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Subot Icon

糖尿病前期風險評估

Subot Icon

血糖管理評估

糖尿病

全世界都看見!《Hello醫師》11/17 擴大舉辦「穩糖健步走」邀您「邁向心生活」

全球糖尿病人口突破5.37億,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將其視為全球重大健康議題!台灣情況嚴峻,同樣不容忽視!據最新《2022 糖尿病年鑑》顯示,國內糖尿病患者高達250萬,等於每10人就有1人是糖友。 為呼籲民眾正視糖尿病威脅,《Hello醫師》去年首度舉辦「穩糖健步走」實體活動,榮登今年世界糖尿病基金會「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活動首頁,讓全世界都看見;今年,《Hello醫師》擴大舉辦,呼籲關心糖尿病議題的民眾響應,一同「邁向心生活」。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健走活動資訊 指導單位: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響應單位:桂格完膳、InBody 闊立、船井生醫 活動時間:11/17(日)09:30-12:30 地點:大安森林公園小舞台 報名人數:600人(額滿為止) 報名網址:https://helloyishi.tw/pJdmi 活動贈品 1.參加者報到禮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專屬T恤乙件 《Hello醫師》精緻活力紋身貼紙乙張 2.《Hello醫師》會員報到禮 加入《Hello醫師》會員,且完成《Hello醫師》站上健康小工具 BMI 或 BMR 者,即送實體咖啡券乙份!(現場確認為《Hello醫師》註冊會員,包含現場加入者,當日活動期間均可領取) BMI計算器 / 基礎代謝率BMR熱量計算機 3.完走禮 《Hello醫師》認證正式完走證書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專屬毛巾乙件 另有神秘大禮,依活動辦法完成者,皆有機會獲取大獎(獎品即將公開) 響應「世界糖尿病日」擔任「全球為糖尿病而走」區域宣導大使 每年11月14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在每年的11月也配合舉辦「全球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年度活動,今年已邁入第二十屆,累計參加人數突破6百萬,被譽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糖尿病健走宣導活動。 《Hello醫師》自2022年起,今年已連續第三年申請加入區域宣導大使,呼籲各界重視糖尿病對民眾健康造成的威脅;《Hello醫師》也是台灣唯一參與並獲得世界糖尿病基金會頒發證書的媒體與機構。 今年適逢「全球為糖尿病而走」活動20週年,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肯定《Hello醫師》去年「穩糖健步走」活動的成功經驗,在其活動網站首頁,以及年度活動起跑電子信中,都將「穩糖健步走」活動照片選為首頁主圖,除了代表對「穩糖健步走」活動重視與肯定,也讓全世界糖尿病社群及產業,都能看見並肯定《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 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肯定《Hello醫師》2023「穩糖健步走」活動,將活動照放置首頁主圖。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是什麼? 《Hello醫師》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及「全球為糖尿病而走」活動,首先在2022年舉辦「穩糖健步走」線上行動,在《Hello醫師》臉書粉絲專頁獲得超過千名民眾熱烈參與,分享其在生活中健走的照片與紀錄。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解除口罩令等管制措施,《Hello醫師》在2023年邁出戶外,首度舉辦「穩糖健步走」實體活動,並以【挺你的,穩糖好生活】作為主要訴求,除了有近3百位民眾參加,並邀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醫師、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暨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醫師、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以及《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作者陳怡婷營養師擔任嘉賓,從健康醫療及營養等專業角度,說明糖尿病與民眾息息相關、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Hello醫師》2023年首度舉辦「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實體活動,獲得廣大民眾迴響。 有了去年的成功經驗,《Hello醫師》今年擴大舉辦「穩糖健步走」,參加人數將比去年增加一倍;今年活動口號訴求為「邁向心生活」,希望透過健走活動,讓糖友、照顧者及關心糖尿病議題的民眾,都能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從生活中做起,達成糖尿病「可預防、可控制、可逆轉」的目標;另外,透過健走活動,也希望推廣「糖尿病擺脫汙名」觀念,希望糖友不要心存罪惡感,活出健康的自我,快樂「邁向心生活」。今年將邀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醫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醫師、宜蘭縣愛胰協會總幹事林煜順、《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作者陳怡婷營養師一同參與活動。 「全球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20週年 全球糖尿病人口遽增,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al Diabetes Federation,縮寫為IDF)統計,全球糖尿病人口高達5.37億,預估到了2045年,更將增加至7.83億;糖尿病影響各行各業的民眾,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同時呼籲各界重視對抗糖尿病、以及預防與健康照護意識的重要性,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自2004年以來舉辦「全球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活動,累計已超過6百萬人參與健走,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糖尿病健走宣導活動。 據世界糖尿病基金會指出,糖尿病在成年人口所占比例已從4.7%上升至8.5%;其中,75%糖友來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在全球4.63億糖尿病患中,90%為第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預防的。 自2024至2026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Diabetes and Well-being」(糖尿病與健康生活品質),強調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社交健康與心靈健康,應保持健康飲食與良好心靈狀態,讓糖友們不因自身患病而對社交生活焦慮、限制,因此今年《Hello醫師》也將主題定為【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 《Hello醫師》擔任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舉辦的「全球為糖尿病而走」活動地區大使,深獲肯定,同時獲頒認證,亦為台灣唯一獲得該認證的媒體、機構。 什麼是世界糖尿病日(WDD)? 國際糖尿病聯盟為喚起各國對糖尿病防治的重視,同時紀念班丁醫師(Frederick Banting)於1921年發現胰島素之貢獻,將其生日11月14日訂為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 Day,縮寫為WDD)。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最新估計,全球已超過5.37億人患有糖尿病,預估到2045年患者數可能增加至7.83億;與1980年的1.08億相比,盛行率成長驚人。 為了呼籲各國更加重視糖尿病健康議題,聯合國大會在2007年通過第61/225號決議,將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訂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提醒世界各國,糖尿病將嚴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呼籲各國將預防與治療糖尿病列為首要工作,擬定預防、治療與護理糖尿病的國家政策。 「世界糖尿病日」是全球最大的糖尿病衛教宣導活動,涵蓋160多個國家、超過10億民眾參與;該運動目的在呼籲各界注意對糖尿病世界至關重要的問題,並確保糖尿病成為公眾和政治關注的焦點。聯合國決議通過後,決定採用藍色圓圈標誌作為象徵,成為糖尿病健康宣導的全球性符號象徵。 世界糖尿病日(WDD)活動宗旨如下: 全年促進國際糖尿病聯盟宣傳工作的平台。 促進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應對糖尿病作為關鍵全球健康問題的重要性。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以「挺你的,穩糖好生活」為主要訴求,獲得民眾熱烈響應。 台灣糖尿病情況嚴重嗎? 根據《2022糖尿病年鑑》調查顯示,2020年國內約有250萬民眾罹患糖尿病,約佔10.7%;若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在2017-2020年期間,18歲以上國民患糖尿病比例為11.1%,男性比女性高於2.7%。 若以 IDF 推估的國際比較數據來看,台灣2021年糖尿病盛行率為9.7%,比日本的6.6%、韓國6.8%高出甚多,也讓各界擔心國內糖尿病情況是否比其他國家嚴重? 據衛福部統計,2020年預估2020年全國約有218萬人罹患糖尿病,且更有逾1萬人因糖尿病而失去性命,平均每小時就有1.2人死於糖尿病相關併發症或共病。 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公告指出,台灣糖尿病標準化死亡率比日韓高,部分原因還是國內糖尿病盛行率比日韓高出許多,盛行人數多,死亡數也因此增加,導致死亡率居高不下。 另外,根據糖尿病學會引述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呂宗學的研究指出,國內糖尿病患者標準化死亡率較日、韓等國高的原因,可能與各國死亡證明書填寫習慣的差異、國內血脂和微蛋白尿的檢驗率較低,以及國人飲食習慣和生活型態、人口老化以及女性糖尿病死亡率顯著高於男性等因素有關。 標準化死亡率,為呈現較為客觀的數字,將可能導致數字偏頗的因素化成為同一的基礎,如:兩國或兩地不同性別、年齡、城鄉、所得、職業、婚姻、種族。 標準化死亡率 = 【Σ(年齡別死亡率 * 標準組年齡別人口數)】/ 標準組總人口數(此處以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世界人口年齡結構為標準人口計算之值」。 糖尿病控糖5撇步 若糖尿病患者未控制好血糖,常見的急性併發症如:酮酸中毒、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低血糖症;長期患病若未妥善治療,將會併發慢性併發症,如: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大血管病變,足部壞死以及進而截肢等併發症。 因此,穩定血糖對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監測血糖、配合醫師處方,都能顯著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幫助患者活出健康穩糖心生活。 […]

糖尿病大百科

糖尿病

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糖尿病的定義 糖尿病是影響身體血糖的代謝疾病,因為不同病因,可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型,最主要是體內胰島素(Insulin)缺乏或功能不全,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過高,久而久之便可能導致其他嚴重問題,如心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或腎臟病等。 正常情況下,我們吃進的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為葡萄糖(Glucose,又稱血糖),糖釋放到血液中,造成血糖上升,進而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 但是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無法有效利用,所以造成血糖過高。當血糖超過腎臟的負荷時,血液中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故稱為糖尿病。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調查顯示,2021年全球人口中,20~79歲族群約有5.37億人患有糖尿病,約佔全球十分之一;根據預估,到了2030年,糖友人口將遽增至6.43億,到2045年更將增至7.83億。 糖尿病的類型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指出,糖尿病位居於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第6位,死亡數較2021年成長7.3%,是死亡率成長最多的前三大疾病;然而隨著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也越來越多。 糖尿病類型包括: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詳情請閱:第一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成人階段才因遺傳、不當生活習慣等因素而誘發的糖尿病,詳情請見:第二型糖尿病。 潛伏性成人自體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是成人階段才發展出來的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第1.5型糖尿病(Type 1.5 diabetes)、免疫性成人型糖尿病,詳情請見:第 1.5 型糖尿病。 其他型糖尿病:又稱續發性糖尿病,因其他疾病或治療而引發的糖尿病,例如:基因缺陷、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如皮質類固醇過多、生長激素過多,或注射生長激素及利尿劑、避孕藥及類固醇等相關藥物。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簡稱GDM):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詳情請見: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患在初期診斷時,常發現有多渴、多尿的症狀,並常合併糖尿病酮酸中毒。但第二型糖尿病多數患者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透過驗血、有高血糖相關症狀或合併其他急性疾病,甚至視力模糊、罹患心臟病後,才發現自己有這種疾病。 整體來說,糖尿病常見相關症狀有: 口渴 頻尿 容易飢餓 體重沒來由的下降 疲勞和虛弱 視力模糊 頭痛、頭暈 糖尿病要看哪一科? 因為糖尿病並沒有特定的患部,所以可能會讓第一次看診或有糖尿病的相關疑問者,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基本上,糖尿病是看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如果沒有相關的門診可以掛號,也可以先掛內科或是家醫科。 糖尿病的風險 由於第一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問題,有第一型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兒童、年輕族群罹患的可能性相對較高;而家族同時有LADA病史的人,在年滿30歲以後,也會有較高罹病的風險。(同場加映: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則主要受個人生活型態影響,如糖尿病前期者、肥胖、年滿45歲、家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每週運動少於3次、曾經患有妊娠糖尿病,或是出生超過4000克的人,都較可能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同場加映: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另外,近幾年研究也顯示,阿茲海默症與糖尿病有明顯的關係,糖尿病前期者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更高,阿茲海默症也因此被稱為是第三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飲食與習慣 對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風險族群來說,維持血糖穩定及控制體重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其中,飲食習慣更是影響血糖、體重的重要因素,建議養成定時進食的習慣,以少糖、少油、少鹽為原則。 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議,成人每週運動量須超過150分鐘,建議可維持每週3~5天、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透過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夠幫助維持體重,如快走、游泳、慢跑,更能維持身體健康最佳狀態。 適時搭配穩糖保健品 糖尿病前期或高風險族群,除了調整飲食習慣之外,也可選擇穩糖保健品,適時輔助身體維持正常機能。近年來,市面上出現多種穩糖產品,苦瓜胜肽是其中的熱門成分,苦瓜胜肽是從苦瓜中萃取的小分子蛋白質,與一般蛋白質相比,胜肽分子更細小,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苦瓜胜肽也常應用於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生理功能以及調整體質等用途。 穩糖保健食品挑選2大重點 1.通過專利技術:穩糖有保障 在選購穩糖保健品時,可注意是否有通過專利技術,例如有超臨界萃取技術的日本專利ConstanGI®,可達到高達20倍濃縮倍數,保留最大程度的活性成分,增強調節血糖的效果。 2.添加專利複方成分:穩糖更全面 穩糖產品若有添加複方成分,如高成本的美國專利肉桂萃取對調節血糖有加成作用,雙重礦物質包括美國專利的鉻和鋅等,也都有助改善代謝及穩糖效果,維持體內醣類的正常代謝。 對於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風險群的人,除了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之外,同時也可以考慮使用穩糖產品,提早進行血糖的保健和調控;若您已經被診斷罹患糖尿病,則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藥物,並在醫師或個案管理師建議下,選擇適合的穩糖產品,維持身體機能。 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 糖尿病的照顧 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注意血糖水平,血糖過高或過低皆可能造成危險;另外,也有造成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可能,例如罹患其他急性疾病或是引發感染,或是正在服用某些藥物等。為了避免這些問題,請確保正確服用糖尿病藥物,遵循糖尿病飲食並定期檢查血糖。(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的預防 第一型糖尿病與自身遺傳體質關係密切,或許沒有第二型糖尿病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有鑒於近年第二型糖尿病的爆增,不管您是否為高危險群,都應該為了避免成為糖尿病一族,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維持適當體重及培養運動習慣,同時也應戒菸、避免吸入二手菸和過度飲酒,以減低將來患上糖尿病的機會。(推薦閱讀: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延伸閱讀:《早安健康》糖尿病症狀初期如何知道?女性糖尿病症狀不一樣嗎?糖尿病症狀從皮膚到腳部前兆全盤點】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差異?認識糖尿病症狀、治療

您是否已在《Hello醫師》另一篇文章初步認識第一型糖尿病?接下來我們將介紹糖尿病的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通常比第二型糖尿病年輕許多,在症狀上,第一型糖尿病的初期症狀通常都非常明顯,這和第二型糖尿病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有很大的不同。以下說明糖尿病症狀及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糖尿病症狀 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病時間及初期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因胰臟受自身免疫系統攻擊所造成,故發病時間較突然;發病時因高血糖及胰島素缺乏,產生的症狀容易被發現。 第二型糖尿病:在「糖尿病前期」或罹患糖尿病後,因症狀較難察覺,常是透過驗血或已出現併發症才發現糖尿病。 根據「台灣糖尿病2019年鑑」資料指出,台灣糖尿病患者超過9成為是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每年約380人,僅佔所有新發生糖尿病人之0.24%。 糖尿病7大常見症狀: 口渴 頻尿 飢餓 體重下降 疲勞和虛弱 視力模糊 頭痛、頭暈 第一型糖尿病症狀: 未曾尿床的小孩開始尿床 發抖 易怒 煩躁和其他情緒變化 第二型糖尿病症狀: 傷口不易癒合、容易感染 足部有針刺感 皮膚搔癢 脖子、腋下皮膚變黑 不同於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上則需要終身依賴胰島素,但如果好好控制血糖,並配合治療,可降低長期對健康的危害。 第一型糖尿病的7種治療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需要每天注射胰島素,或裝上胰島素幫浦控制血糖,並定期回診及監測。 以下是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與控制注意要點: 1. 胰島素注射 皮下注射胰島素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是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本身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時,或是藉由口服藥治療,血糖數值還是不理想時,也會使用胰島素。 (同場加映: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2. 自我照顧與穩定血糖 使用血糖機或定期檢測血糖,以持續監測血糖狀況。(學習自己測血糖請閱讀:在家血糖檢測) 預防及處理低血糖,請遵循醫囑使用胰島素,包含注意進食量、 運動量和藥物劑量。 當體內極度缺乏胰島素時,容易產生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 DKA)的症狀,故不可隨意自行加減胰島素劑量、用藥不規律。 每三個月抽血檢驗一次糖化血紅素(Glycated Hemoglobin,簡稱 HbA1c 或 A1C)。 3. 飲食療法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不建議遵循市面上的標準化飲食方案。 維持規律飲食時間表。 須依血糖變化制定專屬飲食方案。 4. 運動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透過運動有助提升心血管健康,且規律運動有助血糖穩定。 運動前和運動後務必記得測量血糖值,並補充適量的碳水化合物。 如果在開始運動之前,血糖水平低於 100 mg / dl(毫克/分升),請嘗試吃少量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約 15 克)以增加血糖,並降低發生低血糖的機會。如果才剛服用胰島素並且運動時間超過 30 分鐘,則需更加留意。 5. 長期監測併發症 每一到三個月定期回診追蹤。 6. 腎藏移植合併胰臟移植 第一型糖尿病並需要洗腎的病患,胰腎同時移植成功的話,可同時解決腎臟與胰臟疾病的問題,生活品質可大幅提升。 7. 胰島細胞移植 因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中,β 细胞被身體免疫細胞破壞,所以透過胰島素治療,只能減少或減緩視網膜、腎臟及神經病變的發生;透過將胰島細胞植入肝臟,可使病人血糖控制較佳,並穩定病變情形,延長存活時間。 第一型糖尿病因為是自體免疫系統問題導致,目前並沒有方法能夠預防第一型糖尿病。若是真的確診,就必須要學著與胰島素共存。不少醫師也會建議患者,隨身攜帶點糖在身上,避免血糖太低引發癲癇或昏迷。(推薦閱讀:學習與糖尿病共存!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 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與飲食差異 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減少是糖尿病友常見症狀,如何透過飲食,避免症狀惡化,是控制病情的重點;以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平時須嚴格計算碳水化合物攝取和胰島素注射;若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須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並增加膳食纖維的補充,避免過度攝取飽和脂肪。 不同類型的糖尿病患者,應根據其個人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飲食計畫,最重要的是,在制定飲食計畫時,患者應諮詢專科醫師、營養師或個案管理師,以確保採行的是安全和有效的飲食方案。 穩糖保健食品3大推薦成分 1. 苦瓜胜肽 苦瓜胜肽是一種由多種胺基酸組成的小分子蛋白質,具有刺激胰島素分泌和模擬胰島素的作用,除了有助於調節血糖、延緩血糖吸收外,還能改善新陳代謝,提升身體機能。 市售的苦瓜胜肽產品繁多,不同品牌的有效劑量、複方皆有些微不同,建議挑選符合下列條件之產品,讓血糖穩定、循環調理更有感,使用也更安心: 擁有日本專利ConstanGI®超臨界萃取技術 日本專利ConstanGI®超臨界萃取技術,具有獨特專利技術,濃縮倍數高達20倍,確保完整保存活性胜肽成分;較高的產品純度不僅可提供更高效的活性胜肽,也有效增強調節血糖的效果。 高達800U的活性苦瓜胜肽,足量攝取量達300毫克: 配方中蘊含高達800U的活性苦瓜胜肽,每次攝取達300毫克,確保血糖管理可獲得更穩定的支持。 2. 肉桂 肉桂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和三酸甘油酯,建議可選擇通過多方研究與認證的專利肉桂成分,像是美國專利Cinnulin PF®的肉桂萃取物,有專利的原料成分在食用上也更安心。 3. […]

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會好嗎?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狀、治療、診斷、好發族群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糖尿病的一種,曾經被稱為幼年型糖尿病(Juvenile diabetes)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簡稱IDDM),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製造胰島素(Insulin)的細胞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遭到破壞,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 胰島素是一種使血液中的葡萄糖(Glucose)進入細胞產生能量所需的激素。第一型糖尿病通常在兒童期或青春期出現,但也可能在成人階段才會發展出來。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人數並不多,佔總糖尿病患者人口不到5%,絕大多數還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延伸閱讀:糖尿病年輕化:認識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的好發族群與危險因子 第一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與危險因子如下: 有家族病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人。 基因遺傳:某些基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高。(推薦閱讀: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地理位置:高緯度地區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會比低緯度地區的更高。 年齡:雖然第一型糖尿病可能在任何年齡發展,但有兩個明顯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在4~7歲的兒童中,第二個高峰發生在10~14歲的兒童中。(延伸閱讀: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第一型糖尿病會好嗎?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無法治癒,主要透過注射胰島素進行控制,並輔以飲食與運動。若控制不佳,則易引起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 第一型糖尿病主要有3種治療方法: 傳統胰島素注射法(中長效+短效):注射次數較少,但血糖浮動較大,容易使患者半夜出現低血糖的現象。 加強式胰島素注射法(長效+三餐前短效):血糖控制效果佳,而且有筆型,外出施打方便;缺點是注射次數較多。 胰島素幫浦:3天才需更換一次針頭,注射頻率低,而且可依照血糖釋放胰島素,減少低血糖的問題;缺點是幫浦貼片可能會使患者過敏,且不受健保給付,費用較高。 第一型糖尿病的診斷方法 醫師會藉由以下檢驗標準判斷是否確診糖尿病: 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簡稱FPG)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簡稱OGTT) 隨機檢測血糖(推薦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除了症狀和年齡,要判斷一個人罹患的是第一型還是第二型糖尿病,還需檢查: 自體抗體(Autoantibodies) C肽(C-Peptide) 胰島素分泌 酮(Ketones)含量 酮是人體燃燒體內脂肪時會產生的物質。第一型糖尿病有1/4患者在診斷前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糖尿病酮酸中毒。(進一步了解請閱讀:認識糖尿病症狀與治療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 目前尚無可預防第一型糖尿病的方法,因此確診患者務必定期將血糖紀錄帶回去診所或醫院,讓醫師診斷和追蹤,同時讓血糖水平盡可能接近目標值,以預防或延遲糖尿病相關併發症。(推薦閱讀:學習與糖尿病共存!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 【更多內容請前往第一型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是什麼?成因、症狀、診斷、預防方法

第二型糖尿病是什麼?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abetes)是糖尿病的一種,是一種慢性疾病。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身體會抵抗胰島素(Insulin),此稱為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 胰島素是一種使血液中的葡萄糖(Glucose)進入細胞的激素,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但是當胰島素不能發揮作用時,就會出現高血糖。第二型糖尿病多半在成年後才被診斷出來,所以也被稱為成人發病型糖尿病(Adult-onset diabetes),但是現今有愈來愈多兒童被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可能是因為兒童肥胖的情況愈來愈普及。(糖尿病年輕化:認識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 根據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二型糖尿病的數據指出,臺灣每年新罹患糖尿病患者數約為16萬人,其中超過9成為第二型糖尿病。目前雖然還沒有治癒第二型糖尿病的方法,但藉由減重、飲食和運動皆可以幫助控制病情,但如果飲食和運動仍無法控制血糖,則恐怕還需要靠糖尿病藥物或胰島素治療。 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與風險 當人體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者人體細胞對胰島素沒有反應的時候,葡萄糖就會持續留在血液中,無法被用來作為身體產生能量的燃料,長期血糖高就可能會發生第二型糖尿病。 造成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和風險包含: 體重過重及肥胖 缺乏運動 胰島素抗阻 基因遺傳 而第二型糖尿病通常和肥胖有關,但現在肥胖的現象愈來愈普及,比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abetes)常見許多。 第二型糖尿病的好發族群 第二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包含: 糖尿病前期患者(點此檢測你的糖尿病風險指數) 體重過重 腹部脂肪多 年滿45歲 家族病史 缺乏運動 曾有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簡稱PCOS) 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 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在初期不明顯,有些患者可能在幾年後才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其症狀包含: 口渴 頻尿 感到很餓 體重沒來由的下降 疲勞 視力模糊 潰瘍傷口不易好 經常感染 腋窩和頸部等部位的皮膚發黑 第二型糖尿病的診斷方法 要確定有沒有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醫師通常會要求檢測血液,項目包含: 糖化血红蛋白(簡稱HbA1C) 空腹血糖測試 葡萄糖耐量試驗 該如何自己測血糖? 使用血糖機或連續血糖監測儀來測量當下的血糖水平。先將雙手洗淨並擦乾後,將血糖試紙放入血糖機內。將採血針刺在手指的側邊,並將血滴在試紙上,然後等待血糖機的螢幕顯示測試的結果。(推薦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第二型糖尿病的併發症 第二型糖尿病的併發症可能會影響身體的各個主要器官。管理好血糖水平非常重要,可以大幅降低許多併發症的機率,因為併發症嚴重的話,可能會面臨截肢的情況,甚至可能死亡。 心血管疾病 神經病變(推薦閱讀: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腎臟病 眼睛受損(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足部受傷 皮膚問題 容易感染不易癒合 勃起功能障礙 聽覺受損 睡眠呼吸中止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法 治療初期,建議患者先減肥,並養成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如果這些措施無法控制血糖,則醫師會考慮開口服藥物,主要為以下4種: 胰島素分泌促進劑(Insulin secretagogues):分為磺醯尿素(Sulfonylureas,簡稱SU)與非磺醯尿素類(Glinides) 雙胍類(Biguanides) 愛妥糖錠(Glitazones)/ Thiazolidinediones(簡稱TZD) 阿爾發葡萄糖甘酶抑制劑(α-glucosidase inhibitor) 若血糖值在3個月內沒有降低的話,醫師會更換或搭配其他藥物進行治療。而第二型糖尿病的早期,並不適合用胰島素,除非當服用其他藥物還是無效時才會考慮使用。 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副作用,但糖尿病藥物可能會引起一些副作用,包括: 腹脹和腹瀉 體重減輕或增加 […]

第二型糖尿病

兒童糖尿病症狀:皮膚為何變黑?孩子患糖尿病的原因、治療方法

過去兒童期糖尿病多屬於第一型糖尿病,但隨著飲食精緻化、生活型態少動多坐等,造成肥胖兒童愈來愈多,使得通常只有成人才有的第二型糖尿病,現在也出現於兒童與青少年身上。 根據國內研究顯示,高中以下學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約為第一型糖尿病的6倍,完全顛覆過去認為小孩不會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觀念。 究竟應如何預防兒童糖尿病?兒童糖尿病會有哪些症狀?《Hello醫師》帶你一同了解,及早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為孩子的健康把關。 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 兒童與青少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病理機轉與成人相同,雖然患者體內仍會產生胰島素,但是對身體產生的胰島素無法正常反應。因此葡萄糖不能順利進入細胞,完成其提供能量的工作。當葡萄糖不能以這種方式進入細胞時,醫生稱其為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 儘管人體中存在大量胰島素,但由於胰島素不能正常運作,所以血糖值仍然居高,這會導致胰臟又製造更多的胰島素。若胰臟長期分泌過多的胰島素,身體最終將無法再產生足夠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兒童糖尿病症狀:皮膚為何會變黑? 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兒童或青少年,症狀特徵也如成人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高之外,也包含以下症狀: 口渴 飢餓感增加 嗜睡 頻尿、尿量多 皮膚變黑又變厚(因為胰島素阻抗,引起黑色素增生) 另外,有胰島素阻抗的人,通常也可以從脖子和腋窩觀察看看是否有膚色較深的狀況。胰島素阻抗狀況下,身體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使得表皮層的角質細胞與真皮層的纖維母細胞增生,造成皮膚過度增生與角化,讓脖子或腋窩的皮膚色素沉澱,此稱為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 另外,患有胰島素阻抗的女孩,可能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簡稱PCOS )。經期通常會較不規則,且臉上和身體有較多毛髮。 兒童糖尿病6大原因 1. 肥胖 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有許多風險原因,其中肥胖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美國一項針對年輕人罹患糖尿病的研究調查(The 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 study)指出,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中,所有人皆超過標準體重範圍,且近8成屬於過度肥胖。 在台灣,台大醫學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立民曾於2003年發表研究指出,肥胖學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是一般學生的18倍,第二型糖尿病的學生中則有5成屬於肥胖者。 2. 少運動 少運動與肥胖是相輔相成的,不運動就容易胖,體重上升後卻更懶得動,而脂肪的增加就會導致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造成胰臟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平衡血糖。(推薦閱讀: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體重過重是導致兒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 3. 糖尿病家族史 第二型糖尿病也受遺傳基因影響,直系親屬中若有糖尿病家族史,則小孩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其中,父母的影響遠高於祖父母的影響,而媽媽的影響效果又比爸爸高。 4. 妊娠型糖尿病 除糖尿病家族史之外,若孕婦在孕期罹患妊娠糖尿病,即使產後痊癒,寶寶長大後仍有較高機率罹患糖尿病。 5. 出生體重過高或過低 小孩出生體重低於2,000公克或高於4,000公克,長大之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將增加。體重過重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與脂肪較多有高度相關,研究指出,當出生體重超過4,000公克,將來肥胖的機率是一般出生體重小孩的2倍。 然而出生體重低之所以較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推測是當胎兒在媽媽的子宮環境吸取不了足夠營養時,會調整對於母親內分泌的敏感度以利生存,然而這也可能影響寶寶的胰島素敏感度或造成胰島細胞出現缺陷,提高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一可能原因是遺傳基因與媽媽子宮環境的交互作用所造成,導致長大後容易變胖。(延伸閱讀:小時候胖也是胖!解決兒童肥胖4方法) 6. 高血壓 兒童也可能會有高血壓,而有兒童高血壓或病史的孩子,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 兒童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醫師會透過血液檢測來診斷是否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除了血糖之外,也可能會進行另一項血液檢查,稱為糖化血色素(Hemoglobin A1c,簡稱HbA1c)檢查,檢測過去幾個月血糖值的變化。(欲了解更詳細的診斷方式,請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治療方法1. 藥物與胰島素治療 依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的規定,目前核准用於治療兒童與青少年糖尿病用藥僅Metformin與胰島素兩種。(延伸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在臨床上,醫師可能於糖尿病初期使用胰島素,等到血糖控制穩定後,再搭配Metformin進行治療。Metformin是一種降血糖藥物,不過其導致低血糖的風險較低,血糖監測需求較少,也有助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因此適合用於青少年和兒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治療方法2. 飲食和運動習慣 健康的飲食是控制血糖最好的方法之一,也能幫助減重。 定時定量吃飯 天天吃5份以上的蔬菜和水果 避免油炸食物或含糖的加工食品 主食選擇低GI(低升醣指數)的食物,如全麥、糙米等(推薦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GI飲食這樣吃) 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消除多餘脂肪,保持健康體重與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血糖值,並可以幫助減少或甚至不用藥物來控制糖尿病病情。研究顯示,規律運動同時加上高纖飲食,可提升人體對胰島素敏感度20%以上。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預防2大重點、5方法一次看

「如何預防糖尿病?」相信這是現今全球健康議題中,被關注的重點之一。近年來,肥胖愈來愈年輕化,造成原本好發於中年的第二型糖尿病也開始年輕化。 如果你本身體重過重、有家族病史或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即空腹血糖偏高,就更需做好預防糖尿病的工作,以下介紹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會好嗎? 「第二型糖尿病會不會好」,一直是眾多糖友們的疑問,很可惜的是,第二型糖尿病不會好,但有很高的機率能透過調整生活及飲食進行控制。 藉由改變生活型態,在美國約有9成的病例可以避免,甚至降低心臟病和部分癌症的風險。(推薦閱讀:糖尿病盛行:為何台灣糖尿病人口持續增加?) 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 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可歸為2大原則:控制體重和多運動。控制體重就必須要從飲食和運動下手,健康的飲食內容、增加運動量和減重,避免將來出現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例如神經、腎臟和心臟等病變。 以下為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提供的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方法: 預防糖尿病方法1:多運動 規律運動不僅可幫助減肥、降低血糖,還能提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也就是可以讓葡萄糖有效被身體利用,進而讓血糖保持在正常範圍內。(同場加映:胰島素阻抗症狀不明顯、無徵兆!靠飲食運動逆轉勝) 根據護理人員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簡稱NHS)和醫護人員追蹤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簡稱HPFS)發現,每天快走半小時,可以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約 30%。 另外也有研究表示,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可以幫助控制糖尿病,而如果這兩種運動都做的話效益最高。(延伸閱讀:糖尿病不敢多吃蛋白質?控制體重保護腎臟這樣吃) 預防糖尿病方法2:多攝取膳食纖維 預防糖尿病飲食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多攝取纖維,不僅可以幫助改善血糖控制,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還能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另外,攝取膳食纖維也可以增加飽足感,幫助減肥更順利,包括水果、蔬菜、豆類、全穀類和堅果等。(延伸閱讀: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預防糖尿病方法3:吃全穀類 避免吃精緻澱粉(如白米、白麵包、白麵條),並攝取全穀食物有助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並幫助維持血糖值。建議可以在烹調主食的時候,讓全穀物佔整體主食的一半以上,例如本來只吃白米的你,可以將一半以上的白米替換成糙米或十穀米。 預防糖尿病方法4:減肥 如果你有過重的問題,那麼減輕體重可能會有效幫助你預防糖尿病。國外有項大型研究中,參與者減少了一開始體重的5~7%,並定期運動,研究發現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將近60%。 預防糖尿病方法5:控制份量的飲食計劃 低碳飲食、低GI飲食或是生酮飲食等等,都是曾經流風靡全球,甚至受各國知名人士推薦的飲食法。當然這些飲食法的確可能會在短期內,幫助減輕體重,但是它們在預防糖尿病方面的效果,及其帶來的副作用或長期的影響都不清楚。與其這樣,不妨設計一個以健康、天然的食物為主,並控制好攝取份量的飲食計劃。(延伸閱讀:糖尿病飲食只能與美食絕緣嗎?只要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另外,其他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飲食原則如下: 少吃紅肉和加工肉品:少吃牛肉、豬肉,選擇家禽或海鮮等白肉,少吃培根、火腿等肉品,將飽和脂肪控制在一天總熱量的10%以下。 少喝含糖飲料:多喝開水,選擇不加糖的黑咖啡或茶也都是重要的原則。 戒菸:研究發現,抽菸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不抽菸者多了50%,而重度吸菸者的罹病風險甚至更高。 少量飲酒:研究發現,適量的酒精(女性每天最多1杯,男性每天最多2杯)有助提高細胞使用葡萄糖的效率。飲酒過量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推薦閱讀: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喝酒?酒精會導致低血糖須留意) 什麼時候去看醫生驗血糖? 美國糖尿病協建議符合以下情況者,可以開始檢測血糖: 年滿45歲 任何年齡的過重成年人,且有一個或多個其他糖尿病風險因素,例如糖尿病家族病史、糖尿病前期病史,或日常的活動量低都需要注意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若是開始出現口渴、頻尿以及易餓等常見糖尿病症狀,也請即早就醫檢查治療。(詳細了解第二型糖尿病症狀等資訊,請見第二型糖尿病)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第三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是大腦的糖尿病!?

過去我們都以為糖尿病只有主要的兩種類型,分別是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但是近年有些學者提出了第三型糖尿病(Type 3 Diabetes),而且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關係密切。甚至有「大腦的糖尿病」之稱,究竟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有何關聯,又該如何改善?以下帶大家認識第三型糖尿病。 什麼是第三型糖尿病? 過往科學家認為只有胰臟會分泌胰島素,而中樞神經並不會受其影像,不過直到1980年代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內其實具有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因此部分神經系統機能的確會受到胰島素調控。在此之後,科學家接連發現胰島素對學習和記憶的重要性。 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神經病理學家蘇珊娜.德拉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和同事們比較健康者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後發現,健康者腦內的胰島素平均含量高了4倍,同時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也高了10倍。胰島素受體是一種藉由胰島素發揮作用的目標細胞,若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具有較多的胰島素受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與降血糖的作用就會增加。 蘇珊娜.德拉蒙特和傑克萬茲(Jack Wands)教授因此於2008年提出,阿茲海默症可以稱為第三型糖尿病。因為大腦內的胰島素阻抗,被證實是阿茲海默症的特徵之一,但目前仍尚未有大型健康機構將阿茲海默症正式列入糖尿病的類型之中。(同場加映:認識糖尿病) 第三型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 目前研究已經證實,糖尿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根據研究,血糖過高時會造成腦部神經、腦血管內皮細胞病變,導致病患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增加,形成斑塊並沉積,進而逐漸損害大腦並導致認知能力嚴重地下降。 由於葡萄糖及其分解產物會通過稱為糖化(Glycation)的反應,破壞細胞中的蛋白質,因此研究學者透過精密的檢測方式,檢查罹患阿茲海默症患者與未罹患者的大腦樣本,發現於阿茲海默症的糖化作用早期階段,有一種稱為巨噬細胞遷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以下簡稱MIF)的酵素,能在免疫反應和調節胰島素(Insulin)中發揮作用。 研究發現,MIF與一種稱為神經膠質細胞(Glia)的腦細胞,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異常蛋白質堆積的活動有關。其中,MIF能幫助預防大腦中蛋白質異常堆疊,但是糖化作用則會降低MIF的活性和抑制功能,因此糖尿病患的高血糖便成為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關鍵。且隨著罹病時間的推展,這些酵素的糖化現象還會增加。這項研究後來發表在雜誌《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預防阿茲海默症這樣做:飲食運動皆有效!5招預防阿茲海默症) 第三型糖尿病的風險與預防 大量研究指出,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之間具有關聯,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失智症的風險更高。但是目前還未有研究證實,控制血糖可幫助預防認知能力下降,然而這並不代表糖尿病患毋須控制血糖,以避免罹患其它糖尿病併發症,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被認為是造成血管性失智症的危險因素,因為糖尿病患的高血糖傷害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大腦血流減少或受阻造成大腦受損。一些研究學者認為,無論是罹患糖尿病或是失智症,會加劇另外一種疾病所造成的損害。 糖尿病也可能增加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以下簡稱MCI)的風險,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能發生在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失智症之前或同時發生,而這類人通常比正常衰老者面臨更多認知和記憶問題。研究指出,糖尿病可能會增加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惡化為失智症的風險。 雖然糖尿病會提高第三型糖尿病的機率,但是透過運動和飲食都可以幫助控制血糖,進而抑制糖尿病惡化而傷害其它器官的風險: 攝取健康天然的食物:蔬果、全穀類、瘦肉及低脂牛奶和起司。 過重者請減肥:研究指出,減重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風險,若有肥胖問題,請採用健康飲食並搭配運動減肥。 多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運動有助控制糖尿病?看看怎麼做:1週5天走30分鐘!散步走路降糖尿病) 檢查外傷:每天檢查身體有無未癒合之傷口,尤其腳部傷口較難察覺,容易提高細菌感染機率。 戒菸。 按醫囑服用處方藥。 可別小看上述這些方法,根據臨床研究,發現血糖水平略高於正常水平(糖尿病前期)的受試者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長期下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50%以上,同時也減輕5~7%的體重。 第三型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目前並沒有針對第三型糖尿病的特定測試,但是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方式,通常會透過神經系統檢查、疾病史、神經生理學測試等方式幫助診斷。若患者發現自己出現記憶喪失、說話或書寫困難、失去時間或空間觀念等疑似阿茲海默症的病癥,請盡快就醫請醫師進行專業檢查,盡早進行相關治療。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妊娠疾病

妊娠糖尿病的原因、症狀與檢查|懷孕高血糖危害母嬰健康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指的是懷孕前沒有糖尿病,懷孕之後才出現糖尿病的情形,而妊娠糖尿病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高危險妊娠疾病之一,對媽媽和寶寶的健康都構成威脅。雖然尚未有大規模的研究統計,不過台灣妊娠糖尿病發生率約落在 2.6~13.4%,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台灣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率不斷攀升,再加上年輕化的趨勢,愈來愈多準媽媽可能在懷孕前就已是糖尿病前期或第二型糖尿病卻不自知,這時如果加上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會更難以控制血糖,進而對媽媽和寶寶造成傷害。以下將詳細介紹妊娠糖尿病的原因、症狀、風險及治療。 懷孕高血糖與妊娠糖尿病的原因 孕婦在懷孕期間有暫時性高血糖現象是正常的,由於母體為了提供足夠能量孕育胎兒,懷孕期間胎盤會持續增長、一些荷爾蒙會持續分泌、懷孕體重也會不斷上升,這都會使血糖升高,並需要更多胰島素來協助,多數孕婦都能分泌足夠胰島素來調節血糖,隨著生產後胎盤脫離,母親體內的血糖濃度也會回歸正常。 那為什麼會得妊娠糖尿病?這是因為有些孕婦可能會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身體有胰島素阻抗的狀況,使身體一直處於高血糖狀態,導致妊娠糖尿病。(推薦閱讀:胰島素阻抗症狀不明顯、無徵兆!靠飲食運動逆轉勝) 妊娠糖尿病的症狀 妊娠性糖尿病症狀通常較不明顯,但血糖濃度如果過高,可能就會有吃多、喝多、尿多等一般糖尿病症狀,媽咪就應該特別小心妊娠糖尿病的可能,建議可以留意下列跡象: 頻尿 口渴,即使喝水量增多還是口渴 總是感到疲倦 反覆感染,如鵝口瘡(Oral thrush) 視線模糊、視力不良 妊娠糖尿病通常出現在懷孕中期,醫師一般會在懷孕第 24 週至懷孕第 28 週進行妊娠糖尿病的檢查,而妊娠糖尿病的症狀可能會在妊娠後半期更加顯著。 妊娠糖尿病的診斷與高風險群 根據「國際糖尿病與妊娠協會」建議,孕婦第一次產檢時即應檢查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以診斷是否有潛在的糖尿病,產檢發現有高血糖者,更需要再於第一次產檢即接受篩檢。另外,建議符合下列任一情況的孕婦,請告知醫師,以便醫師安排檢查。 肥胖的孕婦(BMI>25) 曾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孕婦 有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家族史的孕婦 上一胎的胎兒體重超過 4500 公克的孕婦 有荷爾蒙相關疾病的孕婦 一旦曾罹患妊娠糖尿病,未來將是妊娠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因此懷孕期間一定要嚴格控制血糖,如果計劃再次懷孕,也請務必告知醫師妳的妊娠糖尿病史。(同場加映:糖尿病懷孕沒問題!血糖控制最重要) 妊娠糖尿病對媽媽寶寶的影響 懷孕過程一旦產生高血糖,對母親與胎兒皆有不良影響,因為母體的血糖可以自由通過胎盤,但胰島素卻不能通過,所以母親血糖過高會使胎兒暴露在高血糖的環境中,促使胎兒本身分泌的胰島素增加、影響發育,可能造成胎兒器官發育過大、腦部發育不良或先天性心臟病等;小孩長大後也較容易產生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因此,控制好孕期血糖,對母親與胎兒都十分重要。(同場加映: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妊娠糖尿病的併發症 改善飲食習慣和運動可以控制好血糖,除了能避免上述對母嬰健康的危害,也能避免妊娠糖尿病產生的併發症,有些孕婦則需要胰島素等藥物治療,以下是妊娠糖尿病的可能併發症: 子癇前症(Pre-eclampsia):妊娠糖尿病容易導致孕婦高血壓。 胎盤早期剝離(Placental abruption)。 新生兒低血糖:可能導致餵食不易、吸收及營養不良,皮膚發紫和情緒燥動。 早產:寶寶在懷孕第 37 週之前出生。這時的寶寶可能會出現呼吸窘迫症候群(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或黃疸。 巨嬰症:寶寶體重過重。 難產、死產:生產過程對母親或胎兒造成傷害,可能需要使用藥物引產,甚至出生即死亡。 其他併發症:羊水過多症、酮酸中毒、水腫、急性腎盂腎炎等。 妊娠糖尿病的糖水檢查 妊娠糖尿病的診斷一般會透過口服葡萄糖水來進行檢驗,一般來說,若經由良好的飲食控制與調整生活型態,即便經診斷為妊娠糖尿病,生產後一般都會恢復正常,不過醫師仍建議,如果被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應於生產後 6~12 週至新陳代謝科門診接受口服葡萄糖水負荷試驗,以確認是否真有糖尿病前期或第二型糖尿病,以利後續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產後檢驗正常,妊娠糖尿病患者仍有較高機會產生第二型糖尿病,因此建議持續進行飲食與生活型態控制,並每 1~3 年進行例行檢查。 妊娠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 若診斷為妊娠糖尿病,應尋求新陳代謝科醫師、營養師、糖尿病衛教師的協助。輕微高血糖可藉由飲食控制與適量運動改善,患者應與營養師討論,制定飲食計畫,並學習自我血糖檢測,懷孕期間的血糖控制目標為:空腹血糖 ≤95mg/dL、飯後一小時血糖 ≤140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 ≤120mg/dL。如果透過飲食和生活調整仍無法改善,則需藥物治療,依狀況不同,醫師可能會開立的藥物包含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認識血糖檢測的數值) 體重的增加在合理範圍以內 孕婦的體重控制也很重要,能預防妊娠糖尿病並減緩症狀,並確保母嬰健康。(推薦小工具:懷孕體重計算器:懷孕體重控制、計算合理增重範圍) 懷孕前體重在標準體重範圍內者,懷孕期間體重以增加 10~14 公斤為宜。且須注意體重增加的速度。 懷孕 12 週後,每週體重增加 0.3~0.5 公斤為宜。 為避免孕婦酮酸血症發生,孕期中應禁止減重。

血糖管理必看

糖尿病

低血糖症狀、9大原因解析!突然低血糖吃什麼?7招改善預防

低血糖是糖尿病急性併發症之一,因為糖友須使用藥物降低血糖,但若在降低的同時,沒有進食或進食量不足,血糖便可能過度下降,出現低血糖症狀,這也讓糖尿病患成為低血糖的高風險群。 低血糖的急性危險程度比高血糖更高,因為身體需要糖分維持運作,一旦血糖驟降,在短時間內,身體各方面機能都會出問題,嚴重時,更可能損害大腦或導致生命危險。 究竟低血糖症狀有哪些?低血糖原因為何?一般人也會低血糖嗎?突然低血糖該怎麼辦?《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低血糖症狀?低血糖定義與血糖值解說 低血糖指血糖過低,無法供應身體細胞進行正常生理活動所需的能量。一般人在飯前、飯後的血糖正常值如下: 飯前血糖:70~99mg/dL 飯後血糖:70~140mg/dL 當血糖低於70mg/dL,或從高濃度突然驟降時,便可能出現低血糖症狀;依據血糖下降的程度,低血糖症狀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 輕度低血糖症狀(血糖<70mg/dl) 自主神經系統的活性增加,此時意識雖然清楚,但有以下症狀: 頭暈 臉色蒼白、發抖、冒冷汗 心悸、心跳加速 飢餓感 嘴部周圍麻刺感、四肢麻木 呼吸困難 中度低血糖症狀(血糖<50mg/dl)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缺損,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 注意力無法集中、意識混亂、對命令沒有反應 講話口齒不清、情緒焦躁不安 皮膚蒼白發冷 視力模糊 抽筋 疲倦、嗜睡或昏迷 重度低血糖症狀(血糖<30mg/dl) 已有生命危險,患者的腦神經功能嚴重受損,並進入無法喚醒的重度昏迷。 相比於高血糖對身體造成的漸進式影響,低血糖的短期致命性可能更嚴重,因為低血糖往往是無預警發作,若未及時救治將血糖升高,可能造成永久性腦損傷及後遺症,例如記憶力喪失、學習能力變差,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低血糖是糖尿病前兆? 低血糖通常不是糖尿病前兆,相反地,它是治療糖尿病的常見副作用之一。當糖友施打過量胰島素、服用過量降血糖藥,或藥物與飲食、運動之間的配合不當,便可能發生低血糖。 依據馬偕紀念醫院資料指出,多數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第一型糖尿病)都曾發生過低血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即第二型糖尿病)的部分,也有20%患者發生過低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3大原因 藥物:用藥時間不正確或不規律、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或進食量減少,但劑量未調整。 飲食:用餐時間未進食或太晚進食、進食量過少,或過度避免攝取含醣食物。 運動:空腹運動、運動過度且未補充適當食物。 非糖尿病低血糖6大原因 斷食:身體需糖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長時間斷食,身體儲存的糖分用盡,便可能發生低血糖。 運動過度:運動過度卻未適時補充糖分,也可能導致低血糖。 常吃高GI值食物:高GI值食物會使血糖急速上升,身體為因應血糖波動,會分泌大量胰島素,讓血糖驟降。 長期勞累:長期處於過勞狀態,身體會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和糖皮質素,這些荷爾蒙會加速消耗體內糖分。 飲酒過量:肝臟可幫助製造和儲存糖分,當人體血糖不足時,肝臟會釋放肝醣至血液中,為身體各組織提供能量;酒精會影響肝功能,抑制肝臟釋放肝醣。 疾病因素:例如患有厭食症,因進食量不足而使血糖過低;或患有胰島素瘤,胰臟因過度分泌胰島素而導致低血糖。 低血糖要吃什麼?如何緊急處理? 依病患意識是否清楚,低血糖的處理方法可分成以下2種: 1.低血糖病患意識清楚 立即進食易吸收的含糖食物,糖分約10~15克,例如: 方糖:3~5顆 果汁、汽水:120c.c. 半杯水加2茶匙的糖:120c.c. 蜂蜜:1湯匙 葡萄糖片:3片 補充食物15分鐘後,請使用血糖機測血糖,若血糖沒有上升且症狀未獲得緩解,可再吃一次。若低血糖症狀仍未改善,請立即就醫。 若低血糖的症狀已緩解,且距離下一餐尚有1小時以上的時間,可補充10~15公克的主食, 如牛奶,餅乾或吐司等,預防血糖再次下降。 2.低血糖病患意識不清 當病患意識不清時,將患者頭部側放,使用糖漿或蜂蜜擠入或灌入牙縫中,或直接塗於牙縫或舌下,份量約1湯匙即可,並且立即送醫治療;送醫過程中,每10~15分鐘給予一次糖分,並可輕按病患臉頰,加速糖分吸收。 若家中備有皮下注射升糖素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可依照醫囑注射,再送醫治療。 低血糖如何預防及改善? 糖尿病患是低血糖的高風險族群,以下針對糖友,提供7個低血糖的預防重點: 正確服用藥物:遵照醫囑服藥,不隨意調整劑量,且維持固定的服藥時間。 用藥後要進食:飯前注射胰島素或服用降血糖藥物後,須於15~30分鐘內進食。 三餐定時定量:避免不吃正餐或延後正餐時間。 避免空腹運動:運動前應酌量補充點心,例如一份水果或吐司等。 定時測量血糖:在固定時間量測血糖,追蹤血糖波動。 隨身備有糖份:隨身攜帶糖果、餅乾或葡萄糖片等,若突然發生低血糖時,可緊急補充。 隨身攜帶糖尿病識別卡或糖尿病護照(記有姓名、電話及就診醫院等):若突然發生中度或重度低血糖時而陷入昏迷時,救護人員可爭取急救時間。 除了糖尿病患之外,一般人雖不容易低血糖,但也可能發生血糖偏低的狀況,若曾有過低血糖,或近期出現疑似低血糖的症狀,可多注意以下4點: 定時進餐:避免長時間斷食、空腹或過度節食。 控制飲食:避免過度食用過多高GI值食物,如蛋糕、甜點等。 適量運動:避免過度運動或突然增加運動強度,且未適時進食補充能量。 適當休息:避免長期操勞和熬夜,減少身體負荷,維持血糖正常調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糖尿病

糖化血色素正常值?偏高怎麼改善?血糖正常值對照表公開

糖化血色素是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通常會搭配飯前空腹血糖、飯後血糖及臨床症狀來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究竟糖化血色素是什麼?正常值是多少?若偏高該怎麼改善?《Hello醫師》為您一次詳解。 糖化血色素(HbA1c)是什麼? 血紅素是紅血球中的一種蛋白質,負責輸送血液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當身體將澱粉類食物轉變為葡萄糖,透過血液輸送至身體各處時,葡萄糖會與血紅素結合,形成糖化血色素(HbA1C)。 血紅素一旦結合,就會持續保持相同狀態,直到紅血球死亡為止,因此當血糖愈高,糖化血色素的比例就愈高。 一般紅血球的壽命約120天,所以糖化血色素可反映抽血前3~4個月的血糖狀況。 糖化血色素(HbA1c)正常值標準? 糖化血色素的正常值在4.0~5.6%之間,數值落於5.7~6.4%則偏高,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於6.5%則可診斷為糖尿病。 一般建議將糖化血色素控制於7%以下,高於7%,每年出現糖尿病併發症或功能性障礙的機率會增加1.21倍。 糖化血色素多久驗一次? 最初接受糖尿病治療時,就需檢查糖化血色素,並維持3個月追蹤1次的頻率,以判斷血糖檢驗數值是否正確,以及現行治療及照護計畫是否成功;若血糖控制得當,可再依醫師建議拉長檢查頻率。 糖化血色素如何換算平均血糖? 糖化血色素可用於換算過去3個月的平均血糖,其公式如下: 過去3個月的平均血糖(mg/dL)=(HbA1C-5)× 35 + 100 舉例來說,若糖化血色素(HbA1C)為9%,換算公式及結果為: (9-5)x 35 + 100 = 240 mg/dL。 糖化血色素-血糖正常值對照表 以下提供糖化血色素及血糖對照表: 糖化血色素 平均血糖值 平均血糖值 HbA1c ( % ) mg/dL mmol/l 正常 5 97 5.4 6 126 7.0 糖尿病患控制目標 7 154 8.6 控制不佳 8 183 10.2 9 212 11.8 10 240 13.4 過高 11 269 14.9 12 298 16.6 糖化血色素偏高怎麼改善? 糖化血色素最適合判斷糖尿病患的血糖是否長期穩定控制,若糖化血色素偏高,則需要藉由飲食、生活等各個層面進行改善,將長期偏高的血糖給控制下來,以下提供4點建議: 規律運動:肥胖容易導致糖尿病,而運動有助控制體重,提高胰島素的敏感度及血糖的運用效率。 少吃碳水化合物、多吃膳食纖維:醣類(碳水化合物)會造成血糖升高,膳食纖維則能延緩醣類的消化與吸收,幫助血糖控制。 按時服藥:若已積極控制飲食、規律運動,但血糖仍降不下來,此時就得透過規律服藥,將血糖控制於正常範圍,避免引起併發症。 定時監測血糖:血糖監測可確認現行的飲食、生活調整及藥物治療的成效,若成效不佳,則可以滾動式調整飲食內容及用藥。 相關文章: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差異?認識糖尿病症狀、治療 4族群建議搭配穩糖產品,調節血糖、維持身體機能 除了上述改善方法之外,下列4種族群建議可以適度使用穩糖產品,調節血糖,維持身體機能。 糖化血色素偏高或過高者 血糖波動較大者 身體循環較差者 經常外食、愛吃澱粉或甜食的族群 近年最主流的穩糖產品為「苦瓜胜肽」,苦瓜胜肽為一種小分子蛋白質,由多種胺基酸所組成,具有刺激胰島素分泌和模擬胰島素等作用,除了有助於調控血糖、延遲血糖吸收之外,也能改善新陳代謝,強化身體機能。 市售的苦瓜胜肽產品繁多,不同品牌的有效劑量、複方皆有些微不同,建議挑選符合下列條件之產品,有助調節血糖: 挑選超臨界萃取技術更精純:像是日本專利ConstanGI®的苦瓜胜肽,20倍濃縮倍數,保留大量活性胜肽 活性苦瓜胜肽達800U、有效攝取量達300毫克:有效減少起伏,調節血糖維持穩定 複方添加美國專利Cinnulin PF®的肉桂萃取物:加強體內代謝循環,幫助糖尿病者餐後期間的血糖代謝 搭配200微克以上的美國專利鉻、適量的鋅:幫助增進胰島素作用、維持醣類正常代謝,強化穩定調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糖尿病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血液中的葡萄糖被稱為血糖,血液將葡萄糖帶到人體所有細胞中,提供人體所需能量。不過葡萄糖需要胰島素(Insulin)的幫助才能有效提供細胞能量,而當我們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就會造成血糖過高,進一步造成糖尿病等其他嚴重問題。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血糖數值怎麼看? 健康檢查報告上面都會有血糖數值,是用來檢測一個人的血糖狀況,並用來診斷糖尿病。 一般來說,如果沒有紅字大多不用太擔心,不過相信許多人還是會關心自己血糖狀況是否正常、有沒有罹患糖尿病,但是血糖檢測報告上有太多中英文夾雜的陌生名稱,如果沒有醫療人員解釋真的不好懂。以下就帶你認識血糖檢測分析的項目和正常數值,讓你看懂自己的血糖檢查報告。(延伸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以上圖表整理的為三種最常見的血糖指標,大致上分為4個範圍: 低:血糖值偏低,可能要留意低血糖狀況。 正常:血糖數值正常。 前期:血糖偏高,進入糖尿病前期。(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糖尿病:已是糖尿病診斷標準,建議就醫診斷治療。(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 飯前血糖(Glucose AC, mg/dL):正常數值70~99mg/dL 檢測空腹情況下血糖中的葡萄糖含量。正常情況下,身體會將澱粉類食物分解成葡萄糖,因糖尿病患胰島素的分泌異常,故導致血液中血糖數值過高。如果有胰臟炎的患者,檢驗數值也可能上升。(延伸閱讀:抗性澱粉減肥顧腸道!常見抗性澱粉食物這樣吃效果加倍) 飯後血糖(Glucose PC):正常數值70~140mg/dL 飯後2小時檢測血糖值,可用來輔助診斷是否有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情況或是罹患糖尿病,如果有胰臟炎的人,數值可能會上升。 糖化血色素:正常數值4.2~5.7% 血色素是紅血球中的1種蛋白質,主要的功能是將氧氣帶到組織裡,並將二氧化碳帶離組織,讓葡萄糖可以附著在血色素上。而被葡萄糖附著的血素稱為糖化血色素(又稱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簡稱 HbA1c、A1C),可用來評估近2~3個月的平均血糖控制狀況和治療效果。 糖化白蛋白:正常數值11~16% 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簡稱 GA)可以呈現近2~3週血糖控制的狀況,並觀察短期血糖變化情況,比糖化血色素敏感,且不需要空腹檢測。但對於罹患影響蛋白質代謝的疾病,如腎臟疾病、甲狀腺疾病等,便不適合以此方式進行檢驗。 糖化白蛋白的數據依試劑和廠牌不同,各國數據也不盡相同,並不像糖化血色素,在國際上沒有統一準則。大家如果要計算的話,可參考 2018 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提供的糖化白蛋白計算公式:糖化白蛋白 =(糖化血色素 -2.015)*4。 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50g(OGTT 50g):正常數值 140 mg/dL 代表有妊娠糖尿病。(同場加映:妊娠糖尿病的原因、症狀與預防|懷孕高血糖危害母嬰健康) 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75g(OGTT 75g):正常數值 200mg/dL 則為糖尿病 喝完糖水後120分鐘,血糖值在140~200mg/dL,表示為血糖耐受降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100g(OGTT 100g):正常數值 200mg/dL則確診為妊娠糖尿病) 檢查血糖的次數和時間 如果你罹患糖尿病,將血糖值保持在目標範圍內非常重要。可能需要每天多次檢查血糖。即使沒有罹患糖尿病,我們也可能會發生血糖過低或過高而出現問題,所以建議保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並遵循醫囑使用符合醫師開立的藥物,維持血糖正常。(同場加映:胸悶、焦慮、慢性疲勞是自律神經失調?這樣做找回健康) 以下為檢查血糖的頻率建議: 血糖控制不良或不穩定,建議每天檢查3~4次。 血糖控制良好的病人可以每週只檢查3~4次。 如果三餐前的血糖都接近正常的話,也要進一步檢查飯後2小時的血糖。 每1~2週,半夜3點測一次血糖,以防半夜低血糖不自知。 相關文章: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飲食控制、穩糖產品雙管齊下,血糖穩定不飆升 穩定血糖的首要之務為控制飲食,包括定時定量、多吃高纖食物、少吃高糖、高熱量或高油食物,例如炸物、精緻糖、甜點、含糖飲料及酒類等,並且維持作息正常、多運動;除此之外,藉由服用穩糖產品,也可作為加強調節血糖之輔助,維持血糖值起伏穩定。 市面上有許多穩糖產品,近年最流行的成分為「苦瓜胜肽」。苦瓜胜肽為苦瓜成分之一,由多種胺基酸組成,屬於小分子蛋白質;研究發現,苦瓜胜肽能刺激胰島素分泌,幫助調節血糖、延緩血糖吸收,並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 市售的苦瓜胜肽保健食品多為萃取並濃縮後的產品,相較於直接食用苦瓜,吸收率更高,身體利用率也更好,但相關產品百百種,應該怎麼挑才好呢? 可以留意挑選有「定量」的苦瓜胜肽保健品,仔細查看有無標示出萃取物中所含苦瓜胜肽的濃度,對於實際食用的胜肽含量才有保障;另外則是萃取技術,像是日本專利ConstanGI®超臨界萃取技術製作的產品,透過高達20倍的濃縮倍數,保留苦瓜胜肽最大程度的活性成分,有助調節血糖。民眾挑選時,建議也選擇添加肉桂、鉻及鋅的複方產品,都是對調節血糖有利的保健成分,像是美國專利Cinnulin PF®的肉桂萃取物、美國專利的鉻,在原料成分上取得專利,食用時也更安心,對於維持體內醣類正常代謝的功效也更有保障。 在測量完血糖後,若發現血糖偏高或常起伏不定者,除了著手飲食控制、調整生活之外,建議也能同步服用穩糖產品,提早保健、調控血糖;若已經診斷患有糖尿病者,請務必諮詢醫師,在醫師指示下,可搭配服用穩糖產品,維持身體機能。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糖尿病

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隨時檢測血糖是日常必需的例行工作之一。控制血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糖尿病的特徵之一就是高血糖,因而透過藥物和胰島素來穩定血糖,但是糖尿病患仍需要時時留意自己的血糖值,避免出現低血糖或酮酸血症(或稱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等急性併發症。 對糖尿病患者及其朋友和家人來說,認識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症狀都非常重要。不僅可以替自己檢測血糖,也能察覺徵兆,避免更嚴重的問題發生。本篇將介紹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並提供控制血糖的方法。 正常的血糖值 對於大多數的健康個體,正常人的血糖水平如下: 空腹血糖:70~100mg/dL 飯後兩小時血糖:70~140mg/dL 什麼是高血糖? 高血糖是糖尿病常見的症狀,當體內缺乏足夠的胰島素或是身體出現對胰島素阻抗時,體內的血糖將無法被有效利用,血糖濃度就會升高,當血糖高過一個標準,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高血糖的定義與標準   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認識血糖檢測的數值 血糖過高的兩個標準: 空腹血糖值>100mg/dl:若介於100~125mg/dl,表示「空腹血糖異常」,即是血糖過高,也是所謂的「糖尿病前期」,如果在糖尿病前期階段,透過改變飲食及生活方式,都還有機會延緩或逆轉糖尿病的發生。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飯後兩小時的血糖140~199mg/dl為「葡萄糖耐受不良」。 通常出現這兩種現象時,未來就很可能會發展成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過高,每年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將比正常人高出3~9倍,而葡萄糖耐受度不良或飯後2小時血糖偏高,以後每年罹患糖尿病機率是正常人的4~10倍。 高血糖的其他成因 不過,高血糖也可能不是因為胰島素不足或胰島素阻抗等因素所致,也有一些疾病會導致高血糖。如罹患肝炎、肝硬化等各種導致肝醣儲存出現問題的肝臟疾病,或是發生急性感染、感冒、中風、燒傷或創傷、心肌梗塞等,以及服用利尿劑、消炎藥物、口服避孕藥等可能也會影響血糖的代謝。另外,甲狀腺亢進、皮質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等內分泌疾病時,也可能會導致血糖偏高。 高血糖症狀 高血糖的常見症狀如下: 頻尿 疲憊想睡 噁心 常常飢餓或口渴 視力模糊(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什麼是低血糖? 當血糖濃度<70mg/dl 或血糖值由高濃度急劇下降時,都會出現低血糖的症狀。低血糖可說是比高血糖更緊急和危險的情況,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可能會危害到生命安全。 即使是高血糖的糖尿病患,也會有低血糖的情況發生,可能的原因如下:  空腹喝酒 太晚吃飯、沒吃東西或吃太少 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和進食時間沒有配合(延伸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的劑量過多,例如忘記服藥而重覆吃藥 過度運動並沒有吃點東西(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低血糖症狀 低血糖常見症狀如下: 手抖 心悸 出汗 焦慮 頭暈 極度飢餓 虛弱和疲倦 易怒 依據血糖值高低,可分為4種階段: 第一階段血糖值介於65~70mg/dl之間,沒有明顯症狀。 第二階段血糖值界於60~65mg/dl之間,反向調節荷爾蒙開始動員反應,對抗低血糖。 第三階段血糖值界於50~60mg/dl之間,有心跳加速、手抖、冒冷汗、焦慮等自律神經症狀。  第四階段血糖值小於50mg/dl,腦部缺糖引起疲倦、嗜睡、混亂、言語不清、抽筋甚至昏迷不醒。  突然低血糖怎麼辦? 若在第三階段時立刻處理 ,補充葡萄糖使血糖上升,就能避免更嚴重的第四階段症狀。如果發生低血糖但意識還清醒的話,應迅速補充適量含葡萄糖且易吸收的食物。例如1杯果汁、1罐飲料、1匙蜂蜜等,如症狀未消失,可以再吃點東西 。 若已經意識不清無法進食,就必須馬上送醫注射葡萄糖水,大部分的情況意識會迅速恢復。  如何控制血糖? 最好能自備血糖機,平常多檢測血糖,保持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才能減輕嚴重低血糖的危險。而血糖高的時候,可以透過運動和用藥及時降血糖。糖尿病患需要好好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以下提供幾項控制血糖的方法: 減肥助控血糖:肥胖的人減少5~10%體重就可以改善胰島素發揮的作用。(推薦閱讀:如何降血糖?這5個壞習慣害你血糖降不下來) 挑選帶纖維的澱粉:選擇如糙米、燕麥、五穀雜糧等全穀類,這些澱粉富含纖維,消化吸收時間較久,可延緩血糖上升。(推薦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 GI 飲食這樣吃) 控制糖分攝取量:水果、甜食富含葡萄糖與雙醣,會讓血糖迅速上升。血糖正常者建議1天攝取水果量約2個拳頭大,分散3餐時間吃,每次不超過1碗大小,而糖尿病患則需控制每餐水果不能超過半碗。(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計畫!3方法教你規劃糖尿病菜單) 適量補充礦物質:富含鉻、鋅、鎂、鈣的食物可以幫助胰島素發揮作用調節血糖,如全穀類、堅果類、葉菜類、乳製品。(推薦閱讀:維生素C、鉀助降血糖?認識糖尿病營養補充品) 規律運動:運動可以增加肌肉吸收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入門:瑜珈、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血糖常見問題 血糖突然升高有什麼症狀? 血糖突然升高可能會造成高血糖急症,常見症狀包括: 高滲透壓高血糖症:多發生於第2型糖尿病,因胰島素無法維持血糖平衡,血糖突破600mg/dl;患者會因高滲透壓不斷排尿,進而脫水、意識不清。 糖尿病酮酸中毒:較常發生於第1型糖尿病,尤其是患者自行中斷胰島素治療,或意外感染其他疾病之時。當身體胰島素過少時,會開始分解脂肪、製造酮體,造成噁心、嘔吐、頭暈、昏迷及呼吸時聞到水果似的甜味。 低血糖是糖尿病嗎?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以下4項,滿足其一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3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 糖化血色素(HbA1c)≧6.5% 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 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 由此可知,低血糖無法判定為糖尿病。非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通常有以下可能: 服用肺炎或抗生素藥物 因酗酒而影響肝臟運作 厭食症或營養嚴重不良 腎上腺或腦下垂體疾病 胰島素瘤 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通常是因為藥物、飲食或活動過度等因素。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

糖尿病

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為什麼要在家測血糖? 血糖檢測意即測量血液中的葡萄糖值,只需要準備一小台可攜帶的電子儀器——血糖機,即可在家或任何地方驗血糖。在家血糖檢測可幫助監控血糖值,糖友應先諮詢醫師是否有在家量血糖的需求,再進一步詢問建議的測量頻率。 一般而言,測血糖的頻率和次數是依據個人糖尿病療程、血糖狀況、整體健康等因素而定,例如有施打胰島素(Insulin)的糖尿病友就可能需要時常檢測自身血糖;而對於鮮少施打或沒有施打胰島素的人來說,血糖測試有助於了解身體對於食物、疾病、壓力、運動、藥物或其他活動的反應,例如受測者可透過餐前餐後的血糖測量,比較這一餐對自己的血糖影響,進而幫助調整飲食習慣。 哪些人需要在家檢測血糖? 低血糖和孕婦可能也會有量血糖的需求,不過主要對象仍為糖尿病患,一般而言,驗血糖的頻率是依據個人罹患的糖尿病類型,以及個人療程規劃,因此,請遵循醫師建議,來檢測血糖值。 1.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醫師可能會建議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每日驗4~8次血糖,可能需要在餐前/吃點心前、運動前後、睡前,或者夜晚時檢測血糖值,若遇上生病、改變日常習慣,或服用新藥等狀況,也需要時常檢查血糖值。 2.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若有施打胰島素控制第二型糖尿病,醫師可能會依據罹患的糖尿病類型和所需胰島素的量,建議每日做2次以上的血糖測試,血糖測試通常在餐前,有時在睡前做。 測血糖前準備好血糖機 檢測前應準備好血糖機,儀器能透過指尖少許的血液讀取血糖值,或用拋棄式試紙放置於血糖儀上讀取,如有不甚熟悉的地方,請參閱該款血糖機之使用說明,或可諮詢醫師或糖尿病衛教專業人員。 另外,固定產前檢查和在家檢測血糖對罹患糖尿病的孕婦很重要,不僅有助維持血糖穩定,以免影響胎兒發育,同時也減少罹患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推薦閱讀: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請依照使用說明,調整採血筆上的刻度,以符合個人需求。 如何使用血糖機測血糖? 血糖機操作流程 每台血糖儀的操作指示可能都會有些不同,要取得最精確的結果請遵循每台儀器的指示。使用血糖儀檢測血糖時,請注意並遵守下列事項和步驟: 請先用溫的肥皂水洗手,再用乾淨的毛巾擦乾雙手,將一張測試紙插入儀器裡。 請將乾淨的採血針裝入採血筆中,以便控制針插入皮膚的深度及位置。 請從試紙瓶拿取試紙,拿完後請立即蓋上蓋子以防濕氣進入瓶內,影響其他試紙。 遵循儀器指示操作血糖儀,將血糖儀開機等待測量。 使用採血筆取血時,建議取指尖側邊的血液,而非直接刺入指尖採血,除可降低疼痛感,也可避免採血量不足,以致影響檢測結果。此外,有些新型血糖儀的採血裝置除了可取手指的血液外,還可取手掌或前臂的血液,請依產品使用說明操作。 將血液滴在試紙的正確位置上。 取一顆棉球,按壓在傷口位置(手指或其他處)止血。 遵詢儀器指示,需時數秒後取得檢測結果。 (推薦閱讀:血糖機使用指南:挑選血糖機的建議、操作須知) 血糖檢測後須知 由於血糖儀的結果通常僅保存幾天或幾週,因此建議使用者在檢測後可自行紀錄檢測的時間與結果,除可自行檢視血糖是否落在建議範圍,醫師也可參考你的血糖紀錄結果,考慮是否需要調整糖尿病的藥物(例如:胰島素)劑量。 使用完採血針請安全棄置,切勿直接丟入家中垃圾桶,以免使用過的採血針刺傷清潔人員而導致感染。針對自行注射的廢棄針頭如何處置,行政院環保署建議民眾應交由原就診醫院回收處理,或可詢問附近的公立醫院或衛生所。若以上單位都沒提供此服務,則將用過的採血針放入不易刺穿的容器裡,再交付清潔隊處理。 建議血糖值範圍 下列血糖值的建議範圍代表每日不同時段之血糖值建議區間,血糖正常值的建議範圍因人而異,不同時段量測的結果也有所不同,請參考以下資訊: 健康者血糖值 餐前(空腹血糖):70~100mg/dL 餐後兩小時血糖:低於140 mg/dL 糖化血色素:低於5.7% 一般糖尿病患 餐前(空腹血糖):80mg/dl~130mg/dl 餐後2小時:低於160mg/dl 糖化血色素:低於7%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 早餐前(空腹血糖):低於95mg/dl 進食後1小時:低於140mg/dl 進食後2小時:低於120mg/dl 糖化血色素:低於7% 請注意:1. 血糖目標值可能會因人、因病情而調整,請依醫師之建議為準。2. 糖化血色素(HbA1C)也是檢視糖尿病控制狀況的關鍵指標之一,建議應每3個月前往醫院檢驗。 (推薦閱讀: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由於血糖值會受許多狀況影響,醫師會根據症狀和過去健康狀況,綜合評估血糖值的檢測結果。若對於檢測結果有任何疑慮,請與醫師進一步討論。諸如: 血糖讀數太高或太低時該如何控制血糖值?(延伸閱讀:三餐老是在外?糖尿病控制血糖也能很簡單) 建議血糖值範圍? 何時該就醫? 血糖機及血糖試紙保存使用注意事項 血糖機應妥善校正 為避免檢測結果錯誤,甚至因錯誤判讀而注射胰島素造成危險,在家使用血糖機時,應詳閱使用說明並確實校正。血糖機除在初次使用時,需依照使用說明,使用內附之品管液或校正試片校正機器外,每次開啟一盒新試紙或跟換電池時,也需重新校正。另外,血糖機使用半年至一年也應送回原廠校正,詳細校正建議請參考產品使用說明。 血糖試紙勿放冰箱 血糖試紙應保存於通風、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但不可存放於冰箱;若使用時發現試紙有折疊或破損的情形,應更換新試紙使用;請勿使用過期試紙,以免影響檢測結果的正確性。 為什麼不以尿液檢測血糖? 尿液檢測血糖不如血液檢測來得準確,通常只在無法進行血液檢測時才使用。然而,當糖尿病情失控或罹患腎臟病(糖尿病併發症之一)時,尿液檢查酮體就成了重要的一環。(請參閱:糖尿病測尿酮控制病情!尿酮體過高請就醫)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沒有糖尿病為什麼會低血糖?低血糖是糖尿病嗎?6大原因解說

明明沒有糖尿病,卻出現低血糖?低血糖通常與糖尿病有關,不禁令人擔心,低血糖是否是糖尿病前兆?《Hello醫師》帶您了解非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以及低血糖時該吃什麼食物急救。 沒有糖尿病為什麼會低血糖?6大原因一次看 低血糖通常不是糖尿病的前兆,相反地,它通常是糖尿病治療的副作用之一,或由其他習慣、病症造成;因此,沒有糖尿病的人也可能出現低血糖。 以下是6種非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 1.斷食 身體需要糖分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長時間斷食,身體儲存的糖分用盡,血糖就會下降。 2.過度運動 運動過度可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多的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3.常吃高GI值食物 高GI值的食物通常會使血糖迅速上升,但進而促使胰島素釋放過多,造成血糖急遽下降。(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4.胰島素瘤 胰島素瘤是種罕見的腫瘤(非癌性),容易因胰臟分泌過多的胰島素,導致低血糖;不過,此狀況並不多見,約百萬人口中才有1例,且多為中年女性(40-70歲),並常與「胰臟癌」搞混;以下簡單介紹2者差異: 胰島素瘤:胰島β細胞中的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 胰臟癌:胰臟本身的癌症,通常發生在胰臟導管中。 5.長期勞累 長時間處於高度的疲勞狀態,身體會釋放出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和糖皮質素,這些荷爾蒙會促進身體消耗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6.飲酒過量 飲酒過量會影響肝臟功能,進而可能導致低血糖,因為肝臟可以幫助製造和儲存糖分,當肝臟功能不良時,就會影響糖分的儲存和釋放,進而導致低血糖。 低血糖定義 低血糖(Hypoglycemia)定義為70mg/dL以下,常突然發生,並伴隨身體不適的症狀如下: 初期:飢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無力、頭暈、嘴唇麻、視力模糊、皮膚冰冷、乾燥、精神緊張。 末期:若不立刻服用含糖食物,如葡萄糖、糖果、果汁等,可能導致口齒不清、意識不清、抽筋、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低血糖要吃什麼?低血糖處理方法 如果您出現低血糖,應盡快補充糖分,若症狀遲遲未改善,請立即送醫;若症狀改善,建議與下一餐保持1小時以上的間隔,再補充一份醣類食物。 若是患者意識不清或無法合作,可將患者頭部側放,將一湯匙的蜂蜜或糖漿灌入牙齒及臉頰間,按摩其臉頰幫助吸收,並立即送醫治療。 低血糖可選擇以下高糖食物: 糖果(硬糖):硬糖是一種含糖量較高的糖果,方便攜帶;不過,硬糖中含有較多的添加劑和色素,因此不宜過量食用。 果汁軟糖:果汁軟糖含有的糖分和熱量較低,適量食用果汁糖果可以維持血糖水平,同時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的影響。 葡萄糖片:葡萄糖能夠迅速提高血糖水平,因為是葡萄糖是成分單純的單醣,身體吸收速度較快;其他類型的糖果可能含有脂肪或蛋白質,這些成分會降低吸收速度,減緩血糖上升。 果汁:果汁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因此十分適合低血糖病人飲用,例如柳橙汁、葡萄汁及蘋果汁。 低血糖要避免的食物 並非所有果汁或食物都適合低血糖患者: 巧克力:由於巧克力的脂肪含量高,會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 葡萄柚汁:葡萄柚汁含有一種物質叫做柚皮酮,會影響一些藥物的代謝,導致藥效增強或削弱,對服用藥物者產生不良影響。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其他健康小工具
看全部

飲食營養重點

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要補鉻?鉻的功效好處有這些,10大含鉻食物排行榜一次看

許多糖尿病相關的營養品或飲品都有添加鉻,並強調能控制血糖;究竟鉻是什麼?對糖尿病有哪些好處?吃鉻真的可以降血糖嗎?《Hello醫師》為您一一揭曉! 鉻元素(Chromium)是什麼? 鉻(Chromium,元素代號Cr)是一種天然的礦物質,也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因為身體無法自行合成,所以必需透過外界進行補充。 在自然界中,鉻主要有以下2種形式: 3價鉻(Cr 3+):具有生物效益,對人體能提供幫助,普遍存於食品之中,也會添加至營養補充劑內。 6價鉻(Cr 6+):主要由3價鉻氧化而成,有毒且會致癌,現今廣泛應用於工業之中,若大量吸入會導致呼吸道疾病與肺癌,意外食用則會造成腸胃損傷及胃癌。 補鉻對糖尿病有好處嗎?認識鉻的功效 鉻的功效可回溯至1950年代,當時動物研究發現,為缺鉻的老鼠補充鉻可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被利用,進而達到降血糖的功效;隨後其他研究則發現,長期透過全靜脈營養注射營養素之病人,因為缺鉻較容易發生糖尿病;若適時給予補充,可以改善血糖、脂質代謝及降低體脂肪。 後來研究證實,鉻能透過增加胰島素受體數量、促進胰島素受體磷酸化,增強胰島素活性,使細胞外的葡萄糖主動進入細胞、提供能量。 補鉻就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 雖然過去研究指出鉻能改善血糖,但後來醫學界的研究結果卻有分歧;有研究發現鉻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糖化血色素及空腹血糖,但對於耐糖異常者(糖尿病前期患者)或血糖正常者則沒有效果;其他研究則發現,鉻能增加第二型糖尿病患的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但對於減少低密度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則沒有明顯功效。 由此可知,對於改善血糖及糖尿病的功效,目前仍需更多的臨床研究證實;因此,不建議用含鉻的營養品取代藥物或減少飲食控制;飲食及生活調整與藥物治療,仍是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方法。 糖尿病患需要額外補充鉻嗎? 基本上,只要飲食均衡就不易出現缺鉻的情形,所以糖尿病患們可先檢查營養是否均衡、有沒有適時攝取下列含鉻食物,或是透過抽血確認有無鉻攝取不足的情況,再決定需不需要補充。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料,成年男性每日建議攝取30~35微克的鉻,女性為20~25微克;懷孕及哺乳女性的攝取量則需調整至30及45微克。 哪些食物含有鉻?10大含鉻食物排行榜 富含鉻的食物包括肉類、全麥製品、糙米、堅果類、十字花科蔬菜及啤酒酵母,以下整理10個富含鉻的食物: 食物名稱 份量 鉻含量(微克) 葡萄汁 1杯(約250毫升) 7.5 啤酒酵母 1匙(約5毫升) 3.3 柳橙汁 1杯(約250毫升) 2.2 牛肉 85公克 2 生菜 142克 1.8 番茄汁 1杯(約250毫升) 1.5 蘋果 1顆 1.4 香蕉 1根 1 番茄醬 1匙(約5毫升) 1 全麥麵包 1片 1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糖尿病

三餐老是在外?糖尿病控制血糖也能很簡單

現代人追求健康的意識愈來愈強,無論是否為糖尿病患,多數人都曉得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也知道精緻的糖、碳水化合物(醣類)容易造成肥胖、胰島素阻抗等亞健康症狀。但現代人同時很多也是外食族群,外食通常都口味偏重,民眾常常不知不覺就吃進了很多的「隱形糖」 到底該如何吃外食同時控制好血糖呢?以下就由糖尿病專家-游能俊醫師提供大家外食的控糖技巧。 在台灣各大城市中,超商林立,生活便利,即使不能自己準備三餐,外食也有許多選擇!首先我們要先認識那些是醣類食物!「醣類食物」有的嚐起來是甜的,有些沒有甜味,如果只依味覺判別含醣食物,容易產生誤導,造成血糖控制不理想。所謂「醣類」,就是攝取碳水化合物後,轉換成葡萄糖,會直接影響血糖。(同場加映: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醣類食物包括: 1. 全穀根莖類:穀類、乾豆類(如紅豆、綠豆),根莖類(如地瓜、馬鈴薯)以及麵粉製品等。 2. 水果類:含有果糖。 3. 奶類:乳製品含有乳糖,例如鮮奶、奶粉、優酪乳等。(推薦閱讀:鮮奶、奶粉與配方奶:了解營養價值與優缺點) 4.糖:例如砂糖、果糖等。在外食選擇上,注意上述醣類食物份量,並且多攝取蔬菜類與蛋白質增加飽足感與營養,也能吃得健康又能掌握血糖。(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只能與美食絕緣嗎?只要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掌握外食技巧控血糖 閱讀食品標示 當我們購買包裝食品時,除了要看產品的製造日期及有效期限之外,記得要仔細閱讀營養標示喔! A牌餅乾舉例: 此類營養標示直接標出一個小包裝的營養成分,此盒餅乾含有六小包,所以吃一小包裝餅乾的熱量是 103.2 大卡,含醣量(碳水化合物)12.6 公克。   B牌餅乾舉例: 這是另一種營養標示的方法,標出每 100 公克的營養成分,但是每一小包裝只有 30 公克,所以必須乘以 0.3 才是每個小包裝的營養成分,所以每一小包含有 541*0.3=162 大卡;醣含量為 60×0.3=18 公克,其他營養成份依此類推。 外食族如何搭配超商的一餐 以下以三種常見超商外食為例: 麻辣豬血豆腐煲 一份麻辣豬血豆腐煲,含有 28.9 公克碳水化合物(醣類),蛋白質 15 公克 一份醣類為 15 公克: 28.9 公克 /15 ≒ 兩份醣 一份蛋白質為 7 公克: 15 公克 / 7 ≒ 兩份蛋白質 若蛋白質不夠還可以加一顆茶葉蛋(一份蛋白質)或一份剝皮辣椒雞湯。 (關於醣類與蛋白質每日建議攝取份數,請參考游醫師其他專文: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剝皮辣椒雞湯 蛋白質: 15.5 / 7 ≒ 兩份蛋白質 醣類:2.8 公克可忽略不計 須留意的是兩者都是屬於高鈉的食品,所以建議麻辣鴨血煲的湯汁不要喝。(延伸閱讀:吃太辣怎麼辦?7大解辣食物不只牛奶有效) 奮起湖經典便當 醣類:90 /15 ≒ 六份醣 蛋白質:27 / 7 ≒ 四份蛋白質 若是把飯全部吃完約吃下一碗半的飯,這是大多數便當的飯量,因此若是一餐吃兩份醣,則須減去 2/3 的白飯,因為超商便的當蔬菜量通常較為不足,因此可以再增加增加一份生菜沙拉或是關東煮中的蔬菜,像是魯蘿蔔、香菇、高麗菜捲、海帶、蒟蒻等,都可以增加飽足感又不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第二型糖尿病

零食點心不能碰?糖尿病友吃零食有撇步、3低零食不NG

罹患糖尿病,難道就代表一輩子要與零食點心絕緣,再也不能碰嗎?特別是在兩餐之間有點餓,或只想藉由零食小小療癒一番,糖友其實可以不必忍得那麼辛苦。高雄右昌聯合醫院營養師蕭承啓指出,市面上零食與點心選擇種類之多,其實糖尿病友吃零食有撇步,營養標示有技巧地篩選,或自製點心隨身攜帶,糖友嘴饞時一樣能享受吃的樂趣。 糖尿病友6大點心零食建議 在正餐外忍不住想吃點零食可說是人之常情,但是對於常有飢餓感或容易嘴饞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就有過游過甜的顧慮得擔心。然而,不見得所有零食點心都是地雷。根據高雄右昌聯合醫院蕭承啓營養師表示,糖尿病友首重控糖,因此只要經過篩選、GI值低於60以下的食物,家中不妨常備以下點心,或方便適量隨身攜帶以備嘴饞食用,就能安心開吃。(你也想知道: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嗎?想吃糖先了解這些事) 3低零食控糖最有力:低脂、低糖、低油 烘烤堅果或種子(注意非油炸) 方便隨身攜帶的水果如蘋果、香蕉等 不加糖的烘烤果乾或葡萄乾 全麥餅乾或麵包 低脂雞肉片 不加糖的低脂牛奶、優酪乳或優格 若能在家事先處理好並針對個人糖尿病指數後精算糖量、小包裝攜帶的話,不妨選擇新鮮蔬菜洗淨切碎,像是芹菜、胡蘿蔔和黃瓜,都可作為兼具營養和健康的零食,不僅能適時補充血糖,卻不會造成血糖飆升(Ref.2)。(推薦閱讀:GI值是什麼?升糖指數低有助減肥) 美食家糖友這樣吃好安心 對嗜吃美食的糖友來說,正餐之外若能吃到兼具賣相、美味與健康的點心,在與糖尿病抗戰的路上或許就能多一點正能量。蕭承啓營養師表示,其實如今有不少資訊可輔助糖友有效管控飲食,保持血糖穩定的同時還是能吃美食,並沒有想像中困難; 像是由美國農業部門(USDA)所成立的「我的餐盤廚房(My Plate Kitchen)」健康食譜網站,就值得糖友參考並嘗試自己動手做,或在諮詢營養師後替換部分食材。蕭承啓也自其中選出幾項適合糖友的點心食譜,並調整部分更適合糖友的食材成分,提供糖友們幾款在家也能安心吃出儀式感的美味選擇。 蘋果鮪魚三明治 材料:水煮鮪魚罐頭(需將罐頭內水份倒掉)、新鮮蘋果片、優酪乳、少許芥末醬與蜂蜜混合成醬料,與鮪魚肉拌勻作為內餡,搭配生菜葉夾入全麥麵包,就成為視覺與美味兼具的三明治,可當正餐亦可作為點心。如果要更健康一點,可免去麵包,將蘋果與生菜切丁,就是一餐豐盛的蔬果鮪魚沙拉。 烤薯條(或氣炸薯條) 不經過油炸的薯條,能避免吸取過多的油脂,透過烤箱烘烤或氣炸的薯條一樣很酥脆,若再搭配胡椒、五香粉、大蒜粉、洋蔥粉和鹽調味,容易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所以要注意份量,並記得下一餐的主食分量須配合減少,且不能天天食用。 無花果棒  核桃、杏仁等堅果切碎後與燕麥混合,以150度烤箱烘烤約10分鐘,取出加入切碎的無花果乾,攪拌均勻後加入純正蜂蜜使其凝結成塊,然後平鋪壓緊於烤模中,入烤箱以150度烘烤20分鐘即成。 可於進烤箱前事先切好成為棒狀,亦可烤後分切,冷卻後即可食用。不過同樣要注意份量,由於蜂蜜含有糖分,每天食用份量僅能淺嚐即止。(你可以這樣吃: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學會看懂食品標示將有助於管理糖尿病。 3大營養標示一次看懂不踩雷 蕭承啓建議,如果糖友們實在沒有時間自製點心,不妨開始學習看懂市售商品的營養標示。當閱讀營養標示時,由於每種商品包裝不同,部分還會一大包中有分裝成數小包,不一定1包就等於1份,因此可先看每一份量及總共含有幾份; 或是計算飲品糖量時可以每100毫升含糖量的單位為比較,看出哪一款的精緻糖含量較低,精準控管血糖的正常值。接著可看每份的熱量及營養素含量,最後再將食用的份數乘上每份的熱量及營養素,就可算出總共吃進多少碳水化合物或糖量等。 他以下列最常見的3大類食物為例: 碳水化合物:1份碳水化合物為15克。如果是吃點心,建議選擇碳水化合物含量在1份的食品;若是正餐,則選擇含3~4份碳水化合物的食品。 糖: 表示在碳水化合物中精製糖的含量。建議糖友應選擇無添加精緻糖的食品,通常會於包裝上標示。 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品能延緩餐後血糖上升,對於糖友們是較佳的選擇。一天建議攝取量約25~35克。 當學會看懂營養標示後,也建議應和自己的營養師討論來制定最適合自身血糖狀況的購物清單,日後就能定期於居家日常補充適合糖尿病患的零食;即使外出時臨時採買,也不易踩到高糖飲食的地雷,也就能安然避開過度飢餓或缺乏選擇而胡亂進食的風險。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營養品:5大關鍵營養素,有助控制病情!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由於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現今糖尿病已成世界健康的最大隱憂之一。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的「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我國糖尿病盛行率已經超過11%,患者人數超過230萬人,其中9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因此學習如何做好糖尿病營養管理刻不容緩。 提到糖尿病營養管理,只要結合均衡飲食、積極改變生活方式,你仍能擁有精力充沛的樂活人生。 Hello Health集團日前進行了一項橫跨東南亞地區的調查,希望藉由問卷深入瞭解糖友如何與第二型糖尿病共處^。 約有92%的受訪者認為,飲食管理是控制病情最重要的元素。另外,也有高達97%飲食控管效果不佳的糖友們覺得,自己對控管糖尿病營養的方式相對沒有信心^。 讓我們瞭解在調整飲食並改變生活方式的情況下,可以如何透過專為糖尿病打造的營養品,來幫助糖友們對控制糖尿病營養更具信心。 糖尿病營養品是什麼? 糖尿病營養品是提供各類營養素的營養品,例如特定維生素、礦物質及營養素等。糖尿病專屬營養品能提供更多更完整糖友所需的營養素,不僅能滿足糖友的營養需求,還有助糖尿病營養管理。 糖尿病營養素:有助於管理控制病情  糖尿病營養素1: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是最常推薦給糖尿病患者的營養素,這是因為許多糖尿病患都缺乏維生素B12[1]。攝取B12前,最好能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意見,並進一步檢驗以確定自己是否真的缺乏維生素 B12。 糖尿病營養素2:維生素D 維生素D又稱為「陽光維生素」,維生素D有助於糖尿病營養管理,且提升保護力。維生素D的來源包括紅肉、蛋黃,以及鮭魚和沙丁魚等富含油脂的魚鮮。 糖尿病營養素3:鋅 由於人體無法自行產生或儲存鋅,而與一般人相比,糖友們又更容易缺乏鋅[1][2][3],因此除了補充糖尿病專屬營養品外,也建議從食品中攝取鋅,例如豆類、堅果以及蟹、龍蝦等海鮮。 糖尿病營養素4:鉻 鉻有助維持糖類正常代謝,是一種許多食物都能提供的營養素,包括蛋黃、咖啡、堅果、四季豆和綠花椰菜。與一般人相比,糖友們較容易缺乏鉻[1][2][3]。 糖尿病營養素5: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一種健康的脂肪,存在於多種食物,包括橄欖油、堅果(如杏仁、腰果、胡桃)、酪梨與花生油。  糖尿病營養品專用配方 糖尿病營養品專用配方通常會提供低升糖指數(GI)和難消化碳水化合物(亦即,全穀、大麥、糙米)這類食物[4]。 將糖尿病營養品納入飲食計畫 瞭解營養品的相關資訊後,便可擬定有效的糖尿病營養管理飲食計畫。結合糖尿病營養品與調整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制定飲食計畫等,將更有助於維持糖尿病患生活品質。如果你考慮攝取營養品,請在諮詢專業人員建議下,找出對你最有幫助的選擇。 (推薦閱讀:正確管理第二型糖尿病的飲食要訣) 註解: ^此係於2021年6月至7月期間針對來自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和台灣共771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之調查。 * Glucerna includes slow release carbohydrates to help minimise blood sugar spikes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diabetes. ** Devitt, A.A., Oliver, J.S., Hegazi, R.A. and Mustad, V.A., 2012. Glycemia targeted specialized nutrition (GTSN) improves postprandial glycemia and GLP-1 with similar appetitive responses compared to a healthful whole food breakfast in persons with type 2 […]

糖尿病

糖尿病飲食5大禁忌:這些地雷食物要少吃!營養品5大挑選重點

確診糖尿病後,血糖控制就十分重要,特別在飲食方面,是影響血糖的關鍵因素之一,若不謹慎控制,恐會導致糖尿病惡化,引發諸多併發症,甚至影響心血管健康。 究竟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有哪些原則與禁忌?怎麼吃才能幫助穩定控制糖尿病?糖尿病適用營養品又該如何挑選?《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清楚     。 糖尿病患的飲食重點原則 糖尿病患者控制飲食有三大目的: 避免血糖升高。 避免引發與糖尿病相關的併發症,例如心臟病和腎臟病。 避免體重急速增加或減輕。 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表示,適合糖尿病病患的健康飲食包含4重點: 攝取蔬菜水果(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攝取瘦肉和植物性蛋白質 少糖 少吃加工食品 攝取過多熱量和脂肪,會導致血糖升高,長期下來便可能引發神經、腎臟或心臟等部位的併發症;因此,制訂糖尿病飲食菜單很重要,特別是需要注意體重控制的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患者。(推薦閱讀: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計畫!3方法教你規劃糖尿病菜單 善用糖尿病適用營養品,減輕備餐負擔 日常飲食碳水化合物的份量控制,對於糖尿病健康指標致關重要。然而為了維持營養穩定,長期需要執行飲食管理其實不容易。除了遵循飲食原則外,適時搭配糖尿病適用營養品,來幫助膳食掌握更完善! 糖尿病專用營養品5大挑選原則 1.符合多國學會營養建議,並取得衛福部認證 營養成份符合國際權威機構建議標準,包含: 蛋白質、醣類、低GI、纖維等,且通過衛生福利部核可的特殊營養食品,以提供糖尿病患者合適的營養需求。 2.水溶性膳食纖維,穩定餐後血糖 水溶性膳食纖維,如難消化麥芽糊精、菊糖等,具有保水及減緩醣類吸收作用,延緩餐後血糖急速上升。且可被益生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促進好菌生長、維持正常消化道機能。 3.低GI,有助血糖平穩 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或營養品,有助血糖波動平穩、胰島素適量分泌,減少胰臟運作負擔。目前市面上已有「0公克糖」的糖尿病適用營養品,可供糖友選擇。 4.質量兼具「鉻」,幫助正常醣類代謝 鉻是參與胰島素調控血糖關鍵促進劑,幫助醣類正常代謝。然而隨著年紀增長,體內鉻會逐漸流失。2022年美國健康營養調查《NHANES》研究顯示,40歲以上鉻不足高達91.7%,低鉻與引發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具有相關性,風險值提高近50%。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建議每日攝取量: 成年男性30~35微克,女性則是20~25微克。我國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吡啶甲酸鉻的每日攝取量不得超過200微克 「吡啶甲酸鉻」吸收率最高,是三氯化鉻的16倍: 不僅「量」要吃足,鉻的形式也很重要!美國公立俄亥俄州立大學經人體研究證實,「吡啶甲酸鉻」為吸收率最高的鉻形式,是菸鹼酸鉻的3倍、三氯化鉻的16倍。 5.選擇大品牌信賴有保障 選擇大品牌安心值得信賴,品質安全有保證,且具有專業研發與營養團隊支持,保障使用者食品安全與營養需求。 糖尿病飲食菜單建議 以國內某大廠糖尿病適用營養品為例:每罐250大卡,組成有11.3克蛋白質、5.2克水溶性膳食纖維、32.7克碳水化合物(約為2份醣類),針對糖友營養需求,調配好3大營養素比例,可作為飲食計畫搭配,減輕準備的心力,補充所需營養素。依據2019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出的「食物代換表」,提供糖友以下日常飲食參考: 早餐輕鬆配 1罐糖尿病適用營養品 1顆水煮蛋或茶葉蛋 熱量325大卡、32.7克碳水化合物(約2份醣類)。 正餐自由搭 半顆小地瓜 1罐糖尿病適用營養品(取代8分滿的白米飯) 1~2碟蔬菜 1掌心大小的魚肉類 熱量490大卡、55克碳水化合物(約3.5份醣類),不僅方便代換醣類、定時定量進食,同時兼具營養管理。 糖尿病患飲食5大禁忌 飲食禁忌1:含糖飲料 市售含糖飲料的糖分皆非常高,一罐約360毫升的原味可樂中,就含有近10茶匙的糖;此外,有些飲品看似健康,仍隱含大量糖分,例如果汁就是很好的例子。 果汁雖然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和少量纖維,但是市售果汁經常添加過多的糖;即使是不加糖的果汁中,也含有不少天然糖分,糖尿病患者飲用時要格外注意。 其他需要避免的飲料包括: 含糖茶、咖啡 運動或能量飲料 高糖分的調味乳、優酪乳或乳酸飲料 含糖的豆漿或植物奶 椰子水 含糖飲料不管從廣告中看來多麼健康或自然,都可能會提高血糖、導致胰島素阻抗,造成體重和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增加,糖友們需小心攝取。 飲食禁忌2:吃太多精緻澱粉 精緻澱粉也就是加工過的穀物,因已去除大量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營養成分大幅減少,且比起全穀類食物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更容易提高血糖。 常見的精緻澱粉食物包括: 白米 白麵條 白麵包 白麵粉 餅乾 建議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飲食中,可以多選擇糙米、藜麥、大麥、小米、蕎麥、燕麥片等。 (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減肥顧腸道!常見抗性澱粉食物這樣吃效果加倍) 飲食禁忌3:吃太多水果乾、高GI水果 水果是富含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的優質食物,但是,糖尿病患需額外注意攝取份量。 葡萄乾、芒果乾、無花果等果乾,因為經過脫水乾燥處理,流失許多養分,含糖量和熱量也比較高。 以下是同樣一杯大小的新鮮葡萄和葡萄乾,其營養價值的差別: 一杯新鮮葡萄:含104卡的熱量和27克的碳水化合物 一杯葡萄乾:含433卡的熱量​​和115克的碳水化合物 由上可知,以相同體積為比較基礎下,新鮮水果所含的熱量及碳水化合物,比果乾少上許多,而且水果體積大,也較容易有飽足感,不會一不小心就吃過量。不過,鑒於水果的糖份普遍較高,應少吃高GI的水果,如西瓜、榴槤、芒果,並改吃低GI水果,如芭樂、蘋果、奇異果等。 建議一天攝取2份水果就好,1份的量約為1小顆水果,如小顆蘋果或柳丁,每份約含有15克碳水化合物。(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飲食禁忌4:吃太油,攝取過多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 油炸食物、加工零食及甜點所含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會增加體內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LDL,又稱壞膽固醇),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這些食品的熱量和糖分普遍都偏高,也容易導致血糖升高、肥胖。 此外,油炸食物也容易引起人體的發炎反應,提高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的風險。(推薦閱讀: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飲食禁忌5:吃太鹹、鈉攝取過多 外食或是市售食品普遍添加過多的鹽,攝取過多的鈉,會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系統和腎臟的負擔,進而影響血糖波動、使糖尿病惡化;根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的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6克食鹽),而糖友由於代謝能力較差,建議鈉攝取量應低於2000毫克(5克食鹽)。 糖尿病飲食並非單一方式 美國糖尿病學會(ADA)認為,糖尿病飲食目前並沒有一套固定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身體狀況不一,即使是吃下相同的食物,在不同人身上的血糖起伏程度也可能不同,所以糖友們記得應遵照醫囑、維持監測並紀錄血糖的習慣。以均衡飲食為基礎,搭配個人情況調整,以達到最佳的營養管理。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西藥與營養品

5款苦瓜胜肽推薦,醫師分享苦瓜胜肽功效、挑選3大原則

苦瓜胜肽因具有調控血糖的作用,近年在糖友圈、外食族之間掀起一陣風潮,究竟苦瓜胜肽是什麼?功效有哪些?有副作用嗎?推薦挑選方法為何?什麼時候吃?《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析,並推薦5大苦瓜胜肽品牌。 苦瓜胜肽是什麼? 苦瓜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及蛋白質,近年科學研究更發現,苦瓜當中含有一種成分,名為「苦瓜胜肽(Polypeptide-p)」,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幫助醣類代謝及調節生理機能等作用。 苦瓜胜肽由多種胺基酸所組成,分子比一般蛋白質更小,屬於小分子蛋白質,因此較容易被人體吸收與利用;由於每顆苦瓜僅含有少量的苦瓜胜肽,所以市售的保健食品,都是經過萃取並進一步濃縮的產品,但各家廠商萃取技術不同,劑量和複方成分也不一樣,對人體效益也各有差異。 苦瓜胜肽的功效有哪些? 經科學研究發現,苦瓜胜肽具有刺激胰島素分泌及模擬胰島素的作用,有助於調控血糖與延緩血糖吸收。 苦瓜胜肽的功效包括: 促進新陳代謝,維持身體健康 幫助調節及穩定血糖、維持體態 改善生理機能,提振日常精神 退火、降火氣、提升保護力 苦瓜胜肽什麼時候吃?飯前吃還是飯後吃? 建議在飯前30分鐘食用,讓苦瓜胜肽提前作用於體內,來維持飯後血糖穩定。 苦瓜胜肽有副作用嗎? 食用苦瓜雖然也能攝取苦瓜胜肽,但每顆苦瓜的含量少,幫助有限,若大量食用,反而可能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副作用;相對而言,食用苦瓜胜肽保健食品,不僅有足量有效成分,安全性也相當高,幾乎沒有副作用,只要遵照產品建議劑量,都可以放心使用。 不過,若是正在接受藥物治療者、兒童、哺乳孕婦或糖尿病患者等族群,建議在使用前,仍應先向醫師或藥師諮詢,較為安全。 苦瓜胜肽推薦怎麼挑? 市面上苦瓜胜肽產品眾多,究竟怎麼挑才能選擇有效又安全的產品呢?以下提供3個挑選重點: 苦瓜胜肽推薦挑選原則1.萃取技術、含量是關鍵 萃取技術除了會影響苦瓜胜肽的品質、功效及安全性,通常也和有效成分的含量多寡有關,現在公認較佳的萃取方式是低溫水萃,製程上較安心。在最新的技術中,超臨界萃取方式能將有效活性胜肽濃縮倍數提高,可以有效提升胜肽含量。像是日本專利ConstanGI®超臨界萃取技術製成的產品,活性胜肽的濃縮倍數最高達20倍,製程也完全環保無毒。 此外,最好選擇清楚標示有效劑量,活性苦瓜胜肽達800U、有效攝取量達300毫克的產品,讓保健更有感、血糖起伏更穩定。 苦瓜胜肽推薦挑選原則2.複方補充更加分 複方指的是除了苦瓜胜肽萃取物之外,還添加其他成分的產品,市面上的苦瓜胜肽產品多有搭配鉻、鋅或其他礦物質,以提供基本的調節作用,但少數品牌還會不計成本添加肉桂萃取物,除了促進新陳代謝,也讓穩醣效果更加分。 建議挑選符合以下複方條件的產品: 肉桂萃取物:選用通過多方研究與認證,像是擁有美國專利Cinnulin PF®的肉桂萃取物,確保有效成分和安全性皆到位。 鉻:可以選擇純度高、生物利用率好的美國專利鉻,足量建議可以到200毫克。 鋅:添加適量的鋅,維持醣類正常代謝。 苦瓜胜肽推薦挑選原則3.第三方檢驗認證更安心 選購苦瓜胜肽保健品前,可先確認是否有第三方認證,或原料成分有無期刊相關的安全性發表,例如在苦瓜胜肽原料上,就可留意是否具備國際期刊的毒理安全實證,確保沒有農藥殘留。另外,確認產品通過定期檢測,例如重金屬或塑化劑等,也能讓食用更安心。 苦瓜胜肽推薦5大品牌 1.大研生醫 糖必穩苦瓜胜肽肉桂膠囊 價格:60粒(30天份)/1980元 劑型:膠囊(全素可食) 特色: 國際雙專利苦瓜胜肽+肉桂 日本專利ConstanGI®超臨界萃取苦瓜技術,安全無毒 美國專利Cinnulin PF®肉桂萃取物,促進新陳代謝 搭配足量鋅與鉻雙重礦物質,協助穩定調節 2.杏輝醫藥 優倍多YouBest苦瓜胜肽膠囊 價格:60粒(30天份)/701元 劑型:膠囊 特色: 嚴選專利苦瓜胜肽 添加秋葵、墨角藻萃取物,含異槲皮素、褐藻醣膠等特殊成分 添加鋅,提升穩定效果 3.日南製藥 日本定序苦瓜胜肽 價格:30粒(30天份)/1080元 劑型:膠囊 特色: 添加紅麴,協助體內調節 含有小麥低聚肽,加強穩定效果 產品原料通過專利認證 4.赫而司 DGI專利山苦瓜胜肽植物膠囊 價格:60粒(30天份)/632元 劑型:膠囊(全素可食) 特色: 低溫水萃技術,保存苦瓜活性成分 添加鉻、鋅,維持醣類正常代謝 加入維他命C,提升抗氧化幫助傷口癒合 5.BHK’s 專利苦瓜肽 價格:60粒(30天份)/841元 劑型:膠囊(全素可食) 特色: 加入義大利香檸檬BPF萃取物,補充類黃酮 添加鉻、鋅,幫助醣類正常代謝 產品通過美國功能性專利 產品最終售價請依各電商平台價格為主。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生活照護原則

糖尿病併發症

穿鞋挑襪也要注意!糖尿病足4大護理方式及7大護足重點

糖尿病(Diabetes)患者若因長期血糖控制不良,併發神經病變,進而出現足部潰瘍等各種問題,稱為糖尿病足;可能因傷口感染且不易癒合,得面臨截肢,甚至因感染併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其實,良好的足部護理可幫助糖尿病患者預防糖尿病足,《Hello醫師》帶您了解如何做好糖尿病足護理,以及從穿鞋、挑襪了解7大護足方式。 小擦傷變截肢!什麼是糖尿病足?糖尿病患務必小心的致命併發症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若糖尿病患者未控制好血糖,即便足部出現傷口也沒有痛覺,警覺性降低,就可能疏於照護傷口,錯失黃金治療時間;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糖尿病患者常因一個小小傷口,卻忽略護理或處理不當,導致腿部遭細菌感染,引起潰爛,嚴重甚至需要截肢或因此喪命。 預防糖尿病足4大足部護理方式 患有糖尿病的人應該仔細觀察並照護自己的腳,特別是在腳的頂部和底部。 保持足部的清潔和乾燥。 尋找向內生長的腳趾甲、水泡,雞眼和老繭。 如果你有水泡,應用繃帶包紮,避免直接弄破水泡。 雞眼或硬皮應該去找足科醫師就診。(延伸閱讀:穿鞋痛得受不了?可能是嵌甲惹的禍) 觸摸任何腳部區域時,請檢查是否有紅腫或觸痛感。 妥善照顧腳趾甲,建議在洗澡後腳趾甲較軟化時剪趾甲,但不要磨掉腳的角質層。 (同場加映:糖友控好血糖很重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靠這10招) 糖尿病患必看7大護足方式 糖尿病患者不應該赤腳走路,特別是在花園或海灘上,要避免割傷、擦傷、瘀青,或地面上的任何凸出物。 穿上鞋子或靴子來保護雙腳,免於受到天氣變化所影響。 避免翹二郎腿、盤腿坐著,這樣會阻礙血液循環。(延伸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選購尺寸適合的鞋子,切勿勉強穿上不合腳的鞋子,以致摩擦到雙腳。 勿穿著新鞋太久,每次不要穿超過1小時。 避免穿高跟鞋和尖頭鞋,因為會對腳趾帶來壓力;不建議穿著露趾鞋或涼鞋,因為腳趾容易受傷和受到感染。 定期更換襪子,並使用天然織布的襪子,幫助排除腳部皮膚上多餘的汗水。 若醫師建議的話,糖尿病患者應該穿著特殊鞋子。 戒菸有助預防糖尿病足 如果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戒菸就顯得更重要。 因為抽菸會影響血液循環,並可能引起糖尿病患者出現嚴重的足部和腿部問題。 當腳上有開放性潰瘍時,糖尿病患者應該要更加地小心。 要避免活動或任何運動,一直到潰瘍癒合為止。也請不要試著自己治療雞眼、老繭或任何腳部的問題,必須立即就診,並遵照醫師的指導來治療腳部受傷或感染等問題。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胰島素阻抗症狀不明顯、無徵兆!靠飲食運動逆轉勝

胰島素(Insulin)是由胰臟所分泌之激素,擔任平衡體內血糖和促進肌肉與脂肪合成的重要角色。不過,很多狀況會導致胰島素無法正常發揮作用,造成血糖濃度失衡,也就是所謂的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在這種狀況下,體內細胞無法正常利用胰島素,結果造成血糖升高並導致開始往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邁進、甚至是糖尿病。 胰島素阻抗無徵兆 很不幸地,胰島素阻抗並沒有任何能讓人察覺的徵兆。有些胰島素阻抗患者可能患有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在脖子後方、腹股溝、腋下出現大片黑色斑塊。胰島素阻抗可能會默默地破壞血球,提高罹患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 此外,胰島素抗性也有可能是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前兆,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包括極度口乾舌燥、頻尿、異常飢餓、刺痛以及異常疲憊。 透過血液檢測胰島素抗性 因為沒有明顯的病兆,所以胰島素阻抗和糖尿病早期通常需仰賴抽血方能確定,透過糖化血色素(HbA1C)檢測血液中的血糖濃度是否高於過去幾個月,此項檢測不需空腹進行。 HbA1C 檢測值低於5.6%,屬正常範圍。 HbA1C 檢測值落在5.7%~6.4%,屬糖尿病前期。 HbA1C 檢測值若達6.5%,則確診為糖尿病。 醫師可能會另外擇日確認檢測結果。此外,若隔夜空腹後進行空腹血糖測試,可能會需要做第二次測試,因為測出來的結果會是空腹時的血糖值。 空腹血糖值低於100mg/dL,屬正常範圍。 空腹血糖值落在100~125mg/dL,屬糖尿病前期。 空腹血糖值若達126mg/dL,則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 隨著年紀增長,建議定期接受檢測,以隨時確認自己是否有罹患糖尿病或其他疾病之風險。(推薦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胰島素阻抗的高風險群 若符合以下條件,建議可以接受檢測: 45歲以上 有糖尿病的家族病史(推薦閱讀:第一型糖尿病) 過重或肥胖(建議使用:BMI 計算器:算體重標準與否) 過著久坐少動的生活型態 出身特定族裔(例如美洲印第安人、非裔美國人、拉丁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太平洋島民) 膽固醇指數異常、高血壓、有中風或心臟病史 孕期間曾罹患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 產下重達4公斤以上的寶寶 胰島素阻抗治療靠自己:規律運動、均衡飲食 想維持胰島素與血球正常運作,讓血糖值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減重並維持標準體重可說是重要關鍵。(建議使用:TDEE 計算機:計算自己每日所需熱量、控制體重) 此外,保持活躍的生活型態也非常重要,可以避免胰島素阻抗偷偷找上門;而即便有胰島素阻抗或糖尿病前期的狀況,也都還只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只要平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找回健康的生活型態,都還很有機會讓血糖值回歸正常。(延伸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第一型糖尿病

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胰島素(Insulin)可幫助糖尿病患控制血糖,進而避免併發症發生,如失明、神經或腎臟受損。若胰島素保存不當,例如結塊或結凍,藥物就會失效,因此請小心保存,把以下資訊銘記在心,才不會因為身邊沒有可用的胰島素或用到壞掉的胰島素,而產生不必要的麻煩。(推薦閱讀: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如何注射胰島素? 胰島素施打部位通常為上臂、前側及外側大腿、腹部。請避免在同樣部位施打胰島素,以防皮下組織增厚,也要記得輪流更換注射部位。肚臍周圍5.1公分(2吋)內請勿施打胰島素。醫師或相關醫護人員會教導你如何施打胰島素以及正確的施打部位。 胰島素的建議用量 以下資訊不代表醫療建議,請務必遵循醫囑,或服藥前務必詢問過醫師和藥師。 (關於胰島素的種類與功用,可參考: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施打胰島素的相關器具 注射器 筆型注射器 胰島素泵(幫浦) 吸入器 注射埠 注射器噴槍 遇到緊急狀況或藥物過量該怎麼辦? 若遇到緊急狀況或藥物過量時,請撥打119或前往最近醫院就診。 如果漏打一劑胰島素該怎麼辦? 如果忽然想起漏打了胰島素,無論是餐前或餐後不久請立即補打1劑。若是餐後隔一段時間,請遵循醫師指示或詢問醫師是否該補打胰島素。切勿因漏打,而1次施打2倍劑量。 胰島素的保存方式 每種藥物都會有各自的保存方式,糖尿病患在保存胰島素時,切記以下幾點原則: 避免日曬和暴露於過熱或過冷的環境。 切勿置於冷凍庫,若胰島素結凍,解凍後也不能使用。 保存胰島素的最佳溫度為2~8ºC間(冰箱內),但是患者注射冰的胰島素時可能會感到疼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許多供應商建議使用前,可將瓶裝胰島素先提前放置於室溫(13~26ºC)的環境。 胰島素的有效期限 使用前,應仔細檢查胰島素的瓶子,確認是否有怪味、臭味或變色,並看看瓶內是否有結塊、白色顆粒固體或結晶。正常來說,胰島素外觀一定要呈現清澈,不能混濁,若發現有以上異常情形請勿使用。(延伸閱讀:糖尿病友實例:錯誤習慣險失明!健檢、遵醫囑2大觀念與糖尿病共存) 另外,無論是瓶裝胰島素、胰島素卡管或筆型注射器,一旦打開封裝的胰島素後,就只能在一定時間內使用完畢。請依照醫師或相關醫護人員的指示保存胰島素,避免胰島素失效。以下為保存胰島素的5點注意事項: 請讓胰島素遠離高溫及光線照射處。若未將胰島素放置冰箱保存,請盡可能放置於陰涼處(13~26°C)。 請將未開封瓶裝胰島素、卡管和筆型注射器放置冰箱保存(2~8°C)。若正確保存胰島素,就能存放至商品上所標示的有效日期。如果無法冷藏,在未開封、未受微生物汙染的條件下,可以在室溫(13~26°C)下保存28天。 如果在25°C的環境下,胰島素在開封後最多可保存4週。 開封後的、使用中的胰島素,應保存在室溫,不宜冷藏。 將胰島素卡管和筆型注射器放置於室溫下(13~26°C)。 外出旅遊如何保存胰島素? 請避免將胰島素置於高過27ºC或低於2ºC的環境,如車廂內。若未妥善處裡,胰島素可能會失效。 旅行時,應把胰島素等其他藥品放入背包,隨身帶著走。 建議使用具有保溫功能的袋子盛裝隨身攜帶的胰島素。 通過機場安檢前,請確認身上有攜帶醫師的處方籤。 注射完胰島素後,請將針筒帶回家。可以把針筒放在堅固的容器內帶著走,像是硬殼鉛筆盒。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和體能訓練對每個人都有好處,而糖尿病患者或過度肥胖者更是如此。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改善心臟和肌肉機能,並降低體重。不過血糖在運動過程中會逐漸降低,因此在運動當中和運動前後,都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運動對糖尿病患的好處 強化骨骼及肌肉(推薦閱讀:趁早開始重訓:強健骨頭防骨質疏鬆) 降低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 提高肢體協調、平衡感、支撐力、肌力與耐力 協助胰島素在體內發揮作用,讓血糖維持在健康範圍內。 消耗熱量,讓患者達到或保持理想體重。 緩解緊張和壓力,放鬆身體,振奮心情。(推薦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從運動中學習團隊合作、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提升競爭力並訓練勇氣。 生活型態改變、增加運動量,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會很困難。但一旦開始感受到運動的好處,大部分人就會愛上它。 糖尿病運動注意事項 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是人體維持正常機能的能量來源。其中,碳水化合物會以肝醣的形式儲存於體內,當運動時身體需要能量,肝醣就會分解成葡萄糖,以供身體使用,而無論從事哪種型式的運動,葡萄糖都會是主要的能量來源。 因此,糖尿病患為了好好控制血糖,請避免運動前讓血糖突然飆高或降低,保持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的均衡,才能避免血糖不穩的狀況發生。(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運動前的準備 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方式及時間。 記錄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以及藥物的服用劑量,以便於運動後觀察血糖的變動狀況。 測血糖,除了用於確保你當下的健康狀況適合運動,也可以用於檢視運動對血糖的影響。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留意尿液或血液中是否出現酮體,有的話會相當危險,因為若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 DKA),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保持飲食均衡,不要讓血糖過高或過低。  運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每隔15~30分鐘測一次血糖,確保血糖有維持在安全範圍內。 為了防止血糖過低,請隨時補充能量,可吃燕麥棒、花生醬餅乾或乳酪等健康零食。血糖過低的現象如發抖、視線模糊、冒冷汗。 隨時補充水分,否則脫水會讓血糖飆升。  運動結束後要做的事 運動結束後要持續補充水分,並補充均衡的營養。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運動過後的48小時,有可能會因控制不好而驟然降低。因此即使從事中等強度的運動,仍建議在運動過後規律地監控血糖。(延伸閱讀:學習與糖尿病共存!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糖尿病(Diabetes)及它所引起的併發症,是世界多國的10大死亡原因之一。雖然糖尿病無法完全治癒,但只要藉由運動和健康飲食控制血糖,患者也可以和糖尿病和平共存。在各種運動項目中,瑜伽、走路、散步等入門運動尤其適合糖尿病患者。(同場加映: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瑜伽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如同其他疾病,壓力也會使糖尿病惡化,尤其是焦慮的心情,會影響升糖素(glucagon)分泌。不過若能持之以恆的練瑜伽,並搭配藥物,就能雙管齊下,降低壓力對身心的衝擊,以有效減少體內糖分,並促進胰島素規律分泌。 瑜伽也能幫助體重控制,對緩解糖尿病症狀、延緩病情惡化,和減輕併發症的機率都很有幫助。專家證實,瑜伽中的卡帕拉巴蒂調息呼吸法(Kapal Bhati pranayama)或拜日式流動(Sun Salutation),都是能有效減脂的運動練習。 高血壓(Hypertension)也會使糖尿病的病情惡化,因此推薦多做瑜伽中的大休息(Corpse Pose)、橋式(Bridge Pose)、嬰兒式(Child Pose)及瑜伽舒眠(Yoga Nidra)等練習,就可以用放鬆的方式,幫助血壓降低。 瑜伽冥想的療效 冥想是消除壓力的最佳管道,前面我們已經知道壓力與糖尿病密不可分;當得知壓力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時,更會增加患者的焦慮,形成惡性循環。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也會因為生病而缺乏自信,不過冥想能幫助他們重拾對自己的信心,並給患者對抗糖尿病的力量。此外,常態的冥想練習,也能幫助患者減少流汗的現象。 走路散步對糖尿病的幫助 走路、散步能幫助維持健康體重,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病或惡化的風險,同時還能刺激細胞胰島素受體的數目增加,可協助身體將體內的葡萄糖轉化成能量,讓血糖濃度得以維持在正常範圍內,同時相對還可減少患者所需的糖尿病藥物量。(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而且走路、散步無需特別學習,人人都做得到,入門容易,安全,且容易堅持下去找一起運動的夥伴也容易,更不用說也不需要特殊裝備或場地,能省錢。(推薦閱讀: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糖尿病患者可以這樣走 每星期走5天,每次至少30分鐘。如果平時不喜歡動,可以先從每天10分鐘開始,之後每個星期再依序延長3~5分鐘。 紀錄每次走幾步,以做比較。 開始走路之前,可先在原地做動態暖身操3~5分鐘。 散步結束後,可做5~10分鐘的伸展運動。 走路時,抬頭挺胸向前看,不要低頭看地面。 過程中隨時補充水分,因為走路散步也會出汗。 穿合適的鞋才舒適,又可以保護雙腳。 習慣後,可以愈走愈快,並延長走路的距離。 怕無聊的話可以找親友一起走,或邊走邊聽音樂。 伸展平衡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 伸展運動可以幫助紓壓,能帶給身心正面的影響,也能增加身體的柔軟度,降低受傷機率,甚至可能可以降膽固醇和血糖。 以下運動適合平時居家進行,或也可於跑步或游泳等劇烈運動後緩和身體: 基本靜態伸展,或稱被動伸展,就是所謂的拉筋。 動態伸展,就是需要主動用力,但又有拉筋效果的動作,例如抬腿或後踢。 瑜伽、皮拉提斯和太極拳中的動作,也都非常適合。 簡單動作練平衡感 訓練平衡感的運動,可以幫助提升身體與腳步的穩定度,避免跌倒或做其他活動時受傷,但要注意,平衡運動對老人來說可能難度較高。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平衡感訓練動作: 倒著走或橫著走 腳跟先著地再腳趾著地的直線步行 單腳站立 半蹲,或懸空不要坐下。 鍛鍊下半身及核心肌群的各種動作,也都能幫助改善平衡感。 糖尿病患運動注意這4點 隨時做筆記: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您的運動方式及時間點,並記下你攝取的碳水化合物、藥物,以及關於血糖值的所有細節,這些資訊都能幫助您追蹤健康狀況。(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前測血糖:運動會降低血糖,因此在進行任何運動前,請先測量血糖;若血糖>300mg/dl 應停止運動,如發現血糖超過>250mg/dl,應使用使用尿液試紙測量尿酮,以避免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 運動前後補充營養:無論從事任何活動,身體一定會消耗葡萄糖,來產生所需的能量,因此在運動前後,都要確保有攝取均衡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防脫水:運動中和運動後,皆應補充足夠水分,以免發生脫水造成血糖飆高。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阿公阿嬤這些禁忌要避開

現代人的健康意識愈來愈高,即便是銀髮族也很勤快保養、保持行動力和活力。然而,當糖尿病找上阿公阿嬤時,日常生活中就潛藏各種糖尿病地雷。究竟有哪些禁忌老人要避開,阿公阿嬤最常誤觸的糖尿病地雷又有哪些?《Hello醫師》邀來柳營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南豪為大家說分明,一起為家中的阿公阿嬤健康把關,健康快樂地度過人生下半場! 常見老人糖尿病3大地雷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日飲食中的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而所謂的添加糖即「製造或製備食物與飲料時額外添加的糖」,例如白糖、黑糖、蔗糖、糖霜、砂糖、玉米糖漿、蜂蜜、楓糖漿等,但不包括人工甜味劑及原本存在水果食物內的糖。 黃南豪醫師表示,由上述規範可知,若每天喝1杯含糖飲料或手搖飲,其添加糖的攝取量就容易超過每日建議上限參考值。對於多數健康已大不如前、同時罹患慢性疾病的長輩而言,當一有不慎,就會影響身體的糖代謝而誘發糖尿病,甚至引起視網膜、腎臟、神經、血管與足部等相關併發症,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至於已有糖尿病徵兆或已確診的老人患者,黃南豪醫師並歸納出3大糖尿病地雷,提醒老人家和親友們一定要密切注意、小心避開。(推薦閱讀:糖尿病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銀髮族糖尿地雷1:少肌力多澱粉 黃南豪醫師表示,多數銀髮族糖尿病患雖嚴格執行飲食計畫、維持飲食均衡,但經常被忽略的「維持肌肉量」,則是比起減重或少吃更常見的大地雷,尤其好發於老人家的「肌肉缺少症」,是老人糖尿病中發生率極高的合併症狀,當肌力不足,行走、登階或提取物品時就容易有跌倒的風險。(延伸閱讀:非老年人專利!「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所以對於有糖尿病的老人家來說,「節食」不是重點,而要維持好的「肌肉量」,適度運動增加肌力,只要不要吃太多澱粉致使糖份超標,並確認有吃到足夠的蛋白質,遵守「少澱粉保肌力」的原則即可。(推薦閱讀: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 銀髮族糖尿地雷2:不控血壓有害健康 黃南豪醫師表示:「『控制血壓』保健康,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家是很重要的事,當然血壓是隨時浮動的參考數值而非一成不變,適時的放鬆心情、控制情緒不要大幅起落也很重要,而非對數字斤斤計較,反而造成心理壓力導致血壓上升。」 銀髮族糖尿地雷3:亂信偏方成負擔 許多市售糖尿病相關營養品,琳琅滿目且部分常誇大療效,甚至常有老人聽信來路不明的廣告偏方,宣稱比按時吃藥還更能控制糖尿病。黃南豪醫師就提醒,這些健康食品是食品並非藥物,所以只能作為輔助,而不應視為藥物治療的替代品,若食用上有相關疑慮,也應該先請教專業醫師,建立正確的醫療觀念才能有效管理糖尿病,以免因偏方不慎誘發嚴重的併發症,更加得不償失。 而對於老人家面對糖尿病自我管理時常不知從何著手、感到迷惘的窘境,黃南豪醫師則建議,只要遵循醫囑,不採信無醫學根據的鄰坊傳說,接受正規治療想要控制糖尿病其實並不如想像中困難。(你也想知道:糖尿病大哉問一次解惑)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併發症

小擦傷變截肢!什麼是糖尿病足?糖尿病患小心致命併發症

「本來只是腳不小心踢到椅子,腳趾擦傷。怎麼知道後來腳趾就愈來愈黑。醫師說要切掉腳趾頭。但是,切完腳趾頭後傷口還是沒好,又再一次清瘡。醫師說,這次如果再好不了,可能就要切到小腿了!」這是糖尿病患者經常有的問題,又稱為「糖尿病足」,每年平均100位糖尿病人中就有1位因嚴重糖尿病足住院治療,且截肢率高達3成,嚴重可能因此喪命;究竟什麼是糖尿病足?哪些併發症要特別注意?《Hello醫師》帶您了解該如何預防與篩檢。 每年11月14日是糖尿病日,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21年統計指出,全球79億人口中就有高達5.37億的人口患有糖尿病;國內情況也不樂觀,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顯示,台灣罹患糖尿病的人口突破230萬人,且以每年約25,000人速度增加,更高居十大死因的第5名,2019年死亡 人數達9,996 人。 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2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自知率為6成6,3成以上的民眾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依據2017-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發生的高風險中。 什麼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經常有的問題,若糖尿病患者未控制好血糖,產生血管病變,血管不健康則無法供給神經足夠的營養,就容易導致神經病變,特別是腳趾與手指,症狀通常由腳趾開始出現,慢慢往上延伸,而且下肢比上肢嚴重。因為神經病變,皮膚容易乾燥龜裂,而且病人對疼痛的感覺變遲鈍,患者容易碰傷或裂傷卻不自知,繼發造成細菌感染,加上血液循環不好、組織缺氧,白血球沒辦法殺菌,因此容易形成糖尿病足潰瘍。 為何會有糖尿病足? 血糖過高會造成血管壁發炎及受損,引發血小板聚集而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血管的管徑越來越狹窄,容易造成下肢動脈阻塞。足部受傷,傷口需要有良好的血液循環,才有辦法修復組織。如果下肢動脈狹窄或阻塞,血液循環不佳,傷口便難以修復,如此小傷口就可能變成足部潰瘍。若對淺層傷口掉以輕心而延誤就醫或迷信偏方,可能導致傷口惡化至深層,甚至因細菌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引發全身性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 為何糖尿病足篩檢很重要?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林菀茹指出,根據2009年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平均100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因嚴重糖尿病足住院治療,且截肢率高達3成;一旦發生糖尿病足潰瘍,其平均餘命只有6.1年,而截肢患者平均餘命只有3.3年;因此,做好足部篩檢與護理,對於糖尿病患者特別重要。 成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林菀茹(成大醫院提供) 糖尿病足部病變原因為何? 林菀茹說,糖尿病病人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身體的器官就像泡在糖水裡,久而久之,糖尿病破壞全身的血管,產生血管病變,若血管不健康,無法供給神經足夠的營養,就容易導致神經病變;造成糖尿病患者足部病變的3大因素為: 下肢血管病變 神經病變 局部感染 一般非糖尿病患者傷口經適當照顧可於1-2星期復原,相較之下,糖尿病患者就很容易產生足部潰瘍,嚴重時導致截趾到截肢的後果。 糖尿病患者足部保養建議 林菀茹提醒,不論有無足部問題,糖尿病病人 每天應該自我檢查雙腳,包括腳趾縫、腳側、腳底等 若有厚皮或厚繭,可在洗澡後或溫水泡腳後,用浮石輕輕磨掉厚皮 預防皮膚乾燥,可抹上不含酒精的乳液,但不宜抹在腳趾之間,以免引發香港腳。 https://helloyishi.com.tw/diabetes/diabetes-complication/10-ways-to-avoid-diabetes-complications/ 糖尿病患者應進行神經病變篩檢 依據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建議,所有糖尿病患都要接受周邊神經病變篩檢,以及早發現神經病變,避免症狀持續惡化。以下為周邊神經病變篩檢建議時間: 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便應接受神經病變篩檢,之後每年至少做1次 第1型糖尿病患者:診斷後5年開始接受神經病變篩檢,之後每年至少做1次 糖尿病患者6大併發症要注意 林菀茹指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後續併發症包括: 慢性腎臟病 視網膜病變 神經病變 冠心病 腦中風 糖尿病足 建議糖尿病病友掌握A到G原則,做好糖尿病控制,以免產生嚴重併發症: A(HbA1C) 糖化血色素 B( blood pressure)血壓 C(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D(drug)遵醫囑按時服藥 E(eye)每年至少一次眼底檢查 F(foot) 每年至少一次足部檢查 G(eGFR) 每年至少一次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定期偵測腎功能 從上述指標做好糖尿病管理,若已出現併發症,請不要灰心,配合自己的主治醫師,及時接受治療,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眼睛病變「不可逆」失明前兆4大症狀: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國人10大死因中,糖尿病的排名高居第6名,較2019年增長3.2%。糖尿病易引起各種併發症,身體各個器官都有可能受到併發症傷害,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就是糖尿病患者經常遇到的眼部併發症。 《Hello醫師》為您介紹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原因,說明可視為病變前兆的4大症狀,以及目前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3種治療方法。 糖尿病眼睛病變原因 糖尿病引發視網膜病變的原因,主要是因血液糖分過多,導致視網膜的微小血管阻塞,從而切斷其血液供應。為了獲得足夠養分,眼睛不得不從旁長出新的細小血管,但新生血管常發育不良且脆弱易破裂,容易滲漏液體與血液。 當這些液體佈滿眼睛的玻璃體,會進一步導致黃斑部水腫,影響眼睛的正常功能。如果新血管干擾正常的液體流出眼睛,眼球就會產生壓力外,當眼壓超過身體能承受的極限時,就會損害視神經,導致青光眼發生。 糖尿病失明前兆4大症狀,及早發現才有救! 原來糖分會堵塞眼睛血管並非危言聳聽,那麼糖尿病友究竟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諾貝爾眼科總院院長張朝凱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眼科症狀除了視力模糊,或視覺變暗之外,甚至看東西會開始變得扭曲。 也許糖尿病初期並不會產生任何症狀,或只會引起輕微的視力問題,但張朝凱醫師提醒:「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佳,除了造成視網膜病變,也會成為罹患黃斑部水腫、白內障、青光眼等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狀況,因為這些眼睛新生血管在增生又滲漏的過程中會產生疤痕組織,這些眼睛深處的疤痕會導致視網膜剝離,嚴重時將導致失明。 糖友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下4種視力變化的症狀,請迅速至眼科進行專業檢查。 視力模糊 眼前有局部黑影 模糊或空白區域 視力忽好忽壞 張朝凱醫師也建議,糖尿病患就算眼睛沒有任何症狀或不適的感覺,最好每半年定期到眼科檢查,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糖尿病若血糖控制不佳,易造成視網膜病變。建議無論病史多長都應定期安排視力檢查。 糖尿病眼睛病變:不可逆!預防更勝藥物、手術治療 任何類型的糖尿病均有可能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無論一型或二型,甚至是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都有可能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引發糖尿病併發症。一般來說,罹患糖尿病的時間愈長,血糖控制得愈差,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可能性就愈大。 張朝凱醫師指出,目前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方法有下列3種,包括: 藥物治療:適當的藥物治療為控制視網膜病變持續惡化的方法,但無法恢復已喪失的視力。 雷射手術:為最常見的治療方式,藉由雷射光凝固療法及玻璃體切除術恢復視力。當視網膜病變惡化至到可能產生新的血管,即須接受雷射治療,以消除新生血管,預防眼內出血。 玻璃體切除術:若是網膜內的新生血管出血,流入玻璃體使原本清澈玻璃體變得混濁,而不能自行恢復透明時,即須施行玻璃體切除術,注入清澈的人工玻璃體以取代原本已混濁的玻璃體。 然而,張朝凱醫師也提醒,想要避免糖尿病帶來嚴重的眼睛併發症,首要最應注意的,仍是定時服藥控制血糖、定時測量血糖、定期眼睛檢查,若病患等到視力不清楚時才就診,往往會錯失最佳治療的機會。因此平時多留意視力的細微變化,預防勝於治療。(推薦閱讀:如何降血糖?這5個壞習慣害你血糖降不下來)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是一種由長期高血糖值所引起的神經傷害,這是一種嚴重且最常見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也是多數糖尿病人產生不適的主因之一,約60~70%的糖尿病患者會經歷過某種型態的神經病變,主要的神經病變類型有4種:周邊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自主神經病變(Autonomic neuropathy)、局部性神經病變(Focal neuropathy)和近端神經病變(Proximal neuropathy)。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高風險群 馬偕醫院的林雅如醫師解釋,與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男)、糖尿病前期、血糖控制不良,以及合併眼底視網膜病變等;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隨著糖尿病病程愈久,神經病變機會愈大,因此控制好血糖對於預防神經病變相當重要。(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種類 1. 周邊神經病變 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相關神經病變最常見的類型,最常好發於腳和腿部,或延伸影響到手掌、手臂、背部和腹部。周邊神經病變的患者可能出現疼痛、灼熱、 刺痛、 對觸覺的敏感度增加或喪失感覺(有可能變成永久性)、肌肉無力、 喪失反射能力,而發生於末稍神經病變也會引起嚴重的足部問題,例如畸形、 感染、潰瘍。雖然患者的症狀輕重不一,但通常於夜間加劇。(推薦閱讀:腳底腳背癢不停!預防糖尿病足這樣保養與清潔) 2. 自主神經病變 自主神經病變為第二常見的糖尿病神經病變類型,發生在控制內臟器官的自主神經上,而由此系統控制的器官包括:消化系統、汗腺、性器官、心血管系統以及膀胱。 消化系統的神經損傷,會導致吞嚥困難、便祕、 胃輕癱(Gastroparesis,俗稱胃下垂,即延遲性的胃排空)導致腹脹、噁心、嘔吐以及食慾不振;自主神經病變還會影響性生活,例如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和女性的陰道乾燥;心血管系統的神經損害則會改變血壓和心率,使患者感到頭暈、暈眩或昏厥,還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和中風。 3. 局部性神經病變 局部性神經病變也稱單一神經病變(Mononeuropathy),好發在特定的神經或神經群上,最常發生在臉、軀幹和腿部,常會突然地發病並導致劇烈疼痛。不過,症狀通常會在幾週或幾個月內消失,且不會有任何持續的疼痛。此病變的症狀跟影響到哪種神經有關,症狀包括複視、注意力不集中、單一眼球後方疼痛、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單側的面部癱瘓)、小腿或足部疼痛、胸部或腹部疼痛、腰或骨盆疼痛、大腿骨疼痛等。 4. 近端神經病變 近端神經病變屬於較少見的神經病變類型,患者可能有大腿、髖部、臀部以及小腿疼痛,而且通常只會影響身體的一側,也稱為股骨神經病變(Femoral neuropathy)或糖尿病肌萎縮(Diabetic amyotrophy),更常見於第二型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 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是無法治癒的,但可透過治療減緩疾病的惡化。治療還可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症狀,例如消化不良、便祕、疼痛。患者可透過服藥來緩解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不適,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和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非處方藥,可能有助於緩解輕度至中度疼痛。其他止痛方式還包含鴉片類止痛藥物,或者使用光療、電神經刺激或針灸,也可能有助舒緩疼痛。 想降低糖尿病神經病變風險,最重要的是便是將血糖值控制在目標範圍內,搭配定期運動和戒菸,也可以是綜合治療計畫的一部分。(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皮膚癢、皮膚問題很常見!控制血糖避免感染

糖尿病(Diabetes)在很多方面都會影響到皮膚,導致糖尿病患的生活品質下降。 事實上,糖尿病患大部分都會遇到皮膚的問題,有些症狀如皮膚搔癢,可能較為普遍和輕微,有些感染則可能較為嚴重。 幸運的是,這些症狀或皮膚病變都是可以治療及預防的,只要透過血糖控制並細心地照顧皮膚即可。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皮膚癢? 糖尿病患容易皮膚癢的主因包括血液不流暢、皮膚乾燥或酵母菌感染;當血液流動不順暢時會出現瘙癢,足部及小腿部位發生的機率較高,建議可以塗抹乳液來保持皮膚濕潤和柔軟,避免皮膚因乾燥而引起瘙癢。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下列2種原因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皮膚癢的原因: 細菌感染 對於糖尿病控制不當的人,葡萄球菌會感染皮膚,讓皮膚癢的情況將會更常見且嚴重。當毛囊受到刺激時,這些細菌會引起發炎、紅腫或起水泡,也可能引發麥粒腫(Styes,俗稱針眼)和指甲感染。 真菌感染 有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罹患念珠菌(Candida)、癬(Tinea)等微生物引發的真菌皮膚感染。皮膚念珠菌感染最常出現於皮膚的皺褶處,例如乳房、鼠蹊、腋下和臀部。此感染第1個出現的症狀就是膿皰,最後可導致皮膚增厚。 這些表面真菌感染的治療方式,幾乎都雷同,可以使用抗真菌藥膏來清除感染,每天塗抹2~3次、持續2~4週。請記得讓受損部位的皮膚保持乾燥,若感染的部位是在皮膚的皺褶處,請使用藥粉來減少摩擦和濕潤。如果上述的治療方式都沒有效,建議用口服的抗真菌藥物來改善。 常見的真菌感染4個部位 真菌感染幾乎會出現在任何部位: 腳:足癬 足癬(Tinea pedis,俗稱香港腳)通常出現在腳趾之間或腳底,可能會瘙癢,紅皮膚,鱗屑剝落甚至有膿水的病變,如果赤腳走在地上,更有可能罹患足癬。建議在公共場所要穿著拖鞋或鞋子,以防止感染足癬。(推薦閱讀:預防糖尿病足|腳底腳背癢不停!做好足部保養與清潔) 手:手癬 手癬(Tinea manuum)的特徵是丘疹(Papules),形狀可能有小的、凸起的或腫脹的,症狀為水泡或呈鱗屑剝落,通常好發在慣用的那隻手,且與接觸到腳部(足癬)有關。 身體:體癬 體癬(Tinea corporis)或錢癬(Ringworm)則是在外觀上呈現出多個紅色或粉紅色的圓形病灶,具有明顯的鱗片狀邊緣。 鼠蹊:股癬 股癬(Tinea cruris)會使鱗片狀瘙癢的病灶處,從紅色轉為褐色,部位在鼠蹊處,有時會擴散到恥骨區和大腿上方部位。 維持對身體有益的生活方式,也是保持皮膚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均衡飲食、多喝水、控制壓力和控制血糖水平。良好的糖尿病管理尤其重要,因為許多皮膚病與高血糖引起的併發症有關。通過堅守健康的生活習慣,並密切觀察皮膚的狀況,就能避免許多常見的疾病,也會讓糖尿病患對皮膚狀況感到滿意。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糖尿病

糖尿病患不舉機率高出3倍!高血糖與神經病變導致性功能障礙

儘管糖尿病(Diabetes)患者在性行為方面發生問題的機率偏高,但根據糖尿病護理雜誌(Diabetes Care)在2010年做的研究發現,只有約50%男性糖尿病患和19%女性糖尿病患者,就診時會跟醫師提及有性方面的問題。 《Hello醫師》建議糖友,面對醫師的問診,病人對於自己所有的健康問題,包括性行為、性功能等問題,都可以開誠布公地和醫師諮詢,不必害羞。 糖尿病患常見性功能問題 高血糖會破壞血管和神經,這種損害可能導致患者產生性生活的問題,因此將血糖水平維持在一定範圍內,是防止血管和神經受損的重要方法,以下介紹糖尿病患可能出現的性功能障礙與相關性生活問題。 男患者的性功能問題 勃起功能障礙 糖尿病引起的神經損傷,也稱為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可能會損害生殖器或泌尿道等部位,因此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可能比一般男性,提早10~15年發生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也稱不舉、陽痿)。糖尿病男患者面臨的性問題,主要是以勃起功能障礙為主,在統計上,有勃起障礙的糖尿病男患者比例從20%~75%不等,是一般男性的2~3倍。(推薦閱讀:提升性能力 6 運動學起來!有氧重訓讓你性慾大增) 逆行性射精 糖尿病男患者可能會有逆行性射精(Retrograde Ejaculation)的情況,其中部分或全部的精液在射精期間,都會逆行進膀胱而不是排出陰莖外,這是因為括約肌的內部肌肉沒有正常運作;逆行射精的精液進入膀胱後,會在排尿時一起被排出,並不會傷害到膀胱。 佩洛尼氏病 糖尿病男患者是佩洛尼氏病(Peyronie’s Disease)的高風險群,這是因為陰莖內的疤痕組織,導致勃起彎曲和疼痛的症狀。陰莖形狀有小改變和彎曲,都不是大問題,但患佩洛尼氏症的人,陰莖的彎曲或低垂,都會讓勃起與性愛這件事變得困難且痛苦。 睪固酮低下沒性慾 睪固酮(Testosterone),也就是男性荷爾蒙,會隨著年紀逐漸下降,並可能導致一些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情緒低落、疲累等症狀,患糖尿病的男性更容易受睪固酮低下的影響,特別是年紀愈大或體重過重的人。 一些研究顯示,控制好糖尿病的病情,再搭配睪固酮低下的治療,性生活的問題可以緩解男性的性問題,不過睪固酮補充治療可能會有些風險,並不是用於每位男性,建議充分諮詢醫師後再做治療。(推薦閱讀:莫名沒性慾?可能是這 12 項原因所造成) 生育問題 一些研究指出,男性糖尿病患可能會有生育能力的問題,精子的活動力可能會較差、導致無法讓卵子確實受精;醫師有可能會針對逆行射精的症狀來治療,建議尋求不孕門診的協助,或是擁有不孕症專長的泌尿科醫師,也可嘗試人工生殖的方法。 糖尿病女患者的性功能問題 糖尿病女患者易有的出血問題,原因可能是神經或血管損傷,而這些糖尿病的併發症可能會使血液難進入陰道和陰蒂,限制血液流向生殖器和陰道組織,產生大多數的性問題。 沒有性高潮 雖說女性本來就比男性難達到性高潮,但糖尿病女患者想體驗高潮更是難上加難。據婦產科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需注射胰島素的中年糖尿病患,有8成的機率有性高潮障礙;至於男性病患若因糖尿病導致神經血管受損而使血流不足,也可能會造成勃起功能障礙,進而難以達到性高潮。 陰道乾燥、性交疼痛 糖尿病女患者在性行為中遇到的疼痛問題,陰道乾燥是主因之一,造成陰道乾燥的原因除了是更年期等原因,糖尿病女患者容易得的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和黴菌性陰道炎(Vaginal Yeast Infections)的風險也更高,這也會導致性愛時疼痛,嚴重影響性生活品質甚至是伴侶關係的維持。 為維護高品質性生活所帶來快樂和滿足感,即使妳覺得害羞,仍應鼓起勇氣跟醫生討論性行為疼痛的問題,以便盡早對症下藥,尋回快樂性生活。(推薦閱讀:從沒高潮過?女生6個難啟齒的性愛煩惱) 性慾低下 性慾低下是每個人可能都會發生的問題,可能發生在男性或女性身上,不過在糖尿病患身上更為常見,經歷過性慾低的糖尿病患,常常是因為沒有控制好糖尿病才有此症狀。(推薦閱讀:沒性慾怎麼辦?10招找回活力免吃藥) 根據性功能障礙的程度,可透過控制血糖來改善,這包括健康的飲食、定期運動和減少壓力。良好的性生活有益健康,而健康會帶來更好的性生活,所以現在就開始改變,重新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胰島素阻抗症狀不明顯、無徵兆!靠飲食運動逆轉勝

胰島素(Insulin)是由胰臟所分泌之激素,擔任平衡體內血糖和促進肌肉與脂肪合成的重要角色。不過,很多狀況會導致胰島素無法正常發揮作用,造成血糖濃度失衡,也就是所謂的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在這種狀況下,體內細胞無法正常利用胰島素,結果造成血糖升高並導致開始往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邁進、甚至是糖尿病。 胰島素阻抗無徵兆 很不幸地,胰島素阻抗並沒有任何能讓人察覺的徵兆。有些胰島素阻抗患者可能患有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在脖子後方、腹股溝、腋下出現大片黑色斑塊。胰島素阻抗可能會默默地破壞血球,提高罹患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 此外,胰島素抗性也有可能是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前兆,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包括極度口乾舌燥、頻尿、異常飢餓、刺痛以及異常疲憊。 透過血液檢測胰島素抗性 因為沒有明顯的病兆,所以胰島素阻抗和糖尿病早期通常需仰賴抽血方能確定,透過糖化血色素(HbA1C)檢測血液中的血糖濃度是否高於過去幾個月,此項檢測不需空腹進行。 HbA1C 檢測值低於5.6%,屬正常範圍。 HbA1C 檢測值落在5.7%~6.4%,屬糖尿病前期。 HbA1C 檢測值若達6.5%,則確診為糖尿病。 醫師可能會另外擇日確認檢測結果。此外,若隔夜空腹後進行空腹血糖測試,可能會需要做第二次測試,因為測出來的結果會是空腹時的血糖值。 空腹血糖值低於100mg/dL,屬正常範圍。 空腹血糖值落在100~125mg/dL,屬糖尿病前期。 空腹血糖值若達126mg/dL,則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 隨著年紀增長,建議定期接受檢測,以隨時確認自己是否有罹患糖尿病或其他疾病之風險。(推薦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胰島素阻抗的高風險群 若符合以下條件,建議可以接受檢測: 45歲以上 有糖尿病的家族病史(推薦閱讀:第一型糖尿病) 過重或肥胖(建議使用:BMI 計算器:算體重標準與否) 過著久坐少動的生活型態 出身特定族裔(例如美洲印第安人、非裔美國人、拉丁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太平洋島民) 膽固醇指數異常、高血壓、有中風或心臟病史 孕期間曾罹患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 產下重達4公斤以上的寶寶 胰島素阻抗治療靠自己:規律運動、均衡飲食 想維持胰島素與血球正常運作,讓血糖值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減重並維持標準體重可說是重要關鍵。(建議使用:TDEE 計算機:計算自己每日所需熱量、控制體重) 此外,保持活躍的生活型態也非常重要,可以避免胰島素阻抗偷偷找上門;而即便有胰島素阻抗或糖尿病前期的狀況,也都還只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只要平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找回健康的生活型態,都還很有機會讓血糖值回歸正常。(延伸閱讀: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