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心跳過快是心悸嗎?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過快原因?

心跳過快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有些人覺得自己心跳過快,實際檢測後卻是正常值;有些人則可能心跳已經跳過頭,自己卻不自知。若心跳經常過快,除了昏厥、盜汗、虛弱,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 《Hello醫師》向你解說心跳過快的定義,教你如何辨別正常心跳?並說明心跳過快的原因、種類和症狀,告訴你心跳過快應掛哪科檢查。 心跳正常值多少?心跳過快定義? 正常情況下,成人若靜止不動,每分鐘的心跳次數約60至100下。若沒有從事任何活動,心跳也頻頻超過100下以上,便可能是心搏過速,也就是心跳過快。 判斷自己心跳是否過快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感覺心悸或心律不整時,透過血壓計或脈搏計算心跳,將心跳次數記下來;若經常超過100下,甚至140下以上,請盡快就醫做進一步的心臟檢查。(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臟跳很快會怎樣?從心跳看身體健康 正常心跳始於右心房,由竇房結放電,刺激右心房及左心房跳動,將血液流至左右心室。當電訊送至心臟中間的房室節時,訊號會被一分為二,傳送至左右心室令其跳動收縮,接著血液就會被送至身體各處,提供養分並交換氣體。 由此可知,心跳為人體循環系統的重要環節;若心跳過快、過慢或不正常,就會影響心臟血液輸出量,阻礙身體正常運作,進而危害健康。(延伸閱讀:心跳太慢怎麼辦?) 心跳過快的原因與種類 在臨床上,心跳過快通常是因為心臟的心房或心室有問題。心房異常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而心室異常則以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最常見。 心房顫動(又稱心房纖維性顫動,Ar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 心房頻脈(atrial tachycardia) 心室上心搏過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PW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心室頻脈(又稱心室性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竇性心搏過速(Sinus tachycardia) 先天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 心跳過快恐心悸、胸悶 心悸為心跳過快的症狀,心跳過快除了可能心悸、胸悶或頭暈外,最怕心臟因長期跳動過快,心房活動量減少,心房血液凝固、形成血塊,並流至腦部引發中風。 相較於心跳正常者,心房顫動病患腦中風的機率增加5倍。而且心跳嚴重過快,也可能會導致休克,甚至猝死;因此,若發現心跳經常過快,建議盡速就醫,查明病因並接受治療。 心跳過快的常見症狀如下: 心悸 胸悶、胸痛 頭暈 倦怠 呼吸喘 盜汗 呼吸困難 低血壓 虛弱無力 手腳冰冷 意識不清、昏厥 心跳過快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該看哪科? 若經常心悸或容易喘,計算自身心跳也經常超過100下,建議可赴醫院心臟科門診接受檢查。若只是偶發性心跳過快,可觀察心跳過快發生情況,例如: 是否在特定時間心跳過快? 是否在從事特定活動後心跳過快? 是否在食用或服用特定食物或藥物後心跳過快? 若發現原因,請減少可能導致心搏過速的情況,並維持充分休息與睡眠,保持心情平靜,少碰觸菸酒或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質,維持心臟健康。 若心跳突然嚴重過快,有昏厥、虛弱或呼吸困難的現象,請立即坐下或平躺,並盡速就醫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心肌病變

肥厚型、擴張型?心肌病變原因、類型、症狀、診斷、治療

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又稱心肌病、心肌症)顧名思義就是心臟肌肉的疾病。你可能比較少聽到「心肌病變」這個名詞,別擔心,《Hello醫師》將為你介紹心肌病變會對心臟和我們的健康造成什麼影響。 什麼是心肌病變? 心肌病變是心臟疾病的1種,患者因遺傳或其他因素,有的引發心臟肌肉病變,造成心臟腔室擴大,但心肌是正常或反而變薄(如擴張型心肌病變),有的是心肌增厚(如肥厚型心肌病變),有的則心肌組織變硬而心臟不一定有肥厚或擴大(如限制型心肌病變)。 心肌病變會影響心肌功能的正常運作,導致心臟泵血困難,讓心臟變得愈來愈虛弱,從而引發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或心律不整(Arrhythmia)。 心肌病變的種類 心肌病變可被劃分為以下5種類型: 擴張型心肌病變 擴張型心肌病變(Dilated cardiomyopathy)是最常見的心肌病變。患者負責將血液送出的主要腔室(左心室)擴大,心肌厚度呈正常或變薄,心肌收縮變得較無力,造成左心室在收縮時,沒辦法有效將足夠血液泵送出心臟。 在此情況,心室射出分率(Ejection fraction, EF,指的是心搏量/心室舒張末期容積)低於正常,即為典型的收縮功能障礙(Systolic dysfunction)。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心室腔室擴大,所以擴張型心肌病變易合併二尖瓣閉鎖不全。 擴張型心肌病變的原因可以是原發性,如基因或遺傳。也可以是續發性如B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 B)引起的病毒感染,也可以由藥物濫用造成如酒精或古柯鹼(Cocain,又稱可卡因)引起,或是由瓣膜疾病或心律不整引起。但最多還是經常由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或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而引發,好發於中年人。 肥厚型心肌病變 肥厚型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是原發性心肌病變最常見的1種。屬於體染色體顯性突變,突變位置在肌節(Sarcomere)上的肌球蛋白重鏈(Myosin heavy chain)。此病變會造成心肌組織增厚。一般來說,心肌增厚最常發生在心室和心室中膈,分為2種不同類型: 非阻塞型心室肌肉增厚:單純性的心肌增厚,變厚的心臟肌肉會造成心臟腔室縮小,導致心搏量(Stroke volume)減少。 在此情況雖然心搏量減少,但是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End-diastolic volume) 也減少,所以左心室射出分率還維持正常,此即為典型的舒張功能障礙(Diastolic dysfunction)。 阻塞型心室肌肉增厚:若心肌增厚發生在心室且合併心室中膈,則在心臟收縮期會妨礙左心室把血液打到主動脈,此時心室射出分率(EF)也會下降。 肥厚型心肌病變如果合併心室中膈肥厚最值得關切的是會誘發年輕人及運動員猝死,引起突發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因誘發心室性纖維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限制型心肌病變 限制型心肌病變(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患者的心肌變得僵硬,使得心臟在跳動時,沒辦法有足夠的彈性擴張來讓血液充滿心室。在此情況,心搏量及心室舒張末期容積同時減少,所以心室射出分率仍然維持正常,亦即為舒張功能障礙。 此類心肌病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成因有浸潤性疾病(Infiltrative disease),如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或類肉瘤病(Sarcoidosis)或是放射治療的後遺症。另外也和貯積症(Storage disease)有關,如血鐵沉積症(Hemochromatosis)或肝醣儲積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或法布瑞氏症(Fabry's disease)。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變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變(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ARVC)患者的右心室心肌組織會被脂肪或疤痕(纖維)組織取代,導致心臟電訊號傳導異常,引發心律不整。此症相當罕見,是青壯年或運動員發生心臟驟停,甚至猝死的原因之一。 未分類心肌病變 未能劃分於以上4種類別的心肌病變,例如: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又稱心碎症候群)或是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等。 心肌病變症狀 心肌病變的早期階段不太有明顯症狀,甚至有些人直到急性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發作前,都不會感覺心臟有任何異狀,但一般來說,隨著病情逐漸發展,患者可能出現以下問題: 躺下來會咳嗽 下肢腫脹 頸部靜脈腫脹 心律不整 心雜音 疲勞(容易疲累) 呼吸困難,容易喘不過氣,甚至在休息的時候也會發生 心跳加快 胸痛(感覺有重物壓迫) 頭暈 昏倒 腹水 (推薦閱讀:女性心臟病不只是胸痛?症狀因人而異) 什麼時候該就醫? 如果你發現自己符合1項或多項上述所列症狀,即可考慮就診,雖然不一定是心肌病變造成,但這些症狀可能代表你的心臟有其他相關問題。此外,如果你發生嚴重呼吸困難、胸痛或感覺快要昏倒時,請盡快撥打119尋求緊急醫療協助。 心肌病變的併發症 心臟衰竭:心臟沒辦法送出足夠的血液,導致心臟功能逐漸衰敗。 心臟瓣膜閉鎖不全:心肌病變可能讓心臟擴大,使得瓣膜沒辦法完全關閉,導致血液逆流。 血栓:泵血效果不佳,造成血液積聚於心室,形成血栓。(推薦閱讀:久坐不動恐血栓!深層靜脈栓塞這樣防) 心臟驟停或猝死:心肌病變之中肥厚型心肌病變如併有心室中膈肥厚,在心室收縮時可能妨礙血液送出至主動脈並誘發心室性纖維顫動。另外,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變也可能引發心律不整,以上2者皆可能導致心臟驟停或甚至引發心因性猝死。 可能導致心肌病變的風險 除了上述提到的各種類心肌病的成因外,以下也是可能導致心肌病變發生的風險因子: 心肌梗塞造成心肌受損 心臟瓣膜問題(脫垂、閉鎖不全)(推薦閱讀:瓣膜性心臟病) 肥胖 甲狀腺疾病 糖尿病(Diabetes) 飲酒過量 […]


心臟病

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心臟手術是治療心臟病的重要方式之一,醫師可以透過手術進行心臟移植、植入心律調節器或修補心臟瓣膜等;舉例來說,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便是較為人熟知的心臟手術之一。 近年因微創手術發展迅速,讓心臟手術不再是得鋸開胸骨的大手術,相較之下,透過微創手術執行開胸手術(Open-heart surgery),患者風險較小,也更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然而,心臟手術種類繁多,許多不同名稱可能指的是同一種手術,常常讓人看得「霧煞煞」,《Hello醫師》為你統整各種心臟手術類型,簡單介紹它們的用途、差異、風險與執行方式。 心臟冠狀動脈手術 冠狀動脈發生粥狀硬化,往往是進行冠狀動脈手術的主因;如果動脈中的脂肪斑塊堆積非常嚴重,患者很有可能發生心肌梗塞。無論是心肌梗塞發作或是尚未發作,患者都可能需要透過手術將斑塊移除或疏通血流。以下為常見冠狀動脈手術介紹: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簡稱 CABG)的進行方式為:透過移植別處血管,以繞開堵塞的冠狀動脈,使血液得以流通。主要用於治療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心絞痛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患者。 在過去,心臟繞道手術只能由開胸手術進行,風險較高,因此患者通常會在有好幾處冠狀動脈狹窄時,才會考慮使用此手術。不過現今技術已可透過肋骨間的縫隙進行機械手臂微創手術,讓高風險的患者有更適合的選擇。 此外,還有一種稱為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繞道手術(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簡稱 OPCAB),意指無須心臟停跳與使用體外循環機,在心臟保持跳動的狀況下進行手術。好處是患者可以避免心臟暫時停止的風險,但此手術的施行難度也較高。(延伸閱讀:冠狀動脈心臟病)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英文名為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以下簡稱 PCI。此手術還有許多別稱,包含心臟血管成形術(Angioplasty)、氣球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心導管治療等等。 手術透過將導管由腹股溝或手臂的血管插入,經血管到達心臟,然後把氣球經由導管送進至動脈狹窄部位,待氣球充氣,便能撐開血管壁,增進血液流通。為了避免術後動脈再度狹窄化,心臟血管成形術通常會搭配支架,將支架留在已被氣球撐開的動脈中,以阻止管壁回縮。 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切除術 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切除術英文為Atherectomy,同樣也是利用插入導管的方式,將導管頂端安裝旋轉刀頭,進入堵塞的血管內將斑塊磨碎、切除。此手術也可用於已接受血管成形術,但仍有斑塊堵塞血管的患者。 心臟瓣膜手術 心臟瓣膜是控制心臟血液循環的閥門,瓣膜必須準確地開啟與閉合,才能防止血液逆流。然而,如果罹患風濕性心臟病或先天性心臟病,可能會造成瓣膜發生脫垂、閉鎖不全,像是常常聽到的二尖瓣(僧帽瓣)脫垂、主動脈瓣狹窄等等。這時便需要修補或置換瓣膜,以維持心臟功能正常運作。瓣膜手術可分為修補與置換,請見以下介紹:(延伸閱讀:瓣膜性心臟病) 瓣膜修補手術 在瓣膜可以修補的情況下,通常會透過瓣膜修補手術,以恢復瓣膜的功能。傳統作法為鋸開胸骨,切開心臟直接對有問題的瓣膜進行修補。現在則可經由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幫助,例如以達文西手臂,或者使用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簡稱 VATS),從肋骨間縫隙進行手術,無須切開患者肋骨,有助減輕術後疼痛,縮短恢復期。 以瓣膜修補手術來說,加裝瓣膜環避免瓣膜鬆動,改善閉鎖不全的問題。若是瓣膜狹窄,則可能會稍微切開瓣膜,讓血液通過量增加。(延伸閱讀:頭暈易疲倦恐為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前兆!職棒球星林岳平換「膜」繼續活跳跳)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英文為(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簡稱 TAVI 或 TAVR),此手術其實與前面提到的 PCI 手術概念相同,透過將導管由腹股溝或手臂插入,經血管到達心臟,再將導管上頭、固定於支架的人工心臟瓣膜直接置入即完成,無須特地移除患者原有的心臟瓣膜。 然而,此種「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也同樣適用於二尖瓣或三尖瓣的置換,而非只能更換主動脈瓣,不僅如此,經導管手術也可以利用導管攜帶瓣膜夾,修復輕微的瓣膜閉鎖不全問題,因此無論是瓣膜置換或修補,皆可以考慮以經導管手術進行。(延伸閱讀:不是公主病!林依晨、大S也有「二尖瓣脫垂」!二尖瓣脫垂症狀、治療與預防) 心臟衰竭手術 心室輔助器 心室輔助器的安裝需透過開心手術進行;醫師會在上腹壁的位置安裝幫浦,接著將導管分別連接主動脈與心室到幫浦上,以及將幫浦與外掛的心室輔助器用導線連接。完成後,心室的血液就會順著導管流至幫浦,透過幫浦將血液打入主動脈,以維持血液循環。簡單來說,心室輔助器其實就是扮演了心室的角色。 若要細分的話,心室輔助器有分為固定與攜帶式的分別,固定的心室輔助器無法攜帶,患者只能在病房內活動,而攜帶式的則能固定於患者身上,並不限制患者的行動。 主動脈內氣球幫浦 此種幫浦與心室輔助器一樣,都是輔助心臟維持血液循環的方式之一,不過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簡稱 IABP)的安裝更為方便,也是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它可以透過心導管的方式,由鼠蹊部股動脈放入攜帶氣球的導管,並引導至靠近主動脈弓處放置。這顆氣球可以在心臟收縮時塌陷,減輕心臟的後負荷;心臟舒張時則膨脹,將血液壓回升主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液灌流量。 葉克膜 葉克膜英文名稱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簡稱ECMO,又稱體外維生系統。其與心室輔助器的最大差別在於,葉克膜也具有將血液轉為充氧血的功能,主要用於患有嚴重心臟與肺部疾病的患者。(同場加映:葉克膜能取代心肺?剖析ECMO功能與風險) 安裝葉克膜主要分為靜脈至靜脈(Veno-Venous,簡稱 VV)、靜脈至動脈(Veno-Arterial,簡稱 VA)兩種方式。前者通常會在股靜脈與頸內靜脈插入導管,後者則是股靜脈和股動脈。兩者皆透過幫浦(人工心臟)引出血液後,經由體外氧合器(人工肺臟)去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並加熱血液,之後送回靜脈或動脈。 不過葉克膜的缺點是不能久用,葉克膜的人工材料管路與封閉循環系統,使得患者容易因溶血、血栓造成感染,手腳的末端也可能逐漸發黑壞死,甚至需要截肢。 心臟移植 心臟移植通常施行於末期心臟衰竭的病患,此時心臟的受損程度已經無法用藥物或任何方式改善。心臟移植只能透過開心手術達成,鋸開胸骨後將舊的心臟取出,更換為捐贈者提供的健康心臟。 不過,要等到有人捐贈適合的心臟,其實並非如此容易。心臟衰竭的患者在接受心臟移植之前的過渡期,可以使用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簡稱 VAD),幫助日漸無力的心臟泵送血液。 全人工心臟 全人工心臟是一種非常昂貴、精密的設備,它跟心室輔助器或葉克膜都不一樣,它本身需要具備所有天然心臟的功能,包括瓣膜的設計、左右心室心房設計等等。此外,使用全人工心臟意味著需要把患者本身的心臟摘除,因此風險較高。除非是雙心室皆有衰竭狀況的晚期心臟衰竭患者,否則多數情況下只會使用輔助型的人工心臟,或是心室輔助器作為心臟移植的過渡期使用。 心律不整手術 心導管射頻燒灼術 心導管射頻燒灼術英文為 Radiofrequent catheter ablation,簡稱 RFCA,主要用於治療心律不整(Arrhythmia),如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陣發性上心室頻脈(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簡稱 PSVT)。 與心導管操作原理相同,由腹股溝放入尖端帶有電極的導管,順著血管到達發出異常心律的心肌位置,由電極發出射頻能量,破壞病變的心肌細胞,讓心律恢復正常。除了射頻電燒外,此手術還有採用冷凍消融的方式,好處是手術時間較短,但手術自負額較高。 迷宮手術 英文為Maze surgery,迷宮手術透過電刀(或稱電燒刀)在心肌組織上製造疤痕,改變心臟電氣迴路流向,因為疤痕無法進行電傳導,它們就像迷宮中的牆壁一樣,阻隔肺靜脈與心房間的不正常電流傳導。迷宮手術主要用於治療心房顫動,也可能搭配 RFCA 進行治療。(推薦閱讀:迷宮手術:適用人群、風險因素、手術過程與術後恢復) 安裝心律調節器、除顫器 有些心律不整的病患無法以藥物控制病情,便可能會考慮安裝心律調節器(Pacemaker)或心律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簡稱 ICD),它們可以偵測患者的心律,如有心律異常的狀況,將發出電流修正心跳節律或進行心臟除顫。 安裝心律調節器與除顫器時,通常會選擇在患者的左胸、鎖骨下方切一個五公分的開口,把機器埋入並將導線以靜脈穿刺的方式,讓導線連接節律器與心臟即完成。 【推薦閱讀】 心臟健康 […]


心臟健康

愛護你的心臟!日常生活6關鍵保持心臟健康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2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那麼,我們該如何從日常生活著手改善心臟健康,或是掌握目前的心臟狀況?本文將帶你從6大關鍵切入,建立有益心血管的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 一、了解心臟健康狀況 健康狀況包含個人飲食、運動、生活習慣以及家族遺傳對心臟的影響。舉例來說,如果你是有抽菸習慣,三天兩頭就有酒攤,運動頻率又是以月來計算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機會肯定比多數人高。 可能提高心臟病風險的因素非常多,像是男性比女性擁有較少的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俗稱好膽固醇),但已經面臨更年期的女性,也會因為雌激素的分泌下降,使得動脈硬化風險提高。其他心臟病風險包括下列: 第二型糖尿病 肥胖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抽菸 飲酒過量 缺乏運動 高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飲食(同場加映:反式脂肪:隱藏在美食中的健康殺手) 當你檢視完這些可能導致心臟病的風險因子後,你便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屬於心臟病的高危險群,以及該從哪些地方進行心臟保健。當然也別忘了定期的心臟健康檢查,留意膽固醇、血糖等指數有無異常,可以幫助你提早發現自己有無心臟或心血管問題。(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認識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 二、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 不只心血管疾病的成因跟飲食有密切相關,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意味著你可以獲取均衡的營養,這些營養對於人體免疫力與機能的正常運作,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以預防心臟病為例,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是降低與心臟病關係重大的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俗稱壞膽固醇)濃度的關鍵,因為體內壞膽固醇少,發生脂肪斑塊堆積,造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的風險就會下降。 適合心臟保健的飲食方式很多,例如你可能聽過的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或新北歐飲食等,如地中海飲食就很強調使用橄欖油烹調,它含有的單元不飽和脂肪,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水平。在肉類選擇方面,這些飲食方式都傾向選擇魚肉,代替牛肉等紅肉類。魚類可以提供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幫助降低身體總膽固醇水平。 此外,不要攝取過多鈉、多吃蔬果、選擇非精緻的澱粉類食物,皆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三、運動讓心臟維持強健 心臟規律、不間段的跳動,是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或許也因為如此,我們太把它當作理所當然。然而,並不是只有心臟需要不斷跳動,人體同樣不能不運動。運動可以帶來下列好處: 運動可加速燃燒熱量,幫助你維持健康體重,避免肥胖。 運動可幫助你維持或提升肌力,能減緩因為衰老,肌肉隨年齡流失的情況。 運動還能促進腦內啡(Endorphin)分泌,有助心情愉悅。(同場加映:訓練荒廢1週掉肌肉?3週內還有得救) 究竟多少的運動量才夠呢?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建議,每週至少要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騎腳踏車、跳韻律舞或走路等,此外,每週至少要有2天進行肌力訓練。  萬事起頭難,如果你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看到這邊也許會覺得自己根本無法達成要求,但你可以採取以下方式,幫助自己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 降低難度 假設把150分鐘的運動時間,平均分配到週一到週五,則每天至少要運動30分鐘。我們不妨先由每天15分鐘開始,讓自己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持續1~2個禮拜直到適應該運動量後,再逐步提升。 找尋運動夥伴 獨自一人難免有時候會想偷懶,這時有個運動好夥伴在旁監督你、鼓勵你,可以讓你更容易堅持下去。在你因為運動而變得更健康的同時,你其實也讓跟你一起運動的好友獲得相同的益處。既能聯絡友誼又能促進身體健康,還有比這更划算的交易嗎?(同場加映:別再找理由不運動!克服 8 大常見藉口) 四、戒菸保護心血管健康 香菸對人體的傷害相信不用贅述,大家已心知肚明,不過有些人仍認為自己長期吸菸並不會對健康有任何問題,而這種想法的根源來自於他們身邊的朋友或家人。事實上,會不會因吸菸得到肺癌、口腔癌、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本來就是機率性問題,但為何我們要把運氣賭在這種即便賭贏也對身體沒有任何好處的事情上?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只要戒菸達1年,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或稱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便可降低5成。戒菸不僅保護你自己,也保護你身邊的人,因為二手菸的危害並不亞於抽菸者。(同場加映: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戒菸仰賴於吸菸者的決心與毅力,親友的支持也許可以提高戒菸成功率,但如果你曾嘗試戒菸卻失敗,或是認為沒辦法只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擺脫菸癮,請撥打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讓專業人員助你一臂之力。  五、依照指示用藥 如果你本身已經有在服用心臟病藥物,像是血壓用藥、降血脂藥,或者是糖尿病藥物,請依照醫師的指示用藥。千萬不要因為自己認為症狀已經好轉,自己感覺比較舒服了,就擅自把藥停了。以免不僅沒有達到應有的治療效果,甚至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副作用,加重病情。(推薦閱讀:乙型阻斷劑) 如果你曾停止用藥,請在下次看診時跟醫師詳細說明,讓醫師能夠掌握你的病況。 六、減少攝取酒類和含糖飲料 精緻糖是維持健康體重的頭號敵人。尤其台灣手搖飲市場蓬勃發展,許多人甚至每天如果不喝1杯就感覺不大對勁,可說是對糖分上癮了。雖然人體的正常運作少不了「醣」,但「精緻糖」對身體毫無益處。常喝含糖飲料的人不僅容易變胖、增加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風險,也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蛀牙問題。(延伸閱讀:特別容易蛀牙?口水少和愛甜食是齲齒主因) 戒除含糖飲料撇步 如果單純不喜歡水的味道,也許你可以考慮在水裡面放些檸檬片,讓水喝起來不會那麼單調。 選擇喝鮮奶、無糖豆漿等對對健康有益的飲料,取代其他含糖飲料。(推薦閱讀:豆漿蛋白質含量高!運動增肌就這樣喝) 養成多喝水的習慣,不要讓自己經常處於口渴的狀態,可以減少想喝飲料的欲望。 一步一步來,可以先從每天喝改成3天喝1次,手搖飲甜度從半糖改成微糖,別把自己一下子逼得太緊。 在酒類攝取方面,以台灣人來說其實更要特別注意。除了因為拚酒文化所造成的過度飲酒,台灣人也是較為缺乏「乙醛去氫酶」這種酒精代謝酵素的民族,據統計,近半數台灣人有ALDH2基因缺損,號稱世界第1。(推薦閱讀:喝酒臉紅原來是缺少這個!3方法改善亞洲紅臉症) 缺乏此種酵素再加上過度飲酒,會讓乙醛對心肌造成傷害,可能引發酒精性心肌病變。此外,長期喝酒也會導致血壓上升和三酸甘油脂增高的風險。 那麼怎麼樣才算不過量呢?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2罐啤酒,女性不超過1罐啤酒(或相當酒精量)。(延伸閱讀: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喝酒?酒精會導致低血糖須留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健康

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心電圖是用來檢測心律的常見檢測方式,透過在受測者身上黏貼電極貼片,心電圖儀器可以顯示出心臟的電位變化。但你了解螢幕上高低起伏的波形,代表的心跳狀況是什麼嗎?《Hello醫師》將解析心電圖波形的判讀、心電圖的檢查流程,並舉例適用狀況與對應的心臟症狀。 為什麼要進行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是一種方便、快速的心臟檢測方法,且不需額外自費。基本的心臟資訊如心跳速度、心臟電位變化等,都能由心電圖結果得知。一般來說,出現以下症狀可能會需要接受心電圖檢查: 胸痛(推薦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呼吸困難 心悸 虛弱 頭暈、頭昏眼花 暈厥 說到電位變化,有些人可能認為心電圖只跟心律不整(Arrhythmia)有關係,不過像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也是可以由心電圖判斷,因為脂肪斑塊堵住血管,造成心肌缺氧,也會影響到心律狀況,甚至能從異常波形判斷是冠狀動脈的哪個區域堵塞。其他可以透過心電圖檢查的心臟問題包括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心肌缺氧等等。 另外,心電圖檢查也會作為手術前的心臟健康狀況評估、查看心律調節器的運作情形,或是了解某些心臟藥物的功效。(延伸閱讀:乙型阻斷劑) 而靜態心電圖無法顯現出患者在壓力下或長時間內的心律狀況,也因此心電圖還有如運動心電圖、24小時心電圖等不同類型。透過不同項目,心電圖能幫助患者在早期檢查出重大心臟疾病。(延伸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心電圖怎麼看?從波型判讀 PQRST波 首先我們先以下面這張圖作為範例: 這是一次完整的心臟跳動會產生的電位變化,一般我們看心電圖通常會由將波形分成P、Q、R、S、T這幾個部分,幫助判斷心律狀況。以下為它們各自所代表的意義: P波:在1次完整的心臟電位變化中,出現的第一個偏離即稱為P波。這時心房會發生去極化造成心房收縮。 PR段:指的是P波到發生QRS波中間的時間段。 QRS波組:QRS並非固定的排序,在命名上,波組中第一個向下偏轉的波形稱為Q波,若向上則稱為R波,而接續R波之後的負向偏轉稱為S波。值得注意的是,QRS並非3者必然同時存在,也可能出現只有QR 、QS ,或甚至只有R波的可能性。 ST段:QRS波與T波中間的時間段。 T波:心室再極化造成心室舒張。 QT間隔:指的是心臟收縮到舒張結束的所需時間長度。有一種「長QT症候群」便是指QT間隔過長造成的心臟症狀。 心電圖的3種異常波形 由於波形種類變化十分多樣,以下只列舉其中3種常見的異常波形作為範例: Q波大幅下探 在正常的心電圖中,Q波通常只會出現小小的下探,如果Q下探很深,可能代表有曾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狀況。 R波大幅上升 如果心電圖結果出現異常高大的R波,可能代表有左心室肥大而引起波形放大。(延伸閱讀:心臟肥大|定義、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T波倒置 在正常的心電圖中,T波通常呈現正向偏轉,如果T發生負向偏轉,則可能代表心臟有缺血或曾發生或心肌梗塞的狀況。 心電圖儀器介紹 一般心電圖檢查多使用十二導程心電圖,受測者須在胸口和四肢貼上10個電極貼片,連接到心電圖儀器才能顯示出心律波形。 「等等,為什麼十二導程只有10個電極貼片啊?」 這就得先了解這些電極貼片與導程的涵義了。心電圖的原理是透過電極貼片,建構導程(Lead),以記錄不同方向的電位變化。藉由10個黏貼於不同部位的電極貼片,心電圖便可以呈現不同方向、角度的電位變化,以便更精確的判讀心臟的哪個部位發生了問題。以下為十二導程各自的名稱與分類: 標準肢導程 第一肢導程:左手為正極、右手為負極 第二肢導程:左腳為正極、右手為負極 第三肢導程:左腳為正極、左手為負極 加強肢導程 AVL導程:左手為正極 AVR導程:右手為正極 AVF導程:左腳為正極 胸導程 V1:胸骨右方的第四肋間 V2:胸骨左方的第四肋間 V3:V2和V4連線之中點 V4:左鎖骨中央對下來的第五肋間 V5:V4和V6連線之中點 V6:左腋窩下方的第五肋間 心電圖的檢查流程 心電圖檢查非常安全,無觸電疑慮且僅需數分鐘便可測量完畢,但受測者需注意不要在檢測前1小時內抽菸、喝咖啡或濃茶等刺激性飲料,也不可在檢測前進行激烈運動。以下為心電圖檢查流程: 1. 去除影響電流傳導的物品 手錶、金屬飾品、絲襪、褲襪等,會影響電流的傳導。 2. 脫掉上衣或露出胸口,然後平躺 受測者將上衣脫掉或上拉至露出胸口,平躺在病床上。 3. 濕棉球塗抹胸前與四肢 檢查者用沾濕的棉球,塗抹受測者的胸前與四肢。 4. 胸前和四肢共連接10個電極貼片 檢查者將心電圖貼片貼在受測者身上,分別是胸前6個胸導程電極貼片、四肢的6個肢導程(四肢各1個貼片),總共10個貼片需連接導線至儀器。 5. 安靜平躺,避免發抖影響測量準確性 請受測者不要移動或說話,保持正常呼吸的平躺姿勢。檢查者同時注意受測者是否因寒冷而發抖,以免影響測量準確性。 6. 取下電極貼片,皮膚拭淨後穿上衣物 檢查完成後,檢查者取下電極貼片,將受測者皮膚拭淨並協助其穿上衣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心臟驟停|症狀、原因、急救方法

什麼是心臟驟停 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又稱心跳驟停、心搏停止)指的是心臟突然停止跳動的狀況,這時身體各器官,包括大腦和心臟在內都會因為缺乏氧氣,而逐漸喪失功能、壞死,若無獲得即時的醫療救助,患者死亡率極高,也就是所謂的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心臟驟停原因 談到心跳停止的主要原因,那就得先來了解一下心臟跳動的原理。人體心臟的搏動需透過竇房結(Sinoatrial node, SA node)所送出的電流,沿著傳導路徑,刺激心肌收縮。當電流的傳導受到了干擾或阻礙,便可能會出現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則的情形,也就是耳熟能詳的心律不整(Arrhythmia),而這便是導致心臟驟停的主要原因。(延伸閱讀: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普遍來說,心律不整的其中一種類型——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是引發多數心臟驟停的罪魁禍首。當心室顫動發生時,心臟會出現高頻率且不規則的顫動,使得血液無法透過心臟泵送而出,若沒在數分鐘內治療,患者很有可能死亡。 一般來說,心臟病患發生心臟驟停的風險更高,但即便是沒有心血管疾病的一般人,也有可能發生心臟驟停。以下列出可能造成心臟驟停的疾病或症狀: 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臟肥大 瓣膜性心臟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 許多人可能都聽過心肌梗塞,它是一種心臟病的急性症狀,但與心律不整不同。在心肌梗塞的「當下」,心臟通常仍會持續保持跳動,只是因為冠狀動脈堵塞,使得心臟血液流動受到阻礙。不過話雖如此,心肌梗塞可能會在心肌留下疤痕組織,影響心臟電傳導,從而導致心臟驟停發生。由於心肌梗塞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有密切的關係,這也使得冠心病成為成人心臟驟停的主要原因。(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心臟驟停的症狀 在心臟驟停發生前,你可能感到胸部不適或疼痛、呼吸困難或急促、虛弱、心悸等徵兆,但許多心臟驟停都在沒有任何徵兆下突然發生。而在心臟驟停發生時,你可能會有以下症狀: 昏倒 沒有脈搏 沒有呼吸 喪失意識 如果你出現以下症狀,請撥打119以獲取緊急醫療救助: 胸痛或感覺不舒服 心悸 喘鳴 呼吸困難或急促 感覺快要昏倒 頭暈(延伸閱讀:別以為頭暈沒事~這4類型是中風警訊) 心跳變得快速或不規則 心臟驟停的風險因子 由於冠心病是引發心臟驟停的高風險疾病,因此會造成冠心病的風險因素也與心臟驟停大同小異,以下列出心臟驟停的風險因子: 心臟病史或家族史(例如:心律不整、先天心臟缺陷) 心臟驟停病史或家族史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進一步了解:心血管的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 吸菸 吸毒 酗酒 高血壓 高膽固醇(推薦閱讀:沒症狀才要怕!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肥胖、抽菸者快驗血脂,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營養失衡(例如:低血鉀和低血鎂) 糖尿病 肥胖 久坐(你知道嗎?久坐是萬病之源:坐式生活對身體的危害) 年紀大 男性 心臟驟停的診斷方法 因為心臟驟停很難透過診斷來提前發現,這邊所談之診斷方式,主要用於患者已從心臟驟停恢復後的診斷,而非在心臟驟停當下所進行之診斷方式。 透過下列檢查,可以了解患者心臟驟停的發生原因,以便安排治療或採取相關措施,以避免心臟驟停復發。(各類心臟檢查一覽: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血液檢查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ECG或EKG) 胸部X光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


心臟健康

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心臟病(Heart disease)泛指所有對心臟造成影響的疾病,不同類型的心臟檢查各有優缺點,醫師會依照專業判斷並選擇適合你的檢查方式,以下將心臟檢查方法分為侵入與非侵入兩種類別介紹。 非侵入性檢查 血液檢查 從靜脈抽血檢查血液所含的物質。檢查可能需要受測者禁食12小時後再進行。一般來說,針對心臟病的抽血可能包含以下數值的檢測: 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還不了解膽固醇的種類嗎?請看: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 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血脂檢測如何進行?請看: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 脂蛋白(a)(Lp(a))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又稱高半胱氨酸) 心電圖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KG or ECG)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查,它可以偵測心臟的電活動,以利醫師判斷受測者的心臟有無心律不整或其他心臟問題。心電圖的檢測方式相當簡單,只要將電極貼片黏貼於受測者胸口,心電圖儀器便能夠偵測心臟活動狀況。(推薦閱讀: 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運動心電圖 運動心電圖是一種對心臟的壓力測試(Stress test),藉由讓受測者操作跑步機或飛輪,可以觀測其心臟在運動時的狀態。藉由記錄受測者血壓與心跳變化,了解受測者是否有缺血性心臟病或心律不整等問題。此外,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使用加快心律的藥物代替運動,模擬心臟在運動下的反應。 跟心電圖一樣,受測者同樣需配戴電極貼片,並在測量血壓後,依醫生指示保持一定時間的運動狀態。若受測者在過程中有明顯不適,請告知醫師。(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霍特24小時連續心電圖 英文名稱為Holter monitor,是可攜式的心電圖裝置,持續紀錄受測者24小時內的心跳狀況,彌補單次的心電圖所無法觀測到、偶發的心律不整或胸痛症狀。根據情況,受測者也有可能採用48或是72小時的連續心電圖。 受測者至醫院安裝霍特心電圖裝置後,即可返家。在檢測期間內,不宜進行大量活動以免過度流汗,且也不能洗澡,以免影響檢查結果。 心臟事件紀錄器 同樣屬於可攜式裝置,心臟事件紀錄器適用於症狀發作頻率偏低的患者,用於紀錄患者在不適症狀的發生當下,心臟的活動狀況。因此,跟連續心電圖不同,除非使用者按下心臟事件紀錄器的「紀錄按鈕」,否則它並不會持續紀錄心跳。 心臟事件紀錄器通常都會配戴1週以上,過程中,受測者可以自行拆下儀器洗澡。 心臟超音波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的操作方式是透過醫師手持超音波探頭,在輕壓於受測者胸前移動,藉由超音波在心臟各處反彈的快慢,可以呈現相關數據,供醫師了解心臟瓣膜、心跳功能,以及心臟結構有無問題。(瓣膜脫垂、狹窄都可能導致心臟問題?請看:瓣膜性心臟病) 此外,受測者也可能需要在過程中依醫師指示調整姿勢,或進行特定呼吸方式,以利檢測進行。 胸部X光 透過X光儀器照射能夠看到心臟和肺部狀況,而胸部X光不只用於心臟檢查,身體各處器官或是骨頭,都可以透過X光檢查了解病情。由於只能觀測到平面影像,有時候會從側面或其他角度進行拍攝,以利醫師評估。一般來說,接受1次胸部X光檢查,大概會吸收0.1毫西弗的輻射。 心臟電腦斷層掃描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利用連續且不同角度的X光掃描,拍攝心臟影像,能夠更清楚地觀看冠狀動脈有無阻塞狀況,但是接受一次斷層掃描的輻射量約7毫西弗,比胸部X光要高上不少。(認識常見的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 心臟核磁共振檢查 心臟核磁共振檢查(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會利用磁場和無線電波建立詳細的心臟圖像,檢查時會躺在一個長型管狀的機器當中,它會利用磁場和無線電波建立詳細的心臟圖像,以便醫師觀察。 MRI可以提供多切面的影像,且沒有輻射疑慮。比起斷層掃描,MRI更容易觀測心臟軟組織有無病變。缺點為檢查過程較長,若受測者體內有金屬植入物,可能無法接受MRI檢測。(延伸閱讀:心律調節器安裝完成!心臟節律器的使用注意事項與生活須知) 核子醫學檢查 核醫檢查又稱心肌灌注掃描(Myocardial Perfusion Scan),此方法是透過靜脈注射核醫檢查製劑如鉈-201(Tl-201)、鎝-99m(TC-99m),再利用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SPECT)觀察血液流經心臟各部位的情形。此檢測主要用來檢查受測者的冠狀動脈有堵塞或狹窄的狀況。 另外,心肌灌注掃描經常會搭配壓力檢測,因為在運動的時候,冠狀動脈血流會增強以便供給心肌足夠的氧氣,如此便容易顯現受測者有無動脈堵塞的狀況。 侵入性檢查 心導管檢查 心導管檢查包含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在內,是侵入性檢查。主要操作方式是透過從腹股溝或手腕插入細管,將顯影劑注入血管,使用X光儀器觀察冠狀動脈的血流情況。此外,心導管同樣可以應用在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血管支架放置術上。 需要心導管檢查者,可能已經接受過其他非侵入性檢查,但仍找不出詳細病因。心導管可以幫助醫師更清楚觀測受測者的心臟有無先天缺陷、瓣膜、冠狀動脈問題。若有需要,醫師也可以使用心導管對患者直接進行治療。 心臟電氣生理檢查 電生理檢查(Electrophysiology Study)可以檢測心臟的電活動,在控制之下,發出電流刺激心臟,以找出可能的心律不整原因與治療方式。其操作方式也是同心導管的概念,由腹股溝插入電極導線並連結到心臟。針對造成異常心律的病灶,醫師可能會使用心導管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t catheter ablation, RFCA)中斷異常電氣的傳導,讓心跳恢復正常。 【點我前往心臟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症狀有哪些?先天心臟缺陷成因、種類及治療與照護詳解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心臟疾病高居第2,更連續14年佔據十大死因亞軍,僅次於癌症。若從心臟疾病分類來看,大致分成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風濕性心臟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高血壓心臟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和冠心病(Coronary eart disease);《Hello醫師》將為您介紹先天性心臟病的成因、症狀、治療等相關資訊。 什麼是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指的是,寶寶的心臟或周遭血管未正常發育,一出生就有的心臟結構問題,又稱為先天心臟缺陷(Congenital heart defect)。(關於心臟病概略介紹,請看:認識心臟病) 胎兒的心臟在懷孕前6週就會積極發展,缺陷也可能就在此時產生;不過,因胎兒體積過小,若想透過產檢發現,可能要到懷孕中期才比較能察覺胎兒的心臟缺陷。 根據心臟先天缺陷的種類與嚴重程度不同,每個人的發病狀況也不同,有些人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心臟病問題,或要到成年才會出現,但也有部分人會立即發病或產生嚴重症狀。一般來說,有先天心臟缺陷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常人要高。 先天性心臟病的成因 正常的心臟結構,各腔室之間有中膈或瓣膜阻擋,因此血液會依照正確路徑流動;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因心臟缺陷,如中膈、瓣膜與動脈等組織異常發展,以致產生的破損或狹窄,影響其應有功能,就會造成先天性心臟病。 根據醫學研究,先天心臟病成因尚難斷定,但有研究統計發現,母親在懷孕期間罹患德國麻疹(Rubella,又稱風疹)、吸菸或服用部分藥物,可能導致胎兒罹患先天心臟病。(延伸閱讀:麻疹、德國麻疹有差!麻疹傳染性強,疫苗可預防) 先天性心臟病種類 先天性心臟病主要可分成發紺(Cyanosis)與非發紺(Acyanotic)2大類,所謂的發紺,是指因血氧偏低而造成皮膚呈藍紫色。靜脈的血液是缺氧血,顏色偏深,若有心臟缺陷,當缺氧血流入動脈與充氧血混合,便會造成發紺。(推薦閱讀:父母必看!4種你不可不知的兒童心臟病類型) 先天性心臟病種類繁多,根據高雄榮民總醫院的先天性心臟病介紹,心室中膈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與法洛氏四重症(Tetralogy of Fallot)的罹患率最高,分別為31.2%與22%;以下介紹先天性心臟病類型如下: 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法洛氏四重症、三尖瓣閉鎖(Tricuspid atreria)、大動脈轉位(Transpostion of great artries)、全肺靜脈回流異常( TAPVR)、左心發育不全症候群(HLHS) 非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開放性動脈導管(Patent ductus arteriosus)、心房中膈缺損(ASD)、房室中膈缺損(AVSD或稱心內膜墊缺損ECD)、心室中膈缺損(VSD)、肺動脈狹窄(Pulmonary valve stenosis)、主動脈窄縮(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先天性心臟病的症狀 患者有無症狀與心臟缺陷的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較輕微的心臟缺陷,患者可能毫無任何症狀,但隨著年紀增長,心臟缺陷情況也可能出現變化,以致患者成年後才發現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症狀有下列幾種: 呼吸困難、急促 腿部、腹部與眼睛周圍腫脹 手、腳和腳踝腫脹 心律不整(Arrhythmia) 運動或勞動時易感疲累甚至暈倒 發紺 寶寶進食時出現呼吸困難 什麼時候該求助醫師?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胸痛(心絞痛)、呼吸困難或是其他跟先天性心臟病相關的症狀與徵兆,或者在小時候接受過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請盡快就醫檢查。 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 先天性心臟病並沒有明確的發生原因,但根據研究與統計的結果發現,下列情況可能提高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 母親在懷孕期間罹患德國麻疹(Rubella,又稱風疹) 母親在懷孕期間使用史他汀類(Statin)或部分痤瘡藥物 母親在懷孕期間抽菸或飲酒 家族遺傳 唐氏症(Down’s syndrome) 糖尿病(Diabetes) 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方法 由於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就會形成心臟缺陷,醫師可以使用胎兒心臟超音波(Fetal echocardiography)進行檢查。對於寶寶、幼童或是成人的先天性心臟病診斷,主要有下列方式: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胸部X光(推薦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心臟超音波 經食道心臟超音波(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 心臟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 心臟核磁共振檢查(Cardiac Magnetic […]


心律不整

心臟節律器安裝完成!使用心律調節器的注意事項與生活須知

心律調節器(Pacemaker,又稱心臟節律器)雖然可以幫助心跳過慢的患者改善心跳速率,但由於在身上安裝了電子儀器,患者需要格外注意生活中可能對儀器功能造成影響的各種風險因子。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來看看配戴心律調節器後,相關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吧! 心律調節器生活須知 為避免受到其他電子產品的電磁干擾,影響植入式心律調節器正常運作,使用者須注意以下規範: 術後照護 術後數天至數週內,心律調節器的安裝部位出現紅腫、疼痛感屬於正常狀況,通常疼痛感不會過於嚴重。若你感覺有嚴重不適,請告知醫師。 為避免導線移位,安裝心律調節器後24~48小時內,請勿過度伸展同側手臂或高舉過頭,但在3~5天後即可正常活動,避免肩關節組織發生沾黏,造成五十肩(或稱冰凍肩)。 1個月之內,避免進行從事劇烈運動或粗重工作。 (推薦閱讀: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每日測量脈搏 定期回診確保心律調節器運作正常 請養成每天測量脈搏的習慣,如果發現每分鐘心跳數少於最低設定數(心律調節器)5下,且伴隨不適時,應立即回診。(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每3~6個月需要定期回診檢查心律調節器的狀況,確保機器運作正常以及確認剩餘電量。平均來說,心律調節器的電池大概可以使用6~7年。 隨身攜帶心臟調節器識別證。 5大心律調節器注意事項與使用禁忌 使用手機時,請與心臟節律器保持15公分的距離,避免將手機放在襯衫胸前口袋。另外,講電話時建議以心臟調節器的對側耳朵接聽,或使用耳機、免持聽筒,讓手機與心臟節律器保持距離。 遠離焊接設備、變電箱、發電站,若需在此類場所工作,建議與醫師討論並與雇主協調預防或替代方式。 由於通過機場金屬探測器會觸發警報,建議將節律器識別證掛在胸前或主動告知,節省檢查時間。另外,雖然沒有明確的研究表明金屬探測器會對心律調節器造成負面影響,但仍建議請避免在附近逗留,至少保持1.5公尺的距離。 就醫時,請告知醫師自己有在使用心臟節律器,因為部分醫療行為如看牙醫、核磁共振(MRI)、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癌症放射治療、體外震波碎石術(ESWL)、經皮神經電流刺激術(TENS)、電燒治療、電針灸治療等等,可能會影響心臟節律器的功能。 一般家中常見電器,例如:微波爐、電視、電腦、電毯、收音機、烤箱、吹風機、電動刮鬍刀等等,皆可正常使用。如果在使用電器中有發生頭暈、胸悶、心悸等症狀,請遠離現場或關閉電器,以坐姿休息並測量脈搏,待脈搏恢復正常後再起身活動。若不適感遲遲未退,請盡速就醫。(同場加映:心律不整)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病

乙型阻斷劑

根據心臟病的類型,醫師會選擇適合的藥物進行治療,如硝酸鹽藥物(Nitrates)、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利尿劑(Diuretic)與乙型阻斷劑(β-blocker)等等。本文將針對其中的乙型阻斷劑,介紹其作用機轉以及適用情形。 【想看更多相關文章,請至心臟病專區】 乙型阻斷劑的作用機轉 乙型阻斷劑又稱為乙型腎上腺素阻斷劑或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是阻止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又稱去甲基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Epinephrine),和神經上的 Beta 受體結合的藥物。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作為神經傳導物質,可以透過血液在神經之間傳遞訊息。 人體的 Beta 受體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β1 受體:位於心臟、腎臟和眼睛 β2 受體:位於肺、胃腸道、肝臟、子宮、骨骼肌與血管 β3 受體:位於脂肪細胞 本文主角——乙型阻斷劑主要透過阻斷 β1 和 β2 受體,阻止腎上腺素的作用,讓心跳速率能夠減緩、同時擴張血管使血壓下降。 乙型阻斷劑的用途 主要可透過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方式,治療心臟疾病與相關症狀,包含心絞痛、高血壓、心律不整(Arrhythmia)、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等等。對於曾發作過心臟病的病患來說,乙型阻斷劑也能預防心肌梗塞再次發生。 此外,乙型阻斷劑還可應用在治療甲狀腺亢進(Hyperthyroidism)、長 QT 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靜坐不能(Akathisia)、恐慌症(Panic disorder)、青光眼(Glaucoma)、偏頭痛(Migraine)與一些攻擊性行為。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於同時有心臟病與肺部疾病(例如:氣喘)的患者來說,β2 受體遭到拮抗可能會造成支氣管收縮,反而會增加危險性,因此可行的方法應該是以「選擇性乙型阻斷劑」進行治療,請見接下來的乙型阻斷劑種類介紹。 乙型阻斷劑種類 雖然主要作用都是阻止 Beta 受體與腎上腺素的接觸,但是根據受體類型的不同,乙型阻斷劑實際上還可以細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代—非選擇性乙型阻斷劑:阻斷 β1 與 β2 受體,對心臟、血管與氣管產生影響。相關藥物如 Propranolol、Nadolol 等。 第二代—選擇性乙型阻斷劑:主要作用對象為 β1 受體,因此對肺部的影響較小。相關藥物如 Metoprolol、Atenolol、Bisoprolol 等。 第三代—乙型阻斷劑(帶有額外血管擴張作用):這類阻斷劑除了與 Beta 受體作用外,還會與 α1 受體產生拮抗,讓血管舒張,達到降血壓與心率的效果。相關藥物如 Carvedilol、Nebivolol、Labetalol 等。 第一代與第二代的乙型阻斷劑所擁有的副作用較多,因此通常不會作為第一線用藥,而像Carvedilol、Nebivolol 這種新一代的乙型阻斷劑,因為能夠有效降低心臟的射出分率(Ejection fraction),也就是心臟每次收縮所能夠送出的血液量,在治療心臟衰竭或冠心病患者的高血壓狀況上,佔有一席之地。(推薦閱讀:冠狀動脈心臟病) (其他降血壓藥物的副作用可以看:高血壓用藥須知!避免同時用這4類藥) 乙型阻斷劑的副作用 腹瀉 胃痙攣 肌肉痙攣 噁心、嘔吐 疲倦 起疹子 掉髮 虛弱 失眠 失去方向感 […]


心臟健康

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缺乏運動可說是是萬病之源,尤其是現代社會的坐式生活,不僅會助長肥胖問題,同時也提高各種慢性病的發生機率,例如心臟病。 對於已經患有心臟病的人來說,雖然在運動上可能會比起一般人更容易遇到困難,或是有特殊注意事項,不過這些都不足以掩蓋運動的重要性。《Hello醫師》將介紹適合心臟病患的運動方式,讓我們一起動得健康、活得快樂。 心臟病患為什麼要運動? 常見造成心臟病的原因不外乎高血壓,或是動脈粥狀硬化。藉由運動,心臟的肌肉可以受到鍛鍊,幫助控制血壓水平,並且提升心肺功能協助改善胸痛症狀。不僅如此,人體內的高密度脂蛋白 (HDL,又稱好膽固醇)量也能因運動而獲得些微的提升。(你知道膽固醇也有分好壞嗎?請看: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此外,運動也能夠幫助人體消耗熱量、控制體重,避免因肥胖而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一項研究還發現,接受運動計畫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與發病率降低了20~25%。而除了冠心病之外,該研究也指出心臟衰竭患者也能從運動中獲得益處。 心臟病患該怎麼運動? 一般來說,心臟病患者如果因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疾病或症狀而接受手術治療,需要透過復健科醫師擬定心臟復健計畫,幫助患者改善心臟機能,維護心血管健康。 這項計畫內容包含運動訓練計畫、心臟健康衛教以及幫助患者排解壓力。醫師可能會先利用心肺運動功能檢查(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簡稱 CPET)評估患者的心肺能力,以便擬定適合的訓練方式。 如果心臟病患者並未因心臟疾病而接受手術,或未出現心肌梗塞等急性症狀,則建議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方式,但不需要接受心臟復健。(同場加映:心血管疾病很要命!10 招教你護心臟) 心臟病患的運動守則 運動頻率:建議心臟病患者1週運動3~5次,每次運動時間約在30~60分鐘之內。 運動強度:感覺有點喘,不能唱歌,但仍能夠講話。 運動心率:建議達到目標心率。計算公式為60~80%× (最大心率-安靜心率)+安靜心率,得出的結果範圍即為目標心率。以最大心率和安靜心率分別為160bpm和60bpm為例,則目標心率落在120bpm~140bpm之間。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計算結果僅供參考。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達到目標心率,或者對自己的心肺狀況有所疑問,建議與醫師諮詢。 運動時出現不適症狀:如果你在運動過程中,發現自己有以下症狀,請停止運動並休息觀察身體狀況,若情況遲遲沒有好轉或惡化,請立刻就診治療: 胸悶或胸痛 手臂痛 下巴痛 背痛 頭暈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大量冒冷汗 極度疲倦 噁心想吐 心跳異常(心律不整) 服用硝化甘油含片注意事項:有些人可能會隨身攜帶硝化甘油含片,在心絞痛時使用,不過若誤判症狀,使用硝化甘油反而延誤治療。建議患者與醫師溝通,了解有無自備硝化甘油舌下錠的需求。 建議避免在天氣過熱或寒冷時在戶外運動,這樣容易帶給心臟過多壓力。 適合心臟病患的運動 以大方向來看,以大肌肉群為主、有氧運動是比較適合心臟病患者從事的運動類型,包含散步、快走、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盡量避免無氧性較高的運動,如重訓、短跑。心臟病患的運動課程建議參考以下: 暖身時間5~10分鐘 運動時間30~60分鐘 緩和時間5~10分鐘 足夠的暖身可以幫助身體進入運動狀態,減少抽筋或拉傷發生的機會。運動後不要馬上一屁股坐下,做些緩和動作讓身體能逐漸降低心跳和血壓。運動習慣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及,若患者本身沒有運動習慣,一開始可能就要連續運動30分鐘可能會有困難,建議可以從每次10分鐘開始,一天運動3次就能達到30分鐘的建議運動量。 只要保持運動習慣,心肺能力也會逐漸提升,讓你在運動時可以更加游刃有餘。但別忘了定期回診追蹤心臟病況,與醫師討論自己的運動狀況,如此更能有效掌握病情並降低心臟病復發的可能性。(同場加映:對心臟好的食物有哪些?4大最強護心食材報你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