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屁股癢好難受!肛門癢多為衛生問題,9招擊退肛門搔癢症

林先生走進診間時面有難色,支支吾吾才小聲說「醫師,我的肛門好癢...」語畢,林先生忍不住就抓了屁股幾下。 多數人習慣將肛門與不潔或不雅的形容詞畫上等號,平時不僅鮮少談論肛門問題,若有問題也傾向避不就醫而自行擦藥。但肛門癢其實是十分普遍的肛門症狀,《Hello醫師》向您說明何謂肛門搔癢症、肛門癢的原因、治療及預防。 肛門搔癢症是什麼? 肛門搔癢症指肛門因特殊原因奇癢無比並伴隨有灼熱感,使人忍不住想用力搔抓,卻從而引起抓痕、血痂、皮膚肥厚及苔蘚化,此症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 肛門搔癢症的範圍通常為肛門或肛門周圍,但也有可能包含外陰或陰囊,容易在夜間及排便後發作,患者會因夜間發癢過於嚴重而無法正常睡眠。 肛門癢多為生活及衛生習慣不佳所致 肛門搔癢症的原因可分為2類,一為原發性(Primary),二為續發性(Secondary,又稱繼發性原因),以下分別說明: 第一類:原發性肛門搔癢症 多數患者皆屬此類,常見原因: 肛門周圍皮膚因流汗、糞水或尿液浸潤,而長期處於潮濕狀態。 患者因攝取過量液體,導致糞便過稀、糞水較多。 患者食用易加重肛門癢症狀之特定食物,如酒類、牛奶、果汁、咖啡、茶、碳酸飲料、巧克力、水果、番茄、花生與爆米花等。 肛門因過度使用刺激性的清潔用品,使肛門分泌物增加,就會處於潮濕狀態。 肛門因不當塗抹藥膏或使用保險套進行性行為,出現過敏反應。 薦骨區感覺神經受壓迫而導致神經病變性癢感(Neuropathic itch),或感覺異常性背痛(Notalgia paresthetica)而引起癢感。 第二類:續發性肛門搔癢症 感染因素: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如蟯蟲) 皮膚病變:乾癬、濕疹、接觸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 系統性疾病:糖尿病(最為常見)、黃疸、慢性腎病變、白血病、甲狀腺異常 肛門疾患:痔瘡、肛裂、直腸脫垂、瘻管、發炎性腸道疾病(如直腸炎) 內科疾患:下瀉、神經疾病、腸躁症 其他因素:放射線療法、尿失禁、大便失禁 肛門癢怎麼辦?解說屁股正確清潔步驟 治療肛門搔癢症時,醫師首先會檢查肛門。若確診為續發性肛門搔癢症,則對症下藥;若為肛門濕疹則以類固醇藥膏治療;若為股癬(黴菌感染)則使用抗黴菌藥膏。 多數患者皆為原發性肛門搔癢症,僅須調整生活習慣及肛門的清潔習慣即能改善。若日常上完大號後,建議依照以下2步驟清潔肛門: 1.水洗或濕擦 肛門皮膚雖富有彈性,但反覆使用衛生紙擦拭,仍可能減損皮膚水分與油脂,甚至造成破皮。使用清水清洗肛門,能避免損壞皮膚表層,保持水分,而且清潔力也比衛生紙更好,但水洗較為麻煩且耗時,出門在外不易執行,因此,建議可使用濕式衛生紙擦拭肛門。 濕式衛生紙保有水洗與一般衛生紙的優點,不僅富含水分,清潔力高,擦拭起來較不刺激,感受溫和舒適,同時也方便攜帶,容易使用;唯一須注意的是,挑選時,建議選購無酒精或其他刺激成分的濕式衛生紙,以免刺激肛門、造成過敏;此外,最好選用以紙漿製成、能溶於水的產品,可直接丟入馬桶,對環境也更加友善。 2.乾擦 乾擦的重點在於吸附多餘水分,保持肛門乾爽,僅需使用衛生紙稍微貼合肛門、吸收水分,切記不要過度摩擦肛門。 肛門癢保養預防7重點 若肛門會滲漏糞水,建議就醫查明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可藉棉花吸收糞水,或穿戴成人紙尿褲,避免糞水流溢。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沐浴乳過度清潔,洗澡水亦不宜過燙。 穿著舒適透氣的棉質內褲並每日更換,避免穿著緊身悶熱外褲,如牛仔褲。 避免任何加重肛門癢症的刺激物,如菸酒、牛奶、果汁、咖啡、茶、碳酸飲料、巧克力、水果、番茄、花生及爆米花。 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以每日一次為目標,並適時坐溫浴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痔瘡的可能性。 勿隨意塗抹非醫師處方之藥膏,若出現急性癢症可暫時使用含類固醇成分之止癢藥膏,但不宜長期使用,避免皮膚萎縮。 若因肛門劇癢忍不住想抓癢,請用輕柔的方式,例如以手指隔著衣物按壓肛門及周圍皮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心臟健康類別

心臟病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心血管問題

腳麻、發冷別輕忽!周邊動脈阻塞疾病7大危險因子、成因與預防

秋冬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除了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容易引發猝死的冠狀動脈心臟病之外,另一個無形殺手則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因初期常無症狀或只是腳麻、冷或間接性跛行,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有研究顯示,周邊動脈阻塞病患即使沒有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致死率也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近似;《Hello醫師》帶您了解,究竟何謂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其症狀、危險因子及預防方式為何? 什麼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主要表現,與冠狀動脈疾病及腦血管疾病一樣,更是造成50歲以上患者死亡及行動不便的主因;隨著年齡增加,其盛行率也隨之增高。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衛教資訊指出,台灣盛行率高達15.6~32%。 所謂周邊動脈疾病,指的是發生於冠狀動脈、腦部動脈與主動脈弓以外動脈的血液循環問題。一般而言,周邊動脈疾病引起的組織缺血多好發於下肢,常見的症狀為缺血性疼痛,尤其是小腿肚附近;最常抱怨的症狀包括:下肢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和休息疼痛(restpain)、痙攣或冰冷。。 由於飲食西化,偏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選擇不僅讓營養失衡,加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 使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發生率快速攀升。(延伸閱讀:高血壓心臟病:血壓標準、診斷、治療、預防) 動脈阻塞成因為何? 一般而言,周邊動脈阻塞的原因多來自於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也就是脂肪班塊在血管中堆積,使血管變得狹窄或甚至堵塞的症狀,它不僅會造成周邊動脈阻塞,也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主因。 在少數情況下,患者也可能因為血管發炎、四肢受傷、韌帶或肌肉結構異常,甚至暴露於輻射而導致。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症狀 許多周邊動脈的輕症患者鮮少出現任何症狀,而有症狀患者則常會出現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的狀況;由於周邊動脈阻塞經常發生在下肢,患者在走路或運動時,可能會因為下肢動脈阻塞而出現疼痛,但這種暫時性的症狀通常會在患者休息幾分鐘後,即獲得改善,不過如果周邊動脈阻塞症狀加劇,患者甚至連在休息、睡覺的時候,也會出現疼痛的情形。 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還包含: 腿麻、虛弱無力 腳趾、腳掌、腿部有持續不斷的痠痛 腿部皮膚顏色改變 單側腿(腳)變得冰冷 勃起功能障礙 腿部或腳掌感受不到脈搏 腿部皮膚看起來有光澤 腳趾甲生長緩慢 腿(腳)毛脫落或生長緩慢 周邊動脈阻塞患者可能有腳痛、腳麻或發冷的症狀。 周邊動脈疾病的分級 臨床上,可以下列4種分級區分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表現: 無症狀患者:患者基本無症狀,經檢查可能發現有四肢容易發冷、周邊動脈脈搏漸弱或出現雜音。 間歇性跛行 輕度跛行:步行200步後,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 中度~重度跛行:步行不到200步,即有間歇性跛行。 休息疼痛:休息或者睡覺的時候,也能感覺疼痛。 潰瘍或壞疽 周邊動脈阻塞患者何時應求醫? 當你感覺腿(腳)有麻痺、疼痛的感覺,便可考慮就醫。除非你剛剛翹著二郎腿或盤腿過久,否則請勿當作是上了年紀自然會有的腿部退化現象,而延遲治療時機。另外,即便沒有症狀出現,以下患者也應該就醫檢查: 65歲以上 5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或吸菸者 高風險族群(肥胖、高血壓等等)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7大危險因子 基本上,引發周邊動脈堵塞的危險因子與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的原因同質性十分相似: 高膽固醇 高血壓 家族史(周邊動脈阻塞、中風、心臟病) 抽菸 糖尿病(Diabetes) 年紀大(超過50歲者風險較高) 同半胱胺酸過高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4大高風險併發症 嚴重肢體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因動脈阻塞情形變嚴重,轉變成慢性的肢體缺血狀況,患者可能因肢體受傷或感染的原因出現壞疽,嚴重甚至需要截肢保命。 急性肢體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因血栓、栓塞或是外傷導致血管完全堵塞的急性症狀,通常發生在下肢,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需要立即接受治療。在臨床表現上,有6個P可以代表:疼痛(Pain)、麻木(Paralysis)、感覺異常(Parethesia)、脈搏消失(Pulselessness)、皮膚蒼白(Pallor)及肢體冰冷(Perishing with cold) 中風或心肌梗塞:有周邊動脈阻塞的人,可能在冠狀動脈、頸動脈也有脂肪班塊堆積的狀況,一旦破裂便可能引發中風或是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的急性症狀。 嚴重感染:若腳上有久未癒合的瘡或潰瘍,可能會發生進一步感染,使細菌傳播到患者的肌肉、骨頭或血液當中。(延伸閱讀: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如何診斷? 通常醫師會請病人自述症狀後,再透過理學檢查,了解患者患部有無脈搏減弱、血流雜音、血壓降低、不正常的皮膚顏色、皮膚冰冷等症狀。其他進一步的檢查方法還包含: 踝肱指數(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 ABI or ABPI):也稱為上下肢血壓比,是檢查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常用方法。醫師會量測患者踝部與手臂的血壓,如果踝部血壓較低,代表患者可能有周邊動脈阻塞的問題。(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都卜勒超音波(Doppler ultrasound):又稱為彩色超音波,可以將動脈阻塞處以影像呈現。 血管攝影:其實就是常聽到的心導管,但它也能用於檢查心臟以外的部位。通常將導管從患者的股動脈處放入,移動至要檢查的部位並注射顯影劑,搭配X光觀看血管有無堵塞的狀況。 抽血檢查:檢測患者的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指數是否過高。(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治療方法 改善患者不適以及阻止動脈粥狀硬化惡化是治療的2大重點。根據患者的周邊動脈堵塞嚴重情況,醫師會考慮以運動訓練、藥物或手術進行治療。 運動訓練 症狀較為輕微的患者,醫師可能會建議透過運動訓練的方式,改善動脈血液流動以及間歇性跛行的狀況。這個運動計畫可能會在醫院執行或自行訓練,請跟醫師討論。 […]


心臟病

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供血器官,一有異狀往往會造成患者出現明顯不適,因此能察覺心臟的異常徵兆的常識就相當重要。在眾多症狀中,疼痛往往是讓人最擔憂與害怕的,尤其當心臟或胸口出現疼痛感時該怎麼辦?胸口痛應該就醫嗎?《Hello醫師》將帶你了解狹心症(心絞痛)的症狀、診斷、治療方式。 什麼是狹心症? 狹心症也可以稱作心絞痛(Angina),指的是患者因心臟冠狀動脈堵塞,造成心肌接收血液量減少,而引起的胸痛症狀。因此,狹心症往往發生在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患者身上。 狹心症的症狀 胸痛是患者最常會感覺到的症狀之一,但光憑個人感覺似乎又過於抽象。多數狹心症患者表示,他們的胸口就像被人緊緊地擰住,或有重物壓在上面般,讓他們喘不過氣來,或許可作為識別時的情境參照。除此之外,狹心症患者還可能有以下症狀: 噁心、嘔吐 呼吸困難、急促 疲累 頭暈 出汗 需特別注意的是,因為女性的冠狀動脈微血管易有堵塞狀況,因此症狀不見得如多數男性有明顯的胸痛徵兆,但女性狹心症患者更可能出現的是以下非典型症狀: 下巴、背部、手臂、頸部疼痛 腹痛 如針刺般的疼痛 呼吸困難、急促 噁心、嘔吐 消化不良 異常疲勞 (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狹心症的種類 根據心絞痛的不同表現,可以將其分為以下3種類型: 穩定型心絞痛 當從事運動或體育訓練時,因為心臟需要更多氧氣,當動脈狹窄時容易限制血流,便可能會引發穩定型心絞痛。有些人可能在平時沒有胸痛問題,但只要一爬樓梯或跑步就容易發生心絞痛,便是此原因。另外,情緒壓力、吸菸、吃大餐或天氣寒冷,也可能引發穩定型心絞痛發生。以下為穩定型心絞痛的特徵: 持續時間短(可能少於5分鐘)。 稍事休息或使用心絞痛藥物後,便可緩解症狀。 較能預測何時發生,而且跟之前心絞痛的症狀類似。 不穩定型心絞痛 不穩定型心絞痛則因動脈中的脂肪斑塊破裂,進而產生血液凝塊或血栓後,因此讓血管管徑變得非常狹小,造成明顯的心絞痛症狀。此類型比穩定型心絞痛更危險,如果血流減少的狀況遲遲沒有獲得改善,血管完全堵塞就會惡化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以下為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特徵: 休息時也會發作 無法透過休息或心絞痛藥物緩解,且會逐漸惡化 持續時間和強度通常比穩定型心絞痛還要久(可能超過30分鐘) 無法預測 變異型心絞痛 變異型心絞痛是1種由冠狀動脈痙攣,造成血液流量下降,所引起的心絞痛。因此也可稱為痙攣型心絞痛。此種症狀相當罕見,可能引發的原因包含冷天氣、吸菸、壓力、血管收縮藥物、吸食毒品等造成。以下為變異型心絞痛的特徵: 症狀較嚴重。 通常在休息時發作。 可透過心絞痛藥物緩解。 發作時間有規律可循,一般常在清晨或夜裡發作。 心絞痛何時該就診? 有胸痛合併以上症狀,也並非代表你一定有冠心病,仍需透過醫師檢查後,才能確定。若你經常性發生胸痛,則建議應至醫院檢查。若胸痛經常持續好幾分鐘,即便你已經休息或服用心絞痛藥物,但狀況仍未好轉,請立即就醫,這很有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 心悸與心絞痛的差異 許多人經常使用「心悸」來形容胸口或心臟不舒服的感覺,不過心悸其實主要指的是心臟跳動頻率或強度發生變化,以致於患者出現不適或有心臟「砰砰跳」的感覺;而心絞痛則是指心臟有明確的疼痛感出現。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心悸也可能合併心絞痛發作,因此建議只要感覺心臟不適,應盡快就醫接受醫師的專業診斷。 狹心症的危險因子 我們已經知道了狹心症的主因來自動脈狹窄,因此任何會提高血管脂肪堆積或造成血管損傷的行為,都將提高心絞痛的發生機率,例如: 膽固醇過高 三酸甘油酯過高 高血壓 抽菸 糖尿病(Diabetes) 55歲以上女性 45歲以上男性 心臟病家族史 缺乏運動 肥胖 壓力 狹心症的診斷方法 除了口頭問診外,醫師會透過以下方式檢查患者是否有狹心症,並區分其類型,以做出適當的醫療處置。檢查方式有以下幾種: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運動心電圖(Stress test)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胸部X光 心導管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 核磁共振檢查(Crdiac MRI) (點此了解更多心臟檢查項目) 狹心症的治療方法 心絞痛的治療方式很多,根據病況的嚴重性,可能會使用藥物或手術進行治療。以最常見穩定型心絞痛而言,患者應採坐姿休息,並將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片含於舌下,如果狀況沒有好轉,請於5分鐘後再服用另1片,假如第2片服下5分鐘後疼痛仍然持續,請立即就醫。其他的治療方式如下: 藥物治療 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或Clopidogrel,可幫助血液不容易凝結,降低血栓發生率。 降膽固醇藥物:例如史他汀(Statin),透過阻斷身體產生膽固醇所需的物質,降低膽固醇濃度並減輕血管斑塊堵塞狀況。 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s)、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ACEI)、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以下簡稱CCB)。如果患者不能使用乙型阻斷劑和CCB,則可能會使用Ranolazine作為替代。 手術治療 對於採取藥物治療或生活型態改變效果不佳的患者,醫師可能會採用手術進行治療: […]


瓣膜性心臟病

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臟瓣膜說明、常見疑問一次看

說到心臟瓣膜的問題,最先映入你腦海當中的,是否為「二尖瓣脫垂」或是「瓣膜閉鎖不全」呢?然而,到底這些名詞代表了什麼意思?就讓《Hello醫師》來為你解答吧! 心臟瓣膜脫垂定義 所謂的瓣膜脫垂指的是瓣葉過長、鬆弛的狀況。大部分人常聽到的瓣膜脫垂,通常都是指二尖瓣脫垂(Mitral valve prolapse),當患者的心臟收縮時,二尖瓣(僧帽瓣)會關閉,但其瓣葉會向左心房凸起。 二尖瓣脫垂的發生機率不低,約5%人口有此問題,女性的發生率較男性高出2倍,多數為遺傳所致,如: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愛伯斯坦氏異常(Ebstein's Anomaly)等,其它有些則是後天心臟疾病所造成。 心臟瓣膜脫垂常導致心臟瓣膜閉鎖不全,但瓣膜閉鎖不全並不一定皆由瓣膜脫垂引起。當然,最常見的二尖瓣閉鎖不全是由二尖瓣脫垂所致,在美國盛行率高達50%。其中二尖瓣的類黏液性變性(Myxomatous degeneration)是主因。另外缺血性心臟病及風溼性心臟病在某些國家也常導致二尖瓣閉鎖不全。(推薦閱讀:不是公主病!林依晨、大S也有「二尖瓣脫垂」!二尖瓣脫垂症狀、治療與預防) 另外,急性的二尖瓣閉鎖不全則常由心內膜炎及腱索斷裂(Rupture of Chordae Tendineae)所引起。所以瓣膜脫垂並不全然等於瓣膜閉鎖不全。 事實上,多數瓣膜脫垂患者皆屬輕症,他們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有瓣膜脫垂的問題,也不會察覺任何不適,但有些人可能會隨年紀增長,使得瓣膜脫垂的情形加重,而出現瓣膜閉鎖不全,不過嚴重閉鎖不全的患者則相當少見。 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臟瓣膜說明、常見疑問一次看 你可能會好奇,有二尖瓣脫垂,是不是也應該有三尖瓣脫垂(Tricuspid valve prolaspse)或其它瓣膜脫垂?沒錯,只是其它瓣膜脫垂的狀況較為罕見,當中有不少患者屬於複合瓣膜脫垂(Combined valve prolapse),也就是有2個以上的瓣膜脫垂。 雖然複合瓣膜脫垂不常見,但是多發性(Multiple)或混和型(Mixed)瓣膜疾病,如二尖瓣閉鎖不全合併三尖瓣閉鎖不全(不一定有脫垂)也不少見。 心臟瓣膜閉鎖不全定義 顧名思義,瓣膜閉鎖不全就是指瓣膜在關上時,無法完全蓋緊,而這並非是由脫垂所引起的,舉例來說,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心內膜炎(Endocarditis)這些心臟感染症狀會傷害瓣膜組織,或曾發生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者,他們的心肌組織與瓣膜皆可能受到損害。 此外,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會導致心臟腔室擴大,也會讓原本密合的瓣膜出現縫隙,進而使血液逆流。白話來說,瓣膜閉鎖不全可以等同於「瓣膜沒有關緊導致血液逆流」,逆流的情況輕重,決定了閉鎖不全的治療方式。(延伸閱讀:頭暈易疲倦恐為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前兆!職棒球星林岳平換「膜」繼續活跳跳) 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臟瓣膜說明、常見疑問一次看 若患者有輕度血液逆流,但身體沒有異狀,可能只會持續追蹤觀察;但若已出現不適症狀,醫師就會視患者情況選擇縫補或置換瓣膜的方式,讓瓣膜能夠重新閉合。 總結 瓣膜脫垂的患者不一定會有血液逆流(閉鎖不全)的狀況,但脫垂可能會惡化演變為閉鎖不全,這也是為什麼會常常看到「瓣膜脫垂合併閉鎖不全」的原因。 了解兩者的差異後,我們該如何面對或預防這些症狀發生呢?其實不外乎就是運動、健康飲食、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戒菸、少喝酒等等,健康的生活型態可幫助降低因後天環境因素所導致瓣膜疾病的風險。 另外也別忘了定期檢查,尤其是已知自己有先天心臟缺陷,或其他遺傳疾病的人,更要透過檢查來預防可能發生的心臟問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冠狀動脈疾病

心肌梗塞症狀男女有別!女性小心胃痛、冒冷汗、疲勞

說到心臟病(Heart disease),多數人可能會連想到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與明顯的胸痛,但你知道女性心肌梗塞在前兆的表現上,其實有許多非典型的症狀。這些非典型症狀種類很多,有些症狀非常輕微,因此往往不易讓人聯想到與心臟病有關而被忽略。 《Hello醫師》為你介紹心肌梗塞的原因、症狀,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與心臟病的方法。 心肌梗塞原因 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簡稱冠心病)的急性症狀,當患者的冠狀動脈因為脂肪斑塊過度堆積,或破裂形成血栓堵住血管。血液就會無法流向心臟,導致心肌梗塞,因此也稱為缺血性心臟病。 女性心肌梗塞症狀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心肌梗塞是「血管完全堵塞」而引發的症狀,而在完全堵塞前,患者可能就會有胸悶或胸痛等,這類心肌梗塞的前兆。(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症狀、前兆、原因、預防、急救) 在多數情況下,患者感覺胸悶時,血管通常還未完全堵塞,但如果胸口疼痛感明顯的話,則可能較為情況已相當嚴重。不過,也有一部分心肌梗塞患者是沒有任何症狀的。 另外,女性患者還可能感覺到下列不適症狀: 1. 胸悶、胸痛 這是心臟病發作最常見的症狀,不過女性出現胸痛或不適的情形,可能與男性不同。(推薦閱讀:劇烈胸痛、猝死主動脈剝離成殺手!主動脈剝離症狀原因完整看) 在女性身上,此症狀可能導致腫脹感或壓迫感,而疼痛不僅位於左側,也可能發生在胸部的任何位置。 2. 呼吸急促、困難 如果你在沒有任何明顯原因(運動、勞動)的情況下,出現呼吸困難,這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另外,患者也可能在活動後或躺下時,呼吸急促、困難的症狀加劇。有些時候症狀會在患者起身後稍微緩解一些。 不僅如此,患者也可能冒冷汗、胸痛等其他症狀與呼吸急促一同發生,感覺自己的呼吸狀況好像剛跑完馬拉松一般,即便什麼事也沒做。 3. 異常疲勞 心臟病發作的女性,可能會因強烈的疲勞而感到不堪負荷,即使她們並沒有經常活動。不過這種疲勞感常常工作、操持家務而被忽略或被視為正常現象。為避免這種狀況,建議可以下方式判斷: 做完平時就會從事的運動後,感覺異常疲勞。 感覺胸部異常沉重。 進行簡單的活動(上廁所、購物)就會覺得特別累。 雖然疲憊,但卻無法好好入睡。 4. 出汗(冒冷汗) 這種症狀不同於我們在運動時或暴露於高溫環境下所產生的汗水,比較像是因為壓力而產生的冷汗。患者可能會突然間冒冷汗、或是在呼吸困難或急促的時候冒汗。 5. 其他部位疼痛 女性發生胸痛比例比男性少,取而代之的是手臂、背部、頸部、下巴或胃部這些部位,可能會有疼痛的現象(這不代表男性就不會有這些症狀)。疼痛感可能循序漸進或突然爆發,且可能由胸口蔓延到其他部位。如果發作時患者正在睡覺,可能會因此痛醒。 心臟病專家建議,當腰部以上的任何身體部位,出現莫名症狀時,應立即告知醫師或專業醫療人員。舉例來說,胃痛就經常被誤認為是由胃潰瘍(Stomach ulcer)、胃灼熱(Heartburn)或流感所引起,而非心臟病發作的警訊。 除了以上所提之症狀,女性患者還可能有消化不良、頭暈、頭痛等不適。 女性如何防範心臟病? 隨著女性逐漸邁入更年期,保護血管的雌激素分泌量便會漸漸下降,心臟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升高,因此更年期女性應特別關注自己的心臟健康,但要從哪裡下手呢?(推薦閱讀:女人更年期後要小「心」!了解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首先,定期健康檢查可幫助你了解身體的大概狀況,若你發現自己血脂過高,便需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其它跡象。若家庭成員有心臟病,也應密切注意心臟健康,因心臟病也可能透過家族遺傳。透過這些指標,你可以對自己的心臟健康做簡易的判斷,若自己屬於高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自己有沒有出現疑似心臟病的症狀,一旦發現,請盡早檢查。(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脂肪斑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並堵塞你的冠狀動脈,為了你的心臟健康,建議維持戒菸、規律運動、少喝酒、低膽固醇飲食的生活型態,以降低心臟病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瓣膜性心臟病

無症狀卻致死率高?了解主動脈瓣狹窄9大風險因子、症狀和治療方式

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簡稱AHA)資料顯示,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valve stenosis)是一種普遍且嚴重的瓣膜問題,其風險族群並不侷限於老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先天心臟缺陷與瓣膜鈣化也都可能是因素之一。《Hello醫師》帶您了解何謂主動脈瓣狹窄?9大風險因子為何?以及其症狀與治療方式。 什麼是主動脈瓣狹窄? 主動脈瓣為人體4大心臟瓣膜之一,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所承受的血流壓力與強度也是所有瓣膜裡最大的,因為要送到身體各處的含氧血,皆得透過主動脈輸送。 所謂的主動脈瓣狹窄,指的正是心臟的主動脈瓣(Aortic valve)變窄或阻塞。變窄的瓣膜會阻礙血液的流動,限制了心臟每次泵送出的血液量,導致心臟必須更加費力,才能彌補缺少的部分。一旦時間久了,或是狹窄狀況變得更加嚴重,患者便可能出現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或其他心臟問題。(延伸閱讀: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竟是心臟無力!心臟衰竭7大前兆愛注意) 主動脈瓣狹窄成因 先天心臟缺陷 正常的主動脈瓣應該由3片瓣葉構成,若主動脈瓣只有2片(Bicuspid),甚至極少數人只有1片(Unicuspid)或是4片(Quadricuspid),都屬於先天心臟缺陷;當患者年紀小時,可能不會出現不良反應,但隨著年齡增長至成年後,主動脈瓣出現閉鎖不全、狹窄的風險就會增加。 主動脈瓣鈣化 在先進國家,隨年齡增加的主動脈瓣鈣化,是造成主動脈狹窄最主要的原因;在65-70歲族群中,約佔50%以上。 所謂「鈣化」,指的就是鈣質的堆積,人體的骨頭和血液中都含有鈣質,因此血液在體內流動的過程中,也會將鈣質帶到各個器官和血管。一般來說,年紀愈大,除了血管內的沉積鈣質變多,堆積瓣膜上的鈣質也會增加,這也是為什麼主動脈瓣鈣化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堆積在主動脈瓣的鈣質愈多,會讓瓣膜變硬,最終變得狹窄。 除了老化外,有瓣膜缺陷(瓣葉較少)或是粥狀動脈硬化,也會比一般人有更高機率發生主動脈瓣狹窄。 風濕熱 在已開發國家,風溼熱引起的主動脈狹窄已逐年下降至低於10%;由鏈球菌咽喉炎所引發的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可能傷害主動脈瓣並留下疤痕;這些疤痕組織不僅可能讓主動脈瓣變得狹窄,其粗糙的表面更易於鈣質的堆積,提高瓣膜鈣化風險。 主動脈瓣狹窄症狀 主動脈瓣狹窄初期可能無症狀,潛伏期甚至能持續數年;即使是輕度到中度的主動脈狹窄,一般也可能沒有症狀,所以主動脈狹窄患者千萬不要以為沒症狀就沒關係;特別是當出現症狀時,病症常已到了嚴重的地步,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主動脈瓣狹窄的3大主要症狀是意識喪失(Loss of consciousness)、心絞痛及胸悶,其中包括活動時胸悶、心臟衰竭時的躺平胸悶,或半夜胸悶及腳腫等症狀。 主要症狀包含如下: 胸痛(心絞痛):主動脈狹窄一旦合併心絞痛症狀,如沒有接受置換手術,5年內死亡率高達50%。主動脈狹窄導致左心室必須更加費力,久而久之左心室肥厚(Hypertrophy),進而導致左心室應變勞損(Ventricular strain),心電圖顯現ST段下降(ST segment depression)及倒T波,此時表示已有心內膜下局部缺血(Subendocardial ischemia)。 活動時,胸口感覺有重物壓迫。 呼吸困難、急促(尤其在運動時) 疲勞(運動後更明顯) 心悸 兒童患者的食慾不振、體重不足。 下肢腫脹(主動脈瓣引發心臟衰竭造成) 心雜音 昏厥(Syncope )或暈倒(Fainting):主動脈狹窄一旦合併有昏厥症狀,如沒有接受置換手術則3年內死亡率高達50%。為了避免主動脈狹窄引起昏厥的風險,若在使用會導致周邊血管擴張的藥物,如硝酸甘油(Nnitroglycerin)、硝酸鹽(Nitrates), ACE inhibitors,  Terazosin (Hytrin)和Hydralazine等,必須特別注意可能導致低血壓及昏厥的風險。 什麼時候應該就醫? 當發現有上述症狀時,建議應即就醫進行相關檢查,特別是心臟病高風險族群,早期診斷,可以降低主動脈瓣狹窄引起其他併發症的風險。(推薦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形成主動脈瓣狹窄的9大風險因子 如果符合下列情況,罹患主動脈班狹窄的風險將提高: 老人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風濕性心臟病(Reumatic heart disease) 胸部曾接受過放射治療 糖尿病(Diabetes) 高膽固醇(推薦閱讀:沒症狀才要怕!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肥胖、抽菸者快驗血脂,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高血壓(Hypertension) 慢性腎病 主動脈瓣狹窄併發症 心臟衰竭:主動脈狹窄引起的心臟衰竭是合併左心室肥厚及纖維化,所以兼具收縮功能障礙(Systolic dysfunction,即射出分率EF降低)及舒張功能障礙(Diastolic dysfunction,即左心室充盈壓力 Filling pressure上升)。主動脈狹窄一旦合併心臟衰竭,預後非常不好,如沒有接受置換手術則2內死亡率高達50%。 中風 心臟感染(例如:心內膜炎) 心律不整(Arrhythmia) 血栓 出血 主動脈瓣狹窄的診斷方法 有的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可能只有體力下降,但並未出現其他明顯症狀,因此進行確實透徹的診斷和檢查非常重要。 按照美國梅約醫學院(Mayo Medical School)的研究,醫師或心臟病專家會先檢測病人的心雜音,再以經胸壁心臟超音波(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簡稱TTE)進一步檢測脈瓣狀態、鈣化程度,以及左心室的運作狀況,也是評估主動脈狹窄最佳非侵入性的檢查方式之一。(推薦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依病人病症不同,醫師可能也會考慮其他診斷方法如下: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 ECG、EKG):可見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應變勞損,也可能影響心臟內電傳導系統,特別是左支傳導阻滯(LBBB)。 心臟電腦斷層造影(Cardiac […]


瓣膜性心臟病

心臟瓣膜手術:瓣膜修補與置換、手術類型與費用

心臟共有4個瓣膜,而心臟瓣膜就像閥門一樣,控制血液在心臟內的單向流動。如果瓣膜沒有關緊,可能導致血液逆流,引起血栓等其他併發症。 一般來說,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和先天心臟缺陷是引起瓣膜性心臟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的主要原因,患者可能因為缺少瓣葉、瓣膜脫垂,而造成瓣膜閉鎖不全,或是因為鈣化造成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stenosis)等。 通常在醫療落後地區,風濕熱是引起瓣膜性心臟病的主因,特別是二尖瓣狹窄(Mitral stenosis)或二尖瓣閉鎖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而醫療開發國家則以瓣膜退化及鈣化為大宗,特別是主動脈狹窄(Aortic stenosis)、主動脈閉鎖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或二尖瓣閉鎖不全。 根據患者的瓣膜狀況,醫師會選擇修補或置換瓣膜的手術,改善瓣膜問題。 瓣膜修補 在瓣膜能夠修復的狀況下,醫師通常會盡量保留患者自身的瓣膜,因為置換人工瓣膜不僅要價不斐,耐久度也不比原有的瓣膜,若選擇機械瓣膜則會面臨血栓問題,必須定時服用抗凝血藥物。 修補瓣膜的方法很多,視瓣膜的問題而定,包括填補破洞、分開黏合在一起的瓣葉、去除部分組織,讓瓣膜能完全正常開闔、縫合瓣膜底部或加裝瓣膜環,以增加瓣膜穩定性等等。(延伸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瓣膜置換 如果患者的瓣膜已經確定無法修補,則醫師就會考慮以人工瓣膜替換患者自己的心臟瓣膜。在人工瓣膜的選擇上,主要分為以下2種: 機械瓣膜:最早出現的人工瓣膜,由金屬、陶瓷或塑膠製成。使用期長和費用便宜是它的優點,但是使用機械瓣膜需要終生使用抗凝血劑,以減少血塊產生,避免血栓,因此較適合餘命較長的年輕人。病人患有心房顫動本來就應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則剛好適用機械瓣膜並同時使用抗凝血劑。 生物瓣膜:大多由牛、豬的組織製造而成,比起機械瓣膜更容易被人體適應,因此也不容易產生血塊。當然,可以接受人類的心臟瓣膜移植更好,但絕大多數仍以動物組織製品為主。生物瓣膜價格昂貴且較不耐用,不過血栓機率較低,適合老人或有其他重大疾病的病患使用,而且使用者只需要在術後約3個月的短期服用抗凝血藥即可,另外也適合有懷孕計畫的人,因為服用抗凝血藥對懷孕和胎兒有不良影響。 心臟瓣膜手術類型 在瓣膜手術的修補上,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是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然而,心臟瓣膜其實也可以透過導管置換瓣膜,或是進行特定的修補方法,以下為各類心臟瓣膜的手術介紹。 傳統手術 傳統手術也稱開心手術(開胸手術),透過將患者全身麻醉後,用胸骨鋸切開患者胸骨、心臟停跳,接上體外循環機後,心臟停跳,用胸骨鋸切開患者胸骨,再對有問題的瓣膜施行修補動作, 接受開心手術的患者,術後恢復時間較久、疤痕較大且感染風險也較高。像是有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或糖尿病(Diabetes)的患者,在術後骨頭的癒合上,就可能會面臨困難。因此對於中老年患者或是希望降低手術對外觀影響的人來說,微創手術或導管手術會是更合適的方式。 微創手術 顧名思義,微創指對身體的創傷較小的一種手術方式。在微創手術不須將胸骨鋸開,會以更小的傷口從胸口側邊肋間進入心臟進行手術。 此方法可以大幅降低切開胸骨可能造成的術後疼痛與感染問題,也讓患者可以更自在地穿著低領的衣服。不過患者的側胸仍會有較為明顯的疤痕。一般適用於二尖瓣、三尖瓣的修補與主動脈瓣置換,而至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內視鏡手術與達文西手臂讓微創手術的技術更加精密。 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 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英文為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簡稱VATS。透過在胸側的開一個或數個數公分的小口,將手術器械與攝影鏡頭伸入患者體內,醫師可以透過監測螢幕看到體內的影像,雙手則在患者體外操縱已伸入患者體內的手術器械。 這種方式讓醫師不必鋸開患者的胸骨或肋骨或使用撐開器擴大傷口,即可進行修補或更換瓣膜的手術。早期的胸腔鏡手術只有 2D影像,比較難以掌握空間感,而近來已有3D的影像技術,讓醫師在操作時可以更直覺。 達文西(機械手臂) 只需要四到六個8~12mm的小孔,即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手術。醫師會在一旁的操作台上,控制機械手臂使用所需的器具與攝影機鏡頭。達文西手術的好處不僅只有手術傷口小,也能減少長時間的精密手術造成疲勞,導致手抖的問題,降低失誤機率。 導管手術 導管手術其實跟我們耳熟能詳的「心導管」概念類似,透過由患者腹股溝、手臂或其他地方插入配有攝影鏡頭導管進行檢查,或是攜帶氣球、支架、瓣膜夾等器具,處理瓣膜或血管問題。 在心臟瓣膜修補與置換上,主要有以下幾種導管手術: 氣球擴張術 氣球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的應用層面很廣,除了廣泛應用於冠狀動脈狹窄的手術治療外,對於瓣膜狹窄的狀況,也有立即的改善效果。其操作方式與心導管相同,藉由將導管放入血管當中,沿著血管到目標瓣膜處,讓氣球擴大打開狹窄的瓣膜,氣球擴張術即完成。 但瓣膜不像血管一般,可以撐開後使用支架避免再度縮窄,患者的瓣膜日後仍有機率再度窄化。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英文名稱為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簡稱 TAVI 或稱 TAVR(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此手術是相當常見的導管瓣膜手術。最初用於有症狀的嚴重主動脈狹窄患者,可作為傳統外科手術主動脈瓣膜置換(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的另一選擇。 最近此手術有逐漸擴展至較年輕低風險患者的趨勢。醫師會評估患者適合從何處(一般多從股動脈進入)開口放入導管,讓導管攜帶氣球與新的人工瓣膜到主動脈瓣的位置,將氣球充氣膨脹之後,原本的主動脈瓣會被壓扁,接著再將新的人工瓣膜置換上去,即完成手術。 另外,這種瓣膜置換手術也同樣適用於二尖瓣(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TMVR)三尖瓣的置換。 經導管二尖瓣膜逆流修補術 英文名稱為 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air。瓣膜閉鎖不全導致血液逆流的問題,經常來自於瓣膜脫垂,使其在閉合的時候,仍有縫隙讓血液回流。 此手術一樣是透過由導管經血管至欲修補的瓣膜處,接著以「瓣膜夾」夾住瓣膜的脫垂端,阻止血液逆流。理論上,瓣膜夾應該也可以應用於三尖瓣逆流的治療,但目前仍以二尖瓣膜夾治療為主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病

強心針、強心劑傻傻分不清?認識強心藥物

我們常聽到人說「打上強心針」使用在激勵或鼓舞人心的狀況,然而,到底強心劑(Inotropic agents)本身有什麼作用?是不是像影劇裡演的那樣,在病危時打上一針就能續命呢?以下讓《Hello醫師》為你介紹強心針的用途、種類與副作用。 什麼是強心劑? 你可能曾聽過強心針或強心劑,其實它們指的都是改變心肌收縮和血液輸出量的藥物。例如:毛地黃、多巴胺(Dopamine)等等。廣義的強心劑定義,可能包含腎上腺素(Epinephrine,又稱 Adrenaline)或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我們在影劇中看到需要急救的病人,接受心肺復甦術(CPR)仍無法清醒時,醫師便可能會注射腎上腺素(Epinephrine)或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這兩種升壓劑,提高患者的血壓與心跳,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強心針。 此外,如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這類心臟藥物,也可算是強心劑的一種。 強心劑種類與作用 強心劑可以改變心臟收縮力的藥物,主要可分為正向強心劑(Positive Inotropic Agents)和負向強心劑(Negative Inotropic Agents)2種,醫師會根據心臟病類型,選擇適合的強心劑。 正向強心劑(Positive Inotropic Agents) 常見的強心劑包含 Digoxin、Dobutamine、Milrinone。它們能增強心臟收縮能力,讓心臟能以較少的心跳,泵送更多血液。通常使用於心臟衰竭、心肌病變或近期發生過心肌梗塞的患者。(同場加映: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例如毛地黃可透過增加心臟細胞中的鈣離子濃度,以增加心臟收縮力。當患者使用毛地黃後,藥物會與心肌中的鈉和鉀的受體結合,它們會阻止鈣離子離開細胞,讓鈣離子得以在細胞中逐漸積累,引發更強的心臟收縮。 Dobutamine 屬於乙型受體素(β agonist),主要作用在β1交感神經受器上,可增強心肌收縮力與降低左心室後負荷(Afterload)。主要用於治療心因性休克及嚴重心臟衰竭。(推薦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Milrinone是phosphodiesterase 3的抑制劑,而 phosphodiesterase 又是分解cAMP的酵素,cAMP則可增加 protein kinase A(PKA)的活性,PKA又和心肌收縮有關。所以Milrinone可減少cAMP的分解,進而增加心肌收縮力。主要用於治療心臟衰竭及肺動脈高血壓。 負向強心劑(Negative Inotropic Agents) 減弱心臟收縮能力,降低心跳速率,讓血壓下降。通常使用於高血壓(Hypertension)、慢性心臟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心律不整(Arrhythmias)和胸痛。此藥物也可能用於心肌梗塞患者身上,以減輕他們心臟的壓力。 負向強心劑包含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等等,前者可阻止腎上腺素與神經上的Beta受體結合,讓心跳速率降低並使血管擴張,以降低血壓。鈣離子阻斷劑則跟前面提到的毛地黃相反,它會減緩鈣離子進入心肌的速度,達到心跳變慢、血管擴張的效果。 強心劑的副作用 強心劑雖然能改變心臟收縮力,不過也會為人體帶來下列的副作用: 低血壓:通常發生在負向強心劑。(延伸閱讀:低血壓怎麼辦?一次看懂低血壓的原因、標準、症狀與治療) 心悸:心悸通常發生在正向強心劑。特別要留意毛地黃中毒引起的心律不整。另外負向強心劑有可能發生嚴重的心搏過慢。 頭暈、頭痛 呼吸困難或急促。 出汗。 暈倒。 視力模糊、複視、畏光,可能會在物體周遭看到黃、綠或白色的光暈。有此症狀要特別留意毛地黃的慢性中毒。 流鼻血、牙齦出血:通常發生在正向強心劑 疲勞 腹瀉 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或胃部不適 勃起功能障礙:通常發生在負向強心劑如乙型阻斷劑,但其他正向強心劑如毛地黃也會有影響。 男性乳房增大:通常發生在負向強心劑的鈣離子阻斷劑如 Verapamil, Nifedipine, Diltiazem,但其他正向強心劑也會有影響,例如毛地黃。 性慾降低:通常發生在負向強心劑如乙型阻斷劑,但其他正向強心劑也會有影響,例如毛地黃。(延伸閱讀:莫名沒性慾?可能是這 12 項原因所造成) 強心劑使用須知 一般而言,使用了負向強心劑的患者,不會再使用正向強心劑,除非醫師有特別指示。以下列出一些可能會對強心劑產生影響的藥物與注意事項,若患者有需要接受強心劑治療,請告知醫師自己正在服用哪些藥物,以免產生不良影響。 降膽固醇藥 減肥藥 瀉藥或止瀉藥 感冒、咳嗽、鼻竇炎的非處方藥 眼藥水 含鋁或鎂的制酸劑 避免攝取咖啡、茶等含咖啡因飲料 […]


心臟病

年輕不怕心臟病?罹病一定有前兆?10個常見心臟病疑問

根據衛生福利部 109 年死因統計,平均每 24 分鐘就有一人死於心臟病。對於排名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的疾病,你的了解有多少呢?本文將整理許多人常有的心臟病疑問,預防心臟病就先從認識它開始吧! 1.心臟病一定有前兆嗎? 不一定。 心臟病的發作徵兆有很多種,包含: 心絞痛(胸口感覺被重壓) 心悸 胸痛 頭暈 呼吸困難、急促 疲累 下肢腫脹 心跳不規律(心律不整) 頸部、下巴、手臂、背部或腹部疼痛 然而,並非每個心臟病患者,皆會發生以上症狀。尤其女性心臟病患者,更少出現典型的心臟病或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前兆,例如:她們不以典型的心絞痛呈現,而是以轉移的疼痛,如下巴、手臂疼痛或是莫名的身體疲憊感呈現。因此定期的心臟健康檢查是了解並追蹤自己有無受到心臟病威脅的重要方法。(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2.有什麼方式可以檢查自己有無心臟病? 心臟病的檢查方法很多,有心電圖(ECG、EKG)、運動心電圖、胸部 X 光、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心臟核磁共振檢查(MRI)、心肌灌注掃瞄(Myocardial perfusion scan)、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及心導管檢查等等。(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一般來說,基本都會先由抽血檢查、心電圖、運動心電圖等方式,看看患者的心臟狀況如何,再針對已發現的問題,使用適合的方式做進一步檢查。 3.高血壓 = 心臟病?怎樣算是高血壓? 高血壓並不一定會導致心臟病,但會提高心臟病的風險。 血壓的計算單位是以毫米汞柱(mmHg)計算,請看下圖了解高血壓的分期: 如果你的血壓數值已經達到高血壓前期,就應該開始著手改善生活習慣和飲食,降低高血壓心臟病的風險。已是第一期或第二期高血壓的患者,請定時測量血壓,並就診與醫師討論如何改善並檢查身體狀況。(推薦閱讀: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在以前高血壓的定義是 140/90 mmHg 以上,但在 2017 年美國心臟協會更嚴格的重新定義血壓達130/80 mmHg(收縮壓 130 mmHg、舒張壓 80 mmHg)以上即為高血壓。 4.人很容易發現自己有高血壓? 否。 高血壓的症狀其實非常不明顯,少數人也許會感覺頭痛、頭暈、臉潮紅、流鼻血、頸部緊縮、呼吸困難或急促,但多數人通常毫無異狀。建議大家培養定時測量血壓的習慣,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高血壓的問題。(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5.我抽菸很多年,就算戒菸也不會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否。 不論你的菸齡多長、每天抽幾包,戒菸都能降低未來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根據衛福部的衛教資料,只要戒菸達一年,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或稱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便可降低五成。(延伸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從現在就開始戒菸吧!除了意志力之外,現在也有尼古丁貼片、咀嚼錠或其他藥物,例如伐尼克蘭(Varenicline)或安非他酮(Bupropion)等,可幫助戒除菸癮,戒菸其實並不困難,同時政府為鼓勵民眾戒菸,也免費提供藥物治療。(推薦閱讀:準備好了嗎?戒菸5步重拾健康腸道) 6.我還年輕,不需要擔心心臟病 否。 以比例上來說,年輕人罹患心臟病的比例確實較低,但台灣盛行的外食文化與久坐的工作型態,即便是年輕人也應該注意自己的心臟健康。據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39歲年輕人的高血壓盛行率為26%,雖比例已逾1/4,但年輕人對於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性較低,因此更容易有罹病而不自知的狀況。 此外,即便年輕時並未有心臟問題,但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和不健康的飲食,一樣會讓脂肪斑塊逐漸累積,造成粥狀動脈硬化,可能到中年之後,才突然引發冠心病或心肌梗塞。因此維護心臟健康還是應該及早做起。 7.有心臟病家族史一定會得心臟病 不一定。 撇除先天遺傳的心臟疾病,多數心臟病的產生仍與後天的生活型態有關。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應該更要留意自己生活方式,少吃高膽固醇食物、少鹽、選擇高纖食物、多運動、睡眠充足、不抽菸、減重,別忘了量血壓與定期健康檢查,一樣可以降低自己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推薦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4 大飲食原則保護心臟) 8.我有心臟病不能常運動 否。 運動有助消除脂肪斑塊堆積,增進心肺能力。當然,過於激烈的運動也會造成反效果,因此建議心臟病患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方式。 一般來說,比較適合的運動方式是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騎自行車。由於每個人的體能狀況不同,採循序漸進的方式會比較安全,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就不要一下子規定自己達到的目標。建議心臟病患者一週運動三到五次,每次 30~60 分鐘為佳。(推薦閱讀:心臟病患運動守則:注意心率 有氧運動為主) 9.心肌梗塞=心臟驟停 否。 心肌梗塞是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堵塞,導致血液無法循環,但是心臟仍然持續跳動,若心肌梗塞的狀態持續,心肌因為得不到氧氣供給而逐漸壞死,或者因此併發心律不整(Arrhythmia)而促使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 心律不整是導致心臟驟停的主要原因,嚴重的心律不整會造成心臟的電流訊號異常,使得心臟沒辦法正常跳動,完成泵送血液的任務。不過,心律不整也可以單獨發生,而非一定是由心肌梗塞所引發。 10.如何預防血栓? 不健康的飲食方式與久坐容易提高血栓的罹患風險。(推薦閱讀:久坐不動恐血栓!深層靜脈栓塞這樣防) 常吃高飽和脂肪酸、高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容易造成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濃度增加,使得血管內容易堆積脂肪斑塊。當這些斑塊累積愈來愈多,在還沒有因斑塊大到全部堵住血管前,斑塊便有可能因不穩定而先破裂,再吸引血小板聚集、進而堵住血管,引發血栓。(推薦閱讀: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久坐或者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的工作者,則會因為血液循環不佳,加上缺乏運動,導致靜脈栓塞的風險增加,使得血液回流心臟受阻,導致下肢腫脹。也有可能血栓剝落順著血流循環回肺臟導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另外久坐也會增加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推薦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針對預防血栓,多喝水、選擇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DASH diet)這類健康飲食法,並且減少久坐時間,或至少每隔一段時間就站起來活動一下,屈伸一下四肢,可以降低血栓的發生機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心臟變得像章魚壺!心碎症候群的成因、症狀、診斷、治療

回想一下,你的人生中可曾有哪些事,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深刻的痕跡?也許有與男女朋友分手、家人離世、珍貴友誼的結束,這些痛苦難耐的事;又或者是中了頭彩、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派對,這些讓人喜出望外的事。 你可能不知道,這些事不僅會影響你的心情,甚至還可能對你的心臟造成傷害。本文將為你介紹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又稱心碎症候群)是怎麼一回事。 什麼是心碎症候群? 心碎症候群的其他名稱還有壓力性心肌症(Stress cardiomyopathy)、心尖氣球症候群(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 聽名字可別嚇到了,心碎並不是指心臟真的一塊一塊的「碎掉」,而是發生這種心臟病症狀的人,往往都是經歷了讓人心碎的事情,引起極端的情緒和壓力變化,導致心臟出現病變。 心碎症候群除了由情緒心理(Emotional stress)所觸發(約占36%),也可能由身體生理壓力(Physical stress)所觸發(約占28%),如急性呼吸道損傷、手術、骨折、神經重大事故或其他身體疾病而引起。心理及生理因素兩者共同觸發約占8%,至於不明原因引起也有28%。 心碎症候群特別好發於女性(約占 90%),又以更年期中及更年期後為主,多數患者往往因情緒心理觸發症狀;然而,男性患者則以身體生理觸發為主。(推薦閱讀:女人 50 要當心!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心碎症候群成因及分類 典型的章魚壺心肌症最早是由Sato等日本學者在 1990 年發表。患者的左心室會變形,此時左心室的泵血能力下降,射出分率(Ejection fraction)減少;左心室形狀在左心室攝影圖(Left ventriculography)下,看起來就如同日本漁夫抓章魚時用的「章魚壺陷阱」。一般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 心尖形 心尖形(Apical type)為典型的章魚壺心肌症。患者左心室的心尖與下半部,由於收縮力不足或無收縮而變成圓弧狀,而上半部基底(Base)心肌過度收縮則出現類似於壺頸的內縮形狀。約占章魚壺心肌症的 82%。 中段型 中段型(Mid type)為左心室中段收縮力減退或無收縮,合併基底和心尖段正常收縮或過度收縮。約占章魚壺心肌症的15%。 基底型 基底型(Basal type)則是心尖型的相反形態,又稱逆型(Reverse type),亦即基底段收縮力不足或無收縮,而心尖段反而過度收縮。約占章魚壺心肌症的2.2%。 局部型 局部型(Focal type)為左心室任何一段局部收縮力減退或無收縮,一般為前側壁段受影響較多。約占章魚壺心肌症的1.5% 關於章魚壺心肌症的原因仍在研究當中,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心碎症候群來自於患者體內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包含腎上腺素 Epinephrine、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多巴胺 Dopamine)。(延伸閱讀: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患者經歷壓力事件後,體內突然產生大量的兒茶酚胺,造成心臟無法負荷快速增加的壓力而致病。 除了情緒劇烈變化可能導致心碎症候群,身體生理因素如氣喘(Asthma)、骨折、手術也可能引發症狀。另外,在罕見的情況下,某些藥物可能造成壓力荷爾蒙然上升而造成心碎症候群,包含: 腎上腺素(Epinephrine) 憂鬱症藥物(例如:Duloxetine、Venlafaxine) 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 非法的興奮藥物(例如:安非他命、古柯鹼)(推薦閱讀:介紹毒品與物質濫用在台灣狀況,毒品分級分類各有4種) 心碎症候群症狀 所有發生在急性冠心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簡稱 ACS)患者身上的症狀幾乎都可以在心碎症候群患者身上發生。舉凡胸痛、呼吸困難和暈厥通通雷同,所以心碎症候群被當成急性冠心症收住院檢查治療是不足為奇的。(延伸閱讀:女性心臟病發徵兆:胸痛、呼吸急、噁心) 在患者因急性冠心症的症狀而住院檢查時,雖然他們都有心肌缺氧造成的典型的心電圖變化及心肌旋轉蛋白(Troponin)的升高,但其中約有2%被發現其實是心碎症候群發作,而不是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因為在這群心碎症候群患者的心導管檢查,並沒有發現冠狀動脈阻塞或急性斑塊破裂,而且後來的左心室攝影圖也證實有典型的章魚壺心肌症的形狀。以下為心碎症候群可能引發的症狀: 胸痛(70~75%患者有此症狀) 胸部有壓迫、緊繃感 呼吸困難、急促(20~50%患者有此症狀) 手臂、肩膀疼痛 暈厥(8%患者有此症狀) 噁心、嘔吐 心悸(Palpitation) 什麼時候應該就醫?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情緒,在經歷某事後,產生劇烈變化且身體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刻就醫。 心碎症候群的併發症 多數心碎症候群患者並不會發生致命性的併發症,僅有少數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案例,五年內再發率約10~15%。 肺水腫(Pulmonary edema)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 低血壓(Hypotension) 心律不整(Arrhythmia) 心因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9.9%的患者會在住院時發生心因性休克。(延伸閱讀:心因性猝死) 心臟驟停 血栓 死亡:4.1%。 提高罹患心碎症候群的風險有哪些? 研究指出,絕大部分的心碎症候群患者為女性,尤其又以更年期後的女性為主要好發族群。其他的風險因素如下: 抽菸 酗酒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癲癇、頭部創傷) […]


心肌病變

肥厚型、擴張型?心肌病變原因、類型、症狀、診斷、治療

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又稱心肌病、心肌症)顧名思義就是心臟肌肉的疾病。你可能比較少聽到「心肌病變」這個名詞,別擔心,《Hello醫師》將為你介紹心肌病變會對心臟和我們的健康造成什麼影響。 什麼是心肌病變? 心肌病變是心臟疾病的1種,患者因遺傳或其他因素,有的引發心臟肌肉病變,造成心臟腔室擴大,但心肌是正常或反而變薄(如擴張型心肌病變),有的是心肌增厚(如肥厚型心肌病變),有的則心肌組織變硬而心臟不一定有肥厚或擴大(如限制型心肌病變)。 心肌病變會影響心肌功能的正常運作,導致心臟泵血困難,讓心臟變得愈來愈虛弱,從而引發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或心律不整(Arrhythmia)。 心肌病變的種類 心肌病變可被劃分為以下5種類型: 擴張型心肌病變 擴張型心肌病變(Dilated cardiomyopathy)是最常見的心肌病變。患者負責將血液送出的主要腔室(左心室)擴大,心肌厚度呈正常或變薄,心肌收縮變得較無力,造成左心室在收縮時,沒辦法有效將足夠血液泵送出心臟。 在此情況,心室射出分率(Ejection fraction, EF,指的是心搏量/心室舒張末期容積)低於正常,即為典型的收縮功能障礙(Systolic dysfunction)。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心室腔室擴大,所以擴張型心肌病變易合併二尖瓣閉鎖不全。 擴張型心肌病變的原因可以是原發性,如基因或遺傳。也可以是續發性如B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 B)引起的病毒感染,也可以由藥物濫用造成如酒精或古柯鹼(Cocain,又稱可卡因)引起,或是由瓣膜疾病或心律不整引起。但最多還是經常由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或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而引發,好發於中年人。 肥厚型心肌病變 肥厚型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是原發性心肌病變最常見的1種。屬於體染色體顯性突變,突變位置在肌節(Sarcomere)上的肌球蛋白重鏈(Myosin heavy chain)。此病變會造成心肌組織增厚。一般來說,心肌增厚最常發生在心室和心室中膈,分為2種不同類型: 非阻塞型心室肌肉增厚:單純性的心肌增厚,變厚的心臟肌肉會造成心臟腔室縮小,導致心搏量(Stroke volume)減少。 在此情況雖然心搏量減少,但是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End-diastolic volume) 也減少,所以左心室射出分率還維持正常,此即為典型的舒張功能障礙(Diastolic dysfunction)。 阻塞型心室肌肉增厚:若心肌增厚發生在心室且合併心室中膈,則在心臟收縮期會妨礙左心室把血液打到主動脈,此時心室射出分率(EF)也會下降。 肥厚型心肌病變如果合併心室中膈肥厚最值得關切的是會誘發年輕人及運動員猝死,引起突發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因誘發心室性纖維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限制型心肌病變 限制型心肌病變(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患者的心肌變得僵硬,使得心臟在跳動時,沒辦法有足夠的彈性擴張來讓血液充滿心室。在此情況,心搏量及心室舒張末期容積同時減少,所以心室射出分率仍然維持正常,亦即為舒張功能障礙。 此類心肌病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成因有浸潤性疾病(Infiltrative disease),如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或類肉瘤病(Sarcoidosis)或是放射治療的後遺症。另外也和貯積症(Storage disease)有關,如血鐵沉積症(Hemochromatosis)或肝醣儲積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或法布瑞氏症(Fabry's disease)。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變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變(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ARVC)患者的右心室心肌組織會被脂肪或疤痕(纖維)組織取代,導致心臟電訊號傳導異常,引發心律不整。此症相當罕見,是青壯年或運動員發生心臟驟停,甚至猝死的原因之一。 未分類心肌病變 未能劃分於以上4種類別的心肌病變,例如: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又稱心碎症候群)或是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等。 心肌病變症狀 心肌病變的早期階段不太有明顯症狀,甚至有些人直到急性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發作前,都不會感覺心臟有任何異狀,但一般來說,隨著病情逐漸發展,患者可能出現以下問題: 躺下來會咳嗽 下肢腫脹 頸部靜脈腫脹 心律不整 心雜音 疲勞(容易疲累) 呼吸困難,容易喘不過氣,甚至在休息的時候也會發生 心跳加快 胸痛(感覺有重物壓迫) 頭暈 昏倒 腹水 (推薦閱讀:女性心臟病不只是胸痛?症狀因人而異) 什麼時候該就醫? 如果你發現自己符合1項或多項上述所列症狀,即可考慮就診,雖然不一定是心肌病變造成,但這些症狀可能代表你的心臟有其他相關問題。此外,如果你發生嚴重呼吸困難、胸痛或感覺快要昏倒時,請盡快撥打119尋求緊急醫療協助。 心肌病變的併發症 心臟衰竭:心臟沒辦法送出足夠的血液,導致心臟功能逐漸衰敗。 心臟瓣膜閉鎖不全:心肌病變可能讓心臟擴大,使得瓣膜沒辦法完全關閉,導致血液逆流。 血栓:泵血效果不佳,造成血液積聚於心室,形成血栓。(推薦閱讀:久坐不動恐血栓!深層靜脈栓塞這樣防) 心臟驟停或猝死:心肌病變之中肥厚型心肌病變如併有心室中膈肥厚,在心室收縮時可能妨礙血液送出至主動脈並誘發心室性纖維顫動。另外,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變也可能引發心律不整,以上2者皆可能導致心臟驟停或甚至引發心因性猝死。 可能導致心肌病變的風險 除了上述提到的各種類心肌病的成因外,以下也是可能導致心肌病變發生的風險因子: 心肌梗塞造成心肌受損 心臟瓣膜問題(脫垂、閉鎖不全)(推薦閱讀:瓣膜性心臟病) 肥胖 甲狀腺疾病 糖尿病(Diabetes) 飲酒過量 […]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