下方,膝蓋在臀部下方 臀部慢慢坐向腳跟,雙手向前伸展,額頭輕碰地面 保持手臂伸直,或將手臂放於身體兩側,掌心朝下 停留3~5次呼吸,再起身回復至四足跪姿 基礎瑜珈動作4. 山式(Tadasana) 雙腳併攏或腳跟微開,腳掌均勻地壓在地面上 吸氣將脊椎延展向上,身體保持直挺站姿,腹部收緊,尾骨輕微下沉 胸腔自然抬起,肩膀向後打開並放鬆,手臂自然垂落於身體兩側 下巴微收,視線朝向前或輕閉雙眼,保持平衡,停留5~10次呼吸 基礎瑜珈動作5. 三角式(Triangle Pose) […]

探索更多運動健身類別

心肺耐力

看更多 運動健身 相關文章

其他健身相關

健身黑魔法!同化類固醇的功效、用途、副作用

熱衷重量訓練及經常跑健身房的人,可能會在階段性目標達成後,繼續累積或追加訓練量,來追求更加進階的體態;但有些人出自於對肌肉體積的追求的狂熱,會使用同化類固醇(Anabolic Steroid)加強訓練效果。 究竟同化類固醇是什麼?為何能加強健身效果?《Hello醫師》為你介紹同化類固醇對人體的作用與副作用,說明它為何有「黑魔法」的稱號。 同化類固醇是什麼? 同化類固醇是一種將雄激素(Androgen)如睪固酮(Testosterone)合成製造的產品。由於睪固酮能提升肌肉生長速度、加快力量成長,不少健美選手會使用同化類固醇,來達到一般健身所無法企及的身材與線條。你可能會在新聞報導聽過選手使用禁藥,而同化類固醇便是其中一項。 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去醫院看診時,醫師所開處方也有類固醇,這跟「長肌肉」的類固醇一樣嗎?其實如果是改善青春期延遲或更年期症狀,都可能會使用到性激素(Sex hormone),而它便是類固醇的一種;另一種常見的類固醇藥物,則是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可抑制免疫系統,減輕發炎反應,因此常用於治療過敏和發炎等問題。 同化類固醇的用途 基本上,睪固酮有何作用,同化類固醇就有何功效,但是後者無論是作用與副作用,都比前者要高。前面提到同化類固醇用於健身方面,其實並非合適的作法,因為許多使用同化類固醇的人,並不具有專業知識,因此在缺乏醫師的專業診斷下擅自使用類固醇藥品,具有相當風險。 此外,為達到變壯的目的所使用同化類固醇的劑量,也比單純的醫療用途高上不少,更不用說,使用者可能自認效果不明顯,自行加高劑量而導致更嚴重的副作用出現。 撇除濫用行為,臨床上對於青春期延遲及造成肌肉流失的病症,如癌症(Cancer)或愛滋病(AIDS),都可能使用同化類固醇進行治療,不過基於其副作用明顯,因此通常不會作為優先的治療選項。 同化類固醇的副作用多,使用須謹慎考慮 類固醇的黑魔法封號,除了代表其效果如魔法一般外,「黑」則代表著它可能需要使用者的身體付出相當的代價。 許多濫用類固醇的健身者,可能不會告訴你在他們健美的身材底下有何健康問題,以美國知名健美運動員里奇·皮亞納(Rich Piana)為例,他自稱使用同化類固醇已經超過20年,並沒有出現禿頭、面皰以及腰圍增加等症狀,表示自己使用量是在合理用藥的範圍;不幸的是,他於2017年8月過世,其死因診斷雖未公開,但可以確認的是,他的心臟與肝臟都有肥大的情況,而且動脈硬化的現象也非常明顯,而這些都是同化類固醇可能造成的副作用。 從許多男性都重視的性能力來看,長期使用同化類固醇,會使得身體自行分泌的睪固酮下降,導致性功能障礙,造成陽痿甚至睪丸萎縮。另外,由於人體可以經由芳香酶(Aromatase)的作用,將雌激素(Estrogen)與雄激素互相轉換,調解體內激素平衡,濫用同化類固醇,可能導致過量的睪固酮,被芳香酶轉化為雌激素,引發男性女乳症(Gynecomastia)。其他相關的類固醇副作用則包括: 輕度副作用:長痘痘、水腫、掉髮、性慾減低、精子數減少、易怒、沮喪、壞膽固醇提升。 嚴重副作用:提升心血管疾病、心因性猝死(Cardiac sudden death)、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以及腎臟疾病的機率。 女性副作用:經期紊亂或停止、聲音變低沉、陰蒂變長、體毛增多、乳房縮小。 青少年副作用:發育遲緩、身高成長停滯。 同化類固醇常見的4種使用方式 同化類固醇可透過口服、注射或是外用藥等方式使用,為了降低副作用,各種聲稱可以降低副作用的方法因應而生,但普篇缺乏科學實證。常見的使用方式如下: 週期(Cycle):在6~12週內維持同化類固醇的使用,休息4週到數月,再次進行新的週期循環。 疊合法(Stacking):同化類固醇的種類繁多,有些人會同時使用2種以上,以最大化提升肌肉和力量。 金字塔法(Pyramiding):在週期當中漸漸增加用藥量,達到設定的頂峰時,再逐步減少使用量。 平台期(Plateau):在持續使用某種同化類固醇的情況下,身體可能會出現耐受性,使得肌肉的增長速度減慢,有些人會使用交替使用其他同化類固醇或進行疊合,以避免平台期出現。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身動力

運動沒fu、健身看不到效果?教你4招解決健身倦怠,身材、肌肉練起來!

任何經常健身和運動的人都知道要維持訓練成效很難,因為時間久了,肌肉便會習慣同樣的鍛煉模式,失去最初的訓練效果和難度,並容易「健身倦怠」,開始經常提不起勁、健身缺席,久而久之過去的健身成效便會逐漸退步。 《Hello醫師》為您整理出4種改善健身倦怠的方法,幫您重返最初「健身有感」、「訓練有效」的積極狀態。 1. 交叉訓練、變換運動模式 交叉訓練指除從事主要運動外,也執行其他的運動訓練,幫助人練到不同肌群。此作法不但能避免健身倦怠,也是加快身體的復原速度。建議可嘗試著走出健身房,從事騎腳踏車、游泳、慢跑瑜伽或其他球類運動。 2. 聽音樂增加15%的訓練耐力 根據美國運動協會(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 ACE)資料,聽歌時人自然會去配合節奏,並且做出相應的動作。不同的運動有它適合的節奏,若以每分鐘節拍(Beats Per Minute,簡稱BPM)為單位,重訓的節奏單位介於125~140BPM,跑步則是147~169BPM。 只要音樂和運動的節奏同步,就能提升效率和動力,並減少疲累和壓力,降低訓練的緊張感。此外,英國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 London)運動心理學教授科斯塔.卡拉吉斯(Costas Karageorghis)表示,運動聽歌不只可減少疲勞,還能提升高達15%的運動耐力。 3. 找夥伴一起練,健身會更投入、更持久 有時一成不變的訓練菜單會使人感到無聊,但若有健身的同伴,就讓人更有動力、對於過程感到較不乏味。 建議可尋找同伴,一起規劃健身目標,並定期檢視健身進度,準備一本健身日記,或利用運動相關的科技設備,例如手機app,紀錄身體和肌肉的狀況。達標後,則可與同伴獎勵自己,一起吃飯、出遊,並鼓勵彼此向下一個目標繼續努力。 4. 偶爾走出戶外運動、轉換心情 健身房若太過擁擠、吵雜,容易使人感到煩躁,增加運動壓力,建議可縮短室內健身的時間,將時間控制於30分鐘內,並適時外出運動、呼吸新鮮空氣。隨著健身倦怠的情形改善,再逐漸增加室內健身的時間,或將戶外運動納入訓練菜單之中。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運動健身安全

手腫起來怎麼辦?運動後手指腫脹,3方法幫助手指消腫

運動後除了神清氣爽、改善心情之外,有時也會造成身體不適,如在運動過程中不小心發生輕微撞傷或扭傷、在炎熱環境運動而流汗過多導致頭暈或脫水,亦有許多人出現運動後手指腫脹的症狀,握拳時無法完全握緊。 究竟為何運動後手指會腫脹?《Hello醫師》將為你說明運動後手腫的3大原因,並提供4個預防小撇步,降低手指腫脹的發生機率。 運動後手指腫脹3原因 運動手腫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原因可能有下列3種: 1. 與血液循環相關 運動時,身體各器官與肌肉對於能量的需求提高,使人體大部分血液必須流至這些部位,導致末梢部位,如手指的血液流入量減少且溫度降低,進而引發手指血管擴張,以便讓更多血液流入,使溫度提升。 此外,身體為了排出運動時所產生的大量熱能,亦會驅使血液流向接近皮膚表面的毛細血管,以加快身體散熱速度,因此手指腫脹也可能合併出汗增加發生。 2. 手部缺乏活動 由於手指腫脹經常發生於長時間行走或散步後,因此有一派說法認為,走路時因雙手皆低於心臟,且未使用手部肌肉,導致血液回流量減少,使得血液積聚在雙手,引起腫脹,雖然雙腳距離心臟更遠,但因走路過程需仰賴兩腳肌肉協同運作,因此較不會發生腳部腫脹。(延伸閱讀:如何吃才能消水腫?喝紅豆水有效嗎?5種消水腫食物大公開) 3. 電解質失衡 人體體液當中含有鈉、鉀和鈣等電解質,當這些電解質不足或過多時,便可能產生電解質失衡,導致水腫(Edema)。 眾所皆知,鹽分是電解質的重要來源,一旦吃太多重口味、過鹹的食物,便易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鈉)過高,而引發水腫。 然而在運動時,人體不僅會大量出汗,促進鹽分排出,亦需不斷補水來補充喔流失的體液,反而可能導致血液中的鈉量過低(電解質過低),使手部出現浮腫的現象,其中又特別好發於運動時間愈長、流汗劇烈的運動。 舉例而言,馬拉松跑者就有較高機率出現低血鈉症(Hyponatremia),因為他們得在短時間補充大量水分,當血中鈉量過低時,水可能會進入細胞,引發水腫,也可以說是「水中毒」而引起。 嚴重的低血鈉症狀,甚至可能引發昏迷、中樞系統損傷與死亡。 簡單4撇步,預防運動後手指腫脹 大部分運動後手指腫脹的情況,通常可於半個小時內自行消腫,並不會造成任何後遺症,但若腫脹情況遲遲不退,建議就診詢問醫師,了解是否有痛風或關節炎等症狀,以下提供預防運動手腫的4個小技巧: 注意鹽分和水分的補充:建議在運動前、中、後,皆應適度補充水分,避免在短時間內牛飲,引發水中毒。此外,長時間的慢跑或是出汗量較大的人,亦可考慮補充運動飲料,以免身體鹽分流失過多而引發水腫。(同場加映:運動就該喝運動飲料?視運動程度而定) 不定時活動雙手:民眾在散步時,不妨可採雙手不時前後畫圓,或是緊握再放鬆等方式,適度活動雙手肌肉,促進末梢血液循環。 不要戴戒指:配戴戒指或是較緊的手套等,可能會加劇手指腫脹的不適感,尤其戒指在手腫時,可能難以拔出,亦可能於運動過程造成他人受傷,如打籃球時刮傷手臂或臉頰。 涼爽場地優先:天氣愈熱,運動後手指腫脹的機率也愈高,因此建議民眾避免於正中午進行戶外運動,尤其在炎熱的夏季,應優先選擇室內運動場地,不僅有助降低手腫與中暑的風險,也可避免曝曬於過量紫外線下,減少曬傷或皮膚癌的罹患風險。(延伸閱讀: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健身動力

3招養成運動習慣!設立簡單目標,規律運動好處多

現代人的工作型態經常久坐,若能每天抽出時間運動,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亦能降低肥胖與慢性病的風險。然而,儘管規律運動好處多多,對於習慣下班後回家追劇、當沙發馬鈴薯的人而言,要建立固定運動的習慣實非易事。 究竟該如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避免三分鐘熱度?不妨嘗試看看《Hello醫師》將提供的3個小訣竅,幫助你找到運動的樂趣,以便持之以恆的享有運動帶來的好處。 設立目標循序漸進,養成運動好習慣 若無固定運動習慣者,在下定決心開始運動時,應避免追求太過遙遠的目標,以免因難以達成而氣餒,甚至就此放棄。舉例而言,若想開始練習慢跑,與其先設定自己一定要跑完5公里,不妨可先要求自己持續慢跑20分鐘開始,再根據自己的表現修正,訂定一個務實、可達成的目標。 若發現目標很輕易就達成,那麼便可以再增加運動強度,例如提高慢跑時間、增加慢跑距離或提高跑速,每次略為提高設定的難度,不僅可提供自己挑戰的動力,每當達成目標時亦可感受到豐富的成就感,支持自己繼續保持運動習慣。(延伸閱讀:跑步好處多!9 撇步幫助養成晨跑習慣)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週應至少進行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或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每次運動至少10分鐘,相關運動類型舉例如下: 高強度運動:跑步、游泳、球類運動、快速騎腳踏車 中強度運動:快走、跳舞、園藝、家務 除了有氧運動外,亦建議搭配重量訓練,才能有效提升肌肉量,降低未來因老化而罹患肌少症的風險。 運動要擇己所愛,養成習慣並不難 無論從事任何行為,保持熱忱總是讓其持之以恆的動力來源。以運動為例,即便有許多朋友推薦你嘗試慢跑,若你在跑步過程中感到十分無聊或痛苦,其實無須勉強自己。 運動百百種,總有一種適合你,若對運動毫無頭緒,建議可先從許多人從事的運動開始,例如慢跑、游泳、打籃球等,或者也能嘗試比較冷門的運動,如拳擊、跳舞、舉重等,在過程中逐漸摸索,試著找出一項你真心喜歡的運動,有助於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 習慣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沒有時間」是放棄運動最常見的藉口,但其實這是把運動當成可捨棄的選項。若以食物為例,不管你每天選擇要吃哪些東西,內容總不脫各種主食、肉類與蔬菜水果,但調味料的添加卻是可有可無。對於把運動當成調味料者,自然難以養成運動習慣。 若能改變心態,將運動和吃飯視為同等重要,每個人都能在一天中挪出時間運動,或是盡量增加活動量,例如盡量走樓梯而不搭電梯,或盡量站而不坐;很多休息耍廢的時間,其實也都可以拿來運動。 雖然養成運動習慣並不容易,但一旦成功,你將會享有運動的諸多好處,如增強體力、紓解壓力、保持樂觀、預防肥胖與慢性病等,因此,現在就讓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吧!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平衡/柔軟度

增靈活度和改善姿勢~拉筋伸展好處多

注重健康的你,平常光是運動和練肌肉,也要記得拉拉筋喔!因為拉筋不僅能增加身體的柔軟度,還能放鬆緊繃的肌肉,因此,有運動習慣的人,做些拉筋伸展,不僅能讓肌肉線條更好看,還能減緩肌肉痠痛的症狀。究竟拉筋還有哪些好處呢?本文接下來介紹拉筋的好處和注意事項。 拉筋的 9 大好處 1. 增加肢體靈活度 如果平時筋骨不軟 Q、肌肉僵硬的話,可以透過拉筋,來增加柔軟度;當筋骨柔軟之後,你就會發現很多日常活動,做起來都更輕鬆了,也能及早預防因為衰老所導致的行動不便。 (同場加映:銀髮族動起來!簡單動跟病痛說掰掰) 2. 增加肢體活動的幅度 我們的關節可以移動到的最大幅度,就是我們肢體的最大靈活自由度,而透過經常伸展,可以幫助增加肢體的活動範圍。透過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簡稱 PNF)的伸展,不僅可以將肌肉拉伸到極限,使用此種方式,還有可能馬上就看到增加肢體靈活自由度的效果,但無論是靜態伸展或動態伸展,都能有效提升肢體動作的範圍程度,如熱身操。 (同場加映:動態暖身新概念!5招讓您肌熱筋開) 3. 提高健身的表現 研究證實,在運動或健身之前拉筋,可以幫助肌肉做好準備,也能提升運動表現,不過運動前還是得做好熱身才行。 (同場加映:健身前別碰!8大地雷食物吃了做白工) 4. 增加流向肌肉的血液 定期伸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並增加流向肌肉的血液,進而縮短肌肉修復和減少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簡稱 DOMS)的時間。 5. 改善姿勢 身體的兩側肌肉不平衡,是很常見的情形,但是,這個狀況可能會造成姿勢不良。因此,研究指出,透過加強和伸展特定肌群,可以減輕肌肉與骨骼的疼痛(Musculoskeletal pain),並幫助肌肉平衡,進而改善姿勢。 (同場加映:脊椎側彎) 6. 幫助治療並預防背部疼痛 肌肉緊繃的話,就會讓肢體活動的範圍變小,同時也會增加拉傷背部肌肉的機率,而透過伸展,可以幫助治療背部的傷;不僅如此,規律的伸展運動,還可以通過增強背部肌肉,並減少肌肉拉傷的風險,並幫助預防背部疼痛。 7. 幫助緩解壓力 無論是精神上的壓力或是物品的重量,都會造成身體的肌肉變得比較緊繃,因為肌肉通常會因為身體和情緒上的壓力而收縮。所以壓力大時,不妨多多伸展一下,像是脖子、肩膀和上背部等區塊,都是容易因為壓力而收縮緊繃的肌肉區域。 (同場加映:1分鐘一定鬆!辦公室裡的伸展操) 8. 讓大腦平靜 做規律的伸展運動,不僅能幫助增加身體的靈活度,也可以讓頭腦平靜。在伸展時,我們可以試著集中精神,認真地感受當下,並練習冥想,有助大腦放鬆休息。 9. 減緩緊張性頭痛 如果要緩解因為緊張或壓力產生的頭痛,除了均衡飲食、喝足夠的水和充分的休息之外,做些伸展運動也能幫助減輕頭痛的症狀。 (同場加映:緊張型頭痛) 拉筋的 4 大注意事項 1. 拉筋不等於熱身 許多人應該都知道,運動前要先熱身,才能避免運動傷害。然而,多數人卻誤以為拉筋就是熱身,反而對身體造成傷害;運動前最佳的熱身方式,應該是動態的暖身運動,而不是靜態的拉筋伸展。若是要挑選適合作為熱身的運動,走路、慢跑等低強度的運動,只要做了幾分鐘,等到體溫稍微升高之後,就能逐漸提高運動的強度和速度了。 2. 運動前要熱身也要拉筋 人體的肌肉就像是機器引擎一樣,如果機器還是冷的狀態下,就忽然開啟運作的話,容易會損害機器或造成故障,而肌肉也是,如果忽然伸展或運動的話,很可能會受傷。所以,在拉筋前,最好先進行低強度的走路、慢跑或騎腳踏車等運動五至十分鐘,讓肌肉溫度上升之後,再進行拉筋和伸展。 但是,有些運動可能就不太適合在事前做太多伸展。根據研究,進行爆發力強的激烈運動之前,如衝刺短跑或田徑活動等,先做伸展運動的話,可能會降低運動表現,且研究指出,在拉筋伸展後立刻進行這類激烈運動的話,會減弱大腿後側肌群(Hamstring,又稱膕旁肌)的力量。 3. 每個動作維持 30 秒痛的話不勉強 伸展運動時應該保持正常呼吸,每個動作維持約 30 秒,如果是比較緊繃的部位,可以延長到 60 秒左右。在伸展時,應該要感覺到肌肉有緊緊的、拉伸的感覺,如果覺得很痛,就代表你推或拉的力道太大,請先回歸原本的姿勢,在重新伸展一次。 (同場加映: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靜態平衡伸展運動) 4. 養成拉筋的習慣對肌肉最好 研究指出,經常伸展頻繁使用的肌肉,對該肌群很有幫助。例如,如果你經常踢足球,大腿後側肌群可能會比較容易抽筋,所以平時多拉腿筋,對腿部肌肉和筋都很有幫助。建議大家每週拉筋與伸展至少二至三次,當你養成拉筋的習慣之後,一定感覺到身體的變化喔!


心肺耐力

達到目標心率運動!變強必知的鍛鍊法

不論是想減肥、準備賽事或是想鍛鍊體能,心率都是很值得參考的數據,能幫助你達到預設的運動強度,以達到訓練的目的。《Hello醫師》為您介紹關於心率測量方式等相關知識,同時為您詳細介紹目標心率(Target heart rate,簡稱 THR)的算法及用途。 心率的測量方式 心率指的是心臟跳動的速度,計算單位為 Bpm(Beat per minute),也就是每分鐘的心跳數,例如心臟一分鐘跳 60 下,心率就是 60 bpm。 市面上有販售心率監測器,或稱心跳帶的相關產品,能用儀器自動計算自己的心率,現在有些智慧 3C 產品,也有類似功能。不過就算手邊沒有這些工具,也可以用人工方式計算,方法就是用二指併攏壓著頸動脈或腕動脈,然數脈搏在一分鐘內跳了幾下即可。當然,如不想等待這麼久,也可以只數 15 秒內的脈搏跳動次數,再將結果乘以四,一樣可以算出當下的心率。 3 個關於心率的名詞 心率在不同的活動狀態,都會有不同的變化;而不同的訓練項目,也會要求你設法達到特並的心率。 1. 靜止心率 靜止心率(Resting heart rate)指的是身體靜止不動時,心臟每分鐘所跳動的次數。一般來說,最好的測量時間是早晨剛起床,或靜坐五分鐘之後。休息時,每個人會因年紀和身體條件,而有不同的靜止心率。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簡稱 NIH),靜止心率的標準如下: 一般人:十歲以上,包括老人,為 60~100 bpm。 訓練有素的運動員:40~60 bpm。 體能好或是身體較健壯的人,靜止心率會較低,而青少年的靜止心率可能會偏高,屬於正常的現象,並不代表身體不健康。 2. 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Maximum heart rate)就是每分鐘心跳數的極限,大概的預估方式為: 220 - 年齡 = 最大心率  例如 20 歲的人,最大心率就是 220 - 20= 200 bpm。或者也可以根據田中醫師(Dr. Tanaka),發表於美國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簡稱 NCBI)的計算公式計算:208 - (0.7 X年齡)= 最大心率。 不論使用哪種算法,最大心率多少都還是會因人而異,因為除了年紀,性別和基因也會造成影響,得依靠更專業的測量,才能算出精準的數字。儘管如此,這些公式簡單好記,誤差並不大,還是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3. 目標心率 目標心率是一個用來測量運動強度的指標,在不同的目標心率範圍運動,會達到不同的訓練效果,而目標心率的算法,就是: 最大心率 […]


運動健身

BMR 不是 BMI!享瘦窈窕增肌先懂它

什麼是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簡稱 BMR)?對於有在健身或運動的人來說,計算自己的 BMR 非常重要,透過了解其身體所需消耗的最低熱量,就能訂定一套更符合自身運動和飲食的標準。但隨著年紀逐漸長大,它也會跟著改變,換句話說,學生時期測的 BMR 與上班族的必然不同,以下是關於基礎代謝率的所有資訊,提供給各位民眾參考。 2 句話搞懂 BMR 簡單的說,BMR 就是其身體一天所需的最低卡路里(Calorie)的量,來完成基本的生命維持機能,像是呼吸、血液循環、細胞產製、營養的傳送,以及其他器官的正常運作。過程中並無任何身體的運動,也就是說,就算什麼也不做,身體也在消耗熱量。(推薦閱讀:什麼是基礎代謝率BMR?復胖原來是代謝率作祟) [embed-health-tool-bmr] BMR 和 RMR 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會把 BMR 和 RMR 混為一談,這雖然並沒有錯,但兩者仍有不同之處。所謂的 RMR,其實就是靜態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的縮稱,意指身體在休息狀態中所需消耗的卡路里,例如:光坐著,不做其他事情的時候,這就是 RMR 的計算條件,另外,BMR 往往指的是實驗室所測量出的身體代謝率,所以有的人會傾向選用 RMR 測量,但實際上,兩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為什麼要知道 BMR 一旦知道了自己的 BMR,就能按照個人的體重目標,規劃出更安全、更有效的飲食和運動指南,舉例來說,想減重的人,要吃少於其 BMR 的熱量;想增重的人,要吃多於其 BMR 的熱量;想維持體重的人,控制在一樣的 BMR 熱量即可。 溫馨提醒減重的人,隨著體重減輕,BMR也會跟著下滑,因此所攝取的熱量也要逐一減量,並搭配運動或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更能確保達到減重最終目標。若加上每日總消耗熱量(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簡稱 TDEE)的計算,將平日生活中的活動量程度也納入考量,相信能提高其效果,有些人甚至將此計算做為控制體重的標準。 改變 BMR 可能嗎 客觀的說,BMR 不太可能會有所改變,同年齡層之間的差異性不會太大,而構成其元素的包括有:性別、年齡、體重、身高、種族、基因,以及身體組成成分,像是肌肉量和體脂肪。唯一能改變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尤其在飲食和運動方面更要做好調整,只要設定好美日的卡路里攝取量、規律地做運動,必定能愈活愈健康!


其他健身相關

掌聲鼓勵!原來拍手可以帶來這些好處

一般來說,「拍手」都會讓人聯想到正面的事情,例如頒獎典禮上,大家會拍手祝福得獎者,或是精采的電影、表演結束時,觀眾會拍手叫好,而有些人在大笑時也會拍手。事實上,拍手不光只是表達情緒的方式,它同時也是一種運動,而且已經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拍手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以下為您介紹拍手為身體帶來的好處。 手掌上的穴道連通器官 人體內的器官是會互相牽連和影響的,我們的手上有超過30個穴道,以及神經和血管;我們在拍手的同時會刺激這些穴道,再傳導至身體其他部位,如頸部、下背部、心臟、腎臟、肺、胃等等。除此之外,拍手還有以下功效: 可以強健心臟、促進血液循環。 提高白血球(Leukocyte)數,增強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 藉著拍手的傳導可以強健神經末梢(Nerve ending)連接的器官,改善氣喘(Asthma)相關問題。 規律的拍手運動能夠強健骨骼,降低關節炎(Arthritis)、改善下背痛、痛風(Gout)等症狀。 提高兒童大腦的運作,可以讓小孩的字跡更端正,還可以加強專注力,減少拼字錯誤的事情發生。 對憂鬱症(Depression)、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患者而言,拍手除了能當作運動,還可以帶來正能量。 拍手運動能幫助全身各部位的健康 不過,不是每一種拍手對身體都有效,就像是鼓勵性的拍手和拍手運動仍有不同,對身體也有不同的影響。以下舉幾個對應的例子: 雙手緊貼,手指對手指,掌心對掌心:刺激血液循環。 指尖對指尖:指尖上有許多連接眼睛和鼻子的穴道,可以減緩過敏性鼻炎(Anaphylactic Rhinitis)、鼻竇炎(Sinusitis)等症狀。 掌心對掌心:手掌心上的穴道連接的是內臟器官,因此,掌心對掌心的拍手可以增強器官功能、預防疾病。 手背對手背:這一種拍手方式,有益於人體的腰、背、脊椎等部位,尤其是常常背痛、或是有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c)問題的人,可以多做這樣的運動。 拳頭對拳頭:這種硬漢式的拍手,可以改善頭痛和肩膀痛。 適量的拍手才有助健康 雖然拍手對身體有許多好處,但這並不代表只要拍手就能完全預防這些疾病症狀。它的道理和一般運動一樣,過度拍手或是使用錯誤的方式拍手,對身體也不好。拍手運動的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速度不用太快,規律地進行即可。建議早上剛睡醒、或是晚上睡前可以進行拍手運動,運動前在手上塗抹一點嬰兒油,也可以稍微按摩一下雙手,如此一來不但能減緩拍手時的疼痛,同時也能滋潤皮膚。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運動健身

BMI計算器》男女BMI標準正常值、計算公式、標準體重範圍一次看

計算BMI可了解體重是標準、過重或過輕,到底BMI是什麼?BMI的計算方法和公式為何?男女標準體重正常值是多少?《Hello醫師》一次為您解析,並提供BMI計算器,輸入身高體重和年齡即可計算。 BMI是什麼?BMI計算方法與公式 BMI(Body Mass Index,中文為身體質量指數),是透過身高和體重的比例作為標準衡量肥胖程度,為國際目前普遍使用的評估方法。 BMI計算公式:體重(公斤)/身高平方(平方公尺) 假設一個人的身高是 160 公分,體重是 55 公斤,其 BMI 值為 55 / 1.6² = 21.5 (kg/m²)。 BMI計算器:輸入身高體重 立即計算 [embed-health-tool-bmi] BMI男、女標準體重正常值為何? BMI在台灣和國外的標準有些不同,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體重過輕、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並將BMI指數結果分為以下3類: 1.體重過輕:BMI = 35 根據WHO的定義,標準的成人BMI值,應介於 18.5~24.9 之間,如果BMI值介於 25.0~29.9,共病症(Comorbidity)的風險會增加。 共病症是指會影響其他身體疾病的已存在疾病,而當BMI大於30時,產生嚴重共病症的機率會更高。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資料,BMI值介於 18.5~24.9 之間為正常,BMI值低於 18.5 代表過輕,介於25.0~29.9則代表過重,而 30.0(含)以上則為肥胖。 BMI計算出來過高的風險 由上述可知,BMI值超過 24 代表過重,超過 27 則代表輕度肥胖,過重和肥胖都會影響血壓、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胰島素阻抗等代謝狀況。 在疾病方面,隨著BMI值上升,不僅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又稱冠心病)、缺血性中風和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會提高罹患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和膽囊癌的機率。 BMI計算出來過低的風險 如果BMI低於 18.5,代表體重過輕,這樣的人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情況,並且容易發展成免疫功能受損、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癌症和骨質疏鬆症等。 無論是過輕或過重,控制體重在健康範圍 18.5~24,是最重要的事情,想知道如何健康控制體重,請多利用 Hello 醫師健康小工具 - BMR […]


其他健身相關

訓練荒廢1週掉肌肉?3週內還有得救

隨著健身的觀念席捲全球,每個人都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不管是剛接觸重訓的新手,又或是訓練有成的老鳥,可能都產生過一個疑問,那就是多久沒練會掉肌肉?對於部分工時較長的人來說,可能下了班之後就沒有時間或沒有心力再逼自己到健身房報到,他們可能1個禮拜裡就只有週末2天的時間能利用,但如果週末安排了別的行程,一不小心就要到下個週末才能補齊訓練進度。本文將帶您了解多久沒進行訓練會導致肌肉量下降,以及其他可能減少肌肉量的因素。 1週沒練會掉肌肉但能速恢復 在講缺乏鍛鍊會掉肌肉這件事之前,首先要知道,並不是每天健身把每個部位都操一遍就會長肌肉。事實上,過度的訓練反而不利於肌肉生長。因為受到訓練所破壞的肌肉纖維,需要透過休息來修復並增加肌肉量,過於頻繁的鍛鍊,等於是一直再破壞,沒有給肌肉充足的時間修復,長肌肉的速度自然就慢了。 根據營養綜論期刊(Nutrition Reviews)的研究指出,1週沒進行訓練就可能減少肌肉量。看到這邊您可能會覺得緊張,但是其造成肌肉量減低的原因,是來自於肌肉中的肝醣(Glycogen)和水分流失。如果您的肌肉組成內容裡少了肝醣,肌肉體積將會縮小將近16%左右,這也是為什麼當您停止訓練一段時間後,會感覺自己的肌肉看起來縮小了。不過一旦您恢復訓練,失去的肝醣和水分會很快補充回來,因此1週沒有訓練,並不會造成明顯的肌肉流失。 另外,歐洲應用生理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上的一篇研究,將實驗對象分成了2組,並每週進行3次高強度訓練;其中一組會持續訓練24週,而另外一組則在24週的訓練期間內,以每訓練6週休息3週的方式進行。雖然練6休3的組別在休息週結束時,所測得的肌肉量都比持續訓練組低,但是一旦恢復訓練,又會再次趕上對照組的肌肉量,而實驗結果也顯示,他們最後所獲得的肌肉量近乎相同。 透過這項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休息組別之所以肌肉量有明顯的浮動,主要是來自於肌肉內的肝醣與水分含量增減,只要不是真的完全荒廢運動,肌肉量就不會輕易離您而去。(推薦閱讀:BCAA是什麼?支鏈胺基酸6大功效!這樣吃就對了) 3週以上沒練才會流失肌肉 就像前一項研究所設的休息時間一樣,當肌肉超過3週以上缺乏鍛鍊時,便可能會產生較為顯著的肌肉流失現象。因此不管工作再怎麼忙,最好還是在這段期間內,進行一些重量訓練的活動,就算真的沒時間去健身房,也能在家中透過徒手訓練的方式,減少肌肉消失的問題。 心肺耐力比肌肉量更易下降 比起肌肉量下降的問題,也許您更應該煩惱心肺耐力下降的問題,因為有研究指出,3~4個禮拜的休息,會讓運動員在進行有氧運動時的心肺耐力,下降4~25%。 而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將近1個月的休息時間,很可能會讓您的心肺耐力降回原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一般人是指1週運動不到5~6次,並已這樣長達1年的人。但如果您有固定運動習慣並堅持不懈,您在有氧運動的表現可能會像運動員一樣只降低一部份,而並不會完全歸零。 年紀和性別有關肌肉的流失 根據醫學、運動科學與運動期刊(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的研究指出,半年沒有進行肌肉訓練後,65~75歲的老人比起20~30的年輕人,會多減少2倍的肌力。其中,又以老年女性的肌力下降最多,甚至退回開始訓練前的水平。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女性更年期所造成的雌激素(Estrogen)下降有關。雌激素下降會導致體重增加與肌肉量下降,缺乏足夠肌肉量的人,會因此提高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的機率。所以老人家更需要持之以恆的保持肌肉訓練,以維持足夠的肌肉量應付日常生活行動,並減少需要依靠他人或輔助器具行走的機會。 肌肉記憶讓養肌事半功倍 凡走過必留下「恆肌」,如果您曾經有訓練的習慣,卻因為不可抗因素而荒廢了一年半載,重新回歸訓練雖然會因為肌力明顯衰退,而感到不少沮喪和失落,但是肌肉記憶可以幫助您快速重新回到增肌的跑道。 就像學習騎腳踏車一樣,一開始可能要付出相當多的耐心和專注力,才能保持平衡,但是一旦學會之後,就算幾個把月不騎腳踏車,只要跨上椅墊,身體還是記得邊移動邊保持平衡的方法。 愈長鍛鍊肌肉的人,肌肉記憶也愈強。以重量訓練為例,在肌肉記憶的幫助下,久沒練重返戰場的人,增加肌肉量的速度,會比初次從來沒訓練過的人還快。因此,就算您已經中斷很久沒有運動也不要沮喪,只要再次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回復理想的運動表現和身材並不是難事。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