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心跳過快是心悸嗎?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過快原因?

心跳過快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有些人覺得自己心跳過快,實際檢測後卻是正常值;有些人則可能心跳已經跳過頭,自己卻不自知。若心跳經常過快,除了昏厥、盜汗、虛弱,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 《Hello醫師》向你解說心跳過快的定義,教你如何辨別正常心跳?並說明心跳過快的原因、種類和症狀,告訴你心跳過快應掛哪科檢查。 心跳正常值多少?心跳過快定義? 正常情況下,成人若靜止不動,每分鐘的心跳次數約60至100下。若沒有從事任何活動,心跳也頻頻超過100下以上,便可能是心搏過速,也就是心跳過快。 判斷自己心跳是否過快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感覺心悸或心律不整時,透過血壓計或脈搏計算心跳,將心跳次數記下來;若經常超過100下,甚至140下以上,請盡快就醫做進一步的心臟檢查。(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臟跳很快會怎樣?從心跳看身體健康 正常心跳始於右心房,由竇房結放電,刺激右心房及左心房跳動,將血液流至左右心室。當電訊送至心臟中間的房室節時,訊號會被一分為二,傳送至左右心室令其跳動收縮,接著血液就會被送至身體各處,提供養分並交換氣體。 由此可知,心跳為人體循環系統的重要環節;若心跳過快、過慢或不正常,就會影響心臟血液輸出量,阻礙身體正常運作,進而危害健康。(延伸閱讀:心跳太慢怎麼辦?) 心跳過快的原因與種類 在臨床上,心跳過快通常是因為心臟的心房或心室有問題。心房異常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而心室異常則以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最常見。 心房顫動(又稱心房纖維性顫動,Ar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 心房頻脈(atrial tachycardia) 心室上心搏過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PW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心室頻脈(又稱心室性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竇性心搏過速(Sinus tachycardia) 先天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 心跳過快恐心悸、胸悶 心悸為心跳過快的症狀,心跳過快除了可能心悸、胸悶或頭暈外,最怕心臟因長期跳動過快,心房活動量減少,心房血液凝固、形成血塊,並流至腦部引發中風。 相較於心跳正常者,心房顫動病患腦中風的機率增加5倍。而且心跳嚴重過快,也可能會導致休克,甚至猝死;因此,若發現心跳經常過快,建議盡速就醫,查明病因並接受治療。 心跳過快的常見症狀如下: 心悸 胸悶、胸痛 頭暈 倦怠 呼吸喘 盜汗 呼吸困難 低血壓 虛弱無力 手腳冰冷 意識不清、昏厥 心跳過快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該看哪科? 若經常心悸或容易喘,計算自身心跳也經常超過100下,建議可赴醫院心臟科門診接受檢查。若只是偶發性心跳過快,可觀察心跳過快發生情況,例如: 是否在特定時間心跳過快? 是否在從事特定活動後心跳過快? 是否在食用或服用特定食物或藥物後心跳過快? 若發現原因,請減少可能導致心搏過速的情況,並維持充分休息與睡眠,保持心情平靜,少碰觸菸酒或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質,維持心臟健康。 若心跳突然嚴重過快,有昏厥、虛弱或呼吸困難的現象,請立即坐下或平躺,並盡速就醫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心律不整

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心律不整(Arrhythmia)是許多心臟病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除了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外,也可使用心律調節器(Pacemaker,心臟節律器)保持心臟跳動的規律。《Hello醫師》將帶你了解心律調節器是如何作用,並介紹其種類、適用族群與相關注意事項。 心律調節器如何作用? 「心律」的產生仰賴竇房結(SA node,又稱節律點)發出電衝動,刺激心臟肌肉產生心跳,當竇房結不再正常的發送電衝動,或是電流訊號在傳導中遇到阻礙,便可能出現心律不整或心搏過緩(Bradycardia,或稱心跳過慢)。(推薦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律調節器又稱心臟節律器,是一種植入在胸口或腹部的小型儀器,它可以偵測使用者的心率,在心律異常、過慢時予以電擊,讓心跳速度恢復正常。心律調節器會在適當的時機介入頂替竇房結,發出或穩定電流訊號,讓心律回歸正常。當心律不整發生時,患者可能出現疲勞、呼吸困難甚至昏厥的症狀,而這些皆可透過心律調節器改善。(延伸閱讀:心臟撲通撲通跳!影響心率的食物) 另外,心律調節器與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也有所不同:心律調節器主要用於調整心搏過緩與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而去顫器一般適用於心博過速、心搏停止的狀況。 心律調節器種類 心律調節器可分為臨時性與永久性,本文主要介紹永久性心律調節器。調節器多附有導線、電池與電子晶片,不過目前已有「無線」心律調節器問世。有些新式的心律調節器還可以偵測血壓、呼吸頻率,根據人體的活動狀況,調整至適合的心律。但就基本功能來看,一般主要可分為以下3種: 單腔心律調節器:只有一條導線連接到右心室或右心房,必要時會放電刺激。 雙腔心律調節器:各有一條導線連接右心室與右心房,必要時會放電刺激,控制或協調2腔室間的收縮頻率。 雙心室心律調節器:又稱為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通常用於心臟電活動異常的心臟衰竭患者,此裝置的導線會連接右心房與左右心室,刺激它們同步跳動,增強心臟收縮能力以泵出足夠血液量。 誰需要安裝心律調節器? 一般而言,有心博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的患者比較需要透過心律調節器改善心臟狀況。以下為可能導致這些症狀的可能因素: 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老化或心臟病都可能傷害竇房結的功能,造成心跳速度變慢、間隔拉長,或是時快時慢等症狀。 藥物:部分心臟病藥物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可能造成心搏過緩的副作用。 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 暈厥或出現其他心律緩慢症狀 安裝前的診斷 在安裝心律調節器前,醫師可能會藉由以下方式了解心律不整的類型與發生原因: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 or EKG) 動態心電圖(Holter monitoring)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運動壓力測試(Stress test)(同場加映: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心律調節器的使用風險 心律調節器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很少。以下為心律調節器使用者可能面臨的風險: 植入式心律調節器發生感染 心律調節器安裝部位發生腫脹、瘀青、出血或者神經受損 肺塌陷(Atelectasis)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病

Q10輔酶4大功效曝!但這3類人不能吃,作用及副作用一次看

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關鍵之一,但如果想要更努力做好心血管保健,或是彌補日常飲食不足,你可能會選擇營養補充品。《Hello醫師》介紹近年熱門的營養補充品—輔酶Q10,讓我們一起認識它的作用和好處吧! 輔酶Q10是什麼? 輔酶Q10(Coenzyme Q10)為人體可自行製造的抗氧化劑,也有很多人簡稱它為Q10,主要由L-酪胺酸(L-Tyrosine)和L-甲硫胺酸(L-Methionine)這兩種胺基酸合成。人體各處幾乎都能見到輔酶Q10的蹤跡,其中又以心臟部位的輔酶Q10含量最多。 此外,由於細胞維持機能得仰賴粒線體的電子傳遞鏈產生能量,其中電子的轉移是必須的,輔酶Q10除了扮演抗氧化劑的角色之外,同時也是流動的電子攜帶者,透過參與電子傳遞鏈的氧化還原反應,促進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以下簡稱ATP)的產生。 簡單來說,ATP就像車輛的汽油,輔酶Q10則像是汽油幫浦這類供油器具,幫助車輛更迅速且順利地獲得汽油供給。 輔酶Q10功效與作用 一般來說,愈需要能量供給的器官或組織,對輔酶Q10的需求量也愈大,因此24小時不停跳動的心臟,對輔酶Q10的需求顯而易見。不過臨床上發現,心臟衰竭病患體內的輔酶Q10數量明顯下降。人體可能因壓力或生病而影響輔酶Q10的濃度,若輔酶Q10濃度若降低超過75%甚至會引發死亡。 功效1.保護細胞,避免自由基傷害 根據《當前心臟病學評論》(Current Cardiology reviews)的一篇綜合研究,輔酶Q10作為抗氧化劑,還可以保護細胞膜,避免受到脂質過氧化作用(peroxidation)產生自由基的危害。 功效2.保護心血管 刊載於《美國心臟學會期刊》(AHA journals)的研究顯示,心臟衰竭患者透過攝取輔酶Q10 ,可以降低心血管不良問題的發生率。研究中還提到,心臟衰竭與心肌ATP產量過低、粒線體功能障礙、活性氧類物質增加與內皮功能障礙有關;其中,前面所提到的過氧化物便包含在活性氧類裡面,Q10不僅能促進ATP生成,對於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關鍵物質——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也抑制作用。(推薦閱讀: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功效3.延緩老化 值得一提的是,輔酶Q10也可作為美容保健品;輔酶Q10的抗氧化能力,能延緩細胞老化、保護膠原蛋白,有研究發現輔酶Q10有助於預防皺紋。 功效4.改善頭痛 當線粒體功能異常會導致腦細胞能量低下,並可能導致偏頭痛,由於Q10主要存在於細胞的線粒體中,因此它可能有益於治療偏頭痛。2017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輔酶 Q10可能有助於減少頭痛的頻率,並使頭痛時間縮短、減輕嚴重程度。 (推薦閱讀:抗氧化拒發炎!吃這5種維生素就對了) 輔酶Q10的攝取管道 其實輔酶Q10的來源相當廣泛,不僅人體可以自行產生,在魚、肉和全榖類食物中也發現含有輔酶Q10。可惜的是,人體輔酶Q10的製造量,在20歲以後就會逐漸下滑,但人體對其需求卻沒有減少,所以需要藉由飲食或營養品來補充;雖然天然食物中可攝取輔酶Q10,但只約佔每日建議攝取量30毫克的1/3,因此透過攝取營養補充品,比較能夠達到提升體內輔酶Q10水平的效果。 輔酶Q10什麼人不能吃?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對食品原料輔酵素Q10 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以下族群不適合使用輔酶Q10: 15歲以下小孩 懷孕或哺乳期間的婦女 服用抗凝血劑(例如:華法林 Warfarin)的病患 輔酶Q10的副作用 許多研究結果指出,補充輔酶Q10對人體並不會造成明顯或嚴重副作用。在針對心臟衰竭患者的研究中發現,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其次是皮膚起疹子。以下列出其他攝取輔酶Q10可能造成的副作用: 頭暈 疲勞 失眠 腹瀉 食慾不振 上腹痛 頭痛 畏光 輔酶Q10推薦怎麼挑? 目前市面上的輔酶Q10營養補充品琳瑯滿目,主要製作方法分為天然發酵萃取、菸葉化學合成製造法兩種;我們常說「天然尚好」,挑選輔酶Q10的標準也是如此;以天然發酵萃取製成的輔酶Q10價格較高,但其安全性與人體相容性比化學合成的還要好;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時,應留意成分標示,以國際知名品牌為主。心臟病患者在考慮攝取輔酶Q10營養品前,也應先與醫師討論。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Hello醫師 Line:https://lihi3.cc/Ur9VD Hello醫師 FB:https://lihi3.cc/F7Qlf


高血壓

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長期的高血壓(Hypertension)會提高罹患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疾病的風險,尤其初期疾病並無顯著症狀,患者常常都要等到高血壓所引發的疾病症狀顯現,才知道自己也是高血壓一族。《Hello醫師》將於本文剖析高血壓,從定義、成因、症狀及預防等各種不同層面了解高血壓。 高血壓定義 什麼是血壓? 血壓是血液流動時對動脈管壁造成的壓力,心臟打出血液打到動脈時的壓力,就產生收縮壓(Systolic),心臟舒張時,血液回流的壓力,則是舒張壓(Diastolic)。這兩者分別代表了血管在心臟舒張和收縮時,所承受的壓力。壓力大小的變化造就了高血壓和低血壓(Hypotension)。(推薦閱讀:高血壓心臟病) 影響血壓變化的主要原因大致有2個,一是心臟泵送的血液量,每1次心搏送出的血液量愈多,血管要承受的壓力也愈大;另1個原因則是動脈管徑大小,我們時常聽到的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就是造成血管堵塞、窄化的疾病症狀,而這往往會引起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簡稱冠心病)等心臟疾病。(同場加映: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衛福部建議高血壓前期的民眾,應著手改善生活型態、監控血壓,避免高血壓狀況惡化。 高血壓的原因與種類 其成因可分為以下2種: 1. 本態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又稱原發性高血壓,成因仍不明確,可能與遺傳、生活習慣、壓力相關,大部分高血壓患者皆屬於此種類型。 2. 續發性高血壓(Secondary hypertension):又稱繼發性高血壓,此種高血壓傾向突然發作,造成血壓數值升高的程度,通常比原發性高血壓還要嚴重。可能造成的疾病、藥物因素如下: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推薦閱讀:心血管的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 甲狀腺問題 先天性血管問題 腎臟問題 腎上腺腫瘤 藥物 毒品(同場加映:毒品危害超過想像~菸酒咖啡也會上癮) 除此之外,還有1種「白袍高血壓」(White coat hypertension),指的是患者在醫院或讓醫師測量血壓時,因為焦慮和緊張而導致血壓升高,但在其他環境卻不會發生的特殊症狀。 高血壓的症狀 對大部分人來說,高血壓往往沒有任何症狀,只有少數患者可能有頭痛、呼吸困難或急促、流鼻血的症狀,但通常這時的高血壓症狀已相當嚴重,更不用說這些症狀也很容易被當作是其他疾病引起,甚至被患者忽略,因此,唯有定時測量血壓,才是了解自己有無高血壓最好的方式。(延伸閱讀:腎不好血壓跟著飆!了解腎臟與心血管疾病關係) 什麼時候該求助醫師? 首先得從建立固定量測血壓的習慣開始,衛福部建議民眾,滿18歲後保持每年至少量測血壓1次的習慣。若血壓讀數低於收縮壓120毫米汞柱 (mmHg),舒張壓80毫米汞柱,便屬於標準值以內。如果量測結果顯示已經是高血壓前期或高血壓,請就診與醫師討論如何改善高血壓狀況,並持續追蹤血壓變化。 另外,左右手量測血壓的讀數可能有所差異,請以讀數較高的手臂作為主要測量手臂與判斷依據。 引發高血壓的風險 由於高血壓幾乎沒有症狀可言,因此如果發現自己符合許多以下所列、可能造成高血壓的風險,請記得量測血壓並做出改善。高血壓不僅會對血管造成負擔,也會影響大腦、腎臟和眼睛等器官,提高其他併發症的發生機會。 老人 種族(黑人較易罹患高血壓) 家族史 抽菸 飲酒 壓力 缺乏運動 肥胖(推薦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鈉攝取過多(同場加映:愛吃太鹹要注意!小心高血壓與腎衰竭找上你) 鉀攝取太少 慢性病,如糖尿病和腎臟病 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 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 甲狀腺疾病 懷孕 大家都知道年紀大容易罹患高血壓,但兒童高血壓也同樣存在,根據梅約診所(Mayo Clinic),小於6歲的兒童可能會因腎臟病或心臟病引發續發性高血壓,大於6歲的兒童則跟成人相似,可能因不健康的飲食或缺乏運動而罹患原發性高血壓。 高血壓的診斷方法 有些人可能並不清楚高血壓該看什麼科,其實家醫科、一般內科和心臟內科皆可以。而測量血壓是用來判斷是否有高血壓的主要方式,不論是透過醫師或醫護人員協助量測,利用擺放在醫院供民眾使用的血壓計,或是自行購買血壓計並照著使用說明操作。 根據情況,醫師可能採用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簡稱 ABPM),或者在家自行量測血壓,製作血壓紀錄表,以利判斷病情。(同場加映: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除了量測血壓外,醫師也可能進行以下檢查,確認有無心臟病的風險或跡象:(推薦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血液檢查 尿液檢查 膽固醇檢查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 or EKG)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高血壓的併發症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或稱心臟病發作) 中風(Stroke)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


冠狀動脈疾病

心肌梗塞:症狀、前兆、原因、預防、急救

什麼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也可被稱為心臟病發作(Heart attack),是指通往心肌的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堵塞,血液無法被送至心肌,而導致心肌缺氧受損,嚴重則可能會猝死。 心肌梗塞與冠狀動脈 要了解心肌梗塞是如何發生,我們得先從供應心臟血液的血管——冠狀動脈(Coronary artery)講起。 心臟不只需要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其自身同樣也需要血液,而這項工作主要仰賴冠狀動脈執行。不過,血管可能因脂肪、膽固醇(Cholesterol)與其他物質的堆積、產生斑塊,讓管徑變得愈來愈狹窄,影響血液的流通,而這便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或稱缺血性心臟病)的成因。 有時候這些堆積於血管中的斑塊可能會破裂,吸引血小板聚集、堵住血管造成血栓(Blood clot),當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堵塞,導致血液無法輸送至心臟就會引發心肌梗塞。(同場加映:中風元凶也有它!高血壓傷血管致血栓) 心肌梗塞的症狀和前兆 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為胸痛、冒冷汗,但每個人可能出現的症狀卻不盡相同,典型的胸痛會從胸腔的中央或左側,轉移到下巴、右上臂,但是也有些病人胸痛症狀不典型,會以上腹痛、嘔吐或暈厥來表現,而像是中風患者就曾表達過是「喘」、糖尿病患者由於交感神經受壓迫,痛感較不明顯。所以除了症狀外,還需透過心電圖做檢測方為準確。(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以下為心肌梗塞可能會出現的症狀: 心絞痛(重物壓迫感) 頭暈、頭重腳輕 噁心、嘔吐 腹痛 呼吸困難、急促 出汗、冒冷汗 疲累 異常焦慮 咳嗽、出現喘鳴聲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心肌梗塞並非全都像戲劇或電影裡演的那般突然間發作,有不少人可能在數天,甚至1~2禮拜前,就開始反覆出現胸痛、胸口受迫等心肌梗塞徵兆。 心肌梗塞怎麼辦?什麼時候該求助醫師? 一旦出現上述提到的心肌梗塞徵兆或症狀,請馬上就醫,不要遲疑!因為心肌梗塞會中斷血流,造成心肌損傷,且血管堵塞時間愈長,造成的損傷愈大。如果不緊急治療以恢復血液流動,可能會留下永久性的傷害。 由於不確定症狀是否會突然惡化,請立即撥打119呼叫救護車,避免自行開車或騎車就醫,以免危害自身與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心肌梗塞的原因 造成心肌梗塞的原因可大致分成以下3類: 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 藥物濫用 缺氧 肥胖與高油脂飲食將提高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提高因冠狀動脈堵塞而引發心肌梗塞的風險。 心肌梗塞的風險 患有或符合以下疾病或情況的人,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較高: 男性超過45歲 女性超過55歲 家族病史 缺乏運動 壓力 濫用藥物 抽菸 高血壓(同場加映:高血壓心臟病) 高膽固醇 高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 肥胖(推薦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糖尿病(Diabetes) 子癲前症(Preeclampsia) 自體免疫疾病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心肌梗塞的種類與診斷 在急性心肌梗塞當下,為了儘速給予病人立即治療的方法,醫師可能會使用心電圖分析心跳波型變化,判斷如何診治。依心電圖分為以下3種類型: 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ST elevation MI,簡稱STEMI) 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Non-ST elevation MI,簡稱NSTEMI) 非特異性心電圖變化的心肌梗塞 由於急性心肌梗塞需要緊急救治,而有些檢查可能會待患者病情穩定後才施行,如下: 血液檢查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ECG或EKG) 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胸部X光 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oronary angiography,俗稱心導管) 心臟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 心臟核磁共振檢查(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Cardiac MRI) (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心肌梗塞的併發症 […]


心臟健康

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心臟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心臟健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本文將帶你了解心臟的功能和運作方式,以及保持心臟健康的方式與心臟受損可能面臨的後果。 心臟的重要構造與運作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曾經上過的生物課,複習一下心臟的運作方式。每個人一生中,心臟平均會跳動25億次,穩定的心跳頻率會攜帶氧氣、激素與各種化合物的血液推到身體各處,提供細胞工作所需的燃料,並帶走二氧化碳等的廢物。 血液循環 心臟位於人體胸腔偏左的位置,本身分為左心和右心兩部分,這樣的劃分讓心臟不會將缺氧血和充氧血混在同一個空間。 充氧血透過左側心臟的泵送,經由主動脈出發進行體循環,前往各身體部位供給細胞養分,返回右心房後便成為缺氧血,經由肺動脈前往肺部以獲得新鮮氧氣,之後再從肺靜脈回到左心房,完成肺循環,準備進行下一輪的體循環。 心臟電傳導 心臟就像一台電動幫浦般,把血液泵送至全身,而幫浦的電力主要仰賴位於右心房的竇房結(SA node)發送電訊號,刺激心肌組織收縮以產生心跳,每次心跳就是心臟進行了1次收縮和舒張的動作。 當心臟收縮時,血液會被泵送出心臟,同時心臟瓣膜會關閉,避免血液逆流;心臟舒張的時候,瓣膜會開啟讓血液流入並充滿心室,為下一次收縮做準備。 心臟瓣膜 心臟共有4片瓣膜透過藉由開闔控制血液流動,如果瓣膜閉鎖不全、脫垂或硬化,將可能出現血液逆流或心臟肥大等情形,也可能發展成瓣膜性心臟病。(同場加映:主動脈瓣狹窄無徵兆?了解症狀和治療) 主動脈瓣(Aortic valve) 肺動脈瓣(Pulmonary valve) 三尖瓣(Tricuspid) 二尖瓣(Mitral)(延伸閱讀:不是公主病!林依晨、大S也有「二尖瓣脫垂」!二尖瓣脫垂症狀、治療與預防) 冠狀動脈  從主動脈分出,專門供給養分給心臟的血液網絡,由於血管管徑不大,脂肪斑塊容易堆積、堵塞在管道造成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戒菸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如何維持心臟健康? 衛福部最近公布了民國109年的國民十大死因,心臟病仍不意外地高居第2。若你符合以下數項對心臟有害的各種行為或體態,建議及早著手改善,降低心臟病的威脅。 抽菸 酗酒 衛生習慣不佳 肥胖(同場加映: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不健康的飲食(推薦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4 大飲食原則保護心臟) 不過也有些風險是無法避免的,像是家族有心臟病史或是年紀大所造成的自然老化,若你屬於罹患心臟病的高風險群更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心臟健康狀態。你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了解或及早發現心臟的異狀,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膽固醇檢查 測量血壓 多吃蔬果 每天運動 良好的睡眠 心臟健康不佳的後果 說到心臟問題,你會聯想到什麼呢?冠心病、心律不整、瓣膜脫垂等名詞可能會出現在你的腦海中,沒錯,這些症狀和疾病都是心臟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中的一小部分,若未經妥善治療,可能會持續惡化,引發心肌梗塞或造成心臟衰竭。(同場加映:認識心臟病) 由於疾病種類繁多,這邊以較嚴重的狀況為例。如果一個人常抽菸且飲食不健康,他可能會有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一旦動脈完全堵塞,養分無法傳輸到心臟,就會產生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這時需要立即進行急救,因為心肌每分每秒都正在逐漸壞死。 若延誤搶救時間,即便搶救成功,患者也可能出現心臟衰竭的問題。這可能提高未來再次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或是因為心臟功能下降,而影響到其他器官的運作。 以下將列出常見的心臟疾病症狀,若有符合,請就醫診斷: 心絞痛(重物壓迫感) 呼吸困難、急促 頭重腳輕、快昏倒的感覺 脖子、手臂、背部、下巴疼痛 昏倒 (點此了解更多心臟病相關介紹)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健康

預防心血管疾病!低糖、低鈉、高纖、好脂肪,4大飲食原則不「傷心」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心臟疾病在去(2020)年位於國人10大死因的第2名,且連續數年皆是如此,顯現國人對於心臟病的認知仍不夠充足而不斷輕忽。由於心血管疾病的成因跟飲食關係密切,若能遵守低糖、低鈉、攝取高纖與好脂肪的4大飲食原則,就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Hello醫師》歸納出下列預防與改善心臟病的飲食重點,協助你我身邊有心臟病風險的親友們一起把關,保護心血管就從控管飲食做起! 脂肪好壞 心臟病風險關鍵 動脈粥狀硬化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因;由於脂肪斑塊會堆積於血管,導致血管變得硬化、狹窄或堵塞,心臟病人若未自我控管、保持健康飲食,很可能因此使得斑塊堆積情形惡化。(推薦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其中,影響心臟病甚巨的脂肪就屬「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像是牛豬等動物脂肪或奶製品,與「反式脂肪」(Trans fat)如以氫化植物油製造的薯條、餅乾、蛋糕、沙拉醬等最危險。不僅兩者皆會提高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俗稱壞膽固醇),增加脂肪斑塊堆積的風險。 其中的反式脂肪由於是加工過的植物油,結構式為反式不飽和脂肪,比起飽和脂肪更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近3成,是對心血管傷害最大的一種脂肪,對人體健康有害無益!(同場加映: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就建議民眾,飲食應以取單元不飽和脂肪(Monounsaturated fat)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為主,前者可讓壞膽固醇水平下降,後者則能降低身體總膽固醇水平。 若以1天攝取2000卡路里的熱量計算,飽和脂肪攝取量不應超過6%、也就是13公克;至於反式脂肪則最好全部避免。其實每日攝取富含不飽和脂肪的食物或油品不難,下列選擇更是心臟病患應多多益善的食物種類: 橄欖油 亞麻仁油 酪梨 堅果(認識更多堅果: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 羽衣甘藍 菠菜 鮭魚 鱒魚 鯡魚 向精製糖Say No!不「傷心」不發胖 除了脂肪以外,攝取過量糖分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元兇之一。雖然人體需要適量糖分轉換熱量,但優質的碳水化合物也能達到相同目的。事實上,人體自天然的食物即可獲得所需糖分,任何額外添加的糖分恐怕都會成為負擔。(延伸閱讀:吃糖不僅蛀牙還傷心!認識添加糖,減糖預防心血管疾病) 如此一來,減少或避免攝取含糖飲料、戒除各種高糖分的加工食品如甜點、餅乾等,可說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須日常執行的優先項目。而在碳水化合物的選擇上,白麵包、白麵條類的精緻澱粉也建議應改由下列食物取代: 全麥或雜糧麵包 糙米 藜麥 大麥 燕麥 2大高纖食物必吃!代謝膽固醇就靠它 我們都知道,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助排便,其實排便同時,也幫助身體中的膽固醇順利代謝、排出體外。由於膽固醇是組成膽汁的成分之一,當人體吸收食物至腸道時,膽汁就能幫助消化脂肪,此時一部份膽汁會被腸道吸收再利用,另一部分膽汁則於排便時排出體外。 膳食纖維不僅可增加飽足感、幫助消化排便,並依作用被區分成「水溶性纖維」和「非水溶性纖維」2大類;「水溶性纖維」可與膽固醇顆粒結合,減少小腸所吸收的膽固醇量,「非水溶性纖維」則能增加糞便量、增進腸胃蠕動,讓身體能更有效率地排出膽固醇。 藉由攝取以下食物就能獲得豐富的膳食纖維: 1. 非水溶性纖維 全榖類食物:糙米、小麥、玉米、薏仁、蓮子,紅、綠豆,南瓜等 胡蘿蔔 芹菜 番茄 2. 水溶性纖維 大麥 燕麥 豆類 堅果 蘋果 柑橘類 梨子 減少鈉攝取 控制血壓保護心血管 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指出,高鈉飲食容易導致高血壓,也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台灣衛福部對此亦提出建議,每日的鈉攝取量應為2.4公克,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是建議鈉攝取量應低於2公克。 然而,是否應限鹽、採低鹽飲食的作法,近年也有最新研究提出反面論述。舉例來說,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就曾提出一項關於鈉攝取與血壓關聯的大規模研究,並得其結論為:只有每天攝取超過5公克鈉的人,才會增加罹患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在內分泌學前沿期刊(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的研究也發現,鈉攝取不足可能會提高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禁忌!油鹽糖和精緻澱粉少碰為妙) 綜合兩者研究結果下,建議民眾不妨將每日鈉攝取量控制在2.4~5公克之間做為目標,即便很容易就超標,也可透過多吃富含鉀的食物,幫助平衡體內鈉鉀水平。若為心臟病患者,則依醫師的飲食建議為準。 日常減少鈉攝取量的方法如下: 吃湯麵時不要喝太多湯,因為麵湯中含有大量自麵條溶出的鈉。 少吃醃漬、加工食品和湯品,此類食物於加工過程普遍含有高量的鈉。 鹽巴可用其他香辛料取代,如胡椒、肉桂、蔥、薑、蒜等。 濃稠的調味醬料含鈉量通常偏高,建議少用沾醬調味。 心臟病患者的飲食Tips 綜合上述所述,對於心臟病患者而言,做好飲食控管是積極預防的第1步。其實日常生活的飲食控管並不難,除了建議6大類食物皆需攝取以獲得足夠營養外,歸納出以下幾項重點飲食Tips,讓心臟病患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 小心高膽固醇、高脂肪、高鹽和高糖飲食。 控制熱量、管控體重可減輕心臟的負擔。 預防或改善心臟病的飲食方式如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與得舒飲食(DASH)2種,皆有極大的迴響。 但對於有高風險罹患心臟病者、病況特殊或較嚴重的心臟病患,仍建議在改變飲食方式前先與醫師討論。(同場加映:有益心臟健康食物:大豆蛋白 莓果 酪梨 橄欖油)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病

心臟病死亡率僅次於癌症!認識心臟病症狀、診斷、治療

心臟病的定義及種類 心臟病(Heart disease)泛指所有對心臟造成影響的疾病,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以下簡稱冠心病)、心律不整(Arrhythmia)和先天性心臟病等等。談到心臟病時,我們可能經常將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也一併納入討論,但是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血管狹窄或堵塞而引起的心絞痛、中風或心肌梗塞(Myocardiac infarction),另外,一些可能影響心臟肌肉、瓣膜和心律的疾病,也可以歸在心臟病的一種。 心臟病的成因與症狀 不同種類的心臟病,會有不同的症狀和形成原因,以下《Hello醫師》將一一為你介紹。 心血管疾病 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往往和心血管疾病脫不了關係,當脂肪斑塊堆積於動脈,便會讓動脈管壁增厚、變硬,使得血液更難通過動脈到達各器官組織。(延伸閱讀:動脈粥狀硬化) 心血管疾病的症狀 舉例來說,冠心病就是相當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此外,男性和女性的常見症狀也有所差異,像是男性更容易心絞痛,女性則比較常會有呼吸急促、噁心或特別疲累等症狀。(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以下為心血管疾病的其他症狀: 心絞痛(重物壓迫感) 胸悶 呼吸困難、急促 噁心 頸部、喉嚨、下巴、腹部和背痛 肢體感覺麻木、寒冷且特別虛弱 心律不整 心跳其實並非由肌肉自主控制,而是經由竇房結(SA node,又稱節律點)這個部位所發出的電流訊號,刺激心臟肌肉收縮以產心跳。若這個電流訊號出現被阻擋或延遲等問題,便可能造成心跳頻率異常,導致心律不整。(延伸閱讀: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的症狀 心臟跳得過快、過慢或不規則都可能造成心律不整,但一般來說,心律不整多發生在有先天心臟病或心肌組織受過傷的人身上。以下為心律不整的相關症狀: 心絞痛 胸部不適 呼吸困難、急促 頭暈 頭重腳輕、快昏倒的感覺 昏厥 心房顫動(Atrial flutter) 先天性心臟病 英文為Congenital heart disease。大多數先天心臟缺陷,胎兒在媽媽肚子滿1個月後,便可能隨著心臟的發展而一併出現,缺陷可能因藥物和基因所導致。至於成人心臟缺陷,則是因為在小的時候症狀不明顯,而未被檢測出來,直到成年,症狀逐漸顯現後才發現。(延伸閱讀: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的症狀 心臟先天就有缺陷的患者,罹患其他併發症的機率較高。比較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在出生不久或幼童階段時就會顯現下列症狀: 皮膚呈淺灰色或藍色。 腿、腹部和眼睛周圍腫脹。 寶寶喝奶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的症狀,影響寶寶成長發育。 有些較輕微的先天性心臟病,可能直到青少年或成人才會被診斷出來,相關症狀如下: 運動時特別容易呼吸急促或疲勞(延伸閱讀: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手、腳或腳踝腫脹 心肌病變 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指的是患者的心臟肌肉有肥厚或是擴大的情況,心肌病變可以細分為擴張型心肌病變、肥厚型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限制型心肌病變(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以下列出可能出現的症狀:(延伸閱讀:心肌病變) 休息或疲累時呼吸頭暈。 腳、腿和腳踝腫脹。 疲累。 不正常的心臟節律,如特別快速或劇烈。 頭暈、頭重腳輕。 昏厥。 心臟感染 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都可能入侵人體,引起心肌炎(Myocarditis)和心內膜炎(Endocarditis)等心臟感染症狀,常見的感染原有克沙其病毒(Coxsackievirus)、流感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氏錐蟲(Trypanosoma cruzi)等等。(克氏錐蟲可能會導致查加斯病) 心臟感染的症狀 感染心肌炎和心內膜炎的患者可能出現下列症狀: 心絞痛 發燒 發冷 皮膚起疹子 下肢腫脹 心律不整 不停咳嗽 瓣膜性心臟病 英文為Valvular heart disease。心臟瓣膜的開闔可以控制血液流動;但先天瓣膜缺陷、風濕熱、結締組織疾病,或是心臟感染都可能會造成心臟瓣膜功能受損,引發血液逆流、瓣膜狹窄、脫垂、硬化,甚至破裂等問題。瓣膜性心臟病的患者可能有以下症狀:(延伸閱讀:瓣膜性心臟病) 疲累 呼吸急促 心律不整 雙腿、腳踝腫脹 心絞痛 心雜音(即血液留經心臟瓣膜的心音) 昏厥 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Rheumatic heart […]


心臟感染

心肌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預防方式

發炎是人體遭遇病毒或細菌入侵時,產生的免疫反應,雖然它有助抵抗病菌、加速傷口復原,但若是心臟發炎則較為嚴重,相關併發症包含心內膜炎(Endocarditis)與心肌炎(Myocarditis)等。《Hello醫師》以下將介紹心肌炎的成因、症狀、治療與預防方式。 心肌炎是什麼? 從字面意思即可了解,心肌炎是心臟肌肉發炎的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發,病毒侵襲心臟引起發炎後,患者的心臟泵血能力可能降低,心臟電的傳導也會受到影響,可能出現快速或異常的心跳,也就是心律不整(Arrhythmia)。此外,心肌炎也可能造成心臟動脈產生斑塊,提高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 引起心肌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遭病毒、細菌和寄生蟲感染等,都有機會使心臟發炎,下列是可能造成心肌炎的原因: 病毒感染 腺病毒(Adenovirus)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延伸閱讀:B型肝炎帶原者會傳染嗎?2大傳染途徑,這樣做預防B肝上身)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微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 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簡稱 HSV)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腸病毒(Enterovirus)如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及伊科病毒(Echovirus) 德國麻疹(German measles)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 EBV) 人類皰疹病毒第六型(Human herpes virus 6, HHV-6)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細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鏈球菌(Streptococcus) 白喉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 寄生蟲感染 克氏錐蟲(Trypanosoma cruzi) 弓形蟲(Toxoplasma) 真菌感染 念珠菌(Candida) 黴菌,如麴菌(Aspergillus) 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 自體免疫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全身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 SLE) 高安氏動脈炎(Takayasu arteritis) 韋格納氏肉芽腫(Wegener’s granulomatosis,又稱華格納氏肉芽腫) 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


瓣膜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

比起常聽到的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或稱冠心病)和高血壓心臟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不少人可能對風濕性心臟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較不熟悉,看到名稱甚至會聯想到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其實「風濕」泛指所有因自體免疫或發炎所造成的疾病,而風濕性心臟病主要是由細菌感染所造成的炎症所致。 《Hello 醫師》將帶你了解風濕性心臟病的原因、症狀、治療與預防方法。(推薦閱讀:認識心臟病) 什麼是風濕性心臟病? 認識風濕性心臟病前,先了解相關的疾病「風濕熱」(Rheumatic fever)。風濕熱是因感染 β 溶血性 A 型鏈球菌(Group A 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所引起的一種發炎性疾病。鏈球菌感染可造成鏈球菌咽喉炎(Streptococcal pharyngitis)或猩紅熱(Scarlet fever),這種細菌帶有某種蛋白質,與人體部分組織中的蛋白質相似,使得免疫系統在攻擊這些細菌的同時,也同時對人體組織造成傷害,若患者未受到妥善的治療,鏈球菌感染便可能會發展成風濕熱,對心臟、關節、皮膚與大腦造成傷害,最終成為風濕性心臟病。 一般來說,發生於咽喉以外的鏈球菌感染,引起風濕熱的機率很低。風濕熱好發於 5~15 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不過並非每個罹患風濕熱的人都會引發心臟問題。事實上,鏈球菌咽喉炎算常見的疾病,只要及時接受治療,並不容易對心臟造成傷害,但在醫療資源較匱乏的開發中國家則較危險。 風濕性心臟病的症狀 風濕熱通常會於感染鏈球菌咽喉炎後,一到六週內發作,由於風濕熱可能引發心臟病,因此下面會將風濕熱與風濕性心臟病症狀分別列出: 關節疼痛 發燒 關節紅腫 皮膚底下有無痛的小腫塊 心絞痛 心雜音 邊緣性紅斑(Erythema marginatum) 無法控制的身體運動,如舞蹈症(Sydenham chorea) 皮下結節(Subcutaneous nodule) 心臟疾病症狀: 心律不整(Arrhythmia) 呼吸困難、急促 疲累 頭暈 腹部、腿、腳踝腫脹 風濕性心臟病的診斷方法 醫師通常會先使用聽診器確定有無心雜音。若患者的心臟瓣膜因風濕熱而受損,血液流經瓣膜時便可能因摩擦而產生心雜音。此外,醫師也可能會使用下列方式檢查患者是否有風濕性心臟病:(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血液檢查:血液檢查可以檢驗出鏈球菌的抗原或抗體,或者醫師也可透過血液中的 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和紅血球沉降速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這兩個炎症反應指標,了解身體的發炎情況。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利用超音波檢查心臟腔室與瓣膜,觀測瓣膜是否有受損、脫垂或逆流或者心臟肥大問題。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 ECG 或 EKG):藉由在胸部、腿部和手臂等位置貼上電極貼片,利用心電圖儀器檢測心臟的電位變化,例如活動強度和活動時間,以觀測是否有心律不整的情形。 胸部 X 光:透過 X 光儀器照射,可以看到心臟和肺部狀況。 心臟核磁共振檢查(Cardiac MRI):利用磁場和無線電波建立詳細的心臟圖像,以便更精確地觀察心臟瓣膜與心肌的狀況。 風濕性心臟病的風險 風濕熱在已開發國家並不盛行,但若處於醫療資源較匱乏的生活環境,可能就需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孩童與青少年。(同場加映:心臟病高風險群~自我檢測與改善) […]


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能治癒嗎?心衰竭分級、原因、症狀、治療

高血壓心臟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等心臟疾病,常常會造成心臟肥大,提高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風險。 許多人可能看到「衰竭」就以為心臟已經不行、要罷工了,但其實心臟衰竭有4個分級,及早治療不僅可大幅降低死亡率,患者甚至仍能保有足夠的心臟機能,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 《Hello醫師》這篇將介紹心臟衰竭的原因、症狀、治療與心臟衰竭患者的生活注意事項,與你一同阻止心臟衰竭惡化。 什麼是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又稱為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簡單說就是心臟無力。在正常情況下,心臟每次搏動會送出足夠的血液到身體各處,讓器官能保持運作,但如果血液進入心室出現障礙,或是心臟泵血不足,都可能導致心臟衰竭。 根據心室不同、收縮與舒張的差異,可以分以下4個心臟衰竭類別: 左心衰竭(Left-sided heart failure):可能造成血液淤積在肺靜脈,導致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右心衰竭(Right-sided heart failure):血液可能淤積在下肢、腹部,造成水腫。 收縮性心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心臟無法確實收縮,導致泵血功能出現問題。 舒張性心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心臟無法完全放鬆,使得血液沒辦法完全注入心室。 心臟衰竭分級 為了方便區分心臟衰竭的情況,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和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各自用不同的劃分方式,依據心臟衰竭的病程列出4個分級,皆可協助醫師判定病人的心臟衰竭程度。 心臟衰竭的症狀 心臟衰竭可能引起的症狀繁多,主要以水腫和呼吸問題為主,但下列症狀也能是其他心臟病所引起,因此建議盡速就醫,交由專業醫師診斷。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平躺時特別明顯。 腳、腳踝、腿、腹部和頸部靜脈腫脹。 運動能力下降,像是爬樓梯或走路變得特別容易喘或疲累。 不停咳嗽,痰液可能因帶有血絲而呈現紅色或粉紅色。 水腫造成體重上升,可能在數天內就增加2.5公斤。 心跳快速或不規則。 食慾不振或噁心。 夜間頻尿。 心悸。 心絞痛。(延伸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疲累。 心臟衰竭的診斷方法 醫師在進行診斷時,同時也會注意是否有其他心臟問題,像是使用聽診器除了可以知道肺部有無充血,也能聽出心臟是否有雜音,那也有可能是瓣膜性心臟病的徵兆之一,以下提供其他診斷心臟衰竭的方法: 抽血檢查 胸部X光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 or EKG)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運動壓力測試 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oronary angiography) 心臟電腦斷層掃描(CT) 心臟核磁共振檢查(Cardiac MRI)(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心臟衰竭的風險 與下列任何一條件相符,罹患心臟衰竭風險都會增加,符合項目愈多,罹病機率愈大。(同場加映:心臟病高風險群~自我檢測與改善) 高血壓 冠狀動脈狹窄 年長者 肥胖者(推薦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曾發生過心肌梗塞 […]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