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生育期女性要維持身體健康,應該要知道的正確健康資訊,以保護身體免於受到如感染、荷爾蒙失調、組織異常生長等疾病。

基礎知識

女性健康

婦女節「加速行動」守護健康!女性疾病篩檢、補助關鍵一文全掌握

2025年國際婦女節主題為「加速行動(Accelerate Action)」,呼籲各界重視女性健康議題,不只需要提升女性健康,更需要實質行動,讓女性健康成為社會優先關注的議題。 在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女性吸菸率有上升趨勢,可能造成身體的危害包括肺癌、中風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影響甚鉅。另外,近10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8%,長期關注女性議題的「台灣女人連線」發起「為女著紅日」,呼籲女性重視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Hello醫師》也為您整理女性最需重視的健康議題,針對各年齡層女性的健康需求,提供重點建議,以及國民健康署補助篩檢之相關健康項目,讓您快速掌握女性健康的自主權。 女性面臨的健康挑戰 每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不僅是關注女性權益進展的重要時刻,也是提升女性健康議題關注度的契機。全球仍有數百萬名女性難以獲得基本的醫療保健,其中在亞洲,產婦死亡率仍偏高、健康篩檢意識不足,更年期與心理健康議題也常遭忽視。 從經期教育到產後照護,再到預防性篩檢,各國政府需要投入更多資源與支持,確保女性在不同生命階段的健康需求,都能得到完善的照顧。不過,除了完善政策與醫療資源外,女性本身也需主動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定期檢查、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為自己打造更長遠的健康未來。 以下是亞洲地區主要面臨的女性健康挑戰: 缺乏經期心理支持:許多年輕女性在初經來潮時,無法獲得正確的教育與心理支持,導致部分開發中國家仍有「月經污名化」現象。 衛生用品取得不便:部分女性因為經濟或社會因素,無法獲得基本的衛生用品,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導致健康問題。 預防性篩檢普及率低:如子宮頸抹片、HPV疫苗、乳房X光攝影(乳癌篩檢)、骨質密度檢查等,許多女性因經濟因素或衛教不夠充分,而忽視這些必要篩檢。 亞洲地區孕產婦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儘管全球產婦死亡率有所改善,亞洲部分地區仍面臨嚴峻挑戰。世界衛生組織訂下目標,希望在2030年前,亞洲地區產婦死亡率能降至每十萬名活產少於70例。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9年數據,台灣每10萬名活產孕婦,有高達16人死亡,相比日本、南韓高出許多,生育高齡化、三高、肥胖、憂鬱,及各種生活環境壓力都可能是主因。 產後心理健康支持不足:許多女性面臨產後憂鬱與焦慮,但社會對產後心理健康的關注仍不足。 更年期與荷爾蒙問題:許多女性進入更年期時,因資訊不足而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與心理支持。 國際婦女節是提升女性健康意識的重要時機,各國政府應強化政策,確保每位女性都能獲得適當的醫療照護。 關注台灣女性健康 女性吸菸危害多 婦女節向菸說不 根據國健署調查,近年來台灣女性吸菸率有上升趨勢,其中40至49歲族群吸菸率達4.7%。吸菸對女性健康危害甚鉅,不僅增加罹患肺癌、中風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風險,也會影響生育能力,加速皮膚老化。 菸害不只害己,也會害人,二手菸同樣會影響孕婦與嬰兒健康,導致早產與出生體重過輕等問題。 美國肺臟協會指出,吸菸與每年 80% 的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死亡個案有直接關聯性,中風風險也會增加。女性暴露在菸霧中的有害物質後,罹患肺癌的機率比男性高出2倍,其他健康風險包括:罹患子宮頸癌、骨質疏鬆症、生育能力受損和更年期提前等。此外,吸菸會加速女性老化過程,導致更多臉部皺紋,並造成牙齦疾病。 乳癌篩檢補助年齡擴大至40-74歲 乳癌長期為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雖然定期乳房攝影可降低乳癌死亡率41%,但過去許多女性因擔心疼痛或怕麻煩而時常忽視;因此,為提升篩檢率,自2025年起,政府已將乳房X光攝影補助範圍擴大至40至74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篩檢,提醒民眾善加利用。 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從「心」開始 過去社會常認為心血管疾病是男性專屬的健康風險,不過,心血管疾病其實也是全球女性的主要死因之一。在台灣,近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了18%,2023年每天更有超過40位女性因此離世,致死率是乳癌的五倍。 由於女性的心血管症狀常較為「非典型」,例如疲勞、噁心、呼吸急促等,容易被忽略或誤診,加上生理週期、避孕、懷孕與更年期等因素影響,女性的心血管健康需要更精準的關注與照護。 為提升社會對此議題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也自2016年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活動,發起「為女著紅」行動,並將每年3月第二個星期五訂為「台灣為女著紅日」,鼓勵社會各界穿上紅色服飾或參與網路著紅行動,提醒女性照顧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各階段女性健康關注重點 各年齡階段的女性需要關注的重點不盡相同。以下針對台灣各年齡層女性的健康需求,提供重點建議及國民健康署相關補助項目:​ 青春期與年輕女性(10-30歲):預防為主 HPV疫苗接種:國中女生可免費接種兩劑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自2025年起,擴大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補助,於35歲、45歲及65歲女性提供當年度1次的HPV檢測,每案補助1,400元。 ​ 子宮頸抹片檢查:25歲以上女性每3年可免費篩檢1次。 心理健康:及早關注心理健康,學習壓力管理與情緒調適;如有需求可撥打1925安心專線,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 注重營養攝取:確保骨骼健康與荷爾蒙平衡 育齡與母親階段(30-40歲):確保母嬰健康 乳癌篩檢:40至74歲女性,每2年可接受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 產前檢查:政府補助14次產檢,涵蓋妊娠糖尿病篩檢與超音波檢查,降低妊娠併發症風險。 產後心理健康照護:​政府提供心理健康資源,如安心專線1925,協助產後婦女降低憂鬱風險。 更年期與中年女性(40-50歲以上):應對身體變化 五癌篩檢:除了實施已久的四癌篩檢(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2025年政府更下修了肺癌篩檢的門檻,女性滿40歲、有家族史或20(包-年)抽菸史,即符合肺癌篩檢補助資格,可享1次免費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檢查。 骨密度與心血管檢查:政府提供成人預防保健補助,包含血壓、血脂、血糖等檢查,30歲以上未滿40歲民眾每5年1次,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 ​- 目前政府的成人預防保健補助尚未包含骨密度檢測項目,建議民眾可自行安排檢查。 荷爾蒙健康評估:建議女性定期諮詢醫師,了解自身荷爾蒙狀態。 定期心理健康評估:除了1925安心專線,各地衛生所與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亦有心理健康講座與諮詢服務,幫助女性掌握壓力管理技巧,必要時可尋求專業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進一步評估與治療,確保身心健康。 3大面向掌握健康自主權 勇於為自己發聲 提升自主健康意識,主動詢問自身健康症狀與風險。 必要時,尋求不同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獲得最佳治療方案。 充分了解並安排各項健康檢查,積極預防潛在疾病。 熟悉醫療保險與健康福利,確保自己獲得最佳醫療資源。 建立健康互助網絡 鼓勵親友進行健康檢查。 在職場推動健康福利措施。 公開討論更年期、產後健康與心理健康問題。 創造健康複利效應 規律運動(瑜珈、健走、肌力訓練...) 均衡飲食(攝取原型食物為主、注重營養均衡) 關注心理健康(冥想、書寫日記、心理諮商...) 從今天開始「加速行動」! 讓我們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並共同推動女性健康權益,打造更健康的未來。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女性健康類別

看更多 女性健康 相關文章

月經

月經不正常必看!何時需要就醫?5大「自我檢測」問題一次看

作者:大象醫師 大家好,熱愛婦產科的大象醫師又來了!月經、月經,是世界上將近一半的人都會遇到的月事,英文叫做Menstruation或Menstrual Period,口語一點說叫Period,月經來口語說就是On my period或是Have my period(大象醫師的「英語小教室」先告一段落!) 看似稀鬆平常的月經,但裡面的學問包羅萬象,大家總喜歡討論什麼叫做「不正常的月經」,但在討論不正常之前,我們應該先知道 : 什麼是「正常的月經」!今天介紹的是超詳細版本的月經週期(難度五顆星!) 若你是好奇心爆表的孩子,可以追蹤我大象醫師的IG,或是報名我的性教育相關課程,給你最詳細的講解喔! 排卵期問答 月經講解開始之前,大家先猜猜看這張腹腔鏡下的圖,分別代表什麼吧? 答案在最後面喔! 我們的月經課程正式開始! 月經週期怎麼算? 卵巢週期:濾泡期(10到14天) + 黃體期(14天) 內膜週期:增生期(10到14天) + 分泌期(14天) 正常約21 - 35天(60%的人), 持續天數約 2 - 6天 平均月經出血約 20 - 60c.c 我們這裡都是假設月經是一般平均28天,我們用卵巢內發生的情形稱為卵巢週期;而同時對子宮內膜引發的影響稱為內膜週期,所以其實這兩者是「同時並進」,不要誤會了喔! 但在進入細講月經週期之前,我們務必要知道,掌管這一切的最高司令官,是我們腦袋中的下視丘(Hypothalamus),他會以不同的形式對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發布命令。 下視丘的命令是經由血流(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傳給腦垂體前葉,主要內容包含 : FSH(濾泡刺激素):目的是讓濾泡成長為可以排卵的狀態,並在特殊的細胞中(顆粒層細胞)讓雄性素轉換成雌激素。 LH(黃體化激素):可促進排卵,並讓黃體可以持續生成黃體素來維持子宮內膜,額外的重要功能包含:製造雄性素提供身體所需。 月經週期:4大階段一次看 月經週期1:濾泡期早期(Early follicular phase)  下視丘的GnRH以脈動型式分泌, 讓腦下垂體經由血管釋放FSH到卵巢中, 同時有一群被卵巢徵召(Recruitment)的濾泡開始長大。 其實女性身體中每次月經徵召的數量都不同,民眾常有很大的迷思,就是一個月只會徵召一次濾泡,其實不然,每次個月經週期其實會徵召2-3次的濾泡, 依每人不等量,每一次可能20~30顆, 所以女性的濾泡量才會隨著年紀下降得這麼快啊!(延伸閱讀:輸卵管阻塞還能懷孕?輸卵管阻塞3大原因、症狀、檢查及治療方法) 月經週期2:濾泡期中期(Mid-follicular phase)  每顆濾泡外面都有顆粒層細胞(Granulosa cell),最外層被濾泡膜(Theca cell)包圍,少量的LH會刺激Theca cell製造雄性素,在顆粒層細胞中FSH會讓這些雄性素轉換成雌激素;同時FSH也會隨著濾泡的長大,伴隨顆粒層細胞的長大及分化, 造成更多雌激素被分泌出來。 但為了一次只排出一顆卵子,我們必須只讓「一顆濾泡」長大,這時候FSH就會刺激顆粒層細胞製造一種激素叫做Inhibin A, 這個Inhibin A會讓FSH濃度被壓抑,同時前面濾泡分泌的雌激素也一起壓制下視丘跟腦下垂體讓FSH、LH都降低。 月經週期3:濾泡期晚期(Late-Follicular Phase) 如前所述, 這時候負責刺激濾泡的FSH維持在低檔, 只有一顆優勢濾泡(Dominant follicle)能夠長大, 其他的濾泡就默默萎縮。 因為每次週期只有一顆優勢濾泡,這也是為何每次排卵都只能排一顆卵,隨著優勢濾泡開始長大,雌激素也繼續上升,內膜上的雌激素受器接受到雌激素的刺激,黏膜開始增長並讓內膜開始增厚。(延伸閱讀:更年期女性喝豆漿致癌?破解雌激素迷思) 這時候上升的雌激素達到一定濃度之後(>200 pg/mL)、並持續48小時以上,會促發所謂的雙相反應(※註解)(biphasic response)讓LH突然上升十倍以上,稱為LH突升(Midcycle LH surge),在LH升高持續36小時候,濾泡噴射出卵子!排卵了! 開頭的答案公佈 :  月經週期4:黃體期(Luteal phase) 排卵後前面包圍濾泡的顆粒層細胞開始黃體化(luteinization),並製造少量黃體激素,隨著排卵後的濾泡已經正式變成黃體,分泌的物質也從雌激素轉換為黃體素。 黃體素很特別,會讓LH的分泌脈動降低,並讓內膜蛻膜化(decidualization), […]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子宮頸糜爛是什麼?和子宮頸癌有關?子宮頸糜爛原因、治療解說

不少女性患者在婦科檢查時,知道自己有「子宮頸糜爛」都非常緊張,害怕和子宮頸癌有關;到底子宮頸糜爛是什麼?原因為何?和子宮頸癌有關係嗎?《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說! 子宮頸糜爛是什麼? 子宮頸糜爛透過字面解讀看似很嚴重,其實只是指子宮頸的外觀紅腫發炎或有外翻現象,其名稱從英文Cervical Erosion翻譯而來,現今國外醫學界多改用「Cervical Ectropion(子宮頸外翻)」來稱呼。 子宮頸為橢圓形的柱狀結構,中間有一個開口(子宮頸口)。許多因素都會使子宮頸口外翻、引起發炎現象;若發炎嚴重,外翻的子宮頸口會看起來像破皮,顏色鮮紅、質地粗糙,如同糜爛。 子宮頸糜爛分兩種!子宮頸發炎、糜爛的原因 子宮頸糜爛可分為生理性、病理性,多數患者都是生理性子宮頸糜爛(外翻),通常過一段時間後,子宮頸口就會恢復正常,無需治療;病理性子宮頸糜爛主要為感染所致,需找出病因、對症下藥,避免惡化。 生理性子宮頸糜爛:屬於正常生理現象,病患以產後婦女最常見。 病理性子宮頸糜爛:感染滴蟲、鏈球菌、葡萄球菌、披衣菌或淋病所造成。 避孕藥因為會影響荷爾蒙變化,有時也會導致子宮頸外翻。 子宮頸糜爛的症狀 生理性子宮頸糜爛一般沒有症狀,所以患者經常在婦科檢查時,才知道自己的子宮頸外翻;若出現症狀,代表有一定程度的發炎,需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排除惡性病變的可能。 子宮頸糜爛的常見症狀 分泌物變多、質地黏稠或有異味(延伸閱讀:白帶顏色這樣分!教你從顏色分辨身體有沒有健康) 陰道不正常出血,例如在非經期時出血或性交後出血(延伸閱讀:月經量多、有血塊怎麼辦?月經血塊原因、顏色解說,5狀況快檢查) 陰道搔癢、疼痛 若發炎、感染情況較為嚴重,患者可能會有腰酸背痛、下腹墜脹、頻尿、尿急、性交疼痛等症狀。 子宮頸糜爛 ≠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可能導致子宮頸炎、子宮頸糜爛,但不代表子宮頸糜爛就是癌症前兆,仍需視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結果為主。 如何治療子宮頸糜爛? 不同病因,子宮頸發炎、糜爛的治療方式也不同,若為滴蟲感染,需使用抗滴蟲藥物;若為淋病、披衣菌或生殖器皰疹,則可能會給予陰道塞劑、注射或口服抗生素,或其它抗病毒藥物。 其他治療方法包括電燒、冷凍或雷射治療,這些療法是藉由破壞發炎病灶,讓組織重新生成,但因為復發性高、可能會影響子宮頸結構,甚至導致不孕,醫師一般會先以藥物治療為主;通常經過1~2週的藥物治療,子宮頸發炎、糜爛的狀況就會改善。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陰道炎

陰道發炎感染、有分泌物?詳解5大陰道炎原因、症狀及治療

陰道炎是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但多數人對它的認識卻很有限,陰道炎除了可能會引起刺痛、灼熱及分泌物異常外,也可能影響腹中胎兒或另一半的健康。 本文《Hello醫師》為您解說陰道炎的症狀、原因和治療方法,並提供5個改善及預防的實用措施。 陰道炎是什麼? 陰道炎為陰道感染疾病的通稱,一般停經前女性的陰道平均有6種不同的細菌,這些細菌會讓陰道的pH值維持在4~4.5酸性環境,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 影響陰道酸鹼值的原因很多,包括性行為、懷孕、避孕藥、雌激素、性病、清潔不當或過度清潔等;若陰道酸鹼值被破壞,又遭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入侵,就會導致陰道炎。 陰道炎原因有哪些?陰道炎可分兩類 3大感染型陰道炎:細菌性、念珠菌、滴蟲 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的資料,陰道炎的致病原因有九成為感染性陰道炎,包括細菌性陰道炎、念珠菌陰道炎及滴蟲陰道炎。 細菌性陰道炎:屬於最常見的陰道炎,好發於性生活頻繁的女性;致病原因為厭氧菌的數目增加,代替正常陰道中負責維持酸鹼平衡的乳酸菌。 念珠菌感染陰道炎:屬於第二常見的陰道炎,由名為念珠菌的黴菌所引起,舉凡免疫力低下、懷孕、服用藥物、糖尿病或衛生習慣不佳等,都可能令真菌過度增長,引起陰道炎。(延伸閱讀:內褲穿太緊!小心發生陰道念珠菌感染) 滴蟲感染陰道炎:由名為滴蟲的寄生蟲所引起,可能透過性行為直接傳染,或在浴池或泳池間接傳染。(延伸閱讀:殺精蟲的蟲?滴蟲感染難自癒,女性陰道感染恐不孕,男性多無症狀帶蟲者) 非感染型陰道炎 常見的非感染型陰道炎包括: 過敏性陰道炎:潤滑液、乳液、私密處清潔液、情趣用品、異物或刺激性強的沐浴用品等,都可能刺激陰道,造成過敏反應。(延伸閱讀:女生私密處構造、清潔重點公開!私密處保養5原則一次看) 萎縮性陰道炎:常見於停經後的婦女,因為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不足,導致陰道乾燥、萎縮,抵抗力下降,同時又受病菌侵入而發炎。 陰部搔癢、分泌物味道難聞?認識陰道炎症狀 多數陰道炎都會引起紅腫、刺痛、灼熱、搔癢、有異味及分泌物異常等症狀,以下針對各種陰道炎的症狀特色進行說明: 細菌性陰道炎:外陰較少有紅、腫、痛等症狀,但會有灰白色、質地稀薄的分泌物,同時伴隨魚腥似的臭味。 念珠菌感染陰道炎:有濃稠或塊狀的白色分泌物,而且通常會很癢,嚴重時外陰會呈現紅色或暗紅色。 滴蟲感染陰道炎:有黃綠色、泡沫狀的分泌物,而且伴隨著惡臭及搔癢。 過敏性陰道炎:紅、腫、痛及癢等症狀都有,通常只要停止接觸過敏原、避免繼續刺激,症狀就能好轉。 萎縮性陰道炎:特色為外陰及陰道表皮萎縮、變薄,顏色從粉轉為灰,且分泌物變少,陰道變得較為乾燥,因此常合併性交疼痛。(延伸閱讀:陰道萎縮怎麼辦?了解萎縮性陰道炎症狀、原因、檢查及治療) 陰道感染怎麼辦?多久會好?陰道炎的治療方法 陰道感染的原因不同,治療方式也不一樣,以下說明: 細菌性陰道炎:透過口服抗生素、抗厭氧藥物及陰道塞劑治療。 念珠菌感染:使用口服或外用的抗黴菌藥物及止癢藥膏治療。 滴蟲感染:合併使用口服及外用抗滴蟲藥物;治療時,伴侶建議同時接受治療,以免痊癒後又交互感染。 過敏性陰道炎:需立即停止使用新的沐浴或清潔用品、私密處清潔液,並提高衛生棉、棉條的更換頻率,醫師可能會開立抗組織胺或止癢藥物來緩解症狀。 萎縮性陰道炎:使用外陰部潤滑劑或雌激素藥膏緩解乾癢的症狀,需長期擦藥治療,若擅自停藥,症狀容易再次復發。 陰道炎如何改善及預防? 使用清水或選用標有「弱酸性」之局部專用清潔用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潔與衛生用品 盡量穿著透氣、不過緊的內褲及外褲。 保持外陰部乾燥清潔,洗澡時水溫建議維持41-43℃,避免過燙。 暫時停止性行為及使用避孕套,直到症狀緩解或痊癒為止。 減少接觸辛辣、油炸或海鮮等刺激性食物 注意經期衛生,增加衛生棉或棉條的更換頻率。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抹片檢查發現子宮頸發炎怎麼辦?解析子宮頸炎的症狀、原因及治療

34歲的林小姐某日去診所接受每年1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報告出爐後,上頭竟顯示為紅字,寫著「子宮頸發炎」。 林小姐心情緊張,趕緊跑去找醫師。「醫師,我的子宮頸發炎了,這是不是子宮頸癌的前兆?」 到底子宮頸發炎是什麼?和子宮頸癌有什麼關聯?子宮頸發炎的原因為何?《Hello醫師》為您說明子宮頸炎的原因、症狀、治療及改善方法。 什麼是子宮頸發炎?認識子宮頸炎 子宮頸發炎的正式名稱為子宮頸炎,指的是子宮頸的黏膜和腺體發炎;當女性有性行為、流產、生產,或子宮檢查及手術,病毒或病菌可能會進入子宮頸,引起發炎。 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子宮頸發炎怎麼辦?需要回診嗎? 一般來說,女性通常會在兩種情況發現子宮頸炎: 因為有異常出血、下腹痛等症狀,赴婦科檢查後發現。 在定期接受每年1次的子宮抹片檢查時發現。 發生子宮頸炎不代表罹患子宮頸癌或出現罹癌前兆,子宮頸抹片檢查的報告結果可分為以下5種: 正常 發炎 感染 異常 檢體不足需重新採集 若報告顯示為子宮頸發炎,通常表示抹片上有許多因發炎所致的白血球,可能有細菌或病毒感染,但沒有病變細胞或癌細胞;這種情況於女性十分普遍,患者僅需依照醫師指示治療、服藥,並於3~6個月後回診追蹤即可。 若檢查結果為「感染」,則需針對感染原因進行藥物治療;但若報告顯示為「異常」,就代表有細胞病變,必需依照異常程度:輕度、中度、重度及侵襲性癌,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判定是否為子宮頸癌。 子宮頸為什麼會發炎?子宮頸發炎原因說明 子宮頸炎的常見原因可分為下列3種: 性行為傳染:透過性行為感染淋病、披衣菌、滴蟲、生殖器皰疹或菜花(HPV病毒第6型與第11型)等細菌或病毒。 細菌過度生長:身體抵抗力下降或衛生習慣不佳,導致陰道細菌過多,演變為細菌性陰道炎,並上行感染至子宮頸。(延伸閱讀:陰道炎原因多!病菌感染或過度清潔) 過敏反應:對避孕藥、保險套的乳膠材質或私密處清潔液的成分過敏,進而引發子宮頸炎。 子宮頸炎的種類 子宮頸發炎可分為急性與慢性等兩種: 急性子宮頸炎:病原體侵入子宮頸受傷處後,擴散至子宮頸腺體,導致子宮頸充血、水腫,進而造成發炎反應;通常是由鏈球菌、葡萄球菌、披衣菌或皰疹病毒等病原體所致。 慢性子宮頸炎:若急性子宮頸炎未即時治療或徹底根治,可能會演變慢性發現,導致子宮頸糜爛,常見於孕婦、產後或口服避孕藥者。 子宮頸發炎症狀 月經不規則、在非經期時出血或性交後出血 頻尿、尿急 分泌物呈黃綠或牛乳色,且氣味難聞、質地黏稠或帶有血絲 腰酸背痛、下腹痛 少數有性交疼痛或發燒 【延伸閱讀:白帶顏色這樣分!教你從顏色分辨身體有沒有健康】 子宮頸發炎會自己好嗎?怎麼治療? 子宮頸發炎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若僅有輕度發炎,確實有自癒可能,但也可能惡化,演進成嚴重的急性發炎或長期的慢性發炎,兩種情況都對子宮健康有害,甚至影響懷孕能力;因此,若檢查出子宮頸發炎,建議仍依照醫師指示塞劑、服藥及追蹤檢查。 針對子宮頸發炎,醫師會依照病因給予不同的治療指示;若為過敏反應,通常只需避免繼續接觸過敏原就能好轉;若為淋病、披衣菌或生殖器皰疹,則可能會注射或口服抗生素,或給予其它抗病毒藥物治療。 子宮頸發炎如何改善?8個照護重點一次看 暫時停止性行為或使用保險套,避免復發或交叉感染。 穿著寬鬆透氣的衣褲及內褲,讓外陰部保持乾淨涼爽。 增加衛生棉或棉條的更換頻率,例如每2~3小時就更換一次,減少細菌滋生。 如廁後應由前往後擦拭,以免髒污及病菌擴散,造成尿道或陰道感染。 避免泡溫泉、游泳,洗澡也盡量淋浴,不要泡浴缸。 均衡飲食、多喝水及多攝取高蛋白食物。 遵照醫師指示使用陰道沖洗液或塞劑,並且按時回診檢查。 有過性行為的女性,每年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子宮肌瘤與囊腫

一邊卵巢痛要注意!卵巢扭轉治療不能晚,看懂卵巢位置、扭轉原因

27歲的許小姐某日在家中跳繩後,右下腹突然劇痛不已;緊急送醫檢查後,醫師發現她右側卵巢有顆6公分大的畸胎瘤,而且卵巢竟已扭轉,需立即接受手術治療,否則卵巢恐缺血壞死。 到底卵巢扭轉是什麼?和跳繩有什麼關聯?哪些人容易卵巢扭轉?《Hello醫師》為您解說卵巢扭轉的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認識卵巢位置 子宮位於女性的下腹部,而卵巢位在子宮左右兩側。人體的其他臟器,例如腎臟、胰臟或子宮,都有腹膜及多條韌帶所固定,因此不會輕易移位;然而,卵巢卻懸吊在子宮兩側及骨盆腔內,僅由兩條韌帶及輸卵管所連接,所以很容易受身體活動而晃動。 正常情況下,即使身體活動,卵巢的擺動幅度也不大,擺動後也會恢復原位;但是,如果卵巢因為囊腫、腫瘤而增加重量,身體又剛好劇烈活動,卵巢就可能擺動過大、進而扭轉。 白色的團狀物即為卵巢 什麼是卵巢扭轉? 卵巢大小約2至3公分,卵巢扭轉指卵巢受外力影響,連著輸卵管扭轉一圈以上,就像吊在樹上的荔枝,連枝轉了一圈般。 卵巢扭轉最大的問題在於血液循環會被阻斷,卵巢會缺血、缺氧,進而逐漸壞死,因此需立即開刀處理,屬於婦科急症。 卵巢扭轉原因? 卵巢扭轉的主要原因有2個: 1. 卵巢有良性囊腫或腫瘤,導致卵巢重量增加,例如: 畸胎瘤 濾泡囊腫 黃體囊腫 巧克力囊腫 多數卵巢扭轉患者的卵巢尺寸,會因出現囊腫從2至3公分增加至5公分以上;一般約大到約5至6公分以上比較容易出現扭轉。 2. 有卵巢囊腫又同時劇烈活動,例如: 跑步 跳舞 跳繩 跳床 拳擊 較激烈的性行為 除此之外,輸卵管或懸吊卵巢的韌帶較長,也比一般人容易因為劇烈活動而導致卵巢扭轉。 哪些人容易卵巢扭轉? 依據台北慈濟醫院的資料,超過7成卵巢扭轉的病患,為30歲以前的年輕女性,因為卵巢囊腫好發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且年輕女性的活動量也比較大。 另外,懷孕婦女也可能出現卵巢扭轉,因為懷孕前3個月,卵巢黃體會大量分泌黃體素,幫助胚胎成長;然而,有時黃體會過度膨脹,形成黃體囊腫,也就是所謂的功能性囊腫;通常黃體囊腫會於懷孕中期或後期自然消失,因此孕婦只需小心活動,避免卵巢扭轉。 一邊卵巢痛要注意!恐是卵巢扭轉的症狀 卵巢扭轉的症狀如下: 單側急性突發性下腹痛:由於卵巢會隨扭轉時間逐漸腫大,所以疼痛感會持續增加 可能會噁心、嘔吐 一旦卵巢組織壞死,病人會開始發燒 卵巢扭轉怎麼辦?治療方法說明 女性一旦出現單側的急性下腹痛,就需立即就醫檢查,醫師會透過子宮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判斷是否為卵巢扭轉。 在扭轉幅度不大的情況下,卵巢有時會自己復位,此時醫師可能會給予抗生素與止痛藥,並持續觀察卵巢的狀況。 若患者疼痛劇烈、卵巢已扭轉一圈或一圈以上,需馬上施行腹腔鏡手術,將扭轉原因(通常是囊腫)去除,並同時把卵巢復位;如果患者就醫時,卵巢已扭轉超過數小時,組織出現壞死,此時只能將壞死的單側卵巢切除。 因為卵巢扭轉難以預防,平時接受婦科檢查,已確定有卵巢囊腫的女性,需持續追蹤囊腫的成長狀況;若囊腫的尺寸較大,需避免從事過度激烈的活動。 多數卵巢囊腫為良性,且通常會自行消失,但若囊腫存在已久、尺寸也大於5公分以上,就不太可能會自行消失,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切除。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子宮肌瘤與囊腫

黃體囊腫破裂原因竟是性行為過激?黃體囊腫破裂的症狀、治療解說

29歲的吳小姐某日與男友發生性行為後,下腹突然劇痛,隨後腰、背也開始疼痛,並接連出現噁心、頭暈及心跳加快等症狀。 吳小姐的男友趕緊帶她就醫,醫師了解症狀和前因後果後,用超音波掃描腹部,最後診斷為卵巢黃體囊腫破裂合併腹內出血,可能原因為性行為太過激烈。 吳小姐和男友一聽,尷尬問道「那個太激烈也不行嗎?怎麼會這樣?」 究竟黃體囊腫是什麼?為什麼性行為太激烈會導致囊腫破裂?《Hello醫師》向您說明黃體囊腫破裂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卵巢黃體囊腫是什麼?形成原因說明 女性正值生育年齡時,卵巢每個月都會排卵一次;排卵後,破裂的濾泡會增生,形成黃體,促進子宮內膜的生長,以利胚胎著床;若沒有懷孕,黃體會維持10~14天,最後隨月經週期逐漸消失。(延伸閱讀:子宮內膜增厚就是癌症?子宮內膜增生原因、症狀、診斷及治療一覽) 正常成熟的黃體直徑約2~3公分,但若女性的荷爾蒙失調、排卵不規則,或有服用荷爾蒙藥物,黃體可能會受到刺激,增長至3公分以上,形成「黃體囊腫」。 黃體囊腫屬於良性的卵巢囊腫,通常會於數週內自行消失,只有少數情況會存在長達3個月;然而,相對於其他種卵巢囊腫,黃體囊腫也較容易受外力影響而破裂。 左為正常卵巢,右為有囊腫的卵巢 卵巢黃體囊腫破裂原因 黃體囊腫的破裂原因,多半與劇烈運動、外力碰撞有關;因此,舉凡性行為、跌倒,或較激烈的運動,例如賽跑、有氧舞蹈及跳繩等,都可能導致黃體破裂;特別是在月經來潮前一週,因為此時黃體增生,囊腫會處於充血狀態。 所以,若在婦科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平時即有黃體囊腫,除了依照醫師指示認真照護及治療之外,在月經來潮前一週,也需避免劇烈運動,或從事會造成腹部壓力過大的活動,例如重訓或搬重物。 卵巢黃體囊腫破裂有哪些症狀? 黃體囊腫破裂依出血量不同,症狀也有所差異;若只是輕微出血,患者下腹部可能會突然悶痛,但不會太過強烈,經過1~3個月,出血緩緩被人體吸收後,不適感就會漸漸消失。 然而,若出血量大於250c.c.,血液堆積於腹膜或骨盆腔時,下腹部會出現尖銳的疼痛,並可能演變為持續性的腹腔內出血,導致肩痛、上腹痛。 出血過多時,患者血壓會下降、心率加快,出現頭暈、眼花、呼吸急促及噁心等症狀,若未即時就醫,甚至可能會昏厥、休克。 卵巢黃體囊腫破裂的治療方法 若破裂的黃體囊腫僅輕微出血,醫師通常會建議病患在生活中多躺下休息,避免傷口再次破裂,同時服用消炎止痛藥物,待腹腔自行吸收血液。 若出血嚴重,則需接受微創手術,燒灼正在出血的黃體囊腫,並加以切除;如果腹腔內已有大量出血,病患則需立即輸血,並安排手術將出血血管縫合,以免失血過多,造成生命危險。 基本上,一旦下腹部出現異常悶痛、持續1天以上都未消退,就建議就醫檢查;由醫師診斷是否為黃體囊腫破裂,並進一步接受治療;雖然輕微破裂出血會自行痊癒,但若未多加注意、休息及服藥,傷口還是可能會再次裂開、惡化。 另外,任何經醫師診斷已有黃體囊腫的女性,都建議定期追蹤檢查,並避免於月經來潮前一週,從事各種激烈活動。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子宮內膜增厚就是癌症?子宮內膜增生原因、症狀、診斷及治療一覽

不少女性接受子宮超音波檢查後,聽醫師說自己的子宮內膜比較厚,都感到十分緊張,害怕是子宮內膜癌的前兆。 子宮內膜增厚就一定是癌症嗎?子宮內膜增生原因為何?有那些症狀?《Hello醫師》一次為您深入說明。 子宮內膜厚度會隨月經週期改變 子宮內膜為受精卵著床的地方,主要功能就是準備懷孕,其厚度會隨著排卵周期而變化: 月經剛走時,子宮內膜的組織剛結束剝落,此時厚度最薄,約0.5公分; 濾泡期時,雌激素增加,子宮內膜開始變厚,準備讓受精卵著床,此時厚度約0.8公分; 排卵後,黃體素上升,子宮內膜厚度保持於0.8~1.5公分,等待受精卵著床;若沒有懷孕,增厚的內膜組織就會剝落,形成月經。 左為正常子宮內膜,右為增生的子宮內膜 子宮內膜增厚一定是癌症嗎? 子宮內膜增厚不等於增生,兩者差別在於: 子宮內膜增厚:醫師執行超音波檢查後,針對檢查結果所給予的初步意見,可能是生理期的正常增厚,也可能是子宮息肉、子宮肌瘤,或由雌激素變化,所導致的子宮內膜增生,需進一步的檢驗才可確定。 子宮內膜增生:已接受進一步病理檢驗,排除其他病因,確定是子宮內膜增生;需視增生原因、類型給予治療,避免癌變。 如何診斷子宮內膜增生? 子宮內膜厚度的診斷標準,會因女性是否停經而有所差異: 停經前女性:在月經來時,子宮內膜增厚至1.5公分內都算合理範圍;但若增厚至1.8公分以上,同時伴隨著月經量多、非經期出血等症狀,建議接受下列檢查,確定是否為子宮內膜增生。 已停經女性:停經後的女性,若未服用荷爾蒙藥物,子宮內膜厚度都應在0.5公分以內;若超過0.5公分,就需接受檢查,查明病因。 子宮內膜增生的檢查方法 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的厚度異常後,若欲進一步診斷是否為子宮內膜增生,一般會視病人症狀及需要,進行子宮內膜刮除手術,通常需要上麻醉,先擴張子宮頸口後,置入刮匙到子宮內,取出內膜標本送化驗;另外也可以安排子宮鏡檢查(又稱子宮內視鏡檢查)。檢查時,醫師會透過內視鏡拿取切片,並於檢查結束後,將切片組織送檢及化驗,得出化驗結果後,就能確定子宮內膜增厚原因為息肉、良性增生或惡性病變。 子宮內膜增生分4類 子宮內膜增生,依照腺體大小、形狀規則與否及其他標準,可分為以下4種: 屬於良性、癌變風險較低,需定期追蹤檢查 單純性增生(Simple Hyperplasia):癌變機率約1%。 複雜性增生(Complex Hyperplasia):癌變機率約3%。 屬於惡性、為子宮內膜的癌前病變,需接受治療 非典型單純性增生(Simple with Atypical):癌變機率為8%。 非典型複雜性增生(Complex with Atypical):癌變機率為29%。 【延伸閱讀:罹患子宮內膜癌非末日!子宮內膜癌4大分期、早期治療存活率達9成】 子宮內膜增生的原因 子宮內膜增生通常與雌激素有關,可能原因包括: 過多雌激素刺激內膜增生 停經後未產生黃體素 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ERT),卻未適量補充黃體素 長期服用治療乳腺癌的藥物三苯氧胺(泰莫西芬Tamoxifen) 肥胖可能導致雌激素過多,進而刺激內膜增生 子宮內膜增生的症狀 子宮內膜增生的症狀,與其他子宮相關疾病相似,包括: 月經量多:例如經常有大於5塊硬幣的血塊、生理期每天血量都很多、棉片或棉條的更換頻率提高。 非經期出血:非經期時,內褲可見少量血跡;有時會隨尿液排出,看起來像血尿。 生理期時間拉長:超過7天,甚至10天以上。 子宮內膜增生怎麼辦? 子宮內膜增生的治療方式,會依據不同的增生類型、病因及病患年齡而有所調整。 若患者尚未停經且希望保有生育能力,醫師通常會給予荷爾蒙藥物,改善失衡的激素,並持續追蹤增生的情況;在此同時,患者也需調整生活型態,避免作息不規律、壓力過大,或定期運動,減少脂肪,幫助調節荷爾蒙分泌。 若患者已診斷患有非典型子宮內膜增生,嘗試服藥仍無法改善,或無需保有生育能力,通常就會建議直接切除子宮,避免細胞癌變,導致子宮內膜癌。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女性健康議題

輸卵管阻塞還能懷孕?輸卵管阻塞3大原因、症狀、檢查及治療方法

卵子和精子在輸卵管相結合,才有機會著床受孕,如果輸卵管阻塞,精、卵無法相遇,自然就無法順利懷孕。 輸卵管阻塞是不孕的常見原因之一,但多數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直到遲未懷孕而接受檢查才發現。 究竟輸卵管阻塞原因為何?會有症狀嗎?需要接受哪些檢查?《Hello醫師》為您一次說明! 輸卵管阻塞是什麼? 輸卵管位於子宮的兩側,能藉由蠕動,將成熟的卵子從卵巢引導至子宮;若輸卵管出現障礙物,或因為某些因素,導致卵子無法正常通過,即稱為「輸卵管阻塞(Tubal Occlusion)」。 輸卵管阻塞可發生於單側輸卵管或雙側輸卵管,也可以細分為遠端阻塞和近端阻塞。 右側為阻塞發炎,產生積水的輸卵管 輸卵管阻塞的原因 輸卵管十分細小脆弱,無論輕微的骨盆腔發炎,或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都可能使輸卵管扭曲、變形。 輸卵管阻塞的常見原因,大致可分為3種: 骨盆腔沾粘: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及骨盆腔手術史等原因,都可能造成骨盆腔沾黏,進而造成輸卵管扭曲、阻塞。 輸卵管發炎:因為不完全流產、胎盤殘留而導致子宮發炎,並連帶影響輸卵管。(延伸閱讀:胎盤前置風險多!日常4招避出血、預防前置胎盤發生) 細菌感染:披衣菌或淋病等細菌感染,都可能自陰道擴散至子宮和輸卵管,造成輸卵管發炎、變形。 輸卵管阻塞有症狀嗎? 多數患者都沒有症狀,僅可能因為阻塞病因,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或骨盆腔炎,而引發下腹痛、經交疼痛。若出現下列病徵和問題,建議及早就醫檢查: 陰道不正常出血 陰道分泌物增加 月經異常或嚴重經痛(延伸閱讀:月經量多、有血塊怎麼辦?月經血塊原因、顏色解說,5狀況快檢查) 小便不適感 下腹墜痛或脹痛 性交後疼痛 肛門墜脹感 備孕超過1年不孕 輸卵管阻塞還能懷孕嗎? 依據輸卵管阻塞的狀況不同,對受孕的影響程度也有差異。 輸卵管單側阻塞:仍可能自然懷孕,只是機率較低;需安排檢查,評估是否接受手術治療,以提高受孕機率。 輸卵管雙邊阻塞:無法自然受孕,需接受檢查,評估輸卵管的阻塞情形;若阻塞嚴重,就會建議嘗試體外授精法(俗稱試管嬰兒)。 輸卵管阻塞的檢查方法 輸卵管攝影法:檢查方式較為簡單,且無需麻醉;醫師會自子宮頸注入顯影劑,讓顯影劑流向輸卵管,再經由X光呈現影像,檢查時間約半小時。 腹腔鏡檢查:腹腔鏡為內視鏡的一種,過程需全程麻醉;醫師會在肚臍下方開出一個小洞,深入子宮與輸卵管,並經常合併輸卵管手術。相較於輸卵管攝影法,腹腔鏡檢查能清楚檢視子宮、輸卵管及卵巢的狀況,精確度較高。 輸卵管阻塞的治療方法 若只有單邊阻塞,可嘗試繼續自然同房懷孕;若遲遲無法受孕,就可以考慮接受治療。 假設輸卵管阻塞較輕微,可接受腹腔鏡輸卵管沾黏剝離術,藉由腹腔鏡將沾黏的輸卵管剝離;此手術雖能提高受孕率,但子宮外孕的機率也會提高,且術後輸卵管還是可能會再次阻塞。 假設阻塞位置較為末端或嚴重,患者可考慮接受腹腔鏡輸卵管整形術,但術後子宮外孕的機率高達15%,受孕機率的改善也有限;因此,多數醫師會建議直接嘗試試管嬰兒。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子宮肌瘤與囊腫

子宮息肉是什麼?一定要手術嗎?子宮息肉的種類、症狀及檢查

子宮息肉是不孕的常見原因之一,許多人計畫懷孕,卻受子宮息肉影響,遲遲無法受孕或頻繁流產;究竟子宮息肉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子宮息肉?一定要接受手術治療嗎?《Hello醫師》為您一次詳解。 子宮息肉是什麼? 認識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息肉指的是子宮腔上皮組織的黏膜細胞,因為過度生長而產生的良性腫瘤;由於生長位置為子宮內膜,故也稱為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息肉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但特別好發於40~50歲,或曾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炎的女性,發生率為0.5~4.8%;息肉的大小及數量皆因人而異,可能為一至多個,尺寸從半公分至數公分都有。(延伸閱讀:產後子宮收縮不良、尿失禁勿慌!勤做3種運動改善產後不適症狀) 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頸息肉的差異? 子宮的息肉依生長原因和位置,還可細分為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和子宮頸息肉(Cervical polyp);子宮頸息肉顧名思義生長於子宮頸,通常是因為子宮發炎而導致細胞過度增生所致。 子宮頸息肉通常為多發性,不會只有一顆,大小則很少超過1公分;由於息肉外型類似垂吊的水球,有一個窄柄,所以可能會垂出子宮頸外,並於內診時被醫師發現。 子宮息肉的症狀 子宮內膜息肉和子宮頸息肉不同,不會在內診時被檢查出來,而且經常沒有症狀;因此多數病患在接受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之前,通常不知道有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的症狀 然而,部分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 陰道不正常出血 非經期間出血 月經血量增多、經期時間拉長 停經後出血 子宮息肉會導致不孕嗎? 依據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資料,子宮息肉會影響受孕能力,一般生育婦女的息肉比例小於10%,而不孕婦女的息肉比例則高於20%。 若子宮息肉大於1.5公分,或有多發性的問題(長多顆息肉),就可能影響懷孕,因為息肉會導致子宮內膜不平整,影響胚胎著床。 子宮內膜息肉的檢查分2種 1.超音波檢查 屬於初步檢查,若發現子宮內膜有突起,就代表可能有子宮內膜息肉;不過,超音波無法看到整個子宮腔,因此若需更進一步的診斷,就要接受子宮鏡檢查。 2.子宮鏡檢查 子宮鏡能檢視整個子宮腔,發現可能的息肉,並分成診斷型、治療型等兩種;診斷型子宮鏡的尺寸較小,檢查時間僅需幾分鐘;治療型則需接受麻醉,並會同時進行切除手術。 子宮內膜息肉要接受手術治療嗎? 依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的資料,子宮內膜息肉通常是良性,若沒有症狀,也無懷孕計畫,就沒有立即治療的必要;建議可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測,約每半年至1年追蹤1次。 然而,若有異常出血、月經不正常等症狀,或影響受孕能力,則建議可透過手術切除息肉,改善症狀及不孕。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月經

有咖啡色、黑色月經?5種月經顏色解析,經血有6狀況愛注意!

月經顏色除了會隨著經期開始、結束而出現變化,也會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究竟黑色、咖啡色月經代表什麼意思?粉紅色月經是正常的嗎?《Hello醫師》一次為您解答! 月經顏色為什麼會變化? 月經顏色主要受到血液在子宮及陰道停留的時間長短所影響,停留時間愈長,經血顏色就愈深,因為血液會與周邊氧氣產生氧化反應,反之則愈淺;此外,年齡、荷爾蒙變化、懷孕及健康狀況,也會對月經顏色造成影響。 【延伸閱讀:月經來可以喝咖啡嗎?月經量變少原因、生理期喝咖啡4大問題公開】 5種月經顏色所代表的意思 鮮紅色、深紅色月經 月經初到時,通常是鮮紅色的,這代表自子宮流出的血液,未在體內停留太久,就從陰道流出;但隨著月經快要結束,經血顏色就可能從鮮紅,慢慢轉為深紅。 然而,月經剛來時,也可能是深紅色的,這代表經血在子宮停留了一段時間,發生氧化反應,與身體狀況或疾病無關;深紅色月經有時也會伴隨著一些血塊,屬於正常現象,無須擔心。 咖啡色月經 咖啡色月經和深紅色月經一樣,通常都是因為氧化反應所致;另外,深紅色經血與陰道的正常分泌物混合,也可能產生出咖啡色經血。 粉紅色月經 月經剛來、量較少的時候,剛自子宮流出的經血,可能會因為與子宮或陰道的分泌物混合,而呈現粉紅色;隨著血量逐漸增加,經血會漸漸轉為鮮紅或深紅。 黑色月經 若經血在陰道停留較長的時間,顏色就可能從深紅轉黑;然而,如果經血不只變黑,還有刺鼻的異味,或是陰道出現灼熱感、搔癢或腫脹,就可能是陰道阻塞或其他疾病所致,建議就醫檢查。(延伸閱讀:異味搔癢像起司…陰道分泌物感染預防) 灰色、黃橘色月經 若月經呈灰色、黃色或橘色,聞起來有類似魚腥味的異味,並且伴隨著疼痛、灼熱感、搔癢、排尿疼痛或困難等症狀,代表可能有陰道感染,例如性病或細菌性陰道炎,建議立即就醫檢查;醫師會依據病症,開立抗生素或其他抗發炎的藥物治療。 月經流不出來?顏色怪怪的?出現6狀況快就醫! 若出現以下狀況,可能是子宮或陰道有異,建議赴婦產科就醫諮詢: 出現灰色或橘黃色月經 月經味道異常 月經中常有面積大於5塊硬幣的血塊 月經量異常大,或生理期持續超過7天 月經週期大幅轉變,例如短於24天或超過38天,且也沒有懷孕、哺乳 月經期間出現發燒、噁心、嘔吐、痙攣、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