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什麼是配方奶?配方奶沖泡的注意事項與挑選

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母奶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當寶寶1歲後有需要轉換配方哺餵時,可選擇接近母乳營養的配方,若符合寶寶的需要,一樣可以讓寶寶健康成長,《Hello醫師》為您詳細介紹配方奶的挑選、營養成分,以及沖泡方式。 什麼是配方奶? 多數配方奶是用牛奶調整配方製成,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調整成與母奶相近的比例,也會額外添加礦物質(例如鐵質)和維生素D等,這些成分調整可以給寶寶更均衡的營養。 (推薦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配方奶型態) 配方奶怎麼挑?含糖量、營養重點一次看 家長在挑選配方奶時,最常擔心的是成分是否足以支持寶寶的成長發育。 其實,配方奶的主要設計原則就是模擬母乳,其中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為乳糖(Lactose),與母乳中的成分相同,是寶寶大腦發育與腸道成熟的重要能量來源。 此外,國際與台灣的食品法規對於嬰兒配方奶粉有嚴格規範,營養素比例必須符合標準,像是: 鈣與磷比例:比例維持在1.2~2之間,幫助骨骼與牙齒發育。 鐵質: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每100大卡至少含6.7毫克,避免缺鐵性貧血。 DHA與維生素D:有助於腦部發展與骨骼健康。 避免額外添加蔗糖、加工澱粉:應以乳糖為主要碳水化合物來源,較符合寶寶生理需求。 只要選擇合法販售、經檢驗合格的品牌,並依照說明正確沖泡,就能安心提供寶寶完整營養。 (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配方奶含糖量高嗎?衛福部、醫師、營養師澄清重點 近期有母嬰品牌在社群短影音宣稱「配方奶含糖量很高,一罐奶粉等於兩大瓶可樂」、「喝了會讓腸道益菌減少、寶寶容易過動」、「讓寶寶每天喝珍珠奶茶」,引起網路高度討論。 臺灣兒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嬰兒配方成分都有國家規定,且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同步;一般配方奶均已走向母奶化,其中所含的「醣」主要是「乳糖」,含量約7%,與母奶所含的乳糖比例相同。 李宏昌醫師說,有些特殊奶粉會加入麥芽糖糊精,但這與可樂主要成分「蔗糖」及含量8~10%完全不同。 至於影片中提到「喝配方奶粉會導致孩子過動」,李宏昌醫師解釋,學理上,過多糖(蔗糖)(非乳糖)有可能產生「腸道菌群(叢)失衡」(Dysbiosis),就有可能產生「腸漏症」而有很多症狀,但必須有研究及Evidence(證據 ),才能論斷。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營養師何明華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孕產婦媽媽的身心健康向來是守護重點,倡導母乳是好事,但如果媽媽已無法順利哺乳甚至已到了憂鬱的程度,還要求她只能餵母乳,「只會讓媽媽壓力更大」。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也在個人臉書表示,嬰兒配方奶粉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與母乳相同,含量約7%,是嬰兒能量的重要來源,「營養成分不會等同於珍奶」。他強調,台灣對嬰兒配方奶粉的管理相當嚴格,對成分有明確規範,不會出現影片所稱的狀況。 除了醫師的澄清外,《Hello醫師》也提醒家長: 母乳與配方奶的糖分來源相同,皆以乳糖為主,不等同於蔗糖或珍奶。 配方奶的營養比例是以母乳為標準設計,包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維生素,確保嬰兒能量需求。 選購時應注意來源合法與標示清楚,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水貨,並確認營養成分表是否符合規範。 最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應尊重媽媽對嬰兒哺育方式之決定與母乳哺餵意願,不論母乳或配方奶,只要是符合媽媽和寶寶的狀況,都是好的選擇。 在媽媽身心狀況及嬰兒健康允許之情況下,鼓勵媽媽哺餵母乳,並積極倡議提供友善的母乳哺育支持環境,包括強化母嬰照護人員知能及技能訓練、於產前衛教時提供完整資訊和諮詢管道,於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提供媽媽有關嬰兒餵養諮詢等。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表示,該則短影音內容非事實,已涉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6-1條「散播有關食品安全之謠言或不實訊息」,已於8月28日依消費者政策管道(Consumer Policy Channel , CPC)通報Meta公司進行下架處理。 食藥署表示,目前經衛福部查驗登記之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及特殊醫療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共128項,每個產品皆符合嬰兒成長發育所需之營養需求,其每100毫升之糖含量與母乳可提供乳糖含量 6.7-7.8克,並無明顯差異,相關資訊可於「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http://consumer.fda.gov.tw/首頁>整合查詢服務>食品>核可資料查詢)查詢。 沖泡配方奶的準備工具 沖泡配方奶可能需要的工具有以下幾種: 奶嘴 奶瓶刷 消毒用具 含蓋的瓶子 塑膠或不鏽鋼刀 大部分的嬰兒不需要特殊的瓶子或奶嘴來喝奶,但有些寶寶喜歡特製的奶嘴(嘴口大小差異),當寶寶長大一些後可能會需要更換。 配方奶怎麼泡?配方奶泡法說明 泡奶粉溫度及用水 沖泡配方奶的溫度和水源都應特別注意: 以 70℃ 以上煮沸過的水沖泡配方奶,沖泡後需冷卻至與體溫差不多的溫度 (38℃),再給嬰兒餵食使用,慎防燙傷。 可以將奶瓶用水龍頭沖水,或在冷水、冰水內浸泡以快速降低奶水的溫度。 礦泉水因為含有大量鹽分和礦物質,不適合用來沖泡配方奶,以免對寶寶的腎臟有害。 不建議以飲水機直接加熱的水來沖泡奶粉。 沖泡配方奶的比例和清潔 使用內含的量匙。 保持奶瓶、奶嘴和其他用具的清潔,使用前別忘了先消毒和做好手部清潔。 應依照奶粉罐或外包裝上註明的沖泡方式和比例沖泡,不應自行調整水量或奶粉量。 加水泡奶前請先確認已詳讀外包裝的說明,加太多或太少的水,都會影響配方奶的品質,導致寶寶生病,如果寶寶有特殊需求,請先諮詢專科醫師,勿擅自調整奶粉跟水量比例。 由於配方奶置於空氣中1小時後會開始滋生細菌,也建議家長每次泡一次可喝完的量即可,把喝剩的倒掉,下次餵食時再泡一杯新的,以保持新鮮。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寶寶營養

3種寶寶副食品食譜、嬰兒副食品順序及注意事項全公開

在《寶寶副食品停看聽!你做對了嗎?4~6月就能開吃》中,我們已了解為何寶寶該吃副食品和過敏相關知識。相信有不少家長已迫不及待想了解副食品的作法和地雷,又有哪些食譜可以讓寶寶胃口大開? 《Hello醫師》為新手爸媽們整理出自製嬰兒副食品的建議與陷阱地雷,透過容易上手的副食品食譜,讓家長們安心餵、寶寶們也能從副食品攝取營養開心吃。 嬰兒副食品順序:4個月大,泥狀食物優先 從寶寶4個月大開始,家長就可以讓寶寶慢慢開始接觸副食品。由於初期攝取量不大,此時主要還是以「嚐味道」為主、份量建議可先拿捏而非一口氣卯起來做一堆。最安全的方式不妨將食物打成泥後,分出一到兩茶匙先讓寶寶淺嚐即可,視接受度與喜好再進一步安排份量;加上若一次餵食太多可能也會導致寶寶脹氣,因此不需勉強或貪快。 基本上,各種蔬菜或水果泥如蘋果、香蕉、地瓜等,都是可嘗試打泥的首選。水果建議選擇較軟且完熟的類型如香蕉、蘋果、木瓜等;削去外皮後去籽、切塊,再以湯匙壓製成泥即完成。 如果是需要蒸煮的食物,例如馬鈴薯、地瓜 等蔬菜類的話,建議蒸煮得軟爛些,較容易壓成泥。青菜像是空心菜、小白菜、青江菜等,則可考慮切到細碎或弄成泥狀再給寶寶吃。如果想讓寶寶嘗試肉食的話,建議可先從雞胸肉、魚肉等風味相對清爽的白肉嘗試起,同樣以打泥的方式來提供寶寶優質蛋白質。 至於常見市售的嬰兒米精、麥精等副食品,雖然也方便寶寶吞嚥,但畢竟屬於加工食品,仍建議家長先以天然食物為主餵食。 嬰兒副食品:十倍粥是什麼? 每個寶寶一開始的副食品都應該由十倍粥開始,在寶寶牙齒尚未發育完全、只能食用糊狀或泥狀物時,粥品很適合做為寶寶副食品的優先選擇。而所謂的「十倍粥」即是將白米和水以1:10的比例熬煮而成的粥,因濃稠度正適合寶寶、不用咀嚼易吞嚥,製作也很簡單,因此經常成為新手爸媽第一次製作寶寶副食品的首選。如果以白米30cc來說,就再加入300cc的水以電鍋蒸煮,煮熟後再用果汁機打成米糊,避免裡面殘留小顆粒,放涼後即可給寶寶食用。 當寶寶吃習慣十倍粥之後,家長便能逐漸提高副食品的濃稠度,白米和水的比例可以縮小變成七倍粥或五倍粥,家長們可以根據自己家小朋友的狀況調整。 另外,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藍浩尹也提醒家長記得讓寶寶適量喝水,隨著副食品的占比增多、奶量減少,喝水量就需同步增加,以免出現便祕的狀況。 寶寶副食品順序:8~9個月逐漸嘗試固體食物 每個寶寶的發展狀況不一樣,通常寶寶在4~6個月大時,一開始只吃幾湯匙副食品便作罷,不過等寶寶習慣後,量就要慢慢增加,以利未來與固體食物的銜接。而當寶寶成長至8~9個月大後,就能開始將食物漸漸從泥狀進化到小型易咀嚼的固體。 原則上,此時只要食物的質地能藉舌頭施力頂碎,寶寶大概就可以接受;像是切成小丁的紅蘿蔔、地瓜、蛋、魚肉等都很適合。另外藍醫師也建議爸媽們,不妨將自己平常吃的餐點減少調味後,直接搗碎給寶寶吃,不僅方便、省時也兼具營養。 等到寶寶長牙之後,對於副食品的需求與接受度就會更廣,家長就能逐步增加食物種類,但建議還是應避開整顆的花生或堅果類,以免發生意外噎到的危險。 寶寶副食品地雷停看聽 1.易過敏的食物 以往認為將易過敏的食物延後給寶寶食用,可以減少寶寶日後產生過敏的機率,但目前已發現其並無達到想像中的效果,因此其實不需要特別害怕給寶寶吃這些食物,不過建議第一次接觸最好在家中嘗試,也方便家長在孩子不舒服的時候諮詢醫師。 常見的過敏食物包括:奇異果、芒果、海鮮、花生、蛋白等。(有關過敏食物的建議,可點此了解更多) 2.寶寶喝果汁可以嗎? 一般不建議寶寶喝果汁,因為果汁缺少了水果纖維,但卻增加了糖分,如果只是要給小朋友嚐嚐味道,可以加水稀釋,但不要以果汁作為寶寶主要的副食品。(推薦閱讀:嬰兒第26週:注意寶寶營養需求 防蛀牙別喝果汁) 3.自製副食品保存須知 現製現吃最佳,以免營養流失;若冷藏存放應以保鮮盒儲存,確認密封完整避免變質。 冷藏副食品盡量在24小時內食用完畢;冷凍則不建議儲放超過一星期。 蛋類、豆腐與海鮮都容易酸腐,建議當天新鮮現做、勿冷藏或冷凍保存。 任何副食品應放涼再儲放於加蓋之保鮮盒或真空保鮮夾鏈袋,再放進冰箱,以免食物變質。 製成冰磚狀的副食品應於1週內吃完,一旦取出退冰就要吃完,勿反覆進冰箱。 嬰兒副食品可彈性調整 照顧寶寶時,多數家長缺乏的並非知識而是時間,尤其如今雙薪家庭居多,工作家庭兩頭燒之外,幫寶寶製作專屬副食品所耗費的心力,也讓不少責任感強烈的爸媽們心力交瘁。 其實在副食品的製作只要記住幾大原則:食物軟嫩、方便吞嚥,並避免油炸、調味過多與零食,其實副食品準備起來比想像中簡單。而忙碌的爸媽們也可考慮將自己平常吃的餐點減少調味後,直接搗碎給寶寶吃,也是方便且兼具營養的折衷作法之一。 寶寶副食品食譜 以下是3種十分常見且受歡迎的寶寶副食品作法。 1.地瓜米糊 準備材料:熟地瓜100公克、熟白米100公克、開水200毫升 作法:食材放入攪拌杯中,使用手持攪拌機,按下開關,若無攪拌機,已可使用攪拌棒手動攪打。如果寶寶已經吃膩地瓜,也可以換成南瓜、紅蘿蔔、芋頭等其他食材。(參考自Viola料理師) 2.什錦茶碗蒸 食材:豬肉末10公克、 雞蛋1粒、 胡蘿蔔10公克 作法: 將豬肉末剁碎,胡蘿蔔切成小丁,先煮軟備用。 將雞蛋打散,加水拌勻,並將前面準備的食材倒入容器內,放入電鍋內蒸熟即完成。 3.魚肉蔬菜粥 材料:洋蔥20公克、 胡蘿蔔30公克、 稀飯½碗、 番茄30公克、 白魚肉30公克 作法: 將胡蘿蔔切絲,番茄去皮除籽,洋蔥切絲,煮熟後取出切碎。 把魚洗淨,仔細去皮及魚刺,放入滾水燙熟後取出剁碎。 將上述兩項食材與稀飯一起混合即可。


寶寶營養

寶寶副食品停看聽!你做對了嗎?4~6月就能開吃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他們心中的小小菜單恐怕也想嘗試除了母乳和配方奶以外的選項。但牙齒還沒長齊,又還不能吃固體食物,那麼爸媽們就得費心準備寶寶副食品來變化囉! 此時很多爸媽心中可能也冒出一堆疑問:哪些食物適合製成副食品?寶寶不習慣怎麼辦?何種食物可能會造成過敏、發生時又該如何因應?! 《Hello醫師》就來和爸媽們談談,關於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時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讓爸媽們免除擔憂、把副食品備好備滿,看寶寶們吃得滿足又開心。 寶寶何時能開始吃副食品? 一般建議在寶寶4~6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接觸副食品。此時寶寶通常已開始表現出對食物的興趣,看到爸媽吃東西時,也可能會想伸手抓握、學大人嚐味道,此時父母就能為寶寶接觸副食品的開始做準備! 為何讓寶寶吃副食品? 雖然母乳仍是寶寶最重要的營養來源,但採純母乳餵養的飲食習慣,對於乳汁分泌不足或忙於工作的媽媽們身心負擔之大,也是為寶寶解鎖副食品、讓母親們喘息而有餘力照顧寶寶們的考量因素之一。加上多數母乳較容易缺少鐵質和鈣質,這些營養素亦可透過副食品來補充。 此外,及早接觸副食品也有助於家長探索寶寶喜歡的口味,並發現寶寶可能對哪些食物過敏,幫助寶寶未來嘗試固體食物時能更順利。而透過咀嚼、吞嚥副食品的動作,也能增進寶寶對舌頭與口腔的控制,提高日後學習說話和發音的靈活度與正確性。 餵食副食品這些該注意 副食品是寶寶第一次接觸到非母乳或配方乳的飲食,他們可能會疑惑、排斥或欣然接受,爸媽們在餵食的時候也可能會遇到的狀況,以下列出幾點說明。 少量餵食勿勉強 副食品就像是新大陸般讓寶寶們充滿好奇,有些寶寶對食物的接受度很高、來者不拒,但也有寶寶看來意見超多,對爸媽用心準備的副食品說什麼就是不賞臉。 第一次餵食寶寶副食品的時候,寶寶可能會有些疑惑,對於全然陌生的口味,寶寶可能不知所措,因此含在嘴巴許久才吞下,或是吃到滿臉都是,甚至是直接吐掉不領情。 此時爸媽們也先別著急,建議每次準備的副食品只有一種,每次1~2茶匙,持續餵食3~5天後再更換。以這樣的頻率觀察寶寶反應的同時,寶寶也在學習咀嚼、吞嚥並認識不同食物的味道中漸漸累積經驗值,而非全然只是因對食物的好惡而有不同反應。 餵食對新手爸媽來說也是全新的體驗;但是當一下子給的食物量太多,也可能造成寶寶吃不下而反感,或寶寶可能剛好對某種食物過敏,反而讓無意間誘發的過敏症狀更嚴重,恐怕讓寶寶因此對餵食產生連結感而拒絕。因此若寶寶對副食品產生抗拒反應,不如等待寶寶心情好些再嘗試,不需要勉強寶寶。(延伸閱讀: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寶寶食物過敏就不給他吃嗎? 寶寶開始接觸副食品後,過敏的機率可能也明顯增加,許多家長看到寶寶因過敏反應而出現紅疹、斑點時,就可能因而趕緊放棄疑似過敏原的食物,甚至延後寶寶再次接觸副食品的時間。 其實4~6個月大的寶寶正適合接觸各種食物,也是讓腸胃「認識」進而「接受」這些食物的關鍵期,其實因人體的腸胃道具有耐受性,即便寶寶第一次因食用某食物而出現過敏症狀,但不代表之後就應完全避免(堅果類為例外)。 對於萬分謹慎的爸媽們來說,只要寶寶健康有一點風吹草動就讓他們神經緊繃,建議可依循「少量」、「多樣」的原則,讓寶寶嘗試不同的副食品,不僅可以讓寶寶攝取不同類型的營養素,即使當過敏發生時,也因餵食份量少,過敏症狀也不會太過嚴重。 寶寶食物過敏的處理原則是「抓大放小」,若寶寶因吃了某食物而讓臉上長了小紅點,家長可讓寶寶休息1~2天再次嘗試;但若是寶寶進食後出現全身性的蕁麻疹,則建議在2週內不要再次餵食該樣食物,假如之後再次嘗試仍出現蕁麻疹症狀,就可將其列入黑名單。 待寶寶2~3歲時,家長可考慮餵食黑名單內的食物,觀察寶寶的反應,或許寶寶這時已不再出現過敏症狀。 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藍浩尹醫師 首選流質食物以免噎著 由於寶寶的吞嚥和咀嚼機能都尚未成熟,若不慎有固體殘塊過大,可能寶寶就會不小心噎到;因此當爸媽製作副食品時,應確保將固體食物打成泥,等寶寶熟悉了食用副食品的經驗後,進食速度和食用份量都會增加。 此時就可嘗試不用將食物打得太稀,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寶寶慢慢接觸半固體或固體食物;但此時仍建議應先切成小塊,並選擇軟質、可輕易用舌頭壓扁的食物為佳,避免像花生、堅果等質地堅硬的食物,以免咀嚼力還未發展成熟的寶寶因無法處理反而不小心噎著。 懂選寶寶湯匙輕鬆餵食好安心 適合寶寶使用的第一個餐具就是湯匙,懂選愛買的爸媽們只要依循以下3大重點,就能輕鬆餵食好安心: 防滑設計:具防滑設計的湯匙不但讓寶寶想自己嘗試時可鍛鍊手部肌肉,防滑匙也讓寶寶學習使用的過程中更順利。 大小適中:為避免因寶寶嘴巴較小而被湯匙硬撐,通常應選擇盛裝容量較小且不分左右手設計的,方便寶寶放進嘴巴進食。 安全材質:寶寶的口腔柔軟又脆弱,因此餐具多數以塑膠(PP)或矽膠材質製作,不但柔軟度佳,較不會刮傷寶寶牙齦之外,就算寶寶愛啃湯匙、甚至因興奮而亂扔也不必擔心。(延伸閱讀: 新手媽媽看過來!寶寶的必敗清單看這裡(下)) 哪些食物不適合當副食品 基本上只要是食材天然、以原型食物製作的都可以讓寶寶嘗試看看。不過當製作副食品時,成人習慣以各種調味料烹調的煮食習慣應因應寶寶調整,盡量保留食物原本的風味,即使調味偏淡也可。且食物種類之多,當寶寶出現吃膩、厭食的跡象時,也只需換一種食物測試就好,不需讓寶寶太早認識過度添加的「大人味」。 此外,諸如零食、加工食品、醃製物等食物,也應能免則免。不過以下有兩點需要特別提醒家長: 大部分寶寶吃副食品時,即便過敏也不會導致太嚴重的問題,不過家長們千萬不可以給一歲前的寶寶吃蜂蜜;由於蜂蜜含有肉毒桿菌芽孢,對於消化系統尚未發展完全、腸胃也還無法將這種細菌消滅的寶寶,可能會引發寶寶呼吸困難、肌肉無力,甚至是致死的可怕風險。 水果也是寶寶很好的副食品來源,但千萬不要把水果榨汁給寶寶喝,因為水果汁糖分過高,容易導致寶寶蛀牙,若不及時導正恐怕會影響往後發育、消化與口腔等器官運作。(推薦閱讀:嬰兒第26週:注意寶寶營養需求 防蛀牙別喝果汁) 至於不放心坊間現成副食品成份的爸媽們,想必希望自製副食品方便把關,我們也將在下篇為爸媽們介紹副食品的製作建議、食譜與注意事項。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撞到頭怎麼辦?寶寶撞到頭注意4症狀,「頭3天」是重要觀察期

多數嬰兒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長,尤其在寶寶開始學習站立後。有時即便父母非常小心,無時無刻注意寶寶行動,做足了各種防護措施,嬰兒仍有可能不小心撞到頭。此時,多數父母皆會非常緊張,害怕小孩是否腦震盪或有其他後遺症。 《Hello醫師》教你在嬰兒撞到頭後應如何處置、觀察哪些症狀,平時又應如何預防寶寶撞到頭。 嬰兒撞到頭前3天是觀察期,確認有無4症狀 由於嬰兒的頭骨尚未完全密合,在腦脊髓液的保護下,一般頭部外傷雖然可能會造成擦傷、破皮、流血,但很少會對頭骨或腦部造成嚴重傷害。若有外傷或流血,可先用乾淨的紗布或毛巾壓迫止血,再迅速就醫處理傷口。 需特別注意的是,強烈的撞擊也可能導致腦震盪等嚴重症狀。為保險起見,當家長發現嬰兒撞到頭後,應留意寶寶有無以下症狀,一旦發現請立即就醫: 意識喪失或昏倒:嬰兒若突然喪失意識、叫不醒或暫時性昏倒,請立即送醫。 嘔吐且隨時間加劇:嬰兒撞到頭後,可能因驚嚇或害怕而出現輕微嘔吐,但若嘔吐症狀加劇或無法停止,則可能是腦壓上升的跡象。 肢體無力而喪失行動力:嬰兒單側或雙側手腳無力,無法爬行、走路。 其他症狀:若小孩表示自己有劇烈頭痛、無法說話、出現全身或局部抽搐的現象,並持續哭鬧難以安撫或是前囪門 (約位於眉心正上方之頭頂部位) 鼓起,請儘速前往醫院檢查。 寶寶撞到頭前3天是重要觀察期。若就診檢查發現並無嚴重傷害,回家後3天內仍應持續留意嬰兒作息與活動狀況,不僅須注意是否出現以上症狀,也應密切觀察孩子意識及精神狀態。 除觀察白天孩子醒著的狀況,也應注意寶寶夜間睡眠時是否能被輕輕喚醒,建議每4小時喚醒嬰兒1次藉此觀察其活動力。若嬰兒經過3天皆未不適,便表示沒有大礙,父母們可以放心。 如何預防嬰兒撞到頭? 父母往往在寶寶4個月大、學會翻身後,更注意寶寶的動向,害怕嬰兒不小心撞傷自己,然而其實在寶寶學會翻身前,在床上也有可能因扭動而撞傷頭部。 隨著嬰兒開始學會坐或走路後,跌倒的情形更是愈加頻繁,建議父母隨時留意嬰兒的所在位置,避免將寶寶放在床緣或椅上,避免小孩摔落受傷,以下提供4點預防建議: 在家中浴室或浴缸鋪上防滑墊。 居家動線保持空曠,不要有障礙物;尖銳家具應貼上防撞貼條,或乾脆設置寶寶專屬的活動區域。 寶寶學會翻身後,沙發跟床的四周要放上安全地墊或是加裝護欄,家中至少要有1個人關注寶寶動向,避免嬰兒獨處。 開車時請讓寶寶坐在合格、正確安裝的汽車安全座椅,並切勿抱著寶寶駕車。 嬰兒撞到頭先冰敷、不搓揉,再觀察 嬰兒如果在家撞到頭,切勿直接搓揉寶寶傷口,可先將毛巾裹住冰敷袋後,置於寶寶撞傷的部位。 謹記每冰敷5分鐘要休息5分鐘,以免凍傷。另外,寶寶飲食應避免給予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增加不適。由於寶寶撞到頭可能會出現短暫嘔吐現象,家長可考慮暫停餵食6小時,若嘔吐情形一直沒有緩解,請盡快就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營養

HMO奶粉寶寶不怕脹氣拉肚子!研究證實:HMO母乳寡醣能打造腸道免疫力

現代許多育兒方式講求自然,提供寶寶自由探索的環境,刺激他們的感官與肌肉發展。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寶寶不只愛用手摸索,還得嚐嚐味道才行,這也使得媽媽擔心隱藏周遭的細菌可能就這樣被吃下肚了!因此,透過母乳中的重要營養成分HMO母乳寡醣及核苷酸培養寶寶腸道的免疫力,才能讓寶寶不因好奇而受到健康威脅。 腸道健康很重要,75%配方奶寶寶曾有腸胃不適問題 新生兒的腸胃功能仍在發展當中,因此相當敏感且脆弱。根據全球調查,高達66%的嬰幼兒哺餵配方奶後,曾出現腹脹、腸絞痛(Colic)、腹瀉、便祕、溢吐奶等腸胃不適症狀,並導致哭鬧、焦躁。在台灣的新生兒則高達 75%,造成新手爸爸媽媽健康照護上的莫大壓力。[1] ▲ 根據全球調查,約有66%的嬰幼兒在哺餵配方奶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其中台灣寶寶更高達75% 從出生到六個月的年齡,大約兩個嬰兒中有一個嬰兒有至少一項功能性腸胃疾病(FGIDs)或相關的症狀[2];以嬰兒腸絞痛來說,寶寶在滿四個月大之前其實相當常見,每四個寶寶可能就有一個會發生腸絞痛,導致寶寶常常哭得淅瀝嘩啦,卻怎麼也無法安撫他。[3] HMO母乳寡醣—母乳關鍵免疫因子,提升腸道免疫生力軍 由前述研究可以發現,寶寶的健康成長與腸胃健康有密切相關,不過可能造成寶寶鬧肚子的情況很多,像是腸胃過敏就很常見。有些喝配方奶的寶寶,會發生牛奶蛋白過敏,甚至有些寶寶有原發性的乳糖不耐現象,這些都可以藉由水解蛋白或低乳糖的配方改善。 除了過敏及不耐受的問題之外,我們還得注意寶寶腸道的「細菌保衛戰」。相信讀者們都知道,人體的腸道菌叢是維持消化系統正常的關鍵,寶寶也是一樣,不過跟成人比起來,寶寶的腸道機能尚未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壞菌影響,導致寶寶肚子痛、拉肚子等症狀。 近期研究也發現母乳中的關鍵免疫因子——HMO母乳寡醣,證實能幫助維持腸道健康,研究顯示HMO母乳寡醣能調節身體免疫功能,降低寶寶發生拉肚子等腸道不適的機率。 HMO母乳寡醣 為何如此重要? 過去的配方奶研發雖都是以母乳已知的既有營養成分為基礎,但因母乳的成分非常複雜,多年來科學家們仍持續不斷地在研究探討,其中HMO母乳寡醣的結構及作用到了近年才被揭開,並將HMO母乳寡醣應用於配方奶粉中,讓HMO奶粉延續母乳的珍貴營養。 以好發於嬰兒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簡稱RSV)為例,過去配方奶沒有添加HMO母乳寡醣 ,所以配方奶寶寶初生13週感染RSV的比例,約為母乳寶寶的1.5倍;即使感染了RSV,HMO奶粉寶寶因為有HMO母乳寡醣的幫助,其免疫反應也與母乳寶寶非常近似,不至於產生嚴重的發炎反應。[4][4-1] 另外,加入HMO母乳寡醣的HMO奶粉,相較一般無添加的配方奶粉,發現可以有效減少寶寶66%呼吸道感染比例 & 52%一般感染。[5] 雖然母乳仍然有需多奧秘尚待科學研究去發掘,但許多研究已經證實,由於母乳中HMO母乳寡醣具免疫作用,比起一般配方奶並無添加HMO母乳寡醣的防護力更加全面,也成為母乳寶寶免疫力優於配方奶寶寶的關鍵因素之一。 HMO母乳寡醣的作用 HMO母乳寡醣是母乳當中的第三大營養成分,在寶寶的免疫力發展過程佔有重要地位。HMO母乳寡醣有三個主要免疫作用: 1. 母乳寡醣作用一:打包腸道壞菌、減少感染 HMO母乳寡醣可使病原菌與其結合,避免讓壞菌附著於腸道,降低寶寶各種感染,研究顯示,相較一般配方奶,以2′-FL HMO[註1] 哺餵的寶寶,呼吸道感染和一般感染的比例都有顯著下降。 ▲ HMO母乳寡醣可使病原菌與其結合,避免讓壞菌附著於腸道,降低寶寶各種感染 2. 母乳寡醣作用二:增加腸道好菌、改善腸絞痛 HMO母乳寡醣作為益菌生(好菌的食物),能增加腸道好菌。研究顯示,HMO能夠提高腸道內的雙歧桿菌(比菲德氏菌)的數量,這也是人體腸道內很重要的益生菌之一。根據研究,HMO也能減少寶寶腸絞痛相關症狀(包括:躁動、脹氣、哭鬧),效果持續至28天都可見。[5] ▲ HMO 母乳寡醣作為益菌生(好菌的食物),能增加腸道好菌,維持腸道健康   3. 母乳寡醣作用三:進入血液、調節免疫功能 HMO母乳寡醣還能夠穿過腸道壁進入血液,與免疫細胞結合,達到全身免疫調節的效果,更提升寶寶腸道免疫力。 ▲ HMO母乳寡醣還能夠穿過腸道壁進入血液,與免疫細胞結合,達到全身免疫調節的效果 除了HMO母乳寡醣,母乳中另一個關鍵免疫因子——核苷酸 提到母乳中的免疫成分,就得提到核苷酸(Nucleotide),科學家在1960年代就發現,母乳中的核苷酸成分對寶寶腸胃健康和免疫力的發展非常有益,因此早早就在奶粉中添加核苷酸營養成分。 核苷酸是組成DNA與RNA的重要原料,而快速發育中的嬰兒需要核苷酸來維持營養需求,尤其是免疫細胞和腸道組織細胞分裂繁殖速度快,需要不斷補充核苷酸以促進腸道和免疫機能發展;研究也證實核苷酸能夠幫助寶寶抵抗病原菌,是促進寶寶胃腸道健康、免疫系統發展的重要關鍵營養成分之一。 然而母乳的奧秘不僅如此,研究進一步發現,若配方奶加入和母乳等量濃度的72 mg/L核苷酸,可以有效減少寶寶拉肚子(腹瀉)次數與發生風險,也有更好的免疫保護效果。(延伸閱讀:核苷酸是什麼?奶粉添加核苷酸的好處與功效) ▲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除了HMO奶粉,添加核苷酸成分的配方奶粉,也可降低寶寶腹瀉機率[6] 接近母乳、含母乳寡醣的HMO奶粉,有助培養腸道免疫力 在新生兒滿六個月前,以純母乳哺餵是顧好寶寶腸道與免疫力的最佳選擇。不過並不是每位媽媽都能滿足這個條件,面臨斷奶、或無法哺餵母乳的媽媽,便需透過含母乳保護因子的奶粉,如含HMO母乳寡醣及核苷酸的奶粉,來延續及培養寶寶的健康保護力。 選擇與母乳營養成分愈接近的配方奶粉,如添加HMO母乳寡醣、核苷酸成分的奶粉,不僅滿足寶寶的必須營養,也能讓他們的腸胃更容易適應。含有HMO母乳寡醣的配方奶粉能幫助寶寶維持腸道機能、培養腸道免疫力,降低寶寶發生腹瀉、脹氣、腸絞痛等腸道症狀的機率。 而HMO奶粉帶給寶寶的免疫力也降低了寶寶感染風險,如前述的嬰兒呼吸道感染及一般感染,HMO奶粉比起一般奶粉的感染比例下降一半以上,即使感染呼吸道病毒,HMO奶粉寶寶的免疫反應也不至於產生嚴重的發炎反應,顯示HMO奶粉中的保護力成分,能帶給HMO奶粉寶寶與母乳寶寶相近的免疫體質。 寶寶的腸道免疫機能顧得好,不但可以降低寶寶感染生病的機率,也可以減少寶寶因腸道不適而哭鬧不止,新手爸爸媽媽也不至於手忙腳亂、天天擔心害怕。無論是來自媽媽的珍貴母乳或是HMO奶粉,雙重母乳免疫因子:HMO母乳寡醣及核苷酸,都能讓寶寶吃得營養健康,開心探索、有效防護,爸爸媽媽也能輕鬆育兒,陪伴寶寶快樂成長。 註 1: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簡稱 2’FL)是 HMO 母乳寡醣中占比最大的一種,,根據維基百科內容:「2′-岩藻糖基乳糖是由L-岩藻糖,D-半乳糖和D-葡萄糖單元組成的寡糖。它是人乳中天然存在的最普遍的人乳低聚醣,佔所有HMO的約30%。其特性是能夠預防感染症。」經衛福部同意可添加於嬰兒配方食品或奶粉等。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發燒怎麼辦?秒懂寶寶發燒原因、就醫時機及發燒處理方法

寶寶自身免疫力較成人弱,容易引起發燒症狀,家長應多加關注寶寶狀況。對於大人來說,發燒有時吃個退燒藥就好了,但嬰兒發燒可就不同了。嬰兒的體力較成人弱,若寶寶自身免疫力不足,接觸到外在病菌時就容易引發感冒症狀,而寶寶身體若出現任何一點感冒症狀,後續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影響。 究竟嬰兒體溫幾度算發燒?小孩發燒的原因為何?平時又該如何預防寶寶發燒、感冒?《Hello醫師》帶你深入了解,教您如何處理嬰兒發燒、出現哪些症狀應趕快就醫。 幾度算發燒? 一般定義核心體溫≥38度為發燒,不過根據量測工具的不同,定義為發燒的溫度也會有差異,例如肛溫和耳溫比較接近中心體溫,因此以38度作為有無發燒的判斷基準並無問題。但其他部位如口溫會低於肛溫0.5度,腋溫則低0.5~0.85度,因此發燒基準分別為口溫≥37.5度與腋溫≥37.2度。 嬰兒發燒判斷基準: 肛溫、耳溫≥38度 口溫≥37.5度 腋溫≥37.2度 嬰兒發燒原因:病毒感染佔8成 嬰兒若自身免疫力不足,容易引起發燒,寶寶發燒大多由感染所引起,其中一些自限性病毒感染的機率又比細菌感染還高。 相關研究指出,2個月~3歲大發燒的小朋友,近8成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近6成是腺病毒、人類疱疹病毒第6型(玫瑰疹)、腸病毒感染。其他可能感染原因則包括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水痘病毒等;而3歲以下發燒最常見的細菌感染是泌尿道感染。 嬰兒體溫有點高?1~3月大先用肛溫、腋溫測量 每天跟嬰兒相處的你,若發覺寶寶體溫偏高,但沒有穿過多衣物,環境溫度也正常,那通常就是發燒了。這種時候建議家長不要慌,第一步先幫寶寶量體溫。 如果你的寶貝只有1~3個月大,肛溫是比較準確的測量方式,或者也可採腋溫測量,耳溫槍則較容易失準;若僅1個月大或低體重的新生兒,則建議量測腋溫或背溫。 什麼時候要幫寶寶退燒? 寶寶發燒時往往會因為不適而哭鬧或沒有胃口,因此醫生可能會幫孩子開口服退燒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讓孩子感覺舒服一點。 醫師也提醒,不是所有小孩都適合用退燒藥,6個月以下通常盡量不要使用布洛芬類的用藥,若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需要住院治療,請家長切勿未經醫師診斷,擅自給寶寶服用退燒藥。 嬰兒發燒處理方法 嬰兒發燒一開始可能會出現四肢發冷或打冷顫的狀況,家長應幫寶寶蓋上薄毯或其他保暖衣物。如果寶寶因為核心體溫上升而開始出汗,請適時幫孩子減少衣物、保持通風,幫助散熱,或是以用29~32度的溫水幫寶寶擦澡。需要注意的是,若寶寶出現顫抖的狀況,應該停止擦澡或提高水溫。 寶寶發燒時,家長第一步應先幫寶寶量體溫。 培養寶寶免疫力,預防寶寶發燒 若要從根本減少寶寶發燒的頻率,建議家長應從平時多多加強寶寶自身免疫力,日常上可多注意寶寶的睡眠、運動品質,以及寶寶日常的營養攝取。 對寶寶而言,「母乳哺餵」會是有效增加寶寶免疫力的方式,若媽媽無法哺餵母乳,醫生也建議可多讓寶寶攝取富含母乳成分的配方奶。這是因為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是有助提升寶寶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可幫助寶寶激活自我免疫力。 多元母乳活性因子中有不少對寶寶有益的關鍵成分如HMO、gsMO、sn-2 PA、α-蛋白、複合核苷酸,還有IgA免疫球蛋白等,其中更富含以母乳科技研發的MOS類母乳寡糖,可提高寶寶體內的免疫球蛋白2倍,能幫助寶寶激活自身免疫力,全面調節寶寶體質,讓寶寶不怕髒、大膽玩。 為了讓寶寶不再因為一點感冒症狀就造成嚴重影響,家長應透過日常飲食培養寶寶的免疫力,平常也應時時測量寶寶的體溫,若發現寶寶發燒了,應採取以下措施替寶寶降溫。 嬰兒發燒要物理降溫還是吃退燒藥? 發燒的降溫方式依其成因而有所不同。若寶寶發燒是因發炎性疾病所引起,就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而是要選擇可以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退燒藥;若是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就適合採物理退燒改善產熱與散熱失調的狀況。 建議家長可以用29~32度的溫水幫嬰兒擦澡,需要注意的是,若寶寶出現顫抖的狀況,應該停止擦澡或提高水溫。至於其他如退燒貼片、冰枕等方式,則較不適合嬰兒使用。 有些長輩會採「酒精擦澡」幫寶寶降溫,然而這個方式可能會導致寶寶血管收縮,反而更難以散熱,而且酒精如果不慎讓小孩吸入,會有中毒的危險,建議應避免使用。(推薦閱讀:小孩發燒很常見~適時退燒處理別緊張) 此外,物理降溫法也應避免用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的病患,以免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 嬰兒未滿3個月,發燒請盡速就醫 發燒本身只是疾病的表徵,最重要的是要找出發燒的原因,才能達到有效治療。一般而言,愈年幼的寶寶,出現嚴重感染的機率愈高,因此若寶寶年齡小於3個月,發燒時請盡快就診。 另外,有以下症狀的寶寶也建議就醫,讓醫師做專業的診斷與處置: 體溫超過40度 發燒天數過長(超過2~3天) 心律不整(心跳過快或過慢) 呼吸困難、皮膚發紫、出現紫斑 嚴重腹痛、拉肚子、嘔吐、大便有血 昏迷、意識不清 全身無力、喪失活動力 哮吼、喘鳴 痙攣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體溫幾度算發燒?嬰幼兒正常體溫範圍、正確測體溫方法

掌握正確量測寶寶體溫的方法,才能判斷寶寶是否發燒。寶寶紅通通的臉頰總是惹人喜愛,伸手一摸,「咦?怎麼熱熱的?」許多家長對於寶寶體溫的變化比孩子還敏感,發現嬰兒體溫偏高,便擔心是發燒。《Hello醫師》將解說寶寶體溫的正常範圍、量測方法,並教導家長該如何從根本減少寶寶發燒頻率。 寶寶體溫幾度才正常?搞懂嬰幼兒體溫正常範圍 由於新生兒的體溫調節功能仍未發育完全,外界溫度變化可能讓他們的體溫降到36℃以下,因此剛呱呱墜地的嬰兒需要放到保溫箱內,讓身體保持恆溫狀態。 出生一段時間後,新生兒的體溫會漸漸地上升到37℃以上,有時候甚至會忽然高達37.5℃,讓家長擔心寶寶是否發燒了,而新生兒體溫之所以會上升,是由於寶寶大腦中負責調節體溫的下視丘功能還未成熟所致。 另外,寶寶體溫偏高也跟新陳代謝有關,因為寶寶的代謝速度快、皮膚薄、皮下脂肪少,身體的熱量容易透過皮膚傳遞到表面,導致大人經常感覺寶寶體溫偏高。 寶寶體溫升高,家長難免擔心,此時家長可多加關注寶寶體溫變化,若嬰兒的平均體溫大約於肛溫36.2°C~37.8°C、腋溫36°C~37°C之間,都屬正常範圍。 寶寶平時體溫過高怎麼辦?怎麼降溫比較好? 家長若發現寶寶的肛溫超過38°C(腋溫超過37.5°C)時也別著急,建議家長先解開寶寶身上的衣服,並以溫水澡讓寶寶冷靜後,處理後30分鐘到1小時後再量一次肛溫,確認寶寶體溫有沒有下降。 若寶寶溫度恢復到正常範圍的36.5~37.5℃之間,精神和食慾都很正常、也沒有發出不舒服的呻吟聲,那家長就可以放心了。(延伸閱讀: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千萬別洗冷水澡) 寶寶若體溫過高,難免讓家長擔心其緣由,但值得一提的是,新手父母親或家中長輩幫寶寶包裹太多棉被,或是衣物穿得太厚重,也是寶寶體溫上升的常見原因,若寶寶因此而哭鬧,體溫也會更加上升。因此仍建議應視環境溫度幫寶貝穿衣服,避免大熱天還把寶寶包得密不透風。 此外,除了觀察衣物是否穿太多之外,醫師也建議新手爸媽可觀察寶寶喝奶量是否減少,若無上述情況但體溫仍然過高時,確實可能為發燒跡象,家長即應考慮帶寶寶就診。此外,未滿3個月大的寶寶發燒有較高的腦膜炎風險,因此若有發燒跡象應盡速就醫。(點此了解更多嬰兒發燒的就醫時機)   寶寶的體質不像成人穩定,平常容易一接觸到外在病菌就引發發燒症狀,家長除了多加測量寶寶的體溫、觀察寶寶體溫變化狀況,平時更應著重在調整寶寶的體質,讓寶寶藉由攝取日常飲食培養免疫力,才能讓寶寶免於外在病毒的侵襲。 激活免疫力,從根本減少寶寶發燒機會 寶寶若自身免疫力不足,一旦接觸到外界病毒,極有可能罹患感冒或出現發燒症狀,因為對寶寶而言,任何輕微的感冒症狀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影響。 若家長希望從根本減少寶寶生病發燒頻率,應從提升寶寶免疫力為出發點,以「母乳哺餵」的方式溫和刺激、增強寶寶的免疫力發展,但考量每位媽媽的身體及其他外在因素不盡相同,因此在需要選擇銜接母乳的配方奶時,亦可考慮讓寶寶攝取富含母乳成分的配方奶,讓寶寶藉由母乳成分激活自我免疫力。 母乳中富含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其成分包含gsMO、sn-2 PA、核苷酸、IgA、IgM免疫球蛋白,以及透過銜接母乳科技所研發的MOS寡糖等,可幫助激活寶寶自身免疫力,其中MOS的結構更接近母乳,可提高寶寶免疫球蛋白2倍,在寶寶的腸道產生屏障,提前阻攔病原體入侵,是保護寶寶的關鍵營養。 家長若想時時守護寶寶的身體健康,可藉由調整飲食的方式加強寶寶免疫力,再搭配寶寶日常體溫測量,有助於時時觀察出寶寶的身體變化,而測量寶寶體溫不能只靠家長的體感,以下將教導家長如何正確地測量嬰兒體溫。 如何正確測量嬰幼兒體溫? 寶寶免疫力較成人弱,容易在接觸外在環境時感染病毒,引起發燒症狀,若家長感覺寶寶體溫偏高,可先幫寶寶量體溫,確認寶寶到底有沒有發燒。目前市售的體溫計類型眾多,口溫、腋溫、肛溫、背溫、額溫等電子體溫計,都可用於測量寶寶體溫。 不同年齡的寶寶適合的量測方式也不同,依據台灣兒科醫學會發燒處置建議,肛溫最接近身體的中心體溫,而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但是3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與中心體溫較無關聯。因此建議1~3個月嬰兒可量腋溫或肛溫;1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可考慮量腋溫或背溫。 至於一般成人常使用的耳溫槍雖然方便,但因為需對準耳膜測量,3個月以下嬰兒的耳道尚未發育完全,恐怕不適合使用耳溫槍量測體溫。也因耳溫槍需要定期校正,提醒在長期使用後若忽略校準,反而致使溫度誤差愈來愈大而誤判,需務必小心。 幫寶寶量體溫的方式建議如下: 腋溫:先將寶寶輕放在膝蓋上,再將溫度計置於寶寶腋下,並不妨固定嬰兒手臂避免亂動。測量時間約為3~10分鐘。 肛溫:幫寶寶量肛溫前,建議在溫度計末端抹上些許凡士林後,讓寶寶以腹部向下的姿勢俯臥於成人膝上或床上,再將肛溫計放入肛門內約2.5公分。測量時間約1~3分鐘。 背溫:將嬰兒平放床上後,體溫計可置於寶寶背部上三分之一處,測量時間約10~15分鐘。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咳嗽怎麼辦?寶寶常見咳嗽原因有3個,若出現5症狀請盡速就醫

咳嗽是常見的生理反應,成人通常都知道自身咳嗽的原因及不適程度,但嬰兒不同,嬰兒無法告知咳嗽原因、嚴重程度,也因如此,多數新手父母發現嬰兒咳嗽時多十分緊張、害怕嬰兒生病,擔心是否需要馬上就醫。 《Hello醫師》帶你瞭解嬰兒咳嗽3個常見原因,以及當嬰兒出現哪些症狀時需迅速就醫。 嬰兒咳嗽常見3大原因 由於嬰兒的呼吸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小小的病毒感染即可能就會引發細支氣管炎,嚴重時更需住院治療。 寶寶急性咳嗽的原因可能與感染、嗆奶和吞食異物有關,若反覆咳嗽或咳嗽很長一段時間(咳嗽超過4週即為慢性咳嗽),可能是氣喘(Asthma)、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呼吸道結構異常,或是長期處於二手菸環境所引起。 當家裡的寶寶咳嗽時,建議爸媽除尋找兒科專科醫師就診外,也可透過以下幾個角度觀察,判斷寶寶咳嗽的原因: 病毒性感染:不同的病毒感染會引發不同症狀,但共同病徵大多包含咳嗽、流鼻水、打噴嚏、鼻塞、喉嚨發炎等,也有可能伴隨發燒。咳嗽屬於特別常見的症狀,且症狀通常會持續5~7天。然而,病毒感染有時也會造成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肺炎或誘發氣喘,若出現喘的症狀或久咳不癒,建議盡快帶孩子就醫檢查。 氣喘:氣喘是兒童出現反覆性、慢性咳嗽的常見原因,通常與過敏體質有關。引發過敏的原因眾多,例如天氣變化、食物、寵物毛髮及氣味等,都有機會引發咳嗽。此類咳嗽經常反覆發作,尤其好發於早晨或是夜晚。除就醫尋求醫療協助或接受過敏原檢測(建議滿2歲再做),父母平時可透過日常觀察找出過敏原,並盡可能避免寶寶接觸。 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造成咳嗽的機制尚不清楚,但主要源於食道的迷走神經受到逆流的酸性物質刺激,誘發支氣管攣縮而引起咳嗽。胃食道逆流常見於6個月大的嬰幼兒,並常於1歲大時緩解。(推薦閱讀: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為何會咳嗽? 咳嗽能夠清除呼吸道的多餘分泌物,是人體面對外來物的防衛機制。當我們接觸到病菌、灰塵或冷空氣時,體內神經末梢的咳嗽受體可能會受到刺激,引發咳嗽將塵粒、病菌、分泌物排出。 母乳營養激活寶寶免疫力,減少嬰兒咳嗽 新生兒的免疫力發展尚未健全,可能因接觸外界病毒引發咳嗽或容易感冒;若要讓孩子健康長大,醫師建議「哺餵母乳」是最有效的方式,若因內、外在環境限制或受個人因素影響,以致無法哺乳,可改讓寶寶攝取富含母乳成分的配方奶,因為母乳成分能夠給予寶寶足夠的抗體,以及寶寶成長期間所需的關鍵營養。 母乳成分中包含豐富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其成分如HMO可幫助寶寶增加體內好菌、減少壞菌生成;gsMO可幫助吸附寶寶體內病原體、增加免疫;sn-2 PA則可減少鈣皂生成,讓寶寶排便順暢。 除了上述提及的成分,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更包含核苷酸、IgA、IgM免疫球蛋白,以及透過銜接母乳科技所研發的MOS類母乳寡醣等成分,皆屬於對寶寶免疫力發展有重要幫助的母乳營養,可讓寶寶藉此激活自我免疫力,健康平安長大。 嬰兒咳嗽會有危險嗎?需要看醫生嗎? 嬰兒咳嗽常是一些嚴重疾病的症狀表現,若寶寶出現以下5種症狀,建議父母立即帶孩子就醫: 呼吸困難或是十分費力 嘴唇、臉部、舌頭呈現藍色或是黑紫色,是發紺(缺氧)的徵兆 嬰幼兒連續咳嗽超過幾個小時或合併發燒症狀 咳嗽時會發出「咻咻」聲或吸氣時發出喘鳴聲 無精打采、活動力降低或異常煩躁難安撫 每位家長都希望家中寶寶健康長大,若咳嗽真的持續不止或是有以上情況時,務必立即請醫生協助,避免延誤治療時間。(延伸閱讀:寶寶咳嗽分成哪幾種?怎麼舒緩症狀?簡單4方法教你止咳寶)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幾個月會翻身?嬰兒翻身3大前兆、注意事項一次看!

看到家裡寶寶睡覺愈來愈不安分,經常由正睡變成側躺時,就代表嬰兒想翻身了!究竟嬰兒幾個月起開始翻身算「正常」?有無安全疑慮?想幫嬰兒翻身又要注意哪些事項?《Hello醫師》帶您一探究竟。 嬰兒3大翻身前兆 翻身是嬰兒的重要成長指標,家長可由以下跡象發現寶寶的翻身徵兆: 喜歡側躺:新生兒大多採仰躺入睡,然而寶寶出生幾個月後,往往會開始嘗試側躺。 伸手、躺腳:趴著的時候,寶寶會想用雙手往上抓取玩具,或是寶寶躺著時,小腳會動來動去想要抬起來。 想要抬頭:寶寶在仰躺時想抬頭,代表頸部肌肉已具備相當力量,有助於寶寶學習翻身。 嬰兒幾個月會翻身? 2~4個月大的寶寶會開始嘗試翻身。父母可以讓寶寶採趴姿,用玩具左右逗弄吸引孩子注意,觀察寶寶是否會翻回仰臥姿勢。大部分的寶寶會因為轉頭時造成重心不平衡,而由趴姿改為仰躺。(延伸閱讀:嬰兒撞到頭怎麼辦?寶寶撞到頭注意4症狀,「頭3天」是重要觀察期) 透過這樣的反覆練習,孩子的肌肉力量與控制能力能持續進步,翻身時也更熟練。一般而言,寶寶大約在4~6個月可由仰臥轉換為俯臥。而爸媽也可以根據寶寶的發展狀況,幫助孩子訓練翻身技巧: 2個月以內:寶寶清醒時可多協助其嘗試趴姿,訓練寶寶的肌肉力量,並鼓勵寶寶揮舞小手或是踢踢腳。若寶寶不喜歡趴著,可試著讓寶寶的上半身趴在毛巾捲或小枕頭上,雙手放在胸口下,練習抬頭。 3~4個月:這階段的寶寶可能會在趴著時,嘗試用手自行撐起身體,家長可以把玩具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透過吸引寶寶將手往上伸,間接達到訓練上半身肌肉力量發展外,有時因此左右重心不穩時,寶寶還能在無意間成功翻身。 5~7個月:大人可轉動寶寶的下半身,促使寶寶自己轉動上半身跟過去,不過請勿在寶寶喝完奶情況下嘗試,以免造成吐奶。 嬰兒翻身注意這3點 寶寶翻身後無法自行翻回,導致趴著窒息死亡的新聞時有所聞,也讓不少父母相當擔心。為了避免憾事一再發生,家長們在引導寶寶翻身時應注意以下3點: 避免趴睡:父母可在白天多讓寶寶練習翻身,但要就寢時,記得一定要讓寶寶仰睡。 安全的睡眠環境:寶寶睡覺時,嬰兒床的周圍不應置放玩偶、枕頭,床墊也不宜過於鬆軟,降低寶寶翻身趴睡窒息的風險 餵奶後要拍嗝:寶寶趴著睡容易壓迫到腸胃,導致喝下的奶水逆流到口腔,這種溢奶的情況可能妨礙寶寶呼吸,建議家長在餵奶後幫寶寶拍嗝,減少脹氣並降低溢奶機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營養

純母乳哺餵不滿五成!選擇配方奶關鍵:銜接母乳雙重免疫力

大家都知道母乳最好,一般建議寶寶滿六個月大前最好能以純母乳哺餵,但在繁忙的現代社會,職場媽媽想好好把母奶餵好餵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根據衛福部截至民國 107 年的統計顯示,在寶寶兩個月大之前,純母乳哺育的人數佔 62.5%,其實並不差,但如果寶寶年齡拉到六個月大,純母乳哺餵率則只剩 46.2%,可以想見要堅持純母乳哺育確實不容易,如果想替寶寶延續母乳的保護力,這時候配方奶就是關鍵了![1] 選擇配方奶的營養重點 媽媽當然想把最好的給寶寶,即便沒辦法做到全母乳哺育,在選擇配方奶的時候,還是想為寶寶挑選最接近母乳的配方,但是市面上諸多訴求“貼近母乳”的配方不免讓人眼花撩亂,該怎麼選擇呢? 專業的兒科醫生建議:一般配方奶的主要營養素,不論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熱量,大多是平衡而充足的,但母乳給寶寶的免疫保護力,才是真正關鍵! 近來科學研究逐漸揭開母乳免疫力的奧秘,其中母乳中的重要成分: HMO 母乳寡醣,就是一大突破! 也解釋了為什麼母乳寶寶通常免疫力都比較好。 HMO是銜接母乳的關鍵營養 讀者們可能很陌生,什麼是 HMO 呢?HMOs(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中文翻譯為「母乳寡醣」或母乳低聚醣 ,是一組結構複雜且多樣化的聚醣,大量存在於母乳中,為母乳中的第三大成分,研究指出,每公升的成熟奶中大約有5~15 克 HMO s,而它也是目前研究發現與免疫最相關的營養素。[2] HMO 的三道保護作用 寶寶的免疫力與腸道健康有密切相關,打從胎兒從媽媽體出生的那一刻起,腸道就會開始進駐各種細菌,進而產生菌叢,幫助寶寶維持健康人體機能,而 HMO 更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三道保護。[3][4] 1. 由於新生兒腸道尚未發展完全,一旦病原菌進入人體並黏附在腸道表面,就容易發生腸胃消化問題與各式各樣可能的感染等,而 HMO 母乳寡醣因為其表面型態與腸道上皮細胞相像,因此可以誘使病原菌與 HMO 母乳寡醣的特殊構造結合並將病原菌打包帶走,抑制了嬰兒胃腸道中潛在病原體的粘附和入侵,減少感染的風險。 2. 人體有 70% 免疫細胞都在腸道,HMO 母乳寡醣可以促進腸道重要益生菌之一—雙歧桿菌(比菲德氏菌)的生長,幫助建立好的菌叢生態,壞菌少了,好菌多了,寶寶的消化道自然強健,更提升對應的先天免疫力發展。。 3. 此外,HMO 母乳寡醣經人體吸收後,會進入血液循環,與免疫細胞結合,達到全身免疫調節的效果,更提升寶寶腸道免疫力。 母乳中的另一項免疫關鍵:核苷酸 說到 HMO 母乳寡醣,就不能不提到核苷酸(Nucleotides),它是組成核酸(Nucleic acids)基本材料,我們常提到的去氧核糖核酸(DNA),就是由核苷酸組成的。核苷酸會參與生理調節和能量代謝等重要功能,是人體重要的元素。 由於不少食物中都含有核苷酸,因此一般成人在攝取上不會有太大困難,但新生兒還無法自行攝取一般食物,僅靠自身合成的核苷酸不足以滿足快速成長的需求,因此母乳扮演了提供豐富核苷酸的角色。 核苷酸對寶寶的好處 核苷酸有助腸道益菌生長,提升寶寶腸胃道的抵抗力,降低配方奶寶寶拉肚子的機率與拉肚子症狀的持續時間,研究還指出,母乳中核苷酸濃度大約為 72mg/L,這樣的濃度比例對寶寶的免疫功能可達到強化效果,研究中發現,以含有母乳等量濃度 72mg/L 核苷酸配方奶哺育的寶寶,在施打 B 型流感 疫苗後,其體內的抗體濃度提升了 46%,並且降低拉肚子的機率達 63%。[5][6] 腸道健康是寶寶免疫力的基石 拜科技進步所賜,科學家對母乳的研究,拉進了配方奶與母乳的差距。藉由核苷酸加上 HMO 母乳寡醣,配方奶補強了以往容易被人詬病缺乏免疫因子的問題,幫助建立與強化寶寶免疫力。 尤其對於職場媽媽來說,寶寶經常肚子痛或不願喝奶,肯定很消磨媽媽的心神,因此打造寶寶免疫力就該從腸道健康開始做起。寶寶的免疫力建構起來後,感冒、不舒服的次數少了,胃口或是睡眠也都會變好,媽媽們照顧起來也更輕鬆,不再像根蠟燭,工作、家庭兩頭燒。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鼻塞睡不著好心疼!了解嬰兒鼻塞原因,3招舒緩寶寶鼻塞

病毒容易在低溫環境生存和傳播,使得冬季成為感冒的好發季節。當嬰兒感冒時會出現鼻塞的症狀,導致睡覺時呼吸聲明顯,令不少家長相當憂心。究竟嬰兒鼻塞的原因是什麼?該如何舒緩寶寶鼻塞?《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教你如何改善、解決新生兒鼻塞問題。 為什麼嬰兒會鼻塞?新生兒鼻塞正常嗎? 嬰兒鼻塞通常屬於正常現象,這是因為嬰兒的鼻道及呼吸道的口徑小,鼻竇尚未發育完全,而且鼻腔及呼吸道黏膜在平時就會產生一些分泌物。當分泌物堆積、鼻黏膜受刺激後輕微腫脹,或是小小的鼻屎,都可能讓寶寶產生類似鼻塞的聲音。 鼻塞可能會造成食慾不佳,晚上也睡不好,讓家長既著急又心疼。遇到這樣的情況其實毋須過度緊張,只要適時清除外鼻孔附近的鼻屎或分泌物,就能緩和症狀。不過需注意的是,切勿拿棉花棒深入嬰兒的鼻腔反覆深挖或抽吸鼻涕,容易造成寶寶的鼻黏膜受損、出血。 若寶寶睡覺有呼嚕呼嚕的呼吸音,但發育正常,也無伴隨其他不適症狀,建議家長們不妨以平常心看待,持續觀察、並待鼻塞情況慢慢減緩即可,也不需刻意替寶寶抽吸鼻涕。 嬰兒鼻塞原因 造成嬰兒鼻塞的原因眾多,可能因鼻腔分泌物、鼻痂堵塞狹窄的鼻道或是異物阻塞而導致,或者與病毒、細菌感染或發炎增大的腺樣體有關。此外,過敏、先天性疾病也是嬰兒鼻塞的可能成因。 嬰兒鼻塞原因1:過敏 過敏引起的鼻塞通常可能伴隨連續性噴嚏、流鼻水、鼻子、眼睛和喉嚨搔癢的症狀,而原因可能與天氣、濕度、環境中的過敏原有關,若能適度控制濕度並去除可能的過敏原,有助改善鼻塞情形。 嬰兒鼻塞原因2:先天性疾病 後鼻孔閉鎖: 是鼻子最常見的先天性異常。嬰幼兒出生時如果出現嚴重鼻塞,可能跟後鼻孔閉鎖有關,嚴重可能會危及嬰兒的呼吸及生命。 梨狀孔狹窄: 患有這種前鼻孔骨性異常的嬰兒,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就會出現嚴重的鼻塞,導致呼吸窘迫。 除了上述所列,其他鼻部腫瘤也可能導致寶寶鼻塞,影響寶寶的安危,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一步以手術治療改善。 3方法改善嬰兒鼻塞 嬰兒剛出生時只會用鼻子呼吸,口腔呼吸是後來才慢慢發展出來的,所以鼻塞時寶寶呼吸會比較難受。心疼寶貝無止盡的鼻塞,到底該怎麼辦呢? 除了就醫尋求兒科醫師的幫助之外,不妨試試一些簡單的小撇步,幫助舒緩寶寶的不適。 改善房間溫溼度:可在嬰兒睡覺的房間內放碗溫水、控制濕度,讓房間的濕度適度提升,寶寶鼻腔內的黏液分泌狀況也能改善。 利用熱蒸氣:和上述原理相同,但可在為寶寶洗澡時,透過淋浴時的熱水製造出蒸氣效果,疏通寶寶的鼻腔,藉以改善鼻塞與流鼻水的不適。 使用吸鼻器:若寶寶的鼻塞已影響到生活作息,經醫師診斷建議後可用吸鼻器。但吸鼻器需小心使用,應適時調整吸力大小,才不會傷到寶寶脆弱的鼻黏膜,造成二度傷害。(推薦閱讀:寶寶流鼻涕了,該用哪一款吸鼻器?各類吸鼻器功效、優缺點介紹) 激活寶寶免疫力,解決嬰兒鼻塞問題 新生兒的免疫力不像成人般健全,特別是因鼻腔尚未發展成熟,容易出現鼻塞問題,若未能及時處理,很可能會引發感冒或其他症狀。 建議家長要從根本減少寶寶鼻塞的頻率,除了日常照護不可少外,亦可從激活寶寶自身免疫力的角度為出發點,讓寶寶藉由充足睡眠、飲食調整等方式,獲取足夠的免疫力。 飲食方面,醫師建議家長可以「母乳哺餵」的方式給予寶寶抗體,讓寶寶藉由母乳全面調節體質;若孩子已到可喝配方奶的階段,亦可改讓寶寶改喝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讓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成為支持寶寶生長發育的關鍵營養。 為何母乳成分對於寶寶如此重要?因為研究發現,母乳中包含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在寶寶免疫力成長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其成分像是sn-2 PA、α-蛋白、核苷酸、gsMO、HMO、IgA及IgM免疫球蛋白等,可全面幫助寶寶體內好菌增生,減少壞菌生成,讓寶寶藉由自身免疫力抵禦外在病毒,從根本解決鼻塞症狀。 現今的銜接母乳科技更研發出一種結構近似母乳的「MOS乳源寡醣」,可幫助寶寶激活免疫力;此外,目前國外研究發現,若讓寶寶攝取含有MOS成分的飲食,其體內活性抗體(slgA)較未攝取該成分的寶寶來得高,可全面幫助寶寶建立健康的免疫發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