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前補HMB!4大醫學會專家建議:助肌力恢復、縮短住院期、降併發症風險
「手術後該補充什麼營養?」、「何時可以儘快出院?」是病人和家屬最常在術前詢問醫師的重點;其實,這樣問常忽略一項關鍵:許多患者在術前就已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這不僅可能延緩術後恢復,甚至會拖延出院時間。 根據研究統計1,約有2至6成患者在術前即處於營養不良狀態,若再合併肌肉流失,恐導致傷口癒合變慢、感染風險上升、延長住院時間,甚至增加併發症與死亡風險2。《Hello醫師》根據國內4大醫學會公布最新聯席專家建議,說明術前與術後營養補充一樣重要,並介紹哪些營養成分有助患者及早恢復、縮短住院期。 觀念更新:術前營養不良=術後恢復困難 民眾普遍關心術後補足營養的重要性,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邀集台灣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的專家們,共同研討並提出圍手術期(Perioperative)照護建議3,呼籲民眾不只術前應重視營養,在「圍手術期」的營養補充都同等重要。 所謂「圍手術期」含括手術前、手術當天、術後住院期間,甚至出院後的恢復階段;在這段期間若能進行適當的營養補充與肌力維護,有助於提升身體修復能力,加速整體康復進程。 在圍手術期中最常被忽略的,就是術前營養補給。依據該項聯席專家建議,在術前1~2週前開始營養介入,不僅可改善營養不良的情況,也有助維持肌肉量、減少術中肌肉分解,進一步提升術後恢復效率、降低手術併發症與死亡風險4,也有助縮短住院時間。 據研究指出1.2,營養不良可能導致以下情況: 傷口癒合慢 感染風險高 肌少問題 提升併發症風險 住院時間變長 圍手術期營養補充關鍵:術前、術後時機+攝取量 根據該項專家建議,若能在術前與術後搭配營養及肌肉健康評估,醫護團隊更能依據患者個別狀態提出適當的營養建議。若患者經評估後發現有營養不良或肌肉量不足,建議進行為期7~14天的術前營養介入。 常見的營養評估工具包括美國加速康復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Enhanced Recovery,簡稱ASER)提出的PONS(Perioperative Nutrition Screen,圍手術期營養評估流程)與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簡稱ESPEN)的《手術營養照護指引》。這些工具主要針對BMI、體重變化、進食量與血清白蛋白等項目進行篩檢,以判斷是否有營養不良或嚴重營養風險。 除了術前營養評估之外,肌肉量流失同樣會影響預後,因此,聯席專家也建議,圍手術期可進行以下其中一項肌肉健康評估: 握力器檢測:男性握力小於28kg、女性握力小於18kg,視為肌力不足。 5次坐站測試:完成5次在椅上坐下後站立的時間大於12秒。 行走速度:行走6公尺所需的時間大於6秒,或每秒行走距離少於1公尺。 電腦斷層掃描(CT):擷取第3腰椎的橫斷面,分析肌肉及脂肪含量,並依據身高評估骨骼肌肉量。 根據聯席專家建議,術前7~14天的營養介入期間,建議以口服營養補充品為優先,特別是內含膳食蛋白質、BCAA(支鏈胺基酸)和HMB成分的配方。其中,臨床證據顯示,HMB對於維持肌肉健康有明確益處5.6,透過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品,建議每日可補充2~3次1。 每日營養建議攝取量應符合以下標準: 蛋白質建議每日攝取量:>1.2 g/kg 熱量建議每日攝取量:≥25 kcal/kg 對於年長者、營養不良或將接受重大手術的患者,長時間臥床會加速營養流失;因此,術後30天也是營養補充的關鍵期,此時補充含有精胺酸、麩醯胺酸和HMB的營養補充品,有助提升復原速度、降低死亡率7,並幫助患者縮短住院期。 營養該怎麼補充?「HMB+三重蛋白」幫助留住肌肉 根據聯席專家建議3指出,對於術前經評估須營養介入的患者,建議補充含高蛋白與HMB成分的營養補充配方,有助強化肌肉與提升術後恢復力。 部分的市售營養補充品採用三重蛋白配方,結合乳清蛋白、大豆蛋白與酪蛋白,具備不同消化吸收速度,可提供短、中、長效釋放的胺基酸,有助於肌肉生長與組織修復。 HMB不僅能促進蛋白質合成肌肉,同時也能減緩流失;多項臨床研究也顯示5.6,對營養不良者而言,補充HMB有助改善蛋白質代謝、維持肌肉量。綜合補充三重蛋白及HMB配方的高蛋白營養品,除了有助改善營養與肌肉健康,還能帶來以下臨床效益: 降低發炎與感染機率8 營養補給、增加體力7 減少肌肉流失風險7 有助傷口癒合與術後復原9 照顧者該做什麼?幫助患者提早恢復的三件事 面對即將手術或正處於術後恢復期的親人,家屬與照顧者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日常照護與關心支持,照護者也能透過以下3項實際行動,幫助患者提升體力、加速康復並降低併發症風險: 1.協助醫療團隊進行營養與肌肉狀態評估 術前積極配合專業醫護團隊進行營養與肌肉健康的評估,若發現有營養不良或體重明顯下降,應儘早介入補充營養;術後再次評估,有助了解是否出現肌肉流失,並判斷患者是否可提早下床活動。 2.主動詢問是否需要營養品 照顧者可在營養評估後,主動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需要補充高蛋白營養品。若補充後仍攝取不足,則建議選擇含有HMB成分的營養品,以協助達到每日所需的蛋白質與熱量。 3.鼓勵病人早期進食與下床活動 若術後身體狀況許可,應盡早恢復進食與基本活動,有助維持體力與加速復原。建議在術後24小時內,鼓勵患者下床走動或配合進行物理治療,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與縮短住院天數。 若患者屬於術前已有營養不良、年長,或在住院期間出現肌肉流失的高風險族群,建議出院後持續補充高蛋白營養品,並搭配門診追蹤與必要的復健治療,有助恢復體力、加速重返日常生活。 1.Wischmeyer PE, et al. Anesth Analg 2018;126:1883-95. 2.Prado CM, et al. Ann Med 2018;50:675-93. 3.聯席專家會議:圍手術期(perioperative)營養照護及減少肌肉流失專家建議 2025 年版 4.Knoedler S, et al. Int J Surg 2023;109:4238-62. 5.Peng LN, et al. Aging […]