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

飲食習慣與每個人的整體健康息息相關,正確的飲食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飲食療法的迷思其實不少,你可以在這個類別找到維持身體健康的正確 營養知識 、 特殊飲食法 、 健康食譜 、 運動營養 、 健康飲食小撇步 ,幫助你 管理體重 ,避免 肥胖 。

基礎知識

健康飲食

術前補HMB!4大醫學會專家建議:助肌力恢復、縮短住院期、降併發症風險

「手術後該補充什麼營養?」、「何時可以儘快出院?」是病人和家屬最常在術前詢問醫師的重點;其實,這樣問常忽略一項關鍵:許多患者在術前就已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這不僅可能延緩術後恢復,甚至會拖延出院時間。 根據研究統計1,約有2至6成患者在術前即處於營養不良狀態,若再合併肌肉流失,恐導致傷口癒合變慢、感染風險上升、延長住院時間,甚至增加併發症與死亡風險2。《Hello醫師》根據國內4大醫學會公布最新聯席專家建議,說明術前與術後營養補充一樣重要,並介紹哪些營養成分有助患者及早恢復、縮短住院期。 觀念更新:術前營養不良=術後恢復困難 民眾普遍關心術後補足營養的重要性,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邀集台灣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的專家們,共同研討並提出圍手術期(Perioperative)照護建議3,呼籲民眾不只術前應重視營養,在「圍手術期」的營養補充都同等重要。 所謂「圍手術期」含括手術前、手術當天、術後住院期間,甚至出院後的恢復階段;在這段期間若能進行適當的營養補充與肌力維護,有助於提升身體修復能力,加速整體康復進程。 在圍手術期中最常被忽略的,就是術前營養補給。依據該項聯席專家建議,在術前1~2週前開始營養介入,不僅可改善營養不良的情況,也有助維持肌肉量、減少術中肌肉分解,進一步提升術後恢復效率、降低手術併發症與死亡風險4,也有助縮短住院時間。 據研究指出1.2,營養不良可能導致以下情況: 傷口癒合慢 感染風險高 肌少問題 提升併發症風險 住院時間變長 圍手術期營養補充關鍵:術前、術後時機+攝取量 根據該項專家建議,若能在術前與術後搭配營養及肌肉健康評估,醫護團隊更能依據患者個別狀態提出適當的營養建議。若患者經評估後發現有營養不良或肌肉量不足,建議進行為期7~14天的術前營養介入。 常見的營養評估工具包括美國加速康復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Enhanced Recovery,簡稱ASER)提出的PONS(Perioperative Nutrition Screen,圍手術期營養評估流程)與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簡稱ESPEN)的《手術營養照護指引》。這些工具主要針對BMI、體重變化、進食量與血清白蛋白等項目進行篩檢,以判斷是否有營養不良或嚴重營養風險。 除了術前營養評估之外,肌肉量流失同樣會影響預後,因此,聯席專家也建議,圍手術期可進行以下其中一項肌肉健康評估: 握力器檢測:男性握力小於28kg、女性握力小於18kg,視為肌力不足。 5次坐站測試:完成5次在椅上坐下後站立的時間大於12秒。 行走速度:行走6公尺所需的時間大於6秒,或每秒行走距離少於1公尺。 電腦斷層掃描(CT):擷取第3腰椎的橫斷面,分析肌肉及脂肪含量,並依據身高評估骨骼肌肉量。 根據聯席專家建議,術前7~14天的營養介入期間,建議以口服營養補充品為優先,特別是內含膳食蛋白質、BCAA(支鏈胺基酸)和HMB成分的配方。其中,臨床證據顯示,HMB對於維持肌肉健康有明確益處5.6,透過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品,建議每日可補充2~3次1。 每日營養建議攝取量應符合以下標準: 蛋白質建議每日攝取量:>1.2 g/kg 熱量建議每日攝取量:≥25 kcal/kg 對於年長者、營養不良或將接受重大手術的患者,長時間臥床會加速營養流失;因此,術後30天也是營養補充的關鍵期,此時補充含有精胺酸、麩醯胺酸和HMB的營養補充品,有助提升復原速度、降低死亡率7,並幫助患者縮短住院期。 營養該怎麼補充?「HMB+三重蛋白」幫助留住肌肉 根據聯席專家建議3指出,對於術前經評估須營養介入的患者,建議補充含高蛋白與HMB成分的營養補充配方,有助強化肌肉與提升術後恢復力。 部分的市售營養補充品採用三重蛋白配方,結合乳清蛋白、大豆蛋白與酪蛋白,具備不同消化吸收速度,可提供短、中、長效釋放的胺基酸,有助於肌肉生長與組織修復。 HMB不僅能促進蛋白質合成肌肉,同時也能減緩流失;多項臨床研究也顯示5.6,對營養不良者而言,補充HMB有助改善蛋白質代謝、維持肌肉量。綜合補充三重蛋白及HMB配方的高蛋白營養品,除了有助改善營養與肌肉健康,還能帶來以下臨床效益: 降低發炎與感染機率8 營養補給、增加體力7 減少肌肉流失風險7 有助傷口癒合與術後復原9 照顧者該做什麼?幫助患者提早恢復的三件事 面對即將手術或正處於術後恢復期的親人,家屬與照顧者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日常照護與關心支持,照護者也能透過以下3項實際行動,幫助患者提升體力、加速康復並降低併發症風險: 1.協助醫療團隊進行營養與肌肉狀態評估 術前積極配合專業醫護團隊進行營養與肌肉健康的評估,若發現有營養不良或體重明顯下降,應儘早介入補充營養;術後再次評估,有助了解是否出現肌肉流失,並判斷患者是否可提早下床活動。 2.主動詢問是否需要營養品 照顧者可在營養評估後,主動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需要補充高蛋白營養品。若補充後仍攝取不足,則建議選擇含有HMB成分的營養品,以協助達到每日所需的蛋白質與熱量。 3.鼓勵病人早期進食與下床活動 若術後身體狀況許可,應盡早恢復進食與基本活動,有助維持體力與加速復原。建議在術後24小時內,鼓勵患者下床走動或配合進行物理治療,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與縮短住院天數。 若患者屬於術前已有營養不良、年長,或在住院期間出現肌肉流失的高風險族群,建議出院後持續補充高蛋白營養品,並搭配門診追蹤與必要的復健治療,有助恢復體力、加速重返日常生活。 1.Wischmeyer PE, et al. Anesth Analg 2018;126:1883-95. 2.Prado CM, et al. Ann Med 2018;50:675-93. 3.聯席專家會議:圍手術期(perioperative)營養照護及減少肌肉流失專家建議 2025 年版 4.Knoedler S, et al. Int J Surg 2023;109:4238-62. 5.Peng LN, et al. Aging […]

探索更多健康飲食類別

看更多 健康飲食 相關文章

營養知識

一根玉米的熱量、營養成分?吃玉米的功效、好處大公開

果實飽滿且外表黃澄澄的玉米吃起來香甜可口,除了直接蒸來吃,更是炒菜時的最佳搭配。玉米除了好吃,還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可以說是五穀根莖類的第1名。《Hello醫師》將介紹玉米的營養和好處,以及如何挑選才能挑到新鮮又好吃的玉米。一根玉米熱量多少?玉米營養成分、熱量說明在許多料理中,玉米常以配菜的角色出現在餐桌上,讓不少人以為玉米是蔬菜;但其實玉米屬於五榖根莖類,吃1根大約等於8分滿的飯量,因此可以做為主食並代替白米飯。此外,玉米是低GI食物,若正值減重的人不妨吃玉米來代替白飯。玉米的營養素豐富,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數據顯示,每100公克的玉米含有以下營養成分(一根玉米的重量約200克):熱量:107卡(一根玉米的熱量約214卡)維生素A:180 I.U.膳食纖維:4.7 克β-胡蘿蔔素:106 微克維生素C:5.4 毫克鈣:3毫克鎂:34毫克鉀:269毫克吃玉米的好處、功效玉米的營養價值高,豐富的維生素對身體帶來了莫大的好處:1. 護眼[embed-health-tool-bmi]黃澄澄的玉米含有維生素A、β-胡蘿蔔素與葉黃素,β-胡蘿蔔素可以經由人體酵素作用轉換成維生素A,是構成視網膜表面的感光物質;而葉黃素能捕捉存在於黃斑部裡面的自由基,降低視網膜受到氧化的傷害,保護眼睛微血管,防止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或飛蚊症等眼部疾病。(葉黃素推薦閱讀:2024葉黃素推薦最新20款!功效解析,找眼睛保健食品必看)2. 幫助腸胃蠕動玉米的膳食纖維高,能刺激腸胃蠕動加速排泄,達到改善便秘的功效,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率。3. 預防心血管疾病玉米的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E是重要的抗氧化劑,能清除血管中多餘的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和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臟疾病。(同場加映:4種營養有助降低膽固醇!高纖飲食配好油,健康飲食消滅壞膽固醇)【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4. 調節內分泌和抗氧化維生素E可增強體內代謝、調節神經與內分泌系統,也具有抗氧化的功效,防止細胞過度氧化。玉米和玉米筍的差別提到玉米就會聯想到玉米筍,其中的差異為何?其實玉米筍是玉米的幼穗,玉米筍底部寬大且肥厚外觀像是竹筍般得名為玉米筍,但跟竹筍是沒有關聯的。雖然玉米筍屬於玉米的小時候,不過2者營養成分相去甚遠,玉米筍因碳水化合物不到玉米的1/3,在分類上屬於蔬菜類。玉米怎麼挑?這4大重點趕緊記下來要如何挑到果實飽滿和口感鮮甜的玉米,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建議挑選玉米要從外觀、玉米鬚、玉米軸心以及玉米粒這4點來判斷:外觀:葉子鮮綠:玉米的葉子越鮮綠,代表品質越新鮮;若葉子呈現枯黃狀態,則玉米的果實較無水份,而伴隨臭酸味則可能讓玉米出現發霉問題。無病蟲害:挑選玉米時,須注意外觀是否有小黑點,出現小黑點代表玉米已經受到蟲蛀的傷害。玉米鬚:米白色的玉米鬚:盡量選擇米白色的玉米鬚,若玉米鬚已經發黃或是出現褐色,則品質較不新鮮。玉米軸心:選擇細的軸心:當玉米的軸心越細,則果實越飽滿。軸心軟硬適中:挑選玉米時建議輕壓玉米的頭尾,若觸感偏軟,代表玉米的發育較差,可食用的部分較少。玉米粒:形狀飽滿、清亮:選擇果實粒排列整齊、外表飽滿和顏色呈現金黃色的玉米,品質才會新鮮,口感也會較為鮮甜。出現乳汁:以手指輕按玉米,若有出現少許乳汁代表玉米的品質較佳。(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飲食

鬼頭刀超營養!蛋白質含量高健人必吃

鬼頭刀(Mahi Mahi,又稱鱪魚或飛烏虎),每年的4~6月,以及10~12月,就會從美國佛羅里達海域洄游到台灣東部的海域,為當地漁民創造豐富的經濟來源。由於這種魚吃起來相對比較乾,所以大部分國人還是會選擇其他口感更鮮嫩的魚,但對喜歡吃魚排的外國人來說,鬼頭刀卻是他們很重要的營養來源之一。鬼頭刀不但熱量低,而且富含人體所需的營養,美國農業部更將它列為蛋白質食物,以下讓《Hello醫師》為大家介紹鬼頭刀的3大好處。96%的蛋白質幫助吸收鐵和細胞代謝根據美國在線食物資料庫卡路里王的資料,1份(約113克)鬼頭刀料理含123卡路里,其中96.3%是由蛋白質組成。此外,這些蛋白質包含了人體所有的必需胺基酸成分,進而提高體內鐵的吸收、也幫助製造細胞代謝所需的酵素。B群維護肝和腦神經正常運作鬼頭刀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包括維生素B3、B5和B6,它們有助於控制膽固醇、預防關節疾病、確保腦神經的正常運作,以及維護肝的健康。另外,它也有硒和鉀這2種礦物質,硒是種很強的抗氧化劑,它能幫助身體對抗發炎和其他感染性疾病;鉀則透過降低血壓,不讓心臟疾病找上門。【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富含Omega-3脂肪酸抗發炎鬼頭刀含不飽和脂肪酸EPA、DHA,而多吃魚能補充Omega-3脂肪酸,也能加強記憶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幫助身體抗發炎、降低心臟疾病的機率、保護腦部功能的運作。[embed-health-tool-bmi]至於要怎麼挑選鬼頭刀?請挑魚眼光亮的,新鮮的肉身會呈粉紅或淺米色,料理的話不鼓勵用油炸,建議撒點胡椒烤,或在魚身塗上橄欖油和檸檬汁再拿去蒸,就能吃到最棒的口感。(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營養知識

榴槤5功效:抗老又壯陽!營養、熱量要注意!超過這量破2千卡

榴槤(Durian)堪稱東南亞一帶的水果之王,其熱量和營養價值之高,但喜歡與討厭的人呈現極端值,因為榴槤會散發一種獨特濃厚的「臭」味。但是,這個外表布滿尖刺又有濃烈臭味的水果,卻藏著很多我們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就讓《Hello醫師》來告訴吃榴槤的5大驚人功效!榴槤熱量與營養6片榴槤果肉飆破2千大卡吃榴槤之所以會有飽足感,是因為它的碳水化合物成分很高,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如果1瓣榴槤是243克,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就約66克,將近人1天所需攝取量的30%(以1天225克碳水化合物計算)。同樣以1瓣243克的榴槤來算,已有357大卡,包含約13克的好脂肪,所以請不要大吃特吃,因為只要吃6瓣,其熱量就飆破2千大卡了。所以吃榴槤時,一定要注意份量免得攝取過多熱量。分析項單位每100克含量一般成分 熱量kcal  132蛋白g  2.7脂肪g  1.9飽和脂肪g  0.7脂肪酸總量g 0.7反式脂肪g 0.58碳水化合物g 29.7膳食纖維g  3.2糖質總量g 18.4礦物質 鈉mg2鉀mg459鈣mg23鎂mg107磷mg28維生素維生素A(IU)I.U.28維生素E總量mg2.08葉酸ug138.0維生素Cmg44.3榴槤有5大功效你一定要知道!雖然榴槤熱量高、味道也不好聞,不過榴槤帶來的營養及功效也不少,我們一起來看看:榴槤功效1.膳食纖維助消化解便祕1瓣約243克的榴槤,其膳食織維可達9克,等同於人1天攝取量的36%(以1天25克纖維計算),對消化系統大有幫助,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和腸胃蠕動。(推薦閱讀:吃這樣好消化!7種食物組合竟然很配)[embed-health-tool-bmi]另外,這種非水溶性纖維能讓排泄物呈現塊狀,避免便祕、腸胃阻塞、腹瀉等問題,讓排便更順暢。根據馬來西亞亞洲醫藥及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所的研究,其纖維能將壞膽固醇(LDL)移出體外,確保血管不會阻塞。(推薦閱讀:消化不良怎緩解?從生活5大重點改善)榴槤功效2.能提升血清素抗憂助眠半夜睡不著覺?只要吃些榴槤,就能抗憂助眠,還能刺激食慾,其果肉中有維生素B6和色胺酸(Tryptophan),兩者都能提升血清素(Serotonin)及褪黑激素(Melatonin),幫助治療睡眠障礙和癲癇(Epilepsy)。榴槤功效3.抗氧化抗老防癌強化骨骼榴槤有豐富的維生素C,這種抗氧化成分能清除體內的自由基(Free radicals),將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降至最低,加上其高水分含量,這兩者都能讓皮膚保持濕潤,進而緩化早衰及老化的現象,包括皺紋、老人斑、黃斑點退化、掉頭髮、牙齒鬆動、關節炎(Arthritis)等症狀。因榴槤有抗氧化特性,以及B群等植物營養素的成分,它可以避免癌細胞的形成,保護身體的免疫系統。此外,榴槤中有鈣和鉀,它們一起能強化牙齒和骨骼的發展,同時提升營養素的吸收,避免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榴槤功效4.含鉀可降低失智症風險聽似神奇,但榴槤確實可以幫助控制血糖和血壓,因為其果肉中含錳,它的功能包括製造胰島素(Insulin)、保障酵素及糖質新生作用(Gluconeogenesis)的運作。根據馬來西亞國民大學藥學系的研究,榴槤含有鉀,能使血管放鬆,提高心率,並控制發炎性酵素,它能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像是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心臟病(Heart disease)、中風(Stroke)、高血壓(Hypertension)。同時,當更多的氧氣被傳輸至腦內,將提升人體的認知能力和記憶,降低失智症(Dementia)的病發率。榴槤功效5.含葉酸能補血並提升性功能對女生和孕婦來說,榴槤可是很好的補血水果,因為它含有很高的葉酸(Folic acid),加上鐵和銅的成分,除了能幫助紅血球的製造,保護胎兒的腦和脊椎發展,還能解除貧血症患者症狀。在馬來西亞及印尼民間有這麼一個說法:「一粒榴槤落下,沙龍往上揚」,意思指當地有圍沙龍的男生,因為吃了榴槤而興奮勃起。根據馬來西亞賽城醫藥大學學院基礎醫學系的研究,相信榴槤能提升性功能和體力,藉由提高精子的活躍度,以及雌性激素含量,降低不孕率。榴槤聞起來總是有一股怪味,讓喜歡的人很喜歡,討厭的人退避三舍,為什麼榴槤會有如此濃烈的味道?這是因為榴槤有特殊的乙硫氨酸,當榴槤成熟時會刺激乙硫氨酸釋放出刺激性的氣味,這也是為什麼榴槤聞起來那麼臭的原因了。榴槤為什麼那麼臭?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營養知識

蔬菜水煮還生吃好?這4種適合生吃、6種煮過更營養

傳統的燙青菜,是大家最熟悉的蔬菜料理,不過隨著國人飲食西化,我們對生菜沙拉也已經習以為常。而不論你喜歡哪一種,你可能都有一個疑問,蔬菜到底生吃還是煮熟好?有人說水煮會破壞營養,真的如此嗎?以下將分析青菜生吃及水煮後的營養差異,以及哪些蔬菜該生吃、哪些該煮熟?教你怎麼吃可獲得更高營養價值。 蔬菜水煮加速維生素與酵素流失 有些維生素很容易在烹煮時被破壞,特別是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C。而各種蔬菜的料理方式中,水煮是最容易讓營養流失的一種,大約會流失50~60%。因此若想保留較多的營養素,改以蒸、烤或拌炒代替水煮更佳。若加熱或烹調的時間拉長,蔬菜的營養會流失得更多。而其他些礦物質和維生素,雖然在烹煮過程流失的量較少,但是一樣會流失,只有維生素D、E和K較不易受烹煮影響。 此外,青菜所含的酵素也有助消化,但食物中酵素其實對溫度很敏感,也容易受到高溫破壞,只要約47°C就會把蔬菜內的酵素消耗殆盡。因此,有些人堅信蔬菜生吃和低溫烹調,才是最好的飲食方式,也就是近年在歐美流行的生機飲食(Raw Food Diet)。(同場加映:冷凍蔬菜沒營養?研究破解常見迷思) 【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豆莢類經水煮過後更好消化。 豆莢類水煮過後較好消化 比起單吃生菜,經過不同方式料理之後,較能呈現食物不同的風味。但相較於生食,煮熟的食物較容易咀嚼和消化,有時獲得的營養可能較高。吃生食若是消化不良,那麼營養也很難完全吸收。舉例來說,經過水煮的穀物或豆莢類,不但較好消化,還能降低當中抗營養因子(Anti-nutrients)的含量,抗營養因子是一種植物會產生並阻礙人體吸收營養的物質,而水煮則可將其破壞,增加蔬菜的營養吸收率。 蔬菜水煮可增加抗氧化物 研究顯示,有些蔬菜經過煮熟後,所含之抗氧化物量會增多,而不同抗氧化物對於人體皆有不同形式的幫助,例如富含β-胡蘿蔔素(Beta-carotene)的紅蘿蔔,除可經人體轉化為維生素A利用,也有助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在綠色蔬菜中含量豐富的葉黃素(Lutein),則有助降低藍光對眼睛的危害,有助預防黃斑部病變;而充滿茄紅素(Lycopene)的番茄水煮過後,也較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並有利於降低攝護腺癌和心臟病的罹病風險。(葉黃素推薦閱讀:2024葉黃素推薦最新20款!功效解析,找眼睛保健食品必看) [embed-health-tool-bmi] 此外,烹煮食物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殺菌,可以避免吃生食而引發食物中毒或腹瀉等相關疾病。尤其在不衛生的地方,建議蔬果一定要煮熟才能吃,除此之外,也要確保沒有腐壞。而較容易被細菌感染的蔬果,包含菠菜、萵苣和番茄。 生食高麗菜可攝取更多因烹煮過程而流失的酵素, 4種蔬菜適合生吃 營養更加分 花椰菜:比起煮過的花椰菜,生吃能夠攝取比煮熟多 3 倍以上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一種抗癌物質。 高麗菜:黑芥子酶(Myrosinase)是高麗菜中一種能防癌的酵素,容易被高溫破壞,所以煮高麗菜時,應盡量減燒烹調的時間,才能保留較多酵素。 洋蔥:生的洋蔥可以抑制血小板不正常的凝結,有預防心臟病的作用,但煮過之後就會喪失這種功效。 大蒜:生大蒜富含硫化物(Sulfide),有抗癌的特性,但是煮過之後,這些硫化物就會被破壞。 (延伸閱讀:地瓜葉超營養6大好處!想不到養豬菜這麼健康) 6種蔬菜適合水煮後再吃 蘆筍:想要攝取蘆筍的營養,必須要先破壞它非常厚的細胞壁,水煮過之後,才較容易讓人體吸收維生素A、C、E和葉酸等營養素。 紅椒:雖然生吃紅椒能攝取較多的維生素C,但如果想要攝取較多胡蘿蔔素和阿魏酸(Ferulic acid)等抗氧化物,拌炒或是燒烤加熱過後較佳。 蘑菇:不論使用水煮或是其他烹調方式,蘑菇只要經過加熱,就會增加鉀的含量。 番茄:雖然番茄在水煮過之後,茄紅素含量會增加60%以上,但維生素C的含量會降低約29%。 紅蘿蔔:水煮紅蘿蔔雖會造成部分β-胡蘿蔔素流失,但吸收率則會提高。 豆莢類:豌豆這類的豆莢類蔬菜,生的時候含有凝集素(Lectin),是一種毒素,對身體有害,但經過浸泡和水煮後就能消除。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水煮不可避免會造成營養素流失,但部分營養如葉酸,經水煮後會「滲入」湯內而非消失,因此若想增加營養素的攝取量,可適量攝取菜湯。 總而言之,哪些蔬菜生吃或煮熟比較健康,其實因「菜」而異,除了營養價值外,有些蔬菜確實煮過的味道較佳,就建議縮短加熱時間,避免營養過度流失。另外,雖然生機飲食正在風行,但並不代表生食適合每個人,應該視情況而定,最重要的健康守則還是均衡飲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肥胖

吃愈多愈能瘦?研究證實:攝取足量「硒」助減重、預防糖尿病及心臟病

隨著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肥胖及代謝疾病已成為現代人通病。依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109年前10大死因中,就有4成屬慢性代謝疾病。重度肥胖罹患糖尿病、高血壓、血糖血脂的機率非常高,當肥胖合併第2型糖尿病即為糖胖症。若控制不佳,將會引起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神經病變、眼睛病變、腎臟病等等,對身體的傷害不容忽視。肥胖及早治療,不僅能讓身體更健康,更能預防疾病的產生。為預防代謝疾病並維持體態,藥物治療與減肥手術都是非常尖端的醫療方式。減重手術雖已行之有年,但並非從此一勞永逸,術後的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仍是維持療效的關鍵。而接受胃繞道手術的病人可能會面臨營養素缺乏的問題。此時可以適量補充蛋白質和綜合維他命,只有病人配合規律的作息和定期回診,才能讓減重手術發揮最大的效益。同時有許多人在減肥的長期抗戰路途上,刻意節食或只吃蔬果減重,卻忘記均衡營養對於維持代謝功能十分重要,除了維生素B群、C、E等為人熟知的營養素外,巨量元素、微量元素如鋅、鎂、硒等亦不可或缺。近年來諸多研究皆已證實,硒在調節體脂肪和控制體重上具有關鍵作用,攝取足量硒不僅能降低體脂肪、BMI,更可預防糖尿病及高血脂等慢性病。【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embed-health-tool-bmi]「硒」是什麼?硒是一種礦物質,英文為Selenium,元素符號則是Se。硒就如同鐵、鋅、碘等物質,皆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普遍可於肉類及海鮮之中攝取。硒具有相當優秀的抗氧化功用,可活化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Px),提升細胞抗氧化能力、減少細胞受自由基傷。當人體出現發炎及細胞病變時,硒也能達到減緩及預防痤瘡(粉刺及痘痘)、皮膚過敏、曬傷與曬黑等緩解作用。超「硒」利!減重、降脂也靠它!近年來不少研究皆指出人體內的硒含量與肥胖之間存有高度關聯。一項英國的研究指出,成人體內血液中GPx的濃度與腰圍成負相關,代表人體的硒含量愈少、GPx活性愈低,肥胖風險就愈高。另一項針對硒含量與糖尿病腎臟病變(Diabetic nephropathy)關係所做的研究亦指出,肥胖者除了血清GPx含量較低之外,其檢驗出來較低的硒含量也與罹患代謝症候群有相關性。2016年一項超過3千位受試者的研究發現,在日常飲食中,肥胖者(BMI≧30 kg/m2)所攝取的硒含量通常比體重正常者還低,而攝取較多硒的受試者,其BMI、腰圍與總體脂肪百分比,皆比其他受試者更低,足見硒對於體重及體脂控制的重要關聯性。胰島素阻抗、膽固醇皆降,硒可預防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除了預防肥胖、降低體脂等優異的營養表現,人體甲狀腺機能的正常運作也需要硒的參與。甲狀腺為人體硒濃度最高的器官之一,含有許多與甲狀腺激素代謝有關的硒蛋白,因此攝取足量的硒亦有助預防甲狀腺相關疾病。一項2018年的研究亦驗證此推論。研究中安排一群患有非自體免疫引起之隱性(亞臨床)甲狀腺機能低下症,與第二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為對照測試,讓患者服用口服硒,經過6~12月後,這群患者BMI、內臟脂肪率皆顯著下降,且胰島素阻抗性也出現下降的跡象,顯現出補充適量的硒可能有助於改善及預防糖尿病。另外,為探討指甲中硒含量與血脂變化,對中國地區缺硒老年族群亦曾進行一項為期7年的追蹤調查。其最終研究結果發現,硒攝取量最高的老年族群,其總膽固醇相較於研究初始之時顯著降低,高密度膽固醇(HDL,又稱好膽固醇)則大幅升高。顯示飲食攝取足量硒元素可能有助改善血脂水平,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高血脂相關疾病。由於肥胖已知為諸多慢性病的高危險誘發因子之一,綜合上述多項研究亦發現,攝取足量硒在體重及體脂控制上皆有所助益。根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可攝取55微克硒,上限則不超過400微克。而透過日常飲食,就能藉由含硒量豐富的食物獲得營養來源。除榜首的巴西堅果外,可發現飲食中硒含量較高的主要來源為海鮮,肉類次之,若考量海鮮較不易於日常飲食規律取得,或有重金屬汙染的疑慮,亦可考慮自肉類中攝取。(推薦閱讀:這些食物好「硒」利:延緩老化、皮膚白又細!)然而,對於部分基於健康或個人因素而無法食用肉品的族群而言,建議不妨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透過硒營養品或針劑營養點滴等方式補充足量的硒,避免因營養不均而提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飲食小撇步

白頭髮可以黑回來嗎?白頭髮6大原因!吃什麼頭髮變黑?

許多人都會面臨白頭髮的困擾,無論是少年白、年紀大、壓力大、營養不均衡、孕婦營養不足或是罹患甲狀腺或自體免疫疾病,種種原因皆有可能導致白髮逐漸增多,頭髮停止長出黑髮,或甚至出現掉髮的問題。接下來《Hello醫師》將介紹幫助預防白髮、重建黑髮的3大營養素及推薦食物攝取來源。白頭髮6大原因頭髮變白的原因很多,而且往往並非由單一原因造成。先釐清原因,再從原因著手改善生活及飲食,是讓頭髮變黑最有效且天然的方法。以下列出6大白髮主因:老化:年紀增加會造成,身體循環逐漸老化,弱化養分運輸能力,導致黑色素細胞無法充分獲得養分以產生黑色素,而相較於皮膚之中的黑色素,老化對毛囊的黑色素影響更大。同樣是老化,毛囊黑色素細胞會漸漸全部停止運作,但皮膚的黑色素細胞卻只會減少1~2成。基因:基因遺傳是造成白髮出現的主因之一。通常在學生時期就有白頭髮的人,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也高機率於年輕時出現白髮。飲食不均衡、營養不足:維生素B群(主要為B12)、蛋白質、銅、鋅和鐵是生成濃密黑髮的關鍵營養素。營養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使黑色素細胞與角質細胞缺少必需養份,進而長出白髮。用腦過度、壓力過大:用腦過度會減緩頭皮血液流動,讓養分無法順利抵達頭髮,進而使黑色素細胞、角質細胞無法獲得充足養分。另外,長期壓力過大也會導致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分泌去甲基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又稱為正腎上腺素),抑制黑色素細胞的生成,使頭皮長出白髮。(延伸閱讀: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放鬆紓壓)抽菸:尼古丁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管流速變慢而影響養分輸送,嚴重時更可能導致禿頭。  疾病:甲狀腺功能失調、白斑(又稱作白癜風,一種色素疾病)、腦炎、肺結核皆有機率減少黑色素的生成,導致頭皮長出白髮。【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白頭髮吃什麼?除了減少壓力、戒菸、檢查疾病之外,採行健康且均衡的飲食方式也有助您保有烏黑秀髮。以下列出3大滋養頭髮的重要營養素:1.蛋白質毛髮的主要成分為角質蛋白,其中含有大量硫胺基酸,甘胺酸,酪胺酸。因此除了平常需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之外,也建議攝取含硫的蛋白質食物,促進角質蛋白生成,例如:[embed-health-tool-bmi]雞蛋牛奶豆類肉類魚類2.維生素維生素在頭髮保健、預防白髮上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而其中又以維生素B群最為重要。維生素B12是製造紅血球的重要營養素,長期缺乏維生素B12會容易出現白髮,甚至掉髮情形,而維生素B2不足則會導致貧血,使毛囊受損並長出白髮;維生素B5 (泛酸) 亦具有頭髮保健的功能,可使白髮與禿頭的機率降低。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包括乳製品動物內臟瘦肉蛋全榖雜糧類(燕麥、糙米)堅果種子類(核桃、花生)深綠色蔬菜(菠菜、萵苣)(推薦閱讀: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此外也可多加攝取富含維生素C與維生素E的食物。維生素C、E具備抗氧化能力,促進代謝反應,減少人體自由基濃度。維生素C的來源主要為蔬菜水果,例如:蘋果石榴番茄奇異果芭樂而維生素E則可由植物油,例如葵花油與胡麻油或堅果中攝取。3.礦物質不同的礦物質對於毛髮生長的幫助不同,以下依各項礦物質介紹作用及推薦食物:銅:幫助頭皮長回白髮最關鍵的成分。銅可提升人體對酪胺酸(Tyrosine)的吸收效率,進而產生毛髮和皮膚顏色所需的黑色素。含銅食物有海產類(如牡蠣、龍蝦)、堅果種子類(腰果、芝麻)、蔬菜類(乾香菇、芥菜)。鐵:抗氧化,改善貧血。舉凡動物內臟、肉類(尤其紅肉)、蔬菜類(菠菜、羽衣甘藍)皆含有豐富鐵質。鋅:輔助蛋白質合成,並具抗氧化、強化免疫等益處,含鋅食物如海產類中的牡蠣、蟹、貝類、堅果種子類(南瓜子、葵瓜子)及瘦肉。碘:與毛髮、皮膚、牙齒及指甲的保健相關,能協助白血球殺死細菌及病毒,碘攝取不足將提高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風險。含碘食物包括海藻類(如海帶、海苔)、海產類(鱈魚、龍蝦)等。 鉻:參與核酸代謝及胺基酸合成蛋白質的過程。富含鉻的食物有全穀雜糧類、蔬菜類(洋蔥、綠花椰菜)、牛肉、動物肝臟及啤酒酵母。 錳:與蛋白質合成、代謝,與甲狀腺及性腺分泌皆有關聯,可從全穀雜糧類、豆類(鷹嘴豆、黃豆)、堅果種子類(松仁、榛果)以及蔬菜類(辣椒、薑)中攝取。(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飲食小撇步

抗氧化拒發炎!吃這5種維生素就對了

每種維生素都有自己的特別功用,像是維生素A主要負責眼睛健康、維生素D缺乏則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 (Osteoporosis)。但您知道其實它們共同都有抗發炎的作用嗎?以下介紹五種有抗發炎效果的維生素,以及它們的獲得來源。另外,大家也可以造訪衛福部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裡頭有詳細紀載對各年齡層男女的每日營養建議。1. 維生素A可從紅蘿蔔取得研究指出維生素A有抗發炎的效果,可以從紅蘿蔔、地瓜、菠菜及其他綠色葉菜獲得。另外,維生素A也是維持眼睛桿狀細胞功能的重要營養成分,因此缺乏維生素A,可能導致夜盲症(Nyctalopia)。2. 維生素B群可從肉類取得喝咖啡提神還不夠怎麼辦?不少人可能會選擇用維生素B群,讓自己在上班時保持清醒,事實上許多提神飲料的成分,也都含有B群在內。不過,除了提神之外,維生素B群也可以降低C反應蛋白,一種會在人體受傷或感染時升高的物質,是反應人體發炎狀況的指標之一。但降低C反應蛋白是否能改善發炎的狀況,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證明。B群的來源廣泛,紅肉、魚肉、雞肉、蘆筍和碗豆內,都含有B群可供人攝取。【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3. 維生素C可從柑橘類取得我們都知道,一個物質的產生,是由許多更小的物質組合而成,而原子便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所組成。自由基(Free radical)是一個帶有不成對電子的原子,一般來說,電子需要成對排列,物質型態才會穩定,否則會去搶奪其他物質的電子給自己,造成其他物質缺乏電子,並一齊加入搶奪的行列。這種失去電子與獲得電子的過程,稱為氧化還原反應(Redox)。當體內自由基過多時,便可能產生搶奪電子的連鎖反應,產生老化、發炎,甚至引發癌症(Cancer)。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可以對抗自由基的危害,阻止它搶奪電子,終止連鎖反應。另外,跟維生素B群一樣,它也有降低C反應蛋白的功效。柑橘類水果如柳丁、橘子或葡萄柚,都富含維生素C。[embed-health-tool-bmi]4. 維生素D可從蛋奶類取得根據科學導向(Science Direct)的研究指出,缺乏維生素D的人,罹患發炎性疾病的機率較高。此外,缺乏維生素D還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比較特別的是,維生素D可以藉由曬太陽獲得,若要從食物攝取,則推薦魚類、蛋黃或牛奶。5. 維生素E可從堅果取得維生素E跟維生素C一樣,都屬於抗氧化劑,可以降低身體發炎反應。部分研究指出,維生素E可以降低心臟病(Heart disease),但結論仍不明朗。維生素E的主要攝取來源為杏仁、向日葵種子、其他堅果,以及綠色葉菜。


健康飲食小撇步

喝酒前後吃什麼?酒前吃B群效果大解密

在喝酒前吃些東西,除了可以止餓,還能夠平衡電解質,而且如果吃對食物,還能減緩因為酒精而造成的一些不良影響。但如果吃錯食物的話,反而可能會導致腹脹、脫水、胃食道逆流和消化不良等症狀。因此以下將為您介紹11種適合在喝酒前、喝酒時,以及酒後吃的食物,來減緩酒精的吸收速度以及身體的不適。喝酒前後可以吃哪些食物?雞蛋減緩酒精吸收速度雞蛋富含多種營養,而每顆雞蛋大約有7克的蛋白質,如果在喝酒前先吃一些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可以幫助減緩胃排空及吸收酒精的速度。蛋白質是最有飽足感的主要營養素,吃雞蛋不只可以讓人長時間維持飽足感,還可以減少因為喝酒而引起的食慾。研究指出,喝酒會刺激食慾,所以喝酒前最好還是先吃些東西,避免在酒後暴飲暴食。(延伸閱讀:暢飲後竟胃口大開?研究說酒精搞得鬼)燕麥預防肝損傷燕麥富含膳食纖維和蛋白質,可以增加飽足感並減緩酒精帶來的影響。每一份80克左右的燕麥,就含大約10克的蛋白質和8克的膳食纖維,以及大量的鐵、維生素B6和鈣。另外,燕麥也能促進肝臟健康,多項的實驗研究都指出,燕麥可以預防酒精造成的肝損傷,並改善肝功能。香蕉防止酒精造成脫水香蕉也是適合喝酒前吃得健康小零食,比較大的香蕉,每根約含4克的膳食纖維,而且香蕉方便攜帶,喝酒前即時剝一根來吃,可以幫助延緩酒精吸收進血液中的速度。另外,香蕉含大量的鉀,可以防止喝酒造成的電解質不平衡,另外,香蕉含約75%的水分,而酒精容易造成身體脫水,所以吃香蕉可幫助身體保持水分。[embed-health-tool-bmi]鮭魚提供必須脂肪酸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是人體的必需脂肪酸,對健康有許多好處,根據研究,Omega-3脂肪酸能幫助減少酒精對人體的某些傷害,例如喝太多酒而造成的大腦發炎。另外,鮭魚的蛋白質含​​量也很高,每113克的鮭魚,含多達22克的蛋白質,能幫助減緩酒精的吸收速度。希臘優格維持飽足感喝酒前適合吃些優格,尤其是無糖的希臘優格,不僅富含蛋白質,還有適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整體而言,因為要消化優格所含的大量蛋白質,會花較多時間,所以可以減緩酒精的吸收速度,還可以幫助維持飽足感,防止酒後暴飲暴食。奇亞籽(Chia)防止細胞受損奇亞籽富含膳食纖維和蛋白質,以及重要的微量營養素,如錳、鎂、磷和鈣,而膳食纖維可以幫助延後胃排空的時間,並減緩酒精被吸收進血液的速度。此外,奇亞籽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如迷迭香酸、沒食子酸和咖啡酸,可防止細胞受損並保護肝臟。漿果類充滿維生素來抗氧化漿果類的水果,例如草莓、藍莓和黑莓(Blackberries )等,都富含膳食纖維和人體的必要養分,包括錳、維生素C和維生素K,且漿果還富含水分,可幫助減緩酒精造成的脫水現象。另外,它們也富含抗氧化劑,可保護身體細胞免受酒精的傷害。其中,尤以藍莓能有效提高肝臟中抗氧化劑的含量,防止因為身體消耗酒精而引起的氧化壓力。另有研究指出,每天吃500克草莓,16天就能增強體內的抗氧化表現。 蘆筍促進肝臟健康蘆筍除了含多種重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之外,還具有促進肝臟健康的能力,在老鼠實驗中,發現蘆筍的萃取物,改善了肝損傷的老鼠的多項肝功能指數,並增加了老鼠體內的抗氧化效果。此外,研究指出,蘆筍是富含抗氧化劑的好食材,含如阿魏酸(Ferulic acid)、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芸香苷和異鼠李素等物質,可防止因飲酒過量而引起的細胞損傷。葡萄柚含豐富膳食纖維葡萄柚屬於柑橘類的水果,含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和維生素A,另外,它也也含柚皮素(Naringenin )和柚苷(Naringin ),這2種抗氧化劑化合物在試管研究中,被認為可以預防肝損傷,以及具有促進肝臟健康的效果。另外,根據老鼠研究,發現老鼠,在喝葡萄柚汁6週後,體內增加了許多可提升肝功能和解毒功能的酵素。但要注意的是,葡萄柚可能與某些藥物產生副作用,所以在服用慢性病藥物的人,最好先和醫師確認能不能吃葡萄柚。酪梨幫助平衡電解質酪梨富含幫助心臟健康的單元不飽和脂肪,很適合喝酒前吃,因為消化脂肪的時間,比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久,這能幫助減緩血液吸收酒精的速率。另外,酪梨含大量的鉀,能幫助平衡電解質,光是半顆的酪梨,就可以滿足我們一天所需的鉀的7%。(延伸閱讀:吃酪梨竟能幫助減重又抗癌?了解酪梨的營養與好處)藜麥防止產生自由基藜麥(Quinoa)是一種全穀物,近幾年,從歐美開始流行的「藜麥熱」也吹來台灣了,許多名模女星都透過吃藜麥來幫助減肥,因為它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以及多種人體必需微量營養素,如鎂和鉀,其中,尤以鎂的含量特別高,能幫助減少因喝酒引起的電解質不平衡。另外,藜麥也富含槲皮素、阿魏酸、兒茶素和山柰酚等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它們可以減少因飲酒過量而產生的自由基。喝酒前也可以先補充B群酒吧裡面的下酒點心有很多種,給大家在喝酒聊天時配著吃,常見例如洋芋片、堅果或炸豬皮片,這時,不妨選擇堅果,因為堅果含多種維生素B群,當人體在喝酒時,會快速消耗維生素B群,所以堅果會是喝酒嘴饞時的最佳選擇。為什麼需要補充維生素B群?這是因為酒精屬於碳水化合物,而代謝酒精需要維生素B群的幫忙。當酒喝得越多,維生素B群消耗得越快,其中又以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葉酸的消耗量最大。若長期飲酒而沒有注意B群的攝取量,將會缺乏維生素B群,進而缺少合成血紅素的成分,最後有可能會出現貧血症狀。【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圖片授權:達志影像)《Hello醫師》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營養知識

釋迦熱量、功效、產季整理!鳳梨釋迦、大目釋迦營養一次看

釋迦香甜的滋味受到許多人喜愛,更曾被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選為「世界最有營養價值的食材」第2名;究竟釋迦營養成分為何?吃釋迦功效、好處有哪些?哪些族群吃釋迦須特別注意?《Hello醫師》帶您了解釋迦營養、功效,以及挑選與食用釋迦的相關注意事項。釋迦品種解析:大目釋迦、鳳梨釋迦大目釋迦(Sugar apple)一般釋迦的品種名為大目釋迦,原產於美洲西印度群島,在印度被視為藥用作物;台灣約在400年前由荷蘭人引進,因外觀形似釋迦摩尼佛的頭飾物,故稱作釋迦;在幼果階段,由於外觀長得像荔枝,因此也有番荔枝的稱號。鳳梨釋迦(Atemoya)由祕魯番荔枝與番荔枝兩種不同的品種雜交而成,除了口味香甜之外,更多了酸酸的滋味,而且果肉較大,口感較為扎實Q彈,因此被稱為鳳梨釋迦,但其實與鳳梨無關。釋迦產季大目釋迦的產季在每年7月下旬到隔年3月間,一年可採收兩次;鳳梨釋迦的產季為每年11月到隔年4月。目前台灣最大的釋迦產區在台東縣卑南鄉。根據農業部資料顯示,臺東為最大釋迦產區,約占 88% ,次為臺南、彰化等地。另外,根據台東農改場資料顯示,台東縣鳳梨釋迦面積為1450公頃,產量為1748.25至2331公噸,占全國 83.1%。釋迦熱量、營養與功效釋迦每100克的熱量介於102~104kcal,並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維生素C、鉀、鈣、磷及鎂等營養素,其營養含量與功效如下:鳳梨釋迦、大目釋迦營養成分比一比鳳梨釋迦(每100g)大目釋迦 (每100g)熱量(kcal)102104粗蛋白(g)1.52.2總碳水化合物(g)2626.6膳食纖維(g)1.72.7維生素C(mg)27.399維生素B2(mg)0.100.14葉酸(mg)17.30鉀(mg)258390鈣(mg)1518磷(mg)2646鎂(mg)2629[embed-health-tool-bmi]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釋迦3大功效維持心血管健康:釋迦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包含鈣、磷、鎂及鉀等,其中鉀離子的含量特別高。鉀離子有助於調節血壓,降低腦血管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他礦物質則可維持心臟、肌肉與神經的正常運作,改善整體健康。促進皮膚健康:維他命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維持細胞排列的緊密性,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幫助傷口癒合。促進腸胃蠕動、增加飽足感:膳食纖維可軟化糞便,促進腸道蠕動,幫助緩解便祕,另外,膳食纖維也能增加飽足感,幫助飲食控制。釋迦的藥用價值釋迦的種子、葉子及釋迦樹皮含有生物鹼,可用於治療痢疾、頭蝨等,但不可直接食用,若大量誤食可能導致非典型帕金森氏症。釋迦怎麼挑?選擇外觀圓整端正、沒有蟲害斑點或損傷痕跡的果實,顏色黃(淺)綠色最佳。釋迦怎麼吃?什麼時候熟?釋迦:果肉軟熟時才可食用。當釋迦可用雙手對半剝開,果肉呈現乳白色、綿潤的狀態,此時口感最佳;若果肉呈現透明狀且質地水水,表示熟度過高。鳳梨釋迦:果肉微軟即可食用。果籽較少,可切片或削皮切塊食用。釋迦除了直接食用外,也被研發成各式食品,此外,也可入菜當作料理食用。釋迦食用禁忌釋迦雖然營養價值豐富,但若您屬於下列3種族群,食用時須特別注意:慢性疾病病患:釋迦富含蛋白質、鉀及磷,攝取過多可能影響腎功能,建議慢性疾病病患,尤其是慢性腎臟病患,在食用前最好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高血鉀患者/高風險族群:當體內血鉀濃度過高,會導致手指麻痺、肌肉無力及心律不整,嚴重時更可能猝死,因此,高血鉀患者或正在接受治療,容易有高血鉀問題者最好避免食用。減重與糖尿病患:釋迦的甜度高,有減重需求或糖尿病患須斟酌攝取量。釋迦正確存放方式當釋迦還未完全成熟時,不可以放入冰箱冷藏,若存放冰箱會停止熟成,讓釋迦成為「啞巴果」;建議存放在攝氏10度以上的室溫環境,讓釋迦自然軟熟,另外,由於釋迦是高呼吸率的水果,因此存放時不可放入塑膠袋中。(圖片授權:達志影像)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FB:https://helloyishi.tw/uzLBu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健康飲食

鯖魚:平價、抗癌、防失智!鯖魚5大功效、營養看過來!

鯖魚是市場常見的平價魚種之一,因為四季皆有漁獲,因此經常被用來做成魚餌、醃漬罐頭。鯖魚的營養價值豐富,無論是維生素或是礦物質都遠超過其他魚種,可以說是既平價又充滿營養。究竟鯖魚的營養為何?又能人體帶來何種功效與好處?《Hello醫師》一次為你揭開鯖魚的營養身世!鯖魚有哪些營養?DHA、EPA超豐富!鯖魚又名青花魚,屬於肉食性魚類,為深海魚的1種,由於四季都有漁獲,因此也是家庭的常用魚之一。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數據指出,每100公克的鯖魚(清蒸)有235毫克的鉀、211毫克的磷、472I.U.的維生素A,以及維生素B群、維生素D等營養。此外,鯖魚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相當豐富,Omega-3含有DHA以及EPA,而每100公克的鯖魚DHA含量更是高達1781毫克,僅次魚鮪魚,是攝取DHA的好來源。(推薦閱讀:2024魚油推薦20款!功效好處、高濃度怎麼挑、何時吃詳解)鯖魚5大功效:護心、降膽固醇鯖魚不但營養價值豐富,且為人體帶來的功效也不少:護腦:鯖魚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中的DHA是人體不能合成的脂肪酸,也是神經細胞膜重要的成分之一。因此多攝取DHA有助於大腦活化,幫助腦部細胞運送營養,並讓大腦正常運作提高記憶力,也能預防記憶力衰退的問題。此外,DHA也能保護視網膜,維護視力健康。(延伸閱讀:Omega-3和DHA~補腦的營養好夥伴)調節膽固醇:鯖魚中的DHA和EPA有助於清除血管中過多的低密度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以及抗凝血的作用。同時也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有效達到保護心血管的功效,並降低動脈硬化、心臟疾病的機率。(同場加映:海鮮膽固醇排行榜出爐!蝦米、小魚乾膽固醇含量high翻天)抗癌:Omega-3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繁殖、防止身體發炎,達到抗癌的目的。幫助骨骼生長:鯖魚含有維生素D與鈣質,這2種營養素能幫助骨骼生長,預防骨質疏鬆。(延伸閱讀:吃這些就對了!老人補鈣預防骨質疏鬆)分解脂肪:維生素B2不只具有癒合傷口、保護皮膚黏膜的功能,更有負責控制新陳代謝的功能,刺激體內脂肪的分解,並快速地將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轉化為能量。值得注意的是,鯖魚含有游離組胺酸,一旦魚肉不夠新鮮時會受到細菌作用,則會轉變成組織胺。若食用到不新鮮的鯖魚時,患者會出現皮膚發冷、頭痛、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許多人經常誤以為是過敏,因此烹調鯖魚時須特別注意。[embed-health-tool-bmi](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