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魚油推薦2025最新!30大熱門品牌評比+選購重點

魚油推薦怎麼選?市面產品琳瑯滿目,價格、濃度、來源、包裝方式各有不同,讓人眼花撩亂。《Hello醫師》整理專家建議與研究,帶您掌握魚油的挑選重點與正確吃法,並精選30款熱門魚油,逐一比較售價、含量、Omega-3濃度、檢驗與國際認證,讓您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魚油! 文章目錄 魚油功效好處有哪些? 魚油推薦怎麼挑?4大挑選重點一次看! 魚油推薦什麼時候吃最好?怎麼吃? 魚油的建議攝取量多少? 魚油推薦品牌30款!價格、濃度、含量一次比較 30大魚油推薦品牌評價快速看! 大研生醫 德國頂級魚油 達摩本草 92%高濃度魚油EX 好市多 Costco 新型緩釋魚油軟膠囊 VITABOX 挪威 85% rTG 高濃度魚油 澳洲 澳佳寶 DHA濃縮深海魚油膠囊 日本三得利 魚油+芝麻明E 好市多 Costco 美國阿拉斯加野生魚油軟膠囊 德國好立善 純淨深海鮭魚油 日本 DHC 精製魚油DHA naturgy 我的黃金:比例 德國精粹80%深海魚油 配方時代 高濃度頂級魚油 FJ豐傑生醫 西班牙85%高純淨魚油 御熹堂 90%高濃度專利魚油 萊萃美 Omega-3 魚油軟膠囊 大醫生技 85%高濃度極鮮魚油膠囊 白蘭氏 深海魚油+蝦紅素 天然保健所 97%極淨魚油 營養師輕食 1000頂級超臨界魚油 娘家 極好魚油軟膠囊 達摩本草 高濃度EPA專利深海魚油 […]

探索更多心臟健康類別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心血管問題

劇烈胸痛要小心!解析主動脈剝離原因、先兆及症狀,掌握4招有效預防

近年主動脈剝離有年輕化的趨勢,如知名藝人小鬼與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皆因主動脈剝離而離世,因此年輕人也應多留意自己與身邊親友的心血管健康狀況,以免主動脈剝離找上門。 究竟主動脈剝離是什麼?除了胸痛,還有哪些症狀?《Hello醫師》將為你解釋主動脈剝離的原因與治療方法,幫助你判斷主動脈剝離前兆,把握關鍵就醫時機。 為什麼會主動脈剝離?主動脈構造及功能說明 了解什麼是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之前,得先從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說起。血液循環系統從心臟出發,收縮後將帶氧的血液行經位於胸腔的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再穿過腹腔後,分成2個支流到下肢後,就能完成血液的運輸。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動脈血管,其結構有內、中、外層構成的「三層結締組織」。在正常狀態下,主動脈內壁應保持平滑且富有彈性,才能承受血液流動撞擊的壓力。然而,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等危險因子會讓血管壁發炎,導致血管壁失去彈性而硬化,即成為所謂的「動脈粥狀硬化」,一旦斑塊破裂便很可能引發主動脈剝離或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臟病症狀。(延伸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主動脈剝離的原因 主動脈負責將血液輸送到全身維持生理機能,而主動脈剝離意即動脈內層破裂,血流會跑到中層以及外層,將主動脈撕裂成「假腔」和「真腔」2個腔室。 假腔會壓迫到真腔,讓血液無法供應至全身,造成缺血的現象,再加上假腔外圍沒有完整的結締組織,容易破裂並大出血導致休克、腦部缺血、下肢壞死。當主動脈剝離出現時,必須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每拖延1小時,死亡率便增加1%。(延伸閱讀:頭暈易疲倦恐為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前兆!職棒球星林岳平換「膜」繼續活跳跳) 劇烈胸痛是主動脈剝離的典型症狀。 主動脈剝離的先兆與症狀:出現劇烈胸痛要注意! 主動脈剝離來得急促兇猛又危險,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劇烈、有如刀割般且無法緩解的胸痛,有時疼痛感會從前胸轉移至上背、頸部、肩部。而除了胸痛外,主動脈剝離患者還可能出現下列症狀: 高血壓:有60%的病人會合併高血壓症狀。 心包膜填塞:體液聚集在心包內讓心臟無法跳動。 中風、心肌梗塞、休克:因血管剝離導致血管阻塞,導致器官缺乏血液供應而逐步喪失正常機能。(延伸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除了上述症狀,也會出現全身性合併狀況,如臉色蒼白、呼吸困難、頭暈、聲音沙啞。 主動脈剝離的8大致病因子 過去主動脈剝離多被認為好發於老年人身上,不過隨著現代人工作與飲食習慣的轉變,主動脈剝離年輕化已成趨勢。以下是主動脈剝離的8大致病因子: 高血壓 高血脂 高血糖 長期抽菸或喝酒(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生活壓力大 缺乏運動 飲食長期不均衡 先天性馬凡氏症候群(延伸閱讀:先天性心臟病症狀有哪些?先天心臟缺陷可能造成缺氧發紺) 主動脈剝離分A、B兩種,治療要先釐清 主動脈剝離患者需要做急救處置,治療可以分為內科藥物以及外科手術治療,但主動脈剝離仍有分2種類型,應先釐清再擬定治療方針: A型主動脈剝離 A型主動脈剝離為發生於升主動脈與由升主動脈延伸之剝離現象。根據臨床統計,約50~60%的主動脈剝離患者為A型剝離。 由於A型主動脈剝離所形成的假腔容易滲出大量血液,引發「心包膜填塞」使心臟停止跳動,屬於主動脈剝離中較危險的類型,應立即安排患者以外科手術搶救。醫師則依據病況來阻斷主動脈剝離的缺口,以便進行人工血管置換或修補主動脈瓣。(延伸閱讀:主動脈瓣狹窄無徵兆?了解症狀和治療) B型主動脈剝離 若主動脈剝離患者的升主動脈未有剝離現象,即屬B型主動脈剝離。B型主動脈剝離好發於長者,在無併發症的狀況下,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目的在於控制患者血壓並減緩疼痛,同時搭配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並定期追蹤主動脈的健康狀況。 然而,若B型主動脈剝離患者因產生假腔破裂導致血胸,或因壓迫降主動脈阻礙血流,而損害腸胃、肝臟、腦部或腎臟機能。便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利用套膜支架封住主動脈的裂口,讓血液不再流入裂縫。 規律運動有助預防動脈硬化與高血壓,降低主動脈剝離風險。 4方法預防主動脈剝離 要預防主動脈剝離其實不難,養成以下4大日常習慣,將讓你有效遠離主動脈剝離的威脅: 定期測量並保持血壓穩定:高血壓是主動脈剝離的主要原因,平時應養成以定期血壓計自行在家量測血壓的習慣,掌握血壓變化,以便於發現血壓異常時,能盡早就診檢查,降低罹患其它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健康飲食少油鹽:建議自己下廚,選擇高纖、少油、少糖的飲食方式,有助於保持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於健康水平。若必須外食,則應盡量避免口味過重、添加物過多或油炸的料理。 養成運動習慣:建議每日運動30分鐘,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控制體重,促進新陳代謝並增加高密度膽固醇(HDL,好膽固醇)的濃度,有益心血管健康。 遠離菸酒:香菸中的尼古丁不僅會刺激交感神經,使血壓升高,也會促使膽固醇沉積於動脈內壁,導致動脈硬化;飲酒過量則會導致血壓升高與三酸甘油脂上升,因此強烈建議飲酒應適量並即刻戒菸,保護心血管與親友的健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健康

心跳正常值多少?過快、過慢原因?教你用脈搏計算靜止心率

現代人健康意識逐漸提高,不少人都很關心自己的血壓、血脂和血糖的三高指標,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不過除了測量血壓外,心臟健康的關鍵指標還包含「心跳次數」,無論心跳太快或過慢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心頭小鹿亂撞時,不見得是偶遇天菜那樣的大好消息,那麼心跳次數應該要幾下才正常?若是發現自己心跳太快該怎麼辦?《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 心跳正常值多少?脈搏正常值範圍 心跳要幾下才屬於正常範圍?一般而言,心跳速率是以每分鐘的心跳次數(Beats per minute, Bpm)表示,而成年人處於休息狀態的心率則通常介於1分鐘60~100下(bpm)之間,也就是「靜止心率」(RHR)。 當靜止心率低於60bpm時,可能就有心跳過慢的問題,高於100bpm,則要留意是否心跳過快(心搏過速),並針對個人狀態進一步與醫師諮詢。(建議使用:心率計算機:評估靜止心率標準、計算運動目標心率) 靜止心率算法:摸脈搏15秒算一分鐘心跳 因為心率單位為每分鐘(60秒)的心跳次數,若要自行手動計算,只需要感覺自己的脈搏,計算15秒內脈搏跳動的次數,再乘上4就等於靜止心率(次/分鐘)。例如:15秒內脈搏跳動15次,即15x4= 60bpm(次/每分鐘),就屬於正常的靜止心率。 心跳過快、過慢的原因 心跳次數會受許多因素改變,例如運動會導致心跳加速、而睡覺時心跳會減緩,除了這2種常見原因外,以下狀況也可能影響心跳快慢: 自律神經失調(推薦閱讀:這些症狀竟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改善從營養著手) 攝取咖啡因 緊張 壓力大 貧血 低血壓 肺栓塞 心臟疾病(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 心臟跳很快、很慢都是心律不整 心跳與身體健康相關,而部分疾病會改變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興奮程度,導致心跳次數與節律改變,形成我們常聽到的「心律不整」。心律不整只是一個統稱,心跳太快、心跳太慢或是心跳不規則收縮都屬於心律不整的一種。 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眾多,電解質代謝異常、藥物、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都是心律不整的因素之一。當你有心律不整時,也可能出現下列症狀: 心悸(延伸閱讀:什麼是心悸?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胸悶 胸痛 頭暈 呼吸很喘 呼吸困難 低血壓 全身無力 心律不整包括心房顫動、心室頻脈、竇房結病變症候群、房室傳導阻礙等不同表現方式,其中又以心室頻脈以及心房顫動特別危險。 據耕莘醫院的統計顯示,近90%因心律不整病患因上述2種症狀造成猝死,因此若發現自己有上述症狀,應盡快就診檢查並嚴加注意心率變化,遵照醫囑調整生活型態以降低死亡風險。(延伸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心率正常值測量2方法 以下提供2種方式測量自己的脈搏和心率: 量橈動脈脈搏:伸出食指和中指,找到另一隻手大拇指側下方的手腕部分,輕壓該處感受脈搏跳動。 找出頸動脈的脈搏:伸出食指和中指,擺在脖子的側邊肌肉凹陷柔軟處,感受頸動脈跳動。 測量靜止心率的時機 靜止心率指的是人在安靜休息時的每分鐘心跳次數,最佳的測量時間是在早上睡醒、還沒下床的時候;花個15秒鐘,算算看自己的靜止心率吧,懶得換算乘以4的話只要記住,15秒內心跳低於15下或高於25下,就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其他因素,導致心跳偏快或偏慢。 心跳愈慢愈健康? 靜止心率過高或過低都可能是健康警訊,不過一般來說,較低的靜止心率代表心臟足夠健康且強壯,僅需跳動一定次數就能夠充分供應全身血液,心肌梗塞發作的機率也較低。研究也顯示,較高的心率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根據女性健康研究協會(WHI)的報告指出,較低的靜止心率能夠保護心臟、降低心肌梗塞(心臟病發)的機率。 建議民眾一定要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除了能改善三高的狀況和心血管健康,持續運動一段時間後,會發現靜止心率也神奇的下降了。 心跳過快、過慢如何改善? 較低的心率一般代表心血管狀況較健康,透過下列方式能夠幫助改善心率問題: 保持生活作息正常:獲得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可幫助保持情緒穩定,促進心血管健康。 適當補充鎂和鉀:平日飲食中可攝取富含鎂與鉀的食物,以便平衡鈣的作用,達到減緩心跳,預防心搏過速發作的效果。(延伸閱讀:鎂的功效與作用:9種食物高鎂又健康) 適度的運動:運動不僅能增強心肺功能,還有助提升體內高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好膽固醇)水平,降低動脈粥狀硬化與冠心病風險。(延伸閱讀:達到目標心率運動!變強必知的鍛鍊法) 養成量血壓習慣:自我量測血壓或脈搏可幫助我們監控並記錄自己的心臟健康狀況,同時也便於如心跳或血壓出現異狀時,及早就診接受醫師的專業診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下肢腫脹小心深層靜脈栓塞!靜脈血栓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搞懂

上班族經常因公務忙碌而久坐,但長時間坐著不動的話,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嚴重的話還可能會造成血栓!有案例顯示,長期久坐或服用避孕藥物,導致下肢逐漸腫脹、凹陷性水腫甚至皮膚潰爛的狀況,可能是深層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簡稱DVT)。 究竟深層靜脈血栓是什麼,對身體又有哪些影響和危害?就讓現任吳慶南內科診所所長(曾為台大醫院、和平醫院內科主任,並為少數具心臟內科專業的醫師)為讀者進一步說明深層靜脈血栓的原因、預防和治療方式。 深層靜脈栓塞是什麼? 吳慶南醫師表示,當體內的一條或多條深層靜脈,形成血凝塊或血栓時,就會造成深層靜脈栓塞。這種症狀可能發生在手臂、腿部或其他部位;而多數人則好發於腿部,導致下肢疼痛或腫脹,或也可能不會產生任何症狀。(延伸閱讀:什麼是女僕膝?膝蓋滑囊腫脹發炎所致) 然而,吳慶南醫師指出:「需特別注意的是,深層靜脈栓塞並不只影響腿部,靜脈中的血液凝塊可能會破碎,並順著血液流動進入肺部,進而阻塞肺部血流造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情況嚴重者即可能危及生命。」深層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統稱為靜脈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亦是血栓發生時最常討論到的病症之一。 下肢靜脈栓塞症狀 部分深層靜脈血栓患者並不會有任何不適,有些則可能會出現下列症狀: 單腿腫脹,較少雙腿一起腫脹 通常從小腿開始,感覺像抽筋或呈痠痛的疼痛感 腿部皮膚變色或轉為紅色 腿部有熱熱的感覺 深層靜脈血栓患者的腿部可能出現痠脹與熱痛感。 下肢靜脈栓塞何時該就診? 當發現自己出現以上疑似深層靜脈栓塞的症狀,千萬不要輕忽,應盡早前往醫院檢查。尤其當因肺栓塞而出現嚴重不適時,則務必需立即就醫。而肺栓塞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下: 突然呼吸急促 深呼吸或咳嗽時,感覺胸痛或更不舒服 感覺頭痛、頭暈或昏厥 脈搏加快 咳血 深層靜脈血栓的原因和高危險群 根據 Virchow triad(Virchow氏三合症),導致深層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可分為以下3大機制: 血管受傷 血液滯流 血液高凝狀態 吳慶南醫師指出,依據2020年最新之「歐洲心臟學會ESC指引」,罹患深層靜脈血栓的風險等級可再分級為以下3種: 1. 高度風險 下肢骨折 心臟衰竭或心房顫動而住院(頭3個月內)(推薦閱讀:心房顫動合併中風風險評估) 髖或膝關節置換手術 重大創傷 心肌梗塞(頭3個月內) 曾患深層靜脈血栓者 脊椎受傷 2. 中度風險 化療 鬱血性心臟衰竭或呼吸衰竭 口服避孕藥 荷爾蒙替代療法 感染:特別是肺炎、泌尿道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 發炎性腸道疾病 癌症(好發於轉移性癌症) 血栓形成體質(Thrombophilia):如遺傳性血栓體質 3. 低度風險 臥床:達3天以上 久坐:如飛機經濟艙症候群、坐車或辦公 糖尿病、高血壓 年紀大 肥胖 懷孕 靜脈曲張(延伸閱讀:靜脈曲張手術) 深層靜脈栓塞的併發症 肺栓塞:在有症狀的靜脈血栓栓塞(VTE)中肺栓塞占1/3。一旦患有肺栓塞,死亡率非常高,比急性冠心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死亡率還高。 栓塞後症候群(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指深層靜脈血栓(DVT)後因長期合併症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包括患側腿有痛、癢、腫、沉重感、靜脈曲張,皮膚有褐或紅變色,甚至潰瘍。 如何知道自己有深層靜脈血栓? 醫師可以藉由問診與理學檢查,觀察患部有無腫脹、變色或壓痛的狀況。此外,醫師還可能會使用以下方式做進一步的診斷: 超音波:超音波可以穿透組織,反射回來後經過機器運算呈現出影像,以判斷栓塞位置。但因新形成的血栓較軟,在超音波下不易被察覺。所以深層靜脈血栓的診斷特別必須使用壓迫超音波(Compression ultrasound)法。在正常情況下,靜脈經輕壓會扁掉,但如果有血栓存在則靜脈將不會被壓扁。 […]


其他心血管問題

腳麻、發冷別輕忽!周邊動脈阻塞疾病7大危險因子、成因與預防

秋冬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除了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容易引發猝死的冠狀動脈心臟病之外,另一個無形殺手則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因初期常無症狀或只是腳麻、冷或間接性跛行,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有研究顯示,周邊動脈阻塞病患即使沒有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致死率也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近似;《Hello醫師》帶您了解,究竟何謂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其症狀、危險因子及預防方式為何? 什麼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主要表現,與冠狀動脈疾病及腦血管疾病一樣,更是造成50歲以上患者死亡及行動不便的主因;隨著年齡增加,其盛行率也隨之增高。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衛教資訊指出,台灣盛行率高達15.6~32%。 所謂周邊動脈疾病,指的是發生於冠狀動脈、腦部動脈與主動脈弓以外動脈的血液循環問題。一般而言,周邊動脈疾病引起的組織缺血多好發於下肢,常見的症狀為缺血性疼痛,尤其是小腿肚附近;最常抱怨的症狀包括:下肢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和休息疼痛(restpain)、痙攣或冰冷。。 由於飲食西化,偏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選擇不僅讓營養失衡,加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 使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發生率快速攀升。(延伸閱讀:高血壓心臟病:血壓標準、診斷、治療、預防) 動脈阻塞成因為何? 一般而言,周邊動脈阻塞的原因多來自於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也就是脂肪班塊在血管中堆積,使血管變得狹窄或甚至堵塞的症狀,它不僅會造成周邊動脈阻塞,也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主因。 在少數情況下,患者也可能因為血管發炎、四肢受傷、韌帶或肌肉結構異常,甚至暴露於輻射而導致。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症狀 許多周邊動脈的輕症患者鮮少出現任何症狀,而有症狀患者則常會出現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的狀況;由於周邊動脈阻塞經常發生在下肢,患者在走路或運動時,可能會因為下肢動脈阻塞而出現疼痛,但這種暫時性的症狀通常會在患者休息幾分鐘後,即獲得改善,不過如果周邊動脈阻塞症狀加劇,患者甚至連在休息、睡覺的時候,也會出現疼痛的情形。 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還包含: 腿麻、虛弱無力 腳趾、腳掌、腿部有持續不斷的痠痛 腿部皮膚顏色改變 單側腿(腳)變得冰冷 勃起功能障礙 腿部或腳掌感受不到脈搏 腿部皮膚看起來有光澤 腳趾甲生長緩慢 腿(腳)毛脫落或生長緩慢 周邊動脈阻塞患者可能有腳痛、腳麻或發冷的症狀。 周邊動脈疾病的分級 臨床上,可以下列4種分級區分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表現: 無症狀患者:患者基本無症狀,經檢查可能發現有四肢容易發冷、周邊動脈脈搏漸弱或出現雜音。 間歇性跛行 輕度跛行:步行200步後,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 中度~重度跛行:步行不到200步,即有間歇性跛行。 休息疼痛:休息或者睡覺的時候,也能感覺疼痛。 潰瘍或壞疽 周邊動脈阻塞患者何時應求醫? 當你感覺腿(腳)有麻痺、疼痛的感覺,便可考慮就醫。除非你剛剛翹著二郎腿或盤腿過久,否則請勿當作是上了年紀自然會有的腿部退化現象,而延遲治療時機。另外,即便沒有症狀出現,以下患者也應該就醫檢查: 65歲以上 5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或吸菸者 高風險族群(肥胖、高血壓等等)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7大危險因子 基本上,引發周邊動脈堵塞的危險因子與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的原因同質性十分相似: 高膽固醇 高血壓 家族史(周邊動脈阻塞、中風、心臟病) 抽菸 糖尿病(Diabetes) 年紀大(超過50歲者風險較高) 同半胱胺酸過高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4大高風險併發症 嚴重肢體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因動脈阻塞情形變嚴重,轉變成慢性的肢體缺血狀況,患者可能因肢體受傷或感染的原因出現壞疽,嚴重甚至需要截肢保命。 急性肢體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因血栓、栓塞或是外傷導致血管完全堵塞的急性症狀,通常發生在下肢,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需要立即接受治療。在臨床表現上,有6個P可以代表:疼痛(Pain)、麻木(Paralysis)、感覺異常(Parethesia)、脈搏消失(Pulselessness)、皮膚蒼白(Pallor)及肢體冰冷(Perishing with cold) 中風或心肌梗塞:有周邊動脈阻塞的人,可能在冠狀動脈、頸動脈也有脂肪班塊堆積的狀況,一旦破裂便可能引發中風或是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的急性症狀。 嚴重感染:若腳上有久未癒合的瘡或潰瘍,可能會發生進一步感染,使細菌傳播到患者的肌肉、骨頭或血液當中。(延伸閱讀: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如何診斷? 通常醫師會請病人自述症狀後,再透過理學檢查,了解患者患部有無脈搏減弱、血流雜音、血壓降低、不正常的皮膚顏色、皮膚冰冷等症狀。其他進一步的檢查方法還包含: 踝肱指數(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 ABI or ABPI):也稱為上下肢血壓比,是檢查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常用方法。醫師會量測患者踝部與手臂的血壓,如果踝部血壓較低,代表患者可能有周邊動脈阻塞的問題。(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都卜勒超音波(Doppler ultrasound):又稱為彩色超音波,可以將動脈阻塞處以影像呈現。 血管攝影:其實就是常聽到的心導管,但它也能用於檢查心臟以外的部位。通常將導管從患者的股動脈處放入,移動至要檢查的部位並注射顯影劑,搭配X光觀看血管有無堵塞的狀況。 抽血檢查:檢測患者的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指數是否過高。(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治療方法 改善患者不適以及阻止動脈粥狀硬化惡化是治療的2大重點。根據患者的周邊動脈堵塞嚴重情況,醫師會考慮以運動訓練、藥物或手術進行治療。 運動訓練 症狀較為輕微的患者,醫師可能會建議透過運動訓練的方式,改善動脈血液流動以及間歇性跛行的狀況。這個運動計畫可能會在醫院執行或自行訓練,請跟醫師討論。 […]


心臟病

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供血器官,一有異狀往往會造成患者出現明顯不適,因此能察覺心臟的異常徵兆的常識就相當重要。在眾多症狀中,疼痛往往是讓人最擔憂與害怕的,尤其當心臟或胸口出現疼痛感時該怎麼辦?胸口痛應該就醫嗎?《Hello醫師》將帶你了解狹心症(心絞痛)的症狀、診斷、治療方式。 什麼是狹心症? 狹心症也可以稱作心絞痛(Angina),指的是患者因心臟冠狀動脈堵塞,造成心肌接收血液量減少,而引起的胸痛症狀。因此,狹心症往往發生在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患者身上。 狹心症的症狀 胸痛是患者最常會感覺到的症狀之一,但光憑個人感覺似乎又過於抽象。多數狹心症患者表示,他們的胸口就像被人緊緊地擰住,或有重物壓在上面般,讓他們喘不過氣來,或許可作為識別時的情境參照。除此之外,狹心症患者還可能有以下症狀: 噁心、嘔吐 呼吸困難、急促 疲累 頭暈 出汗 需特別注意的是,因為女性的冠狀動脈微血管易有堵塞狀況,因此症狀不見得如多數男性有明顯的胸痛徵兆,但女性狹心症患者更可能出現的是以下非典型症狀: 下巴、背部、手臂、頸部疼痛 腹痛 如針刺般的疼痛 呼吸困難、急促 噁心、嘔吐 消化不良 異常疲勞 (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狹心症的種類 根據心絞痛的不同表現,可以將其分為以下3種類型: 穩定型心絞痛 當從事運動或體育訓練時,因為心臟需要更多氧氣,當動脈狹窄時容易限制血流,便可能會引發穩定型心絞痛。有些人可能在平時沒有胸痛問題,但只要一爬樓梯或跑步就容易發生心絞痛,便是此原因。另外,情緒壓力、吸菸、吃大餐或天氣寒冷,也可能引發穩定型心絞痛發生。以下為穩定型心絞痛的特徵: 持續時間短(可能少於5分鐘)。 稍事休息或使用心絞痛藥物後,便可緩解症狀。 較能預測何時發生,而且跟之前心絞痛的症狀類似。 不穩定型心絞痛 不穩定型心絞痛則因動脈中的脂肪斑塊破裂,進而產生血液凝塊或血栓後,因此讓血管管徑變得非常狹小,造成明顯的心絞痛症狀。此類型比穩定型心絞痛更危險,如果血流減少的狀況遲遲沒有獲得改善,血管完全堵塞就會惡化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以下為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特徵: 休息時也會發作 無法透過休息或心絞痛藥物緩解,且會逐漸惡化 持續時間和強度通常比穩定型心絞痛還要久(可能超過30分鐘) 無法預測 變異型心絞痛 變異型心絞痛是1種由冠狀動脈痙攣,造成血液流量下降,所引起的心絞痛。因此也可稱為痙攣型心絞痛。此種症狀相當罕見,可能引發的原因包含冷天氣、吸菸、壓力、血管收縮藥物、吸食毒品等造成。以下為變異型心絞痛的特徵: 症狀較嚴重。 通常在休息時發作。 可透過心絞痛藥物緩解。 發作時間有規律可循,一般常在清晨或夜裡發作。 心絞痛何時該就診? 有胸痛合併以上症狀,也並非代表你一定有冠心病,仍需透過醫師檢查後,才能確定。若你經常性發生胸痛,則建議應至醫院檢查。若胸痛經常持續好幾分鐘,即便你已經休息或服用心絞痛藥物,但狀況仍未好轉,請立即就醫,這很有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 心悸與心絞痛的差異 許多人經常使用「心悸」來形容胸口或心臟不舒服的感覺,不過心悸其實主要指的是心臟跳動頻率或強度發生變化,以致於患者出現不適或有心臟「砰砰跳」的感覺;而心絞痛則是指心臟有明確的疼痛感出現。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心悸也可能合併心絞痛發作,因此建議只要感覺心臟不適,應盡快就醫接受醫師的專業診斷。 狹心症的危險因子 我們已經知道了狹心症的主因來自動脈狹窄,因此任何會提高血管脂肪堆積或造成血管損傷的行為,都將提高心絞痛的發生機率,例如: 膽固醇過高 三酸甘油酯過高 高血壓 抽菸 糖尿病(Diabetes) 55歲以上女性 45歲以上男性 心臟病家族史 缺乏運動 肥胖 壓力 狹心症的診斷方法 除了口頭問診外,醫師會透過以下方式檢查患者是否有狹心症,並區分其類型,以做出適當的醫療處置。檢查方式有以下幾種: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運動心電圖(Stress test)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胸部X光 心導管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 核磁共振檢查(Crdiac MRI) (點此了解更多心臟檢查項目) 狹心症的治療方法 心絞痛的治療方式很多,根據病況的嚴重性,可能會使用藥物或手術進行治療。以最常見穩定型心絞痛而言,患者應採坐姿休息,並將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片含於舌下,如果狀況沒有好轉,請於5分鐘後再服用另1片,假如第2片服下5分鐘後疼痛仍然持續,請立即就醫。其他的治療方式如下: 藥物治療 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或Clopidogrel,可幫助血液不容易凝結,降低血栓發生率。 降膽固醇藥物:例如史他汀(Statin),透過阻斷身體產生膽固醇所需的物質,降低膽固醇濃度並減輕血管斑塊堵塞狀況。 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s)、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ACEI)、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以下簡稱CCB)。如果患者不能使用乙型阻斷劑和CCB,則可能會使用Ranolazine作為替代。 手術治療 對於採取藥物治療或生活型態改變效果不佳的患者,醫師可能會採用手術進行治療: […]


瓣膜性心臟病

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臟瓣膜說明、常見疑問一次看

說到心臟瓣膜的問題,最先映入你腦海當中的,是否為「二尖瓣脫垂」或是「瓣膜閉鎖不全」呢?然而,到底這些名詞代表了什麼意思?就讓《Hello醫師》來為你解答吧! 心臟瓣膜脫垂定義 所謂的瓣膜脫垂指的是瓣葉過長、鬆弛的狀況。大部分人常聽到的瓣膜脫垂,通常都是指二尖瓣脫垂(Mitral valve prolapse),當患者的心臟收縮時,二尖瓣(僧帽瓣)會關閉,但其瓣葉會向左心房凸起。 二尖瓣脫垂的發生機率不低,約5%人口有此問題,女性的發生率較男性高出2倍,多數為遺傳所致,如: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愛伯斯坦氏異常(Ebstein's Anomaly)等,其它有些則是後天心臟疾病所造成。 心臟瓣膜脫垂常導致心臟瓣膜閉鎖不全,但瓣膜閉鎖不全並不一定皆由瓣膜脫垂引起。當然,最常見的二尖瓣閉鎖不全是由二尖瓣脫垂所致,在美國盛行率高達50%。其中二尖瓣的類黏液性變性(Myxomatous degeneration)是主因。另外缺血性心臟病及風溼性心臟病在某些國家也常導致二尖瓣閉鎖不全。(推薦閱讀:不是公主病!林依晨、大S也有「二尖瓣脫垂」!二尖瓣脫垂症狀、治療與預防) 另外,急性的二尖瓣閉鎖不全則常由心內膜炎及腱索斷裂(Rupture of Chordae Tendineae)所引起。所以瓣膜脫垂並不全然等於瓣膜閉鎖不全。 事實上,多數瓣膜脫垂患者皆屬輕症,他們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有瓣膜脫垂的問題,也不會察覺任何不適,但有些人可能會隨年紀增長,使得瓣膜脫垂的情形加重,而出現瓣膜閉鎖不全,不過嚴重閉鎖不全的患者則相當少見。 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臟瓣膜說明、常見疑問一次看 你可能會好奇,有二尖瓣脫垂,是不是也應該有三尖瓣脫垂(Tricuspid valve prolaspse)或其它瓣膜脫垂?沒錯,只是其它瓣膜脫垂的狀況較為罕見,當中有不少患者屬於複合瓣膜脫垂(Combined valve prolapse),也就是有2個以上的瓣膜脫垂。 雖然複合瓣膜脫垂不常見,但是多發性(Multiple)或混和型(Mixed)瓣膜疾病,如二尖瓣閉鎖不全合併三尖瓣閉鎖不全(不一定有脫垂)也不少見。 心臟瓣膜閉鎖不全定義 顧名思義,瓣膜閉鎖不全就是指瓣膜在關上時,無法完全蓋緊,而這並非是由脫垂所引起的,舉例來說,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心內膜炎(Endocarditis)這些心臟感染症狀會傷害瓣膜組織,或曾發生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者,他們的心肌組織與瓣膜皆可能受到損害。 此外,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會導致心臟腔室擴大,也會讓原本密合的瓣膜出現縫隙,進而使血液逆流。白話來說,瓣膜閉鎖不全可以等同於「瓣膜沒有關緊導致血液逆流」,逆流的情況輕重,決定了閉鎖不全的治療方式。(延伸閱讀:頭暈易疲倦恐為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前兆!職棒球星林岳平換「膜」繼續活跳跳) 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臟瓣膜說明、常見疑問一次看 若患者有輕度血液逆流,但身體沒有異狀,可能只會持續追蹤觀察;但若已出現不適症狀,醫師就會視患者情況選擇縫補或置換瓣膜的方式,讓瓣膜能夠重新閉合。 總結 瓣膜脫垂的患者不一定會有血液逆流(閉鎖不全)的狀況,但脫垂可能會惡化演變為閉鎖不全,這也是為什麼會常常看到「瓣膜脫垂合併閉鎖不全」的原因。 了解兩者的差異後,我們該如何面對或預防這些症狀發生呢?其實不外乎就是運動、健康飲食、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戒菸、少喝酒等等,健康的生活型態可幫助降低因後天環境因素所導致瓣膜疾病的風險。 另外也別忘了定期檢查,尤其是已知自己有先天心臟缺陷,或其他遺傳疾病的人,更要透過檢查來預防可能發生的心臟問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冠狀動脈疾病

心肌梗塞症狀男女有別!女性小心胃痛、冒冷汗、疲勞

說到心臟病(Heart disease),多數人可能會連想到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與明顯的胸痛,但你知道女性心肌梗塞在前兆的表現上,其實有許多非典型的症狀。這些非典型症狀種類很多,有些症狀非常輕微,因此往往不易讓人聯想到與心臟病有關而被忽略。 《Hello醫師》為你介紹心肌梗塞的原因、症狀,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與心臟病的方法。 心肌梗塞原因 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簡稱冠心病)的急性症狀,當患者的冠狀動脈因為脂肪斑塊過度堆積,或破裂形成血栓堵住血管。血液就會無法流向心臟,導致心肌梗塞,因此也稱為缺血性心臟病。 女性心肌梗塞症狀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心肌梗塞是「血管完全堵塞」而引發的症狀,而在完全堵塞前,患者可能就會有胸悶或胸痛等,這類心肌梗塞的前兆。(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症狀、前兆、原因、預防、急救) 在多數情況下,患者感覺胸悶時,血管通常還未完全堵塞,但如果胸口疼痛感明顯的話,則可能較為情況已相當嚴重。不過,也有一部分心肌梗塞患者是沒有任何症狀的。 另外,女性患者還可能感覺到下列不適症狀: 1. 胸悶、胸痛 這是心臟病發作最常見的症狀,不過女性出現胸痛或不適的情形,可能與男性不同。(推薦閱讀:劇烈胸痛、猝死主動脈剝離成殺手!主動脈剝離症狀原因完整看) 在女性身上,此症狀可能導致腫脹感或壓迫感,而疼痛不僅位於左側,也可能發生在胸部的任何位置。 2. 呼吸急促、困難 如果你在沒有任何明顯原因(運動、勞動)的情況下,出現呼吸困難,這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另外,患者也可能在活動後或躺下時,呼吸急促、困難的症狀加劇。有些時候症狀會在患者起身後稍微緩解一些。 不僅如此,患者也可能冒冷汗、胸痛等其他症狀與呼吸急促一同發生,感覺自己的呼吸狀況好像剛跑完馬拉松一般,即便什麼事也沒做。 3. 異常疲勞 心臟病發作的女性,可能會因強烈的疲勞而感到不堪負荷,即使她們並沒有經常活動。不過這種疲勞感常常工作、操持家務而被忽略或被視為正常現象。為避免這種狀況,建議可以下方式判斷: 做完平時就會從事的運動後,感覺異常疲勞。 感覺胸部異常沉重。 進行簡單的活動(上廁所、購物)就會覺得特別累。 雖然疲憊,但卻無法好好入睡。 4. 出汗(冒冷汗) 這種症狀不同於我們在運動時或暴露於高溫環境下所產生的汗水,比較像是因為壓力而產生的冷汗。患者可能會突然間冒冷汗、或是在呼吸困難或急促的時候冒汗。 5. 其他部位疼痛 女性發生胸痛比例比男性少,取而代之的是手臂、背部、頸部、下巴或胃部這些部位,可能會有疼痛的現象(這不代表男性就不會有這些症狀)。疼痛感可能循序漸進或突然爆發,且可能由胸口蔓延到其他部位。如果發作時患者正在睡覺,可能會因此痛醒。 心臟病專家建議,當腰部以上的任何身體部位,出現莫名症狀時,應立即告知醫師或專業醫療人員。舉例來說,胃痛就經常被誤認為是由胃潰瘍(Stomach ulcer)、胃灼熱(Heartburn)或流感所引起,而非心臟病發作的警訊。 除了以上所提之症狀,女性患者還可能有消化不良、頭暈、頭痛等不適。 女性如何防範心臟病? 隨著女性逐漸邁入更年期,保護血管的雌激素分泌量便會漸漸下降,心臟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升高,因此更年期女性應特別關注自己的心臟健康,但要從哪裡下手呢?(推薦閱讀:女人更年期後要小「心」!了解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首先,定期健康檢查可幫助你了解身體的大概狀況,若你發現自己血脂過高,便需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其它跡象。若家庭成員有心臟病,也應密切注意心臟健康,因心臟病也可能透過家族遺傳。透過這些指標,你可以對自己的心臟健康做簡易的判斷,若自己屬於高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自己有沒有出現疑似心臟病的症狀,一旦發現,請盡早檢查。(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脂肪斑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並堵塞你的冠狀動脈,為了你的心臟健康,建議維持戒菸、規律運動、少喝酒、低膽固醇飲食的生活型態,以降低心臟病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瓣膜性心臟病

無症狀卻致死率高?了解主動脈瓣狹窄9大風險因子、症狀和治療方式

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簡稱AHA)資料顯示,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valve stenosis)是一種普遍且嚴重的瓣膜問題,其風險族群並不侷限於老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先天心臟缺陷與瓣膜鈣化也都可能是因素之一。《Hello醫師》帶您了解何謂主動脈瓣狹窄?9大風險因子為何?以及其症狀與治療方式。 什麼是主動脈瓣狹窄? 主動脈瓣為人體4大心臟瓣膜之一,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所承受的血流壓力與強度也是所有瓣膜裡最大的,因為要送到身體各處的含氧血,皆得透過主動脈輸送。 所謂的主動脈瓣狹窄,指的正是心臟的主動脈瓣(Aortic valve)變窄或阻塞。變窄的瓣膜會阻礙血液的流動,限制了心臟每次泵送出的血液量,導致心臟必須更加費力,才能彌補缺少的部分。一旦時間久了,或是狹窄狀況變得更加嚴重,患者便可能出現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或其他心臟問題。(延伸閱讀: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竟是心臟無力!心臟衰竭7大前兆愛注意) 主動脈瓣狹窄成因 先天心臟缺陷 正常的主動脈瓣應該由3片瓣葉構成,若主動脈瓣只有2片(Bicuspid),甚至極少數人只有1片(Unicuspid)或是4片(Quadricuspid),都屬於先天心臟缺陷;當患者年紀小時,可能不會出現不良反應,但隨著年齡增長至成年後,主動脈瓣出現閉鎖不全、狹窄的風險就會增加。 主動脈瓣鈣化 在先進國家,隨年齡增加的主動脈瓣鈣化,是造成主動脈狹窄最主要的原因;在65-70歲族群中,約佔50%以上。 所謂「鈣化」,指的就是鈣質的堆積,人體的骨頭和血液中都含有鈣質,因此血液在體內流動的過程中,也會將鈣質帶到各個器官和血管。一般來說,年紀愈大,除了血管內的沉積鈣質變多,堆積瓣膜上的鈣質也會增加,這也是為什麼主動脈瓣鈣化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堆積在主動脈瓣的鈣質愈多,會讓瓣膜變硬,最終變得狹窄。 除了老化外,有瓣膜缺陷(瓣葉較少)或是粥狀動脈硬化,也會比一般人有更高機率發生主動脈瓣狹窄。 風濕熱 在已開發國家,風溼熱引起的主動脈狹窄已逐年下降至低於10%;由鏈球菌咽喉炎所引發的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可能傷害主動脈瓣並留下疤痕;這些疤痕組織不僅可能讓主動脈瓣變得狹窄,其粗糙的表面更易於鈣質的堆積,提高瓣膜鈣化風險。 主動脈瓣狹窄症狀 主動脈瓣狹窄初期可能無症狀,潛伏期甚至能持續數年;即使是輕度到中度的主動脈狹窄,一般也可能沒有症狀,所以主動脈狹窄患者千萬不要以為沒症狀就沒關係;特別是當出現症狀時,病症常已到了嚴重的地步,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主動脈瓣狹窄的3大主要症狀是意識喪失(Loss of consciousness)、心絞痛及胸悶,其中包括活動時胸悶、心臟衰竭時的躺平胸悶,或半夜胸悶及腳腫等症狀。 主要症狀包含如下: 胸痛(心絞痛):主動脈狹窄一旦合併心絞痛症狀,如沒有接受置換手術,5年內死亡率高達50%。主動脈狹窄導致左心室必須更加費力,久而久之左心室肥厚(Hypertrophy),進而導致左心室應變勞損(Ventricular strain),心電圖顯現ST段下降(ST segment depression)及倒T波,此時表示已有心內膜下局部缺血(Subendocardial ischemia)。 活動時,胸口感覺有重物壓迫。 呼吸困難、急促(尤其在運動時) 疲勞(運動後更明顯) 心悸 兒童患者的食慾不振、體重不足。 下肢腫脹(主動脈瓣引發心臟衰竭造成) 心雜音 昏厥(Syncope )或暈倒(Fainting):主動脈狹窄一旦合併有昏厥症狀,如沒有接受置換手術則3年內死亡率高達50%。為了避免主動脈狹窄引起昏厥的風險,若在使用會導致周邊血管擴張的藥物,如硝酸甘油(Nnitroglycerin)、硝酸鹽(Nitrates), ACE inhibitors,  Terazosin (Hytrin)和Hydralazine等,必須特別注意可能導致低血壓及昏厥的風險。 什麼時候應該就醫? 當發現有上述症狀時,建議應即就醫進行相關檢查,特別是心臟病高風險族群,早期診斷,可以降低主動脈瓣狹窄引起其他併發症的風險。(推薦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形成主動脈瓣狹窄的9大風險因子 如果符合下列情況,罹患主動脈班狹窄的風險將提高: 老人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風濕性心臟病(Reumatic heart disease) 胸部曾接受過放射治療 糖尿病(Diabetes) 高膽固醇(推薦閱讀:沒症狀才要怕!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肥胖、抽菸者快驗血脂,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高血壓(Hypertension) 慢性腎病 主動脈瓣狹窄併發症 心臟衰竭:主動脈狹窄引起的心臟衰竭是合併左心室肥厚及纖維化,所以兼具收縮功能障礙(Systolic dysfunction,即射出分率EF降低)及舒張功能障礙(Diastolic dysfunction,即左心室充盈壓力 Filling pressure上升)。主動脈狹窄一旦合併心臟衰竭,預後非常不好,如沒有接受置換手術則2內死亡率高達50%。 中風 心臟感染(例如:心內膜炎) 心律不整(Arrhythmia) 血栓 出血 主動脈瓣狹窄的診斷方法 有的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可能只有體力下降,但並未出現其他明顯症狀,因此進行確實透徹的診斷和檢查非常重要。 按照美國梅約醫學院(Mayo Medical School)的研究,醫師或心臟病專家會先檢測病人的心雜音,再以經胸壁心臟超音波(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簡稱TTE)進一步檢測脈瓣狀態、鈣化程度,以及左心室的運作狀況,也是評估主動脈狹窄最佳非侵入性的檢查方式之一。(推薦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依病人病症不同,醫師可能也會考慮其他診斷方法如下: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 ECG、EKG):可見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應變勞損,也可能影響心臟內電傳導系統,特別是左支傳導阻滯(LBBB)。 心臟電腦斷層造影(Cardiac […]


瓣膜性心臟病

心臟瓣膜手術:瓣膜修補與置換、手術類型與費用

心臟共有4個瓣膜,而心臟瓣膜就像閥門一樣,控制血液在心臟內的單向流動。如果瓣膜沒有關緊,可能導致血液逆流,引起血栓等其他併發症。 一般來說,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和先天心臟缺陷是引起瓣膜性心臟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的主要原因,患者可能因為缺少瓣葉、瓣膜脫垂,而造成瓣膜閉鎖不全,或是因為鈣化造成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stenosis)等。 通常在醫療落後地區,風濕熱是引起瓣膜性心臟病的主因,特別是二尖瓣狹窄(Mitral stenosis)或二尖瓣閉鎖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而醫療開發國家則以瓣膜退化及鈣化為大宗,特別是主動脈狹窄(Aortic stenosis)、主動脈閉鎖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或二尖瓣閉鎖不全。 根據患者的瓣膜狀況,醫師會選擇修補或置換瓣膜的手術,改善瓣膜問題。 瓣膜修補 在瓣膜能夠修復的狀況下,醫師通常會盡量保留患者自身的瓣膜,因為置換人工瓣膜不僅要價不斐,耐久度也不比原有的瓣膜,若選擇機械瓣膜則會面臨血栓問題,必須定時服用抗凝血藥物。 修補瓣膜的方法很多,視瓣膜的問題而定,包括填補破洞、分開黏合在一起的瓣葉、去除部分組織,讓瓣膜能完全正常開闔、縫合瓣膜底部或加裝瓣膜環,以增加瓣膜穩定性等等。(延伸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瓣膜置換 如果患者的瓣膜已經確定無法修補,則醫師就會考慮以人工瓣膜替換患者自己的心臟瓣膜。在人工瓣膜的選擇上,主要分為以下2種: 機械瓣膜:最早出現的人工瓣膜,由金屬、陶瓷或塑膠製成。使用期長和費用便宜是它的優點,但是使用機械瓣膜需要終生使用抗凝血劑,以減少血塊產生,避免血栓,因此較適合餘命較長的年輕人。病人患有心房顫動本來就應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則剛好適用機械瓣膜並同時使用抗凝血劑。 生物瓣膜:大多由牛、豬的組織製造而成,比起機械瓣膜更容易被人體適應,因此也不容易產生血塊。當然,可以接受人類的心臟瓣膜移植更好,但絕大多數仍以動物組織製品為主。生物瓣膜價格昂貴且較不耐用,不過血栓機率較低,適合老人或有其他重大疾病的病患使用,而且使用者只需要在術後約3個月的短期服用抗凝血藥即可,另外也適合有懷孕計畫的人,因為服用抗凝血藥對懷孕和胎兒有不良影響。 心臟瓣膜手術類型 在瓣膜手術的修補上,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是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然而,心臟瓣膜其實也可以透過導管置換瓣膜,或是進行特定的修補方法,以下為各類心臟瓣膜的手術介紹。 傳統手術 傳統手術也稱開心手術(開胸手術),透過將患者全身麻醉後,用胸骨鋸切開患者胸骨、心臟停跳,接上體外循環機後,心臟停跳,用胸骨鋸切開患者胸骨,再對有問題的瓣膜施行修補動作, 接受開心手術的患者,術後恢復時間較久、疤痕較大且感染風險也較高。像是有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或糖尿病(Diabetes)的患者,在術後骨頭的癒合上,就可能會面臨困難。因此對於中老年患者或是希望降低手術對外觀影響的人來說,微創手術或導管手術會是更合適的方式。 微創手術 顧名思義,微創指對身體的創傷較小的一種手術方式。在微創手術不須將胸骨鋸開,會以更小的傷口從胸口側邊肋間進入心臟進行手術。 此方法可以大幅降低切開胸骨可能造成的術後疼痛與感染問題,也讓患者可以更自在地穿著低領的衣服。不過患者的側胸仍會有較為明顯的疤痕。一般適用於二尖瓣、三尖瓣的修補與主動脈瓣置換,而至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內視鏡手術與達文西手臂讓微創手術的技術更加精密。 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 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英文為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簡稱VATS。透過在胸側的開一個或數個數公分的小口,將手術器械與攝影鏡頭伸入患者體內,醫師可以透過監測螢幕看到體內的影像,雙手則在患者體外操縱已伸入患者體內的手術器械。 這種方式讓醫師不必鋸開患者的胸骨或肋骨或使用撐開器擴大傷口,即可進行修補或更換瓣膜的手術。早期的胸腔鏡手術只有 2D影像,比較難以掌握空間感,而近來已有3D的影像技術,讓醫師在操作時可以更直覺。 達文西(機械手臂) 只需要四到六個8~12mm的小孔,即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手術。醫師會在一旁的操作台上,控制機械手臂使用所需的器具與攝影機鏡頭。達文西手術的好處不僅只有手術傷口小,也能減少長時間的精密手術造成疲勞,導致手抖的問題,降低失誤機率。 導管手術 導管手術其實跟我們耳熟能詳的「心導管」概念類似,透過由患者腹股溝、手臂或其他地方插入配有攝影鏡頭導管進行檢查,或是攜帶氣球、支架、瓣膜夾等器具,處理瓣膜或血管問題。 在心臟瓣膜修補與置換上,主要有以下幾種導管手術: 氣球擴張術 氣球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的應用層面很廣,除了廣泛應用於冠狀動脈狹窄的手術治療外,對於瓣膜狹窄的狀況,也有立即的改善效果。其操作方式與心導管相同,藉由將導管放入血管當中,沿著血管到目標瓣膜處,讓氣球擴大打開狹窄的瓣膜,氣球擴張術即完成。 但瓣膜不像血管一般,可以撐開後使用支架避免再度縮窄,患者的瓣膜日後仍有機率再度窄化。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英文名稱為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簡稱 TAVI 或稱 TAVR(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此手術是相當常見的導管瓣膜手術。最初用於有症狀的嚴重主動脈狹窄患者,可作為傳統外科手術主動脈瓣膜置換(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的另一選擇。 最近此手術有逐漸擴展至較年輕低風險患者的趨勢。醫師會評估患者適合從何處(一般多從股動脈進入)開口放入導管,讓導管攜帶氣球與新的人工瓣膜到主動脈瓣的位置,將氣球充氣膨脹之後,原本的主動脈瓣會被壓扁,接著再將新的人工瓣膜置換上去,即完成手術。 另外,這種瓣膜置換手術也同樣適用於二尖瓣(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TMVR)三尖瓣的置換。 經導管二尖瓣膜逆流修補術 英文名稱為 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air。瓣膜閉鎖不全導致血液逆流的問題,經常來自於瓣膜脫垂,使其在閉合的時候,仍有縫隙讓血液回流。 此手術一樣是透過由導管經血管至欲修補的瓣膜處,接著以「瓣膜夾」夾住瓣膜的脫垂端,阻止血液逆流。理論上,瓣膜夾應該也可以應用於三尖瓣逆流的治療,但目前仍以二尖瓣膜夾治療為主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病

強心針、強心劑傻傻分不清?認識強心藥物

我們常聽到人說「打上強心針」使用在激勵或鼓舞人心的狀況,然而,到底強心劑(Inotropic agents)本身有什麼作用?是不是像影劇裡演的那樣,在病危時打上一針就能續命呢?以下讓《Hello醫師》為你介紹強心針的用途、種類與副作用。 什麼是強心劑? 你可能曾聽過強心針或強心劑,其實它們指的都是改變心肌收縮和血液輸出量的藥物。例如:毛地黃、多巴胺(Dopamine)等等。廣義的強心劑定義,可能包含腎上腺素(Epinephrine,又稱 Adrenaline)或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我們在影劇中看到需要急救的病人,接受心肺復甦術(CPR)仍無法清醒時,醫師便可能會注射腎上腺素(Epinephrine)或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這兩種升壓劑,提高患者的血壓與心跳,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強心針。 此外,如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這類心臟藥物,也可算是強心劑的一種。 強心劑種類與作用 強心劑可以改變心臟收縮力的藥物,主要可分為正向強心劑(Positive Inotropic Agents)和負向強心劑(Negative Inotropic Agents)2種,醫師會根據心臟病類型,選擇適合的強心劑。 正向強心劑(Positive Inotropic Agents) 常見的強心劑包含 Digoxin、Dobutamine、Milrinone。它們能增強心臟收縮能力,讓心臟能以較少的心跳,泵送更多血液。通常使用於心臟衰竭、心肌病變或近期發生過心肌梗塞的患者。(同場加映: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例如毛地黃可透過增加心臟細胞中的鈣離子濃度,以增加心臟收縮力。當患者使用毛地黃後,藥物會與心肌中的鈉和鉀的受體結合,它們會阻止鈣離子離開細胞,讓鈣離子得以在細胞中逐漸積累,引發更強的心臟收縮。 Dobutamine 屬於乙型受體素(β agonist),主要作用在β1交感神經受器上,可增強心肌收縮力與降低左心室後負荷(Afterload)。主要用於治療心因性休克及嚴重心臟衰竭。(推薦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Milrinone是phosphodiesterase 3的抑制劑,而 phosphodiesterase 又是分解cAMP的酵素,cAMP則可增加 protein kinase A(PKA)的活性,PKA又和心肌收縮有關。所以Milrinone可減少cAMP的分解,進而增加心肌收縮力。主要用於治療心臟衰竭及肺動脈高血壓。 負向強心劑(Negative Inotropic Agents) 減弱心臟收縮能力,降低心跳速率,讓血壓下降。通常使用於高血壓(Hypertension)、慢性心臟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心律不整(Arrhythmias)和胸痛。此藥物也可能用於心肌梗塞患者身上,以減輕他們心臟的壓力。 負向強心劑包含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等等,前者可阻止腎上腺素與神經上的Beta受體結合,讓心跳速率降低並使血管擴張,以降低血壓。鈣離子阻斷劑則跟前面提到的毛地黃相反,它會減緩鈣離子進入心肌的速度,達到心跳變慢、血管擴張的效果。 強心劑的副作用 強心劑雖然能改變心臟收縮力,不過也會為人體帶來下列的副作用: 低血壓:通常發生在負向強心劑。(延伸閱讀:低血壓怎麼辦?一次看懂低血壓的原因、標準、症狀與治療) 心悸:心悸通常發生在正向強心劑。特別要留意毛地黃中毒引起的心律不整。另外負向強心劑有可能發生嚴重的心搏過慢。 頭暈、頭痛 呼吸困難或急促。 出汗。 暈倒。 視力模糊、複視、畏光,可能會在物體周遭看到黃、綠或白色的光暈。有此症狀要特別留意毛地黃的慢性中毒。 流鼻血、牙齦出血:通常發生在正向強心劑 疲勞 腹瀉 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或胃部不適 勃起功能障礙:通常發生在負向強心劑如乙型阻斷劑,但其他正向強心劑如毛地黃也會有影響。 男性乳房增大:通常發生在負向強心劑的鈣離子阻斷劑如 Verapamil, Nifedipine, Diltiazem,但其他正向強心劑也會有影響,例如毛地黃。 性慾降低:通常發生在負向強心劑如乙型阻斷劑,但其他正向強心劑也會有影響,例如毛地黃。(延伸閱讀:莫名沒性慾?可能是這 12 項原因所造成) 強心劑使用須知 一般而言,使用了負向強心劑的患者,不會再使用正向強心劑,除非醫師有特別指示。以下列出一些可能會對強心劑產生影響的藥物與注意事項,若患者有需要接受強心劑治療,請告知醫師自己正在服用哪些藥物,以免產生不良影響。 降膽固醇藥 減肥藥 瀉藥或止瀉藥 感冒、咳嗽、鼻竇炎的非處方藥 眼藥水 含鋁或鎂的制酸劑 避免攝取咖啡、茶等含咖啡因飲料 […]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