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

飲食習慣與每個人的整體健康息息相關,正確的飲食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飲食療法的迷思其實不少,你可以在這個類別找到維持身體健康的正確 營養知識 、 特殊飲食法 、 健康食譜 、 運動營養 、 健康飲食小撇步 ,幫助你 管理體重 ,避免 肥胖 。

基礎知識

健康飲食

免算熱量的穩糖飲食法則:剪刀石頭布,健康比個讚!|醫BooK

編按:國內糖尿病人口突破250萬,「穩糖」成為糖友每天必須面對的課題;長期攝取過多的含醣食物,除血糖容易飆升外,醣類攝取超過身體所需也會對健康造成威脅。本文選自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衛教營養師陳怡婷《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一書,透過「剪刀石頭布,健康比個讚」簡易飲食口訣,教導民眾解析無需繁複秤重與熱量計算,就能在日常飲食控制食用量,藉由選擇對的食物,就能輕鬆穩糖。 對許多高齡長者或有些人而言,計算每日所需熱量,分配三大營養素、六大類食物,不容易也很不方便。外食也無法帶著餐盤或電子秤去評估食物分量,這時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於二O一八年公布的「我的餐盤」圖像,將每日應攝取的六大類食物以圖像化呈現,讓民眾了解每餐六大類食物要吃的分量。 針對糖尿病患者,營養師微調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教大家簡單易行的飲食原則,「運用簡易手掌法則」是利用自己的手掌、拳頭、大拇指來評估食物的分量。 口訣為「剪刀石頭布,健康比個讚」,讓吃飯更簡單,控制血糖更有效率,做一個快樂的控醣人,不管是否有糖尿病,男女老少都適用這個簡易手掌法則。 穩糖飲食法則:「剪刀石頭布,健康比個讚」 跟著口訣比手勢,首先先比「剪刀」,相當於數字的「2」,「每天2杯乳製品」,代表乳品類的牛奶、優格、起司等,以及控制水果的攝取量「每天水果2拳頭」。 接下來比「石頭」,代表拳頭,水果的分量每次1個拳頭,以及主食的每餐「全穀雜糧1拳頭」,還有蔬菜類的每餐「彩虹蔬菜2拳頭」。 再來是比「布」,代表蛋白質的食物,每餐「豆魚蛋肉1掌心」,最後豎起大拇指比個「讚」,代表除了烹調用油以外,建議額外補充堅果種子類的分量,「每天堅果1拇指」。 許多人會疑惑每個人手掌、拳頭、拇指大小都不一樣,要以男性還是女性的手呢?其實是以自己的手去評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個體差異,身高、體重也不相同,所以用自己的手評估就可以了。 剪刀=數字「2」:代表「每天2杯乳製品」、「每天水果2拳頭」。 石頭=拳頭:代表水果分量每次1個拳頭,1天2次水果量,以及每餐「全穀雜糧1拳頭」、每餐「彩虹蔬菜2拳頭」。 布=掌心:每餐「豆魚蛋肉1掌心」,掌心不包含手指頭喔! 讚=大姆指:代表「每天堅果1拇指」,也可以用1湯匙去評估每天的攝取量。 陳怡婷營養師小提醒 口訣內有「每天」的為一整天的攝取量,「每天2杯乳製品」、「每天水果2拳頭」、「每天堅果1拇指」;沒有則是每餐的攝取量,每餐「全穀雜糧1拳頭」、每餐「彩虹蔬菜2拳頭」、每餐「豆魚蛋肉1掌心」。 剪刀:乳製品、水果每日建議食用量 每天兩杯乳製品 「每天」建議攝取1∼2杯鮮乳,乳品類含有蛋白質及鈣質,除了鮮乳以外,優格、優酪乳、起司等都是良好的乳製品來源,以下為常見乳品類分量圖,其他乳品類分量換算。 每天水果二拳頭 「每天」2個拳頭大的水果量,建議不要同一餐吃完,可以分2次吃,每次分量為1個拳頭大小(約1份水果量),也可以切塊放入碗內,約8分滿∼1碗(家用飯碗)的量=1份水果,如果是果乾類,如葡萄乾、蔓越梅乾等約為1湯匙的量(外食免洗湯匙或家用喝湯鐵湯匙的大小)=1份水果。 石頭:全穀雜糧、蔬菜每餐建議食用量 全穀雜糧一拳頭 「每餐」的全穀雜糧類(醣類),飯量為自己的1個拳頭大小,一份醣類為15公克碳水化合物,等於四分之一碗飯。 女性及男性一個拳頭份量分別如下: 女性:約半碗~8分滿的飯量(2∼3份醣類) 男性:約8分滿~1碗的飯量(3∼4份醣類) 不管是五穀飯、糙米飯、雜糧飯的飯類都與白米飯分量相同(1碗白飯等於1碗糙米飯的碳水化合物)。 如果是吃麵食,以熟食的體積去換算,約為白飯體積的2倍(1碗白飯約等於2碗熟麵的碳水化合物量),所以白飯吃1拳頭,麵類(熟食)的體積為自己的2個拳頭大小。 彩虹蔬菜二拳頭 「每餐」2個拳頭大的蔬菜量(以蔬菜煮熟的量去評估,生菜約為熟食的2倍體積),簡單來說就是蔬菜量為飯量(1個拳頭大)的2倍。 有糖友說外食很難吃到那麼多蔬菜量或有部分糖友不是那麼喜歡吃蔬菜,建議至少飯吃多少,蔬菜就要吃多少,不能少於飯的攝取量(至少1個拳頭大)! 現在許多店家有提供加點燙青菜、小菜等服務,便利商店和超商也有生菜沙拉、關東煮(杏鮑菇、筊白筍、白蘿蔔等)、蔬菜滷味等提供民眾做選擇,其實外食的蔬菜選擇滿多元,可以補充到不足的蔬菜量。 有許多糖友常反應早餐真的沒辦法吃到蔬菜,那就由午餐、晚餐補充不足的蔬菜量。早餐的澱粉類食物,為了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也可以改選擇高纖、未精製的主食,像是地瓜、燕麥、全麥麵包等。 布:豆魚蛋肉每餐建議食用量 豆魚蛋肉一掌心 蛋白質的攝取很重要,很多老一輩的糖友會忽略蛋白質的攝取量,簡單稀飯配醬瓜或1碗乾拌麵就解決一餐,長期會造成營養不良、血糖控制不佳。 建議豆製品、魚、海鮮、蛋類、肉類這些優質蛋白質的攝取量加起來「每餐」至少要一掌心大小,不包含手指頭(厚度為自己手掌的厚度。 有足夠的蛋白質才能讓身體不消耗肌肉當作能量、維持身體代謝,也能增加飽足感,讓血糖更穩定。 女性及男性一個掌心份量分別如下: 女性:約1.5∼2份(11∼14公克蛋白質) 男性:約2.5∼3份(18∼21公克蛋白質) 陳怡婷營養師小提醒 有腎臟疾病的患者必須額外評估蛋白質攝取量,避免加重病情。 如何測量蛋白質份量?看手掌就可知! 每個人的手掌大小不同,快來量測自己的手掌是幾份蛋白質,假設手掌大小為3份蛋白質,就等於1顆滷蛋+1支小翅腿+1小塊魚肉,可以用來簡易評估豆魚蛋肉的攝取量。 上述的「豆魚蛋肉一掌心」建議為每餐豆魚蛋肉至少1掌心,不包含手指頭,若有規律運動且沒有腎臟疾病的糖友,可以增加至每餐1手掌。 女性及男性一個掌心份量分別如下: 女性:約3∼4份(21∼28公克蛋白質) 男性:約4∼5份(28∼35公克蛋白質) 比讚:堅果每日建議食用量一拇指 前面提到烹調用油建議選擇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植物油,如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酪梨油等。 另外,建議「每天」額外補充「1拇指」的堅果種子類,約等於「1湯匙」,也可以用外食免洗湯匙或喝湯鐵湯匙來評估每天1湯匙的堅果種子類攝取量。 這些都是堅果類,全部加起來每天1湯匙: 核桃 胡桃 杏仁 夏威夷豆 開心果 花生 腰果 芝麻 松子 葵瓜子 亞麻仁籽 分成三餐食用也可以,「每餐」的堅果種子量為「1茶匙」(3茶匙=1湯匙),用拇指評估約「1指節」(3指節約等於1拇指)。 逆轉餐盤,改變用餐順序有助穩糖 一般來說,傳統的進食習慣通常是先吃飯,再吃菜和肉,但目前有研究表示,如果調整進食的順序,先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有助於讓血糖波動較小,以食物消化速度來說,「蔬菜類、豆魚蛋肉類」比「全穀雜糧類、水果類」升糖的速度慢。 所以可以嘗試改變進食習慣,讓飯後血糖更穩定,但仍要注意食物攝取量,僅改變進食順序,沒有控制攝取量,血糖仍會飆升! 逆轉餐盤:先吃蔬菜、豆魚蛋肉類,在吃全穀雜糧、水果類。圖/《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陳怡婷營養師》提供 研究實證,逆轉餐盤更有助穩糖! 《Diabetes Care》書中一項美國臨床研究,針對體重過重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以組內交叉研究的方式進行,同一餐吃同樣的食物,但吃的順序不同。 第1週先讓糖友吃「全穀雜糧類、水果類」食物,過15分鐘後,再吃「蔬菜類、豆魚蛋肉類」食物,經過一週後將吃飯順序倒過來,先吃「蔬菜類、豆魚蛋肉類」食物,15分鐘後再吃「全穀雜糧類、水果類」,測量餐前血糖和餐後30、60、120分鐘的血糖變化,還有分析葡萄糖與胰島素的濃度。 結果發現,先吃「蔬菜類、豆魚蛋肉類」,再吃「全穀雜糧類、水果類」,餐後血糖上升的幅度較小、胰島素的分泌也較平穩。 《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書中一項日本的臨床報告,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兩年半的隨機交叉觀察性研究,一組「先吃蔬菜再吃碳水化合物」,另一組進食順序相反「先吃碳水化合物再吃蔬菜」,測量餐前血糖和餐後30、60、120分鐘的血糖變化。 發現「先吃蔬菜再吃碳水化合物」這組有明顯較低的飯後血糖值,胰島素的分泌也較平穩,能改善飯後血糖的波動,對長期的血糖控制有益處。另外血糖值正常的一般人,同樣發現先吃蔬菜再吃碳水化合物,血糖的波動比較平穩。 穩糖飲食步順序1:先吃蔬菜類、豆魚蛋肉類的食物 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類」,能增加飽足感、延緩胃排空的速度,有效減緩餐後血糖上升的速度。 「豆魚蛋肉類」蛋白質的食物消化速度較慢,停留在胃的時間比較久,也有飽足感,提醒選擇這類食物時,要注意減少高油的油炸物、加工肉品等,高油脂食物也會影響血糖的波動。 穩糖飲食順序2:再吃全穀雜糧類、水果類的食物 「全穀雜糧類」(澱粉)升血糖的速度較蔬菜類、豆魚蛋肉類快,但又不能不吃澱粉,所以選擇好的澱粉很重要。 以未精製的全榖雜糧類為主,最後再吃「水果類」,水果類含有果糖、蔗糖、葡萄糖升血糖速度相較快,所以放在最後吃,且有些水果有消化酵素可以促進消化。 營養師小提醒 分量控制比吃飯順序更重要,若改變進食順序,卻沒有控制吃的量,血糖也會飆升! 本文摘自:《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電子書連結) 作者:陳怡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糖尿病衛教師、 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臨床營養師、) 出版社:時報出版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時報出版)

探索更多健康飲食類別

看更多 健康飲食 相關文章

飲食體重管理

減肥避免肌少症:運動後補充醣類蛋白質

在台灣,健身的風氣很興盛。許多人抱著增肌減脂的理想,不只拼命在健身房或運動場揮灑汗水,連飲食控管都十分嚴格,有些人為了讓自己的身形、臉型更加符合從影視圈、時尚圈流傳出來審美標準,加倍努力地節食與減肥。外表加分固然很好,但是健康更重要。竭盡所能地甩肉時也要當心,如果用了錯誤的方式減肥,可能會有肌少症(Sarcopenia)的危險。肌少症年輕化的危機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肌肉質量流失,造成肌力或肌耐力下降。這會讓我們的生活有諸多不便,衛福部國健署把肌少症的徵兆用詼諧的方式呈現:蝸牛速:行走速度異常緩慢軟腳蝦:腿部突然容易無力奶油手:無法舉起重物別以為上述的這些「症頭」只有七老八十、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家才要擔心。越來越多年輕人也因為久坐不運動、減肥減過頭,導致營養不良,才二、三十歲就罹患了肌少症。(同場加映:肌肉隨年齡流失!預防肌少症3招一起做)不吃澱粉只吃蛋白質不見得好大家都知道要注意飲食營養均衡,但是一談到減肥,大家就直接聯想到減脂、減糖,還會採用低碳飲食法(Low carb diet),也就是減少攝取澱粉類的食物,有些人甚至更加激進,直接跳過「低碳飲食」採用「無碳飲食」。如此為了避免碳水化合物而少吃蔬果、穀物,大量攝取高蛋白、高油脂的食物,恐怕反而增加了罹患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種「挖東牆補西牆」的飲食方式,不僅不會讓我們瘦下來,更不會讓我們更健康。(延伸閱讀:非老年人專利!「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embed-health-tool-bmi]運動完不吃澱粉反而更餓許多健身族非常懼怕運動完之後吃東西會把體重又吃回來,但是只要吃得正確,並不需要太擔心。首先我們要了解,人體需要能量才能運作,能量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就是所謂的醣類)、脂肪、蛋白質等三大類營養所轉化的,而肝醣(Glycogen)是碳水化合物儲存於人體中的一種形式,人體的運作都會運用肝醣轉化為我們行動的能量。當我們運動持續時間達 40 分鐘之久,肝醣也會大量的消耗,所以當我們運動完畢,身體會釋放飢餓感,使我們想補充醣類。有些人會誤以為只要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就可以長肌肉,但卻忽略澱粉的攝取,這樣的話並不會感到飽足,甚至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後忍不住,嘴饞而亂吃東西,甚至暴飲暴食,陷入怎麼運動都瘦不下來的窘境。(同場加映:澱粉吃多少?減肥這樣控制碳水化合物)要長肌肉澱粉不可少適量攝取醣類,不僅能補充肌肉及肝臟中肝醣,在運動後補充還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加速骨骼肌對胺基酸的吸收,這也是為什麼會建議運動後補充醣類加蛋白質的原因。沒有醣類卻只有蛋白質長不出肌肉,因此,若減肥時什麼都不吃,不僅犧牲了健康與活力,再加上運動後的營養補充不夠,不只增肌失敗,嚴重還可能換來肌少症,實在得不償失!(同場加映: 好壞碳水化合物這樣分!吃對醣類更健康)(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飲食

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我們都知道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禁忌多,那含大量好油的堅果適合糖尿病友吃嗎?又該怎麼吃呢?以下告訴你如何將堅果列入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計畫,看到最後更有營養師提供的2種堅果食譜,幫助糖友安心吃美食、不怕血糖升高。 堅果如何幫助血糖穩定 許多研究指出,適量且規律食用堅果,有助於血糖的穩定,其中1個原因是堅果富含高油脂,除了是健康的好油外,更可以增加飽足感,間接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而糖尿病患者為了避免血糖劇烈波動,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得非常小心,偏偏能增添飽足感的主食通常都是澱粉類。 由於澱粉也是碳水化合物,若單吃這些煮食時,血糖容易驟升和驟降,會讓病情更為嚴重,因此,建議吃飯、吃麵等澱粉類主食時,多搭蛋白質和油脂類食物一起吃,堅果就是一個絕佳的選擇,除了能幫助血糖穩定、營養密度高外,也相當容易將堅果加入每餐裡面。(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堅果熱量高糖尿病患更要注意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一般人的每日堅果建議攝取量,約一湯匙的量(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或腰果5粒),民眾可於1天內固定時間攝取1湯匙的量,或分配於三餐,每餐1茶匙量(1湯匙=3茶匙)。(延伸閱讀: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 [embed-health-tool-bmi]那麼糖尿病患者能攝取多少的堅果呢?基本上,如果患者伴隨某些器官病變,就不能遵循一般的建議量吃,甚至不適合吃堅果,例如同時患有腎臟病的病人。 而一般的糖尿病患,是可以攝取正常的建議量,但要特別注意每日油脂總攝取量,日常飲食的烹調都會使用到油,而堅果也是高油脂食物,如果攝取過量油脂反而不利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對於需要減肥的多數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也不利於體重控制,所以務必掌控好堅果的攝取量。 建議患者可選擇膳食纖維含量較高、油脂比例相對較低的堅果,如開心果、杏仁、南瓜子等,並且避免調味的堅果,以減少身體負擔也避免攝取過多的鈉。 給糖尿病患的堅果食譜 糖友可以替換食材或利用調味的方式將堅果加入在日常飲食中,例如吃沙拉時,可以自製堅果醬取代重口味的沙拉醬,或是皮蛋豆腐常加的肉鬆,可以用碎堅果來取代,不僅更營養健康,也能增添風味。 如果不知道怎麼吃最安全,以下營養師將不藏私,公開2道簡易的堅果料理食譜:「堅果地瓜沙拉」和「蔬菜炊飯」,只要4步驟就可以完成,一起試試看吧!   研究指出堅果對糖尿病有益 根據《美國營養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的研究,堅果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和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也容易在年輕時罹患心血管併發症,導致提早死亡;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也指出,有研究顯示攝取堅果能夠顯著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罹患心臟病和死亡的風險。 也有國外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攝取平均約75克(約5匙)的堅果,可以幫助控制血糖濃度。因為糖尿病患通常有胰島素阻抗,或是發炎反應等問題,這些症狀也會交互影響,而堅果具抗氧化物質,能改善這些健康問題。 不過,營養師建議民眾把這些研究當參考就好,還是應遵循膳食建議指南的堅果攝取量,因為這種標準不會因為少量研究就有變化,糖尿病患者也不應少數有研究就額外攝取堅果,為了改善身體而攝取較多的堅果的必要性仍需評估。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營養知識

更年期女性這樣吃堅果!防骨鬆顧心臟

台灣女性停經的平均年齡介於 48~52 歲。在完全停經前十年左右,月經的天數會不規則的縮短或拉長,經血量會漸漸變少,直到停止,而這樣的過渡期被稱為更年期。從更年期開始,到更年期後,身體會因女性荷爾蒙分泌的減少受到影響,流失的不只是生育能力,還有健康。更年期後增骨質疏鬆的風險女性尚未停經之前,體內的雌激素(Estrogen,又稱為動情素,是女性荷爾蒙的一種)能夠保護我們的骨質。女性的骨質密度在 30~35 歲時能達到最高峰。而進入更年期後,雌性素分泌減少,體內的骨質密度也隨之急遽流失。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手冊指出:約五成 65 歲的女性骨密度低下(骨量不足),約有四成的 80 歲之女性患有骨質疏鬆症。(同場加映:女人更年期後要小「心」!了解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更年期後老化快影響心血管更年期後,女性的卵巢功能急遽衰退,在雌激素分泌的缺乏之下,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血管彈性變差。而缺乏心血管的保護,更加速了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衛福部發佈的資料也顯示:更年期後的女性因為心臟病而死亡的機率,隨著年齡增長,每多五歲會成長一倍(延伸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更年期吃對堅果顧骨本也顧心臟面對心血管相關的疾病,更年期女性食用小小堅果,其實也能發揮大大作用。研究結果顯示,胡桃與核桃都有非常好的抗氧化能力,因為其中富含維生素 E。維生素 E 是脂溶性抗氧化劑,主要分佈在細胞、血液和腎上腺中,能促進血管的舒張,預防血小板的凝集,幫助降低心血管相關疾病發生的機率。而更年期女性面對骨質疏鬆的問題,以補充鈣質為首要任務。以黑芝麻為例,100 克的黑芝麻含有 1456 毫克的鈣,看似非常豐富。但黑芝麻這種堅果種子類的食物,因為富含油脂,如果攝取過多恐怕熱量過高。再者,人體對植物性鈣質的吸收率只有 10% ~ 15%,相較於牛奶、起司等 25% ~ 30% 的動物性鈣質吸收率還低,所以單單只靠堅果補充鈣質,恐怕要攝取的熱量就超乎想像了。所以大家不妨試試以下的搭配方式,讓營養補充事半功倍。一般更年期女性:[embed-health-tool-bmi]建議飲用牛奶搭配含黑芝麻的堅果穀粉,一次吸收植物性與動物性的鈣質。奶類的鈣質含量非常豐富,平均每毫升可提供約一毫克的鈣質,同時也是良好蛋白質的來源。患有乳糖不耐症的女性:建議用優酪乳搭配含黑芝麻的堅果穀粉。優酪乳是牛奶經過發酵所製成,其中,乳糖在發酵過程中,已被乳酸菌轉化為乳酸,所以喝優酪乳並不會發生因乳糖不耐症而拉肚子的情況,且乳酸還能幫助鈣質吸收。而喝優酪乳搭配穀粉,不僅可以吸收牛奶中的動物性鈣質,與黑芝麻中的植物性鈣質,同時也不用擔心拉肚子了。(同場加映:乳糖不耐症~大推6種非乳製替代品)吃全素的更年期女性:建議飲用豆漿搭配含黑芝麻的堅果穀粉。大豆製品內含豐富的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又稱作植物性雌激素,是有益更年期女性的保健營養素。所以豆漿配上穀粉,可說是一石二鳥,達到更年期身體保養,亦能同時補鈣。不過若吃全素的話,建議還是要多吃其他食材,如豆腐、深綠色蔬菜等,提高鈣質的攝取量。


健康飲食小撇步

吃堅果也要看年齡!成人大推開心果、銀髮族吃腰果核桃

我們都知道堅果極高的營養價值,像是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蛋白質、纖維等無所不包。不過食用這麼珍貴的超級食物不止要看份量,也要看年齡。怎麼吃堅果才聰明?其實可以依照不同年齡階段,嘗試不同種類的堅果,養成每日適量堅果的好習慣,讓你的健康加倍。兒童吃堅果須注意年齡除了對堅果有過敏的症狀需避免食用以外,其實對小朋友來說,堅果非常的健康,甚至可以拿來取代油脂。不過家長還是得注意噎食的問題,所以5歲以下的孩童絕對不可食用整粒的堅果,小至花生或瓜子也不行!一般而言,6個月的的嬰孩就可以食用蒸熟煮爛或是磨成粉狀的堅果了。(延伸閱讀:吃堅果好處多多)適合兒童的堅果花生:花生富含葉酸,生長期的孩童需要攝取葉酸以促進細胞分裂,才能健康地長大。(同場加映:從小照顧!葉酸能增進兒童語言能力)芝麻:芝麻的蛋白質含量豐富,而孩童身體正在發育,肌肉骨骼等都在快速成長,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另外,芝麻的鈣含量更是數一數二的高,偶爾食用芝麻醬等食物來補充,也是兒童不錯的補鈣選擇。青少年吃杏仁可減肥根據衛福部的調查發現,台灣的青少年在飲食習慣上,膳食纖維以及生長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例如:鈣質、鎂、維生素 E 等等的攝取量都不足。所以堅果的攝取能夠補足這個缺口。不過資料也顯示,每4個國中生就有1人體重過重或是肥胖,到了高中更為嚴重,尤其是高中男生,約每4人中就有1人過重或是肥胖。在堅果攝取上,應注意適量不過量,1餐約為1大拇指指節,1天3餐約1個大拇指的量。[embed-health-tool-bmi]適合青少年的堅果:杏仁:研究顯示,每天食用1.5盎司(約42.5克)杏仁的受測者,比沒有食用的人更能夠減重與維持體重。杏仁的高纖能讓我們保有飽足感,因此比較不會多吃,也不容易復胖。巴西堅果:巴西堅果能降低青少年的血脂以及膽固醇,幫助過重的青少年維持健康。成人堅果可選開心果依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台灣19~64歲成人每天平均堅果種子類食品攝取量不足1份的比例竟然高達89.7%。也就是幾乎10個成年人之中有9位的堅果根本都吃不夠。其實每天只要吃一湯匙量的堅果就夠了,換算下來差不多是杏仁果5粒、腰果5粒、花生10粒。(延伸閱讀: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適合成人的堅果:松子:松子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銅、鎂、錳、磷、鋅等等,能夠給予成年人無論是工作或是學業上滿滿的活力。開心果:開心果內含豐富的葉黃素(Lutein)和玉米黃素(Zeaxanthin ),都能有效防止藍光對眼睛的傷害,以及預防黃斑部病變,非常適合用眼過度的族群。(葉黃素推薦閱讀:2024葉黃素推薦最新20款!功效解析,找眼睛保健食品必看)銀髮族選核桃預防心血管疾病其實台灣的老年人很注重養生,65–74歲的老年人所攝取的堅果量比其他年齡層都來的高。不過老年人食用堅果時要小心,免得把牙齒磕了一個缺角。全球老年化的狀況日益嚴重,堅果小小一粒,富含多種養分,科學家期盼以此解決老年人營養不良的問題。適合老年人的堅果:腰果:腰果富含鎂,攝取足量的鎂助於降低骨質疏鬆症的風險。核桃:研究顯示,核桃中的抗氧化劑卻是其他種類堅果的兩倍,其豐富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延伸閱讀:堅果種類這麼多怎麼挑?挑選原則看品質與分級)堅果食譜小撇步讓日常餐點裡面增添堅果的風味,只要把握「原味」、「適量」、「搭配」等三原則,就可以吃得健康。以下是堅果入菜的小建議:把壓碎的堅果配上牛奶加入玉米脆片中。把壓碎的堅果加至優格中。把壓碎的堅果加至玉米或海鮮濃湯中。松子可拿來拌沙拉。烤魚上可撒一些壓碎的夏威夷果仁。炒菜的時候可以添加杏仁、花生、腰果提味。如果在家烤蛋糕可添加一些核桃。減糖的花生醬抹在吐司內。(同場加映:懷孕肚子餓~2道堅果混水果的點心)(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運動營養

抗發炎護血管!運動族群堅果就吃這3種

如果您熱愛運動或是個健身愛好者,肯定會想了解,哪些天然食物能幫助身體健康或運動表現?其中,堅果就是有益健康的食物之一。不少人推薦在運動前後吃堅果補充熱量,但究竟堅果到底有多好?吃多會反而對身體有不良影響嗎?《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堅果對於運動族群的幫助。 堅果對運動的 2 大幫助 1. 堅果有益心血管健康 這或許是最多人聽過吃堅果的好處!不管是否有運動習慣,每個人都需要維持心血管健康;研究發現,堅果內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有助於降低人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以下簡稱 LDL,俗稱壞膽固醇);如果血液中含有過多的 LDL ,會與其他物質結合,形成斑塊堆積於血管壁,可能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同場加映: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對於馬拉松跑者來說,長時間跑動本來就會對心臟造成很大的負荷,因此,可多吃堅果,不僅可保持良好的心血管狀態,還可減少運動過程中出現心肌梗塞等突發性心臟症狀的機會。 2. 抗發炎遠離鐵腿 [embed-health-tool-bmi] 瑞典厄勒布魯大學(Örebro Universitet)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發炎反應指標 — 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以下簡稱 CRP)的升高,可能是導致老年人肌肉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其機轉在於 CRP 會干擾肌肉細胞中的蛋白質合成,影響肌肉生長。堅果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當中,包含 Omega-3 脂肪酸,也就是我們常聽到魚油的主要成分,其中所含的 DHA 與 EPA,便有助於抑制人體發炎反應之外,降低 CRP 。 (同場加映:肌肉隨年齡流失!預防肌少症3招一起做) 不只如此,堅果含有的維生素 E 也有助增強細胞保護力。舉例來說,重訓就是透過破壞肌肉細胞,讓新生肌肉變得更加強韌,破壞肌肉細胞與發炎反應有關,在細胞破壞與新生的代謝循環中,維生素 E 的抗發炎效果,有助減緩運動痠痛並加快恢復速度。 運動族的堅果吃法 根據運動種類不同,在堅果食用時機上也有所差異,例如重訓族群比較需要瞬間的爆發力,在運動前半小時到一小時,適合吃點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物,此時進食堅果,幫助反而不大;由於堅果有助延緩消化,可以緩慢但持久的方式供給能量,所以跑步或馬拉松族群較適合在運動前吃堅果。 運動族群在堅果的挑選上,推薦選擇杏仁、核桃和南瓜子這三種維生素 E 含量較高的堅果種子。 (延伸閱讀:乳清蛋白推薦20款!乳清蛋白種類、口味推薦怎麼挑一次看) 健身族堅果食譜 堅果雖好,但也富含油脂,不宜攝取過量,有人難免會有疑惑,如果一天只能吃有限數量的堅果,可能連點心都稱不上?當然,對於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每天所需的熱量較多,所以,建議可搭配其他食物與堅果一起吃。 對於想健身增加肌肉量的族群來說,蛋白質的攝取尤為重要,因此,除了攝取堅果之外,也可以搭配乳清蛋白補足蛋白質並增加飽足感。 值得一提的是,坊間傳言,在運動後 30 分鐘攝取蛋白質,才能最大化肌肉成長效益,但研究發現,其實並無顯著影響;若有滿足每日的總蛋白質需求量,在運動後盡快找時間補充,就算沒有 30 分鐘內馬上補充蛋白質,也不會讓你的訓練白費。 如果你喜歡一切從簡,在運動前後除了可以吃堅果外,也可以搭配一些碳水化合物如地瓜、香蕉,迅速補充、恢復體力,或是你想額外補充蛋白質,也可以搭配水煮蛋、希臘優格或豆漿一起食用。 除了作為點心之外,你也可以將堅果納入正餐,例如將堅果拌入你準備好的健身沙拉;此外,甜食愛好者也可以嘗試將堅果打碎做成「堅果鬆餅」,但最好還是避免搭配糖漿食用,以免吃進過量糖份。 (延伸閱讀:豆漿蛋白質含量高!運動增肌就這樣喝) 以下提供「乳清(牛奶)核桃麥片」和「堅果能量棒」兩種簡單方便的堅果食譜,不妨動手做做看吧!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BMI計算器:https://reurl.cc/Rylnex 血糖管理評估:https://reurl.cc/q0jzYN 糖尿病前期檢測:https://reurl.cc/Myxv4X


健康飲食小撇步

堅果種類這麼多怎麼挑?挑選原則看品質與分級

堅果栽種於世界各地,是富含優質脂肪的營養食材。但是,產地多元,種類又多樣化,想必挑選上也有許多學問,無論是產地、外型、處理過程的方式與溫度,都會影響堅果的價格與營養價值。以下帶大家認識常見的堅果種類之產地、品質等級和烹調方式,以及各類堅果的熱量。堅果種類與產地要挑好堅果,就得先懂得堅果是從哪裡來。全球的堅果貿易為一連串錯綜複雜的關係,包含生產者、貿易商、出口商和再出口商。過程中,因為堅果通常有堅硬的外殼,很難用手直接打碎剝開,所以通常會先在人力成本較便宜的國家,經過清洗和去殼等程序之後,然後運輸出口到世界各地包裝和販售。以下是常見的堅果種類和產地:1. 杏仁原產於中亞,之後逐漸向西傳播至中東和南歐,在1700年代被帶到美國加州。美國現在生產世界杏仁的 77%,其次是澳洲(8%)、西班牙(6%)和土耳其(1%)。中國會從美國進口帶殼杏仁,經過香港出口到越南進行加工,再將帶殼杏仁出口到澳洲、西班牙和美國等杏仁種植國。2. 腰果腰果的原產地在巴西,由葡萄牙人帶到印度、非洲和東南亞。目前,西非和印度產出的腰果佔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產量,主要產地位於象牙海岸,其次是迦納。另外,越南和印度除了是腰果的重要生產國外,他們同時也佔全球腰果總出口量近80%,這主要是因為生產腰果的非洲國家並沒有加工腰果,大多數會輸出到越南和印度進行加工。(同場加映:腰果的4大好處!懷孕這樣吃就健康)3. 核桃中國是核桃的第一大生產國,佔世界份額的46%,美國佔27%,智利產量持續增加,位居第三。(延伸閱讀:吃堅果也要看年齡!成人大推開心果、銀髮族吃腰果核桃)4. 夏威夷豆全球夏威夷豆產量持續增長逐年增加,2019 年全球夏威夷的主要產國為南非(29%)和澳洲(22%),分別佔世界份額的29% 和22%,肯亞(12%)、中國(12%)、美國(7%)、瓜地馬拉(5%)、馬拉威(3%)、巴西(3%)。[embed-health-tool-bmi]5. 胡桃墨西哥(47%)和美國(43%)是生產胡桃的首要兩國,其他則來自南非、澳洲和巴西,且南非的產量正穩定增加中。(同場加映: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堅果的品質等級市面上堅果種類和價格百百種,民眾在挑選時,該怎樣分辨品質好的堅果呢?隸屬於聯合國的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ion for Europe,簡稱 UNECE)針對無調味堅果訂定出最低標準,雖然不同堅果有各別的細項要求,但大部分的標準是相同的,包含:沒有腐壞外部沒有異味內部沒有異常潮濕不含肉眼可見的黴菌絲形狀正常:沒有畸形。完整:果仁完整,中間或外觀沒有孔洞和缺角,如果只是裂紋則不視為缺陷。清脆的聲音:腐爛或變質的堅果,敲擊或吃起來沒有清脆的聲音。乾淨:沒有沾染任何肉眼可見的外來物質,包括沒有去除乾淨的果殼。沒有蟲害:沒有活蟲寄居在內,且沒有蟲的屍體、碎片或排泄物。生長健全:萎縮、起皺、乾燥、變乾或太硬的部分不超過 25%。沒有斑點:變色、發黃的區域或油脂擴散的部分不超過表面的 25%。品質標準的部分,則依據品質和顏色來區分為特等(Extra Class)、一等(Class I)和二等(Class II),而每種堅果的等級定義方式皆大不同,但基本上依其質量和顏色來區分。特等:顏色均勻、幾乎沒有外傷,僅可容許表面非常微小的磨損。一等:顏色正常,可以允許輕微的缺陷,不影響產品的外觀。二等:符合上述12項基本標準即可,只要外觀、質量都保有該堅果的基本特徵,劃傷等缺陷是可被允許的。這個等級可以包含不同種類的堅果,並在包裝標示上需標示混合堅果。堅果的加工方式市面上的堅果處理方式,包含油炸、高溫烘烤和低溫烘烤,這3種方式之中,油炸屬於最高溫的。許多研究皆指出,高溫的烹調方式會影響食物的營養價值和成分。油炸的堅果,顏色呈現金黃、口感較酥脆,此外,很多業者喜歡用油炸方式,因為能節省時間成本,甚至可以掩蓋不新鮮的油耗味。反觀若用烘烤方式,如果是中低溫烘烤的堅果,要花的時間比起高溫烘烤或是油炸等方式更久,成本比較高,但是可以保留較多營養價值,除了少油,口感也更接近天然。低溫烘焙較健康當多元不飽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s)經過高溫處理時,營養價值很有可能會受到破壞或氧化,吃下之後便有機會在體內形成有害的自由基(Free radicals),傷害身體細胞。研究指出,烘烤的溫度愈高、時間愈長的堅果,含氧化物質的機率愈高,所以選購堅果或自己烹調堅果的時候,記得注意溫度和烹煮的時間。研究指出,使用中低溫度烤堅果,比起高溫烘烤,可以降低脂肪變質的機率。以核桃來說,經180°C高溫烘烤20分鐘後,產生了比生核桃多17倍的氧化物質。那麼生堅果會比低溫烘烤更健康嗎?對此,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食品科學教授Rui Hai Liu(音譯:劉瑞海)表示,目前還沒有針對堅果經烘焙改變其營養的研究,但他認為,無論堅果經烘烤或是生的,對身體都有好處。他也表示,烘烤並不代表會減少堅果的好處,反而會提高某些生物活性分子的生體利用率(Bioavailability),生體物利用率愈高,代表營養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程度愈高,意即在經過適當溫度的烹調之後,反而會增加其營養吸收的效率。另外,根據前述研究,發現大多數在低溫或中溫(120~160°C)下烘烤出來的堅果,營養和口感都是最理想的狀態。從熱量挑堅果種類堅果主要的營養成分是油脂,也因為熱量高,讓很多想減肥的人敬而遠之,但事實上,減肥的人是可以吃堅果的,因為堅果的高油脂能增添飽足感,再加上多數是好油脂(不飽和脂肪酸),適量吃不僅有益健康,還可幫助降低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風險。兩項研究指出每週吃2次以上的堅果,可能可以避免體重增加和肥胖。研究讓受試者在餐前吃一點核桃,發現有助於增加飽足感,進而可以幫助控制總熱量的攝取,也比較有體力進行運動和鍛鍊。五種堅果熱量這樣挑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每天一湯匙(三茶匙)或每餐一茶匙的堅果種子,就可以達到建議攝取量。因此若對熱量有顧忌的民眾,可以參考以下熱量表來挑選堅果,以一湯匙(15 克)計算,常見的5種堅果的營養與熱量如下:腰果:熱量86大卡、脂質7克、蛋白質2.3 克、碳水化合物4.9 克、膳食纖維 0.5 克核桃:熱量98大卡、脂質 9.8 克、蛋白質 2.3 克、碳水化合物 2.1 克、膳食纖維 1 克胡桃:熱量104大卡、脂質11克、蛋白質1.4克、碳水化合物2克、膳食纖維1.4克杏仁果:熱量87大卡、脂質7.5克、蛋白質3.2克、碳水化合物3.2克、膳食纖維1.9克夏威夷豆:熱量108大卡、脂質11克、蛋白質1.2克、碳水化合物2克、膳食纖維1.2克(我的餐盤:堅果種子一茶匙-衛福部國健署)另外,市面上也有堅果棒這類堅果點心,通常堅果棒會包含多種堅果,作為零嘴雖然營養美味,但食用前應留意包裝標示的熱量並自行斟酌。一般來說,每支堅果棒的熱量約 150~200 大卡不等。提醒大家別因為覺得堅果棒天然、營養豐富就不控制攝取量,不注意的話,很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飲食小撇步

炎夏漸入秋!立秋吃對食物 養肺防秋燥

最近的高溫依然讓我們熱到都汗流浹背,不過根據農民曆上的節氣,每年國曆八月七日或八月九日屬「立秋」,也就是秋天要開始了。雖然我們的體感溫度與農曆有所出入,但是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治未病」概念非常重要,也就是就是能先洞見疾病,加以預防治療,減低發病的可能。即使炎夏未退,其實現在就要好好為秋冬的寒氣入侵做打算了。立秋也是秋燥的開始中醫的養生觀也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與天地萬物共存於同一個宇宙,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季節變化。自立秋以降,氣溫日趨下降,晝夜溫差增大,有著涼、感冒的風險,同時夏天的熱度仍未完全散去,所以中醫把秋季的燥熱之氣,稱為「秋燥」。秋燥屬秋季由「濕熱」逐漸邁向「乾冷」的過渡期,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秋燥傷肺的意義中醫所說的「肺」,不止是生理上的肺功能,還包括體外的防禦力、體內免疫力、水分代謝、呼吸道等等。例如皮膚、毛髮、鼻腔、咽喉、氣管等等。所謂的「秋燥傷肺」,主要是因為入秋後,雨水漸減,加上空氣的濕度不高,氣候上的乾冷會使體內水分更容易散失,我們的黏膜也更加乾燥。所以在秋天有時會出現呼吸不順、口咽乾燥、易乾咳、嘴唇或是皮膚龜裂出血等症狀。(同場加映:夏天皮膚癢又過敏?9 個夏季皮膚解決之道)立秋養肺的食材中醫以食療為先,藥補為後。以下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取得,又能增進免疫力,護肺又養肺的食材。秋葵:秋葵中的黏液,其中的果膠能保持人體消化道的潤滑,進而有效幫助消化吸收、保護胃壁,增進體內的免疫力。(同場加映:貌似秋葵的毒物~曼陀羅3成分恐致命)白木耳:白木耳有「窮人燕窩」之美稱,有助於久咳不癒。中醫認為白木耳「潤肺」,因為它富含植物性膠質。海帶:海帶內的黏液成分藻膠酸(Alginic Acid)可吸附侵有害的毒素,像是灰塵、重金屬,並有助於肺臟把雜質排出。[embed-health-tool-bmi](同場加映:食物是碘的最佳來源!腦部發育就靠它)山藥:山藥別名「淮山」,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及黏質多糖,可促進人體正常生長及修復等保健功能。這些食物其實都有個特性,就是「黏呼呼」的滑潤口感,而這正是中醫所認為對應秋燥的良方。雖然暑氣未消,不過以食材開始為「秋涼」暖身,也是不錯的健康選擇。(同場加映:飲食不均衡或氣虛看起來更浮腫!中醫3招助減肥)


健康飲食小撇步

夏日炎熱沒食慾?把握3大方向吃得健康

全球暖化,夏天越來越熱,我們也更容易食欲不振。但是這個季節同時也是日本腦炎、登革熱、腸病毒等傳染病的高峰期,如何在胃口不佳的時候能夠吃得健康,繼續維持免疫力,成了不可忽略的重點。其實把握住以下三大方向,我們都可以安然度過盛夏。(同場加映:夏天熱到吃不下?營養師教你改善小孩食慾不振)1. 飲食莫忘維持均衡許多人因為高溫的關係,正餐丟著不管,只想吃零食,事實上,這種少量多餐的方式其實並非不好,每間隔 1〜2 小時吃輕食、點心也行,不必堅持一日三餐。但是要讓食物能唾手可得,當飢餓感來襲,我們才能馬上開動。為了避免只吃小點而造成的營養不均,如何選擇食材就更顯得重要了!(同場加映:優質點心好選擇~9種堅果健康又美味)若澱粉類吃得少,可利用綠豆、紅豆、地瓜、芋頭做成甜品來補足,切記要減低調味用的糖用量。若吃不下肉類食品,則可選擇植物性蛋白質,熱量既不會太高,也能讓口感變得更清爽,像是豆類食品、花椰菜、蘆筍等等都是挺好的選擇。(同場加映:多做這步驟加倍抗癌~吃花椰菜有學問)[embed-health-tool-bmi]若想以「涼菜」補充膳食纖維,蔬果沙拉就是首選。夏日當季的芒果、火龍果、百香果、鳳梨配上生菜非常開胃。不過沙拉沾醬熱量高,要酌量使用。(同場加映:抗氧化控血糖~火龍果的6大健康好處)2. 運動後吃不下可用喝的運動時食慾會下降,主要是因為身體在運動時會分泌賀爾蒙告訴大腦要抑制肌餓,加上原本在腸胃的血液跑到肌肉,進一步抑制腸胃吸收。夏天運動食慾下降會更明顯。營養師指出,運動後要補充醣類和蛋白質才能回補流失的肝醣以及耗損的肌肉。運動後如果真的吃不下,也可以改用喝的補充營養,譬如自製香蕉堅果飲、燕麥奶等,有補才能幫助運動疲勞恢復喔!如果想要好好大快朵頤一餐,那建議你最好在用餐前避開高強度運動。3. 多喝水避口乾促食慾天氣一熱體內的水分也流失地很快,所以我們也要盡量補充,讓身體能正常地新陳代謝,避免影響食慾。不過水一口氣喝太多,或是一整天都沒喝水都會影響食慾,建議一次喝 300cc,不要在飯前才開始大量飲水。另外,在冷氣房內也要記得持續補充水分,以免身體陷入脫水狀態由於台灣有非常盛行的「含糖飲料文化」,人手一杯的風氣之下,我們很容易攝取過多的糖份,讓體重上升,健康卻隨之扣分。也讓不少人覺得白開水沒有味道太「無趣」,因此水分攝取不足。如果想要添加風味又不想犧牲健康,切一點檸檬片加至白開水中是不錯的選擇。(同場加映:夏天只想呷涼!破解消暑飲料 3 迷思)不過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衛教資訊:檸檬和檸檬皮富含維生素 C、類黃酮(Flavonoid)等營養素,確實有益健康。但檸檬水實際上並沒有改變體質的功效,千萬不要被所謂「檸檬水調整酸鹼體質」的網路資訊所蒙騙。人體血液的酸鹼值是恆定的,並不會因為喝了檸檬水,或是攝取了酸性、鹼性食物而有所變化,所以無須因此牛飲檸檬水。(同場加映:人體有酸鹼性?一次搞清楚酸鹼平衡)


健康飲食小撇步

夏天只想呷涼!破解消暑飲料 3 迷思

夏日炎炎,不喝點冷飲似乎難消暑,在台灣每三步一間便利超商,五步一間手搖飲料店,看到冰涼的飲料,不買的話甚至覺得有點對不起自己。不過體驗暢快清涼的同時,到底這些冷飲是在降溫,還是提高我們的風險呢?本文將探討夏天飲品該如何選擇,減低身體的負擔,也介紹酒精飲料的迷思。(延伸閱讀:突然體溫偏高怎麼辦?調節體溫過高善用這4種天然食材)1. 喝咖啡和茶算攝取水分嗎?咖啡與茶都屬於利尿劑,會使我們更頻繁想上廁所,排出體內多餘的鈉和水分。然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醫學院的家庭醫學副臨床教授丹尼爾.維吉爾(Daniel Vigil)表示,我們經常排尿而流失大量水分,並不代表會脫水,因為透過排尿所流失的水分,並不會比我們從咖啡因飲料所吸收的水分還多。我們的身體會夠吸收所需的水分,排出剩下不需要的水分。所以適度地攝取咖啡因,並不會引發脫水,但是要記得多補充開水或無咖啡因飲料,才能更有效率的補充水分,也要注意少喝調味或加糖的茶飲和咖啡,如果攝取過多糖分或是人工添加物會讓我們體重飆升,更不健康。(同場加映:膽固醇指數這樣顧~不要再過度攝取糖分)2. 椰子水補充水分的效果最好?根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的報導,椰子水「超級補水」、「營養滿滿」、「電解質爆表」等廣告語,其實都是廠商炒作出來的,曾有椰子水業者因為誇大不實的宣傳被告上法院,花了一千萬美元和解。雖然椰子水能為我們補充水分,不過效果當然是白開水最佳。3. 酒精濃度低就比較健康?夏天的時候,市面上一些「微醺」、「果味」的啤酒或沙瓦(一種酒精含量低的酸味酒),因為清爽酒精量少,非常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些飲品只含 3〜8% 的酒精,其中又添加了果汁或蜂蜜,讓人誤以為比酒精成分較高的飲料更健康。酒味被甜味或酸味沖淡了,並不代表降低了酒精對人體的影響。1c.c. 的酒精原本就帶有 5.5 大卡的熱量,再添加糖分不低的果汁,很容易就增胖了。而且無論飲料的酒精含量多少,過量飲酒就會傷肝。千萬別以為調味過後的低酒精飲品喝起來和果汁有點像,就狂喝不止,這對健康毫無益處。[embed-health-tool-bmi](同場加映:愛喝酒還是真酒鬼?9 點判斷是否酒精上癮)不喝冷飲度過夏日談何容易,但是為了保有更好的體能與抵抗力對抗各種病菌,維持健康的飲食一定是利大於弊。Hello 醫師團隊與你共勉之!


營養知識

麥角硫因抗氧化!吃杏鮑菇3大好處

說到夜市小吃,怎麼能少了一份 Q 彈多汁的杏鮑菇(King oyster mushroom)呢?杏鮑菇不只好吃,營養價值也非常高,再加上熱量低,能幫助抗氧化,且可增強免疫力,因此是素食主義者很重要的營養來源之一。本文將告訴你吃杏鮑菇的三大好處;至於烹調方式,水煮當然比較健康,畢竟經高溫油炸後,營養成分可能也一併被消滅了,一起來看看吧。(推薦閱讀:吃素蛋白質怎麼補充?必知5種素食蛋白質來源)1. 麥角硫因可抗氧化杏鮑菇的營養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 C、多醣類等等,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一種抗氧化劑),根據台灣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所的研究,它能有效清除 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一種有機化合物)自由基,以及螫合(Chelate)亞鐵離子。而若將麥角硫因放入食物中做改良,其味道會變得更加美味。台灣中興大學食品科學與生物科技系的研究證實,薏仁和蕎麥經麥角硫因發酵後,糖、多元醇、氨基酸及類味精成分等味道會提升。(同場加映:橄欖油超強大~抗氧化防癌9大好處)2. ß–葡聚糖提升身體免疫力此外,杏鮑菇含有能助免疫調節的 ß–葡聚糖(Beta-Glucan),可降低細胞毒性,進而維護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根據韓國順天鄉大學(Soonchunhyang University)生命科學暨生物科技系所的研究,人體經給予 ß–葡聚糖治療後,ß–葡聚糖受器有明顯上調的表現,可幫助提升免疫力。[embed-health-tool-bmi]同時,ß–葡聚糖也是低血糖劑,或許能幫助控制血糖和胰島素抗性的狀況,預防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發生。不僅如此,杏鮑菇還能幫助抗發炎、抗過敏;韓國忠南大學(Chungnam National University)毒物學系所的研究人員,從杏鮑菇的萃取物中,發現了能降低促發炎細胞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以及其他抗原性細胞的成分。(同場加映:強化免疫力!吃7種暖色食材就對了)3. 抑制細胞生長助抗癌吃杏鮑菇還可幫助抗癌?中國陝西師範大學(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系所的研究指出,杏鮑菇的多醣類對人體的肝母細胞瘤(Hepatoblastoma)有生長抑制作用,且能使細胞凋亡。以乳癌(Breast cancer)為例,杏鮑菇所含的三萜類合物(Triterpenoid),可有效抑制乳癌細胞的活動,根據中國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科技系所的研究,抗癌細胞的表現於體內或體外都甚有效,因而或許能幫助預防乳癌。(同場加映:0~3歲寶貝心肝!肝母細胞瘤怎確診)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