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防曬知識解析

皮膚保養/清潔

防曬係數怎麼看?SPF、UVA、PA差異?防曬乳指數一篇搞懂!

美國西北大學芬柏醫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調查發現,有高達 93% 的人買過防曬乳,但只有不到半數的人,了解防曬乳上的係數說明。你是否也搞不清楚防曬係數SPF是什麼?UVA、UVB、PA又有什麼差異?別擔心,《Hello醫師》在這篇文章為你詳盡解說,讓你一篇搞懂防曬乳係數的意思。 防曬乳和防曬產品的差別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防曬產品,實際上是防曬乳與防曬產品的混合。防曬乳的成份多為化學性,防曬產品則為物理性。下列是防曬乳與防曬產品的功效說明: 防曬乳(Sunscreen):又稱為化學性防曬(Chemical sunscreen),能過濾及隔離大部分的紫外線,但少部分的紫外線如 UVA,仍無法完全阻絕。防曬乳所含有的化學物質,能在紫外線滲透進皮膚,對人體造成傷害之前先行吸收掉紫外線。 防曬產品(Sunblock,阻斷陽光):又稱為物理性防曬(Physical sunscreen),利用折射光線的原理,阻隔紫外線,能在皮膚上形成保護膜,讓紫外線無法穿透皮膚表面。大部分以氧化鈦(Titanium oxide)、氧化鋅(Zinc oxide)做為主要的活性成分。 紫外線 UVA、UVB 是什麼? 太陽放射的光線有很多種,依照波長可分為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而紫外線(Ultraviolet,簡稱UV)對人體皮膚最容易造成傷害。紫外線又可分為UVB(Ultraviolet B)與UVA(Ultraviolet A)兩種,兩者皆可夠穿透臭氧層而到達地面。陽光中,UVA的量比UVB多了近500倍。 UVB會使肌膚曬紅、曬傷,而UVB的「B」本身也代表著Burn(灼傷、曬傷的意思),同時UVB也是造成皮膚癌(Skin cancer)的主要原因。UVA的穿透力較高,可滲透皮膚,進到皮膚的真皮層,因此也同樣具有致癌風險,並容易使皮膚出現早衰老化、皺紋等現象。 防曬乳的防曬係數多少才夠? SPF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簡稱SPF),是用於衡量防曬乳濾除紫外線UVB的指標。以防曬係數30的防曬乳來舉例,SPF 30所代表的意思為當你固定時間範圍內持續塗抹防曬乳,你在陽光下需增加30倍以上照射時間才有可能曬傷。在此要提醒您,防曬係數30功效並不是防曬係數15 的兩倍。 以下為不同SPF的紫外線阻隔功效: 防曬係數15 :可阻擋約 93% 的紫外線UVB 防曬係數30:可阻擋約 97% 的紫外線UVB 防曬係數50:可阻擋約 98% 的紫外線UVB 由此可知,防曬係數50比防曬係數30,只多阻擋約1%的UVB。以一般成年人來說,每兩小時固定塗抹SPF 30的防曬乳,即能達到有效的防曬效果。 寬效域是什麼意思? 防曬係數(SPF)用於衡量可阻擋的紫外線UVB,而能阻擋紫外線UVA的防曬乳,則會標示寬效域(Broad spectrum)。防曬乳中的活性成分能阻擋UVB,但僅有少數能阻擋UVA,能同時阻擋UVB與UVA的活性成分又更少了。因此,只有同時具備物理性防曬與化學性防曬功能的防曬乳,才具備寛效域的功效。 UVA防護指標PPD、PA是什麼意思? 任何能同時抵抗UVA、UVB兩種紫外線的防曬乳,都可以標示為寬效域,但標示寬效愈的防曬乳,不代表該防曬乳擁有極佳的UVA阻擋效果。此外,各國對於UVA的阻擋標準皆不相同,歐洲及亞洲的防曬乳便使用不同的UVA阻擋標示。 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曬黑指數):普遍用於亞洲及歐洲國家,所代表的數值意涵為:若持續塗抹曬黑係數10 的防曬乳,可延長近十倍的時間,皮膚才會曬黑。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主要用於日本與韓國,將曬黑係數PPD簡化,以符號+來表示,指數範圍從1個+到4個+(PA+ ~ PA++++)。+代表可延長曬黑時間2~4倍、++表示可延長曬黑時間4~8倍、+++表示可延長曬黑時間8倍以上、++++表示可延長曬黑時間16倍以上。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曬傷處理方法

皮膚保養/清潔

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處理,有效緩解刺痛、加速復原!

曬傷(Sunburn)很常見,當皮膚受紫外線過度照射時,便會造成曬傷。從前期的皮膚刺痛,一直到恢復後期的皮膚脫皮、乾癢,相信每個曾受曬傷所苦的人,都能理解曬傷所帶來的困擾與不適。 《Hello醫師》從曬傷的症狀切入,教你前中後期該如何處理曬傷,助你快速復原,有效緩解曬傷所帶來的不適。 曬傷會有什麼症狀? 若是輕度曬傷,皮膚會出現泛紅疼痛、水泡、輕微頭痛和發燒等症狀,通常曝曬後4小時便會漸漸表現,而疼痛感則在曬後6小時至第2天間最為明顯,整體症狀約在2~3天時最為嚴重,多數曬傷通常能在3~5天後逐漸恢復。 若為過度大面積的曝曬,則可能導致重度曬傷,並有脫水的風險,同時伴隨著頭痛、噁心嘔吐、高燒、暈眩或冷顫等症狀。 曬傷該如何處理? 多數的曬傷對健康沒有立即的危害,因此曬後的照護和治療都是以減輕症狀和不適為主。 曬傷後,最重要的是小心照護受傷的皮膚,避免繼續曝曬或過度刺激皮膚。若曬傷部位出現水泡,避免主動刺破以免增加感染風險、影響癒合。若曬傷面積過大,或出現其他噁心、嘔吐、高燒等合併症狀,則建議立即就醫。(同場加映: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曬傷初期:避免繼續曝曬 若發現皮膚刺痛發熱,或發覺自己待在太陽底下太久,請盡快尋找遮蔽物,避免陽光繼續直射皮膚。此時你可能會感覺輕微灼熱和刺痛感,這是皮膚快要曬傷或輕度曬傷的跡象,因此需要讓曬傷的皮膚降溫,並且避免曝曬。以下為曬傷初期的4個舒緩方法: 避免繼續曝曬:避免陽光持續照射皮膚,最好戴上帽子、墨鏡,穿通風和抗UV的長袖衣物,並盡量躲在陰涼處。如果無法避免陽光照射,即時補擦防曬乳,也能避免曬傷惡化。 補充水分:曬傷會導致皮膚的水分被帶往體表,造成水分流失,因此感覺自己可能曬傷時或曬傷後,多喝水和適量的運動飲料,來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冷水降溫:盡快找鄰近的水源用冷水降溫,也可以沖冷水澡或用濕毛巾冷敷,除了帶走曬後皮膚的熱能,也能減輕不適。  避免刺激肌膚:曬後皮膚較敏感,所以沖澡不宜過久,也避免使用刺激性較強的肥皂,或擦拭酒精或凡士林來降溫,這些行為可能導致皮膚乾燥,甚至過敏。若要冰敷,請避免讓冰塊直接貼在曬傷的肌膚上,用毛巾或紙巾隔著,避免低溫過度刺激受傷的皮膚。(同場加映:為什麼會曬傷?剖析紫外線的科學原理) 曬傷中期:刺痛出現,擦抹蘆薈舒緩不適 曬傷後約6小時,皮膚會開始感到劇烈刺痛,並伴隨搔癢感,這也是曬傷最難受的時期,通常會持續2~3天。 許多人都很好奇曬傷應擦什麼藥才能止癢止痛?蘆薈(Aloe vera)能不能讓加速曬傷的復原?事實上,蘆薈僅能舒緩刺痛和搔癢的症狀,已曬傷的皮膚組織需透過皮膚自行痊癒來復原,但在曬傷中期,我們仍可透過保濕、擦蘆薈等方式,避免皮膚狀況惡化,進而加速癒合狀況。 蘆薈舒緩疼痛:局部冷敷、塗抹含燕麥膠或蘆薈等曬後產品,能有效舒緩疼痛感。蘆薈可增加皮膚血流量、減少菌量、抑制發炎反應,並加速傷口癒合能力。另外,皮膚科醫師也提醒,用蘆薈治療曬傷時,只能取用葉肉內無色的黏液,不適合添加蘆薈綠色外皮與黃色汁液成分。 持續補充水分:曬傷後,應多喝水持續補充水分,若曬傷較嚴重時,則可能需要口服或注射電解質補充液,以過度曬傷造成的脫水情形。 洗澡後盡快保濕:趁洗完澡皮膚還濕潤時,塗抹溫和的乳液等保濕產品,避免過油或含礦物油的保養品或藥膏,因為油的成分可能會鎖住皮膚的熱能,無法順利散熱,導致曬傷更嚴重,因此曬傷後的幾天,請持續替曬傷或正在脫落的皮膚保濕。 消炎止痛藥:如果疼痛難耐,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非類固醇止痛藥,可減緩曬傷部位疼痛和發炎症狀,不過吃藥並不會加速復原。另外,一般情況下,也不建議口服固醇類藥物(Steroids),塗抹藥膏也有止痛、止癢或抗發炎的效果,如含低劑量類固醇的軟膏,可以減緩腫脹和燒灼感,不過使用任何藥物前,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及依醫囑使用。 保持通風:曬傷完全康復前,請盡量穿著寬鬆、通風透氣的衣物,過緊或過於貼身衣物容易導致悶熱出汗,而汗水會刺激已經曬傷的皮膚,除了能降溫與避免出汗外,較寬鬆的衣物也能減少衣物和曬傷肌膚的摩擦。 曬傷後期:皮膚脫皮不要撕,持續保護皮膚 曬傷到了後期,皮膚就會開始脫落,這是身體代謝死去細胞的表現,也是曬傷快要好了的徵兆,但通常會感覺特別的癢,讓人有把死皮撕掉的衝動。醫師提醒,要讓曬傷的皮膚自然脫落,千萬不要把皮撕掉、也不要去角質。 另外,脫皮的過程和剛復原的皮膚,會特別的敏感,對紫外線的抵抗也較弱,所以除了應持續替皮膚保濕,更要做好防曬措施、穿長袖衣物、使用低刺激性的防曬乳,避免再次曬傷,一般輕微到中度的曬傷大約7天就會完全復原。(同場加映:曬黑美白這樣做!3 方法找回白皙透亮的肌膚) 防曬不分季節,長期曝曬恐患皮膚癌 根據全球性公益組織皮膚癌基金會,雖然曬傷會恢復,但是重複性的曬傷,會讓皮膚提早老化,更增加罹患皮膚癌機率,衛福部疾管署更提醒,以下3種狀況更要特別注意防曬: 上午10點~下午3間是陽光最強的時段,盡量避免外出,在戶外盡量待在陰涼處。 高山地區紫外線強烈,因此從事登山活動須注意防曬。此外,夏季的紫外線也較冬季強,從事雪地或海灘水上活動也需防曬。 有些藥物會增加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造成光敏感,如部分心血管藥物(Thiazides, Amiodarone,簡稱 Nifedipine)、抗生素(Doxycycline, Tetracycline,簡稱 Sulfonamides)、抗黴菌藥物(Voriconazole)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簡稱 NSAID)、利尿劑(Acetazolamide、Furosemide)等,通常仿單也會在副作用標示「光敏感性」,服用相關藥物者,需特別注意防曬措施。(延伸閱讀:黑痣變化要小心!曬傷恐增皮膚癌風險)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癌

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年約七十歲的鄭伯伯來診,主訴是額頭上有顆大黑痣最近經常流血,希望醫師看看能不能幫他點掉,免得壞了面子。然而,醫師定睛一看就發現「代痣」並沒有阿伯想得那麼簡單,原來,那顆大黑痣其實是皮膚癌的偽裝。 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我身上的痣也可能是皮膚癌嗎?別擔心,本文將為你介紹皮膚癌的特徵,以及該如何自我檢測,讓你不再聞痣色變。 紫外線是皮膚癌的主要成因 地球表面上的每個活生物都暴露在陽光的紫外線(UV)照射下,這種特殊的電磁能量既能產生生命,又能導致生命危險。紫外線會破壞 DNA,從而誘變與皮膚癌發展有關的幾個基因,其中又以UVB的致癌風險最大。 一般而言,皮膚癌會呈現在較容易被陽光照射的身體部位,包括頭皮、臉部、嘴唇、耳朵、頸部、胸部、手、手臂和腿部。(推薦閱讀:為什麼會曬傷?剖析紫外線的科學原理) 如果經常曬傷,可能會提高罹患皮膚癌(Skin cancer)的風險,而黑色素瘤(Melanoma)則是其中最嚴重的一種。根據英國卡倫.克利福德皮膚癌慈善機構(The Karen Clifford Skin Cancer Charity)的資料,平均曬傷5次,長黑色素瘤的風險就會提高2倍,可見防曬的重要性。 皮膚癌有3種 從外表特徵辨別 皮膚癌可分成三種,除了黑色素瘤之外,還有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簡稱BCC)、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簡稱SCC)這兩種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若能早期發現的話,治療機率是非常高的。以下為這三種皮膚癌的特徵與辨別技巧: 基底細胞癌:經常出現於臉、耳、脖子上,呈現細小、平滑、有光澤、邊緣規則的蠟狀腫塊,但也有邊緣不規則的類型,一般呈現藍黑色,看起來就像一顆凸起的大黑痣。 鱗狀細胞癌:外觀一般偏紅因為傷口經常會有潰瘍、流血的狀況,觸摸起來感覺堅硬、呈現結痂、結節狀。大多鱗狀細胞癌的形成來自於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又稱光化性角化症),其成因為長期曝曬紫外線,所導致的皮膚癌前病變,大多發生於老年人。 黑色素瘤:顏色分布不均且偏黑的斑點或腫塊,外觀像黑痣。要分辨黑色素瘤需要留意痣的顏色是不是不太均勻,可能左一塊深,右一塊淺,而且黑色素瘤的邊緣也不像痣一樣圓滑,通常會呈現不規則狀,凹凹凸凸的。(同場加映:別被冬天暖陽騙了~小心防曬這樣護膚) ABCDE皮膚癌自我檢測 在判斷身上的痣或是不明斑塊是否是皮膚癌時,你可以先用簡單的「ABCDE」5步驟檢視。若你痣或斑塊有逐漸變大或是流血不止的傾向,請諮詢醫師,以便做進一步的診斷。(同場加映: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致癌危機) 防曬關鍵5撇步 預防皮膚癌 想要避免皮膚過度暴露於紫外線,無論男女皆應做好適當的防曬措施,降低罹患皮膚癌的風險,以下提供5項防曬小撇步: 避免在紫外線高峰時段外出:研究指出,超過5次曬傷會使皮膚癌的風險加倍,因此建議在紫外線高峰時段(10:00~16:00)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時間。若需外出,則應盡量尋找陰影處,例如騎樓或樹蔭下,或者撐傘減少紫外線的傷害。 了解紫外線指數:在高海拔且雲量較少的情況下,太陽紫外線強度會增加。建議民眾可前往中央氣象局的紫外線預報,了解各縣市的紫外線照射強度,以便安排當日活動與防曬準備。 穿著防曬衣物與配件:如果不喜歡塗防曬的黏膩感,可穿著長袖衣物、褲子,遮擋紫外線的入侵,尤其騎車通勤者更應額外佩戴手套。除了四肢之外,也別忘了戴帽子保護頭皮與臉部,例如帽簷寬大的寬邊帽可遮蓋頭部、面部、耳朵和頸部,防曬效果十分優秀;若配戴棒球帽,則仍須在耳朵和脖子擦上防曬乳。另外也別忘了戴上抗UV的太陽眼鏡,保護雙眼健康。(同場加映:曬黑曬傷大不同!SPF、PA、UVA防曬差別) 塗抹防曬用品:若生性怕熱喜歡穿短袖,那麼防曬就應該塗好塗滿,建議選用SPF 30以上或是PA+++的防曬乳或防曬油。塗抹時請勿遺漏嘴唇、耳朵、脖子等部位。 留意皮膚的異常變化: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身上的痣的數量也可能會變多,建議使用前面提到的皮膚癌自我檢測看看,若你發現自己身上的痣看起來有異狀,出現流血或是邊緣不平整等狀況,即應及早就診,提高皮膚癌的治癒率。

皮膚保養/清潔

曬傷脫皮怎麼辦?擦什麼?除了蘆薈還有這3大方法!

曬傷(Sunburn)是皮膚過度曝露在陽光的紫外線(或簡稱UV)下,導致皮膚紅腫熱痛的現象,由於紫外線破壞細胞的蛋白質及核蛋白,造成蘭格漢氏細胞(Langerhans Cells)暫時減少,同時也損害表皮細胞和黑色素細胞。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超過 1/3 的成人都曾經曬傷過,顯示曬傷的經驗對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因此,《Hello 醫師》接下來會簡單分享紫外線的資訊,並介紹曬傷後應該如何處置。 紫外線種類有哪些? 紫外線分別有三種:UVC(波長100~280 nm)、UVB(波長280~320 nm),以及UVA(波長320~400 nm),波長越短的紫外線能量越強,對人體的傷害最高,但穿透力也最弱。(延伸閱讀:紫外線防護係數UPF是什麼?夏日防曬衣服挑選4大重點) 曬傷脫皮的原因 UVC由於會被臭氧層吸收,因此不會到達地球表面,另外兩種UVA及UVB則會穿透大氣層,是造成人體曬黑、曬傷的主因,甚至穿透人體皮膚表皮及真皮層,,UVA主要會使皮膚曬黑、傷害視力、老化、產生皺紋,因穿透力較強,可穿透玻璃、塑膠等到達室內;UVB的能量較強,主要會使皮膚曬傷,也較容易造成皮膚癌(Skin Cancer),但穿透力稍差造成曬傷程度取決於人體的皮膚狀態、陽光強度以及暴露在陽光下的時間。 曬傷脫皮5大高危險情境 若有以下情形,則容易出現曬傷脫皮: 位於赤道及高海拔地區 在夏季進行戶外活動 從事雪地或海邊水上活動者 有皮膚癌家族病史 服用光敏感性藥物,包括:包括部分心血管藥物(Thiazides, Amiodarone, Nifedipine)、抗生素(Doxycycline, Tetracycline, Sulfonamides)、抗黴菌藥物(Voriconazole)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s)、利尿劑(Acetazolamide、Furosemide)等。 如何預防曬傷脫皮? 若前往可能遭曬傷區域進行戶外活動,可透過以下方式避免曬傷: 穿著深色、長袖、布料緊密的防曬衣物。撐傘、戴寬帽緣的帽子、戴太陽眼鏡 在曝曬陽光前15分鐘,擦拭足量防曬乳,並定時補擦。 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指防曬產品能延長皮膚被UVB曬紅時間的倍數,挑選防曬乳,若是日常防曬建議選擇SPF 15以上的產品,日間戶外活動則挑選SPF 30以上的產品。(延伸閱讀:防曬係數怎麼看?SPF、UVA、PA差異?防曬乳指數一篇搞懂!) 雪地活動時,因冰雪容易反射紫外線,一定要配戴能有效阻隔紫外線的太陽眼鏡。 曬傷脫皮怎麼辦、擦什麼?除了蘆薈還有3種方法 一旦曬傷,皮膚將在幾天內開始脫皮,而脫皮的狀況可能持續數天,直到皮膚自然修復為止,這時候,建議採取以下方式,幫助皮膚快快恢復健康。 身體多補水:治療脫皮的方法之一是喝大量的水,讓皮膚補水,幫助快速修復。 皮膚快保濕:另外,也可以塗一些保濕產品,例如:蘆薈凝膠,讓皮膚保濕。 冷敷:可以將冷敷袋敷在脫皮的皮膚上 20~30 分鐘,來緩解日曬後的紅腫發炎,但請注意,別直接將冰塊鋪在皮膚上,這會過度刺激皮膚。 防曬擋陽光:防曬仍是最好的方法,盡可能避免日正當中時,直接曝曬在陽光下,若不得已必須得出門,建議用衣物遮蓋曬傷的部位,避免陽光紫外線再次傷害,另外,也別忘了戴上遮陽帽和太陽眼鏡,讓防曬行頭更健全。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避免寶寶曬傷!防曬配備全方位

不論男女老少,人人都需要防曬,尤其是皮膚細嫩的寶寶,在陽光下,更需注意避免紫外線的傷害。但寶寶的防曬產品,可不能隨便用,到底該如何幫家中小孩做好防曬準備?以下將一一介紹。 應避免的日曬時間 曬傷是因為皮膚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其中的紫外線(UV)輻射所造成的傷害,過度或多次曬傷,會使皮膚提早老化,且若兒童時期常曬傷,未來得皮膚癌(Skin cancer)的機率就會增加,必須多加注意。18歲以下的兒童,若過度暴露在陽光下,對皮膚的傷害破壞最大,通常夏天的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之間,紫外線最強。 曬傷的症狀 若不慎曬傷,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紅、皮膚腫脹、長水泡,感覺皮膚痛、身體發冷和虛弱等,接著皮膚會變乾燥、搔癢和脫皮。 曬傷後的處理 在發現曬傷後,除了務必多補充水之外,最好盡快在曬傷的地方,沖冷水和冷敷,接著塗抹不刺激的保濕霜,或蘆薈凝膠,但請注意,曬傷後的皮膚更敏感,不可馬上塗涼感藥膏如薄荷油等,需選用溫和的產品。許多人會用蘆薈或絲瓜等天然植物,感覺較安心,但其實仍有可能引起過敏不適,最好等降溫後再嘗試,若有傷口則不可擅自塗抹。 何時該看醫師? 出現水泡時,請不要自行弄破以免感染,並建議盡速求診請醫師處理,若出現中暑(Heat stroke)或熱衰竭(Heat exhaustion)等症狀,如發燒、噁心、嘔吐、暈眩時,也需盡速就醫。 寶寶和兒童如何安全防曬? 防曬乳可以保護皮膚免於曬傷,阻擋紫外線輻射滲透,但其實沒有任何防曬乳,可以100%阻擋紫外線輻射。未滿6個月的寶寶,最好不要用防曬乳,請用棉質的長袖衣物、帽子和太陽眼鏡,遮擋陽光。6個月以上的寶寶或兒童,可用兒童專用的防曬乳,建議選SPF 30或更高的防曬係數,出門前30分鐘塗抹在露出的皮膚上,且每1.5~2小時補充一次。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屁股三把火!大熱天幼童注意喝水和防曬

一轉眼又到了炎熱的夏天,或許你的寶寶也迎接他們的第一個夏天,各位新手爸媽注意了!嬰幼兒時期,小孩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所以不像大人一樣可以維持恆定體溫(攝氏 37 度左右),而是會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因此本文為你介紹這些和「熱」直接相關的症狀,以及該如何照顧好孩子們。 嬰幼兒夏季熱 一般而言,三歲以下的嬰幼兒較容易出現夏季熱(Summer Fever),而且夏季熱有家族性傾向,假如爸媽以前有同樣的情形,新生兒就有較高的機率出現夏季熱,多數有夏季熱的寶寶每年會反覆發熱,直至三歲以後才逐漸正常。 在台灣,夏季熱發生的時間多在四月到十月,且以輕微發熱最為常見,一般不會超過攝氏 40℃ 以上,而且發熱的型式很獨特,寶寶會在清晨以後體溫開始上升,到了下午體溫就逐漸下降,如此週而復始。一般來說,室溫或外界氣溫超過攝氏 28℃ 以上,寶寶才會有夏季熱的現象;室溫如能控制在攝氏 25℃ 以下,寶寶的體溫就能降低。如果將寶寶安置在涼爽的地方,體溫能回到正常,就能更確定是夏季熱了;但若已控制室溫三、四天,寶寶的體溫還是沒有下降,就應該住院檢查。 嬰幼兒脫水 大人和嬰幼兒都有可能有脫水的現象,最佳解決方式就是多補充水分,但小寶寶要預防脫水的方式會不太一樣,不同年齡的處理方式如下: 0 到 6 個月:如果是親餵母乳的寶寶,在還沒開始吃固體食物前,還不需要另外喝水;但當天氣變熱,寶寶一天的哺乳次數可能會需要增加;若是用奶瓶餵奶,可以用奶瓶裝一點點煮過放涼的水給寶寶喝。 6 個月後:當寶寶開始吃固體食物後,一定要記得放一杯水在旁邊;不過,寶寶第一年通常要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食和水分來源。在天氣炎熱的狀況下,可以適度在用餐時間之外,讓寶寶喝點水、補充水分。 12 個月後:水、母乳或牛奶依然是寶寶的主要水分來源。但是夏天天氣一熱,可以給寶寶含著稀釋過的果汁冰棒,但請在吃完飯後給寶寶吃,也不要讓寶寶含太久,不然寶寶會蛀牙。請勿提供未稀釋的果汁給五歲以下的幼童。 (同場加映:小孩熱天脫水不能等~應對和預防措施) 曬傷 小孩長時間在太陽底下玩耍,或是在溪邊海邊玩水,都很容易曬傷,所以一定要事先做好防曬。物理防曬如戴帽子或太陽眼鏡、撐陽傘、穿著深色、長袖、布料緊密的衣物防曬。至於防曬乳的部分,不建議未滿六個月的寶寶使用;若要擦防曬產品,記得要在曝曬日光前 15 分鐘,塗抹在所有外露的皮膚,並要塗抹足量、定時補擦才能達到標示的防護力。游泳、出汗都會減少防曬成份,應該擦乾皮膚後再重新塗抹。 (同場加映:避免寶寶曬傷!防曬配備全方位) 較輕度的曬傷症狀包括皮膚泛紅疼痛、紅腫、輕微頭痛、發燒或出現水泡等;不過症狀不會立刻出現,通常在曝曬後四小時才開始出現。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現大面積的曬傷,可能會因為皮膚表面受損,提高脫水的風險,也有機會伴隨頭痛、噁心、嘔吐、高燒、暈眩、冷顫等症狀。如果曬傷了,可以在曬傷的地方塗抹蘆薈或沖冷水澡。 (同場加映: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照顧) 熱傷害 嬰幼童身體的體溫調節系統還沒發展成熟,加上嬰幼兒代謝率較高,必須依賴爸媽提供水分,調整所在環境的溫度。熱傷害可分為三類,分別為熱痙攣(Heat cramp)、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和熱中暑(Heat stroke)。 熱痙攣:在高溫濕熱的環境下,長時間活動而流太多汗,或是在休息時補充太多開水而非電解質,可能使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偏低,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會導致身體的骨骼肌不自主收縮,並造成肌肉疼痛,可以持續一到三分鐘。 熱衰竭:主要是因為流汗過多,卻沒有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導致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 40°C。 熱中暑:最嚴重的熱傷害,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而造成。主要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而嬰幼兒多屬於傳統性中暑,指的是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而過熱中暑。 想避免小孩經歷熱傷害,記得讓他們多喝水,特別是大量活動之後,也可以沖沖冷水澡、穿著亮色寬鬆衣服,或是灑水在皮膚上。另外,早上 11 點到下午 3 點之間盡量避免曬太陽。

防曬護膚技巧

皮膚保養/清潔

曬黑怎麼辦?公開3大皮膚美白方法,帶你找回白皙透亮的肌膚

每當夏日旅行回來,不少人都會發現部分皮膚出現顏色不對稱、曬黑的狀況。然而,這其實是身體為對抗太陽紫外線所做的自我保護,透過大量分泌黑色素(Melanin),以避免皮膚遭受更多傷害。那麼在曬黑後,要如何恢復以往白皙肌膚呢?以下舉出3個皮膚美白的好方法,女生們還不趕快做筆記! 皮膚黑的人一樣會曬黑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 FDA)表示,曬黑是1種皮膚傷害,由於它是因有害紫外線所造成,所以也可能提高罹患皮膚癌(Skin cancer)的風險。另外,別以為皮膚黑的人就不會曬黑或曬傷,他們只是比皮膚白的人有較多的黑色素,但這仍遠遠未達專家所建議的防曬標準,也就是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以下簡稱 SPF)至少要30,但皮膚曬黑後的SPF 至多只有2到4,所以別再認為皮膚黑就不怕曬了。(推薦閱讀:曬傷5次罹癌風險加倍!認識紫外線與皮膚癌的關聯) 那一旦曬黑了就回不去了嗎?別擔心,即使曬黑了,還是有辦法讓皮膚變白的!過程一般需要1到4週,同時也要依曬黑的程度做判斷,若對皮膚狀況有任何困惑,請找專業醫師詢問了解。若想保有白裡透紅的肌膚,最好的方法就是還是做好防曬,像是勤擦防曬乳、減少烈日在外活動,才能降低曬黑及曬傷的機會。 皮膚曬黑不用怕!3撇步讓皮膚重新白回來 1. 去角質後避免曬太陽 去角質(Exfoliation)能美白的原理,在於除去皮膚上的死細胞,但請避免治療後曬太陽,因為當這層死細胞保護膜不在了,陽光就能直接傷害皮膚,加劇曬黑或曬傷的情形,以下介紹2種去角質的方法: 化學換膚(Chemical Peel):會由專業皮膚科醫師進行,透過敷上酸性面膜,藉此移除多餘的黑色素,通常用以治療皮膚老化、痤瘡傷疤,以及肝斑(Melasma,又稱黃褐斑、黑斑或肝斑)。 微晶換膚術(Microdermabrasion,又稱微晶磨皮):根據澳洲遠程醫療服務機構健康諮詢服務(Healthdirect)的資料,微晶磨皮是利用帶有微晶顆粒或鑽石顆粒端頭的機器,摩擦皮膚表面,達到美容效果。可治療皺紋、皮膚曬黑、痤瘡傷疤、毛孔粗大和妊娠紋。(同場加映:痘疤好困擾~皮膚科手術藥物助消除) 2. 挑選抑制黑色素的產品 市面上很多美白肌膚的產品,但大部分只能亮化皮膚表層,但我們更需要的是滲入皮膚內層抑制黑色素的分泌,值得留意的還有,美白洗臉霜並不會使皮膚變白,它的功效只是讓膚色顯得均衡好看。 對此,美國皮膚病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簡稱 AAD)建議,在挑選美白產品時,應含有下列有效成分。提醒民眾,請按照產品指示或醫師建議,使用美白肌膚產品,並且1次使用含1個有效成分的護膚產品即可,以避免皮膚搔癢或其他副作用。 維生素C 壬二酸(Azelaic acid,又稱杜鵑花酸) 甘醇酸(Glycolic acid) 麴酸(Kojic acid) A酸(Retinoic acid,也叫視黃酸) 2%對苯二酚(Hydroquinone) 3. 居家美白須謹慎 許多人都知道蘆薈可以緩解曬傷的疼痛,這是因為它含有天然的抗發炎成分,還可抑制和降低黑色素,但直接用蘆薈敷臉,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若真的想嘗試,使用時可先切成小塊,敷在臉部一小區域數分鐘,若沒有出現紅腫再考慮使用。此外,木瓜的木瓜酵素(Papain)或許能亮白肌膚,再搭配蜂蜜的柔潤肌膚性質,是不錯的美白敷臉秘方。(同場加映:美肌實用5招!讓肌膚水嫩發亮)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至今並沒有研究證明檸檬汁能美白皮膚,而且檸檬有漂白的功能,所以若要敷在皮膚上,務必得先稀釋再使用,且千萬別在大熱天下用檸檬或其他柑橘汁敷在皮膚上,這反而會使你的肌膚對紫外線更加敏感,引發搔癢,甚至化學灼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防曬多久補一次? SPF愈高愈有效?公開防曬乳的安全守則與迷思

或許你曾聽過「皮膚黑的人不用擦防曬乳」這樣的說法,但其實無論任何年齡、性別或種族,平時除了可藉由撐陽傘、戴帽子等方式,來達到防曬效果外,也建議使用防曬乳進一步保護我們免受紫外線傷害。對此,澳洲癌症委員會(Cancer Council Australia)也證實防曬乳能避免皮膚癌,《Hello醫師》將於本文列出使用防曬乳安全原則,以及民眾常會有的3大迷思。 防曬乳有2種:SPF至少要有30 想要正確防曬,首先當然得選對防曬乳,一般將其分為物理與化學性2種,前者就像保護膜,能使照射在皮膚上的陽光被折射,降低曬傷機率,適合有敏感性肌膚的人使用;後者可理解成吸收太陽光的「海綿」,包含的活性成分可能有二苯甲酮(Oxybenzone,類似雌激素的合成激素)、水楊酸辛酯(Octisalate)、奧克立林(Octocrylene)、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阿伏苯宗(Avobenzone),以及甲基水楊醇(Homosalate)。 防曬乳除了應含有UVA(Ultraviolet Radiation A)和UVB(Ultraviolet Radiation B)保護皮膚,其中的SPF(Sun Protection Factor)也須至少達30以上,並有防水效果,才可稱得上是一款優秀的防曬乳。不過,愈高的SPF規格並不代表無敵,如果因此誤以為在豔陽下活動很安全,當回過神時,皮膚可能早已曬傷。 此外,為迎合消費者的便利性,有些防曬乳會加入防蚊蟲或保濕等配方,但美國皮膚病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簡稱AAD)建議民眾購買防曬乳時,最好還是以僅具防曬功能的種類為主,有其他需求再選擇使用相對應的產品,因為防曬乳可大量地使用,但防蚊液卻要謹慎少量。 含維生素A的防曬乳要避開!擦35毫升才能有效防曬 另外,根據美國環境工作組織(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的資料,防曬乳成分中應避免含有維生素A的成分,避免選購成分標示有視網醇(Retinol)或視黃醇棕櫚酸酯(Retinyl palmitate)的商品。至於含二苯甲酮的商品,也需要特別注意,因為它能穿透皮膚,干擾身體內分泌系統。 建議應購買含有氧化鋅(Zinc oxide)、麥素寧濾光環(Mexoryl SX,又稱依莰舒),或3%的阿伏苯宗的防曬乳為佳,才能保護肌膚不受UVA輻射傷害。 其實,我們每天都需要擦防曬乳,因為太陽無時無刻都在放出有害紫外線,即使在陰天仍有80%的紫外線仍能傷害人的皮膚,加上水、沙和雪都會反射陽光,因此防曬絕對是必要的。以一般成人而言,擦1次防曬乳大約要35毫升的量才夠,記得所有衣物未遮擋的部位都應該擦上防曬乳。若您不想浪費過多防曬乳,建議您可以選擇長袖長褲,增加衣物來遮擋陽光。此外,因為你不可能在眼睛塗抹防曬乳,所以建議也應配戴太陽眼鏡避免眼睛受傷。(同場加映:小心紫外線!曬傷脫皮4招保護皮膚) 防曬多久補一次?3大常見的防曬迷思 出門擦防曬乳需要注意有效時間,若在陽光下超過2小時,請記得要再擦1次,因為當我們在活動時,會造成排汗或衣物摩擦,使得防曬乳的化學成分也會跟著降解,漸漸失效。以下舉出3點常見防曬迷思,呼籲民眾勿輕信,有任何疑慮就向醫師洽詢了解: 防曬乳不能每天用:基本上,能在架上販售的防曬乳大多都經過一層層的安全把關,才能出售給消費者,所以每天使用防曬乳並不會有什麼問題,若經常身處紫外線很高的環境,反而多多使用才安全。 防曬乳會干擾維生素D攝取:事實上,我們不需要刻意去曬太陽來獲取身體一日所需的維生素D,根據澳洲昆士蘭醫學研究所(QIMR Berghofer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防曬乳的使用與否和維生素D攝取量沒有太大的關係。 中年防曬效果低:根據澳洲昆士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行為科學的資料,做好防曬工作可以避免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由於這類因長期曝曬引發的皮膚病變,並且減慢皮膚老化速度。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防曬噴霧有風險?4要點教你安全使用不曬黑

大熱天出門要如何保護皮膚不曬傷,除了可以用衣物和帽子遮陽之外,最關鍵的還是要適時使用防曬乳,而在選購時,到底該選塗抹的防曬乳、防曬霜,還是防曬噴霧呢?講求快速又方便的人,通常會選擇噴霧防曬,但是比起防曬乳,防曬噴霧雖然較為方便,卻存在一些潛在風險,《Hello醫師》將於本文介紹防曬噴霧的4要點,教你如何安全使用不曬黑。在此提醒,噴霧防曬並非不好,而是應知道每種產品的特色、效果和安全性,才能正確防曬唷! 1. 成分吸入恐引過敏 多數的防曬產品都含有氧化鋅(Zinc Oxide)和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化學名字為 TiO2,也稱作氧化鈦或鈦白粉)的奈米粒子,而這些粒子有助於反射太陽光,且接觸皮膚是安全的,但若是使用防曬噴霧噴灑於皮膚時,因為質地較為細小,容易被吸入體內,引發過敏反應及氣喘(Asthma),或從肺部侵入血管,進而造成其他器官的傷害。(推薦閱讀:為什麼會曬傷?剖析紫外線的科學原理)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 FDA)提醒,防曬用品千萬不可直接噴在臉上,塗抹時也要避免接觸到眼睛和嘴巴。 2. 避吸入噴霧先塗抹 使用噴霧劑時,噴出的涵蓋範圍很廣,若附近有人,恐怕會不小心吸入噴劑,如果身旁有小孩,則更需要小心,因為小孩更容易在四處移動和玩耍,而奈米粒子可以輕易地被吸入呼吸道中。使用防曬噴霧較安全的方式,是先噴在手,然後在手上抹開,才塗在皮膚上,即使產品告訴你方便不需塗抹,但仍建議均勻抹開,以確保防曬效果更好。 3. 避開火源防燒傷 使用防曬噴霧時,請不要處在有風的環境,因為它無法讓防曬工作做得到位,更糟的是,你可能還會不小心吸入防曬噴霧釋放的化學粒子。另外,由於市售密封金屬罐裝之噴霧劑型產品內含高壓氣體,在高溫下可能有燃燒的風險,所以使用時應選擇於通風場所為佳,並遠離火源及高溫處,以避免防曬噴霧內含的易燃成分造成灼傷,即便已經噴灑完畢,但在皮膚尚未完全乾燥前,短時間內仍須遠離火源,才可確保使用安全。(同場加映:酒精會爆炸!使用酒精燈的安全3原則) 4. 防曬用量不夠多 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資料,大部分男性使用防曬產品時,用量普遍不足,使用防曬乳或防曬凝露的話,至少要2到3茶匙才夠覆蓋全身;防曬噴霧的話則是每個部位定點噴6秒,或是噴到看見皮膚表面已有噴劑液體的光澤為止。不過保險起見,建議還是買塗抹式的防曬乳、防曬霜或防曬凝露,且挑選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簡稱 SPF)30以上的產品,防曬的效果比較強和徹底。(同場加映:小心紫外線!曬傷脫皮4招保護皮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美白淡斑就靠它?美容聖品「維生素C」外用口服、亮到出水

維生素C是保養皮膚的美容聖品,不論當成外用乳液或是口服的藥錠都相當受歡迎,維生素C可以美白也能有淡斑的效果,不過維生素C真的能達到養顏美容的效果嗎?市面上主打的左旋維生素C是什麼?讓《Hello醫師》帶大家一探究竟。 維生素C是什麼 維生素C屬於水溶性纖維,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若缺乏維生素C會出現暴躁、易怒、貧血、傷口無法癒合的狀況;嚴重時更會有關節疼痛、牙齦紅腫、壞血病的症狀。不過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C,因此需要從新鮮的蔬果中攝取,如芭樂、柑橘類、高麗菜、花椰菜等都能攝取到維生素C。 維生素C真的能夠美白又淡斑嗎? 許多廠商都會推出含有維生素C的精華液、乳液,主打這些保養品能夠美白、淡斑,不過維生素C真的有這些功效嗎? 皮膚會因為照射到紫外線,以及吸菸的影響而產生氧化的現象,讓游離自由基增加。游離自由基具有極不穩定的狀態,為求狀態安定,這些自由基會攻擊細胞蛋白質、核酸並結合,造成皮膚老化以及產生癌病變,是讓肌膚老化最大的元兇,而維生素C有抗氧化作用,可以結合游離自由基,因此能延緩皮膚老化。(延伸閱讀: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症狀、檢測全解析) 另外,維生素C也是強化、促進膠原蛋白的結構,能夠增加膠原蛋白的合成,達到淡化皺紋、加速傷口癒合的效果。此外,維生素C還能還原黑色素的美白功能,臨床上也經常用在治療黑斑、曬斑上。因此維生素C確實能美白皮膚、淡化曬斑,也能達到預防老化、傷口癒合、淡化皺紋的功效。(同場加映:曬黑美白這樣做!3 方法找回白皙透亮的肌膚) 想要美白要外用維生素C還是口服藥錠? 維生素C有外用保養品以及口服的補充劑,要選哪個好?人體每日口服維生素C最多能吸收1200毫克,經由血液運送、傳輸後,皮膚只能吸收大約7%左右的維生素C,想要從口服的補充劑來達到皮膚美白、淡斑、抗老化的效果幾乎是微乎其微,因此要完整達到維生素C對於肌膚的功效,還是以外用保養品為主。 維生素C有2種:左旋、右旋差在哪? 廣告上常常能看見「左旋維他命C」的保養品能夠抗皺、淡斑這類誇大的標語,不過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先來了解維生素C有左旋以及右旋2種旋光度,若旋光度是「+」,稱為右旋,以d為代表;若旋光度是「-」,稱為左旋,以l為代表,通常這2者會被寫成(d; +)/(l; -)會比較好理解。 維生素C的學名是ascorbic acid,有4個立體異構物, 其中1種為L-ascorbic acid,這裡的L是指分子立體結構上屬於「左型」,並不是上述所提到的左旋,因此左旋維生素C應該是「左型維生素C」,並沒有左旋維生素C這個說法,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的是「右旋維生素C」,建議在購買保養品時不妨先確認清楚標示,與自己的膚況比對有無敏感或排斥現象再下手,安心做個水美人!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保養/清潔

早C晚A是什麼意思?網傳「會反黑」是真的嗎?保養順序解析!

近年愛保養族群最常聽到的名詞就是「早C晚A」,究竟早C晚A是什麼?有用嗎?保養的順序為何?網傳「會反黑」是真的嗎?讓《Hello醫師》為您完整介紹早C晚A的原理、功效、使用方法及副作用。 早C晚A意思是什麼? 「早C晚A」指在早上擦含維他命C衍生物,如傳明酸、熊果素等保養品,在晚上擦含維他命A的衍生成分,如A酸、A醇、A醛及A酯。 為何要用「早C晚A」的保養方式? 外用維生素C其實早、晚都可以使用,但當與維生素A同時使用時,因兩者都屬於活性物質,容易造成肌膚刺激;此外,A酸、A醇等維生素A產品,容易造成光敏感性,使肌膚在照到陽光時,變得更容易曬黑,所以除非日間做好充分防曬,否則建議在夜間使用。 早C晚A順序?保養步驟一次看 早C的保養順序:洗臉 ➜  擦含維他命C等精華液 ➜ 乳液 ➜ 擦防曬 在夏天容易出汗的季節,或肌膚屬油性肌者,上述可略過擦乳液步驟,直接擦防曬乳液,避免乳液與防曬乳同時使用,可能會對皮膚造成過度負擔。 晚A的保養順序:洗臉  ➜ 擦含維他命A等精華液 ➜ 乳液 外用維他命C不只美白!對皮膚有4大功效 台北長庚醫院指出,從飲食中的蔬菜水果所攝取的維他命C,僅7%會到達皮膚,效果有限;外用維他命C因為直接擦在肌膚上,皮膚吸收效果更佳,並對肌膚有以下4種功效: 美白、淡化肝斑、抑制黑色素沈澱:外用維他命C可治療肝斑,預防雷射術後的反黑。 膠原蛋白增生、減少細紋及幫助傷口癒合:維他命C也能強化、促進膠原蛋白的結構,加速膠原蛋白的合成,達到淡化皺紋、加速傷口癒合的效果 延緩老化:維他命C有抗氧化作用,有助延緩皮膚老化。 抵禦陽光對肌膚傷害:維他命C透過抗氧化作用,也能降低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 外用維他命A不只抗痘!對皮膚有8大功效 外用維他命A可增加肌膚角質層代謝,使老舊的角質層脫落,進而改善以下肌膚問題: 減少痘痘與粉刺 淡化痘疤 改善毛孔粗大 撫平皺紋、改善肌膚鬆弛 淡化黃褐斑、黑斑 卡波西氏肉瘤病變 牛皮癬 妊娠紋 早C晚A會讓肌膚反黑嗎? 很多人會擔心「早C晚A」會使皮膚反黑,其實不管是外用維他命C,還是維生素A都不會讓肌膚變黑,相反地,外用維他命C還有助預防雷射術後的反黑! 需要注意的是,口服或擦拭外用維生素A後,會降低皮膚表皮對紫外線的防護力,因此建議在夜間或睡前使用A酸或A醇,白天則須注重防曬與保濕。 早C晚A保養4原則 保養原則1.頻率 從1週1次或2~3天1次,逐漸增加使用頻率,最多每天早、晚各1次。 保養原則2.短時間內接觸 初次使用時,可先在耳後區域測試肌膚的反應與敏感度,之後再慢慢拉長時間,最初可先保養30分鐘~1個小時,確認肌膚沒有異常反應後,再逐漸增加保養時間。 保養原則3.順序 剛開始使用早C晚A時,建議盡量將含有維他命C或維生素A的保養品放在保養順序的後面,先使用B3或B5等溫和的精華液,降低對肌膚的刺激性,然後再慢慢把維他命C、維生素A的順序往前調整。 保養原則4.濃度 建議從低濃度開始入門,之後再增加濃度。 早C晚A的3大禁忌族群 以下族群不適合執行「早C晚A」,若有任何疑問,請諮詢皮膚科醫師: 1.敏感肌慎入  含維他命C和維生素A成分的保養品對皮膚有一定刺激性,可能會增加皮膚敏感和刺激性,因此較不適合敏感肌膚者,建議在使用前先諮詢皮膚科醫師。 2.孕婦及備孕女性 女性使用口服A酸的前1個月至停藥後1個月都須避孕,因為口服A酸具致畸胎性,可能會導致胎兒畸形;目前外用A酸與A醇對孕婦的安全性尚未確定,建議備孕或懷孕女性暫時停用任何A酸、A醇類製品,或在使用前先諮詢醫師。 3.急切需要皮膚變好者 皮膚建立耐受度至少須1個月以上,而且初次使用早C晚A保養法的人,可能會出現短暫的爆痘現象,故若欲在短時間內大幅改善肌膚狀況,或已有嚴重肌膚問題者,建議避免使用「早C晚A」的保養方式。 開始執行「早C晚A」之前,應先查閱產品成分和相關資訊,並且諮詢皮膚科醫師,了解自己的膚況,再考慮是否使用早C晚A保養法。使用產品時應適量且適度,並且隨時留意肌膚的狀況,以避免不必要的皮膚損傷和不良反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其他皮膚疾病

消除黑斑方法有哪些?公開黑斑原因及治療方法,掌握5招有效預防

50多歲的張媽媽最近起床照鏡子,常覺得臉上的黑色斑點十分不美觀,之後參加朋友聚會又聽聞有人透過雷射治療去除黑斑,效果非常不錯,所以一心想變美的她,也決定去皮膚科進行黑斑治療。 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形成黑斑?皮膚有黑斑又該如何消除?能透過何種方式預防?就讓《Hello醫師》於本文為你一次說明! 為何會有黑斑?3大成因一次看 當皮膚黑色素代謝不良,沉澱於皮膚內部,便會形成黑斑,包含日曬在內,以下3種情形皆可能促使黑色素沉澱,提高皮膚長黑斑的機率: 受到陽光過度日曬:當皮膚受到紫外線中的UVA與UVB照射時,肌膚表皮基底層中的黑色素細胞就會受到刺激,加速製造黑色素,並促進黑色素細胞製造黑色素的能力,因而長出黑斑。 內分泌失調:壓力過大、身體疲倦或睡眠不足時,容易因內分泌失調而提高黑斑生成率。 女性荷爾蒙改變:當女性月經來潮前,體內也會大量分泌黃體素,刺激黑色素分泌旺盛,而女性於懷孕期間、口服避孕藥及更年期過後,也較容易於皮膚發生黑色素沉澱的情形,因而長出黑斑。 臉上到底長的是哪種斑?常見黑斑6種類一次搞懂 黑斑的種類繁多,一般可分成以下6種類型: 雀斑(Freckles):雀斑發生的年齡較早,會產生許多小於0.5公分的小斑點,顏色從淡褐色到咖啡色都有,常分布在兩頰及鼻子上,且特別容易生長在皮膚較白晢的女性臉上,而其生成原因主要與日曬有關,隨著日照的強弱,顏色會出現深淺變化,通常在夏天黑斑顏色會較為明顯,冬天則會有所改善。 曬斑(Solar lentigines):經常出現在陽光易曬到的部位,包括臉頰、小腿後側、胸前、手臂外側及手背,而曬斑的外觀通常為黑褐色斑點,好發於30~40歲的患者。(延伸閱讀:曬黑怎麼辦?公開3大皮膚美白方法,帶你找回白皙透亮的肌膚) 肝斑(Melasma):肝斑與肝功能不好或肝病無關,其命名來自於斑點如「肝」般的顏色,通常是因懷孕或服用避孕藥後,女性荷爾蒙或體質改變所致。 肝可分為淺褐色的表皮型、灰藍色的真皮型或位於表皮真皮層的混合型肝斑,好發於臉頰及額頭,外觀就如同蝴蝶一般,對稱分部在臉頰2側,即便經過治療仍容易復發。 咖啡牛奶斑(Café-au-lait macules):屬於胎記的1種,為多發性神經纖維瘤,顏色就像咖啡牛奶般,大小約0.2~2公分,可以長在身體的任何部位。 顴骨母斑(Hori's nevus):顴骨母斑位於皮膚的真皮層,好發於20~40歲的東方女性,其生成原因與與體質較為相關,而非日曬造成。顴骨母斑最早可能從青春期開始於顴骨2側生長,外觀多為小點狀,顏色則偏向藍黑色斑,且隨著年紀增長,範圍會逐漸擴大。 太田氏母斑(Nevus of Ota):太田氏母斑與咖啡牛奶斑一樣是胎記的1種,外觀為深藍色斑塊,且多位於眼睛四周的皮膚及眼白,隨著年紀增長,顏色及範圍還會因此加深、擴大,直到成年後才會停止擴大。 黑斑如何消除?公開黑斑常見的2大治療方法 由於黑斑成因不盡相同,如果因美觀而選擇去除黑斑,應先至皮膚科就診,經醫師診斷後,才能進行下一步治療,通常要搭配藥物、雷射等療法多管齊下,才能將黑斑從皮膚上有效去除,以下為幾種黑斑的常見治療方法: 1. 去斑藥膏 醫師可能會開立內含A酸、對苯二酚、杜鵑花酸或果酸等成分的去斑藥膏,替患者來治療黑斑,但塗抹去斑藥膏僅有淡化斑點的功效,多數黑斑仍須經由多次雷射才能有效去除。 2. 雷射治療 接受雷射治療是最能有效去除黑斑的方法,而目前較為常見的雷射方法,則包括紅寶石雷射、銣雅各雷射及亞歷山大雷射,3者的波長皆不相同,所以必須先經醫師診斷為何種黑斑,才能選擇適合的雷射類型,以利提高除斑效果。 然而,接受雷射治療後的患部常會形成結痂,所以患者應注意皮膚護理,建議可塗抹修護霜或醫師所開立的抗生素藥膏,以避免傷口發炎。一般而言,在雷射後的5~7天後,皮膚上的痂皮就會自然脫落及自行修復,請勿在傷口尚為完全癒合時,便自行用手摳掉痂皮。   5招預防黑斑長滿臉! 做好防曬:想預防黑斑產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防曬工作,建議出門應先擦好防曬乳,白天出門可撐陽傘、配戴帽子或穿著長袖衣物避免陽光直射,並盡量避免於早上11點至下午3點之間外出。(延伸閱讀:紫外線防護係數UPF是什麼?夏日防曬衣服挑選4大重點) 此外,從事戶外運動或處於室內照得到太陽的地方時,由於身體可能會大量出汗,所以也應適時補擦防曬乳,以維持足夠的防曬效果。 適度使用美白化妝品: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含麴酸、胎盤素、維生素C、甘草精華等具美白作用成分的化妝保養品,可用來預防和淡化黑斑。建議平時可養成在早晚皮膚保養中使用這類產品的習慣,但應避免塗抹來路不明的化妝品,選擇檢驗合格有衛生署字號的產品。另外,卸妝時也應徹底清潔,才可避免長出痤瘡。 擁有充足睡眠:每天應至少睡足7~9小時,不要熬夜,並保持心情愉快,有助維持免疫與內分泌系統穩定,預防黑斑生成。(推薦閱讀:晨型人或夜貓子?只要睡夠睡好都OK!給需早起者的6大建議) 在室內或體育館運動:從事室內運動(如游泳、跑步或有氧舞蹈)可避免紫外線照射,還可消除壓力、促進血液循環,使肌膚進行新陳代謝,預防黑斑的產生。 少吃或塗抹會導致皮膚光敏感的食物:如香菜、九層塔、芹菜、檸檬、薄荷、龍牙草、無花果、紅蘿蔔等內含感光物質的食物,都應盡量避免將其塗抹於肌膚或過度食用,才能降低皮膚敏感及長出黑斑的機率。(同場加映:夏天曬太陽皮膚發癢、起紅疹?小心紫外線引發光過敏!6大症狀你中了嗎)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暑假出遊準備不可少,除了防疫,這2件事也一定要做到!

對小孩子來說,暑假就是外出玩耍的好時機,隨著新冠疫情逐漸趨緩,國內漸漸邁入共存階段,不少父母蠢蠢欲動,準備趁暑假帶小孩外出露營、度假。 然而,台灣酷夏漫長,蚊蟲孳生快速,除了防疫外,父母亦需注意孩子的防曬、預防蚊蟲叮咬,才能確保小孩暑假玩得開心又安全。《Hello醫師》向你分享暑假帶孩子出遊必做的2大基本功,防曬與預防蚊蟲叮咬的準備重點。 小孩暑假出遊必做2大基本功 1. 預防小孩曬傷 曬傷不只會痛,還會提高皮膚癌(Skin cancer)風險。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建議幫兒童擦SPF大於或等於30的防曬乳,避免皮膚受到紫外線UVA和UVB的傷害。 若小孩要去海邊玩耍,建議每2小時就要補擦1次,以防海水與沙子將防曬乳洗掉,無形間加快曬傷的速度。此外,無論何時出門,只要暴露於陽光下,都應做好以下防曬措施: 穿長袖衣服覆蓋皮膚,避免紫外線侵害。 每次出門前擦防曬乳。 若孩子曬傷,最好使用冰袋冰敷,擦蘆薈霜或凝膠來降溫,並視嚴重程度尋求醫師協助。 2. 預防蚊蟲叮咬 隨著盛夏到來,蚊蟲也跟著大量孳生,若小孩出外被蚊蟲叮咬,諸如:恙蟲、隱翅蟲等,可能造成皮膚紅腫、發癢,以及感染傳染病,如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因此,小孩出門遊玩時,務必叮嚀擦上防蚊液。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使用待乙妥(Diethyltoluamide, DEET)濃度低於10%的防蚊液,若濃度過高會對人體造成毒害。如果孩子尚未滿2個月,則不該使用含待乙妥的防蚊液。此外,幫小孩擦防蚊液時,應先將其塗抹在手上,再擦到小孩身上,並記得避開眼睛、耳朵、嘴巴及手等區域,也別讓小孩把手放到嘴巴裡。 小心蜜蜂螫咬 蜜蜂喜歡鮮豔的花朵,所以別讓小孩噴香水或穿著花卉圖案的衣服,並避免將容器或未經遮蓋的飲料放在室外,以免引蜂盤據。若發現有蜜蜂在小孩旁邊飛來飛去,請盡快將小孩抱到其他地方。 若小孩不小心被蜜蜂螫傷,建議先用鑷子將毒刺剔除,並使用肥皂與溫水清洗傷口,接著用布擦乾,並帶小孩至醫院看診。醫生可能會開立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藥物,以減少傷口腫脹。 另外,需特別注意的是,蜜蜂螫傷的傷口隔日腫脹情形會惡化,而且可能會持續一週之久。若小孩對蜜蜂過敏,很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暈眩、昏厥、嘴唇或舌頭腫脹等症狀,嚴重的話,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請盡速帶小孩赴醫院就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小工具

夏日皮膚問題

其他皮膚疾病

汗疹=痱子!長汗疹原因?會自己好嗎?藥膏、消除方法一次看

汗疹的發生原因,與溫度、濕度及皮膚排汗的能力有關,初期若照護良好,有時可以不藥而癒,但若對症狀置之不理,則可能引發感染等問題。《Hello醫師》為您整理汗疹的相關資訊,解說各種汗疹型態與緩解方式,以及藥物的使用與預防方法。 汗疹=痱子 汗疹(Heat rash)是夏天常見的皮膚問題,又稱為痱子或熱疹,病灶會呈現膚色腫塊或水泡,嚴重時還會紅腫或發膿。 長汗疹原因 體溫增加時,人體會啟動排汗機制,讓水分從小汗腺排出體外,藉此帶走身體熱量,達到散熱的目的。若汗腺阻塞,導致汗水無法順利排出,汗水與毒素將累積在體內,若再加上外在悶熱環境等雙重刺激下,皮膚就容易出現汗疹。 以汗疹發生位置來看,成人與新生兒仍有不同。成人的汗疹通常出現在皮膚皺摺處,或是與衣服摩擦的位置;新生兒則因汗腺還未發展成熟,排汗功能較弱,因此,當身上衣物較多而悶住時穿過多衣物時,就容易在頸部、肩膀、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位置出現汗疹。 就盛行率來說,汗疹在新生兒身上很普遍,約40%的嬰兒曾出現汗疹。 汗疹分3類,症狀、部位一次看 1.晶型汗疹(Miliaria crystalline) 汗腺阻塞位置:皮膚表面的汗腺開口。 汗疹症狀:皮膚會出現1~2毫米的水泡,無紅斑,若水泡破裂可能會有脫屑問題,症狀會持續數個小時到數天。 汗疹好發族群:晶型汗疹常出現於2週以下的新生兒,發生率約9%,好發在頭部、頸部及軀幹。 2.紅汗疹(Miliaria rubra) 汗腺阻塞位置:由深層汗腺阻塞所引起,是最常見的汗疹類型。 汗疹症狀:皮膚會出現2~4毫米的紅色斑點、丘疹及水泡,常出現於皮膚被衣物覆蓋處。患部會有搔癢或刺痛感等症狀,若出現膿皰,則稱為膿疱型汗疹。 汗疹好發族群:常出現在1~3週的新生兒。統計顯示,約30%生活在潮濕、高溫的成年人也有這類皮膚問題。 3.深層型汗疹(Miliaria profunda) 汗腺阻塞位置:在真皮與表皮的交界處,或更深的位置,屬於較罕見的汗疹類型。 汗疹症狀:汗疹大小約1~3毫米,外觀呈膚色或紅色,較常發生在軀幹與四肢,病灶可能極度搔癢或毫無症狀。 汗疹好發族群:多出現於成年男性。 汗疹三種類型 汗疹會自己好嗎?痱子多久會好? 當出現汗疹時,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汗疹會自己好嗎?什麼時候該去就醫?以及該如何治療? 由於汗疹是高溫與流汗導致,通常只要離開高溫、濕熱的環境,或停止流汗後的數個小時到數天後,病灶就會逐漸消失,也不會留下疤痕。 根據統計,晶型汗疹通常在遠離高溫環境或停止流汗後,約1天內即可改善;深層型汗疹則會在出汗後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出現,當停止流汗後約1小時,症狀即會逐漸緩解。 因此,汗疹大多數無須透過藥物治療,僅需降低環境溫度與停止流汗,但若症狀持續太久,或是變得更嚴重,出現化膿、葡萄球菌等感染問題,則須盡快就醫治療。 長汗疹怎麼辦?擦什麼藥膏? 當汗疹發炎並引起搔癢時,醫師可能開立外用的類固醇藥膏,幫助消炎與止癢,如果病灶因搔癢或化膿而抓到破皮,或出現感染時,醫師則可能開立抗生素藥膏,避免感染惡化。 汗疹預防及改善10大要點 身處高溫環境時,穿著寬鬆的衣物。 在高溫環境下,減少身體活動。 選擇待在通風、涼爽或有冷氣的環境。 睡眠環境維持通風與涼爽。 保持身體乾爽。 避免讓嬰兒穿或蓋過多衣物。 避免使用可能阻塞毛孔的乳液或乳霜等產品。 避免服用可能導致流汗的藥物(若為診斷藥物,可向醫師反應)。 避免過度使用肥皂清潔與接觸刺激物。 避免使用過燙的水洗澡。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其他過敏

夏天曬太陽皮膚發癢、起紅疹?小心紫外線引發光過敏!6大症狀你中了嗎

隨著天氣步入春夏,有些人皮膚便開始發癢、起紅疹,而且氣溫愈高,症狀就愈嚴重,彷彿只要一照到太陽,皮膚就開始作怪,其實這很有可能是「光敏感」。《Hello醫師》為你介紹何為光敏感、光敏感的種類、症狀及治療方法。 光敏感是什麼?是曬太陽的關係嗎? 光敏感是指皮膚對陽光中的紫外線出現過敏現象。紫外線可概分為UVA、UVB及UVC3種,其中UVA為長波紫外線(波長320~400nm),照射到皮膚後,可穿透至皮膚真皮層,是造成皮膚癌、引起光老化及光敏感的主因。(延伸閱讀:日曬機恐致癌!太陽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 一般而言,遭日曬而出現光過敏者為大宗,但也有少數人可對人造燈具及室內光源產生過敏,如日光燈、鹵素燈等室內常用燈具,仍會產生紫外線。 曬太陽皮膚癢又起疹子?光敏感症狀一次看 光敏感常見的症狀如下: 紅腫 出疹子 發癢 水泡 斑點、斑塊 嚴重者甚至會脫皮 由於是紫外線造成皮膚出現過敏反應,因此光敏感多出現於身體容易照到陽光之處,如臉部、頸部及四肢等部位,而一般皮膚過敏則會出現於身體各個部位,且通常會出現類似於蕁麻疹的疹子,不會有脫皮現象。 光敏感其實有2種:光過敏、光毒性 依據其臨床症狀和成因,光敏感可細分為光毒性(Phototoxic)及光過敏(Photoallergic)等2種類型: 1. 光過敏 光過敏,又稱日光性皮膚炎,為一種遲發性過敏反應,因紫外線照射而改變化學物質的結構,進而引發皮膚的過敏反應。 此反應可能於曝曬後24~48小時內顯現,第1次接觸通常沒反應,但再次接觸紫外線後,便會出現皮膚發炎、搔癢等症狀,且亦可能影響到未曝曬的部位,不過通常不會留下色素沉澱 。 2. 光毒性 光毒性指皮膚接觸到含量可達閾值濃度的感光物質(如呋喃香豆素)後,因曝曬於紫外線中而造成皮膚組織細胞的損傷。 此反應可於接觸紫外線數分鐘至數小時內顯現,患病侷限於遭曝曬處,症狀類似曬傷,可能出現紅斑及水泡,且易留下不同程度的色素沉澱。 為什麼皮膚會對紫外線過敏? 造成光敏感的原因,一般可分為以下4類: 體質:個人體質對紫外線異常敏感。 疾病引起:因患有一般常見的皮膚疾病,如青春痘、酒糟鼻、異位性皮膚炎、日光性蕁麻疹與紅斑性狼瘡,或柯凱因氏症候群(Cockayne Syndrome)、布隆氏症候群(Bloom Syndrome)等特殊疾病而對紫外線敏感。 藥物引起:因使用光敏感性藥物(意即使皮膚對紫外線異常敏感的藥物)而導致光過敏或光中毒。 一般常見的光敏感性藥物包括:A酸(Retin-A)、利尿劑(Hydroc-hlorothiazide)、鎮靜劑(Chloropro-mazine)、口服抗生素四環黴素、降血糖藥(Chlorpropamide)、非類固醇消炎藥(Piroxicam、Naproxen)。 食物引起:諸如檸檬、橘子、葡萄柚、九層塔、芹菜等,皆內含感光物質,易曬傷者應避免過度食用或將其汁液塗抹於肌膚,有助預防皮膚光敏感反應 曬傷一粒一粒怎麼辦?光敏感的治療解說 無論致病原因為何,當出現光過敏或光中毒的情況時,首先應盡可能減少肌膚照到陽光的機會,如減少外出、穿著完整防曬衣物、塗抹防曬乳,以避免病症惡化。 若是因藥物造成光敏感,則需停止使用藥物。倘若因其他疾病的治病需要而無法停用藥物時,則可詢問醫師使否減量或改用其他藥物。 光毒性通常呈現曬傷的症狀,故可給予冷敷、潤膚液及口服止痛藥治療,且應避免給予局部麻醉止痛藥物,避免發生接觸性過敏。 光過敏則可以治療接觸性過敏的方式處理,使用類固醇藥膏以減少搔癢感、降低發炎反應,並可視病況嚴重程度,給予口服類固醇治療。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其他皮膚疾病

汗斑怎麼消除?會自己好嗎?汗斑原因、部位及治療藥膏分享

夏天流汗時,有時會看到胸口出現有白色、粉色色塊,伴隨著皮屑掉落,但冬天時卻沒有那麼明顯,這到底是什麼?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汗斑」,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疾病,雖然不難治療,卻很容易復發。 《Hello醫師》要帶大家了解什麼是汗斑,教導如何治療與預防才不會反覆發作。 什麼是汗斑? 汗斑(Tinea versicolor)是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發作時可以看到大約0.5~2公分大小的白色、粉色色塊分布在皮膚上,由於跟一般膚色有明顯的落差,因此也叫做「變色糠疹」或「花斑癬」,當色塊愈來愈多,在皮膚外觀上就容易造成明顯的色差、視覺上並不美觀,因此也常讓病患感到困擾。 汗斑原因? 汗斑是由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所感染,由於人體本身會有這種少量的黴菌,但當流汗、天氣潮濕讓皮脂分泌過度旺盛時,身體因此潮濕而悶熱,若沒有即時抹去濕汗或讓身體回復乾爽,就會產生讓黴菌快速繁殖的環境,此時皮屑芽孢菌會在皮膚上面生根茁壯,皮膚最終因發炎反應產生不同顏色的色塊,而形成汗斑。 汗斑通常好發於以下4大部位: 背部 胸口 腋下 臉部 皮屑芽孢菌也會引起頭皮屑、毛囊炎、脂漏性皮膚炎,但為何色塊會是白色的,這是由於皮屑芽孢菌會製造出一種名為「杜鵑花酸」(Azelaic acid)的物質,它能抑制黑色素生成,並讓皮膚變白。(延伸閱讀:「毛囊炎」要人命,毛囊炎症狀、治療與預防) 汗斑、汗疹的差別 由於不少人會將汗斑與汗疹搞混,但其實這兩者差別很大。如上述所提,汗斑是皮屑芽孢菌大量生長導致皮膚發炎,產生白色色塊;但汗疹即是俗稱的痱子,是經由大量流汗後導致汗孔堵塞,讓汗液滲入周圍組織所引起的發炎反應,通常會長出小小的痱子,比較常在兒童身上發現。 汗斑的症狀 通常當汗斑發生時,幾乎不會感覺到明顯症狀,但仍有部分患部會出現下列症狀: 皮膚出現白色、粉色的變色斑塊:部分患部可能出現輕微的皺紋 脫皮:輕摳斑塊時會有碎屑、脫皮 輕微發癢:但並非每個病患都會發生 汗斑會傳染嗎? 有些人擔心汗斑是不是會傳染,不過汗斑並不會傳染,每個人身上都有少量的皮屑芽孢菌,只有皮膚常常潮濕,或是多汗者才有較高的致病性,因此可不需過度擔心汗斑會傳染。 汗斑怎麼消除?多久會好? 由於汗斑是皮膚表層受到黴菌感染,治療方式並不會太困難。通常醫師多開立外用的抗黴菌藥膏,或使用含有硫磺、水楊酸的藥物塗抹在患部色塊上治療汗斑即可。除非是治療效果不好或汗斑範圍過大時,醫生才會輔以口服抗黴菌藥物搭配治療。一般來說,約2周後就可痊癒,不過白色色塊部分沒有那麼快就恢復成一般膚色,需要等上1~2個月才會完全正常。 日常6招遠離汗斑 由於汗斑的復發機率相當高,並會因濕度、溫度和皮膚的酸鹼度影響而不斷發生。除了擦藥膏之外,我們還可以透過培養下列6大習慣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一舉遠離汗斑發生時的困擾: 運動完馬上沖澡、換上乾淨的衣物;若無法及時沖澡,也應將出汗部位擦拭至乾爽。 使用抗屑之沐浴用品,並使用乾淨的毛巾 穿著寬鬆,保持皮膚乾爽 避免過度曝曬 避免穿著尼龍、不排汗的衣物,以免悶熱致汗助長黴菌生長 當家中有人患有汗斑時,衣物可先分開清洗直至治癒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夏天皮膚癢又過敏?9個夏季皮膚解決之道

暑假即將到來,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出遊和玩水,不過台灣夏天屬於溼熱的天氣型態,也為不少人帶來了惱人的皮膚問題,輕則皮膚癢或是長粉刺和痘痘,重則可能造成皮膚過敏、搔癢紅腫,這次《Hello醫師》為大家整理了9個夏日常見的皮膚問題,幫大家一起解決肌膚困擾,出遊也能放心地近距離拍照。 1. 粉刺與痘痘 當汗水和皮膚分泌的油脂混和後,就容易堆積在毛孔導致毛孔阻塞,但如果你的皮膚容易長痘痘的話,這樣的氣候環境特別容易造成痘痘大爆發,所以若要避免夏天粉刺痘痘孳生,建議參考以下3撇步: 吸乾汗水、別用擦的,因為摩擦會刺激皮膚,進而導致痘痘趁虛而入。 接觸過汗水的衣物、帽子或毛巾等用品,務必清洗過才能再次穿戴。 盡量選擇不致粉刺的(Non-comedogenic)的保養品或化妝品。(同場加映:臉泛油光長痘痘!油性肌夏日保養5招) 2. 濕疹 濕疹(Eczema)是很常見的皮膚病症狀,會導致皮膚紅腫、龜裂、粗糙或搔癢,有時甚至會出現水泡,而雖然名為濕疹,但其實濕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濕疹,可能會讓其惡化,所以在夏天要特別注意以下3點:(同場加映:皮膚炎 濕疹 乾癬~差別在哪一次弄懂) 保持涼爽減少流汗:排汗會導致皮膚乾燥,而汗水的鹽分更會刺激皮膚,因此應讓皮膚隨時保持涼爽、減少流汗機會。 選擇寬鬆通風的衣物:避免穿著尼龍、羊毛等粗糙又無彈性的衣物,容易導致皮膚敏感,一般而言,棉質的衣物是最好的選擇。 避免各種刺激:盡量避開日曬、氯、海水或其他可能刺激皮膚的因子,流汗後也要擦乾,戲水後可以盡快用清水沖洗掉汗水等刺激物,隨後塗抹乳液緩和受刺激的肌膚,不過也要特別注意防曬乳、防蚊液或保養品等成分,因為有些化學成分可能會使濕疹的狀況更嚴重,因此購買前最好先試用看看。 3. 毛囊炎 毛囊(Foclliculitis)是毛髮生長出來的地方,當毛囊受到感染就成了毛囊炎,受感染的毛囊外觀像是粉刺,但更容易發癢且觸感較軟。(同場加映:關於毛囊炎的大小事!5 招有效預防) 因此,為降低夏天罹患毛囊炎的機率,請注意以下3點: 運動後應盡快沖洗身體,並替換衣著(特別是緊身的運動褲),避免汗水接觸皮膚過久。 如果不確定溫泉池或Spa水療池等公共設施的水質(例如:酸鹼值、是否經氯妥善處理),請避免入池,又因為泡溫泉後,較可能罹患毛囊炎,而又可以將此稱為溫泉性毛囊炎(Hot Tub Folliculitis)。 穿著輕便、寬鬆的衣物,並維持通風避免皮膚和毛孔,因潮濕悶熱阻塞。 4. 汗疹 俗稱痱子的汗疹(Heat rash),好發於小孩身上,由於汗腺被阻塞,造成無法排汗,導致症狀如小水泡狀,或是較深沉的紅色腫塊。有些汗疹初期並無感覺,有些則可能出現刺麻感和極度搔癢,而汗疹通常會自行痊癒,減輕症狀的方式只要保持皮膚通風涼爽、避免過度流汗即可,嚴重則找皮膚科醫師診治。(同場加映:手腳狂冒小水泡!汗皰疹治療預防靠這8招) 5. 曬傷 預防勝於治療,如果無法避免日曬,應盡量穿著長袖衣褲防曬,佩戴帽子或墨鏡,防曬乳更記得每2小時視情況補擦。防曬乳建議選擇防水、防曬係數SPF>30+,及標有「Broad Spectrum」的,表示能對抗 UVA及UVB等多重防護效果。不過,SPF過高的產品,可能較不透氣,相對容易導致粉刺和痘痘。(延伸閱讀:防曬乳多久時間補一次? SPF愈高愈有效?公開防曬乳的安全守則與迷思) 6. 光過敏 有光敏感(Sun allergy)的人,在日照之後有可能會出現蕁麻疹或水泡等症狀,而這可能是因為下列2個原因: 服用藥物:諮詢醫師找出可能造成光敏感的藥物成分,有些止痛藥和抗生素較容易導致患者有光敏感的症狀。 注意防曬:有光敏感體質(通常會家族遺傳)的患者,防曬是免不了的,除了挑選防護規格高的防曬乳,找遮蔽物、避免日照還是最佳的預防方式。 7. 皮膚乾癢 皮膚乾癢雖然在冬季較常出現,不過濕熱的夏天,其實也常見皮膚乾癢的問題,原因包括經常進出泳池、長時間日曬或吹冷氣,避免夏季也皮膚乾癢,可參考以下6點: 進出泳池或玩水之後,盡快用清水和沐浴乳沖洗身體。 使用相對溫和中性的肥皂或沐浴乳,抗菌或有香味的清潔劑,可能會讓皮膚更乾。 洗澡水不應過熱,溫度適中就好。 使用無添加香精的保濕產品,盡量在洗澡後5分鐘內擦完才能鎖住水分。 隨身攜帶保濕用品,在洗手後或皮膚感覺乾燥的時候適時保濕。(推薦閱讀:手總是乾燥粗糙?護手霜這樣擦才保濕) 冷氣房太乾時,可再間掛1條濕毛巾,或使用加濕器來保持房間內一定濕度。 8. 肝斑 簡單來說,肝斑(Melasma)是種黑斑,雖稱為肝斑,但與肝臟功能並無關,形成肝斑的確切原因還未知,但其會受女性荷爾蒙或日曬影響,使肝斑更加嚴重,因此防曬是最好的治療及預防方式。 9. 外耳炎 外耳炎又可稱作游泳耳(Swimmer’s ear),由於耳朵進水時,水進入的區域大多為外耳道,如果水質不乾淨、或是過度清潔等,就可能導致外耳道發炎,因此為預防或治療外耳炎時,應保持耳道乾爽為佳。 另外,建議若想避免外耳炎,可以考慮佩戴耳塞,且避免使用棉花棒清耳朵,因為棉花棒可能會將耳垢和髒汙更推進耳道內,並造成刺激。(同場加映:游泳戴隱形眼鏡~小心水中蟲蟲危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炎

屁股癢要擦什麼藥?肛門濕疹的原因?3招有效預防肛門濕疹

台灣夏季炎熱潮濕,好發各式皮膚疾病,其中最常見的疾患之一莫過於濕疹。濕疹可能出現於各部位,如手部(富貴手)、頭部(脂漏性皮膚炎),更令人不安的是,濕疹也極有可能出現在肛門。 由於肛門為排出糞水的器官,所處位置悶熱潮濕,加上個人清潔習慣不佳或衣著過緊、不通風等原因,就易出現紅、癢、刺痛等濕疹症狀。但有時肛門癢卻又未必是濕疹,那會是什麼?《Hello醫師》就和你一起從肛門癢的症狀認識濕疹,了解可能發生的疾病,一次告訴你造成肛門濕疹的原因、症狀、治療及如何在夏天預防肛門濕疹找上門。 肛門癢就是濕疹? 肛門搔癢的原因繁多,臨床上就有一病症為「肛門搔癢症」。泛指所有因感染、皮膚病、肛門疾病及生活習慣等因素引起的肛門搔癢。若長期受肛門搔癢所苦,建議應前往大腸直腸科安排檢查,以免誤判病症或亂用成藥止癢,反倒有久病不癒或日漸惡化的風險。 肛門癢有可能不是濕疹,是痔瘡! 一般人多認為痔瘡的症狀為流血、肛門痛,但其實痔瘡也會造成肛門癢。以痔瘡發病的部位來說,內痣會因發炎腫大,擠壓肛門皮膚,並滲出組織液,使肛門濕黏發癢;外痣則會直接摩擦肛門皮膚,造成癢、痛等症狀,因此若屁股癢,建議就醫檢查清楚最安心。 為什麼肛門會有濕疹? 濕疹(Eczema​​)是指當皮膚出現發炎、紅腫的反應,一般可分為夏季濕疹與冬季溼疹。 夏季濕疹因天氣炎熱,大量汗水及皮屑累積於皮膚皺摺處,如腋下、胯下及肛門等,長期刺激並導致皮膚發炎;冬季溼疹則因冬天氣候乾燥,皮脂分泌減少,角質層無法留住水分,另加上洗澡水溫過燙、室內使用暖氣等因素,使皮膚失去過多水分及油脂而引發刺激。 肛門濕疹的原因 肛門因位在屁股夾層處,悶濕且不易透氣,不分季節皆易累積汗水與皮屑,加上肛門負責排出糞便,若清潔不當或糞水過稀、殘留於肛周(肛門周圍),加上部分濕疹患者偏好穿著緊身衣物,便容易引起濕疹。 然而,若因搔癢而過度清潔肛門,或使用具刺激性的清潔用品(肥皂、沐浴乳),甚至是溫度過高的水溫,也會導致肛門出現類似冬季溼疹的情況,使皮膚因缺乏具保護作用的油脂而引起搔癢。 3大類肛門濕疹: 發作時間長短各不同 濕疹的典型症狀為皮膚紅腫、丘疹、搔癢、水泡、結痂及脫屑等現象,若長期濕疹未癒,患部反覆搔抓、流膿及糜爛,則會導致皮膚組織增生變厚或苔蘚化。 濕疹依發作時間長短及症狀,可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等3類,以下簡列各類濕疹症狀及治療方法。 肛門濕疹的症狀與治療: 急性濕疹:出現上述典型症狀且發病迅速,患者常因烈搔癢而搔抓破皮,使病況加重。針對急性濕疹,醫師會開立止癢及消炎的類固醇藥膏,幫助病患快速緩解搔癢問題。病患需避免摳抓患部、勤擦保濕乳液,加速重建受損皮膚。 亞急性濕疹:急性濕疹的症狀減輕而成,患部皮膚型態以丘疹、鱗屑、結痂為主,但仍會於搔抓後糜爛並滲出組織液。若類固醇藥膏治療成效不佳,醫師可能會開立口服抗組織胺,加上短期口服類固醇,並視病況採取紫外線光照療法。 慢性濕疹:由急性、亞急性濕疹反覆發作演變而成,屬於中重度的濕疹,患部通常會嚴重掉屑,皮膚乾燥、粗糙、組織增厚且色素沉著,醫師可能會開立類固醇藥物和免疫抑制劑進行控制,並同樣輔以紫外線光照療法。 3招預防肛門濕疹 肛門由於所處位置隱私,平常看不到,又負責排泄功用,因此多數人不僅較無保養肛門皮膚的觀念,若有症狀也較難觀察。以下提供3點預防肛門濕疹的建議: 維持肛門乾爽:汗水會導致濕疹惡化,建議少穿緊身外褲,下半身衣物以通風透氣為佳,並避免長時間置於潮濕悶熱的環境中。 適當清潔肛門:過度清潔肛門會使肛門皮膚敏感、刺激,但未適當清潔也會使糞水殘留、肛周潮濕,進而引發濕疹或感染,建議每日洗澡時以手用溫水清洗肛門,並且避免用質地粗糙的衛生紙於便後用力擦拭,以免肛門因破皮而導致細菌入侵。 飲食控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酒類、咖啡因、辛辣、高油食物等,並多攝取水分及蔬果,以穩定免疫系統,減緩濕疹症狀,並同時可避免肛門血流增多,導致痔瘡急性發作。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皮膚癌

沒太陽不代表不用防曬!皮膚鱗狀細胞癌成因、特徵與治療

疫情漸緩、疫苗接種也逐漸普及,不少民眾也開始恢復日常外出活動,重新走出家門與大自然連結;然而不論四季,當享受陽光照拂、吸收維生素D的同時,紫外線其實也正悄悄地侵襲皮膚,若日曬時間過長,長痣、黑色素沈澱生班,以致於引發皮膚癌的機率恐怕也大幅上升!就算是陰雨天、看不到太陽的時候外出,也由於90%的紫外線都能穿透隔離雲層,對皮膚帶來光老化、細胞癌變等傷害,因此就算沒太陽也不代表就不需要防曬。《Hello醫師》將帶你進一步了解3大皮膚癌之一「皮膚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簡稱SCC)的成因、特徵與相關的治療和檢測方式。 什麼是皮膚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又稱為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epithelioma),相較於致死率較高、較廣為人知的黑色素瘤而言,國人對其普遍認識較少,不過根據衛福部107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將近有1/5的的皮膚癌案例為鱗狀細胞癌,是台灣第二常見的皮膚癌種類。 此鱗狀非彼鱗狀 部分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鱗狀細胞癌不是肺癌的一種嗎?」 沒錯,鱗狀細胞癌是由鱗狀細胞病變成癌細胞所導致,除了皮膚以外,也可能發生於肺部、甲狀腺、食道或陰道,因此即便都是鱗狀細胞癌,也可能指的是完全不同類型的癌症! 易由日光性角化演變而成 就如同其他皮膚癌一樣,過度曝曬於紫外線底下是導致鱗狀細胞癌的主因,因此手臂、臉、嘴唇、耳朵、小腿,這些容易曬到太陽的部位,都是容易出現鱗狀細胞癌的地方。 不過鱗狀細胞癌其實還有前身,那就是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又稱光化性角化症),同樣肇因於頻繁的陽光照射。日光性角化症看起來像一層粗粗的硬皮、結痂狀,顏色偏棕、紅色,也可能會有脫皮現象,患者可能將其當作老人斑而延誤治療,導致其發展成鱗狀細胞癌。(推薦閱讀:日曬機紫外線恐致癌) 務農民眾應較易因紫外線曝曬而提高皮膚癌風險,建議應定期接受皮膚科醫師檢查。 好發於老年人 由於紫外線照射導致細胞病變並非一夕生成,往往在老年時才產生病徵。尤其務農民眾較集中於南台灣、東台灣,罹患鱗狀細胞癌的風險也相對較高,建議應該要留意自己身上是否有不明痣或斑塊有無皮膚癌的跡象,及早前往醫院檢查,預防癌變。 皮膚鱗狀細胞癌的特徵 鱗狀細胞癌的外表看起來偏結痂狀,由於病灶容易發生潰瘍,所以經常呈現為紅色或肉色外觀,不過若沒有出血,可能會呈咖啡色的突起結痂。與其他皮膚癌不同的是,鱗狀細胞癌的病灶較容易長得很大,外觀會明顯隆起如同發紅的小腫塊。 其他皮膚鱗狀細胞癌的危險因子 放射腫瘤科的何懷德醫師表示,紫外線太陽輻射是皮膚鱗狀細胞癌的最常見原因,也是導致皮膚鱗狀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素;當長期暴露於致癌物質(如香菸中的焦油),也會導致鱗狀細胞癌的發展。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嚴重燒傷疤痕、多年潰瘍,因接受器官移植而需服藥抑制免疫反應的病患,以及某些類型、特別是發生在生殖器部位的人類乳突病毒(HPV)與愛滋病(AIDS)患者等,皆是罹患鱗狀細胞癌的高風險族群。 此外,遺傳疾病如著色性乾皮症(Xeroderma pigmentosum)、白化症(Albinism),以及在日光性角化症、鱗狀細胞原位癌和浸潤性鱗狀細胞癌中最常見的遺傳異常「p53基因突變」,都是有此家族病史者不應掉以輕心的風險因子。由於p53蛋白具有阻止突變或受損DNA細胞複製的功能,若P53基因發生突變,則p53蛋白將失去功能,DNA受損的細胞(如鱗狀細胞癌)會變成可以複製。 而如先前所提及,紫外線易導致鱗狀細胞癌變,因此若皮膚中黑色素愈少,對紫外線的抵抗力就愈差,因此比起亞洲人而言,白種人不僅容易罹患鱗狀細胞癌,也包括其他各式皮膚癌。話雖如此,身為亞洲人也不應掉以輕心;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傷口長期不癒合、慢性砷中毒、或使用免疫抑制劑等特定藥物,都有提高罹患皮膚鱗狀細胞癌的風險。 前面提過早期治療的重要性,藉由ABCDE檢測,觀察自己身上的痣或斑塊有無異狀,對於及早治療相當有幫助,重點如圖: 皮膚鱗狀細胞癌的診斷 鱗狀細胞癌診斷方式就跟其他皮膚癌差不多,一開始醫師會先透過理學檢查,做初步的診斷,若醫師懷疑有皮膚癌的可能,就會進一步用切片檢查,並透過顯微鏡觀看檢體,以判斷皮膚癌的類型、分期。視情況也可能會使用影像檢查,例如電腦斷層掃描(CT)、X光、核磁共振(MRI)等。 皮膚鱗狀細胞癌的治療 治療方面,手術切除則是治療皮膚癌的主要方式。然而若有癌細胞轉移的情況,就可能需要使用放療、化療等方式,以確保癌細胞不會殘留於患者體內。 值得慶幸的是,皮膚鱗狀細胞癌的轉移雖然比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但比起黑色素瘤(Melanoma)仍相對較低,因此若能早期發現透過手術治療,成功率通常較高。其他治療方式還包含冷凍治療、雷射、光動力治療等等,但此類治療方式較適用於早期鱗狀細胞癌或日光性角化症,因此仍需對病徵多一份觀察,才能有效預防、提早治療。 另外,治療方式也會因為病灶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像在臉部的鱗狀細胞癌,可能就會使用莫氏手術來減少對外觀的影響。 如何預防皮膚鱗狀細胞癌? 老生常談的「做好防曬!」可說是最積極的預防方式。避免紫外線照射不只是預防皮膚鱗狀細胞癌,也是任何皮膚癌的大原則,你可以透過穿著長袖長褲、戴帽子、塗抹防曬乳或撐傘阻擋直接日照,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即便是追求健康古銅色肌膚的族群,也建議盡量遠離日曬機(曬黑床);已有諸多研究指出,日曬機與人體罹患皮膚癌風險成正相關。 另外,何懷德醫師也提醒,皮膚鱗狀細胞癌患者應透過使用防曬用品、防護性衣著以及在日照最大強度的時間內避免日曬,來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此外,應定期追踪,並根據其鱗狀細胞癌發生的頻率確定追蹤間隔,以避免因輕忽而惡化。有日化性角化病病史的患者則建議應每6~12個月進行追蹤,而患有鱗狀細胞癌或侵襲性腫瘤的患者則應更頻繁地進行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炎夏消暑妙方

衛生保健

5招改善夏日疲勞症候群,不怕天氣太熱頭暈、身體發熱疲倦

悶熱的夏天,總是讓人昏昏欲睡、渾身無力,有些人還會因此而失去胃口、變得煩躁,也有人會出現便祕、拉肚子或頭暈等症狀,日本就有專門統稱這些夏日症狀的詞「夏バテ」(Natsubate),意思是因為太熱而精疲力盡。本文將帶你了解夏日疲勞症候群的原因、症狀,以及如何改善夏日疲勞症候群。 為什麼天氣熱會頭暈、疲倦?夏日疲勞症候群的原因與症狀 心理上來說,「熱」本身就會讓人覺得不舒服,而且為了幫助人體適應變熱的天氣,身體要花許多力氣調節體溫和平衡與外部溫差,血管會擴張,好讓血液流到靠近皮膚表面的地方,以冷卻過熱的皮膚。 除了血管擴張,人體也會排汗,當汗水蒸發時會帶走熱氣,你的心跳和基礎代謝率都會增加,這都會讓你覺得很累或嗜睡。 除此之外,你可能還會有下列症狀: 水喝太少、流太多汗都會導致脫水,使體內電解質失衡,造成身體疲憊。 因為皮膚是身體調節溫度的重要部位,所以如果紫外線直射皮膚,或引發曬傷,都容易讓身體脫水。 脫水會導致便祕和脹氣。 天氣太熱會讓人沒有胃口,也會讓體內血糖降低。 天氣變熱反而利於某些細菌快速孳生,讓人易受消化不良之苦,特別是喜歡吃路邊攤的人,油膩的食物容易導致腸胃不適,若又不常喝水,身體也會較容易疲憊。 昏昏欲睡可能是褪黑激素不足所致 我們知道,流汗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不過執行這項機能其實相當耗費體力,如果你在不停流汗的同時,仍不斷的接受太陽照射,充足的陽光便會抑制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褪黑激素是一種由大腦內松果體生成的荷爾蒙,其中一個功用就是調節心情,因此褪黑激素太少可能會讓人心情低落。 汗流浹背和壞心情無疑是夏日疲勞症的典型症狀,因此頂著夏日豔陽出門時,最好撐傘或擦防曬乳,避免褪黑激素分泌不足。 另外,褪黑激素有催眠作用,所以夏天日照的情況下,也容易讓人因為缺乏褪黑激素而睡不著或睡不好,建議睡覺前關燈、避免睡前看電視、滑手機,可以讓大腦提前接收「要睡覺了」的訊息。 (同場加映:關燈睡覺最好!開燈睡覺會產生這4問題) 5方法改善夏日疲勞症候群 想要減少夏日疲勞的症狀,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一天至少喝三到四公升的水,避免日正中午的時候外出,也記得做好防曬,以下提供減輕夏日疲勞的五個方法: 多吃新鮮水果,特別是含水量高的水果,如西瓜;如果想喝果汁,也盡量選擇現打的。 避免油炸食物。 減少咖啡因攝取。 不要喝酒,因為酒精利尿,容易造成脫水。 吃一些鹹的小點心,例如洋芋片。 (同場加映:怕熱原因這樣改善!5招保持涼爽體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懷孕保養

懷孕消暑技巧!這8件事情要多加留意

懷孕時體溫會自然上升,要是天氣涼爽舒適還不會造成什麼困擾,但是天氣變熱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尤其台灣的冬天短的可憐,因此這裡有一些好方法協助您度過炎熱的暑假。 衣櫃裡該有這4種衣服 該遮的還是要遮:雖然夏天時大家想要穿的清涼,但是衣服有助於保護您免於陽光直射、熱浪以及曬傷。因此應該穿麻質上衣、寬鬆的褲子或長裙,讓您夏天也穿的涼爽有風格。 天然的最好:衣物材質應該挑選棉質或亞麻,這樣的材質能通風,讓您覺得更涼爽。也因為是天然材質,不用擔心皮膚因為摩擦受到刺激。 戴帽子:應該戴帽簷大的帽子防止陽光直射臉部和頸部,也可以好好善用頭巾。 也要記得保護腳:夏天是穿涼鞋的季節,但是這樣的鞋子會讓您的腳更容易被曬傷。記得要全身防曬。 戶外活動該準備及留意的8件事 選擇適當的時間外出:在炎熱的夏日裡最好盡量待在室內。不過如果一定要外出,要選擇涼一點的時候再出去。 準備水性噴霧:藥妝店都可以買到,噴霧可讓您隨時保持涼爽,如果需要額外提神或補充水分,可以把噴霧冰進冰箱和加一點保濕。 準備風扇:紙扇或電扇皆可,如果在熱天搭乘擁擠的公車,有個電扇就能幫助散熱! 避免陽光直曬:野餐時最好待在樹蔭下,去海邊時應坐在傘下,這樣可以避免太陽直射導致曬傷。 補充水分:懷孕時容易脫水和感覺快暈倒、勞累或頭暈。因此要喝足夠水分。可帶著水瓶隨時隨地補充水分。 去游泳:游泳能讓精神變好並釋放懷孕時的壓力,對懷孕婦女來說是很棒的消暑運動。 限制食鹽攝取量:一旦減少吃過鹹的食物,水分便不會流失得那麼快,就比較不會那麼不舒服。 找個水龍頭:讓水龍頭流出的涼水流過身體,馬上就能涼快起來。也可以在臉上潑點水振作精神。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健康知識/常識

爽快消暑小心爆頭!吃冰 沖涼慢慢來

天氣熱總讓人不禁想吃冰消暑,但有時候吃得太快,會感覺到一陣頭痛,腦袋像瞬間結凍了一樣,這其實有個專有名詞,稱為「冰淇淋頭痛」(Ice cream headache),為什麼吃冰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另外,許多人喜歡在炎炎夏日沖冷水澡來降溫,但卻可能暗藏致命的風險。究竟夏天消暑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冰吃太快?小心冰淇淋頭痛 冰淇淋頭痛又稱冷刺激頭痛(Cold stimulus headaches),當我們快速吃下冰冷的食物時,當下會感到一陣疼痛感竄上額頭,像是大腦被凍結了一般。通常在吃下冰品後,約20~60秒時,痛感最強烈,但冰淇淋頭痛來得快也去得快,很少持續超過5分鐘。 目前醫學界還沒有研究出冰淇淋頭痛的真正原因,但大多數專家認為,當冰冷物質碰到口腔上顎或喉嚨後部時,附近的小血管會快速收縮,卻又因為有血液需要通過,或是因為體內外的溫度,使血管快速擴張,而產生痛覺。通常有60~70%的人,會出現冰淇淋頭痛症狀,但不用擔心,這並不是有潛在疾病的徵兆,但許多專家認為,冰淇淋頭痛在偏頭痛患者身上比較常見,發作時也比較痛。避免冰淇淋頭痛的最佳方法,就是慢慢地吃冰冷的食物,可先在口裡含一下再吞下去,或是先讓食物(飲品)放置一下,等稍微回溫後再喝。 熱天沖冷水?心臟可能受不了 外頭豔陽高照,很多人會為了降體溫,直接拿冷水淋在身上或是回家沖冷水澡,喜歡這樣做的人請注意了,根據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院副教授海倫·格拉斯伯格(Helene Glassberg)表示,患有心臟病(Heart disease)或有心臟病風險的人,不應該冒然洗冷水澡,因為這可能會使心臟病發作或導致中風(Stroke),因為人體在突然接觸冷水時,血管會快速收縮,使得心率和血壓升高,心臟因此會承受更多壓力。建議沖冷水時,水溫別一開始就調太冷,而且要先從四肢末端開始沖,再逐漸往身體的中心軀幹沖,會較安全。

營養知識

消暑防痛風?仙草5大功效讓你健康退火,這1品項要避免!

天氣炎熱,許多民眾會來碗冰品消暑解渴,其中仙草製品便相當受歡迎,如仙草茶、仙草蜜都是相當受人歡迎的消暑聖品。不過除了製成甜點,仙草其實也富含諸多營養功效,適量食用可幫助人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 《Hello醫師》將會從仙草的歷史說起,介紹仙草5大益處,並提醒民眾購買市售仙草的注意事項。 仙草:能解熱的仙人草 仙草,又稱仙人草、涼粉草、田草。仙草一名最早是起於《中國藥植圖鑑》,此名由來目前有2種說法: 古人認為少量的仙草根莖葉,泡水濾過後,竟能變成體積龐大的仙草凍,便認為此草是仙人所賜。 仙草消暑能力極佳,幫助許多因趕路而中暑的行人,便認為此種擁有療效的藥草,為仙人所賜,故名仙草。 仙草的5大功效 能夠消暑、解熱的仙草,自古便做為中藥草使用,其療效包括:治中暑;解渴、改善高血壓、肌肉及關節疼痛。而近年來經過科學研究,仙草的功效被一一證實,以下是仙草對人體的5大益處: 保護心血管:仙草所含膳食纖維為水溶性纖維,可與膽酸結合排除體外,並促使人體將膽固醇轉化為膽酸,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此外,水溶性纖維還能減少腸胃的膽固醇及脂肪吸收量,進而降低血脂、膽固醇,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預防痛風:飲食含有過高普林,容易造成血液中尿酸過高,導致痛風,而研究指出仙草的萃取物能抑制黃普林氧化酶,抑制尿酸生成,具有預防痛風及相關尿酸併發症的潛在功效。 促進排便:仙草含有一種稱為「多醣膠質」的膳食纖維並且富含水分,能有效幫助排便,預防腸道疾病與便祕。 控管熱量:未加糖的仙草所含熱量及糖分極低,且所含水溶性纖維能幫助穩定血糖,適量食用對體重並不會造成負擔,調味部分以代糖取代,也能夠做為糖尿病患者的甜品。(延伸閱讀: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優秀的抗氧化劑:近年來實驗指出,仙草富含酚酸、黃酮類化合物、熊果酸、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等三萜類化合物,皆具抗氧化效益,能有效對抗體內自由基,減緩人體老化,並具抗發炎、調節免疫功能、抗癌等功效。 市面販賣仙草凍部分含鹼粉,恐引發消化不良 儘管仙草凍具有多種好處,然而部分業者製作仙草凍,為了縮短仙草凍凝結時間以及較佳的口感,會混入鹼粉加速凝固仙草,但近年來已有實驗指出,鹼性水會破壞仙草富含的抗氧化劑,並可能導致消化不良、口腔潰瘍,和腸胃道消化問題,因此建議民眾購買仙草前,應詳閱成分標示,確認不含鹼粉再行購買,方為上策。 加入鹼粉的化學仙草及天然仙草差別甚大。化學仙草顏色極黑,味道苦甘略澀,且化學仙草在做成燒仙草後,儘管冷卻後卻會迅速凝結成塊,質地較硬;而天然仙草仍會保持軟嫩搖晃狀,消費者若有疑慮,可從這2點做為分別。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bmr]

一夜好眠

整夜吹電風扇睡覺傷身體?研究這樣說

夏天夜晚好悶熱,很多人會習慣開電風扇睡覺,但網路上流傳一則都市傳說,相傳睡覺吹電風扇會猝死,對此,專家表示,睡覺吹電風扇並沒有這麼危險,若有猝死的可能,絕非只是因為電風扇,而是受到環境濕度、溫度、個人體質,以及睡前有無喝酒等因素影響。其實,整晚吹電風扇睡覺,對健康的確有些潛在風險,但卻也有不少好處喔!以下介紹睡覺吹電風扇對人體的影響。 睡覺時吹電風扇的好處 白噪音助眠減幽閉恐懼 有些人無法在完全安靜的房間睡覺,需要一點小聲音、頻率穩定的白噪音才能入眠,而研究指出,電風扇製造出的輕微聲音可以幫助入睡。而若有幽閉恐懼症的人獨自在房間睡覺時,電風扇的小聲噪音,也可幫助防止突發的恐懼感。 調節環境和人體溫度 一般來說,睡覺時的環境溫度需要偏低,才會較容易入眠,而風扇除了可以調節臥室的溫度,還能調節身體的溫度。 開窗空氣流通又新鮮 夏天夜晚通常很悶熱,開電風扇可以幫助房間空氣流通,且新空氣能持續從窗外送進房間內。 預防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 研究指出,寶寶的房間裡開風扇,可以降低70%的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風險,且晚上打開窗戶,也能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或是窒息的機率。這些研究都代表著寶寶在睡覺時,房間裡的空氣流通很重要。 睡覺時吹電風扇的壞處 皮膚乾癢和引發過敏 電風扇的風,除了會加速身體水分流失之外,也可能會使房間內常見的過敏原,透過空氣循環並散播,例如灰塵、塵蟎、花粉、寵物的毛等。若有過敏體質的人,可能會因此產生過敏反應。建議隨時清潔電風扇的扇葉,並且保持房間的整潔乾淨,減少過敏的機率。 低溫恐使肌肉收縮僵硬 冷空氣會導致肌肉收縮,因此如果整夜吹電風扇或冷氣,都可能會導致頸部僵硬。所以吹電風扇時,最好不要近距離直接吹身體,且環境溫度不應低於攝氏20度。

健康飲食小撇步

夏天只想呷涼!破解消暑飲料 3 迷思

夏日炎炎,不喝點冷飲似乎難消暑,在台灣每三步一間便利超商,五步一間手搖飲料店,看到冰涼的飲料,不買的話甚至覺得有點對不起自己。不過體驗暢快清涼的同時,到底這些冷飲是在降溫,還是提高我們的風險呢?本文將探討夏天飲品該如何選擇,減低身體的負擔,也介紹酒精飲料的迷思。(延伸閱讀:突然體溫偏高怎麼辦?調節體溫過高善用這4種天然食材) 1. 喝咖啡和茶算攝取水分嗎? 咖啡與茶都屬於利尿劑,會使我們更頻繁想上廁所,排出體內多餘的鈉和水分。然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醫學院的家庭醫學副臨床教授丹尼爾.維吉爾(Daniel Vigil)表示,我們經常排尿而流失大量水分,並不代表會脫水,因為透過排尿所流失的水分,並不會比我們從咖啡因飲料所吸收的水分還多。我們的身體會夠吸收所需的水分,排出剩下不需要的水分。 所以適度地攝取咖啡因,並不會引發脫水,但是要記得多補充開水或無咖啡因飲料,才能更有效率的補充水分,也要注意少喝調味或加糖的茶飲和咖啡,如果攝取過多糖分或是人工添加物會讓我們體重飆升,更不健康。 (同場加映:膽固醇指數這樣顧~不要再過度攝取糖分) 2. 椰子水補充水分的效果最好? 根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的報導,椰子水「超級補水」、「營養滿滿」、「電解質爆表」等廣告語,其實都是廠商炒作出來的,曾有椰子水業者因為誇大不實的宣傳被告上法院,花了一千萬美元和解。雖然椰子水能為我們補充水分,不過效果當然是白開水最佳。 3. 酒精濃度低就比較健康? 夏天的時候,市面上一些「微醺」、「果味」的啤酒或沙瓦(一種酒精含量低的酸味酒),因為清爽酒精量少,非常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些飲品只含 3〜8% 的酒精,其中又添加了果汁或蜂蜜,讓人誤以為比酒精成分較高的飲料更健康。酒味被甜味或酸味沖淡了,並不代表降低了酒精對人體的影響。1c.c. 的酒精原本就帶有 5.5 大卡的熱量,再添加糖分不低的果汁,很容易就增胖了。而且無論飲料的酒精含量多少,過量飲酒就會傷肝。千萬別以為調味過後的低酒精飲品喝起來和果汁有點像,就狂喝不止,這對健康毫無益處。 (同場加映:愛喝酒還是真酒鬼?9 點判斷是否酒精上癮) 不喝冷飲度過夏日談何容易,但是為了保有更好的體能與抵抗力對抗各種病菌,維持健康的飲食一定是利大於弊。Hello 醫師團隊與你共勉之!

懷孕保養

孕婦體溫高更怕熱!夏天消暑3撇步

台灣的夏天又悶又熱,對孕婦來說更不適,因為她們的體溫稍比其他人高一些,英國父母慈善機構國家生育信託基金會(National Childbirth Trust)提醒,若媽媽們在懷孕的前 12 週體溫達到 39.2°C,會提高寶寶先天缺陷的風險。除非是在烈日下運動,或有發燒,不然體溫是不會如此高,所以請務必在大熱天時多多照顧自己。本文將舉出三個降溫消暑的生活小撇步,而孕媽咪們也儘量少在正午時間在豔陽下活動,且外出記得擦防曬乳。 (同場加映:突然體溫偏高怎麼辦?調節體溫過高善用這4種天然食材) 1. 天熱常喝水並補電解質 補充水分至關重要,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臨床營養師勞拉.恩格爾巴特.梅斯(Lara Englebardt Metz)建議,每個成人平均一天需要喝大約 2.3 公升的水,在炎熱的環境每多活動一個小時,就要再補充約 237 毫升的水分,尤其對孕婦來說很重要。 事實上,當人覺得口渴,即代表身體缺水了,由於夏天的排汗量會更多,所以一定要多喝水。同時,建議晚上睡覺前在床邊放瓶水,半夜起來上廁所後可以順便補充一些水分。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喝夠水,可以從尿液的顏色判斷,如果水分攝取充足,尿液會是近乎透明無色的,而除了白開水之外,如果大量流汗的話,也要記得補充電解質,常見如牛奶、柳橙汁、運動飲料。 (同場加映:用杯子喝水!學步期小孩1天要喝4~6杯) 2. 別久站並抬腳緩水腫 在夏天,身體會比平常保存更多水分,因此可能會造成生理性水腫,部位如小腿、足踝、腳部及手指等等。此外,盡可能避免在熱天中做太勞累的事情,即使環境不熱,孕婦也會容易覺得疲倦,所以記得多休息,別站太久。挑選衣著時,儘量以寬鬆舒適的為主。 為了緩和腳的水腫,建議將腳抬高,坐下或躺下後將腳抬起,放在比心臟水平位置還高的墊子上,或是輕微的按摩也能幫助減緩水腫。平常也可以花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躺著休息,如果要出去走走,則避開中午時間,在飲食上盡量少鹽,但不要完全都不吃鹽,因為它對媽媽和寶寶都很重要。如果怕水腫,不建議擅自服用利尿劑,因為其會導致電解質流失,並可能危害胎兒。 (同場加映:水腫不是真胖~但可能隱藏這些疾病) 3. 游泳助降溫 想要夏天運動的話,只要能避開在烈日下活動,並沒有任何不妥,美國福德漢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婦產科醫師阿德萊德.納爾多內(Adelaide Nardone)表示,正確的呼吸也能保持身體清爽,如果有過敏或氣喘的呼吸問題,則建議待在室內運動。除了挑選比較不熱的時間,也要避免太過激烈的運動,以防身體過熱,任何問題不妨先向詢問專業醫師或體能訓練人員。 對孕婦媽媽來說,游泳是不錯的運動選擇,它不但能助降體溫,水的浮力還能舒緩坐骨神經及其他器官的壓力,屬低衝擊運動。另外,要保持身體涼爽舒適,建議選淺色寬鬆或透氣的天然纖維材質的衣物,如棉質。寬鬆的衣服能讓身體熱氣流通,幫助皮膚降溫,天然纖維的衣物可吸收身體排出來的汗水,避免胸部和腹部起疹子。(同場加映:游泳戴隱形眼鏡~小心水中蟲蟲危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懷孕保養

椰子水沁涼消暑!懷孕喝也有9點好處

冰冰涼涼、微帶香甜的椰子水,在炙熱的夏天喝上一杯最消暑了。孕婦的體溫通常比一般人高,喝椰子水除了降溫止渴,其實對孕婦來說也有很多其他好處,以下列出九個好處報你知! 1. 作為天然利尿劑 懷孕期間,維持體內正常的尿酸值很重要。椰子水含有鉀和鎂兩種礦物質,可促進排尿,有助於身體排毒,和清潔尿道,可避免腎臟和尿道感染和結石。上述的這些優點,也都可以幫助降低早產的風險。 2. 提供必要的電解質 晨吐、噁心、腹瀉等懷孕症狀,會讓孕婦很容易脫水,因此懷孕期間需多多補充電解質。椰子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鈉、鈣、鉀、磷,可以為身體提供電解質,也可以促進肌肉功能,並調節體內酸鹼值和血壓。 3. 緩解胃灼熱和便秘 椰子水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可以促進消化、控制體內酸鹼值、中和胃酸,並避免便祕和胃灼熱,兩種常見的懷孕問題。椰子水的退熱功能,也有助於改善膽熱(Bilious Fever)和膽汁性嘔吐。 4. 抗氧化避免感染 椰子水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物,可增強免疫系統、避免感染。除此之外,椰子水還含有月桂酸,可以殺死壞菌,留下好菌,避免孕物感染流感等病毒。 5. 促進心臟健康 喝椰子水得到的鉀、鎂和月桂酸,可以幫助調節血壓、血糖、血液循環,並增加好膽固醇,和減少壞膽固醇。在分娩前三個月,當產期壓力愈來愈大時,建議每天一杯椰子水,可以調節身心。 6. 維持健康體重 椰子水熱量低,且不含脂肪,喝了不但不會使人增加體重,甚至還有避免脂肪堆積的效果。天然的椰子水也不含任何人工香料或有害物質,是取代含糖飲料的最佳選擇。(馬上計算:懷孕體重計算器:懷孕體重控制、計算合理增重範圍) 7. 幫助運動後恢復體力 椰子水是一種天然的滋補飲料,可在人脫水、疲勞、筋疲力竭時提供能量。椰子水也可以作為運動後喝的能量飲料,不但能補充水分,還能提升肌膚彈性,減少妊娠紋生成。 8. 降低妊娠糖尿病的風險 如上述所說,因椰子水幾乎不含糖,喝了不用擔心血糖變高,所以可以降低得到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的風險。 9. 增加母體羊水 在懷孕的第 6~9 個月時喝椰子水,可以增加羊水、血液,並增進身體循環,能為胎兒營造更好的生長發育環境。椰子水的各種營養不只對媽媽有好處,喝下後寶寶一樣也會受惠。(同場加映:懷孕可以喝椰子水嗎?如何挑選、攝取量和副作用一覽)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