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健身

運動與健身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關鍵,不只肌肉會因此強健,各個器官能正常運作,也可以「振奮人心」。你知道什麼是 心肺耐力 、 平衡度/柔軟度 、 肌力訓練 嗎?你可以在這個類別了解 安全的運動健身方法 、 減重運動 方式、 健身相關知識 ,幫自己找到運動的 動力與目標 。

基礎知識

運動健身

青春痘很嚴重怎麼辦?皮膚科名醫親解口服A酸正確用法與禁忌

長期受到痘痘困擾,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打擊自信與干擾生活。25歲女性上班族小娟自青春期以來,因荷爾蒙失調與作息不規律,導致青春痘頻繁復發;隨著工作壓力增加,臉部出現多顆膿皰並留下明顯痘疤,求職屢屢碰壁,連番面試失利更讓她信心大受打擊。 青春痘是最多人感到困擾的皮膚疾病,視個別症狀不同,常見治療方式從外用到口服都有,其中口服A酸已成為中重度青春痘的主要治療選項之一。《Hello醫師》為您訪問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院長,解析青春痘的形成原因、症狀分級與常見的治療方式,並說明口服A酸的作用與使用注意事項。 為何有青春痘?形成青春痘4大因素! 青春痘的醫學名稱為「痤瘡」,為最常見的皮膚科疾病,與皮脂腺分泌異常、高油高鹽食物、日常作息不規律、壓力大或部分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AAD)統計,全球16至24歲青少年約28%有青春痘困擾,即使成年後25至36歲,也有近2成受影響;國內盛行率也差不多,好發族群則集中在16至24歲。 林院長表示,臨床個案中,青春痘相關就診者約佔整體的2至3成,其中不少人除了外觀困擾,還面臨社交上的心理壓力。 他曾遇到一名青少年病患,因嚴重痤瘡而極為自卑,「不僅影響情緒、交友,甚至因此不敢上學,家人怎麼勸說都沒用。」他提醒,痘痘不僅是皮膚問題,也可能牽連到自尊與社交生活,應及早評估與治療。 以生理因素來看,青春痘主要形成原因可歸納為以下4項: 荷爾蒙變化異常 皮膚層過度角化 皮脂腺分泌過盛 痤瘡桿菌的過度增生 嚴重痤瘡是什麼?醫:青春痘常為混合症狀! 林院長說明,依不同研究之論點,對青春痘的分級略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等3級,各級別的臨床表現如下: 輕度痤瘡:尚未發炎,因毛囊堵塞而產生輕微的白頭與黑頭粉刺;若隨意擠粉刺,且清潔不完全,可能惡化成發炎病灶。 中度痤瘡:開始發炎,出現泛紅、腫脹、丘疹、結節與膿皰等症狀。若隨意戳破病灶,容易留下疤痕。 重度痤瘡:發炎持續一段時間,除了紅腫之外,也伴隨深層囊腫或大膿皰,觸碰時會產生疼痛。若戳破可能讓細菌感 染惡化,留下凹疤。 他進一步指出,臨床上,多數嚴重痤瘡患者都屬於「混合型痤瘡」,即粉刺、膿皰與囊腫同時存在,皮膚狀況反覆不穩,對外觀影響甚鉅。 青春痘很嚴重需要就醫嗎?外用藥膏與口服藥有何差異? 嚴重的青春痘常處於發炎狀態,患者應盡快進行專業治療,以減緩發炎反應、穩定膚況,減少後續惡化與留疤的風險。 根據青春痘的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醫師通常會開立外用藥膏及口服藥進行協同治療,常見的外用藥膏及口服藥如下: 常見青春痘外用藥膏 過氧化苯:具殺菌作用,可抑制油脂過度分泌。 外用抗生素:抑制痤瘡桿菌,有助消炎。 杜鵑花酸:改善角質代謝,有助淡化色素沉澱。 外用A酸:消炎及抑制油脂分泌,且助毛囊正常角化。 常見青春痘口服藥 口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有助抑制痤瘡桿菌。 口服荷爾蒙藥品:適用於女性患者,有助調節皮脂分泌。 口服A酸:適用於嚴重痤瘡者,可抑制皮脂腺分泌,減少痤瘡桿菌增生,進而達到消炎作用。 包括口服A酸在內,青春痘口服藥皆是處方用藥,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搭配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用藥安全。 口服A酸有效嗎?醫:搭配外用藥膏加速治療! 「口服A酸為目前治療痘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林院長強調,該藥物透過抑制皮脂腺分泌與毛孔收縮,可從源頭減少粉刺與發炎反應。目前國內核准的口服A酸可分為3類,其中僅1類專用在青春痘治療,其餘2類主要應用於乾癬疾病。 不過,林院長也指出,臨床最常使用的「口服A酸」,雖具治療效果,但因膠囊體積較大、無法磨粉且帶有特殊氣味,導致部分患者難以吞服,排斥服藥的情況不在少數,「有些患者只能改服傳統抗生素,療效自然無法達到預期。」 不過,隨著製藥技術進步,在相隔35年之後,衛生福利部近期核准一款新型口服A酸,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選擇。他分享:「這款新藥採用義大利原料搭配專利技術,治療效果並不亞於現行口服A酸,且膠囊體積較小,也無油耗異味,讓病患接受度大幅提升,也積極配合後續治療,為嚴重痤瘡患者帶來一大福音。」 口服A酸禁忌與副作用說明 林院長提醒,口服A酸為維生素A的衍生物,服用期間應避免補充含有維生素A的保健品及藥品,以免增加副作用風險。常見副作用與處理建議如下: 皮膚脫皮、嘴唇或鼻腔粘膜乾燥:使用凡士林或護唇膏幫助保濕,並建議額外補充水分。 皮膚對光線更敏感:使用高防曬係數產品,並避免長時間曝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 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異常: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認各項數值位於正常區間。 視覺變化、夜間畏光:避免夜間駕駛,必要時可配戴普通眼鏡,且搭配人工淚液緩解乾燥。 此外,以下族群服用藥物前也須謹慎評估: 備孕或懷孕女性:A酸具致畸風險,服藥期間應嚴格避孕,並避免於懷孕或備孕期間服用。 哺乳中女性:口服A酸具高親脂性,可能透過乳汁傳遞,影響孩童健康。 肝、腎功能不全者:建議避免食用,或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方可服用。 特殊體質、酗酒者:糖尿病、肥胖、過敏或酗酒者,服用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 欲捐血者:服藥期間應避免捐血,以免受血者為備孕婦女或出現其他副作用。 林院長也進一步說明他收治個案小娟的治療歷程,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她,在接受口服A酸治療後,搭配外用杜鵑花酸及過氧化苯,同時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持續治療3至4個月後,膚況逐漸穩定,半年後不再長痘,「她不僅恢復自信,也順利求職成功。」 最後,林院長提醒,治療期間應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停藥。為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上常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整劑量,「由原先3天1顆,調整至1週1顆,以低劑量的方式治療,待膚況穩定後再逐步停藥。」若再搭配正確清潔習慣及作息調整,即使面對嚴重痤瘡,也有機會逐步改善、重拾生活自信。

探索更多運動健身類別

看更多 運動健身 相關文章

其他健身相關

愈痛愈要動!改善慢性疼痛就靠3運動,6大功效你知多少?

當身體疼痛時,一般人的立即反應通常是休息。對急性疼痛(Acute pain)而言,休息可能有幫助,但若是慢性疼痛(Chronic pain),卻可能讓疼痛時間變得更久。 一般而言,慢性疼痛通常會持續好幾個月,甚至於好幾年。透過適度運動,不僅可緩解慢性疼痛的症狀,也能改善慢性疼痛所引起的心理問題。《Hello醫師》向你說明為何運動能改善慢性疼痛、哪些運動對慢性疼痛最為有效。 運動為何能改善慢性疼痛? 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眾多,諸如頭痛、慢性疾病、關節炎、癌症或肌肉骨骼問題等。患有慢性疼痛時,人通常會下意識避免會造成疼痛的活動,然而適度運動可緩解疼痛、改善疼痛加劇的惡性循環。 相對於不運動者,運動者更擅於調適疼痛,心理狀態也更正面積極。運動之所以能改善疼痛,主要原因為心血管功能的強化。此外,運動也能讓身體更靈活、更有彈性,全面提升生、心理健康。 運動改善慢性疼痛的6大功效 減少疼痛復發反應 降低疲勞 改善情緒 改善與憂鬱、焦慮有關的症狀 改善睡眠品質 改善姿勢 哪種運動對改善慢性疼痛最有效? 伸展運動:如瑜伽、太極拳,此2種運動的運用部位較多,能提高身體的靈活度,並緩解疼痛。 力量訓練或阻力訓練:如伏地挺身或二頭肌彎舉,來加強訓練支撐關節的肌肉,或是藉由重量訓練、阻力繩、水中運動,並搭配個人的體重,執行強化肌肉力量的訓練。 強化心血管的有氧運動:如騎自行車、游泳或步行。根據一項針對膝蓋骨關節炎患者的研究,維持步行運動8週,患者的疼痛會明顯降低。 請記得最初從事運動時,速度要緩和,以免運動傷害或讓疼痛變得更加劇烈。建議最好尋求專業的運動教練,提供適切的安排、指導與照護。 開始前,請先看這4個運動小撇步 先諮詢運動方面的專業人士:如果您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在開始您的運動計畫前,請尋求專業健身教練的協助。 從小地方開始著手:與其一開始運動時,就專注在身體疼痛的地方,應該先從讓全身都能簡單運動的基本動作著手。 輕度疼痛很正常:在您剛開始運動時,可能會產生一些疼痛,請稍微忍耐這些不適。儘可能慢慢的克服這些不舒服感覺,並不要因此感到挫折。 找個同伴一起運動:有人與您相陪伴,運動時將會得更積極、活絡。彼此之間互相支持、鼓勵,是運動時的最佳動力,也讓運動變得更有趣,進行時更認真、賣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平衡/柔軟度

膝關節僵硬~5個運動幫助恢復柔軟度

膝蓋僵硬,不再軟Q, 很多以前能做的動作現在都做不到嗎? 如果這是你正在經歷的狀況,建議開始積極地建立運動習慣。不知道怎麼動沒關係,以下介紹了5種對膝蓋有益的簡易運動,趕快動起來吧! 1. 大腿後側伸展 首先仰臥在地板上,把身體放鬆。 用毛巾或皮帶繞過一隻腳的腳底。 把被毛巾或皮帶套住的腳抬起,並用毛巾或皮帶讓那隻腳保持伸直。 維持這個動作30秒,大腿後側肌肉應該要有伸展的感覺,膝蓋後側也會被拉伸。 慢慢地把腳放下。 每隻腳各做2次。 2. 大腿前側伸展 側臉貼著地板趴著。 用毛巾或皮帶套住小腿的脛骨。 彎曲膝蓋,並用毛巾或皮帶,盡量將腳跟往臀部的方向拉,伸展大腿前側的肌肉。 維持30秒再放鬆。 雙腿各重複2~4次。 3. 膝關節彎曲 雙腳伸直趴在地上,若不舒服可以在膝蓋下面墊軟毛巾。 將一隻腳的膝蓋彎曲,讓腳跟碰到臀部,並來回踢動雙腿。若膝蓋疼痛得無法彎曲,可以伸直著腿做,只要儘量將腿抬高即可。 雙腿重複這個動作8~12次。 4. 小腿肌伸展 先扶著桌椅或牆面保持平衡。 一腳彎曲,一腳往後踩一大步伸直,讓腳跟抵住地板,伸直的那隻腳就會得到伸展。 維持20秒不動。 雙腿各重複這個動作2次。 5. 跪姿抬腿運動 先仰躺,再用手肘把上半身撐起來。 輕輕彎曲一隻腳的膝蓋,讓腳掌貼地,並讓另一隻腳保持伸直的狀態。 試著伸展伸直的那隻腿,並將它慢慢抬起。 維持這個姿勢3秒再放下,在空中伸直和放回地面的過程中,在運動的那隻腳的肌肉應全程保持用力、緊繃。 雙腿各重複這個動作10次。


肌力訓練

脂肪練不出肌肉!這些健身迷思錯很大

您曾經聽過先吃胖再練壯的說法嗎?事實上,所謂吃胖只會讓身上累積更多的脂肪,如果沒有同步進行重量訓練,只會讓您與理想體態漸行漸遠。Hello醫師今天將破除健身常見的迷思,希望對您擬定運動計畫或是飲食控制,都有所幫助。 脂肪其實無法練成肌肉 這是許多人常有的迷思。其實脂肪和肌肉是不同的組織,不只脂肪無法練成肌肉,肌肉也不會因為缺乏訓練而轉化為脂肪。脂肪可以透過健康飲食和運動燃燒卡路里(Calorie)來降低,肌肉則能透過重量訓練來逐漸增加。 即便如此,若您完全切斷食物攝取,以禁食的方式想快速降低脂肪的同時,肌肉也可能會因此而流失。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避免辛苦練成的肌肉跟著脂肪一起離家出走,以一位70公斤的成人為例,一天應攝取120公克左右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 (延伸閱讀:乳清蛋白推薦20款!乳清蛋白種類、口味推薦怎麼挑一次看) 重訓可增加肌肉量 印度教三大主神裡的濕婆,同時代表了破壞與再生,而肌肉的增加方式也是同理。當您經由重量訓練操遍全身,肌肉纖維會因為鍛鍊而受到損傷。透過休息,人體會自行修復受損的肌肉纖維,同時增加肌肉量來強化人體,使肌肉能夠應付更艱難的訓練。 固定時間量體重較準確 您是否有開始進行規律健身後,一兩個禮拜後量體重,卻發現變胖了?我們必須先了解,體重是很容易產生浮動的數值,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體重的變化。因此,為了盡量使體重數值有參考價值,您應該在固定的時間測量自己的體重,例如:每天早晨起床排便後,由於此時尚未進食,體重的測量會更準確。以下為可能影響體重變化的因素: 飲食 身體含水量 壓力 訓練 肌肉增加讓身材更緊實 若您體重確實增加了,其實不需要擔心。由於肌肉的密度比脂肪高,同樣1公斤的肌肉跟1公斤脂肪相比,1公斤肌肉體積比較小且密度也會比較高,因此,體重增加可能是因為肌肉增加的速度,比脂肪減少的速度快,但是當您照鏡子時,可能會發現雖然體重上升,但身材卻變得更緊實苗條。當然,體重增加也有可能是很簡單的原因,就是您吃多了。 另外,許多人可能聽過一個說法:肌肉比脂肪重,這是錯誤的觀念,應該說,同樣重量的肌肉與脂肪,脂肪的體積就會大很多,看起來也就比較「大隻」,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像以前物理課學過的,1公斤棉花和1公斤鐵,其實是一樣重的,但是兩者的體積和密度不一樣,把棉花想像成脂肪,鐵就是肌肉,所以一樣重的兩個人,肌肉多的人,看起來就會瘦很多。


其他健身相關

不穿鞋慢跑可以嗎?赤腳跑步優缺點告訴你

現代人可能很難想像要是不穿鞋該如何出門,因為不管是上班、上學、辦事或運動,我們都不太可能真的打赤腳。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行,各種新科技跑鞋推陳出新,包括標榜穿起來如同沒穿鞋一樣的赤足鞋,但如果真的不穿鞋赤腳跑步呢?能不能回歸原始,用赤裸的雙腳直接感受大地?而打赤腳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影響嗎?以下將介紹赤腳跑步的優缺點,以及赤腳跑步的五個要要點。 赤腳跑步 4 好處 解放雙腳感受土地:不穿鞋可以讓我們實際體會腳踏實地的感覺,感受大地,而且還可以省下不少買鞋的錢。此外,也避免了萬一買到不合適的跑鞋,而受傷的風險。  降低受傷機率:由於穿鞋子跑步時,我們習慣腳跟先著地,因此容易造成阿基里斯腱炎(Achilles tendonitis)和小腿肌肉拉傷,赤腳跑步也就減少了上述問題的機率。 增強腳部肌肉:不管平常有多常鍛鍊自己的雙腳,幾乎都是穿著鞋子做的訓練,由於鞋子會輔助支撐雙腳,腳部肌肉可以稍微偷懶;但若是赤腳跑步,所用的腳部肌肉以及參與程度會更高,鍛鍊的效果會更好。 增強腳部連結:不穿鞋跑步,更能感受並且學習控制腳部肌肉運動,增加協調度。另外,赤腳跑步也可使核心肌群、臀部與膝蓋間的感受提高,改善平衡感。 赤腳跑步 3 缺點 要經歷適應期:剛開始嘗試赤腳跑步的新手,可能還是會嘗試原本穿鞋時的訓練量,但這樣做常造成腳受傷,因為雙腳還沒適應,應循序漸進,否則反而容易受傷。 小心地面雜物:雖然前面才說赤腳跑步能減低受傷機率;然而一旦不穿鞋子之後,失去保護的腳就像離開溫室的花朵,對於地面的碎石、碎玻璃、垃圾等,毫無防衛能力,這可能增加受傷或細菌感染的機率。此外,赤腳跑步的初學者,也可能因為突然失去了跑鞋的支撐,產生足底疼痛(Plantar pain)的問題。(同場加映:足底筋膜炎治療解析!腳底筋膜炎症狀、原因、看哪科一次看) 摩擦起水泡:失去了跑鞋的防護,雙腳因跑步產生摩擦,難免會發生長水泡、長繭之類的狀況,對於重視外觀的人來說,可能無法接受。(同場加映: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5 要點讓赤腳跑步更上手 先以赤腳融入生活:如果您是在家也習慣穿拖鞋的人,建議先從室內開始,如瑜伽教室等地方,體會雙腳光溜溜的感覺,若直接嘗試跑步較容易受傷。 先以跑和走輪流進行:如此可以讓腳逐漸適應運動強度,例如:走九分鐘,跑一分鐘,循環多次。接著持續跑十分鐘後,再嘗試單次跑 15 分鐘,然後增加至 20 分鐘、 30 分鐘,最後慢慢提升到原本穿鞋時的運動強度。 慎選赤腳跑步路段:挑選比較安全的道路當跑道,可減少意外受傷的機率,最好避免草地、沙地等看不清路面情況的路段。建議可以從室內跑道開始練習,比起外面的路段,跑道不會有高低差,也沒有什麼土石或障礙等可能傷害到雙腳。 安全第一別硬撐:倘若在跑步的過程中,感到任何疼痛或不適,請立即停下腳步,千萬不要因為沒有達到自己設定的訓練量,而硬撐著跑完,如果因此受傷而需要休養好幾個星期,就得不償失了。 跑完務必檢查腳:養成每次跑步完都檢查腳底的情況,確認有沒有傷口並妥善處理,若有傷口,那麼直到傷口痊癒前,先暫緩赤腳跑步的計畫。


其他健身相關

爬樹超讚!手腦並用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爬樹很危險?事實上,只要穿好安全裝備,它的好處並不亞於其他運動,攀爬者可以藉由雙手去感受樹皮的粗糙和林木的芳香,然後一步一步地往更高的樹幹爬,當到達最高支撐點後,放眼眺望遠方,你將看見不一樣的視野。假日與其待在家無所事事,何不揪團去體驗爬樹的刺激,讓身體貼近大自然,以下列出爬樹的五個好處! 1. 爬樹鍛鍊全身肌肉和平衡感 這是一項需要運用全身肌肉的運動,包含四肢伸展、手眼協調、核心肌肉和平衡、上半身與下半身力量,以及手腕與著腳的位置。在攀爬過程中,眼睛要跟手腳同步,如果樹幹與樹幹之間空隙夠大,四肢和腹部就能達到很好的伸展。 為了維持平衡,要使用核心肌肉和腹肌的力量,去支撐身體的重量,回到地面後若感覺腹部疼痛,這是正常的。請留意,當往上攀爬時,你會運用到上半身的肌肉群,包括肩膀、背部、手臂、手肘、手腕、手指、關節、肌腱;而當往不同的樹幹移動時,則會使用下半身的肌肉群,像是屈身或單腳蹲,這些動作非常考驗勇氣和毅力。 此外,從一個樹幹到另一個樹幹,手腕的部分是關鍵,請確保你的手抓緊樹幹,新手們則建議戴上手套,以免被樹屑割破皮。 (同場加映:6招預防抽筋~拉筋暖身要做足) 2. 爬樹提升工作記憶與解決問題能力 爬樹能同時運用我們的體力和腦力,根據美國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簡稱UNF)公共關係所的研究,它能提升人的工作記憶容量達 50%,因為過程中你需要留心觀察每棵樹的生長狀況,並決定對應的攀爬路徑。 此外,爬樹也可以刺激我們的批判性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藉由思考不同的攀爬路線,來挑戰自己身體的極限,包括身體的移動、平衡感、空間警覺性等,而當你從高處往下看時,或許會感受到一種既興奮又平靜的心情。 3. 爬樹幫助放鬆並培養小孩的探索力 親近大自然會帶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而爬樹更是一個全新的體驗,透過觸摸樹皮和枝幹、邊感受風吹的涼快,身心靈頓時得到放鬆和平靜,這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是不可能找到的。 對小孩而言,在爬樹中探索大自然能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並且學習用感官去感受周遭的自然生態,同時戶外活動也能幫助降血壓、刺激思考能力,以及面對問題的應變能力。 (同場加映:從小玩到老!遊戲人生4大好處與方法) 4. 爬樹提升信心和成就感 當爬到樹的最高處,它不僅證明了一個人攀爬的能力,也提升了其突破困境的自信與成就感,特別從樹上往下看時,相信這種居高臨下的心境,會給你不一樣的體會,打開你的經驗開放度。 5. 爬樹訓練團隊精神 爬樹不是一個人的運動,它需要發揮團隊精神,隊友之間可以互相扶持和鼓勵,然後在樹上一起俯瞰腳下景觀。另外,千萬別急於登頂,而讓自己置身於危險中,紮穩每一步才是安全,攀爬者要專注在肢體的每一個動作上,切記爬樹不是一場競賽,慢慢享受攀爬的過程才是關鍵。


心肺耐力

您跑對了嗎?路跑必知的8個安全原則

路跑近幾年來風行全球,儼然成為一股流行趨勢,過去30年來全球已有上億人參加各種路跑,從一般的路跑、馬拉松(全程與半程,簡稱全馬與半馬),到超級馬拉松(超馬),台灣也跟上潮流,有各種名目的路跑賽事。要活就要動,有益健康的運動都值得推廣,也都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與安全,其中路跑考驗人的體力和耐力,因此請務必了解並遵循以下8點安全原則,才不會適得其反。 1. 路跑前攝取碳水化合物,可降低疲憊感 路跑前的飲食至關重要,前一天的晚餐建議攝取豐富的碳水化合物食物,這些熱能會累積在肌肉和肝裡面,可降低跑步時的疲憊感。 同樣的,隔天的早餐可選擇您習慣吃的碳水化合物主食,像是麵包和麥片,纖維和脂肪則須避免,如此可減少您上廁所的機率。 2. 路跑前熱身不宜過長,善用時間檢視跑步動機 跑前熱身控制在15分鐘內即可,原地慢跑及伸展運動(以背部肌肉群為主)只是為稍微增強心率,啟動您起跑的節奏,肝醣的消耗應降至最低。此外,美國馬拉松巨星比爾羅杰斯(Bill Rodgers)說,跑前一小時可以先找個地方靜下心,藉此機會檢視自己跑步的動機,若是有跑友的話,更可以彼此分享和鼓勵。 3. 一開始請慢慢地跑,身體若痛就要停下來 一開始的3~5公里應慢慢地跑,才能確保身體有足夠的力量完成整個賽程,避免一口氣就把所有積蓄的能量瞬間耗盡。另外,建議每10~15分鐘就檢查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觀察肌肉和關節有否太緊繃,尤其是下巴的部分,最簡單的自我檢查方式就是微笑,因為人在緊張狀態中往往沒辦法微笑。 當您察覺身體會隱隱作痛,以至於需要調整跑步的姿勢時,請馬上停止跑步,並儘速找醫護人員協助,千萬別忍痛繼續跑。 4. 跑步時要抬頭,補給站食物飲料記得拿 路跑時請不要放空,要保持對四周環境的專注,這樣即使遇到問題也能即時做出相對的反應,在改變跑道前,跑者可以先張開雙手,以警惕身後的跑者。此外,跑步時記得要抬頭往前看,因為人在疲累的時候,往往會無意識地垂下頭,這會造成頸部和肩膀的壓力,以及脊椎和背部的痠痛。 到了補給站時,不要不好意思拿食物和運動飲料,美國運動營養師蘇珊娜吉拉德(Suzanne Girard Eberle)解釋,口渴機制在長跑中通常會變得遲鈍,而當人進入缺水狀態時,肌肉中的氧氣和熱量就會減少,所以人就愈跑愈慢。 5. 自我對話能提升信心,聽歌能忘卻疲憊 路跑中跟自己對話很重要,您可以準備幾個能提升自信心的口號和招牌動作,其次,將賽程劃分成幾個小目標,也有助於激起士氣,使賽程更容易完成。 對有的人來說,邊聽歌邊跑步能讓他們忘記身體的疲憊,且會愈跑愈有力,但更重要的是,享受跑步的當下,建議跑者可以放慢步調、用心感受跑過的這塊土地和風景。 6. 將名字寫在衣服上,我們都需要加油的聲音 有的人喜歡將自己的名字寫在衣服上,當聽到有人在為您加油的聲音時,會成為支撐您繼續往前跑的力量。您也可以邀請家人和朋友前來支持,有認識的人在現場聲援,就算再怎麼累也不會輕言放棄啊! 7. 路跑當天別穿新衣新鞋 路跑不是時裝秀,提醒您以平日跑步的穿著為主,切勿穿新衣或新鞋跑步。另外,為避免腳起水泡,您可以選穿吸汗的運動襪。 8. 跑後保養要做好,腳泡冷水可舒緩肌肉發炎 跑完後的水分和能量補給要適量,包括碳水化合物、電解質,以及蛋白質的攝取。當然,也別忘了做核心肌肉伸展,此外,將雙腳泡在冷水中,能幫助血管收縮,進而舒緩肌肉發炎和疼痛。


心肺耐力

什麼是HIIT?高強度間歇性訓練4大運動好處報你知

您今天HIIT了嗎?不少人以為運動時間愈長,減肥或健身效果愈好,其實不然!想更有效率地燃燒熱量,不妨嘗試「間歇性訓練」或進階版的「高強度間歇性訓練(HIIT)」。這類間歇性運動不一定需要器材、也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效果卻非常顯著,因此近年成為健身圈熱門的訓練方式之一。以下《Hello醫師》將為您介紹什麼是間歇性訓練、HIIT 的特色,以及高強度間歇運動的4大好處。 什麼是間歇性訓練? 簡單來說,間歇性訓練(Interval Training)是由「動作+休息」交替循環的運動訓練方式,強度與持續時間可依個人需求彈性調整。 什麼是 HIIT 高強度間歇性訓練? 廣為流行的 HIIT(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是一種將爆發性的高強度運動,與短時間休息交替進行的訓練方式。在短時間內讓心跳達到高峰,有助於快速燃脂、提升代謝率,甚至在運動結束後仍持續燃燒熱量,產生「後燃效應」。 HIIT 的動作和休息時間沒有標準格式,常見的做法如:進行1分鐘高強度動作(如快跑或波比跳),搭配3~5分鐘休息,整體訓練時間約20~45分鐘。另外,Tabata也是一種常見的 HIIT 訓練形式,一組循環包括:「20秒高強度動作+10秒休息,重複8個循環」,短短4分鐘就能明顯提升心率。 做間歇性訓練的4個好處 1. 燃脂效率高 高強度間歇訓練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心率與能量消耗,且運動後仍會持續燃燒卡路里(後燃效應)。研究發現,長期進行 HIIT 可有效降低體脂肪,減脂效率甚至不亞於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對於時間有限的人來說,是相當高效的減脂方式。 2. 多變有趣 與長時間的慢跑相比,高強度間歇性訓練的動作變化多樣,像是深蹲跳、登山者、開合跳等,能同時訓練不同部位肌群,較不易感到無聊。HIIT的變化性與挑戰性,可以讓人更有動力保持運動習慣。 3. 隨時隨地可做 高強度間歇運動通常不需器材,只要一塊空地,穿上運動鞋準備毛巾與水,就能展開訓練。不論在家、戶外或旅途中都能安排,對於生活忙碌的人來說特別實用,也降低了「沒時間」、「沒設備」等逃避運動的藉口。 4. 提升心肺功能 進行高強度間歇性訓練時,身體對氧氣的需求大增,會促使心臟加快跳動、提升泵血效率,有助於強化心肺耐力與最大攝氧量(VO₂ max)。長期持續訓練,能顯著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讓您在日常活動中更不易喘、更有體力。 HIIT 的入門運動與注意事項 常見的 HIIT 動作,如波比跳(Burpee)或跳箱等強度較高的無氧運動,不建議初學者一開始就直接嘗試,建議先從「快走+慢走」這類基礎的運動開始,待身體逐漸適應,再慢慢增加運動時間與強度。 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時,也建議尋求專業教練指導,確保動作正確、降低受傷風險。雖然部分研究指出 HIIT 對心臟病患者也可能有益,但若本身患有慢性病或平常缺乏運動習慣,仍應先諮詢醫師或專業教練再進行,才能運動得更安全、更安心。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運動健身安全

端午開心划龍舟!4 招預防運動傷害

每年端午節,各地都會舉辦划龍舟競賽,許多民眾都躍躍欲試,但划龍舟算是劇烈運動,若沒有先熱身或是賽前訓練,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以下介紹划船運動或划龍舟比賽時,常見的運動傷害及如何預防的方法。 划龍舟運動傷害 背部:腰痛是划龍舟運動中最常見的傷害,特別易在密集訓練時出現。當下背椎間盤受傷時,臀部也可能會感到疼痛,有時甚至背部會發生痙攣(Spasm),使身體無法前彎讓手碰到腳趾。 膝蓋:膝蓋是划船運動第二常見的傷害部位,且當過度使用和磨損時,恐會導致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俗稱跑者膝),膝關節外側具有疼痛點,彎曲膝蓋或上下樓梯時也會感到痛,嚴重時,髖關節和大腿外側也會感到不適,建議多休息、冰敷,並配合專業醫師治療。 手掌和手腕:划龍舟時,除了手掌皮膚因不斷摩擦容易起水泡,手腕也可能會有伸展肌腱鞘炎(Extensor tenosynovitis),通常出現在比賽前密集訓練期,特徵為手腕腫脹、疼痛,轉動時會有喀喀聲的感覺,對此可用冰敷來減少腫脹和消炎。 肋骨:密集訓練後,若感覺胸腔劇烈疼痛,可能是肋骨的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又稱壓力性骨折),其最常影響肋骨中段和背後的區塊,在深呼吸、咳嗽和做運動時,都會有劇烈疼痛。因為它不易即早被發現,所以最好在它發展為急性骨折之前,多留意胸腔部位的感受。 (同場加映:愛運動也要小心!5 種常見的運動傷害) 預防划龍舟運動傷害 適度訓練:建議平時多鍛鍊核心肌群和背部肌肉,有肌肉的力量支撐,可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並且多做柔軟度訓練,也可幫助增加身體可承受的動作範圍。若想增加體能訓練量,請慢慢調整強度,否則容易受傷。 多喝水:水分可幫助身體抵禦疾病和受傷,甚至可提升 25% 運動表現。 吃得營養:吃得營養健康,身體才能發揮最好的表現,賽前賽後吃容易消化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可幫助體力和能量的穩定。 睡眠充足:有運動訓練的話最好睡滿 8 小時,多數運動員甚至需要睡 10 個小時,研究指出,每晚睡少於 8 小時的年輕運動員,受傷的機率多出 1.7 倍。 R.I.C.E. 一般運動傷害處理 當受傷時,請立刻停止動作以防止傷勢惡化。一般來說,若體內的軟組織(Soft tissue)受傷,如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或腫起來等,適用一般運動傷害的緊急處理方法「R.I.C.E.」,可參考衛生福利部的說明: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指抬高受傷部位),如果做了上述 4 步驟後仍無好轉,或是情況嚴重,就要立刻就醫,尋求醫療人員協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健身動力

運動一定要去健身房?5招懶人運動法,不花錢、沒時間也能瘦!

「我太忙沒空去健身房」、「健身房好貴!」每次當您想去健身房鍛鍊時,就忍不住浮現這些念頭嗎?健身房確實是一個運動健身的好地方,但如果沒時間、經濟能力有限,其實也有其他運動、瘦身的好方法。 《Hello醫師》為您整理個5個懶人運動法,專門適用於沒時間、不願意花錢運動,或是不喜歡運動的人,讓你輕鬆簡單就能瘦,窈窕健美不求人! 無痛瘦身!5招懶人運動法學起來 1. 讓腳動起來 每天較長時間站立或移動的人,其血糖跟膽固醇通常久坐者低。多走路的好處能讓身體質量指數(BMI)跟腰圍變小。建議可多爬樓梯來取代搭電梯,或站著講電話、站著開會,把車停遠一點,再走路到您的目的地。 2. 家事也是運動的一種 研究發現,每週5天、每次30分鐘的運動,可減少死亡率28%、心臟病風險20%,這些活動包含做家事和園藝,所以多在家中走動、多做家事,也有助於減脂瘦身。 3. 找雙鞋出門慢跑吧! 慢跑的優點在於無論場地為何,只要一雙鞋就能開始運動,而且也不必組團找伴。建議每週可慢跑1~2次,每次40分鐘以上。若40分鐘有點吃力,也可改為20~30分鐘,重點在於建立慢跑習慣,而非跑到一定距離與時間。若一人慢跑感覺孤單,也可找朋友一起慢跑,或甚至將慢跑設為與好友出去玩的行程。 4. 天氣太熱不想動?室內運動最適合你 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游泳等各項室內運動都適合邀請朋友一起參與,很多室內遊戲既有趣又方便,同時又能增進您的社交技巧。 研究指出,室內攀岩有助減憂鬱、抗焦慮,也能自我鍛鍊正念冥想,德國有一些身心機構,也用室內攀岩來治療憂鬱症(Depression)和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5. 登山健行趣 找一群朋友一起去健行,有很多郊山都適合健行,或其他可以騎自行車的地方,若您沒有自行車,也可以選擇有自行車租賃服務的景點。以台北市來說,許多河濱公園皆有提供出租自行車的服務,或者直接租用Youbike也可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身動力

臀部訓練在家就能做!4動作練出超有感翹臀、細腰

擁有細腰、翹臀是每位女人的夢想,本篇文章《Hello醫師》教你4個可在家中執行的臀部訓練動作。每週只要3次,持續4週以上,保證能在短短1個月後看到明顯改變。 居家臀部訓練4動作 1. 深蹲(Squats) 站姿、雙腳與肩同寬,向前平舉雙手,屈膝往下蹲,感覺像是要坐到椅子上一樣,讓身體盡量放低,直到您感覺不舒服為止,然後再站起來,這樣為1組。請注意,深蹲時讓身體重量平均分攤在腳趾與腳跟上,膝蓋彎曲時不要超過腳尖,但請與地面維持90度的角度,大腿則與地面維持平行,請重複做10組。 2. 橋式(Bridges) 臉部朝上躺下,將雙膝向上彎曲,雙腳掌仍平放地面與肩同寬,然後拱起身體使臀部朝天花板方向抬起,直到膝蓋與肩膀成一直線,此時雙手掌仍平貼在地面上,然後再再慢慢躺回地面回到開始時的姿勢,重複該動作10次。請注意,膝蓋彎曲時是朝上而不要往外彎,下巴請向內縮,身體拱起時要收緊腹部和臀部。 3. 弓步(Lunges) 雙腳站立與肩同寬,左腳向前踏一步,雙膝同時彎曲往下蹲,直到右膝很靠近地面,但不能碰到地面,左膝則不可超過腳尖,然後起身,換另一腳做同樣的動作,左右腳各做1次為1組,請重複做8~10組。請注意,整個過程中,背部都要挺直,眼睛平視前方,腹部縮緊。 4. 單腳後踢(One-leg kickbacks) 採四足跪姿(也就是雙膝跪下,雙手掌平貼地面,使臀部在膝蓋上方),將右腳從臀部後方盡量往上抬高,使膝蓋彎曲約90度,然後伸直腿直到感覺臀部肌肉緊繃,再慢慢回到原姿勢,然後換腳做,左右腳都做完為1組,請重複8~10組。請注意,抬腿時不要讓背部拱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