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與健康

睡眠是人體主要的休息方式,其主要功用是消除機體的疲勞和促進體力的恢復。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勞外,原來還可以促進發育(大約 70% 的生長激素是在睡眠中產生)和增強人體的免疫力。睡眠時間的長短是因人而異,反而睡眠的質量比睡眠時間的長短更為重要。 睡眠的週期 我們一晚的睡眠是由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non-rapid eye movement,又稱慢波睡眠)和入快速眼動睡眠(REM,rapid-eye movement,又稱快波睡眠)兩種循環交替,進行 4~6 次,約 90 分鐘變換一次。。 非快速眼動睡眠又可循序由淺至深被劃分為思睡、淺睡、中睡、深睡四個階段。經過約 90 分鐘的非快速眼動睡眠後,便會進入快速眼動睡眠。在快速眼動睡眠的階段,體內各種代謝功能都會明顯增加,以確保腦組織蛋白的合成和消耗物質的補充,為第二天的活動積存能量。在這期間,全身肌肉的張力極低,並不時伴有肢體或身體其他部分的局部運動;夢也多發生在這段時期。 睡眠不足影響 睡眠不足影響,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疲憊。低品質或時數不足的睡眠也會在精神和情感上出現狀況,可能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短暫、甚至憤怒。睡眠不足也意味著缺乏動力和敏銳的決策技巧、健忘和焦慮。研究也顯示,睡眠不足可令人體內免疫細胞的活動能力減弱 28%。

基礎知識

睡眠與健康

【醫師幫幫我】「高枕」無憂?「睡眠博士」吳清平教您挑選五類枕頭 改善打鼾2大訣竅

睡眠品質除了與身、心狀態有關外,寢具的挑選也會帶來不同的影響;其中選對適合的枕頭,有助於改善打呼的情形。國內第一位「睡眠博士」吳清平教授接受《Hello醫師》邀請,在「醫師幫幫我」節目中和民眾分享挑選枕頭的2大訣竅。 枕頭高度有助改善打鼾 想改善打鼾問題,除了藥物、戴陽壓呼吸器或採行手術治療外,選對一顆適合的枕頭也有幫助。吳清平教授說,就跟買鞋要試穿、挑對符合自己腳型的鞋子一樣,每個人的頭型也不同,枕頭的挑選也應該有所不同;由於東方人臉型較多下巴後縮、呼吸道較窄,因此,睡覺時較容易有打鼾與呼吸中止的問題。這時如果選錯枕頭,不僅讓打鼾更嚴重,還可能引發脊椎問題。 選枕2大訣竅 考量脖子與枕骨  吳清平教授表示:從過去幫病人插管的經驗,領悟維持呼吸道通暢的道理,他說,「要改善打呼,呼吸道一定要通暢,當咽部與喉部在同一個軸線上,也就是下巴向上抬起、頭往後仰的動作時,呼吸道是最暢通的狀態」。然而,維持這樣的姿勢卻可能導致頸椎受傷,吳清平教授強調,所以,枕頭要有一定的弧度,必須考慮脖子的厚度與枕骨的大小,「高枕無憂」不見得是真的對健康「無憂」。 挑選枕頭時一定要是躺,觀察躺下時下巴與頸椎的位置。 下巴高於頸椎:呼吸道變窄,容易呼吸中止。 下巴低於頸椎:呼吸道雖然打開,但頸椎容易痠痛。 下巴微抬頸椎平行:下巴微微抬高,暢通呼吸道;枕頭支撐著頸椎,避免頸椎痠痛。 想了解與關睡眠呼吸中止、打呼相關內容:《Hello醫師》【《鼾聲雷動?小心健康亮紅燈》AI與雷達 智慧醫療助您一夜好眠】 更多【醫師幫幫我】資訊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探索更多睡眠與健康類別

一夜好眠

睡眠呼吸中止症小測驗

看更多 睡眠與健康 相關文章

睡眠與健康

睡眠不足頭痛怎麼辦?冰敷、按摩可緩解,4招改善睡眠品質才能治本

許多人都曾有過熬夜,隔天早上起來頭痛的經驗。若只是偶爾出現,對生活影響不大,但若頭痛十分頻繁且劇烈,即使服藥也無法有效緩解,往往會嚴重降低生活品質。 究竟睡眠不足與頭痛之間存有哪些關聯?讓《Hello醫師》告訴你睡眠不足為何會頭痛、睡眠不足所引起4大頭痛類型,以及該如何預防睡眠不足所引起的頭痛。 為什麼睡眠不足會引發頭痛? 睡眠不足(又可稱睡眠剝奪)與偏頭痛具有共同的大腦機制,如大腦的下視丘(Hypothalamus)不僅可透過控制體溫與自律時間,調控睡眠與清醒的狀況,也參與疼痛感知的調節。 當人體睡眠不足、睡眠習慣不佳、過勞或壓力過大時,大腦會刺激下視丘及食慾素系統(Orexin system ),進而引起偏頭痛。 大腦的松果體則負責產生褪黑激素,讓人體能感知日夜變化並幫助入睡,當人體睡眠不足、晝夜不分,便會導致褪黑激素水平低下,引起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發性頭痛及睡醒頭痛。 整體而言,睡眠不足與偏頭痛存在著雙向關係,睡眠不足會導致偏頭痛,偏頭痛亦會影響人體的睡眠情況。 什麼是睡眠剝奪? 失眠(Insomnia)意指當一個人有時間和環境可以睡覺,卻反覆出現入睡困難或難以維持睡眠的現象。 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則代表一個人的睡眠時間及可能性遭外在因素剝奪,如熬夜加班、工時不正常、濫用藥物、壓力過大或焦慮等情況。 睡眠不足可能引起4種頭痛 偏頭痛(Migraine):最普遍的頭痛症狀,其特徵為中度至重度的搏動性疼痛,通常只影響單側頭部,且伴隨著噁心、嘔吐、畏光等症狀。 緊張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s):前額、腦後或頸部出現無明確範圍的緊繃或壓迫感,頭部則可能出現輕、中度疼痛,像被布緊緊繃住,或出現夾子擠壓頭骨似的疼痛感。 叢發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通常發生於眼周附近,患者頭部可能出現強烈刺痛感,並會漸漸擴散至頸部和肩膀,有時會伴隨疲倦、眼睛不適及鼻炎症狀。 睡眠頭痛(Hypnic Headache):較為少見,好發於年長者,通常於入睡後數小時內發作,患者可能出現單側或雙側頭痛,疼痛時間短則5分鐘,長則可達1小時。 如何緩解睡眠不足所引起的頭痛? 當頭痛發生時,可採取以下措施緩解頭痛: 可考慮服用含阿斯匹靈(Aspiri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等止痛藥物。 光照及噪音可能會使頭痛加劇,建議關燈及隔絕噪音,處於安靜、黑暗且溫度舒適的環境之中 休息並適度飲水 使用冰毛巾或冰敷袋冰敷額頭或頸部 輕柔按摩頭痛部位 4方法改善睡眠不足 不再頭痛纏身 由於頭痛與睡眠不足息息相關,因此要預防頭痛,首先得確保每天擁有良好且充足的睡眠,以下提供4點幫助培養睡眠習慣的建議: 固定每日起床與睡覺時間(包含假日),保持相同的睡眠作息有助於避免因睡眠不足或睡太多而引發頭痛。 避免在睡前飲酒、吸菸或飲用含咖啡因飲料,避免影響睡眠的品質及規律。 維持良好的睡眠環境,如關燈、保持房間溫度涼爽,以及選用支撐力良好的床墊和枕頭,並在睡前閱讀輕鬆不費腦的簡單讀物、冥想或聽輕柔音樂,充分放鬆身體及大腦,以提升睡意。 在睡覺前30分鐘至1小時,將手機、平板、電視或筆電關掉或拿出房間,以免電子螢幕的藍光會擾亂人體褪黑激素分泌,進而影響睡眠。(睡覺手機別作伴!3壞處影響睡眠品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睡眠與健康

晨型人或夜貓子?只要睡夠睡好都OK!給需早起者的6大建議

近年來,台灣經常使用「晨型人」定義那些習慣早起,早起感到特別有精神者,並將人分成晨型人與夜貓子2類,但其實比起早起或熬夜,充足且良好的睡眠更為重要。若長期熬夜,但睡眠時間皆少於7小時,身體便可能漸漸浮現健康問題。 《Hello醫師》將從是否真的有晨型人或夜貓子的問題切入,告訴你人之所以習於早起或熬夜的原因,以及為何睡眠時間和品質更重要。 基因決定你是晨型人或夜貓子,但多數人為兩者之間 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又可稱生理時鐘,是決定一個人為晨型人或夜型人的關鍵因素。 晝夜節律為一種週期性節律,基本上按24小時運行,遵循著太陽日出日落的時間,並可調節身體諸多功能,如精神狀況、體力、體溫、新陳代謝、荷爾蒙及大腦活動。 多數人在天亮時清醒,天黑時精神困倦,但每個人的醒來及入睡的時間點不同,而這個可變性又稱為作息型態(Chronotype),亦有人將其稱之為時型、表型或日韻律型態。 晝夜節律會受到日常生活、光照等因素影響,例如很晚吃晚餐、入夜後仍長時間置於明亮光線之中、或早晨鮮少照到陽光,皆會導致晝夜節律改變,進而影響作息型態。 此外,遺傳、年齡及居住的地理位置也會影響作息型態,如小孩的作息型態皆較早,但進入青春期後作息型態便開始變晚,直至20歲又再度提早。 什麼是晨型人? 「晨型人」一詞來自於日本「早起心身醫學研究所」所長稅所弘,稅所弘為自律神經失調及憂鬱症等領域的醫學專家,發行過多本關於早起的書籍。晨型人一詞廣義來說,就是早鳥、習慣早起的人。 晨型人或早鳥屬於早睡早起的作息型態,因此他們在早晨較有精神和體力,而夜貓子的作息型態較晚,因此他們習於晚起,在晚間精神狀況較好、活動力較高。 事實上,作息型態就如同一條光譜,光譜的一端是標準的早起早睡,另一端則是標準的晚起晚睡,而多數人皆介於兩者之間。 睡眠不足易患肥胖、糖尿病 夜貓族是高風險群 由於現代生活、工作等因素,晚睡有時難以避免,許多工作如警衛、司機及便利商店店員皆需值夜班。 不僅如此,許多人也透過網路問卷、自身的精神表現和體力,將自己歸類於夜貓子並因此加劇熬夜的傾向,但若因晚睡而未獲得充足睡眠及優良的睡眠品質,長期下來恐對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1項2018年、受試者超過50萬人的研究便指出,夜貓子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晨型人高;另1項2018年針對3萬多名護理師的研究則指出,習於晚起的護理師比早起的護理師更易罹患憂鬱症;此外,夜貓子也較易面臨肥胖問題,壽命也較晨型人短。 夜貓族生活於晨型社會的難處 由於我們生活在晨型社會之中,多數活動時間多安排在一大早,如上學、上班和開會。(延伸閱讀:家有遲到大王!8招培養孩子獨立守時) 夜貓子為應對晨型社會的生活,便自然而然容易少睡、睡眠作息不穩定,或因此產生壓力、焦慮,進而影響自身的睡眠品質,長期下來便會導致身體健康出問題。 多數時候我們無法決定外在的時間表,如上課或上學,因此僅能調整自己的睡眠習慣,盡量睡足7~9小時睡眠,以避免長期缺乏睡眠而提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6點建議讓你輕鬆早起、精神好 若你也是夜貓族的一員,以下提供6點建議,幫助你在不影響睡眠品質與長度的情況下,試著提前睡眠周期,以應對晨型社會的時間表: 比平時早2~3小時起床和睡覺 無論平日或假日,皆應保持相同的作息時間 在早上盡可能多照到陽光,並減少夜間光照量,以利褪黑激素分泌 起床後立即吃早餐,每天在同一時間吃午餐,晚上7點後不再吃晚餐,可避免因腸胃消化而延後就寢或影響睡眠品質 避免於下午3點後喝咖啡,下午4點後不要睡午覺,以累積足夠腺苷提高睡眠驅力(想睡覺的慾望)(推薦閱讀:喝茶、咖啡睡不著怎麼辦?教你夜晚入睡3妙招) 將運動安排在早上,而非下午或晚間,避免因運動而造成腎上腺素升高,導致難以入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睡眠與健康

母湯熬夜打疫苗!打新冠疫苗前熬夜,副作用恐加劇、保護力變差

台灣目前第1劑新冠疫苗覆蓋率為84.87%,第2劑為80.12%,相較於新加坡、丹麥、馬來西亞等2劑新冠疫苗覆蓋率超過9成的國家,台灣至今仍有許多人尚未接種疫苗。 打疫苗的重要性不在話下,然而為打疫苗做好充足準備也很重要,過去國內便發生過打疫苗前熬夜,隔日打完暈針昏倒的狀況,政府及各大醫院亦建議民眾施打前不要熬夜。 到底熬夜打疫苗是否真有危險性,抑或者導致疫苗效力下降?以下就讓《Hello醫師》向你說明熬夜可能對人體及施打疫苗造成的3大不良影響。 1. 熬夜可能影響疫苗功效 新冠疫苗研發推行至今,目前雖未有充足研究指出熬夜對疫苗帶來的影響,但有諸多其它疫苗的相關研究皆指出,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或稱睡眠不足)會降低疫苗功效。 一項研究指出,睡眠時間與疫苗效力成正比,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者,比起睡足7小時者,接種疫苗後所獲得的保護力較差,而睡不滿6小時者則更糟。(延伸閱讀:感冒可施打新冠疫苗?一次看懂打疫苗前後注意事項懶人包) 2. 熬夜讓免疫力變差,降低疾病防護力 睡眠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影響舉足輕重,已有眾多研究指出,充足的睡眠可減少感染風險、有助改善病況及提升疫苗反應;相反地,熬夜不僅會造成隔日精神不佳,睡眠不足更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減少體內擔當免疫重任的白血球細胞(免疫系統細胞)。 睡眠不足亦會提高人體壓力荷爾蒙的水平,使整合素(Integrin)降低。整合素可幫助T細胞對付外來病原體、過敏原及癌細胞,一旦整合素降低,人體的免疫力下降也會隨之下降。 3. 熬夜可能讓人誤判疫苗副作用 由於熬夜會讓人體處於慢性疲勞、免疫力下降的狀態,進而較容易出現感冒、頭暈、頭痛、精神不振等症狀,因此在熬夜後施打疫苗,可能讓人誤判疫苗副作用,以為症狀是熬夜造成,導致錯失就醫時機。 此外,體質虛弱者亦可能因熬夜而加強疫苗副作用,引發暈針症狀。(延伸閱讀:打完疫苗能喝酒?三高、癌症能打疫苗?接種新冠疫苗10大常見問題) 打疫苗前不熬夜,睡眠充足才安全 有鑑於熬夜打疫苗的諸多壞處,在施打疫苗前務必避免熬夜,睡足7~9小時,也不建議突然調整作息時間,睡得比平常更早或更晚,以免因生理時鐘紊亂而影響免疫系統,其餘施打疫苗前注意事項建議如下: 正常飲食,遠離易導致身體慢性發炎的食物,如精緻澱粉或精緻糖類 攝取充足水分,維持健康的新陳代謝與身體狀態 避免喝酒,以免加劇疫苗副作用 施打前不要劇烈運動,避免加強不適症狀或誤判疫苗副作用 保持輕鬆心情,過度擔心或焦慮可能使人因心理問題而出現不適 疫苗不會加劇睡眠問題,這類人睡不好更該打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專家表示,施打疫苗並不會讓原有的睡眠問題,如失眠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變得更加嚴重。 若出現輕微嗜睡症狀,則可能是因為身體不適、虛弱而讓人想睡覺休息。 此外,由於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後,病況通常都較一般病患嚴重,因此建議及早接種新冠疫苗。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睡眠與健康

半夜睡覺流汗恐是罹癌前兆!你不可不知的夜間盜汗原因

很多人睡覺睡到一半,會感覺到自己好像冒了一身冷汗,發現身上的衣物都已經全濕了。此時被中斷睡眠、起床換好乾淨衣物才能躺下,長期下來也讓人相當困擾,這即是所謂的夜間盜汗。究竟為什麼會突然盜汗?盜汗究竟是什麼原因所導致?讓《Hello醫師》為你解惑。 夜間盜汗的原因與定義 夜間盜汗(Night Sweat)是指在非炎熱天氣且正處於睡眠環境卻大量流失水分的症狀,與一般流汗不同的是,流汗是人體自然散熱的功能,是調節身體溫度的機轉,且流完汗會覺得很舒暢,盜汗則是冷汗,會讓身體發冷,流完汗之後會發抖、不舒服。 也許會疑問,盜汗是生病的意思嗎?其實盜汗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身體反應的症狀,有時跟感染、癌症、藥物副作用、疾病有關。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夜間盜汗?我們一起來看看: 惡性腫瘤:夜間盜汗是不少癌症的初期症狀,最常見的是淋巴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生殖細胞瘤。 感染類疾病:有些慢性感染也會導致夜間盜汗的症狀,最常見的是肺結核。另外,細菌感染的疾病也會有夜間盜汗的症狀,如心內膜炎、骨髓炎、化膿性肝傷。病毒感染引起的夜間盜汗則是以愛滋病最為常見。 更年期:女性停經後因卵巢功能退化,引起雌激素不足,造成暈眩、失眠、盜汗。(延伸閱讀:更年期盜汗) 內分泌疾病:內分泌疾病也會引起夜間盜汗,如甲狀腺機能亢進、類癌症候群、嗜鉻細胞瘤。 神經系統疾病:以創傷後脊椎空洞症、自律神經失調、自主反射神經異常為主,但此類引起夜間盜汗的症狀機率較低。 物質戒斷:戒斷酒精、鴉片、古柯鹼時,可能會出現盜汗症狀。 藥物副作用:解熱鎮痛劑、降血壓藥、抗憂鬱劑,可能都會引起夜間盜汗。 盜汗要看哪一科?可以治療嗎? 由於夜間盜汗不是一種疾病,因此無法靠著吃藥就能減緩症狀。與其讓你不要再夜間盜汗,我們可以試著從其他症狀判斷夜間盜汗的背後原因,像有些女性有很明顯的更年期症狀,那麼可以諮詢醫師開立藥物減緩盜汗的情況。另外還有一些居家小方法可以讓你舒緩盜汗的不適感: 適時放鬆緩解壓力。 改變臥室的環境,將燈光調暗或降低室內溫度。 健康飲食能維持正常血糖及血壓。 隨時補充水分。 減少抽菸及飲酒次數。 多運動。 至於盜汗要看哪一科,因為造成盜汗的原因百百種,可以先從家醫科開始,建議更年期年齡的女性可至婦產科請醫師判斷。


睡眠呼吸中止症

心血管的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下班的讀者,對於上班族或學生在車廂熟睡的場景一定不陌生。當然,這些通勤族也可能前一個晚上追劇,或是通宵玩線上遊戲而睡眠不足。但是其實很多人是盡力要睡飽,但醒來仍然很累。根據衛福部的資料,在台灣,每十人就有一人有睡眠障礙的問題。而罹患了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除了讓你第二天無精打采,更有許多健康上的風險! 睡眠呼吸中止症讓你疲倦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在睡眠過程中,呼吸經常反覆中斷,空氣因而無法好好進入肺部,使血液中的氧氣量降低;二氧化碳增加,患者會因此睡到一半會突然醒來,以便重新呼吸,而這種間歇性的睡眠,非常有損我們的睡眠品質。 我們血液中的紅血球含有血紅素,血紅素主要功能就是帶著從肺部得到的氧氣,運送到全身的細胞。細胞利用氧氣產生呼吸作用(Cellular respiration)分解養分,產生能量供身體所需。然而一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就無法好好讓氧氣進入體內,我們的細胞也無法好好地分解養分。因此,當身體能量不足時,就算前一天晚上睡得再久,早上起床仍然會覺得很疲倦。(推薦閱讀:胸悶、焦慮、慢性疲勞是自律神經失調?這樣做找回健康) 睡眠呼吸中止症對心血管的影響 別以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只會讓我們白天的時候總覺得沒有睡飽而已,有一類睡眠呼吸中止症名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以下簡稱 OSA),更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患者可能會因為 OSA 的關係,在睡覺時容易缺氧而引發交感神經興奮,讓血壓無法降下來,影響到血液中的凝血功能,進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如:心律不整(Arrhythmia)、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冠狀動脈疾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及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其中常見的就是中風(Stroke)。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比起一般人,有高於六倍的風險罹患「睡醒後中風」(Wake-up stroke)的風險。這類中風通常是病人在睡醒後才發現自己身體局部麻痺無力,需要格外注意,否則容易因延誤送醫而錯失治療腦中風的黃金時間,造成憾事。(同場加映:狂打哈欠!小心是睡眠藥物和心理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患者難自知 睡眠呼吸中止症之所以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患者通常無法察覺到自己的病症,常常自以為睡夠了,卻總是感到精神不佳,之後怎麼補眠都沒辦法睡飽,導致專注力及記憶力越來越差。若覺得睡再多仍疲憊不堪,或是枕邊人發現有異狀時,一定要盡速就醫。


一夜好眠

什麼是清醒夢?這3招控制夢境超有用!過量恐損睡眠品質

如果你看過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你是不是也想和李奧納多,或是其他造夢者一樣,可以控制自己的夢境?或甚至,你真的有成功控制過自己的夢境?想要控制自己的夢,首要條件就是要知道自己正在做夢,科學上這稱作清醒夢(Lucid Dreams),指人在意識清醒的時候所作的夢。清醒夢聽起來很像一種特異功能,但這是一件好事嗎?會不會有什麼危險呢?本文帶你認識清醒夢,介紹控制夢境的技巧與風險。 什麼是清醒夢? 清醒夢一詞由荷蘭醫師弗雷德里克·凡·伊登(Frederik van Eeden)在 1913 年提出,根據國外研究,全世界約有 55% 的人有過清醒夢的經驗;約有 11% 的人,每個月會經歷一到兩次的清醒夢。不過這數據只是推論,科學家對於夢境領域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一般來說,當我們在做夢的時候,當下並沒有辦法分辨是夢境還是現實,往往都是我們起床之後,才會知道自己剛剛是在作夢,並且發現夢中的場景有不合理的地方;但如果是清醒夢,或是那些常常作清醒夢的人來說,在夢中就能馬上知道「自己正在作夢」。 正常睡眠週期由非快速動眼期第一期,循序進入第二期及第三期,睡眠由淺度睡眠進到深度睡眠,再從深度睡眠回到淺度睡眠,之後進入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簡稱 REM)。清醒夢就是發生在快速動眼期,這階段眼球會快速移動,同時身體肌肉放鬆。我們通常在睡著後 90 分鐘進入快速動眼期,快速動眼期會持續 10 分鐘,然後再回到淺度睡眠,約 90 至 120 分鐘循環一次。(同場加映:睡覺做夢原因是…這種人容易記得夢境) 為什麼會作清醒夢? 雖然神經科學家還未研究出人們作清醒夢的真正原因,但還是有幾項推論,例如,根據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ax-Planck-Gesellschaft)研究結果發現,常作清醒夢的人,大腦前額葉皮質會比其他人大一些,大腦前額葉皮質負責調控專注力、計畫、決策、想法、判斷以及提取記憶,這也表示他們是屬於自我反省的類型,常常會反覆咀嚼自己的想法,又稱後設認知。 另外,有些科學家也發現,有猝睡症(Narcolepsy,又稱嗜睡症、渴睡症)的人,會更容易作清醒夢,因為猝睡症的人會更快進入深層睡眠,甚至直接進入快速動眼期,那就容易作清醒夢。 如何作清醒夢?3個技巧控制夢境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簡稱 APA)代表國際夢研究協會出版的期刊《夢》(Dreaming)指出,人是可以透過日常訓練,增加自己做清醒夢的機會,以下介紹3個最常見的清醒夢技巧: 1. 現實生活檢測:把平常生活周遭的環境記在腦海裡,這樣一來在睡夢中便能分辨現實與夢境的差異,藉此自己察覺自己是否正在是不是在作夢。 2. 清醒再入睡法(Wake Back To Bed, WBTB):睡滿五小時後,保持清醒一會,接著立刻回去睡回籠覺,這樣可以確保更快進入快速動眼期,也更容易作清醒夢。 3. 記憶性誘導法(Mnemonic Induction of Lucid Dreams,MILD):睡了五小時後醒來,但只有清醒一下下,並且要不斷提醒自己:「待會睡回去要記得我在作夢。」 實驗結果也證實,這三項技巧的確能提高清醒夢的機率,尤其清醒夢記憶術歸納法組別的機率最高。這是因為清醒夢記憶術歸納法運用的是前瞻性記憶的原則,是一種提醒自己未來要做什麼事情的能力,而且研究結果發現,運用清醒夢記憶術歸納法的人,作清醒夢的時候也比較不會影響到睡眠品質。(推薦閱讀:睡覺手機別作伴!3壞處影響睡眠品質) 過多清醒夢有害睡眠品質 雖然可以控制自己的夢境是一件讓人很興奮的事,但過於真實的夢境,反而有其危險之處,因為這會更容易讓人從熟睡中醒來,並難以再入睡,進而影響了睡眠品質。另一個潛在風險則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作夢,那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嘗試控制夢境,當潛意識開始打造你的夢境時,多少會有損你的睡眠品質,導致更容易作噩夢,晚上也不容易入睡。 因此,大家不用特意強求清醒夢,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才是最重要的。記得維持固定起床和就寢的作息,晚上遠離咖啡因和酒精,平時規律運動,例如健走、騎腳踏車,或是瑜伽等,都是可以讓你夜晚更放鬆的方式。


一夜好眠

大夜班工作總疲倦?3招助提神更健康

我們都知道日夜顛倒對身體不好,不過對一些人來說是不得已的事情,像是醫護人員、警察、消防員這類需要 24 小時待命的職業,熬夜可以說是他們的日常。為了提升半夜工作的精神、效率和維護身體健康,不妨參考以下列出幫助夜班工作者維持健康的三個方法,而這些技巧也適用於白天工作者。 (同場加映:黑眼圈好重怎麼辦?簡單5招擺脫它) 方法一:睡覺時去除所有光源 大部分晚上工作者最大的問題就是睡眠不足,包含睡覺時間太少或睡眠品質很差。一般成人需要七到九小時的睡眠。在白天,陽光會抑制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使人變得有精神,也就比較難入睡,若要達到良好的休息,一定要確保寢室環境是昏暗且安靜的。所以睡前最好除去所有的光源,包括各種電子產品,像是電視、手機及筆電,因為它們釋放的藍光會干擾腦部休息。 相對的,由於晚上沒有陽光,身體容易分泌褪黑激素,因此保持工作環境的明亮非常重要。若想要午休補眠,則可控制在 20~45 分鐘之間。另外,白天下班後,以不影響視覺的前提下也可以戴上墨鏡,有助於降低自然光的接觸,幫助在回家後更快進入睡眠。 方法二:三餐定時定量 半夜肚子餓時,可以選擇的外食不多,多數店家早已休息了,還在營業的可能只有速食餐廳和便利商店,但長期總是這樣吃對身體可能不太好。根據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 CUHK)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研究,值大夜班的人往往會有肥胖症(Obesity)的問題,而固定於半夜工作者更有高達 29% 的肥胖症風險。 晚上是消化系統的排毒及休息時間,所以吃飯要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否則只會惡化身體的新陳代謝,人也會變得更疲倦和煩躁。建議可以在早上回家前先吃早餐,睡起來後吃午餐,並在晚上上班前吃晚餐,每天維持一樣的飲食時間表,久了身體就會習慣。 (同場加映:日夜輪班好辛苦!6招守住健康) 方法三:適量咖啡對抗起床氣 咖啡可以提神,起床後適量喝可以幫助清醒。依據澳洲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簡稱 UniSA)睡眠研究中心的研究,咖啡因的效果主要是在喝後的 20 分鐘才開始,它能幫助對抗睡眠惰性(Sleep inertia,或稱睡後遲鈍)和起床氣,其效果依照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略有不同,但請避免在睡前的六小時內喝,以保障好的睡眠品質。 半夜想吃零食提神,可以挑全穀類、高蛋白蔬果,或高抗氧化食物,這都有助於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此外,務必多運動和喝水,且避免喝酒,少吃高糖的食物。睡前餓的話喝溫牛奶,都是不錯的充飢選擇。若是跟家人和朋友一起住,請讓他們知道你的作息,並持續保有健康的社交關係,日夜顛倒不意味著就要犧牲交友圈,充實生活更重要! (同場加映:上班好想睡? 5種方法喚回高效率)


一夜好眠

不想再落枕?哈佛5點建議這樣挑枕頭

起床發現又落枕了嗎?而「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如果送給落枕的您,肯定很想點頭如搗蒜…不過先別真的點頭,否則應該會痛不欲生!相信大家都有落枕的經驗,對生活品質和工作都會因此嚴重受影響。不過落枕雖然常見,但其實要預防並不難,除了年老退化等無法控制的因素,睡姿和睡眠問題也是造成落診的因素。另外,而枕頭挑得對不對,也很重要。本文介紹預防落枕的最佳睡姿,以及枕頭應該怎麼挑才對。 【同場加映:落枕怎麼辦?秒懂脖子扭到原因和治療】 仰臥側睡防落枕:枕頭服貼頸部才標準 側睡或仰臥是對脖子壓力較小的睡姿,頸部得到支撐、避免懸空則是枕頭挑選的大原則。如果您習慣仰臥睡姿,可以挑選高度較低的枕頭,最好要有能支撐著頸部曲線弧度的設計(例如多數的記憶枕),讓整個頸部服貼在枕頭上,才能算是理想的仰睡用枕頭;如果家中只有一般扁平的枕頭,可以塞入毛巾等物品墊高頸部的部分,就可以自製適合仰睡的枕頭。 哈佛5點建議 以下是《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針對側睡和仰睡的5點挑枕頭建議: 枕頭材質:挑選枕頭時,羽絨枕或其他具支撐力的材質,都是種不錯的選擇,因為平躺仰臥時,羽毛的彈性能讓頸部較緊密地和枕頭服貼,不過建議每年都應更換新的枕頭。 記憶枕:常見的記憶枕,使用的材料都有記憶性,較能提供頭部和頸部支撐,記憶枕的設計大部分也都符合一般人的頸部自然曲線。 淘汰過高、過硬枕頭:儘管側睡使用的枕頭應略高於仰睡的枕頭,不過都應盡量避免枕頭過高或過硬,否則很容易導致頸部過度屈伸,導致一覺醒來出現落枕。 側睡墊高頸部:如果您是習慣側睡的人,躺下時,頸部的枕頭高度應該高於頭部的高度,如此才讓脊椎保持自然曲線。 久坐必備頸枕:坐飛機或客運等長途交通工具,難免都會打盹休息片刻,卻也是最容易睡醒就落枕的狀況。這時候如果戴上頸枕(U型枕),能避免頸部維持不正常的姿勢過久,導致脖子緊繃或落枕的情形。另外,在沙發看電視其實也是落枕風險高的情境,容易不小心打盹或睡著,因此也可以考慮在長時間看電視時套上頸枕。 此外,挑選合適的枕頭時,建議購買前一定要試躺看看,感覺到頭部和頸部都有適度的支撐,並且配合自己常用的睡姿挑選。 避免趴睡 改變睡姿習慣慢慢來 趴睡是較不建議的睡姿,這種姿勢不僅拱著背部、頸部也不自然的偏向一側。不過,儘管仰睡或側睡較能避免落枕,但每個人都有各自習慣的睡姿,這個早期就養成的習慣,要成功改變相當不容易,這還不包含睡著時,人其實會不停地變換睡姿。因此,如果想改變趴睡等不良睡姿,應該循序漸進,若無法快速改變習慣也無妨,畢竟如果因此失眠也會很難受、更有可能因為睡眠不足,反而導致肩頸僵硬、得不償失。 【同場加映:側睡仰睡趴睡~從睡姿看個性與影響】 睡眠品質差 落枕機率高 除了睡姿外,睡眠品質也是導致落枕原因之一,一項研究找來4140名健康的成年男女,調查他們是否有睡眠障礙,4項指標包括:入睡困難、睡睡醒醒、起床過早或無效睡眠。調查發現,若有3種以上中等至重度的睡眠障礙症狀,一年後患的慢性骨骼肌肉痛(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的機率大增,輕微或無睡眠障礙症狀的機率則較低。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睡眠品質不佳,導致原本應該好好放鬆和修補的肌肉無法正常休息,再加上肌肉僵硬或疼痛也會導致睡眠障礙,進而產生惡性循環。因此建議除了睡姿外,也要注意自己的睡眠品質,若有肌肉痠痛或僵硬的症狀,也因盡早處理,盡早避免睡眠與肌肉疼痛(落枕)的惡性循環。


睡眠與健康

夜班工作疾病找上門~睡眠充足保健康

有不少的企業是採用輪班制的工作方式,因此許多女性必須在深夜工作,以賺取收入。但是夜班工作可能會對健康產生的短期及長期影響,可是比您想像中來的大。短期的健康影響顯而易見,例如腸胃道問題、睡眠問題、意外事故的風險增加、生活品質下降、疲倦等。對還在照顧幼兒的媽媽來說,夜班工作的模式會讓育兒變得更加困難,因爲當身體健康受到影響,便沒有力氣好好照顧孩子。以下列出長期深夜工作,會造成的疾病問題供您參考,若您的身體出現類似疾病症狀,請尋求醫師的協助。 長期從事夜間工作會引發的身體疾病 1. 心血管疾病 最近的研究顯示,擔任夜班工作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也就是說夜晚工時越長,越容易得心臟病。 2. 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工作16個小時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比起平常人還要多出50%。此外,還有可能導致代謝症候群,像是高血壓、肥胖、高血糖,以及膽固醇指數異常。 3. 肥胖 缺乏運動及飲食不正常會導致女性肥胖。 4. 憂鬱症及情感疾病 上大夜班的女性容易有憂鬱症及其他情感疾病(Mood disorders),尤其在月經期間,女性因為荷爾蒙的變化更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 5. 嚴重的腸胃疾病 常見的症狀有反胃、腹瀉,以及腸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又稱大腸激躁症或腸躁症)。 6. 生育能力及懷孕問題 深夜工作會影響女性的生殖系統,研究指出上大夜班的女性較有可能流產,還容易導致分娩不順、早產、寶寶體重過輕、子宮內膜異位(Endometriosis)、生育問題、經期不順及經痛加劇。 7. 癌症 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夜間工作會增加女性罹癌的風險,尤其是乳癌。 充足的睡眠可降低罹病風險 如果您必須在深夜工作,每日請保持足夠的睡眠量。睡眠長度和睡眠品質都對健康很重要,研究人員建議,夜間工作者在白天睡覺時,可以把臥室的燈全部關掉,戴眼罩入睡,並要求家中的人在您睡覺時,盡量避免發出聲音或降低音量,以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一夜好眠

睡覺手機別作伴!3壞處影響睡眠品質

在智慧型手機問世之後,人們的生活都愈來愈倚賴它,包括工作、娛樂、交通和教育在內,都可以透過手機進行,這種使用手機的習慣,甚至也延伸到非清醒狀態的我們。想想看,您有多久沒使用過「鬧鐘」了?這裡所說的鬧鐘,指的是附有鬧鐘功能的時鐘,不管是傳統敲鈴式或是電子式的鬧鐘,好像都逐漸被手機所取代。因此,本文將告訴您,睡覺時手機放在身旁可能對健康產生哪些影響,也許您該在相處了一整天過後,跟手機保持一點距離,對您和您的智慧小夥伴都好。 3種將手機放在身邊當鬧鐘的壞處 1. 分心 手機當作鬧鐘最常見的負面影響,就是它除了鬧鐘功能外,還是一個無法與外界斷連的工具;如果我們使用傳統鬧鐘的話,時間設定好、開啟鬧鐘、電燈關掉,倒頭就睡,我們沒辦法用傳統鬧鐘瀏覽一下網站、看一下YouTube影片、滑一下FB或回一下Line;但是這些事情,我們都可以在手機上做到,時常一不注意,我們又多浪費了一堆時間在手機上,壓縮了睡眠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甚至會有「睡眠傳訊」的現象,指的是人在入睡後,手機接到訊息通知、發出音效或亮光,使人們無意識地拿起手機回覆訊息,而傳出去的訊息通常都是一串亂碼,完全沒有意義。這個情況看起來跟夢遊有些相似,不過通常發生在年輕人或學生等,花費較多時間在社群軟體的族群。若您有睡眠傳訊的狀況,可能需要考慮減少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別讓手機控制了自己的生活。 2. 光線 手機所發出的藍光會影響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使入睡所需的時間與難度提升。建議在睡前1~2個小時,不再使用手機或電腦等3C產品,改為進行其他靜態活動如:閱讀、冥想或寫日記,作為1天的結束,同時也能避免在使用手機的時候,繼續接受朋友圈的動態,畢竟,有時候睡覺的情緒可以輕易的被一則訊息破壞。 3. 健康疑慮 首先要先了解,手機所含的射頻輻射(Radiofrequency)為電磁波的一種。基本上,只要有使用到電的物品,在運作時都會產生電磁波,而手機所發出的射頻輻射,屬於對人體較無傷害的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雖然目前仍無明確的研究顯示,電磁波對人體的致癌機率有多少,造成癌症的機率多高;也無法肯定長期接觸射頻輻射,是否會危害人體健康,但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已把手機所產生的電磁場列為可能致癌的因素之一。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1996年成立了國際電磁場研究計畫,持續了解電磁場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在研究明朗化之前,不建議在睡覺這種沒有必要使用手機狀況下。 如何在睡覺時脫離手機掌控 了解手機對睡眠的影響之後,您是否下定決心在睡覺的時候,不再將手機放在身旁了呢?改變一項習慣可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您不妨可以嘗試以下2種方式,避免手機妨礙您一夜好眠: 放得愈遠愈好:如果您沒辦法將手機置於臥房外,或是仍然希望把手機作為鬧鐘使用,您可以考慮在晚上睡覺時,將手機放在距離您最遠的位置上,並將手機關機或開啟飛航模式。這種方式除了能避免任何應用程式的通知、排除夜貓族朋友在半夜打擾您的清夢外,也能減少身體所吸收到的電磁波量。另外,將手機擺在遠處,可能也有助於改善賴床,因為許多人在早上睜開眼的第一件事便是滑一下手機,看看有什麼新訊息需要回覆,而想達成這件事情,勢必就得起身去拿手機,無形中也減少了睡回籠覺或是不願起床的情況。 買個傳統鬧鐘:用傳統鬧鐘來代替手機吧!除了少了一個在睡前滑手機的理由外,傳統鬧鐘也比手機來得穩定,相信讀者們應該都有設定了手機鬧鐘後,不曉得是因為自動靜音、手機軟體更新或是自行關機等莫名其妙的理由,導致早上鬧鐘沒有準時響起。有時候,有著簡單的設計和單純目的傳統鬧鐘,比手機來得更加可靠。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