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小撇步

此類別將收錄各種料理和飲食方式,提供你各式各樣的飲食小撇步。

基礎知識

健康飲食小撇步

益生菌怎麼吃?一天吃幾次?可以長期吃?益生菌吃法專業解析

國內最受歡迎的保健食品當屬益生菌,但吃益生菌真的有幫助嗎?許多人也會擔心:益生菌能天天吃、長期吃嗎?應該空腹吃還是飯後吃?一天吃幾次?哪些東西不能一起吃? 市面上益生菌產品百百種,從膠囊、粉包到液態劑型應有盡有。不少人花了錢想補充好菌,卻可能因為「吃錯方式」而感覺不如預期。《Hello醫師》針對搜尋熱度最高的5大疑問,彙整專家與國際益生菌組織的建議,帶您一次搞懂「益生菌怎麼吃」的正確觀念。 益生菌怎麼吃才有幫助?把握基本5重點 益生菌的吃法其實大有學問,即使選了高菌數或有專利的產品,如果忽略了「怎麼吃」這個環節,即使補充的是好菌,也可能無法順利通過胃酸、定殖腸道。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在網站衛教文〈益生菌怎麼吃效果更好?〉中,引述營養師專業見解,歸納出5項基本補充重點,建議民眾在補充益生菌前,先掌握這些原則: 不管是飯前、飯後、起床或睡前,皆可補充益生菌。 避免與刺激性食物、抗生素或過熱飲品同時攝取。 建議穩定、定時定量補充,約12週後好菌才會逐漸顯現優勢。 搭配蔬果與全穀類攝取,有助菌叢穩定與定殖。 留意保存條件,部分產品需冷藏,避免高溫影響活菌穩定性。 除上述建議外,若個別產品有特別載明補充方式與時機,建議仍應依產品指示食用。 以下逐一解析益生菌吃法的5個關鍵重點,幫助您真正吃對益生菌、維持健康。 1.益生菌一天吃幾次?劑量與頻率建議這樣掌握 益生菌的食用次數通常依產品標示而定。大多數產品建議每日1次,但若想加強保健效果,部分品牌也會建議每日2次以上。不過,若產品未特別說明,建議不要自行加量,避免過猶不及,引發腸胃不適,也無法提升效果。 根據國際益生菌與益生質科學協會(ISAPP)說明,針對特定健康目標補充益生菌時,應選擇與研究中相同菌株與劑量的產品,才可能達到接近的好處。要特別注意的是,若以日常保健為出發點,目前各研究並無公認的「最佳劑量」,不過,確實有一些研究顯示,高劑量的活菌可能有助於調節生理機能與維持健康。 因此,在沒有特殊需求的情況下,建議依產品標示食用,並選擇菌數標示清楚、功效有科學實驗背書,且經第三方檢驗合格的產品為佳。若有個人健康問題,請諮詢醫療專業人員調整劑量與頻率。 2.益生菌需要天天吃嗎?穩定補充才有感 益生菌並非短期見效的保健食品,其作用在於幫助改變細菌叢生態以維持腸道機能,由於益生菌在腸道中停留時間有限,若希望維持其帶來的好處,建議持續、穩定補充才能帶來正面影響。 據ISAPP的資料顯示,目前雖然尚無明確證據指出,益生菌必須每日補充才有益處,但多數臨床研究中,都是每日規律補充才得出正面結果,因此定期補充很重要。 3.益生菌可以長期吃嗎?破解「依賴性與安全性」迷思 目前並無研究證實長期吃益生菌會造成依賴性;相反地,長期補充特定菌株,反而有助於維持消化道機能與調整體質。 但要特別提醒,同樣是益生菌產品也有品質高低之分,建議選擇擁有專利且功效經實驗支持的菌株,如嗜酸乳桿菌LA1063、副乾酪乳桿菌LPC12、植物乳桿菌TWK10、植物乳酸菌LP28等,功效、品質及安全性都更有保障。 ISAPP也強調,益生菌對多數人而言是安全的,臨床研究中的副作用發生率非常低。不過,若有特殊疾病或體質,建議在食用前諮詢醫療專業人員;若是孕婦或嬰幼兒,也應諮詢醫師建議後,選擇合適的產品與劑量。 此外,初次補充益生菌時,部分人可能會短暫出現消化道機能改變,如:排便頻率變化,通常屬菌相調整過程的一部分,不必太過擔心,但若症狀嚴重或持續不斷,建議停止補充並儘快諮詢醫師。 4.益生菌不能跟什麼一起吃?避開4類干擾因子 除了正確的吃法與時間,補充益生菌時也要留意是否與其他物質互相干擾。以下4種常見食物與藥品,可能影響益生菌的活性與定殖力: 抗生素:抗生素會一併殺死體內的好菌與壞菌,減少益生菌對身體的助益。建議兩者間隔至少2小時,並依照醫師建議補充。 咖啡、茶或酸性水果:咖啡、茶及酸性水果(如柳橙、鳳梨)可能刺激胃酸分泌,進而降低益生菌的存活率。建議搭配常溫開水為佳。 熱水或熱飲:高溫會破壞益生菌活性,尤其是無特殊包覆處理的產品。補充時應搭配常溫或低於40°C的水,並避免加入熱湯或熱茶中食用。 藥品或其他保健品:某些營養素或藥物可能與益生菌交互作用,建議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是否需間隔食用,避免影響保健效果。 5.益生菌什麼時候吃最好?空腹、飯後、睡前怎麼選 根據國際益生菌協會(IPA)解釋,益生菌的吃法與時間點可能會影響其在腸道中的存活與作用,特別是未採用包埋技術的產品。 不同菌株與製程適合的食用時機略有不同,常見建議如下: 空腹吃:腸胃內沒有食物干擾,益生菌較能順利通過胃部,提高進入腸道的機會,有助於後續定殖。部分研究指出,在餐前空腹時補充,菌株存活率較高。 飯後吃:進食後雖然胃酸分泌較多,但食物可中和部分胃酸,對某些較不耐酸的菌株,如長雙歧桿菌、鼠李糖乳桿菌等,提供更有利的存活環境。若為含有酵素的複方產品,也常建議於餐後食用。 睡前吃:睡前通常是空腹狀態,與餐前相同,由於腸胃較清空,益生菌可順利通過胃部並進入腸道。 IPA也指出,高品質益生菌產品會透過包埋技術或凍乾技術,提升耐酸性與活菌穩定性,因此可降低進食時間對益生菌活性的影響。 最後,除了選擇合適的時機補充,每天固定同一時間食用,有助於養成穩定補充的習慣,也是提升保健效果的重要關鍵。 正確吃法+選對產品,益生菌才能補充有感! 補充益生菌若只看品牌與菌數,卻忽略吃法與搭配方式,可能無法發揮應有功能。建議掌握吃法5原則、避開常見誤區,再挑選具菌株編號、品質保證、活菌穩定的產品,才能讓消化道保養更有感。 若想挑選品質穩定且功效有保障的產品,建議可參考標示完整菌數、添加專利菌株且第三方檢驗合格的品項。 例如市售產品「VITABOX®順暢專科」,其配方結合8株專利益生菌、英國專利益生元與綜合消化酵素,並透過凍乾包埋與活菌保證技術強化穩定性,是符合上述挑選條件的產品之一。 益生菌吃法Q&A:你可能不知道的9件事 益生菌可以天天吃嗎? 每日補充有助於維持菌叢穩定,但是否需天天吃,仍應依產品標示與個人需求調整。若為特定保健目的,建議諮詢專業人員給予建議。 維他命C可以和益生菌一起吃嗎? 維他命C與益生菌在人體中作用機制不同,兩者可以一起補充,基本上不會產生交互作用。 可以配牛奶、豆漿等飲品一起吃嗎? 雖然不一定會干擾菌株活性,但為降低不確定性,建議搭配常溫開水補充最為穩妥。 抗生素與益生菌可以一起吃嗎? 抗生素會一併殺死好菌與壞菌,建議與益生菌間隔至少2小時再食用,若有特殊狀況,則應依醫師建議補充。 經期可以吃益生菌嗎? 女性經期可正常補充,若有特殊保養需求,可選擇經實驗證實的專屬產品。 吃益生菌會幫助入睡嗎? 特定菌株如長雙歧桿菌1714等,經研究支持可調整體質與幫助入睡,但實際效果仍依個人體質而異。 初期補充益生菌會拉肚子嗎? 初期可能出現排便型態改變、輕微脹氣,屬於菌叢調整的過程;若症狀持續應停用並諮詢醫師。 小孩可以吃大人吃的益生菌嗎? 劑量與菌株需視年齡調整,建議選擇標示明確、適用兒童的產品,並依年齡調整合適的益生菌劑量。 吃益生菌多久才會有感? 根據研究與實務經驗,多數人通常在連續補充2~4週後會觀察到正面結果,但也有營養師建議持續補充12週,幫助建立好菌優勢。

看更多 健康飲食小撇步 相關文章

健康飲食小撇步

腸胃炎拉肚子可以吃什麼?水果、蛋能吃嗎?腹瀉飲食3重點

腸胃炎是種惱人的疾病,雖不至於引發重症,卻會剝奪享受美食的樂趣;若原本約好要與人聚餐或約會,因為急性腸胃炎就能破壞計畫,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享用大餐。 腸胃炎最常讓人煩惱可以吃什麼或吃什麼不會拉肚子?《Hello醫師》為您整理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告訴您腸胃炎吃什麼、哪些食物千萬不可以碰。 腸胃炎吃什麼?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 一般常見的急性腸胃炎通常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症狀會持續3至7天,除了上吐下瀉外,也可能合併發燒;若是由食物中毒所引起的腸胃炎,症狀則會持續1~3天。 得了腸胃炎後,腸胃會變得十分敏感,病人可能一吃東西就不舒服、想吐或拉肚子,因此攝取合宜的食物可緩解病情,加速康復速度。 腸胃炎飲食重點1:隨時補充水分 腸胃炎會導致上吐下瀉,水分嚴重流失,若未適時補充水分恐引發脫水或電解質失衡,嚴重時更可能昏厥甚至休克。 補充水分的重點因人而異,小孩、老人或身體虛弱者最好補充電解質,維持體液平衡,但切記應避免飲用糖分過高的運動飲料,以免加重腹瀉;一般健康成年人僅須補充水分即可;若未出現嚴重症狀,如發燒、嘔吐不止或全身虛弱等,只要多休息、多喝水及控制飲食,腸胃炎多會在數天內改善。 [embed-health-tool-bmi] 腸胃炎飲食重點2:少量多餐 當腸胃受損時,任何食物都可能引發刺激、導致腹瀉,因此,針對症狀嚴重的病患,部分醫師會建議暫時禁食1至2餐,避免病情加重;但若一直不進食,也會導致營養不足或身體虛弱,拖慢康復速度,建議若症狀已經緩和,最好方法是少量多餐,以減少腸胃刺激。 由於腸胃細胞受損,會導致腸道消化及吸收效率變低,少量多餐既可減輕腸道負擔,一次處理少量食物,也能讓腸道分次吸收食物的養分。 少量多餐的方法不限,可以從一餐的1/4或一半開始嘗試。若進食後,2~3小時內沒有腹瀉,則可繼續進食,並依情況逐漸增加份量。 腸胃炎飲食重點3:減少腸道刺激 許多醫師會建議腸胃炎病患吃稀飯或白吐司,其實並不是只能吃這類食物,而是這類食物較容易消化、較不會再次刺激腸胃,以下食物符合減少腸胃刺激的好處,建議皆可食用: 白飯 稀飯 白麵包、吐司 饅頭 清湯麵 蒸魚 蒸蛋 蒸馬鈴薯 腸胃炎不能吃什麼? 任何高油、高鹽、高糖、高纖或辛辣食物,以及乳製品或含有咖啡因的飲品,腸胃炎患者應絕對避免,因為這類食物會刺激腸胃、加重症狀。 高油:鹹酥雞、速食 高鹽:燒烤、火鍋湯、加工食品 高糖:蛋糕、冰淇淋、糖果 高纖:竹筍、芹菜、鳳梨、各類蔬菜莖梗 辛辣:麻辣鍋(延伸閱讀:吃太辣怎麼辦?7大解辣食物不只牛奶有效) 乳製品:牛奶、調味乳、優酪乳 含有咖啡因的飲品:咖啡、茶、可樂 腸胃炎可以吃什麼水果? 蘋果(未去皮)、香蕉、芭樂、番石榴等水果,因含有果膠,可緩解拉肚子,又能補充水分,適合腸胃炎的時候食用。 腸胃炎可以吃蛋嗎? 腸胃炎病患也須補充蛋白質、增強體力,所以可以吃蛋,只要料理方式清淡即可,例如蒸蛋或水煮蛋。 腸胃炎常跑廁所要注意肛門清潔 若得了腸胃炎,腹瀉上廁所的頻率增加,擦屁股次數也會增多;若平時習慣用力擦屁股,或擦的次數較多,很容易因過度摩擦,導致肛門皮膚受損。 因肛門位置不在視線可及之處,多數人不了解它的皮膚構造;實際上,肛門皮膚與嘴唇相似,既濕潤且充滿彈性。若過度清潔或擦的方式不當,例如:擦的次數較多、衛生紙質地粗糙或擦得太大力,都可能減損肛門皮膚的水分與油脂而破皮,甚至導致肛門搔癢症或其他問題。 理想清潔肛門的方式為水洗,如進浴室沖洗或使用免治馬桶,但因為水洗較不方便且耗時,建議可使用濕式衛生紙擦拭屁股。 濕式衛生紙不僅方便攜帶、使用簡單,而且因富含水分,清潔力比衛生紙好,擦起來也較為舒適。腸胃炎拉肚子容易對肛門造成刺激,使用更加溫和的濕式衛生紙擦拭,能更有效的保護肛門受到進一步刺激而產生不適,並可確保汙穢獲得良好清潔。在使用濕式衛生紙後,請記得用一般衛生紙吸除多餘水分,保持屁股乾爽。 若須選購濕擦產品,建議挑選無酒精或其他刺激成分的濕式衛生紙,避免過度刺激肛門,或引發過敏症狀;另外,在材質部分,為避免馬桶阻塞,最好選用用紙漿製成、可溶於水的產品,可直接丟入馬桶,對環境也更加友善。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飲食小撇步

降膽固醇怎麼做?8種生活習慣快follow

相信很多人因為總總因素,擔心起自己高膽固醇的狀況,因為高膽固醇可能與許多身體疾病有緊密的關聯,然而,想要降低膽固醇指數,除了服用藥物以外也應改變固有的生活習慣。以下是我們為讀者列出的幾項建議,請參考。1. 攝取健康的脂肪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s)是膽固醇升高並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壞膽固醇)的罪魁禍首。紅肉及乳製品都含有飽和脂肪。在理想狀態下,每人每日攝取的飽和脂肪應少於總熱量的7%。並且要選擇橄欖油或菜籽油烹飪菜餚,這兩種油品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Monounsaturated fat),對身體更健康。此外,也要避免攝取反式脂肪(Trans fat),因為反式脂肪會使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降低,不僅會對心臟造成負面影響也使心臟病風險提高。油炸物及市售食品,如餅乾、零食等都含有滿滿的反式脂肪。2. 多攝取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不會影響低密度脂蛋白,但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也能降低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及血壓。想要多攝取Omega-3脂肪酸,可在飲食中加入鮭魚、鯖魚、鯡魚等魚肉。另外,核桃、杏仁、亞麻仁籽也是不錯的選擇。(推薦閱讀:堅果助防心血管疾病:挑選食用指南)3. 多攝取水溶性纖維植物纖維可分為2大類,包括可溶性纖維和不可溶性纖維。其對心臟各有優點,然而水溶性纖維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指數。可溶性纖維的主要來源包括燕麥、水果、豆類、扁豆、蔬菜。(推薦閱讀:膳食纖維是什麼?認識水溶、非水溶纖維,吃對才有益腸胃)4. 攝取乳清蛋白乳清蛋白為一種營養補充品,可以降低總膽固醇指數,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在一般藥局或藥妝店即可購買乳清蛋白,請記得要遵照產品指示服用。[embed-health-tool-bmi](延伸閱讀:乳清蛋白推薦20款!乳清蛋白種類、口味推薦怎麼挑一次看)5. 保持運動習慣運動同樣可以改善膽固醇指數,適當運動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然而若你本身已是心臟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議應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方式與強度。一般人建議每天應至少運動30分鐘。另外,你也可以考慮增加額外活動量,獲得更好的效果:中午休息時間快走騎腳踏車上下班6. 戒菸若你有抽菸習慣,也應該盡早戒菸,以利提升好膽固醇。戒菸者與其他吸菸者相比,戒菸後一年內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就會降低50%。戒菸後15年左右,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就和從未吸菸過的民眾一樣。7. 減重如果你感到無聊或沮喪時就想吃東西,試試走出門散個步吧。如果你的午餐大多都是速食,建議你不妨嘗試自己在家中準備午餐,少吃熱量高的食物。除此之外,你也可以走樓梯替代搭電梯,另外搭捷運、公車時提早下車,走到目的地時就能增加運動量。8. 降低酒精攝取量台灣人普遍有喝酒後臉紅的情況,此現象代表乙醛去氫酶不足而導致酒精代謝差。因此若你有飲酒習慣,請勿過度。每。酒精攝取量過高會導致高血壓、心臟衰竭、中風和許多其他嚴重的健康問題。(推薦閱讀:喝酒臉紅原來是缺少這個!3方法改善亞洲紅臉症)(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飲食小撇步

手術後的飲食怎麼吃?這些食物要多補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大多數手術後的病人,可能受到止痛藥副作用的影響,導致沒食慾不太想進食,但這樣是不行的。手術後的病人必須積極攝取足夠的營養,才能幫助身體和傷口的修復,並且降低受感染的風險。請注意,若是經歷重大腹部手術的病人(如結腸直腸、婦科、泌尿外科等手術),因為術後進食容易脹氣或腸沾黏,所以需要配合醫師評估過的飲食方針。(延伸閱讀:腹部手術篇)手術後的飲食可以吃這些對剛手術完的病人來說,基本上只有兩項重要任務:好好休息和好好吃飯。休息是為了器官和組織的修復,而吃飯是為了攝取營養,供應身體的能量和促進傷口癒合,尤其最好選擇「未加工的食物」,才能攝取較多營養和纖維,例如以水果取代果汁、水煮肉取代火腿等,都是較佳的選擇。1. 多吃纖維因為一直躺著休息,活動量不足會減少腸胃蠕動,且部分止痛藥的副作用還會引起便祕,所以需要靠食物纖維來幫助腸道健康,並改善便祕情形。最好多吃蔬菜水果,少吃一些容易導致便祕的食物,例如肉乾、乳製品(如起司或冰淇淋)、紅肉(牛肉、羊肉)、未熟的香蕉及甜食等。2. 蛋白質很重要蛋白質是讓傷口癒合,以及產生免疫細胞的重要營養素,所以術後病人非常需要攝取蛋白質,尤其大面積燒燙傷的病人需要更多的蛋白質。因為在燒燙傷後,身體會自動加快新陳代謝、體液也會因為失去皮膚屏障而大量流失。[embed-health-tool-bmi]蛋、豆類、魚和家禽類瘦肉(如雞、鴨、鵝)都是優良蛋白質的來源,雖然紅肉和乳製品也富含蛋白質,但因為較多飽和脂肪容易導致便祕,所以不太適合。如果胃口真的非常差,也可以用高蛋白粉泡在飲料或開水裡喝下。3. 吃全穀物全穀物富含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且無論是纖維或營養價值,也都比白米和白麵包來得高,例如糙米、大麥、燕麥、或全麥麵包,以早餐為例,可以把厚片土司改為一碗燕麥粥。4. 吃新鮮蔬果新鮮水果和蔬菜,都含有許多維生素和纖維,其中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還能幫助皮膚修復,加速傷口癒合。不過吃大量蔬果的副作用,是在腸胃中容易產氣,導致脹氣等不適或頻繁放屁。5. 熱量攝取要足夠通常術後病人的食慾都很低,但吃得少不僅會使營養和熱量攝取不足,也容易導致便祕。所以若術後病人是需要攝取大量卡路里的(如大面積燒燙傷者),請考慮攝取「卡路里密集」的食物,指的是體積小卻有極高熱量的食物,例如堅果、酪梨,或在飲料中加營養補充品等。手術後這些食物要少碰在看完手術後可以吃的食物後,那麼有哪些食物要盡量避免?我們一起來看看:避免咖啡因飲品、酒精避免刺激性、辛辣食物避免油膩、油炸另外,在手術後也記得別進行斷食法,在手術後要大量營養的恢復期需要好好補充熱量,才能幫助傷口癒合、恢復體力。


健康飲食小撇步

甲狀腺功能低下飲食大補帖!飲食請吃這4種

甲狀腺低下會有什麼症狀在談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飲食建議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甲狀腺(Thyroid gland)的功能與症狀,以及造成甲狀腺相關疾病的原因。甲狀腺是一種內分泌腺,位於頸部前面,形狀有左、右葉兩片,狀似蝴蝶,分泌兩種激素:甲狀腺素(Thyroxine,T4)三碘甲狀腺素(Triiodothyronine,T3)這兩種激素是維持人體所有細胞正常運作所必需的,控制著人體的生長和新陳代謝,分泌不足和過多都是異常,分別稱為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和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功能異常好發於女性,但也會發生在男性、青少年、小孩甚至是寶寶身上,患病時間可能是暫時性,也可能是永久性。甲狀腺低下的病人通常會臉色蠟黃、頭髮乾燥、嗜睡、體重增加、不易懷孕,若發現自己有類似的症狀時,請務必立即就醫。甲狀腺功能低下最需要的 3 種營養素本篇以甲狀腺功能低下為主,造成的主要原因為碘缺乏症(Iodine deficiency),其他原因還包括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disease)和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功能異常。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通常有畏寒、容易疲累以及易胖等症狀,對該患者來說,最重要的營養素包括以下 3 種:[embed-health-tool-bmi]碘: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物質,攝取過多或不足,都可能造成甲狀腺腫大,也就是俗稱的「大脖子」。(延伸閱讀:小心「碘」!甲狀腺亢進患者酒精Out、多鈣鉀最「食」在)硒:硒能幫助激發甲狀腺激素,保護甲狀腺不受自由基分子的傷害。鋅:鋅會協助身體調節促進甲狀腺激素,以利甲狀腺激素的產生。甲狀腺功能低下要吃這 4 類食物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可選擇的食物種類其實很多,絕大部分的肉類、魚類、水果和奶製品都可以自由選擇作為餐點。雞蛋:建議不要去除蛋黃,因為裡面含有豐富的碘和硒。蔬菜:基本上什麼蔬菜都可以攝取,但十字花科類蔬菜裡含有硫氰酸鹽(Thiocyanate),會抑制甲狀腺碘的吸收,建議不要過量食用,多攝取蔬菜不僅能幫助排便,也能有效提升飽足感,進而減少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的機會。穀物:攝取無麩質的穀物,像是白米、藜麥、蕎麥、亞麻籽、奇亞籽。喝水: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不建議含有咖啡因的的飲品,當然,高糖分的飲料也要盡量避免。甲狀腺功能低下小心吃這 3 類食物小米:此類食物含有甲狀腺腫素(Goitrogens),它會干擾甲狀腺素的合成與利用,可能造成甲狀腺腫大,如果病因不是碘缺乏症的患者,則不必太過擔心,正常的碘攝取量可以與甲狀腺腫素達成平衡。高度加工食品:例如熱狗、蛋糕和餅乾等,這些食物通常都含有高熱量,對於體重容易增加的患者而言,若不戒掉這些食物,想減肥就只能是天方夜譚。營養補充品:硒及碘雖然都對症狀有幫助,但攝取過量也會造成負面影響,像是碘攝取過量也會引發甲狀腺腫大的症狀。因此,若無醫師的指示,不建議患者自行購買食用。(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飲食小撇步

不吃早餐會怎樣?4大壞處公開!小心變胖、工作效率更差

每當一早感覺很累、想賴床,或工作忙碌、時間緊迫時,許多人常選擇不吃早餐,希望多點睡覺或工作時間,但許多研究顯示,早餐與健康有重要關聯,包括吃早餐會讓記憶力和注意力更好,降低壞膽固醇的水平,以及減少患糖尿病、心臟病和體重超重的風險。究竟不吃早餐會怎樣?有哪些壞處?《Hello醫師》為您解說! 不吃早餐會怎樣?4大壞處一次看 1.不吃早餐身體變虛弱 一早起來,通常血糖較低,但又必須維持腦和肌肉運作,如果沒好好吃早餐就工作,身體缺乏穩定的血糖與營養時,不僅容易疲憊或沒體力,長期下來,身體更可能罷工,變得虛弱易病。 2.不吃早餐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完全不吃早餐會導致血脂裡的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膽固醇(LDL-cholesterol)升高,而高密度膽固醇(HDL-cholesterol)會降低,進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與肥胖的風險。 3.不吃早餐反而容易肥 如果不吃早餐,上課或工作到一半,肚子很容易飢餓難耐,這時人往往會禁不住高油、高糖或高熱量的零食誘惑,吃下大量零食,把一日所需熱量吃好吃滿。 研究顯示,固定吃早餐的人比不吃早餐的人更瘦,因為一早補充蛋白質和纖維,可以幫助接下來的飲食更規律,所以千萬別為了「減肥」,而故意不吃早餐,小心因此變胖! (推薦閱讀:不吃早餐可減肥?名中醫師破解7大減肥迷思:靠吃中藥恐治標不治本!) 4.不吃早餐會缺乏專注力 如果家裡有小孩,請務必提醒他吃完早餐再上學。小孩處於發育階段,若因為趕著上學而常不吃早餐,不僅會缺乏身體營養,上課也會難以專注學習,容易覺得疲倦吃力,長久下來,相信對小孩的身心靈都有負面影響。 [embed-health-tool-bmi] 研究顯示,固定吃早餐的小孩的在校成績,比沒吃早餐的更為突出,所以為了小孩的健康與學業,記得叮嚀孩子吃完早餐再出門! 吃早餐好處多!享受健康早餐好簡單 當然,為了身體健康,最好能早起好好享用早餐,但如果常常睡過頭,不妨也提前準備方便又營養的食物,例如:全榖麵包、水煮蛋、水果、無糖豆漿,菜包以及雞肉沙拉等,並且盡量選擇低油低糖的食材,才讓您的身體健康上工喔! 研究表明,與不吃早餐相比,吃早餐的孩子身體裡的鐵、維生素B和維生素D,含量高出20%到60%。早餐可以說是當天最重要的一餐,無論您的目標是減肥,還是僅僅為了健康,務必要將吃早餐視為重要習慣之一。吃早餐的益處很多,包括較低的糖尿病風險、增加的飽足感和體重減輕等。 在選擇早餐時,盡量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包括雞蛋,酸奶,燕麥片,水果和全麥吐司,並限制含糖穀物,如白麵包和其他高度加工食品。如果您認真對待自己的健康且想要減肥,現在正是讓定期吃早餐成為日常生活的常規生活模式。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健康飲食小撇步

開始無咖啡因生活10理由!戒咖啡好處不只助眠,還能減低焦慮

您習慣每天早上來杯咖啡嗎?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咖啡或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與生活愈來愈不可分,許多人都習慣每天來一杯提振精神。雖然有醫學研究顯示適量的咖啡因有益健康,但其實無咖啡因的生活也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好處呢!1. 擺脫咖啡癮咖啡因是一種會成癮的物質,依賴物質來提神或保持清醒,容易形成愈喝愈兇的惡性循環。已習慣飲用咖啡,無飲用咖啡時出現頭痛、易怒、疲勞、注意力難集中等反應,可能是「咖啡因戒斷性頭痛」在作祟。2. 不喝咖啡助降低血壓咖啡因證實對神經系統有刺激作用,使血壓升高。研究數據顯示,每天喝3~5杯咖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 經常飲用含咖啡因飲品者的平均血壓,比不喝的人相較高。3. 不喝咖啡有助睡眠咖啡因會減少睡眠的品質和深度,由於咖啡因的效用發揮為4~6小時,因此不建議太晚喝咖啡或能量飲料,會妨礙入睡。根據研究,完全戒斷咖啡因的人比中午後不喝咖啡的人,有更好的睡眠品質。(同場加映:睡前5招放輕鬆!助你一夜好好眠)4. 情緒較平靜穩定想保持平靜與好心情,戒斷咖啡因是個好選擇,許多人在早上飲用後脾氣較暴躁,下午咖啡因作用開始消退時,也會感到昏昏欲睡。(延伸閱讀:呷飽就愛睏!原因揭露與午睡的好處)5. 減少焦慮咖啡因會影響大腦中的腺苷(Adenosine)受體,及刺激腎上腺分泌,導致焦慮、緊張、心悸,甚至恐慌的頻率增加。有壓力或焦慮問題的人,容易因咖啡因而使症狀更嚴重,有研究顯示,咖啡因與青少年罹患憂鬱症有關聯。(同場加映: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embed-health-tool-bmi]6. 提高營養吸收率咖啡因中的單寧酸會抑制營養素吸收,如鈣、鐵、維生素B等。對於習慣喝咖啡或茶的人,尤其是飲食不均衡或年長者來說,影響更顯著。此外,咖啡因會干擾體內膠原蛋白的形成,因膠原蛋白有助於皮膚、身體修復和指甲生長,若戒斷咖啡因也許可幫助減少皺紋。7. 注意腸道機能有腸道或消化系統疾病,如胃食道逆流等相關腸道病症,攝取咖啡因可能使症狀惡化。(同場加映:腹瀉與消化不良時…請避開這些飲食)8. 少喝咖啡保白齒咖啡和茶容易使牙齒變黃,而可樂、甜味能量飲,皆會因酸性物質侵蝕牙齒琺瑯質,容易導致蛀牙。(同場加映:特別容易蛀牙?口水少和愛甜食是主因)9. 避免飲用過量含糖咖啡除了黑咖啡之外,其他含咖啡因的飲品在加奶或風味後,都具熱量與糖分。雖研究顯示黑咖啡可降低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風險,但飲用含糖咖啡和咖啡因飲品,實際上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比常人多26%。(延伸閱讀: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10. 避免水分攝取不足飲用咖啡同時,應注意水分的攝取,研究統計,主要喝白開水的人比喝咖啡者身體機能更好、較佳的睡眠和更健康的皮膚。咖啡比起酒精或藥物更易戒斷,可以嘗試喝低咖啡因的茶飲來調整。綜觀目前的研究結果而言,適當地飲用咖啡對於人體有促進健康之效,但切記千萬不要過量!(圖片授權:達志影像)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健康飲食小撇步

體力升級有撇步 優質蛋白很重要,5倍速*的優質脂肪酸MCT更關鍵

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年過50歲,肌肉流失速度比起30歲時快2倍!幫助肌肉生長,慎選蛋白質跟脂肪酸很重要!瀚仕功能醫學中心執行長歐瀚文醫師表示,許多壯世代族群常因營養不良,容易身體虛弱;除了攝取優質蛋白質之外,攝取足夠的MCT(中鏈脂肪酸)更加關鍵;蛋白質可維持體力與肌肉量,MCT可快速被身體利用,迅速轉化成能量、補充體力,改善整體健康與行動力。MCT(中鏈脂肪酸)是什麼?中鏈脂肪酸又稱MCT(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相較於LCT長鏈脂肪酸(Long Chain Triglyceride)消化後需要經過較多身體機能的作用才會儲存,中鏈脂肪酸在人體的作用途徑比較短,也就是比較好消化吸收。MCT的消化分解速度比一般脂肪快,補充能量5倍研究指出,MCT(中鏈脂肪酸)在分解速度為一般脂肪LCT(長鏈脂肪酸)的5~8倍,從吃進體內到被人體運用,過程僅約10分鐘;相較之下,一般長鏈脂肪酸約須2小時才會被人體吸收;所以,可說MCT具有補充能量5倍速的優點。肌肉量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研究顯示,人體的肌肉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特別是在50歲後;藉由攝取均衡且多元的營養素與維持運動習慣,並慎選優質蛋白質,是肌肉合成的重要關鍵,有助提升個人生活品質。歐瀚文補充,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指出,邁入中年之後,女性肌肉流失,比男性更早且更快,更應特別注意。國人普遍營養攝取失衡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調查,國人飲食中攝取量不足的營養素包括鈣、維生素D及維生素E;此外,包括蔬菜、水果、乳品類攝取量,也大幅低於飲食指南建議攝取量。歐瀚文表示,歷來調查顯示,不管是年輕族群或壯世代族群,由於生活忙碌,三餐老是在外隨便解決,普遍有營養失衡的問題。現代人雖然吃得多,選擇也多,體內該有的微量營養素,卻經常攝取不足,特別是忙於工作與家庭、蠟燭兩頭燒的中壯年,或年過50歲族群,三餐飲食經常高油、高鹽及高糖,加上沒有運動習慣,長久下來自然感覺體力變差。[embed-health-tool-bmi]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外食比例高,因此更需注重飲食均衡,避免偏食及高油、高鹽和高糖飲食,尤其是壯世代,可增加優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質或營養補充品的攝取,以確保身體獲得足夠的養分。成人營養補充飲品推薦成分歐瀚文分享調查發現,壯世代最常缺乏的營養素包含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E 、葉酸、鈣、鐵、鋅及硒等;因此,挑選營養品時,務必慎選是否有足夠的關鍵營養素。壯世代運動重點除了注意日常飲食,攝取均衡的營養素之外,歐瀚文建議,針對50歲以上族群,適合的運動種類以鍛鍊下半身為主,其次則是鍛鍊腰腹部位。如何增強體力?成人營養品挑選4大重點隨著年紀增長,肌肉不斷流失怎麼辦?雖然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流失,但可透過補充營養,將流失的營養素補回來。以下介紹適合壯世代攝取的4大營養素,在選擇營養品時,可先確認是否包含以下營養成分:1.優質蛋白質:為肌肉合成的關鍵成分,有助於組織修復65歲以上:每天每公斤需要1.2公克的蛋白質攝取優質蛋白質,加上身體活動,是促進肌肉合成的主要因素;歐瀚文說,常在門診幫50歲以上病人做完檢測後,發現他們體內缺乏維他命D及胺基酸(即蛋白質的化合所形成的產物),所以在正常飲食之外,建議每天可適當攝取蛋白質、鈣質與維他命D,尤其是65歲以上長輩,建議每日攝取每公斤體重乘以1.2公克的蛋白質。優質蛋白質:吸收率更佳除了蛋白質攝取量外,歐瀚文建議,更應慎選優質蛋白質,衛福部指出,每種食物皆有固定的PDCAAS值(國際公認的蛋白質評價標準,即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之縮寫),以評估蛋白質的品質;分數是依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而定,分數越高,消化吸收率就越高。PDCAAS的分數是從0~1之間的數字,1代表著品質最高的蛋白質,故PDCAAS值為1的食物也稱為「優質蛋白質」,常見的如蛋為1,牛奶為1,牛肉為0.92,黃豆為0.91,花生為0.52,米飯為0.47及玉米為0.42等。2.MCT脂肪酸好處:快速吸收轉換能量歐瀚文說,除了優質蛋白質之外,也應注意是否添加MCT(中鏈脂肪酸);關鍵在於MCT的分子量很小,能快速被人體吸收,可直接運送到體內,轉變成所需能量。歐瀚文說,適時攝取脂肪對身體有益,更重要的關鍵是要選擇優質脂肪酸,並適量攝取,才真正有助營養均衡,又可迅速提供身體所需能量,因此,即時攝取的方便性更顯重要。3.鈣質:維持骨骼健康鈣每日建議攝取至少1000毫克針對微量營養素的攝取,歐瀚文指出,每日建議鈣攝取量至少1000毫克;國健署建議,成人每天應攝取1.5杯乳品,因為攝取鈣質有助維持骨骼健康;此外,豆腐、豆乾、小魚乾、毛豆、黑芝麻和杏仁等,也都是良好的鈣質來源。4.維生素D維生素D每日建議攝取1000個國際單位可適度攝取維生素D,有助鈣的吸收;另外,亦可透過曬太陽,適時補充維生素D。歐瀚文說,過去常在門診對進行營養管理的長者說,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約手掌一半,但實際上,長者很難每天用此方式精準計算份量;相較之下,最簡便的方式就是透過市售營養品,方便向病人說明「這個你吃幾顆、喝幾罐」,以最容易且易懂的方式攝取營養素之外,醫師也能精準衡量病人所需的營養攝取量。營養補充飲品「桂格完膳均衡營養素」歐瀚文說,市售罐裝營養品如桂格完膳均衡營養素,每罐除有助於肌肉生長的優質蛋白質之外,還添加優質脂肪酸MCT(中鏈脂肪酸),有助快速補充體力;並添加鈣、鐵、鋅、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E和葉酸等30多種營養素,補充壯世代族群每日所需;此外,每罐0公克糖的「無糖不甜」配方,更是優質的無負擔選擇。*本產品為特定疾病配方食品,非供靜脈注射用,亦不適合一般人食用;請依照醫師或營養師指示使用,食用過量無助於疾病改善。(圖片授權:達志影像)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LINE:https://lihi3.cc/Ur9VDFB:https://lihi3.cc/F7Qlf


健康飲食小撇步

中秋烤肉食材清單表:推薦蔬菜肉類、熱量排行公開!5原則健康吃

許多人習慣在中秋節團圓烤肉,選擇食材時,除了考量個人喜好外,如果能在熱量攝取以及烤肉技巧上有更多認識,就有機會避免在豐盛大餐後,產生可能的肥胖和健康問題。如何在選擇烤肉必備食材時,兼顧美味又無負擔?《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烤肉食材推薦:蔬菜必備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腸道好菌生長,並降低血膽固醇與罹患癌症的風險;此外,蔬菜還能增加飽足感、減少總熱量攝取,有助於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問題,因此中秋烤肉時建議可多補充蔬菜。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每人每天要攝取3份蔬菜,1份蔬菜量(煮熟後)大約半個飯碗;此外,首選當季量產的新鮮蔬菜,最好能包含多種類且不同色彩的品項,以確保攝取到多樣的營養。烤肉食材推薦:肉類建議吃這種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B12、鋅等營養成分,國健署建議,每餐所攝取的肉類份量,大約可抓一個掌心的量;在肉類選擇上,建議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肉類,像是魚肉、海鮮及雞肉等,對身體的負擔較少。要特別注意的是,肉類常會被製作成各種加工食品,例如:香腸、熱狗、火腿等,建議盡量減少攝取這類加工食品。對於選擇茹素飲食的人,可以考慮選用豆干、豆腐等優質植物性蛋白,滿足人體對蛋白質的需求。[embed-health-tool-bmi]中秋烤肉食材清單表以下列出中秋烤肉常見的食材清單,包含蔬菜、肉類、海鮮類,常見加工食品與醬料。種類食 材蔬菜盧筍、絲瓜、苦瓜、茄子、花椰菜、甜椒、菇類、玉米筍、筊白筍、大番茄、小白菜等肉類牛五花、牛小排、牛肋條、菲力、梅花豬、松阪豬、豬里肌、豬腰內、雞腿、雞翅、羊腿等海鮮類鯖魚、秋刀魚、柳葉魚、草蝦、白蝦、花枝、帆立貝、干貝、透抽、魷魚、蛤蠣、螃蟹等其他熱狗、香腸、培根、火腿、貢丸、花枝丸、百頁豆腐、甜不辣、米血糕、吐司、麻糬、糯米腸等調味料烤肉醬、水果燒肉醬、醬油、辣椒醬、美乃滋、番茄醬、奶油等大多數市售烤肉醬料口味重,不僅高鈉、高糖,熱量也很高,建議減少使用量或加水稀釋後使用,當然也可自製健康低鈉、低鹽的醬料來減輕身體負擔。中秋烤肉食材熱量排行《Hello醫師》幫大家整理了常見的中秋烤肉食材熱量,依每100g的食材熱量進行排序,您可透過衛福部的線上熱量計算機,透過您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及每日的活動量,計算您所需的最適熱量。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食材(100g)熱量(Kcal)食材(100g)熱量(Kcal)1.牛五花43018.雞腿1632.培根37219.小方豆干1613.豬三層肉(帶皮)36820.火腿1474.香腸35421.香魚1475.牛小排32522.豬腰內肉1396.吐司28923.雞里肌肉1097.秋刀魚27724.黃玉米1078.牛肉火鍋片25025.草蝦1009.牛肋條22526.魷魚7110.豬里肌21227.杏包菇4111.梅花豬20728.香菇3912.百頁豆腐19629.金針菇3713.豬血糕19430.文蛤3714.甜不辣17631.玉米筍3115.板腱牛16632.青椒2316.花枝丸16633.筊白筍2017.沙朗牛排162烤肉、燒烤5大原則根據美國癌症研究院建議,燒烤時掌握5大原則,可以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肉品切成小片,縮短烤肉的時間。選擇低油脂食物為主,避免油脂滴落產生火焰,讓致癌物質直接接觸食物。燒烤前可以先醃製肉品,降低致癌因子之產生。烤肉時常翻面,可避免燒焦機會,降低致癌物質的產生。高溫燒烤容易產生致癌物質,低溫能降低癌症發生的機會。對於患有糖尿病、腎臟病和其他慢性病的人來說,建議在烤肉聚餐時,要遵守「三多一少的原則」,即「少油」、「少糖」、「少鹽」、「多蔬菜」;此外,如果能同時增加運動量,對於控制慢性疾病的效果會更明顯。(圖片授權:達志影像)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健康飲食小撇步

燕麥吃法5大關鍵!醫師:燕麥「挑選3招」營養管理更完善!

【企劃特輯】在診間時常被問到:「我飯吃很少,為什麼狀態還是不理想?」。有許多患者對飲食非常謹慎,擔心吃太多飯,甚至刻意避免吃澱粉,但往往下午容易餓,隨手拿餅乾、零食墊一墊,反而吃下更多高糖高油脂的食物。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 林毅欣 主治醫師表示,「醣類」其實不可怕,適量攝取並選對食物才是重點!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指引建議,把握三項原則,基本上醣類「選材」就對了:多選擇非澱粉類的蔬菜(如地瓜葉、青江菜等),並適量攝取水果以原型食物為主,減少加工食物攝取減少添加糖與精緻澱粉,如白米飯、白麵包、白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建議,每天主食至少要有1/3以上是全穀類,如燕麥、糙米、全穀米等。超級食物燕麥:營養與好處燕麥含膳食纖維,其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如β-聚葡萄糖)能包覆食物中的醣類,讓營養可被穩定地吸收,膳食纖維還能提供飽足感,同時幫助維持正常消化道機能及促進新陳代謝[1]。林毅欣醫師表示,在《歐洲營養學期刊》[2]研究發現,每天攝取50公克燕麥持續一個月後,有助於健康數值回歸理想目標。此外,燕麥含有人體必需的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B群、E、鋅、鎂等,幫助調節生理機能、維持健康狀態。[embed-health-tool-bmi]燕麥聰明選、健康吃市售燕麥商品琳瑯滿目,如何挑對燕麥?醫師不藏私,3招聰明選、5項健康吃方法大公開!以下介紹燕麥3種挑選方法:方法1.選擇通過「健康食品調節血糖認證」的燕麥片【桂格機能燕麥片】是目前國內唯一通過調節血糖認證的燕麥片[3]。經臨床實驗結果,每天攝取一碗(50公克),四週後顯著降低飯前(空腹)血糖值。對禁食血糖值偏高者,具有輔助調節作用,適合需注意血糖調節的族群,與一般健康保養使用。桂格機能燕麥片是如何做到調節血糖功能的呢?獨家心型機能麩片鉻、鎂有助於醣類正常代謝、鈣質及綠茶萃取物(含EGCG)加強保護。保留全粒燕麥+燕麥麩與小麥麩皮     每份50克機能燕麥片,含有7克膳食纖維。如以每日建議攝取25-35克膳食纖維計算,一碗可達每日約1/3建議量!含3.6克水溶性膳食纖維美國FDA指出,若每日攝取3克以上來自燕麥的β-聚葡萄糖更有益於維持正常生理機能[4]。一份機能燕麥片可獲得3.6克水溶性膳食纖維(含β-聚葡萄糖)。方法2.避免過多「糖分、調味、加工」選擇原型燕麥。避免額外添加糖與調味香料;少加工,精緻化過程會流失營養、減少膳食纖維含量。方法3.選擇大廠牌,食品安全有保障從原料篩選、廠內生產管理,及產品上市前農藥檢驗,層層把關保障食品安全。燕麥5大健康吃法吃法1.燕麥取代「精緻主食」,而非額外多吃雖然鼓勵以全穀類替換精緻主食,但燕麥屬於醣類,應做份量代換,如:一碗機能燕麥片取代一碗白米飯。吃法2.與糖尿病適用營養品分配在不同餐別享用林毅欣醫師建議,如果平常有飲用桂格完膳糖尿病適用100鉻無糖配方(特殊疾病配方食品)的習慣,可持續使用,並與機能燕麥片分配在不同餐別來享用,比較不會一餐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吃法3.多補充水分飲食中補充許多水溶性纖維時,要多補充水分,使排便順暢。吃法4.搭豆漿一起配使用燕麥片時可加入無糖豆漿,攝取完整植物性蛋白。吃法5.腎臟病患不建議使用燕麥含磷、鉀,腎臟疾病與洗腎的患者,較不建議食用。如有飲食有疑問,請諮詢醫師與營養師提供最佳建議。燕麥料理輕鬆做多樣燕麥吃法可鹹可甜,跟著食譜一起做!健康好吃、美味兼具。一日飲食菜單範例需特別留意醣類攝取的族群,常需要自行準備三餐,不過該如何搭配三餐才能做好營養管理呢?以下提供一日飲食菜單範例,提供讀者參考:(圖片授權:達志影像)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Hello醫師 Line:https://lihi3.cc/Ur9VDHello醫師 FB:https://lihi3.cc/F7Qlf


健康飲食小撇步

芭樂籽可以吃嗎?會導致便祕嗎?芭樂籽功效、好處及禁忌

許多人常說「吃芭樂籽會讓大便變硬,容易便祕」,究竟這是真的嗎?芭樂籽到底能不能吃?芭樂籽對人體有任何好處、功效嗎?《Hello醫師》一次解說!芭樂籽可以吃嗎?不會導致便秘?芭樂籽可以吃,而且不只不會導致便秘,還可能讓排便更通暢。芭樂籽的主要成分為難消化性的非水溶性纖維,其吸收水分後膨脹,增加糞便體積的特性,能促進腸道蠕動,使人產生便意,縮短食物殘渣通過腸道的時間。那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吃芭樂籽後,大便會變硬」呢?那是因為他們吃芭樂籽的同時,未攝取充足的水分,非水溶性纖維進入腸道,變成糞便後,需要「水」來進行潤滑的作用,若只有纖維而沒有足夠的水分潤滑,糞便反而會太過粗硬,甚至形成「糞石」,更使便秘狀況加劇;舉凡牛蒡、竹筍及芹菜等非水溶性纖維蔬菜,都需要搭配大量水分,才能達到、潤滑腸道、通便的功效。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y-eating/nutrition/types-and-health-benefits-of-fiber/[embed-health-tool-bmi]芭樂連肉帶籽一起吃,好處功效多!芭樂的果肉和籽各自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果肉擁有豐富的鉀、維生素A、維生素C及葉酸,芭樂籽則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蛋白質、鐵及鋅,因此吃芭樂時連肉帶籽一起吃,就能攝取更全面的營養,提供以下好處、功效:抗氧化、抗老化:芭樂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其中又以維生素C最為亮眼,堪稱水果的維生素C之王,其他營養素如槲皮素、和多酚類,能增強免疫系統,延緩老化。預防大腸癌、腸胃疾病:非水溶性纖維在刺激腸道,促進排便的同時,也會減少致癌物質接觸腸道的時間,有助減少大腸癌、憩室炎的發生。幫助減肥與體重控制:非水溶性纖維遇水膨脹的特性,也容易增加飽足感,可減緩食慾。調節血糖控制:芭樂含醣量低,屬於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即低GI水果,其難消化水溶性膳食纖,具有吸附膽鹽、糖分的作用,能減緩餐後血糖上升。芭樂籽哪些人不適合吃?剛接受腸胃手術者:芭樂籽纖維較為粗糙,腸胃術後初期不宜食用。準備接受腸胃鏡檢查者:在接受腸胃鏡檢查前,病患不得食用任何高纖食物。容易產生脹氣者:食用過量的膳食纖維,會被腸道內的有益菌利用,而產生大量氣體,因此,須注意份量控制,每次食用不超過100公克或一個拳頭的大小。已有嚴重便祕問題:有嚴重便秘(便祕長達2~3週以上),建議直接就醫,接受專業治療,千萬不可再食用芭樂籽這類的高纖食物。(圖片授權:達志影像)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Line:https://lihi3.cc/Ur9VDFB:https://lihi3.cc/F7Qlf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