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兒童成長的關鍵!必需這6類維生素

兒童的成長發育過程中,維生素是營養需求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兒童的身體無法自行製造所需維生素,而必須從日常飲食獲得,以下就一一介紹這6類營養素。 1. 維生素A(Vitamin A) 黃橙色食物如胡蘿蔔、山藥、南瓜,或是牛奶、起司及蛋,通常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A對促進正常發育、修復細胞與骨骼、促進肌膚及眼睛健康,和增強免疫反應很有幫助。 2. 維生素B群(The B vitamins) 維生素B群包含維生素B2、維生素B3、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維生素B群可促進兒童體內的紅細胞(舊稱紅血球)形成、強化新陳代謝、製造身體能量、增強健康的循環和神經系統。通常可從以下的食物取得:肉類、雞肉、魚肉、蛋類、堅果類、牛奶、豆類、起司和大豆類。 【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3. 維生素C(Vitamin C) 維生素C通常用來促進健康肌肉生長,強化結締組織與肌膚,有助於傷口和骨骼癒合,也可以增強對感染的抵抗力。通常可從柑橘類食物中取得,例如草莓、奇異果、檸檬、番茄和綠色蔬菜如綠色花椰菜。 4. 維生素D(Vitamin D) 維生素D對長高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它會促進骨骼和牙齒的發展,優良的來源有牛奶、油脂豐富的魚類如鮭魚和鯖魚。另外,陽光可視為一種天然維生素D補充劑,因為陽光可促進肌膚中的天然物質,轉化成一種活性維生素D。 5. 鈣(Calcium) 您可每天多為孩子補充牛奶、起司、優格、豆腐和柳橙汁,建立強壯骨骼。有些案例顯示,兒童時期未能補充足夠的鈣,不只會影響兒童發育,也會導致長大後骨骼脆弱多孔。 6. 鐵(Iron) 對於已經有月經的女孩來說,鐵是一項重要的元素,因為鐵有助於製造血球。另外,鐵也有助於兒童的肌肉生長和血液製造。 若體內鐵儲存量過低,兒童可能會有以下症狀,如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憂鬱,也更容易受到感染。父母可從以下來源為孩子補充鐵,包含牛肉及其他紅肉,火雞肉、豬肉和動物肝臟。有些蔬菜也含有鐵,如菠菜、豆類和梅乾。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6~12 歲兒童期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1~5 歲學齡前

重複學習法:助孩子腦部建立神經連結

從小到大,我們都是透過「重複」的學習方式,掌握各種生活技能,且練習愈多次,熟練度更高,進而提升自信心。別小看每天的床邊故事,它不僅能提升速度和流暢性,並同時加強腦部的連結和自信。美國著名勵志演講者吉格.金克拉(Zig Ziglar)也表示:「重複是學習之母、行動之父,如同建築師一般層層建立成就。(Repetition is the mother of learning, the father of action, which makes it the architect of accomplishment.)」本文將解釋重複學習對小孩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同場加映:孩子總是不能專注?教父母4個小撇步) 腦神經連結促重複式學習 根據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兒童早期教育和護理(Queensland Governmen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的資料,小孩的腦部發展在五歲以前是黃金時期,這段期間,孩子的腦細胞會受新環境因子的刺激,使神經結彼此連繫,以此作為學習的基礎。於腦部建立神經連結的過程中,常用的神經結就會被保存,沒有用的就會被淘汰,因此重複學習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比起成熟的小孩,幼小的孩童需要更長的學習時間,好比說,他們可能要重複學好幾遍,才能記起東西的名稱。透過重複學習,孩子就能逐步吸收新的知識,並溫習已經掌握的知識。另外,重複學習還能激發理解力,讓孩子去效仿,最明顯的例子為重複唸出你所朗讀的詞句,或是把它用筆寫下來。(同場加映:學齡期孩子怎麼教?正面積極學這6招) 兒童三階段適用方法 就像有的人喜歡重複看連續劇中某一集的劇情,小孩同樣也喜歡聽父母讀某一個故事,甚至把它當作每天的流程,從某種層面來說,這種重複性活動能給他想要的安全感。面對孩子重複閱讀的要求,建議父母盡可能地給予他們自由選擇權,以下為兒童三階段的適用方法: 嬰兒期:可善用每天的活動做為重複式學習時間,像是在餵食或洗澡時,讓寶寶練習握東西,或唱兒歌。 學步期:這個階段的小孩非常喜歡重複做某件事,請父母給予孩子多點耐心,讓他反覆練習那一件事,當然偶爾也可以做點活動的小調整。 學齡前:此階段的小孩已經準備可以完成更複雜的技能了,父母可以讓孩子多方嘗試新的活動,同樣的,重複式學習仍是學習的關鍵,原則上,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活動,就讓他盡情地做。 溫馨提醒,在訓練小孩重複學習之外,常常跟他陪讀和說話也很重要,父母要記得,孩童時期的說故事時間會成為他美好童年的養分,以下舉出其他重複學習法。 在料理時教導數字,例:一顆蘋果、兩個碟子、三碗湯。 說故事中教導字彙。 鼓勵孩子在對話中運用所學的字彙。 在說故事中激發孩子創意,讓他們自己發想別的故事結局。 平常的休閒活動包含創意藝術,像是塗鴉和繪畫。 確保每天有規律的作息。 保有身體活動的時間。 (同場加映:做家事學獨立!教小孩學習生活技能)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總踮腳尖?剖析原因與改善方法

一般來說,學步期小孩踮著腳尖走路屬正常,父母無需過於擔心,因為這個階段他們還在學習走路,尤其是 12~14 個月大的孩子,再過三到六個月,大多已經能平腳踩地行走活動了。若發現小孩滿三歲仍是踮著腳走路,爸爸媽媽就要特別留意孩子的健康隱患,以下列出其可能原因與改善方法。 跟腱過短是踮腳主因 寶寶的腳跟和腳趾因為長期縮在母胎中,所以造成連結小腿後肌和腳跟骨頭的跟腱變得很緊,在寶寶出生之後,為使雙腳能平踏在地上,並正常地走路,孩子需要一段時間活動與拉筋,來幫助肌腱完整成長。在極少數情況下,肌腱可能沒有發展完全,導致孩子跟腱過短、腳跟沒辦法碰到地板,便需要踮腳尖以利行走。 另外,早產兒也有踮腳走路的風險,因為早產兒容易發生腦神經損傷,間接影響肌肉運作,造成畸形足(Club foot)、跟骨骨骺炎(Sever’s disease)等足部病變。如果再加上腦出血,則可能導致腦性麻痺,其中痙攣性腦性麻痺更會造成嚴重的肌肉僵硬,使走路變得困難,有的症狀也會過度拉緊跟腱,引致痙攣性半身麻痺(Spastic Hemiplegia)。 健康小孩也會習慣踮腳 有些孩童雖然可以腳掌平踩在地上走路,但卻習慣把腳尖踮起來,通常這些孩子可能有發展遲緩或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稱 ASD)的行為特徵,像是語言和社交能力遲緩。 (同場加映:寶寶學說話~注意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同場加映:孩子有自閉症類群障礙?4招改善溝通) 話雖如此,健康的小孩也有可能有踮腳走路的情形,這被稱為自發性踮腳尖(Idiopathic toe walking),其原因仍有待研究,但往往是因為習慣或家族遺傳所影響,根據瑞典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的研究,約有 5% 的小孩在六歲前是踮著腳行走的。 訓練小腿肌告別踮腳 要糾正孩子的走路姿勢,主要著重在伸展小腿後側肌肉,以及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就能有效幫助腳掌正確觸地。其中最簡單的方法是練習從座位上站起、坐下,此動作適合未滿六歲的孩童,父母可以先讓孩子坐在椅子上,然後雙手穩穩地抓住孩子的雙腳,確保他的腳根貼在地板上,接著請孩子進行站立與坐下的動作。 至於六歲以上的小孩,可以讓他自己用雙手壓住牆做小腿拉筋。首先,在身體直立且腳掌貼地的正常站立姿勢下,將其中一隻腳往前踏出,此時,另一隻腳的小腿肌肉如果出現輕微的緊繃或拉扯感,就代表動作正確。請維持這個動作持續 15~30 秒,然後再換腳進行,一隻腳反覆練習十次即可。其他矯正方法還有深蹲和腳跟走路等等。 (同場加映:孩子有發育性痛很正常!按摩拉筋可減輕症狀)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夏天熱到吃不下?營養師教你5招改善食慾不振

炎炎夏日,不僅讓大人感到心情煩躁,甚至還會減低小孩的食慾。事實上,環境溫度的變化的確會影響人吃喝的胃口,就像天氣冷我們會想吃東西補充熱量;天氣熱當然也可能看到食物卻吃不下。《Hello醫師》將於本文剖析小孩天氣熱沒食慾的原因,以及提供5個可以改善孩子食慾不振的方法。 低活動量造就低食慾 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食慾不振的主要原因是排汗所造成的悶熱和不適,但事實上活動量下降才是影響食慾的主因。 蘇奕安營養師解釋,由於「吃」在提供身體熱量的同時也會產生熱,幫助身體調節體溫,醫學上叫做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所以我們在冬天的時候會吃得特別多;天氣熱的時候就吃得比較少。(同場加映:兒童食慾不振!5祕訣讓小孩開心吃) 為了躲避酷暑,我們往往會選擇待在室內吹冷氣、減少活動量,如此一來,身體沒有燃燒熱量,便無法促使大腦激素發出訊號、刺激食慾,我們自然就不會想要藉由進食來補充熱量,最後就可能導致食慾不振的情形發生。 此外,水分補充不夠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造成身體缺水,亦會影響身體代謝的速度,造成腸胃蠕動、唾液等消化液分泌失衡,間接影響食慾。(同場加映:吃得少食慾不振有解~11招補足熱量) 喝水多寡影響食慾 問及多喝水能否改善食慾,蘇奕安表示,水喝得不夠或喝太多,都會抑制食慾。飲水訣竅在於分次喝,建議1次喝1杯水,容量約240毫升。不過,考量到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所需攝取的水分也不盡相同,其他因素還包括年齡、體重、活動、環境溫度等,但一般人每天需飲水量至少要有1000~2000毫升,兒童的話則可以40毫升/公斤 來計算,假設小孩體重30公斤,則每天至少飲水1200公斤。(同場加映:喝冰水還是溫水好?好處壞處一次帶你看懂) 蘇奕安特別提醒讀者,身體水平衡不是一個定值,論身體的總水量,大致可分成3大比例: 60%:每日飲用水 30%:食物中的水份 10%:身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水 另外,父母也要留意孩子活動的時間和強度,原則上,每次運動30~60分鐘就要補充1次水分,若是戶外活動,盡可能挑早上9點前,或下午4點後的時間,遇大太陽或高溫時段,則可選擇室內進行運動。 小孩食慾不振怎麼辦?公開夏日飲食5建議,有效促進食慾! 關於夏天飲食的建議,以下提供5個方法給各位父母參考,有效幫助孩子改善孩子食慾不振的問題: 多吃蔬果和開胃料理:夏天可少不了清爽可口的當季蔬果,父母可以選擇在小孩每餐之間互相搭配,促進腸胃活動,建議蔬菜量約需攝取2到3個拳頭大(或1碗半的量,約3份);水果量則為2個拳頭大。此外,也可善用味道酸甜的食物,搭配簡單的烹調手法,像是涼拌或糖醋,藉此創造多元口感。 烹調變化:吃東西不僅是刺激舌頭而已,還會受到視覺、聽覺、嗅覺其他感官影響,尤其對小孩而言,食物顏色的豐富多元有助刺激食慾。 少量多餐:父母請勿逼食,可依小孩的活動時間,進行餐點分配,除了3餐以外,可另設茶點時間。同時,也要觀察小孩的飢餓狀況,並調整用餐時段。 少喝含糖飲料:手搖杯或冰品無非是大人小孩夏日的最愛,但對正處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要小心這些飲料所含的精緻糖量,不小心攝取過多恐影響孩童健康。另外,還需注意運動飲料的攝取量,雖然它能補充電解質,但其糖量很高,建議先稀釋再給孩子喝,也可考慮攝取其他電解質食物,像是水果、蔬菜、堅果,以及乳品。 舒適用餐環境:飲食品質不單只關乎食物營養,用餐環境也會影響食慾。父母可以設計一個舒適餐桌氛圍,並陪同孩子一起吃飯,能幫助他們有更好的食慾。(同場加映:夏天只想呷涼!破解消暑飲料 3 迷思)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芭蕾代價有多痛?小孩學舞蹈的傷害與風險

芭蕾結合了運動和藝術,同時也是展現自我的絕佳管道,在舞台上墊著腳尖優雅地舞動身體,可能是很多小孩從小的憧憬與夢想;但輕盈優美的芭蕾舞蹈表演背後,所要承擔的疼痛可不少。本文將帶你了解芭蕾的訓練過程中,可能帶給身體的傷害及風險。 (同場加映:愛運動也要小心!5種常見的運動傷害) 九成舞蹈者有運動傷害 舞蹈是一種高負擔的身體運動,尤其像芭蕾這種需要精確技術動作、肢體柔軟度、平衡感、耐力等元素的舞蹈,更是容易造成肌肉和骨骼的壓力。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州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Colorado)的資料,有高達 90% 的舞蹈者都在職業生涯中經歷運動傷害,尤其常見於 8~12 歲的女生,以及 8~14 歲的男生,因為此成長階段正是小孩骨骼最脆弱的時候。 我們一般認知為舞蹈要從小練起,讓肌肉能更快適應舞蹈動作的柔軟度,但事實上,處在發育期(或稱成長激進期)中的孩子擁有更快的骨骼發展速度,因此可能造成韌帶緊繃和肌肉無力感,造成他們容易失去肢體協調,也就更頻繁會出現受傷和骨折的情況。 (同場加映:怎麼一直受傷?小孩外傷的處理方法) 過早練習芭雷易使孩子受傷 另外,由於舞蹈者需要花好幾個小時做相同的動作,如果再加上休息時間太短、節食導致營養不足,以及體重過輕等不良因素,可能大大提高孩子在跳舞中受傷的風險。以芭蕾舞為例,過早的技術練習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和傷害,像是腳尖踮立(En pointe,呈足尖站立姿勢)及髖關節外旋(Turn out,俗稱外開,指兩腿朝相反方向對外扭轉),欲嘗試這兩種高難度舞步前,請務必慎重考量自身或孩子的肢體能力,一旦做不好恐傷及後背和腳。 (同場加映:乳酸堆積惹的禍?這才是肌肉痠痛的原因) 舞蹈者要非常清楚自己身體的狀況,千萬不要在受傷狀態繼續硬撐練舞。肌肉痠痛是跳舞後正常的疼痛反應,它通常會持續數天;不過,如果發現在練舞前就出現肌肉痠痛,且痛感愈來愈顯著,以至於你必須透過調整姿勢來減緩疼痛,或是出現半夜痛醒的狀況,請找專業醫師求助。 (同場加映:熱療還是冷療?治肌肉痠痛、傷痛不一樣) 跳舞最常扭傷 常見的舞蹈傷害有很多,部位包括足部和足踝、膝蓋、背部、臀部、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其中踝關節扭傷(Ankle sprain)屬最常見的創傷性損傷(Traumatic injury),這可能是因為腳踝的不對稱性、不正確著地,或鞋子不合腳,導致該部位韌帶被過度拉扯而撕裂。 (同場加映:踝關節骨折手術) 一旦腳踝扭傷了,請先以冰敷應急處理,並停止活動該肌肉,以防止它再次拉傷,待過幾天覺得好點了,可以改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 (同場加映:受傷後要冰敷還熱敷?這樣分辨就對了) 有氧運動加強舞蹈耐力 很多舞蹈者缺乏有氧運動,因此交叉訓練與核心訓練是不錯的選擇,像是皮拉提斯(Pilates)和訓練平衡感的瑜伽動作,進而提高心跳率及維持體力。 建議以一週三到四次有氧運動為標準,一次半小時,不僅加強舞蹈耐力,也能避免關節過度操勞。至於練習舞蹈的時間,盡量一天不要超過五小時,若感覺身體累了,請記得休息。 (同場加映:瑜伽7大好處~增肌減脂開心甩掉憂鬱)


其他健康問題

爸媽注意了!6種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由於臺灣位處亞熱帶,每到夏季,氣候不免潮濕悶熱,也因此造成腸病毒、腸胃炎等傳染性疾病開始盛行,對於家中年幼的小孩和寶寶具有相當的威脅性,所以夏天的時候不免會看到許多父母帶孩子前往兒科診所求診。《Hello醫師》將於本文將帶爸媽認識6種夏天常見的兒童疾病,並了解預防方法及如何察覺小朋友的異狀。 1. 蚊蟲叮咬傳染病 臺灣常見的蚊蟲叮咬疾病,包含恙蟎叮咬造成的恙蟲病(Scrub Typhus),還有蚊子叮咬造成的登革熱(Dengue fever)和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以日本腦炎來說,國內的流行季集中在每年5~10月,而年滿15個月的嬰兒就可以接種施打日本腦炎預防針,不過,施打預防針後並不代表就不會得日本腦炎,還是要避免在黃昏、黎明等病媒蚊吸血的高峰時段,讓小孩待在戶外。 若無法避免在病媒蚊孳生高風險的環境附近活動,也請讓孩子穿著淺色長袖的衣褲,皮膚裸露處則應使用防蚊液,以避免其遭到叮咬。 另外,患有恙蟲病則應記得定期消毒,特別是老鼠容易出沒的地方;預防登革熱的方式與日本腦炎一樣,應避開容易有蚊子出沒的地方,如草叢、公園,並記得清潔積水,以防孳生蚊蟲。(同場加映: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上):蚊蟲叮咬的傳染病) 2. 細菌性腸胃炎 夏天是細菌性腸胃炎最常發生的季節,臺灣常見的細菌性腸胃炎多為沙門氏菌所造成,傳染途徑可能為吃到被動物或人類糞便汙染的水或食物,例如生的或沒有煮熟的雞蛋、牛奶、肉類或相關製品,或者食物在高溫下保存不當,造成沙門氏菌大量繁殖和傳播。 遭致病菌感染後1~2天內,便會出現急性腸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的症狀,例如發燒、腹瀉、腹痛、糞便有黏液和血絲等。嬰幼兒的症狀可能會比較嚴重,若出現高燒不退、嚴重腹痛及腹脹、活力低下等症狀就需要立刻就醫。 如果想要防止細菌性腸胃炎,平時便需保持食品清潔、分開處理生食與熟食、食物一定要煮熟、食物保存在適當溫度,以及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同場加映: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下):腸道傳染病) 3. 腸病毒 腸病毒是幼兒常見疾病,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童。腸病毒是廣義的稱呼,其中包含小兒麻痺病毒、腸病毒等數十種以上的病毒。若想要有效避免感染腸病毒,最重要的就是養成正確使用肥皂洗手的習慣,特別是飯前飯後、用餐前及上完廁所後。 另外,水必須先煮沸才能喝,不要喝生水;避免吃生食,甲殼類海鮮建議蒸煮10分鐘以上再吃,食物最好冷藏保存,尤其沙拉或冷盤;到餐廳等地也要經常清除垃圾,並於廁所加裝紗窗,避免蒼蠅孳生;如果育有新生兒,便需經常清洗與消毒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 4. 痱子 每到夏季,嬰兒或孩童身上便十分容易長出痱子(Prickly heat),也就是我們說的熱疹(Heat rash)與汗疹(Miliaria),這樣一顆顆小小的紅疹子,特別容易長在臉上、脖子、腋下、前胸和後背等部位。 除此之外,相較於成人,幼童因汗腺尚未發展完全,汗腺更容易堵塞;一旦孩子身體流不出汗,天氣又悶熱,便容易起又癢又不舒服的痱子。若想要有效預防小孩長痱子,就必須記得不要讓他在氣候炎熱之時,活動太長時間,並且一定要穿著寬鬆、透氣、利於排汗的亮色衣服。 不過,如果家中的孩子還是不小心長痱子,則可考慮使用溫水沖洗長痱子的地方,並使用溫和且不刺激的肥皂清洗,不要用一般的沐浴乳,否則可能會加重汗腺賭塞的情況。 痱子一般不會持續太久,大約1週就會消失,所以爸媽不妨請皮膚科醫師開立痱子膏等藥物,以舒緩孩子痱子癢、不舒服的問題,但如果小孩開始出現青春痘或腫脹的情形時,建議應及早帶孩子就醫檢查是否為其他致病菌所感染。 5. 過敏性皮膚炎 過敏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皮膚炎,與痱子的不同之處,這是一種與遺傳、環境相關的慢性皮膚炎。此外,過敏性皮膚炎確切的致病原因尚未確認,可能包括遺傳基因、免疫系統、心理因素等多種誘發因素,幼兒也因為體質太過敏感,對環境適應力較低,易受外在因素刺激而產生癢感。 如果要避免過敏性皮膚炎發作,夏天時注意出汗會更容易癢,所以室內盡量開著冷氣,並且以靜態活動為主,避免戶外激烈運動,也不要讓小孩穿著羊毛、尼龍類的衣服,這類材質會刺激皮膚,選擇純棉的衣料比較適合過敏性皮膚炎的小孩。 如果爸媽要幫寶寶洗澡,請不要用過熱的熱水,熱水會把保護皮膚角質上的油脂洗掉,皮膚太乾燥就會癢得更厲害;洗澡的時候用中性肥皂以緩和刺繳,洗完澡後,有濕疹的部位可以抹上醫師開的藥膏。 6. 過敏 孩童過敏又可以分成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氣喘,也就是呼吸道過敏。過敏性鼻炎的小朋友大多在5至6歲開始出現症狀,而氣喘的小朋友則約有80~90%會在4~5歲第1次發作。另外,大氣壓力、溫度及濕度變化皆為引起過敏或惡化呼吸道過敏的因素。 夏天時,室外的空氣污染物質和過敏原都有可能是重要因素,而台灣多雨的氣候與潮濕的空氣也是黴菌類喜好繁殖的環境,因而增加過敏性鼻炎發作的機率。 因此,適度使用家中的空調,並搭配其清淨與除溼的效果,也能減緩孩子的過敏症狀。此外,各位爸媽也須記得定期清洗冷氣濾網,那是最容易滋生黴菌的地方;外出活動時也要注意空氣汙染指數,太冷、有風的天氣也要特別注意。 對過敏性氣喘來說,游泳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對於氣喘雖可能無法完全改善,卻是被公認為對罹患氣喘的小朋友有好處,所以建議各位爸媽不妨在炎熱的夏季,帶著孩子去游泳,不僅可訓練心肺功能之外,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孩子有生長痛很正常!按摩拉筋可減輕症狀

有的小孩在成長階段中,會有手臂或腿部肌肉痠痛的狀況,請父母不必過於擔心,這往往只是因為他們在白天的運動量過高,所造成的肌肉疲勞,醫學上稱之為生長痛(Growing pains,又稱成長痛或發育期痛)。雖然孩子會抱怨疼痛,但它並不會傷及肌肉和骨頭,觸碰也不應有刺痛感,《Hello醫師》以下將介紹其症狀與改善方法。 生長痛只是肌肉使用過度 首先我們要知道,生長痛不等同於發育陡增(Growth spurt),因為骨骼的成長程非常緩慢,很難引起身體上的疼痛。根據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的資料,生長痛一般會發生在3 ~ 12歲的小孩,且每個孩子疼痛的情形各不相同,可能短至數禮拜,也有持續好幾年的,疼痛發作時間則通常在午後或傍晚,也可能在夜間發作,驚醒孩子。 生長痛的真正成因不明,但廣泛推測是孩子進行如跑步、攀爬、跳躍等高負擔動作,過度使用肌肉骨骼而導致疼痛。但它並不會造成行動上的困難或不便。 此外,有些學者則認為孩子的疼痛閾值(Pain threshold)較低,導致對痛覺很敏感,或是像不正確的姿勢、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簡稱RLS)以及情緒沮喪等因素,皆可能引起生長痛。 生長痛的位置:雙腿是主要疼痛區域 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資料顯示,女性相較於男性更容易出現成長痛,而痠痛的肌肉部位包括大腿前側、膝蓋後側、脛部、小腿及手臂。孩子除了會雙腳疼痛外,有些還可能會有頭痛及腹痛症狀。 成長痛看哪一科?何時應就診? 由於孩子對疼痛症狀的描述可能較為模糊,若想知道孩子是否真有成長痛,建議可帶小孩至小兒科或一般骨科進行專業診斷為佳。 另外,各位爸媽也要特別注意,生長痛通常是對稱出現,不太會只有單腿或單手疼痛的情形,倘若發現只有單側疼痛,即應盡早就診檢查是否由其他疾病所造成的。(同場加映:你怎麼又受傷了!小孩7大常見外傷的處理方法) 生長痛怎麼辦?拉筋按摩有助舒緩疼痛 生長痛是多數小孩成長的必經過程,一般不會帶來什麼問題,隨著年紀增長,症狀通常會自然消失。若要舒緩孩子的疼痛,父母可以替其痠痛的部位按摩、拉筋或熱敷,但不要在睡覺時熱敷,以免燙傷孩子。 然而,如果透過上述方法,孩子的疼痛仍無法獲得改善,建議各位爸媽盡早帶小孩就醫檢查,醫師可能會開立非處方藥(OTC),如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撲息熱痛(Paracetamol),但千萬不可擅自讓小孩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否則可能會引發雷氏症候群而有致命危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親子教育

孩子總是不能專注?教父母4個小撇步

在教導和督促小孩讀書時,讓父母最煩惱的,莫過於孩子很難專心完成功課,有的爸媽甚至會用各種獎勵,吸引他們能全神貫注地做作業。而事實上,專注力是需要時間訓練的,大部分孩子對於較無趣或困難的事都會掙扎,因為他們正處在好奇心旺盛的年紀,一點風吹草動都能吸引其注意力。對此,以下介紹父母可以做的四個小撇步,藉此幫助孩子學習專注力,提升自信心。 1. 一次做一件事 幫忙設立小目標 小孩還未像成人一樣較可以一心多,如果要他們同一時間進行多項工作,只會降低其專注力和成效,所以建議父母們,讓孩子們學習一次做一件事,當他們專心於手中的那一件事,才不會造成分心。如果事情對他們而言太困難了,可以將它分解成多個任務,幫助減少完成任務的壓迫感,讓孩子在執行時更有成就感,進而鼓勵他完成其他的小任務,以綁鞋帶為例,不要一次完成全部的步驟,而是一步一步地讓他跟著您做。 孩子有時候並不是不會專注,而是他們不懂該把注意力放在哪裡,因此父母或老師可以幫助孩子設立小目標。當他達成目標後,不妨對他們讚美和鼓勵,再進行下一個任務,同時也要注意要給孩子休息的時間。 2. 減少分心因子 每個孩子學習方式不同 開著電視、吵鬧的音樂、喧嘩的談話聲、混亂的學習空間,還有手機和電腦等吸引小孩的干擾源,這些都很有可能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書桌上盡量只放讀書用的東西就好。此外,筆記整理也是很好的培養秩序方法,至於網路的使用,父母則要做好控管,直到孩子懂得安排時間了,再慢慢放手。 父母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有的在視覺上很敏銳;有的需要寫出來才記得住;有的則要大聲朗讀,或是透過輕柔的背景音樂,幫助加深其記憶,請找出最適合他的學習方式,這樣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也要留意孩子的精神狀態,有的較活躍於早上,有的卻要到中午才開始有精神,挑對的時間學習更能提高其學習能力。當孩子分心後,也要幫助他們重新專注,像是閉上雙眼片刻,或做深呼吸,畢竟父母沒辦法無時無刻留在其身邊。 3. 小孩專注至多20分鐘 固定時間學習 根據美國公共電視服務網(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簡稱PBS)的資料,4~5歲的小孩至多只能專注20分鐘,任務愈困難,其專注的時間愈短;若活動愈好玩,專注的時間則愈長。這與成人所能維持的專注時間是有落差的,因為成人平均可達到42分鐘,要注意的還有,孩子可能會因同儕壓力而感到焦慮,使之失去專注力。 如果可行的話,讓孩子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做功課和學習,這能幫助他們養成遵守時間表的好習慣,進而提升學習效率,這同樣也適用在睡眠,好的睡眠品質有助於學習的吸收,並且隔天會更有精神。 4. 適時休息和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 但有的時候,不管您做了多少努力,孩子還是會很容易分心,這可能是因為內部刺激(Internal stimuli)的緣故,像是感官刺激和歡樂的記憶。這時候,也許休息才是明智的選擇,尤其在孩子完成學校作業後,來個午睡或茶點都是不錯的放鬆方式,因為如果繼續硬撐也只會帶來反效果。 大部分孩子喜歡四處活動,這是他們的舒壓方式,所以父母們別禁止小孩玩耍,活動身體也有益小孩的健康。若是在室內,父母可以陪他玩智力遊戲,像是拼圖、填字字謎、記憶遊戲等等,刺激他們產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提升注意力,但並不建議讓孩子用手機或平板玩遊戲,避免注意廣度(Attention Span)受影響,即是否能同時注意到多項刺激源。 此外,飲食選擇也要注意,早餐可吃燕麥粥,讓飽足感維持更久,並多多攝取蛋白質食物、魚油、蔬果,以及補充足夠的水分,這對學習能力和專注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另外,要遠離咖啡和運動飲料,因為過高的糖分會容易導致身體疲累。當孩子覺得焦慮時,不妨讓孩子練習腹式呼吸(又稱橫隔膜呼吸法),這是很好的紓壓方式,深呼吸及正念(Mindfulness)也都能幫助放鬆。


親餵母乳

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寶寶在接觸副食品,開始吃一般食物後,通常就會漸漸斷奶不喝母乳,這是很自然的成長過程。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媽媽們在寶寶滿六個月前以母乳哺餵,在寶寶六個月大之後再開始讓寶寶嘗試副食品,並可持續搭配母乳哺餵到寶寶滿兩歲。理想上,每個媽媽當然都希望能餵到兩歲,不過現實狀況往往很難掌控,但別擔心,了解銜接母乳的正確營養觀念,就能讓幫助媽媽和寶寶度過斷奶期,讓寶寶健康地成長。 斷奶時機到了?觀察寶寶厭奶和斷奶跡象 隨著寶寶長大,一般食物的攝取量會逐漸高於母乳,營養來源也慢慢由食物取代,寶寶自然而然會「自行斷奶」,有些寶寶甚至會出現厭奶情形,發生這種情況,媽媽可能會覺得有些沮喪、難過,甚至有些媽媽本來打算要餵滿一年的母乳,結果寶寶卻提前不喝了,讓媽媽有種被拒絕的感覺。不過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媽咪不用特別感到失落,不妨觀察寶寶是否有以下斷奶跡象,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喝完母乳還感覺餓。 喜歡把玩具或物品塞到嘴巴裡。 頭部能保持穩定抬頭,左右移動自如。 坐高腳椅時,能自己靠著椅背乖乖坐好。 對一般食物有興趣,可能會看著大人吃飯,或是想搶走大人手上的食物。 【同場加映:母乳要餵到什麼時候?斷奶時機和方法】 斷奶宜循序漸進 媽媽寶寶都健康 除了寶寶自行斷奶之外,媽媽也有主動權,可選擇在特定時間斷奶,建議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並參考以下技巧: 盡量讓寶寶的餵食時間規律。 從親餵改為瓶餵時,盡量抱著寶寶安撫他、跟他說話。 觀察寶寶最不需要哪一餐,慢慢減少哺乳次數,晚上哺乳通常最重要。 如果感覺寶寶還吸不夠,買個奶嘴給他吧! 如果一餐同時餵母乳和奶粉的媽咪,可以先餵奶粉再餵母乳。 不論斷奶的時機點是什麼時候,過程都應該要慢慢來,這樣可以降低媽媽乳房腫脹的可能性,也能避免泌乳量快速下降,或造成乳腺炎(Mastitis)。此外,這樣對寶寶的免疫和消化系統也較好,不會因飲食習慣突然改變而不適應。 (同場加映:嬰兒第46週:享受閱讀樂 斷奶期自選) 寶寶斷奶後注意補充鐵質 沒有任何食物能取代母乳獨特的營養,媽咪當然都知道母乳的好,所以在不得不斷奶時,總會擔心該怎麼讓寶寶銜接母乳的營養。如果寶寶小於一歲就斷奶,那就應考慮換成配方奶粉,但如果已經滿周歲了,表示寶寶可以攝取一般成人食物,跟著爸媽一起吃飯了。因此,除了需特別注意補充鐵質,其他只要飲食均衡,就不必太過擔心營養問題。如果仍想選擇奶粉,市面上也有專門銜接母乳的奶粉可供挑選。(同場加映: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親子教育

母親皆偉大!5種不同媽媽類型

媽媽,可以說是人類歷史最偉大的職業,媽媽在家中的角色,是爸爸無法取代的。母親象徵著愛與犧牲,經歷過懷胎9月及產痛,但因原生家庭和價值觀的不同,每個媽媽都有自己一套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準則。以下列出5種媽媽類型,但不管您的媽媽屬哪一型,相信每個媽媽都是全心全意地愛自己孩子的! 1. 自我中心的媽媽 主角永遠是自己,此類型的媽媽沒辦法視孩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或許是因為過去的壓力事件,導致這樣的媽媽會以關愛自己為優先,且容易沒有安全感,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來肯定自己的價值,其中也包含自己的孩子。而在身旁的小孩,可能會覺得有義務去滿足媽媽,從小盡可能凡事顧及她的顏面,不讓她蒙羞,但這樣的環境,可能導致孩子缺乏自信,不但不敢表達真實的心情和想法,也不懂得做判斷和決定,潛移默化的作用之下,總想要滿足他人。但相對的,這樣的孩子卻更懂得觀察別人的需求,知道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在關係上也很忠心,能夠成為別人即時的鼓勵和幫助。 2. 完美主義的媽媽 因為要求完美,這類媽媽會想方設法地讓孩子更完美,是典型的東方父母的教育心態。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優秀,犯錯和失敗對這樣的媽媽來說,是極其丟臉的事。對完美主義的媽媽而言,孩子如同舞台上的表演者,其他人看來或許很華麗,但孩子卻背負著媽媽的高度期待,受到母親控制、苛刻、焦慮、害怕、空虛及情緒不滿足等。 在如此環境成長的孩子承受極大的壓力,漸漸的,他可能會產生一直被他人監視的錯覺,並強迫自己每天的生活勢必要「演」得完美,對自我要求也會較他人高。例如,為不讓人失望,他絕不容許自己犯錯。正向來看這樣的特質的話,這種孩子會更加勤奮努力,且會加倍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但在感情上,則很重視責任及被交付的事情,是很靠得住的朋友。 3. 情緒化的媽媽 這樣的媽媽,會隨著內心情緒起伏影響身邊的人,當然包括自己的孩子。她的心情變化可以很極端,且沒無法預料,可能會突然非常焦慮或生氣,孩子能做的就只是配合她,給予適當的回應。此外,她還會胡思亂想,將不切實際的負面想法混入現實生活中,製造不必要的麻煩和紛爭,是5種媽媽類型中最難應對的。 其實,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情緒穩定的成長環境,若生活不穩、情緒暴躁,恐怕只會讓小孩蒙上童年陰影和創傷,這樣的媽媽身邊的孩子,久而久之會變得焦慮、易怒或憂鬱。但是,從這樣的家庭背景長大的孩子,卻很擅長同理他人,因為從小觀察母親多變的情緒,可能會讓他們更知道如何用健康的情緒去支持身邊的朋友和家人。 4. 像是朋友的媽媽 與孩子相處如和朋友相處一樣,沒有權威或地位的差別,也因為就像朋友,媽媽甚至也會在情感上依賴孩子,這多半常見於西方社會的家庭文化。雖然看似美好,但這樣的孩子卻較少體驗母愛的呵護,甚至有人開玩笑稱這類是「沒有媽媽的孩子」。 像這樣與媽媽像是朋友的關係的孩子,可能會衍生情感空虛、害怕被拒絕感及不被珍惜的感覺,但也同時也較能培養出獨立的特質、學習承擔責任,且更懂得拿捏人際關係中的界線。 5. 生活平衡的媽媽 這類型的媽媽,能做到個人生活和人際相處的平衡,既懂得肯定和接受自己的情緒,也能正確地表達想法給身邊的人。換句話說,她能將其他4種媽媽類型做平衡,不但能尊重孩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能自在地扮演好母親的角色。現代很多母親都不是全職家庭主婦,早上是上班族,晚上回到家要照顧小孩,而所謂生活平衡的媽媽,就是能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找到平衡點,不追求完美,即是能在2者之間練習取得平衡,而且不斷進步。 對孩子來說,這是最理想的家庭氛圍,媽媽的性格可以很直率,但情緒穩定,所以跟她相處不會有壓力或被拒絕感,因為知道自己是被愛的,而這樣的關係是健康且有安全感的。當您體驗過親密關係的美好,就會更願意為別人付出,在情感上能當位獨立的好男人或好女人了。


1~5 歲學齡前

扮家家酒很重要!想像遊戲助孩子成長

小時候,我們可能都有玩過想像遊戲和扮家家酒,但有些父母對學前教育非常重視,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犧牲孩子進行這類想像遊戲(Imaginative play,又稱假想或裝扮遊戲)的時間,並用各種才藝課程填滿他們的生活。雖然父母的立意良好,但在不知不覺中,可能影響小孩的情緒發展,甚至造成焦慮、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等認知障礙。以下列出想像遊戲的重要性和好處,玩樂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重要過程,有助孩子建立健全的心靈以面對未來挑戰。 透過想像遊戲 認識自己和世界 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小朋友可以自由探索,了解自己的情緒與心理,從而認識自己與世界,根據澳洲昆士蘭州衛生局(Queensland Health)的資料,所謂的想像遊戲,指的是人參與創造一個虛擬世界或故事情境,且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玩法,像是從獨自遊玩,到需要跟別人玩的平行遊戲(Parallel play),以及合作遊戲(Cooperative play)等等。 想像遊戲運用腦中所創造的視覺影像,不會被現實世界的框架所限制,因此有助孩子發想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其他看待事物的角度,或刺激批判性思考。同時,它也在建造身體的情緒反應與健全的學習過程。舉例來說,女生在幫洋娃娃梳理頭髮時,可以充分展現出身為一個照顧者需要有的同理心。 2種想像遊戲 奠定社交發展基礎 想像遊戲主要可分成兩種,一種為假想遊戲(Fantasy play);另一種為社會戲劇遊戲(Sociodramatic play)。前者通常出現在學齡前期,這時小孩開始跟其他同儕有互動,並接觸到更多玩具和其他資源。孩子進行假想遊戲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會反覆告訴別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這顯示出孩子還沒辦法完全融入角色;後者則是完全投入在角色情境中,並且他們能夠模仿故事線的人物,好比說,做出超人或英雄的招牌動作。 這兩種遊戲都對小孩的社交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透過裝扮和假想,即使是幻想朋友(Imaginary friend),也能建立人際關係所需的要素,包含同理、合作精神和懂得感恩等等。而比起假想遊戲,社會戲劇遊戲能發揮更大的效果,因為它著重於情感的訓練,像是照顧病人和緊急搜救等,這些情節能訓練孩子正確地表達關心,同時避免負面情緒行為,若從小就養成管理情緒的習慣,長大後就更懂得與人相處之道。(同場加映:孩子在跟空氣講話?幻想朋友這樣處理) 假想行為助孩子成長 父母無須擔心 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的假想行為會造成不好的心理影響,但其實這是多慮了。想像遊戲不但不會傷害孩子,對其成長過程更有加分的效果,且多數孩子到了3~5歲,就會分辨所接收的資訊是真是假。 父母也可以嘗試用好玩的情境考驗孩子,透過書本、電影、遊戲等教材,激發不同的故事情境,並多聆聽和參與他們的世界。小孩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他們可以把虛擬的故事應用在生活中,所以當下次看見孩子在跟自己玩時,不妨多給予他們一些時間、空間及鼓勵,孩子擁有的豐富想像力絕對會讓您大呼精彩!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