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嘖嘖嘖蕎麥麵~吃麵發出聲音有原因

嘖嘖嘖蕎麥麵~吃麵發出聲音有原因

我們都知道日本人吃麵時,習慣發出「嘖嘖嘖」的啜食聲,藉此表達對餐點很滿意,但對多數外國人來說,這樣的飲食文化讓他們難以接受,同時也會影響其他客人的用餐心情。在網路社群上,此行為還被稱為麵騷擾(Noodle harassment,日文縮稱為ヌーハラ),以下為您揭開日本人吃麵發出聲音的真相,喜歡去日本玩的旅客,更要細讀本文了解詳情。

吸出聲音才是蕎麥麵正確吃法

日本是一個重視禮儀的社會,單從見面鞠躬和問候語分輩份就可以看出了,但為什麼卻在吃麵食會如此「不雅」,尤其在吃蕎麥麵(Soba,日文為そば)和拉麵時,更是像交響樂般的「嘖嘖聲」不斷。對此,更科堀井蕎麥麵老店(Sarashina Horii soba)第9代掌門人梅原堀井(Yoshinori Horii)解釋,蕎麥麵的獨特香氣來自於料理的過程,若使用的是竹蒸籠,其蒸氣所散發出來的味道會更加濃厚。可是當蕎麥麵煮好上桌後,它的味道反而很淡,即使貼近聞也很難聞到。所以,吃蕎麥麵時,不能單靠鼻前通路(Orthonasal olfaction)用鼻子嗅,而是要加上鼻後通路(Retronasal olfaction),透過嘴巴鎖住麵的香氣,才能讓味道直接往鼻腔內散播。

以吃冷蕎麥麵(Zaru-soba,又稱Mori-soba)為例,因為它是冷面,不會有蒸氣,所以建議要把麵條「吸」出聲音,才能感受到香氣在嘴中「炸」開的滿足感,沒錯,這就是正確的蕎麥麵吃法。

尊重日本吃麵發出聲音的文化

蕎麥比米飯營養 麩質過敏也可吃

另外,蕎麥麵的歷史可追溯到早期江戶時代(Edo period)的日本東京,由於它比米飯更快煮熟、更有營養價值,所以非常受當地人的喜愛,成為很重要的地方名產。純正的蕎麥麵是用100%的蕎麥粉製作,雖然蕎麥屬於準穀物(Pseudocereal),不是真的榖粒(Cereal grain),但兩者的營養卻很相似。

[embed-health-tool-bmi]

其中最讓人心動的,是蕎麥的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高離胺酸(Lysine,一種胺基酸),以及能幫助降低膽固醇的芸香苷(Rutin,也稱蘆丁)。且由於它不含麵筋(Gluten),所以對麩質過敏者可以安心食用,但請民眾購買時,注意商品成分有無參雜麵粉,因為多數廠商為節省成本,並使其更有嚼勁,會加入少許麵粉。

要料理蕎麥麵,其實只要用沸水燙約7分鐘,接著用冷水沖,即可食用,通常會以冷麵的方式處理,並依照個人喜好沾醬和配小菜一起吃。在日本,一般會在吃完正餐後,把湯倒進還留有沾醬的杯子裡喝,因此叫做蕎麥湯(Sobayu)。

東京生活步調快 吸麵成一種習慣

東京是一個生活步調很快的都市,人們奔波忙碌,一方面想縮短吃飯的時間,一方面也想吃得健康,因此,蕎麥麵麵攤開始蓬勃發展起來,漸漸地,到處都可見庶民百姓坐在攤位前,一口接一口快樂地「吸麵」。或許就是這樣的攤販文化,影響了日本人吃麵的習慣,但這不意味著不重視用餐禮儀,而是說,與其去在意別人的眼光,他們更懂得珍惜和擁抱自己的身分

每個國家的文化都不一樣,我們可以選擇入境隨俗,但若沒辦法接受,也不應給予任何批評,這才是健康的文化交流,畢竟最重要的不是吃的方式,乃是吃出感恩的心。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To slurp or not to slurp: Tourists’ reactions spark online debate on noodle manners. https://japantoday.com/category/features/lifestyle/to-slurp-or-not-to-slurp-tourists%E2%80%99-reactions-spark-online-debate-on-noodle-manners Accessed February 27, 2020.

A Cultural History of Noodle Slurping. https://www.nippon.com/en/views/b07501/a-cultural-history-of-noodle-slurping.html Accessed February 27, 2020.

Soba Noodles: Good or Bad? 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soba-noodles Accessed February 27, 2020.

現行版本

2024/11/19

文: 黎佳燊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Jane Lee 更新


相關文章

減重又降血壓!得舒飲食5大好處全公開!

地中海飲食抗氧化~可降低心臟病風險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黎佳燊 · 更新日期:2024/11/19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