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紅麴功效好處多,3大挑選重點公開!5大紅麴膠囊推薦

古人利用紅麴製成發酵食品,由來已久,《本草綱目》也記載「麴」之功效;近年紅麴產品更成為熱門保健食品之一,各式廣告隨處可見。但紅麴製作過程稍有不慎,即可能產生有害人體的毒素,因此慎選有品質的產品更形重要。究竟紅麴是什麼?有哪些功效?該如何挑選安全無虞、低負擔的紅麴保健食品?《Hello醫師》一次為您解答,推薦您5款熱門紅麴產品,說明產品特點及價錢,提供您作為選擇紅麴相關產品的參考。 紅麴是什麼? 紅麴是一種發酵食品,作法是將米蒸熟、接種紅麴菌,使其逐漸發酵後製成;在台灣最早用於釀酒,後來則普遍作為食物的天然色素;近十年來,經實驗發現,紅麴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成分具有保健功效,一躍而成熱門的保健食品。 紅麴功效有哪些? 紅麴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各種代謝產物,包括紅麴菌素;在紅麴菌素中,以Monacolin K的活性最強,最廣為使用;此成分與降血脂藥史達汀(Statin)的成分相似,經研究發現,有助於降低血中總膽固醇,但有較多使用限制。 另一種紅麴成分為Ankasin 568-R,由Ankaflavin和Monascin等2種成分組成,經實驗證實也具有調節血脂及其他健康功效,且使用限制較少。 紅麴的其它代謝產物,例如γ-胺基丁酸(簡稱GABA),也被發現具有抑制血壓上升、調節血壓的作用。 此外,也有諸多研究指出,紅麴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等效果,並可抑制自由基生成,減少肝臟、血管的損傷。 紅麴食用有限制,你吃對了嗎? 紅麴雖好處眾多,但若使用方式不對,或購買未經檢驗的合格產品,也可能補身不成反傷身。 以Monacolin K為例,因該成分對人體有顯著好處功效,市售紅麴保健產品普遍都採用該成分,但使用Monacolin K時,須同時注意許多事項,包括: 不可與降血脂藥物(如史達汀)同時使用:Monacolin K因成分與史達汀相似,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可能過高,導致橫紋肌溶解症,或肝、腎損傷。 不可與柚子、葡萄柚同時食用:這類水果會讓血液中降血脂藥物的有效成分提高5~20倍,因此也可能造成藥物過量。 不可與抗黴菌藥物、類抗生素、抗凝血藥物同時使用:與抗黴菌藥物或類抗生素同時使用,會提高降血脂藥物的濃度;與抗凝血藥物一同服用,則可能導致凝血功能受阻。 須額外補充輔酶Q10:根據研究指出,Monacolin K會抑制體內輔酶Q10合成。 購買紅麴膠囊產品的使用者,可能都有血脂偏高的問題,甚至已患有高血脂症,須服用降血脂藥;此時,若再使用含Monacolin K成分的產品,可能在服藥及日常飲食有較多限制,若未嚴加注意,也可能影響健康。 此外,紅麴在發酵過程中,若處理不當,也可能產生橘黴毒素(Citrinin),這是一種具有腎臟及肝臟毒性的真菌毒素,若不小心服用,可能會危害肝、腎;因此,了解如何挑選經過檢驗且獲得的認證的紅麴產品,更顯重要。 以下為說明如何挑選安全、低負擔且功效確實的紅麴保健食品。 紅麴膠囊3大挑選重點 1.選成分:Ankascin 568-R vs. Monacolin K 由上可知,Monacolin K有很多使用限制,但市面上除了Monacolin K之外,還有另一種紅麴成分,稱為「Ankascin 568-R(中文為安可信心)」,相關研究也獲得科學實驗證實。 Ankascin 568-R由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名譽教授潘子明領銜研發,製法與一般紅麴不同,是將純化特定菌株(Monascus purpureus NTU 568),接種於山藥或經特殊處理的米後,經過獨家固態發酵技術所得;其成分同樣具備健康功效,但較無限制,包括: 無他汀類藥物(包含史達汀)之副作用 不會抑制體內輔酶Q10合成 Ankascin 568-R為市場上唯一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簡稱FDA)新膳食原料(New Dietary Ingredient,NDI)核可之紅麴成分。有別於Monacolin K(與Statin類藥物有相同結構),若與降血脂等藥物併用,可能有損害肝、腎等風險。目前美國禁止販售任何含有Monacolin K成分的膳食補充品。 我國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紅麴健康食品規格」規定,取得認證則須符合每日攝取量所含之Monacolin K達4.8毫克,且未超過15毫克。 2.看研究:功效經科學研究證實,獲專利與認證 在選購時,建議也須注意產品功效是否有經過充分研究證實,曾發表於國際期刊,並獲得專利與健康食品認證。 以「Ankascin 568-R」為例,它的功效(如下)經過百篇科學期刊證實,且獲得多國專利、美國FDA新膳食原料核可,以及我國健康食品認證。 調節血脂 降低總膽固醇 降低三酸甘油酯 降低LDL低密度膽固醇脂蛋白(壞膽固醇) 有助於提升血中的HDL高密度膽固醇脂蛋白(俗稱好膽固醇) 調節血糖 對於禁食血糖偏高者,具有輔助調節血糖作用 此外,Ankascin 568-R經證實也有助於延緩衰老。 3.挑認證:認證差異大,選這種更有保障 市售紅麴膠囊「健康食品」產品標榜經過衛生福利部核可,具備保健功效且獲得認證的,但其中的認證,可是大有學問。 「健康食品」的小綠人認證主要分成兩種: 第一軌 審查認證 需時較長、門檻較高 功效經過動物或人類實驗認證 產品經過安定性實驗認證 小綠人下方文字:衛部健食字 第A000XXX號 第二軌 規格審查 需時較短、門檻較低 功效藉分析成分,由學理所得,非由實驗確認 若能提供符合公告規格之檢驗文件,無需進行安全性與安定性試驗 小綠人下方文字:衛部健規字 第000XXX號 由此可知,通過第一軌審查認證之紅麴產品,其功效與安定性都須經過更嚴格的實驗認證,安全性與效果都更有保障,因此,在購買時,可將此做為主要的考量重點之一。 此外,產品明確標示產地,具備研發專利及文獻報告也很重要。近期日本傳出紅麴致死事件,國內也有超過200家廠商使用該日本廠商的原料,目前已全數回收下架,但不少民眾知聞後,也不免擔心是否可能購買到使用不良原料的紅麴產品;對此,建議就可選擇由台灣團隊研發、在台製造,並且通過第一軌審查認證之紅麴產品。 紅麴膠囊5大推薦 紅麴推薦品牌1:娘家大紅麴 內容量:30粒(30天份) 劑型:膠囊 特色: 通過國家第一軌審查,全台唯一獲得3個「衛署健食字號(簡稱健字號)」認證之紅麴 採用全球唯一通過美國FDA食藥署核可之「Ankascin […]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心血管問題

吃得油膩膩?小心血管「油」過頭!出現高血脂症,小心併發中風和心肌梗塞

現代人飲食西化,聚餐、工作壓力大時少不了大魚大肉,或也來點雞排、珍奶等高油糖的「療癒食物」來慰勞自己,但長久下來不僅體重上升,更容易不小心就罹患「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引發高血脂症的原因眾多,如今飲食已是誘發的主因之一,究竟該怎麼吃才不會有高血脂?當有高血脂後,是否連帶有其他併發症?而血脂又該怎麼看才算標準?讓《Hello醫師》一一來說明! 高血脂症是什麼? 所謂的高血脂,指的是其實就是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過高,除了提高罹患會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外,也會引起中風、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衰竭等併發症。 而血脂則是指血液中的脂肪,當血液中流通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濃度超過正常值時,稱作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的診斷標準是依據以下3類: 高膽固醇血症:血液中的膽固醇高於正常值200mg/dl。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血液的三酸甘油酯數值高於200mg/dl。 混合型高血脂症: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數值皆高於200mg/dl。 造成高血脂症8大原因 高血脂症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等2種。先天性指家族有高血脂病史、基因不擅代謝血脂者等先天因素,而後天因素則可能有以下疾病的併發或造成原因: 糖尿病 高血壓 肥胖 久坐、缺乏運動 抽菸 飲酒過量 飲食習慣不佳(如食用過多含有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之食物 高齡 高血脂症併發症!中風、心肌梗塞跟著來, 當血中脂肪濃度過高時,脂肪會堆積在血管內壁上,形成脂肪斑塊,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隨著脂肪斑塊愈積愈多,血管內徑就會愈來愈狹窄,因而引發各類心血管疾病。若此情形發生於頸動脈,便會造成頸動脈狹窄;發生在腎動脈,則會造成腎動脈狹窄。 同時,血管中的脂肪斑塊也可能剝落,吸引血小板附著於內皮損傷處,形成血栓(Blood clot)而引發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後果。 高血脂症與心血管系統疾病息息相關,也會影響人體的代謝系統,多數患者通常會伴隨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共病。 以下為高血脂症常見的8大併發症: 動脈粥狀硬化 心絞痛 心肌梗塞 冠狀動脈心臟病 腦中風 急性胰臟炎 心臟衰竭 四肢末梢壞死 血脂正常值怎麼看? 總膽固醇:理想數值為 200mg/dL為危險值。 上列為一般總膽固醇、低密度與高密度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的理想值與危險值。民眾可藉此比對血檢報告,判斷自己的血脂濃度,但需注意的是糖尿病、高血壓、長期抽菸或年齡稍高者(男>45歲;女>55歲或已停經)。 因較容易出現併發症,故其標準值通常較一般低。若有疑慮,建議可詢問專業醫師依照自身情況的標準值以進行後續治療。 飲食把握5原則,遠離高血脂症 少吃高膽固醇或加工食品:內臟類、蟹黃、蝦卵、魚卵、熱狗、香腸、蛋糕(延伸閱讀:降低膽固醇這樣吃就對了!) 煮菜用好油:橄欖油、芥花油、葵花油。 控制油脂攝取量:少吃油炸食物,改用清蒸、涼拌、清炒為主。 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原型食物。(延伸閱讀:素食菜單前5名!成功降低膽固醇) 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戒除菸酒,規律運動促進新陳代謝、維持理想體重。 若控制飲食後仍無法降低高血脂,醫師多會建議接受藥物治療,使用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史塔汀類藥物、菸鹼酸等藥物幫助降低高血脂,避免血脂濃度持續升高,引發其他併發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高血壓

高血壓運動有效嗎、做哪些運動降血壓?高血壓運動就靠這4招、6大重點要注意!

規律運動是降低血壓風險的方法之一,不論選擇去健身房、戶外慢跑或步行,甚至在家也能進行和緩的運動來為健康打底。然而,當患有高血壓時,運動的重點就在於持之以恆,只要每天撥出時間規律運動、並持續運動2個月以上,通常血壓即能大幅降低,身體各方面狀態與心血管健康也能有明顯改善。 《Hello醫師》將說明為何運動可以降血壓,而適合高血壓患者的運動有哪些,並提醒高血壓患者運動時應有的注意事項。 罹患高血壓、運動有效嗎? 當高血壓患者開始運動時,不僅對降血壓有顯著改善的效果,也很有必要。由於規律的運動或體能鍛鍊能訓練心臟強度,進而協助變強壯的心臟泵運送血液時較不費力,同時降低動脈承受的壓力而遠離高血壓的威脅。 根據美國《高血壓的預防、發現、評估與治療全國聯合委員會第七屆報告》研究顯示,當高血壓患者進行每週多次、每次至少30分鐘的運動時,可降低血壓4~9毫米汞柱,比起藥物治療更加健康,進而減輕患者對高血壓藥物的依賴,顯見運動對高血壓患者的重要性。 不過,當高血壓患者決定運動以控制血壓時,務必要持之以恆,至少運動1~2個月,血壓才會出現改善之效。 高血壓運動4大指南 1. 有氧運動改善高血壓 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對於高血壓的改善最為顯著,例如快走、慢跑、登山、游泳、跳舞、騎腳踏車、爬樓梯等。但這不代表其他訓練沒有必要;適度的重量訓練如1週2次左右,不僅可提升肌肉量,還能減緩年紀增長所造成肌肉和骨質密度流失速度。 但高血壓患者在進行重量訓練前,應先與醫師諮詢適合個人的訓練方式,以免因重量增加反使短時間內血壓上升過高而發生意外。(推薦閱讀:胸悶、胸痛怎麼了?認識4大心臟疾病、8種心血管檢查預防心臟病) 2. 計算心率控制運動強度 針對高血壓患者的運動準則,醫界普遍建議患者應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以降低血壓。雖有研究發現,運動強度與血壓下降的幅度成正比,但也會提高風險。因此建議患者運動時的心率不要超過「最大心跳率(220 - 年齡)x 0.6~0.8」為原則。以40歲的高血壓患者為例,運動時的心跳速率最多不要超過144為佳。 若覺得要計算過於麻煩,也不妨以個人「感覺有點吃力,無法唱歌但仍可說話」的狀態作為運動強度的標準。 3. 運動時間要多久? 一般而言,每週至少3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就能有效改善高血壓的情況。若經醫師確認個人狀態可再增加運動量,不妨增至1週運動5次、甚至7次的頻率,以獲得更多運動帶來的益處。 但針對多數僅有零碎時間的上班族來說,建議不妨將一天30分鐘的運動時間,改為至少每次10分鐘、分3次做完的方式開始,也能獲得運動的效果。 4. 該如何開始運動? 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高血壓患者,一開始建立運動時容易面臨容易放棄或持續的挑戰。此時應先自個人偏好的運動並持之以恆,並詢問身邊有無友人願意加入運動行列,透過與家人、好友一同建立運動的習慣,自每天運動15分鐘開始,挑選個人熟悉的場地,或自爬樓梯、快走簡單又方便的有氧運動開始。 待身體適應了,亦可嘗試進行其他有氧運動,讓身體感受運動時是快樂的而非一種負擔,就能更易持之以恆。 高血壓運動6大注意事項 先諮詢醫師:由於每位高血壓患者的體況都不同,請記得在擬定運動計畫前先諮詢醫師,以免自己一下子從事超出負荷的運動,而引發危險,尤其高血壓患者收縮壓>180mmHg、舒張壓>110mmHg, 或有高血壓合併症患者,須事先詢問醫師才可以從事運動。 運動前別忘暖身:暖身運動可以幫助你的身體預熱,活絡筋骨,降低發生運動傷害的風險。 排汗吸濕的運動服裝:不少人認為運動毋需器材時就不用過度講究衣著。但選擇設計合身且通風良好的運動衣褲不僅可以幫助排汗,避免運動過程中因溫度過高難以排出而感到不適。(你也想知道:高血壓運動有效嗎、做哪些運動降血壓?高血壓運動就靠這4招、6大重點要注意!) 補充水分:脫水是引發高血壓的危險因子之一,別忘了準備一個水瓶,在運動前、中、後適時喝水。 運動時密切注意身體狀況:若血壓有問題可能會對身體有些限制,因此在嘗試任何運動前,先詢問醫師的意見,這點非常重要。要隨時注意身體給您的反饋,運動可能會讓你感到疲勞、肌肉痠痛,這都很正常,但如果感到劇烈疼痛、呼吸困難、胸痛或頭暈,應立刻停止運動,休息一下。看看這些症狀會不會自行消失,如果沒有,請盡速就醫。 注意環境溫度:高血壓患者應避免在過於炎熱或寒冷的環境運動,若天候不佳時,建議選擇在有空調的室內,代替戶外運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健康

心臟檢查項目有哪些?盤點8種心血管檢查、心臟病9大前兆

心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2名,死亡率相當高。定期檢測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Hello醫師》為您介紹常見的8種心血管檢查項目,以及需提防的9種心臟病前兆。 心臟疾病的分類 心臟疾病大致分為以下4種: 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的症狀相當繁多,大多數是心臟、動脈、靜脈等在胚胎時期發育出現問題所導致。先天性心臟病的確切成因仍不明,在新生兒中的盛行率約是1%。 風溼性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是由風濕熱所導致。人體感染β 溶血性 A 型鏈球菌(Group A 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這些細菌與人體的蛋白質相似,會使得免疫系統攻擊這些病菌,也會攻擊到人體組織,進而使得皮膚、關節、大腦、心臟、大腦受損。另外,心臟的瓣膜也是免疫系統攻擊的目標。當心臟瓣膜受到攻擊而發生受傷的狀況時,就是風濕性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在兒童、青少年和成人都有可能發生。 高血壓心臟病:最常發生的心臟病之一。若是長期高血壓,可能會加重左心室負擔,使得心臟肥厚、甚至增大,嚴重會導致心臟衰竭,好發於中老年人。 冠狀動脈心臟病:同樣是相當常見的心臟病之一。由於患者血管內油脂累積、內膜增厚而形成粥狀斑塊,便會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會使得血管不易流通、進而導致心臟肌肉因缺氧而壞死。好發於中老年人。(延伸閱讀:心臟病營養補充品:輔酶Q10) 8種常見心血管檢查項目 12 導程心電圖:基本的心臟檢查之一,在受檢者胸前貼上電極貼片,藉此診斷心臟是否有異狀。(延伸閱讀: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心臟超音波:透過超音波檢查心臟,並觀察心臟跳動、內部結構是否有異常,由於是超音波,並非侵入式治療、也不會有X光的輻射。 心導管檢查:對患者局部麻醉,並透過血管穿刺,將心導管連接冠狀動脈及心臟各腔室,進而檢查是否有冠心病等疾病,若有病情能及時進行手術,屬侵入式治療。 運動心電圖:受試者一邊運動,一邊檢查檢查其心電圖及心跳頻率。由於運動會使心臟所需氧量增加,藉此評估患者的冠狀動脈缺氧情形,並進一步診斷。 傾斜床測試:受試者躺在床上,以不同角度傾斜床,觀察受試者的心臟變化,多用於因不明原因多次昏厥患者。 核醫心肌灌注掃描:將追縱劑注入心臟周遭血管,並透過伽瑪照相機追蹤心臟活動,進而研判冠狀動脈是否有阻塞。 心臟電腦斷層掃描:會在心臟周圍血管注入顯影劑,並使用高速多層螺旋電腦斷層掃描,掃描冠狀動脈並做出心臟的3D立體圖形。 24 小時霍特式攜帶式心電圖連續監測:讓病患攜帶24小時攜帶式心電圖,並監測患者一整天的心跳活動,隔天將心電圖歸還醫院後,醫生便能藉此判斷病情。(你也想知道:心跳忽快忽慢別忽略!及早治療心房顫動遠離中風) 心臟病9大前兆 冠狀動脈以及高血壓心臟病的前兆並不明顯,若是肥胖、三高、抽菸、嗜酒族群,建議定期前往醫院做心血管檢測;若出現以下症狀,則須盡速就醫詳細檢查:  胸悶 胸痛 呼吸困難 臉色蒼白 冒冷汗 眩暈 噁心 腹痛 身軀、四肢麻木感。(推薦閱讀:年輕人胸痛超有事!「心包膜炎」躺下症狀更嚴重、輕忽胸恐積水+心臟衰竭)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感染

心包膜炎原因?急性、慢性心包炎症狀?心包膜炎治療解析

33歲的王先生近日胸口很不舒服,無論走路、睡覺、深呼吸皆隱隱作痛,唯獨坐著或身體向前傾時,胸痛才稍微緩解。王先生本以為是因工作太累所致,怎知某晚胸口竟突然劇痛,並且嚴重盜汗、呼吸困難。緊急送醫後,才發現病因是「心包膜炎」。 王先生十分納悶,平時自認生活作息正常,為何會罹患心包膜炎?到底什麼是心包膜炎?為何年輕人竟然也會罹病?《Hello醫師》為你揭開造成心包膜炎的原因、心包膜炎的症狀與治療等謎團,讓心包膜炎不再悄悄找上你。 心包膜炎是什麼? 心包膜(pericardium)是包覆在心臟外面的一層膜狀組織,分為內、外兩層。兩層間具有約20~30ml的心包膜液,作緩衝與潤滑之用,可保護心臟免受撞擊或摩擦。當心包膜被細菌、病毒感染,或因自體免疫疾病而出現發炎情況時,即稱作心包膜炎(Pericarditis),又名「心包炎」。常見於男性或青壯年族群身上。 心包膜炎2大原因 心包膜炎的原因又區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2大類。感染性原因主要受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在台灣此類已開發國家,以病毒感染最為常見,例如前述案例王先生,即是常見的感染情況之一;在發展中國家則以結核桿菌感染(Tuberculosis, TB)為主。(你也想知道:心絞痛、心肌梗塞差異比一比!情緒起伏大、高油脂飲食保證胸痛找上門) 非感染性原因則多因患者本身帶有慢性疾病、或因藥物感染所致。而感染性與非感染性的病因又細分如下: 感染性原因 病毒感染:B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 Viruses,腸病毒的1種)、腺病毒(Adenoviruse) 細菌感染:結核桿菌、化膿性細菌 非感染性原因 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風溼熱(延伸閱讀:風溼性心臟病) 尿毒症 藥物感染:mRNA疫苗、Procainamide、Isoniazid、Hydralazine、Phenytoin、Penicillin 、Doxorubicin 心包炎症狀 心包炎可分成「急性心包炎」及「慢性心包炎」2種,但臨床上以急性心包炎最為常見,當患者出現嚴重胸痛時即應儘速就醫。 急性心包炎:症狀時間小於3週。胸部中央劇烈疼痛,且深呼吸時會加劇。患者身體發熱無力,並可能呼吸困難、心悸、咳嗽或發燒。少部分患者出現心包膜積水、心包膜填塞,若影響到血液循環,需接受抽液治療。 慢性心包炎: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患者長期處於疲勞的狀態,並出現咳嗽、呼吸急促、低血壓,或腿部、胃部腫脹等症狀。慢性心包膜炎容易引起心包膜積水,進而壓迫心臟,導致心臟衰竭,需立即接受治療,以免休克猝死。 為何心包炎躺下或深呼吸會更不舒服? 當患者深呼吸或躺下時會使心臟和心包膜更貼近,造成摩擦與不適;反之,當坐著或上半身前傾,則可使心臟與心包膜間的空隙增加,減少因摩擦引起的劇痛。 心包膜炎如何治療? 多數醫師會先透過開立阿斯匹靈(Aspirin)或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加秋水仙鹼(Colchicine)改善消炎情況,並針對患者病況對症下藥。例如結核病患者即會使用抗生素治療;具自體免疫疾病者則以類固醇、鎮痛解熱劑來緩解。(推薦閱讀:劇烈胸痛、猝死主動脈剝離成殺手!主動脈剝離症狀原因、這4招快預防) 但當患者已出現嚴重積水的情況時,此時醫師即會安排心包膜切除術、抽出心包積水,以減少心臟壓力。 多數病患會在治療幾週後明顯改善,但病患需注意是否有發喘或其他併發症。若有新症狀出現,應迅速就醫檢查,避免自判而錯估病況、延誤就醫,導致更嚴重的心臟問題發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頭暈、眼睛模糊竟中風?頸動脈狹窄7大前兆、改善方法一次看

許多人認為中風難以預防,「只要遇到了,就是遇到了」,但其實只要事先注意某些徵兆,就能及早治療、避免中風。頸動脈狹窄為最常見的中風主因之一;依據林口長庚醫院的研究顯示,每年3~4萬缺血性腦中風病者中,有10~20%為頸動脈狹窄所致。 頸動脈狹窄的常見症狀包括頭暈、視力模糊,由於與一般貧血、身體過累的症狀相似,因此多數人經常忽略並錯失治療良機。究竟造成頸動脈狹窄的原因為何?該如何避免頸動脈狹窄發生?《Hello醫師》將說明頸動脈狹窄與中風的關聯外,頸動脈狹窄有哪7大前兆、症狀為何、又該如何治療,讓你一次認識遠離中風威脅。 頸動脈:心臟供血至腦部的主幹道之一 人體器官皆需要血液提供氧氣和養分維持運作,若無血液流動,器官便會缺氧壞死,大腦亦同。大腦的血液來源分別為頸動脈和椎動脈,若這2條動脈出現如狹窄或堵塞的問題,腦部便會面臨缺血危機,在數分鐘內壞死,並導致缺血性中風。(同場加映:主動脈瓣狹窄無徵兆?了解症狀和治療)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原因:動脈硬化 頸動脈狹窄(Long-segment carotid stenosis)多數是因「動脈粥狀硬化」所致。血管內部有層內膜,隨著年齡增長、油脂累積內膜會逐漸增厚,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而動脈粥狀硬化也是造成眾多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諸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皆為動脈粥狀硬化所致,不可不慎。 頸動脈狹窄的另一個常見原因為血栓剝落。血液中有主要負責凝血的血塊,當血液因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抽菸或肥胖等因素而使血塊變得濃稠時,血栓便容易堆積在血管中,導致動脈狹窄與中風危機發生。 其他造成頸動脈狹窄的原因也包括動脈內膜剝離、動脈炎及心因性栓塞。(延伸閱讀:主動脈剝離症狀、原因完整看) 頭暈、眼睛模糊!頸動脈狹窄的7大前兆與症狀 頸動脈狹窄可分為症狀性與無症狀性,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發生頸動脈狹窄時沒有任何不適,需藉由血管檢查才能得知;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指半年內曾出現以下症狀: 頭暈 頸部痠痛僵硬 視力模糊、眼前一片黑(暫時性黑矇) 注意力不集中、暫時失憶 說話含糊不清、無法說話 表情不對稱 單側手、腳發麻無力(你也想知道:揮別中風、心肌梗塞:定期健檢顧血管、保養心血管3大方法) 上述症狀通常會在1日內恢復正常,嚴重時則會導致暫時性的腦部缺血或是腦中風,造成半身不遂、失明。 頸動脈狹窄的8大危險因子 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具高度相關性,因此除年紀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外,以下8大危險因子也會導致頸動脈狹窄的機率大幅提升。 抽菸 高血壓 高血脂 糖尿病 肥胖 缺乏運動 飲食習慣不良 曾有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相關疾病 頸動脈狹窄的3大檢查方式 若半年內曾出現頭暈、眼前一片黑的症狀,同時又是前述的高危險族群,建議應立即就醫看診,以免延誤治療、甚至造成中風發作。醫師將視病況安排以下檢查: 頸部超音波:屬於最方便的非侵犯性診斷工具,能檢視頸部的血管狹窄程度與血流變化,缺點是較不易偵測腦內血管的狹窄狀況。 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血管造影:侵犯性低,能檢查出多數頸動脈狹窄的情況。若合併頸部超音波一起執行,可比傳統血管攝影檢查的精確度。 傳統血管攝影:侵犯性高,會留下傷口,且有感染與極低機率的中風風險,但精確性超高,為臨床上目前最主要的診斷標準。(你也想知道:破解心臟病5大迷思!瘦子不會得心臟病?) 如何改善頸部血管阻塞?頸動脈狹窄3大治療方法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有3種,醫師會依據症狀的嚴重程度來判定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藥物為抗血栓藥物,然而抗血栓藥物無法溶解頸動脈中的硬化斑塊,因此單靠口服藥物治療,2年內的中風率仍有20~25%。 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傳統介入性的治療方式,對於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的患者,該手術可降低2年內同側腦部的中風率17%;若狹窄程度介於50~69%,則可降低5年內的中風率6.5%,缺點是患者恐會在手術過程中風,因此醫師會審慎評估患者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置入頸動脈支架:近年新型的微創治療,藉由在頸動脈狹窄處放入血管支架的導管,擴張狹窄導管,讓血液暢通。因創傷較小,手術時間短,適合年紀較大、身體較虛弱的患者。 一分鐘認識頸動脈狹窄! ➡︎ 每年3~4萬缺血性腦中風病者中,近20%患者為頸動脈狹窄所致。 ➡︎頸動脈和椎動脈為2大供應大腦血液之來源,當動脈過油變狹窄或堵塞,腦部將因缺血而壞死。 ➡︎頸動脈狹窄症狀如頸部僵硬、視力模糊、單側手腳麻、表情不對稱等。 ➡︎不良習慣如抽菸、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佳、過度肥胖將提高頸動脈狹窄發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先天性心臟病

小心先天心臟病:「肺動脈狹窄」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110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高居第2,而心臟病種類繁多,包括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冠心病等,若孩子出生就有先天性心臟病,總會讓父母感到擔憂不已。 先天性心臟病除了有法洛氏四重症、三尖瓣閉鎖外,還包含肺動脈狹窄,一旦患有此疾病,起初並不會出現任何不適,大多是例行檢查如注射疫苗時,發現有心雜音才被發現。 究竟有哪些原因會使孩子罹患肺動脈狹窄?肺動脈狹窄可能引發何種症狀?《Hello醫師》將解答肺動脈狹窄的檢查方式、症狀、原因與治療方法。 造成肺動脈狹窄的原因 肺動脈狹窄(Pulmonary Stenosis)屬於先天性心臟病的種類之一,約佔所有病例中的10%,主要是指患者的右心室因通往肺動脈處狹窄,而使流到此處的血液受到阻塞。(推薦閱讀:先天性心臟病童:4大常見先天性心臟病原因症狀、8成能順利長大) 一般而言,肺動脈狹窄可分為連接心室的肺動脈瓣狹窄、肺動脈瓣膜下狹窄及肺動脈瓣膜上狹窄3種類型,其中以肺動脈瓣狹窄最為常見。 儘管目前醫學研究尚未確定造成肺動脈狹窄的原因,但患者母親可能於懷孕期間罹患德國麻疹(Rubella)或糖尿病,或者有飲酒、抽菸、服用特定藥物(如沙利度胺、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等)的情形,皆容易導致孩童罹患肺動脈狹窄及其他種類的先天性心臟病。 肺動脈狹窄8大常見症狀 大部分輕度或中度的肺動脈狹窄病患症狀並不明顯,直到病況嚴重時,才可能會引發下列8種常見症狀: 呼吸急促 心跳加快 疲倦 發紺 體重下降 胸痛(延伸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昏厥 診斷肺動脈狹窄:3大檢查助判斷 若長期出現上述8大症狀,除應盡早就醫檢查,以確認是否患有肺動脈狹窄,下列則是3種常見的檢查方法: 胸部X光檢查: 可能看到心臟大小及肺部血流狀況。 心臟超音波:經由心臟超音波可觀察病患肺動脈狹窄的部位、形狀與有無合併其它心臟異常,以及預測狹窄程度。 心導管檢查:可以檢測肺動脈瓣膜是否異常,以及估算心室與肺動脈之間的壓力差,以確認狹窄部位及嚴重程度,同時也可以進行治療。 肺動脈狹窄治療:2大方法氣球導管擴張術、外科手術 若患者僅有輕度肺動脈狹窄,只需定期就醫追蹤即可,但如果病情進展為中度或嚴重肺動脈狹窄,則需加以治療,而目前多以氣球導管擴張術(PTCA)治療肺動脈狹窄,醫師會先將氣球導管經由管線引導至肺動脈血管狹窄處,再透過氣球加壓擴張,增加血管管徑大小,以促進血流順暢,解決病患不適症狀,而此治療方法效果通常不錯。 不過,如果肺動脈瓣狹窄的患者接受氣球導管擴張術後效果不佳,則需以外科手術,切除肺動脈狹窄處的瓣膜,再置換為正常的瓣膜,以有效治癒肺動脈狹窄。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揮別中風、心肌梗塞:定期健檢顧血管、保養心血管3大方法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也是臺灣慢性疾病的頭號殺手,每年有超過5萬人死於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恐怖之處在於發病前無明顯徵兆,直到某日突然中風、心肌梗塞,卻為時已晚矣! 《Hello醫師》從健康檢查、生活型態、日常照護等3大建議說明,如何正確保養心血管,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注意事項,有效預防心臟病發生。 1.定期健康檢查:40歲後要注意、及早發現三高問題 三高是現代人的普遍現象,依據衛福部2017~2020年統計,國人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盛行率分別是26%、11%、26%。顯見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會嚴重影響心臟健康,並提高心臟病的發病風險。 三高對心血管帶來的風險之高讓人難以忽視,其分別帶來的併發症如下: 高血壓:血壓過高可能會使血管受損、變窄、堵塞,或心臟負荷過大,導致心臟衰竭、中風或心肌梗塞。患有高血壓者罹患心臟病的機率為一般人的5倍。 高血糖:血糖過高會引起身體各處的血管阻塞,造成動脈粥狀硬化,使患者失明、腎臟衰竭及肢體壞死;若發生於心臟,則會造成心肌梗塞、心臟衰竭。 高血脂:高血脂經常合併高血壓、高血糖,並也會引起動脈粥狀硬化,造成上述心臟疾病。血脂過高者患有心臟病的機率為正常人的3倍。(推薦閱讀: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竟是心臟無力!心臟衰竭7大前兆愛注意) 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可謂為心血管疾病的前期警訊,且經常同時出現,因此透過定期健檢最能有效監測自身的三高數值。若已有三高者,則應定期回診追蹤才能控制狀況。 建議40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可藉由健保給付之免費健康檢查,每3年追蹤1次血糖、血脂及血壓的指數,65歲長者則可每年追蹤1次,以達到預防、控制與追蹤之功效。 2. 少菸酒、多運動、飲食清淡 多數心臟病及三高患者常有抽菸、喝酒、少動或高糖、高鈉及多油的飲食習慣。要保護心血管並避免心臟病的發生,最好的保養之道便是改變生活型態,其中又以下列3點為首要: 少抽菸、少喝酒:抽菸不只影響血液循環功能、導致血管病變,也會引起肺癌、口腔癌等癌症;攝取過多的酒精則可能損害心肌細胞,造成心臟衰竭。喜好菸酒者,建議應戒菸或減菸,並減少酒精攝取量。 多運動:運動有助於維持心血管健康,降低心臟病的機率,對於維持體態、促進新陳代謝及減輕壓力也有所幫助。建議每週運動3~5次,每次運動時間30~60分鐘,運動強度則能以「感覺有點喘,能講話但不能唱歌」為標準。(你也想知道:小心心臟病3大地雷!高油脂食物、甜食不忌口?久坐不動族、長者成高風險群) 飲食清淡均衡:三高或心血管疾病者,飲食需盡可能少糖、少鹽、少油,並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但切勿因忌口而導致營養失衡。日常的飲食內容可多以全穀類主食、魚類及蔬果作為重點,並少吃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之食物。 3. 心臟病患者需注意:溫差大易誘發 心臟病患者除需定期回診檢查、維持健康生活外,更需對心臟的狀況格外小心。尤其以突發的刺激及溫差大最易被輕忽,都可能使心臟病突然發作,導致中風、心肌梗塞,嚴重時更可能猝死。 心臟病患者應保持以下5大日常習慣: 起床動作放慢:剛睡醒時,血管的應變能力較差,若突然大幅度活動恐引發心血管疾病,因此早晨清醒後,建議先養神5分鐘後再起床活動。 運動前要暖身:冬天或剛睡醒時,人體的神經系統仍處於抑制狀態,突然劇烈運動會導致神經過度興奮,進而誘發心血管疾病,建議運動前都需徹底暖身再進行。 冬天注意保暖:冬天手部、腳部、頭部及臉部等部位受寒,易引起末梢血管收縮,造成心跳加快或冠狀動脈痙攣,在供血不足的情況下,導致血管阻塞,因此冬天時需特別注意末梢部位的保暖。 留心冷熱溫差:低溫會導致心血管疾病,但如冷熱溫差過大,如從溫暖室內走出寒冷戶外、在大熱天走進冷氣房、身體寒冷時洗熱水澡等,皆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環境溫度轉換,避免身體在短時間內忽冷忽熱。 保持心情愉快:負面情緒及激動情緒同樣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建議應時時放寬胸懷,保持心情平靜,並避免長期深陷於負面情緒之中。(你也想知道:心臟病營養補充品:輔酶Q10是什麼、含輔酶Q10的食物、輔酶Q10副作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膽固醇超標?高血脂症6大症狀注意!原因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現代人攝取精緻飲食的情況愈來愈頻繁,但大吃大喝的同時,極可能造成血脂急速波動升高,進而引發高血脂。 由於高血脂不會出現明顯症狀,許多人不僅認為高血脂症不算是疾病,更對其置之不理。然而,若未能及早治療,高血脂症恐怕會併發冠狀動脈心臟病,甚至發生腦中風等憾事。 究竟高血脂的標準為何?高血脂的症狀有哪些?又該接受哪些治療才能改善高血脂症?本文將為你一一解答,協助你遠離血脂升高的危機。 高血脂症是什麼? 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增加,造成血脂異常升高的疾病。高血脂症主要可分為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及混合型高血脂症3大類。 高血脂症3大分類:血脂濃度差異這樣看 以下為高血脂症常見的3種類型與其血脂濃度的數值: 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膽固醇皆高於正常值200mg/dl。 高三酸甘油脂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三酸甘油酯數值高於200mg/dl。 混和型高脂血症(Mixed hyperlipidemia):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數值皆高於200mg/dl。 高血脂症常見症狀:胸痛、嘴歪斜勿輕忽 一般而言,患有輕度的高血脂症,身體通常僅可能會有頭暈、疲憊、失眠、健忘、胸悶、心悸等症狀,並不會出現明顯的不適症狀,由於症狀與多種疾病相似,所以容易遭病患忽略。 然而,高血脂症情況較為嚴重時,則會引發頭痛、胸悶、胸痛、呼吸急促、身體無力、嘴角歪斜等症狀,如果未能及時醫治,最終恐導致冠心病、腦中風等疾病。(推薦閱讀:海鮮膽固醇排行榜出爐!蝦米、小魚乾膽固醇含量high翻天) 此外,高血脂症還可能併發以下8種疾病: 動脈硬化 動脈瘤 心肌梗塞 心絞痛 心臟衰竭 中風 急性胰臟炎 四肢末梢壞死 高血脂症2種原因 高血脂症依照成因可分成原發性高血脂症與續發性高血脂症,以下分別介紹其原因: 原發性高血脂症:即便沒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可能會因基因遺傳,而引發原發性高血脂症。 繼發性高血脂症:主要是受到後天因素所致,如罹患第2型糖尿病、膽汁淤積性肝病、慢性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低下、腎病症候群、抽菸、肥胖,以及服用口服避孕藥、Thiazide類利尿劑等特定藥物。 高血脂症常見2大治療法:非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由於高血脂症大多難以發現,常在患者接受健康檢查後,發現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指數超標時,才會得知已罹患高血脂症。多數醫師此時會建議患者先以非藥物治療為主;例如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以控制血脂。但若經過一段時間,血脂沒有獲得明顯控制,便須搭配藥物治療。而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的差異為何,下列幾項將為您說明: 非藥物治療1.飲食控制 建議高血脂患者的飲食可改以清蒸、水煮、涼拌等烹調方式,並減少攝取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如肥肉、奶油、內臟、油炸食物等,以防膽固醇飆升。若欲攝取奶製品,建議應以零脂肪或低脂製品為主,才能有效控制血脂。 此外,患者不妨適量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而正餐主食則改為燕麥、糙米等全榖根莖類,取代部分白米或麵條,並減少食用甜食或含糖飲料,以防止三酸甘油酯數值上升,進而降低動脈硬化或腦中風的風險。 非藥物治療2.規律運動 不管何種類型的高血脂症患者,建議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有氧舞蹈等,有助於控制體重,降低體內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的濃度。 藥物治療 高血脂症患者若經生活習慣調整3~6個月後,仍無法有效控制血脂,便須考慮以藥物治療。目前較常用來治療高血脂症的藥物主要為以下3大類型: 史塔汀藥物:服用後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但可能會引發肝功能上升、肌肉病變等副作用。 膽酸結合樹脂:是一種相當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能抑制膽固醇吸收,但於服用後患者可能會出現腸胃不適、便祕等副作用。 纖維鹽酸衍生物、菸鹼酸與魚油:此3類藥物皆可降低高血脂患者體內三酸甘油酯的濃度,但服用後容易出現腸胃不適、肝功能上升等症狀。(你也想知道:膽固醇過高?降膽固醇2大飲食重點+3大生活型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心臟病

有先天性心臟病能懷孕嗎?掌握先天性心臟病患2大照護重點、仍可懷孕

拜醫療進步所賜,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皆能正常成長,其症狀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改善,但女性患者便可能遇到一個問題:先天性心臟病患是否可以懷孕?《Hello醫師》針對先天性心臟病患應如何自我照護為您詳加說明外,先天性心臟病患是否可以懷孕?有哪些方式可評估懷孕的可能性、以及哪些情況不適合懷孕,為您一次揭露。 先天性心臟病2大照護重點 1. 了解自身病情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面對先天性心臟病也是如此。當患者對自身病況所知無幾,不僅可能缺乏日常保健的意識,甚至易導致忽視徵兆而延誤治療。 因此,若不確定有無罹患先天性心臟病,應先詢問父母或至醫院進行心臟檢查。若確知已有先天性心臟病,但已許久沒有回診,應安排進行完整之心臟相關檢查,完整了解自己的病史、應使用藥物與相關日常照護資訊為先。 2. 定期追蹤檢測 一般來說,多數先天性心臟病會於嬰幼兒時期被檢測出來,較嚴重者則會在年幼時就進行相關心臟手術,以改善患者的心臟功能,但這並非代表一勞永逸。 以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法洛氏四重症為例,多數患者在術後都能從事一般活動或工作,但於長期追蹤檢查中發現,他們逐漸出現右心室出口的肺動脈不全症狀。以此情況而言,醫師會視病況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肺動脈瓣置換加以治療。建議每位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都應該定期回診,掌握自身心臟健康狀況。 有先天性心臟病可以懷孕嗎? 懷孕可能是成人與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需面臨的治療差異最大的情況之一。 由於懷孕會對人體產生巨大影響,孕婦的血液和血流量都會增加、血液凝固程度提高,所以也會加重心臟的負擔,提高心律不整、肺水腫等風險。若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有懷孕計畫,應該先與醫師討論。 此時醫師會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胸部X光等方式,確認待孕者之心臟健康,並檢查有無其他病症,或正在服用的藥物與過往接受過的治療等相關病史。 先天性心臟病會遺傳嗎? 當女性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有懷孕計畫,常會擔心下一代是否將遺傳先天性心臟病。 根據臺大醫院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病中心研究顯示,若父母皆無先天性心臟病,子女罹病的機會約為0.8%;如果父母親的先天性心臟病並非伴隨染色體異常或是基因突變相關,則下一代也出現先天性心臟病的機會,大約會是3~12%,亦即約有3成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與遺傳相關。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5大病況不適合懷孕:心血管疾病4級以上不建議 症狀較為輕微的女性患者經過診斷後,懷孕多數為可行的選項。但也有少數症狀較為嚴重或複雜的患者,恐怕較不適宜生育,以免母親或對胎兒造成危險,以下為不適合懷孕的5大病況: 肺動脈高壓(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嚴重系統性心室功能異常(左心室射出分率 <30%) 馬凡氏症(Marfan syndrome)患者主動脈直徑擴大超過四公分。 嚴重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valve Stenosis)、二尖瓣狹窄(Mitral stenosis) 主動脈窄縮(Native severe coarctation) 根據 WHO 的心血管疾病孕婦懷孕分級,以上情況皆屬於第4級(不建議懷孕)的類別,其他的狀況則依據嚴重程度與類型,可能不需要過於擔心,或者必須在懷孕期間密切監測。 先天性心臟病要小心!心內膜炎、補牙亦恐感染 心內膜炎(Endocarditis)為帶有細菌的血液流經心臟,附著在心臟組織上而導致。一般正常的心臟組織不那麼容易受細菌侵害,但若是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就應特別小心。因為心臟有缺陷或曾進行過心臟手術,就會讓細菌更易趁虛而入。 因此,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在接受牙齒治療或任何手術前,應先向醫師說明自身病況,醫師可能會開立預防性抗生素,以預防治療過程中,細菌透過傷口進入血液而引發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可能性。建議先天心臟病患者於平時就做好牙齒清潔,即能減少至牙科補牙或拔牙的機會。 先天性心臟病患可以運動嗎? 許多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可能對運動敬謝不敏以免心臟疾病意外發生。然而,運動其實是維持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環。研究指出,雖然先天性心臟病確實會降低患者的運動能力,但久坐和肥胖對於健康的危害同樣嚴重,因此建議多數患者仍應該規律運動。也由於先天性心臟病的類型、嚴重程度,以及運動類型和強度都互相關聯,建議與醫師諮詢以獲得最適合自己的運動建議。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律不整

心房顫動有什麼感覺?認識心房顫動症狀、治療及併發症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容易併發中風,然而一般人鮮少計算自身的心跳數,再加上心房顫動有時不會出現症狀,讓不少病患已經有心房顫動卻不自知。 《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什麼是心房顫動,如何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找上門。 什麼是心房纖維性顫動?認識心房顫動 正常的心臟跳動式規律、有節拍的,以每分鐘60~90下將血液傳送至全身,而心房顫動(Artrial fibrillation,又稱心房纖維性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為局部心房內膜不正常快速放電所引起,導致心跳忽快忽慢。心房無法規律收縮會產生血液滯留,並凝結成血塊,藉由心室的收縮傳送至動脈。這也是為何有心房顫動的病患容易引起中風、心臟衰竭的原因。(延伸閱讀:心律不整怎麼辦?了解症狀與治療) 心房顫動依持續時間可分成3種: 陣發性心房顫動:時有時無,持續時間不超過7天。 持續性心房顫動:持續時間超過7天。 永久性心房顫動:持續時間超過1年。 心房顫動有什麼感覺?胸痛恐是心房顫動症狀! 「醫生,我的心跳突然變很快,有時候還會胸痛」。這是心房顫動病患很常有的現象,由於心臟收縮不規律,讓心跳忽快忽慢,有些人發作時症狀不明顯。若出現下列症狀時,需要立即就醫: 心跳不規律、急速 胸口無力 冒冷汗 昏厥 呼吸困難 胸痛 心房顫動患者最嚴重的併發症 除了上述的症狀,心房顫動也會帶來下列風險: 中風 血栓 心臟衰竭 有心房纖維性顫動的病患,未來罹患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4倍,應更加留心相關症狀,避免心房顫動的可能性發生。 https://helloyishi.com.tw/heart-health/heart-disease/top-5-myth-of-heart-disease/ 心房纖維性顫動的致病因子 心房顫動好發於老年人及男性,男女比約2:1,2018全台灣有超過25萬人患有心房纖維性顫動,比例約1.4%。隨著台灣老年人口逐漸上升,30年後心房纖維性顫動的人數恐達到4%。除了老年人容易患有此疾病,以下原因也恐讓心房顫動找上門: 高血壓 甲狀腺亢進 曾有心肌梗塞 糖尿病患 曾有心臟瓣膜問題:例如瓣膜性心臟病 心房顫動3大治療方法 治療心房顫動的方式,主要是以下列3種方向為主: 藥物治療:可以分成完全壓抑心房顫動以及控制心跳次數。前者為心律控制,可以使用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來控制;後者為心速控制,讓心房顫動持續,但心跳保持每分鐘在70~80下左右,使用藥物為臟得樂、心利正或是脈泰克。 抗凝血治療:主要用來預防中風,降低血液凝聚功能。 心電導管治療:從頸靜脈或是鼠蹊股靜脈進入血管,並注射顯影劑讓心臟輪廓清楚,藉由局部加熱去除心臟不正常的傳導。(推薦閱讀:小心心臟病3大地雷!高油脂食物、甜食不忌口?久坐不動族、長者成高風險群) 心房顫動自我檢測 有些人心房纖維性顫動發作時不會有症狀,醫師建議,若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心房纖維性顫動,可以先將手指放在另一手的脈搏上感覺脈搏的跳動,如果感覺到脈搏紊亂、沒有規律跳動時,應立即就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