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齡族群

老化是所有人都必經的過程,而「健康到老」更是最重要的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老化是發展並維持「生活機能」之過程,而有正常的生活機能,便能夠造就幸福的老年。更豐富的相關資訊都可在「銀髮族健康」類別中搜尋得到。

基礎知識

中高齡族群

破解老化14大關鍵,解碼《Cell》論文「精準老化醫學」新藍圖

編按:陳立洋博士的這篇論文指出,傳統醫學常只針對單一疾病治療,卻忽略「老化」其實是許多慢性病的共同原因。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已經找出十四項與老化有關的關鍵機制,例如 DNA 受損、慢性發炎、粒線體功能下降,甚至心理社會孤立等。作者 Kroemer 教授提出「精準老化醫學」的新概念,主張應該針對個人體內的老化因子,透過基因、蛋白質、代謝等分子數據分析,精準預防和治療老年疾病。這種做法不同於以往只在疾病發生後才治療,而是希望在疾病還沒發生前,就針對老化本身做管理,延長人類的健康壽命。未來要落實這個概念,還需要更多生物標記的開發、臨床驗證和跨領域合作。這篇文章為未來個人化抗老醫療指出了清晰方向。 一、精準老化醫學的開場 全球人口老化已成為當代醫療體系前所未有的挑戰1。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第二型糖尿病與癌症)也日益普遍2。傳統醫學通常以零碎方式處理這些疾病,專注於某特定器官或在疾病出現後加以治療3。 然而,此方法常忽略了同時導致多種疾病的根本生物機制。 越來越多研究認為「老化本身」正是這群慢性病共同的主要風險因子2。因此,針對老化的根本成因進行干預,有望同時減輕多種疾病的負擔,不僅延長壽命,更延長「健康壽命」,換言之,即維持良好健康狀態的生活期。 為因應這項挑戰,「老年醫學科學(Geroscience)」應運而生,專注於探索驅動老化的基本生物機制5。該領域的核心理念為「老年醫學假說(Geroscience Hypothesis)」,亦即透過針對這些基本老化機制進行干預,有可能延緩、預防或同時治療多種與老化相關的疾病與病症,從而延長健康壽命4。 目前已有重大進展,科學家已逐步確認與描述這些老化的核心機制,並將其稱為「老化的標誌(Hallmarks of Aging)」 7。這些基礎知識也催生了將基礎研究轉化為實際健康效益的努力。 由 Guido Kroemer 及其團隊於 2025 年發表在《Cell》期刊的綜論文章〈從老年科學到精準老化醫學:理解與管理老化 (From Geroscience to Precision Geromedicine: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Aging)〉,正值當前時代轉折點之際,成為一篇極具指標性的貢獻作品7。 這篇論文(後稱 「本論文」)整合了目前對老化生物學的最新理解,並提出一個具有前瞻性的實踐框架—— 精準老化醫學(Precision Geromedicine),主張將此領域的知識以個人化、具針對性的方式應用於實際干預。 作為發表於高影響力期刊的重要論文,本論文的目的在於彌補基礎研究(老年科學)與臨床應用(老化醫學, Geromedicine)之間的鴻溝,同時可能重新定義並擴展傳統的老化標誌,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未來策略12。 本論文所提出的「精準老化醫學」概念,以及老年科學作為一門正式領域的建立,象徵著該領域的重大轉折點。 這項發展標誌著該領域正從基礎發現邁向強調健康壽命延伸(Healthspan)的轉譯實踐階段10。 這樣的觀點轉移,從治療單一疾病的模式,轉向將「老化」作為共同核心病因加以整體對應,可能代表醫學的一次典範轉移,而精準老化醫學正提供了這場轉型的實踐框架2。 本文將對 Kroemer 等人於 2025 年發表的文章進行全面分析,內容涵蓋其主要目標、核心概念定義、探討的老化機制、提出的管理策略、老年醫學科學向精準老化醫學的轉變、研究結論與未來展望,並簡單介紹第一作者 Guido Kroemer 的背景與貢獻。 二、Guido Kroemer 簡介 了解第一作者 Guido Kroemer 的貢獻與專業背景,有助於我們掌握該篇《Cell》綜述文章的深度與聚焦方向。Kroemer 教授是當代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中極具聲望且影響力深遠的科學家,尤其以其在細胞死亡、自噬作用、粒線體功能、癌症生物學及老化研究上的開創性工作而廣為人知15。 Guido Kroemer, M.D., Ph.D., PU-PH  Kroemer 的研究生涯中有多項突破性發現。 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是證明粒線體膜的通透性改變是細胞凋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的關鍵步驟之一。他的實驗室深入解析粒線體介導細胞死亡的分子機制,揭示癌細胞如何藉由抑制這些路徑來存活。他亦發現了「誘導凋亡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AIF)蛋白,並釐清其在細胞凋亡中的角色。 此外,Kroemer 教授對「免疫原性細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也有重大貢獻。ICD 是一種可活化免疫系統的細胞死亡形式,與癌症治療與免疫監控密切相關。他的研究還涵蓋其他受調控的細胞死亡機制,例如壞死性凋亡(Necroptosis)及自噬作用15。 自噬作用是細胞清除與回收受損組件的關鍵機制,Kroemer 教授對其在細胞適應、壓力反應、免疫、癌症與老化中的角色進行了深入探究15。他的團隊辨識出數種可調控自噬作用的內生代謝物(如spermidine)與細胞外蛋白(如 DBI/ACBP),為未來療法開發提供可能靶點。由於粒線體在細胞死亡、代謝與訊號傳導中的核心角色,Kroemer 也被視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粒線體研究者之一15。 在癌症研究方面,他亦涉足甚廣,涵蓋腫瘤代謝、腫瘤微環境、抗癌療法機制,以及免疫治療策略的開發15。他對癌症與老化的相似性也提出關鍵性見解,特別是將癌症中的致癌基因(Oncogenes)與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s)概念,延伸到老化領域中的「老化基因(Gerogenes)」與「抗老化基因(Gerosuppressors)」的構想,並於多篇論文中進行闡述23。 Kroemer 教授亦為《Cell》於 2013 與 […]

探索更多中高齡族群類別

看更多 中高齡族群 相關文章

高齡健康

【退休生活】嚮往還是害怕?6種退休型態展開人生下半場

沒有人會想一直工作到老,當到了一定的年齡或存夠錢了,多數人都會選擇離開職場,展開退休生活,也有人可能因為不可預期的外力而被迫提早告別職場。退休可說是人生的另一階段,看似無憂無慮,但那只是剛開始的幾個月而已,退休人士除了要面對健康與經濟的變動,還有情緒和心態的調整。心理學家提出6種退休生活型態,幫助考慮退休的您順利過度進入退休生活。溫馨提醒,卸下工作應當要活得輕鬆自在,不應使您更感壓力。 6種退休生活型態 退休過渡期涉及很多因素,也許今天覺得很開心,但明天起床可能又感到空虛不已,也正因為如此,很多退休人士會加入義工的行列,或積極參與各樣社區活動、常常約朋友出去運動,並努力讓自己享受每一天。一般上,為了讓經濟負擔不至於過重,夫妻不會一起退休,所以,不管是丈夫或妻子退休,雙方都當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多點體諒和包容,生活才會愈老愈幸福。 沒有工作並不代表放棄有意義的生活,我們需要思考如何過一個自我充實的生活。除了因不再有收入須重新審視對金錢消費的習慣,還包括生活秩序和決策安排,並明白它或許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同時,也要顧及身邊人的需要和感受。好比說,退休會帶給伴侶和孩子怎樣的影響。對此,美國諮商心理師南希施洛斯伯格(Nancy K. Schlossberg)舉出6種面對退休生活的心態,以下帶您一一了解。 工作狂(Continuer):這種類型的人眼裡沒有退休,他們熱愛工作,所以會用其專長和技能繼續付出。 冒險者(Adventurer):冒險者有明確的目標,而且是沒有做過的工作或新的領域,例如從辦公室生活轉向經營老家的雜貨店。 探索家(Searcher):他們熱愛從錯誤中學習,嘗試新的事物,可能會花很多時間琢磨新事物,慢慢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 自由滑翔者(Easy Glider):沒有了工作,也就沒有了包袱,這類人可以享受無工作行程的日常,對他們來說,這樣沒計畫地度過一天才是人所追求的自由生活。因此,他們可以花一整天宅在家追劇,也可以隨時開啟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 旁觀者(Spectator):他們仍然關心社會與時事議題,但是想改做個旁觀者,繼續觀察過去工作的相關領域和世界的發展,然後坐在咖啡廳和朋友暢聊八卦。 退縮者(Retreater):退縮者可能會先暫停、重新調整生活的步調,找出退休後的新人生;但有些人可能就此停滯不前,變成宅在家追劇滑手機的沙發馬鈴薯。 退休壓力反更大 孤獨是惡化主因 根據英國心理學會(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簡稱BPS)的資料,退休在生活壓力事件中排名第十,包含退休後的生活、感情狀態、與社會的連結、身體活動等等因素。雖然工作壓力不見了,但人與工作的感情,以及經歷了數十年的生活習慣卻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調整過來的,加上老化的負面影響,都會帶來身體和心理健康上的改變。 其中要特別留意的是孤獨感,切勿刻意孤立自己,變成孤獨老人。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往往是惡化健康的最主要原因,它甚至會比肥胖症(Obesity)還要危險。另外,退休後的生活習慣也要注意,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是身體健壯的關鍵要素,您也可趁此機會發掘其他興趣,或是玩些益智遊戲,並維持跟朋友家人的親密關係。 放不下工作 時間多卻不知如何運用 對有的人來說,退休等同失業,因為幾十年來的身分認同被剝奪了,這尤其對工作狂以及視工作如同自己生命的人甚是有感。而比起自請退休,若發生在被強制退休的人身上,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在職場中所付出的努力不再被重視了,且通常會夾雜著沮喪和自相矛盾的心情。 退休的前幾個月因處在蜜月效應(Honeymoon effect)中,大部分人會覺得很放鬆和自由,隨著一天一天地過去,焦慮及煩躁就會一一浮現。漸漸的,我們會愕然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少了些什麼,因為有了很多時間,但卻不知要如何運用,有的人甚至會因無法享受退休而陷入自責。 所以,有些人可能又會回到工作的狀態,顯然的,他們沒辦法放下忙碌工作的生活,好好享受退休。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好,但請注意別讓工作佔了所有的時間,不然就失去退休的意義了。在此提醒,我們都應該要把時間投資在對的地方,別等到退休後才手忙腳亂,愈早準備,就愈不會慌張,像是可以利用下班及週末空閒的時間,好好思考做什麼事會讓您開心,相信這對於退休後的生活會大有幫助!


中高齡族群

想長壽健康呷百二!做這11件事就好

身體健健康康、長命百歲是許多人的願望,不過,其實想要活得長久並不困難,以下將介紹11個長壽的秘訣,只要維持這些健康的習慣,相信大家都能健康活到老。 1. 戒菸永遠不嫌晚 香菸是健康的頭號敵人,抽完菸後20分鐘,心率和血壓會開始下降,且香菸裡的有害物質,長期下來會增加心臟病(Heart Disease)、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慢性肺病及中風(Stroke)的罹病風險。 不意外地,抽菸者平均少了10年的壽命、而且過早死亡(Premature Death,意即早於預計壽命死亡)的機會更高了3倍,不過好消息是,戒菸永遠不嫌晚;研究指出,在35歲前戒菸,平均壽命最多可延長8.5年以上,在60歲才戒菸,也能延長將近4年的壽命,甚至在80歲戒菸都有好處。 2. 控制熱量降體脂更長壽 透過動物實驗的結果,減少一般熱量攝取的10~50%,能夠增加壽命,而在長壽的族群間,也發現他們攝取的熱量都較低,他們不僅壽命較長,得到疾病的機率也較低;另外,不論限制熱量或者是斷食,都有研究指出,這種飲食習慣能有效地降低體脂和體重。但不管採取哪種方法,限制熱量的方式和長壽間的關係,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3. 少喝飲料沒事多喝水 人體有9成是由水組成,保持身體水分充足對健康絕對是很重要的,而且,多喝水還可以幫助減重,不過,含糖飲料可不算是補充水分,而且跟第二型糖尿病拖不了關係,如果不喜歡只喝水,可以把柳橙、檸檬或小黃瓜等蔬果放入水裡,增添氣味。 4. 多吃蔬果少吃肉 許多研究都顯示,富含蔬果的飲食,能夠改善降低罹病的風險,包括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心臟病、憂鬱症(Depression)和腦部退化,相對地,這種飲食方法也能延長壽命,因為蔬果中富含許多營養素和抗氧化物。 然而,現代人攝取愈來愈多的肉,而這也是造成許多人過早死亡的原因之一,且加工肉品也讓癌症更加地普遍,另外,多數素食者或愛吃蔬果的人,相對也較注意自己的健康,這或許也是他們更健康、長壽的原因。 5. 喝咖啡或茶遠離慢性病 咖啡和茶對於預防慢性病都有相當效果,綠茶裡的多酚(Polyphenols)和兒茶素(Catechins)能幫助預防癌症、糖尿病(Diabetes)和心臟病。研究也指出,咖啡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部分癌症和腦部退化等相關疾病,除此之外,愛喝和咖啡的人,過早死亡的機率也會下降20~30%。 不過應特別注意的是,咖啡和茶都含有咖啡因,攝取過多的咖啡因會導致焦慮和失眠(Insomnia),一般建議攝取量為每日低於400毫克,大約是4杯咖啡的量,此外,咖啡因的代謝約需要6小時,因此,通常建議不要在下午過後再喝咖啡或茶。 6. 睡好睡飽更健康 睡眠佔了一天將近1/3的時間,可見睡眠對人體的健康也相當重要,只要睡眠品質好,就可以讓我們有好心情、精神更集中,並幫助我們學習,長期下來,還能降低心臟病的風險,甚至維持身材,當然,規律作息且睡眠充足(7~9小時)也相當重要。 7. 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新事物會讓腦袋變得年輕又健康,學習跳舞或一項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可以學一個新的語言更是好上加好,因為大腦在學語言時的運作,能預防老化,甚至減緩失智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發展。 8. 活躍社交關懷他人 學者指出,維持良好的社交圈,可以增加最多50%的壽命,其實,就算只有與3位親友保持互動,過早死亡的機率更降低2倍以上。活躍的社交,對心臟、腦部、內分泌或免疫系統上都有正面效果,進而降低罹患慢性病的機率。 另外,俗話說:「施比受更有福。」研究確實也顯示,給予他人關心和支持,比起接受別人幫助,對健康更有益。 9. 踏出家門走入大自然 走出戶外能多照到太陽光,並提高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除了對骨骼和心臟有益之外,對提升心情也有幫助;出門也更有機會活動,代表身體也能更健康,而且選擇親近大自然,比待在都市街道來得好,因為一項研究顯示,在經過綠化的地方散步,比起走在人造的建築物,更能讓人放鬆心情。 10. 多運動鍛鍊平衡防受傷 您是否常常看見公園打太極的年長者,這可是有道理的,因為除了一般運動外,太極拳和瑜伽這類的活動,能鍛鍊一些肌肉,並訓練我們的平衡;不管是男女老少,身體都需要平衡,年輕人能避免受傷,而年長者則能夠避免跌倒、摔斷骨頭,其實,只要身體有在活動,就算只是走走路,無形中都在鍛鍊我們的平衡。 11. 正念用心體會、感受當下 研究發現,正念及冥想對身心健康相當有益,除了減壓降疼痛外,還能改善心情及提升記憶力,不過,就算沒有聽過正念或冥想,我們只要實行「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停下腳步,用心體會當下發生的事,也會有一樣的效果,例如:吃下一口食物時,細嚼慢嚥、慢慢品嚐,就算是洗碗盤的時候,只要認真地投入當下,都是一種活在當下的體會。


高齡健康

肌肉隨年齡流失!預防肌少症3招一起做

大家都知道骨質會隨著年紀逐漸流失,這也是為什麼老人是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高風險族群的原因,若不慎跌倒就會造成骨折。但你知道肌肉也可能會隨著年齡流失嗎?肌肉大量減少後,可能會造成肌少症(Sarcopenia),雖然多半發生在老人身上,但近年來,因為經常久坐的生活習慣,肌少症似乎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了。以下介紹肌少症的原因、預防及居家的改善方法。 什麼是肌少症 其實肌肉本來就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漸漸流失,根據研究,缺乏運動的人在30歲以後,每10年會減少高達3~8%的肌肉量,另外,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表示,大多數人的肌肉量通常在40歲左右開始下降,到了60~70歲時,肌肉流失得會更快。而當人體缺少肌肉時,不僅會影響體態,連我們的日常活動,如爬樓梯、抬東西,甚至只是平凡的走路,都會變得更困難。 早期的肌少症會感覺身體有點虛弱,提東西的感覺比較吃力,或是走路變慢,變得不想運動等;若想確認是否罹患肌少症,可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延伸閱讀:非老年人專利!「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造成肌少症的5種原因 久坐不動:無論是長時間在辦公室坐著工作,或是在家沒事就喜歡坐著或躺著的人,都會增加罹患肌少症的風險。 缺乏運動:很少或完全沒有運動的人,會隨著年齡增加,提高罹患肌少症的風險。 營養不良:不論年齡,只要有不良的飲食習慣,就容易流失肌肉,尤其若是老年人營養不良時,肌肉量的下降速度會更快,且老人往往食慾差,食量小,因此更容易營養不良。 吃太多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如穀物或加工食品,吃下後都會分泌較多胃酸,恐怕會加快肌肉的流失速度,若又少吃蔬菜和水果,也可能會影響肌肉的維持。 荷爾蒙變化:我們體內的荷爾蒙,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改變,因此也可能導致肌肉量下降。通常睪固酮(Testosterone)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1)這2種荷爾蒙的水平,也會影響肌肉的生長和肌肉量。 肌少症的居家預防和改善療法 肌少症的治療方法既不是靠藥物,也不是靠補充荷爾蒙,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做起,下列是改善肌少症的3種居家療法: 運動訓練肌肉:運動不只可以幫助反應更敏捷,也可以訓練身體的肌肉,有助於維持肌肉的質量和力量,因為若不常使用肌肉,它就會漸漸萎縮。力量訓練(Strength Training)或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不僅可以改善肌肉大小、力量,也可以增強骨頭、韌帶和肌腱,對整體健康都有益。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建議,老人應該每週最少2天訓練一次肌肉,包含所有的大肌肉群,如腿部、手臂、胸部、肩膀和背部等,可以的話,最好請教專業健身教練在旁指導。 充分的熱量與蛋白質:熱量和蛋白質攝取不足的話,會導致體重減輕和肌肉量下降,所以為了預防肌少症,專家建議每餐攝取約25~30克的蛋白質。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如魚、大豆、堅果、藜麥等等,可以幫助建立和維持正常的肌肉量。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nternation osteoporesis foundation, IOF)的建議,每天每位成年人應攝取體重乘以1.0~1.2克(g)的蛋白質。 吃營養補充品:如維生素D、Omega-3脂肪酸和肌酸(Creatine),都是幫助維持或生成肌肉的重要營養素。因為老人的牙口不好,食慾差,較需要靠補充品來幫助維持肌肉量,而Omega-3脂肪酸可靠吃魚油來補充,但若食慾佳或正常,也可以直接吃新鮮的魚肉或海鮮。另外肌酸也是個重要的營養素,它是一種小型蛋白質,通常由肝臟製造,補充肌酸可以幫助肌肉的生長。


高齡營養

吃這些就對了!老人補鈣預防骨質疏鬆

鈣(Calcium)是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之一,身體需要鈣來維持骨骼強度,並執行其他重要的功能,但是人隨著年紀增長,流失鈣的速度也會加快,一旦不小心傷到骨頭,情況可能就很嚴重,所以老人是很需要補鈣的。除了吃補品之外,老人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取鈣,維持骨骼健康。 老人腎臟退化骨質會減少 鈣質大部分儲存在骨頭及牙齒裡,強化其結構和硬度,肌肉要動起來、神經要在大腦和身體各部位之間傳遞訊息,都需要鈣。此外,鈣也能幫助血管將血液送到全身,並有助於身體生成荷爾蒙(Hormones,也稱激素),以及影響身體各項功能的酵素。 年紀較大的人骨質會較少,原因之一是老人一般來說胃口較差,也可能是因為生病而胃口不好,造成他們進食變少,吸收的鈣量也跟著減少;另一個原因是老人的腎臟功能退化,留住鈣質的效率降低,造成更多鈣質會藉著尿液排出體外。 缺鈣提高骨質疏鬆風險 短期來說,鈣質攝取不足時,身體並不會出現很明顯的症狀,因為身體會從骨頭裡取出鈣質,以維持血液中鈣的濃度;若長期沒有補充適量的鈣,可能會造成骨量減少,提高患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的風險。骨質疏鬆症會使骨頭厚度變薄、密度減低,變得更脆弱,遇到小碰撞或是摔跤,就可能造成骨折,骨頭部分可能會完全斷裂。 骨質疏鬆症會影響全身的骨頭,屁股、脊椎及手腕等部位的骨頭較常受傷,因骨質疏鬆症而造成的脊椎骨斷裂,會使身高變矮、身體姿勢改變。如果缺鈣情形更嚴重,可能會出現手指刺痛、抽搐、身體失去知覺、心律不正常等症狀。 從食物中攝取鈣 有年紀的人需要補鈣,51~70歲的男性,每天建議補充1,000毫克的鈣,51~70歲的女性,每天建議補充1,200毫克,而71歲以上的人則不論男女,都建議每天攝取1,200毫克的鈣,老人平時要多補充鈣質,這樣才能盡量避免骨質出現問題,造成身體的傷害。除了吃補品這個選擇之外,也可以從下列的一般食物中攝取鈣: 牛奶、起司、優格。 菠菜、秋葵、羽衣甘藍(Kale)、綠花椰菜(Broccoli)、無花果、青江菜、黃豆、白豆、橘子。 沙丁魚、鮭魚、河鱸(Perch)、虹鱒(Rainbow Trout)。 大部分穀製食物如麵包、麵食、未經過營養強化的麥片等等,含鈣量較少。 有些食物可能有加入鈣質,如早餐麥片、燕麥、果汁、豆腐等等,可以查看包裝標示的成分是否有鈣質。


高齡健康

4招教您~陪伴有膀胱疾病的老年人

年長者因為身體機能不再年輕了,因此可能會面臨一些上了年紀會有的疾病,如肌肉鬆弛、肌力弱化,尤其當膀胱壁產生變化時,接著膀胱疾病就跟著出現。因此,若您家中的長輩出現了膀胱疾病,協助他們不僅可以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更可以促進家庭的連結。下列4項將教您,如何陪伴家中患有膀胱疾病的年長者,陪伴他們一起與疾病奮鬥! 1. 陪他們去看醫師 首先,陪家中患有相關疾病的老人去看醫師,不僅可以知道他有那些症狀,更可以直接地詢問醫師的協助,而不是完全的狀況外。若您的長輩是膀胱感染,或是尿失禁,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做一些身體檢查,或是查詢病史。萬一患者無法確切說明情況,您可以告知醫師您所知道的一切。請誠實以對,因為您與醫師的溝通,會影響患者要接受哪種療程。如果醫師有所建議,您便應該謹記在心,協助您的長輩遵照一切指示。 2. 練習凱格爾運動 您可以建議您的長輩做一些可以強化膀胱控制能力的運動,例如凱格爾運動就很有幫助及效率。做凱格爾運動可以強化骨盆的肌肉,且這部分的肌肉可以幫助到他們練習控制膀胱。 凱格爾運動的簡單動作: 想像您的身體想排尿,而您同時做憋尿的動作,撐住相關部位的肌肉10秒,重覆10次,患者可以每天做好幾次。請告訴您的長輩要有耐心,因為這運動可能要做3~6個星期,才會有顯著的效果。 3. 安排上廁所的時間 您可以讓長輩在固定時間去上廁所,例如每個小時1次,再來漸漸拉長每次上廁所的時間間隔,這有助於患者控制膀胱的能力。請讓患者知道上廁所的時間,並準時地請他去上廁所。 4. 改變生活習慣 改變生活習慣對病情是有幫助的。請您的長輩不要吸菸、少喝酒,少喝咖啡。如果他過重的話,請他要減重,您也可以讓他參與一套減重計畫。您的長輩因為有年紀了,容易有膀胱的問題,所以您的幫助很重要,一起給予他適當的協助,幫助他減緩病情,有更棒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若您有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以暸解更多資訊。


常見老年疾病

鮮為人知的...4種老人高風險症狀

聽力和視力衰退、骨質疏鬆(Osteoarthritis)、阿茲海默症(Alzheimer)等各種慢性病,大家都知道是老人的常見疾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有些不常跟銀髮族畫上等號的健康問題,其實也意外地好發於長者身上。在此我們將介紹4種高風險,卻鮮為人知的老人疾病與症狀。預防勝於治療,及早知道就能及早應對! 1. 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失調 營養不良很難被察覺,卻可能導致老人免疫系統虛弱、失調,或造成關節及肌肉無力等諸多併發症。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失智症(Dementia),讓老人經常忘記進食;或因為社交活動銳減,引發憂鬱症(Depression),讓人變得沒有食慾。滿口爛牙、被長久擱置不理的口腔問題、咀嚼能力和味覺降低,也會妨礙老人進食,最後讓人變得不喜歡吃東西。有時腸胃系統功能衰退,也會阻礙老人吸收食物的營養。 2. 酗酒或濫用藥物 老人酗酒、嗑藥的問題較年輕族群來得少見,因此也較不受到重視。但隨著人口老化,飲酒、酗酒的老人相對愈來愈多。此外,老人也是用藥量很大的一個族群,很多人長期服藥,並會一次使用多種藥物。然而,不正當的用藥方式,例如擅自停藥、配藥,或隨意服用他人的藥物,都有可能危害健康。若自年輕時期就有酗酒、抽菸的習慣,長期累積下來可能會讓身體慢性中毒,導致整體健康惡化,甚至改變身體對處方藥的耐受性。 3. 憂鬱症等心理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有15%年過60的人患有心理疾病,其中憂鬱症最常見。老人的憂鬱症狀,常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或純粹因變老而產生的疑難雜症,因此憂鬱症的發生往往不會被察覺。可能造成憂鬱的原因有喪偶、社交孤立、罹患慢性病等,有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也會導致憂鬱。憂鬱症會使免疫力降低,削弱老人抵抗各種感染的能力,也有可能干擾年長者的飲食和生活,引發營養不良和其他健康風險。 4. 性病的感染和傳染 老人的性表現或許不如年輕時,但性慾仍然存在。老人因不用避孕,常常不使用保險套,加上因年紀大而變弱的免疫系統,使得老人成了容易受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或其他性病感染的對象。很多感染HIV的徵兆,跟普通邁入老年的徵兆類似,如疼痛、短期記憶力變弱、失去胃口、體力降低、皮膚長斑等,若本身又患有其他疾病,會更容易讓人忽略是HIV感染的跡象,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老人被診斷感染HIV時,病情都已經發展至末期了。


高齡健康

飲食運動皆有效!5招預防阿茲海默症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持續攀升,衛生福利部推估,台灣2026年恐進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定義的「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老人族群占國家總人口的兩成。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人癡呆症)可以說是老人的通病,而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就是造成失智症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預防及降低阿茲海默症罹病率,需要政府與個人一起努力。 根據2018年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簡稱ADI)的統計,到去年(2018)為止,全球已有5千萬人患有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得失智症,到了2050年,全球失智症總人數將高達1億5,200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Taiwan 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簡稱TADA)也指出,若按照內政部2018年12月底的人口統計資料估算,未來47年內,台灣的失智人口將以平均每天增加36人的速度成長,因此,政府及民間應當提早為阿茲海默症做準備才行。 預防阿茲海默症的5個方法 1. 有規律地運動 運動能治百病,透過刺激腦部的運作,它能減緩認知障礙惡化,並且提升胰島素的敏感度,有效減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挑自己喜歡的運動,像是到公園散步,讓自己有動力堅持下去,但時間不宜過長,培養規律的習慣才是重要,此外,也要小心運動傷害。 2. 要積極與人連結 人是社交型的動物,所以會渴望與他人連結,我們不一定要成為群體中的焦點,但我們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與身邊的人有交集,絕對不要孤立自己,而是要積極參與所屬的社交圈,有機會就約朋友出去聚餐,或是投身社區的義工活動,這都是不錯的選擇。 3. 鎖定飲食保健法 有研究推論,阿茲海默症可被歸類為第三型糖尿病(Type 3 Diabetes),指的就是病患腦部產生了胰島素抗性,進而導致腦部血壓過高。對此,飲食控制就變得很重要了,像是採用低碳水化合物、多吃omega−3脂肪酸食物,以及多食用椰子油。若想挑戰超低碳水化合物食譜,也可以嘗試生酮飲食或地中海飲食。 此外,正確地使用保健品也有助於治療阿茲海默症,包括魚油、維生素B12、維生素D、葉酸、鎂。但請記得,在使用任何藥品前,必需先和專業的醫師諮詢其藥效,以及您身體的狀況。 4. 持續地學習,但要懂得休息 腦部的運動和訓練很重要,即使退休了也要鞭策自己不停地學習,這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也要適時地讓自己休息,長期的工作壓力會對腦造成很重的負擔,甚至還會阻礙記憶和神經的成長。因此,多給自己安排放鬆的行程是好的,像是泡泡溫泉,或到郊外踏踏青。您也可以嘗試從沒做過的事,但要以身體的安全為最大考量,玩樂器和策略性遊戲都是很好的選擇。 5. 優化睡眠品質,排除干擾因子 不難發現,阿茲海默症病患通常都有睡眠障礙的困擾,越來越多研究也發現,睡眠品質欠佳者,通常腦部會有高量的β澱粉樣蛋白(β amyloid),這種蛋白質會影響一個人的睡眠,進而可能導致腦中毒素很難被清除,同時也會干擾記憶的產製。因此,病人務必要調好生理鬧鐘,注意寢室的環境和氛圍,排除所有會影響睡眠的原因(像是別把手機和電腦放在床邊),讓腦習慣您睡覺的時間,這才能保障高品質的睡眠。


老化

老人跌倒骨折事小,住院臥床才是危機!認識骨質疏鬆和骨科罕病

骨科問題,隨著年齡漸漸增長,肌肉量的流失與骨密度的降低,是老人主要的健康危機。我們都曉得老人跌倒、骨折很致命,但真正致命的其實不是骨折本身,因為後續的住院治療、長時間臥床養病,才是各種疾病的開端,甚至導致頻繁出入院的惡性循環,大幅提高老人死亡率。所以,平時除了注意安全外,鼓勵長者都要規律運動、甚至是在有專業教練指導下進行重量訓練,才能夠避免骨質和肌肉快速流失;另外,除了骨質問題,以下更介紹易發於高齡族群的骨科罕病-「原發型變形性骨炎 」(Primary Paget Disease)。 1. 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 骨質疏鬆在銀髮族中很常見,尤其是女性,其疾病名稱源自於拉丁語,代表「多孔的骨骼」,一般健康的骨骼像蜂巢狀,存在著小小孔洞,而罹患骨質疏鬆症會使骨骼的孔洞增大、骨密度降低、骨骼變薄,進而削弱了支撐力量。大多數銀髮族常等到發生骨折,才知道自己有骨質疏鬆,所以,骨質疏鬆症也被稱為「無聲的疾病」。 若要預防骨質疏鬆症,建議銀髮族們要適量運動並補充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才可以延緩肌肉和骨質的流失、維持骨本、甚至提高骨密度;建議有機會也可以到醫療院所檢查自己的骨密度。 以下是骨質疏鬆的2個主要徵兆,如果有這些症狀,請諮詢醫師: 銀髮族婦女突然面臨壓迫性骨折(Compression Fracture)引起的突發性背痛。 明顯變矮了。 2. 原發型變形性骨炎 變形性骨炎是在銀髮族中第二常見的骨骼疾病,僅次於骨質疏鬆症,不過在亞洲人當中較少見。 骨骼是活躍的組織,隨著新骨組織的形成和老舊骨組織的吸收,不斷反覆循環置換,而這個過程稱為骨重塑(Bone Remodeling)。然而,變形性骨炎患者的骨頭在重塑過程中會出現異常,事實上,變形性骨炎是一種慢性病,由骨骼代謝紊亂引起,新骨生長過量且生長在不被需要的地方,但是舊的蝕骨卻被過度吸收,扭曲了正常的骨骼結構,並可能導致新骨骼變軟或不規則,引發疼痛和骨折。大多數患者因為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並不知道自己患有變形性骨炎,又或許因為症狀和關節炎,以及其他疾病雷同,而導致誤診而延誤病情。 在少數情況下,患者的骨骼會發展成惡性骨腫瘤,而情況嚴重的佩吉特氏病患者則需要靠手術改善症狀。如果家裡長輩突然出現排便或膀胱功能異常的話,應立即尋求醫療診治,因為這可能是由於骨骼變形造成的脊椎和神經損傷所引發的狀況,可能是變形性骨炎的徵兆。


老化

銀髮族皮膚好乾?4種皮膚問題解密

皮膚是人體外在最大的保護器官,隨年齡增長和風吹日曬後逐漸老化,外觀失去滋潤,乾澀粗操,出現皺紋,老人斑、曬斑等跡象,膚質結構也產生各種變化,還得承受較高的皮膚癌風險,因此,盡早採取保護措施就能延緩皮膚老化。 問題1:皮膚乾燥 隨著年齡增長,皮膚會失去水分並逐漸變得乾燥,尤其在手肘腳肘,前臂外側和下肢小腿的皮膚會看起來粗糙,出現裂紋,摸起來不再光滑,其皮膚老化的原因包括: 水份補充不夠,身體缺水 日曬或日光浴過久,防曬措施不足 長時間待在空氣乾燥的環境中,例如冷氣房裡 抽菸 汗水和皮脂分泌不足 罹患糖尿病或腎臟疾病等其他疾病 皮膚水合作用,皮脂隋著汗水流失。 如何護理呢? 首先,很多人會洗澡同時,順便洗臉,然而,熱水洗臉容易帶走皮膚的油脂,過熱的話還可能傷害臉部皮膚,因此,應當選擇溫水洗臉較適宜。洗臉後,務必做好保濕,市面上可以找到適合各種膚質的保濕乳液、護膚霜,每天適量塗抹,可以改善皮膚乾燥的情況。 問題2:皺紋 皺紋是歲月留下的痕跡,無論是哭是笑等臉部表情牽動肌肉,還是外界紫外線、汙染源,甚至抽菸煙霧等因素,都可能加速皺紋在臉上顯現。 如何延緩皺紋產生? 最簡單直接的做法是戒菸、避開二手菸、做好皮膚防曬保養,並調整自己的臉部表情,例如少皺眉頭,不做誇張的表情。另外,也可以諮詢專業醫師後,透過拉皮或果酸換膚等美容技術改善皺紋。 問題3:老年斑 老年斑常出現在銀髮族臉部、脖子或四肢,是一種沒有凸起、呈現咖啡色或黑色的色斑,對健康並無太大影響。 如何處理老年斑? 對苯二酚(Hydroquinone)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去斑藥,可以諮詢醫師後,依指示塗抹含有對苯二酚成分的淡斑膏或美白膏,另外注意防曬,避開陽光中的紫外線也能延緩老人斑生成。 問題4:皮膚癌 罹患皮膚癌(Skin Cancer)的主因就是皮膚細胞因陽光中的紫外線而受損,不只臉部,全身皮膚都可能癌化,因此,建議隨時注意皮膚有無異狀,並定期做檢查,確認自己沒有罹患皮膚癌的跡象。 如何預防皮膚癌? 1. 保持皮膚乾淨 請用中性肥皂和溫水清潔皮膚,避免用強效肥皂和冒著蒸汽的熱水,如此會過度清潔皮膚油脂,讓皮膚變得更乾燥,洗澡後別忘記要做足保濕。 2. 保持水分 每天補足水份可以幫助皮膚保持年輕和光滑,記得成人每天要攝取2~3公升(L)的水喔。 3. 避免陽光照射 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傷害皮膚,因此,請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下,必要時候,記得善用防曬霜,穿戴防UV護具,長袖外套襯衫、防曬帽、太陽眼鏡等防曬用品,能有效隔離紫外線,降低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高齡健康

趁早開始重訓:強健骨頭防骨質疏鬆

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頭和肌肉更脆弱、更易受傷,所以許多老人容易因跌倒,而導致髖部骨折或膝蓋受傷等。但別擔心,其實維持骨頭健康與防止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有方法,只要開始練習做重量訓練就好!以下帶您一起認識什麼是重量訓練,以及它是如何幫助強健骨頭。 重量訓練是強健骨頭的最好運動 大家俗稱重訓的重量訓練,其實並非年輕人專屬喔!根據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研究,發現重量訓練,是強化骨頭與肌肉最好的運動類型之一。專家們發現,重訓能增加人體分泌特殊激素,控制抑硬素(Sclerostin)水平,並幫助骨骼生長。 抑硬素是人體中天然的蛋白質之一,如果骨頭中積累的抑硬素量過高,骨質會變得更稀疏。透過重訓可幫助預防骨質疏鬆症,及早留住骨質,即使是骨質疏鬆症患者,也可藉由重訓延緩骨質惡化的情況。 什麼是重量訓練? 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激素專家保羅·米斯科夫斯基(Paul Mystkowski)博士解釋,重量訓練是一種施壓在肌肉和骨頭的運動,並超越日常活動所運用到的程度,但它和舉重不同,重訓需配合透過身體動作,來提升肌肉和骨頭的耐力。 若將運動依照對人體衝擊力大小來區分,可分為高衝擊運動與低衝擊運動兩種:高衝擊運動是在運動時,腳很少接觸地面的運動,如快走、慢跑、快跑、跳繩和快速爬樓梯等;低衝擊運動是在運動時,雙腳或至少一隻腳會接觸地面的運動,如走路、滑步機、跳舞、瑜伽、太極拳、皮拉提斯等。 提醒您,若想開始藉由重訓來強化骨頭健康前,最好先諮詢專業醫師或健身教練,尤其是中老年人,或骨質疏鬆症患者,除了因重訓若做不對,很容易受傷之外,專業醫師也能幫助評估,是否有服用會影響協調與平衡感的藥物,而針對個人狀況設計最合適的運動。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