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類固醇(Steroid)的名字都不陌生,但是遇到要服用類固醇藥物或使用含類固醇的藥膏時,可能就會不太願意,因為普遍認為其副作用很大,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但實際上,只要根據醫師的指示,類固醇是一個相當有效且方便的治療方式。本文將為您介紹類固醇藥物,包括其種類、功用和副作用,建立正確觀念,破除類固醇迷思。
人體也會分泌類固醇
出乎意料的是,人體每天也會分泌一定量的類固醇,這項工作主要由腎上腺皮質(Adrenal cortex)負責,而分泌的類固醇可以分成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與性激素(Sex hormone)2種,而本文的主角,廣泛作為藥物使用的糖皮質類固醇(Glucocorticoids),只是眾多身體可分泌的類固醇種類之一。
類固醇藥物的功用
大多數發炎性和免疫性疾病或症狀,幾乎都能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其中濕疹(Eczema)便是一項常見的例子;這是因為身體接觸到過敏原,而導致發炎、紅腫和脫皮,跟細菌或是黴菌其實沒什麼關聯,如果您因為富貴手等濕疹症狀去皮膚科就診,醫師大多數都會開給您皮質類固醇藥膏,要求您一日塗抹數次,便能使症狀痊癒,不過若濕疹較嚴重,或是患者希望能盡快將濕疹治療好,可能會搭配口服的類固醇藥物,加快治療速度。
由於皮質類固醇能有效抑制免疫系統,減輕發炎症狀,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iod arthritis)、紅斑性狼瘡(Lupus erythematosus)或氣喘(Asthma)等症狀,甚至是器官移植時,可能產生的器官排斥反應,使用皮質類固醇都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另外,愛迪生氏病(Addison’s disease)這種因為體內皮質醇(Cortisol,可體松)分泌不足,而引發的疾病,也可以透過皮質類固醇治療,順帶一提,皮質醇是屬於糖皮質類固醇的一種,並非皮質類固醇的簡稱。
類固醇藥物的種類
皮質類固醇藥物有許多類型,例如:吸入式、藥膏、口服藥或注射,一般來說,吸入式和藥膏所產生的藥效最小,副作用也是,通常用於治療局部的症狀。但是像全身性的發炎症狀,如紅斑性狼瘡,這種全身到處都有可以出現發炎症狀的疾病,便可能要透過口服或是靜脈注射類固醇,以提供足夠劑量控制病情。
類固醇藥物的副作用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藥即是毒」,不論是任何藥物,在沒有遵照醫師或藥師的指示下隨意濫用,只會使藥物的副作用對人體造成傷害,除此之外,長期、高劑量或大範圍的使用類固醇,也會造成副作用的影響隨之攀升,以下為類固醇的一部分副作用:
- 提高血糖,有可能提高罹患糖尿病(Diabetes)的機會。
- 抑制鈣質吸收,提高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的發生機率。
- 提高膽固醇(Cholesterol)和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
- 胃潰瘍或胃炎的風險增加。
- 使人體脂肪分布改變,導致「月亮臉」或是「水牛肩」。
除了上述的副作用之外,根據使用的類固醇種類不同,也可能會引發各種其他副作用,像是使用類固醇藥膏最常出現的副作用,就是塗抹處的皮膚變紅且變薄,容易因為輕微的碰撞甚至觸碰,就產生瘀青。
擅自停用類固醇藥物是大忌
前面提到,人體自身也會分泌皮質類固醇,但是在使用了一段時間類固醇藥物後,人體為了平衡體內的皮質類固醇濃度,腎上腺皮質便可能會減少或是停止分泌皮質類固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因自行判斷症狀好轉,或是因其他因素而突然停藥,容易引發腎上腺功能低下的症狀,包括身體疲勞、沮喪、痠痛、低血壓和性慾減低等症狀。
為了減少停藥後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醫師會根據您所使用的類固醇種類、劑量、使用時間,來決定減量的多寡,擬定合適的停藥流程。
如何將類固醇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基本上,類固醇藥膏和噴劑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負擔,通常也不需要擬定停藥流程;若是使用口服藥物或注射類固醇的方式,定期回診追蹤病情並且遵照醫師的指示服藥,便足以將副作用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程度。當然,就診時您也可以跟醫師討論使用類固醇的必要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您已經持續使用類固醇藥物持續數週,卻改至其他醫院就診,請切記一定要告訴醫師你目前的用藥情形,最好包括藥物種類與使用時間,除了方便醫師判斷病情外,也能避免醫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再次開立類固醇藥物,可能導致您的類固醇用量過高。
[embed-health-tool-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