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型糖尿病會好嗎?」這是很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所擔憂的心聲。控制血糖可說是糖尿病患者們終生的課題,需要注意飲食以及正確使用胰島素。如果血糖控制得當,就可以延緩糖尿病併發症或降低發生的機率,並延長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壽命,過著如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已是最理想的狀態。以下介紹第二型糖尿病的平均壽命,以及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的心態、方法、注意事項。
確認登出嗎?
根據英國糖尿病協會的報告,估計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話,預期壽命可能會減少10年。
造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壽命縮短的因素,包含: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於2015年發表一篇研究,表示透過監控血糖、藥物治療及注意和察覺身體的異樣等方式,可以降低與第二型糖尿病相關的死亡風險。
根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的資料指出,在2000~2014年糖尿病患者之中,發病年齡愈早,平均餘命愈短,且與一般人口平均餘命的差距就愈大。
以2014年台灣的女性而言:
而在男性族群中也一樣,如下:
規律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每週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2.5小時,或高強度運動至少1小時。中等強度的運動包括快走、爬山健行、在平坦路騎自行車等等,而高強度運動則包括跑步、游泳、山路騎自行車等。(建議閱讀:糖尿病運動入門:瑜珈、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第二型糖尿病飲食需要減少脂肪的攝取,多補充膳食纖維。如用全穀物食品取代精緻澱粉,並多吃蔬菜。體重過重者,也要減少熱量的攝取,盡量選擇高纖的食物,少吃像是洋芋片、餅乾或是糕點等零食,這些食物通常含有飽和脂肪。改選擇瘦肉,例如去皮的雞肉,少吃加工肉,多用蒸煮的方式取代炸或煎的方式,減少攝取過多油脂。(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禁忌!油鹽糖和精緻澱粉少碰為妙)
體重超標的糖尿病患者,則建議在一年內減少原本體重的5~10%。將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內,不僅可以幫助預防糖尿病,也能幫助糖尿病患者順利地控制血糖。(建議閱讀: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壓力已被認為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一,當我們承受壓力時,身體會出現對抗外來壓力的反應,例如釋放壓力荷爾蒙、血壓和血糖上升並會刺激免疫系統。同時,消化、生長和修復等速度則會減緩,以確保體內的能量能用於對抗或逃避所面臨的威脅反應。
因此,持續性的壓力會讓血糖控制變得更困難,所以建議可以練習正念或是從事一些紓壓的活動,透過降低壓力,來減少罹患糖尿病併發症的機率,如心臟病、中風、高血壓或其他精神狀況,如憂鬱症和焦慮症等。(推薦閱讀:理解糖尿病患的情緒和心理變化!糖尿病友一起走出憂鬱)
為了避免糖尿病患到最後產生併發症,需要經常控管血糖,而方法通常如下:
第二型糖尿病空腹的血糖值,最好維持在4~6mmol/L( 60~99mg/dL)的目標範圍內,這有助於預防短期和長期併發症。
但是光靠飲食和運動可能還是無法維持血糖健康,因為第二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如果都不改變生活方式,例如減肥和增加日常的活動量,隨著時間胰臟就會分泌愈來愈少胰島素,或是使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的情況惡化。所以,第二型糖尿病如果愈來愈嚴重,或是到後期,可能就要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這則代表身體已經無法自行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了。
通常來說,到了這個階段,除了胰島素之外患者將也會需要繼續服藥,如果你需要藥物治療,請務必定期服用藥物控制血糖,或依照醫囑注射胰島素,不可以擅自替換藥物或是選擇其他治療方式。
有時藥物可能會有副作用,如果遇到任何問題,請馬上就診詢問醫師,醫師通常會幫你開別種藥物治療。
建議第二型糖尿病友大約1~3個月回診一次,醫師會根據血糖值及糖化血色素進行病情研判和藥物調整。隨著年齡增加,需要吃的食物種類和量也會有所不同,且也需要隨時檢查是否有併發症出現的跡象。(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需要注意的是,碳水化合物是影響血糖最主要的營養素,所以務必紀錄每餐吃下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才能幫助定血糖,控制病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BMI(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是身高與體重的比值,BMI 主要用來評估你現在的體重屬於正常、過輕或肥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標準,成人的 BMI 標準為18.5~24。計算結果頁面也會建議你透過 TDEE 計算器。來計算每日應攝取的熱量,幫助你達到並維持標準體重。
男性
女性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Life expectancy and survival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compared to the non diabetic population in Bulgaria.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213739/ Accessed November 27th, 2020.
台灣糖尿病年鑑 2019 第二型糖尿病.
http://www.endo-dm.org.tw/DB/book/73/%E8%87%BA%E7%81%A3%E7%B3%96%E5%B0%BF%E7%97%85%E5%B9%B4%E9%91%912019%E7%AC%AC2%E5%9E%8B%E7%B3%96%E5%B0%BF%E7%97%85%E5%85%AC%E5%91%8A_%E5%A3%93%E7%B8%AE.pdf Accessed November 27th, 2020.
Lifestyle Changes for Type 2 Diabetes. https://www.diabetes.co.uk/lifestyle-changes-for-type2-diabetes.html#:~:text=Taking%20two%20and%20a%20half,foods%20high%20in%20dietary%20fibre Accessed November 27th, 2020.
Managing type 2 diabetes.
https://www.diabetesaustralia.com.au/living-with-diabetes/managing-your-diabetes/managing-type-2/ Accessed November 27th,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