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寶寶耳屎好多怎麼辦?亂清有風險、教你正確清理原則

大人可能會基於衛生考量,覺得寶寶積了很多耳屎,要幫他們清理、掏耳朵。但很多大人不知道的是,其實清耳朵時耳道內的耳屎不用清,只需要清理外耳就好。以下來為大家說明為什麼耳道內的耳屎不用清,以及幫寶寶清耳屎的方法。 亂清恐將耳屎更往內推 如果用棉花棒等工具掏耳朵,有可能會把寶寶的耳屎推向耳朵更深處,導致耳朵發炎。掏耳朵的動作,也可能會不小心傷到寶寶的耳膜。如果爸媽擔心寶寶耳屎堆積太多,與其使用棉花棒,專家建議使用過氧化氫耳滴劑(Hydrogen peroxide drops,俗稱雙氧水)。使用前請務必先諮詢醫師,取得醫師的同意,並記得遵照醫師的指示使用。 幫寶寶正確清耳屎的 4 個方法 1. 只用軟布清理外耳:將軟布用溫水浸溼,用以清理外耳的耳垢。一般來說,這樣就足以清掉肉眼看得到的耳屎了,請勿將軟布硬塞入耳道。(同場加映:幫新生寶寶洗澡:簡單上手的安全指南) 2. 去醫院請專業護理員清理:如果很想幫寶寶清耳道內的耳屎,可以把寶寶帶到醫院請專業的護理人員處理。專業護理人員會用專門的挖杓來清除耳屎,必要時也能為你開立專用的滴耳藥劑。 3. 用雙氧水清耳屎:將雙氧水和清水以 1:1 的比例混合,並均勻搖晃,使液體混合,再將玻璃瓶握在手中,讓手的溫度將過氧化氫溶劑加溫。將寶寶的頭枕在你的腿上,把需要清理的耳朵朝上,用滴管將溶劑滴入耳內,一次一滴,直到滴滿整個耳道為止。過程中可能需要一邊安撫寶寶,請他保持冷靜。過氧化氫溶劑在寶寶的耳道裡泡五分鐘後,讓寶寶起身,溶解的耳屎就會隨著溶劑流出耳道。這時再用沾濕的軟布,將流出的耳屎及外耳擦拭乾淨即可。一天最多幫寶寶清耳垢一次,三到五天後才可再清一次。 4. 趁洗澡時利用溫水清理:幫寶寶洗澡時,用耳用棉球將溫水擠入需要清理的那隻耳朵中,耳屎可能就會隨著水整塊流出。(同場加映:寶寶皮膚柔嫩脆弱 肥皂清水保養就夠) 使用雙氧水清耳朵的注意事項 如果寶寶已經能靈活控制自己的頭部,建議不要使用雙氧水幫寶寶清耳屎,因為寶寶亂動的話,溶劑可能會無法順利從耳道流出,進而演發成併發症。 除了如何幫寶寶清耳垢,嬰兒從三到六個月大時,就會開始長出乳牙,新手媽媽也要小心奶瓶性齲齒!注意寶寶口腔衛生預防蛀牙。 【點我前往親子教育專區】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兒童期營養

小孩連假果汁喝不停?小心蛀牙又過胖!兒童喝含糖飲料4大壞處

連假到了,父母的煩惱也來了,要帶孩子去哪裡玩?在家裡要做什麼才能耗掉孩子的精力?有時為讓連假輕鬆度過,父母的腦細胞會變弱,不經思索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如讓孩子喝果汁、優酪乳、調味乳、汽水、早餐店飲料,甚至手搖飲料。但你知道嗎,過量的糖分可能會讓兒童肥胖、蛀牙、營養不良,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飲料越喝越多,小心孩子喝出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資料顯示,全球體重過重的5歲以下兒童超過4100萬人,且有半數位於亞洲。過重或肥胖的兒童,成年後仍維持肥胖的可能性很高,並相對於一般人,更容易在年輕時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導致孩童肥胖的其中一個主因就是糖分攝取過多。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超過75%的國小學童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其中又有近50%的學童1週至少喝2~3次。而喝飲料的習慣如延續至國、高中,就會便得更加嚴重。 國民健康署2015年的調查指出,有近9成以上的國、高中生每週至少都會喝1杯飲料,其中國中生平均每週喝超過6次,高中生則是8次。換言之,隨著年紀增加,孩童喝飲料的習慣就會愈加根深蒂固,飲用量也會增加。 WHO建議成人及孩童每日的糖攝取量應減少到當日熱量攝取的10%,而若能進一步降低至5%或25克以內則更佳。根據衛福部的孩童每日建議攝取熱量的10%來換算兒童攝取糖量,1~3歲孩童每日不應超過28~33克糖分,4~6歲則為38~41克。 1瓶養樂多含糖量約15克、優酪乳為20克、調味牛乳與市售柳橙果汁則皆約35克。因此,1位6歲以下的小孩只要1天喝1瓶養樂多、1瓶柳橙汁,不包括其他的甜食,單日糖分的攝取量就超出10%標準了。 含糖飲料對孩子的4大壞處 1. 降低睡眠品質與學習能力 咖啡因為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存於巧克力飲品、茶類及咖啡之中。即使只攝取少量咖啡因,小孩也容易出現入睡困難及睡眠品質不佳的情況。此外,若含咖啡因飲品還添加大量糖分,攝取過多糖分還可能造成孩童產生焦慮、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降低其學習表現。 2. 容易出現蛀牙與牙齒酸蝕問題 研究顯示,兒童含糖飲料喝愈多,蛀牙機率就愈高。尤其深受孩子喜愛酸性飲料,如果汁、乳酸菌飲料、運動飲料,更易傷害牙齒琺瑯質,造成牙齒酸蝕,導致蛀牙。 特別須注意的是,在未搭配食物的情況下,單獨飲用這類酸性飲料,對牙齒的傷害更大。建議避免或減量飲用,或是使用吸管減少酸性液體停留口腔與牙齒接觸的時間。(延伸閱讀:特別容易蛀牙?口水少和愛甜食是齲齒主因) 3. 影響鈣質吸收及發育 若孩子養成飲用含糖飲料的習慣,長期下來便會對健康的乳品(如鮮奶)產生排擠效應,造成孩子的鈣質攝取不足。更糟的是,部分含有咖啡因及磷的含糖飲料,會抑制對鈣質的吸收與利用,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發育。 有鑑於此,部分家長可能採取折衷方式,選擇調味乳如麥芽牛奶、果汁牛奶等讓孩子飲用,但這些飲品的鈣含量通常僅有鮮奶1/3;蛋白質則為1/2,且所含的額外糖分與化學成分其實仍弊大於利。 4. 增加孩童肥胖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過多的糖分會在身體裡轉化成脂肪,並使皮質醇濃度升高,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減緩脂肪代謝分解,長期下來就會導致肥胖。 假設1位6歲小孩每天早餐固定喝1杯500cc的大杯奶茶(熱量約220卡),回到家又喝1盒蘋果牛奶(熱量約200卡),其他食物的總攝取熱量也達到每日的基本需求,長期缺乏運動,一年下來就有可能增加20公斤。 伴隨著肥胖而來,就是血壓容易升高,而飲用過多含糖飲料,也會提高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同時使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讓血糖難以控制,進而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一般人常聽見,通常好發於中老年人的「三高」心血管疾病。(延伸閱讀:當心小孩患三高!兒童健康這樣做起) 減糖以身作則,從小培養 既然飲用含糖飲料的習慣,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愈喝愈多,那從小養成少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就變得非常重要。 建議父母以身作則,少喝手搖飲、超商飲品等含糖飲料,讓孩子不覺得心理不平衡,透過家庭環境及身教的方式,營造出減糖的環境,也會讓習慣的改正變得更加容易。 平時僅為孩子準備3種飲料:水、現打果汁及牛奶,讓孩子習慣飲用這類健康飲品。此外,父母也可自製不加糖也不含咖啡因的養生茶類,如麥茶、洛神花茶、決明子茶、青草茶、枸杞茶、菊花茶、紅棗茶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寶貝體重、身高有達標嗎?「兒童成長曲線」一張表秒懂寶寶發育

做父母的都希望看到孩子健康成長,不過如果寶寶的體重和身高成長不如預期,不少爸媽恐怕也焦慮不已,擔心自家寶貝會落到發育水平後段班。其實只要利用「兒童成長曲線圖」進行初步評測,爸媽們就可以快速了解寶寶的發育狀況!《Hello醫師》將一一說明兒童生長曲線的原理與使用方式,讓爸媽們對自家寶貝成長的每一步都能安心有信心。 什麼是兒童成長曲線圖? 兒童成長曲線圖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加上中國醫藥大學兒科學教授陳偉德與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美惠於2010年發表之新生長曲線研究,以及台灣兒童發展情況,所訂定之0~7歲台灣兒童生長曲線。 身高、體重、頭圍是兒童成長曲線的3大指標,每項指標以百分比劃分,父母可以對照成長曲線圖,找到孩子在相應的發展階段,與其他同年齡孩童的差異。(點此前往兒童健康手冊) 兒童成長曲線圖的使用方法 以下將以衛福部之兒童健康手冊中所提供的兒童成長曲線圖為例。爸媽們不妨也可以此為參考,或前往該手冊獲取完整的成長曲線圖、以及其他兒童健康相關資訊。 (圖片來源:衛福部兒童健康手冊中文版) 此圖乍看之下標號繁多,其實並不難理解。我們可先自圖表「邊框」起了解此圖之目的與判讀方式。本圖的橫軸為出生時間、縱軸為體重,代表的即是體重成長曲線圖。而圖中以色彩畫出弧線的5條曲線,則分別表示5個不同百分比的體重值與變化情形。 此圖以1.5個月大體重5公斤的男寶寶為例;從標號1、2可以看出,本圖的「示範寶寶」年齡為1.5個月大,體重5公斤,將2個標號畫出直線的交點(A),得出他的體重在成長曲線上落在50百分位線上(綠線),代表在100名同年齡的男寶寶裡,其體重大約排在第50位。 了解之後,我們也可以利用同樣的方式,先把孩子的年齡和體重在橫軸與縱軸上點出,接著用尺垂直於軸線各畫出1條直線,便可得出孩子的體重百分比落點。 曲線為成長變化 由於孩子的體重是會隨成長持續變動,若本圖的寶寶在滿4個月時再次測量,沿著著綠線,落點應在D處。家長們可以透過此表定期紀錄寶寶的成長變化,將每次量測的體重落點連線後,就會得出1條專屬你孩子的成長曲線。 兒童成長曲線的正常值 成長曲線的百分比並不是考試,百分比愈高就愈佳,只要孩子的生長狀況平穩向上,其實父母不需要看數字大小。原則上,百分位3~97之間都屬於正常,不過如果超過或低於則需要特別注意,如果有疑慮建議諮詢醫師。(你也想知道:小孩很矮長不高?) 比起數字高低,爸媽更該注意的應該是每次量測間的數字變化。孩子的發育並不一定會跟成長曲線一模一樣,些微的偏離仍屬正常,但若成長曲線落點突然偏離超過2個以上的曲線間隔,例如原本從85百分位陡降至15百分位,不妨諮詢兒科醫師並評估孩子的成長與營養狀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疫苗

寶寶施打疫苗後發燒別慌!五合一疫苗種類、副作用、注意事項一次解答

台灣自99年3月1日起,將五合一疫苗納入幼兒常規公費疫苗接種項目,以落實預防多種幼兒傳染病。 《Hello醫師》請到萬芳醫院小兒心臟專科醫師黃斯煒,帶各位新手父母了解五合一疫苗的預防病症、常見副作用,以及接種後的注意事項,幫助父母掌握接種時程,及早為孩子建立保護力! 五合一疫苗可預防這5種傳染病! 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為一種注射式的不活化疫苗,接種此種疫苗後,可同時預防下列5種幼兒傳染病: 白喉:為白喉棒狀桿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而致病菌主要會侵犯扁桃腺、咽頭、喉頭及鼻腔,被侵犯的部位因組織壞死,會形成灰白色膜,並伴隨發炎現象。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感染所引致,會產生毒素破壞神經系統。通常發生在低度開發或農業區,主要成因包括病患與動物排泄物接觸機會高或預防接種不完全,其中老年人及嬰幼兒死亡率較高。 百日咳: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的疾病,會透過飛沫進行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好發於6個月以下嬰兒,其他年齡層病患大多症狀輕微,與一般感冒症狀類似,如打噴嚏、輕微發燒及咳嗽。 小兒麻痺:小兒麻痺的感染來源多為接觸患者之糞便或口咽分泌物,感染後潛伏期約7~10天,病情輕微時可能會有發燒、頭痛、腸胃障礙,甚至頸背僵硬等症狀,重則造成肢體麻痺、終身殘障。 b型嗜血桿菌:是兒童上呼吸道常見的一種致病菌,能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其中以腦膜炎威脅性最大。好發於3個月至3歲之嬰幼兒。此外,有免疫功能低下的者亦為高危險群,包括人類免疫不全症、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骨髓移植、先天或後天性無脾臟病症、接受化學治療的癌症等病患。 五合一疫苗應於何時接種? 各位爸媽應於下列時間,帶寶寶前往醫院施打公費五合一疫苗,總共應施打4劑: 出生滿2個月 出生滿4個月 出生滿6個月 出生1歲6個月 五合一疫苗到哪裡接種?需要帶什麼證件? 可至全國各地衛生所(台北市為各區健康服務中心)或各縣市預防接種合約醫院診所接種。各縣市五合一疫苗的合約院所,可向各地衛生局(所)洽詢。 接種時請攜帶您與寶寶的身分證明文件,以及寶寶的兒童健康手冊(內含預防接種紀錄卡)。 五合一疫苗有2種 目前國內可供施打之五合一疫苗有以下2種類型: 賽諾菲:Pentaxim潘多星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賽諾菲:Pediacel巴斯德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施打五合一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黃斯煒醫師表示,幼兒接種五合一疫苗後3天內可能會出現注射部位紅腫、酸痛,或有哭鬧不安、疲倦、食慾不振或嘔吐等「疫苗反應」,但不是每個孩子接種後都會發生以上一項或多項症狀。因此家長們也不必過度緊張,以上症狀通常可於接種後3天內自行緩解。(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但若寶寶出現高燒不退、嚴重過敏、昏睡、痙攣或無法安撫的哭鬧狀況,則應盡速就醫接受診治。 另外,為預防並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注射後應於醫療院所觀察至少30分鐘,無任何不適症狀後再離開。 五合一疫苗接種後1-3天可能會有食慾不振或嘔吐等副作用 4種人不適合接種五合一疫苗 超過7歲的孩童及成人不建議施打。因為疫苗中的喉類毒素及百日咳抗原容易造成注射部位較嚴重的紅腫、疼痛,且發燒不適感較強 出生未滿6週之幼兒 急性嚴重發燒性疾病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療法患者 先前接種白喉、破傷風、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小兒麻痺相關疫苗或對本疫苗任何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疫苗

水痘疫苗打1劑就夠?需要自費補打?水痘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介紹

水痘是好發於幼童身上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水痘病毒可能藉由飛沫傳播,或因接觸水痘液體而被傳染,感染後身上出現紅疹、水泡、發癢及發燒等症狀,甚至會出現皮膚感染、疤痕或肺炎等嚴重併發症。 台灣自民國93年1月1日起,便將水痘疫苗納入嬰幼兒常規預防接種項目。究竟施打水痘疫苗會有什麼副作用?接種後應該注意什麼事項?未接種者需要補打嗎?《Hello醫師》將公費、自費水痘疫苗接種規則開始為您一一說明。 公費、自費水痘疫苗接種規則 我國提供滿12個月之幼童公費水痘疫苗接種1劑。若未曾接種過水痘疫苗或想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可採自費方式接種,適用人群如下: 12個月至12歲兒童:出生滿12個月接種第1劑公費疫苗,可於滿4~6歲自費接種第2劑。 13歲(含)以上自費接種: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應接種兩劑,兩劑間隔4~8週。(延伸閱讀:水痘只限兒童?成人也可能感染或復發) 各家醫院自費水痘疫苗價格普遍多為1800元,但實際仍以各家醫院現場收費為主。 5種人接種水痘疫苗前先等等 過去接種水痘疫苗或對水痘疫苗的任何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 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 孕婦 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最近曾輸血或接受其他血液製劑者(如免疫球蛋白),應詢問原診治醫師何時可接種水痘疫苗。 水痘疫苗有2種 目前國內可供施打之水痘疫苗有以下2種: 默沙東:伏痘敏VARIVAX水痘疫苗 葛蘭素:美瑞克VARILRIX水痘疫苗 施打水痘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水痘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由水痘病毒減毒製成,能有效避免嚴重水痘症狀,但施打過後可能會造成以下副作用: 接種部位可能有發紅、疼痛或腫脹等局部反應。 輕微發燒,少數接種者可能出現高燒或抽搐之現象。 接種後5~26天於注射部位或身上可能出現類似水痘的水泡。 與自然感染水痘病毒一樣,疫苗的病毒可能潛伏在體內,在免疫功能低下時,病毒會活化而表現成帶狀疱疹,但其發生率與症狀都低於自然感染。 提醒民眾,若出現於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發燒、抽搐等不良反應,請盡速就醫。(延伸閱讀:不只能打新冠疫苗!10大公費疫苗種類、施打對象一次告訴你!) 水痘疫苗接種後注意事項 接種前24小時內曾接受特定抗病毒藥物者(如Acyclovir、Famciclovir、Valacyclovir),應於接種後間隔14天再重新開始服用這些藥物。 女性接種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 接種後皮膚出現紅疹者,應避免接觸嚴重免疫不全者。 18歲以下兒童接種水痘疫苗後6週內宜避免使用水楊酸類藥品(Salicylates)。 與其他活性減毒疫苗(例如MMR、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如未同時接種,應間隔至少28天以上。 水痘疫苗需要補打?打2劑保護力可上升98%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呂俊毅指出,兒童若施打1劑水痘疫苗,保護力大約有86%,但打1劑疫苗只能減少預防水痘感染造成的重症,並減少感染水痘的機率約8~9成,仍有少數人會得到水痘。 若不幸於在接種第2劑前就接觸到了水痘病人的孩童,可考慮在接觸後72小時之內趕快施打第2劑水痘疫苗,避免水痘發病。 另外呂醫師也表示,在台灣過去10年施打水痘疫苗後仍感染水痘的比例約有2.8%;打2劑水痘疫苗者,保護力則可上升至98%,得到水痘的機會也較僅打1劑水痘疫苗者減少95%。有鑑於此,補打水痘疫苗可說是預防水痘感染的最佳方法。(同場加映:「皮蛇」上身OMG!要打帶狀皰疹疫苗嗎?預防皮蛇看過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疫苗

10大公費疫苗:疫苗種類、施打資格、接種時間全整理

許多人可能不清楚公費疫苗有幾種?哪些人符合公費疫苗的施打對象?《Hello醫師》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的資料,為您介紹10公費疫苗,幫助您了解疫苗接種需求,盡早規劃施打,增強保護力。 公費疫苗種類 目前國內提供民眾施打的公費疫苗如下: 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 A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A Vaccine) 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 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 BCG) 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水痘疫苗(Varicella Vaccine) 日本腦炎疫苗(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 為了讓大家了解自己或家人是否符合公費疫苗資格,以下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整理施打對象。 1.流感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種類 賽諾菲:Vaxigrip Tetra巴斯德四價流感疫苗,適用6個月至3歲幼兒 國光:AdimFlu-S(QIS)“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適用滿3歲之接種者 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適用滿3歲之接種者 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對象 65歲以上長者 具有潛在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肝病(含肝硬化)、心血管疾病(不含單純高血壓)、慢性肺病、腎臟病、免疫低下(HIV感染者)、罕見疾病、重大傷病或BMI≧30者。若無上述疾病及住診紀錄之患者,經醫師評估條件符合者亦為施打對象之一。 醫事人員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安養、養護、長期照護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 滿6個月至國小入學前之幼兒 孕婦 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含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 50~64歲非高風險慢性病成人 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1~3年級學生(含進修部學生與境外臺校,但不含補校)、少年矯正學校及輔育院學生、屬「中途學校-在園教育」性質之兒童及少年安置(教養)機構學生,以及自學學生。(推薦閱讀:施打流感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全整理!這5種人接種前要小心!) 2.A型肝炎疫苗 公費A型肝炎疫苗種類 目前政府僅提供賽諾菲的Avaxim巴斯德A型肝炎疫苗,供兒童與幼兒公費施打。(推薦閱讀:A肝疫苗有3種,這6類人快去打!盤點A型肝炎傳染途徑與疫苗副作用) 公費A型肝炎疫苗施打對象 幼兒常規對象:出生年滿12個月以上幼兒。 原公費A型肝炎疫苗特定實施地區之學齡前幼童:設籍於30個山地鄉之平地鄉及金門、聯江兩縣等地區,出生年滿12個月以上之學齡前幼兒。 國小六年級(含)以下之低收及中低收入戶兒童:持兒童健康手冊、健保IC卡及有效期限內之低收或中低收入戶證明。 3.B型肝炎疫苗 公費B型肝炎疫苗種類 葛蘭素:Engerix-B 安在時B型肝炎疫苗 默沙東:H-B-VAX II “默克”基因重組B型肝炎疫苗 公費B型肝炎疫苗施打對象 為避免幼兒感染B型肝炎,目前政府提供出生之幼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及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以下將為大家分別介紹2者施打對象之範圍。(推薦閱讀: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這些人補打更保險!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公費B型肝炎疫苗實施對象 新生兒可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第1劑B型肝炎疫苗 出生滿1個月後施打第2劑 出生滿6個月後接種第3劑 公費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實施對象 […]


疫苗

日本腦炎疫苗幾歲打?嬰兒副作用有哪些?種類、注意事項一覽

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2021年底,近5年內感染日本腦炎的累積病例數已達132例,其中以40歲以上成人居多。 為有效防範日本腦炎,我國已全面針對滿15個月的幼兒施打日本腦炎疫苗,但施打日本腦炎疫苗後會造成什麼副作用?又該注意哪些事項?《Hello醫師》一次為各位爸媽解惑! 為何需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主要由攜帶日本腦炎病毒之病媒蚊叮咬人體傳染,流行季節為每年5~10月,但由於日本腦炎致死率高達20~30%,即便患者存活下來,也有高機率出現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因此目前預防日本腦炎的最佳方式,便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延伸文章:爸媽注意了!常見夏天兒童疾病這樣預防) 被蚊子叮咬可能感染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疫苗種類 目前國內日本腦炎疫苗主要有以下2類: Vero細胞培養不活化疫苗(JEVAL) 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IMOJEV) 其中,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為目前政府公費疫苗施打的唯一劑型,但若經醫師判斷不適合接種,則可改以不活化疫苗代替,而成人若有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需求,可至成人日本腦炎疫苗自費接種服務單位一覽表查詢。 日本腦炎疫苗幾歲打?什麼時候打? 我國自106年5月22日起,新生兒日本腦炎疫苗已由鼠腦不活化劑型,轉為活性減毒劑型。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須施打2劑,嬰兒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若已接種不活化日本腦炎疫苗,依下列原則接續接種活性減毒疫苗: 已接種1劑:與前一劑間隔14天以上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 已接種2劑:與最後一劑間隔至少12個月後接種1劑,其後不必再追加。 已接種3劑:滿5歲到入學前接種1劑,與最後1劑間隔至少12個月。 日本腦炎疫苗:成人自費接種建議 建議接種對象:有感染之虞的成人,包括居住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或至流行地區旅遊,其未曾接種或接種史不明者。 接種時程:依國內現行供應之疫苗種類,建議如下: 活性減毒嵌合型疫苗:建議施打1劑。 細胞培養不活化疫苗: •  建議施打3劑,第1、2劑間隔4週,隔年接種第3劑。 •  前往感染高風險地區旅遊者,可採0~28天2劑時程,第2劑至少要在旅遊前1週前完成;若有持續暴露風險者,隔年接種第3劑。 日本腦炎疫苗副作用有哪些?發燒幾天? 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後,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浮現紅斑。 少數人會於接種後3-7天出現輕微或中度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易怒、食慾不振、發燒、頭痛等症狀,通常會於數日內自行緩解,而發生嚴重過敏、昏睡或痙攣等症狀則極為罕見。如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不適症狀持久未癒,請立即就醫。 不適合施打日本腦炎疫苗之族群 根據衛福部《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接種須知》,以下族群應暫緩或不適合接種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 禁止施打日本腦炎疫苗 對本疫苗之任何成分曾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者(含接受化學治療、使用≧14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者) 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不論有無症狀,其免疫功能有缺陷者。 孕婦 授乳母親 經醫師評估後核准施打日本腦炎疫苗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使用≧14天高劑量全身性皮質類固醇者,可於停止類固醇≧28天後再接種疫苗。  最近3個月曾輸血或接受其他血液製劑者(如免疫球蛋白),應詢問醫師何時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育齡婦女在接種疫苗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寶寶營養

嬰兒可以吃益生菌?益生菌怎麼挑? 專家:「吃活的」差很大!

近年國人的消化系統異常的狀況頻傳,不少醫師因此提倡以益生菌(Probiotics)輔助改善。益生菌好處多多,除了可幫助排便、維持消化道健康,容易攝取與服用的優點,讓益生菌躍升為身邊常見的保健選擇。不少父母也因此打算為寶寶打好基礎,從小就開始吃益生菌;然而,嬰兒可以吃益生菌嗎?怎麼挑選、是否可以幫助調整嬰兒體質?《Hello醫師》就從益生菌的功效、種類與選擇方式,讓爸媽們了解嬰兒吃益生菌的重點,讓寶寶平安成長、頭好壯壯! 益生菌功效 調體質促進消化 益生菌主要透過改變消化道菌叢的生態,促進腸道菌種平衡來調整體質,並維持消化道機能、讓排便順暢。益生菌的好處分成以下3種: 胃腸道改善:益生菌會在腸道生長,這些好菌能有效幫助消化,幫助腸道蠕動有助排便順暢。 調整過敏體質:益生菌可以加強身體防禦機制,改善身體對於環境的過敏程度。 加強防護力:多攝取好菌可以提升身體防護力,抵抗外在的危險因子。 目前吃益生菌的主要族群分成2大類,第一是腸胃消化不佳的人,例如三餐不正常、便祕者;另一種是防護力不足,體質相對虛弱的如嬰幼童、銀髮族、過敏體質者。(推薦閱讀: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嬰兒可以吃益生菌調整體質嗎? 答案是不一定,需要看成分做選擇。通常益生菌成份會分成以下3種: 益生質(寡糖、膳食纖維):可說是益生菌的營養來源,多以膳食纖維、寡糖等身體無法代謝的物質為主,如豆類、糙米。因此除非外出不易準備此類食物而以益生菌取代、幫助排便,否則仍建議應讓寶寶先吃原型食物,補充更多其他所需營養。 消化酵素:顧名思義就是幫助消化使用。雖然消化酵素有助消化,但在嬰兒消化功能仍優於成人的情況下,其實還不需服用消化酵素。 輕瀉成分:有些益生菌含有輕瀉成分,雖屬合法卻不一定健康,若長期食用可能會導致腸道黏膜受損以及電解質不平衡。 另外,益生菌還可分為雷特氏菌、比菲德式菌、乳酸菌、龍根菌等菌種,這些菌種能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消化。然而,選擇以母乳哺育寶寶的爸媽們則相對輕鬆;由於母乳中所含的β型乳糖無法被完全轉換吸收,因此停留於腸道內時,容易在菌酵作用而產生的酸性環境中,繁殖出能有效對抗病菌的乳酸菌,意即母乳就能幫助寶寶打造出健康的腸道環境,因此以母乳哺育的寶寶飲食就不需刻意添加益生菌。(你也想知道:嬰兒常見消化問題有哪些?小撇步教爸媽幫寶寶緩解) 幾歲可以吃益生菌? 由於並無法令明定幾歲後才能吃益生菌,目前多針對寶寶體質以個別情況判斷。一般來說,剛出生 4 個月的寶寶腸道尚未成熟,但益生菌可視為具腸道消化保養作用的輔助飲食之一,不妨待嬰兒 3~4 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後逐步視情況加入益生菌。 醫師也建議,當寶寶開始接受副食品後,讓寶寶接觸各種食物的作法,可讓原本只喝奶的腸胃菌變得更豐富,而多元菌株也能增加菌種的活性、維持腸道健康,因此從飲食攝取不失為最好的方式。 吃益生菌的時間 睡前空腹起床後最佳 吃益生菌的最佳時間,其實建議應選在睡前或是早上剛起床時,以免剛吃飽就攝取而與腸胃道裡的食物交互作用,反而減少菌種在腸胃道停留的時間,加上如果夜間、剛起床空腹時服用,益生菌也能較快進入到消化道產生作用。另外,吃益生菌時若與飲品沖泡飲用或加水時,也需注意溫度不可超過 40 度,否則在過度高溫的情況下,益生菌的活性容易降低而死亡。(推薦閱讀:吃這樣好消化!7種食物組合竟然很配) 4大重點 怎麼挑選益生菌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營養師彭德蘭建議,益生菌的挑選有以下4大基準可作為選購的參考: 營養標示:每種益生菌皆應於標示上註明所含乳酸桿狀菌及雙叉乳桿菌的菌種及含量。根據規定,每一克優酪乳培養菌需含有 一億以上的 CFU。一般優酪乳 150~200 克,約含 100 至 2000 億 CFU; 一般補充品(錠劑包裝,每顆含 2000-7000 萬 CFU。 活菌才具生理作用:活菌才能在腸道繁殖,達到促進消化作用,因此須注意在有效食用期限內,且勿放置常溫過久才食用。 經常選擇不同品牌的優酪乳或乳製品,以獲得不同菌種屬的益生菌。 常透過優酪乳補充益生菌者,應選擇乳量高、糖分少的品牌,以免攝取過多額外糖分。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營養師唐怡伶並補充說明:「優酪乳營養標示中的『碳水化合物』就是所謂的醣類,是判斷含糖量的根據之一,碳水化合物的數字愈高者,表示含糖量愈高。」 衛福部也提醒,因優酪乳是牛乳或羊乳中加入乳酸菌經發酵製成,因所產生的自然酸味不見得被大眾所接受,因此一般市售優酪乳製作常加入較多糖分,攝取過量可能導致體重上升,若想藉由優酪乳補充益生菌,則建議每日應攝取1.5至2杯(360ml~480ml)原味優酪乳品,以免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若是因醫師建議補充益生菌、尚在發育階段的寶寶,由於還無法吞嚥膠囊或是錠劑,因此建議應選擇粉狀益生菌讓寶寶食用,並鎖定成分單純的產品為主。在吃益生菌保養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照顧寶寶的基礎營養,像是親餵母乳或低過敏性奶粉,以及多帶小孩曬太陽,補充維他命 D,建立完整的免疫系統就能健康長大。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吐奶怎麼辦?拍嗝有用嗎?嬰兒溢奶、吐奶原因解析,6招處理嬰兒吐奶

新手父母都會遇到嬰兒吐奶、溢奶的情況,初次面對時多數父母都十分緊張。 《Hello醫師》為您說明吐奶、溢奶原因,解釋兩者之間的差別,並教您如何處理嬰兒吐奶與溢奶,讓您遇到吐奶不慌張,有效減少嬰兒吐奶的情況。 嬰兒吐奶、溢奶的差別? 吐奶和溢奶常讓家長們摸不著頭緒,其實兩者差別在於吐奶的反應較激烈,寶寶除了會出現嘔吐的反應外,奶水還可能由嘴巴或鼻孔噴出;溢奶則相對緩和,奶水可能是因為胃食道逆流或姿勢不良,由嬰兒的嘴巴緩緩溢出。 若嬰兒在喝奶過程或喝奶後,有咳嗽搭配奶水噴出的狀況,則稱為「嗆奶」,原因可能是一次喝太多、排氣不足或胃食道逆流所致。 嬰兒吐奶、溢奶原因 寶寶滿3個月大前,吐奶或溢奶的情況皆屬正常,其原因可分為以下6點: 腸胃發展未成熟:由於新生兒的賁門尚無法完全緊閉,使得喝下的奶水容易因嬰兒激烈運動、姿勢變換,而發生胃食道逆流,導致溢奶。 過度餵食:嬰兒胃容量很小,若一下喝太多奶,可能造成胃部壓力過大,引發吐奶。 喝奶姿勢不佳:親餵寶寶比較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寶寶要主動吸吮才有乳汁;瓶餵寶寶則相對被動。如果平躺餵奶的話,嬰兒容易因奶水進入氣管而嗆到,或是喝下太多空氣而脹氣。 奶瓶孔洞太大:孔洞過大代表奶水的流速也會增快,易導致寶寶來不及吞嚥而溢奶或是嗆奶。 奶粉過敏:有些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喝下配方奶後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出現便祕、拉肚子或是嘔吐等症狀。(推薦閱讀: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生理結構異常:例如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Infantile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餵完奶後幫寶寶拍嗝可減少寶寶因脹氣而發生溢奶或吐奶的機會。 嬰兒吐奶怎麼辦?6招處理吐奶、溢奶 家長發現寶寶有吐奶或溢奶狀況時,可參考以下6種方法改善: 確認奶瓶流速適中:將奶瓶倒置,觀察奶水是否呈一滴一滴流出,若沒有的話、或是孔洞過大流速過快,則建議更換奶瓶。 餵完奶後拍嗝:將寶寶頭部靠於肩膀處,以手掌由下往上輕拍背部,幫助寶寶打嗝排出氣體。或也可讓寶寶坐在腿上,一手以虎口托住寶寶下巴和身體,另一手幫寶寶拍嗝。拍嗝不僅能減少寶寶脹氣,也有助降低吐奶機率。(推薦閱讀:寶寶打嗝打不停怎麼辦?4招小撇步教你舒緩) 餐後避免激烈運動:在寶寶喝完奶後20~30分鐘內,盡量不要讓寶寶做太激烈的活動。 避免寶寶趴睡:趴睡的寶寶若發生吐奶可能會埋住臉部,導致無法呼吸。 更換奶粉:對於一喝配方奶就會吐奶或溢奶的寶寶,建議家長先與醫師討論是否更換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減少寶寶的腸胃壓力。 適時哺餵寶寶:避免寶寶餓過頭、以致於下一餐因飢餓而一下子喝進過多奶水,很容易發生嗆奶或吸入過多空氣。 嬰兒吐奶需要看醫生嗎? 基本上,嬰兒吐奶或溢奶的情形十分常見,通常稍作休息後即可緩解,很少於短時間內不斷發生,或造成嚴重併發症。但若你已嘗試以上方法,卻仍發現寶寶吐奶或溢奶情形頻繁發生,不妨考慮就診檢查。此外,若發現寶寶吐奶、溢奶合併以下症狀,建議立即就醫: 吐出來的奶混雜黃、綠色液體,或是帶血。 拒絕進食 吐奶情形嚴重 寶寶體重停滯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臉長紅疹、皮膚掉屑?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一次改善

皮膚表面紅腫發癢又會掉屑是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的典型症狀之一,也是現代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不過你知道嗎?其實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也有同樣問題。當寶寶小臉紅腫,皮膚上還出現點點白屑和黃色結痂是什麼?《Hello醫師》邀請到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為您解答嬰兒脂漏性皮膚炎該如何改善解決!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是什麼 脂漏性皮膚炎是指不明原因所導致的濕疹性皮膚疾病。無傳染性,好發於皮膚油脂分泌豐富部位,諸如頭皮、眉毛、胸部、頸部等,而成人病患通常會在患處發生紅疹或丘疹。 然而,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普遍發病年齡通常在嬰兒出生後半個月到3個月之間,但滿周歲後症狀就會明顯改善。(延伸閱讀: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症狀 患有脂漏性皮膚炎的寶寶自臉部和頭皮等處,都會出現明顯的落屑性紅斑。而頭皮、眉毛、耳內或耳後的落屑則偏黃褐色或黃灰色,油性較高,因而得名「乳痂」(Cradle Cap)。乳痂一旦堆疊到一定厚度就會脫落。但較為嚴重者,乳痂則呈現偏厚且質地偏硬的情況,並延伸至四肢與軀幹部位如脖子、腋下、臀部股溝等,部分甚至會呈液狀滑落,看似「油到流湯」般。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成因 分娩大有關係 許多家長百思不解為何家裡的寶貝產生這樣的情況,雖明確成因至今仍待更多研究證實,但目前醫學上推測,可能是與母親身上的「男性荷爾蒙(雄激素)」有關。 當母親的男性荷爾蒙通過胎盤時,會刺激嬰兒的皮脂腺分泌,促使皮屑芽孢菌引發感染,導致皮膚發炎紅腫而產生皮屑並加劇油脂分泌,當皮屑、油脂與組織液互相沾黏、融合,最終便形成乳痂。 建議應先用水或油軟化乳痂後再去除,以免傷到寶寶的肌膚。 嬰兒乳痂別硬摳 軟化後再輕輕刮除 若寶寶罹患脂漏性皮膚炎該如何處理?唐豪悅醫師提醒,若硬把結痂摳掉,其實很容易傷到寶寶脆弱的皮膚,進而造成更嚴重的發炎反應。 但對於許多在意的家長,醫師也建議,家長不妨於幫寶寶洗澡時,先以溫水和沐浴乳將身體潤濕後,再利用軟毛刷具將結痂慢慢刷除。不過若是較厚、較嚴重的乳痂,為避免直接刮除造成寶寶疼痛,可考慮使用如凡士林、植物油、礦物油、嬰兒油等溶劑,取適量塗抹於乳痂以利軟化,稍加等待後,便可以軟頭牙刷或者是細齒梳輕輕將乳痂刮除。 不過若刮除乳痂而造成傷口,將容易導致細菌或念珠菌感染,若寶寶確實發生感染症狀,醫師則可能採用抗生素或抗念珠菌的藥膏塗抹患部,以盡快消滅病原菌並繼續改善脂漏性皮膚炎症狀。 輕症可自癒 嚴重者須適度使用類固醇治療 唐豪悅醫師表示,輕微的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患者,可能毋須就醫便能自我痊癒。但臨床上也見過較為嚴重的脂漏性皮膚炎寶寶,需考慮使用類固醇來減輕發炎反應,因為只是短期使用,因此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其副作用。 醫師建議,若家長有任何疑問應盡早就醫諮詢,切勿亂買成藥或使用偏方替寶寶治療,以免反而加重病情! 改善嬰兒脂漏性皮膚炎 保持乾爽為上策 另外,唐豪悅醫師也提醒家長,應讓寶寶的肌膚保持乾爽、勿過度悶熱,並使用清水或低刺激性的清潔用品為寶寶洗澡;同時,部分較敏感的家長若為寶寶過度清潔,恐怕反而提高罹患脂漏性皮膚炎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便祕怎麼辦?便祕寶寶飲食、按摩、凡士林、甘油球全攻略

在《嬰兒一天沒大便、擔心是便秘?寶寶便秘原因、症狀全解析!》中,我們介紹嬰兒便祕常見的原因、症狀與診斷方式等,不過如果嬰兒已經便祕該怎麼辦?是否需使用甘油球或凡士林幫助寶寶排便? 《Hello 醫師》邀請模力診所的院長,專精於兒科的藍浩尹醫師,為家長們進一步解析便祕的改善方式並解答常見疑問。 按摩便秘寶寶 刺激腸道蠕動產便意 按摩是寶寶脹氣時經常使用的排氣技巧;例如以雙手順時鐘畫圓或是倒踩腳踏車等,都是平時就可協助寶寶的基本動作。如果寶寶已經大便拉不出來,或甚至流血時,按摩寶寶只能幫助寶寶產生便意,然而卻無法讓大便變軟。(推薦閱讀:嬰兒脹氣好心疼!7方法教爸媽消除寶寶脹氣) 用指腹以順時針方式在寶寶肚子上畫圓,並需注意力道的拿捏。或者可使用手掌,自寶寶肋骨下緣開始按壓寶寶的腹部,直至腿部。 兩手分別抓著寶寶兩腿,用倒踩腳踏車的方式,讓寶寶的雙腿可向後稍微壓迫腹部後,再往下繞圈,接著再次重複一樣的動作,刺激腸道蠕動。 按摩寶寶的肚子有助腸道蠕動,提升便意,預防便祕發生。 增加纖維攝取或更換配方奶 預防嬰兒便祕 水分和纖維若攝取不足是造成便祕的兩大關鍵因素。藍浩尹醫師表示,若是使用配方奶、又還沒接觸副食品的寶寶,可考慮更換配方奶廠牌,或者是使用益生菌,已有文獻說明的確有幫助於嬰幼兒腹瀉和便秘的問題。 在纖維攝取方面,藍浩尹醫師建議寶寶滿4個月之後可開始接觸副食品,這時家長不妨於寶寶飲食中加入青菜泥與水果泥,或像地瓜、燕麥此類高纖食物,都能夠促進寶寶腸胃蠕動,進而順利排便。若想給寶寶喝果汁,則建議應稀釋後再給予,以免攝取過多糖分。 便祕寶寶需增加水分攝取 寶寶滿6個月之前,原則上不太需要特地喝水,因為大部分的水分皆可從母乳或配方奶獲取。但藍浩尹醫師提醒,若寶寶已開始食用副食品就該適度飲水,水量應與副食品一樣,從一口兩口開始慢慢提高份量。 另外,當寶寶滿6個月之後,因攝取的纖維增加,加上奶量可能已逐漸減少,寶寶更需搭配喝水,讓腸胃蠕動更加順暢。 使用凡士林或甘油球刺激嬰兒排便 以上方式皆屬於寶寶平時的「腸胃保養」,如已需直接刺激寶寶排便,或大便已經過硬而造成寶寶肛門裂傷,導致抗拒排便,可能就需考慮採用其他方式。 但也請家長們特別注意,由於下列建議方式對寶寶較具刺激性,無相關經驗者建議應先諮詢醫師,以免造成寶寶局部受傷而更加抗拒排便。 未滿2歲的幼兒不適合使用甘油球或浣腸劑解便。 使用凡士林潤滑便祕嬰兒 過硬、過大的糞便在排出時,容易造成大便流血,導致寶寶怕痛而抗拒排便。家長可嘗試塗抹些許凡士林在棉花棒,或是肛溫溫度計上,再將棉花棒移入肛門1~2公分進行潤滑,幫助寶寶將硬便排出。 寶寶便祕該使用甘油球嗎? 甘油球又稱甘油灌(浣)腸劑,其主要作用就是將甘油灌入寶寶肛門,刺激腸道將糞便排出,同時甘油球也具有許潤滑效果,可以降低大便流血的風險。 然而,一般甘油球比較會用在2歲以上的兒童,而且幼童使用的劑量也和成人不同,建議家長應該經過醫師許可再考慮使用。此外甘油球也並非萬能,因為經常灌腸會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功能。 使用甘油球或物理刺激治標不治本,藍浩尹醫師建議家長平時就該注意寶寶的飲食與大便狀況,如果寶寶有頻繁便祕狀況,應直接就診諮詢醫師,盡量不要先行使用甘油球催便。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