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健康

消化系統是人體最重要的系統之一。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必需營養素都是從食物中獲取的。而口腔、胃、小腸和大腸、肝臟、腎臟、胰腺與膽囊等不同器官必須一起協力工作,才能確保功能順暢。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了解更多關於如何維持消化道健康的資訊。

基礎知識

消化道健康

腸病毒初期症狀大人兒童、傳染多久會好、潛伏期、停課標準懶人包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腸病毒疫情週報指出,4月份為腸病毒的流行季節,4/7~4/13一週的就診人數達9,256人,不僅較上週多出20%,且高於近十年同期,已接近腸病毒流行的警戒值11,000人次。 許多家長都很害怕自己的小孩被傳染,更擔心若遭傳染,會不會演變為重症?《Hello醫師》為您說明腸病毒的各種症狀,解答腸病毒重症跡象、潛伏期多長、有哪些傳染途徑、患病後多久會好。 腸病毒症狀 腸病毒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克沙奇病毒、小兒麻痺病毒、伊科病毒及68至71型腸病毒等60幾型,因為會透過腸胃道傳染,且引發腸胃道症狀,故稱腸病毒,但不同病毒型別的症狀稍有不同,嚴重性也不一樣。 一般感染後,約3~5天會出現症狀,多數感染者的症狀輕微,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疹子、水泡及潰瘍,並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7~10天。 腸病毒大人、兒童症狀差異 腸病毒大人症狀:大人也會感染腸病毒,多數時候症狀輕微,類似感冒。 腸病毒兒童症狀:兒童常發生疱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常見症狀為口腔出現小水泡或潰瘍、手掌和腳掌長疹子、發燒、腹瀉及嘔吐。 腸病毒新生兒症狀: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疹子、腹瀉或嘔吐等,病況進展嚴重時,可能引發凝血異常、心肌炎、肝炎、腦炎或新生兒敗血症。 腸病毒初期症狀整理 腸病毒感染疾病 疱疹性咽峽炎 手足口病 發燒合併皮疹 嬰兒急性心肌炎(成人為心包膜炎) 新生兒腸病毒感染 流行性肌肋痛 急性淋巴結性咽炎 病毒型別 A型克沙奇病毒 A型克沙奇病毒 腸病毒71型 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 B型克沙奇病毒 B型克沙奇病毒 伊科病毒 B型克沙奇病毒 A型克沙奇病毒 腸病毒症狀 突發性發燒 嘔吐 發燒 發燒 突發性呼吸困難 蒼白、發紺 嘔吐 初期症狀包括 發燒、食慾不佳 活動力下降 躁動不安 腹瀉、嘔吐 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 發燒、 頭痛 噁心、嘔吐 腹瀉 發燒、頭痛 喉嚨痛 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 疹子或水泡部位 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身體出現疹子、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手掌及腳掌 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時會出現小水泡 皮膚出現疹子 病程及嚴重性 病程為4~6天 輕微無併發症,少數會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病程為7~10天 病患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 最初容易誤判為肺炎,病情惡化後,心跳會加快,演變為心臟衰竭 嚴重時可引發凝血異常、心肌炎、肝炎、腦炎或新生兒敗血症 病程約1週 症狀持續4~14天 眾多腸病毒中,以腸病毒71型的併發症最為嚴重,重症風險最高;對此,國內已有兩間廠商研發出針對腸病毒71型的疫苗,於近日上市開打;有關腸病毒71型的症狀及疫苗資訊,可看此文章:腸病毒疫苗價格、保護力、副作用、接種對象、常見QA一次看。 腸病毒重症4大症狀:兒童注意這4大前兆病徵 5歲以下幼童為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佔所有重症病例的90%,重症致死率約1.3~33.3%之間;若小孩有以下情形,請盡速赴大型醫院治療: 嗜睡:伴隨意識不清、眼神呆滯、活動力下降及四肢無力。 肌躍型抽蓄:在未受驚的狀態下,四肢無故出現驚嚇抖動,全身肌肉收縮的情形。 持續嘔吐:為腦壓上升的表現之一,嘔吐次數變多,或只有嘔吐而無腹痛或腹瀉等腸胃炎時症狀時更要注意。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在安靜且體溫正常的狀態下,心跳每分鐘120次以上。 圖片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腸病毒停課標準 衛福部疾管署指出,地方政府可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衡酌其轄內的社會型態、托育資源及防疫需求,訂定符合轄內需求的停課標準,因此,目前各縣市的停課標準並不完全一致,如有需要,可直接洽詢所在縣市之衛生局、教育局或社會局瞭解相關規定;但若有下列疫情狀況,衛福部建議幼兒園、托嬰中心等學前教托育機構採取停課措施:  1.有腸病毒71型流行疫情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當年度發生腸病毒71型流行疫情:當機構內同一班級在一週內有2名以上(含2名)幼童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等)時,該班級應停課7天。 2.無腸病毒71型流行疫情,但有腸病毒71型個案 當年度無腸病毒71型流行疫情,但機構所在的鄉鎮市區,若當年度曾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有「腸病毒71型檢驗陽性個案」或「年齡在3個月以上的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時,當機構內同1班級在1週內有2名以上(含兩名)幼童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等)時,該班級應停課7天。 發生腸病毒71型陽性個案或年齡滿3個月(含)以上之重症個案地區 3.有腸病毒重症個案,且檢出腸病毒D68型 當機構內發生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通報個案,且個案檢出腸病毒D68型時,該個案就讀之班級應停課7天。 腸病毒會傳染嗎?傳染途徑有哪些? 腸病毒通常發病後1週內的傳染力最強,主要傳染途徑有4種: 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咳嗽飛沫、鼻涕 病患皮膚水泡的液體:接觸到水泡的液體後,又碰觸口、鼻 食物汙染:食用病患吃剩或被分泌物飛濺汙染的食物 糞口傳染:接觸到被病患排泄物汙染的食物或水 腸病毒多久會好?會自己好嗎? 腸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只能靠自身免疫力改善,並透過支持療法來緩解症狀,例如服用退燒藥、止咳藥或打點滴等;多數病患發病後7~10天就會自行痊癒,僅少數人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大人感染腸病毒,通常只要多休息、多喝水,飲食清淡均衡,數天內就會改善;小孩感染腸病毒則須多加照顧,密切注意有無出現上述嚴重症狀,一旦症狀惡化或有重症前兆,請盡速就醫,切勿耽擱。 腸病毒潛伏期幾天? 感染腸病毒後,約2~10天內會出現症狀,多數人約3~5天就開始感到不適。 小孩得腸病毒的治療照護與飲食建議 圖片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腸病毒預防傳染方法 圖片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看更多 消化道健康 相關文章

膽囊疾病

右腹部疼痛愛注意!小心膽結石卡住,急性膽囊炎找上你

本土劇女神白家綺在半夜睡覺時,感到右腹部劇烈疼痛,緊急送醫治療後,經診斷為急性膽囊炎(Acute holecystitis),而引發急性膽囊炎的主因除了膽結石、懷孕和長期酗酒之外,攝取過多高脂肪食物也是其中的成因之一。 究竟什麼是急性膽囊炎?罹患急性膽囊炎後會出現什麼症狀?又該如何診斷?請待《Hello醫師》娓娓道來。 什麼是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為膽結石最常見之併發症,好發於中、老年女性。當膽結石卡在膽囊頸部或膽道中,會阻礙膽汁從膽囊流到十二指腸中,造成血管瘀塞,引發膽囊管阻塞與致病菌入侵。(延伸閱讀:過年不忌口?十二指腸潰瘍、胃穿孔跟著來!十二指腸潰瘍4大禁忌食物全公開) 造成急性膽囊炎的原因為何? 急性膽囊炎的成因主要可以分為以下2種: 結石性膽囊炎:膽石多梗塞於膽管處,造成膽汁不能正常流入腸道、聚積於膽囊內刺激膽囊壁,而出現發炎現象。 無膽石性膽囊炎:無膽石性膽囊炎常見於老年患者,主要是因手術後禁食過久、或因結節性多動脈炎(Polyarteritis nodosa)、敗血症等病症,才易引發無膽石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常見症狀 急性膽囊炎發作時可能會出現以下7種常見症狀:  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延伸閱讀:吃得少食慾不振怎麼辦?11招補足熱量,找回好胃口) 腹痛 畏寒、發燒 黃疸 腹脹 右上腹部疼痛 何時該求診 ? 約有7成病人在急性膽囊炎發作前,就曾因膽道暫時阻塞,發生膽道疼痛。由於疼痛常於飯後發作,有時會遭誤診為是胃部疾病。建議民眾,若發現自己符合上述任一症狀,皆應及早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4方法診斷急性膽囊炎 血液檢驗:若罹患急性膽囊炎,可透過血液檢驗,觀察體內是否呈現白血球增生、血清轉氨脢和鹼性磷酸脢升高的狀況。  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不僅使用方便且非侵入性檢查,因此成為於偵測肝膽管結石的第一線診斷工具。當總膽管因結石出現膽汁滯留時,膽管會出現擴張,醫師可透過腹部超音波影像觀察結石位置及大小。(推薦閱讀:「沉默的殺手」膽管癌存活率僅3成!膽管癌的症狀與治療) 電腦斷層攝影:透過電腦斷層攝影,能有助於醫師找出膽囊炎所產生的併發症,如穿孔、潰瘍等。 核磁共振膽胰管造影:若懷疑同時有膽道阻塞或膽管結石時可考慮安排進行核磁共振膽胰管造影,可以清楚顯示膽胰管之解剖構造與膽道內之結石。 急性膽囊炎有哪些治療方式? 禁食:若經診斷為急性膽囊炎的患者,須禁食讓膽囊休息,不可吃任何食物,直至發炎情況改善。 經皮穿肝膽囊引流術:如果透過內科治療仍無法改善病情,鬱積的膽汁容易滋生細菌,引起敗血症。因此醫師會使用經皮穿肝膽囊引流術(PTGBD),在超音波的引導下,從體外插入一條塑膠引流管進入膽囊中,把已化膿的膽汁引流到體外。 傳統膽囊摘除手術:當病患接受經皮穿肝膽囊引流術後,病況仍無好轉,醫師須考慮替病患進行膽囊摘除手術,同時摘除肝內膽管、總膽管與其他膽道內的結石。 腹腔鏡膽囊摘除術:腹腔鏡膽囊摘除術為目前最先進的手術方法之一,醫師僅需在腹部分別切開3~4個1~2公分的小傷口,再以特殊器械在腹腔鏡傳送的放大電視畫面下,進行膽囊摘除。 急性膽囊炎飲食注意事項 限制脂肪食物的攝取:如應避免攝取奶油、冰淇淋、乳製品、動物肝、腦、腸、蛋黃及辛辣、油炸食物等。(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導致陽痿?男女性功能都可能受害) 少吃高膽固醇食品:肉品攝取以瘦肉為主,多吃魚、肌肉等,可降低中性脂肪及血中膽固醇。烹調方式可用清蒸、烤、涼拌或少油煎煮,避免油炸。 少量多餐多喝水:平時應少量多餐,切勿暴飲暴食讓消化系統負荷過重;攝取充足水分,每日至少1500~2000毫升,幫助稀釋膽汁。 避免攝取刺激性飲料:諸如酒類、咖啡、茶等飲料,可能刺激膽道括約肌痙攣,造成膽汁排出困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消化問題

十二指腸潰瘍、胃穿孔跟著來!十二指腸潰瘍4大禁忌食物全公開

春節過年也親朋好友相聚團圓的時刻,免不了大吃大喝、暴飲暴食的情況,也導致許多人因此引發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可分為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而尤以十二指腸潰瘍最為常見,患者於十二指腸潰瘍發作時,常會感受到腹部劇烈疼痛,最嚴重還可能會引發胃穿孔。 究竟十二指腸潰瘍症狀為何?該如何避免十二指腸潰瘍?有哪些飲食禁忌需要注意?讓《Hello醫師》為你一次解答! 十二指腸在哪裡? 十二指腸(Duodenum)連接胃和小腸,呈現C字型,長度約20公分。食物經胃消化後,會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而十二指腸會再分泌鹼性的黏液,中和經胃酸消化而呈酸性的食物。 什麼是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 Duodenal ulcer)為消化道潰瘍的其中一種,指患者因胃酸分泌過多,十二指腸黏膜被胃液侵蝕,造成十二指腸黏膜破損、糜爛。而罹患十二指腸潰瘍的病患通常較為年輕,約介於20~40歲左右。(推薦閱讀:胃潰瘍與消化性潰瘍:老年人注意睡眠品質避免復發) 暴飲暴食、愛抽菸,6大原因讓十二指腸潰瘍找上你! 1.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主要會存在幽門(即胃與十二指腸交接部位)黏膜的上皮。當幽門螺旋桿菌緊密附著黏膜表皮的特殊接受體上,就會造成黏膜細胞遭到傷害。此外,幽門螺旋桿菌也會分泌消化酶,破壞胃黏膜表皮細胞,引起炎症反應,造成胃黏膜的傷害。 2. 長期服用藥物:服用阿斯匹靈、類固醇、止痛藥等藥物會破壞胃腸道黏膜,加上胃酸刺激導致潰瘍形成。 3. 胃酸分泌過多:胃酸、胃蛋白酵素分泌過多或膽汁逆流,皆可能導致十二指腸潰瘍發生。 吸菸:香菸中的尼古丁直接損傷黏膜的血管,使胃黏膜血流量減少,胃酸分泌增加。(延伸閱讀:死於二手菸者女性占6成 女性抽菸傷害大) 4. 不良飲食習慣:暴飲暴食、咀嚼不夠、進食太快或過多刺激性食物等皆為罹患十二指腸潰瘍的危險因子之一。 5. 壓力過大:壓力太大易導致情緒波動,引發胃酸分泌增加且血管收縮,使黏膜更易遭受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傷害引起十二指腸受損。 十二指腸潰瘍會出現什麼症狀? 十二指腸潰瘍好發於飯後2~3小時,以及夜間或飢餓時,病患會感到上腹部有燒灼感、針刺感和脹滿感。當胃酸分泌增加,卻沒有食物中和時,就會導致十二指腸潰瘍,讓患者於睡夢中被痛醒,還可能因此感到噁心、想吐,甚至吐出酸水,不過大多數的人皆能透過進食即可得到緩解。 另外,十二指腸潰瘍若伴隨胸口灼熱感,就表示胃酸已分泌過多,並逆流至食道;倘若疼痛無法停止,甚至引起廣泛性腹痛,就有可能產生胃穿孔。(推薦閱讀:胃食道逆流|原因、症狀、診斷及治療方法) 十二指腸潰瘍治療方法 十二指腸潰瘍大部分可透過藥物治療即可,但若十二指腸潰瘍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如胃穿孔就須考慮接受手術治療。以下分別介紹十二指腸潰瘍常使用的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制酸劑:制酸劑也就是俗稱的胃藥,一般含有鋁鹽、鈣鹽、鎂鹽、鈉鹽等成份,具有中和胃酸的效果,可治療輕微的十二指腸潰瘍。 乙型組織胺受體阻斷劑及氫離子幫浦阻斷劑:乙型組織胺受體阻斷劑如雷尼得錠(Ranitidine)口服錠與法莫替丁(Famotidine)皆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的代表性藥品有Pantoloc注射劑與口服錠,亦可抑制胃酸。 胃黏膜保護劑:常見的胃黏膜保護劑有斯克拉非(Sucralfate)口服懸浮液,有助於十二指腸上的黏膜免受胃酸侵蝕。 抗生素:多用於消除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之十二指腸潰瘍,常見的抗生素如安莫西林(Amoxicillin)口服錠及甲硝唑(Metronidazole)口服錠。 若要服用上述4種類型的藥物,須先經醫師診斷病情後再行服用,切勿自行購買成藥服用。 手術治療 由於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可能引發胃穿孔,造成病患中上腹部出現突發性尖銳的劇痛。醫師若懷疑病患有胃穿孔的狀況,會先請患者做胸部X光片或電腦斷層,再加以診斷是否有此情形發生。 倘若病患體內確實有胃穿孔的情況,醫師就會進行腹腔鏡手術,先於患者的肚臍旁及下腹部兩側各切開約1公分的小傷口,再利用腹腔鏡的儀器,插入腹腔內做探查,並替病患把穿孔的破洞補起來。 https://helloyishi.com.tw/stomach/gerd/diet-to-prevent-the-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 十二指腸潰瘍4大飲食禁忌 不想讓十二指腸潰瘍找上你,就應該避開下列4種食物: 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酒、 辣椒、芥茉、胡椒等皆容易促使胃液分泌或。(延伸閱讀:少喝咖啡10理由!助眠少焦慮護腸道) 酸性食物:酸度較高的水果, 如:鳳梨、柳丁、金桔等。 易產氣食物:如豆類、馬鈴薯、地瓜、黃豆、芋頭皆會容易造成脹氣,使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有飽脹感,應避免食用。(推薦閱讀:2大脹氣原因報你知!避吃6類易脹氣食物,約會不怕放屁形象全毀) 應避免食用炒飯、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類製品,以及各式甜點、糕餅、油炸及冰品類食物,常會導致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不適,應留意選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發炎性腸道疾病

安倍晉三痛苦到下台!吐血腹瀉通通來、「潰瘍性結腸炎」7大症狀別輕忽

徐小姐近期每天腹瀉20次,幾乎一整天都坐在馬桶上度過,起初以為是腸躁症所致,直到就醫診斷後才得知自己罹患潰瘍性結腸炎;不僅如此,就連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因潰瘍性結腸炎復發,怕影響國政,決定辭去首相職務。 究竟在潰瘍性結腸炎發作時,會出現哪些症狀?該如何進行診斷及治療?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認識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什麼?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又稱作潰瘍性大腸炎,為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主要會因直腸及結腸黏膜內層受到刺激,引起腸道內膜及黏膜內層開始發炎、充血及腫脹,進而使黏膜受損、滲血、糜爛與出現潰瘍。(推薦閱讀:不看會後悔!結腸與大腸直腸癌的關係) 近年來,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喜愛攝取高油脂、高糖份的食物,再加上生活作息改變、工作壓力大,造成潰瘍性大腸癌的罹病率有增加的趨勢。 根據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提供的《潰瘍性結腸炎臨床治療指引》,台灣潰瘍性結腸炎的盛行率為每10萬人口中有12名患者,每年新增的確診個案約為350人,好發於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以及50~60歲的中年人,並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約為1.4~1.6。 5大原因容易引發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機轉不明,推測可能與下列4種原因有關: 細菌感染:患者體內的大腸桿菌比正常人更容易附著在大腸黏膜細胞上,並分泌溶血性及壞死性毒素,而導致結腸壁發炎。 食物過敏:由於結腸壁對牛奶過敏,患者若經常喝牛奶就有可能引發潰瘍性結腸炎。 環境影響:長期抽菸容易改變結腸黏膜的通透性,引發潰瘍性結腸炎,另外,服用口服避孕藥也容易造成潰瘍性結腸炎。 遺傳:若有潰瘍性結腸炎的家族史相對來說罹病機率較高。 腹痛、腹瀉不一定是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7症狀愛注意 腸躁症與潰瘍性結腸炎症狀相似,發作時皆會出現腹瀉及腹痛的症狀,因此容易讓潰瘍性結腸炎病患誤認為自己罹患腸躁症,而錯失及早治療的機會。以下為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見症狀: 腹絞痛、腹脹、腹部壓痛 帶有血便及黏液的腹瀉 急著排便卻只解出少量糞便,且排便完後仍有便意 發燒 體重減輕 食慾不佳 貧血 少數患者會合併腸道外的症狀,如:大量出血、結節性紅斑、結節性紅斑、關節炎、自體免疫肝炎或胰臟炎或硬化性膽管炎。   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方法 抽血檢驗:透過抽血檢查,可發現潰瘍性結腸炎會因血液流失導致缺鐵性貧血、白血球增加、鉀離子偏低、白蛋白偏低及肝功能指數上升等。 糞便檢查:患者糞便中若出現紅血球細胞、嗜伊紅性白血球細胞,即可能為潰瘍性結腸炎。 乙狀結腸鏡併切片檢查:經由乙狀結腸鏡併切片檢查,可見早期症狀如黏膜泛紅及水腫、血管分布減少、皺摺瓣膜變較不明顯或增厚;隨病情加重則可能出現顆粒狀及易脆性黏膜。 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為潰瘍性結腸炎最直接的方法,可區別潰瘍性大腸炎及與其症狀相似的克隆氏症。 如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藥物治療 一般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大多數以內科藥物治療便能控制症狀,如抗發炎藥物、類固醇藥物、免疫調節藥物及生物製劑。 對於病情較嚴重之病患,醫師則會請病患住院治療,以靜脈注射,替患者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讓腸道有機會休息,並適度使用止瀉劑、抗痙劑、止痛劑、鐵劑、維他命B12等降低腸道發炎的藥物,替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藥物除了可以經由口服或注射外,若發炎部位較接近大腸末端,醫師也會考慮使用灌腸的方式給藥。 手術治療 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引發毒性巨大結腸症、腸穿孔、猛爆性肝炎等併發症時,須以外科手術將一部份的大腸切除。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日常注意事項 按時服用藥物:患者應避免自行停藥、減藥或服用成藥,並觀察是否出現類固醇用藥常見之副作用,如出現月亮臉、水牛肩、全身水腫、消化性潰瘍等。(延伸閱讀:胃潰瘍與消化性潰瘍:老年人注意睡眠品質避免復發) 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並少量多餐。此外,應避免攝取甜食、酒、碳酸飲料、過冷或過熱及易產氣性食物,以防腹瀉症狀加劇。 多補充營養素: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後容易出現貧血的症狀,所以可多補充鐵質和葉酸等營養素,減少血液流失的機率。 保持心情愉悅:由於潰瘍性結腸炎會引發不自主的腹瀉,長期下來易使患者置身於恐懼之中,因此適度休息、保持心情愉悅,才能避免症狀加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胃食道逆流

吃甜食、胃酸多讓你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快吃這3款食物、5大地雷快閃開

你今天又胃食道逆流了嗎?現代人愈來愈喜歡喝咖啡、吃甜食來自我療癒,加上假期又常暴飲暴食,造成胃酸過度分泌而引發胃食道逆流。火燒心、胸口悶、不時還嘔出酸水的不適,究竟吃哪些食物能緩解胃食道逆流?哪些地雷食物卻是你要趕快避開的??讓《Hello醫師》一次告訴你3大緩解胃食道逆流的食物和飲食地雷,讓你不再火燒心!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 一般人進食時,胃與食道交接處之賁門會自動打開,讓食物能順利進入胃部,進食結束賁門就自動關閉,防止胃裡的食物逆流。若賁門無力、開關不當,此時胃酸與食物將逆流向上到食道、喉嚨,刺激食道並帶來疼痛與燒灼感,即造成所謂的「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推薦閱讀: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為什麼會胃食道逆流? 其中,為什麼會引發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又以暴飲暴食、愛吃高脂肪食物、甜食,以及喝過多含糖飲料等不良飲食習慣最為常見。當患者的飲食習慣不見改善,而讓胃酸逆流持續過久,恐怕將引發食道潰瘍及食道狹窄,進而出現吞嚥困難的情況。 3大類食物 幫你緩解胃食道逆流 當胃食道逆流發生,不適症狀讓人害怕進食卻又必須補充營養時,下列3大類食物就可緩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 1. 高纖維食物 高纖維食物富含的膳食纖維 ,有助於腸胃道消化而降低誘發胃食道逆流的情形,因此平時應適量攝取以下幾種高纖維食物,以避免消化不良、胃酸逆流反覆發生: 全穀類:如燕麥片、糙米 根莖類蔬菜:如紅薯、胡蘿蔔和甜菜 綠色蔬菜:如蘆筍、青豆仁 2. 鹼性食物 鹼性食物因酸鹼值(pH)值較高,能有助於抑制體內胃酸產生: 香蕉 香瓜、冬瓜等瓜類 花椰菜 茴香 堅果 3. 高含水食物 含大量水分的食物能稀釋和降低胃酸對腸胃壁的刺激,也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可適量攝取以下高含水食物: 芹菜 黃瓜 緩解胃食道逆流必知的飲食原則 適量飲食:胃酸逆流患者切勿暴飲暴食,且每餐應控制於7分飽即可。 遠離高油脂食物:攝取高油脂食物不僅讓體重上升,還易使食道括約肌鬆弛,引發胃食道逆流。 進食後勿平躺:餐後至少應等候30分鐘至1小時再躺下,或可將床頭墊高15~20 公分,採左邊側躺的方式為佳。 不吃宵夜:睡前2小時前應避免進食、吃宵夜,以免消化作用刺激胃酸分泌,影響睡眠而造成胃食道逆流。 細嚼慢嚥:用餐時間過短,無法好好將食物咀嚼再吞嚥,容易促使胃部與食道鬆弛,而引發胃食道逆流。 5大食物火燒心!胃食道逆流飲食地雷你甘哉 除甜食之外,下列5大食物更是胃食道逆流的飲食地雷,若不控制攝取量小心隨時感覺火燒心、胃食道逆流停不住! 咖啡、茶:咖啡和茶內含咖啡因,易讓肌肉產生鬆弛作用,當攝取量過高時易使賁門關不住,增加胃食道逆流的發生。 碳酸飲料:碳酸飲料會刺激胃黏膜,長期飲用易引發胃食道逆流。 甜食:當甜食中含可可豆、咖啡因、人造甜味劑等成分,就易促使胃酸分泌,造成胃食道逆流復發。(延伸閱讀:少吃油炸物和甜食!對抗掉髮這樣做) 柑橘類水果:如葡萄柚或柳橙因酸度較高,容易使賁門鬆弛並加重胃酸逆流的症狀。(推薦閱讀:橘子、柑橘類水果好神!防癌補腦、美肌顧腎) 油炸食物:油炸食物會降低賁門壓力並增加胃排空食物的時間,進而提高胃食道逆流發生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肝臟疾病

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這些人補打更保險!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台灣為B型肝炎(Hepatitis B)高感染地區,近171萬B型肝炎帶原者中,有4成患者需接受治療,而治療的患者中,卻有高達27萬人不知自己為B肝帶原者。 為預防B型肝炎的感染,台灣自1986年新生兒全面接種B型肝炎疫苗,更有不少成人因抗體消失而補打B肝疫苗,但也有人因副作用而猶豫是否要接種疫苗。 《Hello醫師》將由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開始介紹,帶您了解B型肝炎疫苗的成分、廠牌與副作用,並釐清B肝抗體消失的秘密。 國內B型肝炎疫苗有2種 B型肝炎疫苗是一種不活化疫苗,純化過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接種後能誘發體內免疫系統主動產生具保護作用的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延伸閱讀:不只能打新冠疫苗!10大公費疫苗種類、施打對象一次告訴你!) 目前可供民眾施打的B型肝炎疫苗共有2種廠牌,幼童可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第1劑B型肝炎疫苗,並於出生滿1個月後施打第2劑,等到出生滿6個月後再接種第3劑。若為高風險族群,則可自費追加接種1劑B型肝炎疫苗。以下為國內可選之B型肝炎疫苗廠牌: 葛蘭素:Engerix-B 安在時B型肝炎疫苗 默沙東:H-B-VAX II “默克”基因重組B型肝炎疫苗 B肝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建議接種者於接種疫苗後,稍坐休息並觀察30分鐘,確認無不適症狀再返家。 一般而言,接種B型肝炎疫苗後,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注射部位疼痛,其次是全身不舒服、頭痛、疲倦,不到1%的人會發燒,以上症狀通常於3天內消失。嚴重全身性反應或嚴重過敏性反應則極為罕見,發生機率不到萬分之一,需立即就醫治療。 施打完B型肝炎疫苗可能會出現疲倦、發燒等症狀 B型肝炎抗體會隨年齡消失? 許多民眾都會好奇「為何明明小時候有打B肝疫苗,怎麼到了20歲就驗不到抗體了?」臺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表示,除了少數人因體質關係,即使打疫苗也無法產生抗體外,如果已經年滿20歲,測不到B肝抗體也很正常。 因新生兒是在0、1和6個月完成3劑B肝疫苗接種。但產生的B肝抗體其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消失,台大醫院針對台北市學童進行研究發現,接種過B肝疫苗的孩童在5歲時抗體幾乎都還在,滿10歲時,約20%者已無法測得抗體、15歲的青少年有40%沒有B肝抗體,等到20歲就讀大學時,近70%已測不到B肝抗體。 然而,測無B肝抗體就代表疫苗失效了嗎? B肝抗體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消失 無抗體需補打B肝疫苗?高風險族群可施打追加劑 B肝疫苗是否需要補打,曾經引起一番討論。高雄長庚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盧勝男說明,曾接種B肝疫苗者,若檢查呈抗體陰性,可追加一劑來確認有無免疫記憶,也就是打1劑疫苗檢查有無產生抗體,若有抗體則稱為免疫記憶,接種者就不必再追加疫苗;但若施打1劑後沒有產生抗體,則應將完成3劑的施打,以確保B肝疫苗的保護力。 然而,對於常有機會暴露於血液或體液的高危險族群,如血液透析病人、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可能接觸之醫療工作者,則仍建議追加施打1劑,確認並維持疫苗效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肝臟疾病

A型肝炎疫苗分3種!莓果為何有A肝病毒?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

近日好市多冷凍綜合莓、冷凍藍莓接連驗出A肝病毒,食用恐被感染,一時間造成社會人心惶惶。 究竟莓果為何有A型肝炎病毒?A型肝炎症狀、傳染途徑有哪些?病毒潛伏期有多久?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分別有哪些?《Hello醫師》帶您一次了解清楚! A型肝炎症狀 A型肝炎患者可能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等症狀,數天之後還有機會發生黃疸,少數患者甚至會併發猛爆性肝炎,致死率達到千分之3。 為預防A肝對國人的危害,衛福部建議6大高風險族群需要特別注意,應盡早施打A型肝炎疫苗,本文接下來也會為讀者介紹。 莓果為何有A型肝炎病毒? 食物之所以受到A型肝炎病毒的污染,依澳洲紐西蘭食品標準局 (FSANZ)指出,最常見的3個原因如下: 在受污染的水中種植的食物 被感染A型肝炎的人採摘或包裝的農產品 在被污染的水中清洗的農產品。 A型肝炎病毒可以在體外存活數小時,並且可以在人的手上和食物中持續存活,耐熱和耐冷凍。 A型肝炎傳染途徑:糞口傳染、血液傳染 A型肝炎好發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例如非洲、南美洲、中國大陸、東南亞及南亞等。主要傳染途徑為「糞口傳染」,意即攝入受人類或動物糞便污染的飲水或食物而罹病。詳細傳染情況列舉如下: 攝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 透過食用、飲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包括冷凍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或水而傳播,主要是發生在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水果、蔬菜、貝類、冰和水最可能被汙染。 人與人接觸傳染 當感染者沒有正確洗手,直接接觸其他物品或食物而造成感染。 照顧者更換或清理受感染者的尿布或糞便前後,沒有正確洗手而造成感染。 經由與感染者密切接觸而感染,例如:性接觸(包括同性間與異性間肛吻、肛交、口陰交等性接觸)。 血液傳染 雖極為罕見,但國外曾有經由靜脈藥癮者共用針具或輸入潛伏期患者之血液造成感染。 A型肝炎的潛伏期有多久? 從感染到發病,其潛伏期約為15~50天 (平均為28~30天),可注意有無前述發燒、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適等症狀,尤其是黃疸。 6大高風險族群 建議施打A肝疫苗增強保護力 為預防A型肝炎(Hepatitis A),除了要隨時注意飲食衛生、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出門在外也需注意環境衛生。 然而,對於以下6大高風險族群而言,施打A型肝炎疫苗才能有效提升保護力,降低罹患A肝風險。 前往A型肝炎流行地區居住、工作或旅遊者:建議出發前2週施打第1劑疫苗,之後再補打第2劑。一般人在出發前任何時間接種,均可提供部分保護力,但若患有慢性肝炎或免疫力低下,又距離出發時間不到2週,除了施打疫苗外,建議合併使用免疫球蛋白。 有危險性行為者:欲進行口對肛門的接觸、肛交。 注射非法藥物及毒品成癮者 因職業接觸而增加風險者:如高風險地區之特殊實驗室或醫療人員、汙水處理人員或餐飲廚師。 經常需要輸注凝血因子者:如血友病患者 慢性肝炎患者或有B、C型肝炎帶原者 除上述高風險族群外,由於台灣飲食環境的改善,多數未滿35歲之成年人未曾罹患過A型肝炎,所以體內也無抗體,建議可考慮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 A型肝炎公費接種對象: 2017年(含)以後出生滿12個月以上幼兒(自2018年1月1日起實施) 國內設籍山地鄉、9個鄰近山地鄉(高感染風險之平地地區)及金馬地區,於2016年(含)以前出生滿12個月以上之學齡前幼兒 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確定病例接觸者(包含病患之家庭成員、同住者、性伴侶,經疫調懷疑有共同感染源者),於1972年1月1日以前出生未具A肝抗體者或1972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滿12個月以上者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感染者,於1977年1月1日以前出生未具A肝抗體者或1977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滿12個月以上者 國內A型肝炎疫苗有3種 目前可供民眾施打的A型肝炎疫苗共有3種廠牌,無論成人或兒童都需接種2劑疫苗,2劑間隔至少6個月;接種第1劑後約95%以上可產生抗體,接種滿2劑後,可提供民眾20年以上的保護力。以下為國內可選之A型肝炎疫苗廠牌: 葛蘭素:HAVRIX新赫寶克疫苗(1~18歲適合施打兒童及青少年劑型;19歲以上民眾適合施打成人劑型) 默沙東:VAQTA唯德不活化疫苗(1~18歲適合施打兒童及青少年劑型;19歲以上民眾適合施打成人劑型) 賽諾菲:Avaxim巴斯德A型肝炎疫苗(僅供1~15歲幼童施打兒童劑型) A型肝炎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施打A型肝炎疫苗後,常出現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紅腫、頭痛、發燒、肌肉痠痛、煩躁不安、食慾不振及腸胃道不適等反應,但會在數天內恢復。 至於嚴重過敏等症狀則極為罕見。如前述症狀持續未獲改善,應儘速就醫處理,並請醫師通報衛生單位。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肝臟疾病

C型肝炎是什麼?C肝傳染途徑、症狀?C肝原因、治療解說

C型肝炎是國內病毒性肝炎第2號敵人,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最新之統計研究顯示,國內感染約40萬人,僅次於B型肝炎;究竟什麼是C型肝炎?罹患C型肝炎的原因、症狀是什麼?《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C型肝炎。 C型肝炎是什麼? C型肝炎(Hepatitis C)是由C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當肝臟遭受C型肝炎病毒攻擊時,可能導致肝臟發炎及其他副作用。C型肝炎病毒是許多常見肝炎病毒之一,也普遍被認為是最危險的病毒。很多人是在進行健康檢查時才發現自己有C型肝炎。 當患者受C型肝炎病毒感染,約有近一半以上的患者會轉為慢性肝炎,其中又有近1/4的慢性C肝病患因此導致肝硬化,一旦有肝硬化者,每年就有3-5%機率會癌變形成肝癌。 C型肝炎初期無症狀,各年齡皆可能感染 C型肝炎分佈於各年齡層,任何年齡亦可能被感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指出,全球感染C型肝炎者就高達約5千八百萬人,同時也是東南亞最盛行的傳染病之一。 由於C型肝炎通常沒有症狀,直到數10年後肝臟受損才會出現徵兆,因此C型肝炎病患應每年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C型肝炎會傳染嗎?認識C肝傳染途徑 感染C型肝炎最常見的途徑與原因,即是透過血液中的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當接觸到C肝帶原者即使是很少量的血液,或接觸含有病毒的乾燥血液長達數週,就有可能發生感染的風險。 雖然C型肝炎帶原者的體液也含有C肝病毒,但血液接觸仍是C型肝炎最普遍的傳染途徑,因為血液含有的C型肝炎病毒量最高。 C型肝炎2大傳染途徑 另外,最常見的2大C型肝炎傳染途徑又可分為以下2種: 垂直感染:當C型肝炎帶原者母親在生產前後,即會將B、C型肝炎病毒傳染給新生兒,台灣過有將近40~50%之帶原者經由此途徑傳染。 水平感染: 其他散播C型肝炎的途徑還有共用藥物和針頭、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特別是當您患有性病(STD)或有多重性伴侶。當您與帶原者共用針頭或您本身患有愛滋病(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身體免疫力降低,則更容易被傳染C型肝炎。患有C型肝炎的孕婦也會垂直傳染C型肝炎給寶寶,C型肝炎並不會經由食物、水或一般接觸傳染。(你也想知道:肝病4階段:發炎、纖維化、肝硬化、肝衰竭) C型肝炎的症狀 當您患有輕度C型肝炎時,身體並無症狀,直到肝炎已發展到嚴重程度時才會出現症狀,常見的C型肝炎早期徵兆、症狀有: 疲倦 噁心或食慾差(Nausea or poor appetite) 胃痛 茶色尿(Dark-colored urine) 皮膚和眼睛顏色變黃(黃疸 jaundice) 發燒 肌肉和關節疼痛 當C型肝炎變嚴重時的症狀包含: 容易出血或瘀青 皮膚癢 腹水(ascites) 腿部腫脹 體重減輕 意識不清、昏睡、發音困難 (Confusion, drowsiness and slurred speech) 皮膚上出現蜘蛛狀血管,稱為蜘蛛狀血管瘤(蜘蛛痣)(spider angioma)。 一分鐘快速認識C型肝炎 C型肝炎患者中有一半會轉為慢性肝炎,其中約25%病患轉為肝硬化,進而提高肝癌風險。 C型肝炎通常經由血液傳染,感染時幾乎沒有症狀,待數10年肝臟受損後已病況不輕。 C型肝炎早期症狀:疲倦、茶色尿、噁心、食慾差、皮膚與眼睛轉黃疸現象。 自民國100年8月起,台灣民眾可享有新制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包含最新納入的篩檢項目B、C型肝炎檢查。並以45歲為篩檢起點,提供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台灣民眾,可透過此服務終身接受1次免費檢查。 為什麼會得C肝?C型肝炎的感染原因 罹患C型肝炎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頻繁與患者接觸,例如醫護人員或病人主要照顧者。 使用非法藥物或患有愛滋病(HIV)。 與其他人共用未消毒乾淨的針頭或器械刺青。 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Hemodialysis treatments)。 在1992年前接受過輸血(blood transfusion)或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或於1987年前接受過抗凝血劑等血液產品者。 出生於1945至1965年間C型肝炎大幅流行時的族群。 C型肝炎的診斷與治療 若您的醫師高度懷疑您可能有接觸肝炎病毒的高度風險,醫師將會安排C型肝炎病毒檢查,這可以協助您的醫師進行後續的治療或延緩肝臟受損的程度,事實上,在感染C型肝炎病毒很長的時間以後才會出現肝功能受損的症狀,因此先採檢是最好的方法。 血液檢查是診斷C型肝炎的必需項目,經由檢驗血液中C型肝炎病毒的量可以協助了解病毒複製的情形,以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肝臟活體組織切片檢查可幫助醫師評估您肝臟受損的程度,組織切片採檢送驗可確認病情嚴重程度並幫助確認最好的治療決策。 如何治療C型肝炎? C型肝炎干擾素(Interferon)合併抗病毒藥物雷巴威林(Ribavirin),包含Simeprevir、索非布韋(Sofosbuvir)和達卡他韋(Daclatasvir)的合併藥物治療可以防止肝炎病毒在您體內持續複製,有效治療C型肝炎,但藥物需要數週後才能開始作用,報告顯示高達90%的患者可治癒,而您日後仍需遵照預防指示降低再次感染的風險。 據台灣行政院統計研究顯示,民國106年以國內人口推估,目前約仍有40萬名慢性C肝病人,其中有近8萬人已接受使用干擾素治療並成功清除C肝病毒,衛福部並訂定預計於2025年前,以C肝口服新藥治療25萬名C肝病人,預估可減少國內約8成已罹患C型肝炎之病患。 根據行政院頒布之「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健保給付執行計畫」,自民國108年1月起已放寬給付條件,不再設限須肝纖維化才能提供口服藥物之健保給付;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皆已可納入給付對象。另外,自民國100年8月起,台灣民眾亦可享有新制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包含最新納入的篩檢項目B、C型肝炎檢查。 B、C型肝炎檢查以45歲為篩檢起點,提供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台灣民眾,可透過此服務終身接受1次免費檢查。 然而,若肝臟已經嚴重受損,肝臟移植仍將是必要採取的治療選項。在肝臟移植手術中,雖然受損的肝臟將切除,並置換上健康的肝臟,但這不表示肝臟就已完全康復;通常在肝臟移植手術後,病患仍必須服用抗病毒藥物,因為C型肝炎病毒仍可能繼續影響健康的新肝臟。 另外,施打疫苗並不能治療C型肝炎,但能預防A型及B型肝炎,這2種肝炎病毒都會使肝臟受損且使C型肝炎的治療變得更複雜。 C型肝炎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可幫助您克服C型肝炎或避免傳染給別人: 戒酒 避免使用易傷肝的藥物 避免別人幫你按壓傷口、接觸到您的血液,不與別人共用刮鬍刀或牙刷。 請勿捐血、器官捐贈或捐精,就醫時告知醫護人員您有C型肝炎。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腸胃炎

勤洗手遠離腸病毒:認識腸病毒和預防方法

3~10月是腸病毒(Enterovirus)肆虐的季節,還記得就讀小學時,學校經常宣導「天天勤洗手,腸病毒遠離我」的口訣,但或許你不知道,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屬於幼兒常見疾病,包含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及腸病毒68型後等60餘型。本文將介紹腸病毒的傳染途徑、症狀及預防方法。 腸病毒傳染途徑與潛伏期 在臺灣,腸病毒的高峰通常是五月底至六月中,而九月開學季也有一波。腸病毒只會由人傳人,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接觸等途徑感染。感染腸病毒後,約二到十天會開始出現症狀,但在發病前數天,喉部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且具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的傳染力最強。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免疫,還是有機會再得到其他類型的腸病毒。 (同場加映:冬天狂腹瀉嘔吐?諾羅病毒來襲要小心) 腸病毒症狀及併發症 雖然說腸病毒是幼兒常見疾病,但並不代表成人不會感染,只是感染的症狀比較輕微,症狀包含發高燒、流鼻水、打噴嚏、咳嗽和全身疼痛。腸病毒的病毒型別,以及感染後較常見的臨床症狀分別如下: 小兒麻痺病毒:台灣因為有疫苗接種,所以小兒麻痺病毒已經根除。 腸病毒71型:五歲以下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常見的症狀是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或是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都有可能起水泡。 腸病毒D68型:幼兒感染後亦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 克沙奇A型病毒: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症狀包含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克沙奇B型病毒:流行性肌肋痛,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以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嚴重時可能引發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和嘔吐,心跳過快則很快地會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伊科病毒(Echovirus):主要威脅新生兒,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Myocarditis)、肝炎(Hepatitis)、腦炎(Encephalitis)、新生兒敗血症等,可能致命。 如果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七天內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症狀,就可能是腸病毒重症,須立即送到大醫院就醫。 (查看「腸病毒重症醫療網」責任醫院名單) 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腸病毒並沒有特製的藥物或疫苗,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所以想要預防腸病毒,只能靠個人衛生保健和環境消毒。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個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乾燥的環境、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提供以下注意事項,可以預防腸病毒: 堅持正確洗手五步驟:濕、搓(至少20秒)、沖、捧、擦。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提昇免疫力。 新生兒及嬰兒多餵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要用肥皂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也盡量避免太多人接觸新生兒。 兒童玩具,特別是毛絨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清洗後可以放在乾燥的環境曬曬太陽。


腸胃炎

天氣熱常拉肚子?夏季4大腸胃病:除了腸病毒還有「這致命疾病」

許多人都會趁著暑假出門遊玩,但是台灣高溫又潮濕的氣候,也容易潛藏某些疾病風險。夏天常發生的疾病,除了蚊蟲滋生所造成的蟲媒傳染病,還有病菌造成的腸道傳染病,例如桿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及細菌性腸胃炎、腸病毒等,本文將介紹這些疾病的症狀及如何預防。(推薦閱讀:病毒型腸胃炎) 1.腸病毒 腸病毒(Enteroviruses)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呷炎(Herpangina)。腸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多是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接觸到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也可能感染。此外,新生兒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出生後直接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潛伏期約2~10天會出現症狀。 症狀 症狀包含發高燒、流鼻水、打噴嚏、咳嗽和全身疼痛。 預防方法 堅持正確洗手五步驟:濕、搓(至少20秒)、沖、捧、擦。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提昇免疫力。 新生兒及嬰兒多餵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要用肥皂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也盡量避免太多人接觸新生兒。 兒童玩具,特別是毛絨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清洗後可以放在乾燥的環境曬曬太陽。 延伸閱讀:勤洗手遠離腸病毒:認識腸病毒和預防方法 2.細菌性腸胃炎 常引起細菌性腸胃炎(Bacterial Gastroenteritis)的致病菌有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病原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蠟樣芽孢桿菌)及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等。 症狀 症狀會持續3至7天,除了上吐下瀉外,也可能合併發燒;若是由食物中毒所引起的腸胃炎,症狀則會持續1~3天。 預防方法 經常洗手,尤其是進食前,如廁後。 避免生食生魚片、生蠔等海鮮,若要食用,需注意新鮮及適當冷藏。 選購水洗蛋,少吃半熟的蛋。 避免食用隔餐食物。 避免飲用未煮沸水,及不合格之礦泉水。 常前往開發中國家,為預防旅行者腹瀉,可攜帶鉍鹽(次碳酸鉍錠,有抑制小腸分泌及抗菌作用)。 3.桿菌性痢疾 桿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志賀桿病菌(Shigellosis)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腸道疾病。 症狀 感染後常見症狀如腹瀉(每天 8~10 次以上)、發燒、噁心、嘔吐及腹痛等症狀,桿菌性痢疾感染常發生在擁擠或是可能接觸排泄物的地方,例如:監獄、托兒所、療養院等,另外,在自來水不普及、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地方,或食用汙染的水源或食物等都特別容易引起流行。 預防方法 若要預防桿菌性痢疾,最好的方法就是注重手部衛生,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在用餐、如廁或更換尿布後,以及接觸病人後和接觸食物前,都要確實用肥皂和清水洗手,並且要建立好完善的沖水式馬桶的廁所,廁所內要有阻絕或消滅蒼蠅的裝置,充分供應衛生紙及設置洗手臺,水源或蓄水設施與污染源(如化糞池)應距離 15 公尺以上,供水系統的原水必須淨化處理並加氯消毒。 4.傷寒及副傷寒 傷寒及副傷寒(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都是細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病原菌分別為傷寒桿菌及副傷寒桿菌,多數發生在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感染的途徑多是因為吃到患者、帶菌者糞便或尿液所污染的食物、水。食物如貝類、水果、蔬菜都可能遭受汙染而成為傳染媒介,帶菌者處理食物也可能會污染食品。除此之外,蒼蠅也可能散布病菌。 症狀 感染傷寒或副傷寒後會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厭食、腹痛、身軀出現紅疹、咳嗽、便秘或腹瀉等。傷寒若不治療,可能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副傷寒之症狀較輕,死亡率也較低。(推薦閱讀:超級傷寒首例!病毒抗藥性強且會致命) 預防方法 食物要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不吃生食,不食用路邊攤食品,飲水煮沸或使用瓶裝之礦泉水,並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及便後一定要澈底洗手,才能有效防範感染。 疾管署提醒如欲前往傷寒流行疫區旅遊、經商或探親的民眾,可考慮接種傷寒疫苗,並於出國前向旅遊醫學門診醫師諮詢。 預防傷寒、副傷寒、細菌性腸胃炎和腸病毒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養成正確使用肥皂洗手的習慣,特別是飯前飯後、用餐前及上廁所後;飲用水須加氯消毒或煮沸處理,避免飲用生水;盡量選用熟食,甲殼類海鮮建議蒸煮 10 分鐘以上才食用,食物最好冷藏保存,尤其沙拉或冷盤;廚房和餐廳等烹煮食物的地方,也要要經常清除垃圾,廁所加裝紗窗,避免蒼蠅孳生;如果育有新生兒,特別注意兒童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消化問題

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當你正在大快朵頤多汁美味的漢堡,和炸得酥脆的金黃色薯條時,覺得腹部有種灼熱的感覺,當心可能是消化不良。要治療消化不良,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時察覺不適,並調整作息、飲食和治療。 什麼是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上腹部或胸骨下方有灼熱感,有些人可能會偶爾或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有時這種疼痛會伴隨著位於胸骨後方的灼熱感,消化不良往往是其他疾病的徵兆,例如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  GERD)、潰瘍(Ulcers)或膽囊疾病(Gallbladder disease)。另外,消化不良與胃灼熱(Heartburn)並不同,胃灼熱通常會引起噁心和腹脹。 嚴重的消化不良可能導致消化系統的永久問題,像是食道,或是位於胃和食道交界處上的鱗狀上皮細胞病變(巴瑞特氏食道),而消化不良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以下是消化不良的好發族群: 大量飲酒。 服用容易刺激胃部的阿斯匹寧(Aspirin)或其他止痛藥物。 消化道疾病,例如潰瘍。 情緒焦慮或憂鬱。 消化不良的症狀有哪些? 消化不良的症狀可能在用餐時或餐後出現,壓力也造成消化不良更嚴重的原因,若你有消化不良的現象,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感覺肚子很飽不適 打嗝 打嗝時食物或液體逆流到食道內 腹脹(較少見) 噁心、嘔吐(較少見) 有些療法或藥物可以幫助緩解消化不良,但因為消化不良也可能是其他嚴重疾病的徵兆,所以如果符合以下情形,請務必就醫檢查和治療: 年齡 55 歲以上者 不明原因體重大幅增加 吞嚥困難 經常嘔吐 患有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aemia) 感覺腹部有腫塊 嘔血或血便 (同場加映:消化不良太常見~您基本衛教懂了嗎) 消化不良的原因 正常狀態下,胃會分泌胃酸來消化食物,但是有時候胃酸會損傷腸壁,引起疼痛不適,消化不良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導致或惡化。 消化不良最常見的原因是吃太多、太快,吃了太多高脂肪食物或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用餐,過量飲酒和吸菸也會引起消化不良,壓力與疲倦則會使消化不良惡化。 如果你的體重超重,你也可能因為腹腔內壓力增加而出現 消化不良的現象。 有些疾病與胃酸逆流到你的食道,或食道括約肌(Esophageal sphincter)無法抑止胃酸逆流到食道有關,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的健康因素如下: 胃潰瘍(Ulcers) 胃食道逆流(GERD) 胃癌(Stomach cancer) 胃輕癱(Gastroparesis),俗稱胃下垂,指食物在胃中停留過久,造成不適的一種疾病,好發於糖尿病患者。 胃炎(Stomach infections)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 慢性胰臟炎(Chronic pancreatitis) 甲狀腺疾病(Thyroid disease) 懷孕 有些藥物的成分會引起消化不良,例如硝酸鹽(Nitrates),含有硝酸鹽的藥物會擴大你的血管,也可能使你的食道擴張而導致胃酸逆流。 若你有腸胃方面的問題,你不應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例如阿斯匹寧(Aspirin)或布洛芬(Ibuprofen),因為它會影響你的消化道,造成消化不良,而 16 歲以下也不可食用阿斯匹寧。其它應避免服用,以防消化不良的藥物有: 阿斯匹寧或其他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布洛芬(商品名:莫痛寧 Motrin,安舒疼 Advil) 萘普生(Naproxen/Naprosyn) 雌激素和口服避孕藥(Estrogens and oral contraceptives) 類固醇藥物(Steroid medications) 某些抗生素(Certain […]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