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保養

醫學審稿: 郭安妮醫師

「懷孕保養」類別提供各種懷孕實用內容,一路陪伴每位偉大的母親到生產。懷孕的過程包括四個主要階段: 計畫懷孕 、 懷孕 40 週 、 生產照顧 、 媽媽保養 ,共有數百篇的文章供孕媽咪參考。

基礎知識

懷孕保養

新手孕婦~懷孕前3個月6點健康守則

懷孕後的前3個月是胎兒很重要的成長期,也是小生命最不穩定的時期。這段期間,小寶寶會快速地發育為人的雛形,包含長出心臟、腦部等主要器官,所以媽媽們需要多多注意。首要的事就是定期追蹤寶寶的狀況,在懷孕3~6個月的期間,每個月都要到醫院檢查,第7和第8個月每2週1次,接著9~10個月時,每週檢查1次,一直到生產為止。記得遵循產科醫師的叮嚀,另外定期追蹤Hello醫師,也可以幫助您更了解孕期生活大小事! 懷孕初期疲累和孕吐改善方法 孕期前3個月會容易感覺疲累,由於身體正在建構胎盤來孕育胎兒,需要很多能量。請您傾聽身體的需求,不要太逞強,在週末和下班回家後小睡一會,並盡量多抬腳。減少會讓您很匆忙的雜事並放慢生活步調。此外,有時可能會有噁心、嘔吐狀況發生,但這是正常的,有研究表示,孕吐是在保護嬰兒免除受到潛在有害食物危害的自然反應。可配合醫師建議的劑量來攝取維生素B6,幫助減少噁心的情況發生。 大多數孕吐會在初期過後消失,之後您可以採取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避免太飽或太餓。請均衡飲食且攝取足夠的熱量,以維持身體健康和供給胎兒足夠養分。避免油膩、辛辣,以及聞到時感覺不舒服的食物。可多攝取碳水化合物,例如地瓜、糙米飯等。當感到噁心時可吃鹹味食物,如雞湯、鹹蘇打餅。但若出現嚴重的孕吐症狀,例如體重急速下降、一天多次嘔吐並感到暈眩等,當心可能是「妊娠劇吐」,需要尋求醫師治療。 懷孕初期6點小提醒 除了疲勞和孕吐方面的舒緩方法,懷孕初期請留意以下6個要點: 不喝酒:孕期間喝酒會導致寶寶出現胎兒酒精症候群(FAS),發生腦部及心臟先天缺陷,以及其他健康併發症的風險。 維持運動習慣:成年人每週建議至少運動150分鐘來維持健康,孕婦也不例外。建議請先經過醫師評估許可,再進行如瑜伽、游泳或健走等等中低程度的運動。 注意服藥:在吃任何西藥、中藥、成藥或補品之前,請諮詢過醫師再服用。 避免高溫環境:體溫太高會傷害寶寶,特別是在懷孕初期。若做桑拿浴或泡熱水澡,請最好控制在10分鐘之內。 不用額外吃太多:其實懷孕初期基本上維持原本的飲食就好,到中後期,每天也只需要多攝取約300大卡的熱量,來供給寶寶需求即可。比起熱量或進食多寡,補足關鍵營養更重要。 穿著舒適:懷孕後,請別穿塑身衣等太緊的衣物,可能會使背部疼痛、靜脈曲張或是胃食道逆流等。且懷孕之後可能會開始覺得胸部脹痛,穿戴內衣時感覺不適,不妨可以開始穿材質柔軟的孕婦專用或哺乳用的內衣。

探索更多懷孕保養類別

看更多 懷孕週期 相關文章

懷孕保養

營養秘訣「蓁」心分享 三寶媽婦產科名醫陳昱蓁:挑對維他命,才能補到關鍵營養|醫師幫幫我

孕媽咪在懷孕期間「一人吃兩人補」,若孕吐嚴重,常擔心「如何補足關鍵營養?」《Hello醫師》特邀三寶媽名醫、高雄榮總醫院婦產科生殖專家陳昱蓁醫師,在「醫師幫幫我—蓁心話」節目現身說法,詳述她如何以「神農嚐百草」精神,挑對維他命,不僅在忙碌的日常生活節省時間,同時也為自己和寶寶補足關鍵營養。 陳昱蓁醫師以「三寶媽」的經驗說,懷孕後,對氣味特別敏感,常孕吐反胃到懷疑人生,「三餐吃多少吐多少,營養當然不夠」;因此,她以婦產科名醫的專業身分,建議孕媽咪可挑選「雀巢媽媽 DHA 綜合維他命」,每天早上一顆,便可以有效率地補充每天關鍵營養素,如足量 200 毫克的 DHA、鐵、葉酸等,輕鬆方便又省時,孕媽咪們也可多花點時間放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陳昱蓁醫師說,經挑選後,「雀巢媽媽 DHA 綜合維他命」適口性最好,沒有怪味道;原來,其關鍵在於雀巢獨特的「Trio-Pro 鎖養技術」,可避免不好的味道,讓媽媽們輕鬆吃、不用忍耐,還可以幫助營養不易被胃酸破壞,到腸道才溶解釋放。 陳昱蓁醫師也說明,許多媽媽在挑選孕期維他命時會好奇,為什麼有些配方沒有添加鈣質?她解釋:「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飲食指南都有提到,鈣與鐵一起食用會影響吸收率,因此,建議要分開攝取」;她提醒,營養補充品要能讓媽媽們有動力地輕鬆吃、持續吃,營養才會確實補充。


西藥與營養品

膠原蛋白推薦2025|專業團隊評選21款膠原蛋白,買前必看!

市售膠原蛋白品牌與配方繁多,從魚膠原、豬膠原到複方美容成分,選購時常讓人眼花撩亂。《Hello醫師》專業團隊參考台灣衛福部建議與保健食品標示規範,並結合營養領域常見評估標準,整理出實用的「膠原蛋白挑選5大重點」,並精選市售21款熱門產品,帶你一次看懂膠原蛋白怎麼吃、怎麼挑、怎麼比較。 目錄 膠原蛋白5大推薦重點 21款膠原蛋白推薦評價(價格、劑量、分子量、原料) 膠原蛋白什麼時候吃?怎麼吃? 膠原蛋白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膠原蛋白推薦怎麼挑?膠原蛋白5大挑選重點 膠原蛋白推薦重點1:膠原蛋白來源有差嗎? 膠原蛋白原料通常有3種: 魚膠原蛋白:魚皮、魚鱗 豬膠原蛋白:豬皮 牛膠原蛋白:牛皮、牛骨 3種膠原蛋白的結構和分子量不同,但現在保健食品的製造技術先進,即使原料的分子量不同,也能在加工過程中改變分子量,因此,膠原蛋白有益與否,主要仍看分子量、含量與成分。 膠原蛋白推薦重點2:小分子膠原蛋白比較好?分子量是什麼? 膠原蛋白分子量指的是分子大小的度量,通常以道爾頓(Dalton, Da)為單位。膠原蛋白分子量的大小,會直接影響膠原蛋白的吸收率與好處。 大分子膠原蛋白(>10萬 Da):未經水解的膠原蛋白,分子結構完整,不易被吸收。 水解膠原蛋白(2000~10000 Da):通過水解技術將大分子膠原蛋白分解成較小的多肽,吸收率更好。 胜肽級小分子膠原蛋白肽(<2000 Da):又進一步處理,膠原蛋白的分子量更小。 二胜肽、三胜肽膠原蛋白(300~1000 Da):特定分解至二肽或三肽形式的膠原蛋白分子。 膠原蛋白推薦重點3:膠原蛋白含量愈高愈好嗎? 膠原蛋白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500~10000毫克。 不同的膠原蛋白產品,由於分子量的差異,所需的補充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分子量較大的膠原蛋白產品,由於吸收率較低,可能需要攝取較高的份量才能達到同等好處。 因此,補充膠原蛋白時,不必一味追求「高含量」的產品。建議按照產品的使用說明進行食用,無需自行加量,因為過量攝取並不會帶來額外的好處,反而可能增加消耗速度。 膠原蛋白推薦重點4:膠原蛋白單方、複方差異? 單方膠原蛋白:成分只有膠原蛋白,純粹簡單,補充明確,適合想專注補充膠原蛋白的族群。 複方膠原蛋白:成分除了膠原蛋白之外,還添加其他對養顏美容有好處的成分,例如維他命C、神經醯胺,適合想多方位補充與保健的族群。 膠原蛋白推薦重點5:依需求選擇膠原蛋白劑型 不同劑型的膠原蛋白各有特點,適合不同需求的族群。 膠原蛋白粉:含量高、性價比佳,可靈活搭配飲品,但需自行沖泡,便利性稍差。 膠原蛋白飲:即飲方便、口感佳,適合忙碌人群,但價格較高,含量多在中等範圍。 膠原蛋白錠:攜帶方便,單次劑量較低,需多顆服用才能達到所需劑量。 膠原蛋白膠囊:吸收快、便利性高,含量偏低,適合日常基礎保養。 膠原蛋白推薦21款!2025最新評選 《Hello醫師》挑選21款熱門膠原蛋白產品,依據下列項目進行整理: 每日平均花費:每天食用所需的平均價格,幫你計算CP值! 膠原蛋白原料:來源為魚、豬、牛等不同動物膠原蛋白,依據個人需求挑選。 膠原蛋白劑量:每份產品中所含膠原蛋白的毫克數,了解劑量是否足夠。 膠原蛋白分子量:分子大小與吸收率息息相關,選購必知! 膠原蛋白劑型:如粉末、飲品、錠劑或膠囊,可依據喜好選擇。 單、複方:單方補充可集中火力,若希望綜合保養也可挑選複方產品。 包裝份量:了解每盒或每瓶的包裝規格與日份數,持續補充才有感。 膠原蛋白產地:台灣、日本、韓國均有多款膠原蛋白產品,但進口產品未必較好。 下為21款膠原蛋白產品的購買連結,點選可直接前往! 大研生醫 超美研膠原蛋白飲 日本 DHC 膠原蛋白錠 PLUS 日本 Meiji 明治膠原蛋白粉標準版 VITABOX【光采專科】雙效膠原蛋白粉+玄米神經醯胺+西印度櫻桃C 我的健康日記 蜂王膠原飲 Angel LaLa 天使娜拉 EX膠原蛋白粉 三多 膠原蛋白粉 Suntory 蜜露珂娜膠原蛋白粉 BHK's 裸耀膠原蛋白錠 威德海洋膠原粉+鐵 NIPPI […]

看更多 懷孕計畫 相關文章

懷孕保養

營養秘訣「蓁」心分享 三寶媽婦產科名醫陳昱蓁:挑對維他命,才能補到關鍵營養|醫師幫幫我

孕媽咪在懷孕期間「一人吃兩人補」,若孕吐嚴重,常擔心「如何補足關鍵營養?」《Hello醫師》特邀三寶媽名醫、高雄榮總醫院婦產科生殖專家陳昱蓁醫師,在「醫師幫幫我—蓁心話」節目現身說法,詳述她如何以「神農嚐百草」精神,挑對維他命,不僅在忙碌的日常生活節省時間,同時也為自己和寶寶補足關鍵營養。 陳昱蓁醫師以「三寶媽」的經驗說,懷孕後,對氣味特別敏感,常孕吐反胃到懷疑人生,「三餐吃多少吐多少,營養當然不夠」;因此,她以婦產科名醫的專業身分,建議孕媽咪可挑選「雀巢媽媽 DHA 綜合維他命」,每天早上一顆,便可以有效率地補充每天關鍵營養素,如足量 200 毫克的 DHA、鐵、葉酸等,輕鬆方便又省時,孕媽咪們也可多花點時間放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陳昱蓁醫師說,經挑選後,「雀巢媽媽 DHA 綜合維他命」適口性最好,沒有怪味道;原來,其關鍵在於雀巢獨特的「Trio-Pro 鎖養技術」,可避免不好的味道,讓媽媽們輕鬆吃、不用忍耐,還可以幫助營養不易被胃酸破壞,到腸道才溶解釋放。 陳昱蓁醫師也說明,許多媽媽在挑選孕期維他命時會好奇,為什麼有些配方沒有添加鈣質?她解釋:「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飲食指南都有提到,鈣與鐵一起食用會影響吸收率,因此,建議要分開攝取」;她提醒,營養補充品要能讓媽媽們有動力地輕鬆吃、持續吃,營養才會確實補充。


不孕

不孕求子7次失敗?不孕症原因、檢查、治療及補助方案詳解

台灣出生率全球最低,「少子化」趨勢更被視為「國安危機」;許多深受不孕困擾所苦的夫婦,為了順利求子,飽受身心煎熬;一名備孕多年的陳姓女子,歷經 7次求子失敗,原已身心俱疲想放棄,最後在生殖中心協助下,轉介免疫科,才發現是「免疫不孕症」;究竟不孕症原因為何?哪種情況需要進行檢查?目前補助方案有哪些?《Hello醫師》為您詳細說明。 胚胎師迅速將胚胎冷凍管移入液態氮中,藉由超高速降溫(每分鐘下降-23000°C),使胚胎達到玻璃化狀態。宜蘊醫療提供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 據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數據,2023年國內全年新生13萬5571人,較2022年再減少3415人;2023年粗出生率為千分之5.82,較2022年千分之5.96更低,再創內政部有統計以來最低新生兒人數紀錄。 若從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即每個婦女生育孩子的數量)來看,依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公布的《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統計,台灣總合生育率僅1.11,排名全球倒數第一。 不孕症原因為何? 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女性初婚年齡從1980年的23.4歲,延後至2009年的28.4歲;生育第一胎年齡則從23.5歲延至29.3歲;再依內政部出生登記統計資料來看,30~34歲產婦比率達37.8%居首位,35~39歲也佔達12.6%,40歲以上有1.8%。可見晚婚、遲育趨勢愈來愈明顯,但不孕問題也隨之衍生。 造成不孕症的原因有很多,可分成女性、男性、夫妻雙方及不明原因來區分;一般而言,女性、男性及夫妻雙方的因素各佔三分之一。 不孕症原因1:女性因素 排卵功能異常及荷爾蒙失調 卵巢功能不全 子宮內膜異位症 輸卵管阻塞或感染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不孕症原因2:男性因素 精液異常 睪丸製造精子障礙 精子運輸系統異常 性功能障礙 不孕症原因3: 混合因素,男女雙方都有一些問題。 不孕症原因4: 不健康的生活型態、錯過適孕年齡等。 不孕症原因5: 醫學上尚無法處理的不明原因:當不孕夫妻在接受一定範圍的檢查評估後,仍然找不到特定病因,即可歸類為不明原因的不孕。 除了上述不明原因之外,三軍總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指出,從免疫觀點來看,若爸媽有一方具有自體免疫疾病,就應注意是否有「免疫不孕」的可能。所謂「免疫不孕」,是指媽媽的免疫系統對於自身組織、配偶的生殖細胞或是受精卵產生異常免疫反應,甚至對胚胎產生排斥反應,因此導致不孕的狀況。 免疫不孕個案:人工求子7次均失敗 年約40歲的陳小姐,在歷經2次人工授精失敗,4次試管嬰兒植入正常胚胎後也著床失敗,原本身心飽受煎熬,幾乎想要放棄;後來,在生殖中心診斷下,發現陳小姐平時容易緊張焦慮,加上便秘嚴重,須透過藥物才能順利排便;在生殖機構安排下,先由中醫師協助調理身體,取卵數果然倍增,共取得18顆卵子,其中有5顆培養成優質胚胎;不過,在透過自然週期方式植入後,仍宣告失敗。 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廖娸鈞醫師說,在第二次為陳小姐植入胚胎後,特別轉介免疫科持續追蹤,果然發現陳小姐在植入胚胎後,血栓指數上升,確定是免疫系統導致的不孕;所幸,歷經7次失敗後,陳小姐在醫師「對症診斷」後,終於著床成功並順利懷孕,將在8月份待產。 不孕症檢查何時該做?何時該求診? 許多夫妻婚後積極備孕,卻遲未有好消息,心中難免會有許多疑惑,有些甚至會引發成夫妻相處甚至雙方家族問題。根據統計,若有規律的性生活,84%夫妻會在一年內懷孕,其他夫妻中的一半會在第二年懷孕。國健署提醒,當夫妻已開始備孕多時,若有以下情況,便可考慮及早就醫,以確認原因: 夫妻沒有任何避孕措施 維持每周2至3次的規律性生活 經1年以上仍未懷孕(若女性已達36歲,可提前6個月開始評估) 不孕症治療方式 人工生殖治療個案不孕原因,從先天、後天或外在環境等,都可能影響,因此,治療方式必須先透過確認個案的環境,以確保能找出真正原因,及早進行治療;以下為常見的治療方法建議: 生活療法 避免工作及情緒壓力 維持體重,如BMI值在18.5至24 避免菸酒 攝取高蛋白食物與維他命 避免身處高溫環境 適齡生育,建議35歲之前 偵測排卵時間 藥物治療 女性排卵異常 男性勃起障礙  手術治療 男性:改善精索靜脈曲張且精蟲品質不佳者 女性:子宮、卵巢及輸卵管結構異常者  人工生殖 人工授精:利用女性自然排卵時,將篩選過的精蟲,注射入女性子宮 試管嬰兒:透過藥物注射控制排卵,取出卵子後,再進行體外受精,形成胚胎後,再植入母親子宮 何種不孕症須進行試管嬰兒? 35歲以上或卵巢庫存量(AMH)低 雙側輸卵管阻塞 中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症 有反覆流產史 人工授精多次失敗 男性精蟲異常/數目過少 夫妻有染色體基因疾病 不明原因不孕 衛福部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 為了鼓勵生子,提高生育率,衛生福利部自2021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後,截至2023年12月止,已有87,045件申請補助資格通過,其中67,174件已完成療程並通過補助費用審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受補助案件中,已有13,486對夫妻順利產下15,106名嬰兒。 若經確認經醫師進行不孕症之治療,且評估有試管嬰兒需求,應及早就醫,最好在35歲以前進行療程,「愈早愈好」是成功的重要關鍵,因為隨著年齡增長,卵巢功能及卵子品質會隨之下降,受精後的胚胎也容易發生「染色體數目異常」,導致胚胎無法順利著床發育。 以下說明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之詳細內容: 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適用資格 不孕夫妻至少一方具中華國民國籍 不孕夫妻的妻子年齡未滿45歲 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額度: 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每次補助上限15萬元 非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 首次申請補助:每次補助上限10萬元 再次申請補助:每次補助上限6萬元 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次數: 妻年齡未滿40歲:每胎補助最多6次 妻年滿40至44歲:每胎補助最多3次 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胚胎植入數目: 妻35歲以下:最多植入1個胚胎 妻滿36歲、未滿45歲:最多植入2個胚胎 非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不同療程範圍之補助 首次申請 取卵形成胚胎植入:10萬 僅取卵,因特定因素未進入胚胎植入療程:7萬 […]


助孕撇步

一次就中!做愛姿勢影響懷孕率~這2體位最助孕

坊間有不少關於愛愛姿勢比其他方法更能助孕的傳言,不過根據一些研究,除了規律運動和均衡飲食的生活型態,掌握正確的做愛姿勢和時機,也是成功受孕的關鍵,而這一點都不難,因為只要是能讓精子最靠近子宮頸的體位,就可說是最佳的受孕姿勢。(同場加映:試試這 9 招!讓您擁有健康的精蟲和數量) 傳教士、狗爬式最助孕 最佳的受孕姿勢包括傳教士(Missionary position,男性在上方)和從背後進入的體位(Doggy style,俗稱狗爬式),因為精子射出時,這兩種姿勢能讓精子最靠近女性的子宮頸位置,使精子能更順利進入子宮著床。另外,高難度的站立式或是女上男下體位,也可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但這方面尚未有進一步的研究。(同場加映:別再一招打天下!4 經典愛愛體位學了嗎) 高潮有助於受孕? 目前尚未有研究顯示高潮能夠助孕,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女性不需要經歷高潮也可能懷孕,不過男性當然必須達到高潮,才能夠射精。(同場加映:性愛技巧篇-慢慢來還是狂抽猛送?速度與激情大哉問) 生男生女姿勢有差? 一般坊間流傳女在上位會生女孩,而女在下位則會生男孩,但這些只是街談巷議,沒有科學根據。(好奇問:綠茶會助孕還是會阻礙懷孕) 臀部墊高能助孕? 剛愛愛完不要急著起身,在床上多躺一下,讓精子能夠更容易留在陰道內或子宮頸當中。不過,男性一次射精會有數百萬個精子留在陰道中,即使馬上起身,仍會有相當多的精子留在陰道中。 一般來說,無避孕的情侶在一年內就很可能懷孕,多多行房能夠增加懷孕機率,若努力了一年卻仍然沒有懷孕,應該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改善不孕的問題。 更多相關內容請看: 愛愛健康主題 懷孕計畫主題 健康生活主題 預產期計算器:孕婦預產期、懷孕週期計算 排卵期計算器:計算受孕最佳時機

看更多 生產照顧 相關文章

懷孕保養

營養秘訣「蓁」心分享 三寶媽婦產科名醫陳昱蓁:挑對維他命,才能補到關鍵營養|醫師幫幫我

孕媽咪在懷孕期間「一人吃兩人補」,若孕吐嚴重,常擔心「如何補足關鍵營養?」《Hello醫師》特邀三寶媽名醫、高雄榮總醫院婦產科生殖專家陳昱蓁醫師,在「醫師幫幫我—蓁心話」節目現身說法,詳述她如何以「神農嚐百草」精神,挑對維他命,不僅在忙碌的日常生活節省時間,同時也為自己和寶寶補足關鍵營養。 陳昱蓁醫師以「三寶媽」的經驗說,懷孕後,對氣味特別敏感,常孕吐反胃到懷疑人生,「三餐吃多少吐多少,營養當然不夠」;因此,她以婦產科名醫的專業身分,建議孕媽咪可挑選「雀巢媽媽 DHA 綜合維他命」,每天早上一顆,便可以有效率地補充每天關鍵營養素,如足量 200 毫克的 DHA、鐵、葉酸等,輕鬆方便又省時,孕媽咪們也可多花點時間放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陳昱蓁醫師說,經挑選後,「雀巢媽媽 DHA 綜合維他命」適口性最好,沒有怪味道;原來,其關鍵在於雀巢獨特的「Trio-Pro 鎖養技術」,可避免不好的味道,讓媽媽們輕鬆吃、不用忍耐,還可以幫助營養不易被胃酸破壞,到腸道才溶解釋放。 陳昱蓁醫師也說明,許多媽媽在挑選孕期維他命時會好奇,為什麼有些配方沒有添加鈣質?她解釋:「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飲食指南都有提到,鈣與鐵一起食用會影響吸收率,因此,建議要分開攝取」;她提醒,營養補充品要能讓媽媽們有動力地輕鬆吃、持續吃,營養才會確實補充。


生產與分娩

剖腹產寶寶免疫發展較慢?醫:選擇「保護力配方」成長奶粉,保護力不落後!

剖腹產對寶寶的健康影響?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年超過三成新生兒來自剖腹產,相當於每3個寶寶就有一個是剖腹產出生。許多家長常擔憂:「剖腹產寶寶會不會比較容易生病?」 其實,剖腹產寶寶與自然產寶寶在健康發展上並無絕對差異,但研究顯示,剖腹產寶寶因未經過媽媽產道的菌叢「洗禮」,建立自我腸道菌叢的節奏可能較慢,尤其是雙歧桿菌與乳桿菌等益菌的數量與多樣性可能較低。 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與乳桿菌(Lactobacillus)是寶寶腸道中最早建立的核心益菌之一,不僅能幫助維持腸道菌相平衡,還參與建構腸道屏障與調節免疫系統,被認為對寶寶早期體質與防護力發展有重要作用。若腸道菌叢的發展較慢,寶寶初期的腸道環境較不穩定,便可能需要額外的營養支持,以維持菌叢平衡與建立保護力。 一項針對近80萬名兒童的研究指出,剖腹產出生的寶寶在氣喘、喉炎與腸胃炎等黏膜免疫相關感染疾病的風險上,有較高的趨勢,特別是經由選擇性剖腹產者更為明顯;研究認為,這可能與寶寶在出生過程中未能順利接觸母體菌叢,導致腸道菌叢定殖較慢,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調節能力。 寶寶保護力若尚未建立完全,一旦生病便可能會頻繁復發,送到托嬰中心也可能被「退貨」。因此,剖腹產寶寶更需維持保護力發展,讓寶寶擁有健康全勤力, 不管是爸爸或媽媽照顧,才能放心做自己。 註:選擇性剖腹產(Elective C-section)指非急症、無醫療緊急必要情況下,於預產期前規劃進行的剖腹產手術。 剖腹產寶寶的營養重點:維持保護力,不讓免疫發展落後 當寶寶腸道菌相建立速度較慢時,「維持保護力發展」便扮演格外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寶寶誕生後的1000天,更是建構保護力的黃金時期,可避免讓免疫發展落後。 剖腹產寶寶維持保護力的重點之一,就是補充有助腸道平衡的益菌,同時提供這些益菌穩定定殖所需的「養分」,例如存在母乳中的寡糖(HMO)。 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營養來源,但有些時候,剖腹產媽媽因術後恢復、疼痛或照護限制,較容易遇到泌乳延遲或哺乳困難的情形。 婦產科賴靜怡醫師指出:「不少剖腹產媽媽在產後幾天可能乳量不穩,或因手術導致哺乳姿勢受限,無法有效刺激乳汁分泌,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母乳的穩定供應。」 此時,若無法持續哺餵母乳,選擇營養結構近似母乳、並強化腸道菌叢支持的成長配方,能協助寶寶營養不中斷,正常發展體內的防護機制。 醫:補充關鍵營養,「保護力」成長配方是首選! 若因故無法完全哺育母乳,賴醫師建議爸媽可優先選擇含有雙重母乳關鍵成分—母乳益菌+母乳寡糖的成長配方,打造「兼備攻擊與守護」的保護力方案,幫助剖腹產寶寶打好腸道與免疫基礎。 主動攻擊|母乳益菌專利羅伊氏菌LR,抑制多種病源、壞菌,支持腸道良性菌叢組成 專利羅伊氏菌LR,其原始菌株篩選自母乳,是一種常見於健康嬰兒腸道的益生菌,能協助建立良好的菌叢平衡、維持消化道機能。 臨床研究發現,含有羅伊氏菌的配方奶能抑制壞菌生長,同時促進腸道微生態的良性發展,主動保護寶寶及維持消化與腸道健康。 高效守護|母乳寡糖HMO 2’-FL,為益菌提供營養來源,建立腸道好菌相 HMO 2’-FL為母乳中天然存在的寡糖之一,能促進雙歧桿菌等好菌生長,幫助建立腸道優勢菌群。 研究指出,添加HMO 2’-FL的配方奶,可幫助益菌生長,維持優良菌叢生態,讓寶寶的腸道菌相更趨近於母乳哺育寶寶,進而支持腸道屏障發展與免疫調節功能,高效守護寶寶健康力。 若能同時補充兩大關鍵成分,便可透過「保護力配方」,幫助剖腹產寶寶建立腸道菌叢、維持保護力,讓免疫發展正常不落後。 重點不是專用奶粉,而是選對配方 賴醫師說明,剖腹產寶寶不一定需要選擇標榜「剖腹產專用」的奶粉,因為選對配方更重要,若選擇含有羅伊氏菌LR與HMO 2’-FL等母乳成分的成長配方奶粉,便有助補充營養、維持菌叢平衡,進而建構寶寶保護力。 透過「保護力」成長配方,家長不只能補足發展中的差異,更能在寶寶關鍵的前1000天中,守護他們的成長防線,為健康體質打下穩固基礎,保護力好、寶貝擁有全勤力,家長也能放心做自己。


生產與分娩

自然產、剖腹產好處壞處有哪些?優缺點一次搞清楚

懷孕婦女有兩種生產方式可選擇:自然產(Vaginal birth,也就是陰道分娩),以及手術進行剖腹產(C-Section),這兩種方式都各有其優缺點,以下便為您一一分析。 自然產的好處與壞處 自然產是以自然的方式生下嬰兒,沒有醫療外力的介入。 優點與好處: 孕婦在自然產後,更能體會媽媽之天職,並增加成就感。 孕婦生產後,只需住院觀察 24~48 小時,復原速度較快、產後疼痛更少。 降低嬰兒罹患持續性肺動脈高血壓(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和某些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包括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Transient tachypnea of the neonate, TTN,又稱濕肺病) 嬰兒日後有氣喘(Asthma)、食物過敏、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等問題的機率相當低。 日後若再度懷孕,自然產的時間可能會縮短,並且能更快地生下寶寶。 媽媽能夠立即親餵母乳。 能立即接觸到剛出生的嬰兒。 孕婦能避免母體出血、血栓、內臟損傷等問題。 缺點與壞處: 孕婦常會感到焦慮或擔憂。 可能會出血。 您的會陰可能會在生產過程中撕裂。 如果在生產過程中出現臍帶受壓或其他問題,寶寶可能會缺氧。 寶寶可能會受到身體創傷,如瘀傷、腫脹,並且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在被推出產道時造成骨折。 在極少數情況下,自然產後可能會發生子宮內翻(Uterine inversion)。 任何撕裂或進行會陰切開術時,都可能使您在生產後的三個月內性交時,感到疼痛。 如果您的骨盆狹窄或寶寶很大,生產時可能會傷到尾骨。 女性日後有尿失禁或盆腔器官脫垂的機率較高。 剖腹產的好處與壞處 剖腹產是以手術方式切開孕婦腹部後,從子宮裡取出嬰兒。 優點與好處: 媽媽會知道寶寶什麼時候出生,進而減少壓力和焦慮。 可避免過期妊娠(Post-term pregnancy)。 孕婦可降低產後出血、產程傷害,骨盆損傷和其他併發症的風險,包括感染、腹部器官意外受傷、嬰兒生產傷害,以及麻醉相關問題。 若您患有性病或病毒感染(如疱疹 Herpes、愛滋病毒 HIV、肝炎 Hepatitis、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等),剖腹產會大大降低寶寶感染的風險。 缺點與壞處: 可能的副作用有嚴重的頭痛、噁心、嘔吐。 產婦必須住院觀察更長時間,且恢復速度較慢。 推算預產期如果與實際差距很大,可能會選擇提前於足月前剖腹生子。 腸或膀胱可能會受傷。 出血量增多。 子宮破裂和腸功能下降的風險增加。 嬰兒更容易面臨新生兒死亡、持續性肺動脈高血壓、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呼吸窘迫症候群(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等呼吸系統疾病。 日後若再度懷孕,有前置胎盤和植入性胎盤問題的風險很高 手術後產婦通常會感到不適,因此更難親餵母奶,且不會立即與嬰兒接觸。 偶然情況下,嬰兒可能會被醫師的手術刀戳傷或割傷。 剖腹產費用高昂(台灣剖腹產費用約三萬元,美國剖腹產費用約 60~70 […]

看更多 媽媽保養 相關文章

懷孕保養

營養秘訣「蓁」心分享 三寶媽婦產科名醫陳昱蓁:挑對維他命,才能補到關鍵營養|醫師幫幫我

孕媽咪在懷孕期間「一人吃兩人補」,若孕吐嚴重,常擔心「如何補足關鍵營養?」《Hello醫師》特邀三寶媽名醫、高雄榮總醫院婦產科生殖專家陳昱蓁醫師,在「醫師幫幫我—蓁心話」節目現身說法,詳述她如何以「神農嚐百草」精神,挑對維他命,不僅在忙碌的日常生活節省時間,同時也為自己和寶寶補足關鍵營養。 陳昱蓁醫師以「三寶媽」的經驗說,懷孕後,對氣味特別敏感,常孕吐反胃到懷疑人生,「三餐吃多少吐多少,營養當然不夠」;因此,她以婦產科名醫的專業身分,建議孕媽咪可挑選「雀巢媽媽 DHA 綜合維他命」,每天早上一顆,便可以有效率地補充每天關鍵營養素,如足量 200 毫克的 DHA、鐵、葉酸等,輕鬆方便又省時,孕媽咪們也可多花點時間放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陳昱蓁醫師說,經挑選後,「雀巢媽媽 DHA 綜合維他命」適口性最好,沒有怪味道;原來,其關鍵在於雀巢獨特的「Trio-Pro 鎖養技術」,可避免不好的味道,讓媽媽們輕鬆吃、不用忍耐,還可以幫助營養不易被胃酸破壞,到腸道才溶解釋放。 陳昱蓁醫師也說明,許多媽媽在挑選孕期維他命時會好奇,為什麼有些配方沒有添加鈣質?她解釋:「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飲食指南都有提到,鈣與鐵一起食用會影響吸收率,因此,建議要分開攝取」;她提醒,營養補充品要能讓媽媽們有動力地輕鬆吃、持續吃,營養才會確實補充。


產後精神健康

媽媽別悶壞自己!產後調適5點要記得

當上媽媽,是人生最驚喜的一段旅程了,然而,懷孕路途艱辛,產後更有許多困難要調整,對女生來說,有了小孩,彷彿整個世界都變了,除了要照顧家庭,自己也有不少壓力要克服,但人不是鐵打的,媽媽再累,也要堅持住一些調適方式,讓自己遠離憂鬱,請參考以下5點。 1. 媽媽稍事休息別累壞 身為新生兒的媽媽,幾乎所有時間都會被哺乳、餵食及換尿布等育嬰工作佔滿了,一刻也不得閒,但即便如此,媽媽還是要留點時間給自己,可以做些伸展、瑜伽等運動,或在寶寶睡著時,小睡一下。如果真的不放心,不妨請家人幫忙看照寶寶一下。 2. 心中有苦要說出來 父母雙方同樣有照顧寶寶的責任,彼此之間也需要敞開心胸,共同討論養育寶寶的方法,以及面臨的瓶頸。事實上,某些媽媽習慣逆來順受,會把困難和情緒藏在心裡,不與另一半分享,久而久之會形成積怨無法宣洩,甚至衍生成產後憂鬱症。如果媽媽需要幫助,一定要說出來,讓另一半了解您發現的瓶頸,同時也學習如何解決新的問題,相信對雙方的感情都能增溫。 3. 媽媽愛家也要愛自己 即便照顧小孩,讓媽媽疲於奔命,但愛別人之前,別忘了愛自己。您不需要扮演永遠一百分的母親,舉例來說,寶寶哭鬧不休,即使安撫也沒用,這時別將責任和對錯都攬在自己身上,您該留點空間和餘力喘息。當媽媽並不表示放棄您的生活,或許您可以接續生產之前的嗜好、工作、社交圈等,幫助自己重新回歸熟悉的人生。如此一來,媽媽也能透過熟悉的環境,尋找紓壓的方式,找找親朋好友訴訴苦,能降低產後的失落感。 4. 懷孕前的衣服先別丟 懷孕會讓身材變形走樣,衣服要加大好幾碼,但先別因為衣服穿不上,就沮喪地丟掉它們,這種情狀只是暫時的,生產過後,透過幾個月到1年的規律運動、飲食,和良好的生活作息,很快地,媽媽又可以穿上心愛的舊衣服了。 5. 媽媽別忽略肌膚保養 懷孕期間,荷爾蒙的劇幅改變會對影響媽媽的皮膚,部分媽媽會發現自己的內分泌好像出現狀況,例如:突然冒出一堆痘痘。並且,媽媽會擔心護膚產品中的成分可能會影響胎兒成長,因此在懷孕期間都不敢任意使用。然而,生產過後,媽媽在照顧家庭之餘,也別忘了愛「面子」,循著往常的保養步驟,重新找回屬於媽媽的美麗。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和忠告。


產後自我照護

新手媽媽「背」受煎熬!3大招助緩解

新手媽媽的工作包括不少體力活,例如帶寶寶出門時,除了要背寶寶,還要扛一堆奶瓶和尿布,還得記得照顧好整個家。因此,媽媽在產後難免要承受程度不等的背痛。然而,可別認為背痛事小而輕忽。接下來,Hello醫師會分享,是什麼舉動,加劇媽媽背痛?又該如何減緩呢?快往下看,了解更多知識吧。 媽媽背痛的原因 媽媽產後時常出現背痛,一般來說,生產完的數週後,疼痛就會消失,但若媽媽每天都需要背寶寶,隨著寶寶的體重增加、脊髓上的壓力也會跟著加劇,舉例來說,媽媽一天會舉起 3~5 公斤(kg)的寶寶 50 次,等到寶寶 1 歲時可能有 8 公斤,2 歲時可能重達 12~15 公斤,對一般人而言,整天承載這些重量可不容易呀!此外,新手媽媽還會長時間用彎腰的姿勢照顧寶寶,這也會造成背部的負擔。 媽媽如何預防背痛? 以下幾種方法,可幫助新手媽媽舒緩背痛,請多參酌: 1. 規律運動減背痛 了解產後運動的資訊:舒緩背痛的好辦法就是運動,然而,產後的運動能力或許和一般時候不太相同,因此,應該諮詢醫師何時能開始運動,並討論出最合適、安全的運動項目,了解運動量和強度的調配,當然,以上均因人而異,若媽媽是做剖腹產,可能會需要等比較久才能開始運動。 避免激烈運動:若媽媽可以開始運動後,請從較舒緩的運動開始,例如輕鬆的瑜伽與伸展運動。另外,為了有效減少背痛,可以請教教練,專注於訓練背肌的運動。 2. 抱寶寶姿勢要正確 儘量避免彎背和腰:若媽媽要彎下身子抱寶寶,請盡量避免彎背或大力彎腰,以免引起背痛,建議彎曲膝蓋,做深蹲的姿勢,縮緊腹部,然後再用腿部的力量站起來。 抱小孩身體要端正:請不要伸出雙臂抱起寶寶,應先寶寶抱近胸膛再抱起來,抱著寶寶時,身體要儘量維持端正。 利用枕頭支撐:哺乳時,請不要彎腰,應將寶寶抱近胸膛,可以在大腿上放幾顆枕頭幫助支撐。 椅子的選擇:為了避免駝背,請坐有直椅背的椅子,不要坐軟沙發。 3. 帶寶寶旅行有技巧 前背好走路:走路時,可考慮用安全背帶將寶寶前背,減少背上的壓力。 適時休息:別一直將寶寶背著,否則背部肌肉會過於疲倦,反而會導致很奇怪的姿勢。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