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習慣

健康習慣的養成有助於我們不斷邁向更健康的人生。不過萬事起頭難,先從戒除不良習慣開始吧!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和 戒菸 、 急救 、 衛生保健 有關的知識,把這些小撇步運用在日常生活裡,一定能幫助你改善生活,避免疾病的侵擾!

基礎知識

健康習慣

一歲寶寶飲食準備重點!寶寶餵食禁忌、營養食譜全整理

一歲寶寶飲食進入重要轉變期,從以母乳或配方飲食為主,逐漸過渡到副食品或多樣化固體食材。此時不僅要考慮食材適口性,也要兼顧營養均衡與建立飲食習慣。許多家長難免會擔心:寶寶偏食怎麼辦?可以吃什麼?該補充營養品嗎? 《Hello醫師》為您整理一歲寶寶飲食的準備重點,提供6大類食材建議、常見飲食禁忌、實用食譜與營養補充方向,協助家長掌握副食品銜接與日常飲食規劃,讓寶寶吃得營養又安心。 一歲寶寶飲食進入轉變期,父母該如何準備? 寶寶滿一歲後,隨著能力發展,飲食內容開始從液體類逐漸過渡到以半固體、固體為主,這段轉變期也正是寶寶建立健康飲食習慣的關鍵時機。 此時,父母可從三個面向著手準備: 營養結構調整: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一至三歲幼兒每日需攝取約1,350大卡熱量,並需涵蓋6大類食物,以滿足發育所需。 進食行為觀察:孩子會開始出現抓食、自主進食、模仿大人等現象,建議建立固定用餐時間與環境,避免邊吃邊玩。 副食品轉銜計畫:家長可逐步引導孩子從泥狀食物轉向顆粒與簡單固體,搭配多元顏色與口感,幫助接受度提升。 若寶寶出現偏食、不吃蔬菜或只想喝奶的情況,也可視情況諮詢醫師,適度補充兒童營養品,協助過渡期的營養攝取。 一歲寶寶飲食怎麼吃?營養建議、禁忌與食譜範例 寶寶飲食行為轉變 進入一歲後,隨著寶寶的發展,寶寶將不再僅依賴母乳或配方飲食攝取營養,而是進入「能吃也願意吃」的學習階段。這時期的飲食行為變化,正是銜接副食品與建立飲食規律的關鍵時機: 一歲寶寶飲食行為變化如下: 喜歡手抓食物:寶寶會嘗試用手抓取固體食物,透過觸覺認識形狀與質地,有助刺激發展與動作協調。 學習使用餐具:寶寶嘗試用湯匙、叉子進食,可提升寶寶的協調能力,學習自我進食。建議在寶寶吃不完時,家長再予以餵食,減少其依賴性。 與大人共桌用餐:模仿行為強烈,家人一起用餐可提升寶寶的進食興趣,建議避免在餐桌上評論食物優劣,以免形成偏食傾向。 建立固定用餐時間與地點:安排專屬的用餐時間與空間,避免邊玩邊吃,有助專注飲食與心情穩定。 嘗試多樣化副食品與固體食物:適合引導寶寶接觸各類副食品,例如蔬菜泥、米飯、麵條、水果切片等,也可搭配食物顏色及形狀變化,幫助擴展味覺經驗與接受度。 透過這些行為轉變,家長可觀察寶寶的進食狀態與偏好,作為調整副食品內容與質地的依據。下一步,我們將介紹適合一歲寶寶的飲食建議與6大食材分類,讓營養攝取更全面。 一歲寶寶飲食建議食材 當一歲寶寶飲食轉為以副食品與固體食材為主時,家長除了應避開常見禁忌食材,也應掌握「吃得營養、吃得安全、吃得多樣」三大原則。根據國健署建議,幼兒每日飲食重點應攝取6大類食物,才能滿足發育需求與健康所需的營養。 適合一歲寶寶的6大類食物與營養重點1 食材類別 營養與建議重點 全穀雜糧類 醣類飲食為主要熱量來源,建議正餐主食多樣輪替,如白飯、粥、麵條、馬鈴薯、地瓜或玉米,且由糊狀、半固體逐步過渡至軟固體。 蔬菜類 提供膳食纖維與維生素的飲食類別,有助維持健康與幫助消化。建議燙熟後壓泥或切碎,可與水果搭配,比例約2:1。 水果類 維生素C能促進鐵質吸收,建議以新鮮水果為主,切勿以果汁替代;若需食用果汁,每天最多攝取240c.c.。 乳品類 為鈣質來源,有助骨骼與牙齒正常發育,除了母乳或配方飲食,也可選擇鮮奶或優格,一天份量約1~2杯為佳。 蛋豆魚肉類 提供高品質蛋白質、鐵與鋅等微量元素。蛋白質有助組織修復。建議多元搭配,例如雞蛋、豆腐、嫩魚、絞肉等。避免使用硬殼類海鮮、高脂肪或帶骨的肉類。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提供必需脂肪酸,如亞麻油酸、α-次亞麻油酸,有助生長發展與調節生理機能;一歲寶寶飲食須注意誤吞整顆堅果,餵食寶寶時,請以油或粉狀形式添加於副食品中。 若想提升寶寶每日總熱量及營養攝取完整性,除了三餐之外,也可視胃口與營養需求補充一些副食品小點心,如蛋黃泥、蔬菜泥、水果泥、米餅或嬰兒麵條等。部分家長也會適度搭配兒童營養品,如小安素,一日約1~2次,協助補充正餐中較難涵蓋的關鍵營養素。 此外,為提升寶寶的進食動機與接受度,建議家長可透過變化食材顏色、質地與擺盤方式,讓副食品既營養又充滿趣味,幫助寶寶健康成長、穩定攝取所需營養。 一歲寶寶飲食禁忌 一歲寶寶飲食除了講求營養均衡,家長也應特別留意日常的飲食禁忌。包含避免生食、過度調味、辛辣與堅硬食材等,以下為您整理一歲寶寶飲食中需注意的5大禁忌,幫助寶寶吃得安全又健康。 Q1:寶寶可以吃生食嗎? 不建議讓寶寶食用生的食物。寶寶尚未發展完全,常見的生食如生魚片等,可能對寶寶產生風險。建議所有食材應經過充分加熱處理,以降低食安風險,確保攝取安全。 Q2:可以幫寶寶的食物加鹽或其他調味料嗎? 不建議在副食品中添加鹽、醬油或其他調味料。一歲寶寶尚未發育成熟,攝取過多的鈉可能造成額外負擔。建議以天然食材的原味為主,例如南瓜、地瓜、胡蘿蔔等,自然呈現食物風味。 Q3:寶寶可以吃辣嗎? 不建議讓寶寶接觸辣椒、胡椒等辛香刺激性食材。除了可能造成刺激感,這些食材也不利於建立對原味食物的適應與接受。副食品階段以清淡、溫和飲食口感為原則。 Q4:寶寶可以嘗試吃堅硬或顆粒大的食物嗎? 一歲寶寶咀嚼與吞嚥能力尚未成熟,應避免給予整顆堅果、硬塊蔬菜、果凍等易噎食物,建議選擇質地柔軟、切細壓碎的食材製作成副食品,並全程陪伴進食。 Q5:寶寶可以一次嘗試多種新食材嗎? 避免同時嘗試過多新食材,建議單次添加一種,且食用後須觀察3天,確認是否能適應新食材,確認適應良好再嘗試下一項,此作法也有助於建立寶寶的飲食紀錄。 一歲寶寶飲食食譜範例 父母若能適時變換副食品飲食風味與食材搭配,不但能提升寶寶的進食興趣,也有助於全面攝取營養、穩定成長。 以下提供2道適合一歲寶寶飲食的副食品粥品食譜: 地瓜玉米豆腐粥食譜 材料: 地瓜:30g(去皮切丁) 玉米粒:20g(可選用熟冷凍甜玉米) 嫩豆腐:40g 白米:30g 水:400ml 做法: 白米洗淨後與水一同放入鍋中煮成稀粥狀。 地瓜丁與玉米粒一同蒸熟,備用。 將豆腐壓碎,與蒸熟地瓜與玉米粒混合。 所有食材加入已煮好的粥中,小火攪拌均勻約2分鐘即可。 營養說明: 豆腐提供優質蛋白質與鈣質,地瓜與玉米則含維生素與膳食纖維,另外,白米與地瓜則為碳水化合物來源。以上皆為良好的營養飲食搭配,可作為早餐或晚餐的輕食補充,也適合茹素寶寶。 虱目魚寶寶粥食譜 材料: 虱目魚肚:30g(去刺去皮) 菠菜葉:10g 細燕麥片:20g(或白粥替代) 細薑末:少許 水:350ml 做法: 虱目魚肚以水煮熟後,挑除細刺,用湯匙壓碎。 菠菜洗淨後汆燙,切成細末備用。 將燕麥片煮熟成糊狀,加入虱目魚與菠菜拌煮2~3分鐘。 視寶寶接受度加少許薑末去腥,完成後放涼即食。 營養說明: 虱目魚含有優質蛋白質與脂肪酸,搭配含鐵、鈣與膳食纖維的菠菜,能協助寶寶在副食品階段,補足正餐中可能不足的營養素。燕麥為柔軟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整體口感滑順,適合練習咀嚼與接受新味道的階段。 一歲寶寶挑食怎麼辦?寶寶營養補充重點! 進入副食品與固體飲食階段後,許多家長會發現寶寶出現偏食、拒吃蔬菜、進食量減少等情況。這類飲食行為若持續,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均,影響成長與日常活力。 衛福部《幼兒期營養手冊》指出,一歲寶寶正餐若無法一次進食多量或有偏挑食行為,建議可在正餐外,適度補充營養品或點心,協助補足蛋白質、鈣質與其他關鍵營養素,降低偏挑食對發育的潛在影響。 以市售的兒童營養補充品來說,亞培小安素提供30多種必需營養素,並特別添加成長關鍵三要素(酪蛋白磷酸胜肽2、精胺酸、維生素K2),搭配鈣與維生素D3,協助補充正餐中較難涵蓋的營養來源: 酪蛋白磷酸胜肽(簡稱CPPs):CPPs能夠快速消化與吸收,且幫助攜帶支持成長的關鍵營養素(例如鈣、鐵及鋅),有助於營養補給,維持健康。根據動物實驗結果3發現,額外補充添加CPPs組的鈣吸收量,優於未添加的對照組;因此除了每日攝取足量牛奶外,額外補充CPPs將有助於鈣質吸收。 精胺酸與維生素K2:提供寶寶發育期所需的營養支持。 鈣、維生素D3:幫助寶寶維持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建立健康基礎。 此外,小安素每1c.c.約含1大卡熱量,適合作為兩餐之間的點心補充,不影響正餐攝取。更有醫學實證發現,飲用小安素搭配飲食諮詢之3-5歲營養風險兒童,與僅接受飲食諮詢的對照組相較,在8週後成長1.5倍4,亦即在60天後成長多50%,具顯著差異。 若家長希望更了解寶寶的成長狀況與營養攝取是否充足,也可透過「成長計算機」等工具,定期追蹤發展指標,作為日常照護參考。 父母別慌!一歲寶寶飲食撇步與常見問題整理 一歲是幼兒的重要階段,對飲食的需求與行為都在快速變化。許多父母面臨寶寶偏挑食、不吃飯、只想喝奶等狀況,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以下整理常見問題與營養撇步,幫助家長更安心應對。 Q1:一歲寶寶挑食,怎麼吸引寶寶吃飯? 建議創造愉快的用餐環境,避免強迫或責備。可搭配色彩鮮明的兒童餐具、造型食材,讓寶寶增加參與感;同時安排家人共桌吃飯,也能透過模仿提升進食動機。 Q2:寶寶吃飯常常坐不住,怎麼辦? 建議維持固定的用餐時間與空間,在安靜、無干擾的環境用餐,避免邊吃邊玩或看螢幕,且一餐請控制在20~30分鐘內,養成飲食習慣與儀式感,讓寶寶逐漸學會專注吃飯。此外,家長的耐心陪伴與正向鼓勵,也是寶寶學習專注進食、培養良好飲食行為的重要關鍵。 Q3:如何確保一歲寶寶營養均衡? 可參考衛福部《幼兒期營養手冊》建議,三餐以全穀根莖類為主食,搭配蔬果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並每日攝取2杯牛奶與1顆蛋,補足鈣質與蛋白質5。若正餐攝取不足,可適量補充兒童營養品,幫助寶寶穩定成長。 Q4:寶寶只想喝奶、不吃正餐,怎麼補足營養? 若寶寶正餐攝取不足,可在兩餐之間適度補充小點心或營養補給品,如小安素,協助寶寶補足每日熱量與營養素。建議搭配每日飲食紀錄與成長指標追蹤,靈活調整補充策略。 1.1歲寶寶該怎麼吃?營養師提供副食品建議(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2.係指酪蛋白磷酸胜肽,源自於酪蛋白水解物。 3.Tsuchita H, et al. Br J Nutr. 2001 Jan;85(1):5-10. 4.Alarcon PA, et al. Clin Pediatr (Phila). 2003;42(3):209-17 5.幼兒期營養1-6歲(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TW.2025.62995.PDS.1 (v1.2)

探索更多健康習慣類別

看更多 健康習慣 相關文章

戒菸

二手菸別放任!肺癌心臟病恐致命

二手菸會衍生肺癌及心臟病等疾病,更奪走許多吸菸者的健康生活,因此,別隨意輕忽二手菸的殺傷力,或許不少家長都沒注意到,家裡環境時常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下,很多孩子即使在家,也不自覺吸入二手菸。由於小孩的肺臟仍在發育,相對地,小孩吸收二手菸的危害更顯嚴重。 什麼是二手菸? 二手菸源於香菸、雪茄或菸斗等菸草燃燒,產生至少 250 種可能致病的化學物質,由於吸菸者將煙霧呼出於周遭環境,導致附近的人容易吸入有毒煙霧。 二手菸對小孩的危險性? 若幼兒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中,可能導致以下健康問題: 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呼吸道感染,例如肺炎(Pneumonia)、支氣管炎(Bronchitis) 嚴重且頻繁的氣喘發作 耳部感染 慢性咳嗽 蛀牙 因此,由以上症狀得知,懷孕婦女應特別遠離二手菸,看到吸菸者,也應提醒勿在孕婦周遭吸菸。並且,若小孩長期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下,也恐和成人一樣,罹患肺臟發育不良、肺癌、心臟病和眼疾等疾病,實不可不留心。(延伸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如何避免二手菸? 避免二手菸危害的最好方法便是遠離吸菸者,若家庭成員中有人吸菸,請嘗試勸他們戒菸,或至少要求他別在有人空間抽菸。同時,身為父母,請讓小孩與吸菸者保持距離,避免暴露於有二手菸的環境。 若本人有吸菸的習慣,請戒菸吧!戒菸有助於自己和小孩的健康,戒菸或許一開始很困難但並非不可能,建議尋求一般醫院的戒菸門診協助,或者諮詢公益組織成立的戒菸課程,盡可能讓住處變成無菸環境,讓家人們有更好的健康生活。


急救

酷夏中暑可致死!症狀與急救5招必知

夏至過後進入盛夏,若在戶外待一段時間就揮汗如雨,除了做好防曬外,也要預防中暑發生!在高溫下,喝水量不足就容易脫水,可能導致熱衰竭(Heat exhaustion)或中暑(Heat stroke),若延誤急救的話,嚴重還可能致死。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今年6月至23日止,因熱傷害就醫累計達480人次。《Hello醫師》為您介紹中暑的症狀、急救方法,以及如何避免中暑。 什麼是中暑? 當氣溫過高,人體大量排汗但水分攝取不足時,就會導致熱衰竭,出現如虛弱、臉色蒼白、心跳加速、噁心嘔吐及皮膚濕冷等症狀;若熱衰竭持續惡化,就會形成中暑,根據醫學上的定義,中暑為核心體溫大於攝氏40度,並伴隨著中樞神經系統所產生的併發症,例如: 一陣陣的頭痛或頭暈目眩 雖然很熱但排汗量不多,皮膚乾燥發紅 肌肉無力或痙攣 感覺噁心和想吐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又短淺 癲癇發作 失去意識 導致中暑的原因 若相對濕度高於60%時,會阻礙人體排汗,進而影響調節體溫的功能而導致中暑;因此待在悶熱或不通風的屋子裡,也可能會中暑,尤其上了年紀的族群更須注意;其他年齡族群常見的中暑原因,也包括水喝太少、患有慢性病或飲酒過量等。 預防中暑的方法 天氣熱時,白天盡量待在室內,減少太陽直曬的時間,並保持空間通風。尤其,上午十點至下午兩點,更應避免外出;若需外出,記得做好防曬,並多補充水分。 中暑的急救方式 中暑可能會致命,若發現有人中暑時,請盡快撥打119請求協助,或是將患者緊急送醫,可使用以下方式協助患者降溫: 將患者移到涼爽的環境。 讓患者躺下,並將腳稍微墊高。 移除患者身上多餘的衣物,以濕毛巾擦拭身體,並替他們搧風。 若患者還有意識,可適量補充水份或運動飲料。 在患者的腋窩、鼠蹊部、頸部放冷水袋;因為這些部位的血管較靠近皮膚,由此部位冷卻可加速體溫降低;若患者為老人、幼兒、慢性病人或中風病人,或並非因劇烈運動而中暑的人,則不建議使用太冷的水降溫。


衛生保健

7大上班族職業病:了解腕隧道、下背痛等原因與預防

現代人忙於工作,常常需要在辦公桌前坐一整天,對身體健康造成許多傷害。長時間久坐、工作壓力大,可能造成下背痛、眼睛疲勞、睡眠品質不佳等健康問題。本文將為大家介紹最常見的幾種上班族健康問題,並且告訴大家該如何預防。 1.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造成原因:長時間維持相同的動作(例如用滑鼠),容易造成手腕、手指等部位受傷或疼痛。腕隧道症候群可能導致疼痛、刺痛、麻木,甚至是整隻前手臂劇烈疼痛。 預防措施:您可以在症狀嚴重到需要針灸治療、服藥,或者甚至動手術之前,先嘗試做一些簡單的伸展與運動,或許可以幫助您舒緩緊繃的手腕。 如果工作時鍵盤放在電腦桌的鍵盤架上,而滑鼠放在桌上,可能讓脖子和肩膀更傾向放滑鼠的一邊。雖然許多人會在鍵盤架或滑鼠墊上放護腕墊,但其實手腕並不應該靠在護腕墊上,因為這樣反而可能讓您的手更加不適喔! 2. 下背痛(腰痛) 造成原因:連續坐在椅子上好幾個小時,未活動筋骨,長期下來非常傷害身體,尤其如果您的姿勢不良,傷害可能更大,而下背痛是各年齡層的成人常見的「職業傷害」。 有些人上班時坐姿懶洋洋,坐著的時候背部過度彎曲,也可能造成下背痛。專家建議,使用可配合人體高度調整的鍵盤架或電腦桌,可避免下背痛的問題。腳踏墊則是次佳的選擇,不過因為腳踏墊的表面積小,可能反而阻礙了身體的活動。 預防措施:除了工作時多留意自己的坐姿以外,您也可以藉由固定運動,來舒緩下背部累積之壓力,例如加強腹部肌肉力量,就是很好的選擇。 另外提醒一點,褲子後面的口袋,如果放太厚的皮夾,其實也有害您的健康。坐在過厚的皮夾上,可能會壓迫到坐骨神經,造成劇烈的下背痛。 3. 關節問題 造成原因:人體本就需要多多活動,如果長期維持固定姿勢,很容易就會覺得關節「卡卡」、緊繃不已。久坐可能會使髖屈肌(Hip Flexor)縮短、緊繃,而髖屈肌是負責抬腿、抬高膝蓋等動作的主要肌群,如果髖屈肌過度緊繃,可能使骨盆前傾、壓迫到背部,進而引起背痛問題。 預防措施:除了定時起來走動、伸展筋骨之外,您也可以參考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建議的伸展動作,可幫助您鬆開緊繃的髖部。 4. 眼睛疲勞 造成原因:上班族一天要盯著電腦螢幕好幾個小時,上班一段時間後,可能就會開始覺得視力變模糊,而且通常眼睛會變得更敏感、眼睛太濕潤或太乾等等,都可能是眼睛疲勞的症狀。 預防措施:放大字體、讓自己不用瞇著眼睛看螢幕,是預防眼睛疲勞的方法之一。您也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休息一下、看向遠方,讓視線離開電腦螢幕,並且調整螢幕的亮度、避免光源過亮刺激眼睛。(同場加映:電腦族必知!原來這字體顏色對眼睛好) 5. 細菌孳生 造成原因:辦公桌上孳生的細菌,是許多人意想不到的健康隱憂。麵包碎屑、食物殘渣不小心落入鍵盤的縫隙間,就可能引來帶有許多病菌的老鼠。除此之外,許多生鮮食品或烹煮過的料理,需要冷藏,如果在室溫下放置兩小時以上,便可能有食安之虞。 預防措施:如果您經常在辦公桌上吃飯,建議您記得準備手部消毒液或洗手乳,並且另外準備抗菌擦巾,每天擦拭工作桌與座位。鄰近的同事如果咳嗽、打噴嚏,病菌就容易散播到空氣中,保持清潔與消毒的習慣,便能讓您免於傳染病菌。 如果辦公室設有茶水間,水槽、海綿等公共空間或用品,很容易藏污納垢、藏有細菌,建議您可以使用廚房紙巾代替,以避免細菌傳染。專家甚至建議,上班族如果常在辦公室裡吃東西,可以準備冰箱溫度計與肉類溫度計。 6. 過度伸展關節 造成原因:您的辦公桌或許整理得很乾淨,但卻堆滿了鍵盤、滑鼠、電話等等,導致您身體經常過度伸展。如果您長期過度伸展,肩關節就會因為動作需要,而完全伸展開,但其實為了保護關節,您應該在適度範圍內,活動關節即可。 建議您將所有物品,放置在能輕易伸手拿取的地方,坐姿挺直,前手臂平放,手肘剛好落在腰部的高度。 預防措施:建議您使用可配合人體高度調整的鍵盤架或電腦桌,就能避免過度伸展。腳踏墊則是次佳的選擇,不過因為腳踏墊的表面積小,可能反而阻礙了身體的活動。 7. 壓力過大 造成原因:現代人上班壓力大,壓力已經迅速取代了下背痛,成為對健康造成影響的最大問題。研究甚至發現,壓力與背部疼痛、心理健康不佳之間,具有關聯性。 預防措施:如果只是輕微的壓力,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調整呼吸、緩和情緒,或做一些簡單的瑜伽或動作,若有工作空檔,不妨直接離開辦公室,到戶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但如果和同事或客戶之間有嚴重衝突,造成您極大的壓力,可能就需要客觀的第三方幫忙調解。 此外,無論您相不相信,也有研究證實,電玩是紓解工作壓力的方法之一。您也不妨調整心態,正向面對就業市場的競爭與工作挑戰,將其視為打拚的動力。


健康習慣

拒當健忘腦鬆族!戒掉5大不良習慣迎回健腦人生

每天工作忙碌壓力大,經常和別人問起工作求學或家庭的事,卻老是一再忘記?有時路上巧遇朋友,卻無論如何就是想不起對方的名字?小心,您可能已經成為「腦鬆一族」! 記憶力衰退不分齡 5 大惡習快戒救腦力 許多還未邁入中老年的年輕人,感覺自己記憶力似乎有衰退的現象,時常想不起某些事並認為可能是「初老症」纏身,但其實這類健忘可能與自身的生活習慣和壓力息息相關,不妨跟著我們一同來檢視,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會讓記憶力衰退的壞習慣,可進一步做調整。 壓力過大:人在壓力大時,會更集中在某些事情上,而阻礙吸收新知或不容易記得其餘的事。另外,情緒狀態也會影響記憶能力,如持續性的煩惱、壓力與焦慮,可能都會傷害記憶力,因為更難集中精神以及將接收到的新訊息保存在記憶中。 缺乏睡眠:因為工作或家庭需要,而無法有規律睡眠時間或睡眠不足等,都會對體力、注意力、健康狀況及整體生活品質,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在懷孕或哺乳期間的媽媽們,若記憶力較差,可能與睡眠不足,以及分配給嬰兒而流失某些營養素等原因有關,建議可補充一些營養素(如Omega-3脂肪酸)幫助維護大腦功能。 缺乏營養:身體缺乏營養恐怕會讓記憶力減弱,專家建議可多攝取維生素 E,來保護神經元功能正常,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組成神經系統的細胞,功能為傳遞訊息。含有維生素E的食材如橄欖、橄欖油、花生、葵花籽、酪梨、深綠色蔬菜等。 喝酒或吸菸:即使適量喝酒,酒精也會影響記憶力喔!喝酒後即使身體已排出酒精成分,短期記憶仍會變得更差,因為定期飲酒會減少製造新的腦細胞,久而久之會影響學習成效。另外,研究表示,吸菸會造成大腦的攝氧量不足,進而影響記憶力。 憂鬱症與其藥物的副作用:罹患憂鬱症(Depression)會感覺缺乏動力,注意力也會降低而變得健忘,若有服用抗憂鬱藥物或是助眠藥、鎮靜劑等藥物,也會因為副作用而影響記憶能力的表現。 日常輕鬆做 大腦少負擔 若覺得自己腦袋使用過度,很難記住新事情,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善用下列這些簡單的小技巧,來減少大腦的負擔: 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如錢包、鑰匙、手機、眼鏡等,放在同一個地方。 紀錄下來:把事情寫在口袋筆記本上或在手機裡錄音,可減輕大腦記憶細節的負擔,例如名字和日期等瑣碎的細節。 一次只做一件事:大腦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若過度訓練反而會健忘。 找個安靜空間:吵雜或忙亂的環境,會使人更難記憶新事物和回想。 複習兩次:新知在腦中若複習兩次以上的話,通常能記得更常久。 建立專屬小提示:例如早上要吃藥,不妨將藥放在牙刷旁或是餐桌上,來提醒自己。 營養補充品攝取:當正確的生活習慣培養起來後,飲食也要同步加強。針對因工作繁忙而無法攝取完整營養素的現代人,若經常外食也難以彌補的話,不妨透過如維生素E、精萃胜肽 ProBeptigen® 或魚油等幫助思考靈活的營養補充品。 (延伸閱讀:超前部署好「齡」活!精萃胜肽老少通吃清晰思路提升專注力)


健康習慣

4方法減酒戒酒~是對心臟最好的保護

對很多人來說,喝酒是一種全然的快樂,但對某些人,卻是個不幸。喝酒不完全適合每一個人,酒有兩種面向,一個被認為是正常的飲料,另一個則剛好相反。酒精會以各種方式影響心臟健康,所以應避免喝酒,以預防心臟病發作,以下進一步說明原因。 酒會讓人上癮 喝酒完全不是個好主意,剛開始,它非常容易上癮。您拿著杯子,邊聊天就邊喝一杯,然後移動到另一個人身邊,又喝下另一杯。在生物學上,我們是有個別差異的,所以要喝幾杯才會醉,完全因人而異,更不用提有些人對耐酒力的清醒程度,非常有信心,甚至喝得愈多愈清醒,因為身體已經建立了耐酒力。而且,飲酒帶來的愉悅實在很難抵擋,人們喝醉時,可以就看著對方然後大笑,肩並肩唱歌、跳舞,玩得超開心。的確,喝酒會以某種方式創造難忘的回憶。但事實上,日後引發的疾病,也會令人難忘。 酒會引發肝臟與心臟疾病 飲酒會帶來肝臟和心臟的疾病,而且有些人還會發酒瘋造成意外。在這裡,我們會詳細地介紹心臟病。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男人們通常會有啤酒肚,這就是飲酒者第一個明顯的特徵:體重增加。當我們變胖時,意味著體內的脂肪增多,當體內有更多的脂肪時,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更高,這是一種動脈被動脈粥瘤(Atheroma)阻塞的病症,動脈粥瘤是體內脂肪堆積成的混合物,可能會因為過多的動脈粥瘤斑塊所產生的疤痕,而引起動脈損傷和血栓的併發症。 此外,您可能會發現到,最直接的警訊就是,飲酒時您的血管脈動得更強烈、更快速。這是高血壓的徵兆,也是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此外,酗酒者常面臨到心肌症(Cardiomyopathy)的危險:心肌衰弱,也就是當心臟不能再有效率地舒張收縮時,我們就會心臟衰竭。 減少飲酒量有效4方法 對於心臟最棒的保護,就是滴酒不沾。有許多方法可以增強心臟的力量,例如做運動或者健康飲食。然而,假設您是個典型的嗜酒者,請嘗試立即減少飲酒量,當然現在聽起來,可能感覺很艱鉅,不過,這是有步驟的。首先,您需要知道有些方法,可以在不喝酒的情況下,享受到快樂。如果您的飲酒習慣已太久,得去找醫療協助,來幫助您減少飲酒量。以下4種方法,可以幫助您改變飲酒的行為模式: 口渴可能會讓您覺得必須要喝酒,所以請不要點啤酒,而是點一杯水,然後立即飲用。 這會幫助您不需要靠飲酒來解渴。此外,配一些食物吃,可能也有幫助,因為食物會讓您忙著咀嚼它。 改變您在酒吧會做的事。您可以去酒吧喝飲料,也可做其他的事,例如玩飛鏢或撞球。 成功去做某些事情,可以克服飲酒的需求。 找一些非酒精的飲料,代替酒精飲料。或者甚至可嘗試在菜單中,選擇每種非酒精飲料,來看看它們的味道是否類似酒精。 從朋友和另一半那裡找到情感寄託,尋找共同的話題來聊,聊天時,您會覺得時間一下子就過了。 衛福部警語:「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衛生保健

從廚房到浴室~原來居家細菌這裡最多

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每天生活的家裡,您知道哪些地方容易潛藏細菌嗎?即使經常清潔整理居家環境,感覺清爽又舒適,但視覺看似乾淨可不代表是真的乾淨喔!有許多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地方,其實含有許多病菌,如果觸摸後未洗手就去摸眼口鼻、食物或嬰幼兒等,可能會危害身體健康。 有項關於家裡的被污染物研究,竟在30個不同的物體上,發現超過340種不同的細菌。儘管並非所有細菌都會使人生病,但家中能使人生病的細菌卻不少,常見的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酵母菌(Yeast)、黴菌(Mold)、沙門氏菌(Salmonella)及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等。 根據普通微生物學會(Society for General Microbiology)表示,一些細菌在適當的溫度和營養條件下,每20分鐘就分裂一次,這也是為什麼人受感染後,會很快出現症狀的原因。今天就讓Hello醫師告訴您,家中哪些地方其實超級髒,可能會危害健康喔! 浴室:細菌繁殖地 我們每天洗澡造成的濕氣與溫度,都讓浴室成了細菌最愛的繁殖地,而且根據研究,沖馬桶時含有細菌和病毒的水,會噴散到空氣中,而且這些細菌可以漂浮在浴室裡,至少2小時後才會落下,這時可能就落在牙刷、毛巾、水龍頭、洗臉盆上。所以最好在沖馬桶前蓋上馬桶蓋,將牙刷和毛巾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並且勤更換,以及定期清洗浴室欄杆和水槽。 廚房:洗碗海綿抹布細菌多 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NSF)發現,放食物的區域比起家中其他地方,更易有細菌和糞便污染,竟有超過75%的洗碗海綿和抹布,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和糞便,比例遠超過僅有9%的浴室水龍頭把手。另外如流理台、冰箱、砧板、咖啡機等,其實也都容易藏許多細菌,請記得要定期清潔,尤其是流理台,許多人會習慣在用餐後把鍋具和碗盤放在水槽中,浸泡一段時間再洗,其實這種行為反而會助長細菌孳生,包括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等,通常會經由觸摸汙染到食物,因此建議每天清潔水槽和排水孔塞。 調味料罐:表面細菌比例高 餐桌上常傳來傳去的調味料罐,上面也含有大量細菌,根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詢問30名初期感冒的成年人,在過去18小時內於家中接觸過的10個地方,接著研究人員針對這些地方進行採樣檢測,結果有41%的表面發現了感冒病毒,並且每瓶受採樣的調味料罐,其檢測結果都呈現陽性反應。所以最好在每次用餐完畢,把調味料罐擦乾淨。 遙控器和電話:勤消毒殺病菌 各種遙控器和電話,通常都是由多名家庭成員共享,甚至也會給客人使用,但其實人們觸摸的任何東西都有細菌,無論是遙控器、電話,甚至是平板電腦等,都可能會在上面沾染許多病菌。維吉尼亞大學曾有一項對居家感冒的病毒研究,發現遙控器的表面是最集中的散播來源,有一半樣本的病毒檢測都呈現陽性反應,所以建議定期用酒精擦拭遙控器或是勤洗手,來避免受病菌侵襲。 電腦鍵盤:病菌量比馬桶高5倍 無論學生或上班族,我們的生活愈來愈離不開電腦,尤其是長時間接觸的鍵盤,可能表面的病毒和細菌量已多到對健康造成威脅了!一項英國消費者團體的研究,發現電腦鍵盤上竟然驗出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33個樣本中,有4個被認為足以危害健康,平均病菌量比馬桶蓋高出5倍!所以最好在使用電腦前、後都洗手,若邊吃飯邊用電腦,也注意別讓食物掉到鍵盤上或縫隙中,並且要定期拿酒精擦拭鍵盤和滑鼠。 化妝包:用具藏菌影響皮膚 近幾年許多男性也開始重視妝容,許多男女都有化妝包來儲放化妝品,但您可能不知道,那些天天使用在臉部的化妝用具上,其實暗藏許多細菌!例如化妝品的尖角、縫隙和刷毛等,若您習慣帶出門使用,則更容易讓用具沾染更多細菌,這些細菌可能會導致皮膚和眼睛受感染。最好的方式是,盡可能把化妝用具保存在乾燥蔭涼的地方,別讓用具一直悶在包包中,且每週要用洗劑或肥皂清洗用具。醫師也建議最好每6個月更換化妝用具,若眼睛曾受感染,則必須丟棄眼部化妝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衛生保健

日夜輪班好辛苦!6招守住健康

輪班族們當心囉!長期日夜輪班可能會影響到血壓和血脂的水平,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美國預防醫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曾發表研究指出,從事夜晚輪班工作5年或以上的護士,可能會增加因為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機率,輪班長達15年或更久,則甚至會提高罹患肺癌(Lung cancer)的機率。 長期日夜輪班容易睡眠不足,長期下來會影響新陳代謝和食慾。研究顯示,日夜輪班的勞工體內的三酸甘油脂數值,普遍高於日班的勞工。此外,日夜輪班還會影響生理時鐘,它主要由腦的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i,簡稱SCN)進行控制,會自動調節人的體溫(例如起床後體溫升高,將近睡眠時間則下降)、失眠與否,及體內某些激素的水平等等。生理時鐘混亂的話,除了影響情緒與精神,還可能導致心臟病(Heart disease)等慢性病產生。其實早在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交替輪值夜班列為致癌的潛在因素。 話雖如此,還是有許多工作者必須辛苦地日夜不停輪班。不過堅守崗位也別忘了顧健康,今天就讓Hello醫師來分享以下6點訣竅,幫助您hold住體力和健康! 1. 多喝水 記得準備一個水壺放在座位上,隨時喝水和裝水。若不喜歡沒味道的白開水,也可以在裡面放入新鮮的檸檬片或柳丁片,以增添風味。 2. 適量補充咖啡因 如果精神不濟,可以在下班前的4~5小時,補充點咖啡因,除了幫助提神之外,下班後身體也會更容易放鬆。 3. 自備飯菜與零食 若作息不正常、飲食營養也不重視的話,對健康的影響恐怕是雪上加霜。試著在家裡和工作場所備一些健康的食物,肚子餓時可以充飢和補充能量,例如生菜(如胡蘿蔔、小黃瓜)、水果或果乾、堅果,或是即食燕麥片等等可以馬上吃的天然食材。 出門上班前,也先準備好飯菜,例如預先把洗好的米或地瓜等放進電鍋蒸,或是把準備好的便當先放冰箱,這樣一回家就可以熱來吃了。 4. 少量多餐、用餐定時定量 雖然日夜交替值班,很難有固定的用餐時間,但仍建議盡可能地維持定時定量的用餐習慣,寧可少量多餐,也不要忽然暴飲暴食。有些人因為不方便吃飯就忍著不吃,一旦用餐時間到,就一次吃很多,這樣除了造成腸胃的負擔外,也容易在飯後感覺疲倦沒精神。 5. 盡量睡夠7~9小時 研究顯示,睡眠達7~9小時的人較不易肥胖,也較不會有其他健康問題。但若您的上班時間很難讓您睡滿7小時,那麼如果累的話,就請找機會盡可能地小睡一下,總比都沒有睡來得好。 6. 多活動身體與適度運動 例如散步、爬樓梯,或在休息期間做些伸展操等,利用時間多做運動,不僅有助於在白天燃燒更多的卡路里,也會讓睡眠品質更好。


衛生保健

老是肚子餓!小心隱藏在生活中的警訊

忙碌生活中,偶爾用美食好好犒賞一下自己是無妨,但若總是對食物有滿滿的渴望,想一直吃下去,那可就要當心囉!無法停止想吃的慾望,可能是受到生活型態影響,也可能是健康出了問題。若是身體生病了才導致狂吃現象,Hello醫師有專文「老是肚子餓!小心背後隱藏的健康問題」供您參考。本文只針對生活狀態來分析,快來看看自己是否有下列的狀況吧! 1. 壓力 當我們感覺到壓力時,身體會釋放大量的皮質醇(Cortisol),使我們更飢餓,並且想吃高糖高油脂的食物。壓力還可能導致其他的身體症狀,如疲勞、沒來由地感覺身體疼痛、失眠、經常感冒或腸胃不適等。 2. 睡眠不足 缺乏睡眠會讓身體的飢餓素(Ghrelin)因大腦過度分泌而增加濃度,使人更想吃高脂防、高熱量的食物。另外睡眠品質的好壞,也是影響的要素,假如有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或其他的睡眠障礙,也都會使食慾更旺盛。睡眠不足除了導致更想吃東西之外,還會出現白天嗜睡、情緒起伏大、記憶力差、難以專注等情形。 3. 飲食不均衡 如果餓了,也不妨回想一下上一餐吃了什麼吧!如果您總是以精緻澱粉(加工過,如去除麩皮或殼的食材)的食物為主食,例如白米飯、白麵包、白麵條或白饅頭等,較少吃配菜或蛋白質的話,吃完後很快就會覺得餓了。這類精緻澱粉的食物下肚後,會使血糖上升得快卻也下降得快。建議大家吃富含纖維和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蛋、魚和瘦肉等,它們可使血糖較穩定並能維持較長的飽足感。如果長期缺乏營養均衡的話,可能伴隨著體重增加或減少、疲勞、髮量變稀疏、牙齦發炎或出血,以及專注力和記憶力都變差的情況發生。 4. 懷孕 許多新手孕婦都會注意到自己的食慾忽然變旺盛,這是很自然的,因為身體會自動改變機制,讓您想多吃點,給寶寶足夠的營養來發育。一般而言,多數孕婦在第1孕期(0~3個月)體重會增加1.8~2.7公斤;在第2孕期(4~6個月)和第3孕期(7~9個月)則每週增加0.5公斤。如果您前陣子和男伴有性行為,感覺食慾增加,月經也遲遲沒有來,並且還有頻尿、噁心、乳房脹大等症狀出現,可能要檢查確認是否有喜囉!


衛生保健

哇!原來打電動有9大好處能延緩老化

處在現今進步的社會,人們或多或少都會遭受到生活環境中的壓力,來自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等。這時人們就需要抒發的管道,除了一般的休閒或戶外活動外,不少人會選擇電玩來紓壓或是純粹當作娛樂。但是在社會觀感下,打電動好像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或是沒有意義又傷身的活動,但其實不然。有些研究發現,打電動對身心是有些幫助的,不完全是負面的影響。咱們先別誤解電玩,來瞧瞧打電動可能的一些小益處吧! 打電動的益處 1. 面對問題能做更快的判斷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做了一項研究,一組人玩動作類遊戲,一組人玩慢步調的策略遊戲。結果顯示,玩動作類遊戲的人因為遊戲中的影像、物體會快速移動或出現,所以需要快速地接收、適應感官訊息,這訓練了玩家對遊戲內容的反應能力,使他們能更快地判斷下一步該怎麼做,而這能讓人在真實生活中,對於決策的決定及判斷更加迅速。 2. 幫助加強學習能力 有項在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及倫敦瑪麗皇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做的研究,兩組人馬,一組玩快速、即時的策略遊戲,另一組玩比較耗時的人生模擬遊戲。結果發現,玩策略遊戲的人需要處理更多遊戲資訊、更多地思考,這能強化他們的認知適應性,並能讓人更有效率地學習。 3. 可能有助延緩老化 有個研究讓 681 位 50 歲及以上的人,打電玩 5~8 個星期。結果發現,只要打 10~14 個小時的電玩,就有助於延緩 1.5~6.5 年的老化現象,這可能是因為打電玩能強化認知功能及心智的關係。 4. 強化手眼協調 美國德州大學醫學分部(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做了一項實驗,找來了一群高中生、大學生及住院醫師,來做虛擬手術測驗,做這項測驗是因為動手術是講求手眼協調的專業。測驗結果是高中生表現最棒,而高中生每天花約至少二小時打電動。雖然可能無法藉此就斷定打電動和手眼協調之間的關係,但打電動確實因為不同的感官刺激而早一步訓練腦部基底核(Basal ganglia),整合需要能協調視覺、聽覺和肢體動作,所以或許真的能幫助強化手眼協調。 5. 增進社交圈 其實打電動的人並不孤獨。有研究指出,打電動的玩家們在現實的社交場合中,其實是很健談、很友善的。有研究學者參與了超過 20 場玩家們的聚會,發覺他們很有社交手腕,並不是孤僻的。玩家們可能因為都喜歡遊戲,而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加上現在線上遊戲多,玩家們可以在網路上一起遊戲、解決問題,還可以藉此認識新朋友、和老戰友聯繫感情。這樣子社交圈豈能不大? 6. 加強專注力 有個實驗找來兩組人,一組是經驗老道的玩家,另一組則是沒怎麼在玩遊戲的人,做一些有關感知力的測驗如圖像樣式分辨,結果當然也是老經驗的玩家,表現較佳。研究人員認為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有在玩遊戲的人,對於周遭事物的規律性和結構性較敏感,學習能力會提升,所以能更快分辨圖像差異。電玩與現實不同的就在於,電玩通常有適當或甚至更多些的合理獎勵、回饋機制,因此電玩能影響一個人的感知、注意力和認知能力,當玩家集中精神完成遊戲任務的時候,他們的專注力是很強的。 7. 加強記憶力 打電動的時候其實需要記很多事,如遊戲中的指示、按鍵的設定、故事情節等。因為需要記牢這些事,無形中也訓練了大腦的記憶力。 8. 強化大腦運作速度 打電動時因為會接收到許多視覺和聽覺的刺激,因此常打電動的人,大腦需要過濾、解讀大量訊息,因此也能訓練大腦的運作能力。 9. 更適應真正的運動 雖然大多數打電動基本上就是手指運動,但如果小孩子多玩運動遊戲如籃球、網球、滑滑板等等的話,他們或許會對於真正的運動有更好的掌握力和學習力。 打電動紓壓但請勿過度 雖然有部分研究指出,打電動對於身心有一些益處,但若是花太多時間在電玩上的話,事實上是弊大於利的。所以,打電動並沒有不好,這是紓壓的好管道,只要玩的時間控制得宜的話,就是相當理想的休閒活動了。


衛生保健

加不完的班~8方法救上班族不過勞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 2019 年,正式將「過勞」納入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了,而在台灣,仍有不少上班族為了工作,不得已熬夜加班。研究顯示,每週工作 61~70 小時,罹患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風險增加 42%,若工作 71~80 小時甚至高達 63%,而且工時愈長,工作效率可能愈低。重點在於提升效率,而不是延長工時。建議晚上要有充足睡眠,如此可提高白天的工作效率。此外,每天列出代辦事項,逐一確認完成可更有效地運用時間。若真的無法避免加班,在此提供8個方法,幫助你兼顧事業與健康。 1. 吃得巧 選擇天然食物,盡量避免含加工食品和高油高鹽高糖的午餐。此外,控制份量也很重要,很多食物並非不能吃,而是因為我們常過量攝取而影響身體。如果你今天想吃披薩,沒問題!與同事一起分享一大片披薩,但要配上蔬菜沙拉唷! 2. 多喝水 身體缺水會感覺昏沉沉的,愈忙愈需要多喝水。然而因為每個人體型不同,所需的水量也不同,計算每日建議飲水量的簡單公式為:每日喝水量 = 體重公斤數(kg) x 30毫升 (ml.= c.c.)。例如 60 公斤的人,1 天建議喝 60 x 30 = 1,800,也就是 1,800 c.c.。 許多人容易在下午三點時,感覺較沒精神,可能是因為脫水。建議你準備一個 450 毫升以上的水壺,設定上午喝完一瓶水,然後午餐之後再裝滿,並在下午三點前喝完,最後在下午五點前,喝完第3瓶水。 3. 姿勢正確 當頸部和上肩部長時間處於固定姿勢,像是一直低著頭或脖子前傾等,會使肌肉僵硬,而演變成肩頸的頸部緊張症候群(Tension Neck Syndrome,簡稱 TNS)。會引起頸部和肩膀疼痛,肌肉緊繃並且壓下去會痛。因此當上班時需要長時間講電話,請用附麥克風功能的耳機,減少用手或肩頸長期維持某種姿勢的機會。平時也可起身伸展,動動肩頸,軟化肌肉並促進血液循環。 4. 眼睛保健 長期守在電腦螢幕前,可能導致頭痛、眼睛聚焦困難以及對光更敏感等症狀,所以請注意眼睛到螢幕的距離,大約是一整隻手臂的長度。但若因此看不清螢幕上的文字,不要瞇眼,請調整螢幕顯示的文字大小。 5. 找機會多運動 不妨在午餐後,或是利用午餐時間多走動,除了消耗卡路里,還可以減輕壓力。若不能在午餐時出去,那在公司內上下樓請走樓梯取代電梯。早上停車請停到離公司較遠處,或搭公車回家提早幾站下車,讓自己多走幾步路。 6. 把零食收起來 許多上班族所說的小確幸就是下午來份點心,但如果把零食擺在桌上,很容易讓你受到誘惑,每天不自覺地多吃下幾百卡熱量,體重爆增。建議準備些健康零食,像是小份水果或堅果,並放在視線以外的地方,避免受到誘惑。如果只是覺得累,不妨休息一下,去陽台或室外呼吸新鮮空氣來取代吃東西,真的餓了才吃。 7. 避免長期長時間工作 長期地長時間工作會不自覺地累積壓力,導致職業倦怠,還會損害免疫系統、干擾睡眠和注意力。如果可以,疲勞時小睡 15~20 分鐘,可以幫助恢復體力。不建議一週連續七天都上班,若有放假機會請好好放鬆,臨床心理學家表示,長假可以讓身心充電,有助於減輕壓力,特別是來自職場中的人際關係或公事問題。 8. 定期消毒辦公桌用品 尤其是鍵盤、滑鼠和電話,這些設備很容易累積成千上萬的細菌,請記得定期消毒。辦公室是公共空間,很容易傳染細菌或病毒,而有些病毒可以在堅硬的表面上存活數小時甚至好幾天,所以務必注意衛生。 其實除了受到公司或環境的影響,在忙碌的工作中要保持身心健康之道,有一部分是靠自我設定,對於何時完成工作項目、何時休息、何時休假與何時運動等,都要自我衡量與認知,如此才能在個人、工作與家庭中取得最好的平衡。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