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Huggies 好奇小森林尿布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幫寶適尿布 一級幫 […]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親子教育

大人吵架小孩剉~衝突正常但要懂傾聽

在家難免發生爭執,有時是因為累了、壓力太大,或一時失去耐心;能引發戰火的事情也很多,財務問題、職涯規劃、家務大小事、小孩教養等等,生氣吵架是正常的,但大人起爭執時,要怎麼樣才能避免對小孩造成傷害呢? 衝突場景通常像這樣… 和伴侶發生衝突時,若雙方都能冷靜下來,並理性討論問題,那就最好不過了。但有時候,情緒可能很難一時平復,於是爭就愈演愈烈,最終陷入充滿負面能量的漩渦之中。有些人可能會在這時候哭泣、大吼大叫、表現得像個小孩一樣,也有人會因為怒火沖天而脫口說出違心之論,甚至大鬧分手離婚。 小孩對父母吵架的看法 當小孩看到大人失控動怒,可能會感到不安、難過,並哭泣,有些小孩還會因此發生睡眠障礙、拒絕上學,或變得整天只像跟朋友泡在一起。若大人的爭端與小孩有關,就會讓小孩們認為會吵架都是他們的錯,並活在害怕失去這個家的恐懼中。 還是忍不住吵架了怎麼辦? 人跟人之間相處,意見不同是正常的。重點是要能冷靜、學習傾聽,並試著在異中求同,而不動不動就引爆戰火。不要把小孩捲入紛爭,尤其是當吵的事情跟小孩有關時。爭吵後,雙方都應該道歉、和好,並讓小孩知道目前大家的關係沒有問題,意見不合不一定代表離婚或再也不愛對方了。當然沒有一個家庭是絕對完美的,可以讓小孩知道,有些事情就是得攤開來講,才能讓家中成員都比較好過。


青少年健康

尊重隱私注意警訊!6招陪青春期孩子

如果您家中也有青春期的孩子,那麼幫助這些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更健康、快樂的成長,是一件必須,而且重要的事情。因為,青春期是每個孩子長大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在這個時期裡,孩子與家長間的衝突可能會增加;而且,青春期是孩子身體發育、轉變最明顯的時候,除了心理上的變化,生理上也會漸漸成熟,慢慢長大成為成年人。因此,下列將要教您6招如何與青少年的孩子相處。 1. 尊重孩子的隱私 孩子與成年人是不同的,在青春期階段,無論做什麼事、或是在什麼時候,孩子都希望能保有自己的隱私,如:孩子的房間、書信文件、電子郵件,與朋友之間連絡的電話內容等,都要保留他們自己的隱私。身為家長,請千萬不要期待,孩子這時候會把他們心裡所有的事都說向您傾訴。但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起見,可以告訴孩子,您相信他們會讓您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如:出門在外,會準時回家等。請教導您的孩子,您會尊重他們的隱私,但他們必需誠實以對。 2. 讓孩子知道您對他們的期望 告知孩子您對他們的期望,如:在學校的功課、成績表現,待人接物要親切、有禮貌,同時要確實遵守家裡的規則。讓孩子們知道,您對他們有所期望,是因為真正在乎他們,希望孩子都能成為品德良好的人;相對的,孩子在了解後也會努力做好,達到您的期望。 3. 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休閒活動 請您多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休閒活動,如:看哪些電視節目,網路使用情況,閱讀哪些書籍、雜誌等。為了讓孩子能得到適當的休息,您可以限制他們看電視節目、使用電腦的時間,如:功課都寫完後,可以使用電腦1小時。而且,孩子使用電腦時,最好都在大人看得到的公開場合,這可以協助家長注意孩子們使用網路的安全。此外,為了讓孩子有充足睡眠,您也可以規範孩子使用電腦上網的時間上限。 4. 隨時注意一些警訊 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問題、出現狀況時,請您好好的跟他們談談,或是找您孩子的好朋友,一起幫忙找出問題在哪裡。必要時,帶孩子去看醫師或諮商心理師,尋求專業協助。通常會有下列的徵兆出現: 體重增加或減少太多。 睡眠障礙。 個性劇烈變化。 交友狀況突然明顯改變。 經常翹課。 學校的功課、成績變差。 言談中會提到,或是開玩笑的想要自殺。 有抽菸、飲酒或吸食毒品的徵兆。 挑釁法律的界限。 5. 成為孩子的好朋友 如果您想要成為孩子的好朋友,是必須付出進一步的努力,來認識孩子的唯一方法。跟孩子討論與分享,真正激發他們或是讓他們開心的事物,如:孩子喜歡某個女子演唱團體,您就試著多聽那個女團的歌曲、音樂,一起認識更多女團的事物,這樣您與孩子就有更多天南地北的聊天話題。此外,您也可以帶孩子一起去逛街、購物。如果您與孩子很親近,當他們有問題、困難時,自然而然想要找您幫忙解決;您想要與孩子更親近,也會變得更容易。


親子教育

別再比較了!低自尊父母有低自尊小孩

一個人對自己的感受和對定義,稱為自尊心(Self-esteem)。自尊心會影響一個人對人生的動機、態度以及情商(EQ)。自尊低的小孩,會對一切逆來順受,並且從來不會想到自己有能力改變是物事物。 自尊低的小孩有什麼特徵? 自尊低的小孩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包含缺乏大人的回饋、建議和肯定,特別是來自父母等家庭成員,與師長方面的回應。自尊低的小孩會有以下特徵: 感覺被孤立、不被愛。 傾向迴避新環境。 無法承受失敗和負評。 當拿他們與別人做比較時顯得易怒。 低估自己。 強化小孩自尊心的秘訣 熱情給予正面回應 父母的愛對小孩自尊心的形塑是很重要的,無論小孩表現如何、是否達到目標,即使小孩失敗,都請別猶豫給他一個擁抱、讚美和鼓勵,表揚他曾付出過的努力。父母帶給小孩的影響大過於任何人,父母說的話、給予的建議和態度,不是為小孩帶來自信,就是一文不值的感覺。因此給予小孩無限的支持和無條件的愛,才可以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接受這個世界的挑戰。 父母自己需先建立自尊心 如前述所說,父母對小孩的影響是最大的。因此,如果父母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害怕超越自己的舒適圈,那你的小孩就會跟你一樣。一個肯定自我、擁有健康自尊心的小孩,大多就是由有同樣特質的父母帶出來的。因此先學習建立自己的自尊心,小孩將來就會跟你一樣。 提供理想的成長環境 小孩需要有一個感覺安全、舒適的家,因為父母間的爭執,不但可能會為小孩帶來沮喪、孤立的感受,也會影響他們的學業與體育表現。 不要跟同儕比較 人生勝敗在所難免,請別忘了每個小孩都是獨特的。小孩的心靈也確實較脆弱,因此當他們失敗時,不要批評或拿他們跟別的小孩相比,更別處罰,而是要讓他們理解挫折是在所難免的。父母的要在小孩跌倒時,當把他們撐起來的支柱,這樣小孩不但能重新站起來,甚至還會更加茁壯。 尋求專業協助 若父母對小孩的低自尊束手無策,可以考慮讓專業人員介入。父母除了可以和學校老師討論造成小孩自尊低、無法肯定自己的根本原因,專業心理治療也能讓小孩用正面的方式,看待自己與外在世界,幫助他們接受自我,使自己變得更有自信。


親子教育

父母偏心造成孩子偏差!6招公平教養

若同一件事情,父母教養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那就是有所偏心。儘管父母本人可能沒注意到,但小孩可是看在眼裡,也聽進心裡。長時間下來,父母的這些行為,會導致孩子心理發展不健全。因此,下列將為您介紹,什麼樣的行為是偏心,以及會對孩子們造成什麼影響。 常見的5種偏心情形 偏心有很多種,父母用來辯護自己偏心的理由、原因也是不勝枚舉,例如: 其中的一個孩子,跟父親、母親,或是雙方有很多相同點,如:行為、偏好、性別等,但其他兄弟姊妹則沒有這樣的特徵。 父母的時間只夠陪伴一個孩子,所以沒有時間照顧其他孩子。 第一個出生,或是最後一個出生的小孩,似乎比其他孩子有更多父母的關照與疼愛。 父母可能比較喜歡樂觀開朗、親切熱情的孩子。 在學校功課成績表現突出、良好的孩子,比較容易受到父母親的偏心。 偏心造成孩子個性偏差 如果偏心的行為非常明顯,而且持續不斷,那在這樣家庭裡成長的孩子,會形成個性偏差。受到父母偏愛的孩子,長大後則會過於自負、自視甚高,而不願意接受束縛,遵守規範。相反地,受到父母冷落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受到打擊,有嚴重的挫折感。即使在家裡,他們盡一切努力,將事情做好,他們也得不到應該的讚賞、獎勵。因此,受到冷落的孩子,有高度風險可能會心理不健康,如:注意力不集中,具有侵略性行為,情緒控管有問題等。 6方法讓父母避免偏心小孩 如果父母在教養孩子時出現偏心的行為,那麼是時候該停止這麼做了。下列為避免偏心的6種方法: 每個孩子的人格特質、能力、表現都不同,如果您對所有孩子有相同期望,那是不對的。您應該考量孩子的年齡、個性、能力,鼓勵他們達成屬於自己的成就。 當您分配家事給孩子們的時候,請記得兄弟姊妹之間,工作分配要平均。當然,年紀大的孩子,可以多分擔一些家事,才不會讓較小的孩子忙不過來。 投注相同的時間在每個孩子身上,不要讓任何一個孩子感到被冷落,或是沒有足夠的關懷。 給每個孩子相同機會,包括:對他們付出的愛,關心,孩子想學的才藝課程等。當您有好幾個小孩時,要做到完全公平、盡善盡美並不容易,但是您可以跟較有經驗的家長們請教、學習,多少能獲得一些有幫助的做法。 若您要給孩子們獎勵,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給他們獎勵、處罰或獎品。 父母教養孩子時,需要與另一半密切配合,才能做好。有時候,可能父母其中一位,因為做法錯誤而偏心某一個小孩,父母應該盡可能完全避免這種情形。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1~5 歲學齡前

調查探訪做筆記!為孩子找對托兒所

爸媽都想多花時間陪孩子,因為孩子的成長會經歷很多階段,許多爸媽都想要抓住那些寶寶的第一次。可惜的是,並不是每對爸媽都能把一整天的時間留下來陪伴孩子,因為他們必須工作來支撐一整個家庭。對這些忙碌的職業父母來說,除了請親戚朋友幫忙帶孩子外,讓孩子去托兒所也是個選項,但托兒所的類型有很多,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托兒所,本文提供3個挑選托兒所時應該注意的事。 1. 背景調查 當爸媽開始找尋托兒所時,第一件事通常是列出選項清單,執行這個步驟的方法有很多,有些人會上網搜尋居住地附近的托兒所,有些人則是問其他家人,或同事的意見,無論您使用何種方法,您都應該將搜尋範圍限縮,而不是徒留一張落落長的待選清單。 當您整理出清單後,瀏覽這些托兒所的官方網站,或者搜尋一些網路評價以及提供給孩子們的課程。若您有認識的人的小孩正在就讀這間托兒所,您可以諮詢看看他們的意見,這些熟人的看法也比上網孤軍奮戰所得到的資訊,更值得信賴與參考。 2. 實地探訪 親自實地探訪托兒所,察看設施以及整體運作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因為父母可以趁機觀察老師與孩子們的互動是否夠親密。在孩子最初的前幾年,孩子需要與大人建立親密感以及良好的互動才能幫助他們成長,這也就是為什麼托兒所的老師必須具備溫暖的人格特質,且對孩子們有責任感。留意每個老師平均被分配到幾個孩子,以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受到足夠且良好的照顧。 若您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找機會問幾個老師關於校規、餐飲、看電視的時間以及提供的課程內容,您當下詢問的問題愈多愈詳細,那麼日後您收到的意外會愈少。 3. 寫下筆記 您的寶寶與托兒所老師之間的連結影響著日後寶寶的發展,與大人有良好關係的孩子較能學會建立信任,對自我以及他人的認知發展也會較完善,因此,若您正在考慮替孩子找托兒所,您可以詢問老師在此任職的時間,以及這間托兒所人員的流動率。


青少年心理健康

爸媽必知!青少年性愛簡訊掐頸危險遊戲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對他們的管教也會慢慢放鬆,不過當孩子跟一大群朋友在一起,瘋狂玩樂時,您應該留意孩子都跟朋友們玩些什麼,因為現在的孩子們,有些玩的遊戲其實很危險,以下列出6種在美國常見於孩子之間的危險遊戲。 1. 性愛簡訊 性愛簡訊(Sexting,把性愛sex和傳簡訊texting合成一個字),是指透過各種即時通訊軟體,傳性愛文字或圖片給別人,青少年們會發露骨的性愛訊息和裸照給對方。研究顯示,沉迷於性愛簡訊的青少年,有較大的機率遇上虐待事件或承受心靈創傷,這些都會阻礙他們未來人格的發展。 2. 窒息遊戲 青少年流行的窒息遊戲(Choking game)是用繩索或雙手將頸部掐住,切斷呼吸以帶來短暫的快感,這個遊戲可以獨自操作也可以團體進行,急診專科醫師艾佛瑞撒切蒂(Dr. Alfred Sacchetti)指出,這個遊戲的危險之處在於,它給了青少年們一種錯覺,讓他們以為自己比那些自殺死亡的人更聰明,他們每次都會將頸部勒得更緊一點、更接近死亡邊緣卻又不真的殺死對方,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統計發現,近12年來死於窒息遊戲的人數有82人。 3. 挑戰肉桂粉 挑戰肉桂粉(Cinnamon challenge)遊戲在YouTube上很紅,挑戰的青少年會吞下一大匙肉桂粉,且不喝任何水,大部分的孩子很快就放棄,因為肉桂粉一碰到味蕾很快就乾掉,接著就是不斷地咳嗽,甚至因為味道過度強烈而嘔吐,最嚴重的後果則是,粉末也可能進入肺部而導致窒息死亡。 4. 用鼻子吸家庭用品 有些青少年會嘗試吸食(Huffing)一些會帶來快感的家庭用品,例如強力膠或瓦斯罐,吸入這些化學物質會給感官帶來興奮感或幻覺,然而吸食這些東西可能使孩子們上癮,並對腦部造成永久傷害。 5. 車頂沖浪 影音娛樂產品對青少年來說,一直深具模仿的吸引力,車頂沖浪(Car surfing)源自於好萊塢電影中極速飆車的情節,跟一般飆車不太一樣,青少年想學電影裡的人物一樣站在車頂上,這個行為本身就已經非常危險了,就算車子並非高速移動也一樣,更何況是在高速行駛的狀況下。因此,觀看這類的電影時,應該要多提醒孩子,這些都是電影特效,並非真實生活中的狀況。 6. 派對遊戲 派對遊戲這裡介紹3種,第1種是刀子遊戲(Mumblety Peg or knife game),它已經流傳好幾個世代了,現代玩法大多是將手張開放在桌上,再用小刀來回在指間縫隙中穿刺。第2是胖胖兔(Chubby Bunny),玩法是將棉花糖往嘴裡塞滿。第3是刮手背(ABC Scratching Game),一人出題,另一人要針對這主題按照26個英文字母順序說出26個字,同時出題者會在答題者回答的同時,用手去刮答題者的手背來干擾他答題,這3種遊戲如果玩過頭或不小心,都可能導致刀傷、嗆到或抓傷。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24小時免付費專線,手機或市話均可打)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寶寶 0~1 歲

真笑還是假笑?寶寶的笑容這樣看才對

帶著情感與潛藏意義的微笑是人類與非靈長類動物的分界線。成人的笑容能夠輕易地辨別真假,但是新生兒的就很難判斷了,儘管寶寶從還在媽媽的子宮裡就已經會微笑了,但學會社交性的微笑則是到6週大才開始,寶寶在8~12週大時,開始會用笑容來表達他們感興趣、吸引他們注意力的以及自己的想法,而且寶寶也會用微笑來溝通。因此下列將為您解釋笑容的種類,以及寶寶在真笑還是假笑。 笑容的種類 人類的笑容有很多種,無論是發自內心真實的微笑,或社交式的杜氏微笑(Duchenne smiles),都必須牽動眼部、嘴、臉頰及眉毛的肌肉,真實的微笑難以呈現是因為它必須反應正面情緒時才會促發,因此真實的微笑表達了一個人的快樂、愉悅或感激。 換言之,假笑則不需要那麼多的表情元素,隱藏在這種笑容後的動機也都有所不同,有時人們也用假笑來反應負面情緒,假笑總是伴隨著隱藏、批判或者謊言的情緒來掩飾背後真正的動機。 分辨寶寶在真笑還是假笑 2016年宋氏研究員與其他共同作者針對這個議題的研究也被發表在《進化與人類行為》(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學術期刊中;他們的論點著重在幾歲的幼兒開始擁有辨別真假笑容的能力。學者也研究幼兒對於真實笑容,以及有利社會行為的笑容,例如:誠實或配合社交性笑容的差異程度。在對168位2~5歲兒童進行評估後,宋氏以及其他專家們整理出結論如下: 2~4歲幼兒:比較容易分辨出假笑容還是真笑容。 4歲左右的幼兒:可以從言語中分辨哪個是真笑容。 4~5歲幼兒:為了希望獲得更多注意,因此在行為中出現的真笑容多於假笑容。 這項研究指出即使年幼的孩子,也能確實分辨誰值得信任、合作、互動,並成為了兒童未來發展的里程碑。畢竟選擇值得的合作對象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口碑以及過去跟他們相處的經驗作為選擇的基礎,那為什麼真實的微笑可以是好合作夥伴的判斷依據呢?因為真實的微笑是很難得的,我們能從真實微笑來取決一個人是否真誠。


親子教育

從小教起!6撇步讓孩子成為負責任的人

負責任比「有責任感」還有更深的意義。這代表您是可靠的人,當遇到重要的事情時,其他人能夠依靠您、可以信守承諾、並且總是盡力而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能接受表揚又能承擔錯誤,以及為家人和群體付出。因此,不管是在社會上的哪一個領域,負責任都是成功關鍵,這也是為什麼教導孩子做個有責任感的人這麼重要。 教導孩子負責任的6撇步 從小開始:教導負責任這件事,應該愈早開始愈好。最好在孩子還在邯鄲學步時就為孩子灌輸這個概念,也不要把他們當作小嬰兒,認為要等到青少年期才開始教負責任就可以了。因為,突然把責任加諸在對這件事一點都不了解的青少年身上只會增加衝突。 讓孩子幫忙:不要所有的家事都自己來。就算孩子動作慢又弄得一團亂,也可以邀請孩子一起來幫忙。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利用這珍貴的時間幫孩子好好上一課,幫助他們在真實世界中也能成功。 告訴孩子怎麼做:第一步是要告訴孩子怎麼完成零碎的小事。如果他們想要吃點心,告訴他們水果放哪裡和怎麼清洗。要是他們把髒衣服亂丟在地上,就把洗衣籃給他們,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穿過的衣服應該放哪。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指派合適的工作給他們完成,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負責任這件事。 稱讚孩子:若是小小孩喜歡參與,也樂於幫忙。那麼做家事對孩子來說,更像是玩遊戲而不是在工作。因此,盡量稱讚他們來維持好氣氛。不過要精確一點,避免使用「你好棒!」之類的用語,而是要告訴他們哪裡做得好,讓您的言語不是空泛,而有意義。 不做不切實際的期待:5歲小孩做事可能會亂七八糟,這些都是可以預期,也是正常的事情。因此不要對孩子太嚴格,下次做的時候,再好好示範給孩子看怎麼做才能把事情做好。 避免使用獎勵:負責任不代表會有獎勵,不要讓孩子有簡單地做個家事,就有能夠得到獎勵的期待。讓孩子因為做家事而得到獎勵,可能會讓他們覺得負責任就應該要有報酬。如果真的想要獎勵孩子,就在孩子做了多過他們原本份內的事情時再獎勵。


親子教育

嚴格虎爸虎媽~孩子更自律獨立負責任

若是爸媽的管教方式很嚴格,那麼每個孩子應該都會抱怨。不過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虎爸虎媽的教育方式或許能帶給孩子們好處。因為教養孩子時,嚴格的父母常有較高的標準,而這些父母多半知道,藉由教導孩子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性,以及所有行動都會導致某種後果,來有效限制孩子的行為,也能鞏固設定的限制。因此,鐵腕手法不僅能幫助孩子發育,還能建立教養過程中的一致性。下列將為您列出,這種看似高壓手段的教育方式能帶給孩子的4項好處。 1. 學業好且成就高 很多人注意到有著嚴格父母的孩子常會是模範生,因為他們比較會服從,而且一般在學校表現都不錯。這樣的孩子通常在學業以及追求其他事物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因為他們一直處於需要達到父母高標準的環境中。不過也因為從小學會自律,這樣的孩子通常容易成功。他們會督促自己更用功且更努力獲得好成績。事實上,針對教養及孩子學業成就的研究顯示,成績好的孩子通常有嚴格的父母。 2. 會控制行為與自律 若父母較嚴格,常為孩子劃定界線和建立限制,那麼孩子會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因為有父母訂下的規矩,所以這樣的孩子,比較不容易被同儕壓力影響或做出危險的行為。因為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有這種特質,所以成年後也比較不容易發展出不良行為,也比較能夠自律。 3. 面對挑戰不退縮 有威信的父母,意味著孩子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了解努力能帶來成功,加上父母設定的高標準,孩子會更加用功來達成目標。這樣的孩子在做決定之前會先衡量情況。而父母也會督促孩子更進步,因此孩子面臨挑戰時不會退縮,而會抬頭挺胸地勇敢面對。 4. 獨立對自己負責 和其他孩子相比,虎爸虎媽的孩子比較獨立。這是因為他們很小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要為自己著想,並在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時學會妥協。一旦孩子夠大了,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錢生活,也會為了未來儲蓄。因為他們需要自食其力,因此學會衡量金錢的價值與如何靈活運用,以確保未來經濟上的成功。


親子教育

小孩愛抱怨的5原因~秒懂專家破解法

很多小朋友可能習慣發牢騷,對很多事情都不遺餘力的表達不滿,雖然有時候孩子可能並不是故意讓大人心煩,或代表他們是被寵壞的小孩,只是通常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會在想睡覺、肚子餓、不想做事,或不舒服時,用他們僅知的字詞來表達他們的感受,但有些孩子,卻習慣以耍脾氣的方式來表達不滿,讓爸媽傷透腦筋。究竟該如何教出不抱怨的小孩,以下介紹父母必學的教養撇步。 專家說:5點理解小孩愛抱怨的原因 通常小孩到了2歲半~4歲時,會變得喜歡抱怨,因為他們已大概學會說話,即使句子仍說不好,還是會搭配用嗚嗚聲表達想法。心理學家卡羅琳·克勞德(Carolyn Crowder)表示:「對於正在嘗試自我獨立的3~4歲孩子來說,抱怨能讓他們感覺自己很有力量。」對此,教育博士簡·尼爾森(Jane Nelsen)也表達認同,他認為大人若無法忍受小孩的抱怨,小孩就會變本加厲,因為這樣可以引起大人的注意。下列是專家們認為小孩抱怨的各種可能原因,以及家長們可以如何應答,來改善或解決小孩發牢騷的習慣: 因為需要大人的幫助:心理學家潔西卡·邁克爾森(Jessica Michaelson)認為,小孩抱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當他們需要大人幫忙他們改善現況時,例如口渴、飢餓、想睡覺時。這父母可以冷靜地問小孩是否感到累了、餓了或不舒服,並用溫和的語氣,示範給小孩看理想的表達方式,例如「我可以喝一點水嗎?」,讓孩子知道如何表達更好。 因為小孩需要大人的陪伴:心理學家貝琪·貝莉(Becky Bailey)認為,有時小孩的抱怨是希望爸媽陪伴的訊息,如一起讀故事書、一起玩耍。研究指出,當家人之間的關係變得不親密時,小孩會更常抱怨。所以當孩子們抱怨時,大人們不妨檢視自己最近的情緒、承受的壓力以及整體的家庭氣氛,試著稍作改變。 只是孩子想表達情緒:研究指出,抱怨也可能只是小孩們表達悲傷或失望的一種方式。早期教育專家珍妮·特蘭斯伯里(Janet Lansbury)建議,父母應接受、理解和支持小孩的感受,而不是糾正、責罵或控制他們。她更表示,當我們更能接納小孩們的情緒,家裡的每個人都會更快樂。所以下次若聽到小孩發牢騷,讓您感到不舒服,請慢慢吸氣5秒鐘,然後呼氣5秒鐘,讓自己平靜下來。 因為小孩有敏感的特質:每個小孩的習氣個性都不同,面對同樣的事物,有些小孩天生就會出現較強烈的反應,例如表現更焦慮或是有更強的意志等。這時候,大人不妨告訴他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應對這件事,並告訴他們這只是一個過程,都會過去的。 因為嚐到甜頭而抱怨:假設小孩在飯後說想吃冰棒,而大人因此偶爾給他們冰棒當作獎勵,雖然不常有,但小孩的確很可能會為了達到目的(吃冰棒),而每隔一段時間就發牢騷。正如心理學家史金納(Skinner)提出的知名理論「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當偶爾給予,並非一直都有獎賞的情況下,可以強化學習行為。建議大人們,每當孩子在賣場吵著買玩具,或是想要多玩一下手機時,請保持您的立場一致性,不要偶爾屈服,才能避免他們繼續抱怨或強化未來抱怨的傾向。當然,也不要讓小孩因此對您產生距離感,所以爸媽不妨可以在某些時候,為小孩創造特別的驚喜,關鍵是別讓小孩有跡可循,讓他們因此要求更多。 建議各位爸媽們,當小孩抱怨時,請給予積極的、溫暖的回應,這樣可以更有益於他們的情緒管理,並加強親子關係,而當親子關係越強時,小孩也會變得愈來愈少抱怨喔!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