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

台灣每年約有六至七萬的洗腎人口。腎臟病種類繁多,腎臟組織長期受損,導致結構或功能無法恢復正常,稱為慢性腎臟病,腎臟的其他組成都有可能發生疾病,治療和預後也有差別。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腎臟病的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腎臟病

腎衰竭

腎衰竭的定義 腎衰竭又稱為末期腎臟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是慢性腎臟病的最後階段,病人的腎臟功能,已經無法維持日常生活所需,比起正常的腎臟,您的腎臟功能可能只剩下10%以下,這意味您的腎臟已經無法有效運作,或是幾乎已經不能運作。 腎臟病通常會慢慢變得愈來愈嚴重,在您診斷患有腎臟病的10~20年之後,慢性腎臟病才會進入末期階段。如果您患有腎衰竭,可能的併發症有:高血壓、貧血(Anemia)、骨骼衰弱、嚴重營養不良、神經受損。 此外,腎衰竭也會提高您罹患心臟病、血管疾病的風險。請您注意,這些疾病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會發生。 腎衰竭有多常見? 腎衰竭十分常見,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發作,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 腎衰竭的症狀 腎衰竭常見的症狀有: 無法排尿 尿液量太多或過少 疲勞 體重莫名減輕 沒有食慾 噁心、嘔吐 皮膚乾燥、搔癢 皮膚顏色改變 肌肉痙攣 沒有飢餓感 腳、踝部腫脹 呼吸困難 入睡困難 呼吸時感到有異味 很容易就瘀青、鼻出血、糞便中有血 感到異常口渴 以上是例舉造成腎衰竭的常見原因,請諮詢您的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您患有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同時有上面列舉的任何徵兆或症狀,請諮詢您的醫師。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您的身體狀況,才能找出最適合您的醫療方法。 腎衰竭的原因 腎衰竭是由於身體其他的疾病問題,慢慢的造成您腎臟永久性受損,如:糖尿病是最常見導致末期腎臟病的第一名,高血壓則名列第二名。 當腎臟受損時,它的功能就會降低、減少。如果腎臟持續的受到損害,且慢慢加重,腎臟的功能就會愈來愈差,最後變成慢性腎臟病,而腎衰竭便是慢性腎臟病的最後階段;這也是腎衰竭被稱為末期腎臟病的原因。 腎衰竭的風險因素 腎衰竭的風險因素有很多,如: 糖尿病 高血壓 遺傳性疾病(Genetic disease),如:多囊性腎臟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亞伯氏症候群(Alport syndrome,遺傳性腎炎) 間質性腎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 腎盂腎炎(Pyelonephritis) 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如:狼瘡(Lupus)、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IgA nephropathy) 腎衰竭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腎衰竭? 要診斷是否患有末期腎臟病,您的醫師會為您做身體檢查、血液與尿液檢查,以了解您的腎臟功能。 腎臟功能的檢查項目可能包括下列各項: 進行尿液常規檢查(Urinalysis):檢查尿液中蛋白質、血液的含量,以了解您的腎臟是否能有效處理身體代謝的廢棄物。 檢查血清肌酸酐(Serum creatinine)濃度:肌酸酐是血液中的代謝物,經腎臟由尿液排出體外,以了解肌酸肝是否有在血液中堆積的現象。 檢查血液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濃度:蛋白質代謝廢物會以尿素氮型式回到血液中,經由腎臟過濾後和小便一起排出體外;當腎功能變差時,數值會升高。 腎絲球過濾率預估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主要用來衡量腎臟過濾血液裡代謝廢棄物的能力;腎絲球過濾率愈大,表示腎功能愈強。 腎衰竭如何治療? 末期腎臟病是無法完全治癒的;不過前期治療腎衰竭有2種方法:透析(Dialysis,一般稱為洗腎)和腎臟移植。 洗腎:透析治療可分為血液透析(Hemodialysis)與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兩種方式。 血液透析是利用體外循環的方式,讓血液流經管狀的人工腎臟,進行血液淨化後再流回體內,能有效清除廢物、水分,讓乾淨的血液回流到體內。血液透析患者,每週需到血液透析中心進行3次透析治療,每次治療歷時約3~4小時左右。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覆蓋在腹腔內壁及臟器上的薄膜),代替腎臟排除身體產生的代謝物、水分。患者需藉由外科手術,將腹膜透析導管,經由腹壁植入腹腔後,再進行腹膜透析。腹膜透析是使用新鮮的透析液,會滯留在腹腔內約4~6小時,進行代謝廢物排除,再次換液後完成。由於患者每天可以自行操作4~5次換液程序,過程約需半小時,因此上班、在家或出差旅行,等任何日常活動都可以進行,不受干擾。 腎臟移植手術是將捐贈者健康的腎臟,移植到患者身體的下腹部,一般都不須將患者原來功能衰退的腎臟移除。 其他治療方法,是根據您的症狀進行,可能有下列情形: 為了提高身體降解功能,服用額外的鈣、維生素D;請注意,在您服用這些增補劑之前,都要先諮詢您的醫師。 為了預防血液中磷(Phosphorous)的濃度過高,服用磷結合劑(Phosphate binders)藥物。 […]

看更多 腎臟病 相關文章

腎臟病

洗腎病患NG食物:高磷高鈉高鉀低生物蛋白

洗腎病患因為腎功能較差,在飲食上有諸多限制,但同時也要攝取足夠的熱量,除了要避免吃到含有高鈉、高磷、高鉀的食物減緩腎功能衰竭,也要避免攝取低生物價值的蛋白質;然而,究竟有哪食物需要特別注意減少或避免?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了解。 高磷、高鈉、高鉀、低生物蛋白質食物表 低生物蛋白質食物 每次洗腎之後,病人身體內的蛋白質會流失約6~8公克的胺基酸,蛋白質限制太嚴格可能會造成營養不良,但是低生物價值的蛋白質還是要少攝取,例如:紅豆、綠豆、毛豆、碗豆仁、麵筋、瓜子、花生、腰果、杏仁果、糙米、全麥製品、燕麥、薏仁、小麥等等。(延伸閱讀: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高鈉食物 過多的鈉離子無法排出,易造成高血壓、水腫、肺積水,同時增加心臟負擔。一般來說,調味料的鈉含量普偏不低;但基於調味需求,可適量添加胡椒粉、薏仁醋、香醋、純米醋、糯米醋等鈉含量低的調味品,盡量避免食用高鈉含量的調味料或食品,例如醬油、辣椒醬、鹽、味精、味噌、雞湯塊、豆瓣醬、泡菜、榨菜、酸菜、火腿等。 高磷食物 在早期腎臟病中,適當限制飲食中磷含量至最低需要量,可減緩腎功能的衰退,而病人需要依照醫師囑咐服用磷結合劑,記得要隨餐(尤其是含磷量高的食物)一起服用。高磷食物包含雞蛋豆腐、黃豆、紅豆、花豆、黑豆、豆皮、綠豆、腰果、杏仁、開心果、核桃、花生、糙米等等。(同場加映: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高鉀食物 腎臟病患特別要注意的是,鉀離子攝取量與血壓相關,所以飲食不要隨意限鉀,請配合營養師或醫師指示調整。高鉀食物包含:菠菜、空心菜、茼蒿、葡萄乾、紅棗、黑棗、榴槤、芭蕉、地瓜、山藥、馬鈴薯、青蒜、辣椒、咖啡、茶等等。 另外,台灣人習慣喝「雞湯」補身體,但是雞肉本身含有鉀離子,烹煮過後大多數鉀離子會溶於水中,因此雞湯就變成高鉀食物,再加上洗腎患者需要控制水分攝取,湯湯水水的東西不宜多攝取,建議還是捨棄雞湯以雞肉為主。也要避免食用中草藥、中藥粉、錠劑、膠囊、藥膳湯等,因為中藥製品的含鉀量都很高。 高鉀的水果中雖然有柳丁和橘子,但他們所含的維生素C很豐富,洗腎時水溶性的維生素會被透析出來,所以需要適量補充維生素,洗腎患者1天攝取2份水果時,高鉀的水果最多只能佔1份,而且記得不要喝果汁。 此外,「楊桃」是腎臟疾病患者一定要避免吃的水果,楊桃的鉀離子和草酸與神經毒素有關,曾有腎臟病患吃下過量的楊桃後出現3種中毒現象: 腎臟功能不佳者食用後,出現打嗝、肢體麻木、狂躁不安、意識障礙等精神症狀,嚴重時會造成死亡。(延伸閱讀:台灣洗腎人口多!認識腎臟功能與洗腎原因) 空腹或脫水時,短時間飲用大量的楊桃汁,而產生急性腎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現象。 食用後出現血尿,但此種情形較為少見。 欲知更多洗腎病患的飲食建議,請參閱慈濟綜合醫院營養科的腎臟病飲食手冊。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洗腎可以吃什麼補品?洗腎營養品與營養針挑選建議

對於洗腎病患來說,平常飲食要忌口,又要固定洗腎、洗肚子,加上本身的疾病,病患可能因此沒有胃口;若食慾不振還要強迫進食,絕對是件痛苦的事情,因此,有些醫師或營養師會建議,改吃營養品或打營養針;《Hello醫師》為您介紹洗腎病患的營養品及營養針挑選建議。(同場加映:台灣洗腎人口多!認識腎臟與洗腎原因) 洗腎容易造成病患營養流失 洗腎(Kidney dialysis)病患與一般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同,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體重愈重,死亡率反而下降,加上腎臟疾病患者的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簡稱 CVD)、貧血(Anemia)、鈣磷不平衡、腎性骨病變(Renal Osteodystrophy)、神經病變(Neuropathy)等,患者就更常出現瘦弱體型、營養不良的樣子。(同場加映:洗腎病患NG食物:高磷高鈉高鉀低生物蛋白) 根據研究,約有40∼70%慢性腎臟病患者有營養不良,約37~48%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有蛋白質熱量營養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簡稱 PEM);若患者長期蛋白質、熱量攝取不足,容易造成脂肪與肌肉組織耗損,這也是為何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率及住院比例增加的原因。(同場加映:腎臟病安心喝豆漿:注意量並攝取優良蛋白質) 洗腎可以吃什麼補品?營養品、營養針怎麼選? 以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簡稱 CKD)患者來說,60歲以下每天卡路里攝取量為每公斤 35大卡,60歲以上則是每公斤30到 35大卡;營養師會參考病患體位指標、飲食攝取型態、生化檢驗數值、活動量與生活型態等資料,評估營養不良的狀況,並給予適當的飲食修正與建議。 末期腎臟疾病與透析治療的患者如果出現食慾不佳或體重流失,就會建議補充腎臟病醫療營養品,但假使病患無法經口攝取營養素,就會考慮採用腸道營養(管灌飲食),或是靜脈營養補充。(延伸閱讀:洗腎病患飲食怎麼吃:低磷、低鈉、低鉀飲食是關鍵) 病患如果食慾不佳,可以選用市面上販售的口服洗腎專用營養品,這些產品具有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等3大營養素,所以一般主食吃不下,或是食量不足的患者可以適度補充;完全不願意進食的病患,則建議採用同樣含有3大營養素的針劑營養品,效果和口服營養品一樣的效果;只要護理人員將其中的薄膜壓開,搖晃混合後就可以在透析過程中施打;但要注意的是,因針劑營養品滲透壓很大,只能在洗腎的透析廔管,或雙槍導管中經由較大口徑的靜脈滴注。 透析中的靜脈營養注射,一次約能提供800到1,200大卡的熱量,因此只能當作營養補充。好處是不需要腸道餵食管或是靜脈營養血管通路,而且透析中可以減少水分過多的風險,也不需要額外的時間或處置;壞處是提供的能量和蛋白質無法滿足長期需求、也不能幫助改善病患的飲食問題,還可能有代謝和電解質異常的副作用,而且營養注射的健保給付複雜又費時。 由於洗腎患者的體質特殊,建議還是以加強總熱量的攝取進食為第一優先,真的吃不下飯,只能靠點滴注射補充營養品時,當以含有3種主要營養素為優先,靜脈營養補給品則可以當作輔助口服營養品使用。 洗腎病患營養追蹤 一般臨床上常用的營養評估工具如下: 體位指標(體重、BMI、體重流失) 皮脂厚度、上臂圍(Mid-arm Circumference,簡稱MAC) 上臂肌肉圍(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簡稱MAMC) 生化指標(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運鐵蛋白及白血球等) 飲食評估及主觀整體評估營養(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簡稱SGA) (同場加映:尿素氮高需要洗腎?認識各項腎功能測量數值) 對於慢性腎臟病人,建議每1到3個月定期評估實際及理想體重、測量及評估血清白蛋白,每3到4個月定期接受飲食評估,若有熱量、蛋白質或營養素攝取不足,應增加評估監測頻率,而 SGA 評分建議可作為評估營養狀態指標方法之一,但不是診斷蛋白質能量耗損症候群唯一方法。(同場加映:洗腎怎麼洗?了解透析治療的準備及流程) 洗腎患者的肌肉群可能會因為透析治療、蛋白質異化上升和同化下降、慢性發炎、厭食導致營養攝取減少,或是體液容積過多等原因流失。為了早點診斷出蛋白質熱量耗損(Protein-energy wasting,以下簡稱PEW),醫學會列出四組營養參考的面向如下: 抽血血液檢測 身體質量變化 身體肌肉組織下降 飲食紀錄顯示食量減低 若同時有三組,每組至少各有一項符合,那就是營養不良。病人想要改善 PEW,可以嘗試矯正酸中毒、提供足夠的透析、耐力性運動訓練、提供足夠的營養攝取,以及補充合成代謝激素來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認識腎臟病|腎臟功能與位置、腎病原因、分期與治療

腎臟病種類繁多,泛指腎臟出現病變或功能受損。一般說的腎臟病,大多是指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簡稱 CKD),主因為腎臟組織長期受損,導致結構或功能下降,無法正常運作。 不過腎臟的其他組成都有可能發生疾病,治療和預後也有差別;腎臟各個部份所引發的病變,也有急性與慢性之分,甚至全身性的疾病也可能併發腎臟病變。如果罹患腎臟病,不只腎臟本身出問題,還會造成高血壓(Hypertension)、骨質疏鬆、紅血球數量不足等併發症。 腎臟的功能與位置 腎臟的位置與構造 腎臟位於後腰脊椎的兩側,大小和拳頭差不多,位於後腰部的肋骨緣下方的位置,左右各1對稱於脊柱。腎臟的基本組成單位稱為「腎元」,每個腎臟約由100萬個腎元所組成,每個腎元又包括腎絲球及腎小管。 腎臟的功能 腎臟的主要功能是透過過濾血液並製造尿液來排除體內代謝廢物,除此之外,腎臟也有重要的分泌功能,包括分泌腎素(Renin)、紅血球生成素及活化維生素D等。 腎臟如何製造尿液 尿液含有身體需要排泄的物質,主要有水份、新陳代謝後的廢物、過多的電解質、藥物和毒素等,體內物質的多寡會影響尿中物質的含量,然後再由腎臟決定排出量;一個健康的腎臟可以經由製造「優質」尿液,而來調節身體的狀態。當疾病侵犯到兩個腎臟時,就會導致腎臟無法維持尿液品質,嚴重的話會造成尿毒症。(同場加映:少一顆腎臟會怎樣?腎臟功能介紹、單腎的原因和影響) 腎臟病種類 腎臟病的種類繁多,除了常見種類外,糖尿病、高血壓、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等病人也常併發腎臟病變。以下介紹台灣常見的腎臟病種類: 先天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 急性腎損傷 腎病變 腎炎 腎小管間質腎病 腎囊腫 腎絲球疾病 腎結石 繼發性腎臟病(由其他疾病產生的腎臟病) 腎臟病的原因、風險與症狀 影響腎功能的原因和風險分別有下列: 起始病因 老化 家族史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 蛋白尿 原發性腎疾病 泌尿疾病 高尿酸血症 腎功能惡化風險 蛋白尿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高尿酸血症 高蛋白質飲食 肥胖、吸菸 濫用成藥、中草藥或止痛藥 中斷治療或自動停藥 腎臟病的高風險群 糖尿病患者(延伸閱讀:尿出泡泡、水腫恐患腎臟病!3分鐘自我檢測,揪出腎臟病7大前兆) 高血壓患者 痛風患者 65歲以上老年人 藥物濫用者 有腎臟病家族史者 腎臟病的症狀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有5字訣可以自我檢查是否有腎臟病的前兆,分別如下: 泡:泡泡尿、尿液異常,例如血尿、蛋白泡沫尿(延伸閱讀:10種尿尿顏色來自我檢查) 水:下肢有水腫現象,且按壓後產生的凹陷無法馬上回復 高:高血壓 貧:貧血、臉色蒼白 倦:原因不明的倦怠 此外,其他如食慾不振、血尿、尿痛、腰部痛、皮膚病變、頻尿或夜尿、多尿但尿量少、少尿或無尿,也都可能是腎臟病症狀。 慢性腎臟病的分期 患者的腎絲球過濾率能反應腎臟的受損程度,根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的定義,慢性腎臟疾病可分為5期。 第1期:GFR>90,腎臟功能正常。 第2期:GFR=60~89,腎臟輕度受損。 第3期:GFR=30~59,腎臟功能中度受損。 第4期:GFR=15~29,腎臟功能嚴重受損。 第5期:GFR<15,腎臟無法正常運作,出現尿毒症狀,可能需要透析治療(俗稱洗腎)。 腎臟病的治療 腎臟病藥物 洗腎病患配合醫師處方按時服用以下藥物,以防發生合併症: 磷結合劑 活性維生素D3 維生素 紅血球生成素 鐵劑 降血壓藥物 降血鉀藥物 抗凝血劑 抗組織胺藥物 […]


腎臟病

素食腎臟病患者怎麼吃?蛋白質攝取量需注意

一般來說,腎臟疾病的病患飲食上要注意攝取足夠熱量、適度攝取蛋白質、以低鈉、低磷、低鉀作為飲食原則,並做好水分控制;但如果是長期吃素的腎臟病人,甚至是需要洗腎的素食病人,飲食注意事項可能會有些不同,因為素食者會比一般人再少攝取一些營養素。 吃素的腎臟病人究竟該怎麼吃、吃什麼,才能補齊必備的營養素?本文帶你一起來了解。 素食腎臟病患該如何攝取營養? 素食者容易缺乏特定的營養素,但還是有替代食品可以彌補不足。不過要注意的是,素食的鉀、磷含量較高,因此若是葷食者的話,有些食物其實有更好的替代選擇,而素食者則須特別小心食用量,以及磷結合劑的使用,建議諮詢醫師與營養師以確保營養素的攝取足夠。以下列舉5項素食者容易缺乏的營養素: 維生素B12:深色蔬菜如菠菜、芥菜、橄欖菜、胡蘿蔔雖然都是維生素的來源,但並沒有富含維生素B12,因此建議吃素的腎臟病患可以搭配黃豆,或是淋上素蠔油,都含有維生素B12。 鐵:缺乏鐵會造成缺鐵性貧血,使人食慾減退、疲乏無力,嚴重者還會影響到智力和認知能力等,而素食腎臟病患者可以從豆製品、綠色蔬菜、五穀雜糧等食物攝取鐵質,但是含鐵的食物必須有維生素C協助,才能轉變成造血所需要的鐵,因此建議可以適量飲用蔬果汁,或是用餐時吃水果。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茶和咖啡會阻礙鐵質的吸收,建議避免飲用或最好在飯後1小時再飲用。 脂肪:缺乏脂肪會對健康造成影響,素食者的脂肪來源可用植物性脂肪代替動物性脂肪,比如亞麻籽油、豆油,或是胡桃、豆製品等食物,也都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脂肪,而且不含膽固醇和飽和脂肪,可以有效地防止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症、脂肪肝和腫瘤等疾病的發生。 維生素D和鈣:除了依照醫師指示補充維生素D及鈣片外,吃素的腎臟病患可以適量食用乳製品和深綠色根菜類補充鈣。不過有些深綠色蔬菜內的鈣不易被人體吸收,例如菠菜;可以選擇吃豆漿、黃豆、花椰菜、鈣強化果汁、穀物、紅蘿蔔、芝麻、豆類、海藻、髮菜、紫菜、海苔、海帶芽等食物補充鈣質,並記得少吃過甜的食物,以免過多的糖分影響鈣質吸收;平常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適度運D與適度運動也能增加骨質量。 硒:對素食的腎臟病患而言,最好的硒來源是堅果類,建議病患食用無鹽且多種類混合的堅果;但堅果類食品的磷、鉀含量較高,腎臟病患須搭配磷結合劑,而有尿毒症的病患則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調整食用量。(同場加映:洗腎病患易貧血!飲食多鐵少鉀磷) 素食腎臟病患熱量攝取 除正餐外,不足的熱量可以補充蛋白質含量極低的食物,例如: 精緻醣:如白糖、冰糖、蜂蜜、果糖、薑糖,也可以選擇紅糖,紅糖富含鐵質,可以用來代替白糖。 葡萄糖聚合物:如粉飴、糖飴。 植物性油脂:如黃豆油、花生油。 低氮澱粉:如澄粉、藕粉、冬粉、西谷米、涼粉、粉皮、粉圓、玉米粉、太白粉等。 特殊營養品:如低蛋白配方奶、低磷鉀配方奶。 素食腎臟病病患也需補充蛋白質 蛋白質攝取不足會使體力下降,減弱對病毒的抵抗力,還容易造成精神緊張;不過蛋白質的攝取量會因為洗腎前後而有所不同。洗腎前病患需控制蛋白質的攝取量,以減少含氮廢物的產生;開始洗腎後,容易流失胺基酸及蛋白質,需要攝取更多的蛋白質,以幫助修補身體組織,特別是優質蛋白質,比例須佔蛋白質總量的1/2到2/3。 素食腎臟病患的蛋白質來源多是豆製品,豆製品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而且不含飽和脂肪。比如豆腐、豆漿、豆包、豆乾等大豆製品,或是雞蛋也是蛋白質很好的來源。每天的飯食應含有5~6種的高生物價蛋白食物,有效補充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同場加映:素食者補蛋白質!4種必吃的肉替代品) 注意低鈉、低磷、低鉀飲食 鈉、磷、鉀離子都需要由腎臟排出,過多的鈉會增加水分滯留,導致水腫,也增加腎臟負擔;過多的磷會導致皮膚搔癢和骨骼病變;過多的鉀則會造成心律不整。 低鈉:忌食任何醃製及加工、罐頭製品。 低磷:乳製品磷普遍偏高,但各家配方差異性高,建議查看食品營養標示,或請教營養師適當的攝取量。 低鉀:鉀離子普遍存於各種食物中,建議蔬菜經熱水燙過後,將湯汁去除再油拌或油炒,可以減少鉀的攝入量。 素食食物大部分含有高磷、高鉀,所以素食腎臟病患攝取時,最好配合服用磷結合劑,避免體內的磷離子和鉀離子過高。食物選擇方面,葡萄乾及紅棗雖鐵質含量豐富;但因含鉀量高,較不適合尿毒病患食用。(同場加映:慢性腎臟病飲食關鍵:低磷鉀鈉低蛋白)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洗腎病患易貧血!飲食多鐵仍需補充蛋白質

當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簡稱 CKD)病患的腎功能進入第4和5期(末期腎臟病)時,病患的腎臟功能下降至正常腎功能的15%到30%以下,病人會出現尿毒症狀(Uremia),此時就需要考慮做透析治療,透析治療中較廣為人知的就是血液透析治療(Hemodialysis),一般稱為「洗腎」。除了接受洗腎治療,病患的生活習慣和飲食也需要配合,才能讓治療更有效,因此本文將介紹洗腎病患的飲食需要注意哪些細項。 需要洗腎的疾病症狀 除了腎功能進入第四、第五期需要進行血液透析,其他需要洗腎的臨床症狀如下所列: 藥物中毒 急性腎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頑抗性水腫(Refractory Edema) 肺水腫(Pulmonary Edema) 代謝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高血鉀症(Hyperkalemia) 高血鈣症(Hypercalcaemia) (同場加映:洗腎怎麼洗?了解透析治療的準備及流程) 洗腎貧血飲食控制原則 選擇洗腎的病人產生貧血是很常見現象,會引起倦怠和疲累感,運動能力也會下降,所以和其他腎臟病患不同的是,洗腎的病人需要控制貧血的狀況。造成病患貧血的原因有四個: 紅血球壽命縮短:這是尿毒素影響,要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推薦閱讀:疫情之下如何洗腎?有腎臟病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要小心) 透析時血液流失:每次透析約流失20 c.c.的血液,應給予鐵劑補充、多吃富含鐵質的食物,或者輸血。 維生素缺乏:因為透析會使維生素流失,所以每天都要補充維生素B群及葉酸。 紅血球製造減少:因為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降低,必須給予紅血球生成素。 (同場加映:台灣洗腎人口多!認識腎臟與洗腎原因) 而美國腎臟護理學會(American Nephrology Nurses Association,簡稱 ANNA)建議,透析病人的血紅素(Hemoglobin,簡稱 Hb)最好維持在10~11gm/dl左右,血比容(Hematocrit,簡稱Hct)則最好維持30%~35%。(同場加映:什麼是洗腎?認識血液透析的優缺點和併發症) 洗腎吃補血食物要注意這些 病人可補充鐵質豐富的食物,以及補充幫助鐵質吸收和合成的營養素,藉由飲食控制貧血。 鐵質豐富的食物,可選擇紅肉類的牛肉、鮭魚,以及蛋黃、牛奶、貝類等,建議以瘦肉為主,避免高油脂、高膽固醇,同時必需注意血磷值。(推薦閱讀:洗腎病患易貧血!飲食多鐵仍需補充蛋白質) 另外,患者也可以補充含維生素B6、維生素 B12及葉酸的食物,幫助體內紅血球及血紅素的生成,如菠菜、番茄、柑橘、番石榴、檸檬等深綠、黃、紅色蔬菜水果,但這類蔬果多屬高鉀食物,建議川燙後再油炒,不要保留菜湯。 腎臟病患需視情況補充蛋白質 有些病患擔心攝取蛋白質會加重病情,就選擇不吃蛋白質,但這是錯誤的!蛋白質不能完全不吃,體內蛋白質若無法分解反而會使病情加重。 洗腎前後,飲食上最大的差別在於蛋白質的攝取,還沒洗腎前會限制蛋白質攝取,藉此延緩腎功能惡化;但血液透析時會流失約六到八公克的胺基酸,因此飲食上反而要補充蛋白質,維持血液中白蛋白的濃度至少在4.0g/dl以上,因為蛋白質是供應身體生長及修補的原料,蛋白質攝取量足夠的病患預後也較為良好。如果洗腎患者執行低蛋白飲食,反會造成他們的自身免疫力每況愈下的情況。(推薦閱讀: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有哪些?9種優質蛋白食物任你選) 一般來說,每公斤體重需攝取1.2公克的蛋白質,也就是說,如果體重為70公斤,則每天應攝取84公克的蛋白質,而且建議2/3來自高生物價值的動物性蛋白質,像是蛋、魚、牛肉、豬肉、牛奶和家禽等,切記不要吃豆類、豆類再製品、麵筋製品及乾果類,這些食品代謝後含氮廢物太高,容易加重尿毒症狀。蛋白質的需求量會依病情及透析治療的方法和次數而有所不同: 正常人:每天每公斤體重約1~5公克。(延伸閱讀:男生體重影響青春期?飲食運動最佳解) 腎功能差(腎病第三期之後)但沒有接受透析者:每天每公斤體重0.6公克,每日少於30公克。(延伸閱讀:腎功能指數怎麼看?腎功能指數異常,是腎功能不好的警訊) 腹膜透析者:蛋白質流失多,可給予正常蛋白質飲食每天每公斤體重1公克~5公克或高蛋白飲食。(延伸閱讀:腹膜透析是什麼?腎臟病患在家也可以洗腎) 血液透析者:每週洗3次以上者不特別限制,與常人一般,每日每公斤體重1~5公克;每週洗1~2次者,採每天每公斤體重1公克以下。 若因腎病症候群等疾病,導致嚴重蛋白尿,因為蛋白質會從尿中流失,須多攝食高生物價值蛋白質食物,例如每天每公斤體重0.6公克的動物性蛋白質,再加上每日流失蛋白質量為宜。 【點我前往腎臟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腎臟病第幾期要洗腎?5個慢性腎臟病常見 Q&A

當一個人被診斷患有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時,一般是指其腎功能惡化或受傷已持續三個月,但若進入末期腎臟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簡稱 ESRD)的話,病人就非洗腎不可了。本文將列出五個常見的洗腎疑問,並替大家解答,但是洗腎的方法需依健康狀況和生活習慣來做較合適的選擇,所以建議先跟專業醫師討論,或至洗腎中心詢問及導覽。 Q1:洗腎是什麼? 簡單的說,洗腎是一種清潔血液的輔助治療,正式名稱是血液透析,它能取代腎的功能,包含清除體內的廢物、鈉,及多餘的水分,同時保持身體的液體均衡與血壓。(延伸閱讀:什麼是洗腎?認識血液透析的優缺點和併發症) Q2:腎臟病第幾期要洗腎?為什麼要洗腎? 這需要視患者正處於 CKD 的哪個階段,及它惡化的速度而定。CKD 早期可以持續好幾年,這段期間是不用洗腎的,直到腎衰竭階段,才需要透過洗腎或腎臟移植延長患者的壽命。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建議,當腎功能掉至 15%(第五期),就需要洗腎了,而若腎病造成嚴重症狀出現,像是疲勞、肌肉痙攣、噁心、嘔吐、呼吸困難,請向醫師詢問了解。(延伸閱讀:洗腎怎麼洗?了解透析治療的準備及流程) Q3:血液與腹膜透析怎選? 洗腎主要分為血液透析(Hemodialysis)與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兩種方法,血液透析是將體內血液抽出來,藉著透析器做清潔過濾,再送回體內;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在腹部注入透析溶液,血液中的廢物會通過微小的血管進入透析液中,由腹腔中被引流出來。而該選擇哪種透析,醫師會按照你的身體狀況以及生活習慣,建議最適合治療方法。(延伸閱讀:腹膜透析是什麼?腎臟病患在家也可以洗腎) Q4: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飲食? 依照患者處於腎臟病的不同階段,以及腎功能的狀態,醫師和營養師會規劃對應的飲食指南,但一般會要求病人減少攝取蛋白質,尤其在腎臟病的第三與四階段更需注意,並且要避免吃含鈉的食物,也要少攝取磷,因為會增加腎的負擔。(建議閱讀:洗腎病患NG食物:高磷高鈉高鉀低生物蛋白) Q5:能不能一直洗腎、不接受腎臟移植? 洗腎是可長期進行的輔助治療,多數洗腎患者一樣能持續正常的生活,有的人洗腎超過 30 年且不做腎臟移植。當然,洗腎的持久性得看身體適應的程度、健康狀況、自我管理、心情與態度,以及健康照護的品質。(延伸閱讀:台灣洗腎人口多!認識腎臟功能與洗腎原因)


腎臟病

兒童也會得腎臟病?認識小兒腎病症候群

可別認為只有成年人會有腎臟疾病,兒童也有可能有相關的症狀,腎病症候群(Nephrotic Syndrome,簡稱 NS)經常發生在2到6歲的兒童身上,稱為小兒腎病症候群(Childhood nephrotic syndrome),而且男生得到的比例較高,常見於具有家族過敏史的兒童身上。 腎病症候群本身並不是疾病名稱,而是許多症狀的合稱,包含水腫、體重增加、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及血液中的白蛋白低下等,《Hello醫師》帶你認識小兒腎病症候群的成因、症狀和治療。 小兒腎病症候群原因 大部分的腎病症候群的形成原因仍未知,可能是腎臟本身的疾病,例如腎絲球腎炎(Glomerular nephritis,簡稱 GN)、膜性腎病變,或是系統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 SLE),而有些是因為服用藥物,例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家族性的過敏史等,這些可能都屬於最常見的成因。(推薦閱讀:慢性腎臟病難治癒 3 種輔助治療方法避免惡化) 小兒腎病症候群的症狀 簡單來說,腎病症候群是指因腎臟功能不佳,引起蛋白由小便中流失,在發生前會有一些徵兆。如果爸媽發現孩子早上起床後,眼睛周遭有些腫脹,這通常都是腎病症候群的第一個病癥,這樣的腫脹會持續一整天,接下來腳踝、腳和肚子也會開始腫脹。 此外,小孩也可能出現疲憊、不安、食慾下降,甚至臉色蒼白,而且小孩可能會因為身體腫脹使穿衣服不方便。(推薦閱讀:沒食慾吃不下!洗腎病患營養品與營養針挑選) 當孩子出現身體水腫等徵兆時,建議爸媽可以先帶去醫院檢查,醫師會做尿液檢測,確認尿液中的蛋白質總量,當24小時每小時尿液中蛋白質總量 >40 mg/m2(毫克 / 平方公尺)時,即為嚴重尿蛋白,而每100毫升的 體液<2.5公克,即為低白蛋白血症(Hypoalbuminemia),兩者皆是診斷小兒腎病症候群的指標。 除了血液檢測可以檢測出孩子的腎臟運作情形,有的醫師也會採用腎活體檢查,也就是用一個或多個小片的腎臟組織,放在特殊顯微鏡下觀察。(延伸閱讀:尿出泡泡我生病了嗎?尿蛋白、蛋白尿的症狀成因一次Get) 小兒腎病症候群治療 小兒腎病症候群的治療方式會依形成原因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主要目的就是降低尿液中的蛋白質,並增加體內排出的尿液量。治療可以分成支持性療法和藥物治療: 支持性療法 鼓勵正常的活動,除非嚴重感染及水腫期才臥床休息。飲食方面,嚴重水腫期需限制鹽、水份的攝取,採低鹽飲食;若出現氮血症(Azotemia)與腎衰竭,應限制蛋白攝取量,並採低脂飲食避免油炸食物,以免增加腎臟的負荷量。(推薦閱讀:別再妖魔化脂肪!破除脂肪攝取6迷思安心吃油) 藥物治療 若極度缺乏白蛋白或極度水腫,可以考慮給予白蛋白注射,並小心配合使用利尿劑,因為極度水腫下過度使用利尿劑,可能增加血栓的機會。皮膚照顧上,也必須預防感染,併發感染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療。另外,類固醇(Corticosteroid,又稱皮質類固醇)是臨床上最廣泛使用的抗發炎藥物,也是腎病症候群主要之治療藥物,它可壓抑體內不正常的免疫功能,進而達到控制尿蛋白的效果,但使用類固醇期間,免疫力會降低,所以應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以防感染。(同場加映:哪些藥別亂用?小心傷腎不自知) 腎病症候群是可以治好的,如果小孩確診為腎病症候群,一定要配合醫師指示,並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每日量體重及量腹圍並記錄輸出入量。 對於有長期持續性蛋白尿或飲食不平衡者,可考慮補充維生素。 依醫師指示服藥,請勿自行停藥,並記得定期返院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洗腎怎麼洗?了解透析治療的準備及流程

當腎臟功能下降至正常腎功能的15%以下,病人會出現尿毒(Uremia)症狀,此時就需要藉由透析治療來改善症狀。透析治療分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就是我們熟知的洗腎,但洗腎的過程到底是什麼?《Hello醫師》詳細介紹洗腎的事前準備、洗腎過程,以及洗腎後的清潔照顧。 洗腎前要先做動靜脈瘻管手術 選擇血液透析的病人,必須先做好動靜脈瘻管,目的是為了建立長期血液透析需要的血管通路。手術是將病人身體上肢遠端的動脈及靜脈接合成血管通路,靜脈血流變多並讓血管膨脹,通常先選擇非慣用手臂進行手術。(同場加映:台灣洗腎人口多!認識腎臟與洗腎原因) 做廔管的手臂不能量血壓、打針、抽血等,並且在手術前,該手臂也不可以提重物、配戴首飾或手錶,或是穿過緊的衣服,且病人術前不可以抽菸、喝酒。手術前無特殊準備,如果是局部麻醉可以照常進食,而全身麻醉則午夜後禁食禁水,但仍以醫師依患者體況的判斷為主。(你應該要知道:什麼情況需要洗腎?5個慢性腎臟病常見 Q&A) 心臟外科醫師會先進行術前評估及說明,以便了解病人的血管狀況,再安排手術日期及方式。手術結束後,心臟外科醫師會評估傷口癒合情形,原則上在手術後第3天開始做手掌握球運動,手握球持續5秒後放鬆,再重複以上動作15分鐘,每天約3~4次。 洗腎前的準備 初步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病人,更應該瞭解血液透析步驟。一般來說,在治療的前3個月會先做好動靜脈瘻管,穩定後再開始進行治療。透析前一天可以適當熱敷瘻管處,促進血液循環,而治療當日應該避免服用降血壓藥物,避免在治療期間出現低血壓的情形。 抵達血液透析室後,需先測量體溫確定無發燒、清洗雙手及廔管、量體重,而護理師會評估血管通路功能及、狀態並開始測量血壓。雖然平常就要保持動靜脈瘻管的手部清潔,但洗腎前還是會特別清洗過,醫院會提供清潔瘻管及日常照護指導,完成後就會對皮膚消毒和穿刺,準備開始進行血液透析治療。 血液透析的療程 血液透析主要是藉由半透膜的擴散作用和超過濾作用,移除尿毒素分子及多餘的水分: 擴散作用:將體內血液引流至人工腎臟中,血液中的高濃度尿毒素經由人工腎臟的半透膜擴散至透析液中,再將乾淨的血液引回體內。 超過濾作用:利用半透膜兩側的壓力差,讓血液中的水份往透析液移動,以移除多餘的水份。 要進行血液透析前,會在動靜脈瘻管上扎入2根針管,其中1根將血液抽出體外接人工腎臟進行血液淨化,另根針則是將淨化後的血液注回體內。血液與透析液的流程如下: 血液以血液幫浦由動脈穿刺抽血,每分鐘約200~300毫升,經由人工腎臟的紅色端流向藍色端,再經由靜脈流回患者體內;而透析液由洗腎機流出,經由藍色端流向紅色端,通過半透膜與血液互相交換物質,以達到清除尿毒素、過多水份及調整電解質和酸鹼值的目的。 腎臟正常一天24小時不斷地工作,但血液透析1星期只能進行3次,一共運作12~15小時。 洗腎後的清理 完成血液透析後,護理師會再次測量血壓、體重和脈搏,確認治療是否有達到預定治療目標。返家前,瘻管需完全止血,請病人至少休息並使用紗布覆蓋瘻管,以止血帶加壓5至10分鐘後,稍放鬆止血帶,持續加壓以防出血,確保無頭暈或任何不適症狀才可離開。 返家後,病人仍需注意血壓或其他症狀,血液透析結束當日,病人應避免提重物、熱敷,也先暫時停止做握球運動。 何時該停止洗腎? 有許多人都誤以為,一旦洗腎就是要終生洗腎,但腎臟病分為急性和慢性。洗腎雖然只是改善尿毒症狀,經過適當治療和處理,有些病人可以逐步恢復正常,漸漸不需要洗腎。 然而到了一定年紀,或是身體負荷不了,經過醫師判斷就可以考慮不予或終止透析治療,例如病人透析狀況不穩定,如透析過程發生嚴重低血壓,或是其他非腎臟病原因造成的生命末期狀態,如癌症末期、有認知功能障礙的失智症等,以及超過75歲且第5期慢性腎臟病,診斷後情況符合下列2項以上標準: 病人可預期壽命低於1年 多重嚴重共病症 病人日常生活功能不佳 嚴重慢性營養不良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難治癒!3種輔助治療方法避免惡化

腎臟的功能是過濾血液中的含氮廢物與過多的液體,而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以下簡稱 CKD)是一種腎功能逐漸惡化的過程,它可以持續數年,如果置之不理,體內累積過多廢物會對身體導致永久性的傷害。雖然慢性腎臟病目前仍無法治癒,但還是可以透過一些醫療方法幫助穩定病情和併發症,避免加速腎臟惡化,以下介紹3個輔助治療腎臟病的方法。 1. 控制血壓和低鈉飲食 高血壓可說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常見的症狀,因此醫師通常會給予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以下簡稱 ACE 抑制劑),幫助控制血壓。一般腎病患者血壓應維持在<140/90mmHg,但如果本身也有糖尿病(Diabetes),最好將血壓維持在<130/80mmHg 。(推薦閱讀:高血壓就在你身邊!這些高血壓地雷你知道嗎?高血壓4大迷思一次破解!) 民眾要注意,開始服用高血壓藥物時,腎功能會稍被影響,體內電解液也會出現變化,醫師可能需要反覆做血液檢測,並搭配利尿劑和低鈉飲食,減少四肢水腫的情形。另外,ACE抑制劑也會帶給身體副作用,像是持續乾咳、暈眩、頭痛、疲勞及虛弱,因此經醫師評估後,可能會建議患者改服用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同場加映:高血壓找上門?好食概念快follow) 2. 降低膽固醇、分泌紅血球 很多慢性腎臟病患者會有高風險的心血管疾病和中風,因為身體的壞膽固醇量很高,因此醫師可能會給予他汀類藥物(Statins),這是一種降膽固醇藥,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這等藥物帶有副作用,例如頭痛、拉肚子、便祕,以及肌肉和關節疼痛。 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表示, 慢性腎臟病到了後期,貧血症狀就會出現,伴隨著疲勞無力、呼吸困難及心悸。這時醫師可能會給病患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幫助製造紅血球,若缺乏鐵質,則會另給鐵劑。(同場加映:膽固醇指數這樣顧~不要再過度攝取糖分) 3. 飲食少磷並觀察免疫系統 當腎受嚴重傷害,磷酸鹽因為無法被排出身體,將造成鈣量不均衡,進而使骨頭稀化,同時也會導致血管鈣化。一般來說,會建議先從控制飲食開始,減少攝取高磷的食物,像是雞蛋、紅肉、魚或乳製品,如果體內的磷仍偏高時,會給含鈣的磷結合劑,常見的為醋酸鈣(Calcium acetate)和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同場加映:加工食品和飲料多磷~腎病患者應少吃) 此外,腎病也可能是被自體免疫系統攻擊,這是因腎絲球體發炎所導致,稱為腎絲球腎炎(Glomerular nephritis,簡稱 GN),腎絲球的功能是過濾血液,若發炎的話,會影響腎功能。對此,醫師通常會開一些處方藥減低免疫系統的活性,像是環磷酸醯胺(Cyclophosphamide)或其他類固醇。 (同場加映:腎臟病與你的距離——腎絲球過濾與腎功能關係)


腎臟病

什麼是洗腎?認識血液透析的優缺點和併發症

當慢性腎臟病病患腎功能進入第4期,除了接受腎臟衰竭的飲食和生活型態調整,及用藥須知之外,也會開始了解腎臟替代療法,包括透析療法、腎臟移植和安寧緩和治療,而透析療法有分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在臺灣,最多末期腎臟病患者選擇的是透析療法,血液透析約佔9成,腹膜透析約佔1成。讓《Hello醫師》帶你了解什麼是血液透析,以及有什麼樣的優缺點和併發症。 什麼是血液透析? 末期腎臟病是指病患的腎臟功能下降至正常腎功能的 15% 以下,此時的病人會出現尿毒症狀,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皮膚搔癢、臉部及四肢水腫、口腔有異味和呼吸喘等症狀,此時就需要藉由透析來改善症狀與生活品質,而透析治療也是延續生命的方式之一。 所謂的血液透析,其實就是「洗腎」,主要是利用人造半透膜做成微小的空心纖維(一般稱為人工腎臟),讓血液流過的時候,空心纖維外面有透析液(多以醋酸鹽透析液為主)流過,血液中的毒素或廢物經由半透膜因濃度的差異擴散至透析液,隨著透析液排出體外,稱為透析作用。 另一方面,利用血液在人工腎臟內加壓,讓血液中過多水份經由半透膜排出體外,這種現象稱為超過濾作用。當透析作用和超過濾作用同時進行,可以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與毒素。(你也想知道:洗腎患者營養流失怎麼辦? 血磷控制 掌握洗腎飲食3原則) 一般來說,會需要洗腎的臨床症狀包含藥物中毒、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頑固性水腫、肺水腫、體內代謝異常(如代謝性酸中毒、高尿酸血症等),或是電解質不平衡(如高血鉀症、高血鈣症等)。 不過,如果病患有休克、低血壓、嚴重出血傾向、全身性感染、心血管疾病無法忍受體外循環、患有精神疾病,無法合作者或家屬不同意,或是沒有適當血管通路,這樣的病患就沒辦法進行血液透析。(同場加映:台灣洗腎人口多!認識腎臟與洗腎原因) 血液透析的優缺點 血液透析較複雜,卻可以快速有效的清除毒素和水份,且因為是由專業醫護人員執行,所以家中不必準備任何透析用品。另外,進行血液透析大約每週需到院三次,而與其他病人或醫護人員交流,有助於更了解病情和互相扶持。然而,因為每週需前往洗腎中心兩到三次,需要配合院所的時間表,所以時間安排較無彈性。 此外,血液透析也需要注意飲食,因為是間歇性的清除體內廢物和水份,院方會嚴格限制鉀、磷、鹽和水份的攝取量,蛋白質也需要適度攝取(約1.0 ~ 1.2gm/kg),如果病患有糖尿病,還會限制糖分攝取。(延伸閱讀:洗腎病患飲食怎麼吃:低磷、低鈉、低鉀飲食是關鍵) 兩次透析間體內會累積大量毒素和水份,所以治療前幾小時可能會因廢物的積存而感到不適,透析治療都要承受扎針之苦,且有較高的可能性感染像是B型、 C型肝炎或愛滋病等疾病。 再者,每次治療都會有血液流失、貧血情形較嚴重,透析當中體內水分及血液變化大,長期下來較不利心肺血管系統,而且加速腎功能衰弱(同場加映:腹膜透析是什麼?腎臟病患在家也可以洗腎) 血液透析恐引起併發症 血液透析雖然是種替代治療,還是會引起併發症,以下依照發生機率的高低順序排列,以及介紹引起併發症的原因: 低血壓:多是因為脫水太快或過多、血液中含氧量太低、不適應醋酸鹽透析液,引起血管擴張而導致血壓下降,或是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導致周邊血管總阻力降低,糖尿病患者是好發族群之一。(延伸閱讀:低血壓怎麼辦?一次看懂低血壓的原因、標準、症狀與治療) 肌肉痙攣:或是抽筋,可能是因為透析時體內的水分、鈣質與鈉的比例急劇變化,而太快脫水、神經肌肉敏感性增加,或是血漿酸鹼度改變,肌肉缺氧所致。 高血壓:血壓低時,腎臟會分泌腎素(Renin)來提高血壓,而這可能引起高血壓。 不平衡症候群:因透析會清除血液中的尿素或來源不明的滲透壓物質,但腦細胞中的尿素無法快速內移往血液中,因此在剛開始前幾次血液透析時,尿素濃度差容易改變,造成顱內壓上升或腦水腫。病人症狀有頭痛,高血壓、噁心、嘔吐、頭痛、背痛、視覺模糊、甚至有抽搐的情形,就稱為不平衡症候群。 噁心、嘔吐:低血壓、高血壓、消化性潰瘍、透析不平衡症候群、焦慮、頭痛,或是對醋酸鹽透析液耐受不佳,都可能造成病患噁心、嘔吐。 頭痛:透析不平衡症候群、高血壓或焦慮,也都可能讓病患頭痛。 胸痛:透析開始時,因為血流量太大,或是血液透析時因為低血壓或心律不整引起心絞痛、心肌梗塞等,都會有胸痛的情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